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載體 > 中國傳統音樂少了意境

中國傳統音樂少了意境

發布時間:2021-02-17 10:05:15

⑴ 中國風的意境

中國風
中國風是指:具有中國風味的東西!!

如果您聽了這個全球首播版的《千里之外》,您可以聽到周傑倫的旁白:「每一張專輯一定要有一首中國風的歌曲。」不管您是否喜歡周傑倫,但他對中國風的青睞是有目共睹的,從《東風破》到《發如雪》,到《霍元甲》,再到現在的《千里之外》,無不洋溢著中國傳統的音樂元素。

在我們對傳統音樂沒落而無奈嘆息的時候,包括周傑倫、王力宏在內的流行歌手們則是無意之間擔起了復興傳統音樂的重任。他們都是才華橫溢的音樂人,除了關注流行音樂,也深諳傳統音樂的價值,所以他們為了創作富有特色的音樂,就在流行音樂中加入傳統音樂的元素,這樣的結合使得音樂更具有可聽性,更能滿足國人耳朵的慾望。我相信不少年輕人聽了這些偶像們的歌曲之後,會玩起二胡、大鼓、琵琶等傳統樂器,也會對崑曲等傳統的戲曲產生或多或少的興趣。 這就是偶像的魅力,也正是富有才華的偶像們花費了極大的心思將傳統的音樂融合到流行音樂當中,讓這些幾乎被大眾遺忘的音樂形式得以在街頭巷尾被播放 、被傳唱,繼續被發揚。也許有人會對這種現象感到無奈,甚至會覺得是一種悲哀,然而,我們換個角度去看待這種現象,這何嘗不是一種發展形式,而傳統的音樂形式能夠出現在流行音樂當中,不也證明了流傳數千年的傳統音樂有著頑強的生命力以及非凡的價值嗎?除了中國風的歌曲之外,還有一個最近曝光率很高的詞彙就是「原生態唱法」。在第12屆央視青年歌手大獎賽中,新增了原生態唱法的團體賽,究竟什麼是原生態,它跟民族唱法有什麼不同呢?這種種問題引發了不少的爭議。不管爭論是如何紛紛擾擾,但正是增加了這樣一個比賽,讓全國的電視觀眾領略到了如天籟般的動人聲音,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傳統音樂的魅力。

所謂中國風的歌曲以及原生態唱法都是這個時代特殊的產物,也許我們覺得這已經摻進了很多功利的雜質,從而無法窺見純粹的傳統音樂形式乃至純粹的傳統文化。對於此,我更希望用一種樂觀的態度去看待,畢竟窮則思變,唯有發展才能生存,與流行元素結合在一起的傳統文化正是在發展當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間。我也相信「吹盡狂沙始得金」,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會越發嚮往純粹,在對快餐式音樂淺嘗輒止之後,純粹的傳統音樂必然會吸引著千萬雙耳朵以及心靈。

⑵ 中國古典音樂和外國古典音樂相比,特點是什麼

有人說中國古典音樂就像打太極拳,外國古典音樂就像做廣播操
中國音樂講究的是神韻,有內涵
外國音樂講究的是節奏,有動力

⑶ 為什麼要注重傳統音樂

首先你要了解什麼是傳統音樂:
一、 傳統音樂中所包含的音樂種類與范圍

在當今的中國音樂中,不僅有著豐富的歷史資源,同時也有著豐富的民間傳統資源。這些資源是活著的傳統,它們吸引著中外學者們的興趣。根據中國傳統音樂理論,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可劃分成五個類別。

1、器樂音樂

中國的器樂音樂可以劃分成兩個類別:獨奏和合奏。獨奏音樂中再次劃分成弓弦、彈撥、吹管、打擊等類別。

同樣,合奏類音樂也可進一步劃分成弦索樂、絲竹樂、吹管樂、鼓吹樂和吹打樂。這五種合奏樂構成了中國傳統音樂中的精髓。

2、戲曲音樂

中國有三百多種地方戲曲劇種。這些劇種根據音樂的不同可劃分成四個類別:(1)皮黃腔;(2)梆子腔:(3)崑腔;(4)高腔。京劇屬於皮黃腔。

3、說唱音樂

中國被認為是一個說唱音樂很豐富的國家。說唱就是指曲藝中所含的音樂成分。這類音樂的主要特點是在演唱中往往要敘述故事情節。根據初步的調查,全國有三百多種地方說唱曲種,它們可以劃分成八個類別:(1)鼓詞;(2)琴書;(3)彈詞);(4)漁鼓);5(牌子曲;(6)走唱;(7)雜曲);(8)板詠。

4、民歌

民歌是各類民間音樂的基礎。在中國,由於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存有豐富多彩的民歌。一般來說,中國民歌可以劃分成三大類別:(1)山歌;(2)小調;(3)勞動歌曲。

5、民間舞蹈音樂

中國的民間舞蹈也是種類繁多,風格各異。其中最流行的有(1)秧歌;(2)腰鼓;(3)跑旱船;(4)花燈;(5)採茶;等等。

什麼是中國民族傳統音樂,中國民族傳統音樂的特點是什麼,包括那些內容,主要作品有哪些,怎樣弘揚中國民族

中國民族傳統音樂的組成部分主要有佛教音樂、道教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民間音樂.

中國民族音樂(在中國大陸又稱作民樂,台灣地區稱作國樂,港澳地區、新馬及海外地區稱作華樂)是指中國傳統各種音樂為及以其為基礎發展出來的種種音樂。其樂種包括各種中國民族樂器的獨奏曲協奏曲、傳統中國的各種器樂合奏、近代發展出來的民族管弦樂大合奏曲(國樂團合奏)及小合奏曲、以交響樂團演奏的中國民族風格樂曲、以及中國民族聲樂等。

據考古發現,中國民族音樂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古代文獻一般追溯到黃帝。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無論從形式上還是意境上都無比豐富的民族音樂文化。它講究藝術表現的中和、簡約、適度、含蓄、空靈。以五聲音階為主。與西方傳統藝術注重立體感不同,它更著重於表現線形態。20世紀以來,隨著西方音樂的大量傳入,加上思想領域內的「歐洲中心論」以及國人缺乏對民族音樂文化的深層認識,使得中國民族音樂漸受冷落。民國時期的上海產生了不少優秀的中國流行音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民族音樂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挖掘與研究,曾一度欲建立「中國樂派」。隨著改革開放的加深,民族音樂受到了港台流行音樂等諸方面的沖擊與挑戰。近年來,不少音樂人提出了「新民樂」或「民族音樂交響化」的概念,並進行了相關的音樂創作,但也受到了很大的爭議。

中國民族音樂的三大來源

中國傳統音樂是在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中原音樂和四域音樂以及外國音樂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發展起來的。因此可以說,中原音樂、四域音樂、外國音樂是中國傳統音樂的三大來源。

中原音樂指的是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發展起來的音樂。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黃河流域音樂文化。其中,殷商和西周時期的音樂文化具有代表意義。除六代樂舞及其他多種樂舞的發展和整理,禮樂制度的階級化和等級化,大司樂機構的設置,三分損益律的運用等有重要影響之外,尤其在"八音"樂器分類中"琴"(七弦琴)及其音樂的出現,奠定了中國傳統樂器與器樂的基本模式。

四域音樂指的是除中原華夏族為主所創造的黃河流域音樂文化以外的中華大地各民族的音樂文化。其中,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區,與黃河流域同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發祥地。長江中游的楚文化中的音樂文化,色彩繽紛,獨樹一幟,同中原音樂並為上古中國傳統音樂的表率,相互輝映,相互兌爭、交融,進而衍生,發展。珠江流域的粵文化,西南各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西北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經由路途對多處音樂文化傳播、交融的作用,以及東北各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都為中國傳統音樂的形成、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其中,在樂器方面,作為漢族音樂文化與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交融的代表實例,可以舉出由奚琴到胡琴類各種拉弦樂器的形式。

中國音樂與外國音樂的交流,由來已久。據《穆天子傳》記載,相傳西周初,周穆王曾經帶著規模頗大的樂隊到西方各國旅行,並進行音樂交流。此後,在漢代,伴隨著佛教的傳入,印度教音樂和天竺樂也入傳中國;隋唐時期,大量外國音樂的輸入,不僅帶來外國樂曲,而且引進樂器、樂律、音階。作為外國樂器傳入中國,後又被改造為中國傳統樂器的琵琶是頗具代表意義的樂器之一。 中國民樂發展的三個時期

1. 中國傳統音樂的形成期(約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3世紀)

這時期包括從夏、商、西周到春秋、戰國、奏漢。在音樂體裁方面,經歷了由原始樂舞到宮廷樂舞的進化。在旋律音調、音階形式方面,經歷了由原始間樂重視小三度音程的音調,到春秋戰國強調宮、商、徵、羽的上下方大3度的"(甫頁)、曾"體系,以"三分損益法"相生五音、七聲、十二律,初步確立了中國傳統音樂旋法的五聲性特點。在音樂美學思想方面,先秦諸子百家的論爭,奠定了此後各自學說的理論端點。這一時期中,最具代表性意義的音樂藝術形式是鍾鼓樂隊。

2. 中國傳統音樂的新生期(約公元4世紀至10世紀)

這一時期包括了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動盪和北方人民南遷、少數民族的內移,構成對中國傳統音樂的沖擊:一是玄學對儒學的沖擊,引起音樂思想的變化;二是少數民族音樂和外國音樂的傳入,引進樂器、樂律、樂曲和音樂理論方面的新因素。其沖擊的結果,是使中國的傳統音樂為之一變,開創了音樂國際化的一代新樂風。一方面是世界音樂的中國化,包括外來樂曲的中國化,外來樂器的運用,外來樂調的傳入,外來樂隊的民族化,以及外來樂人為發展中國音樂所作出的貢獻。另一方面是中國音樂的世界化,即:中國音樂以其輝煌的成就給世界許多國家(尤其是周邊各國,如朝鮮、日本等)以重要的影響。

3. 中國傳統音樂整理期(約公元10世紀至19世紀)

包括遼、宋、金、明、清。其政治上的特點是:從紛亂和分裂到相對的統一,又從南北對立到多民族國家統一政權的建立,及其在相當長時期內的相對穩定。音樂文化方面則具有世俗性和社會性的特點。所謂世俗性,就是與普通的平民階層保持著密切的關聯。此時期的傳統音樂,無論在演出人員和觀眾、聽眾對象方面,都已具有更為廣泛的社會基礎。在音樂理論方面,表現出對前一時期的繼承和清理的傾向。音樂形態特點已逐漸趨於凝固定型化。其代表性音樂藝術形式是戲曲藝術及其音樂。這一藝術形式,上承前代,下接後世,並廣泛吸收當代音樂新成果,成為集古今音樂大成的音樂寶庫。
傳統音樂是我國民族音樂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音樂與新音樂的區別並不在於創作時音的先後,而是在於其表現形式及風格特徵。如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漁舟唱晚》雖是近代音樂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屬中華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傳統音樂。
我們拋開技巧性、技術性把中國民族音樂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層面來審視時,我們就會發現民族音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面鏡子,它折射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畫面,透視出中華民族獨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所以,我們只有了解中國民族音樂才能真正了解中國文化精神。

還有一寫材料好象對你幫助不大,只能找到這么多,..

⑷ 你怎麼看待中國民族音樂文化

一、民族音樂教育的現狀及產生的原因
我國音樂教育的發展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傳統民間音樂的發展現狀不容樂觀,就像我們的母親河每年斷流一樣,民間音樂中的許多品種也出現了斷流,瀕臨絕滅。流行音樂充斥著中小學音樂課堂,民族音樂教育被忽視。專業藝術院校招生和業余器樂考級中,報考西洋樂器和報考民族樂器的人數驚人的懸殊。更令人痛心的是多數學生都不會欣賞民族音樂的美,甚至對教材中的民族音樂持排斥態度。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有很多,用歷史追朔法分析這些現象不難發現:
(一)近二十年來受外來文化、市場經濟的影響,各種媒體播放民族音樂的比例較少,流行音樂所佔比例較大,加上港台流行音樂的推波助瀾,使得很大一部分學生趨之若鶩。致使我們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追星族與歌迷越來越多,而民族音樂的愛好者卻越來越少。青年學生只知道四大天王、超級女生,對民族音樂知識可以說了解甚少,說不出幾種民族樂器的名稱、叫不出幾位中國民族音樂家的姓名;
(二)應試教育長期不重視音樂教育,音樂課的情況無人問津、無人監督、無人指導音樂教學。致使音樂教育無法執行教學大綱,更無法完成規定的內容。音樂教學科研不足,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模式沒有改變,致使學生對音樂課喪失興趣。
二、發展民族音樂教育的具體措施
長此以往,沒有青少年對民族音樂的喜愛和發揚光大,民族音樂將會失去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因此,「發展民族音樂教育,提高民族音樂素養」顯得尤為重要。學校責無旁貸地成了弘揚民族音樂文化、振興民族音樂的主要陣地。在教學中發揮民族音樂教育的優勢,陶冶學生情操,增強民族意識,讓絢麗璀璨的民族音樂自立於世界之林,乃是當前音樂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怎樣落實呢我認為應主要從以下幾點抓起:
(一)以情感教育為主線,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深厚感情。通過學習一些帶有典型民族風味的歌曲,在掌握和灌輸民族音樂知識的同時,讓學生明白音樂離不開民歌,民歌是一切音樂創作的源泉的道理,使學生從心理上崇拜民族音樂,提高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感情。我國民歌浩若煙海,內蒙民歌的豪放、遼闊,江南民歌的婉轉、秀麗,陝北民歌的高亢、奔放,雲南民歌的明麗、清新,新疆民歌的活潑、歡快,無不給人以美的享受,從中得到豐富的體驗,體味到各民族的風俗民情和鮮明的地域色彩。學生對這些民歌創作根源的追溯,會對民族音樂產生由衷的熱愛之情。有了這樣美好的感情,就會對學習民族音樂產生濃郁的興趣,為學校進一步實施民族音樂教育打下濃厚的情感基礎。
(二)以民族音樂的欣賞為契機,增強學生的體驗能力,體驗民族音樂所塑造的意境,開拓學生的藝術視野,提高學生的藝術感受力、鑒賞力和創造力,以學生自我感受為基礎,啟發學生展開形象的翅膀,令學生將民樂與自我的情感認識不斷協調起來,使民樂的欣賞成為學生情感體驗的活動,在此活動中令學生自我振奮、自我感動。教師有意識地選擇欣賞曲目,做到有淺到深、由表及裡地對學生實施教育。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懷著由衷的喜悅去吸收民族音樂的營養,接受民族音樂文化的熏陶。
中國民族音樂走向世界很有市場前景,關鍵是要有好的作品和市場運作。我認為,當前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存在著創作和市場兩個問題,需要下大功夫解決。「中國民族音樂的作品不夠豐富制約了其自身的發展。由於民族管弦樂的樂器和編制的特性,你不能用西洋的配器方式來寫中國民樂作品,而當代作曲家的作品有許多卻還是從西洋樂團的配器移植過來的,這樣的作品並不適合民族樂團演奏。民族音樂的市場開發問題也十分明顯,從我們在歐洲和美國的演出看,實際上民族音樂有市場,但國內缺少推廣民族音樂的機制,沒有專門的人才和經紀公司向世界各地推廣中國民族音月

⑸ 以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前景為論題方向,寫一篇3000字論文.關鍵字,摘要,結語都要哦,親

中國的民族音樂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一個特點比較鮮明的體系,隨著歷史的變遷以及各個歷史時期人們的意識形態不斷發生變化,民族音樂也隨著變化和發展,而且一直都在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僅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人們的精神面貌,也用音樂這個特殊的方式記載著不同歷史時期人們的日常生活和人文背景。「作為文化整體中的一部分,音樂是人類與人類的不同個體和各種群體創造的一種體現他們自身文化價值和文化特點的藝術形式[1]」。中國民族音樂文化根植於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土壤之中,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造就了獨特的民族音樂。一、民族音樂的歷史文化構成中國民族音樂基本上由宮廷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民間音樂四部分構成。宮廷音樂:一部分是典制性音樂,如各類祭祀樂、凱歌樂、朝會樂等;另一部分是娛樂性音樂,如各種筵宴樂、行幸樂。這兩大部分音樂體現了宮廷貴族文化的兩個側面,一是皇權至上自我形象的塑造,二是貴族階層的精神享樂。文人音樂:文人音樂包括古琴音樂與詞調音樂,它與書、繪畫、詩詞共同構成中國傳統文化中獨特的文人文化,琴、棋、書、畫,琴居首位。古琴音樂追求的是超塵脫俗的意境天人合一的思想,「清、幽、淡、遠」的浪漫色彩,這種音樂最符合封建社會的「中和」思想,成為古人修身養性,塑造人格的最好手段。宗教音樂:(1)體現了中國宗教信仰的多元化特點,佛教、道教、基督教、薩滿教,在各自的文化基礎上宗教音樂各有特徵;(2)外來的宗教帶來的外來音樂和樂器不斷與本土音樂的融和;(3)較濃的民間風格,大量的宗教音樂以民間歌曲為基礎加以改動使之儀式化、教儀化。民間音樂:民間音樂分為民歌、歌舞、說唱、戲曲、器樂,以綜合藝術為主。獨特的中國傳統文化孕育了獨特的民族民間音樂的體裁、形式、風格、內容,成為中國民族音樂的基礎。它的特點是:(1)豐富性:中國土地遼闊,民族眾多,民間民俗千姿百態,形成了品種繁多的民間音樂。至今已收集到的民歌約有30萬首左右,獨奏、重奏、合奏樂曲不可勝數;民族樂器約200餘種;中國的民族曲藝約200多個曲種;戲曲約有360多個劇種。曲藝和戲曲都是綜合性藝術,音樂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同時也是各劇種、曲種特徵和風格的主要體現者。至於這眾多劇種曲種中豐富多彩的劇目、曲目,聲腔、板式、曲牌、行當、流派、唱段、文武場音樂等,更是無法記數。(2)不確定性:民間音樂一般為口頭產生,口頭傳授。口頭發展使民間音樂更具有不確定性、變遷性、創新性、即興性。(3)通俗性:民間音樂是勞動人民共同創造的音樂文化,它表現了勞動人民的生活,抒發了他們的感情,表達了他們的意志和願望,更具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民族色彩,更貼近廣大勞動人民,並為他們所接受和喜愛。(4)實用性:許多民歌還未完全擺脫實用功能的原始形態,如各類勞動號子仍具有實用性和表現性兩種功用。它的表現性在於用藝術形式反映勞動者的力量、態度、志向和審美情趣,它是勞動人民生活狀況的直接反映。二、我國民族音樂發展存在的危機進入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特殊的政治環境造成了樣板戲和語錄歌幾乎是我國音樂的全部。同時盲目的閉關自守、與世隔絕,以及長期的思想桎梏和政治迫害使得音樂的發展失去了應有的動力,音樂與政治的聯姻更使得音樂創新成為一種奢望。隨後我國的改革開放深入進行,人們的心理狀態在長期的閉關鎖國後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世界音樂文化和學術思潮蜂擁而至時國人顯得有點措手不及和茫然得一無所知。鄧麗君,一個有著甜美的笑容、黃鶯般輕柔的歌聲也並未因歲月的流逝而魅力稍減的女歌手,她的歌聲中是那種追求平靜甜美的知覺,是經歷動亂流離的中國人共同的感受。正是如此,首先進入大陸並產生巨大影響的是鄧麗君等一大批港台歌星。當樣板戲和語錄歌已經讓人民麻木而毫無激情的時候,鄧麗君的歌像一股清泉盪滌著人們的乾涸的心田,人們發現音樂還可以有這樣的風格,還可以這樣直截了當地抒發感情的時候,我國的流行音樂也就不可避免地隨之進入了迅速發展的軌道。與此同時,我國的民族音樂卻以一種弱勢文化的姿勢存在著,具體來看,民族音樂的危機與困難表現為:民歌傳唱漸少,民間器樂傳承後繼乏人,地方戲曲反響淡漠,傳統說唱效應不佳。即使曾因產生某個樂(劇)種而引以為豪的源地,也難有如痴如醉的追隨者,更不用說由於語言的隔閡和審美趣味的差異而導致欣賞心態的抵觸與拒絕了。怎樣看待當下民族音樂面臨的危機呢?「傳統是不可或缺的,同時它們也是很少完美的。傳統的存在本身就決定了人們要改變它們[2]」。作為傳統之一的民族音樂文化,當時代在改變時,它不可能一成不變。時空的移動,意味著傳統文化的克里斯瑪特質(charisma,非凡物質)將受到嚴峻的考驗和挑戰。在歷史語境中形成的傳統文化,隨著現代社會的到來,文化交流與傳播的迅速擴大,文化的撮合與變異成為必然。在現代社會化過程中,閉關自守和極力排外無疑是慢性自殺。也因此,中國在八十年代積極的改革開放,接受現代文明的洗禮以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進程。然而,國門的洞開,卻分明發現了我們多方面的差距和落後,於是,外來經濟文化的交流自然導致了我們經濟文化的吸收與變異。民族音樂就在這一特定的歷史背景下面臨了所謂的「危機」。民族音樂的危機正是中國現代化過程中傳統文化吸收與融合外來文化導致的文化發展(變異)現象。「從民俗學角度看,民俗的產生其最根本的原因是為了滿足生存的需要和適應環境的需要[3]」。民族音樂作為一種民俗事象,大多記載在一定具體的民俗活動之中。即有民俗適應和滿足了歷史性的生存需要和環境需要。然而,生存空間和環境條件在當下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以迫使民俗改變以適應新的需要。於是,民俗的改變也會引起民俗音樂的變化。音樂民俗的功能隨著現代化過程的發展而逐漸淡化,民族音樂也隨著依存的土壤變化而變化。這種變化表現為文化傳承的變異,也即是民族音樂面臨的危機。流行音樂之所以流行,不能完全肯定為音樂本身被認可,但是至少可以肯定這種手段如果被很好地利用也應該會有利於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的。三、民族音樂在發展中傳承幾十年以來,圍繞「民族音樂應該如何發展,民族音樂應該走什麼樣的道路」,專家學者們一直在方向上有不同的爭論。一些專家說「中國音樂的主體應『以西方音樂的根本精神進行重建』」,同時另外一些專家認為「要保持傳統音樂固定不變的形態,對於中國音樂走西化的道路必須予以否定或糾正」。而事實證明,繼承民族音樂的優秀傳統,兼容並蓄、借鑒並吸收外來音樂的形式技法,才能使民族音樂走上一條振興和發展的道路。我們在繼承民族音樂傳統的時候,絕對不能持僵化的態度,自古以來我國的民族音樂就是在互相融合變異中發展而來的。中國民樂用的樂器如胡琴、琵琶、嗩吶等都來自西域,這些少數民族音樂與漢族音樂完全融合,已經成為中華民族音樂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因為幾千年以來歷史的沉澱以及長久形成的兼容並蓄的特點,形成了我國民族音樂的難能可貴的交融品質,這些年來民族音樂與流行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是由表及裡,由淺而深的過程,也是在不斷失落自我中不斷發現自我的過程。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就有了民歌以流行音樂形式出現的例子。鄧麗君演唱的大多是以民間小調為素材創作的歌曲,《小城故事》《原鄉人》《路邊的野花不要采》等,台灣高山族民歌《娜魯灣情歌》的流傳更是給了大陸音樂製作人很多啟示。隨著崔健的一首《一無所有》的流傳,整個中國都颳起一股強勁的西北風,《黃土高坡》《高天上流雲》《信天游》等一大批以西北民族音樂為素材的流行歌曲到處傳唱、家喻戶曉。如果說這些都還是一種追求所謂流行、純粹為獲得某種利益的思想使然的話,那麼「北方歌王」騰格爾一直堅持把自己的音樂創作紮根在蒙古民族音樂的基礎上,使自己能一直保持在中國流行樂壇擁有一席之地;上海著名二胡演奏家馬曉暉與電聲樂隊的完美合作;馮小泉、曾格格夫婦的流行民樂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朱哲琴的《阿姐鼓》方興未艾;「彝人製造」演唱組合迅速串紅等等無不說明一點:中國民族音樂正在逐漸完成一次新的蛻變。「中國音樂文化的發展已經進入現代社會,當代的音樂文化必然帶有當代特徵,音樂文化隨著時代和這個時代的人的需要而變化發展,這本身便是一種創造,一種不脫離民族傳統並以現代生活為根本的創造。四、結語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以及多元文化的廣泛交流,對我國民族音樂的滲透、影響、融合,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在技術上都有著其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價值,經過潛心學習、研究、感悟,我們會開闊視野、擴大眼界,豐富演唱與教學的思維方式和想像空間,從而有效地提升民族音樂的藝術品位,更好地促進民族聲樂的繁榮和發展。參考文獻[1]張天彤.論高師民族音樂教育[J].中國音樂,2004,(4).[2](美)E·希爾期,傅鏗、呂樂譯.論傳統[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3]徐儀明,陳江風,劉太恆.中國文化論綱[M].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作者簡介:譚敏(1981-),女,東莞理工學院師范部藝術系專業教師,研究方向:音樂學。

⑹ 中國的傳統音樂和傳統文化多表現一種天人合一清微淡遠的意境,為什麼西方音樂表現這么多斗爭和矛盾

歷史~中國歷代多大一統 統治需要講究天人合一天人感應~

歐洲向來四分無裂~ 戰爭年回年有~對應我國古代少答幾分恬淡祥和

地理~ 中國大平原多、兩大母親河造就華夏千年大一統~

歐洲山脈崎嶇多河流小而縱橫交錯~割裂歐洲歷史版圖

文化~中國由於大一統 語言文字早一合一~ 歷史上的大朝無太多外部強敵~天朝上國天下唯一~造成古人多探求本身 ~

歐洲 語言文字分布少說幾十種~文學很多充斥著與別國的矛盾斗爭的主旋律 像最早的歐洲文化發源地的希臘羅馬~ 戰爭文學占很大比重~

綜上。所以,,

⑺ 關於中國藝術的意境

「意境」是中國傳統美學中的一個很重要、很有特色的概念。
中國古代藝術家不大重視「美」。他們受老子哲學的影響,在藝術創作中追求的是「妙」。「美」的著眼點是一個有限的對象。就是要把一個有限的對象刻畫得很完美,而「妙」的著眼點是整個人生,是整個造化自然。中國藝術家不是局限於刻畫單個的人體或物體,把這個有限的對象刻畫得很逼真,刻畫得很完美。相反,他們要突破這個有限的對象,他們追求一種「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在這種「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抒發他們對於整個人生的感受。中國古代的畫家,即使畫一塊石頭,一條草蟲,幾只水鳥,幾根竹子,也都要表現整個宇宙的生氣,要使畫面體現畫家對整個人生的感悟,流露一種帶有哲理性的人生感。而這就是古人說的意境。
中國古代山水畫家喜歡畫「遠」,高遠,深遠,平遠。中國古代很多山水畫,近處是廣闊的水面,有木橋、樓閣、小溪、漁船,遠處有無數的高山幽谷,整個畫面是由近處一層一層往遠處推,越推越遠。山水本來是有形體的東西,而「遠」突破山水的有限的形體,使人的目光伸展到遠處,從有限的時間空間進到所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所以,「遠」,也就是中國山水畫的意境。
同樣,中國古代詩人也都喜歡登高望遠。屈原、阮籍、左思、李白、杜甫都寫過登高遠望的詩。登高遠望是為了從有限的時間空間進到無限的時間空間,從而引發一種人生感和歷史感。
中國的園林藝術也是如此。中國園林藝術在美學上的最大特點也是有意境。中國園林的美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築物的美,也不是一片孤立的風景的美,而是意境的美。中國園林的意境就是突破有限的對象,進入無限的時間空間。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建築物,樓、台、亭、閣,它們的審美價值,主要不在於這些建築物的本身,而在於它們可以引導游覽者從小空間進到大空間,從而豐富游覽者對於空間的美的感受。明代有位造園學家,名叫計成,他有一部書叫《園冶》,其中有這么一段話:「軒楹高爽,窗戶虛鄰,納千頃之汪洋,收四時之爛漫。」這段話說得非常好。中國園林中的建築物,為什麼柱子這么高?為什麼窗戶這么大?就是為了「納千頃之汪洋,收四時之爛漫」,也就是使游覽者把外界無限的時間空間的景色都「收」「納」進來。在這里,窗子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國園林建築的窗子是為了使人接觸外面的自然界。計成說「窗戶虛鄰」,這「虛」,就是外界廣大的空間。
中國每一處園林都少不了亭子。亭子在中國園林的意境中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中國園林中亭子的造型是多種多樣的,但它們的基本結構是相同的。一個屋頂,幾根柱子,中間是空的。這樣的建築物的作用就在於能把外界大空間的景色吸收到這個小空間中來。元代人有兩句詩,「江山無限景,都聚一亭中」。這就是亭子的作用,就是把外界空間無限景色都吸收進來。中國園林的其他建築,如台榭樓閣也都是起這個作用,都是為了使游覽者從小空間進到大空間,也就是突破有限,通向無限。突破有限,通向無限,就能夠在游覽者胸中引發一種對於整個人生、對於整個歷史的感受和領悟。王羲之的《蘭亭序》,是中國書法藝術的瑰寶,據說唐太宗對它喜愛到了極點,所以把它作為陪葬品葬到自己棺材裡了。王羲之在這篇序里,一開始就指出,蘭亭給人的美感,主要不是在於亭子本身的美,而是在於它可以使人「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這兩句話是很有名的,意思是說,抬頭一看,宇宙如此之大,低頭一看,世界萬物又是如此豐富多彩,生機勃勃。接下去說:「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游覽者的眼睛是游動的,心胸是敞開的,游目騁懷,因此得到了一種極大的快樂。而這種仰觀,俯察,游目騁懷,就引發了一種人生感。王羲之接下去又說:「向之所欣,俯仰
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為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宇宙是無限的,而人生是有限的,當然這個有限的人生是充滿了價值、充滿了意義的。這就是一種人生感。王勃的《滕王閣序》也是一篇極有名的文章。王勃在文章開始也描寫了滕王閣建築的美,但接下去就說,滕王閣給人的美感,主要不在於建築本身,而在於它可以使人看到一個無限廣大的空間,看到無限壯麗的景色。它有兩句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是一個無限廣大的空間。然後他就寫到,在這種空間的美感中,包含了一種人
生感:「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這就是一種人生感。中國雲南昆明有座大觀樓,樓上有一副對聯,據說是中國最長的一副對聯。上聯是:「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孤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這是一個廣闊無邊的空間。下聯是寫無限的時間:「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鍾,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無限的空間和時間引發了對於人生和歷史的感嘆。大觀樓這副長聯,和王羲之、王
勃的兩篇千古名作,都說明,中國園林建築的意境,就在於它可以使游覽者在自然界前面打開眼界,敞開心胸,可以使游覽者「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可以使游覽者「胸羅宇宙,思接千古」,從有限的時間空間進入無限的時間空間,從而引發一種帶有哲理性的人生感、歷史感和宇宙感。
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藝術作品的區別,在於它不僅僅是揭示生活中某一個具體事物或具體事件的意味,而是要超越具體的事物和事件,要從一個角度去揭示整個人生的意味。一個作品,可能是很美的,也可能是很好的,但如果它沒有揭示整個人生的某種意味,那就不能說它是有意境的作品。中國近代大學問家王國維在他的《人間詞話》中對宋代詞人姜白石有一個評論。他說,姜白石的詞格調很高,但沒有意境。姜白石不僅是文學家,而且是音樂家,他的詞多半是他自己作的曲(自度曲)。他的曲譜一直保存到今天。例如他的一首歌曲,詞牌是《鬲梅溪令》(1196年):「好花不與香人,浪粼粼。又恐春風歸去綠成蔭,玉鈿何處尋?木蘭雙槳夢中雲,小橫陳。漫向孤山山下覓盈盈,翠禽啼一春。」距離現在有八百多年歷史的這首宋代歌曲,今天聽起來還很有韻味。但它只局限於抒發生活中的一個具體情境的韻味,而不能使人感受到整個人生的某種意味,所以格調雖高,但是沒有意境。當然,中國古代音樂作品中有很多是有意境的。宋代文學家蘇東坡有一篇《前赤壁賦》。這篇文章描寫蘇東坡和朋友在明月之夜泛舟於赤壁之下,朋友之中有人吹起了洞簫。蘇東坡形容洞簫的樂聲,用了八個字,「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這八個字用得很好,說明在這個洞簫的音樂聲中,包含了他這位朋友對整個人生的某種感受。人的一生是短促的。人生旅途充滿了酸、甜、苦、辣。但是人生終究又是有價值、有意義、有情趣的。人生中有許多事使人遺憾,使人感嘆,使人感到一種惆悵,但人生中也有許多事使人懷念,使人依戀,使人得到安慰。這大概就是所謂「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吧。
意境的美感,實際上包含了一種人生感、歷史感。正因為如此,它往往使人感到一種惆悵,忽忽若有所失,就像長久居留在外的旅客,思念自己的家鄉那樣一種心境。中國古代詩人喜歡登高遠望,用這種方法來引發自己對於人生的哲理性感悟。這種感悟,帶給詩人的就是一種惆悵。很多詩人都談到他們的這種
感受。例如清代詩人沈德潛說:「余於登高時,每有今古茫茫之感。」南朝詩人何遜有兩句詩:「青山不可上,一上一惆悵。」李白有兩句詩:「試登高而望遠,咸痛骨而傷心。」這些詩都說明意境給人的美感,往往表現為一種惆悵。中國最著名的古典小說《紅樓夢》的意境,就是《紅樓夢》處處滲透著作家曹雪芹對人生的很深的感悟。它引導讀者去體驗整個人生的某種意味。《紅樓夢》第五十八回,寫寶玉病了一段時候,病好了,他就想去看望黛玉。小說是這么寫的:寶玉從沁芳橋一帶堤上走來,「只見柳垂金線,桃吐丹霞,山石之後,一株大杏樹,花已全落,葉稠蔭翠,上面已結了豆子大小的許多小杏。寶玉因想道:『能病了幾天,竟把杏花辜負了!不覺到「綠葉成蔭子滿枝」了』因此仰望杏子不舍。他又聯想到邢岫煙已擇了夫婿一事,雖說是男女大事,不可不行,但未免又少了一個好女兒,不過兩年,便也要『綠葉成蔭子滿枝』了」。這一段描寫,詩的味道很濃。作者把蘇東坡的詞「花褪殘紅青杏小」,杜牧的詩「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蔭子滿枝」加以溶化,並且重重地染上了一層賈寶玉的情感的色彩,從而創造了一個新的意境。這棵大杏樹使賈寶玉對人生有了某種哲理性的領悟,從而發出深沉的感嘆。讀者讀到這里,會和賈寶玉一樣,在詩意彌漫中茫然若失,感到一種惆悵。賈寶玉這個人可以說是《紅樓夢》里對人生的感受最深刻的一個人。魯迅說過:「悲涼之霧,遍被華林,然呼吸而領會之者,獨寶玉而已。」這種悲涼之霧,不僅是因為家族的衰敗,而且是因為人世的滄桑。
唐宋詞很多作品很有意境。如「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讀這些詞,感到的也是一種惆悵,好像旅客思念家鄉那樣,茫然若失。意境給予人的就是這種形而上的慰藉。這當然也是一種美感,也帶給人一種精神的愉悅和滿足。在這種美感中,包含了對於整個人生的體驗和感受,可以說這是一種最高的美感

⑻ 簡析中國音樂中的神韻意境。

音樂作為一種藝術現象,其基本功能是審美精神的表達,在音樂藝術創造中,運用聯想和想像心理和手法,塑造優美、鮮明的音樂強烈地感人的力量。

中國音樂不追求形式的美麗,追求的是一種內在的韻味和律動。含蓄、空靈的美一直被認為是中國音樂作品的最高境界。在中國,音樂無論是創作和表演,還是對其作品本身的聆聽和欣賞,都始終不能脫離一個「韻」字。「有韻則生,無韻則死;有韻則雅,無韻則俗;有韻則響,無韻則沉;有韻則遠,無韻則局。」如果把「韻」的審美感受化為空間意象,那就是「意境」,空靈、幽深、闊遠的意境。其特點是從有限見出無限,從虛實結合的空間意象中感受到彌漫的生氣和綿長的餘味。

⑼ 中國的傳統音樂和傳統文化多表現一種天人合一、清微淡遠的意境,為什麼西方音樂表現這么多斗爭和矛盾

在十五世紀以前的西方中世紀音樂中,還很難談到由於矛盾沖突的存在而形成的內在張力問題。這顯然同基督教經院哲學的精神要求有關。音樂作為宗教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必須同信徒們虔誠、和諧、寧靜的超脫塵世的精神境界相適應。信徒們與世無爭的內心世界同外在現實之間的關系,不是對立的,而是處在一種宗教的和諧之中;矛盾沖突在這里沒有立足之地。製作教堂音樂的修道士們壓抑著自身的人類本能的自然情感,把它看作是一種邪念。他們還不可能真正意識到自己作為「人」,同社會之間有什麼矛盾和沖突。人們在現實世界中所經歷和體驗到的塵世苦難,只能指望在彼岸世界——即天國那裡得到解脫。從最初的純凈的格列高利聖詠到後來在結構上高度理性化的復雜的多聲部音樂,它們追求的都是一種內在的和諧、均衡;一切表露人類本性的情感沖動的東西,都被看做是一種背離宗教情感的邪惡。聲部與聲部之間,音與音之間的關系,都必須遵循嚴格的規范和戒律。這種對「內在和諧」的追求,使漫長歷史時期中的西方宗教音樂呈現出一種缺乏活力的凝固感,很少動力性,音樂結構本身缺乏矛盾沖突所造成的內在張力。我們不難看到,即使像非常富於創新精神的馬肖這樣的十四世紀法國音樂大師,他的最成熟的彌撒曲中也未能真正超越這種性質。

⑽ 中國傳統音樂與傳統文化多表現一種天人合一的清微淡遠的意境,為什麼西方音樂多表現矛盾與斗爭

暈 你上大學選修課呢?
天人合一的音樂當然是去聽道教音樂了
自己去寫吧

閱讀全文

與中國傳統音樂少了意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圍牆歌詞 瀏覽:230
道奇酷威廣告背景音樂 瀏覽:106
比喻輕音樂之美的文字 瀏覽:542
小號音樂下載 瀏覽:578
歌曲專輯圖下載地址 瀏覽:867
財神駕到歌曲mp3下載 瀏覽:734
琴歌指彈海闊天空吉他譜 瀏覽:355
下載mp4格式的音樂 瀏覽:352
電腦聽音樂用什麼 瀏覽:512
最好酷狗音樂播放器 瀏覽:502
信樂團隊的假如簡譜 瀏覽:243
平安酷狗音樂 瀏覽:760
佳人輕撫桃花mp3下載 瀏覽:453
infinite網易雲音樂 瀏覽:844
歲月趙忠祥背景音樂 瀏覽:980
如何將電腦的歌體添加到蘋果音樂 瀏覽:672
fade鋼琴mp3 瀏覽: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樂 瀏覽:806
成都彩虹小學音樂老師 瀏覽:496
鳳凰傳奇星光歌曲點評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