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風音樂的起源和發展
定義
中國風,字面上解釋:中國樂風。她是新時代的中國音樂。
黃曉亮對中國風的定義就是:三古三新(古辭賦、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編曲、新概念)結合的中國獨特樂種。歌詞具有中國文化內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編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圍,歌曲以懷舊的中國背景與現在節奏的結合,產生含蓄、憂愁、幽雅、輕快等歌曲風格。中國風分純粹中國風和近中國風兩種,純粹中國風是滿足以上六大條件的歌曲;近中國風是某些條件不能滿足而又很接近於純粹中國風的歌曲。
中國風讓歌曲創作的范圍一下子拓展開來,作為音樂創作者,可以不只停留在現代人的情感基礎上,而是積極努力的去學習歷史,學習中國文化,把我們的國粹一一挖掘出來,表現在大眾傳播的歌曲上,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方向。新編曲
編曲體現出《中國風》的現代性,分節奏和配器兩個方面:
一、節奏
流行的節奏,能夠把古老的旋律變得更加現代。最主要的節奏變化是現代節奏講究低音,如地鼓,base,這些節奏點強的樂器,而中國音樂「戲劇、民樂」歷來是沒有低音這個概念的,就算節奏樂器也是高音的「嘀嘀嗒嗒」,現在加入了低音的節奏點,讓歌曲顯得更加富有張力和融合性.新的節奏,新的低音點,算是中國音樂的新包裝吧!!!
Loop的音色,也能成為中國風的節奏,將一首昆劇加Loop,效果很好,感覺象在商業街演唱的中國文化,重新包裝了。
二、配器
中國音樂應該起源於中國樂器,一個娛樂性的說法是「有了好聽的樂器,人的聲音才從說話變成歌唱」,中國樂器種類繁多,單一樂器的使用技巧也博大精深,以下我列出一些比較多人知道的中國樂器,有機會可以把他們很好的用在中國風音樂裡面:
巴烏、板胡、編磬、笛子、洞簫、獨弦琴、二胡、高胡、革胡、古琴、古箏、葫蘆絲、京胡、箜篌、柳琴、蘆笙、馬頭琴、南梆子、排簫、琵琶、琴簫、三弦、笙、手鼓、四胡、嗩吶、陶笛、簫、塤、揚琴、椰胡、中胡、竹笛、墜琴……
中國樂器都是以solo樂器為主的,所以樂器的運用一般作為主旋律,比如前奏、間奏、加花等,還要考慮到它一旦用在襯托位置時會不會搶主旋律;樂器的錄制我建議是邀請地區有名的民樂老師,不要用電子音色,外國音源對中國樂器的模擬還是有一段很遠的距離。
中國樂器要用得好,在旋律的編寫上要花更多的時間,要請老師錄制真樂器;中國樂器要用得精,用得跟西方樂器融合在一起……
西方樂器,如吉他,鋼琴,弦樂等,在中國風作品裡面是不排斥的,但是不能成為主角。
[編輯本段]新唱法
確定一:確定不用中國流行唱法
中國流行唱腔(這里不一一對號入座了),用來唱中國風,肯定會讓整體風格流入一般的。因為中國流行傳統唱法缺乏活力,說白了,就是聽煩了,再這么唱下去,新歌也沒有新意。
確定二:確定能借用R&B唱法
R&B雖然現在音樂人、娛樂記者一聽就怕,同樣也是因為這些年聽太多了。但這也不能否定掉R&B對於中國風的結合是不行的,反而,R&B因為中國風,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因為R&B的流行,轉音被大眾接受,而且R&B帶來的是更新的轉音方式,這樣代入中國古旋律,我們的好多國粹級轉音也有了新的市場;另外,R&B本來就是多種樂種結合發展而來的,它的輕松,跳躍,Blue,多合性,能夠在中國音樂的情緒上得以最佳結合。
確定三:確定巧妙的借用其他國家的傳統唱法
這一點是最有爭議的:靈歌,黑人音樂,Rock,Rap,都能成為中國風裡面的元素嗎??!!
答案是可以的。因為我們要從另一個角度看……
現在的中國是現代的中國,所以除了歷史和文化,要藉助外方的新東西,表現新形態。
現在的中國也是面向世界的中國,我們不但要做音樂給中國人聽,同時也要做音樂給外國人聽,我們給的如果是純中國化,去西方化的東西,那真的只能去看京劇昆劇了,而現代的中國音樂是什麼?就是先確立了自己,再充分的融合……
不確定:中國風應該以西方唱法的方向為主,還是以中國戲曲唱法方向發展
兩者各有道理:結合西方,甚至在中國風上加西方韻味或者英語單詞,增加歌曲現代感、國際化,但是這個也有人說是崇洋屈洋的做法:有本事中國人就回過頭來,學習中國戲曲的演唱精華,讓中國最古老的唱法成為世界的另一種新潮流。
兩種方向都要走,最理想的狀態就是真的能夠做到中國人有那樣的能力和膽識到戲曲里學習和研究,然後把它包裝成新東西。
至於西方唱法或者西方元素的結合,是現在必須走的,也希望它是暫時的做法。
Ⅱ 中國的傳統音樂和傳統文化與西方音樂的對比
我覺得你對西方音樂的這種表達比較片面,
其實給你產生這種感覺的原因內是中國傳統一般是容獨奏;而西方的一般為合奏.
我們用的樂器如二胡,古箏,琵琶都是輕盈優雅的曲風,西方用的小提琴,黑管,圓號,長號等都是比較渾厚的交響樂曲風,非常隆重。這可能就是問題的根本所在。
Ⅲ 音樂的起源與發展
1、關於人類社會音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的洪荒時代。在人類還沒有產生語言時,就已經知道利用聲音的高低、強弱等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隨著人類勞動的發展,逐漸產生了統一勞動節奏的號子和相互間傳遞信息的呼喊,這便是最原始的音樂雛形;當人們慶賀收獲和分享勞動成果時,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達喜悅、歡樂之情,這便是原始樂器的雛形。
2、古代的兩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是重要的人類文化發祥地之一。當時富饒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今伊朗、伊拉克一帶),在公元前四千年已有了較為發達的音樂。當時生活在這一帶的蘇美爾人已有了類似豎琴式的樂器和幾種管弦樂器。
3、在當時的宮廷里已產生了專業的歌手和較大型的樂隊。後來,這些較先進的音樂文化逐漸流傳到埃及、希臘、印度和中國等古老的國度,並在這些地區得到了進一步的不同形式的、具有民族色彩的發展。雖然各民族、各地區的音樂發展不盡相同,但其基本的發展方向都是由世俗音樂逐漸趨向於宗教音樂。
(3)中國與西方一種新音樂的誕生擴展閱讀
音樂是一種能夠產生共鳴效果的聲頻,出自人類本體的最初生命運動,它們伴隨人類產生而產生,伴隨人類起源而起源,伴隨人類發展而發展。它們不是人類身外之物,也不是人類最初的物質生產,而是一開始就是一種富有情感的感於外物存在的人類最初精神活動的產物。
音樂也是反映人類現實生活情感的一種藝術(英文名稱:music;法文名稱: musique;義大利文:musica)。
音樂可以分為聲樂和器樂兩大類型,又可以分為古典音樂、流行音樂、民族音樂、鄉村音樂、原生態音樂等。在藝術類型中,音樂是比較抽象的藝術。音樂從歷史發展上可分為中國古代音樂和西方音樂。中國古代理論基礎是五聲音階,即宮、商、角、徵、羽,而從西方傳過來的是七聲音階。
音樂讓人賞心悅目,並為您帶來聽覺的享受。一般一首音樂時長在3分28秒左右,讓人更加享受每首音樂的時間。
Ⅳ 中西方流行音樂差異
二、歐美流行音樂在港台的傳播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由於解放初期蘇聯音樂的傳人,內地流行音樂日益衰弱。而此時。歐美流行音樂對台灣音樂產生了很大影響。當時,台灣並沒有自己的歌曲,一些廣為流傳的《秋水伊人》、《香格里拉》、《何日君再來》等歌曲,其實都是早年十里洋場上海灘頭的陳蝶衣、劉雪庵等人的作品。直到60年代末,布魯斯、爵士樂等西洋樂風的湧入。才使舊上海情調的音樂結束了它在台島的流傳。 20世紀60年代。「披頭士」赴港演出對香港樂壇影響較大。一些學生組建樂隊。竭力模仿他們的偶像的演繹方式。利用「披頭士」的曲子唱出自己的情緒。 「披頭士文化」、「占士邦文化」帶給香港社會的「新感性」前所未有。整整60年代的香港樂壇基本上由歐美的搖滾樂、民歌佔領著。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歐美流行樂壇已進入黃金時期。列依、「滾石」、迪倫輪番上場,把個西方社會唱得天旋地轉。七十年代的港台流行音樂。不僅在音樂風格上受歐美風格影響,在演出風格上也效仿歐美風格,演出人員衣著華麗,演唱形式載歌載舞,唱腔多為原聲。場面熱烈,氣氛火爆。 可見,歐美流行音樂不僅對黎派音樂影響至深,還在港台音樂中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三、港台流行音樂在內地的傳播
七十年代末,歐美流行音樂與港台流行音樂合流,再次傳人內地。時隔30年。流行音樂被趕下大海後。又卷土重來了。首先搶灘的是30年代的黎派音樂,《何日君再來》、《美酒加咖啡》等歌曲。隨著鄧麗君的低吟淺唱傳人千家萬戶。於是重唱當初被逐出內地的流行曲的歌手們便成了明星。 意想不到的是。日本的三洋錄音機以及廣州太平洋公司生產的盒式音帶,把流行音樂的星星之火,燒成了燎原之勢。崛起的新一代音樂人放開手腳。隨心所欲地把目光投向歐美和日本樂壇,拚命地汲取著營養。他們重新編配30年代的流行曲,使之一頭接上了久違的30年代的早期流行音樂。一頭又開啟了未來。 其中的許多歌曲經鄧麗君演唱後,人們才知道了什麼是流行音樂。才懂得了流行音樂的發聲、吐字、配器及詞曲方面的知識等。__。在廣州,最早從事流行音樂錄音的是著名的「老三劍客」金友中、丁家琳、司徒航。當時很大的一個工作量是電視劇的音樂復制,這就需要「扒譜子」,有時需要把歌詞翻譯成中文,找歌手來演唱。。扒帶子」就成為早期中國音樂人學習流行音樂寫作的一個重要途徑。
四、中外流行音樂的融合與創造
九十年代的音樂舞台,歡快的拉丁樂以及重金屬樂,都相繼在中國落下了腳。 歐美流行音樂的演唱方法,如邁克爾·傑克遜、席琳狄翁、惠特尼休斯頓等演唱的歌曲,深深地打動了中國聽眾的心。在流行音樂的諸多演唱風格中,。四大天王」 中的張學友,可以稱得上兼多種演唱風格的傑出人物。庾澄慶也是個奇才,他的作品有爵士風格的《老實情歌),拉丁風格的《我最搖擺),藍調風格的《似水年華),鄉村風格《情非得已)。杜德偉的曲風節奏明快,以勁歌狂舞風靡大陸。代表作品有<鍾愛一生)、《天旋地轉》等專集。 伴隨經濟改革的大潮,中國人民的欣賞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國外電影音樂如《人鬼情未了》的主題曲,《音樂之聲》的童聲合唱,《羅馬假日》的主題曲,《出水芙蓉》的電影音樂等,都給中國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進入21世紀後,由於歐美流行音樂對中國流行音樂的進一步影響,使中國當代流行樂壇涌現出了許多實力派歌手和樂團。 在爵士樂的演唱方面,內地的谷峰是比較傑出的代表,他的演唱風格獨具特色。在演唱形式方面,台灣的「蟑螂合唱團」,注重和聲的運用,他們演唱的曲調風格與80年代的歐美合唱團的演唱風格類似。在RB風格上,也涌現出了許多新人,如阿杜、王珏、楊昆等。歐美藍調風格比較突出的有陶器。 演唱風格上帶有台灣民歌色彩的有「動力火車」, 以及內地的地下搖滾等,都是我們深受歐美流行音樂影響並結合自身創造出來的流行音樂。 以上從歐美流行音樂在上海的傳播、在港台的傳播、港台流行音樂在內地的傳播,以及21世紀的歐美風等方面,論述了歐美流行音樂對中國流行音樂的影響。其中涉及到了歐美流行音樂,從上海灘傳人後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黎派音樂,所形成的中國流行音樂的第一次高峰:80年代港台音樂傳人內地後,所形成的中國流行音樂的第二次高峰,無一不與歐美流行音樂的影響息息相關。 從歐美的爵士樂、新民歌,到崔健所創作的搖滾;從80年代內地的通俗演唱,到外國電影音樂的流傳等,都充分體現了歐美流行音樂對中國流行音樂的影響之深刻,之久遠。 歐美流行音樂在世界上具有很高的價值,並佔有領先地位。隨著世界經濟格局的一體化,隨著中國流行音樂與歐美流行音樂的不斷融合,不斷創新,中國的流行音樂一定會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異彩。
當當網就有賣的《西方流行音樂簡史》一書
http://www.dangdang.com/proct_detail/proct_detail.asp?proct_id=680945
西方流行音樂簡史
五十到六十年代
對流行音樂而言,五十到六十年代是極為重要的一個時期
因為搖滾樂就是這個時期誕生的。
搖滾樂被視為流行音樂的一大改革,但他所帶來的沖擊並
不止於音樂方面,更對五十年代的社會發生重大的影響。
他影響了流行音樂,更影響了社會與西方的文化。也就是說
搖滾樂對於西方的傳統建構是一種直接的挑戰。
他所帶來的影響大致有:
一.向種族制度的挑戰
由於搖滾樂的形式,是起源於黑人的藍調音樂,有加上美國
中北部的白人融以鄉村,民謠而形成的。年輕人喜歡這種音
樂,代表著黑人的文化已經融入美國的白人社會。
二.向傳統道德的挑戰
搖滾樂一直被年輕人視為一種發泄以及爭取自由的方式,這
段期間,有不少據象徵意義的青少年偶像出現,如馬龍白蘭度
詹姆斯迪恩、搖滾樂之王艾維斯普里斯萊等人。他們的性感形
象直接沖擊了當時的社會,黑皮衣、皮褲亦代表了青年人尋求
自主的決心。
三.對商業機制的影響
由於搖滾樂的大受歡迎,使得許多企業便對唱片工業有濃厚的
興趣,許多藝人紛紛投奔到大型的唱片公司,在大公司的經
營之下,電影電視成了最佳的宣傳工具,也是賺錢的工具,所
以形成了一個商業與企業化的音樂環境,1956年"告示牌雜志"
問世,更對音樂市場的企業化與市場化有了更佳的條件。
FATS DOMINO和BO DIDDLEY,他們所演唱的是五十年代初期的
搖滾樂雛型,而白人歌手BILL HALEY(詳見音樂瘋系列之搖滾
樂的藝術)則被譽為搖滾樂第一人, 因為他早於五十年代就
嘗試把漢克威廉斯的鄉村音樂和JOE TYRNER及LOUIS JORDAN的
藍調與爵士樂融合在一起,1953到1954年之間,他加重了節奏
組的表現,並引進了藍調是的吉他獨奏及低音彈奏法,於1954
年創作了一首被公認為搖滾的第一首經典"ROCK AROUND THE
CLOCK"。
但是搖滾樂並不只有音樂的表現,搖滾樂手獨特而誇張的舞台
技巧,抑是搖滾樂的另一表徵,繼BILL HARLEY之後,又有來自孟
菲斯這黑人的大本營的"貓王"還有幾乎同時崛起的傑利李路易士、
但是搖滾樂並不只有音樂的表現,搖滾樂手獨特而誇張的舞台
技巧,抑是搖滾樂的另一表徵,繼BILL HARLEY之後,又有來自孟
菲斯這黑人的大本營的"貓王"還有幾乎同時崛起的傑利李路易士、
金文生、CARL PERKINS及以"PEGGY SUE"走紅的"BUDDY HOLLY &THE
CRICKETS"這些人的音樂大都是由藍調及鄉村音樂融合而成。
在黑人搖滾樂方面,又瘋腿之稱的CHUCK BERRY他是公認的"搖滾
樂之父",亦即說他搞搖滾樂,比有搖滾樂之王的頭銜的貓王還早,
此外,還有以濃妝艷抹的舞台風格表演出名,以及以極為誇張的手
法彈奏鋼琴的LITTLE RICHARD,他不僅直接影響了傑利李路易士
,對於六十年代的音樂而言,他的影響不小於CHUCK BERRY。
五十年代搖滾樂雖然轟轟烈烈登場,但是五十年代末期,去世搖
滾樂的黑暗時期,BUDDY HOLLY、RICHIE VALENS相繼逝世,CHUCK
BERRY、貓王、傑利李路易士不是有官司纏身就是丑聞,CARL PERKINS
車禍住院長達半年,JOHNNY CASH酗酒過度,金文生有自毀傾向,這種
情況使的搖滾樂在五十年代末期逐漸轉為較溫和的形式,ROY ORBISON
、RICKY NELSON都在這時期崛起。
1958年起,貓王的形象變得較為溫馴,在加上保羅安卡、FRANKIE AVALON
還有五黑寶合唱團,唱的都是非常抒情的歌曲,因次五十年代在一陣激情
後轉為溫情歌聲後渡過。
六十到七十年代
五十年代戰後第一帶對於一切就傳統的挑戰
但是六十年代卻是一場無法制止革命
這場革命不僅止於流行音樂
更對文化、藝術,甚至是道德層面。
在這十年中
一切舊東西都被揚棄
年輕人不斷的尋找肯定新的偶像來證明自己的價值觀
在這個劇烈變動的年代
美國因為越戰失利
使得歐洲趁勢崛起
反而在藝術文化上有較多主導權
然後提到最足以向就世界挑戰的仍是搖滾樂
年輕人一度為尋找新的信仰而縱情與搖滾樂
但是搖滾樂在五十年代末期已經失去活力
甚至有人說搖滾樂死於1958年
@披頭四崛起
但是形式比人強
在六時年代這充滿激情的十年中
沒有人放棄尋找價值觀
建立新的文化價值
於是在美國已經熄火的搖滾樂
居然在英國重燃烈焰
1962年披頭四崛起
不但延續了搖滾樂的香火
也引爆了流行革命
披頭四最大的貢獻不在於他們賣了多少張唱片
拓展多大的市場
他們的價值在於透過不斷的實驗、探索
提供了流行音樂多方面發展的契機
受到披頭四音樂的影響
英國的流行樂壇發展急促
有趣的是
英國的流行音樂深受美國50年代影響
因此六十年代英國的流行音樂
從披頭四所代表的流行音樂
到風行一時的藍調復興運動事實上都是美國搖滾樂的延續
只不過英國有後來居上的趨勢
而美國市場也因披頭四的崛起
不得不模仿或抄襲英國藝人
這是一件相當諷刺的事
@民謠搖滾
當藍調、流行、搖滾相繼喪失主導權
並不代表美國樂壇一無可取
相反的美國當時所處的困境
孕育了一批以反戰為訴求的民謠歌手
代表人物:WOODY URTHURIE傳人巴布迪倫
以及與他私交甚篤的瓊拜亞
巴布迪倫更進一步發明了民謠搖滾
使自己博得了民謠皇帝的封號
而瓊拜亞則成為民謠皇後
此外,因反戰訴求加上六十年代中期的嬉痞運動
使的美國西岸"尤其是舊金山"
出現了所謂的迷幻搖滾"ACID ROCK"風潮
一時間蔚為風潮
甚至影響英國樂壇
PINK FLOYD 與TRAFFIC便是當時英國相當著名的迷幻搖滾團體
在美國
迷幻的派別很多
從以民謠為基礎的JEFFERSON AIRPLANE
到以鄉村音樂為主軸的GRATEFUL DEAD
或從受巴布迪倫影響的BYRDS
到後來成為祭品的JIM MORRISON吉他所領導的"THE DOORS"
或甚至是以加州沖浪派為構想的海灘男孩二重唱
其創作都與迷幻搖滾有很深的關連
在巴布迪倫揭竿起義下
民謠搖滾不但在樂壇佔有無法取代的地位
也因為更多藝人的投入
如:THE MAMAS &THE PAPAS、彼得、保羅與瑪麗、賽門與葛芬科等
讓民謠更進一不成為流行市場主流
這也是民謠搖滾在美國最顛峰的時刻
而英國為回應美國這波民謠熱潮
亦出現了如DONOVAN 有美國巴布迪倫之稱
或是FAIRPORT CONVENTION這一類的人物或樂團
但綜觀英國的民謠風
搖滾示重於民謠的!
@英倫大舉入侵
除了由五十年代美國的搖滾樂中脫胎換骨而來的披頭四外
另一支據守五十年代搖滾精神但副與其新面目的滾石合唱團
亦繼披頭四後
成為世界流行音樂舞台的要角
如在加上另一支首度將歌劇概念放在搖滾樂的誰合唱團
與動物合唱團.....等構成了所謂的"第一波英倫入侵美國"
英國方面的藍調復興運動培育了許多重要的人物
如:JEFF BECK、ERIC CLAPTON、JIMMY PAGE、JOE COCKER...等
甚至是美國籍的JIMI HENDRIX都是在英國走紅的
這些人當中又有不少是後來搖滾樂壇的改革者
如JIMI HENDRIX直接影響了重金屬音樂
受到了披頭四的影響
英國出現了許多"前進搖滾""藝術搖滾""古典搖滾"
的新名稱
如PINK FLOYD、GENESIS、MOODY BLUES、YES、KING CRIMSON等等
這些樂團企圖讓搖滾樂藝術化、古典化、嚴肅化
為六十年代的流行音樂市場
開拓了更寬廣的空間
並於七十年代主宰音樂市場
說到六十年代
就不能不提到烏茲塔克音樂節(抱歉英文不太好)
1967年在蒙特婁舉行的搖滾音樂節吸引了將近五萬多的人
1968年的邁阿密流行音樂節吸引了九萬人參加
1969年〃新堡〃音樂節(newport festival)則多達十五萬人
這接二連三的活動證明了流行音樂
七十到八十年代
對於七十年代
他的起頭並不吉利
1969年滾石合唱團的BRIAN JONES意外死亡
PINK FLOYD的創始團員SYD BARRETT自殺身亡
1970年十月 白人靈魂歌手JANIS JOPLIN用葯過多致死
同年JIMI HENDRIX亦用葯過多而死
接著第二年JIM MORRISON亦奉獻了自己的生命
加上披頭四於\'71年一開始便宣布解散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二重唱賽門和葛芬科亦解散
因此有人稱六十到七十年代交接的這段時間為流行音樂的黑暗年代
所幸的是 六十年代末期相繼崛起的藝人及合唱團
很快便穩住局面
這些樂團的成長非常迅速
逐漸在七十年代成為超級團體
滾石合唱團、飛行船(LED ZEPPELIN)、DEEP PURPLE、黑色安息日
EAGLES、QUEEN、KISS、PINK FLOYD、AEROSMITH ........等等
而流行歌手方面ELTON JOHN、 洛史都華、
民謠團體CORSBY、STILLS....
六十年代的激情過後
到了七十年代已經逐漸冷卻
創作者、藝人、消費者似乎較六十年代務實
但是其強烈的音樂使命感已經漸漸消失
流行音樂又回到商業的本質了
即使是曾經最不妥協的搖滾樂
也在市場的需求下歸向商業
但也有h執意固守搖滾樂精神的樂團
如CREEDENCE CLEARWATER RIVIVAL
以單曲走向的他們成績斐然
但是也僅生存了三年便告消失
在英國方面
六十年代的一些前進派搖滾樂團
亦順利進入七十年代
並逐漸成為一股勢力
然而這股勢力卻因過分自我膨脹
而偏離了原始的精神
過於冗長精深的主題
炫耀的彈奏技巧
反倒使前進派的樂團在七十年代迅速的被淘汰
而由大衛包依所引導的華麗搖滾崛起
大衛鮑依深受紐約頹廢派團體VELVET UNDERGROUND的影響
開始以絢麗的舞台裝扮表演
受他影響的人不少如英國的QUEEN就是一例
頹廢音樂鼻祖ROXY MUSIC、搖滾團體SLADE、KISS
都或多或少承襲了許多大衛鮑衣的型態
人們稱這種搖滾類型為"華麗搖滾"
在超級樂團以及華麗搖滾兩大主流之間
存在著另一股勢力
就是DISCO
在約翰屈服塔和比吉斯合作的周末狂熱中到達了顛峰
七十年代
歐美流行樂壇還有一件值得重視的事
那就是歐美藝人及樂團亦逐漸在世界舞台嶄露頭角
為流行音樂注入新活力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應是瑞典國寶級的阿巴合唱團了
他們不僅風靡了全球
走紅的時間也不短可以說是至今最成功的歐洲流行藝人了
而搖滾樂方面
來自德國的重金屬團體SCORPIONS亦於七十年代末期崛起
在全球有一定的樂迷
他們的搖滾情歌
如"STILL LOVING U" "HOLIDAY".......到最近的"YOU AND I"
都是搖滾樂迷與流行樂迷的最愛
總體來說
七十年代的前半是屬於較商業的
但是在末期有爆發了一次搖滾樂的革命 ==== 龐客音樂革命
這一次的搖滾革命最早逝源自美國的地下音樂團體
卻由英國的SEX PISTOL揭竿
又造成了第二次"英國入侵美國"
龐客音樂為八十年代的音樂重燃生機
後龐客也好新浪朝也好
甚至於舞曲在內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後
逐漸又迷失在利益商業中
一夕之間
後龐客新浪潮都成為人所詬病
九十年代需要一次新的音樂革命
於是九十年代初期一批唾棄主流搖滾的人
再度我行我素
秉持六十七十年代的地下音樂精神
以及八十年代早期的獨立搖滾精神
稱自己為另一種選擇
另類音樂由此而生
從18世紀末至加世紀的200年中,美國流行歌曲經歷了由借用、翻譯、模仿歐洲各國歌曲,到逐漸發掘和發展本國不同民族的多種音樂因素,來創造自己的、具有美國特色的歌曲形式的過程。
反抗殖民統治的歌曲 18世紀下半葉,美國人民遭受殖民統治的時候,就通過歌曲表達他們的反抗與斗爭情緒。在1775—1783年的獨立戰爭和戰後一段時期,流傳了更多的歌曲,如《揚基嘟得兒》(採用英國同名歌曲曲調),《切斯特》、《亞當斯和自由》(採用《阿那克里安》曲調,此歌於1814年被重新填詞,成為著名歌曲《星條旗》)等。這些歌曲大多採用英國歌曲的曲調進行填詞,帶有宗教聖詠的痕跡,這是由於當時美國的音樂生活尚處在以教堂音樂為主的時期,世俗音樂剛在萌芽。
外來歌曲 美國早期流行的歌曲都來自英國、愛爾蘭、蘇格蘭、德國和義大利的歌曲和歌劇曲調。18世紀末。19世紀初,愛爾蘭和蘇格蘭歌曲在美國開始流行,其中《美好的往日》等歌曲,儈炙人口。這些歌曲具有鄉土氣息,得到美國人民的喜愛。19世紀初,德奧歌曲在美國也很流行,如F.舒伯特、F.W.阿布特、庫克思的許多歌曲均被譯成英文,印成歌篇出版。19世紀20-40年代期間,在美國普遍流行採用歐洲歌劇的曲調填以英文歌詞的歌曲,或英國作曲家用義大利歌劇風格譜寫的歌劇曲調。
游吟藝人的歌曲 這是最早顯露出美國自己特點的歌曲。它是由白人創造的、供白人欣賞娛樂的音樂表演形式,發源於美國北部和中西部。19世紀加年代,英國演員C.馬修斯有意識地將黑人語言的拼音、節奏等特點加以喜劇化,配上簡單的音樂旋律加以表演,受到熱烈歡迎,許多美國演員如G.W.狄克遜、G.尼科爾斯、J.W.斯威尼威.法雷爾等,紛紛效仿馬修斯的表演,成為當時最出名的流行歌曲作者和表演者。19世紀下半葉,游吟藝人的歌曲大大發展,出現了眾多的表演團體。其表演者都是白人男子,採用的音樂素材來自昂格羅、流行曲調、義大利歌劇或由此派生的曲調等。據考證,南北戰爭前的美國音樂很少與黑人音樂有聯系。
反蓄奴制和南北戰爭時期的歌曲 19世紀下半葉,在美國反蓄奴制的斗爭及南北戰爭期間,產生了一些反映黑奴痛苦生活和爭取解放的歌曲。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影響較大的一次全民性戰爭,在當時和以後的文學藝術作品中,歌曲為數最多。這些歌曲在音樂上除與英國、愛爾蘭等歐洲音樂保持聯系外,明顯地出現了與黑人靈歌和其他黑人歌曲音調上的聯系,即明顯地表現出美國特色。
福斯特及其他作曲家的創作歌曲 19世紀從事歌曲創作的美國作曲家有F.霍普金森、B.卡爾、J.休伊特、O.肖、H.拉塞爾、哈欽森家族和S.C.福斯特。其中霍普金森(1737。1791)是美國第1個歌曲作者。肖(1779—1848)是第1個在美國出生的歌曲作家。拉塞爾(1812—1900)被譽為在福斯特之前的美國最有成就的歌曲作家。哈欽森家族則是演唱和創作歌曲的著名小團體。19世紀美國最重要的歌曲作家是福斯特。他在短促的一生中創作了200餘首歌曲,其中有的吸收了傳統的英國民歌的特點。他的代表作《故鄉的親人》、《我的肯塔基老家,晚安》、《主人長眠在地下》等,成為世界名曲。
19世紀末20世紀初工人歌曲 隨著工人運動的興起,在美國工人群眾中流傳了一些反映他們斗爭生活的工人歌曲。如《約翰.亨利》、《八小時工作日》、《紅旗》等。如世紀20-30年代,工人運動再度高漲,美國工人歌曲再次發展,如《薩柯給兒子的信》、《你站在哪一邊?》、《我們堅決不動搖》等。
Ⅳ 中國歌劇與西方歌劇的異同
1、西洋歌劇與中國戲曲形成的藝術基礎和時代背景的異同:
西洋歌劇和中國戲曲藝術形成的時代背景。西洋歌劇是十六世紀未、十七世紀初,隨著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音樂文化的世俗化應運而生的,是文藝復興時期音樂藝術發展的結果,最初起源於義大利,它於當時特殊的文化背景密切相關。
中國戲曲形成於十二世紀前後,宋、元時期,比西洋歌劇的出現早400多年。但它在形成之前,已經過了較長的孕育期,其萌芽可追溯至中國秦朝的樂舞,俳優等,它是中國民間歌舞、說唱藝術的繼承、融合和高度發展的必然結果,沒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但中國戲曲的形成與當時的社會經濟和特殊的政治情況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2、西洋歌劇與中國戲曲中的聲樂藝術的異同:
中國戲曲音樂的唱腔結構不同於西洋歌劇,受戲曲劇本及唱詞結構的制約性很強,有兩種基本體制:一是以樂曲系長短句式為基礎構成「分折」劇本結構,也稱「雜言體」,如:崑腔和高腔。
與之相應的唱腔結構是「曲牌體」;二是以詩贊系對偶性整齊句式為基礎構成的「分場」劇本結構,也稱「齊言體」,如梆子腔和皮黃腔。與之相應的唱腔結構是「板腔體」。還有在二者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綜合體」。
3、西洋歌劇與中國戲曲中的器樂藝術的異同:
器樂除為聲樂伴奏外,還起著刻畫人物性格、揭示劇情、發展戲劇矛盾沖突和烘托環境氣氛的作用。這是器樂藝術在二者中的共同作用。西洋歌劇和中國戲曲中的器樂形式也基本相同,包括序曲或前奏曲、聲樂伴奏曲、間奏曲以及舞蹈音樂,但又有各自的藝術特點、藝術個性和藝術需求。
西洋歌劇的出現,推動了歐洲樂器製造業的大發展,更為當時器樂的發展開辟了道路,而且使得西洋管弦樂隊真正趁於規范化。而中國戲曲則是在因豐富、獨具特色的民族器樂帶動形成的民間歌舞形式、說唱藝術形式基礎上逐步形成了色彩紛呈的戲曲劇種,各劇種的樂隊同西洋歌劇來比也有著大的差異。
Ⅵ 中國音樂的起源和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起源
中國音樂,文獻一般追溯到黃帝時代,據考古發現,中國音樂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豐富的音樂文化。中國音樂曾經對中國周邊地區的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同時從孔子傳六藝到唐代的胡琴再到近代的西方音樂,中國音樂又在吸收外來音樂要素的過程中不斷充實發展。中國素號「禮樂之邦」,古代音樂在人格養成、文化生活和國家禮儀方面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孔子提出「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學習步驟。
發展歷程
夏、商時代
根據文獻記載,夏商兩代為奴隸制社會早期。從古典文獻記載來看,這時的樂舞已經漸漸脫離原始氏族樂舞為氏族共有的特點,它們更多地為高等階級所佔有。
西周、東周時代
西周是中國奴隸制的成熟時期,東周奴隸制社會由盛到衰,君主統治因素日趨增長的歷史時期。西周時期宮廷首先建立了完備的禮樂制度。
秦、漢時代
秦漢時開始出現"樂府"。它繼承了周代對采風制度,搜集、整理改變民間音樂,業績終了大量樂工在宴享、郊祀、朝賀等場合演奏。這些用作演唱的歌詞,被稱為樂府詩。樂府,後來又被引申為泛指各種入樂或不入樂的歌詞,甚至一些戲曲和器樂也都稱之為樂府。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
由相和歌發展起來的清商樂在北方得到曹魏政權的重視,設置清商署。兩晉之交的戰亂,使清商樂流入南方,與南方的吳歌、西曲融合。在北魏時,這種南北融合的清商樂又回到北方,從而成為流傳全國的重要樂種。
漢代以來,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西域諸國的歌曲以開始傳入內地。北涼時呂光將在隋唐燕樂中佔有重要位置的龜茲(今新疆庫車)樂帶到內地。由此可見當時各族人民在音樂上的交流已經十分普及了。
隋、唐時代
隋唐兩代,政權統一,特別是唐代,政治穩定,經濟興旺,統治者奉行開放政策,不斷吸收他方文化,加上魏晉以來已經孕育著的各族音樂文化融合打基礎,終於萌發了以歌舞音樂為主要標志的音樂藝術的全面發展的高峰。
宋、金、元時代
宋、金、元時代音樂文化的發展以市民音樂的勃興為重要標志,較隋唐音樂得到更為深入的發展。隨著都市商品經濟的繁榮,適應市民階層文化生活的游藝場"瓦舍"、"勾欄"應運而生。
在"瓦舍"、"勾欄"中人們可以聽到叫聲、嘌唱、小唱、唱賺等藝術歌曲的演唱;也可以看到說唱類音樂種類崖詞、陶真、鼓子詞、諸宮調,以及雜劇、院本的表演;可謂爭奇斗艷、百花齊放。
這當中唱賺中的纏令、纏達兩種曲式結構對後世戲曲以及器樂的曲式結構有著一定的影響。而鼓子詞則影響到後世的說唱音樂鼓詞。諸宮調是這一時期成熟起來的大型說唱曲種。其中歌唱佔了較重的分量。
明、清時代
由於明清社會已經具有資本主義經濟因素的萌芽,市民階層日益壯大,音樂文化的發展更具有世俗化的特點明代的民間小曲內容豐富,雖然良莠不齊,但其影響之廣,已經達到"不問男女","人人習之"的程度。
由此,私人收集編輯,刊刻小曲成風,而且從民歌小曲到唱本,戲文,琴曲均有私人刊本問世。如馮夢龍編輯的《山歌》,朱權編輯的最早的琴曲《神奇秘譜》等。
朱載堉他的《樂律全書》對古代文化的最大貢獻是他創建了十二平均律。這是音樂學和音樂物理學的一大革命,也是世界科學史上的一大發明。
近現代音樂
16世紀晚明時期,西洋音樂通過傳教士傳到中國。在利瑪竇進京呈現給萬曆皇帝的禮品單中,有西琴一張,據考這是一張古鋼琴。清初,傳教士徐日升教授康熙皇帝西方樂理,並著有《律呂纂要》一書。
五線譜也在這個時候傳入中國。乾隆皇帝的時候,在宮中還組建了一支西洋樂隊,樂器有小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木管樂器、豎笛、木琴、風琴、古琴,演奏時戴西洋假發。
中共革命音樂
在北伐戰爭時期,中國的音樂家配合革命,作了大量的革命歌曲,在國民革命軍中廣為傳唱,有的是用國外通俗歌曲旋律直接配以革命歌詞。
當代音樂
大陸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流行歌曲除革命歌曲之後,又加入翻譯成中文的蘇聯流行歌曲。各地開始建立交響曲團,演奏西方古典音樂,和中國作曲家的新作。東歐的樂團曾多次到中國表演,中國樂團也參加了許多國際表演會。
中國音樂家也嘗試用西方的樂器方法寫作具有中國風味的音樂,比較成功的有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採納了越劇的部分旋律。
和第三世界的國家交往也不斷增加,為此成立了東方歌舞團,專門學習、演唱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各民族的民歌樂曲,在中國廣受歡迎,從此發展中國家的音樂開始對中國音樂產生影響。中國民族樂隊的配器、合奏方式也基本定型,產生了不少成功的民族器樂交響曲。
中國的民族音樂開始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每年春節,都會到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行中國新年音樂會,並座無虛席。
大陸文革音樂
文化大革命是大陸歷史的一個特殊階段。在這個時期,也出現了一批文革特色的歌曲和戲曲,影響了那個時期整個一代青年。其中,一部分成為了膾炙人口的軍歌,在當今解放軍中廣泛流傳,較為著名的有胡寶善演唱的《我愛這藍色的海洋》。
港台
五六十年代,港台延續了老上海燈紅酒綠風格。隨著日本經濟的起飛,日本現代流行音樂開始對港台產生影響。歐陽菲菲、翁倩玉、鄧麗君等港台歌手演唱了大量的日本歌曲。
八十年代,新一代音樂家在港台崛起,眼界更為開闊,把歐美流行形式與中國音樂相結合,開創了港台流行音樂新局面,並對大陸產生重大影響。
在台灣的校園歌曲和鄧麗君開創的演唱方式,使中國通俗音樂發展到一個高峰,具有中國音樂獨特的風格和魅力,鄧麗君在美國開演唱會時,吸引得許多舞台劇務美國人在後台全程欣賞,雖然他們聽不懂中文唱詞。
(6)中國與西方一種新音樂的誕生擴展閱讀
種類
漢族傳統音樂
(國樂)
中國民族音樂,簡稱民族音樂、民樂,又稱國樂,即中國傳統音樂,也是中國主體民族漢族音樂。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
中國的少數民族音樂有著豐富多樣的樣式和內容,如藏族音樂、蒙古族音樂等。
藏族音樂
藏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歌曲旋律優美遼闊、婉轉動聽。藏族音樂大體上可以分為佛教音樂和民間音樂。佛教音樂中最著名的是喇嘛唱的無詞的歌頌曲調。
藏族民歌高亢嘹亮,聽起來就有高原藍天遼闊的氣象,曲調悠揚,但也是以五聲為主。歌舞形式有「果諧」、「果卓」(鍋庄)等。藏族音樂的一些元素被漢族和西方音樂所吸收。
有一些漢族歌曲作者模仿藏族音樂的特點創作了一些諸如《逛新城》、《青藏高原》一類的歌曲。西藏的藏族歌曲也融入了其它音樂的元素。著名的藏族歌手除了才旦卓瑪和主要演唱漢語歌曲的韓紅外,還有容中爾甲、亞東、瓊雪卓瑪等大量在藏區知名度很高的歌手。
正規戲劇方面,已經挖掘整理演出了藏族傳統歌劇《格薩爾王》。
蒙古族音樂
蒙古族民歌分「長調民歌」和「短調民歌」。 「長調」有許多無意義的諧音字拉長唱腔,有草原空闊的風格。蒙古常用的樂器是馬頭琴、火不思、四胡、三弦、蒙古箏、蒙古琵琶、胡笳、興隆笙以及笛子等。蒙古器樂的特點是柔和、安靜。
上述最有特色的樂器是馬頭琴,它是一種拉弦樂器,由於琴柱上一般都雕刻一個馬頭裝飾,所以由此命名。它的音色低沉柔美,音量不大,表現力豐富。除了為民歌與說唱伴奏外,還常用於獨奏與合奏;不僅演奏旋律,而且適宜於表現馬匹的奔跑與嘶叫。蒙古的器樂曲多半是民歌旋律的器樂化。
傣族音樂
傣族音樂和南亞地區緬甸、泰國的音樂風格類似,曲調婉轉柔美,典型的樂器是葫蘆絲和象腳鼓,葫蘆絲獨特的音色一演奏就是傣族的音樂風格。
傣族音樂分為聲樂和器樂兩種基本形式。它主要包括民歌、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民歌從內容和體裁上分為山歌、敘事歌、悲歌、宗教歌曲等。
納西古樂
納西古樂是在雲南麗江納西族老人中間演奏的音樂,據說是從明朝時中原地區傳入的,由於當地原來交通不便,和外界交往不多,始終原汁原味地流傳下來,現在只有一批老人樂隊可以演奏,正在培養接班人,是中國14世紀音樂的活化石,受到音樂界的廣泛關注。
侗族音樂
侗族「大歌」是中國唯一採用和聲的民歌系統,基本為女聲無伴奏合唱,由各聲部嗓音的和聲配合非常和諧,曾在國際引起轟動,並多次獲獎。
維吾爾族音樂
維吾爾族音樂基本是阿拉伯音樂風格,非常注重節奏,用手鼓可以打出多達幾十種不同的節奏,樂器主要是都塔爾和熱瓦甫,最大的是彈布爾。維吾爾族的古典音樂《十二木卡姆》包羅萬象,是許多民間音樂的源頭。
塔吉克族音樂
塔吉克族音樂屬於阿拉伯音樂風格,和漢族音樂有較大的區別,善於運用半音,旋律婉轉多變,如同山鷹高鳴,最典型的是作曲家雷振邦為電影《冰山上的來客》配的歌曲,完全運用了塔吉克民歌的旋律。
朝鮮族音樂
朝鮮族音樂和朝鮮、韓國的音樂基本相同,主要樂器有長鼓和伽倻琴伽倻琴類似中國古代的箏,比現代的箏小,彈法也不一樣,是放到盤坐的膝蓋上彈。音樂旋律有其獨特的風格。
戲曲音樂
中國的戲曲曲藝是在中國很受歡迎也較為普及的藝術之一,廣大地區都有自己的地方戲曲。最具代性的是發展於北京的京劇。中國戲曲音樂通常以高調的唱腔為主,並以笛、皮鼓、梆子、鑼和京胡等弦樂器伴奏。
其他的戲曲音樂代表有:河北梆子、豫劇、評劇、越劇、粵劇、崑曲、秦腔、黃梅戲、潮劇、高甲戲和儺戲等。全中國共有600多個地方戲劇品種。崑曲被聯合國列為世界口頭文化遺產保護目錄。
搖滾音樂
提到香港的搖滾樂,就不能不提BEYOND。因為中國搖滾樂最初的萌芽就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的香港和台灣。受西方影響,香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出現了一些地下搖滾樂隊,除了BEYOND樂隊,其它真正具備公眾影響力的卻很少。
中國改革開放之後,西方現代音樂通過各種途徑傳入中國。音樂青年或多或少的接觸到搖滾音樂,並開始組建樂隊,進行模仿與創作。
宗教音樂
中國的宗教音樂可分為道教音樂、漢傳佛教音樂、藏傳佛教音樂以及其它宗教音樂。
Ⅶ 跪求。。。中國音樂的發展史(我要在研究性學習裡面寫的,所以越具體越好)謝謝啦~~~
可參考這本書 中國流行音樂簡史(1917-1970 ) http://book.jqcq.com/proct/830279.html 孫蕤,本名孫思溥,中國流行音樂史研究者、收藏家,北京現代音樂研修學院特聘研究員。1936年生於遼寧開原,1960年畢業於沈陽葯科大學葯學系,退休前為大連醫科大學葯劑學教授。 自幼喜愛中國流行音樂,從少年時代,便開始收集音樂資料 1 中國內地流行音樂發展史 中國內地流行音樂的發展迄今已有60年左右的歷史。它產生於本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30年代至40年代是第一個高峰期,80年代是第二個高峰期。本文將以80年代為重點,簡單敘述中國內地流行音樂的發展概況。由於中國流行音樂在產生、發展過程中的特殊性,本文也將涉及其他類型的歌曲創作情況。 一、中國現代創作歌曲的發端 中國現代創作歌曲約起始於清末至民國初。清王朝的倒台,民國的創立所經歷的舊民主主義革命造成了深刻的社會變化。在此期間,西方資本主義文化逐步東漸,並與中國傳統文化形成了既相沖突又逐步結合的態勢。當時已有直接借用外國歌曲的曲調填詞作為軍歌及學堂歌曲的現象,如:《中國男兒》(石更填詞)、《漢族歷史歌》(王引才填詞)等。這可說是西方音樂因素為我所用的開始。 中國初期的創作歌曲是自蕭友梅、黃自、青主、李叔同、趙元任等人開始的。 蕭友梅是卓有成就的音樂教育家,也是最早的歌曲作者之一。《問》、《卿雲歌》是他較著名的作品。他的作品雖有濃重的外國音樂的影響,但已開始注意吸收中國傳統音樂的因素。 黃自是受過系統的西方訓練的作曲家,在歌曲創作上的成就較高,《天倫歌》、《玫瑰三願》都是有名的抒情歌曲。 此外,趙元任的《賣布謠》、《教我如何不想他》,青主的《大江東去》、《我住長江頭》,陳嘯空的《湘纍》等等作品,都是現代創作歌曲初期涌現的優秀作品。 在這一時期,西方音樂文化通過留學西洋的音樂工作者介紹到我國,音樂教育的推行和普及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一個部分影響了民眾。同時,以大中城市為中心,新型的都市文化逐漸形成。這些都為中國現代歌曲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在現代創作歌曲的發端期,有兩個明顯的特徵已經出現,即一方面,大量採用或借鑒西方歌曲創作模式,甚至多有完全「西化」的作品;另一方面,中國傳統音樂,特別是民間音樂的基質也在創作中顯露出來。這種情況大體上規定了日後歌曲創作的方向。 二、中國流行音樂奠基人-黎錦暉 黎錦暉(1891-1967)是中國流行音樂的奠基人。 黎錦暉生於湖南湘潭,自幼學習古琴和彈撥樂器。家鄉民間音樂和當地流行的湘劇、花鼓戲、漢劇等戲劇音樂對他影響至深。1927年,他創辦了「中華歌舞學校」,後又組建「中華歌舞團」。1929年組織「明月歌舞團」,並到全國各地巡迴演出。1931年,「明月歌舞團」並入聯華影業公司。1949年後,他在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擔任作曲,1967年逝世於上海。 黎錦暉青年時代醉心於新音樂運動,主張新音樂與新文學運動攜手共進。基於這種認識,他創作了大量兒童歌劇、歌舞及歌曲。這些作品,不僅在大陸風靡一時,而且波及香港及南洋各地。《麻雀與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可憐的秋香》、《月明之夜》等歌曲流傳極廣。這個時期的作品大多以保護兒童創造才能、反對封建教育為主題,文字通俗易懂,音樂語言簡練、生動、明快,繼承和發展了沈心工及李叔同所倡導的學堂樂歌的傳統。同時,他又是運用民間音樂素材的能手。在這些兒童歌曲里,民歌、小調、曲牌等均成為創作的素材。在歌曲創作民族化方面,黎錦暉無疑是一個先行者。 繼兒童歌舞之後,黎錦暉轉入了流行音樂的創作。《毛毛雨》、《妹妹我愛你》是他早期的流行音樂作品,標志著中國流行歌曲的誕生。 黎錦暉轉入流行音樂創作並獲得了成功有其相應的社會背景。當時的上海已具備資本主義商業化都市的特徵,西方特別是美國流行音樂通過舞廳、電影、廣播等媒介流入中國。市民階層的文化生活中已出現對流行音樂的需求。黎氏的流行音樂便是在此情況下應運而生的。 1928年,黎錦暉率「中華歌舞團」去香港、泰國、印尼、馬來亞、新加坡等地巡迴演出,《毛毛雨》等流行歌曲即已與他的兒童歌舞一起成為主要節目。1929年,由於經費困難滯留於新加坡無法回國,他遂接受一家書局的訂貨,短期內編寫了一百首流行歌曲寄回上海,由上海文明書局出版了16本歌集。《桃花江》、《特別快車》等歌曲即成於此時,大獲成功。 「明月歌舞團」是中國流行樂發展中一個重要團體。中國第一代歌星如周璇、白虹、嚴華,流行音樂作家如黎錦光、姚敏都在這個團里。聶耳也是從這里走上音樂創作之路的。 1931-1936年間,黎錦暉還為《人間仙子》等十幾部電影配樂,其中的大部分插曲是流行歌曲。同時,他也搞舞廳音樂,把民間旋律爵士化。當時的「百代」、「勝利」等唱片公司大量錄制出版他的流行歌曲。 黎錦暉的流行音樂創作奠定了中國流行音樂的基本風格,即民間旋律與西洋舞曲節奏相結合。在當時,主要有探戈、狐步等。配器也模仿美國爵士樂的風格。上舉《毛毛雨》、《桃花紅》、《特別快車》等作品格調不高,有的相當庸俗,迎合了小市民的低級趣味,當時即受到廣泛批評。聶耳就曾撰文斥責這些作品。可以說,中國流行音樂起步之初並沒有走一條健康之路。除內容平庸外,音樂上的粗製濫造,演唱上的賣弄風情、嗲聲嗲氣都為其後的發展帶來了不好的影響。但他在處理流行音樂中外來形式與民族傳統關繫上的成功經驗是值得後人借鑒的。 三、救亡群眾歌曲創作及進步音樂工作者的流行歌曲創作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軍國主義侵華事實造成民族危機感的空前高漲。伴隨著抗日救亡運動,出現了群眾性的救亡歌詠活動。廣大進步音樂工作者創作了大批救亡歌曲。從而奠了我國歌曲創作的另一走向。 聶耳是救亡歌曲作家中的佼佼者。在短短兩年左右的時間里,他所寫的30餘首歌曲絕大部分是廣為流傳的成功之作。《畢業歌》、《新女性》、《開路先鋒》、《義勇軍進行曲》是他在進行曲方面具有開拓性貢獻的作品。《飛花歌》、《塞外村女》等則是民歌風抒情歌曲中很有特點的作品。 在救亡歌詠活動中,還可以舉出像《大刀進行曲》(麥新詞曲)、《到敵人後方去》(冼星海曲)、《游擊隊歌》(賀綠汀詞曲)等進行曲風格的歌曲。這一時期奠定的進行曲風格的群眾歌曲(日後稱為隊列歌曲)已表現出成熟的中國民族特點,如較少採用和弦分解化的旋律,而是以五聲音階為主;旋律多級進,富於抒情性等等。 與此同時,進步音樂工作者也介入了以電影為主要媒介的流行音樂創作活動。如聶耳的《告別南洋》、《梅娘曲》、《鐵蹄下的歌女》,任光和安娥的《漁光曲》、《王老五》,賀綠汀的《四季歌》、《天涯歌女》(田漢光詞)、《春天裡》(關露、賀綠汀詞)、《秋水伊人》及劉雪庵的《何日君再來》(貝林詞)等都是為進步電影所作的插曲。 總之,到抗日戰爭爆發前,中國的歌曲創作除少數藝術歌曲外,大致可分為兩支。一支是以黎錦暉為代表的流行音樂,另一支是以聶耳、冼星海等人為代表的群眾性歌曲。流行音樂以西方流行音樂形式為藍本,寫作上則有民歌化與西產大小調式化的兩種趨向,群眾性歌曲以西方進行曲及民歌為藍本,寫作上則有民歌化和進行曲化的兩種趨向。至此完成的類型分化奠定了日後群眾性歌曲創作的基本態勢。 四、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的流行音樂和群眾歌曲創作 抗日戰爭期間,淪陷區的敵偽統治者十分重視流行歌曲的宣傳作用。偽滿時期,著名歌星李香蘭曾成為流行音樂的風雲人物。 李香蘭本為日本人,生於中國,本名山口淑子。戰後回到日本,入政界為日本參議員。她在抗戰期間受人利用,演唱了大量流行歌曲,如《滿州姑娘》、《戒煙歌》、《支那之夜》、《蘇州夜曲》等,均以美化日本軍國主義,宣揚「東亞共存」為主旨,在當時產生過惡劣影響,激起了有良知的中國民眾的強烈反對。 當時活躍的中國流行音樂作曲家有黎錦光、陳歌辛、姚敏、梁樂音、嚴工上等人。其中影響最大的為黎錦光和陳歌辛。黎錦光的代表作有《夜來香》、《五月的風》、《瘋狂世界》、《采檳榔》等;陳歌辛的代表作有《薔薇處處開》、《漁家女》、《戀之火》、《高崗上》等等。 在這一時期,中國流行音樂沒有太重要的成就和發展。除技術上的某些進步外,整體風格沒有超過早期的格局。 總的來看,中國流行音樂從產生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的發展,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條件下進行的。由於特定歷史環境的限制,它的發展是不完善的。一方面,它帶有濃重的殖民地氣息,存在先天不足的軟弱;另一方面,由於不發達的社會經濟文化,流行歌曲只面向人數不多的小資產階級及市民階層。作品題材狹窄,製作技術粗糙。這決定了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必將經歷一條曲折的道路。 自抗日戰爭以來,以延安為中心的進步音樂工作者繼續沿著救亡歌詠活動的方向發展創作。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光未然詞)、鄭律成的《延安頌》(莫耶詞)、李劫夫的《歌唱二小放牛郎》,還有《軍民大生產》、《南泥灣》以及歌劇《白毛女》、《劉胡蘭》等作品的誕生都顯示出生氣勃勃的發展趨勢。進入解放戰爭時期,又出現了《解放區的天》、《山那邊好地方》、《咱們工人有力量》和《勝利進行曲》等優秀歌曲。 五、新中國建國後17年間的創作歌曲 隨著全國解放,群眾歌曲領域形成了一支陣容強盛的創作隊伍。自《歌唱祖國》到《我們走在大路上》,王莘、李劫夫、瞿希賢、傅庚辰等作曲家在進行曲創作中大獲成就,李劫夫尤為其中的佼佼者;晨耕、唐訶、生茂、傅林、遇秋、呂遠等部隊作家在新民歌創作上顯示了很強的實力;雷振邦、石夫則在少數民族音樂素材的運用上有獨到之功。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長征》組歌、歌劇《洪湖赤衛隊》、《江姐》、《紅霞》等大型聲樂作品中的選曲也在群眾中產生了較大影響。總的說來,這一時期的歌曲創作,特別是群眾歌曲的創作,呈現著良好的態勢。合唱、齊唱、獨唱、重唱、表演唱等體裁形式均有佳作。當屬我國歌曲創作的又一個繁榮時期。 這一時期仍以進行曲與新民歌創作為主,其中進行曲逐漸偏重於抒情性(如《一代一代往下傳》)。新民歌創作則有以民間素材變化發展(如《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和在民間音樂基礎上再創作(如《克拉瑪依之歌》)兩種趨向。此外,圓舞曲(如《我愛祖國的藍天》)、說唱歌曲(如《八月十五月兒明》)等方面也有不少佳作。以《毛主席,我們心中的太陽》(喬羽詞、沈亞威曲)為代表的頌歌類大型抒情歌曲發展成為獨具一格的體裁。各種風格的歌曲在民族化上都有明顯的成就。旋律或以中原地區的民間音樂為基礎,或以少數民族音樂為素材。配器或用民族樂隊,或用管弦樂隊,手法比較傳統。廣播電台是最主要的傳播媒介,群眾性集體歌詠是最普遍的音樂生活方式。 這一時期的歌曲演唱以民族與美聲相結合的唱法為軸心,產生了像賈世駿、馬玉濤、王昆、郭蘭英、郭頌、胡松華、呂文科等一批深受群眾喜愛的歌唱演員。這一時期的優秀歌曲作品多收集在兩集《革命歌曲大家唱》中。
Ⅷ 淺析中國音樂與西方音樂的風格差異
一、旋律線條演奏不同
1、中國音樂:中國音樂的主流以「線」性為主要表現手段,以表現曲調為主,屬於單音音樂體系,旋律直接生成於詩、詞、曲聲韻的音響色彩。
2、西方音樂:西方音樂的旋律性多是建立在和聲,復調等多聲音樂表達基礎上的。
二、結構不同
1、中國音樂:我國音樂在長期實踐中逐漸形成一種集體潛意識,因而和諧美成為我國音樂的重要特徵之一,結構上講究均衡、對稱、平穩,以達到內與外的有機統一。
2、西方音樂:西方音樂在很大程度上是三段體的產物,即A-B-A,單三部曲,復三部曲,迴旋曲奏鳴曲也都是ABA的結構。
三、意境不同
1、中國音樂:中國音樂大多是寫意的作品,往往用虛擬含蓄的手法表現對象,更注重神似,雖然不像西方管弦樂那樣豐滿厚重,但卻給人以豐富的想像空間。
2、西方音樂:西方人追求個性解放,把它視為不可侵犯的個人權利,在音樂藝術中,這種建立在個性解放基礎上的情感表現獲得了廣闊的天地,排斥過渡的情感表現,要求冷靜約束,反對膨脹的主觀意識,提倡客觀穩定。
Ⅸ 根據中西方音樂的差距,體現怎樣的人性要求從審美的角度出發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也導致東西方音樂的差異
Ⅹ 有誰能有條理的描述一下西方音樂的發展史
有空的話看看《西方音樂史》這本書就知道了。
西方音樂史人類重要的文化現象,歷經了漫長的歲月,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西方音樂也在不斷的法杖變化著,當人們面對這樣一個復雜龐大的歷史性文化現象時,總會讓我們產生許多思索。我國許多音樂學家投入到這一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其結果造就了一篇篇、一部部的音樂史巨著。
本書共分十六章,一至四章分別論述了古代和中世紀音樂的主要現象,包括古希臘和羅馬的音樂;中世紀宗教與世俗音樂;復調的誕生和發展,以及14世紀"新藝術"蓬勃興起。五至七章,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論述了勃艮弟樂派、弗蘭德樂派、以及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的各種音樂。八至十章,涉及巴羅克時期,重點在於歌劇的誕生和早期發展、器樂的狀況和晚期巴羅克的兩位音樂巨人----巴赫與亨德爾。十一至十二章,論述了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首先對古典前期有所論述,然後分別討論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三位大師,特別是貝多芬給予了較多的篇幅。十三至十六章,對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進行了比較細致的討論,不僅涉及了眾多的音樂大師,也對重要的音樂體裁的發展線索進行了梳理。勿需質疑,這本音樂史概述全面而詳細。
回顧西方音樂史學的發展過程,可以知道它是由資料收集和故事記錄開始的。從對西方音樂史的相關資料我知道,許多音樂史都史以故事的形式記載音樂起源、發展以及偉大的作曲家。萌芽狀態的音樂史學最早在德國出現初形,到18世紀時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史學。19世紀音樂史研究進入成熟時期,這時期中世紀的音樂成為研究的重點,作曲家的傳記也更加完善。20世紀後音樂史開始有了獨立的研究方法,研究領域的擴展和多樣性都是20世紀的音樂史的特點。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音樂史的研究有了新的進展,史料規模空前龐大,音樂史和相關學科有了更多的交流與融合。 這就是音樂史的一個發展過程。當我們現在來回顧西方音樂史學時,明顯可以感受到這項工程的浩大和艱難。
整本書注重風格研究這一音樂發展中的重要因素,把音樂風格演變作為音樂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過程,描述西方從古代文明到20世紀這一過程中,不同時期出現的不同音樂現象,把風格作為重要話題。誦讀這本書,對於理解不同時期的風格及演變,乃至更多地去理解西方音樂,有很大的幫助。作者已闡述了自己編史的目的是為了力求在闡明作品意味前提下,概要的勾畫出西方音樂史的過程。作者在描述西方音樂的同時,也告訴大家一定要重視音樂作品風格在音樂歷史發展這一歷程的重要作用。
看西方音樂史必須從音樂的起源看起,而音樂史至今也是一個撲朔迷離的問題,早期音樂史料少,且不能提供一個有效的研究基礎,只能憑極少量的記載,輔以一些雕刻、建築來追溯古代音樂,當然這是難以令人信服的。西方音樂經過多年的研究,書中把它劃分為七個時期:古代時期、中世紀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古典時期、浪漫主義時期、20世紀現代時期。這樣劃分,對於把握每一時期的音樂家和音樂家作品,有很大的幫助。
書中對浪漫主義時期音樂進行深入的描述。浪漫主義對於對音樂史來說是一個嶄新的時期,它伴著政治、社會的巨大動盪而產生發展。浪漫主義音樂的一個重要特徵既發掘民間藝術。許多國家的作曲家對民族的歷史文化及民間音樂產生強烈的興趣,把豐富的民間音樂作為寫作素材。但各路學者對浪漫主義音樂史的研究說法不一。因此此問題尚存爭議。
在書中,我們可以深刻感受到隨著社會不斷向前發展,西方音樂也隨之進入20世紀的大潮中。20世紀對科學技術對創作工具、音樂表現手段、傳播方式等方式產生極大的影響,音樂發展與科學技術緊密聯系。20世紀音樂對古典音樂的一種反叛。社會上普遍存在一種意識形態,把20世紀音樂作為一種腐朽沒落的現象來看待。這種思潮也不可避免地反應到專業音樂界中。把20世紀音樂作為一個專門的章節來闡述,這代表了我國對西方音樂觀念的一種進步,從不接受到接受的一個過程,是漸漸以一種正確的觀念來看待20世紀的結果。
西方音樂作為人類特有的文化現象,它的藝術的美決定了它的價值之所在,這種價值是可以使全人類接受的。當然也可以為中國人接受,因此西方音樂史研究必將在中國長期開展下去。也對我們中國音樂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