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傳統音樂指的是什麼啊…
中國傳統音樂是在以典河流域為中心的中原音樂和四域音樂以及外國音樂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發展起來的。因此可以說,中原音樂、四域音樂、外國音樂是中國傳統音樂的三大來源。
中原音樂指的是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發展起來的音樂。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黃河流域音樂文化。其中,殷商和西周時期的音樂文化具有代表意義。除六代樂舞及其他多種樂舞的發展和整理,禮樂制度的階級化和等級化,大司樂機構的設置,三分損益律的運用等,對全代有重要影響之外,尤其在「八音」樂器分類中「琴」(七弦琴)及其音樂的出現,奠定了中國傳統樂器與器樂的基本模式。
四域音樂指的是除中原華夏族為主所創造的黃河流域音樂文化以久的中華大地各民族的音樂文化。其中,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區,與黃河流域同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發祥地。長江中游的楚文化中的音樂文化,色彩繽紛,獨樹一幟,同中原音樂並為上古中國傳統音樂的表率,相互輝映,相互兌爭、交融,進而衍生,發展。珠江流域的粵文化,西南各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西北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經由路途對多處音樂文化傳播、交融的作用,以及東北各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都為中國傳統音樂的形成、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其中,在樂器方面,作為漢族音樂文化與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交融的代表實例,可以舉出由奚琴到胡琴類各種拉弦樂器的形式。
中國音樂與國音樂的交流,由來已久。據《穆天子傳》記載,相傳西周初,周穆王曾經帶著規模頗大的樂隊到西方各國支施行,並進行音樂交流。此後,在漢代,伴隨著佛教的傳入,印度教音樂和天竺樂也入傳中國;隋唐時期,大量外國音樂的輸入,不僅帶來外國樂曲,而且引進樂器、樂律、音階。作為外國樂器傳入中國,後又被改造為中國傳統樂器的琵琶是頗具代表意義。
中國民樂發展的三個時期
1. 中國傳統音樂的形成期(約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3世紀)
這時期包括從夏、商、西周到春秋、戰國、奏漢。在音樂體裁方面,經歷了由原始樂舞到宮廷樂舞的進化。在旋律音調、音階形式方面,經歷了由原始間樂重視小三度音程的音調,到春秋戰國強調宮、商、徵、羽的上下方大3度的「(甫頁)、曾」體系,以「三分損益法」相生五音、七聲、十二律,初步確立了中國傳統音樂旋法的五聲性特點。在音樂美學思想方面,先秦諸子百家的論爭,奠定了此後各咱學說的理論端點。這一時期中,最具代表性意義的音樂藝術形式是鍾鼓樂隊。
2. 中國傳統音樂的新聲期(約公元4世紀至10世紀)
這一時期包括了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動盪和北方人民南遷、少數民族的內移,構成對中國傳統音樂的沖擊:一是玄學對儒學的沖擊,引起音樂思想的變化;二是少數民族音樂和外國音樂的傳入,引進樂器、樂律、樂曲和音樂理論方面的新因素。其沖擊的結果,是使中國的傳統音樂為這一變,開創了音樂國際化的一代新樂風。一方面是世界音樂的中國化,包括外來樂曲的中國化,外來樂器的運用,外來樂調的傳入,外來樂隊的民族化,以及外來樂人為發展中國音樂所作出的貢獻。另一方面是中國音樂的世界化,即:中國音樂以其輝煌的成就給世界許多國家(尤其是惡劣各國,如朝鮮、日本等國)以重要的影響。
3. 中國傳統音樂整理期(約公元10世紀至19世紀)
包括遼、宋、金、明、清。其政治上的牲是:從紛亂和分裂到相對的統一,又從南北對立到多民族國家統一政權的建立,及其在相當長時期內的相對穩定。音樂文化方面則具有世俗性和社會性的特點。所謂世俗性,就是與普通的平民階層保持著密切的關聯。此時期的傳統音樂,無論在演出人員和觀眾、聽眾對象方面,都已具有更為廣泛的社會基礎。在音樂理論方面,表現出對前一時期的繼承和清理的傾向。音樂形態特點已逐漸趙於凝固定型化。其代表性音樂藝術形式是戲曲藝術及其音樂。這一藝術形式,上承前代,下接後世,並廣泛吸收當代音樂新成果,成為集古今音樂大成的音樂寶庫。 中國傳統舞蹈產生於特殊的時代和環境,因此儀式性特徵十分明顯,舞蹈藝術後來作為審美性極強的欣賞性藝術,具有娛樂、審美等多種藝術特性,但是這些特性都是從舞蹈最早存在的儀式性中漸漸衍生出來的。
一、中國傳統舞蹈多產生於先民巫術、宗教儀式的需要
從舞蹈的產生來看,是適應巫術和原始宗教儀式的需要產生的。這可以從舞蹈之「舞」的原始意義中得到理解。早期甲骨文中,「舞」與「巫」的形狀十分相似。在早期社會「舞」、「巫」所指是同一事項,即女巫師的巫術儀式以及巫師祈禱神靈時的姿態。後來,用「舞」指稱巫師的姿態,「巫」『指稱巫師這一類人員,其意義才漸漸分離。可見,這種姿態就是「舞蹈」的原始形態。盡管「舞」姿態從「巫」中分離,但早期舞蹈事實上還是直接服務於巫術活動的,這可以從「舞」與「雩」二字的關系中看出一些痕跡。甲骨文中有「辛巳卜賓乎舞有雨」的記載。這其實是一次祭祀求雨活動的記錄,其中有舞蹈的儀式行為。《說文解字》釋「雩」曰:「雩,夏祭樂於赤帝以祈甘雨也。從雨,於聲。雩,羽舞也。」所以,舞的第一個義項就是通「雩」,指求雨巫術儀式中的「羽舞」。《周禮·春官·樂師》曰:「凡舞有撥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即所謂周代的六小舞。這些舞蹈都是周代祭祀活動中的儀式性舞蹈。《周官·舞師》載:「掌教兵舞,帥而舞山川之祭祀;教拔舞,帥而舞社櫻之祭祀;教羽舞,帥而舞四方之祭祀;教皇舞,帥而舞旱嗒之事。」羽舞、皇舞皆為祭祀求雨的儀式舞蹈。後來的《庸舞》、《奏舞》、《龍舞》等皆是旱祭求雨的巫術儀式舞蹈,其中《龍舞》至今不衰。
考古發現的中國早期樂舞圖中,許多具有濃郁的宗教色彩和巫術性質,是先民巫術性儀式活動的記錄。如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的彩陶盆舞蹈紋,內蒙古狼山原始岩畫,甘肅嘉峪關黑山原始岩畫,廣西花山崖原始壁畫中的舞蹈場景,經專家研究皆具有很強的巫術性質和儀式特徵。
為什麼中國早期舞蹈會有如此明顯的儀式特徵?其實這跟舞蹈在當時的社會功能有關系。早期舞蹈產生於早期先民巫術圖騰活動,是巫術儀式活動的一部分,是巫術圖騰文化的產物,它必然具有巫術的文化屬性。從早期舞蹈言,其直接作用就是實現其溝通人神、祈福免災、五穀豐登等巫術性目的的。
在這種意義上可以說,功用性、儀式性是早期舞蹈的第一屬性,舞蹈的娛樂性是從巫術活動的娛神目的衍生的,從娛神到娛人再到自娛,是舞蹈發展的幾個重要階段。盡管後來的舞蹈也許並不用於祭祀,但是中國舞蹈自產生時就存在的儀式性傳統卻被積淀下來了,已經滲透到舞蹈的動作、結構和獨特的抒情方式等內容之中。
二、中國傳統舞蹈使用於各種儀式性場面
從表演場合看,中國傳統舞蹈多使用於各種儀式性場合。大到國家的祭祀、朝會、出戰、慶功、王室更替,小到百姓婚喪嫁娶、往來聘問、播種收割等等均有若乾的儀式內容。歸納起來大概可以分為社會性儀式、宗教性儀式、生產性儀式、人生成長性儀式等類。中國古代根據舞蹈的使用場合和社會功能將宮廷舞蹈分為雅舞、雜舞兩類。雅舞在後來的歷代王朝宮廷中皆是最重要的舞蹈,雖然各代帝王皆製作自己的舞蹈,名稱也各不相同,以示不相襲用,但是僅改歌詞而舞曲依舊不變,其祭祀的儀式性功能也沒有改變。正所謂「自周以來唯改其辭,未有變其舞者也」。這部分舞蹈用於國家的祭祀場合,顯然具有強烈的儀式性特徵。
雜舞的儀式性特徵從《樂府詩集》中可以看到,書中很詳細地記載了自西周以來到隋唐時期民間方俗舞曲流入宮廷,以及在宮廷宴會等重要集會場合表演的歷史事實。由此可見,在中國古代傳統舞蹈中,盡管有些舞蹈從其產生說,並未直接服務於巫術和國家祭祀活動,但是往往被統治者用來在其他儀式活動中表演,作為儀式活動的重要部分,因此也使之具有了很強的儀式特徵。
沒有進入宮廷的傳統舞蹈則在民間流傳。從其表演看,也大多在重大的節日活動中進行。如春節、三月三、火把節、潑水節、播種節等等,構成了這些舞蹈強烈的儀式性特徵。如土家族每年農歷正月要祭祀始祖「八部大王」跳擺手舞、毛古斯舞,藏族每年藏歷2月29日的「跳神節」要跳《羌姆》,青海黃南同仁地區藏族每年的「六月會」祭祀山神、二郎神,跳((龍鼓舞》等等。這些舞蹈均具有極強的儀式性特徵。這種儀式性特徵一方面是這些舞蹈本身就具有的,其產生之時就是為儀式而服務的;另一方面,在這些儀式性場合表演的舞蹈,也許本身的儀式性內容並不強,有些就是娛樂性舞蹈,但是,一旦進入某種儀式性場合表演,它便具有了很強的儀式性。因此,可以說,中國傳統舞蹈表演的儀式場合也是其形成儀式性特徵的重要方面。
三、現存各民族民間舞蹈的儀式性內容
現在尚流傳在很多地方的攤戲攤舞,就具有很強的儀式性。灘是一種與人類巫文化緊密聯系的文化事物。現存於貴州、湖南等地的攤戲如撮泰吉、地戲、攤堂戲都有極強的巫術儀式性質。攤戲之所以為攤戲,在表現形式上都有「逐攤」的含義和意味,包含驅逐鬼神和瘟疫的內容。根據周顯貴老師的調查,在今天安徽貴池地區,每年農歷正月初七至十一還有攤戲表演。整個儀式分三部分:啟聖儀式、攤戲表演、送神儀式。在啟聖儀式中有迎神的內容,迎神鹵簿(儀仗隊)到河邊水口敬請二郎神牌位,供於宗祠內,燒香、鳴炮、行祭禮,一長者吟誦祭詞。然後,族長為二郎神做儀式性表演,舞滾燈,鑼鼓齊鳴。緊接著幾名男子與族長共同跳起攤舞《舞滾燈》。攤舞在啟聖儀式中的表演,是請神儀式的組成部分,具有很強的儀式特徵。
又如土家族祭祖跳的《毛古斯》舞。每年農歷正月初三至十七日的「調年」活動盡踞手舞時加毋毗舞。屆時設祭場,由代表土家先祖的「拔步卡」(意為老公公)帶領子孫毛古斯赤足而舞。舞者頭罩尖頂遮面齊頸茅草束,上扎五根沖天辮,全身用稻草、茅草或樹葉遮蓋,以象徵先人。舞蹈內容有做陽春(刀耕火種)、搶新娘、圍獵、捕魚、甩火把等,生動地再現了原始土家部落的生產、生活場景。生殖崇拜是貫穿舞蹈始終的主題,每個毛古斯扮演者的腰間都扎有一根象徵男性生殖器的火把,稱「粗魯棍」,火把頂端用紅色土塗抹,或包紅布。表演圍獵、甩火把等內容時,舞者要誇張地作出「示雄」、「撬天」、「搭肩」、「轉臀」、「挺腹送胯」等顯示陽具的動作。舞蹈到高潮時,毛古斯的火把可隨意觸及觀眾,尤其是女性觀眾,被觸及者則視之為祖神對生育能力的恩賜。這典型地反映了土家族先民原始狩獵生活和男根崇拜意識,具有很強的儀式性。
以上所舉民族民間舞蹈的儀式性特點僅是幾個案例,其實尚有很多民間舞蹈保留著大量的儀式性內容,說明民間舞蹈的儀式性特徵是十分明顯而突出的。
四、結論
巫術內容和圖騰信仰的印記不可避免地烙在了民族舞蹈之中。早期舞蹈的基本內核諸如舞蹈動作、舞蹈結構、舞蹈表情方式等的儀式性因素通過各種途徑被積淀下來,成為後來舞蹈製作的基本基因和材料被消化和滲透。如舞蹈藝術中帶有普遍意義的動作的虛擬性、情節結構的程式化、抒情方式的象徵性等特徵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中國早期舞蹈儀式性內容的影響,可以視為早期舞蹈儀式因素在舞蹈方面的積淀。從這一意義說,儀式性不僅僅是中國早期舞蹈的根本屬性,也是整個舞蹈藝術的根.
『貳』 中國古民樂是怎麼產生的
中國民族音樂是指用中國傳統樂器以獨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間傳統音樂。 民族音樂歷史 中國民族器樂的歷史悠久。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民間流行吹笙、吹竽、鼓瑟、擊築、彈琴等器樂演奏形式,那時涌現了師涓、師曠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秦漢時的鼓吹樂,魏晉的清商樂,隋唐時的琵琶音樂,宋代的細樂、清樂,元明時的十番鑼鼓、弦索等,演奏形式豐富多樣。近代的各種體裁和形式,都是傳統形式的繼承和發展。 主要曲目 民族器樂有各種樂器的獨奏、各種不同樂器組合的重奏與合奏。不同樂器的組合,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風格,形成多種多樣的器樂樂種。各種樂器的獨奏樂是民族器樂的重要組成部分。琴曲《廣陵散》、《梅花三弄》;琵琶曲《十面埋伏》、《夕陽簫鼓》;箏曲《漁舟唱晚》、《寒鴉戲水》;嗩吶曲《百鳥朝鳳》、《小開門》;笛曲《五梆子》、《鷓鴣飛》;二胡曲《二泉映月》,等等,都是優秀的獨奏曲目。 純粹用鑼鼓等打擊樂器合奏的清鑼鼓樂,音色豐富,節奏性強,擅長表現熱烈紅火、活潑輕巧等生活情趣。如《八仙序》(浙東鑼鼓)、《十八六四二》(蘇南吹打)、《鷂子翻身》(陝西打瓜社)、《八哥洗澡》(湘西土家族「打溜子」)等。 由各種弦樂器合奏的弦索樂,以優美、抒情、質朴、文雅見長,適宜於室內演奏。如《十六板》(弦索十三套)、《高山》、《流水》(河南板頭曲)等。 用吹管樂器與弦樂器合奏的絲竹樂,演奏風格細致,多表現輕快活潑的情緒,如《三六》、《行街》(江南絲竹),《雨打芭蕉》、《走馬》(廣東音樂),《八駿馬》、《梅花操》(福建南音)等。 由吹管樂器和打擊樂器合奏的吹打樂,演奏風格粗獷,適宜於室外演奏,擅長表現熱烈歡快的情緒。如《將軍令》(蘇南吹打)、《大轅門》(浙東鑼鼓)、《普天樂》(山東鼓吹)、《雙咬鵝》(潮州鑼鼓)。有不少吹打樂種,在樂隊中兼用弦樂器,因而音樂兼具絲竹樂的特點,如《滿庭芳》(蘇南吹打)、《五鳳吟》(福州十番)等。一般說來,北方流行的吹打樂重「吹」,吹奏技巧高;南方流行的吹打樂重「打」,鑼鼓在吹打樂中起重要作用。 傳統民族器樂演奏多與民間婚喪喜慶、迎神賽會等風俗生活,以及宮廷典禮、宗教儀式等結合在一起,較少採取純器樂表演的形式。民族器樂的實用性使不少器樂曲牌因用於不同場合而產生變化。 傳統民族器樂曲都有標題,分標名和標意兩類。標名性標題只給樂曲取名以示甲與乙之區別,它和音樂內容無直接聯系,如《工尺上》、《四段錦》、《九連環》、《十景鑼鼓》等。標意性標題以曲名、分段標目和解題等提示樂曲的內容,如《流水》、《霸王卸甲》、《賽龍奪錦》等。 民族音樂分類 民族器樂曲按傳統習慣分為「單曲」與「套曲」兩類。單曲多為單一獨立的曲牌。套曲由多個曲牌或獨立的段落聯綴而成。如南北派十三套琵琶大麴,晉北的八大套等。如按樂曲的曲式結構類型分,主要有變奏體、循環體、聯綴體、綜合體等,其中以變奏體、聯綴體最為多見。 創作中各種變奏技法被廣泛運用。民間藝人在一首曲牌反復演奏時,善於用各種演奏技巧對旋律作加花裝飾而形成變奏,如《喜相逢》(笛曲)、《婚禮曲》(嗩吶曲)等。「放慢加花」也是一種常用的變奏手法,它將「母曲」的結構成倍擴充,同時作加花裝飾。如《歡樂歌》(江南絲竹)、《南綉荷包》(二人台牌子曲)、《柳青娘》(潮州弦詩)等樂曲都把「放慢加花」的段落安置在「母曲」之前。另一種變奏手法是採取變化主題的結構,如二胡曲《二泉映月》主題在其後的五次變奏時作句前、句中或句末的擴充和緊縮。而琵琶曲《陽春白雪》中之《鐵策板聲》則採取結構次序的倒裝。這種結構次序的變更在鑼鼓段中更為常見。 20世紀20年代以來,劉天華、聶耳等對民族器樂的繼承和發展做過一些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音樂工作者繼續對各種優良傳統曲目進行整理、加工、改編,使樂曲原有精神得到更加完美的表現,同時還涌現出大量的新作品。樂器改革方面,在統一音律、改良音質、擴大音量、方便轉調、增加低音等方面有了很大進展,並產生了大型民族管弦樂隊合奏等新品種,在內容和形式方面都有了新的發展。
編輯本段中國傳統音樂簡介
我們在許多民樂CD中都可看到「國樂」二字,這「國樂」指的是從古代流傳下來,在近代又有所發展的屬於「國粹」的音樂,可見「國樂」的創作時間指的是古代; 「新音樂」指的是那些學習過西方音樂的人所寫的音樂,如學堂樂歌,可見新音樂的創作時間是在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 「中國音樂」則不僅指古代傳承下來的音樂,也指中國人按西方理論創作和改編的音樂。 「中國傳統音樂」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採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徵的音樂,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流傳至今的古代作品,還包括當代作品。
『叄』 中國民族傳統音樂包括哪些,特點是什麼,是如何定義的
傳統音樂,綿延幾千年包含諸多審美品格,它是一定音樂思想特殊本質的集中體現,是音樂思想意識的結晶。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思維習慣,對其審美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當今的中國音樂中,不僅有著豐富的歷史資源,同時也有著豐富的民間傳統資源。這些資源是活著的傳統,它們吸引著中外學者們的興趣。根據中國傳統音樂理論,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可劃分成五個類別。
器樂音樂
中國的器樂音樂可以劃分成兩個類別:獨奏和合奏。獨奏音樂中再次劃分成弓弦、彈撥、吹管、打擊等類別。
同樣,合奏類音樂也可進一步劃分成弦索樂、絲竹樂、吹管樂、鼓吹樂和吹打樂。這五種合奏樂構成了中國傳統音樂中的精髓。
戲曲音樂
中國有三百多種地方戲曲劇種。這些劇種根據音樂的不同可劃分成四個類別:(1)皮黃腔;(2)梆子腔:(3)崑腔;(4)高腔。京劇屬於皮黃腔。
民歌
民歌是各類民間音樂的基礎。在中國,由於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存有豐富多彩的民歌。一般來說,中國民歌可以劃分成三大類別:(1)山歌;(2)小調;(3)勞動歌曲。
舞蹈音樂
中國的民間舞蹈也是種類繁多,風格各異。其中最流行的有(1)秧歌;(2)腰鼓;(3)跑旱船;(4)花燈;(5)採茶;等等。
『肆』 中國音樂是怎麼來的(請回答出他由來的原因以及他的發展)
中國傳統音樂是在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中原音樂和四域音樂以及外國音樂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發展起來的。因此,中原音樂、四域音樂、外國音樂是中國傳統音樂的三大來源。
中原音樂指的是以黃河流域為中心而發展起來的音樂,這是一種以漢族為主體的音樂文化,其中,殷商和西
周時期的音樂文化具有代表意義。
四域音樂指的是除中原華夏族為主所創造的黃河流域音樂文化以外的中華大地各民族的音樂文化。其中,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區,與黃河流域同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發祥地。
中國音樂與外國音樂的交流由來已久。在漢代,伴隨著佛教的傳入,印度教音樂和天竺樂開始傳入中國;隋唐時期,大量外國音樂的輸入,不僅帶來外國樂曲,而且也引進了樂器、樂律和音階。
中國音樂的發展可以大致分為三個時期:
中國音樂的形成期(約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3世紀),包括從夏、商、西周到春秋、戰國、秦漢。這一時期為中國音樂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其最具有代表性意義的音樂藝術形式是鍾鼓樂隊。
中國音樂的新生期(約公元4世紀至10世紀),包括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中國音樂在這一時期發生顯著變化,開創了音樂國際化的新樂風。一方面世界音樂為中國音樂的發展做出了貢獻,而另一方面中國音樂也開始走向了世界化。
中國音樂的整理期(約公元10世紀至19世紀),包括遼、宋、金、明、清。這一時期的音樂文化與普通的平民階層保持著密切的關聯,呈現出世俗性和社會性的特點。其代表性音樂藝術形式是戲曲藝術及其音樂。
『伍』 古代的樂譜是怎麼形成的宮商角徵 羽又是誰發明的
樂譜的價值之於音樂,猶如古籍的價值之於歷史。它把轉瞬即逝的古調以某種特殊的方式刻寫下來,使後人得以部分地恢復原曲,「舊調重彈」。音樂史與其他學科史的區別,正在於它有聲響,而大量的古譜就是它的依據。如同文字的發明一樣,把高、低、長、短不同的樂音記錄下來的樂譜的發明與完善,經過了漫長的過程。 前面曾說過,上古音樂以打擊樂器為主體。因此,擊重節律的鼓點便成為中國樂譜最早的使者。《禮記·投壺》載有魯、薛兩國射禮時鼓的節奏譜:一種符號繪作圓圈,一種符號繪作方框。它們無疑就是兩種鼓形的象形摹畫。一般來說,無論何種譜式,都應具備兩種功能,一是記音高,二是記節奏。中國早期的大多數譜式都沿用了以圓圈或圓點、方框「點拍」的方式。 現存歷史上第一次記下音高的樂譜是唐人手抄本古琴譜《碣石調·幽蘭》。該譜前「序言」說,《幽蘭》是六朝丘明(493一590)所傳。實際上,它是一首用4954個漢字詳細記錄了每個音在古琴上屬第幾根弦,什麼位置,用什麼彈奏法的文字諸。由文字譜發展成為採用文字中各種象形性的筆畫,拼成符號,並作為右手音位與彈法的減字譜,是依據樂器產生的記譜法(如:謦,即右手中指勾第一弦,左手中指按一弦七徵)。唐人曹柔首創此法,晚唐陳康士、陳拙依此譜式整理了大量琴譜傳世。宋元以來,少琴家使其進一步完善。中國傳統音樂中的瑰寶——古琴音樂所以能卷膚浩繁,保存至今,主要是得益於減字譜。 唐代的「燕樂半字譜」也是以樂器音位和手法為基礎的譜式。它又分為弦索譜和管色譜,近代在敦煌發現的唐琵琶譜,記錄了四根弦上每個指位的符號,如果定弦可以確定,便可以基本恢復原來的曲調。這份珍貴的《敦煌曲譜》寫於後唐明宗長興四年(933)。而在日本發現的《天平琵琶譜》。抄寫年代則在唐玄宗天寶六載(747)。唐代詩人白屆易寫下《代琵琶弟子謝女師曹供奉寄新調弄譜》一詩:「琵琶師在九重城,忽得書來喜且驚,一紙展開非舊譜,四弦翻出是新聲。」可見唐朝時燕樂半字譜確很流行了。 工尺譜是我國應用最廣的唱名譜,規范的諸字由上、勾、尺,工、凡、六、(合)、五、乙等漢字組成,有「固定唱名法」和「首調唱名法」兩種。記寫節奏的板(強拍)眼(弱拍)符號也發展得較完善。調號用正宮調、小工調等調名標示。宋、元以後,我國流傳下來的大部分樂譜是用工尺譜式記寫的。其中以器樂作品和戲曲唱腔為數最多。 最早的「宮商角徵羽」的名稱見於距今2600餘年的春秋時期,在《管子·地員篇》中,有採用數學運算方法獲得「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的科學辦法,這就是中國音樂史上著名的「三分損益法」。 那麼,「宮商角徵羽」這五個名稱又是從哪裡來的呢?這就有多種說法了。有的研究者說:它來自古代的天文學,即是從二十八個星宿的名稱而來的,如「宮」來自二十八星宿環繞的中心——中宮,其他四音來自不同的星宿名稱,這是「天文說」;而有的研究者說:它來自古人馴養的畜禽,說「牛、馬、雉、豬、羊」五個字在古代的讀音和「宮、商、角、徵、羽」近似,這是「畜禽說」;有的研究者說:它們來源於古代氏族的圖騰,這是「圖騰說」;而在古代的音樂著作《樂記》中的說法則為: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說宮音代表國君,商音代表萬民……這是「君臣說」。不論是「天文說」、「畜禽說」、「圖騰說」或「君臣說」,各種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都給音樂塗上了一層或神秘、或樸素、或帶有封建主義倫理觀念的色彩,表達了中國先民的不同的音樂觀念。
『陸』 中國通俗音樂的產生
通俗音樂(Popular Music)——把專業音樂創作的傷口稱為「嚴肅音樂」,把不表現重大體裁和思想內容的作品稱為輕音樂,習慣上人們把通俗易懂、情調輕松的音樂,例如小斯特勞斯的那些圓舞曲等歸屬這個名詞之下,以後,爵士樂、搖滾樂團、輕歌劇情、迪斯科等層出不窮的群眾性的歌舞形式愈來愈多,而這些音樂雖然帶有自娛的色彩,但有時亦有針貶時事,抨擊現實的作品,原先的輕音樂的概念很難把這些都涵蓋進去,有一些媒介把這些都為流行音樂,但這樣就混淆了深受群眾熱愛的古典與這些音樂的界線,。現在,理論家們一般都用通俗音樂一詞概括這些音樂現象.
什麼是通俗音樂
1、通俗音樂的源流
人類的音樂生活可以追溯到遠古,人類社會的音樂藝術是豐富多彩的。當我們審視整個音樂藝術天地,可以發現,它大致呈現為兩個部分:一是民間音樂(在很大程度上是傳統久遠的鄉村音樂),一是藝術音樂(或曰嚴肅音樂、古典音樂)。在這中間,有一個廣闊的地帶,那便是通俗音樂(或者叫做流行音樂)。我們很難給通俗音樂劃定一個明確的界限,它與藝術音樂以及民間音樂之間互相滲透、互相結合,組成一個五彩紛呈的音樂世界。不過,在一般情況下,它們三者之間的分野還是十分清楚的。
早期通俗音樂的創作和演出多是商業性的,在城鎮中進行,因而有別於鄉村色彩濃郁的民間音樂;同時,它不具有藝術音樂的那種規范性與穩定性。它的早期,在多種情況下只是口頭流傳。故此,有人說,通俗音樂乃是有別於藝術音樂和民間音樂,泛指一種通俗易懂、輕松活潑、易於流傳、擁有廣大聽眾的音樂。更有人說,它即是「大眾的音樂」。
據國外的音樂史家們研究,在公元前的古羅馬、古埃及一帶,以音樂為生的行吟歌手們說在興起的城市集鎮間流動,遍及劇場和街市的「擊」歌現象,為廣大平民們所喜愛。到了中世紀,通俗音樂幾乎覆蓋了廣大的社會生活和藝術天地。
通俗音樂作為一個專有名詞,據稱最早出現在十九世紀歐洲的報刊上。到了二十世紀,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通俗音樂名目日益繁多,風靡世界各地。電聲樂器的出現和一系列現代科技手段,更使它插翅飛翔,無處不達了。
2、通俗音樂的特色
通俗音樂由於是「大眾的音樂」,故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尤以愛情歌曲居多,也有描寫理想、倫理、思鄉、友誼、感喟等人之常情的種種內容。它富於娛樂性,手法和風格均較自由。
通俗音樂的結構,大多比較短小精練,許多作品富於即興性,在旋律上力求易記易唱,音域不寬。總之,十分注意通俗性。
通俗音樂的演出,十分強調群眾性,強化交流。所以,大型演出甚多,燈光、美術、服裝、舞蹈、音響等綜合運用,往往造成十分強烈的效果。
通俗音樂在其發展過程中,越來越和新的電子科技手段相結合。除了現場演出外,它的各種傳播方式無不十分現代化。
3、通俗唱法
通俗音樂的無比豐富性,也決定了其組成部分通俗歌曲演唱的豐富性,所以,有人認為,「通俗音樂的演唱千差萬別,並不統一」;也有人說,「流行歌曲的演唱,幾乎是沒有確定規律可言的事情。它的聲音表達方式,就是讓你覺得具有自己的特點和個性就越好」;甚至有人說,「只要能隨心所欲地哼上幾句,唱上一曲,這就是通俗唱法的特點」。實際上,當已形成一種唱法之後,在具體演唱操作上,還是有其一定的規律的。
可以說,通俗歌曲題材的廣泛性與平民化,音樂的娛樂性與簡易化,演唱者大多為非專業人員,自娛自唱者居多,因此,很自然地形成了這樣一種唱法,即多用自然嗓音,音域一般不寬,吐字清晰,親切隨意。這種因通俗歌曲而產生的唱法,即可稱之為通俗唱法。
應該提到的是,通俗唱法因通俗歌曲而生,而在實踐中,它又具備了一種獨立性。已經有許多這樣的例證,即用通俗唱法演唱正宗的藝術歌曲或民族民間歌曲,但,這只是一種派生現象。
『柒』 如何寫關於中國民族音樂的產生及發展的論文
中國民族音樂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氏族社會中,就產生了原始的歌舞和歌曲,到殷周奴隸主統治的時代,音樂文化已經相當發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音樂不斷得到發展。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多次出現音樂文化繁榮昌盛的時代。中國民族音樂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映出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 中國民族音樂文化是根植於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土壤之中,獨特的中國傳統文化造就了獨特的民族音樂。 中國民族音樂基本上由宮廷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民間音樂四部分構成。 宮廷音樂:一部分是典制性音樂,如各類祭祀樂、凱歌樂、朝會樂等;另一部分是娛樂性音樂,如各種筵宴樂、行幸樂。這兩大部分音樂體現了宮廷貴族文化的兩個側面,一是皇權至上自我形象的塑造,二是貴族階層的精神享樂。 文人音樂:文人音樂包括古琴音樂與詞調音樂,它與書、繪畫、詩詞共同構成中國傳統文化中獨特的文人文化,琴、棋、書、畫,琴居首位。古琴音樂追求的是超塵脫俗的意境天人合一的思想,「清、幽、淡、遠」的浪漫色彩,這種音樂最符合封建社會的「中和」思想,成為古人修身養性,塑造人格的最好手段。 宗教音樂:一、體現了中國宗教信仰的多元化特點,佛教、道教、基督教、薩滿教,在各自的文化基礎上宗教音樂各有特徵;二、外來的宗教帶來的外來音樂和樂器不斷與本土音樂的融和;三、較濃的民間風格,大量的宗教音樂以民間歌曲為基礎加以改動使之儀式化、教儀化。 民間音樂:民間音樂分為民歌、歌舞、說唱、戲曲、器樂,以綜合藝術為主。獨特的中國傳統文化孕育了獨特的民族民間音樂的體裁、形式、風格、內容,成為中國民族音樂的基礎。它的特點是:一、豐富性:中國土地遼闊,民族眾多,民間民俗千姿百態,形成了品種繁多的民間音樂。至今已收集到的民歌約有30萬首左右,獨奏、重奏、合奏樂曲不可勝數;民族樂器約200餘種;中國的民族曲藝約200多個曲種;戲曲約有360多個劇種。曲藝和戲曲都是綜合性藝術,音樂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同時也是各劇種、曲種特徵和風格的主要體現者。至於這眾多劇種曲種中豐富多彩的劇目、曲目,聲腔、板式、曲牌、行當、流派、唱段、文武場音樂等,更是無法記數。二、不確定性:民間音樂一般為口頭產生,口頭傳授。口頭發展使民間音樂更具有不確定性、變遷性、創新性、即興性。三、通俗性:民間音樂是勞動人民共同創造的音樂文化,它表現了勞動人民的生活,抒發了他們的感情,表達了他們的意志和願望,更具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民族色彩,更貼近廣大勞動人民,並為他們所接受和喜愛。四、實用性:許多民歌還未完全擺脫實用功能的原始形態,如各類勞動號子仍具有實用性和表現性兩種功用。它的表現性在於用藝術形式反映勞動者的力量、態度、志向和審美情趣,它是勞動人民生活狀況的直接反映。 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折射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時它又以其獨特的功能作用於中國傳統文化之中。中國傳統的世界觀即「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崇仰創造萬物的大自然,又重視人的內心體驗,而音樂的產生正是源於人心對大自然的感悟。「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樂記》)古人認為「音樂達天地之和而與人之氣相接」。音樂不但是由人們對大千世界感悟而產生,而且還能反過來調整情緒,調和人心,使人與人的關系達到協調和平,「七情不能自節,待樂而節之,至性不能自和,待樂而和之」。(《歐陽文忠全集》)在重視道德的封建社會,儒家利用音樂塑造理想人格以達到儒家學說中的核心「仁」。儒家代表人物孔子認為人的全面修養不能缺少音樂,孔子對平和優美的《關雎》大加贊賞。孔子曰:「《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而對激烈抗爭的鄭國民間音樂卻強烈反對。孔子曰:「放鄭聲,鄭聲淫。」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音樂不僅起著塑造人格的作用,還有安邦治世的功能,《呂氏春秋·適音》曰:「凡音樂通乎政而移風平俗者也。」《禮記·樂記》曰:「致禮樂之道,舉而措之,天下無難矣。」中國封建社會的鞏固發展主要依賴於「禮樂」制度。儒家便是「禮樂」制的倡導者。「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樂是指宮廷雅樂,它的實質功能是對「禮」的輔佐,把最具震撼人心的音樂形式與禮法結合在一起,其滲透力和凝聚力是強大的。孔子對音樂的內容與形式是非常重視的,它贊美古代樂舞《韶》樂對舜仁德文治的歌頌及《九辨》完善的藝術形式。《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評價《韶》樂盡善盡美也。而對周朝樂舞《大武》的藝術表現形式給 以高度贊揚外,對其表現周武王伐紂滅商的戰爭功績的內容卻給予批評:「《大武》盡美未盡善也」。 民族音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還表現出它與傳統文化互相交融、互相聯系、共同發展、共創輝煌的主要特質。 中國詩詞,聲調音韻抑揚頓挫,在平仄交錯中形成音樂的旋律之美,而詩詞不同長短句組合,各種格律的運用又顯示了音樂節奏之美。 中國的書法藝術中無論是龍飛鳳舞的墨跡,還是書者瞬間的節奏運用的律動感都是有音樂靈感的精神氣質。 中國的繪畫,「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的繪畫思想,清晰的線條、造型,清淡的色調意境,顯現了音樂流動的旋律美。而中國的舞蹈、戲劇更是與音樂結合為一體,形成了大型的綜合藝術。 我們拋開技巧性、技術性把中國民族音樂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層面來審視時,我們就會發現民族音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面鏡子,它折射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畫面,透視出中華民族獨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所以,我們只有了解中國民族音樂才能真正了解中國文化精神。
『捌』 簡述中國戲曲音樂的產生與發展
中國戲曲主要是抄由民襲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台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 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民族地區地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
『玖』 中國古代是怎麼創作音樂的傳統樂器有哪些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被大家熟知的是我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其實我國還是一個禮樂之邦,音樂文明源遠流長。幾千年的音樂歷史敘述著這個民族的歡樂與悲哀,也敘述著這個民族的興盛和衰敗。而且在我國古代還有一些比較著名的傳統樂器。
1、琵琶
塤在古代是用陶土燒制的一種吹奏樂器,圓形或橢圓形,有六孔。塤的起源與漢族先民的勞動生產活動有關,最初可能是先民們模仿鳥獸叫聲而製作,用以誘捕獵物。塤是一種中音吹奏樂器,因為它的音色古樸醇厚,與古人說話時貫用的高頻調相比,顯得格外柔潤,所以特別受到古人的推崇。又因塤音韻中自帶的一股樸拙抱素、悠揚凄清的氣質,也常被文人用作送別之樂。
我國比較傳統的樂器主要是這六個,其實還有像鼓、琴、笛子這些樂器,也是屬於我們的傳統樂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