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載體 > 中國音樂論文復調

中國音樂論文復調

發布時間:2021-02-10 06:16:12

『壹』 求寫一篇音樂欣賞論文,要求:欣賞神秘園的夜曲,從旋律,節奏(這兩個必須),和聲(或復調或織體或調式

需要全方位分析,不容易。

『貳』 求一篇關於中國音樂輝煌的論文。

古代音樂史探略
翻開中國音樂史的巨幅畫卷, 順著歷史
航道而上, 我們不由被載入華夏幾千年的音
樂輝煌之中。今天, 人們不禁要問人類音
樂義揮煌源於何時盡管人們對音樂的起源
爭論不休, 但「 我們只想指出, 人類歷史能
追溯到多遠, 音樂的產生年代就有多遠。」 ①
人類「 最早的樂器是嗓子和雙手。」 ②或許
過了幾萬年甚至更長, 遠古人類才有了樂
器, 進入高級階段的音樂活動。人類掌握了
樂器之日, 標志著我們先民的審美產生了飛
躍, 迎來了音樂文明的曙光。
人類在長期的生存斗爭中, 音樂成為他
們賴以生存的感情紐帶, 它伴隨著人類漸漸
脫離野蠻蒙昧, 進入脫胎換骨的漫漫行程之
中。那麼, 人類歷史上的第一聲樂音從何奏
響呢
我國山西萬泉縣荊村和太原郊區義井分
別出土過一個二音孔陶塤, 這是距今四五千
年前新石器時代的樂器。其中荊村的塤可以
吹出一個純五度和小七度音程。義村塤可以
吹出一個小三度和純四度音程。這項重大發
現曾使世界為之一驚, 作為炎黃子孫, 更是
沉醉在歷史的輝煌之中。後來在山西夏縣東
下馮滾代文化遺址中, 發現了迄令最早的石
磐, 據今也有三至五千多年的歷史。夏磐的
發現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學術價值。在我
國史籍中也可以找到磐的最早依據, 先秦典
籍《尚書· 堯典》中記載「 擊石扮石, 百獸率
舞。」 這是遠古時的一個傳說, 舜帝命樂官
夔作樂, 夔制磐以石敲擊, 玲瓏之聲感動得
百獸隨之舞蹈。舜時的「 石」 可以說是夏磐
的童年

『叄』 論文 中國古典音樂與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1000

音樂作品鑒賞
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

院 系: 商 學 院
班 級: 08廣告學本科班
姓 名: 譚 巧 玉
學 號: 081105045
指導老師: 肖 春 曉

二零一零年十一月

內容提要:《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一個在我國流傳已久的愛情故事,與莎士比亞筆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其名。故事女主角祝英台系祝家莊祝員外之女,在女扮男裝遠去杭州求學的途中邂逅了同樣赴杭求學的書生梁山伯,一見如故,並在隨後的共同求學生活中互相傾心。無奈祝員外已將英台許配給太守之子,梁山伯抑鬱成疾,不久身亡。祝英台悲慟不已,誓以身殉。最終與梁山伯化為雙蝶,自由而去。這是一個美麗、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而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正是以這個故事為藍本,以音符詮釋了作曲者對於這個美麗故事的理解。我的鑒賞主要從《梁祝》傳說、作曲者的背景資料、以及在樂曲演奏過程中所表達出的情感變化這三個方面來分析。
關鍵詞:音樂鑒賞 梁祝

正文:
《梁祝》是一個美麗、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在我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而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也正是以其為創作背景。
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創作於1959年。作者是何占豪和陳剛。何占豪熟悉小提琴和越劇音樂,陳剛則較全面地掌握各種作曲技法。在創作《梁祝》時,他們都還是上海音樂學院的學生。陳剛現為上海音樂學院教授,是我國著名的作曲家。
為了探索我國交響樂民族化、群眾化的道路,兩位作者遵循「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破除迷信,勇於實踐,選用了我國廣大群眾所熟悉的民間傳說《梁山伯與祝英台》這一愛情故事為題材,以越劇唱腔為音樂素材,採用了協奏曲這種外來體裁,吸取了我國戲曲音樂中豐富的表現手法。迷人的旋律、生動的音樂形象、濃郁的民族風格、鮮明的地方特色,使這部作品深深地紮根在人們心中,被廣大群眾深情地稱為「我們自己的交響音樂」,在音樂民族化的道路上邁出了可喜的一步。三十年來,它飄洋過海,飛往世界各地,先後在蘇、美、英、法等國演出,得到了世界樂壇的高度贊賞,為祖國爭得了榮譽。在香港,它連續四次榮獲金唱片獎與白金唱片獎;在國外,這首樂曲被稱作「蝴蝶的愛情」而廣泛傳頌,受到不同膚色人民的歡迎。
樂曲開始是引子。簡短的引子音樂,給我們展現出一幅美麗動人的圖畫。
隨後在輕淡的豎琴伴奏下,獨奏小提琴顯得純朴、甜蜜而深沉,表現了梁山伯、祝英台真摯、甜美的愛情。接著,大提琴奏出的旋律與獨奏小提琴形成對答,這段音樂感情深摯婉轉,為我們展現了梁祝草橋亭畔深情結拜的動人情景。對答以後,樂隊的合奏再現了愛情主題,充分展示了梁祝對愛情忠貞不渝的信念。接下來由獨奏小提琴奏出由主部到副部的過渡段音樂,末尾引出活潑、明快的小快板,這段歡跳、輕盈的小快板與溫柔、深情的愛情主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接著是獨奏小提琴與樂隊交替出現。這段音樂時而明朗歡快,時而溫柔幸福,時而熱情奔放,使我們自然聯想到梁祝三載同窗、朝夕相處的各種生活畫面:他們或是歡歌笑語,或是促膝長談,或是追逐嬉戲,或是脈脈含情。這段音樂再一次從不同角度充分體現了梁祝之間純真無間的學習生活和逐漸萌生的真摯愛情這兩個生活側面。
音樂轉入慢板,獨奏小提琴奏出了由主部愛情主題變化而來的似斷似續的音樂,它表現了祝英台羞怯、有口難言的內心感情。接著,由小提琴、大提琴奏出纏綿而深情的對答旋律,它將梁祝十八相送、長亭惜別的難舍難分的情景惟妙惟肖、細膩親切地展現在我們面前,詩情畫意,引人遐想。
突然,低沉、陰森的鑼鼓聲,暗示了不祥的預兆。樂隊奏出刻板、重復的音調,把我們帶到了一場悲劇性的抗爭中。接著,由獨奏小提琴奏出了祝英台驚惶不安和悲痛欲絕的音調,表現了祝英台對封建禮教誓死不從、挺身反抗的英勇精神。接下來,祝英台的抗婚音調與殘暴的封建勢力音調交替出現,形成了矛盾的焦點,最後推展為英台慘烈抗婚的悲憤場面。緊接著這激揚、卓烈的抗爭旋律之後,全樂隊奏出一個較明朗的音調,這個音調取材於前面結束部中十八相送的旋律,它代表了善良的人們幻想的希望之光,形成了全曲的第一個高潮。可幻想瞬間消失,刻板的音調再次出現,它預示封建統治重如磐石,善良人們的美好希望難以實現。
音樂轉入慢板,獨奏小提琴奏出委婉的曲調如泣如訴,揪人心肺,與大提琴再次出現對答,描寫了梁祝樓台相會互訴衷腸、沉痛哀怨的情景。
板鼓突然闖入,聲聲的敲擊聲,造成了緊張氣氛。音樂時而激昂,果斷,時而低回,幽咽,把祝英檯面向蒼天對封建勢力的罪惡進行憤怒控訴和泣不成聲、悲痛欲絕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當祝英台指天踏地發出最後一聲呼喊時,鑼鼓管弦齊鳴,英台縱身投入墳中,全曲達到了最高潮。
音樂又重新出現安詳、寧靜的氣氛,長笛再次奏出引子部分的樂句。這時,小提琴抒情而緩慢地再次奏出愛情主題,更增添了朦朧的仙境色彩。這里,作者採用了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展示了人民的善良理想,彷彿嚴冬已經過去,明媚的春天又來到了人間,一對彩蝶相依為伴,在萬花叢中翩翩起舞,他們時而翻飛、時而憩息,十分逍遙自在。這是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化身,他們生前不能結為夫婦,死後也要比翼雙飛。
最後,全樂隊齊奏愛情主題,它又似汪汪洪流傾瀉而出,表達了人民群眾對梁祝悲慘命運的深切同情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
樂曲表現了梁祝這對青年男女對封建禮教的強烈反抗精神,歌頌了他們堅貞不渝的愛情,表現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欣賞這首樂曲的同時,也達到了美的享受。

『肆』 淺談中國音樂特點的論文

可以參考一些免費論文網站比如:
http://www.lunwenwang.com

論文網在線
http://www.lwwzx.com

『伍』 以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前景為論題方向,寫一篇3000字論文.關鍵字,摘要,結語都要哦,親

中國的民族音樂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一個特點比較鮮明的體系,隨著歷史的變遷以及各個歷史時期人們的意識形態不斷發生變化,民族音樂也隨著變化和發展,而且一直都在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僅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人們的精神面貌,也用音樂這個特殊的方式記載著不同歷史時期人們的日常生活和人文背景。「作為文化整體中的一部分,音樂是人類與人類的不同個體和各種群體創造的一種體現他們自身文化價值和文化特點的藝術形式[1]」。中國民族音樂文化根植於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土壤之中,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造就了獨特的民族音樂。一、民族音樂的歷史文化構成中國民族音樂基本上由宮廷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民間音樂四部分構成。宮廷音樂:一部分是典制性音樂,如各類祭祀樂、凱歌樂、朝會樂等;另一部分是娛樂性音樂,如各種筵宴樂、行幸樂。這兩大部分音樂體現了宮廷貴族文化的兩個側面,一是皇權至上自我形象的塑造,二是貴族階層的精神享樂。文人音樂:文人音樂包括古琴音樂與詞調音樂,它與書、繪畫、詩詞共同構成中國傳統文化中獨特的文人文化,琴、棋、書、畫,琴居首位。古琴音樂追求的是超塵脫俗的意境天人合一的思想,「清、幽、淡、遠」的浪漫色彩,這種音樂最符合封建社會的「中和」思想,成為古人修身養性,塑造人格的最好手段。宗教音樂:(1)體現了中國宗教信仰的多元化特點,佛教、道教、基督教、薩滿教,在各自的文化基礎上宗教音樂各有特徵;(2)外來的宗教帶來的外來音樂和樂器不斷與本土音樂的融和;(3)較濃的民間風格,大量的宗教音樂以民間歌曲為基礎加以改動使之儀式化、教儀化。民間音樂:民間音樂分為民歌、歌舞、說唱、戲曲、器樂,以綜合藝術為主。獨特的中國傳統文化孕育了獨特的民族民間音樂的體裁、形式、風格、內容,成為中國民族音樂的基礎。它的特點是:(1)豐富性:中國土地遼闊,民族眾多,民間民俗千姿百態,形成了品種繁多的民間音樂。至今已收集到的民歌約有30萬首左右,獨奏、重奏、合奏樂曲不可勝數;民族樂器約200餘種;中國的民族曲藝約200多個曲種;戲曲約有360多個劇種。曲藝和戲曲都是綜合性藝術,音樂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同時也是各劇種、曲種特徵和風格的主要體現者。至於這眾多劇種曲種中豐富多彩的劇目、曲目,聲腔、板式、曲牌、行當、流派、唱段、文武場音樂等,更是無法記數。(2)不確定性:民間音樂一般為口頭產生,口頭傳授。口頭發展使民間音樂更具有不確定性、變遷性、創新性、即興性。(3)通俗性:民間音樂是勞動人民共同創造的音樂文化,它表現了勞動人民的生活,抒發了他們的感情,表達了他們的意志和願望,更具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民族色彩,更貼近廣大勞動人民,並為他們所接受和喜愛。(4)實用性:許多民歌還未完全擺脫實用功能的原始形態,如各類勞動號子仍具有實用性和表現性兩種功用。它的表現性在於用藝術形式反映勞動者的力量、態度、志向和審美情趣,它是勞動人民生活狀況的直接反映。二、我國民族音樂發展存在的危機進入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特殊的政治環境造成了樣板戲和語錄歌幾乎是我國音樂的全部。同時盲目的閉關自守、與世隔絕,以及長期的思想桎梏和政治迫害使得音樂的發展失去了應有的動力,音樂與政治的聯姻更使得音樂創新成為一種奢望。隨後我國的改革開放深入進行,人們的心理狀態在長期的閉關鎖國後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世界音樂文化和學術思潮蜂擁而至時國人顯得有點措手不及和茫然得一無所知。鄧麗君,一個有著甜美的笑容、黃鶯般輕柔的歌聲也並未因歲月的流逝而魅力稍減的女歌手,她的歌聲中是那種追求平靜甜美的知覺,是經歷動亂流離的中國人共同的感受。正是如此,首先進入大陸並產生巨大影響的是鄧麗君等一大批港台歌星。當樣板戲和語錄歌已經讓人民麻木而毫無激情的時候,鄧麗君的歌像一股清泉盪滌著人們的乾涸的心田,人們發現音樂還可以有這樣的風格,還可以這樣直截了當地抒發感情的時候,我國的流行音樂也就不可避免地隨之進入了迅速發展的軌道。與此同時,我國的民族音樂卻以一種弱勢文化的姿勢存在著,具體來看,民族音樂的危機與困難表現為:民歌傳唱漸少,民間器樂傳承後繼乏人,地方戲曲反響淡漠,傳統說唱效應不佳。即使曾因產生某個樂(劇)種而引以為豪的源地,也難有如痴如醉的追隨者,更不用說由於語言的隔閡和審美趣味的差異而導致欣賞心態的抵觸與拒絕了。怎樣看待當下民族音樂面臨的危機呢?「傳統是不可或缺的,同時它們也是很少完美的。傳統的存在本身就決定了人們要改變它們[2]」。作為傳統之一的民族音樂文化,當時代在改變時,它不可能一成不變。時空的移動,意味著傳統文化的克里斯瑪特質(charisma,非凡物質)將受到嚴峻的考驗和挑戰。在歷史語境中形成的傳統文化,隨著現代社會的到來,文化交流與傳播的迅速擴大,文化的撮合與變異成為必然。在現代社會化過程中,閉關自守和極力排外無疑是慢性自殺。也因此,中國在八十年代積極的改革開放,接受現代文明的洗禮以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進程。然而,國門的洞開,卻分明發現了我們多方面的差距和落後,於是,外來經濟文化的交流自然導致了我們經濟文化的吸收與變異。民族音樂就在這一特定的歷史背景下面臨了所謂的「危機」。民族音樂的危機正是中國現代化過程中傳統文化吸收與融合外來文化導致的文化發展(變異)現象。「從民俗學角度看,民俗的產生其最根本的原因是為了滿足生存的需要和適應環境的需要[3]」。民族音樂作為一種民俗事象,大多記載在一定具體的民俗活動之中。即有民俗適應和滿足了歷史性的生存需要和環境需要。然而,生存空間和環境條件在當下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以迫使民俗改變以適應新的需要。於是,民俗的改變也會引起民俗音樂的變化。音樂民俗的功能隨著現代化過程的發展而逐漸淡化,民族音樂也隨著依存的土壤變化而變化。這種變化表現為文化傳承的變異,也即是民族音樂面臨的危機。流行音樂之所以流行,不能完全肯定為音樂本身被認可,但是至少可以肯定這種手段如果被很好地利用也應該會有利於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的。三、民族音樂在發展中傳承幾十年以來,圍繞「民族音樂應該如何發展,民族音樂應該走什麼樣的道路」,專家學者們一直在方向上有不同的爭論。一些專家說「中國音樂的主體應『以西方音樂的根本精神進行重建』」,同時另外一些專家認為「要保持傳統音樂固定不變的形態,對於中國音樂走西化的道路必須予以否定或糾正」。而事實證明,繼承民族音樂的優秀傳統,兼容並蓄、借鑒並吸收外來音樂的形式技法,才能使民族音樂走上一條振興和發展的道路。我們在繼承民族音樂傳統的時候,絕對不能持僵化的態度,自古以來我國的民族音樂就是在互相融合變異中發展而來的。中國民樂用的樂器如胡琴、琵琶、嗩吶等都來自西域,這些少數民族音樂與漢族音樂完全融合,已經成為中華民族音樂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因為幾千年以來歷史的沉澱以及長久形成的兼容並蓄的特點,形成了我國民族音樂的難能可貴的交融品質,這些年來民族音樂與流行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是由表及裡,由淺而深的過程,也是在不斷失落自我中不斷發現自我的過程。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就有了民歌以流行音樂形式出現的例子。鄧麗君演唱的大多是以民間小調為素材創作的歌曲,《小城故事》《原鄉人》《路邊的野花不要采》等,台灣高山族民歌《娜魯灣情歌》的流傳更是給了大陸音樂製作人很多啟示。隨著崔健的一首《一無所有》的流傳,整個中國都颳起一股強勁的西北風,《黃土高坡》《高天上流雲》《信天游》等一大批以西北民族音樂為素材的流行歌曲到處傳唱、家喻戶曉。如果說這些都還是一種追求所謂流行、純粹為獲得某種利益的思想使然的話,那麼「北方歌王」騰格爾一直堅持把自己的音樂創作紮根在蒙古民族音樂的基礎上,使自己能一直保持在中國流行樂壇擁有一席之地;上海著名二胡演奏家馬曉暉與電聲樂隊的完美合作;馮小泉、曾格格夫婦的流行民樂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朱哲琴的《阿姐鼓》方興未艾;「彝人製造」演唱組合迅速串紅等等無不說明一點:中國民族音樂正在逐漸完成一次新的蛻變。「中國音樂文化的發展已經進入現代社會,當代的音樂文化必然帶有當代特徵,音樂文化隨著時代和這個時代的人的需要而變化發展,這本身便是一種創造,一種不脫離民族傳統並以現代生活為根本的創造。四、結語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以及多元文化的廣泛交流,對我國民族音樂的滲透、影響、融合,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在技術上都有著其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價值,經過潛心學習、研究、感悟,我們會開闊視野、擴大眼界,豐富演唱與教學的思維方式和想像空間,從而有效地提升民族音樂的藝術品位,更好地促進民族聲樂的繁榮和發展。參考文獻[1]張天彤.論高師民族音樂教育[J].中國音樂,2004,(4).[2](美)E·希爾期,傅鏗、呂樂譯.論傳統[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3]徐儀明,陳江風,劉太恆.中國文化論綱[M].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作者簡介:譚敏(1981-),女,東莞理工學院師范部藝術系專業教師,研究方向:音樂學。

『陸』 要求:1)從復調音樂聲部的統一與對比因素角度,來分析此首作品的復調技術特點。 2)文字在200字左右。

第三小來節主題材料在低聲部進源入,八度模仿進入,而在第五小節將音高提高五度,類似賦格中的答題寫法。第7小節低聲部主題第一次變形,此前主題調基本以ADE3音為主的D宮調。此後數小節轉入f#羽,為主題的屬方向系統調,調性上形成對比,材料上既對立又統一,兩個聲部進行焦灼而流暢,結束調為A宮,此後進入第二部分,此部分以對比為主,但材料上仍是主題材料的變形,運用分裂、擴充等手法將材料的性格改變。後主題再現使本曲總體帶有3部性的曲式特徵。主題再現的最後結束階段織體變為主調,運用了主、復調結合的手法結束全曲。

閱讀全文

與中國音樂論文復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圍牆歌詞 瀏覽:230
道奇酷威廣告背景音樂 瀏覽:106
比喻輕音樂之美的文字 瀏覽:542
小號音樂下載 瀏覽:578
歌曲專輯圖下載地址 瀏覽:867
財神駕到歌曲mp3下載 瀏覽:734
琴歌指彈海闊天空吉他譜 瀏覽:355
下載mp4格式的音樂 瀏覽:352
電腦聽音樂用什麼 瀏覽:512
最好酷狗音樂播放器 瀏覽:502
信樂團隊的假如簡譜 瀏覽:243
平安酷狗音樂 瀏覽:760
佳人輕撫桃花mp3下載 瀏覽:453
infinite網易雲音樂 瀏覽:844
歲月趙忠祥背景音樂 瀏覽:980
如何將電腦的歌體添加到蘋果音樂 瀏覽:672
fade鋼琴mp3 瀏覽: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樂 瀏覽:806
成都彩虹小學音樂老師 瀏覽:496
鳳凰傳奇星光歌曲點評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