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民歌 賞析
王洛賓(1913-1996),著名的西部民歌傳播者,被譽為西部歌王。早在1930年代,他就開始搜集整理新疆民歌,在以後的半個世紀中,他的足跡遍布大西北,先後整理、改編十幾個民族七百多首民歌,並創作了大量具有濃郁西部特色的優秀民歌,使中國的西部民歌不僅流傳全國,而且傳遍全世界。如《在那遙遠的地方》、《半個月亮爬上來》、《達坂城的姑娘》、《阿拉木汗》、《都達爾和瑪利亞》、《青春舞曲》等歌曲,至今廣為傳唱。《在那遙遠的地方》這首歌,還被巴黎音樂學院編入音樂教材。《在那遙遠的地方》原先是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歌手唱的《牧羊人之歌》,王洛賓記錄下來後多次更改,由《我願做個牧羊人》到《草原情歌》,再改名為《在那遙遠的地方》。這首歌後來為一代歌後鄧麗君演唱,從此唱響海外華人,鄧麗君又把這首歌以《草原情歌》名義介紹到日本,成為日本人最熟悉的一首中國歌:
在那遙遠的地方
新疆民歌
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人們走過了她的身旁,都要回頭留戀地張望。
她那粉紅的笑臉好像紅太陽,
她那美麗動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願拋棄了財產,跟她去放羊。
每天看著那粉紅的笑臉,和那鑲著金邊的衣裳。
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人們走過了她的身旁,都要回頭留戀地張望。
她那粉紅的笑臉好像紅太陽,
她那美麗動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願做一隻小羊,跟在她身旁。
讓她拿著那輕輕的皮鞭,每天不斷打在我身上。
還有一部分民歌反映了勞動人民為生活奔波的艱辛。在清末,當局橫征暴斂,「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迫使貧苦人民往內蒙後套一帶謀生。因為要過長城關口,所以稱為「走口外」或「走西口」。他們春去秋回,在外攬長工或下煤窯,生活困難,甚至有去無回。《走西口》就產生於此時,它誕生於晉西北的河曲和陝北的府谷一帶,流傳於山西、陝西和內蒙。真實地反映了當地人民的痛苦生活和真摯的愛情。「提起哥哥走西口,止不住妹妹淚蛋蛋流。」描繪了丈夫離家時妻子悲涼凄苦的心情,難舍難分,細語叮嚀,一聲歌一行淚,十分感人。音樂的曲調類型很多,大多四句一段,為起承轉合式的結構。這首民歌很早就有人演唱,陝西、山西、內蒙都有專唱《走西口》的民間藝人。專業演員將其搬上舞台是在1950年代,後來「二人台」將其吸收發展成為有多種板式變化、情節復雜的歌舞小戲,並作為保留節目,經常上演。
走西口
晉陝民歌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實在難留,
手拉著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門口。
哥哥你出村口,小妹妹我有句話兒留,
走路走那大路口,人馬多來解憂愁。
緊緊地拉著哥哥的袖,汪汪的淚水肚裡流,
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
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門口。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頭,
這一走要去多少時候,盼你也要白了頭。
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門口,
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門口。
中國古代有四大愛情故事,分別是牛郎織女、許仙和白素貞、梁山伯和祝英台、董永和七仙女,從古至今,長盛不衰。其中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以黃梅戲的演繹最精彩,黃梅戲《天仙配》就是這樣一部深受觀眾喜愛的經典劇目。秀才董永因家貧賣身葬父,而天上七仙女窺視人間,厭惡天宮歲月凄清,對董永由同情而至鍾情,終於不顧天規奔向人間。她和董永以槐蔭樹為媒,結為夫妻。僱主傅員外以董永新婚不符契約為由,要挾七仙女須於一夜之間織成錦絹十匹,成則工期縮短,不成則加倍。七仙女邀眾姐助而成之,三年苦役遂改百日。滿工,夫妻雙雙把家還。1955年,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天仙配》。影片上映後,受到海內外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據1958年底統計,僅大陸的觀眾就多達一億四千萬人次之多,創造了當時票房的最高紀錄。《天仙配》在香港、南洋一帶上映時,同樣盛況空前,並引發了香港數十年黃梅戲電影的經久不衰。《天仙配》中的選曲《夫妻雙雙把家還》也從此流傳四塞,描寫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夫妻雙雙把家還
安徽民歌
(七仙女)樹上的鳥兒成雙對,
(董 永)綠水青山帶笑顏。
(七仙女)從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董 永)夫妻雙雙把家還。
(七仙女)你耕田來我織布,
(董 永)我挑水來你澆園。
(七仙女)寒窯雖破能避風雨,
(董 永)夫妻恩愛苦也甜。
(合 唱)你我好比鴛鴦鳥,
(合 唱)比翼雙飛在人間。
Ⅱ 中國傳統音樂賞析
小調
(一)定義:
產生在群眾生活種的休息、娛樂、集慶等場合中,流傳最廣泛、普遍、形式較規整、表現手法較多樣,具有曲折、細致特點的民間歌曲。
(二)分類 吟唱調(兒歌 搖兒歌 叫賣歌 吟誦調) 搖曲 時調 舞曲
〈1〉吟唱調
定義:出於日常生活的實際需要而哼唱、實用性較強的民間小調。
特點:處於民歌的萌芽狀態、尚不成熟。
1、兒歌
定義:兒童在游戲、生活中唱的歌調。
內容:關於兒童的游戲、逗趣和在成長中的收獲體會等
特徵:曲調音域較窄、樂匯較單一、結構不很嚴謹、手法不多、但形象生動活潑。
譜例:〈花蛤蟆〉
2、搖兒歌
定義:是大人搖哄嬰兒入睡時哼唱的歌調。
特徵:音樂材料比兒歌多,歌調大多即興哼成,結構較散,唱詞內容簡單,形式自由,常用拖腔。
譜例:〈眠暖調〉上海松江
註:暖 別字 本意應該時小女孩的意思。
3、叫賣調
定義:大多流行城鎮,商販為招攬顧客,吸引人們注意而唱的歌。
特徵:歌調響亮,遠傳,旋律上揚,句末自由延長。
譜例:〈賣菜〉湖南 〈賣茶葉雞蛋〉 湖南
4、吟誦調
定義:是文人在念誦詩詞、古文時用的歌詞。
特點:形式多樣,於方言語音音調結合緊密。
譜例:〈天凈沙秋思〉四川
〈2〉搖曲
定義: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吟唱的小調民歌
特徵:樂段結構完整,篇幅較小,音調節奏接近口語,音域一般不寬,節拍規范,形象表現較單純真實,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分類:長工訴苦歌 女兒訴苦歌 情歌 生活歌曲 嬉遊
譜例:〈長工苦〉上海 〈小白菜〉河北 〈青絲鳥〉浙江
〈綉荷包〉山東 〈打酸棗〉山西 〈懶婆娘罵雞〉河南
〈3〉時調
定義:在民間休息娛樂時唱的小調民歌
特徵:曲式結構規整嚴謹,功能清晰。邏輯性強,旋律音調和節奏變化形態較豐富,表現力強,常加用樂器伴奏。
典型曲調:孟江女調 鮮花調 剪定花調 對花調 無錫景調 綉荷包調
媽媽娘糊塗調
1、孟江女調:
其他稱謂:「春調、梳妝台、十杯酒、尼姑思凡」
流行地域:全國各地
基本旋律形態:zi 調式:四句體樂段,各句篇幅整齊,勻稱,落音分別謂商zi 羽 zi式典型的起承轉合式樂段結構。(孟江女十二月花名)
變體:〈十杯酒〉〈梳妝台〉〈哭七七〉〈綉花燈〉
影響意義:宣傳工具 成為戲曲、曲藝音樂中的曲牌。
2、鮮花調
又稱:茉莉花調
流行地域:遍及南北
基本旋律形態為四句體樂段,落音分別為zi宮羽zi起承轉合結構。
3、剪ding 花調
唱詞:四句為一段,第三四句大多相疊,第二句間與第三句後常又襯詞。
音樂:五句體。第一樂句常分為明顯地兩個相互對應的短句,第二句結構較寬,一般只唱一句唱詞,第三四句唱詞結構較緊,分別唱第二、三句詞,最後十襯腔重復句,每句落音宮 zi zi 宮宮
譜例:〈打西瓜〉河北 〈姑蘇。風光碼頭調〉江蘇蘇州
〈放風箏〉選段 河北 〈小看戲〉東北 〈丟戒指〉黑龍江
無錫景:〈無錫景〉江蘇 〈探清水河〉河北
綉荷包調:〈綉荷包調〉遼寧海域 〈走西口〉河北
銀扭絲調:〈探親家〉河北 〈會親家〉
媽媽娘糊塗調:〈媽媽娘糊塗調〉〈拉駱駝〉
〈4〉舞歌
譜例:〈龍船調〉湖北 〈黃楊扁擔〉四川 〈銅錢歌〉
(三)小調的特徵:
①小調的曲調具有流暢、婉柔、曲折、細膩的藝術特色。
②小調不受外在因素的影響,根據旋律進行本身的內在要求,追求詞曲協調一致的均衡性和表現手段的靈活性。
③小調的結構大多以單曲體為基礎,講究結構內部的規整性和勻稱性。
④小調中的襯詞、襯腔定型化和規整化。
山歌(地區局限性大)
(一)定義:節奏自由、聲調高亢、具有自由抒發感情特點的民歌
(二)一般山歌
1、信天游
譜例:〈藍花花〉 〈橫山裡下來些游擊隊〉 〈腳夫調〉
2、爬山調 也稱酸曲(內蒙西部 山西西北部 陝北北部)
譜例:〈陽婆里抱柴嘹哥哥〉內蒙
〈三天里路程兩天到〉山西
〈想親親想在心眼上〉山西
〈毛葫蘆眼眼該叫哥哥怎〉山西
3、花兒
4、浙江山歌 流行地域:蘇南、浙江
譜例:〈對鳥〉浙江樂清
〈救命恩人共產黨〉
5、西南地區山歌
譜例:〈槐花幾時開〉四川
〈彌渡山歌〉雲南
〈趕馬調〉雲南
〈小河淌水〉雲南
6、〈1〉客家山歌
譜例:〈奧嗨〉廣東梅縣
〈新打梭鏢〉福建
〈打只山歌過橫排〉江西興國山歌
〈2〉放牧山歌
1、呼牛調
譜例:〈放牛呼聲〉浙江 〈江門牛歌〉廣東
2、遙唱山歌
譜例:
〈放馬山歌〉雲南
〈太陽出來喜洋洋〉四川
〈牽牛歌〉浙江金華
3、對山歌
譜例:〈牛歌對唱〉安徽
4、田歌 譜例:〈趕牛〉上海
〈3〉田秧山歌
1、江浙田山歌
2、巢湖秧歌
(三)山歌的音樂特徵:
1、坦率、直露的表現方法和熱情奔放的音樂性格
2、自由悠長的節奏節拍
3、高亢的曲調
4、曲式結構單純
Ⅲ 欣賞一首中國民族樂曲,並談談感受
欣賞《我的中國心》
是一首男聲四重唱的歌曲。第一段「河山…烙上中國印」表回現了海外遊子眷戀故答土的深情,聲音柔和輕緩、真摯深沉。一個「早已」一個「烙」字,形象而又逼真的顯示了祖國對自己的影響。
而到了 「長江、長城」時,旋律起伏較大,情緒逐漸高漲,以長江長城,黃山黃河為祖國的代表,抒發了無論何時何地,海外的炎黃子孫對祖國的無限思念。「無論何時何地,心中一樣親」更是直接抒發感情。「留在心裡的血,到我的中國心」又一次聲音放緩,對祖國的深厚感情進一步深化。隨著旋律的發展,又一次旋律起伏,重復「長江長城」一段,最後全曲在高潮中結束。激昂而又深情的歌聲,充滿了一種對祖國欣欣向榮、不斷壯大的自豪感。這首歌詞通過一位海外遊子的訴說,主要刻畫了對祖國的眷戀之心。就如歌曲的名字「中國心」一樣,表明海外遊子雖寄託著身在異國他鄉,但對祖國的一片深情。歌詞語言比較平實,感情真摯,因此具有很大的感染力。
Ⅳ 大中國的歌曲賞析
高楓來的《大中國》是一自首校園民謠曲風的歌曲,唱出了祖國河山的多姿多彩,表現了中國人共有的民族自尊與自豪,「一個家」的比喻讓人覺得愛國就是那麼親切。這首歌融合了許多地方民歌調子的歌曲,把中國的特點都數了個遍。直至今日,《大中國》唱起來依然是盪氣回腸且影響深遠。 《大中國》的音樂創作以《東方紅》、《紅綢舞》以及東北民歌、朝鮮族音樂作為素材,在曲調方面,融合了許多地方民歌調子的歌曲,伴以鏗鏘喜慶的鑼節奏,形成了一種熱烈的氣氛,使廣大聽眾在聽、唱這首歌時,能感到一種強烈的情感和親切熟悉的音樂與節奏。這首歌曲旋律集中國南北音樂為一體,這樣容易被全國各地的人傳唱。曲調節奏感強,年輕人不會覺得沒有時代感。
Ⅳ 為什麼說中國民歌是一切藝術的源泉 音樂鑒賞考試題目 求解啊~~~
民間歌曲是人抄類社會中最早形成的音樂形式,並由此孕育出其他民間歌曲體裁,民間歌曲是一切音樂藝術的基礎。中國民歌所反映的體裁豐富多彩,涉及廣泛。以《白毛女》為例,楊白勞所唱的全部歌曲是以山西民歌《撿麥根》的曲調為基礎,進行音樂形象的再創造。又如「民歌新歌劇」也是在中國民歌基礎上創立的。所以民歌是一切藝術的來源。
Ⅵ 音樂鑒賞,民歌類
唱民歌里主要指的是一個人的欣賞,你說誰行?
Ⅶ 中國民歌的鑒賞方法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minge/435499.htm中國民歌網
其實關於民歌的鑒賞方法,不得不說,這是見仁見智的專。只要能打動人心屬的,就是有藝術價值的。
了解了各地歌曲的風格,聽演唱者有沒有把風格展示出來。有沒有跑調。有沒有感情。有沒有讓觀眾感動。
就足以了解到歌手對民歌演唱的水平了。
Ⅷ 中國民歌鑒賞論文
中國民歌的分布 根據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不同風格色彩, 中國民歌大體可以分為六個不同的風格 色彩區。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區; 2.西部受伊斯蘭文化影響的新疆民歌區; 3. 西部受佛教文化影響的藏族民歌區;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區; 5.東北受薩滿教影晌的狩獵文化民歌區;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農半牧文化民歌區; 7.中原及東部沿海有著古老傳統文化的漢族民歌區。 至於每個民歌區的民歌分類。 由於民族不同, 各自有其傳統的分法, 不可能劃一, 只能存異。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區 這個民歌區主要處於現在的內蒙古自治區, 以蒙古族民歌為代表。 蒙古族歷來有「音樂民族」、 「詩歌民族」之稱。民歌可分「長調」、「短調」兩大類,「長調」民歌主要流行於東部牧區以及陰山 以北地區,特點是字少腔長,富有裝飾性,音調嘹亮悠揚,節奏自由,反映出遼闊草原的氣 勢與牧民的寬廣胸懷。 牧歌、 思鄉曲、 贊歌等大多屬於長調。 聞名的曲目有 《遼闊的草原》 、 《牧歌》等。「短調」主要流行在西部、南部半農半牧區,其特點是結構短小,節奏規整,不 少敘事歌、情歌、婚禮歌都屬於「短調」。著名的短調民歌有《森吉德馬》、《小黃馬》等。 草原文化民歌的共性是表現出草原牧民的質朴、爽朗、熱情、豪放的情感與性格。此外,在 西蒙還有一種「蒙漢調」(蠻漢調),它是蒙、漢兩個民族的音樂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流的 產物。流行於河套一帶的「爬山調」也是蒙、漢民族共同喜愛的歌種。 2.西部受伊斯蘭文化影響的新疆民歌區 這個民歌區地處新疆,以維吾爾、哈薩克民歌為代表,它受過來自中亞伊斯蘭傳統文化的影 響, 與阿拉伯音樂文化有著一定的聯系。 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 其歌舞藝術以「十 二木卡姆」聞名於世。民歌有愛情歌、勞動歌、歷史歌、生活習俗歌四大類。維吾爾民歌在 音調方麵包括了中國音樂、阿拉伯、歐洲三種音樂體系,它是中國民歌音調多元化來源最突 出的一種。有不少民歌是與舞蹈相結合的,具有活潑、風趣的格調。聞名中外的民歌有《阿 拉本罕》、《半個月亮爬上來》、《達坂城》、《送我一朵玫瑰花》等。哈薩克族主要居住 在北疆,從事牧業。民歌可分為三大類:(l)詞曲固定的民歌(包括牧歌、狩獵歌、情歌、 宗教歌等);(2)即興填詞的民歌(包括山歌、漁歌、謎語歌等);(3)習俗歌(包括 婚禮歌、哭嫁歌、送嫁歌等)。其中以情歌數量最多,大都表現情人離別的痛苦和祝福。哈 薩克民歌中有中國音樂和歐洲音樂兩種體系。中國音樂體系以宮、羽調式最多。聞名全國的 有《瑪依拉》、《等我到天明》等。 3.西部受佛教文化影響的藏族民歌區 這一民歌區包括西藏自治區和青海、四川的部分藏族聚居地區。民歌包括山歌(牧歌)、勞 動歌、愛情歌、鳳俗歌、頌經調五大類。民歌演唱活動大都與佛教節日有關,民歌中不少是 與舞蹈結合在一起的,如「囊瑪」、「堆謝」、「果謝」、「鍋庄」等歌舞品種。音樂屬於中國音樂體 系,民歌一般特點為熱情、開朗、誠摯、動人,極富高原特色,節奏律動性強。聞名的民歌 有《北京的金山上》等。《北京的金山上》原來是一首箭歌(即狩獵歌),最初流傳在西藏 的東南部林區。如今成了流傳全國的新民歌。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區 這一民歌區包括雲南、貴州、廣西等地的少數民族地區一帶。有二十幾個不同民族聚居在這 里。該區民歌有著不同層次的古老文化特徵,具有特殊的社會功能,民歌大多為「詩、歌、 舞」相結合的演唱形式,內容復雜多樣,同時存在著不同歷史階段的民歌。由於許多民族沒 有文字,民歌成了他們記載歷史、傳播知識以及進行社交活動的重要手段,已成為日常生活 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所有這些都反映出特殊的、多層次的文化現象。這一地區代表性民歌 是多聲部民歌。多數民族都有二聲部、三部民歌。民歌的分類有「大歌」、「小歌」。大歌以侗 族、布依族、壯族等民族的最聞名,大歌又分男聲、女聲、童聲三種,男聲大歌一般節奏性 較強, 曲調明快。 女聲大歌節奏較自由, 旋律細膩、 柔和。 小歌除二聲部外也有單聲部民歌。 內容以愛情為主,一般是青年男女在室內用小嗓輕聲唱。此外還有古歌,以苗族的古歌歷史 最悠久。內容敘述天地的形成,人類的起源。遊方的起因等。曲調富於吟誦性,歌唱者多為 老人。侗族大歌 50 年代即聞名全國,其他民歌如《桂花開放貴人來》、 《阿細跳月歌》等, 也都是有代表性的曲目。 5.東北部受薩滿教影響的狩獵文化民歌區 這個民歌區主要包括東北大、小興安嶺一帶,以鄂倫春族民歌為代表(包括鄂溫克、赫哲、 達斡爾、滿族籌),鄂倫春族在 1949 年前還保留著不少原始社會的痕跡。這是一個喜愛歌 舞的民族,過去以狩獵為生,每當狩獵滿載歸來,或者民族節日,都要進行歌舞狂歡。他們 的民歌可分為三大類:(l)山歌,(2)歌舞曲,(3)薩滿調。山歌又分「長調、「短調」,「長 調」高亢剛健,節拍自由;「短調」曲調平穩,節奏規整。歌舞曲大多為一領眾和形式。薩滿調 是為請神、跳神、祭祖、葬禮時唱的歌,曲調吟誦式,多為領和。鄂倫春民歌為五聲音階。 以宮調式、羽調式居多。他們最喜愛的民歌有《額呼蘭?德呼蘭》,是一首歌頌大自然的歌。 此外《鄂倫春族小唱》在全國也很聞名。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農半牧文化民歌區 這一民歌區包括甘肅、青海、寧夏的黃河上游地區,有漢、回、土、撒拉、保安、東鄉、藏、 裕固等民族聚居的區域。自古以來屬於半農半牧文化范疇。歷史上曾經是「絲綢之路」必經之 地,東西文化交流較早,由於長期的多民族交化交融,產生了八個民族並有的歌種——「花 兒」。該區民歌可分「家曲」,「野曲」兩大類,「家曲」包括各種酒麴、宴席曲、小詞、秧歌等;「野 曲」包括「花兒」在內的各種山歌、牧歌等。野曲只能在室外唱。「花兒」為代表性歌種,曲調高 亢悠長,格調深沉婉轉,氣質粗擴、淳樸。不論哪個民族都使用漢語演唱,而各民族有自己 的襯詞,中外聞名的曲目有《上去高山望平川》。 7.中原及東部沿海有著古老傳統文化的漢族民歌區 漢族民歌區在六個區中屬於最大的一個,從寒冷的北方到亞熱帶的南方,從西北高原、西南 高原到東部沿海平原,地理條件、風俗習慣、生活、生產方式多種多樣。語言雖同屬漢語, 但各地方言不同。東、西、南、北差異很大,民歌的風格特點也呈現出多種特徵。另一方面 漢族在北方草原民歌區、 西北半農半牧民歌區以及西南高原多民族民歌區都有千萬以上的人 口,因此,民歌區部分重疊的現象也是存在的,基於以上情況,漢族民歌區又可以分為十個 支區和一個特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