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有效性第一階段的小結
一、備好課是提高音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前准備很重要,而備課則是重中之重。在備課時要明確目標,注重過程,不能只按照教參照搬照抄。教材分析要和本課的教學目標相結合,突出鮮明、具體的特點。只有教師真正吃透、理解了教材,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知道音樂作品中哪些要素是真正對學生有用的,對本課有用的。備課時首先要反復聆聽,把自己對音樂作品的感觸和理解記錄下來,再用音樂術語進行整理。一旦把音樂作品分析透了,目標自然而然也清晰了,方法、形式等也相應的水到渠成了。
教材分析做到具體細致,教學目標也要做到准確清晰。在每堂音樂課中,確定好大目標和小目標整體與局部的關系。有了大目標後,制定小目標時必須注意,若干小目標都必需為實現大目標而服務,既要有針對性,又要有一定層次劃分,讓學生的思維層層跨越,層層爬高,而不是輕而易舉地獲得成功。也就是說教學中教師除了對整堂課的教學目標要清晰外,對每一個環節的小目標也要清晰。在教學環節的每一步都要清楚地知道「為什麼這樣做?」、「怎樣才能達到我預設的目標?」在學生已知與未知之間架橋設階,以不斷激起學生「跳起來摘果子」的熱情和慾望,開發學生的跳躍思維。只有圍繞目標,環環相扣,才能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輕松愉悅、簡單直觀的教學手段,是提高音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點。
在教學中,我常利用圖片、實物、精美的頭飾等直觀教具去創設情境。如在教學欣賞課《龜兔賽跑》時,運用動畫,讓學生邊看多媒體動畫邊聽故事,設計一些小問題讓學生自己找答案,然後將一些動物頭飾分發到各小組,讓小組之間進行表演比賽,同學們熱情高漲,寓教於樂,豐富了學生的想像力,增強了學生的學習慾望、情緒、興趣,一節課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度過,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學生的思緒富於具體性、形象性、知識經驗較少、注意力不易集中,應多採用直觀實物進行教學。教學中,運用一些直觀實物教具,來輔助我們的音樂教學效果往往是出乎意料的。如在講音樂知識的時候,在單純音符的認識上很枯燥,又難以理解。一次看電視廣告的時候給我以靈感:廣告中八個孩子分吃蛋糕,劃開十字分成四份後,孩子出其不意的攔腰從中分開正好八份。我就把這個設計運用在課堂上,我准備了四個蘋果,一把刀子,上課時,我帶著教具走進教室時,同學們都好奇地問我要干什麼?顯然,實物教具已經讓他們產生了興趣。講解時,我先出示一個蘋果,然後告訴學生,這個蘋果能作四分音符,它唱一拍;兩個蘋果就是二分音符唱兩拍;四個蘋果是全音符唱四拍;把一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那麼半個蘋果就是八分音符唱半拍;把這半個蘋果再平均分成兩份,那麼其中的一份是十六分音符,這一份是整個蘋果的四分之一,唱四分之一拍。通過形象、生動鮮明的實物教具在同學們的面前展現,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很快掌握了新知識,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教師真正放手、小組合作學習,是提高音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難點。
學習中遇到難點,學生思維受阻時,很多學生懶於自主思考,而是等著由老師的暗示傳遞給他們的信息。長此以往就容易形成學生對老師的依賴思想,對音樂的敏感性自然就差了,一旦老師不作暗示,學生就無所適從了。這個時候要放手給學生,引導學生合作討論。在學習《大河之舞》時,通過完整地聆聽各種節奏,我引導學生從分析每種節奏的音樂要素上的變化,組織分組展開討論進行分析、歸納和交流。這樣的合作學習淡化了「教師講,學生聽」的固定模式,通過合作學習不僅培養了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增強了合作意識提高了教學有效性。
四、掌握好課堂節奏是提高音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方法。
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接觸的音樂作品各不相同,課堂氣氛也不盡相同。要麼學生積極參與,師生互動異常激動;要麼整堂課學生情緒低落,課堂氣氛壓抑而沉悶。怎樣才能更好地控制教學節奏,使音樂課堂教學更為有效,從而構成音樂課堂中的一種和諧美呢?
在研究實踐中我體會到,音樂課的課堂結構要動靜有度、充滿美感。這里的「動」與「靜」,是指教學形態的表現而言的。所謂「動」,是指課堂教學活動的一種活躍狀態。如學生積極參與、涌躍發言、熱情舞蹈、愉快歌唱等,是「有聲有色」的教學。所謂「靜」,是課堂教學中的一種相對安靜狀態,如學生靜心聆聽、深入思考等,是「無聲世界」的境界。如果一堂音樂課一直處於動態,「動」多「靜」少,以致於學生興奮過度,容易使課堂處於失控狀態;如果自始至終寂靜,課堂氣氛十分沉悶,「靜」多「動」少,則學生容易疲勞,抑制學生的思維,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應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使「動」「靜」合理搭配。在低年級要以「動」為主,但也要有適當的「靜」進行調節。讓學生在激烈的活動後靜下來,給他們以舒緩調節的空間和時間,往往能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隨著年級的升高,要增加「靜」的次數,延長「靜」的時間,給學生留有充分思考的餘地。總之,音樂課堂教學應該是動與靜的交替與有機結合,這樣才能營造出一種和諧的、美的教育氛圍。
有效的音樂課堂教學策略還有很多需要我們所有的小學音樂教師去研究和發掘,以上只是本人的一些拙見,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繼續努力爭取摸索出更多的對音樂課堂教學有用的東西,使音樂課堂教學更為扎實、豐富而有效,需要我們在今後的實踐中不斷探索。爭取為我們小學音樂教育的發展有所貢獻。
㈡ 對通俗音樂的理解
通俗音樂( Music)——把專業音樂創作的傷口稱為「嚴肅音樂」,把不表現重大體裁和思想內容的作品稱為輕音樂,習慣上人們把通俗易懂、情調輕松的音樂,例如小斯特勞斯的那些圓舞曲等歸屬這個名詞之下,以後,爵士樂、搖滾樂團、輕歌劇情、迪斯科等層出不窮的群眾性的歌舞形式愈來愈多,而這些音樂雖然帶有自娛的色彩,但有時亦有針貶時事,抨擊現實的作品,原先的輕音樂的概念很難把這些都涵蓋進去,有一些媒介把這些都為流行音樂,但這樣就混淆了深受群眾熱愛的古典與這些音樂的界線,。現在,理論家們一般都用通俗音樂一詞概括這些音樂現象.
什麼是通俗音樂
1、通俗音樂的源流
人類的音樂生活可以追溯到遠古,人類社會的音樂藝術是豐富多彩的。當我們審視整個音樂藝術天地,可以發現,它大致呈現為兩個部分:一是民間音樂(在很大程度上是傳統久遠的鄉村音樂),一是藝術音樂(或曰嚴肅音樂、古典音樂)。在這中間,有一個廣闊的地帶,那便是通俗音樂(或者叫做流行音樂)。我們很難給通俗音樂劃定一個明確的界限,它與藝術音樂以及民間音樂之間互相滲透、互相結合,組成一個五彩紛呈的音樂世界。不過,在一般情況下,它們三者之間的分野還是十分清楚的。
早期通俗音樂的創作和演出多是商業性的,在城鎮中進行,因而有別於鄉村色彩濃郁的民間音樂;同時,它不具有藝術音樂的那種規范性與穩定性。它的早期,在多種情況下只是口頭流傳。故此,有人說,通俗音樂乃是有別於藝術音樂和民間音樂,泛指一種通俗易懂、輕松活潑、易於流傳、擁有廣大聽眾的音樂。更有人說,它即是「大眾的音樂」。
據國外的音樂史家們研究,在公元前的古羅馬、古埃及一帶,以音樂為生的行吟歌手們說在興起的城市集鎮間流動,遍及劇場和街市的「擊」歌現象,為廣大平民們所喜愛。到了中世紀,通俗音樂幾乎覆蓋了廣大的社會生活和藝術天地。
通俗音樂作為一個專有名詞,據稱最早出現在十九世紀歐洲的報刊上。到了二十世紀,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通俗音樂名目日益繁多,風靡世界各地。電聲樂器的出現和一系列現代科技手段,更使它插翅飛翔,無處不達了。
2、通俗音樂的特色
通俗音樂由於是「大眾的音樂」,故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尤以愛情歌曲居多,也有描寫理想、倫理、思鄉、友誼、感喟等人之常情的種種內容。它富於娛樂性,手法和風格均較自由。
通俗音樂的結構,大多比較短小精練,許多作品富於即興性,在旋律上力求易記易唱,音域不寬。總之,十分注意通俗性。
通俗音樂的演出,十分強調群眾性,強化交流。所以,大型演出甚多,燈光、美術、服裝、舞蹈、音響等綜合運用,往往造成十分強烈的效果。
通俗音樂在其發展過程中,越來越和新的電子科技手段相結合。除了現場演出外,它的各種傳播方式無不十分現代化。
3、通俗唱法
通俗音樂的無比豐富性,也決定了其組成部分通俗歌曲演唱的豐富性,所以,有人認為,「通俗音樂的演唱千差萬別,並不統一」;也有人說,「流行歌曲的演唱,幾乎是沒有確定規律可言的事情。它的聲音表達方式,就是讓你覺得具有自己的特點和個性就越好」;甚至有人說,「只要能隨心所欲地哼上幾句,唱上一曲,這就是通俗唱法的特點」。實際上,當已形成一種唱法之後,在具體演唱操作上,還是有其一定的規律的。
可以說,通俗歌曲題材的廣泛性與平民化,音樂的娛樂性與簡易化,演唱者大多為非專業人員,自娛自唱者居多,因此,很自然地形成了這樣一種唱法,即多用自然嗓音,音域一般不寬,吐字清晰,親切隨意。這種因通俗歌曲而產生的唱法,即可稱之為通俗唱法。
應該提到的是,通俗唱法因通俗歌曲而生,而在實踐中,它又具備了一種獨立性。已經有許多這樣的例證,即用通俗唱法演唱正宗的藝術歌曲或民族民間歌曲,但,這只是一種派生現象。
參考資料里有本對你有用的書: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第一節通俗音樂及其特徵
第二節我國通俗音樂的形成與發展
第二章
第一節音樂欣賞的一般心理過程
第二節通俗音樂欣賞的方式
第三節通俗音樂欣賞的價值與意義
第四節提高音樂欣賞能力的方法
第三章
第一節通俗歌曲概述
第二節通俗歌曲的分類
第三節通俗歌曲的風格與藝術特徵
第四節通俗歌曲的演唱方法
第四章
第一節靈動感人的爵士樂
第二節激情狂熱的搖滾樂
第三節溫馨浪漫的輕音樂
附錄一百首經典中文名曲賞析
本人找到了些論文你可以參考下啊:
1、對通俗音樂和嚴肅音樂的理解
新聞與傳播學院 編輯出版學
曾經試圖以摯愛音樂和會小彈些吉他為美麗的背景,選擇了西方音樂史這門通選課。幾個星期前還懵懵懂懂地以為那些耳熟能詳的通俗音樂完全可以作為選修這門課的資本。可是現在想起來,真是覺得好笑。通過老師對巴洛克音樂、維也納古典音樂以及浪漫主義音樂等音樂知識的講解,使我受益匪淺。也終於有機會寫下一點東西和老師進行交流。文筆拙劣,見諒。
提起通俗音樂,幾乎是無人不曉。但是相對而言的嚴肅音樂,就不那麼容易理解了。翻了一些音樂方面的書籍,也沒有找到關於嚴肅音樂的明確定義。索性就自己為它指定了一個范疇。我個人認為,課上老師所講授的巴洛克音樂、維也納古典音樂、浪漫主義音樂以及將要講授的印象主義音樂等都應該屬於嚴肅音樂。它的表現形式包括中外交響樂、歌劇、歐洲傳統唱法等。而與此相對應的爵士樂、搖滾樂、偶然音樂、噪音音樂等就應該劃歸為通俗音樂的范疇中了。某音樂界前輩曾經認為「通俗音樂主要是以『通俗唱法』為特徵的歌曲演唱以及與之相匹配的各類輕音樂演奏。」可見通俗音樂的隨意性和大眾化特徵。
那麼,嚴肅音樂和通俗音樂這兩種陸續產生並各自繁榮發展的不同音樂形式和風格之間到底是什麼樣的關系呢?這是自看完音樂劇「巴黎聖母院」之後便開始考慮的問題。
在欣賞這部充滿現代感的經典名劇時,很多人都在為這種脫胎換骨般的音樂劇演繹形式所驚詫不已。因為貫穿其間的通俗歌手和通俗音樂完全取代了傳統的以嚴肅音樂演繹的歌劇形式,給人一種徹底的改變和全新的感受,甚至一種新的境界。我們知道,音樂本身是一些不同音高的音的組合,那麼每一種組合也就代表每一種思想,每一份情感。音樂是發自於人們心靈的聲音,而不僅僅是簡單的音符的堆砌。從貝多芬、莫扎特、勃拉姆斯等音樂大師的人生經歷中,不難發現其音樂創作與不同時期的思想和心理狀態是有著直接聯系的。因此,不管是在理解嚴肅音樂,還是在理解通俗音樂的時候,都要力求從音樂中發現感情,發現音樂中涵蓋的創作者內心世界的真實感受。從這一點來看,雖然是不同的音樂表現形式,通俗音樂和嚴肅音樂還是有著基本的相同點的。所以,很多人認為嚴肅音樂和通俗音樂簡直不在一個層次上,難以相提並論,甚至認為二者互不相容、互相排斥。這些觀點由此看來是欠為妥當的。當然,把嚴肅音樂視為陽春白雪,而把通俗音樂視為下里巴人,這並不為過。相對而言,一雅一俗,也是不無道理的。對於嚴肅音樂的理論、形式、風格以及變化發展,在課堂上老師已陸續講授得十分詳細,在此不一一贅述。簡單分析一下通俗音樂的產生和發展情況。
西方國家以美國通俗音樂為代表,其通俗音樂起源於「布魯斯」,也被譯為「藍調」,由美國黑人創造。布魯斯是一種獨特的表現個人情感的大眾音樂,也是一種對生活中各種情感的表達和宣洩方式,取材於普通民眾的生活,又傳播到生活中間,並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爵士音樂還包括拉格泰姆,也譯為散拍音樂,同樣十分具有表現力,適合表達人們的心情。還有一種叫作美國「黑人靈歌」的爵士樂形式,不太為人所知,其風格簡朴,適合普通人即興演唱,藉以抒發其不斷變化的情緒。通俗音樂由此得以興盛發展。後來又誕生出鄉村音樂、搖滾樂等新的通俗音樂形式,大大豐富了通俗音樂的內容,使其終成一派。
東方通俗音樂暫以中國通俗音樂進行粗淺的介紹。通俗音樂在中國的流行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文革結束之後,長期被「左」的桎梏嚴重束縛了的音樂方面的創造力,終於迸發出來,打破了曲高和寡的「任務」音樂的創作,融入了音樂創作者真實的情感元素,構成了適合群眾口味的音樂新領域。
可見,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通俗音樂的興起都是以特定的社會狀況和社會中多數民眾的普遍心理狀態為背景的,也是作為人們表達生活中細微的或者敏感的情緒變化的一種手段生存下來,並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完善。因此,通俗音樂在音樂中的地位是歷史、社會、人類賦予的,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所以,我們也絲毫沒有理由無視它的存在。
誠然,嚴肅音樂和通俗音樂無論從形式還是內容上,都是有區別的。嚴肅音樂完整統一、有一定的體系結構,往往給人一種整體感和充實感。主題明確,表達詳實、充分,調用多種正規樂器加入其間,通常選用專業的音樂演奏團體和演唱者進行演繹。因此顯得華麗、正式、嚴肅。通俗音樂則不同,其表現形式多樣,旋律和節奏上都較嚴肅音樂有了很大改變,更靈活、多樣、貼近生活。雖然也存在主題思想,但不明確,結構上略顯分散。在演繹過程中,採用的樂器和人員並非要求專業,甚至簡單的一把吉他,再加上一位說唱式的歌手,就可以完成對通俗音樂的表現。因此,這種音樂形式更容易被大眾接受,傳播的范圍也更廣泛。
雖然如此,我們也並不能將它與嚴肅音樂進行嚴格意義上的「劃清界限」。下面就以音樂劇「巴黎聖母院」為例,粗淺地談一談嚴肅音樂和通俗音樂的聯系。
首先,應該說嚴肅音樂來源於「通俗」。換句話說,嚴肅音樂取材於現實生活。課上老師介紹過的諸多音樂家,其創作無不建立在其生活閱歷和情感;歷程的基礎上。沒有哪個音樂家可以憑空想像出樂音的排列,也沒有哪個音樂家可以簡單地藉助空想來進行創作。「空中樓閣」是不可能建造出來的。只有將生活融入到音樂創作中去,才使音樂獲得了生命,得以發展。音樂劇「巴黎聖母院」這一高壓的表現形式,不也是建立在雨果來源於真實生活經歷和社會背景的創作之上的嗎?正是因為雨果在其作品中融入了生活的元素,社會和人類的情感元素,才能使這部小說成為驚世之作,才使其有資格被演繹成高雅的音樂藝術,進一步宣傳並提高它的價值。
其次,嚴肅音樂和通俗音樂之間是相互補充、相互滲透和融合的。音樂劇「巴黎聖母院」就充分體現出了這一點。音樂劇自產生以來,就毫無疑問被列為嚴肅音樂、高雅藝術的范疇。而這次用通俗歌手和通俗音樂來演繹該劇,實為大膽創新的嘗試。從演出取得的效果來看,無疑是成功的,大眾普遍接受了這種新的音樂劇創作形式。人們在熟悉而貼切的通俗音樂氛圍中,去體會高雅藝術的價值,去感受高雅藝術的思想,從而在其腦海中自覺地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抽象的「嚴肅音樂」所要表達的內容。
兩種音樂形式的結合是在一種特定的氛圍和情感訴求中形成的。用通俗音樂來作為該音樂劇的表現形式,使演員在另一種狀態下進行相應的角色轉變,而觀眾也隨之變成新的意義上的接受者,有了新的感受。在自然的情緒變化中過渡到心靈的升華,何樂而不為呢?同時,通俗音樂的運用也充實了該劇的內容,甚至使該劇的演出更靈活、更有色彩和跳躍感。試想如果按照傳統歌劇形式演繹該劇,演員均採用專業高、中、低音進行演唱,還會顯得如此生動、活潑嗎?那自然又回歸到「陽春白雪」的狀態,從視覺和聽覺上造成了一定的阻礙,從而拉大了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其宣傳效果就必將減弱了。
由此可見,通俗不等於不嚴肅,嚴肅也不一定沒有通俗的成分。二者之間的界線在特定的情況下是可以被打破的,而二者結合所產生的新的音樂表現形式,也會巧妙地創造出一種新的感受和新的氛圍,從而產生新的效果。通俗音樂和嚴肅音樂並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沖突的,而是完全可以融合到一起,滲透到彼此之中去的。二者相互碰撞所擦出的火花,上不可預見的神奇和夢幻的。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就用這首千古名句作為文章的結束吧。期待著通俗音樂與嚴肅音樂衍生出新的音樂產物,也期待著二者結合的又一重天。
2、 我對通俗音樂與嚴肅音樂的看法
02級歷史系 學號00221005
二十世紀以來,隨著現代工業文明和工業城市化的興起發展,涌現出一種娛樂性「通俗音樂」文化。人們在日益加強的生活壓力下,努力尋求一種解脫,一種發泄,一種反傳統的叛逆性格。我認為「通俗音樂」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這種音樂形式不拘泥於結構,較少拘於成規,較原有音樂相比有樸素的美感,清新的音色,民間的氣質和暖暖的人性浸染,使人容易接近而不會據人千里,不要求很高的音樂素養就可以欣賞。強調獨立人格,強調對時代和對社會的感受,強調一種不妥協的精神,在對立的年代中,勇敢的反映了現實,反抗傳統束縛,反抗強權政治,反抗文化專制
這樣原有的音樂形式也就相對的被稱為「嚴肅音樂」。 「嚴肅音樂」通常是指各種傳統經典音樂和一切專業作曲家用傳統或現代作曲手法所創作的音樂。並且,「嚴肅音樂」的傳承是以學院式的嚴格訓練來實現的,嚴肅音樂家總是力圖在作品中最充分地展示個性,詮釋深刻的命題,追求音樂技巧的創新和完美。因此,嚴肅音樂作為一種「精英文化」,它的創作者、演奏者、欣賞者都必須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和音樂修養。而這也就必然地將很多人或者說是絕大多數人排斥在外,而成為一種象徵,是所謂社會上層的獨享,象徵著文化品位與社會地位。甚至在人們的潛意識中造成通俗音樂與嚴肅音樂的隔閡。
我認為二者作為兩種音樂形式,無所謂高低貴賤之分。我們知道,「嚴肅音樂」起源於西方古典音樂,萌芽於中世紀的基督教音樂,經過「文藝復興」的洗禮,王公貴族的扶持,中產階級及市民的參與,在十八、十九世紀才得以發展成熟,當時的確是與下層人民有距離。但是在如今這個多元合理的社會中,我們可以而且應該接受「音樂無等級」這個觀點。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對嚴肅音樂的喜愛,二者原有的社會人群的身份地位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只不過是人們的欣賞水平、品位不同,正所謂「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如果僅以對音樂的偏好來得出地位的高低,不免有失偏頗。當然,由於通俗音樂大眾化、娛樂性而具有的高利潤特點,不免受到商業炒作,引導社會輿論過多傾向與此。
另外,通俗音樂與嚴肅音樂的劃分不是絕對的。民族樂派的音樂是嚴肅音樂,他們的音樂素材很多都取自民間音樂,也就是說他們也有吸收當時人們眼中的「通俗音樂」的元素。而這種吸收恰恰成就了一批音樂家,成就了一個在音樂史上有重要影響的樂派。就音樂劇《巴黎聖母院》而言,取材嚴肅,形式活潑,氣魄宏大,將演唱、舞蹈和特技完美地組合在一起,讓觀眾感到耳目一新,驚嘆於舞台魅力的同時又感受到浪漫自由的藝術特質以及催人淚下的音樂表達。誰能說其中沒有融入嚴肅音樂的因素呢?那是不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二者的劃分也應該有所變化呢?至少我覺得會。我認為介於二者之間的「邊緣音樂」會逐漸的興起,進一步模糊二者的界限,同時進一步加強二者在技法、構思等方面的溝通,成為一個媒介。其實從內在功能上來看音樂本身就是為了使人得到美的享受,陶冶情操,放鬆神經,從這個角度來講,通俗音樂與嚴肅音樂的劃分實際上是不必要的,不是說「能捉耗子就是好貓」么?
參考資料:http://so.gobygo.com/430000/425201.html
㈢ 求一篇關於聲樂欣賞選修課的心得體會
析小提琴協奏曲《梁祝》
——記孫國棟老師《音樂欣賞——聲樂作品欣賞》
第四次選修課,我選報了孫國棟老師的《音樂欣賞——聲樂作品欣賞》。從5月5日開始,老師講解了從課程總括——看美國音樂舞蹈劇《貓》——流行音樂的演變——歌唱發音——歌唱方法——舞台表演——舞台裝飾,最後以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結束了這次課程。
小提琴協奏曲《梁山泊與祝英台》在音樂形象的塑造上並非是越劇「卡戲」式的模仿,而是根據協奏曲的形式特點,對原則內容和曲調進行綜合提煉,加以發展和創造。結構上根據標題內容的需要,運用了西洋協奏曲中的奏鳴曲式,很好地表現了戲劇性的矛盾沖突。在藝術處理上,為了充分發揮交響性效果,使之具有民族特色,吸收了我國戲曲中豐富的表現手法,如在顯示部尾吸取了戲曲中歌唱性的「對話」形式,來表現「梁祝相愛」的主題;展開部中的「哭靈投墳」則用了京劇中的倒板和越劇中的囂板,在小提琴演奏上,借用了我國民族樂器的某些演奏技法和效果,聽來別有風味。這部協奏曲旋律優美,色彩絢麗,通俗易懂,藝術性很強,在國內譽為「民族的交響音樂」,國外音樂評論家則稱它是「《蝴蝶的愛情》協奏曲」;是一部「迷人、新奇、具有獨創性的作品。」
這部作品以浙江的越劇唱腔為素材,按照劇情構思布局,採用奏鳴曲式結構,單樂章,有小標題。以"草橋結拜""英台抗婚"、"墳前化蝶"為主要內容。全曲大概二十八分鍾,首先五分鍾敘述梁祝愛情主題,然後是快樂的學校生活,接著十八相送。從十一分鍾開始進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樓台會,最後哭靈。綜合採用交響樂與中國民間戲曲音樂的表現手深入而細膩地描繪了梁祝相愛、抗婚、化蝶的情感與意境。
在呈示部中,由引子開始,描寫了春天的景色,接著由主部,以單三段體的ABA形式,描繪了梁祝兩人「愛情主題、草橋結拜、主題再現」的情景,然後在連接部出現了自由華彩段。副部是由迴旋曲體以ABACA形式構成,描寫梁祝二人同窗三載,共讀共玩的情趣。結束部寫出了兩人「十八相送、長亭惜別」情景;展開部寫出了「抗婚」、「樓台會」、「哭靈一控訴一投墳」三個場景。最後的再現部(省略副部)出現了美妙、神秘而有如夢幻般的「化蝶」世界。
呈示部:樂曲開始,在輕柔的弦樂震音背景下,長笛以其純凈甜美的音色吹出明亮跳躍的華彩旋律,展示出一幅風和日麗、鳥語花香的春天美景。接著,由雙簧管奏出優美抒情的旋律。之後,在清淡的豎琴伴奏和木管樂器呼應下,獨奏小提琴在明朗的高音區奏出純朴、優美、極富詩意的愛情主題。大提琴瀟灑渾厚的音調隨後加入,與獨奏小提琴進行著交流對答,描寫梁祝二人在草橋亭畔相互結拜、心心相印的情景。樂隊全奏,重復愛情主題,獨奏小提琴起而應和,主題思想得到進一步深化。最後,樂隊將副部主題再次重復一遍,音樂進入結束部。結束部由愛情主題發展而成。在弦樂顫音背景上,出現小提琴與大提琴的對答,生動地表現了「十八相送,長亭惜別」的柔情和動人場面。
展開部:這是整部作品戲劇性發展的中心。音樂轉入陰郁的氣氛,由大提琴和巴松管奏一個陰沉的下行樂句,出現大鑼、定音鼓聲和樂隊演奏的不協和音響,製造出陰森恐怖的氣氛,預示著悲劇的降臨。突然,由大管、圓號、長號、大號和低音弦樂奏出代表封建勢力殘酷凶暴的主題。獨奏小提琴用戲曲散板的節奏描繪祝英台的惶恐不安和痛苦心情。經過樂隊強烈的間奏,小提琴以強烈的切分和弦奏出由副部變化而來的「反抗」生題。刻畫出祝英台誓死不屈的反抗性格和精神。這一主題與封建勢力主題反復交替出現,情緒越來激動,形成了強制與反抗的斗爭高潮,封建主題占據了優勢。
再現部只再現了呈示部的主部主題一愛情主題。長笛以美妙的華彩旋律,在豎琴的伴奏下,把人們帶入神仙般的境界中。在加弱音器的弦樂背景上,獨奏小提琴和第一小提琴加弱音器奏出愛隋主題。由於弱音器的使用和鋼片琴富有特色的伴奏音型,使得這時的愛情主題較之在呈示部中出現時,具有一種輕盈飄渺、朦朧神秘、崇高的色彩,既象徵一種美妙的夢幻世界,又表達出一種無限眷念、追憶、敬仰和崇敬的感情。愛情主題的重復演奏,使這種感情不斷得到升華。最後,音樂在慢板中靜靜地結柬。
《梁祝》整部協奏曲由於作者艱苦地進行嚴肅的藝術思維和創造,呈現出純朴、清逸、幽思並帶著濃郁民族風格的泥土芳香和仙樂般的境界,而又運用西洋音樂的體裁和技法,成功地塑造出當代小提琴中國民族音樂史上的經典之作。
㈣ 請從你所知道的角度,介紹中國通俗音樂的產生和發展
起步曲折期(20世紀初)
1927年,黎錦暉創作的《毛毛雨》、《妹妹我愛你》等歌曲,標志著中國通俗歌曲的誕生。由此開啟了中國通俗歌曲創作的第一個歷程。黎錦暉成為中國通俗音樂的奠基人。
當時,中國的歌曲創作大致分化為兩大潮流:一、以聶耳、冼星海為代表的大眾進步歌曲。二、以黎錦暉為代表的城市商業化的流行歌曲。
總體看,早期中國通俗歌曲作品題材狹窄,演唱矯揉造作。隨著抗日救亡的時代要求和救亡歌曲的興起,當時的通俗歌曲很快退出了歷史舞台。
再生模仿時期(20世紀80年代初)
改革開放以後,通俗歌曲才悄悄回到中國音樂生活中來,「抒情歌曲」迅速取代了「隊列性群眾歌曲」成為當代歌曲的主要體裁。歌曲的音樂語言也漸漸向人們的心靈貼近。1980年,「歌星」成專稱。以李谷一、鄭緒嵐、成方圓等為代表,他們的演唱形成了抒情歌曲、通俗民歌或藝術性通俗歌曲唱法的新風格。
這一時期港台歌曲的大量輸入,成為最重要的音樂文化現象。首先是鄧麗君歌曲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波,對內地通俗歌曲發展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一批通俗歌謠體的台灣校園歌曲走紅內地。
獨立發展時期(80年代中期——末期)
1986年是中國流行音樂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年份,標志著內地通俗歌曲的崛起。最突出的標志有兩個:一是里程碑式的作品《讓世界充滿愛》。二是具有中國氣派的「西北風」的盛行。
由中央電視台主辦的第二屆青年歌手電筒視大獎賽首次單設了通俗唱法,正式確立了通俗唱法和通俗歌曲在音樂領域的地位,使通俗歌曲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探索深化時期(90年代上半葉)
一、搖滾樂在北京獲得較大的發展;
二、電視劇音樂成為一個特殊的創作領域;
三、電視晚會成為繼大型歌會、歌手大賽之後最具影響力的通俗歌曲推廣形式;
四、亞運會征歌活動取得一定成效;
五、港台歌曲沖擊大潮和大陸青少年崇拜偶像追星族浪潮的興起。
開放分化時期(1996年至今)
內地通俗歌曲受歐美通俗歌壇的影響越來越大。淡化旋律、強化節奏。更加另類、時尚、超前。通俗歌曲樣式和消費口味多樣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表演模式上各種演唱組合成為一大亮點。通俗歌曲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大,與國際通俗歌壇的交流越來越頻繁。
通俗歌曲的定義:
一般來說,是指那些用富於個性的自然的嗓音演唱為主的,主要用以表達普通人的思想情感、反映平民日常生活的,旋律相對易記易唱、結構短小簡練,節奏具有現代感的,一般用電聲樂器伴奏、表演大多比較自由誇張的音樂歌唱樣式。
影視音樂
影視劇是現代文化生活中最具大眾性和社會影響力的藝術樣式。電影、電視劇因情節發展、人物情感傳達的需要,常常藉助音樂特別是通俗音樂來強化藝術感染力,來調動現代觀眾的情緒。影視歌曲能更好地抒發影視中人物情感,烘托畫面的情緒與氛圍,加強畫面的視覺形象效果。因此,影視插曲成為通俗歌曲大顯身手的地方。影視劇歌曲中的一些佳作,既反映生活又貼近大眾,通俗易唱,煥發著動人的藝術光彩。許多著名詞曲作家,如喬羽、谷建芬、徐沛東、三寶等人都為影視劇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
校園歌曲
「校園歌曲」一詞最早見於1978年4月的台灣雜志。它是針對低級、污穢的通俗歌曲與洋歌而創作的。這種內容健康、立意新鮮、曲調優美、形式簡單的歌曲一經出現便傳遍各個校園。內容以寫景較多,借景抒情,或愛國懷鄉、思友念舊。如《童年》、《橄欖樹》、《鄉間小路》等。由於台灣校園歌曲具有自然、清新的氣質且格調高雅,得到有關人事的首肯。作曲家谷建芬作了《清晨我們踏上小道》、《腳印》、《校園的早晨》等具有內地特點的校園歌曲。1994年後,以高曉松、老狼為代表掀起了在校大學生自創自唱的第二次校園歌曲的高潮。此時校園歌曲被稱為「校園民謠」。主要作品有《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鋪的兄弟》、《文科生的一個下午》等。
《綠葉對根的情意》
1987年第四屆貝爾格萊德國際音樂節通俗歌曲大獎賽上,由王鍵作詞、作曲家谷建芬專門為參加比賽而創作、毛阿敏演唱的大獲成功。歌曲獲作品獎第四名,毛阿敏獲得演唱和觀眾獎第三名,這是我國通俗歌曲和歌手在國際大賽中首次獲得較高名次。這首歌於己於1989年問世,時過多年,現在聽起來仍然魅力不減,成為專業創作中能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經典的作品。
港台流行歌曲
80年代初港台歌曲的大量輸入首先是鄧麗君的歌曲對內地通俗歌曲產生而深刻的影響。許多內地女歌手都模仿鄧麗君的唱法。同時進入內地通俗歌曲市場的還有徐小鳳、齊豫、蔡琴、羅文等。香港電視劇也進入內地市場,如《霍元甲》、《上海灘》、《萬水千山總是情》等電視劇的主題歌都成為那個年代最火
㈤ 中國通俗音樂的產生
通俗音樂(Popular Music)——把專業音樂創作的傷口稱為「嚴肅音樂」,把不表現重大體裁和思想內容的作品稱為輕音樂,習慣上人們把通俗易懂、情調輕松的音樂,例如小斯特勞斯的那些圓舞曲等歸屬這個名詞之下,以後,爵士樂、搖滾樂團、輕歌劇情、迪斯科等層出不窮的群眾性的歌舞形式愈來愈多,而這些音樂雖然帶有自娛的色彩,但有時亦有針貶時事,抨擊現實的作品,原先的輕音樂的概念很難把這些都涵蓋進去,有一些媒介把這些都為流行音樂,但這樣就混淆了深受群眾熱愛的古典與這些音樂的界線,。現在,理論家們一般都用通俗音樂一詞概括這些音樂現象.
什麼是通俗音樂
1、通俗音樂的源流
人類的音樂生活可以追溯到遠古,人類社會的音樂藝術是豐富多彩的。當我們審視整個音樂藝術天地,可以發現,它大致呈現為兩個部分:一是民間音樂(在很大程度上是傳統久遠的鄉村音樂),一是藝術音樂(或曰嚴肅音樂、古典音樂)。在這中間,有一個廣闊的地帶,那便是通俗音樂(或者叫做流行音樂)。我們很難給通俗音樂劃定一個明確的界限,它與藝術音樂以及民間音樂之間互相滲透、互相結合,組成一個五彩紛呈的音樂世界。不過,在一般情況下,它們三者之間的分野還是十分清楚的。
早期通俗音樂的創作和演出多是商業性的,在城鎮中進行,因而有別於鄉村色彩濃郁的民間音樂;同時,它不具有藝術音樂的那種規范性與穩定性。它的早期,在多種情況下只是口頭流傳。故此,有人說,通俗音樂乃是有別於藝術音樂和民間音樂,泛指一種通俗易懂、輕松活潑、易於流傳、擁有廣大聽眾的音樂。更有人說,它即是「大眾的音樂」。
據國外的音樂史家們研究,在公元前的古羅馬、古埃及一帶,以音樂為生的行吟歌手們說在興起的城市集鎮間流動,遍及劇場和街市的「擊」歌現象,為廣大平民們所喜愛。到了中世紀,通俗音樂幾乎覆蓋了廣大的社會生活和藝術天地。
通俗音樂作為一個專有名詞,據稱最早出現在十九世紀歐洲的報刊上。到了二十世紀,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通俗音樂名目日益繁多,風靡世界各地。電聲樂器的出現和一系列現代科技手段,更使它插翅飛翔,無處不達了。
2、通俗音樂的特色
通俗音樂由於是「大眾的音樂」,故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尤以愛情歌曲居多,也有描寫理想、倫理、思鄉、友誼、感喟等人之常情的種種內容。它富於娛樂性,手法和風格均較自由。
通俗音樂的結構,大多比較短小精練,許多作品富於即興性,在旋律上力求易記易唱,音域不寬。總之,十分注意通俗性。
通俗音樂的演出,十分強調群眾性,強化交流。所以,大型演出甚多,燈光、美術、服裝、舞蹈、音響等綜合運用,往往造成十分強烈的效果。
通俗音樂在其發展過程中,越來越和新的電子科技手段相結合。除了現場演出外,它的各種傳播方式無不十分現代化。
3、通俗唱法
通俗音樂的無比豐富性,也決定了其組成部分通俗歌曲演唱的豐富性,所以,有人認為,「通俗音樂的演唱千差萬別,並不統一」;也有人說,「流行歌曲的演唱,幾乎是沒有確定規律可言的事情。它的聲音表達方式,就是讓你覺得具有自己的特點和個性就越好」;甚至有人說,「只要能隨心所欲地哼上幾句,唱上一曲,這就是通俗唱法的特點」。實際上,當已形成一種唱法之後,在具體演唱操作上,還是有其一定的規律的。
可以說,通俗歌曲題材的廣泛性與平民化,音樂的娛樂性與簡易化,演唱者大多為非專業人員,自娛自唱者居多,因此,很自然地形成了這樣一種唱法,即多用自然嗓音,音域一般不寬,吐字清晰,親切隨意。這種因通俗歌曲而產生的唱法,即可稱之為通俗唱法。
應該提到的是,通俗唱法因通俗歌曲而生,而在實踐中,它又具備了一種獨立性。已經有許多這樣的例證,即用通俗唱法演唱正宗的藝術歌曲或民族民間歌曲,但,這只是一種派生現象。
㈥ 對中國流行音樂的總結的概括
流行音樂(Popular music)是屬於一種有著廣泛聽眾極具吸引力音樂,相較於藝術音樂站和傳統音樂。流行音樂是一個不分年齡人人共享音樂以「雅俗共賞」通稱。 「一個共同的方法來定義流行音樂是將活動的規模與流行」,如「樂譜或錄音銷售」。這種方法有問題,因為「不重復計算聽證會,反應深度沒有的功能,社會不同的觀眾都被視為一個市場,匯總之間不存在任何音樂風格差異」。另一種方式來定義流行音樂是「連接傳播手段普及」(例如,正在播出的電台),但是,這是問題,因為「所有的音樂,從各種民俗,到前衛,都受到群眾調解「。第三種方法來定義流行音樂,是基於」社會團體 - 無論是廣大觀眾或某一類(最常見的,但並不總是)打工仔「,這種方式有問題,因為社會結構不能簡單地覆到音樂風格。這三個辦法「過於偏向」和「太靜態」。此外,流行音樂的「諒解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了變化」。 在流行音樂中最經常截面,最常見的部分是詩,合唱或不和橋梁。其他常見的形式包括32桿的形式,詩歌,合唱的形式,和12酒吧藍調。流行音樂的歌曲組成,很少使用的每個不同的音樂節歌詞以這種方式組成的(歌曲說成是「一條龍組成的」)。 在詩歌和合唱團被認為是主要因素。每一個詩一般具有相同的旋律(有一些輕微的改動可能),但對於大多數的歌詞詩句的變化。合唱團(或「不要」)通常有一個優美的短語和關鍵的抒情路線,重復。流行歌曲可能有介紹和結尾(「標簽」),但這些因素並非必要對大多數歌曲的身份。流行歌曲使用詩句和合唱往往有一個橋梁,其中,顧名思義,是一節連接的一個或多個點,這首歌的詩歌和合唱團。 合唱團的詩歌和整個通常是重復一首歌雖然橋梁,介紹和結尾(也稱為「outro」)通常只使用一次。一些流行歌曲,可能有一個單獨部分,特別是在岩石或布魯斯影響的流行。在單人第一個或多個樂器演奏一旋律線可能受到的歌手,或在藍調或爵士使用的影響,流行的旋律,在單人可能會即興根據和弦進展。阿獨奏通常擁有1演奏家(例如,吹鼓手和薩克斯球員單一樂器演奏(例如,一個吉他手或口琴)或較少)。32個酒吧窗體使用四節,最常見的八項措施,長有(4 × 8 = 32),2節經文或A,B區形成對比(橋或「中間八」)和對詩的回報在最後一段(阿巴)。詩歌,合唱形式或ABA的形式可結合阿巴形式,復合阿巴形式。如A1和A2的變化也可以使用。一個和弦進行重復可能標志著關閉,如12酒吧藍調在一個簡單的表格只詩節。
㈦ 觀看中國流行音樂的感受600字
魏晨名符其實的「白日夢想家」:極具人氣的魏晨率先登台,演繹串燒歌曲《帽子戲法+白日夢想家+我們在改變》。扎實的唱功、出眾的表現,瞬間燃起了現場的火爆氣氛。作為MusicRadio的老朋友,他憑借最新專輯《白日夢想家》在「全球流行音樂年度盛典」中獲得了「年度最受歡迎男歌手」。自出道至今,魏晨每一年都交出一張優異的音樂成績單, 回首過去8年的歌手之路, 魏晨總覺得自己好像做了一場白日夢,幻想自己有朝一日能夠一鳴驚人,但也正因為他對音樂夢想的堅持, 終於讓他成為名符其實的「白日夢想家」!
劉若英強勢回歸再度開唱:奶茶劉若英空降「全球流行音樂年度盛典」,榮獲了「年度最受歡迎女歌手」及「台北HitFm聯播網推崇大獎」。華麗回歸再度開唱的劉若英在盛典當晚溫暖獻聲,接連為大家帶來六首歌曲串燒,不僅演唱《為愛痴狂》、《很愛很愛你》、《後來》等一系列治癒系情歌,更演繹了新專輯中的同名歌曲《我要你好好的》。此次強勢回歸讓歌迷們驚喜萬分,頻頻引發現場大合唱。
林俊傑再攀音樂新高度:自2011年第一屆年度盛典舉辦至今,林俊傑每年都有作品獲得「全球流行音樂金榜」的肯定。去年底他又發行了全新專輯《和自己對話》,並憑藉此張專輯在本屆盛典中斬獲了「年度最佳男歌手」、「年度最受歡迎專輯」等多項大獎。此次受邀出席音樂盛典並為大家帶來新歌《不為誰而作的歌》,流露出林俊傑對音樂的認真態度,為現場營造出溫暖的氛圍。
G.E.M.鄧紫棋實力歌聲實至名歸:2015年,G.E.M.鄧紫棋睽違三年時間發布全創作專輯《新的心跳》,並斬獲本次盛典「年度最佳女歌手」及「新加坡UFM100.3推崇大獎」。專輯中十首歌曲的詞曲創作全部由鄧紫棋一手包辦,整張專輯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視聽體驗。盛典現場,鄧紫棋為大家自彈自唱深情演繹歌曲《再見》獲得現場觀眾掌聲連連。
㈧ 學習通俗歌曲的心得體會
許多人都喜歡唱歌,都希望自己有一副好嗓子。當家人或朋友聚會時,能放聲歌唱,用歌聲抒發個人的感情,表達對親人的問候,那多開心啊!
也有人,覺得自己的嗓音不錯,就想在唱歌上有所發展,因此,學習唱歌很下工夫。有的人,當發現自己唱歌力不從心,有些歌自己駕御不了,自己的嗓子不夠理想時,就想要學學唱歌的方法,正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
談到學唱歌,有人又會提出另外一些問題,比如,年齡啊,能學會嗎等等。我認為,這得看你學唱歌目的是什麼。如果你的學習目的,只是在家裡、在朋友聚會的時候唱唱歌,想把歌唱的好點,並不想去當演員、搞專業的演唱,那麼,你就放心大膽的去學吧,不要想年齡、也不要想能不能學會,能不能學好,因為除去親朋好友,沒有人對你的歌唱進行評論。你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制定自己最終要達到的目標, 定目標千萬不能好高務遠, 對學習的進度也不能急於求成,一定要踏踏實實地、按部就班地練習,只要有信心、有決心、能堅持練習,經過努力,一定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至於提高到什麼程度,一要看老師的教學方法是否對路,二要看你的悟性,看你是不是能夠理解老師的要求,三要看你的學習態度,練習是否刻苦、認真。
如果你學唱歌的目的,是想考學、是想當演員,那麼,你必須找一位有經驗的老師,讓老師先考核一下你的條件,看你是否適合學習這個專業,如果適合,那麼,你就應該按老師的要求,認真練習,並且比那些只想業余唱唱歌的人更下功夫才行。另外,你除去學聲樂、練習唱歌之外,還要學習一些別的課程——樂理呀、視唱啊、樂器呀等等。
每一位將來想以唱歌為職業的人,在去學唱歌的時候,都必須明確自己學習唱歌的目的是什麼,不是因為「好玩」,不是因為自己對唱歌有「興趣」,而是因為自己「熱愛」歌唱事業,必須把唱歌當成「事業」來對待才行。而且要認識到:學唱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光有興趣、有熱情是不夠的,還要有決心,有毅力,有克服任何困難的思想准備才行。
大家知道,音樂有兩種:器樂和聲樂 。器樂就是人用樂器演奏音樂,聲樂則是我們自己用嗓子歌唱。而唱歌的樂器,就長在我們自己的身上,這個樂器不同於器樂演奏時使用的樂器。器樂演奏所使用的樂器,是在工廠里製造好了之後,我們拿來就用。我們身上這個唱歌的樂器,是我們自己在學習唱歌的過程中,製造和逐漸完善的。所以,學唱歌的過程就是製造和完善這個樂器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不是短時間所能完成的。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學幾個月,或一、二年,是不能把這個樂器製造好的。也就是說,我們唱歌的能力,唱歌水平的提高,是不能速成的。
我們學唱歌,就是學習如何掌握和運用我們身上這個唱歌樂器的過程。通過氣息、共鳴、發聲、吐字等的學習,逐漸學會運用和支配我們的發聲器官,使之能發出合乎藝術要求的歌聲。這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技術、技能的訓練過程,而技術、技能的訓練和掌握沒有不費時、費力的。唱歌,是腦力勞動,也是體力勞動,決不是一個輕松的活動。俗話說:「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任何想在唱歌上有所成就的人,都要有吃苦、受累的思想准備。所以,學唱歌的人,必須有一個強健的體魄,另外,在學習的過程中還要善於動腦子,會思考、善琢磨,不斷總結自己的心得體會,找出自己的優缺點,掌握克服自己毛病的方法。
我們在學習聲樂的過程中,欣賞音響資料要有選擇,對市面上流行的歌曲,要分辨優劣,不能盲目模仿,要重視老師介紹的資料,按老師的要求,去認真欣賞,在頭腦里建立起正確的聲音形象。
具體地說,學習聲樂的方法,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1、聽。 老師講的內容,老師的范唱,老師推薦的音響資料,都要認真聽。尤其是要認真聽老師對自己的評價,記住老師告訴你的話,記住自己的優點,知道自己的缺點,知道如何克服自己歌唱時的毛病,知道克服的方法和手段,對老師講的,只有聽進去了,心中有數了,課後才能有目的地去練,只有認真地練,才能鞏固成績、克服缺點,才能有學習的進步。對老師推薦的音響資料如果不能認真去聽,你的頭腦里就沒有歌聲的形象,就不知道自己唱出來的聲音好不好,就沒有目標,沒有追求,沒有模仿的對象,課後的練習肯定是盲目的。
2、想。 就是動腦子思考、琢磨,一定要動腦子想清楚:老師要求的歌唱狀態,歌唱方法上的具體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項;聽老師的范唱,聽音響資料,都要動腦筋想,想什麼?想人家在歌唱時是怎樣一種歌唱狀態,用的是怎樣的歌唱方法,人家怎樣運用氣息,怎樣咬字吐字,怎樣理解和表達歌曲的內容和感情。還要想:自己能唱到這樣嗎?差距在那裡?是技術不夠還是對歌曲的理解不夠?只有想對了,才能唱對,只有想好了,才能唱好,只用嘴唱,不動腦筋的學習方法,是不可取的。
3、練。 就是實際的練習。一定要保證足夠的練習時間和練習次數。不論是老師領著練,還是自己練,都必須明確練習的內容,練習的方法,練習的目的,對不對的標准。練,一定要按老師的要求去練,不能課上學老師的練習方法,課後又另練一套,比如,不練老師留的發聲練習曲和歌曲,而去唱社會上流行的歌曲,或者不按老師教的方法練習,而是用自己的方法去練,這樣練,肯定完不成老師的作業,達不到老師的要求,你在課下這樣練,你的歌唱方法不一定正確,方法不正確,就可能養成不好的習慣,弄不好,還會把嗓子練壞。因此練習的時候,一定要按老師的要求,按部就班,循序漸進,持之以恆,用正確的方法去練,學習才能少走彎路,事半功倍。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練練停停是絕對學不好的。
4、審。 就是要養成對自己的歌唱和對別人的歌唱進行評價的習慣。要用審視的態度,來評價自己或別人的演唱。如果你對別人的演唱有想法,但是沒有機會把自己的意見公開發表出來,你也要經常在腦子里議論、琢磨。對自己同伴的演唱,要善於找出優點,也要能夠指出缺點,對別人的歌唱做不出評價的人,對自己也不能有正確的評價,沒有評價,不知道自己的優點,不清楚自己的缺點,連自己練的對不對都不知道的人,練,肯定是盲目的,有了進步,也不知道是怎麼取得的,停止不前也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這樣學,肯定進步不會很快。
另外,學聲樂的人,如果有條件,應該多觀摩別人上課。別人上課的時候,自己要對他的練習和演唱做評價,然後仔細聽老師的評價,把老師的評價和自己的評價加以對照,這樣做的話,雖然自己沒有上課,可能比自己上課的收獲還大。
再有就是觀摩和演出,包括觀摩業余的和專業文藝團體的演出,在觀摩的時候,也要用前邊說的態度在頭腦里做評價。如果沒有條件觀摩演出,要想辦法多看音像資料,同樣,看音像資料也要評價。有條件應該在班級、學校,以及社會上的演出,在實踐中鍛煉自己。
另外,在學習的過程中,要養成做筆記的習慣,因為老師講的內容,是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的提出來的,今天提一個呼吸問題,明天提一個共鳴問題,今天提喉頭的問題,明天又提吐字的問題,哪個問題都得注意,都得去練,只有把老師分散提出來的問題都練到了、練好了,達到要求了,才能使自己的歌唱狀態逐漸正確,歌唱水平逐漸提高。如果不做筆記,老師講的內容,過後就可能忘了,忘了,就不可能去練,不練怎麼能有進步呢!
最後,我還要指出一點,就是要善於學習,勤於實踐,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在學習期間要聽老師和同學的意見,當演員的,還要聽觀眾的意見。只有不斷用審視的態度總結自己的學習和演唱、不斷改正自己的毛病,演唱和業務水平才能不斷得到提高。
㈨ 學習中國音樂的感受論文
如何欣賞音樂
馬俊輝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黑龍江大慶163319)
摘要:音樂欣賞是以具體音樂作品為對象,通過聆聽的方式及其他輔助手段,來體驗和領悟音樂,從
而得到精神愉悅的一種審美活動。民族音樂是一個國家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作為中國人理所應當
地接受中國民族文化的熏陶。民族音樂教育在音樂教學中運用的方式包括:以感受體驗為主導的教學方式和
以豐富人文內涵為主線的教學方式等。
關鍵詞:音樂;欣賞;民族
中圖分類號: J 605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672-5409(2007)08-0091-03
音樂欣賞是以具體音樂作品為對象,通過聆聽的方式及其他輔助手段來體驗和領悟音樂,從而得到精
神愉悅的一種審美活動。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我們力求通過對不同音樂作品的欣賞,培養學生終生渴望欣
賞美好音樂的情感,使他們的心靈終生與音樂息息相通。
一、音樂欣賞
(一)音樂鑒賞能力的形成
1.音樂欣賞能力的形成:多聽、多欣賞
聽得多了,自然慢慢地就能聽得懂,這是一個相對的過程。開始覺得好聽,就要經常去聽。當然,開
始時可能只是一種朦朧、初步的感受。如果繼續聽下去,就能逐漸感受到音樂的變化和特點,不但能夠辨
別出不同特點的旋律、節奏和音色,同時對音樂所表達的感情、意境也會有所領會,那麼在一定程度上就
可以說是聽得懂音樂了。多聽音樂,還應該多聽各種各樣的音樂,不斷擴大自己的音樂欣賞面,正如科普
蘭所說的那樣:全部投入音樂意味著要擴大自己的趣味,只喜歡傳統類型的音樂是不夠的。趣味像靈敏度
一樣,在某種程度上是天生的,但這兩者都可以通過明智的練習得到發展。這就是說對各個時期各種流派
的、新的和舊的、保守的和現代的音樂都要聽,這意味著盡可能不帶偏見地聆聽。廣泛地傾聽各種類型和
不同風格的音樂,一方面可以增進學生對音樂的愛好和興趣,同時還可以使學生從對音樂作品的比較和鑒
別中提高音樂鑒賞能力。我國著名音樂家朱踐耳先生主張音樂家必須具備四副耳朵:即聽古典音樂的耳
朵、聽民族民間音樂的耳朵、聽現代音樂的耳朵、聽流行音樂的耳朵。廣泛地傾聽各種類型和風格的音樂
作品,對於增進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提高對音樂作品的鑒賞能力大有裨益。可以
說,音樂欣賞就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網路全書,它與其他藝術門類、其他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不同的
音樂作品可以涉及到諸如歷史、地理、自然和風土人情等許多方面,大大開闊了學生的音樂視野。總之,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只有通過欣賞者自己的聆聽、欣賞,才能逐步獲得音樂欣賞能力,除此之外是沒有其
他捷徑的。
2.聆聽需要插上想像的翅膀
豐富的想像力是欣賞音樂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音樂是抽象的藝術,這一點是它與繪畫、雕塑等藝術
門類最大的區別,但並不是說音樂是不可感知的,它可以通過各種音樂要素使模糊的東西具體化和造型
化。同一首作品,不同的人的感受必定是不同的,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里對同一首作品的感受也可能
是不同的。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應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
的想像能力,鼓勵學生自由想像,發揮他們的創造性思維,通過「音樂的耳朵」感受不同情境的音樂作品。例如,學生在欣賞陳綱編曲的小提琴獨奏曲《苗嶺的早晨》時,應啟發他們注意聆聽樂曲中模仿鳥
鳴的聲音和力度的變化,引導他們自然地聯想到這是描寫早晨的音樂,進一步引導學生想像出不同的早晨
的景象,再通過分析樂曲的旋律素材運用苗族音樂的特點,最終聯想到這是苗嶺的早晨。
3.反復聆聽,充分發揮通感作用
通感是人類不同器官之間的相互聯通。人類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五種感官表面上互不幹
擾,實際上卻相互感通,我們經常會在欣賞一幅花鳥畫的時候,彷彿聞到了花香,聽到了鳥叫,在聽賞一
首抒情曲時,彷彿看到了青山綠水的景象。這都是通感在起作用。白居易的《畫竹歌》中「舉頭忽看不
似畫,低耳靜聽疑有聲」;韓愈的《聽穎師彈琴》中「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也都說明了這一點。例
如,在欣賞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鋼琴作品《月光》時,可讓學生在第一次聆聽時,利用手中的紙筆
畫出自己對音樂的感受,通過色彩與線條,把聽到的音樂表現出來,再請學生根據自己所畫的內容為樂曲
起名。第二次聆聽時,可請學生朗誦法國印象派詩人魏爾倫的詩《月光》,進一步感受樂曲意境,最後出
示莫奈的名畫《日出-印象》,讓學生邊看畫面邊聆聽音樂,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欣賞教學中,還可以發
揮其他各個器官的作用,積極地參與到音樂之中,如拍手、點頭、跺腳、晃身、演唱、舞蹈等與聽覺相結
合,讓「音樂的耳朵」和運動的身體建立起密切的合作關系,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盡情地表現,發揮
各個感官之間的通感作用,促進學生更深入地理解音樂,發展他們的藝術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
(二)學習有關音樂知識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音樂傳入人的耳膜,刺激大腦中樞神經,能夠使人體分泌多種有益的生化物質
從而達到凈化心靈,陶冶性情的作用。按理說,人只要有健全的聽覺,就能夠聽音樂,但人僅有健全的聽
覺,卻不一定能聽懂音樂。馬克思說:「對於非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是沒有意義。」古人雲「七弦
為益友,兩耳是知音」。如果想通過聆聽深刻感受、體驗、理解音樂,就需要具備「音樂的耳朵」。「音樂
的耳朵」是要通過培養訓練才能獲得的。在欣賞教學中,必須培養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節奏、旋律、和聲、
速度、力度、調式、織體等各個基本要素具有敏銳的感知能力,通過不斷的實踐和體驗,逐步感受音樂作
品的情感內涵,使轉瞬即逝的音樂給他們留下鮮明而又深刻的印象。為了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學習
一些音樂知識,不僅是有益的,而且是必須的。特別是欣賞一些比較大型的、結構復雜的音樂作品,例如
交響曲、協奏曲、歌劇等,更要盡可能多學習一些音樂知識。音樂知識的范圍很廣,學生不可能全部掌
握,這就要求有選擇地學習和掌握一些音樂的基礎知識。這些知識,一方面是關於樂理的知識,例如音階
和調式、主題和旋律、節奏和節拍以及樂譜的讀法等。學習這些樂理知識,並不是要求每一個學生對樂曲
進行理性的純技術分析,那是音樂理論家的任務;而是要求學生學了這些理論知識,去更好地感受和欣賞
音樂。另一方面是關於音樂背景的知識,這包括音樂作品產生的歷史時代,作品的風格流派,作曲家的生
活經歷、藝術道路、創作個性以及具體音樂作品的創作意圖等。學習這些知識不是為了對音樂作品進行概
念上的分析,而是使學生不僅能夠了解音樂作品的外部音響形式,而且還能通過這些音樂知識去進一步了
解音樂作品的豐富內涵,從而有助於學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領會音樂作品。
(三)提高文化修養,豐富生活閱歷
音樂鑒賞能力是文化藝術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文化藝術修養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音樂鑒賞能
力所達到的水平。有些音樂作品作為綜合藝術的一部分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例如電影、戲劇、舞
蹈中的音樂部分。還有些音樂作品是根據其他文學藝術的題材重新加以創作的。這些音樂作品無論從作品
的題材或表現內涵來說,都和一定的文學藝術作品密切相關。這樣,豐富的文化藝術修養,對於理解這類
音樂作品就有更為直接的聯系。可以說,對各類文學藝術作品的感受與理解越深刻、越細致,那麼對相關
的音樂作品的欣賞和領會也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當然,文化藝術修養對於音樂欣賞的作用,也不僅僅限
於與其有直接相關的音樂作品的欣賞,而是對全部的音樂作品,其中也包括無標題音樂的欣賞都有著很大
的關系。此外,人的生活體驗與音樂欣賞有著更為直接和密切的聯系,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情感體驗將非常
有益於欣賞者對於音樂作品的體驗與領會。英國音樂學家柯克以自己為例說:「我自己對莫扎特的大調作
品的理解曾經是: 1,在童年時期,悅耳的音樂; 2,青年時期,優秀而典雅,但不深刻的音樂; 3,成年
時期,優美而典雅的音樂,其中貫穿著深刻而扣人心弦的情感。在這里,我要不躊躇地說,在1、2兩種
情況下,我們都根本不是在理解莫扎特的音樂。」從這個例子,我們完全可以看出,欣賞者的生活閱歷、
情感體驗對於音樂欣賞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但對現在的中學生來講,他們的生活閱歷自然很簡單,情感體
驗自然很單純,但教師可以向他們提出:豐富自己的人生體驗,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加深自己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