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載體 > 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和傳承

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和傳承

發布時間:2021-02-17 08:51:03

A. 如何傳承和發展我國民族民間音樂

推廣是關鍵抄·現在的民族藝襲術越來越被人們淡忘·其實民族藝術是中華文化的精華·要做到傳承首先必須具備良好的藝術素養·其次是發展·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推陳出新·把民族音樂融入時代元素·發展大眾文化,
我也是一個即將邁入大學校門的新生·我今後從事的可能就是音樂教育·我很喜歡民族音樂·從心底里希望她能不被人們淡忘··這還需要更多人的共同努力才行·

B. 簡述中國傳統音樂的分類並分析民間音樂的傳承特徵

中國傳統文化
開放分類: 文化、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很濃的網站 <A href="http://www.sygtx.com">www.sygtx.com
以中國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為基礎的哲學文化,借用了現代科學上的發現,把宇宙的本質、宇宙的形成、發展變化、成熟、衰老與死亡,宇宙的歸宿;人的本質,人的過去與未來,人從那裡來,到那裡去,人生的目的和意義,應當怎麼做人;我是什麼?我是誰?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運動中扮演的角色;人類社會的本質,人類社會的歸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訴給人類。把以上內容告訴給人類,是讓人們明白我們做人的權力、責任和義務,讓人們都知道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

中華傳統文化總述
[編輯本段]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成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中國文化主要可以歸納為三種:1.宗法文化 2.農業文化 3.血緣文化.
這三種文化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並且隨著歷史的演變它們之間相互滲透作用越來越緊密.例如:在封建社會的大家庭裡面,血緣關系十分重要,特別強調輩分和地位的等級差距,因此十分重視家族家規,它們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國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魯迅先生的小說里我們常常可以看見宗法文化對封建統治和人們思想產生的影響;我國自古以來直至今日還是一個農業大國,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形態必然會產生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制度。

簡要的說就是: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
它有四種形式的文化內容: 物質、行為、制度、精神(四種文化形式的具體表現)

中華傳統文化細品__
[編輯本段]
與一般的宗教相比較,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在於它從哲學、科學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會、人生的本質和意義的,既是充分說理的,又可以讓人進行實證,這些內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隨便解釋得了的。所以,它與一般的宗教是不同的,它的魅力在於比一般的宗教更具有說服力的。一般的宗教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礎上的,只有通過虔誠地相信,才能感到神的存在,不能問、不要問為什麼,是什麼道理。可是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在各種色象的誘惑下,很多人是經不起引誘的,他們都會對自己的信仰發生動搖的。特別是一些宗教不能正確科學地解釋自身,而且往往與科學思想是有抵觸的(這不是說科學是正確的,科學也是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而科學的道理又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它認識的是物質,是事物直觀的可見的表象。在科學日益發達的今天,宇宙飛船上天,原子彈爆炸,互聯網技術,生物技術上的成就,科學觀念是很易被人們接受的。由於以上原因,人們對信仰發生動搖也是很正常的,這也正是這種原因,有些基督教的牧師、天主教的神甫都背判了自己的信仰,成為上帝的罪人。更頭甚者,有些神甫和牧師還染上了艾滋病,有媒體報道,他們之所以染上艾滋病是由於不正當的性行為造成的,這說明他們已經遠離自己的信仰,淪為上帝的罪人了。但是我們應當承認,天主教、基督教的大部分教徒的人格還是高尚的,但是從發展的趨勢看,基督教和天主教、依斯蘭教,都沒有發展前途,因為它們都不能為科學思想所接受,最終會被人們所拋棄。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學發達,人們的文化水準提高,認識能力增強的情況下,越是有利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在人們沒有文化愚昧的情況下,中國傳統文化是不易推廣與傳播的,因為它不具備傳播這種文化的軟體與硬化。在中國歷史上,無論什麼時候,哪一個封建王朝都沒有真正徹底的貫徹中國傳統文化,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從來都沒有象《聖經》文化和《古蘭經》文化那樣,左右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的命運。現在最有利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徹底貫徹,而這種貫徹是民主的、自由的,人們自覺自願地接受的,不願接受馬上就可以反對,而不是象歐洲中世紀歷史上的《聖經》文化,和現在《古蘭經》文,是強迫的。

用現代語言把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表達出來,使人們真正的理解中國傳統文化,這並不是我有什麼能耐,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本來就包涵的本質。再者,這也是人類歷史發展到今天的必然的產物,因為大家都有文化了,語言也表述能力也加強了;第三、科學已經很發達了,我可以藉助科學上的發現和科學語言,對其理論體系進行系統細致地表述,這樣就更有說服力與感染力。以上各點,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所在。中國傳統文化,還有語言和文字上的優勢,這在以前的帖子中都談到了,在這里就不贅述了。

C. 我國古代音樂文化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文化思想的活躍,為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發展奠定了人文思想基礎,經過秦漢魏晉南北朝的積累,以及戰爭、通婚、海上與陸路通商貿易為不同文化交流架起的橋梁,至盛唐時期,無論是在宮廷音樂、宗教音樂、民間音樂、文人音樂、音樂教育等方面,還是在音樂體裁、題材,以及與外來音樂、樂器的交流與融合方面,都使古代的音樂藝術達到了空前的高度與繁榮,又經過宋、元、明、清的繼承與發展,形成了聲樂與器樂兩大類相對獨立的藝術形式。同時與其他藝術相結合,在我國產生了歌舞、民歌、琴歌、說唱、曲藝、戲曲等包含著豐富內容的音樂種類與體系;形成了以宮廷、宗教、文人、民間為主線的器樂音樂的發展與傳承。每一件樂器如古塤、鍾、磬、管、瑟,琴、箏等,都有一段自己的故事。每一種器樂的形式與樂種,如房中樂、鼓吹、管弦合奏、吹打合奏、西安鼓樂、福建南音、江南絲竹、廣東音樂等,都有一種時代的選擇和特殊的自然和歷史背景。其中,有敞開胸懷大膽吸納與接受外來文化的碰撞,也有民族的創造、民族文化精神的結晶。直至20世紀,隨著西方音樂與世界文化的大量傳入,中國音樂以它悠久的歷史、輝煌的成就以及它獨特的民族文化精神擁抱和融入了世界的音樂文化之中。

D. 中國民間音樂的繼承與發展

中國民族音樂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古代文獻一般追溯到黃帝。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無論從形式上還是意境上都無比豐富的民族音樂文化。它講究藝術表現的中和、簡約、適度、含蓄、空靈。以五聲音階為主。與西方傳統藝術注重立體感不同,它更著重於表現線形態。
民間短篇詩歌。包括抒情性的民歌與民謠。 歌﹑謠分稱,最早見於《詩經‧園有桃》:「心之懮矣,我歌且謠。」關於歌與謠的不同,主要有兩種解釋:「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毛詩故訓傳》);「有章曲曰歌,無章曲曰謠」(《韓詩章句》)。一般說來,歌因為配樂和受曲譜制約,歌詞有與之相適應的句法章法結構,節奏一般比較徐緩。謠不配樂,沒有固定曲調,取吟誦方式,章句格式比較自由,節奏一般比較緊促。古人對歌與謠,也常聯用,統稱為「歌謠」,簡稱「民間歌謠」為「民歌」。
民間音樂有系統之定義研究雖起自19世紀,但實際形成卻可溯自遠古,例如中國春秋戰國以前之詩經歌曲或今仍盛行之中國民歌等,亦可視為民間音樂。而不論古今或地區,民間音樂樂型態之傳統要素與特性有下列幾項:民間音樂具有把現在與過去連結之連續性,個體與群體產生出不同類型的創作,並有其一定差異性,決定音樂形式或音樂存在,純粹由社會力選擇。
民歌,即民間歌謠,是人民集體的口頭詩歌創作,多為韻文。中國民歌依作用和流傳方式種類可分為:號子,田歌,山歌,高原山歌(西南地區),「客家山歌」(贛、閩、粵、台),摹「長調」(內蒙古),信天游 「花兒」(甘、寧、青),小調。
依曲式可分為單聲部及多聲部民間歌曲。
知名的各地民歌:河北、江蘇茉莉花,山西、雲南綉荷包,河北小白菜,江蘇四季歌,雲南小河淌水,四川康定情,歌。
中國民歌包括用以演唱的歌和用於吟誦的謠兩種形式。
公元前5世紀左右編成的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分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風的部分,就是當時各地之民歌。西漢時期,政,府設立「樂府」,收集各地民歌,以察民情。
中國民歌當前不同的學者有著不同的分法:有的學者將其分為號子、山歌、小調三大類;還有的學者將其分為號子、山歌、小調、長歌與多聲部歌曲四大類;還有的學者將其細化,分為號子、山歌、小調、兒歌、搖兒曲、宗,教歌曲、長歌與多聲部歌曲等。
中國民歌分為三類:
號子是人們在體,力勞動時候編唱、並直接為之服務的民歌。在中國,號子有不同的稱呼:北方常稱之為「吆號子」,南方常稱之為「喊號子」。節奏十分鮮明;有的只是調節勞動情緒,如採茶歌、草原牧歌等。
山歌是指各種山野歌曲,它是人們在上山砍柴、田間勞作、野外放牧、停腳小歇時,為抒發內心情感,或向遠處的人傳遞情,意、對答傳語的即興編唱。有直暢性、單純性、自由性的特點。
小調: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休息、娛樂、集會等場合中演唱的民間歌曲,也就是說,除了勞動號子、山歌以外的各種日常歌唱的小型民歌都可以歸入這一類之中。小調常由職業或半職業的藝人演唱,流傳性廣。
中國民歌分為六類:
勞動歌指勞動號子等各種在勞動中唱的歌。有的直接配合勞動動作,節奏十分鮮明;有的只是調節勞動情緒,如採茶歌、草原牧歌等。
儀禮歌:專門用於各種民間儀式和民間禮俗的民歌。如民間婚禮上使用的撒帳歌,民間建房時使用的建房歌。
時,政歌主要內容是時,事,政,治評論的民間歌謠。其政,治,意,義高,有一定的文獻價值。
生活歌表現群眾一般的家庭生活與勞動生活內容的民歌。如反映農民生活的《十二月長工歌》,集中揭示了長工與地,主之間的尖銳矛盾。
情,歌:即有關愛,情的民歌。它是民歌中數量最多,也最動人的一種。如四川民歌《高高山上一樹槐》,它所表現的是一位姑娘久等情人不至後的悵惘。情歌在中國部分少數民族中是青年人戀,愛、擇,偶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交,際工具。
兒歌是兒童演唱或朗誦的民間歌謠。中國古代特定時期產生的童謠由於是時,政預言性質的民歌,不屬於兒歌。兒歌的內容主要是游戲兒歌,繞口令以及大人逗小孩的歌。
中國民歌是一種富於生命力的口頭創作,其優秀作品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在中國文學史上,民歌是詩歌與文學的始祖,是作家創作的源泉之一。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以及詞、曲等文學體裁都起源於民歌而後為作家所採用的。
中國民歌的形式非常豐富。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各有區別。漢族民歌四句一段者居多,但陝北、晉西北以及內蒙古地區也有兩句一段的民歌。藏,族的「諧」體歌多四句一首,也有六至八句一首的。漢族民歌除七言體以外,又有五言、六言、八言以至十幾言的詩句。納西族民歌多為五言體。在用韻方面,漢族民歌基本上都押尾韻,蒙,古,族民歌多押頭韻,侗,族民歌中有押腰韻的。民歌的風格各地各族也有不同,傣,族民歌明麗,蒙,古,族民歌粗獷。漢族民歌,南方的較為柔美含蓄,北方的較為直率豪放。
流行於西安城區及郊縣鄉問的長安古樂,是繼承唐、宋音樂傳統,並在發展中不斷吸收元、明、清各代姊妹藝術,以及各地民問音樂精華的基礎上形成的有歌有舞的、大型古樂套曲。這套長安古樂曲目豐富,內容廣泛,風格多樣,曲式結構復雜龐大。記譜採用唐代《燕樂半字譜》、與宋代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記譜基本相同,與《敦煌曲譜》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過去分布於西安城區及郊縣的古樂社有十八家之多,大部分在城裡,如廣仁寺,香半園、馬神廟巷、西倉、城,隍,廟、迎祥觀、佛,教古樂社、顯密寺、大吉昌、東倉、北池頭等古樂社。在郊縣鄉間,有藍田縣的楸樹廟,全家嶺、田家村;長安縣的何家營、皇甫村、白道峪;周至縣的南集賢、東村、西村等古樂社。這些古樂社的演奏活動,以祈雨、斗樂、朝山進香為主,從不參與婚、喪、嫁、娶、慶祝壽誕活動,同民間一般「古樂社」完全不同。現在,能進行演奏活動的有大吉昌、東倉、何家營、南集賢四家「古樂社」,也只能演幾套。
「上陽化鼓樂」是流行於周至縣上陽化村鼓樂的專稱。據傳:上陽化村的先祖,在清同治十二年耍社火時,為了渲染氣氛,將附近各村鼓樂社的鼓點經過篩選,整理編排成「十段」,稱為「十樣景」,又名「風攪雪」,在社火隊前作先導。光緒十六年,人們認為十段太長,鼓點也顯得重復,後刪去前五段,補充了後五段,加進了小樂器。上陽化鼓樂層次分明,鼓點剛柔兼備,有緊有慢,並有鼓點指揮,頗有情趣。
五圓鼓,也稱「打五圓」,民間傳統打擊樂。流行於陝西合陽、澄城縣一帶。因打鼓時用一面大鼓和四面小鼓,故稱。有時用兩面小鼓,也稱「打三圓」。「打五圓」在做壽誕時敲打,被稱為「五枝梅花」,娶親時敲打,被稱為「五子登科」。合陽縣把「打五圓」當作辦喪事、擺路祭的壓軸戲。演奏「五圓鼓」還要配上大鑼、鐃鈸、嗩吶等樂器,一般為5—9人,建國後鼓面按鍵盤樂器定音,敲起來音調和諧中聽。
八仙鼓(板)流傳的地方較多,在西安附近的叫「楊賀鑼鼓」,系民間打擊樂;流行於西安市新築鎮楊賀村一帶,由清代光緒時過廟會興起至今。建國後已為群眾普遍敲打,在多種樂器配合下,可演奏出「龍虎頭」、「二龍戲珠」、「和尚撞鍾」、「曲江流吟」等樂曲,其音色高亢激越,細膩、纏綿兼有,民間多有「仙樂仙鼓」之譽。流行於銅川一帶的稱「八仙板」、「八陣鼓」兩種:
八仙板:初為八女表演,以後演變為四男四女表演。表演者身穿古裝,八人分別代表神,話,傳,說中的「八仙」之一,各人分別身系一件能代表身份的小物件,來代表某仙;道具為簡板,每人手執一件,桑木做成,長尺五至尺六,四頁為一副,兩大兩小,類似文樂上的「牙子」,舞時伴以鉸、釵,邊舞邊擊節拍。隊形有「燕子隊」、「單掏」、「擺五花」、「山連山」、「推磨子」、「壘羅漢」等,以「燕子隊」和「單掏」下場。
八陣鼓:據銅川民問藝人稱,是由諸葛亮的「八陣圖」演變而來。初演時單調,後經劉家堡前四輩民間藝人劉老漢(佚名)改進,在銅川獨樹一幟,壓倒群芳,一直流傳至今。今之「八陣鼓」,表演者十人(四女六男),其中一男武將打扮,手執一根長七、八尺長,頂端帶小旗的桿子,在場中間代表東吳大都督陸遜,起指揮作用;另一男老生打扮,身穿道,袍,胸前掛一個「邊(扁)鼓」,在表演者的外圍,代表諸葛亮的岳父黃成炎,為被圍在陣內的陸遜不斷指點著走出陣圖的方法。其餘四男四女,武士打扮,身插背旗,胸前掛鼓,邊演邊敲。「八陣鼓」在過去表演時,八人分兩路,陸遜在兩路中間,可前後穿插;扮黃成炎者在兩隊外邊,可在周圍穿插,全部表演者以秧歌步子而貫穿始終。另有「擺四花」、「扭門卷」、「一窩蜂」等。「八陣鼓」敲打鼓樂譜點,不同於它地,有一套文武、粗細打法,其藝術音響之美,在銅川可稱一絕。
「南留鑼鼓」系民問鼓舞,流行於陝西朝邑縣韋林鎮的南留村,故名。南留鑼鼓的行進、定場表演,均為自由敲打。其鼓點有「熱鬧鼓」、「常慶鼓」、「竹馬鼓」等。敲打演奏人數不限,可幾人,也可數百人;一般樂隊配有大鼓六面、社鑼八面、社釵八副、馬鑼兩面。行進時,前面三面鼓開道,後面三面鼓壓陣,其他人分三路縱隊行進;敲社釵的為上首,站隊伍左邊;敲社鑼的為下首,站隊伍右邊;敲馬鑼的站隊伍中間,共為一支鑼鼓隊。鑼鼓隊中,由一人手執繞桿(綵綢、彩紙糊成,約2米多長的竹竿),不停地面向隊伍左右上下繞動,指揮隊伍表演。
素鼓,流行於陝西華陰市的東部地區雙泉、馬村一帶,在節日和廟會表演,民間稱其為「素鼓」。其內容:善於抒情、敘事,多表現古代軍旅故事,如《敬德一條鞭》、《三戰呂布》、《六齣祁山》、《五龍二虎逼彥章》、《十里埋伏》等,表演者以手、眼、身、步示意傳神,鼓姿靈活優美,步法輕快。因其中又有拳術招式和造型,故又稱其為「拳鼓」。
流行於陝北榆林、延安、神木等地的民間山歌、小調、對曲、信天游等曲目,統稱「陝北民歌」,而其中「信天游」,則是陝北民歌中最富特色、流行最廣的一種山歌形式,男女老少以及遍及城鄉、各行業的群眾,均可自編自唱。有名的歌曲《東方紅》、《當紅軍的哥哥回來了》、《劉志丹》、《綉金匾》、《咱們的領,袖,毛,澤,東》、《高樓大廈平地起》等,都是從民歌基礎上潤色、創編的。陝北民歌在民間樂舞中,曲調、曲目不下千萬種,其音調、音色奔放高亢,舒展明快,極為美妙。在樂舞演奏中,多以社火、秧歌形式出現。陝北民歌是獨具民族、民間文化特點並在國內外享名的民歌流派之一。
「榆林小曲」已往為坐唱曲目,由明、清時外來官,員在陣,守,邊,陲時帶來的南方歌曲為基礎,和當地民歌融合而成的特有的樂曲。一般一人獨唱,有時也男女對唱或多人輪唱。
常家嗩吶流行於陝北志丹縣常家村的嗩吶,清代初年已封為「官吹」,其音調高亢激昂,不同凡響,其調目約二百三十多首,在國內獨樹一幟。
民歌起源於人類維持生存的物質活動,特別是生產勞動。它是人類社會最早出現的口頭創作形式。初期民歌創作,往往與音樂密不可分。有的還與舞蹈﹑音樂三位一體。後來的民歌,仍然與音樂有密切關系,如歌詞的重疊﹑襯字等,都是因為歌唱的關系而形成的特點。
民間歌謠是勞動人民集體的口頭詩歌創作,屬於民間文學中可以歌唱和吟誦的韻文部分。它具有特殊的節奏、音韻、章句的曲調等形式特徵,並以短小或比較短小的篇幅和抒情的性質與史詩、民間敘事詩、民間說唱等其它民間韻文樣式相區別。
民歌種類繁多,因分類標准不一,有各種不同的分類。從內容出發,結合某些特殊功能,大致分為:勞動歌﹑儀禮歌﹑時政歌﹑生活歌﹑情歌五類。又因服務對象的不同,又有兒歌一類。
勞動歌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的專指號子,以與勞動動作相配合的強烈聲音節奏和直接促進勞動的功用為其基本特徵。廣義的包括在勞動中唱的歌,如草原牧歌﹑採茶歌等。後一類歌,有些也配合勞動動作而歌唱,一般對勞動也能起一定的鼓舞和調節情緒的作用,但無明顯的與勞動動作相配合的強烈聲音節奏。廣義的勞動歌,有時也可歸入生活歌中。
伴隨民間祈年慶節﹑賀,喜,禳,災﹑祭,祖,吊,喪等儀,式及日常迎親送友等習俗活動而吟誦演唱。大致有訣術歌﹑儀式歌﹑習俗歌三類。訣術歌,是被認為具有法術作用的民間歌訣與咒,語,如「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個哭,夜,郎,過路君子吟三遍,一覺睡到大天光」之類。
儀式歌是與節令慶祝﹑其他祭,祀等儀,式相結合而誦唱的歌,主要內容為祭,神,求,福﹑祈保豐收等。如祭,灶,王,爺求福﹑祭,龍,王,爺求雨所唱的歌。習俗歌,用於婚,娶﹑生,子﹑祝壽﹑送,葬﹑造房等紅白喜事和迎賓待客的場合,如撒,帳,歌﹑哭,嫁,歌﹑蓋房歌﹑敬酒歌等。這是儀禮歌中數量居多﹑迷,信色彩較少﹑文學價值較高的部分。
時,政,歌主要內容是反映人民群眾對某些政治事件﹑人物的認識和態度的。有相當高的文獻價值。中國古代的時政歌謠,不少以童謠形式出現,其書面記錄,較多見於各朝史書的《五行志》中。
時,政,歌謠大致可分三類:
①揭露諷,刺,統,治,者的歌謠,這類作品數量最多;
②贊揚廉潔﹑愛,國,官,吏的歌謠;
③歷代農,民,起,義的歌謠,這類歌謠,體現農民的覺,醒最充分,政,治,色,彩最濃。
生活歌反映人民一般的社會家庭生活和日常勞動生活的各方面,尤以表現農民和婦,女生活的為多。關於農民生活的歌,反映了廣大農民在舊社會所過的非人生活,揭露地,主,殘,酷,剝,削和貪,婪,吝,嗇的本質。流傳相當普遍的《十二月長工歌》,比較集中地反映了長工與地,主的尖銳矛盾。婦,女生活歌,大部分出自民間婦,女之口。女,性從一出生即受歧視的童年,到像貨物一樣被買賣的出嫁;從備受,虐,待,摧,殘的小,媳,婦生涯,到熬成婆後仍無幸福可言的畢,生悲,慘,遭,遇,在婦,女生活歌中都有所反映。在大量的苦,情,歌中,又常蘊含著對美滿生活的憧憬。在資,本,主,義興起後的近代歌謠中,常迸發出反,抗的時代強音。
情,歌據有些學者的看法,大概最早產生於對,偶,婚與對,偶,婚,從,夫,居的一,夫,一,妻,制的交替時期,是民間歌謠中數量最多,也更加膾炙人口的一種,在歷代勞動人民特別是少數民族人民的愛,情生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①傾,訴互相愛,戀之情和表明選擇愛人標準的﹐如《絲線牽橋妹敢過》﹑《金銀不是如,意,郎》。
②抒發離別﹑想念之情的,如《把你畫在眼睛上》﹑《和來捏作一個人》。
③表達誓不分離的堅,貞,愛,情的,如《情願挨打不丟郎》﹑《出了衙門手牽手》。
④告,誡和批,評的怨,情,歌,如:「要學莧菜紅到老,莫學花椒黑了心」﹑《小,妹,郎多亂了心》。
⑤為數甚多的「家,花,不,如野,花,香」之類的偷,情,歌,雖含某些不,健,康的思,想,情,感,但往往也表現了被,剝,奪正常愛,情,生,活的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兒歌在中國「五,四」以後才普遍使用。古代稱為「孺子歌」﹑「小兒謠」等。兒歌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的專指由兒童自己創作以及由大人教唱但內容符合兒童生理心理特徵和理解能力的歌。廣義的還包括由媽媽奶奶等教唱﹑反映舊,社,會大人特別是婦,女生活情感的﹑但由兒童傳唱開來的歌。具有時,政,歌,謠性質的所謂「童謠」,一般非真正的兒歌。兒歌按其功用,大致可分為三類:游戲兒歌﹑教誨兒歌﹑訓練語言能力的繞口令等。
兒歌的特點:一是,在語言形式上適合兒童說話發音的習慣,都用短句,尤其多用三字句,易上口。二是,內容適合兒童思維特點,單純、淺顯而形象,有些富於魔,幻,色,彩,適合兒童心理特點。
中國不僅不同民族和地域,民歌形式往往各異,即使在同一民族和地區中,也常有多種樣式。
句式方面:如漢族民歌,除七言體外,還有三﹑四﹑五﹑六﹑八言或多達十幾字一句的。納,西,族民歌和苗,族古歌,幾乎都是五言句,水族的歌多為前三言﹑後四言的特殊復式句。
章段結構方面:四句頭最多。陝南﹑鄂西以及湖南﹑安徽﹑四川等省部分地區流行趕五句。兩句一首的有陝,北信天游﹑內,蒙,古爬山歌﹑晉西北的山曲﹑壯族「師」體歌等。藏,族「魯」體歌,多三至五句成章,三章成首,且句子之間講究對應。「諧」體歌多四句一首,也有六或八句成首的。僳族民歌,凡兩句兩句唱的,均分為上句與下句,上下句要求對仗。漢族各地流傳的小調歌詞,體例各有格套,如四季調為四段式,五更調為五段式,十送等為十段式,十二月調為十二段式等。西北「花兒」的河,湟﹑洮,岷﹑隴,中三派,格式各異。各族民歌中﹐還有不少章﹑段﹑句數是不固定的。
用韻方面:漢族民歌押尾韻的居多,四句一首的多一﹑二﹑四句用韻,五句一首的一﹑二﹑四﹑五句用韻,兩句一首的每句有韻。蒙,族民歌則多押頭韻﹐在大多數四行為一章,上﹑下兩章成一首的民歌中,一般每行都要求押韻。各民族的民歌中,還有押腰韻﹑腰腳韻﹑頭腳韻或腰韻﹑尾韻相互為韻的。壯族的「勒腳歡」,西北各族的「花兒」,有特殊的押韻法。
表現手法方面:比興﹑誇張﹑重疊﹑諧音等手法,在民歌中多有運用。揭,露,抨,擊,性的時,政,歌謠,常用諧音﹑隱語。雙關語在情歌中運用較多。擬人化手法,兒歌中較為常見。納,西族的相會調,在大量運用諧音同時,通篇以物擬人﹐如用蜂花﹑魚,水,相,會,比喻男女間的愛,情。
民歌的風格,因地區﹑民族等不同而異。傣,族民歌明麗,赫,哲,族民歌粗獷。漢族民歌,北方的多偏於豪放,南方的一般比較婉約。但同為南方民歌,吳歌又比楚歌更顯細膩。同是花兒,不同民族或地區,也各有特色。
民歌的內容﹑形式以及創作流傳方式,都處於發展變化中。其中新,時,政歌謠,以頌歌為主調,但在歌頌時代與人民同時,也揭,露,抨,擊一切反動事物,批,評,領,導與群眾的缺點錯誤。新的生活歌,一改過去悲怨的基調,洋溢著人民當家作主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格調高昂輕快,內容往往和歌,頌,黨﹑軍,隊﹑人,民,政,權融匯在一起。新,情,歌的不少作品,愛,情與革,命,戰,爭﹑生產勞動﹑學習科學文化相結合,表現了新,時,代青,年,男,女,思,想,感,情的新,境,界。新兒歌中,教,誨性作品明顯增多。有些古老的儀,禮,歌和勞動歌,在新的社會生活條件下,處於逐漸消失中。
民歌的形式,變化比較緩慢,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因此,在現代新民歌中,雖然形式方面可見某些新的變化,但古代傳統民歌的體例﹑句式﹑押韻方法等,至今仍有所沿用。
民歌是人民的一種口頭創作,富有生命力,其優秀作品,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它植根於人民生活的土壤,具有比較直接的多種實用功能。它緊密伴隨著人民的歷史前進,反映不同時期的社會面貌和人民心理,具有重要的認識價值。
民歌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詩歌和文學的始祖﹐作家和詩人的創作源泉之一。中國的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以及詞﹑曲等體裁﹐大都起自民間。楚辭和古代民歌﹑建安文學和兩漢樂府﹑唐代詩歌和六朝歌謠﹑元代雜劇和五代以來民間詞曲,都有著深刻的淵源關系。當代作家學習民歌,是促進社會主義文學大眾化﹑民族化的途徑之一。
民歌總體風貌可謂天機自動,樸素渾成。民歌具有鮮明的率真自然的特點,其含義有兩個方面:一是真實,二是具有天然的韻味。這種特色的形成有四個方面的因素:第一,民歌的創作與傳播方式是民眾生活的一部分;第二,民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真實而自然的流露;第三,民歌的表達方式率真自然,善於藉助生活環境中的事物來形象地表達思想;第四,民歌的語言都用自然活潑的口頭語言。
民歌體式有很多種,而且各有特色。總體來看,各種民歌在創作和演唱上是有一定的套路可循的,它的章法、句式、套語、曲調和韻律往往都是固定的。民歌在形式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韻律和諧,這使民歌便於傳播、富於音樂性,也是民歌作為詩與歌的中構成因素。
民歌的一個顯著特色是在表達方式上頻繁運用賦、比、興、反復、雙關、誇張等藝術手法。

E. 青少年如何傳承與發展中國民族音樂

推廣是關鍵復·現在的民族藝術越來制越被人們淡忘·其實民族藝術是中華文化的精華·要做到傳承首先必須具備良好的藝術素養·其次是發展·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推陳出新·把民族音樂融入時代元素·發展大眾文化,
我也是一個即將邁入大學校門的新生·我今後從事的可能就是音樂教育·我很喜歡民族音樂·從心底里希望她能不被人們淡忘··這還需要更多人的共同努力才行·

F. 戲曲音樂應該如何傳承和發展

1、夯基固本,彰顯特色。有了國家、省、地方的多重政策支持作為堅強後盾,作為地方戲曲的傳承人,就應該勇於擔當,抓住機遇進行發展。尤其在藝術教育中要加強戲曲專業人才的培養,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戲曲的接班人。

以名家傳戲來傳幫帶,把各劇種的藝術精粹傳授下來,彰顯各劇種的特色,也唯有特色,才能獨樹一幟,才能歷久彌新。

2、揚棄繼承,轉化創新。在振興地方戲曲的過程中,避不開對傳統戲曲繼承與發展的討論,以及戲曲創新的爭論。面對這個問題,揚棄繼承、轉化創新是科學的發展態度。

活態藝術,是歷代藝術家的不斷再創造,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演變的結果,今天的戲曲發展同樣要關照傳統戲曲的當代發展。但是,必須警覺的是,發展不是隨心所欲,必須守住自己的根脈和劇種的特性。彰顯自身的美學特徵是評判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標尺。

(6)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和傳承擴展閱讀:

1、傳承學習的前提是有相應的資源和對象,如果沒有將對象釐清,沒有將資源充分的挖掘,只是一味傳承,也是不充分和不完善的。要積極挖掘一些傳統劇目,做好劇目整理工作,將那些接近歷史邊緣的有價值的劇目和選段及時拯救,做好挖掘整理留存的工作。

2、像天津開展的京劇「音配像」工程,對傳統劇目進行拯救保存,搶救了一批已失傳或接近失傳的傳統劇目,這種工作可以說利在當代功在千秋。

還可以開展京劇老藝人的口述史工作,將他們的人生經歷、對京劇的認識和畢生的經驗以及理論知識進行總結保存,作為資料永久的被銘記,讓後人可以更加方便和廣泛的進行學習。

G. 如何看待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

推廣是關鍵·現在的民族藝術越來越被人們淡忘·其實民族藝術是中華文專化的精華·要做到傳承屬首先必須具備良好的藝術素養·其次是發展·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推陳出新·把民族音樂融入時代元素·發展大眾文化,
我也是一個即將邁入大學校門的新生·我今後從事的可能就是音樂教育·我很喜歡民族音樂·從心底里希望她能不被人們淡忘··這還需要更多人的共同努力才行·

閱讀全文

與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和傳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圍牆歌詞 瀏覽:230
道奇酷威廣告背景音樂 瀏覽:106
比喻輕音樂之美的文字 瀏覽:542
小號音樂下載 瀏覽:578
歌曲專輯圖下載地址 瀏覽:867
財神駕到歌曲mp3下載 瀏覽:734
琴歌指彈海闊天空吉他譜 瀏覽:355
下載mp4格式的音樂 瀏覽:352
電腦聽音樂用什麼 瀏覽:512
最好酷狗音樂播放器 瀏覽:502
信樂團隊的假如簡譜 瀏覽:243
平安酷狗音樂 瀏覽:760
佳人輕撫桃花mp3下載 瀏覽:453
infinite網易雲音樂 瀏覽:844
歲月趙忠祥背景音樂 瀏覽:980
如何將電腦的歌體添加到蘋果音樂 瀏覽:672
fade鋼琴mp3 瀏覽: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樂 瀏覽:806
成都彩虹小學音樂老師 瀏覽:496
鳳凰傳奇星光歌曲點評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