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通過學習中國古代音樂史談談對中國音樂的了解和認識 急!!!!!!
既然是談了解,那你就首先應該知道中國古代音樂史的構成,或者說種類:宮廷音回樂分雅清燕(宴),還有民答間音樂。民間音樂分民間器樂和民歌,這些你需要去查書,然後列出一個系統的表,如果是考試,就得好好的背一下。
「認識」就是很主觀的東西了,可以展望未來可以總結過去,總之如果是考試,多說點好話。比如傳統應該繼承和發揚之類的。這些都是民族瑰寶不應該丟棄雲雲。老師會喜歡的O(∩_∩)O~
另外1、可以通過比較來談:對比西方音樂史,中國古代音樂從未出現哪一個「劃時代」的人,而西方音樂史上有巴赫和貝多芬,一個結束了巴洛克時代,一個結束了古典主義。
2、還是比較:西方交響合奏講究聲部協調,中國傳統樂器合奏則突出聲部個性。
Ⅱ 求一篇關於 中國近代音樂發展史的論文啊 2000字左右。。。謝謝了!!!
摘要:從世紀末到20世紀40年代,是中國近代音樂的形成和發展時期。在這個過程中,上海具有重要的地位。首先,由於「海派」的文化傳統,上海成為中國新式音樂教育的試驗場;其次,上海外國租界的音樂生活,為中國專業音樂人才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第三,大量市民階層的存在,以及濃厚的商業氛圍,現代化傳媒的興盛,使上海醞釀滋生了中國第一代流行音樂。
關鍵詞:近代中國音樂;上海;地位
上海是近代最早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也是近代中國最大的城市。它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國近代新文化形成中的地位,得到了學術界普遍的關注。作為近代新文化一個方面的近代中國音樂的形成和發展,上海在其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與上海城市獨特的文化背景、歷史傳統以及經濟社會狀況有密切的關系。因此,研究上海在近代中國音樂形成和發展中的地位,不但會使我們對近代中國音樂發展史有深入的理解,也通過一個側面使我們對上海城市的個性有深切的體會①。
一、近代音樂傳播先驅
上海,由於獨特的歷史因緣和獨特的文化環境,成為近代西方文化向中國傳播的橋頭堡,也成為醞釀近代中國新文化的溫床。近代中國新音樂的形成就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近代的音樂發展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近代西洋音樂的傳播和普及;一是傳統音樂的傳承與改造②。其中,尤以西洋音樂的傳播和普及為近代中國音樂形成的主要動力和內容。
近代西洋音樂的傳播,大致通過以下途徑:1、基督教堂所帶來的西方宗教音樂;2、新式軍隊中輸入的西洋軍樂;3、海外留學生帶回來的西洋音樂;4、近代學堂對西洋音樂的普及。這四種途徑先後出現,而尤其以第四種因素對中國近代音樂的面貌影響最為深遠。上海在近代中國夙得風氣之先,在近代西洋音樂傳播中亦是如此,其主要表現則在於它成為近代新式學堂普及西洋音樂之最早試驗場。
上海自五口通商以來就成為海外基督教在華傳教的大本營,因此基督教堂所帶來的音樂對上海信徒的熏染尤為深遠。但教會音樂對於中國近代音樂形成的貢獻畢竟有限,新音樂的形成更依賴於新式音樂教育的發展。由於基督新教把教育作為在華傳教的一個重要手段,因此大量精力和財力用於辦學,而其所辦學堂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傳授西洋音樂。從目前的資料來看,傳教士在華辦學以上海為最早,而學堂中設置音樂教育科目也以上海為最早。例如1861年在上海創立的清心女中,在教學中已把音樂與語文、算術、聖經等科目相提並論。創辦於1892年的上海中西女塾為展示平時教學成果,還舉辦音樂會。音樂會的規模不僅限於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還半年一次對家長們,一年一次對普通市民公開演出①。
而上海人沈心工,是近代中國第一個從事新式音樂教育的中國人。他出生於商人家庭,1902年到日本留學,1903年回國後,在南洋公學附屬小學任教,開設了中國最早的唱歌課。1904年出版了《學校唱歌集》,開創了「學堂樂歌」的形式。學堂樂歌是中國人最早用西洋音階譜寫的歌曲,成為近代音樂史的發端。上海的務本女塾、南洋中學等學校以及滬學會等團體都邀請沈心工指導唱歌。在沈心工《學校唱歌集》出版後,很多學堂開設了樂歌課,通過陸續出版的音樂教科書籍,初步的音樂知識得到了廣泛的普及。在此背景下,1907年公布的《奏定章程》,規定音樂課為初級小學的必修課。因此,李叔同曾推崇沈心工為「吾國樂界開幕第一人」②。
另一位上海人曾志忞也為中國近代西洋音樂的傳播做出巨大貢獻。曾志忞是上海著名商人曾鑄之子,1901年去日本留學。在日本他參加了沈心工發起的「音樂講習會」。並在《新民叢報》上發表了《音樂教育論》,這是我國最早系統闡述近代音樂教育問題的論文。1907年歸國他即與高硯耘、馮亞雄等人在上海創辦「夏季音樂講習會」。這是一個利用暑期傳授西洋音樂的組織,其科目有樂典、和聲學、風琴、洋琴、洋弦、喇叭、直笛、橫笛、大鼓、小鼓等。1908年曾志忞遵照父命創辦「上海貧兒院」,院中設音樂部,並成立貧兒院管弦樂隊,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西式管弦樂隊。雖然1912年音樂部就停辦了,貧兒院也約於1921年左右結束③,但卻成為中國人創辦西式管弦樂隊的最初嘗試。可以說中國新式音樂教育是從上海發端,並逐漸普及到全國。
二、租界的音樂生活與近代中國音樂人才的培育
由於近代中國音樂形成的主要動力和內容是西洋音樂理念、技巧的輸入和傳播以及根據西洋音樂對中國傳統音樂的改造,因此海外留學生成為中國近代音樂形成的最早先驅者。但是新音樂的普及和建立卻依然要依靠在中國本土形成固定的消費、欣賞市場以及在此基礎上不斷涌現的本土音樂家。上海由於其在近代中國的獨特的歷史機緣和文化傳統,最早形成了較廣泛的近代音樂的消費市場並涌現了大量的音樂人才,為近代中國音樂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醞釀場所。而追根溯源,又與上海租界尤其是公共租界工部局樂隊有密切關系。
1.租界的音樂生活與上海近代音樂消費市場的培育
根據《南京條約》的相關規定,1843年上海開埠成為通商口岸,當時在上海縣城之外劃定了一塊外國商人的居留地,這成為上海租界的起源。後來,租界不斷擴張,並成立了自己的市政機構,逐漸發展成了一塊在中國領土上的「國中之國」,成為外國列強侵略中國的最好見證。但是,它也帶來了一些副產品——為中國大眾親身領略西洋音樂的魅力提供了場所。租界里的外國商人為了豐富自己的業餘生活,逐漸形成了一些文化娛樂組織。早在1850年英國人就成立了業余劇團,演出需要音樂伴奏,於是組織了樂隊。1879年逐漸發展成上海公共樂隊。1881年公共樂隊由英租界市政管理機構工部局接手管理,並成立工部局音樂委員會。1907年,銅管樂隊擴大為管弦樂隊。1919年以後樂隊聘請義大利著名音樂家梅百器擔任指揮,並從歐洲招聘了很多著名音樂家,迎來了它的輝煌時期,並逐漸迎來了「東方第一」管弦樂隊的美譽。1922年公共樂隊改名上海工部局樂團。當時工部局每年給樂隊28萬兩的高額預算撥款。每年從10月到翌年5月為演出季節,每周的星期天都舉行定期音樂會①。起初樂隊主要在市政廳的音樂廳內演出,主要局限於外國觀眾。但是據英國學者畢可思的研究,1928年以來,上海工部局樂隊逐漸注重為中國居民服務。樂隊指揮的「年報」中越來越多地注意到有中國觀眾的出席。並開始在中文報紙上刊登演出廣告。「1928年,3/4的觀眾是中國人,據報道,1930年中國人的興趣甚高。1931年樂隊在室內演出時,20%的觀眾是中國人,此後這個比例穩定上升。」以至於到1933年,在上海工部局管弦樂與吹奏樂委員會上,有人指出中國納稅人希望工部局繼續資助樂隊,因為它在城市中有很高的文化價值。並且,1928年後開始有中國人被吸納進入工部局的音樂委員會②。
1930年前,上海工部局樂隊一直工部局行政大樓裡面演奏室內音樂會。1929年,這幢大樓賣給了開發商,上海工部局樂隊搬進了上海商業和公共空間——大光明電影院,後來又搬遷到蘭心大戲院。「在市政廳,上海工部局樂隊似乎僅僅是工部局的一個文化附屬品,只為外僑社群服務。而在整個上海娛樂界,管弦樂隊成了這個城市越來越重要的文化財富。」③同時樂隊的演奏也從室內走向露天,在夏天,樂隊會舉行露天音樂會,在兆豐公園(現中山公園)、法國公園(現復興公園)、外灘公園(現黃浦公園)等舞台上演奏④。1928年後,隨著中國人可以進入公共租界的公共娛樂場所,中國觀眾觀賞西洋音樂的機會無疑更多了。
通過以上敘述,可以看出,雖然租界的音樂生活開始只局限於外僑社群,但是隨著形勢的發展,中國觀眾逐漸增多,可以說逐漸在中國人形成了一批西洋音樂的消費群。這個消費群的形成和擴大,無疑為中國音樂人才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和氛圍。
2.工部局樂隊對國立音樂院的影響
對於中國近代音樂的發展來說,創建中國人自己的音樂學府,作為研究和培養人才的機構,無疑是重要的舉措。中國第一所高級音樂研究和教育機構本來創建於北京。1916年秋,北京大學成立學生社團「北京大學音樂團」,同年冬,改名「北京大學音樂會」。1918年改名「北京大學樂理研究會」。1922年以「樂理研究會」為基礎成立北京大學附屬音樂傳習所,成為中國第一個近代音樂專業教育機構。隨後,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北京藝術專科學校等高校紛紛設立音樂系、科,似乎預示著北京將成為中國近代音樂教育的中心。但是北洋政府統治下的北京並不是中國新音樂成長的良好土壤。1927年7月教育部長劉哲認為「音樂有礙教化,也與社會人心無關」,命令關閉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藝術專科學校中所有音樂系科,經過師生抗爭,結果只有女子師范大學的音樂系被保留下來。而不久在南方的上海則成立了中國第一所音樂專科學校——國立音樂院。
國立音樂院的創辦與蕭友梅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他本來是北京音樂教育界的領導人,1927年6月南下上海。據譚抒真回憶,他辭去北京學校的音樂系工作,一方面他覺得教師水平低,又與自己的想法不合,另一方面因為上海人才多,還有外國音樂家,所以自己來上海了①。而許步曾更進一步認為國立音樂院之所以選址在上海,是由於上海工部局樂隊的存在。
1927年11月27日,中國第一所音樂學校國立音樂院(1929年改為上海音樂專科學校)在上海成立。國立音樂院的成長與工部局樂隊的影響有密切的關系。首先,除歸國留學生之外,國立音樂院長期從上海工部局樂隊招聘老師和研究指導。初建時,10名音樂教師中,外國教師即佔了一半,其中大部分是工部局樂隊成員。1929年,鮑里斯·扎哈羅夫成為鋼琴系主任,而長期擔任樂隊指揮的富華則一直是小提琴系主任。此外還有大提琴家佘甫蹉夫、難民音樂家如佛萊思克爾、沃爾持·約雅敬等也在此任教。這些外籍教師對國立音樂院教學的貢獻是巨大的。比如,扎哈羅夫直到1943年去世為止,一直在上海教鋼琴。以至於有學者說,在中國的第一代鋼琴家、音樂家中幾乎沒有一人未曾跟他學過鋼琴。
其次,樂隊和音樂院雖然沒有組織上的聯系,但是兩者有很密切的合作。樂隊給音樂院的學生提供優惠票,和中國愛樂社合作演出音樂會,並且開始逐漸演奏中國音樂家的作品,吸收中國演奏員。1929年,樂隊首次與中國獨奏音樂家馬思聰舉行音樂會。1930年首次演奏中國人創作的交響樂作品——黃自的單樂章序曲《懷舊》。1931年上海音專的教師黃自當選為工部局音樂會員會委員。1927年工部局樂隊讓中國音樂家譚抒真代替休假的隊員參加演出。1935年5位中國人首次作為實習生參加工部局樂隊的演出。此後,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學生在上海工部局樂隊表演越來越頻繁② 。在這期間(1934-1942),中國人繼續進入樂隊。1938年,譚抒真、黃貽鈞、陳又新和徐威麟等4人正式成為上海工部局樂隊的成員。到1941年樂隊中華人達到5人③。中國獨(唱)奏音樂家的演出也頻繁起來,如鋼琴家沈雅琴、李惟寧、吳樂懿,小提琴家王人藝,歌唱家黃友葵、胡然、趙梅伯、斯義桂等相繼在1930年代與工部局樂隊合作演出④。應尚能在1937年就指出:「對於上海年輕一代有抱負的音樂家來說,能與該樂隊演奏或歌唱乃是他們最大的成功。」⑤正如他所說的,演出並不一定總是能帶來經濟效益,但它們提供了聆聽、觀摩和演奏的機會,這是中國其它地方所不能提供的。工部局樂隊不但具有歷史的功績,就機構而言,它也是今天上海交響樂團的前身。
3.音樂大師的聚集與中國音樂人才的培育。
上海由於其獨特的歷史機緣,成為近代中國國際音樂大師聚集之地,這為中國近代音樂人才的培育提供了難得的良機。首先,工部局樂隊給中國帶來了像柏克、梅百器、富華這樣的音樂大師,如果沒有樂隊他們根本不會居住在這個國家。此外,上海的國際地位使它成為難民的避難所。俄國十月革命後,大量俄國音樂家流亡上海。二戰爆發後,眾多猶太音樂家流亡上海。他們或者擔任管弦樂隊成員,或者成為私人音樂教師,或者成為國立音樂院的教員,或三者兼而有之。例如,1924年之後俄僑設立的私人音樂學校就有18所之多⑥。這為中國學生提供了從學這些大師的機會,雖然很多人並沒有成為國立音樂院的教師,但是普遍存在的家教,則提供了可能。比如,從1943年直到l946年逝世,梅百器親自教博聰,富華指導後來出任音樂院院長的戴粹倫,沃爾特·約雅敬教授司徒志文,佛萊思克爾教授丁善德、桑桐、瞿希賢等。
上海良好的音樂氛圍和高水平樂隊的存在,也吸引了大量著名音樂家在全球巡迴演出中把上海作為一站。從20年代到30年代,世界著名音樂家相繼訪問上海,如小提琴家F·克萊斯勒、約瑟夫·西蓋蒂、雅沙·海菲茨和丁·蒂博,鋼琴家阿圖爾·魯賓斯坦、B·莫伊耶維奇等①。國際音樂家到上海的演出,無疑開拓了中國音樂家的視野。比如據記載,黎錦暉在上海聽交響音樂如同「上課」一樣,事前必將登載在《申報》上工部局樂隊的當天音樂會節目說明認真讀過,然後前往。自1920至1929年他每禮拜五去聽,風雨無阻,8年無間斷。對於當時來華的歌舞劇團的演出,如:米蘭來的歌劇班演出的正歌劇和輕歌劇,「向·旦尼斯(Danis-Shawn)舞蹈團」演出的大型舞劇和各式舞蹈,上海俄僑演出的歌舞劇,以及從歐美、日本來華的鄧肯舞蹈團、寶冢歌舞團等的演出,他更是千方百計找機會觀摩,既使觀摩券「每券售大洋十元,不易籌措」,也在所不惜②。
大量音樂大師聚集上海,為中國音樂家提供了親身從教的機會,而著名音樂家的巡迴演出則為中國音樂家提供觀摩的可能,這些對於中國音樂家的迅速成長和提高技藝無疑是難得的良機,非當時中國其他城市所能企及。
三、都市消費生活與通俗音樂的滋生
流行音樂的先祖是發源於美國的爵士樂和搖滾樂。20世紀流行音樂在全球迅猛發展,到今日已成為全球音樂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的近代音樂也不盡是西方高雅音樂在中國的傳播和生根的過程,還包括中國近代通俗音樂的產生。在這個過程中,上海不僅是近代中國高雅音樂的搖籃,更是近代通俗音樂的發祥地。音樂史研究者雖然對流行音樂的研究還不多,分期也並不完全一致,但是普遍承認上世紀80年代的流行歌曲與20年代至40年代的流行歌曲有密切的聯系。當時黎錦暉以「時代曲」之名創作於20年代末上海的《毛毛雨》、《特別快車》等一批迎合市民口味的歌曲,標志了20世紀中國流行音樂的產生。在該階段產生了以黎錦暉及其「明月歌舞團」為代表的中國第一代流行音樂作曲家和歌星。因此,研究者稱這個流行音樂的第一階段為「黎錦暉時代」③。而所謂「黎錦暉時代」其實亦可以稱為「上海時代」,因為黎錦暉的整個活動主要是在上海,流行音樂的繁榮與上海的城市特點有密切關系,只有上海才能孕育第一個流行音樂的繁榮。
那麼為什麼會是上海孕育出近代的中國流行音樂呢?這要從上海這座城市的獨特歷史和文化個性尋找原因。有學者指出,20世紀流行音樂的迅猛發展是20世紀社會歷史文化背景、現代科技的發展、商業炒作和現代人的心理需求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④。這些正好在上海有很好的土壤。
首先,由於上海特殊的歷史機緣和文化傳統,使它在選擇及接受外來文化上有非常積極和開放的態度,這種文化傳統被稱為「海派文化」。「海派文化」具有開放、靈活、多樣、寬容等特點⑤,這為上海接受、容納通俗音樂這種新形式提供了文化心理上的基礎。此外,都會的經濟繁榮,促進了都市大眾文化生活的興盛,也為流行音樂提供和擴大了流行空間。當時的上海無疑是中國近代娛樂業最為興盛的城市,繁多的飯店、酒吧、咖啡館、夜總會等服務業及娛樂場所,為流行音樂的發展提供了生存空間。
其次,商業炒作和現代傳媒的出現大大加速了流行音樂的傳播速度。上海是一座商業城市,任何文化形式都避免不了商業的熏染。同時,上海又是當時中國最現代化的城市,很多現代化的娛樂消費形式只有上海才最為普及,比如電影、唱片、電台等。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既是全國的唱片業中心,也是無線電廣播的中心,又是電影業中心。這三者的交互作用,使通俗音樂廣為傳播。
唱片和留聲機於20世紀初葉傳入上海,至30年代,上海逐漸發展為中國唱片業的中心,擁有國內數量最多和實力最強的唱片企業,生產大量內容豐富的唱片。唱片開始還只是印製中國傳統戲曲為主。但到了30年代,新興的流行歌曲被市民階層所喜愛,很快成為唱片錄制的重要內容。1928年,黎錦暉創作、黎明暉演唱的《毛毛雨》由百代公司錄製成唱片,在社會上迅速傳播。一些著名的歌星由此誕生。一些實力雄厚的大企業爭相為明星灌錄唱片,從此錄制流行歌曲唱片成為各公司的重頭戲。比如,百代公司曾推出「明星錦集」,為紅極一時的電影女明星們錄制流行歌曲唱片,有胡蝶、陳玉梅、黎明暉、王人美、李麗蓮、夏佩珍、胡珊、談瑛、陳燕燕、黎莉莉、嚴月嫻等。為了爭取歌星們錄音,各公司專為她們「量身定做」歌曲,並不惜給予優厚的報酬,如百代公司曾給予周璇6%的版稅。有些年紀尚輕的女歌星一個月的收入可達20至30元,令世人羨慕。三四十年代,各公司錄制了大量的流行歌曲唱片。根據中國唱片廠1964年登記的舊唱片模板目錄統計,在百代、麗歌、和聲、高亭、勝利等公司灌制的流行歌曲唱片中,以周璇演唱的最多,為150餘張,白虹有125張,姚莉有117張,龔秋霞有67張,王人美有62張,另有白光、李麗華、李麗蓮、李香蘭、歐陽飛鶯、吳鶯音、張露、黎莉莉、嚴華、梅熹等錄制的唱片①。
唱片業之外,廣播事業也擴大了通俗音樂的傳播渠道,為其開拓了一個全新的市場。廣播電台的興盛使收音機在中產階級市民中逐漸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收音機里欣賞通俗音樂。
上世紀30年代,上海電影業、特別是有聲電影的發展更促進了流行音樂的繁榮。1931年中國第一部國產有聲影片《歌女紅牡丹》在上海首映,國產故事片在30年代的興盛由此拉開序幕。電影需要配樂、插曲,這為流行音樂提供了新的創作和表演的市場。而電影的魅力更使穿插於其中的主題曲、插曲不脛而走、深入人心。本來流行歌曲主要以歌舞廳、酒吧、夜總會等為表演空間,有聲電影則為歌星拓展了新的發展空間。一些原本以演唱流行歌曲、進行歌舞表演為主的歌舞團、歌唱社成員進入了電影界。如一直在黎錦暉的中華歌舞團和明月歌舞社從事表演的王人美和黎莉莉,就成為30年代聯華影業公司「四大名旦」中的兩位;周璇在進入電影界以前,先後輾轉於明月歌舞社、新月歌劇社、新華歌劇社,早已是紅極一時的名歌星。其他如白虹、白光、龔秋霞等,也都是在當紅歌星的位置上走進銀幕。歌星們從影後,繼續維持歌唱生涯,而且往往演唱所主演影片的插曲,歌曲借電影而傳播,電影亦因歌曲的流行而更加火爆。這種情況使一些原本並非歌星出身的電影明星也紛紛地開始灌錄唱片,如胡蝶、陳燕燕、陳玉梅、李麗蓮、夏佩珍、胡珊、談瑛、嚴月嫻等②。無論是電影明星出唱片,還是歌星拍電影,結果往往是其拍攝的影片與灌錄的唱片同樣受到崇拜者的熱愛。電影這種新興娛樂工具對通俗音樂的推動作用是巨大的。正如汪毓和所說,「從20年代末開始,中國城市歌舞音樂與中國電影音樂,特別是電影歌曲的發展合為一體,成為中國娛樂性通俗音樂的主體」③。足見當時電影對於通俗音樂的促進作用。
總之,由於上海濃厚的商業氛圍,具備較完善的市場運作機制,並受到唱片公司、無線電台、有聲電影等新型娛樂媒體的強力支撐,流行歌曲發展的勢頭極為迅猛,形成了近代中國通俗音樂的第一個浪潮。
其三,市民階層的龐大為通俗音樂的流行提供了土壤。流行音樂具有創作題材貼近現實生活、富於情趣化,格式簡煉完整、演唱方式不拘一格,突出「自我感受」、演出方式強調群眾性、強化交流等特點①,這些都符合現代都市市民階層的審美需求。類似《毛毛雨》等「家庭愛情歌曲」大都表現男女情愛,歌詞內容、旋律、風格深受市民階層的喜愛。上海是當時中國最大的都市,有龐大的市民群體,這為以迎合現代都市生活口味的通俗音樂的流行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其四,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很多進步的或嚴肅的音樂家,在流行音樂的創作上,也採取了較為積極態度。除了當時有黎錦暉、黎錦光、姚敏、嚴華等極負盛名的流行樂壇作曲家外,還有任光譜寫的《漁光曲》、《燕燕歌》,劉雪庵譜寫的《早行樂》、《何日君再來》,賀綠汀譜寫的《天涯歌女》、《四季歌》、《秋水伊人》等都是30年代上海曾傳頌一時的經典性的流行音樂作品②。
四、結語
近代上海因為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歷史機緣,由原來的一個小縣城發展成中國最大的都市,也成為中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上海在中國近代文化形成中的地位重要,它不但成為西方文化向中國傳播的窗口,也成為中國近代新文化醞釀形成的重鎮。本文所述上海在近代中國音樂文化形成中的作用,只是上海對中國近代文化貢獻的一個側面。
概括地說,上海由於其濱江帶海的地理位置和華洋雜處的社會形態,形成了敢為天下先的文化傳統,因此成為中國輸入西洋音樂的最初舞台,並成為新式音樂教育的試驗場;而由於外國租界的存在,尤其是工部局樂隊的存在,為中國人直接體驗和學習西洋音樂提供了寶貴的機會;大量市民階層的存在,以及濃厚的商業氛圍,現代化傳媒的興盛也醞釀滋生了中國第一代流行音樂。
當然,隨著抗日戰爭的開始,中國的音樂出現了新的內容,作為孤島的上海雖然仍然保持了一段繁榮,但是由於脫離了民族的主戰場,其音樂中心地位有所下降。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上海在音樂方面的影響又有所轉折。這將成為另文考察的內容。
Ⅲ 學習中國音樂的感受論文
如何欣賞音樂
馬俊輝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黑龍江大慶163319)
摘要:音樂欣賞是以具體音樂作品為對象,通過聆聽的方式及其他輔助手段,來體驗和領悟音樂,從
而得到精神愉悅的一種審美活動。民族音樂是一個國家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作為中國人理所應當
地接受中國民族文化的熏陶。民族音樂教育在音樂教學中運用的方式包括:以感受體驗為主導的教學方式和
以豐富人文內涵為主線的教學方式等。
關鍵詞:音樂;欣賞;民族
中圖分類號: J 605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672-5409(2007)08-0091-03
音樂欣賞是以具體音樂作品為對象,通過聆聽的方式及其他輔助手段來體驗和領悟音樂,從而得到精
神愉悅的一種審美活動。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我們力求通過對不同音樂作品的欣賞,培養學生終生渴望欣
賞美好音樂的情感,使他們的心靈終生與音樂息息相通。
一、音樂欣賞
(一)音樂鑒賞能力的形成
1.音樂欣賞能力的形成:多聽、多欣賞
聽得多了,自然慢慢地就能聽得懂,這是一個相對的過程。開始覺得好聽,就要經常去聽。當然,開
始時可能只是一種朦朧、初步的感受。如果繼續聽下去,就能逐漸感受到音樂的變化和特點,不但能夠辨
別出不同特點的旋律、節奏和音色,同時對音樂所表達的感情、意境也會有所領會,那麼在一定程度上就
可以說是聽得懂音樂了。多聽音樂,還應該多聽各種各樣的音樂,不斷擴大自己的音樂欣賞面,正如科普
蘭所說的那樣:全部投入音樂意味著要擴大自己的趣味,只喜歡傳統類型的音樂是不夠的。趣味像靈敏度
一樣,在某種程度上是天生的,但這兩者都可以通過明智的練習得到發展。這就是說對各個時期各種流派
的、新的和舊的、保守的和現代的音樂都要聽,這意味著盡可能不帶偏見地聆聽。廣泛地傾聽各種類型和
不同風格的音樂,一方面可以增進學生對音樂的愛好和興趣,同時還可以使學生從對音樂作品的比較和鑒
別中提高音樂鑒賞能力。我國著名音樂家朱踐耳先生主張音樂家必須具備四副耳朵:即聽古典音樂的耳
朵、聽民族民間音樂的耳朵、聽現代音樂的耳朵、聽流行音樂的耳朵。廣泛地傾聽各種類型和風格的音樂
作品,對於增進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提高對音樂作品的鑒賞能力大有裨益。可以
說,音樂欣賞就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網路全書,它與其他藝術門類、其他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不同的
音樂作品可以涉及到諸如歷史、地理、自然和風土人情等許多方面,大大開闊了學生的音樂視野。總之,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只有通過欣賞者自己的聆聽、欣賞,才能逐步獲得音樂欣賞能力,除此之外是沒有其
他捷徑的。
2.聆聽需要插上想像的翅膀
豐富的想像力是欣賞音樂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音樂是抽象的藝術,這一點是它與繪畫、雕塑等藝術
門類最大的區別,但並不是說音樂是不可感知的,它可以通過各種音樂要素使模糊的東西具體化和造型
化。同一首作品,不同的人的感受必定是不同的,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里對同一首作品的感受也可能
是不同的。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應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
的想像能力,鼓勵學生自由想像,發揮他們的創造性思維,通過「音樂的耳朵」感受不同情境的音樂作品。例如,學生在欣賞陳綱編曲的小提琴獨奏曲《苗嶺的早晨》時,應啟發他們注意聆聽樂曲中模仿鳥
鳴的聲音和力度的變化,引導他們自然地聯想到這是描寫早晨的音樂,進一步引導學生想像出不同的早晨
的景象,再通過分析樂曲的旋律素材運用苗族音樂的特點,最終聯想到這是苗嶺的早晨。
3.反復聆聽,充分發揮通感作用
通感是人類不同器官之間的相互聯通。人類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五種感官表面上互不幹
擾,實際上卻相互感通,我們經常會在欣賞一幅花鳥畫的時候,彷彿聞到了花香,聽到了鳥叫,在聽賞一
首抒情曲時,彷彿看到了青山綠水的景象。這都是通感在起作用。白居易的《畫竹歌》中「舉頭忽看不
似畫,低耳靜聽疑有聲」;韓愈的《聽穎師彈琴》中「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也都說明了這一點。例
如,在欣賞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鋼琴作品《月光》時,可讓學生在第一次聆聽時,利用手中的紙筆
畫出自己對音樂的感受,通過色彩與線條,把聽到的音樂表現出來,再請學生根據自己所畫的內容為樂曲
起名。第二次聆聽時,可請學生朗誦法國印象派詩人魏爾倫的詩《月光》,進一步感受樂曲意境,最後出
示莫奈的名畫《日出-印象》,讓學生邊看畫面邊聆聽音樂,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欣賞教學中,還可以發
揮其他各個器官的作用,積極地參與到音樂之中,如拍手、點頭、跺腳、晃身、演唱、舞蹈等與聽覺相結
合,讓「音樂的耳朵」和運動的身體建立起密切的合作關系,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盡情地表現,發揮
各個感官之間的通感作用,促進學生更深入地理解音樂,發展他們的藝術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
(二)學習有關音樂知識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音樂傳入人的耳膜,刺激大腦中樞神經,能夠使人體分泌多種有益的生化物質
從而達到凈化心靈,陶冶性情的作用。按理說,人只要有健全的聽覺,就能夠聽音樂,但人僅有健全的聽
覺,卻不一定能聽懂音樂。馬克思說:「對於非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是沒有意義。」古人雲「七弦
為益友,兩耳是知音」。如果想通過聆聽深刻感受、體驗、理解音樂,就需要具備「音樂的耳朵」。「音樂
的耳朵」是要通過培養訓練才能獲得的。在欣賞教學中,必須培養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節奏、旋律、和聲、
速度、力度、調式、織體等各個基本要素具有敏銳的感知能力,通過不斷的實踐和體驗,逐步感受音樂作
品的情感內涵,使轉瞬即逝的音樂給他們留下鮮明而又深刻的印象。為了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學習
一些音樂知識,不僅是有益的,而且是必須的。特別是欣賞一些比較大型的、結構復雜的音樂作品,例如
交響曲、協奏曲、歌劇等,更要盡可能多學習一些音樂知識。音樂知識的范圍很廣,學生不可能全部掌
握,這就要求有選擇地學習和掌握一些音樂的基礎知識。這些知識,一方面是關於樂理的知識,例如音階
和調式、主題和旋律、節奏和節拍以及樂譜的讀法等。學習這些樂理知識,並不是要求每一個學生對樂曲
進行理性的純技術分析,那是音樂理論家的任務;而是要求學生學了這些理論知識,去更好地感受和欣賞
音樂。另一方面是關於音樂背景的知識,這包括音樂作品產生的歷史時代,作品的風格流派,作曲家的生
活經歷、藝術道路、創作個性以及具體音樂作品的創作意圖等。學習這些知識不是為了對音樂作品進行概
念上的分析,而是使學生不僅能夠了解音樂作品的外部音響形式,而且還能通過這些音樂知識去進一步了
解音樂作品的豐富內涵,從而有助於學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領會音樂作品。
(三)提高文化修養,豐富生活閱歷
音樂鑒賞能力是文化藝術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文化藝術修養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音樂鑒賞能
力所達到的水平。有些音樂作品作為綜合藝術的一部分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例如電影、戲劇、舞
蹈中的音樂部分。還有些音樂作品是根據其他文學藝術的題材重新加以創作的。這些音樂作品無論從作品
的題材或表現內涵來說,都和一定的文學藝術作品密切相關。這樣,豐富的文化藝術修養,對於理解這類
音樂作品就有更為直接的聯系。可以說,對各類文學藝術作品的感受與理解越深刻、越細致,那麼對相關
的音樂作品的欣賞和領會也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當然,文化藝術修養對於音樂欣賞的作用,也不僅僅限
於與其有直接相關的音樂作品的欣賞,而是對全部的音樂作品,其中也包括無標題音樂的欣賞都有著很大
的關系。此外,人的生活體驗與音樂欣賞有著更為直接和密切的聯系,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情感體驗將非常
有益於欣賞者對於音樂作品的體驗與領會。英國音樂學家柯克以自己為例說:「我自己對莫扎特的大調作
品的理解曾經是: 1,在童年時期,悅耳的音樂; 2,青年時期,優秀而典雅,但不深刻的音樂; 3,成年
時期,優美而典雅的音樂,其中貫穿著深刻而扣人心弦的情感。在這里,我要不躊躇地說,在1、2兩種
情況下,我們都根本不是在理解莫扎特的音樂。」從這個例子,我們完全可以看出,欣賞者的生活閱歷、
情感體驗對於音樂欣賞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但對現在的中學生來講,他們的生活閱歷自然很簡單,情感體
驗自然很單純,但教師可以向他們提出:豐富自己的人生體驗,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加深自己的情
Ⅳ 我們如何正確評價黎景輝在中國音樂史上的成就和地位,一千五百字,大一音樂史期末考試論文,現在在考,
直接網路 黎錦暉 你會發現很多文章的,選取一篇對你有用的
這是從網路學術摘取的
黎錦暉是中國兒童歌舞劇的創始人,也是第一個中國歌舞學校的創辦者。他創作的兒童歌舞劇與歌舞音樂,在人民大眾中影響相當廣泛。「五四」運動後的十年間,創作了十二部兒童歌舞劇和二十四首兒童歌舞表演曲而聞名全國。。音樂選用民歌、戲曲曲牌等改編而
成,詞曲通俗易懂,作品帶有民歌風味,音樂簡煉明快、情節生動易於上口,主題內容和語言適合兒童的心理和興趣,在不同的程度上反映了講科學、講民主的精
神,因此流傳面很廣。被當時中小學廣泛採用為音樂教材。但1928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
敗至抗戰前,他受到當時社會腐朽風氣影響也編寫一些委靡頹廢的歌舞音樂,如:《毛毛雨》、《桃花江》、《特別快車》、《妹妹我愛你》等在社會上造成一定的
不良影響。受到當時音樂界的批評。1936年後寫過一些宣傳抗日救亡的愛國歌曲,如《向前進攻》,標志著創作作風的轉變。他創作的兒童歌舞劇的代表作有
《麻雀與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畫家》、《神仙妹妹》等。兒童歌舞表演曲代表作有:《可鄰的秋香》、《吹泡泡》等。二十年代,因創作了十二部兒童歌
舞劇和二十國首兒童歌舞表演曲代表作有歌舞劇《麻雀和小孩》、《月明之夜》、《小小畫家》,歌舞表演《可憐的秋香》、《好朋友來了》、《誰和我玩》、《神
仙妹妹》等。黎錦暉的兒童歌舞劇一般都採用童話的方式,向兒童傳達真、善、美的道德情操,而其中的歌曲大都親切、好唱、好記,再加以優美的舞蹈動作和真實
的表演,對兒童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大家都喜歡演、喜歡看。在半個世紀前的中國,他的名字如雷貫耳。當時上海幾家外商經營的大唱片公司,都以能約到黎錦暉的
作品為驕傲,每個公司的大堂上都高懸黎錦暉的巨幅畫像。在近現代中國的文化界,他是位多種成就集於一身的奇人。中國的音樂史、戲劇史、電影史、文學史、教育史他都佔有重要席位,在有些領域,他更無愧於「奠基者」、「創始人」之譽,在上世紀20至40年代,他創造了中國文化事業的一個個「里程碑」。當然,他最重要的成就,首先是音樂。無論過去還是今天,音樂界都承認,他是中國流行音樂之父。他創作的《桃花江》、《特別快車》、《夜深沉》、《小小茉莉》、《薔薇處處開》、《妹妹我愛你》等,是中國最早的流行歌曲。他的流行歌曲集《家庭愛情歌曲100首》,由上海文明書局分16冊出版,在當時的中國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他還把中國流行歌曲推出國門,近年一位美國音樂人出版了《黃色音樂》(黃種人群的音樂)一書,把黎錦暉稱為「黃(膚)色音樂第一人」,並指出:黎錦暉將中國音樂的發展向前推進了「至少二十年」,黎錦暉將西方爵士樂與中國本土民族音樂結合後,在中國乃至東南亞的推廣,使中國音樂向國際化發展。
又有人稱黎錦暉為中國兒童歌舞劇之父。他創作的歌舞劇《麻雀與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小羊救母》,和兒童歌舞表演曲《好朋友來了》、《三個小寶貝》、《誰和我玩》、《可憐的秋香》等,在當時的兒童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劇作家吳祖光當時只有六歲的妹妹吳樂,「穿件黑色長裙跳舞衣,插上一對黑綢翅膀翩翩起舞,」在北京孔德學校參加黎錦暉《月明之夜》演出的情景,至今還被人憶起。而他1928年編劇並作曲的《小小畫家》,則被認為是20世紀中國歌劇的
濫觴。黎錦暉所做的,還遠不只這些。1927年,黎錦暉創辦了中國第一所訓練歌舞人才的學校——「中華歌舞專科學校」。他憑著豐富的民間音樂素養和漢
語音韻學功底,繼承、發展民族樂舞的傳統,秉承「中西合璧、雅俗共賞、改進俗樂、創造平民音樂」的主旨,以新穎、實用、快速為舞蹈教學的准則,聘請當時頗
富聲望與造詣的中外教師授課,教育方法與課程內容相當規范。此外,為配合舞蹈教學,學校還開設時事、外語、會話、戲劇常識、樂理、聲樂、器樂等課程,採用
啟發式教育,因材施教,發揮學生的特長。這種教學法使學員在短短三個月便可上台演出,學校也因此為中國新舞蹈藝術培養了一批出色的演員。正是這年的中秋之
夜,上海一所小學禮堂里,在小朋友們演唱完黎錦暉創作的童謠《搖啊搖》之後,他宣布:「我們要高舉平民音樂的旗幟,猶如此刻當空皓月,人人得以欣賞。以此
為宗旨,『明月歌舞社』即日成立。」這被視為中國近現代最早的專業歌舞表演團體。歌舞社成立後不久,即創造了驚人業跡。在一位南洋商人3000塊大洋
的資助下,1928年5月,他們闖出國門,遠赴南洋演出。第一站先到香港,在香港大劇場,八位青年女演員,身著雪白小紡袖衫和長裙,滿懷深情地合唱戴傳賢作詞、黎錦暉作曲的《總理紀念歌》,一時間,劇場里觀眾肅然起立。一些身著大禮服的英國貴
族,也隨之站起,全場氣氛庄嚴肅穆。一曲唱完,掌聲雷動。當晚,香港同胞舉行晚宴招待全體演員,慶賀他們在英國統治下的香港為國爭光。新中國成立後,
黎錦暉一直背負著「黃色」十字架。1957年,「百家爭鳴」之際,他曾要求重新考慮他的《毛毛雨》、《葡萄仙子》等是否沾有「黃色」,但在那種政治形勢
下,終未有人敢作正面回答。其實,黎錦暉所寫的情愛歌曲,多為情非所願,他自己就有「十不寫」的准則,如妓女唱的不寫,猥褻的不寫,「三妻四妾十美圖」不
寫等等。但為了事業,他又不得不生產一些「賣身」之作。比如「明月歌舞社」曾因經費緊張而一度向米店賒賬,險些被米店老闆告到警方。為了籌錢,黎錦暉只得
到英商百代唱片公司,按老闆要求違心寫歌,以「風花雪月」為演員換米換肉。又如赴南洋演出,因經營不善,歌舞社竟無回程路費,他只好向國內「賣歌求款」,在半年內寫出百餘首戀愛歌曲,以稿費把演員帶回祖國。而「文革」前被判「十足」色情的《桃花江》,則是「十足」的蒙冤,這是黎錦暉及歌舞社被困馬來西亞時,與夫人徐來在
海邊思念湖南家鄉風景如畫的桃花江,有感而作。其實,人們對黎錦暉作評價時,往往忽視了他藝術生涯的另一面。抗戰期間,他出版《抗日三字經》;創作發
表愛國歌曲數十首,其中如《中華民族戰歌》、《十里送夫》等都在當時產生過不小影響。由於當時的紅軍隊伍中也流行黎錦暉的歌,陳毅曾代表中共中央派人給黎錦暉送錢,希望他「能到延安看看」,後因故終未成行。他對革命充滿同情,1927年「四一二」後,田漢把中共早期黨員錢壯飛的女兒錢蓁蓁託付給黎錦暉,黎錦暉知道錢的特殊身份,表示一定會照顧好他女兒。在黎錦暉的悉心培養下,錢蓁蓁的歌舞表演潛質很快被發掘出來,與王人美、薛玲仙、胡笳並稱歌舞社的「四大天王」。並認黎錦暉為義父,取名黎莉莉。後黎錦暉應邀創作彩色歌舞劇有聲電影《芭蕉葉上詩》,讓黎莉莉、王人美主演,從此把黎、王二人領上銀幕。後來黎莉莉能成為三四十年代當紅影星,黎錦暉具有重要影響。黎莉莉談起當年的引路人,
仍深深感念。黎錦暉的才華不僅表現在音樂方面,他還曾編寫各類教科書,編輯多種報刊,1920年至1927年在上海任中華書局編輯所國語文學部部長和
國語專修學校校長,在推廣國語上,曾有過突出貢獻。他一生對兒童教育情有獨鍾,除創作兒童歌舞劇、兒童歌曲外,還曾創辦主編兒童讀物《小弟弟》、《小妹
妹》、《新少年》等。1922年,中華書局出版了一本由黎錦暉創辦編輯的「可以陶冶兒童的性情,增進兒童的智慧,使他們成為健全的國民,替社會服務,為民
族增光」的兒童刊物,取名《小朋友》。4月26日正式出刊。它印刷精美,內容包括詩歌、小說、謎語,還有小朋友自己的作品。兩三期後,即成為風靡全國及南洋、日本等地的熱銷刊物。當時沒有人專為孩子們寫作,作為部長的黎錦暉就動員「國語文學部」的編輯們為《小朋友》寫稿,他自己更是熱情高漲,樂此不疲。兒童文學家陳伯吹在
回憶《小朋友》對他的影響時,深情寫道:「中華書局出的兒童周刊《小朋友》,誇張一點兒說,其時風行全國,我在交通不便的鄉間也接觸到了。它不僅作為我給
學生們選擇課外讀物的寶庫,同時也作為我學習寫作的藍本,它是我在文學修養、寫作實踐上不出聲的一位好老師,是它,循循善誘地引起了我的創作沖動,並展示
了美好的學習榜樣。」2002年,《小朋友》迎來它80歲「生日」,這恐怕是中國最長壽的兒童刊物。
2001年9月,文化部音樂司、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藝術研究所、中央音樂學院在北京召開了「紀念黎錦暉先生誕辰110周年暨黎錦暉音樂創作學術研討會」。與會專家指出:「紀念黎錦暉的意義超過紀念黃自、蕭友梅。」有人說:當年批評黎錦暉是一種「無知和偏見」。並強調,研討會做了解除「禁區」、為黎錦暉先生的「跨世紀懸案」揭謎的工作。
Ⅳ 中國音樂史論文1500
(一)論文名稱
論文名稱就是課題的名字
第一,名稱要准確、規范。准確就是論文的名稱要把論文研究的問題是什麼,研究的對象是什麼交待清楚,論文的名稱一定要和研究的內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確地把你研究的對象、問題概括出來。
第二,名稱要簡潔,不能太長。不管是論文或者課題,名稱都不能太長,能不要的字就盡量不要,一般不要超過20個字。
(二)論文研究的目的、意義研究的目的、意義也就是為什麼要研究、研究它有什麼價值。這一般可以先從現實需要方面去論述,指出現實當中存在這個問題,需要去研究,去解決,本論文的研究有什麼實際作用,然後,再寫論文的理論和學術價值。這些都要寫得具體一點,有針對性一點,不能漫無邊際地空喊口號。主要內容包括:⑴研究的有關背景(課題的提出):即根據什麼、受什麼啟發而搞這項研究。⑵通過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學實際,指出為什麼要研究該課題,研究的價值,要解決的問題。
(三)本論文國內外研究的歷史和現狀(文獻綜述)
規范些應該有,如果是小課題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廣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尋找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從而確定本課題研究的平台(起點)、研究的特色或突破點。
(四)論文研究的指導思想
指導思想就是在宏觀上應堅持什麼方向,符合什麼要求等,這個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學、政治理論,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發展規劃,也可以是有關研究問題的指導性意見等。
(五)論文寫作的目標
論文寫作的目標也就是課題最後要達到的具體目的,要解決哪些具體問題,也就是本論文研究要達到的預定目標:即本論文寫作的目標定位,確定目標時要緊扣課題,用詞要准確、精練、明了。常見存在問題是:不寫研究目標;目標扣題不緊;目標用詞不準確;目標定得過高, 對預定的目標沒有進行研究或無法進行研究。
(六)論文的基本內容
研究內容要更具體、明確。並且一個目標可能要通過幾方面的研究內容來實現,他們不一定是一一對應的關系。大家在確定研究內容的時候,往往考慮的不是很具體,寫出來的研究內容特別籠統、模糊,把寫作的目的、意義當作研究內容。
基本內容一般包括:⑴對論文名稱的界說。應盡可能明確三點:研究的對象、研究的問題、研究的方法。⑵本論文寫作有關的理論、名詞、術語、概念的界說。
(七)論文寫作的方法
具體的寫作方法可從下面選定: 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經驗總結法、 個案法、比較研究法、文獻資料法等。
(八)論文寫作的步驟
論文寫作的步驟,也就是論文寫作在時間和順序上的安排。論文寫作的步驟要充分考慮研究內容的相互關系和難易程度,一般情況下,都是從基礎問題開始,分階段進行,每個階段從什麼時間開始,至什麼時間結束都要有規定。課題研究的主要步驟和時間安排包括:整個研究擬分為哪幾個階段;各階段的起止時間。
Ⅵ 淺談中國音樂特點的論文
可以參考一些免費論文網站比如:
http://www.lunwenwang.com
論文網在線
http://www.lwwzx.com
Ⅶ 淺談對中國音樂的理解
音樂給人的力量
經常是一個人躺在床上,聽著音樂在黑暗中慢慢地入睡。那時候的音樂或許已經不是某種神聖的東西,而是成了一種工具。
我把音樂叫做神聖的東西,神聖不在於它的高雅,而在於給予人的震撼。那種從心底蹦出來的不可名狀的感覺,那種似是而非的欲悲忽喜的沖動,那種蘊涵著大自然陽剛與陰柔的完美結合,那種讓叛逆不道在瞬間歸於平靜的偉大力量。質問一下自己,難道那隻能讓人嘻嘻哈哈的流行音樂也能稱為音樂嗎?
每一節音樂課上老師面紅耳赤地為我們介紹一首又一首世界名曲。我觀看了老師曾介紹過的電影《鋼琴師》,我覺得,音樂的這種力量在電影《鋼琴師》里得到了充分體現。這部「客觀、簡潔到殘忍」的經典影片與《辛德勒的名單》一樣,即使看上十遍,帶給我們的依然是心靈的震撼和感動。千鈞一發,重重危難中,人性的復甦成為廢墟上最感人的詩篇。音樂不是這部電影的重點,但卻是它的靈魂所在。在那個生死攸關的時刻,當鋼琴師在給德國軍官演奏肖邦的G小調第一敘事曲時,音樂不但讓他充滿了力量和信心,音樂的力量也震撼了那名德國軍官。後來在這名德國軍官的幫助下,他終於存活了下來。在這樣的音樂中你聽到了什麼?深遠、悠長的嘆息,失去親人、祖國的控訴,廢墟上的哭聲,痛苦、恥辱、恐懼……。在最危險的時刻,音樂戰勝了邪惡,喚醒了良知,讓人們忘記了仇恨。鋼琴家因為音樂挽回了的生命,德國軍官則因此找回了墜入地獄的靈魂。
生命不可以在時間的延續中延續,但是生命的足音可以。所以,有了音樂。時間可以消磨一切,也可以消磨掉足音。但是,透過時間的重低音卻可以不斷地延續下來。於是,我們看到了大師們的音容笑貌,我們在聆聽著這些不世的聲音時,也感受著它們對於時間的永恆。這也許也是音樂的力量吧,我想,它的力量就在於它讓我們的靈魂變得高貴起來,而高貴的靈魂是任何力量都摧毀不了的
Ⅷ 求《對中國音樂文化的理解與感受〉〉論文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有怎樣的人文精神,就有怎樣的藝術,就有怎樣的音樂。影響中國文化最深的儒、釋、道思想,也是音樂思想的哲學源泉。
儒家聖人孔子是一個極愛音樂的人,也是最懂得音樂的人。《論語》中記載他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論語·八佾》載: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孔子不僅重視音樂的美,更重視音樂中的善。這善不僅表現在古代聖人的德行事功里,也表現在一個初生的嬰兒的純潔目光里。西漢劉向的《說苑》里有一段故事說:"孔子至齊郭門外,遇嬰兒,其視精,其心正,其行端,孔子曰:'趣驅之,趣驅之,韶樂將作'"。他把嬰兒純朴的心靈美比作他素來最敬愛的韶樂,認為這是韶樂所啟示的內容。由此可見,孔子推崇能反映善與美的音樂,能使心靈受到啟示,這也體現了音樂的心理教育功能。孔子晚年曾將三百篇詩整理得能上管弦,而且合於韶武雅頌之音,並作為教育內容之一推向社會。
道教的代表人物老子主張"致虛疾,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道學主張"無",是對一切限制的消融---因而走向無限。"無成勢,無常形,故能窮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史記·自序》)。道學著手於"無",在真正的自由和平衡中得到的卻是無限廣闊的"有"。道學這種既辯證又達觀的人生哲理,深深影響了中國傳統藝術追求空靈而終達玄闊的特點。音樂中講究用散逸的板式、重視休止,且排斥"繁手淫聲"而追求"大音希聲"正是這種人生哲理的體現。只有"希聲"才達"大音",道學的音樂思想,與它"無"中求"有"的哲學是一脈相承的。
莊子論樂,與老子又不同。他主張"視乎冥冥,聽乎無聲,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天地》)這是領悟宇宙里"無聲之樂",也就是宇宙里最深微的結構型式。在莊子,這最深微的結構和規律也就是他所說的"道",是動的,變化的,像音樂那樣,"止之於有窮,流之於無止"。這道和音樂的境界是"逐叢生林,樂而無形,不揮而不曳,幽昏而無聲,動於無方,居於窈冥……行流散徙,不主常聲。……充滿天地,苞裹六極"(《天運》),這道是一個五音繁會的交響樂。是充滿了浪漫精神的音樂。
禪宗是佛教在中國的一個流派。其教義是"明心見性,頓悟成佛,天然佛性,無為解脫"禪宗重視"心性"與"頓悟",認為追求佛境界的人,只要自心洞察,明心見性,便會超凡入聖而成佛果。因此,禪宗音樂思想的特點是"以心感物",認為對於音樂的感受,心性是很重要的。禪宗所謂"一默如雷",主張從沉默處傾聽震耳雷鳴,就是靠心的力量,以心聽無聲,白隱禪師要禪僧去聽一隻手的聲音,就是這個道理。禪宗認為大自然無限空靜深廣,意境悠遠虛靜,只要你用心去傾聽,就能進入超知性、超功利的精神境界。受禪宗影響的音樂都追求如"萬籟此皆寂,唯聞鍾磬音"、"此曲彈未半,高堂入空山"一類的所謂"禪境"。
儒、道、禪三大哲學雖然保持著各自的理論體系,在音樂思想上卻有一處顯而易見的合流---儒學的"德善"、道學的"無"、禪宗的"空",都不主張激越、躁動、"繁手淫聲"。這便是華夏藝術思想,也包括傳統華夏音樂藝術思想的最本質內核。
Ⅸ 有關中國音樂史的論文
懸賞太低~
Ⅹ 求一篇關於中國音樂輝煌的論文。
古代音樂史探略
翻開中國音樂史的巨幅畫卷, 順著歷史
航道而上, 我們不由被載入華夏幾千年的音
樂輝煌之中。今天, 人們不禁要問人類音
樂義揮煌源於何時盡管人們對音樂的起源
爭論不休, 但「 我們只想指出, 人類歷史能
追溯到多遠, 音樂的產生年代就有多遠。」 ①
人類「 最早的樂器是嗓子和雙手。」 ②或許
過了幾萬年甚至更長, 遠古人類才有了樂
器, 進入高級階段的音樂活動。人類掌握了
樂器之日, 標志著我們先民的審美產生了飛
躍, 迎來了音樂文明的曙光。
人類在長期的生存斗爭中, 音樂成為他
們賴以生存的感情紐帶, 它伴隨著人類漸漸
脫離野蠻蒙昧, 進入脫胎換骨的漫漫行程之
中。那麼, 人類歷史上的第一聲樂音從何奏
響呢
我國山西萬泉縣荊村和太原郊區義井分
別出土過一個二音孔陶塤, 這是距今四五千
年前新石器時代的樂器。其中荊村的塤可以
吹出一個純五度和小七度音程。義村塤可以
吹出一個小三度和純四度音程。這項重大發
現曾使世界為之一驚, 作為炎黃子孫, 更是
沉醉在歷史的輝煌之中。後來在山西夏縣東
下馮滾代文化遺址中, 發現了迄令最早的石
磐, 據今也有三至五千多年的歷史。夏磐的
發現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學術價值。在我
國史籍中也可以找到磐的最早依據, 先秦典
籍《尚書· 堯典》中記載「 擊石扮石, 百獸率
舞。」 這是遠古時的一個傳說, 舜帝命樂官
夔作樂, 夔制磐以石敲擊, 玲瓏之聲感動得
百獸隨之舞蹈。舜時的「 石」 可以說是夏磐
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