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載體 > 怎樣發揚中國傳統音樂文化

怎樣發揚中國傳統音樂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03 05:07:18

Ⅰ 我們應該怎樣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

傳統音樂文化傳承和發展的主要途徑

(一)注重傳統音樂文化在創作上的獨特性,精確的表述各種內容。傳統音樂在發展和傳承的時候,音樂作品的特徵和演唱技巧在諸多方面都會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最為明顯的則是地方用語開始被普通話所代替,這也讓音樂情感失去了原本的意義。

為了將這些音樂文化全方位的呈現出來,就應該在堅持音樂技法的基礎上去進行相應的創新,就以2019年音樂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為例,其中九連真人的一首《莫欺少年窮》,將客家搖滾和方言音樂巧妙的結合在一起。

這首歌的主要背景是虛構了一個後生仔「阿民」,在猶豫著是上山還是下山,這也是現代社會發展中,人們最為普遍的一種心態。利用嗩吶給人一種原生、野蠻的少年時期,又將規整的律動同音樂的特殊性結合在一起,當小號出來的時候,給人一種庄嚴且悲壯的感覺,放於少年離家打拚的歌中,具備一種濃厚的使命感。

當傳統的音樂文化開始演變成為一種社會現象的時候,這就表明文化在不斷更新和成長,也會在整個傳承文化中提取最優秀的部分,這也是音樂文化發展的一種特性。

因此,在發展的過程中去進行必要的創新,這才是傳承音樂文化最主要的手段,在開放性的理念下去發展音樂文化,既是一種研究的態度,也是實現我國文化發展的一種手段。

(二)加強傳統音樂的教育工作,讓更多的年輕人愛上這種文化形式。在一些學校的音樂教育中,教師可以開設多元化的音樂課程,這里的多元並不只是少數民族音樂,也不是世界性的音樂課堂,而是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逐漸完善一些多元的文化標准。

將音樂文化的特色和重點融入到課程教學中,讓年輕的學生們能夠從中吸收到、接受到不同種類、形式的傳統音樂文化,這樣就能在實踐的基礎上,對音樂文化進行有效的傳播。音樂教育課程主要涵蓋了三個方面的內容:

多元化、文化性和整體性,音樂教育的整體就應該具備一個多元的特點,將民族音樂看作是基礎,讓學生以一個平等且寬松的心態去對待這種音樂模式。

例如某音樂院校在基本樂理課的教學中,將基礎的理論知識和唱歌看作是主要課程,然後將一些多元的西方因素融入其中,教學的時候,教師不僅會傳授一些西洋大小調的知識,還會將中國的樂理同音樂理論結合在一起。

通過這樣的方式,用於擴寬學生的知識面,強化他們的音樂感,而且在條件允許的情況,學校還可以開設一些表演類的課程,如聲樂、器樂等,對於一些民族的舞蹈和樂器進行不同的程度的改變,這實際上也是對傳統音樂文化的一種傳承和發展。

將自己的感情投入到曲譜中,讓懂得音樂鑒賞的人體會到其中的美妙,同作者產生共鳴,從而提升整體的音樂素養。

(三)重視音樂理論的研究,實現音樂的「本土化」發展。在音樂文化傳承的時候,存在著諸多的差異性,可這些差異性實際上也是多元文化教育的一種特點,可以從一個比較廣泛的角度去理解它,不同的區域中存在的含義也不同。

因此,具體應用的時候,也應該結合該區域的實際情況去進行傳承,這就要求相關人員要找準定位,將音樂藝術同本地文化結合在一起,基於民族的基礎上去開展相應的傳承工作。

例如在廣西多元文化的發展中,就藉助民歌的特點,構建了極具地域特色的「劉三姐」音樂文化,將本土化的音樂以節目的方式推向國際,以此來實現多元文化同文化教育的雙重結合。

現代化背景下,隨著流行音樂的快速興起,在對傳統文化造成沖擊的時候,也會帶來一定的機遇,所以,將我國傳統的音樂文化植根在其中,通過家鄉賽歌、下鄉尋歌等方式,來促進人們對本土音樂的理解與認可。

(1)怎樣發揚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擴展閱讀

我國傳統音樂文化傳承中遇到的問題

(一)音樂文化的傳承開始被打上經濟的烙印。在市場經濟下,部分音樂教育工作者將重點放置在物質上,於是將所有的文化、精神需求同物質、金錢聯系在一起,將音樂文化的教育和發展看作是一種高收入的職業。

在這種利益心態下,無法做好傳統音樂的傳承工作。同時,在這樣的環境下,一些乏味的、低俗的,沒有任何概念的音樂開始盛行,這在摧毀音樂精神的時候,也會讓青少年走入一個誤區,阻礙他們音樂素養的形成。

(二)對傳統音樂文化的內涵存在著一些錯誤的認知。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下,傳統文化也受到了一定的波及,一些文化教育工作者,開始青睞於西方音樂,進而忽視了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開始出現斷層的現象。

而且在發展的過程中,傳統思想文化也受到了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開始變化,有些人學習音樂不會將其看作是一種精神需求,而是作為發家致富的手段,於是在這種偏離正軌的音樂理念下,無法傳承音樂文化。同時,音樂文化在發展的時候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年輕人對此的興趣不大,很難感受到音樂文化的內涵。

(三)受到現代文明的沖擊。在全球化快速發展的當下,世界上多個地區都開始受到工業文明的影響,各個區域開始同外來的文化一同融合。從音樂欣賞的層面來看,網路環境下,傳統音樂也受到了現代流行音樂的影響,這實際上也是當下藝術發展的一種趨勢,符合人類文明的發展。

可是在發展的過程中,難免出現一些過於低俗的音樂形式,以現代民謠歌曲《盜將行》為例,歌詞上,將詩寫的牽強附會,為了強行押韻、唯美,而忽視了音樂的核心素養。

可是當這種音樂開始流傳的時候,也意味著我國的民歌開始失去了它的傳播途徑,優秀的音樂作品,無法對其進行相應的歸納和整理,更不能說提升到理論的高度了。

Ⅱ 怎樣弘揚中國傳統音樂文化 1500到2000字的論文

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可以說是世界音樂文化的奇葩,主要體現在運用上,因為孔內子就提倡容音樂治國
所謂禮樂治國,音樂可以影響人的性情,道德,心情,當孔子聽到他的徒弟用音樂治理政事時,說,殺雞焉用牛刀,可見孔子對音樂的尊重,古人對音樂的要求很高,而現代音樂只是為了愉悅視聽,很多都是靡靡之音,所以,您寫論文的時候,可以寫到孔子用音樂治國的意義,

Ⅲ 如何繼承和發揚我國傳統音樂文化

這個必須從幼兒抓起,最好是胎教時,每天放傳統音樂給小孩聽就可以。

Ⅳ 怎樣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1、對傳統文化的認同。

讓這個時代的人認同傳統文化,其實只要從身邊做起,比如現版在對於清明節端權午節,中秋節,春節等的重視程度已經遠遠超出過去60年的總和。這說明這個時代,這個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已經得到了社會性的認同。

2、保護和發揚傳統文化產業。

傳統文化隨著時代的變遷,有些事情,有些事物必然在歷史中會被洇滅。這是歷史的趨勢,也是歷史的必然性。比如中國的建築特色是一項傳統文化,那麼通過博物館一些旅遊景點的塑造可以讓文化產業化。

3、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播。

韓劇中的古代文化其實很多都是來源於中國文化的一部分。韓國人通過韓劇把這部分文化偽裝成了自己的文化,主要做的是把自己的文化通過影視文學作品進行發揚,讓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去。



(4)怎樣發揚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擴展閱讀: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注意事項:

1、要擁有辨別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拋棄不良的、落後的傳統文化,要正確看待傳統文化的利弊,保持客觀、批判的態度。

2、要創新性學習、發展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通過不同的方式學習傳統文化,現在自媒體發展迅速網路傳播快,也要適應新的時代潮流,創新性學習。

3、當然,也要持之以恆,學習好中華傳統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需要不斷堅持不懈、刻苦鑽研。

Ⅳ 大學生應該如何發揚民族音樂

內容摘要:高校弘揚民族音樂必須緊緊圍繞音樂實踐展開,通過「聽、唱、學、看」等手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實踐中,提高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民族審美觀、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關鍵詞:民族音樂 途徑 音樂實踐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勞動中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它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先輩們為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作為一種傳統文化藝術,民族音樂正在引起我國社會各方面的重視。
普通高校是培養未來高級知識分子的搖籃,如何在高校青年學生中更好地弘揚民族音樂文化,提高大學生的民族音樂修養,改變當代大學生忽視民族文化的現象,是擺在每一位有責任感的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目前我們有些青年學生,其中包括一些非藝術類名牌大學的學生,除了能唱一些流行歌曲,個別學生會一兩件樂器外,他們在音樂方面的修養基本上可算作是一張白紙。從某種意義上講,忽視音樂教育,必然會導致人才綜合素質的缺陷,影響人的全面發展。為此,我國非藝術院校的學生,應當補上音樂藝術教育這一課。
音樂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活動性課程,是高校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途徑,音樂形象產生的過程就是音樂實踐、音樂學習和音樂創造的過程,沒有音樂藝術的實踐,就沒有了音樂,沒有對音樂藝術的實踐,音樂美的感知和理解就無法實施。只有通過音樂教學,讓學生參與到生動的音樂實踐活動中,才能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培養音樂感受與鑒賞能力、表現能力及創造能力。
音樂藝術教育對於非藝術類高校來說, 在實踐中的應用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而且音樂藝術教育本身有其特殊的特點。音樂教學必須讓學生親自參與、主動參與、積極參與,具有直接的音樂經歷,在學生主動參與聽、唱、學、看的實踐活動中,了解民族民間音樂,去發現、感知音樂的內涵和意境,從中既欣賞了音樂,又學到中國音樂知識的愉快體驗,讓藝術的熏陶真正變成學生學習與生活的一部分,從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最有效的音樂實踐方法是聆聽和模仿。

1.通過「聆聽」感受民族音樂

音樂藝術稱之為流動的建築,是聽覺的藝術,聽覺感知是欣賞音樂的必要途徑。人們只有通過聆聽音樂才能欣賞音樂、理解音樂。盧那察爾斯基曾說過:「傾聽、傾聽、再傾聽。只有不斷傾聽,才會感知音樂、認識音樂、理解音樂,進而產生共鳴,誘發聯想,進入藝術審美的最高境界。」音樂審美教育活動的中心是「聽」。有興趣才能去「聽」,「聽」了才能知其美,才會更有興趣,「聽」得多了才能學會「聽」。音樂欣賞不同於一般的認識活動,音樂欣賞的基本性質是感性的,因為在這項活動中,欣賞者的首要目的是通過聽覺去獲得體驗而不是藉助理性去求得認識。高等院校的音樂課應引導學生大量欣賞民族音樂作品,培養學生傾聽民族音樂的習慣,教會學生傾聽民族音樂的方法,提高學生傾聽民族音樂的能力。了解祖國的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民族審美觀、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聽得多了,他們自然就想學唱,唱得多了,也就越來越喜愛民族音樂。這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學生能准確地演唱難度很大的通俗歌曲,其原因就是他們聽得多,耳熟能詳,自然會唱。

2.通過「模仿」體驗民族音樂

任何一個母親教孩子說話,不約而同都能由淺入深,從最簡單、最重要、最實用的詞開始,循序漸進。那麼,民族音樂教育也應由淺入深,由簡單的、易唱易學的開始,慢慢推進。要先通過欣賞產生感性認識,再通過學唱進一步體驗民族音樂的精髓,千萬不要急於求成。學生在反復欣賞民族音樂的同時,逐漸喜愛民族音樂,進而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始學唱,可以從地域風格濃郁的民歌入手,進行模唱。如江西民歌《八月桂花遍地開》、江蘇民歌《茉莉花》等,教師在教唱的過程中,介紹民歌的特點、形成、不同地域風格的特色以及演唱技巧等相關知識,可採用多媒體視聽技術,通過欣賞著名歌唱家演唱的民歌,再結合教師親自演唱,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主動學唱。不要一開始就學唱難度高、結構復雜的作品。學生只有通過循序漸進的學習,才能不斷積累民族音樂作品,在主動探究、主動操作、親自參與音樂的實踐中,讓身心得以充分投入和個性的自由抒發。

3.通過深入系統的音樂理論學習探究民族音樂

舒曼說:「只有了解形式,才會明白內容。」我們的音樂教學必須讓學生學會聽辨旋律、節奏、和聲、調式、曲式、織體等音樂要素,使學生了解音樂的形式,有意識地加強音樂理論方面的知識。音樂對客觀事物的描繪,呈現出來的只是一種聲音的表象,只有通過系統地學習音樂理論知識,不斷地積累相關的音樂知識,才能在聽者的頭腦中形成聯想和想像,從而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高校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相關音樂理論知識,鼓勵學生大膽實踐、大膽想像、大膽創新。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要讓欣賞者自己去感知、體驗、理解其蘊含在音響律動中的意境,以及歌詞文本中的含義或言外之意。這樣才能讓學生從中學到更多的音樂技能,有一個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更有效地促進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正如科普蘭所說的:「聆聽者必須有意識地聆聽旋律、節奏、和聲及音色。尤其重要的是,為了追隨作曲家的思路,必須懂得一些音樂曲式的原理。」只有掌握相應的音樂理論知識,欣賞音樂的過程才不是膚淺的、有限的、片面的,才能解讀音樂真正地內涵。

4.藉助現代化的視聽手段,深層次理解民族音樂

為理解音樂作品的情感寓意,拓寬思路,開闊視野,發展求新思維,體現出音樂的直觀性、參與性、豐富性、趣味性、適應性和可操作性。多媒體視聽技術在民族音樂教學中的廣泛運用,已受到普遍重視。教師通過運用影視放映可視形象,攝影照片、圖表投影等方法,使學生能夠直觀、形象地感受音樂形象,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民歌、民樂、曲藝等民族音樂的海洋中欣賞美、感覺美、表現美,多層次、多角度地對中國民族音樂有一個全面深刻的了解。
我國的民族音樂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中華民族的氣質和感情,它有著強大的生命力。高校音樂教育應把中國民族音樂文化放在首位,使中華音樂在學生中樹立起主體地位,使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充分發揮自主能動性和親歷體驗性,在「聽、唱、學、看」的音樂實踐中,培養民族審美觀、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以適應高校素質教育和時代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
[1]王炎琪,謝堅強,田正田.學生音樂修養.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1.
[2]楊紅.新世紀中國傳統音樂的構想.中國音樂,2001,1
[3]齊易,張文川著. 音樂藝術教育.人民出版社,2002.
[4]杜衛主編. 美育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Ⅵ 如何在學校教育中弘揚傳統民族音樂文化

時下,隨著對外交往的不斷擴大和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熱議隨之升溫,並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各個層面引發了強烈的反響。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個值得肯定的可喜的現象,說明人們對傳統文化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地位作用的認識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明確、越來越重視、越來越緊迫;也說明,伴隨著中華民族的和平崛起,除了有強大的物質基礎以外,還必須有與之相稱的包括傳統文化在內的「軟實力」的必要匹配。舍此,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不全面、不完整的;也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它關繫到民族復興的重大問題,關繫到中國和平崛起的基礎問題,關繫到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關鍵問題,關繫到我國國民的信念、信仰、精神面貌、道德風尚和價值觀、世界觀等核心問題。
一、 從中國在世界的影響看,最受人尊敬和影響力最大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國際人才》雜志今年第二期刊登了一篇文章叫「孔子在歐洲」,前不久有的報紙上登了「孔子在非洲」;其實,全面的說法應該是孔子在世界。凡有出國訪問或考察經歷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國外最推崇、最敬佩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報載,2004年以來,世界上新設立的孔子學院有26所;有100多個國家2300多所大學開設了漢語課程,學漢語的人數達到了3000多萬。中國的《三國演義》、《西遊記》等四部古典小說,數百年來風靡日本、韓國、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歷久不衰,並且滲透到了軍事、政治、文化、商業、教育和宗教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春節、中秋節和端午節等傳統節日,也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去年一個時期,媒體報道的韓國與我國有關端午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爭議問題,從另外一個方面說明了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的影響。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美軍排以上軍官人手一冊《孫子兵法》,世界上裝備最先進國家的軍隊,最需要的恰恰是兩千多年前中國軍事家的聰明和智慧。幾年前,人民解放軍一個代表團到瑞典訪問,其中參觀瑞方一個軍事院校,對方主動提出要與代表團討論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軍事著作《黃石兵書》。盡管瑞典的軍事裝備和軍事工業在世界上是很先進的,但中國古人的智慧對他們來說至今仍然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還有一個反證,無論1860年英法聯軍,還是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第一個動作就是到當時中國文物保存最集中、最全面、最完善的《圓明園》和故宮搶劫文物,而後運回國內充實自家的博物館。這真實一個絕妙的諷刺,那時號稱「船堅炮利」的西方列強,他們眼裡柔弱不堪的大清帝國,最有價值的恰恰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
二、從傳統文化的地位作用看,它是民族精神的精華和載體、是立國之本。
什麼是傳統文化?當前眾說紛紜,沒有統一、完整的現成答案。不過,可以通過對文化定義的了解,使我們對這個概念有一個大體的認識和把握。《現代漢語詞典》對文化的定義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著名人類學學者泰勒這樣給文化定義:「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講,是一個復合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所習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習慣。」由此可見,傳統文化這個概念的含義非常寬泛,它不僅包括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在社會實踐和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觀念形態和行為方式,而且為不同社會形態、不同時期社會成員所共有;是包括中華民族在內的人類認知客觀世界、主觀世界以及人類自身社會實踐的一切文明成果。傳統文化所反映的,是各個歷史時期中華文化對於社會的生產、生活和人們意識、道德等精神方面的密切關聯度,它不僅揭示了傳統文化與社會發展進程關系、與社會整體的關系,而且涉及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和領域。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無論從哪個層面強調,都是舉足輕重的。
縱觀我國幾千年歷史,傳統文化對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對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的推動或促進,起著基礎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文化領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敢於獨樹一幟、標新立異,不僅大大促進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而且導致了奴隸社會的最終解體,新的社會形態——封建社會的誕生,實現了社會形態的轉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第一件重大事情就是「焚書坑儒」,以國家機器的力量消滅了被他統一的另外五國的文化,意在從根本上鏟除故國復辟的精神支柱,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這從反面印證了文化對鞏固或推翻政權的極端重要作用。漢武帝為富國強兵、強化對人民的統治,首先從意識形態入手,利用國家政權的力量,強制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力扶持「皇家文化」的發展。從此奠定了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立國的思想基礎。宋太祖趙匡胤統一中國後,接受五代時期頻繁動亂的教訓,在全國大力倡導「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強化文化在精神統治、思想規范、行為引導等方面的教化力度,形成了宋朝文化事業的空前繁榮,由此夯實了宋王朝310多年統治的政治根基。明清時期的統治階級,一方面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在鞏固自己統地位的重要作用,大力發展和倡導以儒家文化為主的多種思想文化;另一方面,又大興「文字獄」,對不符合統治階級思想、利益的文化大開殺戒,全力剿滅。後果之嚴重、場面之慘烈,都是前所未有的。特別值得一提是,在傳統文化中有著重要地位、延續時間長達1320多年、橫跨八九個朝代的科舉制度,更是直接關繫到封建王朝統治的存亡和興衰。科舉制度始於隋朝(公元581年——618年),止於晚清(1905年)。科舉制度是封建社會最重要的制度,它使得本來只是社會宗法家族傳統的儒家價值觀,成為國家意識形態,成了中華帝國制度合法化的象徵;並通過科舉制度從社會中選取精英,保證了精英來源的開放性和競爭性,維持了社會文化秩序的整合和穩定。到了晚清,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大量沒有功名的社會精英擠進士大夫階層,科舉制度名存實亡。1905年隨著科舉制度宣告廢止,封建社會賴以依存的文化基礎崩潰了。僅僅時隔6年爆發了辛亥革命,徹底結束了清王朝的統治。用不著更多贅述,傳統文化的重要地位和影響已經看得很清楚了。
三、從傳統文化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看,它既包容了各個歷史時期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精華、又融合了各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優長,歷久不衰、博大精深。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傳統文化植根於世界東方這塊沃土,經過四千多年發生、發展和積累、沉澱的漫長歲月,逐步形成了以中華民族為主、吸收各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優長、有自己鮮明特點和獨到之處的優秀文化,並一度創造出具有世界影響的古代燦爛文明;取得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實踐性和辯證性。傳統文化立足各個時期的社會實踐和人們精神生活的實際,加以科學的總結和概括,站在了當時時代的至高點。其中不少思想充滿了樸素辯證法,如老子的禍福觀、孔子的世界觀、莊子的生死觀、孫子的戰爭觀等,都滲透著辯證思想的光輝。二是過程性和漸進性。傳統文化的發生、發展、演變和形成,經過了一系列復雜而漫長的過程,其中有取捨、有補充、有豐富、有發展、有提高;是逐步完善、不斷升華、經過長時間沉澱和積累才確立起來的。三是民族性和融合性。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的顯著特點和特徵,滲透著古老東方民族的聰明和智慧。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古代文明統稱為「四大古代文明」發源地。同時傳統文化在發生、發展和演變的過程中,以博大的胸懷、開闊的視野,融合了我國各民族文化、外來文化的優點和長處,逐步豐富完善了自我。四是統一性和差異性。傳統文化是一個完整的、統一的體系,內容十分豐富、涵蓋各個領域。至於傳統文化的具體劃分,則比較細致,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性:如文化結構可區分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多個層面,學科領域又可以分為政治文化、經濟文化、法律文化、管理文化,和高雅文化、通俗文化、商業文化、大眾文化等不同分支。五是規范性和操作性。傳統文化不僅具有很強的思想性、理論性和概括性,而且具有很強的規范性,比如從「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到「仁、義、禮、智、信,」「忠、孝、節、義」等,都有詳細具體的規定,並且必須嚴格執行,不得隨意更改。否則就違背了禮制。六是繼承性和創新性。傳統文化的形成是一個曲折而漫長的過程,經歷了無數個後人繼承前人又發展前人,虛心學習前人又豐富前人,依據時代需求又超越前人,這樣一個周而復始、連續不斷的接力運動,付出了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和巨大心血,才逐步形成、不斷補充、不斷完善成熟起來的,非常來之不易的。
四、從傳統文化取得的成就看,它是我國人民包括人類社會在內共同的寶貴財富。
中國傳統文化浩如煙海,體系龐大、數量驚人、難以勝數,對推動我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甚至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也是有目共睹的。我國傳統文化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不是很短篇幅可以說清楚的,這里僅簡要列出幾個方面的例證,供讀者參考。
首先,思想道德方面。這方面著述非常豐富、成就斐然、影響深遠。如老子的《道德經》,孔子的《論語》、《大學》、《中庸》,莊子的《逍遙游》,孟子的《孟子》,以及後來的《三字經》、《第子規》、《諸子治家格言》等等。其次,科學技術方面。這個領域成就和著作內容十分豐碩、涵蓋面很廣、其中不少在世界享有盛譽。如秦代李冰父子設計並監造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漢代科學家張衡製造的天文測量器材《渾天儀》,造紙、火葯、指南針和活字印刷術等「四大」發明,數學家祖沖之、水利學家郭守敬、以及科學著作「天工開物」、「齊民要術」、「農政全書」等等,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第三,軍事研究方面。傳統文化在這個領域著述可以說是群星燦爛,獨樹一幟,成果卓著。如《孫子兵法》、《三十六記》、《孫臏兵法》、和《黃石兵書》等軍事著作享譽千古、惠及當代;還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的著名軍事家張良、韓信、曹操、諸葛亮、謝玄、李世民、趙匡胤、劉泊溫、戚繼光、左宗堂等,已成為聰明智慧的象徵、至今贊口不絕。第四,文學藝術方面。傳統文化在這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精品薈萃,膾炙人口。如從古至今人們廣泛流傳的對詩詞文章的最簡練概括,如「唐詩宋詞元曲漢文章」,最形象的形容,如「學會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偷」、「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等,即是生動的證明;還有對歷史上著名文學家、藝術家的簡要概括稱謂,如「竹林七賢、」「唐宋八大家」、「楊州八怪」等,即是贊譽和贊美;至於文學、史學、散文、詩歌、小說創作等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更是異彩紛呈、不勝枚舉。如《詩經》、《離騷》,《史記》、《漢書》、《資治通鑒》,以及四部古典小說、三言兩拍等。近來看到一首小詩,把我國19部古典小說嵌入其中:「東西三水桃花紅,官場儒林愛金瓶。三言兩拍贊今古,聊齋史書西廂鏡。」在教育、音樂、繪畫、戲劇、雕塑、體育、宗教等方面的建樹同樣成就斐然。第五,醫學、農業、建築、冶煉、製造、旅遊、烹飪、飲茶、養生健身等方面。傳統文化的積淀非常豐厚,非常難得。如《黃帝內經》、《傷寒論》和《本草綱目》,《徐霞客游記》,《茶經》等等。
五、從傳統文化與和諧社會建設的關系看,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之魂、民族之根。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戰略任務,表達了我國對當今世界的深刻理解和戰略選擇;強調了文明的多樣性,賦予了中華文明和中國文化的歷史責任與時代坐標。構建和諧社會離不開文化和諧,只有造就深層次的文化和諧,才能造就「充滿活力、安定有序」、全面的、可持續的社會和諧。從文化角度構建社會和諧,主要有兩個層面內容:一是特殊具體的文化層面,包括弘揚傳統文化在內的文化資源領域、精神生產領域、文化傳播領域、文化消費和文化交流領域等。二是普遍深刻的文化層面,即滲透於各個領域的共同理想、組織和行為方式的和諧問題。構建文化和諧,需要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一是處理好和諧社會建設迫切需要,現實生活中又普及推廣不力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對傳統文化的普及推廣重視不夠,措施不力;宣傳、出版、教育等配合默契欠缺到位,聲勢不大;思想規范、行為引導、榜樣示範,和文藝創作、多種形式配合上差距較大,不盡人意;政策引領、資金投入、教材審定、普及方式和師資力量都尚待完善。這是需要認真加以解決的。二是處理好吸收借鑒外來文化的合理成分和優秀成果,使之繼續豐富發展、提高完善、不斷升華的問題。傳統文化是在持續、充分地吸收借鑒各種優秀文化養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今後的繼承發揚也必須這樣。當前,隨著對外交往的不斷增多,外來文化的影響滲透隨之加強;而且對外來文化內在需求和外在壓力雙向加大,並通過多種渠道、多個層面、多種方式,以前所未有速度和力度釋放出來,這是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只有轉變觀念,調整思路,因勢利導,借力使力,為我所用,才能使傳統文化在新的形勢下不斷發揚光大。三是處理好傳統文化「外熱內冷」,理性把握穩步推進問題。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持續增長,國外興起了一股規模空前的、包括了解傳統文化在內的漢語熱。國內對國學和傳統文化的地位也展開了熱烈討論,引發了人們的關注。不過,對國外的漢語熱要冷靜、客觀地看待,他們大多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而非中國傳統文化的「軟實力」的影響。國內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也眾說紛紜,各持己見,形成共識還需要一個過程。操之過急是無益的。四是處理好傳統文化內涵博大精深、掌握難度較大,如何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問題。傳統文化體系龐大、內容十分豐富;積累很多、感到無從下手;時空太遠、文字生辟難懂;工作很忙、難以深鑽細研。此外,傳統文化自身有精華也有糟粕,有優勢也有劣勢,有長處也有短處。如何適應社會轉型期的特點,針對當代中青年和少年兒童對傳統文化知之不多的實際,在教材編寫、普及推廣、配套工程、激勵機制、組織領導等方面,採取切實可行措施,使傳統文化在工作學習、文化娛樂、日常交往之中得以潛移默化的推行,變成一種自覺自願、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政府機構也要准確把握文化體制的價值取向,探索文化工作、包括傳統文化新的模式,大力發展對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貿易,進一步壯大傳統文化和文化產業的影響,為和諧社會建設發揮更大的作用。

Ⅶ 怎樣使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一.要愛國、有氣節。時時刻刻都要以祖國和民族利益為重。
二. 奮發、立志。既要從大處著眼,更要從小處著手,從自我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在人生途中不斷地砥礪操行,完成大志。要胸懷鴻鵠之志,奮發圖強。
三. 改革、創新。我們要銳意進取,敢於和善於改革創新。
四. 勤儉、廉正 。不為金錢或物質所惑,不為權勢所動,終身保持廉潔、清正的節操。
五. 敬長、知禮 。尊敬長輩,知禮,講禮,對人彬彬有禮,對他人的尊重。文明禮貌、文化素養對一個人一個民族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道互補為內核[1] ,還有墨家、名家、釋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態,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傳統文化的全稱大概是傳統的文化(Traditionalculture),落腳在文化,對應於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謂。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例如說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忠孝觀念之類;也就是通常所謂的文化遺產。

Ⅷ 如何弘揚中國民族傳統音樂

將所有的名族音樂都變成中考和高考的加分項目,將西樂加分數降低這肯定行。
現在家長看重的都是考分只要什麼能在中考和高考上加分就會不惜一切的讓孩子學。西樂如小提琴、鋼琴等不就是這樣興起來的嗎。
所以依照現在的教育體制來講想弘揚那種國粹就讓那種國粹變成中高考的加分項目肯定不會冷的。

Ⅸ 論如何傳承並發揚優秀的中國音樂文化

1、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要做到這一點,必須不斷改善音樂事業中的文化傳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音樂創作導向,不斷提高音樂文化產品質量,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糧。

2、站在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高度來重視和發展音樂事業。要改變音樂事業發展不均衡的局面,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在鼓勵和支持流行音樂的同時,必須建立健全音樂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大音樂人才培養和經費投入力度。

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民族音樂創作和發行隊伍,增強音樂事業發展的資源和制度保障,引導我國音樂事業走上發展的快車道。同時,要切實縮短群眾與音樂的距離,著力增強音樂對普通群眾的吸引力,不斷擴大音樂的群眾基礎,增加觀眾市場,夯實音樂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4、充分利用傳統思想文化資源大力發展音樂事業。傳統文化資源是我國音樂創作和發展的寶貴財富。要古為今用,將傳統文化資源作為音樂創作的內容來源,建立我國音樂事業發展持續不斷的思想和文化動力寶庫。

要充分借鑒傳統文化中音樂的表現內容和表現形式,運用古代樂器中的笛、簫、古箏、二胡等來表現當代人的生活內容和方式,使得傳統文化資源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音樂內容。

5、切實做好音樂教育工作中的傳統文化知識傳承。要及時修訂音樂教育教材,充實和豐富音樂課程中的傳統文化知識,讓學生在音樂教育過程中可以享受到傳統文化知識的滋養,提高自己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識水平。

要合理安排音樂教育課程的時間,改變音樂課是副課的錯誤認識,將音樂教育與文化傳承、個人人格成長等緊密聯系起來,高度重視音樂教育在文化傳承和學生人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要加強中小學音樂老師的傳統文化知識培訓,提高音樂老師的文化素養,使得中小學音樂老師可以勝任通過音樂教育傳承文化的重任。



(9)怎樣發揚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擴展閱讀

中國音樂從很早已經掌握七聲音階,但一直偏好比較和諧的五聲音階,重點在五聲中發展音樂,同時將重心放在追求旋律、節奏變化,輕視和聲的作用。中國音樂的發展方向和西方音樂不同,西方音樂從古希臘的五聲音階,逐漸發展到七聲音階,直到十二平均律;從單聲部發展到運用和聲。

所以西方音樂如果說像一堵厚重的牆壁,上面輪廓如同旋律,磚石如同牆體,即使輪廓平直只要有和聲也是牆,正像亨德爾的某些作品。

中國音樂則不同,好像用線條畫出的中國畫,如果沒有輪廓(旋律)則不成其為音樂,但和聲是可有可無的。所以從未接觸中國音樂的西方人聽中國音樂「如同飄在空中的線」,而從未接觸西方音樂的中國人則覺得西方音樂如同「混雜的雜訊」。

Ⅹ 怎樣發揚中國傳統文化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其中中國的傳統文化作為最為寶貴的財富,經過長期的積淀,深深紮根在中國這塊廣袤的大地上,它深深地影響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等社會生活中的各個方面。

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說,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學說,墨子的墨家學說,韓非子的法家學說等等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的儒家學說對中國的影響最大,長期以來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占據著主導地位,歷來為統治者所推崇。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種倫理型的文化,注重道德修養,重視感性,追求的往往是一種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境界,這與注重理性的西方文化有著明顯的不同。中西方古代對於人性的解釋就可以看出這一點,亞聖孟子說人性是德之四端,即「仁` 義` 禮` 智」,「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告子上》)而亞里士多德稱人性是理性的東西。但這並不是說中國古代對於理性就不重視,比如我們常常罵那些道德品質惡劣,作惡多端德的人「不是人,沒有人性」,現在我們把亞里士多德對人性的闡述換一個說法「非理性的即是非人性的」,上面的說法不正符合這一點嗎?正是因為西方的這種理性使得他們在科學理論方面比較系統,就經濟學這一方面來說,西方有一個完整的體系,而反觀中國,雖然並不缺少對於經濟方面的闡述,其中很多在現在看來都是十分有用的,比如中國古代很早就有了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如「焚林而田,竭澤而漁」,但是零零散散地見於古代不同的著述中,沒有人對其進行總結,不成體系。

「重道輕器」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特徵,「重道」就是重視道德教化,個人的道德修養,「輕器」就是輕視技藝。到了近代,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越來越落後於西方國家,鴉片戰爭爆發,西方的堅船厲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從此進入了100多年的屈辱歷史。我想這與我國歷來的「重道輕器」的思想是不無關系的。

1978年,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伴隨著國門的打開,西方的價值觀念大量湧入;黨的十四大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市場經濟迅速發展。我國的傳統價值觀念受到了很大的沖擊,由原先的一元價值觀念即集體主義轉向價值實現的多元化,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腐蝕著一部分人的心靈,導致他們漸漸走上歧途。原有價值體系一旦遭到較大的沖擊就會導致社會的不穩定,犯罪率上升。一個社會價值實現的多元化,還必須建立在一定的文化背景基礎上,否則基礎的動搖必然導致價值實現上的混亂。市場經濟中的假冒偽劣現象,不僅僅與制度上的漏洞,法律上的不健全有關,同時也是他們價值觀的扭曲的表現,只為追求利益,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講究誠信也是直接相違背的。孟子認為在「義」與「利」之間,「義」更為重要,二者發生矛盾,自當舍利取義,但他並不是反對得利,而是反對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利。在物利與道德最一般關系的考察上,孟子兩千多年前就已經認識到這些,無疑是令人嘆服的。而孟子所闡發的物利與道德關系,對於我們今天的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仍不失指導意義。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我國的開放程度將進一步加大,為了社會的穩定和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我們需要對傳統文化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積極地從中吸取優秀成果。

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用辯證的觀點去看待,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比如古人對於「言」和「行」有過精闢的論述,荀子說:「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國用也;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治國者,要敬其寶,愛其器,任其用,除其妖。」相反,傳統文化中的「三綱五常」「女子無才便是德」這些阻礙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的東西必須剔除。中國傳統文化煙波浩渺,內容繁多,因此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雖然做了不少工作,但顯然不夠。不知道現在的青年到底有多少人了解儒家傳統文化,這與我們的教育有很大關系。我想只有把傳統文化教育放在基礎教育階段來抓,我們的傳統文化才能夠得到不斷的繼承和創新。古代四大文明現在只有中華文明煥發蓬勃生機,其它三個古代文明已經出現斷層,並漸漸消失,如果我們再不加強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工作,是不是也會出現那樣的下場。中國的傳統文化歷盡上下五千年,深深紮根於中國這塊土地上,是我們最為寶貴的財富,對其,我們既不能全盤吸收,也不能完全否定,把西方的一套全部移植過來。近年來,「洋節」盛行,而冷落了象端午節,清明節等等這樣一些傳統節日,不知城市裡現在還有多少人自己包粽子,去看賽龍舟?不單在城市,就是在農村,這些節日也在漸漸退去取往日的色彩。中國的傳統文化魅力為何不在?如果說這與她重感性,重倫理,而今我們又太過於關注科技有關,那麼在現在科教興國的大背景下,必須重視傳統文化,因為只有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同步發展才是我們人類的進步。人文精神導引著科技的發展朝著有利於人類的方向發展。都說科技是一把雙刃劍,而要避免它給人類帶來危害,就必須用人文精神來規范科學家。比如一些科學家違反人類倫理道德進行克隆人的試驗,如果真的造了出來,那人類的原有社會秩序豈不會混亂?

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幾千年的文化積淀,是我們每個炎黃子孫要去繼承和發揚的,同時她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提供著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基礎。

閱讀全文

與怎樣發揚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圍牆歌詞 瀏覽:230
道奇酷威廣告背景音樂 瀏覽:106
比喻輕音樂之美的文字 瀏覽:542
小號音樂下載 瀏覽:578
歌曲專輯圖下載地址 瀏覽:867
財神駕到歌曲mp3下載 瀏覽:734
琴歌指彈海闊天空吉他譜 瀏覽:355
下載mp4格式的音樂 瀏覽:352
電腦聽音樂用什麼 瀏覽:512
最好酷狗音樂播放器 瀏覽:502
信樂團隊的假如簡譜 瀏覽:243
平安酷狗音樂 瀏覽:760
佳人輕撫桃花mp3下載 瀏覽:453
infinite網易雲音樂 瀏覽:844
歲月趙忠祥背景音樂 瀏覽:980
如何將電腦的歌體添加到蘋果音樂 瀏覽:672
fade鋼琴mp3 瀏覽: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樂 瀏覽:806
成都彩虹小學音樂老師 瀏覽:496
鳳凰傳奇星光歌曲點評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