Ⅰ 侗族的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在中國侗專族地區一種多屬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上,貴州從江縣小黃村侗族大歌一經亮相,技驚四座,被認為是「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6年6月,由著名音樂人百慕三石擔任製作人的的全球首張實地錄制侗族大歌主題專輯《天賦侗聽》正式問世。2017年7月,《天賦侗聽》榮獲首屆CMA唱工委音樂盛典「最佳民間/民族專輯」
Ⅱ 侗族民歌都有哪些
侗族的音樂文化復,雖然制有悠久的歷史,但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很少有人知道,即使被少數文人墨客記錄點滴,也是偶然巧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許多音樂工作者先後到侗族地區進行調查研究,他們不僅發現侗族音樂豐富多采,而且發現侗族有獨樹一幟的多聲部民歌——侗族大歌。侗族大歌的發現,填補了「中國民歌沒有多聲部」的空白,引起國內外音樂界的廣泛關注。
1986年10月,由侗族青年女歌手吳山花、吳婢妮、吳永英、石明仙、吳玉蓮、楊水仙、吳婢煥、陸德英、陸俊蓮組成的中國侗族大歌合唱團,應邀赴法國巴黎參加「金秋藝術節」。藝術節組織者把侗族大歌合唱團安排在巴黎市中心的國家級藝術劇院夏樂宮演出,共演6場,場場暴滿,座無虛席。
1998年7月至9月,侗族民間合唱藝術家隨中國民間藝術團赴奧地利、義大利、匈牙利參加第一屆克拉根藝術節活動,也同樣受到西方觀眾的熱烈歡迎。侗族大歌多以流傳的地域命名,最著名的有肇興大歌、三龍大歌、高增大歌、小黃大歌、岩洞大歌、口江大歌等。
Ⅲ 壯族大歌、侗族大歌為什麼被列為中國非遺
壯族大哥同族大哥為什麼被列為中國非遺產,主要是因為它是民族風情。
Ⅳ 侗族民歌的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歌中最著名的一種歌調。主要流行於南侗(黎平、榕江、從江一專帶)方言區屬。它是一種多聲部合唱,是中國民間支聲復調音樂的一種形式,為廣大侗族人民所喜愛,在國內外音樂界享有盛名。其主要旋律在低聲部,高聲部都是派生而出。男聲大歌曲調雄壯有力,氣勢磅礴;女聲大歌曲調優美明朗,娓娓動聽。演唱大歌分男女歌隊,每個歌隊至少三人,多則十幾人,由老歌師嚴格訓練。歌隊中最有名望的是歌師,歌師是歌隊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一般年齡在35歲以上。歌師應具備的條件一是青年時是優秀歌手;二是掌握眾多的歌詞和唱腔;三是能即興編歌;四是作風正派,有組織領導能力。歌隊成員一般都由同一宗族或同一村寨的未婚男女青年組成,同一宗族的男歌隊和女歌隊不能對歌。大歌是在村與村、寨與寨之間集體做客的莊重場合中演唱。大歌歌詞的句型,一般很長,有幾十字、上百字的長句子;也有幾十句、上百句一首的長歌。演唱時節奏緩慢,聲調悠揚,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它是中國目前所發現的民間最完善的一種民間合唱。
Ⅳ 我國的侗族大歌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具有多聲部的豐富和聲
侗族大歌》,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在中國侗族地區內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容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上,貴州從江縣小黃村侗族大歌一經亮相,技驚四座,被認為是「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Ⅵ 侗族民歌的特點
模擬自然。侗族大歌,是在中國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侗族大歌被譽為「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模擬自然是它的演唱特點之一。
侗族大歌無論是音律結構、演唱技藝、演唱方式和演唱場合均與一般民間歌曲不同,它是一領眾和,分高低音多聲部諧唱的合唱種類,屬於民間支聲復調音樂歌曲,這在中外民間音樂中都極為罕見,侗族大歌不僅僅是一種音樂藝術形式。
侗族大歌常常模擬鳥叫蟲鳴、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這是侗族大歌演唱的特色,也是產生侗族大歌的自然根源。在侗族的「聲音歌」中模擬蟲鳴鳥叫的歌腔音型是常見的,如「嘟咕、嘟咕」等這些蟬鳴、布穀鳥的叫聲,讓你感受到侗族人民對自然界的親和。
(6)復調音樂中國侗族大歌擴展閱讀
1、鼓樓大歌
這類大歌是主客雙方在鼓樓中對唱。如果客隊是女的,主隊必須是男的;否則反之。內容以長篇敘事詩(神話、傳說、故事、贊歌等)為主。因為鼓樓大歌系男女雙方對歌,其內容也有不少愛情故事。
2、聲音大歌
這類歌式以表現歌曲的曲調和歌隊的聲音為主。可調一般較短小。曲調多是對蟲鳴、鳥叫、流水等自然音響的模仿,所以聲音變換多,基本上是一首詞一個曲調。這類歌的演唱,一般是穿插在鼓樓大歌的演唱中進行。
3、敘事大歌
這類大歌一般是歌隊出寨走客,應主人的邀請而唱。歌較長,有一定的故事情節。著名的敘事歌有《珠郞娘美》、《莽歲流美》、《元東》等。
4、禮俗大歌
一種是每年正、二月間祭祖母堂時,手拉手或手搭肩踩堂唱的歌。另一種則是當有外寨客人來時,主人在村口攔路,主客相互盤問對唱的歌。
Ⅶ 侗族大歌為何被譽為「天籟之音」
《侗族大歌》,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在中國回侗族地區一種多答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上,貴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經亮相,技驚四座,被認為是「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Ⅷ 侗族大歌體現了什麼風土人情
一直以來,世界音樂界認為中國沒有多部和聲藝術,復調音樂僅存於內西方。上個世紀50年代,容侗族大歌被中國著名音樂家鄭律成偶然發現。1986年貴州侗歌合唱團赴法國演出時引起轟動,音樂界驚嘆這是中國音樂史上的重大發現,從此扭轉了國際上關於中國沒有復調音樂(復調音樂:即若干旋律同時進行而組成有機整體的一種音樂形式。)的說法。侗族大歌在侗語中俗稱「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它是一種「眾低獨高」的音樂,必須由三人以上來進行演唱。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是其主要特點。模擬鳥叫蟲鳴、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大歌編創的一大特色,是產生聲音大歌的自然根源。它的主要內容是歌唱自然、勞動、愛情以及人間友誼,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和諧,因此凡是有大歌流行的侗族村寨,很少出現打架罵人、偷盜等行為,人們甚至是「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就像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一樣。
Ⅸ 侗族的特點
侗族人信仰多神,崇拜祖先,特別崇拜女性祖先「薩母」,許多地方都建有「薩母祠」。有的地方也信漢族的一些神。佛教、基督新教、天主教也曾傳入,但較少人信奉。
侗族的語言是侗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侗語有兩個大方言:一是南方話,二是北方話。以貴州錦屏縣境內的苗漢雜居一線劃分。侗語是有聲調的語言,各土語中聲調有些差異,有的地方有9調,有的地方有6調。
侗族善音樂。侗族民間音樂最有名的是「鼓樓大歌」,它是一種無伴奏的多聲部合唱。1986年貴州侗歌合唱團赴法國演出侗族大歌引起轟動,扭轉了國際上關於中國沒有復調音樂的說法。牛腿琴是侗族的傳統弦樂器。
侗族人的服裝多用自製的「侗布」製成,色調以青、藍、白、紫為主。邊遠山區的男子多穿右衽無領的短衣,包大頭巾,有的頭留頂發。
婦女裝束各地稍有差異,上身有大襟無領無扣上衣,也有的衣長至膝,下穿百褶裙或管褲,多束腰帶、綁裹腿,衣襟、衣滾等處綉有花紋。婦女多梳盤發包頭,喜愛佩戴銀等飾品。
侗族飲食沒什麼禁忌,品種豐富,甚至包括一些昆蟲、蠶蛹。
侗家菜腌制食品特別多,包括各種腌酸菜、腌肉、腌魚。另有獨特的米酒,口味不凶,但據說喝多了容易摔跟頭。米酒多由當地產糯米或玉米釀造,度數不是特別高,但經常混合蜂蜜、冰糖等,口感甜,容易喝多、喝醉上頭。喝醉後容易快速入睡,長時間不醒。
(9)復調音樂中國侗族大歌擴展閱讀:
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的百越中的干越等。隋唐五代宋朝時期的「僚」、元明清時期的「峒人」,後來又有許多漢族人來到他們的居住地,與當地人混合而成。
侗族的名稱來自「溪洞」,這是當地人傳統的行政單位,今天當地還有許多地名叫「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將這些地方的居民統稱為侗族。
中國共有侗族2,879,974人(2010年人口普查),為中國第12大民族。侗族世居地分布於雲貴高原東南邊緣的黔湘桂鄂四省交匯區域。
貴州為侗族人口第一大省份,有侗族1,628,568人,占侗族人口的55.01%,占貴州少數民族人口的12.21%,佔全省人口的4.62%,侗族是次於漢、苗與布依族列貴州第四大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