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誰知道關於潮州音樂的歷史
《潮劇 也叫潮州戲》
潮音班,流行於粵東、閩南、香港、台灣以及東南亞的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等地。
潮劇是宋元南戲流傳到粵東潮汕地區之後,融化吸收了潮州音樂以及潮汕其它民間藝術,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劇種。明代戴璟在《廣東通志初稿》卷十八《風俗》中載:「潮俗多以鄉音搬演戲文。」清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載:「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曰潮州戲。」1958年在揭陽的明墓中出土的、用潮州方言演唱的抄本《蔡伯皆》和1975年潮州挖西山西在鳳塘鶴隴施工時發現的明墓中出土的明宣德抄本《劉希必金釵記》,是明代潮人以鄉音搬演戲文的文物佐證。
《潮劇的聲腔》
潮劇的聲腔在明代稱為「潮腔」,也稱「潮調」現在存世的潮腔劇本,有明嘉靖丙寅(1566)刊刻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詩詞北曲勾欄荔鏡記戲文》、萬曆辛巳(1581)刊刻的《新刻增補全像鄉談荔枝記和萬曆年間刊刻的《重補摘錦潮調金花女大全》(附《蘇六娘》)等。萬曆辛巳刻本《荔枝記》,署有「潮人李東月編集」,用潮腔演唱是與嘉靖刻本《荔鏡記》同一故事內容的不同演出本。嘉靖刻本《荔鏡記》,在曲牌名之下標有「潮腔」或「泉腔」字樣,是兩個聲腔劇種通用的劇本。兩個聲腔通用一個劇本,這不是唯一的一個。清順治辛卯刊刻的《新刊時興泉朝雅調陳伯卿荔枝記大全》,也是潮、泉兩個聲腔的通用本,反映了粵東的潮劇與閩南的梨園戲兩個古老劇種在歷史發展上的一些關系。
《潮劇形成的年代》
據戲劇專家考證,約在「明中葉以前」。如果從明本《荔鏡記》的刊刻年代(1566)算起,潮劇作為一個獨立聲腔種的歷史,也有430年了。
潮劇的劇目,大體上有這幾類:一類是來源於宋元南戲和明清傳奇的劇目,如《蔡伯皆》、《破窯記》、《白兔記》、《高文舉珍珠記》、《越鯉記》等。這類劇目,是潮劇的傳統劇目,保留了傳統的曲牌唱腔音樂和關目表演動作,文詞比較典雅。潮劇一些優秀的錦出戲,如《蔡伯皆認像》、《掃窗會》、《蘆林會》、《井邊會》等,多出於此。一類是根據地方民間故事傳說編寫的劇目,如《荔鏡記》(陳三五娘的故事)、《蘇六娘》、《金花女》、《黃月容》(揭陽縣令馮元飈與黃月容的故事)、《潮陽案》、(陳蓉娘的故事)、《龍井渡頭》(余娓娘的故事);以及地方人物故事的劇目,如《林大欽》、《劉進忠下潮州》、《劉龍圖騎竹馬》、《蕭端蒙打死江西王》等。在地方題材的劇目中,有一類比較獨特的,就是反映華僑生活的劇目,如《官碩案》(寫旅居
⑵ 誰有潮州音樂--《景春蘿》的樂譜啊
不為分數,只為下一位找景春蘿的潮樂朋友!!!
⑶ 哪裡有潮州音樂可以下載
小橋流水吧
⑷ 中國音樂大全·潮州音樂的藝術特色
潮州音樂主要特點是古樸典雅、優美抒情。它的主要樂器是二弦、二胡、揚琴以及鑼鼓等打擊樂器。潮州音樂保留了很多南音古韻,日益為世界所關注。它源於當地民歌、歌舞、小調,並吸收弋陽腔、崑腔、秦腔、漢調、道調和法曲諸樂的素材,兼容並蓄,自成一類。經常演奏而廣泛流傳的《畫眉跳架》、《粉蝶採花》等就是潮州小鑼鼓的優秀作品。弦絲樂又叫弦詩樂,是一種由幾個人組合演奏的音樂。這種音樂曲調輕快而抒情,旋律和諧悅耳,具有南派音樂的韻味,是潮汕農村最流行最普及的樂種。而笛套音樂可分笛套鑼鼓和笛套音樂類,它是屬於宮廷音樂的一種,風格莊重古樸。
潮州細樂則是潮州弦絲樂的變種,是以三弦、琵琶、古箏為主要樂器組合演奏的樂種,清新細膩,極具抒情韻味。廟堂音樂則是一種從事佛事活動時演奏的曲子,悠揚典雅,各廟堂演奏的就是這種樂曲。所以潮州音樂是一種寵大而完整的音樂體系。
潮州音樂內涵豐富,既能表現小橋流水式的趣味,又能演繹出氣壯山河的史詩。潮州音樂所獨有的 二四譜是十分古老的譜式,在其獨特的律制中,si、fa二音的靈活變化體現了潮樂獨特的韻味,同時構成潮樂輕六、重六、活五、反線等多種調式以及演奏上強調充分發揮作韻和即興加花兩種技法。
潮州音樂的曲目十分豐富,雖然五大類各有自己的名曲,但最著名的是稱為 潮樂十大套的曲目。它是潮州音樂中具有代表性的精品,這十大套的名稱是《昭君怨》、《寒鴉戲水》、《小桃紅》、《平沙落雁》、《鳳求凰》、《月兒高》、《玉連環》、《黃鸝詞》、《大八板》、《錦上添花》。這十大套,多數是古譜,結構嚴謹,段落分明,旋律古樸優美,完整地保留了古典的韻味。潮州音樂常用樂器約有二十餘種,最具有本地特色的是二弦、嗩吶、深波等。代表性曲目有《拋網捕魚》、《雙咬鵝》(大鑼鼓)、《昭君怨》、《小桃紅》(細樂)、《晏燈樓》(蘇鑼鼓)等。潮州音樂的樂器組合、演奏技巧、曲式結構、變奏手法都具有獨特的章法和美學依據,是一筆非常寶貴的音樂文化遺產。
⑸ 潮州音樂的歷史淵源
潮州音樂是流傳於廣東粵東地區各類民間器樂的總稱,除粵東地區外,還廣泛流行於閩南、廣州、上海、台灣、香港、澳門各地及東南亞各國和潮人聚居地。潮州市是潮州音樂的中心和發祥地,其源頭可追溯到唐宋之際,至明清時期發展成熟。 唐宋是潮州音樂的形成期,明清兩代是潮州音樂的演變、發展期。唐代音樂藝術空前繁榮,其時潮州與江南各州郡一樣已逐步進入文化發展的上升期,潮屬境內絲竹吹管之音,鍾鼓和鳴之聲,遐邇可聞。早於晉代潮陽縣西建有西岩寺,到了唐朝佛教空前盛行,舉國上下寺院林立。潮州於唐開元二十六年(238)建開元寺,唐德宗貞元四年(788)潮陽建靈山寺(建成於791年),其後潮州府各地先後又建了不少寺院。由於中原佛教音樂隨之傳播入潮,潮州及潮陽這兩大寺院更成為其時法樂佛曲最大的集散地,唐高宗時奉旨平定泉、潮蠻僚騷亂的陳政父子(何南人)是精通音樂的樂官,陳政原是隋朝協律郎,其子陳元光精通音律,任過漳州鎮撫(管轄潮、泉),素以樂、武漢化潮泉二州著稱。陳元光曾詠::秦簫吹引鳳,鄒律奏生春,縹緲纖歌遏,婆娑妙舞神。描寫宴樂歌舞。中唐韓愈貶潮時,已有民祭神的音樂活動,韓愈在《韓昌黎文集》中記敘唐代潮州民間祭神活動有:吹擊管鼓,侑香潔也;侑以音聲,以謝神貺;躬齋洗,奏音聲等名句,史籍還記載:潮仕皆倡琴瑟,重樂以治民。
宋代潮州出現一種祭孔的大成樂。據饒宗頤先生在海外搜集到的《永樂大典》、《三陽志》中記述嘉定十四年重修供奉孔子的宣聖廟大成殿,恢復舊制雲:自宋以來,潮城孔廟每年於仲春及仲秋舉行祭孔典禮,演奏大成樂。所用樂器有編鍾、編馨十六枚、琴自一弦至黃十張、笙、瑟、鳳簫等,初由士子執器登歌、到淳熙年間由民間樂工演奏……。可見演奏陣容之龐大與正規。這是當時儒學文化所提倡的禮樂,是宋代大晟府教坊音樂,原名叫大晟樂。也是當時宗廟祭典用之雅樂。此為中原古樂在潮州(府)傳播的明證。
南宋末年。宋帝南逃,宋室左藏朝散大夫吳丙隨文天祥率勤元之師抵潮。吳丙是宮廷樂官,其時帶樂工、歌伎、禮樂。後來吳丙在潮陽安居落戶。明代江西提學李齡(潮陽棉城人)告老回鄉於潮陽修建學宮,傳播宮廷音樂;及後任過廣西副使的陳淳臨因奉旨平交趾有功獲御賜,榮歸故里潮陽棉城時,聖上賜予一班樂師、歌伎隨其還鄉。這是宋明時期中原音樂輾轉傳播入潮的例證,故潮陽素以笙、簫、管、笛為主器的笛套音樂聞名。《潮陽縣志·風俗志》有記載日:帝鄉萬里雖非唐魏比,然被化深矣,方其盛時弦歌達於四境……可見其時潮陽音樂風行盛況。而潮地南海之濱北有五嶺之嶂,使上古的中原之音得以比較完整地保存於此。
明清時期,城市較為繁榮,潮州(府)城鎮商貿手工業也有所發展,人口有更大增長,其時,適應於市民生活的戲曲、彈詞說唱、絲竹樂、鼓吹樂更為興盛,每逢節日常請來這些民間樂社、藝人肋興演奏,此外各鄉鎮還普遍設有半職業性的吹首館,八音館的組織,多為民眾做紅白事,以吹鼓奏樂為業。這些樂館組織,每逢節日慶典或游神賽會演出,各顯其高超擇藝,常搭台對陣競演,因此清天潮州(府)享有成名的揭陽拍雞(樂曲名,潮州話拍雞即斗雞);海陽咬鵝,潮陽得勝令(曲牌名)都是反映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演奏曲目,都是為群眾公認的精湛技藝。其時民間還有職業性的紙影班、皮影、傀儡戲演出,這些伴樂藝人還常以模仿唱腔吹奏的禾曲(即嗩吶卡戲演奏),多以吹奏外江曲出名,揭陽大吉師,則有雙吹過支絕技,引人矚目,五花八門的音樂品類,為潮州(府)人民群眾音樂生活增添豐富的內容。
明清以來,外來(外省)戲曲劇種相斷入潮,商業性演出十分頻繁,這為潮音戲又注入新血液。使潮州音樂有更深厚的藝術滋養,可以說,來自這方面的影響更大,得益不淺。如晚明正音戲(屬南戲)自浙東、贛南至閩南接詔安、東山諸縣至潮州(府);西秦花鼓戲在清乾隆時經湖南、粵北、惠陽、海豐、閩西經客族嘉應州至潮州(府);此外還有崑山腔,弋陽腔、桂林戲等劇種也先後入潮;正音戲、酉秦戲、外江戲已在潮州(府)、海豐、陸豐、興梅地區落戶,漸已演變,它對潮音戲的影響極深。尤其是正音戲有著南戲一套深厚打擊樂傳統技法和豐富完整的曲牌音樂,潮州大鑼鼓《拋網捕魚》原正是脫胎於正字戲《二度梅》的音樂鑼鼓伴樂,經過改編整理而來。大鑼鼓《追舟》、《十仙慶壽》、《擲釵》也脫胎於正字戲鑼鼓伴樂。大鑼鼓《秦瓊倒銅旗》是從西秦戲傳奇武打和白字戲鑼鼓伴樂脫胎而來。外江樂是漢劇音樂(新中國成立以前稱漢劇為外江戲),故也稱漢調,它的音樂成份包含南北合套的板腔體皮簧調,具有高亢豪放氣概,打擊樂則以蘇鑼鼓伴樂主要特色。潮州大鑼鼓《燈樓》也是吸收外江戲打擊樂,外江樂(漢調)曲調的演奏以弦索樂為主。清光宣之際,曾風靡全潮,尤為文人貴族、士儒所嗜好,被雅稱為儒樂、國樂。潮州(府)境內這種檀板清音隨處可聞,潮樂藝均會演奏漢調,樂手名師輩出,較有影響的人物有:洪沛臣、王澤如、榮貞、丁鴻業、蔡少梅、劉隆炎、鄭映梅、李嘉聽、饒淑樞、魏松庵、方修倫、張漢齋、洪如炎、余永宏、洪炳合、何天佑、林玉波、徐滌生等。其時樂社林立,這種外江樂社有汕頭最出名的公益社、以成社、澄海的泳懷天、陽春幽處,揭陽的榕江、普南軒、雅南軒,普寧的鈞天,庵埠的詠霓裳、庵江,潮州的友聲、揚風、亦融等。
⑹ 潮州音樂包括哪些樂曲品種
潮劇由南戲演變而來,是潮汕的地方戲,也是廣東三大地方劇種之一,全國十大劇專種之一,距今已屬有500多年歷史。潮劇也被稱之中國藝苑奇葩,獲得海內外廣泛的好評。
流傳於潮汕地區的民間音樂統稱為潮州音樂,包括鑼鼓樂、弦詩樂、笛套樂、細樂、廟堂音樂等品種,是一種既有獨特藝術風格和濃郁地方色彩、又有深厚群眾基礎和高度藝術價值的古老樂種。
⑺ 昨晚潮州音樂交通廣播電台播放的歌曲有哪些
請問您是在廣州來這邊嗎?源如果是可以聽東莞電台交通音樂頻道107.5有李想李澤小珍主持的傳情歌飛揚(17:00至20:30)音樂飛流行(20:30至10:00)快樂雙自新(11:00至12:00)還有周末的超級星期天(每周日下午3點半至5點半)
⑻ 關於潮州音樂
潮州音樂是一種民間音樂,主要流行於潮汕地區,在福建南部、香港、澳門、台灣和東南亞各國潮人聚居的地區也很流行。潮州音樂原來是民間自娛自樂的藝術,但現在也已搬上了舞台,在正式舞台演出,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了。
潮州音樂主要特點是古樸典雅、優美抒情。它的主要樂器是二弦、二胡、揚琴以及鑼鼓等打擊樂器。潮州音樂保留了很多南音古韻,日益為世界所關注。
潮州音樂品類繁多,如按器樂組合來分,可分為鑼鼓樂、 弦絲樂、笛套樂、細樂和廟堂音樂五大類。鑼鼓樂又有潮州大 鑼鼓、小鑼鼓、蘇鑼鼓、花燈鑼鼓和鼓伴音樂之分。現在經常 演奏而廣泛流傳的《畫眉跳
架》、《粉蝶採花》等就是潮州小鑼鼓的優秀作品。弦絲樂又叫弦詩樂,是一種由幾個人組合演奏的音樂。這種音樂曲調輕快而抒情,旋律和諧悅耳,具有南派音樂的韻味,是潮汕農村最流行最普及的樂種。而笛套音樂可分笛套鑼鼓和笛套音樂類,它是屬於宮廷音樂的一種,風格莊重古樸。潮州細樂則是潮州弦絲樂的變種,是以三弦、琵琶、古箏為主要樂器組合演奏的樂種,清新細膩,極具抒情韻味。廟堂音樂則是一種從事佛事活動時演奏的曲子,悠揚典雅,現在各廟堂演奏的就是這種樂曲。所以潮州音樂是一種寵大而完整的音樂體系。
潮州音樂歷史悠久,曲目豐富。它形成於唐宋,發展於明清,最初是中原音樂和土著音樂融合的民間音樂,但自宋元以來南戲傳人潮州後,戲曲音樂與民間音樂互為影響,於是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音樂派系。至清末,已成為獨立而完整的音樂體系;潮州音樂的曲目十分豐富,雖然五大類各有自己的名曲,但最著名的是稱為"潮樂十大套"的曲目。它是潮州音樂中具有代表性的精品,這十大套的名稱是《昭君怨》、《寒鴉戲水》、《小桃紅》、《平沙落雁》、《鳳求凰》、《月兒高》、《玉連環》、《黃鸝詞》、《大八板》、《錦上添花》。這十大套,多數是古譜,結構嚴謹,段落分明,旋律古樸優美,完整地保留了古典的韻味。
新中國成立後,潮州音樂經過整理、改編和創新,曲目更加豐富,演奏水平也不斷提高,受到各界普遍好評。早在1957年,在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演出的潮州大鑼鼓《拋網捕魚》,就獲得了金質獎章。各國電台也紛紛選播潮州音樂。潮州音樂在世界也很受珍視。據說在20世紀50年代我國著名古箏演奏家趙玉齋到瑞典訪問,國王接見時拿出他珍藏的唱片來播放,說是周恩來總理贈送的,趙玉齋一聽,原來是潮州音樂片:趙玉齋非常激動,沒有想到潮州音樂在國外受到這么高的評價。潮州音樂保存有古代的一些特殊調式,如活五調等,很受重視,專家學者紛紛到潮汕來采風。
這說明:愈有地方性的東西就愈有全國性,愈有民族性的東西就愈有世界性。潮州音樂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會更加發揚光大,在世界的樂壇上一定會更加受到注目和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