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載體 >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欣賞結課論文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欣賞結課論文

發布時間:2021-02-17 05:52:19

❶ 民族古典音樂論文(800字左右)

音樂永遠是民族文化中的那唯美的一面,在樂器的緩緩鳴奏中,表達的是作者的情感,無形之中樂曲的深處流淌著的是民族文化血脈深處的精髓。。。每每聽著古典音樂的響起,那種悠揚,那種獨特的中國風,心靈深處的有著不一樣的觸動,雖然聽不出《高山流水》的知音難覓,品不到《春江花月夜》的清麗奇幻;但是依舊為凄涼憂傷的《二泉映月》而傷懷,被《霸王別姬》的悲涼豪邁而震撼。。。。他們再現了古代的情感生活,過往的抑鬱悲憤,那時的英雄兒女,跨時代的哲理思考,都是那麼地多情,那麼的發人深省。 中國民族音樂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氏族社會中,就產生了原始的歌舞和歌曲,到殷周奴隸主統治的時代,音樂文化已經相當發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音樂不斷得到發展。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多次出現音樂文化繁榮昌盛的時代。中國民族音樂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映出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 中國民族音樂基本上由宮廷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民間音樂四部分構成。 宮廷音樂:一部分是典制性音樂,如各類祭祀樂、凱歌樂、朝會樂等;另一部分是娛樂性音樂,如各種筵宴樂、行幸樂。這兩大部分音樂體現了宮廷貴族文化的兩個側面,一是皇權至上自我形象的塑造,二是貴族階層的精神享樂。 文人音樂:文人音樂包括古琴音樂與詞調音樂,它與書、繪畫、詩詞共同構成中國傳統文化中獨特的文人文化,琴、棋、書、畫,琴居首位。古琴音樂追求的是超塵脫俗的意境天人合一的思想,「清、幽、淡、遠」的浪漫色彩,這種音樂最符合封建社會的「中和」思想,成為古人修身養性,塑造人格的最好手段。 宗教音樂:一、體現了中國宗教信仰的多元化特點,佛教、道教、基督教、薩滿教,在各自的文化基礎上宗教音樂各有特徵; 二、外來的宗教帶來的外來音樂和樂器不斷與本土音樂的融和; 三、較濃的民間風格,大量的宗教音樂以民間歌曲為基礎加以改動使之儀式 化、教儀化。 民間音樂:民間音樂分為民歌、歌舞、說唱、戲曲、器樂,以綜合藝術為主。獨特的中國傳統文化孕育了獨特的民族民間音樂的體裁、形式、風格、內容,成為中國民族音樂的基礎。 如今古典民族音樂的現狀不容樂觀,
中國歷來重視音樂教育,有著悠久的
歷史傳統。但在普通教育中將音樂作為正規課程列入期間,則是清末才開始的。1898年康有為以「請開學校折」上書光緒帝,提出了廢八股遍設學校的主張。戊戌政變後,梁啟超等人積極提倡在學校中設立樂歌課。此後幾年間,新式學堂陸續開設了唱歌課,從而在普通學校中形成了以教授新式歌曲和歐洲音樂常識為主要內容的音樂教育,至此,學堂樂歌成為我國一個新文化即將實行切換的關鍵時期。1927年採用德國專業音樂教育體制建立的上海國立音樂院,均依照德國音樂院校的課程內容上課,學生們演奏我國傳統樂器也是用現代方法演奏。 當時以西方音樂為主體的中國學校音樂教育雖然對建立和
發展近代中國音樂文化起到了重大作用,做出了重大貢獻,但由於學校中的音樂教育未能把傳承中國音樂作為自己的重要職責,因而對多數教育者來說,接受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受到了相當程度的阻隔和影響。雖然在各個方面做了一些有利措施,但從學校音樂教育的整體來看,民族音樂尚未能取得其應有的主體地位。這不僅對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是個沉重的打擊,而且對今後的民族音樂教育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由於多年來形成的教育體制和觀念及外來文化的侵入,使得我國學校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教育傳承之間存在割裂、脫節現象,這就造成了國民對民族音樂的不重視,而使民族音樂文化處於不斷滑坡狀態。因此,學校教育應該作為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主要渠道,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大歷史使命。 民族音樂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種文化形式的綜和,同時又是各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出來的。音樂文化里包括了多種文化,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因為各種類型的民族民間音樂是在勞動中創造出來的,它不僅僅是一種音樂現象,其中也體現了各個時代各個地方的文化、民俗、語言、美學觀點,同時也寄託了一種文化的情思,其所涵蓋的情感和精神是這個民族的靈魂與思想,是這個民族精神的載體。匈牙利音樂家柯達伊這樣說過:「民族傳統有機的繼承,唯有從我們的民間音樂中才能找到。」意思是說,作為文化的民族民間音樂具有繼承的價值,民族音樂教育同時也具有愛國主義教育的積極意義。 音樂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民族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教育和文化是相輔相成的,沒有文化的教育是不可行的,沒有教育的文化就失去了它的實際存在價值,教育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所以,民族音樂傳承與學校的音樂教育是分不開的。 毋庸置疑,民族音樂文化在教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從幾千年來的中國音樂史及現代的音樂教育現狀看,我國音樂要得到真正的發展和提高,必須以中華民族本土音樂為主,如果把西方或者其他流行音樂當成主流,而將民族音樂作為附庸的話,必然會帶來民族音樂衰退乃至消亡。學校教育作為傳承文化的重要方式,要使民族音樂文化在學校音樂教育中得以很好地傳承,就要強調民族音樂教育在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性,所以要加強民族音樂教育,改善教育措施是關鍵。 我國音樂教育的發展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傳統民間音樂的發展現狀不容樂觀,就像我們的母親河每年斷流一樣,民間音樂中的許多品種也出現了斷流,瀕臨絕滅。流行音樂充斥著中小學音樂課堂,民族音樂教育被忽視。專業藝術院校招生和業余器樂考級中,報考西洋樂器和報考民族樂器的人數驚人的懸殊。更令人痛心的是多數學生都不會欣賞民族音樂的美,甚至對教材中的民族音樂持排斥態度。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有很多,用歷史追朔法分析這些現象不難發現: (一)近二十年來受外來文化、市場經濟的影響,各種媒體播放民族音樂的比例較少,流行音樂所佔比例較大,加上港台流行音樂的推波助瀾,使得很大一部分學生趨之若鶩。致使我們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追星族與歌迷越來越多,而民族音樂的愛好者卻越來越少。青年學生只知道四大天王、超級女生,對民族音樂知識可以說了解甚少,說不出幾種民族樂器的名稱、叫不出幾位中國民族音樂家的姓名; (二)應試教育長期不重視音樂教育,音樂課的情況無人問津、無人監督、無人指導音樂教學。致使音樂教育無法執行教學大綱,更無法完成規定的內容。音樂教學科研不足,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模式沒有改變,致使學生對音樂課喪失興趣。 二、發展民族音樂教育的具體措施 長此以往,沒有青少年對民族音樂的喜愛和發揚光大,民族音樂將會失去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因此,「發展民族音樂教育,提高民族音樂素養」顯得尤為重要。學校責無旁貸地成了弘揚民族音樂文化、振興民族音樂的主要陣地。在教學中發揮民族音樂教育的優勢,陶冶學生
情操,增強民族意識,讓絢麗璀璨的民族音樂自立於世界之林,乃是當前音樂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怎樣落實呢我認為應主要從以下幾點抓起: (一)以情感教育為主線,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深厚感情。通過學習一些帶有典型民族風味的歌曲,在掌握和灌輸民族音樂知識的同時,讓學生明白音樂離不開民歌,民歌是一切音樂創作的源泉的道理,使學生從心理上崇拜民族音樂,提高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感情。我國民歌浩若煙海,內蒙民歌的豪放、遼闊,江南民歌的婉轉、秀麗,陝北民歌的高亢、奔放,雲南民歌的明麗、清新,新疆民歌的活潑、歡快,無不給人以美的享受,從中得到豐富的體驗,體味到各民族的風俗民情和鮮明的地域色彩。學生對這些民歌創作根源的追溯,會對民族音樂產生由衷的熱愛之情。有了這樣美好的感情,就會對學習民族音樂產生濃郁的興趣,為學校進一步實施民族音樂教育打下濃厚的情感基礎。 (二)以民族音樂的欣賞為契機,增強學生的體驗能力,體驗民族音樂所塑造的意境,開拓學生的藝術視野,提高學生的藝術感受力、鑒賞力和創造力,以學生自我感受為基礎,啟發學生展開形象的翅膀,令學生將民樂與自我的情感認識不斷協調起來,使民樂的欣賞成為學生情感體驗的活動,在此活動中令學生自我振奮、自我感動。教師有意識地選擇欣賞曲目,做到有淺到深、由表及裡地對學生實施教育。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懷著由衷的喜悅去吸收民族音樂的營養,接受民族音樂文化的熏陶。 中國民族音樂走向世界很有市場前景,關鍵是要有好的作品和市場運作。我認為,當前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存在著創作和市場兩個問題,需要下大功夫解決。「中國民族音樂的作品不夠豐富制約了其自身的發展。由於民族管弦樂的樂器和編制的特性,你不能用西洋的配器方式來寫中國民樂作品,而當代作曲家的作品有許多卻還是從西洋樂團的配器移植過來的,這樣的作品並不適合民族樂團演奏。民族音樂的市場開發問題也十分明顯,從我們在歐洲和美國的演出看,實際上民族音樂有市場,但國內缺少推廣民族音樂的機制,沒有專門的人才和經紀公司向世界各地推廣中國民族音樂。」 古典民族音樂的傳承也許還要走很遠,但是我們必須不停的尋找契機,為民族的文化作出應有的保護,更要作出應有的創新,讓更多的人去接受,去認識我們的音樂文化。

❷ 中國民歌鑒賞論文

中國民歌的分布 根據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不同風格色彩, 中國民歌大體可以分為六個不同的風格 色彩區。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區; 2.西部受伊斯蘭文化影響的新疆民歌區; 3. 西部受佛教文化影響的藏族民歌區;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區; 5.東北受薩滿教影晌的狩獵文化民歌區;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農半牧文化民歌區; 7.中原及東部沿海有著古老傳統文化的漢族民歌區。 至於每個民歌區的民歌分類。 由於民族不同, 各自有其傳統的分法, 不可能劃一, 只能存異。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區 這個民歌區主要處於現在的內蒙古自治區, 以蒙古族民歌為代表。 蒙古族歷來有「音樂民族」、 「詩歌民族」之稱。民歌可分「長調」、「短調」兩大類,「長調」民歌主要流行於東部牧區以及陰山 以北地區,特點是字少腔長,富有裝飾性,音調嘹亮悠揚,節奏自由,反映出遼闊草原的氣 勢與牧民的寬廣胸懷。 牧歌、 思鄉曲、 贊歌等大多屬於長調。 聞名的曲目有 《遼闊的草原》 、 《牧歌》等。「短調」主要流行在西部、南部半農半牧區,其特點是結構短小,節奏規整,不 少敘事歌、情歌、婚禮歌都屬於「短調」。著名的短調民歌有《森吉德馬》、《小黃馬》等。 草原文化民歌的共性是表現出草原牧民的質朴、爽朗、熱情、豪放的情感與性格。此外,在 西蒙還有一種「蒙漢調」(蠻漢調),它是蒙、漢兩個民族的音樂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流的 產物。流行於河套一帶的「爬山調」也是蒙、漢民族共同喜愛的歌種。 2.西部受伊斯蘭文化影響的新疆民歌區 這個民歌區地處新疆,以維吾爾、哈薩克民歌為代表,它受過來自中亞伊斯蘭傳統文化的影 響, 與阿拉伯音樂文化有著一定的聯系。 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 其歌舞藝術以「十 二木卡姆」聞名於世。民歌有愛情歌、勞動歌、歷史歌、生活習俗歌四大類。維吾爾民歌在 音調方麵包括了中國音樂、阿拉伯、歐洲三種音樂體系,它是中國民歌音調多元化來源最突 出的一種。有不少民歌是與舞蹈相結合的,具有活潑、風趣的格調。聞名中外的民歌有《阿 拉本罕》、《半個月亮爬上來》、《達坂城》、《送我一朵玫瑰花》等。哈薩克族主要居住 在北疆,從事牧業。民歌可分為三大類:(l)詞曲固定的民歌(包括牧歌、狩獵歌、情歌、 宗教歌等);(2)即興填詞的民歌(包括山歌、漁歌、謎語歌等);(3)習俗歌(包括 婚禮歌、哭嫁歌、送嫁歌等)。其中以情歌數量最多,大都表現情人離別的痛苦和祝福。哈 薩克民歌中有中國音樂和歐洲音樂兩種體系。中國音樂體系以宮、羽調式最多。聞名全國的 有《瑪依拉》、《等我到天明》等。 3.西部受佛教文化影響的藏族民歌區 這一民歌區包括西藏自治區和青海、四川的部分藏族聚居地區。民歌包括山歌(牧歌)、勞 動歌、愛情歌、鳳俗歌、頌經調五大類。民歌演唱活動大都與佛教節日有關,民歌中不少是 與舞蹈結合在一起的,如「囊瑪」、「堆謝」、「果謝」、「鍋庄」等歌舞品種。音樂屬於中國音樂體 系,民歌一般特點為熱情、開朗、誠摯、動人,極富高原特色,節奏律動性強。聞名的民歌 有《北京的金山上》等。《北京的金山上》原來是一首箭歌(即狩獵歌),最初流傳在西藏 的東南部林區。如今成了流傳全國的新民歌。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區 這一民歌區包括雲南、貴州、廣西等地的少數民族地區一帶。有二十幾個不同民族聚居在這 里。該區民歌有著不同層次的古老文化特徵,具有特殊的社會功能,民歌大多為「詩、歌、 舞」相結合的演唱形式,內容復雜多樣,同時存在著不同歷史階段的民歌。由於許多民族沒 有文字,民歌成了他們記載歷史、傳播知識以及進行社交活動的重要手段,已成為日常生活 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所有這些都反映出特殊的、多層次的文化現象。這一地區代表性民歌 是多聲部民歌。多數民族都有二聲部、三部民歌。民歌的分類有「大歌」、「小歌」。大歌以侗 族、布依族、壯族等民族的最聞名,大歌又分男聲、女聲、童聲三種,男聲大歌一般節奏性 較強, 曲調明快。 女聲大歌節奏較自由, 旋律細膩、 柔和。 小歌除二聲部外也有單聲部民歌。 內容以愛情為主,一般是青年男女在室內用小嗓輕聲唱。此外還有古歌,以苗族的古歌歷史 最悠久。內容敘述天地的形成,人類的起源。遊方的起因等。曲調富於吟誦性,歌唱者多為 老人。侗族大歌 50 年代即聞名全國,其他民歌如《桂花開放貴人來》、 《阿細跳月歌》等, 也都是有代表性的曲目。 5.東北部受薩滿教影響的狩獵文化民歌區 這個民歌區主要包括東北大、小興安嶺一帶,以鄂倫春族民歌為代表(包括鄂溫克、赫哲、 達斡爾、滿族籌),鄂倫春族在 1949 年前還保留著不少原始社會的痕跡。這是一個喜愛歌 舞的民族,過去以狩獵為生,每當狩獵滿載歸來,或者民族節日,都要進行歌舞狂歡。他們 的民歌可分為三大類:(l)山歌,(2)歌舞曲,(3)薩滿調。山歌又分「長調、「短調」,「長 調」高亢剛健,節拍自由;「短調」曲調平穩,節奏規整。歌舞曲大多為一領眾和形式。薩滿調 是為請神、跳神、祭祖、葬禮時唱的歌,曲調吟誦式,多為領和。鄂倫春民歌為五聲音階。 以宮調式、羽調式居多。他們最喜愛的民歌有《額呼蘭?德呼蘭》,是一首歌頌大自然的歌。 此外《鄂倫春族小唱》在全國也很聞名。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農半牧文化民歌區 這一民歌區包括甘肅、青海、寧夏的黃河上游地區,有漢、回、土、撒拉、保安、東鄉、藏、 裕固等民族聚居的區域。自古以來屬於半農半牧文化范疇。歷史上曾經是「絲綢之路」必經之 地,東西文化交流較早,由於長期的多民族交化交融,產生了八個民族並有的歌種——「花 兒」。該區民歌可分「家曲」,「野曲」兩大類,「家曲」包括各種酒麴、宴席曲、小詞、秧歌等;「野 曲」包括「花兒」在內的各種山歌、牧歌等。野曲只能在室外唱。「花兒」為代表性歌種,曲調高 亢悠長,格調深沉婉轉,氣質粗擴、淳樸。不論哪個民族都使用漢語演唱,而各民族有自己 的襯詞,中外聞名的曲目有《上去高山望平川》。 7.中原及東部沿海有著古老傳統文化的漢族民歌區 漢族民歌區在六個區中屬於最大的一個,從寒冷的北方到亞熱帶的南方,從西北高原、西南 高原到東部沿海平原,地理條件、風俗習慣、生活、生產方式多種多樣。語言雖同屬漢語, 但各地方言不同。東、西、南、北差異很大,民歌的風格特點也呈現出多種特徵。另一方面 漢族在北方草原民歌區、 西北半農半牧民歌區以及西南高原多民族民歌區都有千萬以上的人 口,因此,民歌區部分重疊的現象也是存在的,基於以上情況,漢族民歌區又可以分為十個 支區和一個特區

❸ 關於民族音樂鑒賞的論文

雖然不是音樂生,但也來說說吧··

我先說說少數民族新疆維吾爾族的音樂特色,說到音樂特色必須要和舞蹈結合在一起,因為沒有舞蹈的音樂是不完美的,那就沒有民族的特色了,也就沒有民族風格了!維族的民歌基本上都與舞蹈有關系,他們節奏很簡單,咚嚓嚓咚嚓.這個節奏..適合新疆的民族舞蹈,在那遙遠的地方之類的歌,都是歌頌新疆那美麗的大草原..是典型的草原民族.他們的樂器豐富而簡單,有阿地力,冬不拉等等.還有吹奏樂器.新疆民歌的最大特點是藝術性很強,尤其是舞蹈藝術性很強,算是很好的舞蹈即興伴奏歌曲.那輕快的節奏,彷彿流動的河水在蟠曲而行.新疆舞蹈的特點也很明顯,就是惟美,優雅,輕快,活潑!這也算新疆少數民族的風格!他們在大草原的生活可以通過音樂和舞蹈的形式展現給我們,很顯然,大草原的生活是美好的,才會有那麼優美的新疆舞蹈還有那麼動聽的新疆民歌!
說到新疆,當然就不能忽略蒙古族人民.他們和新疆的維吾爾的風格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都是大草原那種豪情奔放!雖然這樣,但是也有不同,比如音樂形式就不一樣,蒙古族的樂器有很多,而且這些樂器更可能的抒發在草原的心情,蒙古族的馬頭琴所表達的含義不是歡快,而是幽靜.在茫茫的大草原中,那種馬頭琴發出的聲音讓人聽了就凄涼,聽了就有種心曠神怡的幽靜.應該說蒙古族比新疆的維族更加貼近"草原之夜",畢竟蒙古族講究的禮數很多很多,這樣在音樂形式不同也就會引發舞蹈的不同.舞蹈形式應該說新疆的舞蹈是無與倫比的.新疆舞舞步很靈活,而且跳得也輕快,而蒙古族的舞蹈略與草原或者說是家鄉聯系的緊密一些!要說到家鄉那蒙古族的風格都與家人,家鄉,母親有關,相信騰格爾的蒙古人你是聽過的.歌曲敘述的就是他深愛的家--大草原.他一生的頑皮都寄託給了讓他長大的神聖的大草原!
可以說是維族和蒙古族兩個民族是非常相象的,但也有略不同.也許是政治因素所造成的,但這個不是所關心的,真正的答案也許在那些已經經過歷史磨練的音符裡面,說不定只有音符所表達出來的旋律才是真正他們為什麼不同的答案!
說完了北方的歌曲,南方歌曲一樣有他的魅力所在,比如說雲南吧,音樂的風格很有江南風采,很流行的民族樂器葫蘆絲已經家喻戶曉,周傑倫<菊花台>結尾的那段就用到了它,可以說他樂器搭配的是無懈可擊.雲南的少數民族很多,傣族白族等等,在這樣一個大民族匯聚的地方,舞蹈肯定是大眾化的,就必須歡快,有潮流,有內涵,雖然風格和北方的新疆舞蹈差異很大,甚至舞蹈元素很簡單,區別不同的是他們的舞不同之處是節奏,可以說南方的舞蹈節奏很豐富,而北方的節奏性很單一,也有的沒有節奏的感覺就一跳而過,很優美的舞步一個連貫的動作就完成.舞步不同也就意味著音樂不同,南方的少數民族的音樂都是所謂的江南風格.正如舊式中國風風格的歌曲.有古箏,二胡,琵琶.它們一聽上去就很優美,有的敘事,有的抒情,有的感懷.在音樂領域上是略勝一疇.帶有江南色彩的曲調包含了有意境的中國風歌曲畢竟是能被中國人所接受的!
總之,民族音樂風格收地區差異而不同,這也是它們的魅力所在,因為只有這樣,音樂的元素才會豐富起來,否則再有內涵的歌曲總有一天也會聽「膩」的,歌曲的最高境界我認為還是音樂元素的多元化。因為只有這樣大家才能夠相互溝通,世界才會流動!永不靜止,永葆生機!

❹ 音樂欣賞論文,急求,3000字。

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是世界民族音樂之林紅的一棵古老而長青的叄天大樹,是我們華夏子孫的驕傲。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是浩瀚的大海。僅僅從我們通常所說的民歌、器樂、曲藝音樂、戲曲音樂的數量來看,也是令人驚嘆的。據不完全統計,至今已收集到的民歌約有30萬首左右。民族民間器樂約有200餘種樂器,獨奏、重奏、合奏樂曲難以數計,中國的曲藝約有200多個曲種。戲曲約有360多個劇種。曲藝和戲曲都是綜合性藝術,音樂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同時也是各種劇種、曲種特徵和風格的主要體現者。至於這眾多的劇(曲)種中豐富多樣的劇目、曲目、聲腔、板式、行當、流派、唱段、文武場音樂等等。更是難以數計。

產生我國這么豐富的民族音樂的原因有:第一,悠久深厚的歷史傳統;第二,復雜多樣的自然環境;第三,博大的文化背景;第四,眾多民族和人口。
包括民歌與歌舞、民族器樂、曲藝音樂、戲曲音樂四章內容。
一、 民族與歌舞
民歌與歌舞是聯系在一起的,所以書中也是一起放在第一章一起介紹。民歌和歌舞都來自人民的生活和勞動,這是它們一個很大的特點。民歌的體裁大體分號子、山歌、小調3個大類。號子直接為勞動服務,是在人民體力勞動中編唱的,它的音樂堅實有力、粗獷豪邁,和勞動聯系十分密切,音樂節奏和節奏緊密結合。山歌則產生山野勞作中,聲調高亢、嘹亮,節奏較自由,具有直暢而自由地抒發感情的民歌。小調是產生在群眾日常生活的休息、娛樂、集慶等場合的民間歌曲。中國的歌舞音樂也很豐富,他的音樂特點與小調很接近,只是因為要配合舞蹈動作,常家用更多的襯詞、襯腔和重復腔等。歌舞音樂大體分:秧歌類、花鼓類、花燈類、風俗舞類。此外,還有旱船、蓮湘、小車、拉花、春牛等歌舞形式及其音樂。
二、民族器樂 分類有吹奏、彈撥、拉弦、打擊樂器,曲式結構大多以曲牌為基礎,段落性很強。
三、曲藝音樂
曲藝是一種表演藝術,也是綜合藝術,它以講唱文學為腳本,安排布局,展開情節,汲取各種藝術表現手段。曲藝是敘事性的音樂,是在「演故事」,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千百年來,文學、音樂、表演三者在曲藝這一綜合體中相鋪相成,有機結合,達到了今日曲藝的豐富、成熟的境地。中國曲藝有200多種,分類問題很復雜,一般根據音樂特點分8類:鼓詞類、彈詞類、道情類、牌子曲、走唱類、琴書類、雜曲類、數唱類;曲藝唱腔體式分曲牌體、主曲體、綜合體。曲藝分南北不同,各自有長處,我們熟悉的如北方京韻大鼓、南方評彈。
四、戲曲音樂
戲曲,是一種綜有詩歌、音樂、舞蹈等多樣表現手段的中國傳統戲劇藝術。音樂是戲曲藝術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唱腔和器樂兩種成分。中國傳統戲曲約有360多個劇種,音樂遺產非常豐富,形態十分復雜。戲曲的藝術特點有綜合性、戲劇性、民間性與專業性的結合三點。戲曲的唱腔具有抒情性、敘述性、戲劇性三方面特徵。戲曲的器樂特點大多處於伴奏、陪襯的較次要的地位。戲曲的劇種全國性劇種有昆劇、京劇、兩種。我對京劇特別喜歡,對其中內容了解較詳細。京劇是以皮黃腔為主的全國性戲曲舉重之一,約有200年的歷史,因形成與北京而得名。由於京劇名師輩出,19世紀後半期至20世紀初,有了譚鑫培等一帶新人出現,譚鑫培是這一階段傑出的代表,他博採眾長,繼承余、張、程等又有所創新,為京劇老生的一帶宗師。這時京劇不僅受群眾歡迎,而且得到清王朝統治者的贊賞,逐漸取代了崑曲的地位而影響全國。從此,建國前後,老生有言菊明、譚福英、馬連良、周信芳、李少春、楊寶森等;旦角有王瑤卿、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等;武生有蓋叫天、厲慧良等;小生有姜妙香、葉盛蘭等;凈角有金少山、裘盛戎、袁世海等;老旦有龔雲匍、李多奎等;丑角有肖長華、劉斌昆等;琴師有孫佐臣、徐仁沅、王少卿、楊寶忠等。。。。。。他們在各個行當中都有重大建新,在唱腔、表演、念白等方面都有所創新,自成一派,將京劇藝術推到了鼎盛時期。京劇約有1000多個傳統劇。故事大多取材於「列國演義」、「西漢演義」、「三國演義」、「隋唐演義」、「西遊記」、「楊家將」、「水滸傳」、「說岳全傳」等,也有從昆劇和其他地方小戲、民間歌舞中移植過來的,范圍十分廣泛。京劇的唱腔以皮黃腔為主。二黃強蒼涼深沉,長於抒發悲憤之情,有正、反二黃之分;西皮腔剛勁明快,長於表現靈活、昂揚、歡快之情。除了皮黃腔外,京劇還有南梆子、四平調、高撥子、吹腔、崑腔和許多民間小調等唱腔。京劇演唱也很講究,注重按字行腔、要求字正腔圓,聲情並茂。京劇器樂文場以京胡為主,輔以月琴、京二胡、小三弦,有時還用笛、笙、嗩吶、海笛等;武場有鼓板、大鑼、小鑼、鈸,有時用堂鼓、水鈸、碰鈴、大饒等。京劇著名的傳統劇目有《二進宮》、《玉堂春·三堂會審》、霸王別姬》、《卧龍弔孝》等。其他的戲曲劇種如北方秦腔、晉劇、河北梆子、豫劇、評劇、碗碗劇,南方贛劇、川劇、湘劇、黃梅戲、越劇、湖南花鼓戲、錫劇等,各個戲曲劇種的唱腔都有分別,也各有自己的長處。
學習體會《中國民族音樂欣賞》後,感觸頗多,以前我們總是認為歐洲音樂是最優秀的,而我們民族音樂是不足以登入大雅之堂的,現在知道了民間音樂浩瀚如海,並不比歐洲優秀的音樂差了多少,也是那樣需要我們努力學習和發揚光大的,我們更應為我們民族音樂能夠走向世界多做貢獻。

❺ 民族音樂鑒賞的論文

民族音樂學家劉九達先生曾說過一段往事:有一次他坐船回四川老家,忽聽得船工唱起了號子,便趕緊掏出本子想記下來。可是船工們一見那個陣勢忽然都啞了。其中一位老船工說:「那位先生是同我們鬧玩,哪有那樣闊氣的人來學這不三不四的東西哦!」現如今的學者和歌唱家去「采風」或者沒遇過這種尷尬,可是說實在,「場面」上的東西我們見得太多。
周強在《石工號子》的封面上寫道,他的專輯是「學院派與原生態的對話」,相信這是他多年歌唱實踐與思索的感悟。所謂「學院派」和「原生態」,它們之間並沒有一條天然的不可逾越的鴻溝。有的「原生態」人以為「原汁原味」才是最好,任何對它進行藝術「加工」都是對它的「污染」。而「學院派」又往往被人指責「高高在上」,對業余的民間的東西不屑一顧。其實這都是「鬼不吃蠟燭屎――人做出。」「原生態」無非就是民間的東西,它既不會一成不變,甚至不可以復制。你以為侗族人平日唱的「大歌」與央視演播廳里表演的「大歌」是一樣的么?傻!說白了,後者也是對前者的一種「加工」。藝術加工並沒那麼可怕,「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永遠是藝術的法則。胡松華唱《草原贊歌》以及滕格爾唱《天堂》不都一樣經過了「加工」的么?牧民並沒指責...

❻ 中國民族音樂論文

音樂是人們澄靜的心聲,是自然空靈的天籟。 世間有那麼多的樂曲,但恐怕只中國古典民族音樂能將其中的真諦盡數彰顯出來。 何嘗不是如此!那宮廷音樂,少了清新,多了奢華;爵士樂,少了柔美,多了繁雜;流行音樂,更是少了超然,多了浮躁。 而中國古典音樂,至高,至聖,至純,至美。絕不張揚,卻聲聲柔亮,潛入人心。絕不神秘,卻層層深入,別有洞天。它不求太多,只願將中國古典傳播流轉,正因如此,無論黃土高坡,還是江南水鄉,都有了它的存在。 靜坐竹亭,彈奏古琴,想必古人便是在這種情境之下彈奏出那一曲曲的清音雅韻。 愛古曲,愛高山流水之通靈,漁舟唱晚之閑適,二泉映月之綿長,陽春白雪之聖潔。 賞民樂,賞梁祝之哀婉,關山月之豪放,姑蘇行之明快,雁落平沙之悠揚。 而這些都是由中華五千年來的文化積淀所傳承孕育的。漁歌唱和,流水清音,親友別離,追憶斯人,人與自然相呼應,自然與文化相融合,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底蘊都融入了古典音樂,傳遞所思,所感,所想。洗禮著人們的心靈,訴說著別樣的文化……「中和」之美是一種以「和諧」為本質特徵的審美類型,其主要特點表現為意蘊含蓄、典雅,情感力度適中,文與質、情與理等各種因素和諧統一。
中華民族是以儒釋道互補為傳統文化基礎的,受先秦「尚中」「尚和」和孔子「中庸」思想的影響,「中和」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根本精神,也是中同傳統文化的豐要思維模式,從詩詞文章、書法繪畫、園林建築到音樂戲曲等等,都受到「中和」精神的深刻影響,並都放射著「中和」精神的光芒。
統觀我們高中音樂鑒賞的教材,凡人編的中同傳統音樂,從古琴曲到古琴文化,從甫代歌曲到唐詩宋詞,從民歌到民間器樂曲,隨處都能找到「中和」之美清晰的影子。
大學音樂鑒賞論文
音樂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學會欣賞音樂便走出了欣賞美的關鍵一部分。因此學習欣賞音樂是一門很重的課程!在這門課程的學習中學到很多東西。
一. 對中國古典音樂的認識
在這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國的古典音樂,體味到了中國古典音樂的美。笛聲的清脆,簫聲的深沉,琵琶的錚錚之音,這些我們都從中感受到了華夏之音的美妙,體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中國的古典音樂是以五音--宮商角徵羽為基礎的,中國古代的音樂大家創作了中國獨特的音樂形式
如今在民間十分流行的是嗩吶這種樂器,無論民間的喜事還是喪事嗩吶都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樂器之一。嗩吶作為我國傳統的樂器我國的音樂大家創作了優秀曲子如《百鳥朝鳳》堪稱經典。
在這門課的學習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增強了民族的自豪感與自信心,有提升了對祖國的愛。
二. 對西方音樂的認識
《命運交響曲》堪稱經典,歷史上表現命運的音樂很多唯獨只有貝多芬用選取了敲門聲來表現命運,一聲聲短促而有力的敲門聲顯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和與命運抗爭到底的決心。「命運」這一主題在貝多芬的演繹下有了另一種境地,成為了歷史上無人挑戰的經典。同時在這門課的學習中還有欣賞了幽默曲、圓舞曲等,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對幽默曲的欣賞,不但一定程度上了解了這個時代的音樂更是在這些藝術家的身上學到了追求理想的不放棄精神和為實現目標不斷奮斗的高尚品格。
三,傳統音樂與現代音樂
中國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度,其音樂的發展歷史更是一部豐滿的史詩。在當今的樂壇最受年輕人歡迎的是Rap音樂,其中周傑倫便是一位現代音樂的代表人,但是即使在人們看來如此現代的音樂人,在他的音樂里我們依舊可以看到傳統的音樂元素,如在《菊花台》,這首曲子的結尾用的便是我國雲南的傳統樂器葫蘆絲。再如當今的年輕人所喜歡的歌曲《蘇三說》與《One Night in Beijing》更是大膽的吸取了我國傳統藝術京劇中的音樂元素,受到人們的歡迎。
回歸傳統是一種趨勢,我國是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立足於傳統並且與現代的音樂元素相結合進行創新這是一種必然。有我國「西部歌王」之稱的王洛賓先生是將傳統音樂用現代音樂元素演繹的典範,他創作的歌曲膾炙人口,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傳唱。
四. 音樂對人的影響
音樂由人創作自然表達的是人的情感,音樂的欣賞著便是要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體味創作者的情感,從而達到人與音樂的共鳴。《義勇軍進行曲》,中國人民內心的堅決,頑強的意志,作曲人滿懷的崇高,神聖,庄嚴都融進那雄壯的旋律之中,無論何時何地聽到都熱血沸騰,充滿希望,讓聽者驀地升起對崇高的一團敬畏與仰望。又如在欣賞陳鋼、何占豪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中,我們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梁祝二人真摯的情感,音樂主要以「草橋結拜」、「英台抗婚 」、「化蝶」為情節展開,大提琴與小提琴交相互應的音樂形式讓人印象深刻,欣賞者可以從中清楚的體味主人公的情感。
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音樂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成為生活的調和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音樂的意義所在。在情緒低落時適合聽激情澎湃的音樂如交響曲與進行曲,在心情煩躁的時輕音樂是不錯的選擇能讓人平靜下來,認真的思索。
五.音樂與素質教育
音樂的最大功能是從精神上讓我們超越有限的生命的圍牆,把視野投向另一個關於美的音樂世界。她最奇妙的力量在於讓我們日益漂泊的靈魂有回家的感覺,擴充我們生命的寬度和深度,尋找到生命的精神支柱,找到靈魂的歸屬。
近年來,我國大學一直在提倡素質教育,其實是在追求自然科學教育和人文藝術教育的平衡。素質教育建立在和諧教育對素質的全面理解上。因此,素質教育本質上應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在這個充滿競爭的世界,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里,每個人都應該從各方面全面的提升自己,而通過各種科學有效的途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素質教育其中一個要義就是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於是,我國的各個大學正逐步向綜合性大學發展的同時,尤其注意了藝術教育的發展。在大學課程里,藝術不再只是藝術系學生的學習內容,也納入了普系的教程,藝術成為公共必修課程。
當代大學教育中強調素質教育是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要求,而藝術教育的關注正是人類感情的關注,作為一種意識形態,作為一種感情重要的存儲和表達方式,藝術教育為實現素質教育的總體目標提供了生動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內容成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種教育形式.

❼ 求<中國民間音樂欣賞>課程論文或寫法也行啊

中國民間音樂文化的中斷與發展
有一句話經常被我們驕傲地掛在嘴邊上: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至今的古代文明。的確,我們不費什麼氣力就可以閱讀先秦的古籍,連天書一般的甲骨文也被「四堂」破譯了,而羅馬人的拉丁文早就成了死文字,印度人有時還要跑到中國來向季羨林請教他們的歷史,而懂古埃及文的人,大半並不是今天的埃及人;我們的孩子直至今天還在琅琅記誦兩千多年前孔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仍然信奉「忠恕而已矣」的子之道,仍然將《大學》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而希臘人早已拋棄了宙斯改信了基督,伊拉克人重建的巴比倫「古城」的城牆上居然鐫刻著贊頌偉大的薩達姆總統的阿拉伯文,埃及人連血統也早已不純了,只剩下一些封存在偏僻村落里的「法老人」,還在叮叮當當地延續著古老的石雕技藝,而就連他們也已經皈依了真主。有人說中國人沒有貴族意識,但是從上面所陳述事實的角度出發,很多中國人,尤其是有點文化的中國人,在內心深處總有一種「長者意識」:我們總喜歡倚著幾千年厚重的歷史,用一種極不平衡的心態和目光看待周圍的那些暴發戶,心裡有些發酸,也有些發苦。
但是,這種文化上的「長者意識」是極其脆弱的。雖然我們在堯舜時代就開始「以糜觡冒缶而鼓之……以致舞百獸」(《呂氏春秋•古樂篇》),但是在今天,很多人拿起洞簫來會橫著吹,但是卻能把韓式歌舞和美國的黑人說唱模仿得惟妙惟肖,甚至青出於藍。我們現在的狀況非常奇怪:雖然在我們的國土上曾經出土過距今有著9000年歷史的製作已經精美的骨笛(河南舞陽賈湖村新石器遺址),我們也經常也以我們悠久的歷史為榮,但是我們的正規音樂教育體系卻是俄國式兼德國式的,連民族音樂的教育也必須要使用和貫徹西洋音樂的分析方法和結構體式,而我們平常嘴裡哼的,常常又是H.O.T、後街男孩、邁克爾•傑克遜什麼的。有人並不認識韓文,卻能大段大段地背誦韓文歌詞,但是若叫他唱幾句中國民歌,他會憋紅了臉,最後唱幾句《東方紅》了事。
有的學者說中國的流行音樂是個怪胎,這種看法有些過於刻板和苛刻了,其實存在的即是合理的,所謂的奇怪其實都是相對的,是觀察角度的問題,也是參照標準的問題。20世紀中國民間音樂文化的演變過程的確不太正常,但是我想,很久以後當我們的後代從更寬泛的歷史廣度出發來看待這段歷史的時候,也許會分析出更為理性的頭緒。在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時代,中國的民間音樂文化經歷了數次猝死和早產:二三十年代以上海為代表的那種甜得發腥的流行音樂是早產的混血怪胎,但是49年新中國成立,她便猝死了;49年以後,尤其是60年代以後,一切的民間文化全部都政治化了,但是78年以後它也猝死了(現在在一些有重要意義的晚會上它還會出現,但是已經沒有了觀眾,純屬木乃伊展覽);80年代以後在港台風、歐美峰、日韓風的催化下生長起來的流行樂、搖滾樂,雖然也像是早產兒,而且還服用了過量的激素,但基本上發育還算正常。歷次的「猝死」遠不只是限於音樂,我們所謂的「代溝」,其實也可以看作是社會文化猝死後重生的後遺症。
由此我又聯想到,雖然我們總喜歡把我們的悠久歷史掛在嘴邊上,可是我們現在這種四不象的社會文化狀態,與盛產想像力的先秦文化,與陽剛正大的兩漢威儀,與開闊雄渾的盛唐氣象,又能有多大關系呢?誠然,我們這個民族的一些根深蒂固的優點和死不改悔的缺點始終未變,如家天下的社會理念,如勤儉節約、吃苦耐勞和忠恕孝悌的觀念,也如阿Q精神,如滑頭哲學,如槍打出頭鳥的忌諱,等等。但是依我的淺陋之見,以上優點的延續源自於漢文字儒家典籍在物質上和精神上的薪火相傳,而典籍的傳承者就是我們過去所謂的那些「萬惡的統治階級」和「反動學術權威」,在話語權被遵守(哪怕是在表面上遵守)儒家規范的階層所掌控的前提下,在教育並不能真正普及的古代社會,由於「家天下」的社會結構,廣大的民眾自然會奉此為行為規范——這便好像鞭炮,炮響不斷,乃是因為火引不滅。至於那些缺點,應該是民族性使然,由來已久,沉痾難治,非有幾次大的革命加上長時間的歷史演變所不能治癒。
而以上的這些長期存在的優點和缺點,與民間的社會文化氛圍,不能說沒有關系,但至少在表層表現和意義上,關系不大,所以才會才會發生一次又一次的文化「猝死」。我看電視上關於慕尼黑啤酒節的節目,那些德國人大醉酩酊之後在大街上引吭高歌,唱的很多是在中國都找得到樂譜的古老的經典的民謠,然而我們呢?王小帥的電影《青紅》描寫的是大約二十多年前的事情,那時候在婚禮上人們喝醉了,會拉起手風琴,意氣風發地高唱《革命人永遠是年輕》,而比那些人年輕二十多歲的人在今天如果喝醉了,十有八九會唱周傑倫的「哼哼哈兮」。僅僅幾十年,我們的審美角度就已經發生了巨額的飄移,所以我常想,若是時光倒流,令我回到唐朝,我會不會又身處異國的感覺?
因為「猝死」的劇痛,也因為對文化控制的憂慮,所以有些人提出要反對外國的「文化侵略」。可是,為什麼美國人不怕「文化侵略」呢?這正是「猝死」的成因所在。唐太宗貞觀年間,政府置「十部樂」:燕樂、清商樂、西涼樂、高昌樂、龜茲樂、疏勒樂、康國樂、安國樂、天竺樂、高麗樂。我們看名字就能知道,十部樂中只有燕樂和清商樂是中原漢族音樂,其他的都是「文化侵略」,那麼唐朝人為什麼不怕「文化侵略」?這和今天西方發達國家的心態有些相似之處。強勢文化可能會從弱勢文化中吸取元素,但是不會因為弱勢文化而發生質的改變;但是弱勢文化在向強勢文化學習的過程中,卻很有可能脫胎換骨。正因為這樣,唐朝人雖然「深度胡化」,但是唐朝人所創造的光輝燦爛的文化卻又是我們今天所難以企及的,而且在我們今天看來,唐朝人所遺留下來的那些熠熠生輝的文字沒有一點「文化侵略」的味道,是最正宗的中華文化,恢宏,正大,包羅萬象。今天的美國的情形並不是很一樣,美國文化是建立在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基礎上的附件式文化,由於在物質領域他們領先我們太多,也由於我們的及其糟糕的教育造成了嚴重的文化斷裂,我們很容易盲目地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我們的審美方式,所以雖然從終極意義上來說,美國文化未必優於中國文化,但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在這個特殊的時代,無可奈何地扮演起了類弱勢文化的角色。
很早就有人提出過「全盤西化」的構想,且拋開該不該全盤西化不談,我們就算真的想全盤西化,這樣的西化能夠成功嗎?假設我們放任自流,任西風吹得碧樹凋,但是老樹劫後,能否發出新芽呢?若是西化成功,我們從此不做東方人,吃西餐彈吉他住別墅拿高工資寫拼音文字,倒也罷了,問題是我們會不會像拉美和非洲的一些國家那樣,落得個邯鄲學步的下場?個人以為,我們既不該西化,也根本不可能西化,因為我們的文化並不是真正的弱勢文化,強行的轉變肯定會帶來致命的紊亂。20世紀連續的文化猝死其實就是西化的代價:向西方學習死了一次,改向蘇聯學習時又死了一次,又改向西方學習時又死了一次,而且還亂成了一鍋粥。我們的猝死後的重生是非常不徹底的——希臘人自從改信了東正教,從前的信仰便變成了異教,只剩下了歷史文化意義上的研究價值,而不再有人真正去信仰,而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還是以我們的古典文化為榮的,哪怕並不怎麼了解。我們的民族音樂已經衰落得不成樣子了,但是不管是誰,都不好意思在一個播放著《流水》的場合口出穢語、行為粗魯,因為我們都懂得應該尊重我們所引以為驕傲的資本——民國時那些大字不識一筐的軍閥,往往對知識分子根外禮遇,就是很好的例證。那麼不西化,我們該何所是從呢?竊以為:
第一,正視「文化侵略」。我是不把「韓流」什麼的當回事的,與中國音樂、中國文化同等級別的,應該是整個的西方古典音樂、流行音樂和廣義上的基督教文化,像美國文化不過是個個案而已,韓國文化更只不過是中國儒家文化的衍生,而日本文化壓根就是個怪胎。短時間的風靡根本就不能說明什麼——當年蒙古人征服宋朝,有些漢奸也學著蒙古人的樣子把帳篷搭在大街上,但是現在還有人在大街上搭帳篷嗎?西方音樂中繁瑣的是他們的樂理,而其中的內涵與中國音樂相比,並不見得豐富。拿古典音樂來說,西方人或作壯闊狀如《命運》,或作傷心狀如《羅密歐與朱麗葉》,或作神秘狀如《少女的祈禱》,或做紳士狀如那一大堆雷同的華爾茲,或作寧靜狀如《月光曲》,幾乎沒有什麼新鮮的。再拿流行音樂來說,西方人或作發泄狀如邁克爾•傑克遜,或作長吟狀如席琳•迪翁,或作下鄉狀如那些鄉村歌手,或故作妖冶的純情如蝴蝶•微笑,或故作哲學家狀如神秘園樂隊,看起來五花八門,實際上千篇一律。現在的歐洲民歌是什麼味道,幾百年前還是什麼味道,但是中國的民樂無論從形式還是思想來說都改變了很多。就算是在同一個時間段內,我們的音樂也有著更為豐富的內涵——中國的音樂表面上純凈、簡單,沒有和聲,合奏的規模也不大,但音樂的過程絕非對情感或事件的簡單描述,而是在看似寧靜安詳的基礎上進行著無盡的冥思,音樂的起伏相當光滑,但悄悄營造出的構造的想像空間卻是近乎無限的。中國傳統音樂、傳統文化在今天的弱勢地位是短期性的因素造成的,雖然這些因素看似是來勢洶洶。從長遠看,我們應該對我們的傳統保持樂觀的態度。
第二,正視流行音樂。不客氣地說,很多流行樂手的音樂都是抄來的——不是直接的露骨的抄,而是理念上的抄。比如我們聽王力宏的音樂,他的唱腔太美國了,聽他的音樂跟聽美國人的音樂沒有什麼分別,這樣的歌手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港台的歌手愛抄外國的,而八九十年代的大陸歌手愛抄港台的,這是中國流行音樂的真實發展歷程。然而我們也必須看到,我們也有羅大佑、李宗盛這樣的有著自己獨特音樂理念的音樂人,而且最近十年來,大陸的很多音樂人也結束了傻乎乎地一味學習別人的行為,開始用自己的方式創造新的音樂。像浮克對民族音樂的化用,騰格爾對民歌的演繹,以及寶刀未老的崔鍵的不懈的思考與探索,都可以算是獨立思考的典範。雖然現在還有很多惡俗的現象,但是我們沒有理由認為中國現在的流行音樂就是垃圾,以它現在的水平它還不足以代表中國音樂,但是它的未來一定會發生質變。中國的文化是非常奇妙的,往往已是山重水復疑無路,卻又總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們不能預知未來是因為我們不能想像未來,然而未來若是能夠想像,那這樣的未來還有什麼價值?
第三,為小眾音樂提供生存土壤。現在的埃及人沒有人會唱古埃及的民歌了,但是今天的中國人還能用古琴彈奏千年前的樂曲。中國的民間音樂文化經常會隨政治的原因發生突變和表面上的「猝死」,但這種「猝死」卻無法斬斷地下的暗流。在很多城市裡的偏僻角落,當你不經意間闖入了一間不起眼的酒吧,你也許會驚訝地發現,酒吧里的人都在欣賞著一種你也許根本無法接受的音樂——這和公園里那些拉著胡琴唱京劇的老先生們其實是一樣的,是在以小眾的方式為大眾延續著過去和現在,並為未來提供著種種未知的可能。一個小國很容易被徹底改變,但是像中國這樣的大國,灰燼之下隱藏的炭火很可能就能夠引發明天嶄新的燦爛。崔健說: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也許今天我們尚不理解少數人的堅持,但是明天他們就可能變成主流。而應該成為主流、卻遭受著不公待遇的文化現象,也完全可以通過小眾音樂的流傳等待歷史的機遇。

我多希望第二次盛唐是我們這一代人創造的,但是事實上這不太可能。不過至少,我希望未來再造盛世的那一代人,能夠記起我們這一代人在歷史的轉彎所作的努力。

❽ 中國民族樂器賞析選修課的結課總結

1笛子簫葫蘆絲嗩吶笙巴烏管子
2二胡馬頭琴牛腿琴胡琴奚琴
3古琴古箏琵琶阮、月琴、三弦、柳琴、冬不拉
4鑼梆子鼓鈸碰鈴
中國民族樂器很多的相同的名字還分很多種

閱讀全文

與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欣賞結課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圍牆歌詞 瀏覽:230
道奇酷威廣告背景音樂 瀏覽:106
比喻輕音樂之美的文字 瀏覽:542
小號音樂下載 瀏覽:578
歌曲專輯圖下載地址 瀏覽:867
財神駕到歌曲mp3下載 瀏覽:734
琴歌指彈海闊天空吉他譜 瀏覽:355
下載mp4格式的音樂 瀏覽:352
電腦聽音樂用什麼 瀏覽:512
最好酷狗音樂播放器 瀏覽:502
信樂團隊的假如簡譜 瀏覽:243
平安酷狗音樂 瀏覽:760
佳人輕撫桃花mp3下載 瀏覽:453
infinite網易雲音樂 瀏覽:844
歲月趙忠祥背景音樂 瀏覽:980
如何將電腦的歌體添加到蘋果音樂 瀏覽:672
fade鋼琴mp3 瀏覽: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樂 瀏覽:806
成都彩虹小學音樂老師 瀏覽:496
鳳凰傳奇星光歌曲點評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