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復習資料
近代音樂史
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
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景教
!、西方音樂文化在中國早起傳播的主要內容
1) 進貢樂器:管風琴 古鋼琴等(帶來了西方樂器)
2) 記譜法和樂理知識:徐日升撰寫的第一步漢文西洋樂理著作《律呂纂要》《律呂正義續篇》
3) 樂譜與音樂作品:西方的聖詠贊美詩等基督教歌曲
編印各種中英文聖詩集
教會學校里得音樂課
新式軍樂隊的成立
一、 19世紀80年代上海公共管樂隊,現在是上海交響樂團
二、 赫德樂隊
三、 中國自辦的新式軍樂隊:1898年袁世凱在天津小站建立新式軍樂隊
四、 軍樂隊的影響:軍隊—學校—社會生活
新式學校音樂教育
一、 教會學校
二、 史料記載最早在1842年香港即已有開設音樂課的教會學校
三、 登州文會館
四、 民國成立後的新式學校
學堂樂歌
一、 學堂樂歌的興起和編創
1、 學堂樂歌:清末民初的新式學堂中開設的樂歌課和所教唱的歌曲
2、 學堂樂歌的肇始:『
1) 教會學校中的樂歌編創----「文會館唱歌選抄」中的10首樂歌
2) 1898年康有為上書《請開學校折》
3) 留日學生歸國後的自發實踐
4) 1904年制定《奏定學堂章程》
5) 1907年作為中小學「隨意科」
6) 1912年以後列為必修課
3.樂歌的主要內容
7) 宣揚富國強兵,抵制外侮的愛國精神,歌頌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的勝利
8) 配合向中小學生進行「軍國民教育」的軍歌
9) 呼籲婦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
10) 向青少年進行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教育
11) 鼓吹忠君尊孔等封建傳統倫理的題材
12) 開設學堂樂歌的根本目的:啟發民智、塑造新民、祛除民族劣根性、救亡圖存
4.創作形式與曲調來源
13) 創作形式:選曲填詞
14) 曲調來源:早起大多為日本的學校歌曲和軍歌
後期多為歐美的流行歌曲和宗教音樂
另有少數中國的民間曲調
極少數自創曲
5.西方音樂在中國經歷的三個階段過程
15) 獵奇
16) 認同 3)接受
學堂樂歌的代表人物
(一) 沈心工
主要貢獻:
1)編創樂歌:《重編學校唱歌集》、《心工唱歌集》、《國民唱歌集》
2)擺脫舊文學,舊詩詞風氣
3)開「白話文」先河
代表作:《男兒第一志氣高》、《黃河》
(二) 李叔同
主要貢獻:1)藝術教育注重美育 2)樂歌編創
代表作: 《送別》《春遊》
(三) 曾志忞
主要貢獻:1)致力於音樂教育 2)編創學堂樂歌
音樂理論著述:《樂理大意》《樂典教科書》《和聲略意》
音樂批評文章
其他樂歌欣賞
1)《革命軍》原曲為日本的歌曲《勇敢的士兵》沈心工配詞
2)《光復幾年》華航琛選曲填詞
3)《中國男兒》石更配詞辛漢配歌(同為一人)
4)《祖國歌》原曲為傳統古曲《老六板》歌曲作者不詳
學堂樂歌的歷史意義
1) 通過學堂樂歌,西方音樂傳入中國(包括:作家作品基礎樂理。演奏演唱法、音樂會的演出形式等初步傳入中國
2) 出現了最早的一批中國近代嘗試性、探索性的新音樂作品(新音樂初步創作)
3) 作為一種聲樂形態,樂歌集體唱歌的演繹方式ing影響救亡歌詠
4) 作為中國造就了第一代國民音樂教育家,曾志忞李叔同沈心工等,同時也為日後專業音樂家創作及隊伍的擴大作了啟蒙和貢獻
5) 鼓吹學習西方音樂,鄙視中國傳統音樂,對此後中國新音樂文化的發展產生了一定消極影響
蕭友梅
主要音樂貢獻:
一、 專業音樂教育:
兩個時期:(一)北京時期:1)首創被打音樂傳習所
2 北京女子師范大學音樂系
3)北京藝專音樂系
1927年離開北京
(二)上海時期:創辦國立音樂學院
1)延聘教員2)課程設置3)人才培養4)社會影響
總結:音樂教育是蕭友梅音樂事業的核心 ,他在其他方面的音樂實踐都是圍繞音樂教育而開展為 音樂教育服務
二、 專業和音樂創作
蕭友梅是中國近代音樂史上第一個突破「選曲填詞」而自己獨立作曲的音樂家,是進嗲中國音樂創作的先驅
(一) 聲樂作品
1),《今樂初集》(寫給初中生)2)《新歌初集》(寫給大學生)3)《新學制唱歌教科書》4)合唱《別校辭》、《春江花月夜》5)《從軍歌》
(二)器樂作品
1、德國時期的習作:
1)兩手管弦樂:《哀悼進行曲》作品4號,《在暴風雪中行進的進行曲》(23號),
2)兩部弦樂四重奏《夜曲》、《小夜曲》
2、歸國後作品:1)大提琴《秋思》2)管弦樂《新霓裳羽衣曲》
三、音樂理論著述
蕭友梅是中國近代音樂學研究的先行者,他的博士學論文《至十七世紀中國管弦樂隊的歷史的研究》--第一部比較系統的研究中國古代樂器史的專著。
趙元任、
主要創作的聲樂作品
1、 藝術歌曲--《新詩歌集》1928
2、 《曉庄集》1933、《兒童節歌曲集》1934—以陶行知部分詩詞譜寫的兒童歌曲
3、 《民眾教育歌集》1939—愛國歌曲
4、 《西洋鏡歌》1935-----電影《都市風光》主題歌
5、 影響較大的聲樂作品--《教我如何不想他》
黎錦輝(兒童歌舞音樂與流行歌曲創作的先驅)
一、 音樂創作
1) 音樂創作主要在於兩個領域:兒童歌舞音樂和流行歌曲(時代曲)
2) 兒童歌舞音樂又可分為兩類,兒童歌舞表演曲和兒童歌舞劇
3) 兒童歌舞劇共12部,代表作《麻雀與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畫家》、《月明之夜》、《三蝴蝶》等
二、 兒童歌舞音樂創作的特點
1) 創作動機:對少年兒童進行推廣過於,新思想的教育,培養孩子對藝術美的熱愛,自己動手動腦的鍛煉
2) 有的是教育小孩熱愛動物,有的是要破除迷信,有的鼓勵小孩勇敢機智,有的提倡因材施教
三、 兒童歌舞音樂創作的藝術特點
1) 絕大部分是自己編劇作詞編曲
2) 語言採取白話文歌詞通俗易懂
3) 音樂既有學堂樂歌時期的流行歌曲曲調又有大量民間音樂曲調而更多的是自己創作的旋律
4) 作品大多抓住了兒童的心裡特點表現兒童的生活及其心靈世界
劉天華
一、音樂貢獻
1、新國樂創作:、
1)二胡曲十首:《病中吟》、《月夜》、《空山鳥語》、《苦悶之謳》《、悲歌、》、《閑居吟》、《良宵》、《光明行》、《獨弦操》、《燭影搖紅》
2)琵琶曲三首:歌舞引、改進操、虛籟
3)改編國樂合奏曲《變體新水令》
4)二胡練習曲47首
5)琵琶練習曲15首
其二胡音樂的藝術特點:其作品是五四時期新國樂的代表作,而且借鑒了許多西方因素
(二) 改良民族樂器與工尺普:
1) 改良二胡的形制,擴展把位,發展了二胡的演奏技巧
2) 在兄長劉半農的幫助下在琵琶上實現十二平均律的應用
3) 將工尺譜曲豎排改成橫排借鑒簡譜中的延音線用於明確工尺譜節拍時值
(三) 專業音樂教育
1)1922年受聘北大音樂傳習所國樂導師
2)1922秋任教北京女師大音樂系
3)1926受聘北京女子藝專音樂系
4)1927任教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培養了鄭振鐸,曹安和,等二胡與琵琶演奏人才
(四)收集記錄整理傳統音樂
1)他是近代音樂家中較早有意識的收集記錄整理中國傳統音樂者
2)1930年為京劇大師梅蘭芳赴美演出聽寫記譜的《梅蘭芳歌曲譜》
3)其他記譜作品《安次縣吵子會樂譜》等《佛曲譜》
4)1932年六月一日,在北京天橋收集鑼鼓譜染猩紅熱一周後病逝
(五)發起成立「國樂改進社」
1927年與吳伯超柯政和,曹安和,汪頤年,肖淑嫻等藝專老師發起國樂改進社
(六)音樂思想
1、受美育思想與平民文學思想影響主張音樂要普及到一般民眾
2.不能盲目排外
聶耳
-.最早的音樂創作
在約兩年的時間里共創作了
1)34首歌曲
2)為舞台劇《揚子江暴風雨》配樂
3)改編4首民族器樂合奏曲:《金蛇狂舞》、《翠湖春曉》、《昭君出塞》、《山國情侶》
_.歌曲作品的分來
1) 愛國歌曲:《義勇軍進行曲》、《前進歌》、《自衛歌》、《春回來了》、《告別南洋》、《傷兵歌》
2) 群眾歌曲:《開礦歌》、《大路歌》、《開路先鋒》
3) 抒情歌曲:反映下層婦女思想《梅娘曲》、《鐵蹄下的歌女》
4) 兒童歌曲:《賣報歌》、《小野貓》共六首
一、 歌曲創作的藝術特色
1) 重視民族風格:大路歌,打長江,塞外村女,飛花歌
2) 吸取外國歌名音樂因素:如採用西洋大調式音階,進行曲題材《義勇軍進行曲》《畢業歌》
3) 從生活體驗中創造音樂形象:如碼頭工人歌,新女性
4) 善於以短小動機或樂句為基礎並發展
黃自
一、 音樂創作
1) 器樂作品:出《都市風光幻想曲》外其餘全部創作於美國留學期間代表作為畢業作品《懷舊序曲》1929
2) 聲樂作品:藝術歌曲--《玫瑰三願》、《春思曲》、《花 非花》 愛國歌曲—旗正飄飄,抗敵歌、熱血 兒童歌曲—踏雪尋梅,西風的話 中國第一部清唱劇---長恨歌
青主
一、 代表作:《我住長江頭》、《大江東去》
青主的音樂美學思想:
著作《樂話》1930和《音樂通論》1931集中體現了他的音樂美學思想:音樂是世界的語言。青主的思想主要受留學德國盛行的表現主義藝術的美學思想以及19世紀末以來浪漫主義者音樂美學思想影響
三、 青主的音樂批評:共寫有70餘篇文章,表達了他對中西音樂美學的認識音樂是上界得預言是由靈魂說向靈魂的預言,音樂不能成為禮的附庸
賀綠汀
一、 音樂創作
主要優秀作品集中在1949年之前,大致分為三個時期
1) 國立音專時期 :鋼琴曲《牧童短笛》和《搖籃曲》
2) 抗戰時期:代表作為一些電影音樂和抗戰內容的群眾歌曲《秋水伊人》、《春天裡》、《天涯歌女》、《四季歌》、《游擊隊歌》、《嘉陵江上》
3) 解放戰爭時期:歌曲《前進,人民的解放軍》管弦樂《森吉德瑪》
二、 藝術特點
作品具有濃郁生活氣息和鮮明時代精神,能把歐洲近代作曲技法和中國傳統音樂因素有機融合
馬思聰
一、 音樂創作:
1) 小提琴作品:如《內蒙作曲》、《西藏音詩》、《牧歌》、《新疆狂想曲》《內蒙組曲》(又名《綏遠組曲》)影響最大,全曲分為三個樂章:1、史詩《跑馬溜溜的山上》片段2、《思鄉曲》綏遠民歌《城牆上跑馬》3、《塞外舞曲》綏遠民歌《叫大娘》
2) 聲樂作品(包括大量抗戰歌曲)---五部大合唱:《民主大合唱》、《祖國大合唱》等
3) 管弦樂與交響樂作品,如《第一交響樂》1941《第二交響樂》《山林之歌》和《第二交響樂》
三、 小提琴創作的特色
1) 音樂大多採用民間主題,富於歌唱性,有鮮明民族特色
2) 音樂發展手法也受民間音樂啟發
華北淪陷區
江文也
一、 音樂創作(三個時期)
1) 早期1934-1938成名作,管弦樂《台灣舞曲》鋼琴曲《五首素描》《斷章小品16首》
2) 中期1938-1949
a、 器樂作品:代表作鋼琴曲《北京萬華集》管弦樂《北京點點》(《故都素描》)管弦樂套曲《孔廟大晟樂章》
b、 聲樂作品:《漁翁樂》
3) 後期1949年後:《鄉土令詩》大型鋼琴套曲,交響詩《汩羅沉流》交響樂《阿里山的歌聲》 後期音樂創作受齊爾品「歐亞合璧「音樂思想影響,回歸中國民族音樂風格創作
冼星海
一、音樂創作:
1)四部大合唱:《生產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犧盟大合唱》《黃河大合唱》:包括《序曲》、《黃河船夫曲》、《黃河頌》、《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水謠》、《河邊對口曲》、《黃河怨》、《保衛黃河》、《怒吼吧黃河》(九個樂章)
2)歌劇《白毛女》1945年大型歌劇
主題思想: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將鬼被譽為民族歌劇創作中一步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
❷ 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介紹
本書從1959年始作為教材在中央音樂學院試用,1964年以「中央音樂學院試用教材」名義出版、內部發行,1984年由人民音樂出版社正式出版,2002年10月做了最新的一次修訂。
❸ 中國近代音樂史的基本信息
ISBN:720806377
作者抄:余甲方
出版日期襲:2006-10-22
版次:1
開本:32開
簡介:本書為「專題史系列」之一。綜合了迄今為止中國近代音樂史的研究成果,加以整理、編纂,作出獨到的解釋,內容既精練又完備,包括自1840年至1949年中國近代音樂發展的軌跡,分上編:傳統音樂與下編:新興音樂。既回溯了傳統視角的說唱音樂、戲曲音樂、器樂、民歌與歌舞音樂,又闡述了新興音樂包括西洋音樂的傳入我國及我國近代音樂新人的出現、成長及其對音樂思潮、理論、社會的影響;洗練流暢的文字背後,潛藏了邏輯的、審美的基座。
❹ 試述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發展概況
蕭友梅(1884~1940),中國音樂教育家,作曲家。
❺ 想了解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要很准確、很權威的資料!
綜合了迄今為止中國近代音樂史的研究成果,加以整理、編纂,作出獨內到的解釋,內容既容精練又完備,包括自1840年至1949年中國近代音樂發展的軌跡,分上編:傳統音樂與下編:新興音樂。既回溯了傳統視角的說唱音樂、戲曲音樂、器樂、民歌與歌舞音樂,又闡述了新興音樂包括西洋音樂的傳入我國及我國近代音樂新人的出現、成長及其對音樂思潮、理論、社會的影響;洗練流暢的文字背後,潛藏了邏輯的、審美的基座。
❻ 中國音樂史分哪幾個階段
這個網站上面有詳細的介紹:你看看吧很詳細的
中國音樂史
http://www.runwang.com/ke/zgyys.htm
· 關於中國古代內音樂 · 關於宋代容的戲曲
· 關於西周、東周時代的音樂 · 關於五四時期的音樂
· 三國、兩晉、南北朝音樂 · 話說中國現代音樂
· 關於宋、金、元時代的音樂 · 中國音樂的文化特徵
· 關於清末的音樂 · 中國戰國時期的民間音樂
· 話說中國近代音樂 · 唐朝以後的中國琵琶
· 明清時期的音樂特色與流派 · 秦漢時期的中國琵琶
· 解放後的中國音樂發展
· 春秋時期的中國宮廷音樂
· 關於明清時代的音樂
· 關於秦漢時代的音樂
· 關於隋唐時代的音樂
❼ 中國近代音樂史的目錄
上編 傳統音樂的嬗變
一、清末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時期(1840-1910)
(一)說唱音樂的興盛
(二)戲曲音樂的繁衍
(三)合奏器樂的繁盛
(四)獨奏器樂的成熟
(五)儀式音樂、宗教音樂的承襲
(六)歌舞音樂與民歌的演進
二、民國時期(1911一1949)
(一)說唱音樂的衍變
(二)戲曲音樂的革新
(三)器樂的嬗變
(四)民歌與歌舞音樂的出新
下編 新興音樂的勃興
一、清末民初時期(1840—1919)
(一)西洋音樂的傳入
(二)留日學生的音樂活動與新型學校音樂教育初始
(三)沈心工、曾志志、李叔同的音樂活動
(四)學堂樂歌的內容和意義
二、「五四」運動至北伐戰爭時期(1919—1927)
(一)新音樂社團與近代專業音樂教育初創
(二)蔡元培的美育理論
(三)新音樂理論建設初始的思想碰撞
(四)王光祈的音樂研究與豐子愷的音樂思想
(五)蕭友梅、趙元任、黎錦暉、劉天華與新興音樂文化
的創建
三、十年內戰時期(1927—1937)
(一)左翼音樂運動與抗日救亡歌詠運動
(二)聶耳、呂驥、張曙、任光的音樂創作
(三)群眾歌曲的創作
(四)黃自、青主等人的音樂思想與音樂創作
四、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1937一1949)
(一)抗戰初期的群眾歌曲創作
(二)「魯藝」音樂教育與新歌劇《白毛女》
(三)根據地和解放區的音樂創作
(四)人民音樂家冼星海
(五)麥新、張寒暉等人的歌曲創作
(六)淪陷區的音樂概貌
(七)國統區的新音樂運動、音樂教育和歌曲創作
(八)淪陷區與國統區的器樂創作
(九)陶行知的音樂美育思想與實踐
主要參考資料
後記
❽ 中國近代音樂史的介紹
《中國近代音樂史》是200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余甲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