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近現代史上四大音樂社團是啥么
只知道近代較有影響的民間器樂社團有:天韻社,大同樂會,今虞琴社,上海月研究會
② 中國歷史上第一所音樂機構成立於那一個朝代
周朝時期設置了抄我國歷史上第一襲個禮樂機構——「春宮」
春宮中有大司樂、樂師、大師等樂官,樂工1400多人,分別負責音樂教育、傳授樂藝、表演和其他音樂事務。他們大多數是受過嚴格專業訓練的音樂家,有明細分工,各司其職。《周禮.春宮》中明確記載了最高樂宮大司樂的職務要求:"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晉"。教學科目主要有樂德、樂語、樂舞(大舞)和小舞四種。由於結合禮教,內容都含有倫理道德觀念。在春宮中還有小師、磬師、鍾師、笙師、鎛師等傳授器樂技藝。周代如此重視音樂教育,無疑會對音樂文化的發展產生促進作用,而各種相關的措施也推動和保證了音樂的發展,從而使周代宮廷音樂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但另一方面,由於過分強調其配合禮教的作用,也給於音樂以很大的束縛,而不能很好發揮其藝術特徵,以至到春秋後期,隨著新思潮的興起和民間樂的發展這種典禮音樂便日益衰頹不振了。
③ 中國第一個音樂劇社團!
春
柳
④ 中國和世界上第一個搖滾樂隊
中國的是1978年北京的 萬馬李王樂隊。
外國的就不知道了,只知道第一個世界著名的樂隊是 1960年的披頭士。
⑤ 中國第一個樂隊叫什麼是什麼時候組成的
大型民族管弦樂隊(團)常識
大型民族管弦樂隊由吹管樂組、彈撥樂組、打擊樂組及拉弦樂組4個部分組成,專門演奏大型民族管弦樂曲的組織稱為大型民族管弦樂隊。目前,我國的大型民族管弦樂隊有中央民族樂團、中央廣播民樂團、上海民族樂團以及部分省市的大型民樂團等,是為了發展我國的民族文化事業,借鑒國外交響樂團的組織形式,配合我國的一些專業作曲家所寫的大型民族器樂作品而成立的大型專業組織,它也如同外國大交響樂團一樣,不但可表現歷史的、戰爭的、故事的以及愛情的各種題材,而且也可以通過演奏我國不同樂種的民族器樂曲來表現我國的民間民俗,有時我國的作曲家也把一些外國的交響曲拿來,經過改編,用大型的民族管弦樂隊演奏,同樣有較好的效果。由於大型民族管弦樂隊的豐富表現力和富有民族特色的技巧演奏,無論在國內或國外的演出,都受到觀眾們的普遍歡迎。
大型民族管弦樂隊的編制和演奏席位排列
大型民族管弦樂隊的編制一般在70人左右,其中吹管樂組包括嗩吶8人、笛子4人、笙4人、管子2人和洞簫1人;彈撥樂器組包括有琵琶4人、中阮4人、大阮2人、揚琴2人、古箏2人和三弦1人;拉弦樂器組包括高胡8人、二胡10人、中胡5人、板胡1人、大提琴6人和貝大提琴4人;打擊樂器組有6人組成,使用的民族打擊樂器包括鑼、鼓、鈸、磬、木琴、雲鑼和三角鐵等。有時根據作品的需要,樂隊在排練演出時,可適當地增減演奏員。
大型民族管弦樂隊的排練和演出席位安排,一般將弱音的拉弦樂器和撥弦樂器排在舞台的前面靠近觀眾,將強聲的吹管樂器排在中間和偏後一些的席位,打擊樂器排列在最後席位,這樣的席位安排容易獲得整個樂隊的音量平衡和音色統一,也便於指揮家的指揮和各演奏員的配合。
大型民族管弦樂隊的音樂表現
大型民族管弦樂隊的四個組成部分,都有其高超的演奏技法和極豐富的表現力,比如彈撥樂器組,唐朝時就非常興盛,一些唐大麴和宮廷宴樂往往由它們充當主奏樂器,相沿到現在無論從演奏技法上還是對各種音樂形象的塑造上都有著它獨特的風格,它們不但能表現舒暢和優美的歌唱性旋律的意境,而且還能表現一些跳動性很強的歡快情緒,另外當它們一起組合時可演奏各種和弦連接,擔任樂隊音型伴奏時能表現出清晰的節奏感和很好的彈性,用於各種自然情緒描寫時,彈撥樂器還能炫耀它的各種特殊技巧應用,如琵琶的絞弦可表現戰馬嘶鳴,古箏的滑奏可表現潺潺流水,揚琴的低音和中阮、大阮結合可表現男性粗獷的性格等等。吹管樂組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從我國奴隸社會的夏代至今,它一直是樂隊里少不了的強聲樂器,宋朝時最興盛。這組里嗩吶有高、中、低三種樣式,自成體系,不但可齊奏而且還可以進行各種和弦連接的多聲部演奏,它們那種高亢、明亮的音色很富有戰斗性,常用來表現一些戰爭、凱旋的場景,另外表現歡慶場合的熱烈氣氛也常由它們擔任主奏,它們的演奏氣勢磅礴,粗獷有力,大樂隊里的高潮段、最強音奏往往離不開它們的參與。獨特的簫音演奏,音色纏綿溫柔可用來表現一些細膩的情感,在演奏外國交響曲的改編曲時,它們經常充當銅管樂器組的演奏。笛子在樂隊中的應用好似西洋管弦樂隊里的長笛一樣,常常擔任些靈巧、快速的音樂片段演奏以及和其它樂器形成對位奏,它的散板吹奏適於表現田園風光。管子也有著特殊的音色和技巧,當它在大樂隊中擔任獨奏時,往往產生一些別具特色的音響效果。笙是吹管樂器中唯一能夠自身吹奏和音的樂器,它是一個中聲部樂器,可以演奏多種和弦對樂隊里的中間聲部進行補充,它的音色加入,可以融各種吹管樂器的音色為一爐,使吹管樂組的音色獲得統一,另外它還起到向其它樂器組,如彈撥樂組和拉弦樂組音色過渡的作用。拉弦樂組,這組樂器形成較晚,唐朝才有雛型出現,經宋到元時才正式見諸文獻,明、清時它的演奏技法和音樂表現達到了興盛時期,並躍居到民族樂隊的主宰地位,它在樂隊中的應用,相當於西洋管弦樂隊的弦樂組提琴類樂器,不但適於演奏抒情歌唱性的器樂旋律,而且還能夠演奏各種節奏、各種情緒的音樂,它的音色最接近人聲,在樂隊中的大篇幅演奏時使聽眾不至於乏味,大型民族管弦樂隊中的各種連接、展開、調性轉換和高潮等,往往離不開它們的演奏。另外,這一組的樂器音色比較統一,整體演奏各種和聲和復調音樂都能獲得良好的效果,當然它音色的明亮度、演奏技法及音樂表現和西洋管弦樂隊里的弦樂組相比較,還有一定的差距。打擊樂組,我國的打擊樂器有兩類,一類為有固定音高的打擊樂器,象編鍾、編磬、雲鑼、定音鼓等,另一類是沒有固定音高的打擊樂器,這類打擊樂器,樣式繁多,形象各一,就拿鑼、鼓、鈸來講,僅同一樣樂器就有10種甚至更多種樣式,如鼓有大鼓、堂鼓、長鼓、竹鼓、銅鼓、木鼓、漁鼓、腰鼓、板鼓、鈴鼓、手鼓、排鼓、八角鼓……等,它們的演奏同樣也有著高超的技藝和獨特風格。在樂隊的演奏中,有些打擊樂器可以獨奏,但大多數的打擊樂器在樂隊中起渲染氣氛,製造高潮以及色彩調配的作用,例如大水鈸的運用,當樂隊的進行由弱漸強,各種樂器加入,定音鼓、小軍鼓碎音演奏漸強達到最大音量時,大水鈸一錘重擊,猶如晴天霹靂,由此達到震撼整個劇場的音響效果。再如當整個樂隊進行漸弱演奏時,大銅鑼的一聲輕擊,則給人帶來一種死亡、凄涼的不祥之感。
大型民族管弦樂隊的演奏曲目
我國大型民族管弦樂隊演奏的作品,大致分以下三類:
不同樂種演奏類
我國不同樂種的作品,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由民間藝人組成的半專業的樂隊參加民俗活動時演奏,這一類作品的演奏,有著廣泛的群眾性,將它們改編成大型民族管弦樂隊的演奏,不但能擴大作品的演奏音域,豐富樂曲的表現力,舞台演出時,還常常能獲得良好的演奏效果,極受觀眾歡迎。比如河北吹歌《秦香蓮》,由中央廣播民樂團大型民族管弦樂隊演出,其中領奏的三件樂器為中音嗩吶、管子和高音嗩吶,擔任高音嗩吶演奏的出身於河北吹歌之鄉的青年演奏家周東朝的演奏,無論音色上還是技巧上都別具特色,人們送他「金嗩吶」稱號,整個樂隊的舞台演出也獲得了觀眾的熱烈歡迎。又如大型民族管弦樂隊演奏的《舟山鑼鼓》,《拋網捕魚》,《大得勝》等,都是世界青年聯歡節演出中獲金獎的作品。
西洋交響樂曲改編類
這一類的改編曲有前面我們曾提到的《卡門》序曲、《火鳥組曲》,《圖畫展覽會》等作品,有中國西洋管弦樂曲《下山虎》、《春節序曲》、《瑤族舞曲》等作品。中央廣播民樂團的作曲家、指揮家彭修文先生在改編《瑤族舞曲》時,將作品第一樂段的主題音調慢板■由原來的小提琴演奏改編成用高胡替代演奏,來表現夜晚月光下,少數民族姑娘們翩翩起舞的場景,中段的快板■,原先由大管吹奏,現在用大三弦和大阮的彈奏來表現小夥子們男性粗獷■的舞蹈場景。
創作作品類
我國民族器樂曲的獨奏曲創作作品比較多見,象這一類的大型民族管弦樂隊合奏作品目前還不太多,但其中的《旭日東升》、《豐收鑼鼓》、二胡協奏曲《長城隨想》等作品有較大的影響。彭修文先生在創作《豐收鑼鼓》時,曾拿我國潮州大鑼鼓、京劇武場「急急風」、蘇南吹打等鑼鼓點作為演奏素材,推陳出新地用於他自己的作品之中,獲得了觀眾和同行們的一致贊賞。
⑥ 中國第一個樂隊叫什麼名字 成員都有誰
「銀色灰塵」樂隊成軍於2000年初,是北京乃至中國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VISUAL ROCK視覺系」搖滾樂隊。樂隊組建至今為止,只有過三場中小型現場演出,但已擁有無數樂迷,其中尤以青少年女性為主,她們對樂隊及成員的音樂,演出,服飾,言行舉止都表現出無以復加的熱情,除了樂隊及成員本身在音樂,形象方面都有較高的起點外,視覺搖滾本身就是一種蘊涵極大商業潛質的商業音樂 視覺系對許多人來說是個陌生的名詞,他們是這樣展示自己的:四個18歲到23歲不等的小夥子,把頭發染成五顏六色,像女孩子一樣略施粉黛,與記者平時接觸的樂隊相比,他們的造型華麗、柔美,他們的音樂大氣、唯美,華麗中透出一絲灰色。
「銀色灰塵」音樂製作方向是一種融匯了迷幻音樂,英式搖滾,哥特搖滾及傳統硬搖滾等豐富元素的全然不同的新樂隊音樂,它應該同時擁有宏大的背景,凄美的旋律,強勁的吉他和聲,迷幻的意境和超然的理念。樂隊目前創作的數首曲目基本作到了這些並已經有了自己的特點,應該說「銀色灰塵」的音樂從相對的角度來看是較為商業的流行搖滾樂,激情與抒情是它的主線,生命與愛是它的主題,「銀色灰塵」以世紀末少年的心緒抒發悲天憫人的戲劇化的人生情懷與沖突,而以吉他手LUCY為主的旋律則使用了極為典雅更為凄美的調式,似乎是在華麗的表象下蘊涵著無奈的冷酷。應該說,即使是從音樂的角度來看,「銀色灰塵」在中國也將是前所未有的。姓名:凌
位置:主音、隊長
生日:10月30日
身高:176cm姓名:玥
位置:吉它手
生日:11月11日
身高:185cm姓名:玉
位置:貝司手
生日:10月13日
身高:178cm姓名:楨
位置:鼓手
生日:1月6日
身高:179cm
⑦ 中國音樂從奴隸社會至今發展史
遠古時期
中華民族音樂的啟蒙時期早於華夏族的始祖神軒轅黃帝兩千餘年。距今六千七百年至七千餘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可能已經可以燒制陶塤,挖制骨哨。這些原始的樂器無可置疑地告訴人們,當時的人類已經具備對樂音的審美能力。
遠古的音樂文化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具有歌、舞、樂互相結合的特點。葛天氏氏族中的所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的樂舞就是最好的說明。當時,人們所歌詠的內容,諸如「敬天常」、「奮五穀」、「總禽獸之極」反映了先民們對農業、畜牧業以及天地自然規律的認識。這些歌、舞、樂互為一體的原始樂舞還與原始氏族的圖騰崇拜相聯系。例如黃帝氏族曾以雲為圖騰,他的樂舞就叫做《雲門》。關於原始的歌曲形式,可見《呂氏春秋》所記塗山氏之女所作的「候人歌」。這首歌的歌詞僅只「候人兮猗」一句,而只有「候人」二字有實意。這便是音樂的萌芽,是一種孕而未化的語言。
夏、商時期
夏商兩代是奴隸制社會時期。從古典文獻記載來看,這時的樂舞已經漸漸脫離原始氏族樂舞為氏族共有的特點,它們更多地為奴隸主所佔有。從內容上看,它們漸漸離開了原始的圖騰崇拜,轉而為對征服自然的人的頌歌。例如夏禹治水,造福人民,於是便出現了歌頌夏禹的樂舞《大夏》。夏桀無道,商湯伐之,於是便有了歌頌商湯伐桀的樂舞《大蠖》。商代巫風盛行,於是出現了專司祭祀的巫(女巫)和覡(男巫)。他們為奴隸主所豢養,在行祭時舞蹈、歌唱,是最早以音樂為職業的人。奴隸主以樂舞來祭祀天帝、祖先,同時又以樂舞來放縱自身的享受。他們死後還要以樂人殉葬,這種殘酷的殉殺制度一方面暴露了奴隸主的殘酷統治,而在客觀上也反映出生產力較原始時代的進步,從而使音樂文化具備了迅速發展的條件。
據史料記載,在夏代已經有用鱷魚皮蒙制的鼉鼓。商代已經發現有木腔蟒皮鼓和雙鳥饕餮紋銅鼓,以及製作精良的脫胎於石樺犁的石磐。青銅時代影響所及,商代還出現了編鍾、編鐃樂器,它們大多為三枚一組。各類打擊樂器的出現體現了樂器史上打擊樂器發展在前的特點。始於公元前五千餘年的體鳴樂器陶塤從當時的單音孔、二音孔發展到五音孔,它已可以發出十二個半音的音列。根據陶塤發音推斷,我國民族音樂思維的基礎五聲音階出現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而七聲至少在商、殷時已經出現。
西周、東周時期
西周和東周是奴隸制社會由盛到衰,封建制社會因素日趨增長的歷史時期。西周時期宮廷首先建立了完備的禮樂制度。在宴享娛樂中不同地位的官員規定有不同的地位、舞隊的編制。總結前歷代史詩性質的典章樂舞,可以看到所謂「六代樂舞」,即黃帝時的《雲門》,堯時的《咸池》,舜時的《韶》,禹時的《大夏》,商時的《大蠖》,周時的《大武》。周代還有采風制度,收集民歌,以觀風俗、察民情。賴於此,保留下大量的民歌,經春秋時孔子的刪定,形成了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它收有自西周初到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入樂詩歌一共三百零五篇。
《詩經》中最優秀的部分是「風」。它們是流傳於以河南省為中心,包括附近數省的十五國民歌。此外還有文人創作的「大雅」、「小雅」,以及史詩性的祭祀歌曲「頌」這幾種體裁。就其流傳下來的的文字分析,《詩經》中的歌曲可概括為十種曲式結構。作為歌曲尾部的高潮部分,已有專門的名稱「亂」。在《詩經》成書前後,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根據楚地的祭祀歌曲編成《九歌》,具有濃重的楚文化特徵。至此,兩種不同音樂風格的作品南北交相輝映成趣。
周代時期民間音樂生活涉及社會生活的十幾個側面,十分活躍。世傳伯牙彈琴,鍾子期知音的故事即始於此時。這反映出演奏技術、作曲技術以及人們欣賞水平的提高。古琴演奏中,琴人還總結出「得之於心,方能應之於器」的演奏心理感受。著名的歌唱樂人秦青的歌唱據記載能夠「聲振林木,響遏飛雲」。更有民間歌女韓娥,歌後「餘音繞梁,三日不絕」。這些都是聲樂技術上的高度成就。
周代音樂文化高度發達的成就還可以1978年湖北隨縣出土的戰國曾侯乙墓葬中的古樂器為重要標志。這座可以和埃及金字塔媲美的地下音樂寶庫提供了當時宮廷禮樂制度的模式,這里出土的八種124件樂器,按照周代的「八音」樂器分類法(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幾乎各類樂器應有盡有。其中最為重要的64件編鍾樂器,分上、中、下三層編列,總重量達五千餘公斤,總音域可達五個八度。由於這套編鍾具有商周編鍾一鍾發兩音的特性,其中部音區十二個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調,從而證實了先秦文獻關於旋宮記載的可靠。曾侯乙墓鍾、磐樂器上還有銘文,內容為各諸侯國之間的樂律理論,反映著周代樂律學的高度成就。
在周代,十二律的理論已經確立。五聲階名(宮、商、角、徵、羽)也已經確立。這時,人們已經知道五聲或七聲音階中以宮音為主,宮音位置改變就叫旋宮,這樣就可以達到轉調的效果。律學上突出的成就見於《管子——地員篇》所記載的「三分損益法」。就是以宮音的弦長為基礎,增加三分之一(益一),得到宮音下方的純四度徵音;徵音的弦長減去三分之一(損一),得到徵音上方的純五度商音;以次繼續推算就得到五聲音階各音的弦長。按照此法算全八度內十二個半音(十二律)的弦長,就構成了「三分損益律制」。這種律制由於是以自然的五度音程相生而成,每一次相生而成的音均較十二平均律的五度微高,這樣相生十二次得不到始發律的高八度音,造成所謂「黃鍾不能還原」,給旋宮轉調造成不便。但這種充分體現單音音樂旋律美感的律制一直延續至今。
秦、漢時期
秦漢時開始出現「樂府」。它繼承了周代的采風制度,搜集、整理改變民間音樂,也集中了大量樂工在宴享、郊祀、朝賀等場合演奏。這些用作演唱的歌詞,被稱為樂府詩。樂府,後來又被引申為泛指各種入樂或不入樂的歌詞,甚至一些戲曲和器樂也都稱之為樂府。漢代主要的歌曲形式是相和歌。它從最初的「一人唱,三人和」的清唱,漸次發展為有絲、竹樂器伴奏的「相和大麴」,並且具「艷——趨——亂」的曲體結構,它對隋唐時的歌舞大麴有著重要影響。
漢代在西北邊疆興起了鼓吹樂。它以不同編制的吹管樂器和打擊樂器構成多種鼓吹形式,如橫吹、騎吹、黃門鼓吹等等。它們或在馬上演奏,或在行進中演奏,用於軍樂禮儀、宮廷宴飲以及民間娛樂。今日尚存的民間吹打樂,當有漢代鼓吹的遺緒。在漢代還有「百戲」出現,它是將歌舞、雜技、角抵(相撲)合在一起表演的節目。漢代律學上的成就是京房以三分損益的方法將八度音程劃為六十律。這種理論在音樂實踐上雖無意義,但體現了律學思維的精微性。從理論上達到了五十三平均律的效果。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由相和歌發展起來的清商樂在北方得到曹魏政權的重視,設置清商署。兩晉之交的戰亂使清商樂流入南方,與南方的吳歌、西曲融合。在北魏時,這種南北融合的清商樂又回到北方,從而成為流傳全國的重要樂種。漢代以來,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西域諸國的歌曲已開始傳入內地。北涼時呂光將在隋唐燕樂中佔有重要位置的龜茲(今新疆庫車)樂帶到內地。由此可見當時各族人民在音樂上的交流已經十分普及了。這時,傳統音樂文化的代表性樂器古琴趨於成熟,這主要表現為:在漢代已經出現了題解琴曲標題的古琴專著《琴操》。三國時著名的琴家嵇康在其所著《琴操》一書中有「徽以中山之玉」的記載。這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知道古琴上徽位泛音的產生。
當時,出現了一大批文人琴家相繼出現,如嵇康、阮籍等,《廣陵散》(《荊軻刺秦王》)、《猗蘭操》、《酒狂》等一批著名曲目問世。南北朝末年還盛行一種有故事情節,有角色和化妝表演,載歌載舞,同時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歌舞戲。這已經是一種小型的雛形戲曲。這一時期律學上的重要成就,包括晉代荀瑁找到管樂器的「管口校正數」。南朝宋何承天在三分損益法上,以等差迭加的辦法,創立了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他的努力初步解決了三分損益律黃鍾不能還原的難題。
隋、唐時期
隋唐兩代,政權統一。特別是唐代,政治穩定,經濟興旺,統治者奉行開放政策,勇於吸收外域文化,加上魏晉以來已經孕育著的各族音樂文化融合打基礎,終於萌發了以歌舞音樂為主要標志的音樂藝術的全面發展的高峰。
唐代宮廷宴享的音樂,稱作「燕樂」。隋、唐時期的七部樂、九部樂就屬於燕樂。它們分別是各族以及部分外國的民間音樂,主要有清商樂(漢族)、西涼(今甘肅)樂、高昌(今吐魯番)樂、龜茲(今庫車)樂、康國(今俄國薩馬爾漢)樂、安國(今俄國布哈拉)樂、天(今印度)樂、高麗(今朝鮮)樂等。其中龜茲樂、西涼樂更為重要。燕樂還分為坐部伎和立部伎演奏,根據白居易的《立部伎》詩,坐部伎的演奏員水平高於立部伎。風靡一時的唐代歌舞大麴是燕樂中獨樹一幟的奇葩。它繼承了相和大麴的傳統,融會了九部樂中各族音樂的精華,形成了散序——中序或拍序——破或舞遍的結構形式。見於《教坊錄》著錄的唐大麴曲名共有46個,其中《霓裳羽衣舞》以其為著名的皇帝音樂家唐玄宗所作,又兼有清雅的法曲風格,為世所稱道。著名詩人白居易寫有描繪該大麴演出過程的生動詩篇《霓裳羽衣舞歌》。
唐代音樂文化的繁榮還表現為有一系列音樂教育的機構,如教坊、梨園、大樂署、鼓吹署以及專門教習幼童的梨園別教園。這些機構以嚴密的考績,造就著一批批才華出眾的音樂家。文學史上堪稱一絕的唐詩在當時是可以入樂歌唱的。當時歌伎曾以能歌名家詩為快;詩人也以自己的詩作入樂後流傳之廣來衡量自己的寫作水平。在唐代的樂隊中,琵琶是主要樂器之一。它已經與今日的琵琶形制相差無幾。現在福建南曲和日本的琵琶,在形制上和演奏方法上還保留著唐琵琶的某些特點。受到龜茲音樂理論的影響,唐代出現了八十四調,燕樂二十八調的樂學理論。唐代曹柔還創立了減字譜的古琴記譜法,一直沿用至近代。
宋、金、元時期
宋、金、元時期音樂文化的發展以市民音樂的勃興為重要標志,較隋唐音樂得到更為深入的發展。隨著都市商品經濟的繁榮,適應市民階層文化生活的游藝場 「瓦舍」、「勾欄」應運而生。在「瓦舍」、「勾欄」中人們可以聽到叫聲、嘌唱、小唱、唱賺等藝術歌曲的演唱;也可以看到說唱類音樂種類崖詞、陶真、鼓子詞、諸宮調,以及雜劇、院本的表演;可謂爭奇斗艷、百花齊放。這當中唱賺中的纏令、纏達兩種曲式結構對後世戲曲以及器樂的曲式結構有著一定的影響。而鼓子詞則影響到後世的說唱音樂鼓詞。諸宮調是這一時期成熟起來的大型說唱曲種。其中歌唱佔了較重的分量。
承隋唐曲子詞發展的遺緒,宋代詞調音樂獲得了空前的發展。這種長短句的歌唱文學體裁可以分為引、慢、近、拍、令等等詞牌形式。在填詞的手法上已經有了「攤破」、「減字」、「偷聲」等。南宋姜夔是既會作詞,又能依詞度曲的著名詞家、音樂家。他有十七首自度曲和一首減字譜的琴歌《古怨》傳世。這些作品多表達了作者關懷祖國人民的心情,描繪出清幽悲涼的意境,如《揚州慢》、《鬲溪梅令》、《杏花天影》等等。宋代的古琴音樂以郭楚望的代表作《瀟湘水雲》開古琴流派之先河。作品表現了作者愛戀祖國山河的盎然意趣。在弓弦樂器的發展長河中,宋代出現了「馬尾胡琴」的記載。到了元代,民族樂器三弦的出現值得注意。在樂學理論上宋代出現了燕樂音階的記載。同時,早期的工尺譜譜式也在張炎《詞源》和沈括的《夢溪筆談》中出現。近代通行的一種工尺譜直接導源於此時。
宋代還是我國戲曲趨於成熟的時代。它的標志是南宋時南戲的出現。南戲又稱溫州雜劇、永嘉雜劇,其音樂豐富而自然。最初是一些民間小調,演唱時可以不受宮調的限制。後來發展為曲牌體戲曲音樂時,還出現了組織不同曲牌的若干樂句構成一種新曲牌的「集曲」形式。南戲在演唱形式上已有獨唱、對唱、合唱等多種。傳世的三種南戲劇本《張協狀元》等見於《永樂大麴》。
戲曲藝術在元代出現了以元雜劇為代表的高峰。元雜劇的興盛最初在北方,漸次向南方發展,與南方戲曲發生交融。代表性的元雜劇作家有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另外還有王實甫、喬吉甫,世稱六大家。典型作品如關漢卿的《竇娥冤》,《單刀會》,王實甫的《西廂記》。元雜劇有嚴格的結構,即每部作品由四折(幕)一楔子(序幕或者過場)構成。一折內限用同一宮調,一韻到底,常由一個角色(末或旦)主唱,這些規則,有時也有突破,如王實甫的《西廂記》達五本二十折。元雜劇對南方戲曲的影響,造成南戲(元明之際叫做傳奇)的進一步成熟。出現了一系列典型劇作,如《拜月庭》、《琵琶記》等等。這些劇本經歷代流傳,至今仍在上演。當時南北曲的風格已經初步確立,以七聲音階為主的北曲沉雄;以五聲音階為主的南曲柔婉。隨著元代戲曲藝術的發展,出現了最早的總結戲曲演唱理論的專著,即燕南之庵的《唱論》,而周德清的《中原音韻》則是北曲最早的韻書,他把北方語言分為十九個韻部,並且把字調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種。這對後世音韻學的研究以及戲曲說唱音樂的發展均有很大的影響。
明、清時期
由於明清社會已經具有資本主義經濟因素的萌芽,市民階層日益壯大,音樂文化的發展更具有世俗化的特點。明代的民間小曲內容豐富,雖然良莠不齊,但其影響之廣,已經達到「不問男女」,「人人習之」的程度。由此,私人收集編輯,刊刻小曲成風,而且從民歌小曲到唱本,戲文,琴曲均有私人刊本問世。如馮夢龍編輯的《山歌》,朱權編輯的最早的琴曲《神奇秘譜》等。明清時期說唱音樂異彩紛呈。其中南方的彈詞,北方的鼓詞,以及牌子曲,琴書,道情類的說唱曲種更為重要。南方秀麗的彈詞以蘇州彈詞影響最大。
在清代,蘇州出現了以陳遇乾為代表的蒼涼雄勁的陳調;以馬如飛為代表的爽直酣暢的馬調;以俞秀山為代表的秀麗柔婉的俞調這三個重要流派。以後又繁衍出許多新的流派。北方的鼓詞以山東大鼓,冀中的木板大鼓、西河大鼓、京韻大鼓較為重要。而牌子曲類的說唱有單弦,河南大調曲子等;琴書類說唱有山東琴書,四川揚琴等;道情類說唱有浙江道情,陝西道情,湖北漁鼓等,少數民族也出現了一些說唱曲如蒙古說書、白族的大本曲。
明清時期歌舞音樂在各族人民中有較大的發展,如漢族的各種秧歌,維吾爾族的木卡姆,藏族的囊瑪,壯族的銅鼓舞,傣族的孔雀舞,彝族的跳月,苗族的蘆笙舞等等。以聲腔的流布為特點,明清戲曲音樂出現了新的發展高峰。明初四大聲腔有海鹽、餘姚、弋陽、崑山諸腔,其中的崑山腔經由江蘇太倉魏良甫等人的改革,以曲調細膩流暢,發音講究字頭、字腹、字尾而贏得人們的喜愛。崑山腔又經過南北曲的匯流,形成了一時為戲曲之冠的昆劇。最早的昆劇劇目是明梁辰魚的《浣紗記》,其餘重要的劇目如明湯顯祖的《牡丹亭》、清洪升的《長生殿》等。弋陽腔以其靈活多變的特點對各地的方言小戲發生重要影響,使得各地小戲日益增多,如各種高腔戲。
明末清初,北方以陝西西秦腔為代表的梆子腔得到很快的發展,它影響到山西的蒲州梆子、陝西的同州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這種高亢、豪爽的梆子腔在北方各省經久不衰。晚清,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曲調構成的皮黃腔,在北京初步形成,由此,產生了影響遍及全國的京劇。
明清時期,器樂的發展表現為民間出現了多種器樂合奏的形式。如北京的智化寺管樂,河北吹歌,江南絲竹,十番鑼鼓等等。明代的《平沙落雁》、清代的《流水》等琴曲以及一批豐富的琴歌《陽關三疊》、《胡茄十八拍》等廣為流傳。琵琶樂曲自元末明初有《海青拿天鵝》以及《十面埋伏》等名曲問世,至清代還出現了華秋萍編輯的最早的《琵琶譜》。明代末葉,著名的樂律學家朱載育計算出十二平均律的相鄰兩個律(半音)間的長度比值,精確到二十五位數字,這一律學上的成就在世界上是首創。
近現代時期
這一時期始自清代末葉的鴉片戰爭,在歷經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農民革命,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這一百多年來,音樂文化的發展交織著傳統音樂和歐洲傳入的西洋音樂,但音樂文化的發展是以民主,科學為主要潮流的。
傳統音樂首先以革命民歌的發展為以熱潮,如反映太平天國革命的《洪秀全起義》,抗議沙俄入侵的《迫遷歌》,「五四」時期痛斥軍閥出賣祖國鎮壓百姓的城市小調《堅持到底》,《苦百姓》等,在紅色根據地,邊區,解放區,革命歌曲更具有優秀的傳統,如《天心順》,《綉金匾》等。戲曲音樂中京劇的形成影響及於全國,出現了程長庚、譚鑫培以及後來的梅蘭芳、程硯秋、周信芳等一代名優。各種地方小戲、評劇、越劇、楚劇等也獲得了較快的發展,民族器樂則以民間出現各種器樂演奏的社團為特點,如「天韻社」,「大同樂會」等等。這反映出民族器樂的發展有著深厚的民間活動基礎。這種民族音樂民間活動的特點造就出許多卓越的民間藝人,其中華彥鈞(瞎子阿炳)就是傑出的代表。此外,各種琴譜、琵琶譜的編定、出版也多了起來。
西洋音樂的傳入中國雖可以上溯到元、明時期,但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影響於中國應當是清末民初的學堂民歌運動。當時一些要求效法歐美,富國強兵的維新派知識分子倡導了這一運動,如梁啟超、沈心工、李書同等。學堂樂歌作為學生音樂教材,以宣傳愛國反帝,擁護共和,以及學習歐美科學文明為內容,如《中國男兒》,《體操——兵操》等,這些樂歌不僅流傳於學校,而且廣泛影響到社會各界。這些樂歌多借用外來曲調填詞,也有少數根據本國曲調填詞,還有少數創作曲調。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我國開始興起了傳播西洋音樂,改進國樂的音樂活動,並建立了一些音樂社團,如「北大音樂研究社」、「中華美育社」、「國樂改進社」。
而專業音樂教育最初就是在這些音樂社團的基礎上建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肖友梅又在上海創建國立音樂院,這是正規專業音樂教育的開始。肖友梅嘔心嚦血,畢生獻給了我國早期專業音樂教育事業。「五四」時期,著名的語言學家、作曲家趙元任是我國早期專業音樂創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注意民族語言音調同歌曲音調的結合,善於吸收傳統音樂中的營養,寫出了《賣布謠》,《教我如何不想他》等流傳至今的作品。民族音樂家劉天華則從學習西洋音樂中探索改進國樂的道路,創辦了「國樂改進社」,寫出了《光明行》、《空山鳥語》、《病中吟》等二胡獨奏曲,並且把二胡納入專業音樂教育課程。黎錦暉創作了大量的兒童歌舞劇,如《小小畫家》、《麻雀與小孩》以及歌舞表演劇《可憐的秋香》等,這些作品也是我國新歌劇創作的的早期探索。
⑧ 中國現代第一個新文學社團是
「中國現代文學史」四大社團
文學研究會
文學研究會是中國新文學運動中第一個純文學團體,成立於1921年1月,發起人有茅盾等人,以《小說月報》為陣地,積極倡導文學革命。其主要理論家茅盾提出文學要老老實實表現人生,尤其應描繪被壓迫的人民,在創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現實主義,反對唯美主義和浪漫主義。文學研究會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小說創作上,如茅盾的《蝕》三部曲、葉聖陶的《倪煥之》,許地山的《綴網勞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對現實的細密描繪、深入剖析,顯示出現實主義特色,而成為文學研究會這個顯示主義文學流派的力作。
創造社
成立於1921年7月,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文學社團之一,主要成員郭沫若、郁達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創造季刊》、《創造周報》等。創造社的文學主張有明顯的為藝術而藝術的色彩,非常強調文學是作家的自我表現,極力反對文藝的社會功用,認為於是應除祛一切功利,力求本身之完美,同時,他們又極力反對社會黑暗,創造社的主要創作方法是浪漫主義的,重在抒發個人感情,表現自己個性。如郭沫若的詩集《前茅》、郁達夫的《蔦蘿行》、《春風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濃重的主觀抒情色彩、鮮明的浪漫主義傾向而成為創作社的代表作品。
新月社
新月社於1923年成立於北京,該社活動在1927年春遷往上海,1933年結束,主要成員有胡適、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等。他們把《晨報副刊》作為陣地,後又創辦《詩刊》周刊,《新月》月刊。新月社是一個涉及政治、思想、學術、文藝各領域的派別,在思想上和組織上都表現了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特點。它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主要貢獻在於新詩,聞一多、徐志摩等人針對自由體詩體現的散文化傾向,提出新格律詩的主張。他們對於對於詩歌藝術的追求帶有唯美傾向,但在當時對於新詩在藝術技巧上的發展有重要意義。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聞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語絲社
語絲社得名於1924年11月在北京創刊的《語絲》周刊,由《語絲》主要饌稿人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魯迅、林語堂、錢玄同、孫伏園、俞平伯、劉半農等。它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早以散文創作為主的刊物,主要發表雜感、短評、小品等。語絲社作家的散文創作形成了獨具風格的「語絲」文體,這種文體在思想內容上有任意言談,斥舊促新,在藝術上以文藝性短論和隨筆為主要形式,撥辣幽默,諷刺強烈。以魯迅為代表的尖銳潑辣的雜文和以周作人、林語堂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該社散文創作兩大類,對散文發展有重要影響。
⑨ 中國第一個樂隊是哪個啊
第一個是大型民族管弦樂隊(團) = =!流行的搖滾樂隊是1987年的崔健等人參與組建的"七巧板"樂隊
滿意請採納
⑩ 中國第一個管弦樂隊的創立時間及地點
1885年 天津,網路上面有 赫德樂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