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民族古典音樂論文(800字左右)
音樂永遠是民族文化中的那唯美的一面,在樂器的緩緩鳴奏中,表達的是作者的情感,無形之中樂曲的深處流淌著的是民族文化血脈深處的精髓。。。每每聽著古典音樂的響起,那種悠揚,那種獨特的中國風,心靈深處的有著不一樣的觸動,雖然聽不出《高山流水》的知音難覓,品不到《春江花月夜》的清麗奇幻;但是依舊為凄涼憂傷的《二泉映月》而傷懷,被《霸王別姬》的悲涼豪邁而震撼。。。。他們再現了古代的情感生活,過往的抑鬱悲憤,那時的英雄兒女,跨時代的哲理思考,都是那麼地多情,那麼的發人深省。 中國民族音樂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氏族社會中,就產生了原始的歌舞和歌曲,到殷周奴隸主統治的時代,音樂文化已經相當發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音樂不斷得到發展。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多次出現音樂文化繁榮昌盛的時代。中國民族音樂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映出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 中國民族音樂基本上由宮廷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民間音樂四部分構成。 宮廷音樂:一部分是典制性音樂,如各類祭祀樂、凱歌樂、朝會樂等;另一部分是娛樂性音樂,如各種筵宴樂、行幸樂。這兩大部分音樂體現了宮廷貴族文化的兩個側面,一是皇權至上自我形象的塑造,二是貴族階層的精神享樂。 文人音樂:文人音樂包括古琴音樂與詞調音樂,它與書、繪畫、詩詞共同構成中國傳統文化中獨特的文人文化,琴、棋、書、畫,琴居首位。古琴音樂追求的是超塵脫俗的意境天人合一的思想,「清、幽、淡、遠」的浪漫色彩,這種音樂最符合封建社會的「中和」思想,成為古人修身養性,塑造人格的最好手段。 宗教音樂:一、體現了中國宗教信仰的多元化特點,佛教、道教、基督教、薩滿教,在各自的文化基礎上宗教音樂各有特徵; 二、外來的宗教帶來的外來音樂和樂器不斷與本土音樂的融和; 三、較濃的民間風格,大量的宗教音樂以民間歌曲為基礎加以改動使之儀式 化、教儀化。 民間音樂:民間音樂分為民歌、歌舞、說唱、戲曲、器樂,以綜合藝術為主。獨特的中國傳統文化孕育了獨特的民族民間音樂的體裁、形式、風格、內容,成為中國民族音樂的基礎。 如今古典民族音樂的現狀不容樂觀,
中國歷來重視音樂教育,有著悠久的
歷史傳統。但在普通教育中將音樂作為正規課程列入期間,則是清末才開始的。1898年康有為以「請開學校折」上書光緒帝,提出了廢八股遍設學校的主張。戊戌政變後,梁啟超等人積極提倡在學校中設立樂歌課。此後幾年間,新式學堂陸續開設了唱歌課,從而在普通學校中形成了以教授新式歌曲和歐洲音樂常識為主要內容的音樂教育,至此,學堂樂歌成為我國一個新文化即將實行切換的關鍵時期。1927年採用德國專業音樂教育體制建立的上海國立音樂院,均依照德國音樂院校的課程內容上課,學生們演奏我國傳統樂器也是用現代方法演奏。 當時以西方音樂為主體的中國學校音樂教育雖然對建立和
發展近代中國音樂文化起到了重大作用,做出了重大貢獻,但由於學校中的音樂教育未能把傳承中國音樂作為自己的重要職責,因而對多數教育者來說,接受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受到了相當程度的阻隔和影響。雖然在各個方面做了一些有利措施,但從學校音樂教育的整體來看,民族音樂尚未能取得其應有的主體地位。這不僅對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是個沉重的打擊,而且對今後的民族音樂教育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由於多年來形成的教育體制和觀念及外來文化的侵入,使得我國學校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教育傳承之間存在割裂、脫節現象,這就造成了國民對民族音樂的不重視,而使民族音樂文化處於不斷滑坡狀態。因此,學校教育應該作為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主要渠道,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大歷史使命。 民族音樂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種文化形式的綜和,同時又是各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出來的。音樂文化里包括了多種文化,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因為各種類型的民族民間音樂是在勞動中創造出來的,它不僅僅是一種音樂現象,其中也體現了各個時代各個地方的文化、民俗、語言、美學觀點,同時也寄託了一種文化的情思,其所涵蓋的情感和精神是這個民族的靈魂與思想,是這個民族精神的載體。匈牙利音樂家柯達伊這樣說過:「民族傳統有機的繼承,唯有從我們的民間音樂中才能找到。」意思是說,作為文化的民族民間音樂具有繼承的價值,民族音樂教育同時也具有愛國主義教育的積極意義。 音樂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民族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教育和文化是相輔相成的,沒有文化的教育是不可行的,沒有教育的文化就失去了它的實際存在價值,教育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所以,民族音樂傳承與學校的音樂教育是分不開的。 毋庸置疑,民族音樂文化在教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從幾千年來的中國音樂史及現代的音樂教育現狀看,我國音樂要得到真正的發展和提高,必須以中華民族本土音樂為主,如果把西方或者其他流行音樂當成主流,而將民族音樂作為附庸的話,必然會帶來民族音樂衰退乃至消亡。學校教育作為傳承文化的重要方式,要使民族音樂文化在學校音樂教育中得以很好地傳承,就要強調民族音樂教育在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性,所以要加強民族音樂教育,改善教育措施是關鍵。 我國音樂教育的發展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傳統民間音樂的發展現狀不容樂觀,就像我們的母親河每年斷流一樣,民間音樂中的許多品種也出現了斷流,瀕臨絕滅。流行音樂充斥著中小學音樂課堂,民族音樂教育被忽視。專業藝術院校招生和業余器樂考級中,報考西洋樂器和報考民族樂器的人數驚人的懸殊。更令人痛心的是多數學生都不會欣賞民族音樂的美,甚至對教材中的民族音樂持排斥態度。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有很多,用歷史追朔法分析這些現象不難發現: (一)近二十年來受外來文化、市場經濟的影響,各種媒體播放民族音樂的比例較少,流行音樂所佔比例較大,加上港台流行音樂的推波助瀾,使得很大一部分學生趨之若鶩。致使我們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追星族與歌迷越來越多,而民族音樂的愛好者卻越來越少。青年學生只知道四大天王、超級女生,對民族音樂知識可以說了解甚少,說不出幾種民族樂器的名稱、叫不出幾位中國民族音樂家的姓名; (二)應試教育長期不重視音樂教育,音樂課的情況無人問津、無人監督、無人指導音樂教學。致使音樂教育無法執行教學大綱,更無法完成規定的內容。音樂教學科研不足,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模式沒有改變,致使學生對音樂課喪失興趣。 二、發展民族音樂教育的具體措施 長此以往,沒有青少年對民族音樂的喜愛和發揚光大,民族音樂將會失去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因此,「發展民族音樂教育,提高民族音樂素養」顯得尤為重要。學校責無旁貸地成了弘揚民族音樂文化、振興民族音樂的主要陣地。在教學中發揮民族音樂教育的優勢,陶冶學生
情操,增強民族意識,讓絢麗璀璨的民族音樂自立於世界之林,乃是當前音樂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怎樣落實呢我認為應主要從以下幾點抓起: (一)以情感教育為主線,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深厚感情。通過學習一些帶有典型民族風味的歌曲,在掌握和灌輸民族音樂知識的同時,讓學生明白音樂離不開民歌,民歌是一切音樂創作的源泉的道理,使學生從心理上崇拜民族音樂,提高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感情。我國民歌浩若煙海,內蒙民歌的豪放、遼闊,江南民歌的婉轉、秀麗,陝北民歌的高亢、奔放,雲南民歌的明麗、清新,新疆民歌的活潑、歡快,無不給人以美的享受,從中得到豐富的體驗,體味到各民族的風俗民情和鮮明的地域色彩。學生對這些民歌創作根源的追溯,會對民族音樂產生由衷的熱愛之情。有了這樣美好的感情,就會對學習民族音樂產生濃郁的興趣,為學校進一步實施民族音樂教育打下濃厚的情感基礎。 (二)以民族音樂的欣賞為契機,增強學生的體驗能力,體驗民族音樂所塑造的意境,開拓學生的藝術視野,提高學生的藝術感受力、鑒賞力和創造力,以學生自我感受為基礎,啟發學生展開形象的翅膀,令學生將民樂與自我的情感認識不斷協調起來,使民樂的欣賞成為學生情感體驗的活動,在此活動中令學生自我振奮、自我感動。教師有意識地選擇欣賞曲目,做到有淺到深、由表及裡地對學生實施教育。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懷著由衷的喜悅去吸收民族音樂的營養,接受民族音樂文化的熏陶。 中國民族音樂走向世界很有市場前景,關鍵是要有好的作品和市場運作。我認為,當前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存在著創作和市場兩個問題,需要下大功夫解決。「中國民族音樂的作品不夠豐富制約了其自身的發展。由於民族管弦樂的樂器和編制的特性,你不能用西洋的配器方式來寫中國民樂作品,而當代作曲家的作品有許多卻還是從西洋樂團的配器移植過來的,這樣的作品並不適合民族樂團演奏。民族音樂的市場開發問題也十分明顯,從我們在歐洲和美國的演出看,實際上民族音樂有市場,但國內缺少推廣民族音樂的機制,沒有專門的人才和經紀公司向世界各地推廣中國民族音樂。」 古典民族音樂的傳承也許還要走很遠,但是我們必須不停的尋找契機,為民族的文化作出應有的保護,更要作出應有的創新,讓更多的人去接受,去認識我們的音樂文化。
B. 一篇關於古典音樂的論文
對於古典音樂。 我們可以有以下幾個認知。 一,中國傳統古典音樂。 二,阿拉伯古典音樂。 三,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古典音樂。 中國古典音樂有著千年的歷史,從上古時期的記載就有很多的文獻了。 但是中國古典音樂最發達的時代應屬唐朝。 唐朝的古典音樂融入了很多的西域風情,比如現在大家熟知的二胡,三弦等樂器,其實都是那個時代從西域進入漢人的文化中的,而中國傳統的音樂主要表現為笛,簫,古箏,古代鼓。 包括一些古典的舞蹈,都是因為有樂器的影響才出現的。 中國的音律其實在歷史上還是很不錯的,但是有些事實必須得說明,中國人在音樂受到了古代道教文化的影響。所以音樂上面更加追求的是一種意境,也就是說,中國人對以音律方面更主要的需要是修身養性。 所有在唐朝之前的音樂,多數為古箏,柳琴等彈奏樂器和吹奏樂器和打擊樂器。 所有我認為,中國古典的音樂對於世界的影響來講,是很具東亞風格的。 而阿拉伯古典音樂和古代印度音樂則是另外一種「世界」才會有的的風格了。 多數的阿拉伯和印度的古典音樂都是以舞配樂的形式而讓人了解的。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條件組成,第一,西亞文化和東亞文化由於亞洲地形的問題導致了分割。(喜馬拉雅山地區的高度阻止了很多的文化交流。而中國地帶的人對於西亞地區的文化借鑒並不是太多。而西亞對以中國文化的借鑒只能是更加的少了。) 第二,自從古代波斯侵佔歐非大陸之後,便為波斯文化的傳播加快了速度。這點是至關重要的。 第三,阿拉伯民族在古代的時候屬於游牧民族,自然對以中國的古箏之類的中型樂器的需要就會降低。反而二胡之類的樂器更加的方便攜帶,自然而然的更家受到他們的歡迎了,再加上這些民族本身的個性,是游牧民族,比較放盪不羈吧。自然而然對於音律方面需要的便是一種婉轉而強硬的感覺了。 所有西亞的古典音樂給現代的人的感覺很難適應,因為現代人的生活已經改變了太多,必定不是古代的游牧民族了。所有更加希望聽到的則是一種穩定而又緩和的音樂。 歐洲古典音樂是很好的一門藝術,我真的忍不住想這樣說上一句。 歐洲古典音樂的代表作人物真的是數不勝數吶,不管是莫扎特,還是貝多芬,他們的音樂更加的靈魂吧,他們的音樂不像中國古音樂那樣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也不像西亞音樂那樣放盪不羈,而是一種全新的感覺,對於生活得直接標到,對以自己感情的舒服是比較直接的。 而且在樂器方面,似乎歐洲人也是很有天賦,剛強帶柔的鋼琴,溫柔的薩克斯,優雅的小提琴,沉重的大提琴·········· 真的是很美妙哪。 其實歐洲古典音樂為什麼能引領現代的潮流,並不僅僅是樂器和好的演奏師,也不是歐洲的擴張殖民地的問題,而是歐洲音樂里包含了一種蒸蒸日上的寫實感覺。 歐洲的音樂對以人們的感情抒發是一種對於社會穩定和追求人人平等的理想而付出的感覺。 還有一些歐洲音樂更是為了人民的生活而創作的,像《流浪者之歌》,《卡農》,《致愛麗絲》······ 對於現代的人民來講,人民對以生活得寫實是很關切的,大家都在現實的社會里,自然會碰到一些釘子,那麼這個時候你可能會希望能直接的抒發自己的感情,而不是用中國古典音樂那樣委婉的去化解自己的感情。 所有用現代的眼光看起來歐洲音樂更能幫助現代人的思想,也更能適應現代人的生活。 其實對比一下就知道。 中國的古典音樂中,有著很濃重的儒家思想,就是以仁為本,張揚的是一種含蓄的美。 而且中國古典音樂因為受到了道教及其他的教派的影響,更加的宣揚的是一種為己之樂。音樂的主要是圍著自己的思想而生的。 而西亞音樂則是一種民族主義的和感情主義的表達。他們更注重的是短暫的快樂,而不是穩定的永遠。 歐洲音樂則是一種寫實的手法,歐洲音樂注重的是眾樂樂,而非獨樂樂,這點可以說和中國古典音樂恰巧相反。 因為中國人注重的個人的修為,所以導致了對以面子的過於追求,而產生了一種虛偽在音樂里。 而歐洲的音樂卻很貼近現實,但是歐洲音樂也是有缺點的。因為歐洲音樂有種過於放縱感情的感覺。如過一個從小就接受中國教育的人,讓他去聽歐洲古典音樂,我敢說他只會短暫的沉迷到歐洲音樂里去,而長期的時間他更願意去聽中國音樂。所以,我認為歐洲音樂不如中國音樂耐聽。 其實我對於音樂的了解也只是初步的,張鈺你要加油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