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田青的個人作品
目前為止,田青研究員已經發表宗教音樂論文數十篇。他還整理錄制了《中國佛樂寶典》、《中國佛教的早晚課》、《中國的佛道教音樂》等多套宗教音樂光碟,特別是《中國佛樂寶典》計11種30盒,先後花費10年時間,將中國大陸最有代表性的佛教音樂全都囊括其中。這套中國佛教音樂的錄音帶是對中國傳統佛樂的忠實記錄,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
田青研究員的研究不僅僅局限於宗教音樂領域,他對中國傳統文化以及中國民族音樂也頗為關注,先後發表各種散文隨筆及文化、藝術、音樂等評論文章100多篇,出版了散文隨筆集《歷史的性別》。另外,他還創作電影文學劇本《鍾魂》(獲1986年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優秀劇作獎)、《楊貴妃》(1992年攝制完成,陳家林導演,廣西電影製片廠出品)等,並出版詩歌集《老歌》 。
田青研究員致力於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多年來一直為此事奔走吶喊,他認為,對於中國傳統文化而言,保護、保存比發展更為重要,一定要慎言「發展」。2002年田青在山西左權采風時發現了羊倌「歌王」石占明,2003年又將左權盲人音樂宣傳隊請到北京,在各大院校巡迴演出,盲人們的天籟之音使不少京城的音樂家為之動容。田青研究員可謂是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的旗手,他一直在為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積極努力 。
㈡ 田青的介紹
田青先生是我國著名音樂學家。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導、非物內質文化遺產研究保容護國家中心主任、宗教藝術研究中心主任、《藝術評論》雜志名譽主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科組成員。中華佛教音樂團藝術總監、中國音樂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理事、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央音樂學院音研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台灣佛光大學客座教授、中央戲劇學院客座教授、雲南藝術學院客座教授、山東藝術學院客座教授、《音樂研究》及《中國音樂學》雜志編委。2013年11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1。
㈢ 田青的學術文章
《佛教音樂的華化》(論文,2萬字,1985年第3期《世界宗教研究》)
《佛教與中國音樂》(論文,1·5萬字,1987年第4期《音樂研究》)
《中國音樂的線性思維》(論文,1·5萬字,1986年第4期《中國音樂學》)
《音樂史中的唐明皇》(論文,1·6萬字,載《燕樂二十八調之迷》,1987年人民音樂出版社)
《中國佛教音樂研究的回顧和展望》(綜述,1·8萬字,1995年第2期《佛學研究》)
《金瓶梅與佛曲》(論文,1·8萬字,1989年香港「第一屆國際佛教音樂研討會」宣讀,1992年第2期《中國音樂學》)
《智化寺音樂與中國音樂學》(論文,1·5萬字,《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8·2)
《禪與中國音樂》(論文,4萬字,1998年3月台北「中國佛教音樂學術研討會」,《中國音樂學》1998·4)
《魏晉南北朝佛教音樂史》(論文,5萬字,2000年12月台北第二屆「中國佛教音樂學術研討會」)
《「華韻九芳」與新古典主義》(評論,0·6萬字,1997第5期《愛樂》)
《再談民族音樂的第三種模式》(評論,0·5萬字,1997年第3期《中國音樂》)
《楊蔭瀏與宗教音樂》(論文、1·9萬字,《音樂研究》,2000年第1期)
《藝術不是科學》(評論,0·6萬字,《文藝報》,2000·1·25)
《梵唄——人間佛教的弘法之舟》(23千字,台灣2002年佛學研究論文集《人間佛教》,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書陳寅恪<;書魏書蕭衍傳後>;之後》(30千字,《中國文化》2004第1期)
㈣ 田青的人物簡介
田青,男,1948年生來,漢族,研究源員,博士生導師,著名音樂學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
長期致力於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和宗教音樂的研究,積極推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因力推「原生態」唱法、主張文化多樣性、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而有較大社會影響,著有《中國宗教音樂》、《凈土天音》、《撿起金葉》、《佛教音樂的華化》等多部著作。
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宗教藝術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會長、中國佛教協會顧問、全國政協委員。2013年9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4)中國宗教音樂田青擴展閱讀
上世紀80年代末,首先將中國佛教音樂帶到國際舞台,為促進兩岸和平及國際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貢獻。
因在中央電視台《青歌賽》評委席上批評「罐頭歌手」的《千人一聲》、力主「原生態」唱法、主張文化多樣性而引發中國聲樂界的討論和反思,其音樂批評在我國音樂界有重大影響。
㈤ 田青的音樂活動
策劃1989年「香港第一屆中國佛教音樂國際研討會」
策劃1989-1990「中國首屆佛道音樂周」(任版秘書長,籌權委會主席趙朴初、賀敬之)
1989年率五台山佛樂團訪問香港(任副團長,團長周紹良)
1993年率天津佛樂團訪問英國、荷蘭(任顧問)
1996年率北京佛樂團訪問德國,參加「馬克歐伯道夫國際宗教音樂節」(任副團長,團長馮其庸)
1997年率拉卜楞寺佛樂團訪問法國並參加「聖·佛羅朗藝術節」(任顧問)
1998年策劃台灣台北「中國佛教音樂研討會」
1999年率北京佛樂團參加比利時古典音樂節(任團長)
2000年策劃台灣第2屆「中國佛教音樂研討會」,率五台山沙彌樂團訪台(任顧問)
2004年2-3月,任「中華佛教音樂展演團」藝術總監,組織海峽兩岸三大語系佛教、八大寺廟一百四十僧人於高雄、台北、香港、澳門、洛衫璣、舊金山、溫哥華巡迴演出。
㈥ 中國宗教音樂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音樂的起內源容http://wenku..com/link?url=OgVsC2m6-VrvePrQjCdOKd3U1w_54rwqakm_FOMezDw9Kn63CvY5tMw_
㈦ 中國宗教音樂田青怎麼下載
www.sohu.com進入這個網,然後點音樂。
㈧ 中國的傳統音樂分為哪幾類
中國傳統音樂在學界被分為4個部分,分別是宮廷音樂、宗教音樂、文人音樂和民間音樂。
1、宮廷音樂:
一般認為,到1912年清王朝結束以後,宮廷音樂就退出了歷史舞台;但田青認為其實在清朝中後期宮廷音樂就已經成為了擺設,從故宮珍寶館里所藏的金編鍾就可以看出。
作為禮器象徵的金編鍾,根本無法敲出樂音來。此外,從廣義上講,宮廷音樂也包括孔廟的祭孔音樂這類的禮樂,而這部分音樂現今仍有延續。
2、宗教音樂
我國古代的宗教音樂主要包括佛教音樂和道教音樂。不同的宗教音樂相互學習,相互影響,存在很多交叉、相似的部分。
在近代,隨著佛教、道教的衰落,佛教音樂和道教音樂也逐漸衰落。北京智化寺所存宗教音樂,包括樂譜、樂器、樂僧,可以作為我國宗教音樂的典型代表。目前,智化寺的音樂已經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3、文人音樂
真正的文人音樂其實只有古琴音樂。古琴,又稱琴、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的撥弦樂器,也是古代文人士大夫進行音樂活動的主要樂器,甚至有「左琴右書」的說法。
近代,隨著這一階層的消失,以古琴音樂為代表的文人音樂也幾近消失殆盡。在上世紀50年代,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曾在全國范圍內做過一次普查,當時全國6億人口中會彈古琴的人竟不足百名。因此,文人音樂相比其他傳統音樂來說衰落得最為嚴重。
不過,「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2003年古琴成功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後,古琴音樂在新世紀又迎來了一片新天地。
4、民間音樂
民間音樂可以分為民歌和民族樂器兩大類,現代舞台上很多所謂的民歌,准確的說法應該是「民族風格的創作歌曲」。真正的民歌是來自底層的,一般沒有具體的創作者,代代相傳、口口相傳,最真實地表達了人民尤其是底層人民的喜怒哀樂。
(8)中國宗教音樂田青擴展閱讀:
傳統音樂現狀
中國傳統音樂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近百年來遭遇了和傳統文化同樣的命運。田青說,中國的音樂曾影響了整個亞洲,日本、韓國至今有所保留,而在中國卻逐漸沒落,甚至被遺忘。
在當下的音樂教育領域,西方音樂完全占據主導地位,中國傳統音樂大多隻存在於鄉間的舞台上,苟延殘喘。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反思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近些年逐漸興起的非遺保護項目,讓包括古琴藝術在內的中國傳統音樂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當中。
㈨ 我國的傳統音樂有哪些
中國傳統音樂主要指的是宮廷音樂、宗教音樂、文人音樂和民間音樂。
1、宮廷音樂:
一般認為,到1912年清王朝結束以後,宮廷音樂就退出了歷史舞台;但田青認為其實在清朝中後期宮廷音樂就已經成為了擺設,從故宮珍寶館里所藏的金編鍾就可以看出。
作為禮器象徵的金編鍾,根本無法敲出樂音來。此外,從廣義上講,宮廷音樂也包括孔廟的祭孔音樂這類的禮樂,而這部分音樂現今仍有延續。
2、宗教音樂
我國古代的宗教音樂主要包括佛教音樂和道教音樂。不同的宗教音樂相互學習,相互影響,存在很多交叉、相似的部分。
在近代,隨著佛教、道教的衰落,佛教音樂和道教音樂也逐漸衰落。北京智化寺所存宗教音樂,包括樂譜、樂器、樂僧,可以作為我國宗教音樂的典型代表。目前,智化寺的音樂已經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3、文人音樂
真正的文人音樂其實只有古琴音樂。古琴,又稱琴、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的撥弦樂器,也是古代文人士大夫進行音樂活動的主要樂器,甚至有「左琴右書」的說法。
近代,隨著這一階層的消失,以古琴音樂為代表的文人音樂也幾近消失殆盡。在上世紀50年代,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曾在全國范圍內做過一次普查,當時全國6億人口中會彈古琴的人竟不足百名。因此,文人音樂相比其他傳統音樂來說衰落得最為嚴重。
不過,「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2003年古琴成功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後,古琴音樂在新世紀又迎來了一片新天地。
4、民間音樂
民間音樂可以分為民歌和民族樂器兩大類,現代舞台上很多所謂的民歌,准確的說法應該是「民族風格的創作歌曲」。真正的民歌是來自底層的,一般沒有具體的創作者,代代相傳、口口相傳,最真實地表達了人民尤其是底層人民的喜怒哀樂。
(9)中國宗教音樂田青擴展閱讀:
在生活中,許多民樂CD中都可看到「國樂」二字,這「國樂」指的是從古代流傳下來,在近代又有所發展的屬於「國粹」的音樂,可見「國樂」的創作時間指的是古代;「新音樂」指的是那些學習過西方音樂的人所寫的音樂,如學堂樂歌,可見新音樂的創作時間是在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
「中國音樂」則不僅指古代傳承下來的音樂,也指中國人按西方理論創作和改編的音樂。「中國傳統音樂」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採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徵的音樂,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流傳至今的古代作品,還包括當代作品。
可見,傳統音樂包括「國樂」但不包括「新音樂」,但它們都是「中國音樂」。傳統音樂是我國民族音樂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音樂與新音樂的區別並不在於創作時間的先後,而是在於其表現形式及風格特徵。
㈩ 我國的傳統音樂是怎麼劃分的包含哪些范疇
中國傳統音樂在學界被分為4個部分,分別是宮廷音樂、宗教音樂、文人音樂和民間音樂。
1、宮廷音樂:
一般認為,到1912年清王朝結束以後,宮廷音樂就退出了歷史舞台;但田青認為其實在清朝中後期宮廷音樂就已經成為了擺設,從故宮珍寶館里所藏的金編鍾就可以看出。
作為禮器象徵的金編鍾,根本無法敲出樂音來。此外,從廣義上講,宮廷音樂也包括孔廟的祭孔音樂這類的禮樂,而這部分音樂現今仍有延續。
2、宗教音樂
我國古代的宗教音樂主要包括佛教音樂和道教音樂。不同的宗教音樂相互學習,相互影響,存在很多交叉、相似的部分。
在近代,隨著佛教、道教的衰落,佛教音樂和道教音樂也逐漸衰落。北京智化寺所存宗教音樂,包括樂譜、樂器、樂僧,可以作為我國宗教音樂的典型代表。目前,智化寺的音樂已經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3、文人音樂
真正的文人音樂其實只有古琴音樂。古琴,又稱琴、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的撥弦樂器,也是古代文人士大夫進行音樂活動的主要樂器,甚至有「左琴右書」的說法。
近代,隨著這一階層的消失,以古琴音樂為代表的文人音樂也幾近消失殆盡。在上世紀50年代,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曾在全國范圍內做過一次普查,當時全國6億人口中會彈古琴的人竟不足百名。因此,文人音樂相比其他傳統音樂來說衰落得最為嚴重。
不過,「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2003年古琴成功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後,古琴音樂在新世紀又迎來了一片新天地。
4、民間音樂
民間音樂可以分為民歌和民族樂器兩大類,現代舞台上很多所謂的民歌,准確的說法應該是「民族風格的創作歌曲」。真正的民歌是來自底層的,一般沒有具體的創作者,代代相傳、口口相傳,最真實地表達了人民尤其是底層人民的喜怒哀樂。
(10)中國宗教音樂田青擴展閱讀:
傳統音樂現狀
中國傳統音樂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近百年來遭遇了和傳統文化同樣的命運。田青說,中國的音樂曾影響了整個亞洲,日本、韓國至今有所保留,而在中國卻逐漸沒落,甚至被遺忘。
在當下的音樂教育領域,西方音樂完全占據主導地位,中國傳統音樂大多隻存在於鄉間的舞台上,苟延殘喘。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反思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近些年逐漸興起的非遺保護項目,讓包括古琴藝術在內的中國傳統音樂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