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載體 > 中國古代音樂論文

中國古代音樂論文

發布時間:2021-02-17 22:35:56

1. 一篇關於古典音樂的論文

對於古典音樂。 我們可以有以下幾個認知。 一,中國傳統古典音樂。 二,阿拉伯古典音樂。 三,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古典音樂。 中國古典音樂有著千年的歷史,從上古時期的記載就有很多的文獻了。 但是中國古典音樂最發達的時代應屬唐朝。 唐朝的古典音樂融入了很多的西域風情,比如現在大家熟知的二胡,三弦等樂器,其實都是那個時代從西域進入漢人的文化中的,而中國傳統的音樂主要表現為笛,簫,古箏,古代鼓。 包括一些古典的舞蹈,都是因為有樂器的影響才出現的。 中國的音律其實在歷史上還是很不錯的,但是有些事實必須得說明,中國人在音樂受到了古代道教文化的影響。所以音樂上面更加追求的是一種意境,也就是說,中國人對以音律方面更主要的需要是修身養性。 所有在唐朝之前的音樂,多數為古箏,柳琴等彈奏樂器和吹奏樂器和打擊樂器。 所有我認為,中國古典的音樂對於世界的影響來講,是很具東亞風格的。 而阿拉伯古典音樂和古代印度音樂則是另外一種「世界」才會有的的風格了。 多數的阿拉伯和印度的古典音樂都是以舞配樂的形式而讓人了解的。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條件組成,第一,西亞文化和東亞文化由於亞洲地形的問題導致了分割。(喜馬拉雅山地區的高度阻止了很多的文化交流。而中國地帶的人對於西亞地區的文化借鑒並不是太多。而西亞對以中國文化的借鑒只能是更加的少了。) 第二,自從古代波斯侵佔歐非大陸之後,便為波斯文化的傳播加快了速度。這點是至關重要的。 第三,阿拉伯民族在古代的時候屬於游牧民族,自然對以中國的古箏之類的中型樂器的需要就會降低。反而二胡之類的樂器更加的方便攜帶,自然而然的更家受到他們的歡迎了,再加上這些民族本身的個性,是游牧民族,比較放盪不羈吧。自然而然對於音律方面需要的便是一種婉轉而強硬的感覺了。 所有西亞的古典音樂給現代的人的感覺很難適應,因為現代人的生活已經改變了太多,必定不是古代的游牧民族了。所有更加希望聽到的則是一種穩定而又緩和的音樂。 歐洲古典音樂是很好的一門藝術,我真的忍不住想這樣說上一句。 歐洲古典音樂的代表作人物真的是數不勝數吶,不管是莫扎特,還是貝多芬,他們的音樂更加的靈魂吧,他們的音樂不像中國古音樂那樣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也不像西亞音樂那樣放盪不羈,而是一種全新的感覺,對於生活得直接標到,對以自己感情的舒服是比較直接的。 而且在樂器方面,似乎歐洲人也是很有天賦,剛強帶柔的鋼琴,溫柔的薩克斯,優雅的小提琴,沉重的大提琴·········· 真的是很美妙哪。 其實歐洲古典音樂為什麼能引領現代的潮流,並不僅僅是樂器和好的演奏師,也不是歐洲的擴張殖民地的問題,而是歐洲音樂里包含了一種蒸蒸日上的寫實感覺。 歐洲的音樂對以人們的感情抒發是一種對於社會穩定和追求人人平等的理想而付出的感覺。 還有一些歐洲音樂更是為了人民的生活而創作的,像《流浪者之歌》,《卡農》,《致愛麗絲》······ 對於現代的人民來講,人民對以生活得寫實是很關切的,大家都在現實的社會里,自然會碰到一些釘子,那麼這個時候你可能會希望能直接的抒發自己的感情,而不是用中國古典音樂那樣委婉的去化解自己的感情。 所有用現代的眼光看起來歐洲音樂更能幫助現代人的思想,也更能適應現代人的生活。 其實對比一下就知道。 中國的古典音樂中,有著很濃重的儒家思想,就是以仁為本,張揚的是一種含蓄的美。 而且中國古典音樂因為受到了道教及其他的教派的影響,更加的宣揚的是一種為己之樂。音樂的主要是圍著自己的思想而生的。 而西亞音樂則是一種民族主義的和感情主義的表達。他們更注重的是短暫的快樂,而不是穩定的永遠。 歐洲音樂則是一種寫實的手法,歐洲音樂注重的是眾樂樂,而非獨樂樂,這點可以說和中國古典音樂恰巧相反。 因為中國人注重的個人的修為,所以導致了對以面子的過於追求,而產生了一種虛偽在音樂里。 而歐洲的音樂卻很貼近現實,但是歐洲音樂也是有缺點的。因為歐洲音樂有種過於放縱感情的感覺。如過一個從小就接受中國教育的人,讓他去聽歐洲古典音樂,我敢說他只會短暫的沉迷到歐洲音樂里去,而長期的時間他更願意去聽中國音樂。所以,我認為歐洲音樂不如中國音樂耐聽。 其實我對於音樂的了解也只是初步的,張鈺你要加油喔。

2. 中國古代音樂史結業論文

有不止一篇,選擇其一給您,大約5000字

不過,希望您主要是借鑒,通過自己的思考,融會貫通,加以修改,增加屬於您自己的東西

=====================

關於中國古代音樂史學
「知識創新"的思考

中國古代音樂史學作為一門
人文學科,面對新世紀「知識創
新」的學術潮流,如何尋求它的時
代定位,已經成為每一位新世紀
古代音樂史學工作者深入思考的
時代課題。

中國古代音樂史學這一學科
的成熟與發展,是綜合文學、史
學、音樂學學科知識而實現的。如
黃翔鵬先生提出的「曲調考證」方
法及其成果就是以歷史學、文字
學、考古學、民族學、人類學和樂
器學、音樂形態學、古譜學、古音
韻學等多種知識資源的創造性運
用與整合為基礎的,其所表現出
的「知識創新」意識不言而喻。
筆者以為,面向21世紀的中
國古代音樂史學的發展,在「知識
創新」 的潮流中可能會出現如下
一些趨勢:
1.「知識更新周期」將會進
一步縮短。在21世紀人類文明的
發展進程中,歷史節奏將表現出
較前代越來越迅疾的趨向,生產
發展越來越迅速,經濟往來越來
越頻繁,科學發明越來越密集,歷
史節奏的這種急驟演進,是與知
識經濟時代生產關系諸因素的推
動分不開的。在這樣的社會背景
24 <音樂研究>季刊
中,新的音樂史學研究成果的生
產周期相應縮短,越來越多經歷
過重構的知識成果呼喚著社會的
檢驗;新的音樂史實的發展演變
也迫切要求得到描述和展示。劉
再生先生在論述20世紀中國古
代音樂史研究時曾有統計:「自
1922年第一部葉伯和的《中國音
樂史》誕生至本世紀90年代,中
國音樂史著作總共出版了四、五
十種之多,平均每兩年就有一部
著作問世。」①即使如此,目前我們
仍感到已出版的史著中所能囊括
的史學新成果還不敷應用之需
要。例如出版於1985年的《中國
音樂詞典》至今未能得以修訂,而
1992年出版的《中國音樂詞典•續
編》中的許多人物詞條,情況也已
經發生了許多變化,它們均已不
大適應當前的應用(近聞人民音
樂出版社已出資贊助該詞典的修
訂,我們期待新版《中國音樂詞
典》的盡早面世)。此外,在經過
20多年的學科發展之後,音樂史
學界該當有普遍吸納綜合創新成
果的史著問世了。
2. 隨著知識體系的立體化
發展,知識傳播途徑向著數字化、
網路化方面呈多元發展的趨勢。
迅速發展的網路技術可以使我們
在研究中產生的古代音樂史學成
郭樹群
果,立體化地快捷傳遍千家萬戶。
所謂立體化,是指成果的圖、文、
形、聲融為一體的電子展示方式。
那些以音樂圖像學、考古學、樂律
學、文獻學、民俗學、民族學交叉
研究而產生的音樂史學成果,如
今可以很容易地在網路上融合為
一種面貌全新的音樂學知識載
體,供人們利用。據已發表的我國
數字化圖書館技術信息,北京數
字方舟技術有限公司推出的關於
信息源加工、存儲、檢索的產品,
每分鍾可以全自動掃描錄入圖書
資料160頁(雙面),每天可處理
圖文50萬頁,而且採用了國際通
用的先進圖像壓縮技術。這對於
我們所期待的音樂學知識電子
化、立體化前景的實現,無疑充滿
了一種振奮的激情。在過去的日
子里,我們也注意到,中國古代音
樂史學領域已出現了一些很受歡
迎的電子讀物。例如王子初、馮光
生、韓寶強主編的《曾侯乙編鍾》
(光碟),修海林參與主編的《中國
古典音樂欣賞》(系列CD盤),方
建軍研製開發的《金石之樂:中國
音樂考古資料計算機管理系統》
(D劉再生《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
各不同— —20世紀中國古代音樂史研究》,
《中國音樂學)1999年第4期。
資料庫軟體等。
3. 以文字為載體的文本教
材呈需求多樣化的發展趨勢。面
向21世紀的音樂教育將向著全
社會的終身教育方向發展。各級
各類人才對音樂學知識的需求更
多地來源於各種不同類型的教科
書。為此中國音樂史學教材文本
的多樣化,將是音樂史學工作者
予以關注的。各種類型的音樂史
學課程教材,應當注意體現新的
特點。有人將其歸納為:(1)要體
現一種歷史的兼容性(即應充分
體現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音樂史
學領域已經達到的認識成果);
(2)要體現一種時代的涵容性(即
應涵容中國古代音樂史學提出的
新問題和獲得的新成果);(3)還
應體現邏輯的展開性(即應注意
以中國古代音樂史學概念發展的
邏輯體系實現歷史與邏輯的統
一)。①
4.面對21世紀,「文化的整
合」、「知識的重構」恐怕是常議不
衰的話題。就中國古代音樂史學
來看,在這種觀念的沖擊下,我以
為加強基礎理論研究仍然是應對
這種文化涌潮的重要方面。中國
古代音樂史學在我國人文學科的
大家庭中,無疑應屬於「年輕的一
代」,其具有突破意義的發展,當
在2O世紀8O年代以後,即許多
史家所認可的近代音樂史學發展
的「第三階段」。學科發展歷史的
淺近,使其作為一門學科的稚嫩
仍在所難免。因此,對於基礎理論
研究的深入拓展,就猶顯必要。例
如就中國音樂文獻學、「曲調考
證」一類研究而言,其創新和突破
都還存在著基礎理論研究尚顯薄
弱的問題。首先在中國古代音樂
文獻學學科範疇,雖已取得了前
所未有的進展,但在中國傳統文
獻學的框架體系內,如何突出音
樂文獻學的特點;在音樂文獻學
的學科理論研究,音樂文獻的編
纂、出版,音樂文獻的目錄、版本
研究等方面,都與中國傳統文化
中的文獻學研究存在著一定的差
距。就「曲調考證」的研究方法而
論,如果對於中國樂律學、中國古
代音樂、中國古代文化的基礎研
究做的更系統一點,恐怕黃翔鵬
先生的研究也不會顯得那樣艱
難,以致發出愚公移山式的慨嘆:
「反正先生做不完的,學生接著做
嘛,我做不完還有下一輩⋯ ⋯」②
鑒於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的這種實
際狀況,在「知識創新」的新世紀
里,中國古代音樂史學基礎理論
研究的拓展,恐怕還會出現蓄勢
增強的狀況。
面對21世紀中國古代音樂
史學的種種發展趨勢,史學工作
者能否具有應對能力,這也不能
不是我們通過回顧和展望而予以
回答的。
首先,我們看到在過去的一
個世紀里,特別是在世紀末的近
3O個年頭中,中國古代音樂史學
工作者在守護傳統史學研究方法
的跋涉中,在新研究領域的開拓、
創新中,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以文獻資料類著作言,馮文慈先
生點注的《律學新說》《律呂精
義》,丘瓊蓀先生的《歷代樂志律
志校釋》(第一、二分冊)、蕭煉子
的《宋書樂志校釋》、王昆吾和任
半塘的《隋唐五代燕樂雜言歌詞
集》、金千秋的《全宋詞中的樂舞
資料》、吉聯抗先生的《中國古代
音樂論著譯著叢書》、修海林的
《中國古代音樂史料集》、中國藝
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資料室編的
《中國音樂書譜志》《中國音樂研
究所藏中國音樂音響目錄》,郭樹
群、陳其射、王子初、李成渝合編
的《中國樂律學百年論著綜錄》、
還有尚待出版的《歷代樂志律志
校釋》(第三、四、五分冊)、《古樂
書鉤沉》《漢文佛經中的音樂史
料》《樂府詩集箋校》等等,它們勾
勒出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研究的文
獻學框架。以研究成果類的專著
而言,王子初的《苟勖笛律研究》、
崔憲的《曾侯乙編鍾鍾銘校釋及
其律學研究》是直指中國古代音
樂史學重要難題的攻關之作;而
馮文慈的《中外音樂交流史》、陶
亞兵的《中西音樂交流史稿》、鄭
祖襄的《中國古代音樂史學概
論》、修海林的《中國古代音樂教
育》則屬於填補空白的開拓性學
術著作;此外具有開拓意義的學
術專著還有丘瓊蓀的遺著《燕樂
探微》、李純一的《中國上古出土
樂器綜論》、吳釗的《追尋逝去的
音樂蹤跡— — 圖說中國音樂史》
等。王子初等主編的《中國音樂文
物大系》多卷本,則以新的音樂史
料系統為今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
支持。特別是新近出版的黃翔鵬
先生的《樂問》,更以時代的學術
創新風范為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的
「知識創新」提供了廣闊天地。同
時,我們還不能忘記托起這些重
要專著的則是數以千計的具有創
新意義的學術論文。它們共同構
成了21世紀中國古代音樂史學
① 孫正聿《教材建設新理念》,《光明Et
報))2000年9月27 Et。
② 鄭祖襄《把「沒有音樂的音樂史」變為
有可聽作品的音樂史》,《中國音樂學)1999
年第2期。
2001年3月第1期25
「知識創新」的基石。
就學術的發展來看,雖然交
叉學科的發展為中國古代音樂史
學學術研究提供了廣闊的創新空
間,但作為一門學科的存在,卻不
能被學術發展趨於綜合的潮流所
替代或置換。近期,許多學者注意
到了這種傾向。鄭祖襄先生談到:
「中國古代歷史及其文化的獨特
性決定了中國古代音樂史學是一
門不可替代的獨立學科。」① 修海
林先生談到:「音樂史作為嚴格的
歷時科學,其主要的任務,仍然是
在歷時性的敘述中,依著縱向的
歷史發展脈絡,追溯古今,在久遠
漫長的文化變遷中敘述音樂的發
展。」② 馮文慈先生則在提及了解
我國古代音樂文獻時,要打開歷
史的視野,「對音樂文化的觀念持
有符合我國實際的辯證發展目
光,注意避免以現代的音樂文化
觀念切割歷史,特別是不能以現
代西方的音樂觀念來圈套我國歷
史。」固在這世紀之交的學術發展
中,這種學科的自主意識為中國
古代音樂史學的創新發展如何走
穩自己的路,起到了時代的定位
作用。修海林先生近期的文章《在
歷時中展開共時— — 為中國音樂
史研究開拓新路徑的感想》,使我
們對於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的「知
識創新」得到新的啟示。它要求中
國古代音樂史學工作者「隨時注
意到各個歷史時期的諸多剖面」;
要注意「音樂與社會的政治、經
濟、文化活動方面諸因素在共時
性文化空間中的相互影響和制
約」;而我們以往則「比較重視對
縱向發展的歷時性描述,以及揭
示其中的某種規律,但是對於歷
史上處於某一共同狀態下音樂生
26 <音樂研究)季刊
活剖面的分析,對其中某一類音
樂文化模式的研究卻用力不足。」④
顯然,這一新途徑具有以知識重
構為特點的創新意義。此外,項陽
先生近年的力作《中國弓弦樂器
史》,在文化人類學、文化地理學、
音樂考古學等不同層面上,營造
了中國弓弦樂器不同歷史時段共
時性的文化發展空間,中國弓弦
樂器歷時性發展的史實因此而更
為充實、豐富;洛秦先生主張音樂
史學與民族音樂學的溝通,為古
代音樂史學研究開拓了新的思
路;這些學者的努力都為中國古
代音樂史學的「知識創新」提出了
新的思考。
20世紀末葉,中國古代音樂
史學領域還經歷著研究人才的新
老交替過程。作為中國音樂史學
第三發展階段的見證人,我們看
到了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界前輩學
者楊蔭瀏以及吉聯抗、藍玉崧、夏
野、金文達先生以宏富的知識財
富,為學科的發展做出了全部的
貢獻;我們也承受了黃翔鵬先生
閃爍著創新精神的學術甘露,並
令人震撼地目睹了他由於事業未
竟而難以泯滅的心靈之窗,也依
然在接受著尚健在的前輩師長惠
及後學的心靈滋潤;當然,我們也
經歷著新一代學術帶頭人崛起在
新的學術起點上的激動。如果說
中國古代音樂史學領域第一代學
人的學術起步還是空谷足音,那
么第二代學人的努力就使得學科
建設及其成果具備了相當的規
模,而第三代學人的成長,則已處
於規模初具完備的專業教育體系
之中。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具備
博士學位學習資格的第三、四代
學人已基本走出了單一師承關系
的教育途徑,相當一些人具有跨
學科研究的知識結構與能力,這
樣他們在知識結構上明顯地趨於
全面,在治學方法上則更為豐富。
特別是在經歷了90年代初商品
經濟大潮的沖擊,這一代學者相
繼尋找到自己恰當的社會定位,
他們的學術潛能正在良好的拓展
環境中孕育、催化。為此,我們有
理由相信,在新的世紀里,中國古
代音樂史學「知識創新」的良好前
景,正將由這一代學人描繪。正如
藍玉崧先生數年前講的「芳林新
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中
國古代音樂史學之林,將會在這
蔚為壯觀的新老傳承和交替中,
在群體的互為支持中,根深葉茂,
惠及人間。
(作者附言:本文不是中國古
代音樂史學研究成果的綜述,所
涉人物及成果是依思路所至而提
及的、本人認為能夠說明「知識創
新」論點的一些例證,偏頗或疏漏
在所難免,敬請學界同行指正。)
作者單位:天津音|樂學院
①鄭祖襄著<中國古代音樂史學概論),
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墓)( 修海林『在歷時中展開共時—— 為
中國音樂史研究開拓新路徑的感想),<中國
音樂)2000年第2期。
③馮文慈《中國古代音樂文獻目錄概要
(上)》,『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0年第3
期。

3. 中國古代音樂的論文

http://www.ccnt.com.cn/music/chwindow/culture/yinyue/other/gdyy.htm

4. 賞析一首中國音樂(古代、現代均可)寫一篇文章2000字

古詩是我國優秀文化的瑰寶之一,它的語言含蓄凝練,句子間跳躍性大,意境深刻而悠遠,很多詩詞都成了膾炙人口的名言佳句。這里的「名」和「佳」恐怕不僅僅指那幾個或者幾行精煉的字和詞,而是這簡短的幾個或幾行字詞所表達的豐富而深刻的內涵,這些內涵往往不是顯示在這些字和詞的表面形式,而是隱含在字里行間,隱含在篇章,甚至是更大的社會背景之中的,例如:阮籍的一首律詩《詠懷》: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

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

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

徘徊何相見,憂思獨傷心。

這首詩從字面意義上看描寫了作者深夜彈琴的情景和孤獨不安的憂思。如果我們不知道作者生活在魏晉南北朝相交的時代,不知道當時黑暗的社會政治環境和作者自身所處的地位境況,我們就不能很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懷,不知道作者為何夜不能寐?不知道其實詩中的「孤鴻」、「翔鳥」都是另有所指,更不知道詩的背後還另有所隱,即對當時政治的不滿和憤懣以及對渾濁的社會政治的揭露和批判。由於當時黑暗高壓的政治環境,此詩多用比興,寫得比較隱晦曲折。

詩在言志,詩歌的內容往往表現出意義的雙重性或者多重性,這也是所有詩歌所具有的一個重要特徵。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詩歌一貫的手法,在對詩歌的內涵進行闡釋的時候,我們不得不用到隱含理論,隱含理論是詩歌意義闡釋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指導方法。篇章分析已成為語言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詩歌作為文學篇章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部分,無論是從體裁、內容、還是在表現手法上都存在很大的豐富性,但關於它的隱含意義的研究並不是很多,國內一些學者借鑒了俄國詩學篇章中隱含意義的分析理論,對俄漢詩歌進行了隱含對比分析,在數量和深度上都很有限。本文借鑒了以往學者的理論觀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古代詩歌中的隱含現象進行了分析。

(一)隱含的概念

1967年,美國哲學家格賴斯(H. P. Grice)在哈佛大學做了三次講座,在他的第二講Logic and Conversation (邏輯和會話) 中首先提出了隱含現象和會話合作原則,在世界語言學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格賴斯開創了大規模隱含研究的先河。隱含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隱含包括聽話人從語句里能夠推導出來的任何間接性信息內容,不論這種間接性信息內容是不是說話人意思,是否符合說話人的意向,也不管這種間接性意思是否已經實義化;狹義的隱含只包括說話人通過語句傳達的、聽話人理解出來的間接性的、隱晦的說話人意思,聽話人解讀出來的狹義隱性內容必須符合說話人的意向,必須是已經實義化了的,而不能是潛在的,是否是說話人的意向是區分廣義隱含和狹義隱含的主要標准。

和會話活動的形式不同,文學作品的文本大都是書面形式的,它脫離了對話式語言的現場性,作者和讀者之間不能像說話人和聽話人那樣可以相互打斷、解釋或者補足,讀者在解讀文本內容時,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於自己的世界知識、語言知識和邏輯能力,所以,在對文本的產生背景缺少全面掌握的情況下,作者所解讀出來的間接性信息往往帶有很多的個人痕跡,這些間接性信息可能並不是作者意欲表達的意思。在做初高中試卷的詩歌解析題目時,如果學生對一首詩的內容及其作者情況全然無所知,那麼你肯定不會得到千篇一律的答案。例如對朱慶餘的《近試上張水部》的解讀: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唐代知識分子十分注重考取進士,一旦考中便前程似錦。此詩便是朱慶餘在考進士之前寄於水部員外郎張籍的行卷,他將自己此時期盼又有點不安的心情描寫成剛出嫁的婦人,委婉含蓄,希望能得到推薦。如果對這首詩的寫作背景不甚了解的話,很有可能就把它當成一首描寫出嫁新娘心態的閨情詩,當然還可能存在其他更多的解讀,這在邏輯和情理上都未嘗不可。難道說除了標准答案之外其他的解讀都是錯誤的嗎?這里就存在一個廣義隱含和狹義隱含的判斷標准問題,採用的標准不同,對這些答案的態度就不同,這一點在判卷標准中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很多學者在研究文學文本的時候主張作者死了,認為應該完全以讀者、解釋者為中心來欣賞、理解文本,這時採用的就是廣義隱含的概念。

為了方便對隱含進行分類,本文將採用狹義隱含的概念,即只包括讀者解析出來的和作者意向相符合的那部分內容。

(二)隱含產生的機制

詩歌中之所以會產生大量的隱含現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

1、根據格賴斯會話合作原則,會話行為的順利進行是建立在言語雙方的相互合作的基礎上的,他將此界定為對合作原則的絕對遵守,對其四個准則中的任何一個的破壞都會導致隱含。如果說會話合作原則是會話行為應該遵守的規范,那麼,對篇章而言,語篇的銜接和語義的連貫就是應該遵守的規范。如果篇章違反了語篇的銜接和連貫規范就會產生語篇隱含,而這種隱含在詩歌中是最常見的。例如:李白的《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第一句和第二句由於格式的對稱尚且能找到語篇上的銜接,但第二句和第三句之間從表面上確實找不到形式和語義上的連貫。此時,因為這種「犯規」,詩句之間便產生了很多隱含的內容。

2、相對於其他體裁的篇章,詩歌是一種在格式、韻律、手法、字數上都有嚴格限制的體裁,追求精煉短小,既要求「句中無余字,篇外無剩語」;又要求「句中有餘味,篇中有餘意」,要求煉句、煉字、煉意,使得詩歌不能像其它的文本或者自然對話一樣更顯明或充分地展開敘述,所以有很多缺失的內容情節需要讀者自己去推導。尤其是四言絕句、五言絕句等在字數、韻律上要求及其嚴格的詩歌,作者用短短的幾句話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幾乎是不可能的,大量的內容情節都隱含在字詞或語句之間。例如: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第三句和第四句之間,在內容上出現了很大的跳躍,詩中沒有寫主人在聽到狗吠之後接下來的舉動,比如如何去門口看視,如何和客人寒暄、請客人進門等具體的情節,但根據事件的自然發展順序和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我們仍能從中推測出當時的情景,這也是為什麼詩歌能給人無限遐想空間的原因。

3、利奇的禮貌原則可以說是對格賴斯的會話合作原則的補救原則,人們違反合作原則有時候是出於禮貌或者不好意思,比如劉禹錫《竹枝詞》中的「道是無晴卻有晴」。由於道德、風俗習慣的約束或者社會環境的壓力,作者也會採取委婉曲折的表述方式。例如我們前面提到的朱慶餘的《近試上張水部》,還有一些諷刺詩。

4、修辭手法的運用。為了語言的精煉、含蓄,內容的豐富,生動,詩歌經常運用各種修辭手法,比如誇張、暗喻、借代、襯托、比、興、引用典故,象徵、陌生化、虛實結合等。這些修辭手法的運用,豐富了詩歌隱含的內容。例如:李白的《秋浦歌》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詩中採用誇張的手法,極言白發之長,按照正常的邏輯和事物的固有規律,白發不可能長到三千丈,其實,作者在這里借白發之長隱含憂愁之重。後面的秋霜代指白發,言白發之白,隱憂愁之重。

(三)隱含分析所涉及的因素

語境是篇章分析領域中一個至關重要的概念。與傳統的語境概念不同,關聯理論從認知的角度解釋言語交際活動,提出了認知語境這個概念,認知語境是聽話人用來處理新信息的知識,是一個人明了的全部事實的一個子集。相對於傳統語境,它是心理的,是個變數。聽話人在處理每個新信息時都會使用不同的認知語境,傳統語境先於語句而存在,而認知語境在處理新信息時才存在。關聯理論將含義的推導過程界定為一個明示——推理的過程。在推導的過程中,更注重了聽話人或讀者的認知能力在隱含分析中的作用。

認知語境又分為語言內知識和語言外知識。就詩歌而言,語言內知識包括語法知識、語用知識、詞彙知識、上下文。語法體系是語言的重要表達方式,比如詩中設問句式、反問句式、倒裝句式的運用;語用知識如各種修辭格的運用;詞彙知識如對詞彙的選擇(「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的選擇)、詞語的超常搭配、詞性的改變等詞彙的語義語用關系等;上下文包括題目和前後語句。

語言外知識包括即時場景、邏輯知識、網路知識、背景知識。在詩歌中,即時場景主要指詩歌寫作的時間、地點和寫作環境(主要指自然環境);邏輯是人的思維規律,語句預設問題、語句的前後邏輯關系、荷恩等級關系都是邏輯問題;網路知識包括道德的、法律的、政治的、經濟的、歷史的、文學的等其他知識;背景知識包括生活常識、作者所處時代的背景、社會心理和價值觀念以及作者個人的生平遭遇等。

(四)隱含類型分析

曹威鳳在她的《論俄漢抒情詩中的隱含意義》一文中將隱含分為自然隱含、篇章隱含、詩篇的潛台詞三種類型。自然隱含又分為語義兼含、語法兼含;篇章隱含又分為篇首隱含、篇中隱含和篇尾隱含。其實,可以看作是根據存在隱含的語言單位的大小對隱含所做的分類。

趙雪華在她的碩士學位論文《俄羅斯詩歌的語篇隱含分析》中將隱含分為辭法隱含、背景隱含和文化隱含三種,可以說是根據隱含在詩歌中的表現形式對隱含進行的分類。

本文則根據詩句所傳達的隱性信息內容的性質將隱含分為指稱隱含、客觀內容隱含、主觀內容隱含和交際內容隱含。我們可以通過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來了解這幾個概念: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天寶年間,王昌齡被貶為龍標尉,作者聞訊,作此詩寄給他,以表同情。

先看指稱隱含。指稱隱含是指間接性指稱。詩中的「五溪」、「君」和「夜郎西」就是間接指稱,「五溪」指去龍標途徑的雄溪、樠溪、酋溪、無溪、辰溪。「君」指王昌齡;「夜郎西」指王昌齡被貶之地。

客觀內容隱含指讀者從詩句里推導出的一些間接性的、隱晦的表述的對象和表述的關系,而這些關系是作者寫出這些詩句必然具有的意思,有時候甚至是作者意欲傳達的內容。「聞道龍標過五溪」,表明此去龍標要途徑雄溪、樠溪、酋溪、無溪、辰溪五地;「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表明你我雖相隔兩地,但卻共享一輪明月,我寄於明月的「愁心」將一直追隨於你。

主觀內容隱含指讀者從詩句里推導出的一些作者傳達的間接的、隱晦的評價——情感意義(包括肯定/否定、積極/消極、欣喜/憂愁等)。第一句「楊花落盡子規啼」中所描述的景象就隱含了一些傷感的情懷。「楊花落盡」表明已經是晚春,刻畫了一片殘敗的景象;「子規啼」更是有一種悲涼的味道,「子規啼血」其實是一個典故,子規即杜鵑鳥,子規鳥有思念故土以致泣血的意思,從這句詩里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友人被貶的消息充滿了同情和憂愁。

有時詩句欲傳達的交際目的與詩句形式上、表面上顯示的交際目的不一致,通過語句間接、隱晦地傳達交際目的的現象就稱為交際意向隱含。詩歌的第一句表面上描寫了春深的景象,實際上作者想通過對自然環境的渲染來表現自己對友人被貶事件的同情和感傷之情;第二句敘述了去龍標所經歷的路途,作者通過極言路途的遙遠和艱辛含蓄地來表達自己對友人的擔憂和牽掛之情;最後兩句作者用了陌生化的手法,將明月比作人,將不可能之事變作可能之事,委婉地表達了詩人之心追隨友人直到天涯的深情。

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可以根據規約化的程度將指稱隱含、客觀內容隱含、主觀內容隱含和交際意向隱含分為規約性的和非規約性的。規約性隱含與詞彙和語法結構的直接的字面的意義相近,或者說是在人們認識中相對固定的意義,所以,我們在分析規約性隱含的時候往往付出較少的努力。非規約性隱含和語境的關系更為密切,在一定語境的制約下,讀者通過間接、隱晦、曲折、委婉地傳達自己的意思,作者的意欲表達的意思與語句的詞彙、語法結構所傳達的常規性信息內容相距較遠,讀者就必須付出較大的努力才能理解語句所承載的隱性信息內容。當然這種規約性和非規約性也是相對的,隨著某個義項或用法在人們認識中的逐漸固定化,非規約性的信息也會轉化成規約性的信息。
(五)其他看法

中國古代詩人很講究煉字。我們身邊也流傳了不少關於詩人「吟安一個字,捻斷數根須」的故事。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第三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最先用的是「到」字,吟完之後,王安石覺得「到」字太平直,不夠形象,缺乏詩意,後先後又改為「過、入、滿」,一直到「綠」字,幾經變換,最後才確定,不僅表現出春風吹到江南,更能表現出春風吹,大地變綠,萬物生長的盎然春意和勃勃生機。我們可以援引荷恩等級理論把<到、過、入、滿、綠>看成一個選擇等級,從「到」到「綠」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完全不同深度的意境。與荷恩等級不同的是,這里的等級是對表現力強弱或者說蘊含力強弱的詞語的排列。表現力不同,它的隱含信息內容也不同。同樣的例子還有賈島的《李凝幽居》:
閑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其中「僧敲月下門」中的「敲」也有這樣的一個故事,作者最初想用「推」字,再三斟酌,最後才改為「敲」字,<推,敲>也可以看成是一個等級隱含,不同的選擇,給了我們不同的隱含意境。

本文從隱含的概念、產生、影響因素、分類等角度對詩歌中的隱含現象進行了分析,整體來說比較粗略,在分析的過程中發現其實有很多細節性的東西需要進一步的分類、研究,比如詩歌中特殊句式、特殊手法的隱含意義、不同題材以及不同體式的詩歌的隱含研究等,其實詩歌領域的隱含是一個蘊含了無限趣味的研究,很值得深入探索,希望本文淺顯的分析能對闡釋詩歌的意義起到一定的借鑒意.
在悠久的中國文學史上,詩詞以其獨特的情感寄託、豐富的描寫內容、奇妙的韻律節奏讓多少文人傾心於它們的創作,讓多少百姓醉心於它們的品讀。無數的價值寄託,無盡的情感宣洩凝結其中,直接表現了中國傳統的文化、文人精神。流行歌曲似乎難登大雅之堂,更難於古典詩詞相提並論,一個似乎是太俗,一個又是那樣的高雅。但作為大眾文化的最常見的代表,我們之所以說它流行是因為它有著廣泛的大眾。流行音樂作為青年亞文化的流行歌曲似乎難登大雅之堂更難於古典詩詞相提並論,一個似乎是太俗,一個又是那樣的高雅。但作為大眾文化的最常見的代表,我們之所以說它流行是因為它有著廣泛的受眾集中體現,展現了當代青年的獨特的情感選擇與對當前社會的感觸。流行歌曲是通俗的,但不一定是俗的。

因此不會有太多的人會主動地將唐詩宋詞和流行歌曲聯系在一起,會覺得那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一個好比高峰上的千年積雪,一個是汪洋中的滔滔江水,相隔著太遙遠的距離。但正如滔滔江水實則來源於千年積雪的消融,唐詩宋詞與現代的流行歌曲,其實也有著一個根源與發展的不可抹滅的關系。

一、詩詞與流行歌曲的本質趨同

如果把唐詩、宋詞稱為唐宋時的流行音樂也不為過,更何況詞更多的時候是配樂演唱的。說詩詞與流行音樂的本質趨同是結合了一定的時代,有著多方面的原因:無論詩詞還是流行歌曲都是一個時代文化的代表,那個時代的人們的氣質文化在詩詞與流行歌曲中都有著明確的反映,而且是作為主流文化反映的。古典詩詞在那個時代與流行歌曲具有共同的一個特點:流行。詩詞流行音樂在抒情言志方面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兩者均是抒情言志的良好的載體。人是需要情感表達的,更需要情感表達的良好方式。當一個人在詩詞與流行音樂中讀到自己相同的情感寄託,那瞬間的感動足以說明詩詞、流行歌曲在情感表達方面對莫大作用。詩詞、流行歌曲的本質是趨同,只不過音樂文學(歌詞)還沒有古典詩詞一般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這並不是說它永遠不可能取得這樣的地位、只是這需要歷史的積累與時間的積淀。

二、古典詩詞對流行歌曲的影響。

唐詩宋詞直接成為流行歌曲的表現主題和內容,給了流行歌曲另一方表現空間,一方面考較著流行歌曲創作人對文化的把握,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流行歌曲的表現功能,且提升了流行歌曲的層次。

從創作的形式上來看,唐詩宋詞也為現代流行歌曲的創作提供了一種思路,或是確立一另一種風格。

我覺得這也是整個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結果。很多現在的流行歌曲在寫作形式上,仍不可避免地借鑒或套用或模仿了唐詩宋詞的語言格式與風格。用古典詩詞的形式來創作現代流行歌曲,一方面使得詞作上繼承了傳統詩詞語言上的提煉與表達手法上的含蓄內斂,另一方面,在主題表達上也無疑有一個先入為主的捷徑,無論是說家國情懷,還是兒女情思,古典詩詞往往具有將語言與情感一同濃縮,從而增添許多回味的空間,和意境悠長的韻味。

除去形式上的模仿與借鑒,在歌詞的寫作手法上,現代的流行歌曲也是從唐詩宋詞身上汲取了不少的營養。向講究韻律感與意境美,這都是詩歌創作的基本要求了,唐詩宋詞里更常用到的比興手法,在現代歌詞的寫作中,例子那更是不勝枚舉。

三、 流行歌曲相對於古典詩詞的優勢

盡管現代歌詞的創作沿襲著古典詩詞的創作的路子起步並發展起來的,然而,唐詩宋詞與現代的流行歌曲畢竟還是不同時代的產物,畢竟表現出不同時代的語言和內容特徵,並接受不同時代標準的審視與評判。

我們說文學是為了體現生活而存在的,那麼任何的一種文化形式必然反映一個時期的生活現實,體現一個特定時代的特徵。正如我們都說唐詩與宋詞,而並沒有泛稱為唐宋詩詞,就是因為它們分別體現了那個時代的特徵。而流行歌曲則顯然是這個時代的產物,不同於唐也不迵異於宋,所以它與前二者之間,還是有著更多顯而易見的區別,這也正是如今很少將他們主動放在一起比較的原因。

而流行歌曲更為通俗,這樣就會有更多的受眾,其次留心歌曲的傳播方式是古典詩詞所不能比擬的,特別是隨著網路的發展,傳播途徑的多元化,流行音樂一定會有進一步的發展。

然而,時代在變,今人對音樂的感受程度和古人自然有很多的不同。比方說,姜白石是了不起的詞人兼音樂家;他的詞句,傲視古今,但是他寫的音樂,若就現代的音樂觀點而論,除了「古意」之外,未免失之單調。古意雖好,但是不能完全適應現代人的音樂品味。今日工商業為主的社會,是很難造就像「小紅低唱我吹簫」那樣的環境和情調的。若是要靠他留下的古譜樂曲去推廣宋詞,恐怕很難被現代人接受。古譜有它們的歷史和文獻價值,但是卻不能為推廣傳統詩詞發揮多大實用。同樣的道理,魏氏樂譜和碎金詞譜等等古籍譯出的樂譜,可以教導現代人學習古意,提示深含傳統韻味的旋律,然而在現在我們迫切需要的「詩教」工作上,起不了多大作用。從欣賞古典詩詞上來說,無情的現實,難以配合當時的情調,的確是現代人的悲哀。然而,我們如想挽救中國的傳統詩詞文化,還須面對現實。這個歷史責任,就落在現代有民族文藝思想的音樂家們的身上.

前人留下許多的詩詞,多的是美不勝收的歌詞資料。這些寶藏里的每首歌詞,今人可以全首引用,或者截句接收,也可以利用前人的意境構句或詞彙溶入自己的思想,應該可以譜出許多優美的歌曲。很可惜現代的中國音樂家們,能夠去發掘這寶藏的人實在少得可憐。當然,作曲家若要利用這些優美的歌詞,自己必須先能了解詩詞的內涵,才不會寫出不合詞意的怪譜,白白糟蹋了前人寶貴的智慧結晶。所以,我認為中國的音樂家們,應該多讀詩詞。音樂院校的作曲系,應該把中國詩詞列為必修科,無論學生們以後要作可唱的歌曲,或是寫演奏的樂曲,有了詩詞的內涵,對表現樂曲中的民族風格和弘揚中國文化,都有很大的益處。

不管怎麼說,作為一種寶貴的文化遺產,唐詩宋詞永遠都會對現代包括今後的流行歌詞創作中起著這樣或那樣的影響,現代文化對古典文化的借鑒與沿襲是永遠不會停止的。唐詩宋詞會是流行歌詞創作中一個不可舍棄的主題,一種取用不盡的源泉,一個無法迴避的誘惑,從遣詞用句,主題營造,意境鋪陳方面,都為現代的創作者提供了很多好的思路。

而歌曲是詩詞傳播的觸媒,詩詞可以藉音樂的幫助,廣為流傳。唐宋前人的例子,很值得今人效法。乘著音樂的翅膀,載著優美的中國歌詞,飛揚五洲四海,讓普天下都唱中國歌曲,傳誦千秋,這是多麼有意義的事。我衷心地希望現代的音樂家們,今後多多創作能歌唱中國詩詞的曲子,不要再輕易錯過中華詩詞這個無盡的寶藏。先人留下的這些古典詩詞是我們現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我們應該用好這些資源。幼年時期依靠音樂幫助所掌握和學到的東西讓人難以遺忘、終生受益。衷心希望華人兒童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長。願中華古典詩詞唱響神州!

5. 從曾侯乙編鍾及其音樂看中國古代音樂文化論文

曾侯乙編鍾1978年出土於湖北隨州擂鼓墩一號戰國墓,是迄今為止最宏偉壯觀、聲律最為齊備、鑄造最精良的編鍾。鍾體銘文有「曾侯乙作持」字樣,表明是由曾國國君乙製作、享用,因而得名。編鍾出土時非常完整,連銅木結構的鍾架、掛鍾構件、演奏工具都伴隨出土,鍾懸於架上,演奏工具置於旁邊,讓我們可以想見下葬時乃至演奏時的原貌。編鍾共 65件,全由青銅鑄造,以形態可分為鈕鍾、甬鍾與鎛鍾三類,被分為3層8組懸掛在鍾架之上。鍾體表面鑄有銘文,除形體較小的鈕鍾為素麵無紋飾外,甬鍾與鎛鍾都有繁縟綺麗的花紋,極為精美。經過檢測,每座鍾都能發出2個樂音,以錯金銘文標注音名於敲擊部位,經歷2000多年的歲月仍能進行正常演奏,其音樂性能之優秀不由得讓人們為之驚訝。
古代文獻《世本》《呂氏春秋》提到黃帝時已能製作鍾,但估計只是木鍾或陶鍾。商代西周時期才開始出現青銅鎛鍾、甬鍾、鈕鍾等。雖然將鍾按照音列編列懸掛即可稱為編鍾,但將以上三種鍾編列成組、配合使用,形成類似曾侯乙墓這樣的編鍾組合,則要晚到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周公「制禮作樂」,在周人的祭祀、燕享、大射、軍禮等諸禮當中,都要用到「金奏之樂」,編鍾作為「眾樂之首」尤其受到周人的重視,進而形成一套完整鍾樂制度。進入春秋戰國,禮崩樂壞,諸侯紛紛效仿並且僭越鍾樂制度,使得青銅編鍾的發展步入極盛時期。異常精美且規模宏大的曾侯乙編鍾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鑄造出來的~

6. 論文 中國古典音樂與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1000

音樂作品鑒賞
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

院 系: 商 學 院
班 級: 08廣告學本科班
姓 名: 譚 巧 玉
學 號: 081105045
指導老師: 肖 春 曉

二零一零年十一月

內容提要:《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一個在我國流傳已久的愛情故事,與莎士比亞筆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其名。故事女主角祝英台系祝家莊祝員外之女,在女扮男裝遠去杭州求學的途中邂逅了同樣赴杭求學的書生梁山伯,一見如故,並在隨後的共同求學生活中互相傾心。無奈祝員外已將英台許配給太守之子,梁山伯抑鬱成疾,不久身亡。祝英台悲慟不已,誓以身殉。最終與梁山伯化為雙蝶,自由而去。這是一個美麗、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而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正是以這個故事為藍本,以音符詮釋了作曲者對於這個美麗故事的理解。我的鑒賞主要從《梁祝》傳說、作曲者的背景資料、以及在樂曲演奏過程中所表達出的情感變化這三個方面來分析。
關鍵詞:音樂鑒賞 梁祝

正文:
《梁祝》是一個美麗、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在我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而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也正是以其為創作背景。
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創作於1959年。作者是何占豪和陳剛。何占豪熟悉小提琴和越劇音樂,陳剛則較全面地掌握各種作曲技法。在創作《梁祝》時,他們都還是上海音樂學院的學生。陳剛現為上海音樂學院教授,是我國著名的作曲家。
為了探索我國交響樂民族化、群眾化的道路,兩位作者遵循「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破除迷信,勇於實踐,選用了我國廣大群眾所熟悉的民間傳說《梁山伯與祝英台》這一愛情故事為題材,以越劇唱腔為音樂素材,採用了協奏曲這種外來體裁,吸取了我國戲曲音樂中豐富的表現手法。迷人的旋律、生動的音樂形象、濃郁的民族風格、鮮明的地方特色,使這部作品深深地紮根在人們心中,被廣大群眾深情地稱為「我們自己的交響音樂」,在音樂民族化的道路上邁出了可喜的一步。三十年來,它飄洋過海,飛往世界各地,先後在蘇、美、英、法等國演出,得到了世界樂壇的高度贊賞,為祖國爭得了榮譽。在香港,它連續四次榮獲金唱片獎與白金唱片獎;在國外,這首樂曲被稱作「蝴蝶的愛情」而廣泛傳頌,受到不同膚色人民的歡迎。
樂曲開始是引子。簡短的引子音樂,給我們展現出一幅美麗動人的圖畫。
隨後在輕淡的豎琴伴奏下,獨奏小提琴顯得純朴、甜蜜而深沉,表現了梁山伯、祝英台真摯、甜美的愛情。接著,大提琴奏出的旋律與獨奏小提琴形成對答,這段音樂感情深摯婉轉,為我們展現了梁祝草橋亭畔深情結拜的動人情景。對答以後,樂隊的合奏再現了愛情主題,充分展示了梁祝對愛情忠貞不渝的信念。接下來由獨奏小提琴奏出由主部到副部的過渡段音樂,末尾引出活潑、明快的小快板,這段歡跳、輕盈的小快板與溫柔、深情的愛情主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接著是獨奏小提琴與樂隊交替出現。這段音樂時而明朗歡快,時而溫柔幸福,時而熱情奔放,使我們自然聯想到梁祝三載同窗、朝夕相處的各種生活畫面:他們或是歡歌笑語,或是促膝長談,或是追逐嬉戲,或是脈脈含情。這段音樂再一次從不同角度充分體現了梁祝之間純真無間的學習生活和逐漸萌生的真摯愛情這兩個生活側面。
音樂轉入慢板,獨奏小提琴奏出了由主部愛情主題變化而來的似斷似續的音樂,它表現了祝英台羞怯、有口難言的內心感情。接著,由小提琴、大提琴奏出纏綿而深情的對答旋律,它將梁祝十八相送、長亭惜別的難舍難分的情景惟妙惟肖、細膩親切地展現在我們面前,詩情畫意,引人遐想。
突然,低沉、陰森的鑼鼓聲,暗示了不祥的預兆。樂隊奏出刻板、重復的音調,把我們帶到了一場悲劇性的抗爭中。接著,由獨奏小提琴奏出了祝英台驚惶不安和悲痛欲絕的音調,表現了祝英台對封建禮教誓死不從、挺身反抗的英勇精神。接下來,祝英台的抗婚音調與殘暴的封建勢力音調交替出現,形成了矛盾的焦點,最後推展為英台慘烈抗婚的悲憤場面。緊接著這激揚、卓烈的抗爭旋律之後,全樂隊奏出一個較明朗的音調,這個音調取材於前面結束部中十八相送的旋律,它代表了善良的人們幻想的希望之光,形成了全曲的第一個高潮。可幻想瞬間消失,刻板的音調再次出現,它預示封建統治重如磐石,善良人們的美好希望難以實現。
音樂轉入慢板,獨奏小提琴奏出委婉的曲調如泣如訴,揪人心肺,與大提琴再次出現對答,描寫了梁祝樓台相會互訴衷腸、沉痛哀怨的情景。
板鼓突然闖入,聲聲的敲擊聲,造成了緊張氣氛。音樂時而激昂,果斷,時而低回,幽咽,把祝英檯面向蒼天對封建勢力的罪惡進行憤怒控訴和泣不成聲、悲痛欲絕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當祝英台指天踏地發出最後一聲呼喊時,鑼鼓管弦齊鳴,英台縱身投入墳中,全曲達到了最高潮。
音樂又重新出現安詳、寧靜的氣氛,長笛再次奏出引子部分的樂句。這時,小提琴抒情而緩慢地再次奏出愛情主題,更增添了朦朧的仙境色彩。這里,作者採用了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展示了人民的善良理想,彷彿嚴冬已經過去,明媚的春天又來到了人間,一對彩蝶相依為伴,在萬花叢中翩翩起舞,他們時而翻飛、時而憩息,十分逍遙自在。這是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化身,他們生前不能結為夫婦,死後也要比翼雙飛。
最後,全樂隊齊奏愛情主題,它又似汪汪洪流傾瀉而出,表達了人民群眾對梁祝悲慘命運的深切同情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
樂曲表現了梁祝這對青年男女對封建禮教的強烈反抗精神,歌頌了他們堅貞不渝的愛情,表現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欣賞這首樂曲的同時,也達到了美的享受。

7. 關於中國上古音樂3000字範文論文

上古音樂,範文跟開題報告任務書都有,怎麼給你呢

閱讀全文

與中國古代音樂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圍牆歌詞 瀏覽:230
道奇酷威廣告背景音樂 瀏覽:106
比喻輕音樂之美的文字 瀏覽:542
小號音樂下載 瀏覽:578
歌曲專輯圖下載地址 瀏覽:867
財神駕到歌曲mp3下載 瀏覽:734
琴歌指彈海闊天空吉他譜 瀏覽:355
下載mp4格式的音樂 瀏覽:352
電腦聽音樂用什麼 瀏覽:512
最好酷狗音樂播放器 瀏覽:502
信樂團隊的假如簡譜 瀏覽:243
平安酷狗音樂 瀏覽:760
佳人輕撫桃花mp3下載 瀏覽:453
infinite網易雲音樂 瀏覽:844
歲月趙忠祥背景音樂 瀏覽:980
如何將電腦的歌體添加到蘋果音樂 瀏覽:672
fade鋼琴mp3 瀏覽: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樂 瀏覽:806
成都彩虹小學音樂老師 瀏覽:496
鳳凰傳奇星光歌曲點評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