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古代音樂的明清音樂
明清兩代(至鴉片戰爭之前)是封建制度漸趨衰落的時期,明中葉資本主義因素的萌芽成了社會發展的一個新的催化劑。
雜劇和南戲在明代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勢。這就是雜劇的漸趨衰微和南戲的轉趨興盛。由於南戲(傳奇)主要流行在中國南方,在流傳當中,不斷與各地民間音樂相結合,並根據各地語言音調的不同,而不斷派生出多種南方的戲曲聲腔如:「海鹽腔」(浙江)、「餘姚腔」(浙江)、「弋陽腔」(江西)、「崑山腔」(江蘇)等。其中出現較早的是「海鹽腔」,而在明初流傳最廣的則是「弋陽腔」。它不僅流行於江西、福建和安徽各地,而且還遠及於雲南、貴州兩省。「弋陽腔」是高腔一類戲曲聲腔中最早出現的一種,運用幫腔和滾調是它的特色。明代的「樂平腔」、「青陽腔」,以及清代盛行的「京腔」等多種高腔劇種,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它的影響。 「崑山腔」是明代戲曲聲腔中成就極高、影響極廣的一種。它在元末明初時即已形成,但當時海鹽腔盛行,故未能受到廣泛重視。明中葉,魏良輔等人經過多年刻苦鑽研,在總結傳統經驗的基礎上,吸收其他聲腔的優點,對「崑山腔」作了重大的創造性發揮,創造了稱為「水磨調」的新唱法,更加突出了舒緩優美和細膩的風格用新的「崑山腔」演唱的第1個劇本《浣紗記》(明梁辰魚作)上演之後,「崑山腔」遂風靡一時,為其他聲腔所不及。
作為一種聲腔或劇種的「崑山腔」(亦稱「崑曲」),並非它的所有音樂皆為崑山一地的產物。相反,它的音樂的絕大部分都是經過長期積累的南北曲曲調,只是在崑曲中經過不同程度的特殊處理,使之具有崑曲的風格色彩而已。在崑曲中,不僅有在雜劇與南戲中便已出現的南北合奏的形式,而且有將整套南曲和北曲間雜使用的「南北聯套」形式,同時,還有許多整套的北曲劇目被作為崑曲的保留節目而上演不輟。這說明,南北曲在明代出現了另一個重要趨勢:走向融合。而崑曲就是南北曲的集大成者。不幸的是,作為南北曲發展的頂峰的崑曲,由於適應上層觀眾的需要,創作和表演上過分追求文雅和雕琢,到明末清初便逐漸趨於衰落。代之而起的是多種地方戲曲聲腔興起的新局面。 明末清初興起的多種戲曲聲腔中,影響最大的當推「梆子腔」和「皮黃腔」。梆子腔起源於陝西一帶,故又稱「秦腔」。早在明代就已產生,逐漸流行於黃河以北諸省,又形成了多種不同的梆子戲。南方的許多劇種中,梆子腔也是一種比較常用的聲腔。
皮黃腔是「西皮」、「二黃」兩腔的合稱。二黃是在安徽、湖北一帶形成的新聲腔;西皮則是梆子腔流入湖北後逐漸演變而成的。18世紀末徽班藝人首先把二黃帶進北京;19世紀初漢班藝人相繼入京,他們大多數以唱西皮著稱。在北京的徽漢藝人的合班演出,進一步促進了兩腔的結合。其後著名演員輩出,藝術上廣為吸收崑曲等多方面的經驗,有了重大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以皮黃腔為主要聲腔的新劇種──京劇。
梆子腔和皮黃腔的音樂都屬於「板腔體」。這種板腔體的戲曲,音調雖較簡單,但卻頗為靈活。能作多層次的節奏與色彩等的變化,富於戲劇性,也便於欣賞和學習,因而深受群眾歡迎。它的出現,是戲曲音樂發展一個意義重大的轉變。 明清時期,器樂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和豐富。具有悠久歷史的鼓吹樂,早已突破官家的壟斷,在各地普遍流行。現存北京的「管樂」、西安的「鼓樂」等,都還保留明清以來的遺制。江南一帶的「十番鑼鼓」、「十番鼓」在明清之際已有了廣泛的影響,還有多種形式的鑼鼓在南方(尤其是沿海)各地得到發展。和元代的「達達樂」有一定淵源關系的「弦索」合奏形式,明清時也相當流行。18世紀蒙古族文人榮齋曾給這種合奏記下分部總譜,名為《弦索備考》傳世,還有絲竹樂合奏的形式也在各地廣泛流行。這時期的器樂,大都不同程度地受著戲曲和說唱音樂的影響。它們所奏的樂曲,不僅有許多曲牌是從戲曲和說唱中吸收和發展起來的(包括許多整套曲牌的移植),而且有一些大型器樂的創作構思也是從戲曲或者說唱的節目中得到啟發或依據的。另一方面,許多聲樂曲牌被引入器樂之後,適應器樂的需要都有程度不同的發展與變化,並獲得了新的氣質。
隨著琵琶、三弦等樂器在戲曲、說唱等多種音樂形式中的廣泛運用,演奏這些樂器的名手愈來愈多(明代北京的「都城八絕」中就包括了「琵琶絕」李近樓和「三弦絕」蔣鳴岐),演奏技巧愈來愈高,創作也日益豐湯琵琶」)是傑出的一個,他能彈《胡笳十八拍》等「古曲百十餘曲」,「而尤得意於《楚漢》一曲」(王猷定《湯琵琶傳》),這首《楚漢》就是至今仍在流傳的琵琶曲《十面埋伏》的前身。至於琴曲,明清時期沒有出現十分優秀的作品,但在琴譜的整理和刊印上卻有顯著成績,自1425年匯集較多琴曲的第 1部琴譜集《神奇秘譜》出版之後,陸續刊印的琴譜為數不少。它們保存下大量琴曲,是研究琴的藝術和音樂歷史的珍貴資料。一些經過整理的琴曲在藝術上也有發展和提高。 明清時期音樂科學的重大成就是十二平均律的發明。明代傑出的音樂理論家朱載,經過數十年刻苦鑽研,大量的科學實驗和精密計算,創造了「新法密率」,即十二平均律,徹底解決了千百年來舊的三分損益律和旋宮轉調的創作要求之間的矛盾,為音樂藝術和音樂科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總之,明清時期的音樂,繼續著宋元時期開始的發展趨勢,在資本主義因素萌芽,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眾多的城市以至農村集鎮不斷興起的形勢下,各種民間音樂形式普遍得到發展,形成了數以百計的戲曲劇種、說唱曲種和器樂樂種,積累了無比豐富的音樂財富,為近代音樂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基礎。
『貳』 中國風的曲調
董貞:
相思引
情纏
金縷衣
仙劍賦
青衫隱
飛羽
仙戀
三世緣
HITA:
因緣劫(不是Finale的哦)
再封明專月照九州
祭流年屬
佳人如夢令
束竹令
御歌行
歌
河圖:
鳳凰劫
傾盡天下
瀨田水一的清商月
許嵩:
清明雨上
瀘州月
南山憶
美人肩-陳思涵
還有
月中天
戰魂·英雄劫
傷
枯葉之蝶(我推薦女聲版的)
最後的等待
我們的墨明棋妙
蝴蝶杯
希望你喜歡
『叄』 推薦幾首中國古典音樂
打個包發給你也可
中國十大名曲
1、高山流水
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曰:「善哉,子之心與吾同。」子期四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斷弦,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一曲被錄入金唱片上,於1977年8月22日發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級生物傳道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2、廣陵散
據《琴操》記載:戰國聶政的父親,為韓王鑄劍,因延誤日期,而慘遭殺害,聶政立志為父親報仇,入山學琴十年,身成絕技,名揚韓國。韓王召他進宮演奏,聶政終於實現了刺殺韓王的報仇夙願,自己也毀容而死。後人根據這個故事,譜成琴曲,慷慨激昂,氣勢宏偉,為古琴著名大麴之一。
3、平沙落雁
明朝此曲稱《落雁平沙》。曲調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寫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盤旋顧盼的情景。對於曲情的理解,有「取清秋寥落之意,鴻雁飛鳴」來描寫秋天景物的;有「取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鵠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的;也有從鴻雁「迴翔瞻顧之情,上下頡頏之態,翔而後集之象,驚而復起之神」。「既落則沙平水遠,意適心閑,朋侶無猜,雌雄有敘」,發出世事險惡,不如雁性的感慨的。現在流傳的多樹是七段,主要的音調和音樂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綿延不段,優美動聽;基調靜美,但靜中有動。
4、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樂曲是公元前202年我國歷史上的楚漢相爭為題材,描繪劉邦和項羽在垓下決戰的情景。樂曲主要歌頌了楚漢的勝利者劉邦,盡力刻畫「得勝之師」的威武雄姿,全曲氣勢恢弘,充斥著金戈鐵馬的肅殺之聲。《十面埋伏》可以說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藝術發揮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創造了單個樂器的獨奏形式表現波瀾壯闊的史詩場面(而現代,這往往需要大樂隊式的交響曲體裁方能得以完成),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藝術領域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名作。
5、魚樵問答
樂曲通過魚樵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表達了對追逐名利者的鄙棄。樂曲採用漁者和樵者對話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調表示問句,下降的曲調表示答句。旋律飄逸瀟灑,表現出魚樵悠然自得的神態。正如《琴學初津》曲意深長,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歌之乃,隱隱現於指下。迨至問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6、夕陽蕭鼓
是抒情寫意的樂曲,1925年前後,上海大同樂社根據經曲改編成絲竹樂曲《春江花月夜》這是一首抒情寫意的文曲,旋律優美流暢。樂曲通過委婉質朴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形象地棉會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贊頌了江南水鄉的優美風姿。
7、漢宮秋月
樂曲表現了古代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及一種無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
8、梅花三弄
曲中泛音曲調在不同徽位上重復了三次,故稱「三弄」。相傳晉恆伊作笛《梅花三弄》,後人移值為琴曲。樂曲通過歌頌梅花不畏寒霜、迎風斗雪的頑強性格,來贊譽具有高尚情操之人。1972年王建中改編成鋼琴曲,表現的主題則是毛澤東《詠梅》。
9、陽春白雪
相傳為春秋時期的晉國師曠或齊國劉涓子所作,「白雪」取另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它以清新流暢的旋律、活潑輕快的節奏,生動表現了冬去春來,大地復甦,萬物向榮,生機勃勃的初春景象。
10、胡笳十八拍
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調雖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邪路思念故鄉而又不忍骨肉分離的極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樂委婉悲傷,撕裂肝腸。
『肆』 真正的中國古典音樂的旋律部分是不是都沒有流傳下來
記得看抄央視版的笑傲江湖的時候,襲裡面有幾段這種描寫。一個是在梅庄,大莊主喜歡音樂,他拿到了廣陵散的曲譜,廣陵散是古琴演奏的,所以曲譜是通過指法用文字標記位置記錄的。當然,這種方法現在很少用,都用五線譜了。嗯嗯,這是個人之見,僅供參考。
『伍』 中國古代音樂
高山
流水
十面埋伏
雨打芭蕉
二泉映月
彩雲追月
漁舟唱晚
春江花月夜,
鬧元宵,
廣陵散,
鷓鴣飛
『陸』 中國古代音樂「宮調」的五音
宮調,起源於宋代,是元曲中音樂部份的曲調模式。元曲中最常用的有五宮四調,版合稱「九宮」或南北九權宮,包括有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鍾宮(五宮)、大石調、雙調、商調、越調(四調)。中國傳統樂學把音樂實踐中音﹑律﹑聲﹑調之間的邏輯關系概括起來,用以表明調性范疇的全面情況的基本理論。 音樂實踐中所用一定音階(音)的各個音級(聲),各相應於一定的律高標准(律),構成一定的調音體系;某一調音體系中的音階,又都具體地體現為以某「聲」為主的一定調式(調)。審察其間的諸種邏輯聯系,包含律高﹑調高﹑調式間各種可變因素在內的綜合關系的研究,即是宮調理論。
『柒』 中國古代歌曲有哪些
中國古代歌曲有哪些?中國古典歌曲70首大全
指我國清代以前(1911年以前)的歌曲,包括琴歌、詞曲、散曲、套曲、牌子曲以及史詩歌曲等多種體裁和形式的聲樂作品。其中絕大部分是有文人參與了 創作或加工整理,一般都不註明曲作者的姓名。許多屬詞牌,利用現成曲調填詞而成的歌曲佔大多數。少數民族的史詩、長歌是靠世代口傳保存至今;漢族古曲主要 從古代樂譜《魏氏樂譜》《納書楹曲譜》《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以及《白石道人歌曲》和古琴曲譜中發掘來的。現提供70首古代歌曲供研究參考:(1)杏花天影 宋·白石道人歌曲(1202)
(2)醉吟商小品 宋·白石道人歌曲(1202)
(3)鬲溪梅令 宋·白石道人歌曲(1202)
(4)黃鶯吟 宋·事林廣記(1269)
(5)陽關三疊 明-浙音釋字琴譜(1491)
(6)履霜操 明·謝琳太古遺音(1511)
(7)湘江怨 明-風宣玄品(1539)
(8)搗衣歌 明·風宣玄品(1539)
(9)伯牙吊子期 明·西麓堂琴統(1549)
(10)豆葉黃 明·樂律全書(1584一1606)
(11)客至 明·重修真傳琴譜(1585)
(12)清江引 明·重修真傳琴譜(1585)
(13)漁歌調 明·重修真傳琴譜(1585)
(14)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明·琴書大全(1590)
(15)漁歌調 明·太古遺音(1609前)
(16)胡笳十八拍 明·琴適(1611)
(17)子夜吳歌 清·東皋琴譜(1676前)
(18)春光好 清·東皋琴譜(1676前)
(19)憶王孫 清·東皋琴譜(1676前)
(20)浪淘沙 清·東皋琴譜(1676前)
(21)鳳凰台上憶吹簫清·東皋琴譜(1676前)
(22)長相思 清·東皋琴譜(1676前)
(23)秋風辭 清·東皋琴譜(1676前)
(24)竹枝詞 清·東皋琴譜(1676前)
(25)久別離 清·東皋琴譜(1676前)
(26)送隱者 清·東皋琴譜(1676前)
(27)漁家傲 抄本
(28)胡笳十八拍(選段)清·五知齋琴譜(1721)
(29)滿江紅 清·治心齋琴學練要(1739)
(30)一半兒 清·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1740)
(31)甘草子 清·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1740)
(32)陽關曲 清·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1740)
(33)憶王孫 清·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1740)
(34)念奴嬌 清·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1740)
(36)番桂枝 清·太古傳宗(1749)
(37)醉花陰 清·太古傳宗(1749)
(38)梧桐樹 清-太古傳宗(1749)
(39)關山月 清·魏氏樂譜(1768)
(40)隴頭吟 清·魏氏樂譜(1768)
(41)敦煌樂 清·魏氏樂譜(1768)
(42)壽陽樂 清·魏氏樂譜(1768)
(43)清平調 清·魏氏樂譜(1768)
(44)陽關曲 清·魏氏樂譜(1768)
(45)秋風辭 清·魏氏樂譜(1768)
(46)青玉案 清·魏氏樂譜(1768)
(47)水龍吟 清·魏氏樂譜(1768)
(48)鳳凰台 清·魏氏樂譜(1768)
(49)桃葉歌 清·魏氏樂譜(1768)
(50)秋風辭 清·槐陰書屋琴譜(1840)
(51)花鼓 清·張鞠田琴譜(1844)
(52)板橋道情(選段) 清·張鞠田琴譜(1844)
(53)五瓣梅 清·張鞠田琴譜(1844)
(54)劈破玉 清·張鞠田琴譜(1844)
(55)四大景 抄本
(56)水調歌頭 清·醉金詞譜(1848)
(57)陽關三疊 清·希韶閣琴譜(1878)
(35)刮地風 清·希韶閣琴譜(1878)
(58)陽關三疊 清·琴學入門(1878)
(59)鹿鳴操 清·琴學叢書(1910)
(60)歸去來辭 清·琴學叢書(1910)
(61)虞美人 抄本
(62)平沙落雁 抄本
(63)水調歌頭 抄本
(64)漁樵問答 抄本
(65)玉娥郎 聊齋俚曲(不詳)
(66)耍孩兒 聊齋俚曲(不詳)
(67)疊斷橋 聊齋俚曲(不詳)
(68)山門六喜 吳畹卿傳譜(1847)
(69)滿江紅 吳畹卿傳譜(1847)
(70)山歌調 彈詞舊譜
『捌』 急!中國古代音樂特點
五聲調式是基礎,缺少了半音和三整音的尖銳傾向,使曲調大多明朗開闊。七音調式版是在五聲調式權的小三度音程中間插入不同的偏音而成,共有十五種,包括雅樂,清樂,燕樂等。中國的音樂如行雲流水般讓人心情愉悅,它是在模仿大自然的和諧與共生,與老子的思想相得益彰,有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