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傳統中儒釋道三家經典著作都有什麼呢,要到哪裡才能都買到正版的呢越多越好
先說儒家
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出現了「五經」之說,即《詩》、《書》、《禮》、《易》、《春秋》。漢後又增加《論語》《孝經》,並稱為「七經」。 到唐代,設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三《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連同《詩》《書》《易》,有「九傳」之稱。唐文宗時,在九經之外加漢代已列入「徑」的《論語》《孝經》,增補《爾雅》構成「十二經」。宋仁時,增加《孟子》,形成了封建社會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經」。 儒家十三經,是指封建統治者先後將13部儒家書籍「法定」為「經」,形成了封建社會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經」。在今天,「十三經」作為反映先秦歷史狀況的古籍還有很大價值。分別是《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
道家經典
《童蒙止觀校釋》、《道家養生功》、《中國傳統道家養生文化經典》、《伍柳仙宗》、《道德經》、《莊子》、《衛生性理學》、《內修秘要》、《修真圖》、《內經圖》、《武當山修性心法圖》、《修真內外火候全圖》、
《鍾呂傳道集》、《靈寶畢法》、《大丹直指》、《性命圭旨》、《張三豐全集》、《黃庭經》、劉一明所著《道書十二種》、《周易闡真》。
佛道經典大藏經 葯師經 觀音經 六祖壇經 金光明經 阿彌陀經
金剛頂經 法華經 金剛經 心經 蘇悉地經 佛說佛名經
大方等大集經 仁王經 高王觀世音經 天龍八部贊 阿含經 佛母經
伽耶山頂經 尊勝陀羅尼經 提謂波利經 大有經 觀普賢經 華嚴經
這是我所知道的,可能還有遺漏·~~!可以在找找~~ 其實還有好多我可以說出來,但是一打出來就和諧掉了·~~
❷ 中國儒釋道融合在哪個時期
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思想。三教講論,雖肇始於南梁梁武帝時回,然直至隋唐代儒答、 佛、道三教,這種「一致」、「合流」並不能掩飾彼此之間的排斥和斗爭。直到元明並漸由論難而趨於融匯調和。
儒釋道,儒指的是孔子開創的學派,也稱儒教。曾長期作為中國官方意識形態存在,居於主流思想體系地位,其影響波及朝鮮半島、日本、中南半島、中亞、東南亞等地區; 釋是古印度(今尼泊爾境內)喬達摩悉達多創立的佛教,其實達多為釋迦牟尼佛,故又稱釋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道指的是東周時期黃老道神仙家依據《道德經》(即《老子》)《南華經》(即《莊子》)而長期演變創立的宗教,是中國本土宗教。
儒釋道為古代中國最早的世界文化視野范圍觀,以釋為代表的印度文化圈,是大中華文化圈范圍外眾多外來文化中離中華最近,接觸最早的文化,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地球也如同一個小村落,更多優秀的文化呈現在世人前,取長以補短,萬物以沖和,方為中華之真精神,世人之福氣。
❸ 中國古代說的三教九流是什麼
大家平時會說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還有就是在形容人員比較雜時會說真是三教九流,啥人都有。那麼,問題來了,三教九流在歷史上具體指的是什麼呢?三教和九流分別指的是什麼呢?何為三教九流?這要從大約3000年前說起。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群星璀璨的時代,雖然連年征戰,但也是一個自由、開放的平台,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壯觀景象。把各種不同的學派歸納為「三教九流」是漢代學者完成的。
三教,指的是儒教、道教和佛教。九流,是諸子百家中的主要流派,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農家、縱橫家、陰陽家,加上雜家,一共九家。統稱「三教九流」。
三教九流新說
傳說中,鴻鈞老祖一道傳三友,老子與元始天尊創立「闡教」,通天教主自立「截教」,再加上三位人皇統領人間,稱「人道教」,如此為「三教」。備註:屬於現在神話小說里說的。
九流,則是指尊卑不同的九種身份。由尊至卑依次是:帝王、文士、官吏、醫卜、僧道、士兵、農民、工匠、商賈。附:商人的身份很低。
漢朝時,規定商人必須入市籍,且不允許穿絲織品的衣服,不允許作官。晉朝時,規定商人必須穿一黑一白兩只鞋,頭上戴的帽子上,要寫清楚自己販賣的商品的名稱,其實是對人的身份的一種侮辱。唐朝明朝時,雖然允許農民可以穿好的衣服,但仍然不允許商人穿絲織品的衣服,並規定不許穿紅色、紫色的衣服。由此可見,商人在九流排行中地位的卑下。其實在這個人人平等的時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職業是沒有高低貴賤的。
❹ 為什麼中國古代的三教里,儒教為首
三教之中儒家能成為第一大教的原因是因為儒家的思想能夠完全符合我們國家封建君主的需要。我們經常會說三教九流,經常說的三教就是佛教、道教和儒家,這三個宗教都對我們國家的歷史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儒家是對我們國家影響最大的一個教派,因此也被稱之為三教之首,但是至於為什麼被稱為三教之首很多人並不清楚,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儒家能夠成為三教之首是有我們國家的經濟條件和封建制度決定的,我們國家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決定了儒家這樣適應君王需要的思想能夠在我們國家大肆傳播,除此以外,儒家的思想確實有著其優秀之處和超越時代的見解,這些見解哪怕是到了今天依然被人們所看中,因此我們常說儒家是三教之首。
❺ 中國儒釋道合流特點及其對中國民間文化的影響
因為字數太多就不在這貼出來了。
時期名字主 要 觀 點 特 點
春秋末年 李耳
相傳著《道德經》,該書包含辯證法思想,認為各種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互相轉化,主張"無為"希望社會退回到"小國寡民"狀態。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丘 提出"仁"的學說,主張以德治民,興辦私學,廣收門徒,提出了許多教學原則和方法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戰國 墨瞿 "兼愛"、"非攻"、節約反對浪費、選舉賢能
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孟軻 著《孟子》主張實行"仁政""民為貴""君為輕"宣揚"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思想。
儒家的代表人,與孔子被後世稱為"孔孟"
荀況 著《荀子》認為自然界的變化有一定的規律,人力能征服自然,應該利用自然為人類服儒家的代表,唯物主義思想家
莊周 著《莊子》鄙視富貴利祿,痛恨社會不公平現象,認為"有用"不如"無用"好。
道家思想的代表,與老子被後世合稱為"老莊"
韓非子
著《韓非子》認為有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主張"法論",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法家重要的代表
西漢 董仲舒 對儒家學說加以發揮,宣揚"大一統"思想,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
使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
東漢 王充 著《論衡》,批判迷信鬼神思想。
傑出的無神論者、唯物主義思想家
南朝范縝 著《神滅論》,系統闡述了無神論思想。
傑出的無神論者、唯物主義思想家
南宋朱熹理學理學集大成者
明清王陽明心學主觀唯心主義者
李贄反儒學;反道教民主思想的先驅
黃宗羲 認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
對後來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產生過一定影響
顧炎武 主張學以致用,反對空發議論"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學風踏實,對清代學者有很大影響
王夫之 認為世界是物質構成,不依賴人的主觀意識而獨立存在,重視實踐對人的認識作用。
唯物主義思想家
具體內容參照http://hi..com/wuleigu/blog/item/60f63e1e7e5e24f31bd576e5.html
❻ 中國民族音樂論文
音樂是人們澄靜的心聲,是自然空靈的天籟。 世間有那麼多的樂曲,但恐怕只中國古典民族音樂能將其中的真諦盡數彰顯出來。 何嘗不是如此!那宮廷音樂,少了清新,多了奢華;爵士樂,少了柔美,多了繁雜;流行音樂,更是少了超然,多了浮躁。 而中國古典音樂,至高,至聖,至純,至美。絕不張揚,卻聲聲柔亮,潛入人心。絕不神秘,卻層層深入,別有洞天。它不求太多,只願將中國古典傳播流轉,正因如此,無論黃土高坡,還是江南水鄉,都有了它的存在。 靜坐竹亭,彈奏古琴,想必古人便是在這種情境之下彈奏出那一曲曲的清音雅韻。 愛古曲,愛高山流水之通靈,漁舟唱晚之閑適,二泉映月之綿長,陽春白雪之聖潔。 賞民樂,賞梁祝之哀婉,關山月之豪放,姑蘇行之明快,雁落平沙之悠揚。 而這些都是由中華五千年來的文化積淀所傳承孕育的。漁歌唱和,流水清音,親友別離,追憶斯人,人與自然相呼應,自然與文化相融合,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底蘊都融入了古典音樂,傳遞所思,所感,所想。洗禮著人們的心靈,訴說著別樣的文化……「中和」之美是一種以「和諧」為本質特徵的審美類型,其主要特點表現為意蘊含蓄、典雅,情感力度適中,文與質、情與理等各種因素和諧統一。
中華民族是以儒釋道互補為傳統文化基礎的,受先秦「尚中」「尚和」和孔子「中庸」思想的影響,「中和」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根本精神,也是中同傳統文化的豐要思維模式,從詩詞文章、書法繪畫、園林建築到音樂戲曲等等,都受到「中和」精神的深刻影響,並都放射著「中和」精神的光芒。
統觀我們高中音樂鑒賞的教材,凡人編的中同傳統音樂,從古琴曲到古琴文化,從甫代歌曲到唐詩宋詞,從民歌到民間器樂曲,隨處都能找到「中和」之美清晰的影子。
大學音樂鑒賞論文
音樂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學會欣賞音樂便走出了欣賞美的關鍵一部分。因此學習欣賞音樂是一門很重的課程!在這門課程的學習中學到很多東西。
一. 對中國古典音樂的認識
在這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國的古典音樂,體味到了中國古典音樂的美。笛聲的清脆,簫聲的深沉,琵琶的錚錚之音,這些我們都從中感受到了華夏之音的美妙,體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中國的古典音樂是以五音--宮商角徵羽為基礎的,中國古代的音樂大家創作了中國獨特的音樂形式
如今在民間十分流行的是嗩吶這種樂器,無論民間的喜事還是喪事嗩吶都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樂器之一。嗩吶作為我國傳統的樂器我國的音樂大家創作了優秀曲子如《百鳥朝鳳》堪稱經典。
在這門課的學習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增強了民族的自豪感與自信心,有提升了對祖國的愛。
二. 對西方音樂的認識
《命運交響曲》堪稱經典,歷史上表現命運的音樂很多唯獨只有貝多芬用選取了敲門聲來表現命運,一聲聲短促而有力的敲門聲顯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和與命運抗爭到底的決心。「命運」這一主題在貝多芬的演繹下有了另一種境地,成為了歷史上無人挑戰的經典。同時在這門課的學習中還有欣賞了幽默曲、圓舞曲等,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對幽默曲的欣賞,不但一定程度上了解了這個時代的音樂更是在這些藝術家的身上學到了追求理想的不放棄精神和為實現目標不斷奮斗的高尚品格。
三,傳統音樂與現代音樂
中國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度,其音樂的發展歷史更是一部豐滿的史詩。在當今的樂壇最受年輕人歡迎的是Rap音樂,其中周傑倫便是一位現代音樂的代表人,但是即使在人們看來如此現代的音樂人,在他的音樂里我們依舊可以看到傳統的音樂元素,如在《菊花台》,這首曲子的結尾用的便是我國雲南的傳統樂器葫蘆絲。再如當今的年輕人所喜歡的歌曲《蘇三說》與《One Night in Beijing》更是大膽的吸取了我國傳統藝術京劇中的音樂元素,受到人們的歡迎。
回歸傳統是一種趨勢,我國是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立足於傳統並且與現代的音樂元素相結合進行創新這是一種必然。有我國「西部歌王」之稱的王洛賓先生是將傳統音樂用現代音樂元素演繹的典範,他創作的歌曲膾炙人口,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傳唱。
四. 音樂對人的影響
音樂由人創作自然表達的是人的情感,音樂的欣賞著便是要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體味創作者的情感,從而達到人與音樂的共鳴。《義勇軍進行曲》,中國人民內心的堅決,頑強的意志,作曲人滿懷的崇高,神聖,庄嚴都融進那雄壯的旋律之中,無論何時何地聽到都熱血沸騰,充滿希望,讓聽者驀地升起對崇高的一團敬畏與仰望。又如在欣賞陳鋼、何占豪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中,我們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梁祝二人真摯的情感,音樂主要以「草橋結拜」、「英台抗婚 」、「化蝶」為情節展開,大提琴與小提琴交相互應的音樂形式讓人印象深刻,欣賞者可以從中清楚的體味主人公的情感。
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音樂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成為生活的調和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音樂的意義所在。在情緒低落時適合聽激情澎湃的音樂如交響曲與進行曲,在心情煩躁的時輕音樂是不錯的選擇能讓人平靜下來,認真的思索。
五.音樂與素質教育
音樂的最大功能是從精神上讓我們超越有限的生命的圍牆,把視野投向另一個關於美的音樂世界。她最奇妙的力量在於讓我們日益漂泊的靈魂有回家的感覺,擴充我們生命的寬度和深度,尋找到生命的精神支柱,找到靈魂的歸屬。
近年來,我國大學一直在提倡素質教育,其實是在追求自然科學教育和人文藝術教育的平衡。素質教育建立在和諧教育對素質的全面理解上。因此,素質教育本質上應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在這個充滿競爭的世界,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里,每個人都應該從各方面全面的提升自己,而通過各種科學有效的途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素質教育其中一個要義就是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於是,我國的各個大學正逐步向綜合性大學發展的同時,尤其注意了藝術教育的發展。在大學課程里,藝術不再只是藝術系學生的學習內容,也納入了普系的教程,藝術成為公共必修課程。
當代大學教育中強調素質教育是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要求,而藝術教育的關注正是人類感情的關注,作為一種意識形態,作為一種感情重要的存儲和表達方式,藝術教育為實現素質教育的總體目標提供了生動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內容成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種教育形式.
❼ 中國儒釋道,那一個是國產的,怎麼分先後
不知道你想問什麼,大概打講一講吧。
儒家從孔子開始宣揚,經孟子回荀子等發揚光大,但如答果以類似於宗教的方式成型,要到漢武時期的董仲舒。
道教以老子為開始,論年齡老子長於孔子,孔子還向老子請教過問題;但孔子和老子那個年代,大家都是為了對學術和理想等等追求,並沒有宗教的意識和做教主的打算。到了漢代,如三國里的張角等,已經開始打著道教的旗號在做事情了,但形成宗教形式,還是佛教大興以後,借鑒了很多佛教里宗教道形式才形成的。
釋是佛教傳到中國後,結合中國的國情等等,衍生出的佛教分支,其中融合了非常多的儒道觀點。
其實三家都是有互通的地方,成為宗教也都是因為統治階級的需要,就其本身而言,無所謂宗教和派別。
按樓主的意思總結一下,儒和道純國產;三家先後:儒,佛,道。
❽ 中國古代儒釋道三教,誰是導致中華民族衰敗的罪魁禍首
儒釋道三教迄今都已將近兩千年的歷史了;它們以不同的教義闡述各自的學說,形成了鮮明的特徵;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但是,它們對中華民族具有哪些現實積極的意義,人們並不是很了解,可謂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先說一說儒教,儒教又稱為儒學,儒學是在戰國時期由孔子創立。孔子創立儒學受老子的影響很深,也有其深厚的歷史背景。孔子出生在公元前五百七十多年的戰國時期,他是一個知識分子,沒有家庭背景,家境也不富裕,早年曾在魯國當過幾年小官吏,後被辭退。孔子很希望用自己的學識和才華為國效力,謀取一官半職而光宗耀祖;於是他就到各國去講述三皇五帝君王之道,堯、舜、禹、湯之仁政;可當時正值諸候爭霸的混亂年代,各國為了爭奪霸主,紛紛加強軍事強大國力,只有這樣才不會被其它國家消滅或吞並。所以,孔子的王道仁政並不適合當時的時局,自然也就沒有一個國家願意用他。
孔子當時的行為按現在人說,可謂是一個十足的不諳時事的書獃子,可孔子就是孔子,他並沒有灰心,先後三次去向在當時很有聲望,學識非常淵博的老子請教,老子看他很誠懇,第三次才告訴孔子,人在什麼情況下應該怎麼做;根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老子當時對孔子說了這么一段話,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回去後,跟他的弟子說:「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網,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耶「的贊嘆!孔子從老子那回來後便安下心來,在家教授學生,著書立說,註解了《春秋》、講了《論語》、寫了《易經》的十翼,就是為《易經》寫了十篇文章以及修訂了六藝。這完全是老子的一段話,讓他明白了人生的哲理,成就了他「至聖先師」的偉業,創立了儒學。
儒學演化為儒教是漢武帝的功勞;至漢武帝當政後,罷黜了漢朝以前百家爭嗚,百花齊放的政治格局;獨用儒學作為治國用人的唯一標准。由於儒學被統治者重用後,後人就「尊孔子為教主」;儒教一說就是這么來的。
孔子的儒學思想基本上是總結三皇五帝,堯、舜、禹、湯治世之經驗,並吸收《易經》天尊地牢,三才定位的思想而成。其實儒學不應該說是孔子所創,而應該說是孔子總結歸納三皇五帝,堯、舜、禹、湯治世之經驗,吸收《易經》天尊地卑,三才定位、陰陽男女的理論編輯而成,並加以解釋而已。本人這么說不知道廣大讀者和網友是否認同,是不是褻瀆了「至聖先師」。如果由於本人的無知,冒犯了至聖先師,還請孔老夫子多多包涵。
當然孔子的貢獻是值得肯定的;如果沒有孔子,漢武帝就沒有現成的儒學理論可以用。如果沒有孔子,《易經》就沒那麼完備,易懂實用了。所以,孔子對儒學的貢獻是重大的,儒學思想對中華民族的現實意義和影響也是重大的。總之儒教對中華民族的貢獻是可以肯定的。
再來說一說佛教:佛教是釋迦牟尼在印度創立的,它傳入中國在漢朝,迄今將近兩千年了。佛教在它的發源地印度並不興旺,印度盛行的是印度教和婆羅門教。但是佛教自傳入中國後即非常盛行,甚至說是將其發揚光大,這么說也不為過。因為佛教很多門派都在中國創立,而且東南亞很多國家的佛教都是從中國傳過去的,世界上信佛的人恐怕中國也是最多的;所以說佛教是中國將其發揚光大一點也不為過。佛教為什麼在中國這盛行,應該有如下幾大因素。
一、統治者的政治蠱惑:統治者為了使自己的統治更加長久,使百姓的痛苦不滿不要朝向統治者,不要形成革命力量,要聽天由命;於是統治者利用佛教「四大皆空,視人生為痛苦煩惱」信佛能升往西方極樂世界的學說,大興土木,建造寺廟,用來蠱惑麻醉人民,魚肉百姓,成為麻醉人民的精神鴉片,使人民誤認為現在的君主是一個信佛有仁慈之心的君主,我們的痛苦是自己造成的,而使統治者達到長治久安之目的。
特別是梁武帝、武則天,元朝、清朝在這方面達到登峰造極。梁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主持佛道之爭的君主,也是歷史上第一個幫佛教出謀劃策,制定教理教義的君主。佛教剛傳入中國時,他們的傳教方式幾乎和道教完全一樣,即不完全吃齋,也不剃光頭;除了穿著打扮和道教有區別外,其它方面沒有任何區別。因為佛教是從印度傳入,他們的服裝和道士習俗肯定是有區別,但是佛教剛傳入中國,要想在中國立足,必須要入鄉隨俗,學習道教的傳教方式方法;所以那時的和尚不叫和尚,叫「頭陀或行者」,他們吃肉叫「三凈肉」,是後來的梁武帝叫佛教徒剃光頭,不準吃肉表示與道士的區別。梁武帝為什麼這么做,這有一段歷史故事,本人跟大家講一講。
梁武帝未當皇帝之前,他並不是法定的繼承人;而當時道教的陶弘景則預言梁武帝有九五之榮,後來梁武帝果真當上了皇帝,於是非常尊敬陶弘景,無論大事小事都去向他請教,後來人們戲稱陶弘景為「山中宰相」。當時南北朝期間政局非常動盪,就象戰國時期諸候爭霸一樣;而當時的道教徒幾乎全部在山中修行,很少在城市中傳道的。而佛教徒則全部在城市中傳教很少在山中修行。佛教在南北朝時,在中國已經發展二、三百年了,形成了一定的規模,而且佛教的「四大皆空,視人生為痛苦煩惱,信佛能升往西方極樂世界」的學說,深得老百姓的喜歡。梁武帝發現這一特點後,就開始接近佛教,慢慢地疏遠了道教,並且對佛教賞賜很豐厚,道教徒發現自己被疏遠了,外來的佛教徒反而被寵信,道教徒於是去找梁武帝理論,梁武帝不理會道士的話,道士於是拿出了《老子化胡經》再去找梁武帝理論,道士指著《老子化胡經》說,和尚釋迦牟尼是道教教主太上老君的弟子,陛下怎麼可以厚此薄彼,不尊敬師父,反而孝敬徒弟。梁武帝聽了道士的話去轉告了和尚,和尚聽了梁武帝的話後,反咬一口說,根本不是這么一回事,如果陛下不相信的話,和尚和道士可以「鬥法」比試高低,由於梁武帝讓道士的《老子化胡經》一說,說的他也有點不好意思,但是自己又不想負出更多,於是同意了和尚的建議「鬥法」;約定日期後,和尚道士准備鬥法。
因為和尚事先有準備,又深得梁武帝的寵信;所以事先並沒有說明鬥法的內容,道士是懞懞懂懂、稀里糊塗。到了鬥法的那一天,和尚把事先用化學葯物處理過的經書拿出來說,今天的鬥法就比燒經書,你們道士說和尚是你們太上老君的弟子,你們即然是師父,師父的法力肯定要比徒弟強,你們經書肯定也比和尚強,所以咱們就把經書放在一起燒,看看誰的經書能燒掉,誰的經書燒不掉,結果是道士的經書全部燒掉,和尚的經書一張不燃。於是梁武帝下命令收繳所有的《老子化胡經》,並把道教的道觀改做佛堂,讓道士給和尚做徒弟做和尚。像這么荒唐的事件在歷史上還有兩次;一次是在武則天當政期間;另一次是在元朝。然後梁武帝又讓和尚剃光頭,吃齋不能吃肉,表示與道教的區別。
佛教自從南北朝以來,迄今近一千六百年中,除了宋朝沒有利用佛教蠱惑麻醉人民,魚肉百姓,其餘歷朝歷代皆用來蠱惑人民,魚肉百姓,當作麻醉人民的精神鴉片。佛教之所以在中國如此興旺,統治者的扶持利用是最大的因素。
二、漢武帝罷黜諸術,獨尊儒學,使那些原本顯赫的人,一下子跌入低谷,為了逃避現實把佛教的「四大皆空,視人生為痛苦煩惱,信佛能升往西方極樂世界」當作慰藉精神的避風港灣。因為在漢朝以前,中國是一個百家爭嗚,百花齊放的政治格局;所以各種各樣的人都可以成名成才成為上等人,成為光宗耀祖的顯赫人物。自從漢武帝獨尊儒學後,把儒學人才當作治國用人的唯一選擇;而原來其它學術的人才則無用武之地。要想再成名成才成為上等人,成為光宗耀祖的顯赫人物競爭就非常激烈;再加上統治者的腐敗,要想成功就更困難,被壓抑的人就更多。人們為了尋求心靈和精神上的慰藉,佛教的四大皆空,視人生為痛苦和煩惱,信佛能升往西方極樂世界,擺脫痛苦,正好迎合了那些抑鬱不得志者,精神痛苦者,想往極樂世界者和超脫者的追隨;所以這也是佛教興旺的原因之一。
三、佛教凈土宗的興起對佛教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凈土宗在江西省廬山東林寺興起後,很快便發展到全國,一時間加入凈土宗的信仰者幾乎佔了佛教中的一多半。凈土宗的教理教義很簡單,只要你吃齋念佛就能升往西方極樂世界,佛祖會在西方極樂世界接引你,這樣的教理教義真是大開方便之門,對那些即不想入山苦修,也不想參禪打坐的修行人來說,真是大大的方便,一時間佛教凈土宗的寺院幾乎人滿為患;所以佛教興旺,凈土宗起了一定的作用。
四、佛教即心即佛、功德升天的傳教方式,對佛教的發展也起到了促進作用:佛教凈土宗興起後,又興起了即心即佛、功德升天的傳教方式,對那些在家的普通信眾的發展壯大又開了方便之門,給那些即不出家吃齋修行,又能成正果的異想天開的普通信眾提供了機會,這對佛教的經濟來源提供了保障。另外也對那些正在佛門中修行人為了早日升天修成正果,提供了積極傳教的動力。他們積極接引普通信眾入教,這也是佛教興旺的一大因素。
縱觀以上四點佛教興旺的因素,對中華民族的現實意義有以下兩點:
一、對中華民族的文明道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二、豐富了中華民族的音樂、藝術文化生活。
但是佛教對中華民族造成的消極影響遠遠大於它的現實意義。佛教對中華民族造成的消極影響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佛教的四大皆空,視人生為痛苦煩惱,信佛能升往西方極樂世界的學說被統治者用於蠱惑麻醉人民,魚肉百姓的精神鴉片,嚴重製約了中華民族的發展與進步。
二、佛教的空談性理,形而上學的思想形成了宋明理學,使中華民族成為末落民族,備受西方列強鐵蹄的蹂躪。
三、佛教的傳入,嚴重削弱了中華民族的基本特徵;使中華民族成為一個「不倫不類的大雜燴」。
四、佛教的傳入,嚴重分化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像梁武帝、武則天都是大漢民族,炎黃子孫,居然敢把道士的頭發剃掉,讓他們做和尚,這簡直是「數祖忘典,欺師滅祖」,有辱炎黃子孫尊嚴。
另外還有像達賴喇嘛、李hon志為了一己之利,居然敢破壞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所以,中華民族根本不希罕佛教的那點現實意義。因為中華民族早已經是一個「人傑地靈,地大物博,繁榮富強」偉大的民族。文明古國,禮儀之幫並非佛教所帶來,四大發明也不是佛教所賜,萬里長城、兵馬俑、化學冶煉、醫學免疫療法、中醫、中葯、孫子兵法等等都不是佛教所創。自從佛教傳入中國後,中華民族便逐步走向衰敗,先是被少數民族統治;後被外國侵略者入侵。所以佛教在中國的存在,簡直是中華民族的災難,更是炎黃子孫的羞恥。
作為一個中國人,炎黃子孫應該知道信什麼,不該信什麼,必須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否則,我們有什麼顏面稱為中國人,叫做炎黃子孫。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知道什麼叫「民族利益高於一切,民族尊嚴高於一切,民族形象不可沾污,民族根基不可動搖的先國後家的民族意識,所以我們每一個有血性,有骨氣的中國人都要吸取歷史教訓。否則,歷史上的悲劇還會重演。
最後說一說道教:道教是與中華民族與生俱來的民族傳統宗教;道教起源於中華人類對天地鬼神的崇拜,所以道教是與中華民族與生俱來的民族傳統宗教。
道教是以道學思想為主,追求的是「天人合一,不生不滅,永恆的目的」。道教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並積極探索宇宙中各種自然變化規律對人的影響;所以衍生了很多學術。如方技、神仙、道家、讖緯神學、數術、陰陽、縱橫、地理、巫、祝、醫、卜等諸學科。道教從道學思想演化成道教經歷了漫長的一個過程;首先是古代中華人類為克服大自然不確定因素對人類生存的影響,演生出了巫、祝、醫、卜等與神靈溝通的學術與職業。中華人類發展到中古時期,人類已經非常強大,不必為生存擔憂了,為達到人類生存最大的優勢;於是又演生出了方技、神仙、道家、讖緯神學、數術、陰陽、縱橫、地理等學術和職業。到了東漢張道陵成立教團組織後,以上學術和職業都歸一為道教,奉老子為教主。所以道教的函蓋面是非常廣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至陰陽五行,生、老、病、死無所不包。
道教的這種積極探索,追求永恆的精神,發明了很多東西:如中國古代的世界「四大發明」中的火葯和指南針就是道教所發明。另外道教還發明了很多對世界和中華民族具有重大意義的東西:如化學冶煉(包括黃白術),醫學免疫療法,人類最早出現沒有動力的飛行器,最早出現的火箭雛形焰花等等,這里就不一一例舉。
道教除了以上貢獻外,還對中華民族歷史的演進和新舊政權交替作出的重要貢獻。因為道教隊伍中各種人才都有;所以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一批優秀的軍事人才。他們幫助革命者推翻腐朽末落的舊王朝,建立新政權起到積極的作用。如軒轅黃帝,他不但發明了煉丹術、火葯、指南針、服裝、房屋、文字;而且還是中華民族的締造者,奠定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基礎;使中華民族成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姜子牙幫助周文王、周武王推翻了暴虐無道的殷紂王建立了大周八百年的基業。魏遼幫助秦始皇統一了六國,結束了諸候混戰的戰國時代。張良幫助劉幫推翻了暴虐無道的秦始皇。徐茂公幫助李世民推翻了楊廣,結束了南北朝以來二三百年間混亂的局面,建立了大唐四百年的基業。劉伯溫、周顛幫助朱元璋推翻了暴虐無道的元朝,建立了大明近三百年的基業。
另外道教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影響也是很大的,我們生活中很多節日和習俗都來自道教:如正月十五的元霄節就來自道教,是天官大帝的誕辰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的七月半是道教地官大帝的誕辰,稱為中元節;九月九的重陽節是九皇大帝誕辰,稱為九皇會;冬至節是元始天尊誕辰稱為一陽來始;過小年是送道教的灶神上天奏事之日等等。還有我們生活中很多習俗同樣來自道教:如過年貼的門神、對聯、桃符、送子娘娘、葯王、月老、財神、合和二仙、福祿壽三星、紫微帝君、文昌帝君、六十甲子生辰、五穀神、六畜神、無生老母、海神、河神、山神、土地、城隍等等所有神靈全來自道教。所以魯迅先生說:「中國根柢全在道教。」而英國國際著名科技史學家李約瑟(音譯)在他的《中國古代科技史》一書中同樣指出:「在中國古代人中,道家的自然知識最廣博,中國人性格中很多優秀的東西都來自道教,中國沒有道教就象大樹沒有根一樣。」
道教雖然對中華民族的貢獻和影響巨大,但是現實生活中願意弘揚道教的人並不多,所以道教也不興旺。這是什麼原因?道教不興旺有如下幾大因素。
一、統治者的壓制:由於道教具有很多積極因素和人才,有一部分人容易形成革命的力量;如前面介紹過的軍事人才,以及打著道教旗幟進行農民起義的黃巾軍,他們對統治者造成了很大的壓力。所以自三國以來統治者就專門設立官員管理道教,嚴格限制道教人員的數量;就是在唐宋兩朝得到統治者的扶持的情況下,道士的數量也是和尚的二十分之一。這就是道教不興旺最主要原因。
二、國人缺乏民族意識,民族精神,民族自尊心;從統治者到老百姓都一樣。雖然道教中的一些軍事人才幫助革命者取得了新政權。新的統治者又怕形成新的革命力量,對他的統治形成威脅;依然是對道教嚴格限制;並利用佛教來蠱惑麻醉人民,魚肉百姓。由於統治者的不斷蠱惑利用佛教,使不明是非的老百姓紛紛湧向佛教。這就是國人缺乏維護民族特徵、民族尊嚴;喪失民族精神,民族自尊心造成道教不興旺的又一因素。
三、道教默守成規,不知變通的因素:如道教在養生領域經過幾千年的實踐和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具有很強的優勢;像家家戶戶從都能受益的房中術男女雙修,以及海底添油續命,返老還童的命功修煉方法都不能公開傳授給廣大人民;而且這些功法目前已幾乎湮滅了,即使是在道教內部也很少有能得聞其真諦。另外道教還有很多絕技、道術也是不能公開傳授的,現在已經幾乎絕跡了。這真是大大的悲哀啊!如果說道教內部的東西不能公開有情可原的話,哪為什麼不學習佛教即心即佛、功德升天的傳教方法,積極接引普通信眾入教,這樣即可以壯大道教信仰的隊伍;又可以增強本民族的基本特徵,加強本民族的凝聚力;更可以鞏固中華民族的傳統;提高道教在社會的地位。這么簡單的事都不做,道教簡直提冥頑不化,即不能改革開放養生領域的優勢,又不能吸收佛教即心即佛,功德升天的傳教方法。這也是道教不興旺的一個因素。
道教雖然不是很興旺,但是它對中華民族的現實意義和貢獻卻是很大的。
一、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基本特徵,鞏固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加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二、道教對中華民族的文明道德,倫理道德作出了重要貢獻。道教作為中華民族與生俱來的民族傳統宗教,宗教是人類文明的搖藍,道教在文明道德,倫理道德這方面自然是意義重大。
三、道教對中華民族的醫葯、生命健康作出了重要貢獻。
四、道教對中華民族的科技發明,物質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
五、道教對中華民族社會發展與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
六、道教對中華民族的政治、軍事、經濟、科技、醫學、化學、天文、地理、歷史、音樂、美術、藝術、宇宙科學、自然科學、人體科學等各個領域都做出了重要貢獻。所以道教自古以來就與中華民族榮辱與共,心息相依,血肉相連。中華民族興旺強大時,道教也興旺;中華民族衰弱時,道教同樣衰弱。
現在隨著中華民族的掘起,道教也將迎來蓬勃發展的機遇,道教哪積極探索,敢於進取提高生命質量,促進自然和諧的精神必定會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歡迎,成為全世界共同信仰的宗教。目前老子《道德經》就已被翻譯成六十多種外文版在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中銷售,成為世界第二大暢銷書。還有世界上很多專家學者紛紛指出說:「道教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不反科學的宗教」。盡管道教有很多積極因素,為社會、為人類做出了很多貢獻;但還有人批評道教有消極因素。批評老子《道德經》為愚民詭詐之書,不過道教也確實存在對自身發展不利的因素。
第一,道教最大的弱點是哪積極進取的精神容易演化成革命力量,對統治者造成壓力,反而被統治者壓制,影響道教自身的發展。這是值得注意,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第二,道教最大的缺點是清靜、自然、無為、不爭、默守成規的教條,不積極主動去傳教,接引普通信眾入教阻礙了道教的發展壯大。這是必須應該改進克服的。由於作者學疏才淺,學識有限,若有偏頗不成熟之處,敬請廣大網友和讀者批評指教。
❾ 總結儒釋道的核心思想 還有儒釋道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最好詳細一點
核心思想是抄:三道合一襲
影響:儒家修身 道家養性 佛家修心 共同構成了中國古典士大夫的處世和哲學基礎,也對中國的古典文化以及當今的中國人的習俗傳統等構成了深淵持久的影響。可以這么說,中國的傳統文化,基本就是儒釋道三家共同作用下的結果,三家既相互競爭,又彼此吸收融合,不斷發展進步,其中以儒家為主而釋道兩家為輔,但其實又沒法完全界定三家的區別,因為本身就沒有明確的界限。總而言之,在一定程度上,三家的文化就是中國傳統文化,而中國傳統文化又是以這三家為典型代表的
想寫作文你就去http://www.docin.com/p-267388635.html抄抄
❿ 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的文化精髓是什麼
儒釋道來文化,三教的精華,都是自揭示人天正理,直指宇宙真相。之所以教分三家,一是不同社會環境下自然形成了不同的特色文化,二是因材施教使然。雖然真理是唯一的,三教所講是一非二。
那麼什麼是儒釋道文化的精髓哪?就是禪。在道教來講就是道;在儒家來講就是人心即天理。他說的都是一個意思,言語表達不一樣,言外之意都是說宇宙的絕對真實。我們安祥禪管它叫安祥,但是這個安祥,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說法。主要還是因人而異,隨緣度化。打個比方,跟瞎子就不能打手勢。跟聾子就不能說悄悄話。因為人的認知局限性的不同,接受啟發的條件就不一樣。比如現在有人問我什麼是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