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音樂史與名作欣賞第二十二講國立音專課件ppt
主要課程:演唱、樂理與視唱練耳、和聲與實用鍵盤、曲式與作品分析、中國音樂史與名作欣賞、外國音樂史與名作欣賞、合唱、形體與舞蹈、民族民間音樂、藝術概論
⑵ 為什麼要學習《中國音樂史與名作賞析》課程
學習肯定是有用的
⑶ 為什麼要學習《中國音樂史與名作賞析課程》
說著,已聽到話筒那兒傳來「吱嘎吱嘎」踩雪的聲音,如此遙遠,如此空靈,版卻猶在耳邊……權
望著我的窗外,午後的陽光正懶懶散散地照著,可是,隔著那樣遙遠的時空,我彷彿看見了你,看見你
的天空風雪飄飛,看見你的內心火熱依舊。時間荏苒,歲月匆匆,從紅袖裡相識也已有六七個年頭,雖然不
曾相見,我們卻在彼此的文字里早已熟識如老朋友。我們都很用心地感受彼此的一份真情。
不管見或不見,不管彼此的天空如何變化,不管時間如何流逝,我相信我們的心一如既往的真摯。
⑷ 2018年雲南省特崗教師招聘考試中學音樂的考試大綱是什麼分值比例是多少
第一部分,考試說明(音樂)
一、考試性質:主要是為教師命題和音樂教育專業本科以上學歷畢業就業的學生備考提供依據。
二、考查內容:1.音樂基礎理論知識;2.音樂教育學;
A .音樂基礎理論知識
(一)基本樂理:1.掌握樂音體系、樂律。2.掌握五線譜記譜法、節拍、節奏、速度、力度、裝飾音及各種常用幾號。3.掌握和識別音程、和鉉及轉位。4.理解調與調試,把握大、小調試和民族調試。
(二)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
(三)中國音樂史
(四)西方音樂史
B.音樂教育學
五、參考書目
第二部分,模擬試題(音樂)
該部分共有兩卷,滿分120分,第一卷是基礎知識部分,滿分100分,第二卷是教育學、教育心理學部分,滿分20分。
第一卷專業基礎知識(滿分100分)
A.選擇題
一、基本樂理(從每小題A、B、C、D四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一個符合題意的正確答案填入括弧內,本部分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二、中國音樂史與名作賞析(從每小題A、B、C、D四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一個符合題意的正確答案填入括弧內,本部分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三、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從每小題A、B、C、D四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一個符合題意的正確答案填入括弧內,本部分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四、音樂學科教育學(從每小題A、B、C、D四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一個符合題意的正確答案填入括弧內,本部分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五、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共20分)(從每小題A、B、C、D四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一個符合題意的正確答案填入括弧 內,本部分共7小題,每小題1分,共7分)
B.寫作題(共13分)
第二卷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滿分20分)
六、簡答題(本大題共2題,每題5分,共10分)
七、論述題(本題共10分)
⑸ 為什麼要學習中國音樂史與名作賞析
一.緊扣音樂學(教師教育)的辦學方向和培養目標,強化音樂教師教育的專業化要求。這套教材是在21世紀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的大背景下編寫的。「為基礎教育服務」是《方案》和《綱要》著力突出的理念,並正逐步成為高校音樂學(教師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在這一教育背景下,教材編寫者根據不同專業課程的特點,在教學材料組織、範例選取、活動設計、練習要求等方面,力求突出教材的「師范性」。
二.教材體現了不同課程自身的邏輯體系,教材構架和教學內容體現了基礎性與時代性的兼容。「師范性」與「學術性」不應該是對立相斥的。這套教材突出強調了教師教育的培養目標,但並不是以降低、削弱課程應有的學術含量為代價。這里的關鍵在於從什麼角度、用什麼標准來衡量音樂學(教師教育)專業課程教材的學術性。這套教材的編寫者以培養高素質音樂教育工作者的目標為出發點,精選本課程最重要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同時關注本課程的發展前沿,將與本課程相關、並在學術界有定評的最新知識成果納入教材中。
三.這套教材具有綜合性的特點,體現了不同學科課程的交叉與融合。《方案》對以往音樂教師教育的傳統課程作了必要的整合,這樣的整合,雖然在一些高師院校已有不同的教學實踐基礎,但一直缺少公開出版的成型教材。這次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樂理與視唱練耳》、《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中國音樂史與名作賞析》、《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合唱與指揮》等教材,都是相關學科課程交叉與融合的產物。即便是像《鋼琴》、《聲樂》這樣的傳統教材,也新增了。歌曲伴奏實踐」、「自彈自唱」等教學內容,不同課程內容相互滲透、結合,突出體現了注重教學實效性的編寫理念。
⑹ 求中國古典詩歌鑒賞技法答案........綠門村的
淺談中學語文詩歌閱讀教學與詩歌鑒賞技巧
詩歌作為四大文學樣式之一,是文學領域里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無論是我國古典詩歌,還是中外現當代詩歌,都有著誘人的魅力。作為中學生,應該通過課本詩歌的閱讀而具備賞析詩歌的能力和鑒賞詩歌的能力。
就閱讀與鑒賞的區別來看,鑒賞要比閱讀高一個檔次。就詩歌閱讀的教學來說,教師對教材詩歌的處理,只是教會學生閱讀和鑒賞詩歌的一個個體和載體,如果閱讀詩歌,只停留在教材上的幾首詩歌,那是遠遠不夠的,因此中學語文詩歌教學的關鍵還是通過教材詩歌的載體,教會學生獨立准確的鑒賞詩歌的能力。所以,詩歌閱讀教學的成功與否,關鍵是要看學生是否具備了詩歌鑒賞的能力。從這一點來看,詩歌閱讀教學也就是詩歌鑒賞教學。
詩歌鑒賞不但能提高人們的文學審美情趣,而且能培養人們的良好文化涵養,所以自1993年詩歌鑒賞在高考試題中出現以來,就深受廣大中學語文教師好評。但由於考生文化底蘊薄弱,詩歌鑒賞題的得分率一直偏低。以前詩歌鑒賞的復習,往往強調指導學生認真分辨題型、明確試題選項常見的錯誤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題技巧等。2002年高考的詩歌鑒賞題打破以往客觀選擇題的命題方式,以主觀表述的形式考察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這種命題方式的轉變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詩歌鑒賞的難度。面對新的題型和要求,怎樣才能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在考場上圓滿完成詩歌鑒賞的答卷呢?根據我詩歌教學的體會,我認為對古典詩歌的閱讀與鑒賞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 反復誦讀、激發想像:
古人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韓愈在《進學解》中也寫道:"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由此可見,大量誦讀、反復吟詠是培養語感、提高鑒賞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抑揚頓挫、富有感情的誦讀中,詩的韻味、詩的意境、詩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讀之同時,還需展開想像。想像是引發情感的橋梁,在想像中還原詩歌給我們描繪出的形象畫面,在感悟中體味作者的詩情,這樣,作者就把我們的精神帶入了一個新的境界。
二、積累、運用鑒賞知識
1、 文體知識:
中國的古典詩詞博大精深。鑒賞古詩,如果沒有掌握一定的詩詞文體知識,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動。首先,應對中國古典詩歌的流變有相當清晰的認識,不僅要掌握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大文學源頭,還要按照歷史的順序理清詩歌發展的脈絡;其次,還應對詩詞的格律知識有比較清楚的了解,諸如句法、用韻、對仗、詞牌、曲牌等知識。再次,還要充分把握詩詞特點:高度的概括性、生動的形象性、強烈的抒情性、鮮明的音樂性。
2、詩歌內容
不同類別的詩歌在表情達意、節奏韻律等方面各有特點,按表達方式,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哲理詩;按格律,可分為古體詩、近體詩;按語言,可分為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按內容,可分為山水田園詩(寫景詩)、詠物詩、邊塞詩、詠懷詩、詠史詩等。
①、山水田園詩:山水田園詩屬於寫景詩的范疇,側重於歌詠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園。這類詩歌的主要特點就是"一切景語皆情語",亦即作者筆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淵明、謝靈運、謝脁、孟浩然、王維、楊萬里等。當然,李白、杜甫、蘇軾等也有大量描寫山水的佳作。如王維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通過對山間清幽美景、山村淳樸民風、鄉間勤勞百姓的描述,詩人勾勒了心中理想的社會境界,表達了對目前隱居生活的滿意之情,充分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
②、詠物詩:詠物詩的特點是托物言志。鑒賞詠物詩,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託的感情。有些詠物詩的感情表達比較含蓄,更需要我們在讀解時用心體味。如於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首詩的價值就在於處處以石灰自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願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詠石灰就是在歌詠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③、邊塞詩:盛唐時期的邊塞詩,豪邁奔放、一往無前,代表人物如高適、岑參;而宋代的邊塞詩更多地表現出報國無門的憤懣壓抑以及歸家無望的哀傷,代表人物如范仲淹。邊塞詩歌的特點在於從不同角度展現時代的風貌,鑒賞時應首先把握時代的特徵,然後推敲作品中蘊含的不同思想感情。如岑參的《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反映戍邊將土思親的心曲,事情雖小,情意卻深。
④、詠懷詩:如果說寫景詩是借景來抒情的話,詠懷詩的特點就是即事抒懷。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發而成詩,即為抒懷。鑒賞這類詩詞,首先要了解作者寫的是什麼事,然後體味作者抒發了什麼樣的情懷。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詩的開頭兩句以問答的形式和對眼前環境的敘寫--這就是"即事",闡發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懷念--這就是抒懷,後兩句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這是進一步抒懷。
⑤、詠史詩:詠史詩多以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融合對自然、社會、歷史的感觸,或喟嘆朝代興亡變化,或感慨歲月瞬息變幻,或諷刺當政者荒淫無恥,從而表現作者閱盡滄桑之後的沉思,蘊涵了深沉的懷古傷今的憂患意識。詠史詩的代表人物是劉禹錫、杜牧等。蘇軾的《念奴嬌o赤壁懷古》堪稱詠史詩的典範,詩人站在浩浩古戰場、滾滾長江邊,抒發了對歷史、人生的深沉感慨。時光不再,英雄易逝,而那瀟灑儒雅、指揮若定的周郎,更激起詩人雙鬢染霜而功業未就的傷己之情。
3、詩人風格�
由於作家的生活經歷、感情氣質、藝術素養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創作中表現出各自獨特的格調、氣派和趣味,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風格。三曹詩風的蒼涼雄健;張九齡詩風的委婉蘊藉;孟浩然詩風的語淡者味重、恬靜渾健;王維詩風的恬淡生動;王昌齡詩風的雄健渾厚;李白詩風的飄逸灑脫;杜甫詩風的沉鬱頓挫; 高適、岑參詩風的雄渾奇拔;韋應物詩風的清新典雅;韓愈詩風的氣勢磅礴、奇特新穎;賈島詩風的蕭瑟悲愁;李賀詩風的憂郁激憤;元稹詩風的艷麗淺近;白居易詩風的平白清新;劉禹錫詩風的清峻明朗;李商隱詩風的清麗俊逸;杜牧詩風的含蓄綽約;李煜詞風的傷感細膩;歐陽修詞風的清麗明媚;范仲淹詞風的蒼涼悲壯;晏殊詞風的明朗疏淡;蘇軾的曠達豪邁;柳永詞風的纏綿悱惻;黃庭堅詞風的自然流暢;秦觀詞風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詞風的婉約凄切;楊萬里詞風的新鮮活潑;陸游詩風的雄渾奔放、明朗流暢;辛棄疾詞風的氣勢雄壯;姜夔詞風的精心刻意、清妙秀遠等等。我們應通過自己的鑒賞活動,加強對作家作品的感性認識,從而歸納出各個作家的風格。了解詩人的風格,有利於把握他們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4、語言特點�
語言是詩歌的載體,分析語言是進行文學鑒賞的重要環節。只有準確地理解了作品的語言,才有可能對其進行更進一步的評價和鑒賞。(1)清新。其特點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2)平淡,也稱質朴。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陳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3)絢麗。其特點是有富麗的詞藻、絢爛的文采,奇幻的情思。(4)明快。其特點是斬釘截鐵,一語破的。(5)含蓄。其特點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敘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傾訴,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發,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6)簡潔。就是干凈利落,言簡意賅。
5、詩歌意象�
意象是詩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東西。作者要通過意象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情。指導學生把握形象後面所蘊含的言外之意,這是鑒賞成功的重要因素。 例如,我們可以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中所描繪的"孤帆""遠影"等意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遠影"消盡,而自己仍然依依不捨的深沉而濃郁的綿綿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中,通過"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所傳達出來的傷別情懷,歲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徵人高潔的品格,桃花象徵美人,鳥象徵自由等等。另外,還須明白我們傳統的審美習慣,"望月懷遠"、"傷春悲秋"、"見流水則思年華易逝"、"梧桐細雨則凄楚悲涼"等等諸如此類的符合我國傳統的審美特點。
6、表現手法� 詩歌的形象性與抒情性要藉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我們要了解一些常見的藝術手法。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述、議論、 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描寫方式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等的分別。詩歌的結構形式,常見的首尾照應,層層深入,先總後分,先景後情,過渡、鋪墊、伏筆等。 主要的修辭手法有:"對偶""比喻""擬人""借代""誇張""排比""反復""象徵"等,其他寫作技巧包括:賦比興、襯托、對比、渲染、卒章顯志、欲揚先抑、聯想想像、語序倒置等。學生對這些手法都應了解,以便在鑒賞時得心應手。
7、抒情方式�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方式。
三、靈活運用答題技巧
學生在回答主觀鑒賞題時要重視"三注意":
首先要注意題目,有些題目本身就具提示性:象楊炯的《從軍行》、李白的《越中覽古》《送孟浩然之廣陵》、駱賓王的《在獄詠蟬》、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
其次要注意作者,一般考試出題選取詩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創作風格的詩作,例如蘇軾、辛棄疾的豪放詞,柳永、秦觀的婉約詞,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王維的" 詩中有畫 "等等。注意到這一點,對整體鑒賞很有好處。
再次要注意注釋,注釋雖短短一二句,卻是出題人給你的暗示。有時介紹寫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思想內容;有時介紹相關詩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用典或意境。有時介紹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寫作風格。所以,我們一定要仔細研讀注釋!
可以這樣說,做到了"三要",詩歌鑒賞就成功了一半。
四、強化書面表達
經過一定的鑒賞訓練之後,學生對於一首詩歌,往往會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和感悟。但是,一旦述諸語言,學生的思維卻往往大打折扣,寫出的鑒賞文字缺乏邏輯性、條理性,表達不出自己的想法,成為思想表達的瓶頸。從閱卷效果來看,閱卷教師也往往喜歡那些卷面清爽、表述嚴密、條理清晰、邏輯合理的答卷。因此,書面表達的訓練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嚴密、條理清晰、邏輯合理。
卷面清爽的要求不必細說。雖然鑒賞的文字較作文少很多,但是考生也一定要遵循"意在筆先"的原則,先構思後再落筆,避免塗塗抹抹。卷面清爽,閱卷教師自然心情愉快,考生在無形中得到了一個較好的印象分。
表述嚴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嚴密性,無論是前後的照應,還是起、承、轉、合等環節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顧此失彼,更不能前後矛盾。
條理清晰,是結構方面的要求。一般來說,採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標志明顯的樣式,往往會得到條理清晰的評價。
邏輯合理,指的是即便你的見解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高論,也應當能夠自圓其說。
以上主要從詩歌的內容、形式以及答題技巧幾方面,對詩歌鑒賞進行了粗略的談論。我相信,同學們只要對詩歌饒有興趣, 掌握一定的規律方法,克服功利主義思想,摒棄為做題而做題的做法,就一定能打開詩歌鑒賞的大門,在平時的學習和高考中游刃有餘。
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內容、語言、表達技巧,是新《考綱》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其中的熱點考題是關於現代詩歌的鑒賞,而現代詩歌的鑒賞倍受人們的關注。那麼,如何來鑒賞現代詩歌呢?
從高考的命題實際來看,現代詩歌的測試多以選擇題的方式出現,如1999年高考語文第10題對艾青詩
《我愛這土地》的賞析等。在具體的應試過程中,我認為可以運用以下一些解題技法。
一、借技巧,抓關鍵,透過現象看本質。
詩歌貴形象思維,且講究含蓄。當詩人描繪什麼事物時,他的目的往往不在於說這事物怎樣,而在於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寫景則是借景抒情,詠物則是借物言志。而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無不依賴於詩
歌語言的表述,如果我們在應試時能藉助這一作詩技巧,抓住這些關鍵性的詩句,那麼我們就能撥開迷霧,透過現象,把握全詩的主旨,從而順利解答關於主旨一類的考題。例如:
對詩人臧克家在1932年寫的《老馬》一詩的主旨理解正確的是( )
總得叫大車裝個夠/它橫豎不說一句話/背上的壓力往肉里扣/它把頭沉重地垂下
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淚只往心裡咽/眼裡飄來一道鞭影/它抬起頭來望望前面
A.反映舊中國生產力低下,長途運輸還得靠老馬拉車。
B、同情老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任意蹂躪的命運。
C.顯示舊中國人民在死亡線上掙扎,命運十分悲慘。
D.揭示舊中國人民正以驚人的毅力忍受著深重的苦難。
本詩以馬為描繪對象,但作者決不會是在說現實中的馬如何如何。作者顯然是在以馬喻人。本題A、B兩項都是錯誤在不懂得這種技法。C項能聯系該詩寫作的時代背景來展開想像和聯想,懂得以馬喻人,但對詩的主旨理解錯了。「它橫豎不說一句話」、「它把頭沉重地垂下」、「它有淚只往肚裡咽」這些關鍵語句描繪的形象是在「忍受」而非「掙扎」,它是災難深重的舊中國人民悲慘形象的真實寫照。可見答案應為D。
二、按需要、看搭配,注意表達合語境。
與古典詩歌一樣,現代詩歌也十分講究語言的錘煉。有一類考題是考查運用詞語的能力的。做這類題,一要看詞語的搭配,二要看錶現方法的需要,三要看是否合乎句意,符合詩境,從而達到排誤存正。例如:
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詩後考題
也許——葬歌
聞一多
也許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許,也許你要睡一睡,/那麼叫夜鷹不要咳嗽,/蛙不要號,蝙蝠不要飛。
不許陽光a你的眼簾,/不許清風b上你的眉。/無論誰都不能驚醒你,/撐c松陰庇護你睡。/
也許你聽這/蚯蚓翻泥,/聽這小草的根須吸水,/也許你聽這般的音樂,/比那咒罵的人聲更美。
那麼你先把眼皮閉緊,/我就讓你睡,我讓你睡。/我把黃土輕輕蓋著你,/我叫紙錢緩緩的飛。
第二節abc三處各有一個詞,依次填入後,恰當的一項是( )
A、照 飄 樹 B、弄 吹 片 C、撥 刷 傘 D、射 掠 團
細品全詩,可知:a處,主語是「陽光」,賓語是「眼簾」,「弄」字顯然不當,據下文「無論誰都不能驚醒你」可知ab兩處用的是擬人法,「照」和「射」不能產生擬人作用,所以a處應選「撥」。「飄、吹、掠」也都不能產生擬人作用,所以b處應選「刷」。c處,「團」字與「松陰」搭配不當,「樹」和「片」與「撐」字搭配不當。只有「傘」字,既能與「撐」搭配,又能與「庇護」搭配。比較四個選項,答案當為C。
三、讀原詩,據題干,綜合思考防片面。
有些對思想內容與寫作手法的理解的考題,往往採用以偏概全的方法來設置迷惑項,干擾考生。應試時,應把原詩、注釋及題干中提供的條件綜合起來考慮,才能解答。仍以聞一多先生的《也許(葬歌)》為例
(原詩見上):
①這首詩是作者為長女立瑛三歲時天折而作。表達的思想感情貼切的一項是( )
A.表現父親對死去的女兒無比疼愛憐惜,內心極度哀傷的感情。
B.通過對女兒的哀悼,表達了詩人對現實社會「咒罵的人聲」強烈的不滿。
C.表現父親為死去的女兒衷心祈禱,希望她能在地下安息。
D.通過對女兒的哀悼,表達了詩人希望過一種安寧平靜生活的強烈願望。
②這首詩中寫出了夜鷹、蝙蝠、陽光、清風、松陰、蚯蚓、小草、黃土、紙錢等事物及有關的動作或聲音,這樣寫的目的是()
A.通過具體形象,象徵社會的環境。
B.通過具體形象,進行生動的比擬。
C.通過具體形象,烘托真實的意境。
D.通過具體形象,展開豐富的想像。
第①小題考查的是對詩的思想內容的理解。有些考生知道聞一多是個民主主義戰士,知道他的詩集《死水》內容多抨擊黑暗現實,因而在做題時不加考慮地選擇B項。這是不正確的。本題題干已經提示:這首詩
是作者為長女立瑛三歲天折而作。即是為亡女而作,抒發的就一定是哀痛之情。所以答案應為A。
第②小題考查的是對寫作方法的理解。依據上面對詩歌的分析,B項不正確。詩中有比擬,但不是這些事物都用於比擬了,A項以偏概全,也不正確。D項「展開豐富的想像」與表現主旨偏離太遠。只有C項與悼念亡女緊相聯系,是正確的。
四、找矛盾,扣詩題,把握意象辯真偽。
現代詩歌的考查,一般側重於詩歌的主題、意象、意境等方面。命題者在設置選項時,往往會採用肯定或否定的矛盾方法來干擾考生。因此,應試時宜先找出矛盾之項,再緊扣題目和旨趣,把握詩歌的形象特點,辨出真偽來。例如(1999年高考語文第10題):
對下面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我愛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看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然後我死
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合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A.詩人未用「珠圓玉潤」之類詞語而用「嘶啞」來形容鳥兒的歌喉,使人體味到歌者經歷的坎坷、悲酸和執著的愛。
B.關於「土地」「河流」「風」「黎明」的一組詩句,抒寫了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和激怒、對光明的嚮往和希冀。
C.「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這兩句詩形象而充分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而且隱含獻身之意。
D.「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兩句詩中的「我」,指喻體「鳥」而不是指詩人自己。
《我愛這土地》一詩是艾青在抗戰時期的名作,四個選項分別著眼於詩歌所抒發的情感,形象所蘊含的意義、文字表達技巧等,其中C、D兩項,一說「形象而充分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一說「詩中的
『我』,指喻體『鳥』而不是指詩人自己」,構成明顯的矛盾項,必有一誤。答題時便可從此入手,細作分辨。讀詩可知,「我」是詩人的自我形象,其形象的特點是「愛這土地」,詩題已很明確。至於詩中寫到
「鳥」,是對「我」擬物,以豐富「我」的形象,「鳥」不是全詩的形象。再說,這最後兩句詩人已從比喻的境界返回現實,是詩人在向讀者直抒胸臆,因此,根據這一形象特點,我們就不難判斷D項為不恰當的
了。
總之,在平時的詩歌鑒賞過程中,我們只要把握好古典詩歌和現代詩歌以上的鑒賞方法和技巧,做到因詩制宜、因題制宜,靈活運用。那麼我想,不管是現代詩歌還是古典詩歌,無論是平時閱讀還是考試,我們就會自如應付了
⑺ 電大文學籍要導讀平時作業答案
賞析]
頭二句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粗線條。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生意盎然之感。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凄涼的悲秋意緒。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寫,是從海的平面去觀察的,這四句則聯系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托現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濛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詩人在這里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像和誇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大有「五嶽起方寸」的勢態。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過去有人說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沈德潛語),指的就是《觀滄海》這類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就不必細說了。
[特色]
《觀滄海》這首詩,從字面看,海水、山島、草木、秋風,乃至日月星漢,全是眼前景物,這樣純寫自然景物的詩歌,在我國文學史上,曹操以前似還不曾有過。它不但通篇寫景,而且獨具一格,堪稱中國山水詩的最早佳作,特別受到文學史家的厚愛。這首詩寫秋天的大海,能夠一洗悲秋的感傷情調,寫得沉雄健爽,氣象壯闊,這與曹操的氣度、品格乃至美學情趣都是緊密相關的。
在這首詩中,景和情是緊密結合著的。作者通過寫滄海,抒發了他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但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寓情於景中,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雖然是在描繪生氣勃勃的大海風光,實際上在歌頌祖國壯麗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目睹祖國山河壯麗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詩人要統一祖國的強烈願望。於是藉助豐富的想像,來充分表達這種願望。作者以滄海自比,通過寫大海吞吐宇宙的氣勢,來表現詩人自己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感情奔放,卻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寫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發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孫說曹詩「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觀滄海》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這與一個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風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讀其詩如見其人。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領大軍征伐當時東北方的大患烏桓。這是曹操統一北方大業中的一次重要戰爭。遠征途中,他寫下了樂府歌辭《步出夏門行》(屬於《相和歌·瑟調曲》)。這一組詩包括五個部分,開頭為「艷」辭,即序詩,以下各篇分別取詩句命名,依次為《觀滄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龜雖壽》。從音樂曲調上說,五個部分是一個整體,從歌詞內容上看,四篇則可以獨立成篇。
《觀滄海》是這年九月曹操北征烏桓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這首四言詩借詩人登山望海所見到的自然景物,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劃了高山大海的動人形象,更表達了詩人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是建安時代描寫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國古典寫景詩中出現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寫詩人於揮師北伐之際來到碣石山下,登高觀海。碣石山原位於今河北省樂亭縣西南(一說在今河北省昌黎縣西北),漢時還在陸上,面對著渤海,六朝時由於地質變動,沉於海中。詩人登上碣石山,俯視大海,只見的:「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澹澹,水波動盪狀。竦峙,島嶼高聳的樣子。詩人登高遠眺,舉目所及只見一望無垠的大海波搖浪涌,海中的島嶼高高矗立。這是多麼遼闊、多麼壯觀的景象!在歷史上,秦始皇、漢武帝都曾東巡至此,刻石觀海。如今詩人站在秦皇、漢武游蹤所到之處,居高臨下,望著水天相連的蒼茫大海和海中高聳的島嶼,想到中原地區已經平定,北伐烏桓也已取得決定性勝利,北方統一即將實現,心情該是何等激奮!這時,詩人的目光注視著海上的島嶼,眼前是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樹木百草,生長十分繁茂,一陣蕭瑟的秋風吹過,海面上湧起滾滾的波濤。盡管蕭瑟的秋風給人以悲涼蕭殺之感,但是疾風勁草,方顯其英雄本色;洪波洶涌,愈見其生命不息!這是對自然環境的真實描繪,也是詩人主觀感受的具體寫照。曹操在取得一連串的戰爭勝利之後,他覺得自己的雄圖偉業猶如這樹木百卉一樣,生機勃發,也為這洪波湧起的大海,充滿生命的活力。以下,詩人又展開其豐富的想像,進一步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星漢的宏偉氣魄和博大胸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日月的運行好像出沒於大海的懷抱之中,燦爛的銀河群星好像包孕於大海的母腹之內。請看,這就是大海的氣魄,大海的胸懷。真是太壯觀、太奇偉了。
《觀滄海》一詩全篇寫景,其中並無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詞,但是誦讀全詩,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託的詩人的情懷。通過詩人對波濤洶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動描繪,使我們彷彿看到了曹操奮發進取,立志統一國家的偉大抱負和壯闊胸襟,觸摸到了作為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一種典型環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動。全詩語言質朴,想像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為歷代讀者所激賞。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評論此詩「有吞吐宇宙氣象」。這是很精當的。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市)人。
初舉孝廉,任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後在鎮壓黃巾起義和討伐懂卓的戰爭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為袞州牧,分化、誘降青州黃巾軍的一部分,編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從此用其名義發號施令,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河北割據勢力袁紹後,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精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蒿里行》、《觀滄海》等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輯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辭海》1989年版)。
太祖御軍三十餘年,手不舍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魏書》)
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每每定省,從容常言:人少好學,則思專,長則善忘;長大而能勤學者,唯吾與袁伯業耳。(《典論·自敘》,袁伯業名遺,袁紹從兄。)
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鍾嶸《詩品》)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
譯文 海水多麼寬闊浩盪,碣石山高高聳立在海邊。
碣石山上樹木叢生,各種草長得很繁茂。
秋風颯颯,海上湧起巨大的波濤。
日月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1.《觀滄海》寫作背景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烏桓時所作。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摘自董德松《詩中有畫畫中含情》,《初中語文課文分析集》第二冊)
東漢末年,正當軍閥逐鹿中原之時,居住在遼西一帶的烏桓強盛起來,他們南下攻城掠地,成為河北一帶的嚴重邊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毀了袁紹在河北的統治根基,袁紹嘔血而死,其子袁譚、袁尚逃到烏桓,勾結烏桓貴族多次入塞為害。當時,曹操處於南北夾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盤踞荊襄的劉表、劉備,北有袁氏兄弟和烏桓。為了擺脫被動局面,曹操採用謀士郭嘉的意見,於建安十二年夏率師北征,五月至無終,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後接受田疇建議,斷然改道,經徐無山,出廬龍塞,直指柳城,一戰告捷。九月,勝利回師,途經碣石等地,借樂府《步出夏門行》舊題,寫了這一有名的組詩。詩中描寫河朔一帶的風土景物,抒發個人的雄心壯志,反映了詩人躊躇滿志、叱吒風雲的英雄氣概。
關於曹操東臨碣石,過去多以為是北征烏桓去時的事,其實,這種看法與史實不符,不可置信。我們用《三國志》《武帝紀》和《田疇傳》的記載來核對,曹操當時是在北征烏桓的歸途中登上碣石的,因為去時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改道走徐無山那條小路前往遼西。「九月,公引自柳城還, 十一有至易水」,他應在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臨碣石」、「觀滄海」。至於碣石山位於現今何處,目前學術界尚有爭議,或以為此山已沉入現今河北省樂亭縣境的大海中,或以為就是現今河北省昌黎縣北的碣石山。不管怎樣,在曹操登臨時,它應是傍海一帶較高的石山。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頭二句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粗線條。「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樣子;「何」,何其,今言「多麼」,是嘆美之詞。「澹澹」而加嘆美,那滄海的遼闊蒼茫氣象便可想而知了。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生意盎然之感。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凄涼的悲秋意緒。在我國文學史上,由於作家的世界觀和處境等種種原因,自宋玉《九辯》開悲秋文學的先聲之後,多少騷人墨客因秋風而臨風灑淚,見落葉而觸景傷情!然而,曹操卻能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觀滄海》寄託了詩人很深的感慨,透過它我們可以看到詩人自己的胸懷。曹操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烏桓的途中。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餘萬戶。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烏桓。在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中,曹操終於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後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揮戈南下,以期實現統一中國的宏願。把前後的事件聯系起來,我們可以看出,北征烏桓對曹操來說是一次多麼重要的戰爭了。而《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一定會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自己這種昂揚奮發的精神融會到詩里,借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為一篇優秀的作品。
(摘自袁行霈《曹操詩〈觀滄海〉》,同上)
2.關於「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兩句(袁行霈)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開篇點題,交代了觀察的方位、地點以及觀察的對象。這兩句雖然沒有直接寫到人,但我們彷彿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時的那種勃勃英姿。「碣石」,據《漢書·地理志》載,在麗城(現在河北樂亭)西南,六朝時沉入海里。「觀」字統領全篇,是詩的線索,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頭兩句起得很平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說明自己登上碣石山俯視大海。原來的碣石山在現在河北省樂亭縣的西南,面對著渤海。
(摘自袁行霈《曹操詩〈觀滄海〉》,同上)
3.關於「水何澹澹」六句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寫從碣石山往下看滄海的情形。「澹澹」,是形容海水搖搖晃晃的樣子;「何」,這里當「多麼」講。「水何澹澹」,形容大海波瀾壯闊,其中有驚訝,有贊美,正是剛剛登上山頂的第一個印象。「竦峙」,是高聳屹立的樣子。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茫茫的大海上碧波萬頃,一望無垠,只有腳下的山島高高地聳立在海心。我們都知道,同樣是觀海,站在岸邊,坐在船頭,或者是登上山頂,我們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曹操這時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從大處落墨,著力渲染大海那種蒼茫渾然的氣勢,給人一種堅定倔強的感覺。山島巍然,一下子就奪去了詩人的注意,所以緊接著就寫島上的景色:「樹木叢生,百草豐茂。」充滿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彷彿其中有無限的生趣等待我們去發現。「秋風蕭瑟,洪波湧起。」隨著一陣蕭瑟的風聲,突然湧起了滔天的波瀾,使人覺得驚嘆都有點來不及呢!可是等我們掉轉視線,去看那湧起的洪波的時候,詩人卻不再描寫下去了。
(摘自袁行霈《曹操詩〈觀滄海〉》,同上)
「水何」六句是正面鋪寫大海。其中真正寫大海的只有兩句。雖然字數不多,但作者著重抓住了海水的形態變化進行大筆勾畫,寫出了大海變化萬千的特點。「水何澹澹」是寫大海在無風情況下水波動盪的樣子,而海水一遇到大風,就會立即掀起軒然大波。「洪波湧起」僅四字就逼真地展現出了大海那種波瀾壯闊的氣勢。「涌」字用得尤其出色。從這句描寫中,我們不僅看到了大海波涌連天的形態,而且彷彿聽到了驚濤拍岸的聲音。作者雖寫觀海,但並不單純寫海。如果只寫茫茫無際、波濤洶涌的海水,即使寫得再好,也會給人以枯寂之感,所以作者在描寫大海時,又插以山島草木來點染,有了山島草木的點染烘托,就把大海寫得生機勃發,欣欣向榮,使人感覺到,大海不僅浩瀚壯闊,而且美麗多姿。我們試把這幾句聯起來吟誦一下,就能體會到其中的韻味:茫茫蒼蒼的大海,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這是多麼壯麗的意境,多麼美好的圖畫啊!
(摘自董德松《詩中有畫畫中含情》,同上)
4.關於「日月之行」四句
面對這迷人的海上風光,作者展開了豐富奇特的想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運行不息的太陽月亮,星光燦爛的銀河,竟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這是何等的氣魄啊!這四句是全詩的高潮,作者運用誇張的表現手法,創造了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給詩歌增添了積極的浪漫主義的色彩。雖然是高度的誇張,但作者還是緊緊抓住了大海氣勢磅礴這個特徵來寫,誇張是合情合理的。
(摘自董德松《詩中有畫畫中含情》,同上)
詩人豐富的想像,把我們帶進了一個更加宏偉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寥寥十六個字,就寫出了滄海之大,寫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氣派。天連水,水連天,浩浩盪盪無邊無際,實在是壯觀極了。「星漢」就是天上的銀河。這四句詩的意思是:太陽和月亮每天從東方升起來,繞天一周,又向西方落下去,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樣。星光燦爛的銀河,斜貫在天空,它那遠遠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發源於滄海一樣。太陽、月亮和銀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輝煌、最偉大的形象了,可是詩人覺得它們的運行仍然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就彷彿是日月星辰的母親一樣。這種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詩里是並不多見的。
(摘自袁行霈《曹操詩〈觀滄海〉》,同上)
5.《觀滄海》景情結合的特點
在這首詩中,景和情是緊密結合著的。前面已經表明,作者通過寫滄海,抒發了他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這種抒情方式與其他古代許多寫景詩的抒情方式有所不同。古代許多寫景抒情詩是情景分寫,或上文側重寫景,下文側重寫情。如荊軻《易水歌》上句「風蕭蕭兮易水寒」,側重寫風水;下句「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寫壯士決死的感情。又如杜甫的《登岳陽樓》,上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側重寫景,氣魄也很大;而下聯「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則側重寫情。《觀滄海》完全是把情包含在景中的,寓情於景中。《觀滄海》的字里行間都洋溢著飽滿的激情。「水何」六句雖然是在描繪生氣勃勃的大海風光,實際上在歌頌祖國壯麗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目睹祖國山河壯麗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詩人要統一祖國的強烈願望。於是藉助豐富的想像,來充分表達這種願望。作者以滄海自比,通過寫大海吞吐宇宙的氣勢,來表現詩人自己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感情奔放,卻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寫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發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孫說曹詩「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觀滄海》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這與一個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風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讀其詩如見其人。
(摘自董德松《詩中有畫畫中含情》,同上)
曹操這首《觀滄海》准確生動地描繪出海洋的形象,單純而又飽滿,豐富而不瑣細,好像一幅粗線條的炭筆畫一樣。尤其可貴的是,這首詩不僅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時也賦予它以性格。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現了大海,也表現了詩人自己。詩人不滿足於對海洋做形似的摹擬,而是通過形象,力求表現海洋那種孕大含深、動盪不安的性格。海,本來是沒有生命的,然而在詩人筆下卻具有了性格。這樣才更真實、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摘自袁行霈《曹操詩〈觀滄海〉》,同上)
《觀滄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觀滄海》的高潮放在詩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卻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結合。因為它含蓄,所以更有啟發性,更能激發我們的想像,更耐人尋味。過去人們稱贊曹操的詩深沉飽滿、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從這里可以得到印證。
⑻ 誰有五年級上冊的寒假作業答案呀!!!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 李白
gù rén xī cí huáng hè lóu
故 人 西 辭 黃 鶴 樓 ,
yān huā sān yuè xià yáng zhōu
煙 花 三 月 下 揚 州 。
gū fān yuǎn yǐng bì kōng jìn
孤 帆 遠 影 碧 空 盡 ,
wéi jiàn cháng jiāng tiān jì liú
唯 見 長 江 天 際 流 。
【釋義】
1、黃鶴樓:舊址在今湖北武昌黃鵠磯,背靠蛇山,俯臨長江,雄偉壯觀。
2、之:往,去。
3、廣陵:揚州的舊名。
4、故人:老朋友。
5、西辭:黃鶴樓在廣陵的西面,在黃鶴樓辭別去廣陵,所以說「西辭」。
6、煙花:指柳如煙、花似錦的明媚春光。
7、下:沿江順流而下。
8、盡:消失。
9、唯見:只能見到。
10、天際:天邊。
譯文:
在春光明媚的三月,李白與老朋友在黃鶴樓告別,孤單的小船好像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能看見長江在滾滾翻動。
【黃鶴樓】(Yellow Crane Tower)
月夜下的黃鶴樓沖決巴山群峰,接納瀟湘雲水,浩盪長江在三楚腹地與其最長支流漢水交匯,造就了武漢隔兩江而三鎮互峙的偉姿。這里地處江漢平原東緣,鄂東南丘陵余脈起伏於平野湖沼之間,龜蛇兩山相夾,江上舟楫如織,黃鶴樓天造地設於斯。位於湖北省武漢市。
黃鶴樓是古典與現代熔鑄、詩化與美意構築的精品。它處在山川靈氣動盪吐納的交點,正好迎合中華民族喜好登高的民風民俗、親近自然的空間意識、崇尚宇宙的哲學觀念。登黃鶴樓,不僅僅獲得愉快,更能使心靈與宇宙意象互滲互融,從而使心靈凈化。這大約就是黃鶴樓美的魅力經風雨而不衰,與日月共長存原因之所在。
黃鶴樓景區的景點分布武漢是「百湖之市」,如果把長江、漢水、東湖、南湖以及星羅棋布的湖看成是連綿的水域的話,城市陸地則是點綴在水面上的浮島,武漢就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在這個壯闊的水面上,有一條中脊顯得格外突出。從西向東,依次分布著梅子山、龜山、蛇山、洪山、珞珈山、磨山、喻家山等,這一連串的山脊宛如巨龍卧波,武漢城區第一峰喻家山是龍頭,在月湖裡躺著的梅子山則是龍尾。這是武漢的地理龍脈。黃鶴樓恰好位於巨龍的腰上。騎龍在天,乘勢而為,黃鶴樓的這種選址似乎透露出某種玄機。
黃鶴樓景區榮譽:國家5A級景區、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其它兩大名樓分別是湖南的岳陽樓、江西的滕王閣),國家旅遊勝地四十佳。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巍峨聳立於武昌蛇山的黃鶴樓,享有「天下絕景」的之稱,與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期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傳說是為了軍事目的而建,孫權為實現「以武治國而昌」(「武昌」的名稱由來於此),築城為守,建樓以瞭望。至唐朝,其軍事性質逐漸演變為著名的名勝景點,歷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覽,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唐代詩人崔顥一首「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已成為千古絕唱,更使黃鶴樓名聲大噪。
黃鶴樓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黃鶴礬頭,1700多年來屢建屢毀,最後一次毀於清光緒十年(1884年)大火。名樓多傳說,因此使它更有神奇色彩。
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黃鶴樓已具規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於是,宴必於是」。然而兵火頻繁,黃鶴樓屢建屢廢。最後一座「清樓」建於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毀於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此後近百年未曾重修。
1981年10月,黃鶴樓重修工程破土開工,1985年6月落成,主樓以清同治樓為藍本,但更高大雄偉。運用現代建築技術施工,鋼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結構。飛檐5層,攢尖樓頂,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層邊寬30米,頂層邊寬18米,全樓各層布置有大型壁畫、楹聯、文物等。樓外鑄銅黃鶴造型、勝像寶塔、牌坊、軒廊、亭閣等一批輔助建築,將主樓烘托得更加壯麗。登樓遠眺,「極目楚天舒」,不盡長江滾滾來,三鎮風光盡收眼底。
黃鶴樓的形制自創建以來,各朝皆不相同,但都顯得高古雄渾,極富個性。與岳陽樓、滕王閣相比,黃鶴樓的平面設計為四邊套八邊形,謂之「四面八方」。這些數字透露出古建築文化中數目的象徵和倫理表意功能。從樓的縱向看各層排檐與樓名直接有關,形如黃鶴,展翅欲飛。整座樓的雄渾之中又不失精巧,富於變化的韻味和美感。
「文」名遐邇
黃鶴樓瀕臨萬里長江,雄踞蛇山之巔,挺拔獨秀,輝煌瑰麗,很自然就成了名傳四海的游覽勝地。歷代名士崔顥、李白、白居易、賈島、陸游、楊慎、張居正等,都先後到這里游樂,吟詩作賦。古黃鶴樓「凡三層,計高9丈2尺,加銅頂7尺,共成九九之數。」新樓要雄偉多了,5層,加5米高的葫蘆形寶頂,共高51.4米,比古樓高出將近20米。古樓底層「各寬15米」,而新樓底層則是各寬30米。因此,黃鶴樓不是修復,而是重建。它保留了古樓的某些特色,但更多的是根據現在的需要和人們對審美觀點的變化來設計的。
1927年2月,毛澤東考察完湖南農民運動後來到武昌,寫下了著名的《菩薩蠻·登黃鶴樓》:「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空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黃鶴知何去?剩有遊人處。」
1957年建武漢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佔用了黃鶴樓舊址,如今重建的黃鶴樓在距舊址約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嶺上。樓共五層,高50.4米,攢尖頂,層層飛檐,四望如一。在主樓周圍還建有勝象寶塔、碑廊、山門等建築。整個建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黃鶴樓內部,層層風格不相同。底層為一高大寬敞的大廳,其正中藻井高達10多米,正面壁上為一幅巨大的「白雲黃鶴」陶瓷壁畫,兩旁立柱上懸掛著長達7米的楹聯:爽氣西來,雲霧掃開天地撼;大江東去,波濤洗凈古今愁。二樓大廳正面牆上,有用大理石鐫刻的唐代閻伯瑾撰寫的《黃鶴樓記》,它記述了黃鶴樓興廢沿革和名人軼事;樓記兩側為兩幅壁畫,一幅是「孫權築城」,形象地說明黃鶴樓和武昌城相繼誕生的歷史;另一幅是「周瑜設宴」,反映三國名人去黃鶴樓的活動。三樓大廳的壁畫為唐宋名人的「綉像畫」,如崔顥、李白、白居易等,也摘錄了他們吟詠黃鶴樓的名句。四樓大廳用屏風分割幾個小廳,內置當代名人字畫,供遊客欣賞、選購。頂層大廳有《長江萬里圖》等長卷、壁畫。
[編輯本段]神話傳說
據《極恩錄》記載,黃鶴樓原為辛氏開設的酒店,一道士為了感謝她千杯之恩,臨行前在壁上畫了一隻鶴,告之它能下來起舞助興。從此賓客盈門,生意興隆。過了10年,道士復來,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黃鶴直上雲天。辛氏為紀念這位幫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樓,取名「黃鶴樓」。
關於這則美麗的神話故事,歷年有三種不同的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這位仙人是黃子安,第二種說法認為是費禕,第三種說法沒有仙人的名字,介紹如下:
一、以為是仙人黃子安:
依《南齊書州郡志》記載:「古代傳說,有仙人子安嘗乘黃鶴過此,故名。」指出黃鶴樓命名的由來,是因為曾有一位名子安的仙人,乘黃鶴經過此地,所以命名為黃鶴樓。
二、以為是仙人費禕:
依《圖經》的記載說:「昔費禕登仙,嘗駕黃鶴還憩於此,遂以名樓。」認為黃鶴樓命名的由來,是指費禕屍解為仙後,曾駕著黃鶴回來,並在這棟樓休息,所名為黃鶴樓。
《太平寰宇記》則說:「蜀費文褘登仙,嘗駕黃鶴憩此。」此指出費禕是蜀人,而與前面的費禕多了一個「文」字,《三國志蜀傳》中有一位名叫費禕的人,字文偉,屍解為仙的費禕、費文褘,是不是就是這位蜀人費文偉,因不見其它記載,不得而知,但是因為都是神話傳說,年代久遠,記載會有一些出入。
三、只說是一位仙人:
這個傳說的記載比較詳細,出自《報應錄》。原文是:「辛氏昔沽酒為業,一先生來,魁偉襤褸,從容謂辛氏曰:許飲酒否?辛氏不敢辭,飲以巨杯。如此半歲,辛氏少無倦色,一日先生謂辛曰,多負酒債,無可酬汝,遂取小籃橘皮,畫鶴於壁,乃為黃色,而坐者拍手吹之,黃鶴蹁躚而舞,合律應節,故眾人費錢觀之。十年許,而辛氏累巨萬,後先生飄然至,辛氏謝曰,願為先生供給如意,先生笑曰:吾豈為此,忽取笛吹數弄,須臾白雲自空下,畫鶴飛來,先生前遂跨鶴乘雲而去,於此辛氏建樓,名曰黃鶴。
這則神話的大意是說,以前有一位辛先生,平日以賣酒為業。有一天,這里來了一位身材魁偉,但衣著襤褸,看起來很貧窮的客人,神色從容地問辛先生,可以給我一杯酒喝嗎,辛先生不因對方衣著襤褸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經過半年,辛先生並不因為這位客人付不出酒錢而顯露厭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請這位客人喝酒。有一天客人告訴辛先生說:我欠了你很多酒錢,沒有辦法還你。於是從籃子里拿出橘子皮,畫了一隻黃色的鶴在牆上,接著以手打節拍,一邊唱著歌,牆上的黃鶴也隨著歌聲,合著節拍,蹁躚起舞,酒店裡其它的客人看到這種奇妙的事都付錢觀賞。如此經過了十年,辛先生也因而累積了很多財富。有一天那位衣著襤褸的客人,又飄然來到酒店,辛先生上前致謝說,我願意照您的意思供養您,客人笑著回答說:我那裡是為了這個而來呢?接著便取出笛子吹了幾首曲子,沒多久,只見一朵朵白雲自空而下,畫鶴隨著白雲飛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鶴背,乘白雲飛上天去了,辛先生為了感謝及紀念這位客人,便在此蓋了一棟樓,取名黃鶴樓。
這三則神話,除了說明黃鶴樓命名的由來之外,還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酒店的主人辛先生因為不嫌貧愛富,不以貌取人,而得到仙人幫助,成為巨富。
以上當然是神話傳說。三國時在這臨江的山巔建樓,首先還是出於軍事上的需要,但後來逐漸成為文人薈萃,宴客、會友、吟詩、賞景的游覽勝地。歷代的名人如崔顥、李白、白居易、賈島、夏竦、陸游等都曾先後到這里游覽,吟詩、作賦。唐代詩人崔顥登上黃鶴樓賞景寫下了一首千古流傳的名作;『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干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後來李白也登上黃鶴樓,放眼楚天,胸襟開闊,詩興大發,正要提筆寫詩時,卻見崔顥的詩,自愧不如只好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崔顥題詩,李白擱筆,從此名氣大盛。
[編輯本段]建築特色
新黃鶴樓比舊樓更壯觀。這是因為飛架大江的長江大橋就橫在它的面前,而隔江相望的則是這24層的晴川飯店。這一組建築,交相輝映,使江城武漢大為增色。黃鶴樓的建築特色,是各層大小屋頂,交錯重疊,翹角飛舉,彷彿是展翅欲飛的鶴翼。樓層內外繪有仙鶴為主體,雲紋、花草、龍鳳為陪襯的圖案。
第一層大廳的正面牆壁,是一幅表現「白雲黃鶴」為主題的巨大陶瓷壁畫。四周空間陳列歷代有關黃鶴樓的重要文獻、著名詩詞的景印本,以及歷代黃鶴樓繪畫的復製品。2至5層的大廳都有其不同的主題,在布局、裝飾、陳列上都各有特色。走出五層大廳的外走廊,舉目四望,視野開闊。這里高出江面近90米,大江兩岸的景色,歷歷在望,令人心曠神怡。黃鶴樓所在的蛇山一帶辟為黃鶴樓公園。種植了許多花草樹木,還有一些牌坊、軒、亭、廊等建築。有一個詩碑廊,收藏著許多刻有歷代著名詩人作品的石,蛇山一帶的古代景點都將陸續修復。黃鶴樓將成為位於我國心臟地帶的中心城市武漢的一個標志。
【念奴橋·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 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⑼ 中國文化要略書面的問答題,望知道的人給予答案!謝謝
中國傳統文化的分類介紹:
《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全面系統地展示了民族起源、語言文字、政治經濟、宗教法律、國學思想、科學文化、民風民俗等內容。
第1盤 中華民族
血緣,決定了一個民族的形成;文化,使一個民族擁有了延續發展的內在精神源泉;相同的精神又使無數不同的民族融會在一起,相互滲透著、展現著各自的精彩,和諧相處——無論是伏羲的東夷部族,還是神農的南蠻部族,或者是黃帝的西戎部族,這就是今天偉大的中華民族的形成。
主要欄目:民族概述、古代民族、現代民族、民族圖騰
第2盤 中國歷史名人
《中國歷史名人》以年代為序,為您講述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800位名人的故事,當他們再次粉墨登場時,您或許會感到那些早已逝去的古人其實一直在呼吸,並深刻地影響著今天的我們。
主要欄目:上古、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戰國、秦朝、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北宋、南宋、遼夏金、元朝、明朝、清朝
第3盤 中國語言文字文化
漢字是人類的歷史上最古老最神奇的文字之一,漢語是世界主要語言之一,中國語言文字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世界第五大發明,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奇跡!
《中國語言文字文化》全方位地展示了漢語言文字的發展,讓您了解中國語言文字知識,帶您全面解密漢字,品味漢語言文字的藝術以及中華語言文字文化底蘊,探索中華語言文字輝煌歷程。
主要欄目:概述、古代漢字、文字例話、熟語點撥、對聯、語林趣話
第4盤 中國古代文學經典名篇
《山海經》里的奇文傳說,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魏晉時期的文人風骨;回盪千載、揚名海內外的唐詩、宋詞、元曲;在這支滾滾東去的中國文學浪濤之中,沉澱出了無數篇美妙醉人的詩詞文賦;遺落出了一篇篇沁人心脾的哲理銘文、寓言典故……
《中國古代文學經典名篇》讓我們走進古代的詩情畫意里,去讀唐詩,品宋詞,賞元曲,去感受那沁人心脾的墨香,去體會那作品中的優美韻律和深邃意境。
主要欄目:古文百篇、唐詩百首、宋詞百首、元曲百首、寓言故事、神話故事
第5盤 中國文史典籍
古人雲:春讀諸集;夏讀史;秋讀諸子,冬讀經。
經,萬學之源,鑄成華夏文明基本肌骨,博大精深;史,鉤沉上下三千年文明線索,一以貫之;子,海納百川,融哲人智慧,百家爭鳴;集,匯聚宇宙靈秀,孕育蓬勃昂揚生機,汪洋恣肆。
《中國文史典籍》對卷帙浩繁,浩如煙海的中國古代的文史典籍進行了一次全面梳理。為您打開了中國歷史文庫的大門,讀經,論史,觀子,品集,讓我們在這里吮吸祖先留給我們的雨露瓊漿。
主要欄目:概述、經部、史部、子部、集部、小說、戲曲
第6盤 中國宗教文化
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蘭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以及少數民族的原始宗教文化,林林總總,構成了中國多姿多彩宗教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元素之一。
主要欄目:概述、中國佛教文化、中國道教文化、中國伊斯蘭教文化、中國基督教文化、中國少數民族地區宗教文化
二、中國宗法禮俗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古代宗法制度源於原始社會父家長制家庭公社成員之間牢固的親族血緣關系,是這種血緣聯系與社會政治等級關系密切交融、滲透、團結的產物。春秋時期的孔子把「禮」推向了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漢武帝時期「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後,禮儀成為社會道德、行為標准和精神支柱。
主要欄目:概述、祭祀、宗親、家譜、婚育、喪葬、服飾、飲食、起居、交往、避諱
第7盤 中國姓氏文化
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稱,在遙遠的古代,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代姓氏起源於人類早期生存的原始部落之中,在距今約五千年三皇五帝之前,就有了姓。據傳,姓的最早起源與原始民族的圖騰崇拜有關。氏族部落不但對圖騰奉若神明,禁止食、殺、冒犯,而且把它作為本氏族統一的族號。在原始部落中,圖騰、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圖騰的名稱就演變成同一氏族全體成員共有的標記——姓。
你是誰?你來自哪裡?你祖先的起源地又在哪裡?在你的家族裡又有那些名人光宗耀祖?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環山之水,必有其源」。走進《姓氏文化》尋根問祖、追根溯源,追尋自己的姓氏譜系,一同尋覓我們的姓氏之根,聆聽先哲的教誨,感受先祖的呼吸。探究中華姓氏文化及姓氏發展,讓我們「看到」自己的「根本」。
主要欄目:姓氏概況、姓氏起源、姓氏始祖、姓氏圖騰、遷徙分布、姓氏稱謂、避諱制度、姓氏趣談、勝跡尋根、姓氏大全、百家大姓
第8盤 中國國學思想
浩大中華,聖賢血脈,所思所歷,化為國學。國學,乃一國的學術;國學思想,則是國學之靈魂!
老子創造了全人類的思想巔峰;《道德經》是繼《聖經》之後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根據老子的陰陽學說提出的二進制思想,是現代數理邏輯的雛形。
儒學對十八世紀的法國啟蒙運動產生了的深刻的影響,孔子被尊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孔子學院已風靡全球。
先秦諸子學說思想,為中國哲學思想的源泉,經過孔孟老莊、韓非呂尚,以及董仲舒、王夫之等這些歷代哲學巨擘的創新和發展,其超時代的價值已充分展現。中國的國學、中國的國學思想,已為世界所矚目。
《中國國學思想》從九大方面,高角度、大視野、深入淺出系統地介紹了中國國學思想的形成、發展、演變和影響,並把國學思想中的先哲宗師和經典著作一一進行介紹,精選出國學思想的名言進行賞析,以給所有國學愛好者一次精神的洗禮。成為本專題的點睛之處。這是我們今天所要認識並抽象繼承、積極弘揚的。
主要欄目:概說、諸子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釋家思想、傳播影響、先哲宗師、經典著作、名言賞析
第9盤 中國傳統道德
道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基礎,而古往今來所有中國思想家「究天人之際」的根本目的是求善。「彰善癢惡」是中國傳統道德的基本使命。
「善」是中國傳統道德的價值目標和倫理基礎。孔子說:「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見」。因此,在一定意義上,中國傳統道德思想就是求善的學問,中國傳統道德教育思想,則是培養「善人」的學說。
中國傳統道德理論,內容宏富,博大精深。讓我們一起分享古人的智慧,聆聽先人關於人倫、品德、修身、養性的種種見解,發揚傳統道德的光芒,去粗取精,傳承博大精深的華夏傳統文化。
主要欄目:歷史發展、基本內容、人性論、義利論、仁愛論、公私論、家庭倫理觀、交往道德觀、修身論、人生論、傳統道德故事、傳統道德典籍
第10盤 中國世界遺產
故宮、長城、殷墟、秦始皇陵、莫高窟,或象徵著中華民族的血脈相承和民族精神,或標志著中國古代文明的典範,或開創了以都城建制規劃陵園布局的肇端,或代表了中國佛教藝術最輝煌的時代,無一不是人類文明史上輝煌壯美、璀璨絢麗的篇章。
廬山的雄奇險秀,剛柔並濟,黃山的千峰萬壑,比比皆松,「江水並流而不交匯」的三江,九寨山水,天然原始,四季景色變幻無窮,這些天工的傑作,鬼斧的神功,將錦綉中華裝點的更加神奇瑰麗……
主要欄目:走進世界遺產、中國文化遺產、中國文化景觀遺產、中國自然遺產、中國自然與文化遺產、中國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11盤 中國古建築文化
從雄偉壯麗的皇宮金殿,到造型奇特的客家土樓;從金碧輝煌的亭台樓閣,到奇巧別致的寶塔古橋。五千年來,中國人用勤勞和智慧,創造著一個又一個奇跡。
中國的古建築,是燦爛的中華傳統文化中最具獨特魅力的部分,是中國古文化、古文明的標志和象徵。它凝聚著中國古代各階層人民的智慧和才能,無論個體建築還是群體建築,都是一個民族不同歷史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諸條件的綜合產物,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完美結合。
主要欄目:古建築概述、宮殿陵寢、祠祀建築、宗教建築、古塔石窟、民居建築、園林建築、名樓名亭、軍事建築、橋梁建築、公共建築
第12盤 中國園林文化
東晉曲水流觴的蘭亭,宋時詩畫入園的沈園,明中葉諧趣精雅的拙政園……不論是在各朝代中聲名遠揚,卻已蹤跡無處的皇家名園,還是在古今千年風華百代、恆久如斯的私家秀築,在歷史的滄海桑田,它們深深浸潤著中國文化的內蘊,是中國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藝術珍品,是一個民族內在精神品格的生動寫照。
中國的造園藝術,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為最終目的,從而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審美旨趣。富麗堂皇的北方園林,咫尺乾坤的蘇州園林,或者迤邐如畫的嶺南庭院——中國古典園林,以其靈秀的美,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書寫了小院春雨打芭蕉的清新與沉思;以其堂皇的美,為世界的園林藝術鐫刻了濃墨重彩色絢爛的華麗與經典。
《中國園林文化》帶您暢游在似詩如畫的中國園林文化之中,讓中國古典園林醇厚的韻味款款撲面,於有限中見到無限,又於無限中回歸自然。
主要欄目:園林文化概述、北京皇家園林、河北皇家園林、江蘇古典園林、浙江古典園林、廣東嶺南園林、其他特色園林
第13盤 中國的古橋
中國的古橋,是一道道美不勝收的風景線,有「小橋通巷水依依,落日閑行到市西」的水鄉小榭,有「折柳送別」的灞橋,有「盧溝曉月」的盧溝橋,有「奇巧固護,甲於天下」的趙州橋……它們有的奇巧玲瓏、姿態萬千,有的青龍入潭、古樸典雅,有的長虹卧波、氣魄宏偉。
古橋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灞橋是傷心送別的代名詞;斷橋相會是愛情的美好贊歌;汀泗橋、賀勝橋是民族英雄的象徵。古橋充滿著詩情畫意,古橋凝聚著悲歡離合……
《中國古橋文化》帶你看小橋流水,賞盧溝曉月,念折柳送別,通過古橋史話、古橋詩詞、古橋傳說等文化現象,我們一睹中國古橋文化的獨特魅力。
主要欄目:文化概覽、古橋名勝、古橋史話、古橋詩詞、古橋傳說、古橋風俗、古橋名篇、古橋名畫
第14盤 中國名山文化
中國名山,譽滿天下,雄、奇、靈、秀,各具特色。
泰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衡山之煙雲、恆山之奇崛、嵩山之萃秀,百態千姿,各懷絕景。而黃山更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聞名中外。。。。。。
「山有大美境界,游山戀山,貴在悟山。」山,在中國歷來就是佛家、道家崇敬之地,因而也成就了以佛、道名揚天下的多座名山;山也是中國神話傳說最多的地方,從三皇五帝、君王大臣到民間的凡夫俗子,都留下了或喜、或悲、或怒、或怨的美麗傳說,山也因此而充滿了靈性;山,更是中國古往今來詩文辭賦、碑文篆刻里經常為文人騷客歌詠的對象,而歷代名人留下的詩詞題賦則更增加了這些名山的文化底蘊,留給我們的是無盡的遐想。
「仁者樂山」,中國的山是人文景觀、風土人情、豐厚的文化積淀、浩盪的歷史進程緊密相連的精神載體。綿延千年的中國名山已經延伸成一種獨特的中華名山文化。賞華夏之美景,尋千古之勝境,覓峰巒之奇絕,探溪谷之幽秘,此乃山之盛宴!
《中國名山文化》以中華五嶽、佛教名山、道教名山、旅遊名山為綱目,以名山歷史、景區介紹、名寺名庵、文物瑰寶、詩詞書畫為指引,讓人於峰巒迭峰,含煙凝翠,飛瀑流泉,鳥語花香間,細賞名山風景,探尋千年山水中的人文脈絡。
主要欄目:概述、東北名山、華北名山、華東名山、華中名山、華南名山、西北名山、西南名山
第15盤 中國文化名城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眾多的歷史文化名城,便是中國這塊古老文明大地上的一面面色彩斑斕的旗幟,一段段沉澱的歷史。
《中國文化名城》從地理、文化、歷史三者兼顧的角度,帶你走進那自然的傑作、感受宮殿的威嚴、大山的雄奇、古城的純朴,這一刻,城市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符號……
主要欄目:京津滬渝、晉冀名城、內蒙古黑吉遼、山東名城、江蘇名城、浙江名城、皖贛名城、福建名城、河南名城、湘鄂名城、粵桂瓊名城、陝寧名城、新甘青名城、蜀藏名城、滇黔名城
第16盤 中國文化名鎮
「吳根越角」的浙江古鎮西塘,小橋、流水的「中國第一水鄉」周庄,「桃花源里」西遞,徽州古鎮婺源, 還有「晉商」的發源地平遙……
《中國文化名鎮》帶著我們似乎了走進了一幅幅淡彩的宣紙畫,在布滿皺紋的老人們的臉上,閱讀它們曾經的榮耀與滄桑。
主要欄目:走進古鎮、浙江古鎮、江蘇古鎮、安徽古鎮、四川古鎮、重慶古鎮、江西古鎮、山西古鎮、廣西古鎮、福建古鎮、其它省古鎮
第17盤 中國茶文化
茶之道,在心,在藝,在魂;茶之理,由境,由人,由品。
中國是茶的故鄉是世界上最早種茶、制茶和飲茶的國家,是茶文化的發祥地。陸羽在《茶經》中談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這是稱頌茶是美木之最,一部種茶、制茶、飲茶的歷史洋溢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璀璨光輝。
主要欄目:概述、茶史淵源、茗茶檔案、茶具、茶道、茶與禮俗、茶與健康、茶的鑒定、茶的品飲、名人與茶、茶經書院、茶之傳說、書畫篆刻、茶事散文
第18盤 中國酒文化
「吳帶當風」的畫聖吳道子,醉後為畫,揮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黃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畫」。「書聖」王羲之醉時揮毫而作《蘭亭序》,「遒媚勁健,絕代所無」。李白寫醉僧懷素:「吾師醉後依胡床,須臾掃盡數千張。飄飛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懷素酒醉潑墨,方留其神鬼皆驚的《自敘帖》。草聖張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於是有其「揮毫落紙如雲煙」的《古詩四帖》。
了解酒的歷史,品鑒酒的詩文,走進酒的世界,品味酒與人生。
主要欄目:酒的起源、釀酒歷史、酒的類別、酒禮酒俗、酒政酒制、酒的器具、酒的品評、酒之最、酒之典故、酒與詩文、酒與藝術、酒與名人、養生保健、飲酒禁忌
第19盤 中國陶瓷文化
「CHINA」英文的意思是「中國」,「CHINA」英文的意思也是「陶瓷」。
陶瓷是中國偉大的發明之一,也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在歐洲,擁有中國的陶瓷被認為是財富與身份的象徵。陶瓷是一張古老中國的名片。
主要欄目:陶瓷歷史、陶瓷分類、陶瓷工藝、陶瓷常識、陶瓷賞析、收藏鑒別、陶瓷名城、陶瓷名窯、歷史人物、陶瓷詩詞、陶瓷習俗、傳說故事、陶瓷與文化、陶瓷在世界
第20盤 中國錢幣文化
中國的古人相信天圓地方,秦代的方孔圓錢似乎是個佐證。透過錢孔看歷史。錢幣便是一個時代的文化載體,它們全面反映了當時的經濟、政治、軍事、科技、文化、宗教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主要欄目:中國錢幣概況、中國古代錢幣、中國近代錢幣、中華人民共和國錢幣、古代錢幣單位、古代貨幣釋名、中國錢幣之最、中國錢幣史話、古代錢幣收藏、古幣真偽鑒定、錢幣博物館、古代錢幣欣賞
第21盤 中國絲綢文化
兩千多年前,隨著中國西部沙漠深處一聲清脆的駝鈴聲響,華夏文明也開始緩緩起程。沿著那無邊無際的沙漠,中國的絲綢、蠶種、栽桑養蠶技術、絲織工藝及火葯、造紙、印刷術縱伸到彼岸之邦,這就是為我們所熟知的「絲綢之路」。
「西域敞襟懷,冰山雪蓮開;天涯醉佳釀,道是故人來。」 絲綢之路像一條連接泱泱大國和西域疆國的黃金通道,將輝煌的華夏文明傳播到世界的各個角落。
絲綢的文化淵源在中國源遠流長。衣袂飄飄、慢捻輕紗的絲綢製品在古代曾是王公貴胄的專用的奢侈品,到如今它已放下身段飛入尋常百姓家。在這光輝而漫長的歲月里,蘇綉、湘綉、蜀綉、粵綉這些美侖美奐的絲綢製品已成為中華文化的精粹聞名海內外。
主要欄目:絲綢概述、蠶桑絲綢、絲綢史話、四大名綉、絲綢之都、絲綢之路、絲綢欣賞、其他綉種、絲與文化、絲綢知識;
二、中國服飾文化
中國素有「衣冠王國」之稱。從洪荒時代,我們的祖先披著獸皮與樹葉,艱難地跨進了文明時代的門檻,到貴者衣帛,賤者衣布,貴賤之別,望而知之的封建時期,再到民國時期旗袍高跟鞋相雜糅的裝扮,幾千前中國服飾文化發展史猶如堂皇的中國思想文化史一樣,是中國傳統文化寶庫這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主要欄目:服飾概述、原始服飾、商周服飾、春秋戰國服飾、秦漢服飾、魏晉南北朝服飾、隋唐五代服飾、宋遼夏金元服飾、明代服飾、清朝服飾、近代服飾、民族服飾、服飾趣談
第22盤 中國書法文化
「點」如含苞之寒梅,凝神屏思,清冽暗香……
「豎」如蒼遒之老樹,筋骨瘦矍,精氣崢嶸……
「撇」如月下之竹葉,虛心颯颯,臨空飛翹……
「捺」更如大漠長刀,朔氣彌散,寒光鐵骨……
「無形而具圖畫之燦爛,無聲而具音樂之和諧」。作為四大國粹之一的書法藝術,以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藝術語言再現了中國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在水墨一提一按間,展現剛柔精神,在筆尖一轉一折中、勾畫萬千氣象。中國書法以意境美為最高境界,詮釋著中國文化,對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博雅而細膩,蘊涵著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中國書法文化》包含了書法歷史、書法特點、篆書書法、隸書書法、楷書書法等各大書法派系板塊、歷代書法名家,以及筆墨紙硯和有關書法鑒定、收藏的知識,並介紹了書法名家和他們的近千幅傳世名作,詳盡精彩,獻天下志趣書法之友人共享。
主要欄目:書法歷史、書法特點、篆書書法、隸書書法、楷書書法、行書書法、草書書法、書法名家、筆墨紙硯、賞析指南、書法鑒定、書法收藏、書法欣賞
第23盤 中國繪畫文化
名山大川、佳風勝野、田野村居、城市園林、樓觀舟橋、奇花異草、珍禽靈獸、歷史名跡」無不入畫;荊關董巨,風格各異。「黃家富貴」「徐家野逸」 格調不一,春蠶吐絲,鐵線蘭葉,惟妙惟肖。塞林平遠,敗荷鳧雁,洛神水畔,皆盡其妙。
《中國繪畫文化》詳盡敘述各個時期中國繪畫的成就和特點,精心搜羅挑選歷代繪畫名家名作,真實地再現了中華數千年的繪畫史。力求使讀者多角度領略中國繪畫的民族風格和美學價值,提高獎賞能力,體驗文化時尚。百幅傳世經典賞析,千幅歷代名畫欣賞,一覽萬古風流,發揚中華傳統文化,體驗繪畫博大精深!
主要欄目:中國繪畫的概說、先秦時期的繪畫、秦漢時期的繪畫、魏晉南北朝繪畫、隋唐時期的繪畫、五代時期的繪畫、兩宋時期的繪畫、遼金西夏元繪畫、明代時期的繪畫、清代時期的繪畫、近代時期的繪畫、中國繪畫之術語、中國繪畫的鑒藏、古代的名畫賞析、古代繪畫的欣賞
第24盤 中國民俗文化
中華民俗文化特色鮮明,斑斕多姿。
上元火樹銀花,七夕牛郎會織女,中秋放天燈、走月亮,重陽賞菊插茱萸……
奇特的民居和祭墳俗,壯觀的和尚頂燈舞,熱鬧歡快的賽龍舟,別出心裁的罵社火,「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漢子齊吼秦腔」……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濃郁的民俗風情給這塊中華古老的大地塗上了如詩如畫的色彩。
走進《中國民俗文化》,一同感受中華民族歷經世世代代所錘煉和傳承的民風民俗,也許,在您的生肖中、在您所過的節日里,還有許多你不曾知道的故事。
主要欄目:民俗文化概述、中國傳統節日、中國地方民俗、二十四節氣、民俗與生肖、民間財神信仰、民俗故事傳說
第25盤 中國民樂文化
簫和古琴,帶著避世者獨特的灑脫與不羈;鼓和嗩吶,高亢振奮,展示著那份直爽和敞亮;笛和揚琴,如高山流水,張揚著亮麗和清新;二胡和琵琶,撥動心弦,且歌且泣……
高山流水遇知音,音韻傳情譜心曲。《中國民樂文化》從民樂之器、史、韻、曲、旅等方面講述中國民樂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民樂悠悠,歷久彌新,遍覽古代樂器,嘆仰先人智慧。更有助於提高您的民樂的知識素養和藝術鑒賞力。
主要欄目:民樂概述、器樂網路、民間樂器、地方樂種、國樂名家、民族樂團、民歌專題、樂府專題、民樂佳話、經典樂曲
第26盤 中國曲藝文化
中國曲藝文化源遠流長,起源於坊間,興盛於民間;從市井、巷陌中走來,在瓦舍、勾欄中洗練。經過數百年的藝術實踐,在中華傳統文化的潤澤下,在中華民間藝人數百年的藝術實踐中,終成中國曲藝這一魅力無限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精彩的說唱,悠揚的曲調;豐富的曲目,眾多的流派;中國曲藝種類眾多,活躍在民間的曲藝品種有400個左右,分布於大江南北,長城內外。
曲藝的主要藝術手段是說和唱。它運用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生動形象的說唱化了的語言來講述故事,描繪人物,狀物寫景,抒發感情。唱要有伴奏或擊節樂器,樂器則弦多於管,同時輔以做功,有動作,有表情。演員口吐蓮花,字字珠璣,聽眾拍案叫絕,嘖嘖稱奇。
主要欄目:曲藝概述、大鼓曲藝、彈詞曲藝、琴書曲藝、評書曲藝、快板曲藝、弦類曲藝、相聲曲藝、其他曲藝、名家風采、曲藝逸事、曲藝欣賞;
二、中國戲曲文化
主要欄目:戲曲概述、京劇、崑曲、秦腔、豫劇、越劇、黃梅戲、評劇、河北梆子、蒲劇、湘劇、淮劇、川劇、其他戲曲、戲曲
第27盤 中國民間藝術
惟妙惟肖的泥塑、麵塑、雕刻,巧奪天工的編織、刺綉、剪紙、蠟染,流光溢彩的翡翠、琉璃、宮燈,精妙絕倫的皮影、布藝、木偶藝術……
中國民間藝術主要欄目:概述、紋飾藝術、泥塑藝術、麵塑藝術、雕刻藝術、編織藝術、刺綉藝術、剪紙藝術、風箏藝術、民間扇藝、民間燈彩、年畫藝術、皮影藝術、民間布藝、木偶藝術、民間絹人、烙畫藝術、紙扎藝術、盆景藝術、蠟染藝術
第28盤 中國武術與傳統體育
主要欄目:武術概說、武術歷史、武術文化、武術流派、武術精粹、武術名人、武術諺語、傳說典故、趣聞軼事、蹴鞠、馬球、捶丸、中國象棋、圍棋、抖空竹、賽龍舟、其他傳統體育運動
第29盤 中國養生文化
主要:養生文化概述、道家養生、彭祖養生、中醫養生、二十四節氣與養生、四季養生、古人與養生、養生詩詞、養生故事、養生雜談、中華養生葯膳食譜
第30盤 中國飲食文化
中國的飲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譽的。華僑和華裔外籍人在海外謀取生,經營最為普遍的產業就是餐飲業。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中國餐館,中國的飲食可以說是「食」被天下。
主要欄目:概述、八大菜系、其它菜系、中華老字型大小、飲食器具、飲食禮儀、古代名廚、飲食典故、名人與飲食、飲食雜談、吃出健康
第31盤 中國中醫葯文化
中醫葯,它不僅為中華民族的生存繁衍和保證人類健康做出了偉大貢獻,而且在此基礎上衍生的中醫葯文化,也無不在各個領域閃爍著燦爛光輝。
主要欄目:中醫理論、診治方法、發展影響、古代名醫、中醫之最、中醫典故、中葯典故、醫葯漫話、醫葯詩文、醫葯對聯、傳世醫書
第32盤 中國性文化
從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從群婚,到單婚,從性開放到性保守、性封閉,統治階級的驕奢淫逸,性科學的火炬在神州大地上過早地燃起但不久又瀕於熄滅,形形色色的性觀念的沖突,令人刻骨銘心的兩情繾綣,令人發指的罪與惡……這一切,勾勒成一幅復雜紛紜、多彩多姿的歷史畫卷。。
主要欄目:性概說、性歷史、性生理、性心理、性疾病、性雜談、房中術、性美學、性名著、性圖譜
第33盤 中國神秘文化
主要欄目:概述、周易、陰陽五行、天人感應、風水堪輿、太乙神數、奇門遁甲、六壬神課、四柱八字、紫微斗數、梅花易數、手相面相、星相術、姓名學、占夢術、測字術、巫術、養生術、著名典籍
第34盤 中國圖騰文化
主要欄目:圖騰概述、圖騰崇拜、圖騰禁忌、圖騰神話、民族圖騰、姓氏圖騰、圖騰崇拜與原始岩畫、圖騰舞蹈、圖騰標志與中國文字的起源、圖騰文化與地名官名、圖騰文化與民族服飾、圖騰的傳承與派衍、華夏四大圖騰、圖騰與面具文化群落、圖騰生殖崇拜、生肖與圖騰崇拜、《山海經》中的圖騰文化
中國龍文化
龍作為華夏先民的圖騰,起初不過是剛剛采自荒山的一塊毛石,粗獷而簡陋。在歷史老人的手中,它被不斷裁切、琢磨。商周予它威武,漢唐給它大度;龍在魏晉如竹林七賢,仙風道骨;在遼金則如草原野馬,恣肆奔騰,帝王貴胄使它至貴至尊,民間百姓讓它入鄉隨俗。
對現代中國人來說,龍的形象更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聯的情感,「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這些稱謂,常令人們激動、奮發、自豪。因而,「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龍是中國人的獨特文化創造、觀念創造、符號創造。「龍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中國五千年偉大歷史的象徵,是崛起的偉大中國人們勤勞、勇敢、不屈不撓、大膽創造、誠信和諧的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
主要欄目:龍的起源、龍的發展、龍的本質、龍的種類、龍與吉凶、龍的形式、龍的傳說、龍的藝術、龍的影響
本盤包括:《中國色彩文化》《中國數字文化》《中國龍文化》
第35盤 中國科技與發明
指南針、火葯、印刷術、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中國之所以成為文明古國的標志之一,在人類科學文化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頁。古代,我國的科學技術在許多方面居於世界的前列。
包括:《中國科技與發明》《中國天文歷法》《中國度量衡器》
第36盤 中國皇室文化
包括「中國皇室文化」「中國古代官職」「中國科舉教育」「中國法律刑罰」「中國宮室車馬」「中國衣食什物」「中國古代軍事兵器」「中國古代商賈貿易」,你可以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