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音樂教育
鋼琴即興伴奏教學本身就是包含著多種音樂理論以及鋼琴演奏技能綜合因素的一門課程。要掌握好鋼琴即興伴奏,要求學生必須有一定的鋼琴演奏技巧,有良好的和聲理論基礎,辨別音響的敏銳聽力,有欣賞音樂的高度修養,還要有一定復調水平及作品分析的能力,這樣的要求,既是高師院校專業音樂教學整體水平的體現,也是學生綜合能力的反映,同時,鋼琴即興伴奏教學與鋼琴演奏以及和聲、視唱練耳、音樂欣賞、作品分析、復調等理論課程有著極其密切的內在聯系。學好鋼琴即興伴奏必須重視各個環節之間的相互關系,否則,就會像一條鏈條缺少了中間環節一樣,無法形成連貫、流暢的整體。
一、扎實的鋼琴演奏技術是學好鋼琴即興伴奏的基礎
鋼琴即興伴奏是通過鋼琴彈奏體現出在旋律基礎上進行創意性的即興伴奏過程的,因此,較扎實的鋼琴
演奏技術自然是必備的條件,它與鋼琴演奏的區別在於作為伴奏必須服務於歌唱的需要,在歌曲旋律基礎上,充分利用作曲技術理論知識即興地彈奏出伴奏織體,同時更加強調移調能力的培養:因此,在鍵盤上熟練地彈奏二十四個大小調的音階、琶音及和弦連接,並能快速移調,是鋼琴即興伴奏的一項必不可少的基本功:移調彈奏能力是即興伴奏中一項難度較大的技巧,需要長期磨煉,教學中應反復強調其重要性,為即興伴奏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使鋼琴教學和鋼琴即興伴奏教學兩門課程協調地溝通起來。
和聲是鋼琴即興伴奏中的骨架
和聲設計是鋼琴即興伴奏中具有「靈魂」地位的重要部分。和聲選配是否恰當直接影響到整首歌曲伴奏處理的目的性、合理性和完美性。在一般性的旋律進行中,運用調內正三和弦便能大致保持主旋律的和諧、流暢以及織體的豐滿效果,但在歌曲的高潮段落和轉調部分,和聲手法的運用與處理卻要求體現出特定的效果。例如:歌曲《中國,中國,鮮紅的太陽永不落》是一首頌歌,它以寬廣雄偉的旋律,堅定有力的節奏,歌唱和贊美充滿生命力的社會主義祖國。全曲有三個樂句組成,第一、二句為並列句,第三句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如果這里僅僅配置調內和弦,和聲的力度較弱,很難推動歌曲情緒的進一步發展,如果在高潮段落恰當地運用不穩定的變和弦,便增強了和聲的傾向性,加大了和聲的力度從而有效地推動歌曲向著激昂、輝煌的情緒發展,充分展示出這首歌曲的感情色彩。在實際教學中,有一部分學生不能把和聲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不能恰當地選配和弦,這在鋼琴伴奏教學中也應予以彌補,讓學生多彈和弦及和弦連接,仔細傾聽音響的變化,感受更多的音響效果,也可建議和聲課中適當地加入歌曲和聲輪廓的寫作,掌握和弦在實際作品中的運用,在完成書面作業的同時,加強鍵盤和聲的訓練,增強實際音響的感知能力,這樣有利於學生在鋼琴伴奏中和聲設計能力的提高。
三、作品分析能力是設計鋼琴即興伴奏的前提
具備一定的作品分析能力對於鋼琴即興伴奏的設計將會產生更富於整體性的效果,這是由於作品分析能夠更好地把握歌曲的結構和風格:但在音樂專業課程安排上作品分析課往往晚於鋼琴即興伴奏課,因此。在這門課程的教學中應有目的地講授一些必要的作品分析與曲式結構的知識及歌曲的曲式規律:比如,伴奏的歌曲是一段體還是二段體?二段體中是對比式的結構還是平行式的結構?都要根據不同特點加以分別處理。學生在鋼琴即興伴奏設計時先對歌曲的曲式結構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在彈奏時就能更好地把握全曲的伴奏框架,使之具有合理的整體布局。同時,高等師范院校培養的學生多數要從事於中小學音樂教育工作。在鋼琴即興伴奏的曲目選擇上也應多注重優秀的兒童歌曲作為重點。使學生熟悉兒童歌曲的風格特點。在兒童合唱歌曲中,曲式結構相對比較復雜和富於變化,以三部曲式居多.鋼琴伴奏也需要更注重對比性的效果和更加引起少年兒童聽覺興趣的手法運用。總之,一定的作品分析能力對於鋼琴即興伴奏在歌曲整體的框架建立上能夠達到較准確的定位,無論在結構的邏輯發展以及風格特色的處理方面的能達到較為理想的境地。
四、恰當地運用復調手法
在鋼琴助興伴奏中,應當根據不同歌曲體栽特點和歌唱的對象分別加以處理。一般說來,抒情歌曲和藝術歌曲的伴奏手法應該更加精緻而富於色彩,往往需要恰當地運用復調手法加以潤色,以增強伴奏音樂的藝術表現力。藝術歌曲的演唱,歌唱者有較大的個性發揮餘地,在歌唱進行或間歇的全過程中鋼琴伴奏都應當成為有機的整體加以烘托,其中復調手法的運用更能襯托出藝術歌曲演唱的光彩,表現出更加細膩的內心感情。對比復調、模仿復調可以經常用於鋼琴即興伴奏織體之中,比如,歌曲《小白菜》是具有強烈感染力的抒情歌曲,演唱中感情起伏很大。為這首歌曲編配伴奏時,就不妨採用復調伴奏織體。歌曲開始部分用強力度的和弦引出如泣如訴的歌唱,在主旋律幾次出現時可以根據演唱者不同的感情需要或配以模仿復調。以烘托歌唱者在這首歌曲中表現的特定思想感情。鋼琴即興伴奏中的手法運用是多樣化的,無論和聲式的主調伴奏織體,或者對位式的復調伴奏織體,各有各的獨特表現,關鍵在於恰當地使用。採用復調伴奏手法,對學生則是提高自身鋼琴伴奏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
在鋼琴即興伴奏編配中多分析鋼琴正譜伴奏是一種典範式的學習方法。正譜伴奏是作曲家在創作過程中精心構思的,表現手法精湛,藝術感染力極強,甚至伴奏部分與旋律部分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鋼琴即興伴奏的特點正在於「即興」,它是在沒有正譜伴奏的情況下,在較短的時間內為歌曲即興編配伴奏織體,要求憑借伴奏者的智慧與靈感在極短的時間內構思出合乎邏輯的伴奏方案,保證演唱的順利進行,有時,靈感橫溢時的鋼琴即興伴奏還能彈奏出比正譜伴奏更有光彩的效果。因此,即興伴奏者應當具備較為豐富的作曲理論知識,厚實的鍵盤和聲基礎和較好的鋼琴演奏水平,才能更好地完成鋼琴即興伴奏的編配。鋼琴即興伴奏和正譜伴奏是相對應而存在的一種伴奏方式,兩者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原因就在於伴奏者能夠在豐富經驗基礎上加以即興發揮,伴奏時能夠深刻理解與把握歌曲的風格內容,掌握熟練的鋼琴技巧和各種伴奏織體手法。但多分析正譜伴奏,借鑒正譜伴奏規范的創作成果,豐富而細膩的表現手法,掌握常用的伴奏織體以及和聲手法,對於有效地提高即興伴奏的水平,無疑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 中國音樂教育的介紹
《中國音樂教育》雜志自1989年創刊,14年來承蒙各界專家學者及廣大音樂教育工作者的厚愛,如今已成為我國頗具影響的惟一一本國家級音樂教育期刊。跨入新世紀後,教育部推出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重大舉措,音樂教育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在這個新的歷史時期,《中國音樂教育》雜志也應盡自己的一份職責,以更好地為發展音樂教育和音樂教育工作者服務。
3.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音樂教學大綱(試用)》頒布於哪一年
咕~~(╯﹏╰)b厄齊爾
4. 中國音樂教育大體可分哪幾種類型
去中國音樂教育網 查
5. 中國音樂教育的內容提要
今年,本刊將進一步加強「新課程新教案」和「教學園地」欄目,積極推出在基礎教育音樂課程改革實踐中的教學經驗和成果,配合音樂教育新課程的深入實驗和全面實施;同時,我們將新辟一個「高師專版」,採用不定期的形式刊發高師音樂教育改革與發展方面的文章;其他欄目,我們將在保留原有風格、特點的基礎上,努力出新、增加信息量,進一步為音樂教育服好務。 本期「論壇」推薦給讀者兩篇文章均有一定機關報意,可讀性較強;「新課程新教案」中刊登了來自實驗區教學一線的兩篇文章,請老師們關注《音樂課程標准實施中的多與少》和《難忘的一課》;其他欄目的文章,諸如《聚焦方圓》、《愛因斯坦的音樂情結》、《才能並不是與生俱來的》、《生活中的清泉》等,相信也會吸引讀者的眼球。
6. 學習中國音樂史以及如何加強中國民族音樂教育
(一)必須高度重視中小學音樂教育
對於音樂教育,人們應給與高度的重視,從現在的狀況來看是不容樂觀的,這需要國民與教育工作者的一起努力。首先要進一步提高認識,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和家長都要重視音樂教育在提高學生素質和培養創造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將音樂教育工作和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素質教育緊密聯系起來。使基礎教育從升學教育轉變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第二要配好教師,配齊設備,這就要求政府給與高度重視和充足的經費投入。第三要遵照國家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的精神,切實搞好「普九」教育中的音樂教育,按照各年級音樂教學計劃,開足課時,保證音樂教育質量,特別要重視音樂欣賞課質量。
(二)提升大學生的民族音樂欣賞能力
針對大學生音樂知識薄弱的現狀,必須加強音樂素質教育,彌補中小學音樂教育的不足。音樂教育屬於審美教育范疇,是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大學一方面要開設音樂欣賞類的選修課,增長大學生的音樂知識,提高音樂素質,另一方面,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為大學生提供音樂實踐的場所,陶冶情操、凈化心靈,要加強引導,讓大學生多欣賞古典音樂和民族音樂,提高審美情趣和創造美、鑒賞美的能力。通過民族音樂的欣賞,在音樂活動中還可以結合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
第一,增強感性經驗的積累是培養音樂欣賞能力的關鍵。音樂既不同於文學,又有別於繪畫,它是聲音的藝術、時間的藝術。音樂欣賞能力的養成最直接、最關鍵的就是多聽,多接觸民族音樂。大學生要培養自己的音樂欣賞能力,還要廣泛傾聽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風格流派、不同類型的代表作品,這樣,一方面可以擴大大學生們的藝術視野,多方面提高欣賞心理素質和水平,同時還可以使大學生們從比較和鑒別中提高音樂欣賞能力,提高對民族音樂的愛好和興趣。
第二,掌握音樂知識是培養音樂欣賞能力的基礎。音樂基本知識是音樂的語言,掌握豐富的音樂理論知識對培養大學生的欣賞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音樂知識越豐富,音樂欣賞能力也就越強,水平也就越高。
第三,提高自身文化藝術修養,促進音樂欣賞能力的提高。音樂欣賞能力是文化藝術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文化藝術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音樂欣賞能力和水平。音樂文化和其他文化密切相關,如與文學、戲劇、舞蹈、繪畫、歷史以及民俗等是密不可分的,欣賞者在聆聽一首好的作品時,收獲的審美感受是長期積累的知識、審美趣味等多種因素在一瞬間以感性方式展現出來的結果。所以大學生應該利用大學這段美好時光,努力汲取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陶冶情操,開闊胸懷,這對全面提高大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是有很大幫助的。
第四,大學生應積極參加學校舉辦的文化藝術活動。如參加校園歌手大賽、合唱比賽、民族音樂文化節等活動,對民族音樂文化親身體驗,也是一個人文化修養的積累。總之,大學生要想成為一名水平較高的音樂欣賞者,就必須不斷豐富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生活體驗,以促進音樂欣賞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三)加強和改進民族音樂教育
第一,要轉變思想,更新觀念,加強中小學民族音樂教育,注重人才的全面培養。政府教育部門要捨得對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投資,為中小學配備音樂教學設備和師資。
第二,要加強對大學生的審美教育,增強鑒別音樂美的能力。審美教育是我們整個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可以幫助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提高辨別、欣賞美的能力。現在的大學生都在從不同的角度追求美,但他們的審美能力還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們必須加強大學生的美感教育,正確引導他們對美的追求,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正確的審美觀念。正確的審美觀念對大學生的音樂欣賞活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第三,全社會應共同營造一個有利於培養大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大環境,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把民族音樂課定為學校公共必修課,高等院校應根據實際,設立民族音樂文化藝術中心,加強藝術師資隊伍的建設,為大學生開設民族音樂基本知識、音樂欣賞、中國音樂史等課,循序漸進地培養大學生們對民族音樂的興趣。音樂理解力、鑒賞能力在音樂素質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提高全民族的音樂素質,主要指的就是提高音樂理解鑒賞能力,高等院校應把提高大學生的音樂鑒賞力作為一個主要教學目標。
第四,學校還應利用廣播台、宣傳欄等,廣泛宣傳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在校園里營造一個健康高雅的音樂氛圍,引導大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積累的音樂素材對欣賞的作品進行感知與辨別,在獲得美感的同時,提高音樂鑒賞力。
第五,學校應經常邀請專業樂團深入到高校校園,演奏一些膾炙人口的民族音樂優秀作品,並改變演出方式,在演奏前可先進行樂曲的創作背景及一些簡單欣賞知識的講解。
(四)宣傳文化部門要加強對古典音樂和民族音樂宣傳
黨的十五大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宣傳文化部門,必須嚴格遵循這一原則,對大學生只熟悉流行音樂的現狀,宣傳文化部門應有所作為。要加強對媒體、出版業的領導和監控,加強對古典音樂和民族音樂的宣傳,改變那種流行音樂充斥媒體的狀況,要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加大對高雅音樂,優秀作品的獎勵力度,對格調低下、思想水平不高的音樂作品加以控制,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使媒體中的音樂健康發展,使青年人接觸到完整健康的音樂作品。
綜上所述,對加強大學生中國民族音樂文化教育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與此同時,大學生群體也一定要加強自身對古典音樂和民族音樂的修養,同時國家的宣傳文化部門也要改變那種流行音樂充斥媒體的狀況,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加大對高雅音樂,優秀作品的獎勵力度,對格調低下、思想水平不高的音樂作品加以控制,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使媒體中的音樂健康發展,也使更多的大學生群體接觸到具有我國特色的民族音樂作品。
7. 小學音樂舊教學大綱和新課程標準的區別
音樂課程標准與音樂教學大綱的比較
一、課程性質和價值觀念的轉變
過去的教學大綱,在編寫的指導思想上,是以學科知識為中心的,是根據學科體系制訂的,主要側重於根據學科的邏輯關系來安排教學內容,它是教師教學的一個依據。教學大綱的內容分為唱歌、唱遊(小學)、器樂、欣賞、識譜與視唱聽音(中學為基本樂理和視唱練耳)等幾個部分,並對這幾個部分分年級提出不同的要求,各部分內容都有一個比較明確的體系,對知識、技能的要求和培養音樂專業人才的要求基本一致,只是程度上稍有差異而已,但邏輯關系是一樣的。教學難點、重點的確定都在知識、技能的體繫上,所有的關注點都在學科體系的發展上,完全沒有考慮學生的要求,這是培養專業人才的規劃。比如,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音樂教學大綱中對三至五年級學生在唱歌方面的要求是:①學習緩吸、緩呼的呼吸方法;初步學習有氣息支持地歌唱。②學習連音唱法、頓音唱法。③學習簡易的輪唱、二部合唱,做到音高、節奏准確,逐步做到聲部的和諧、均衡。從這三條可以看出,其要求完全是專業性的,並且是與專業教育接軌的。比如「緩吸緩呼;有氣息支持地歌唱」等,專業音樂教育也是這樣要求的,只不過要求的深淺程度不同而已,但其結構和系統性是一致的。這只是舉其中的一小部分例子,還有不少類似這樣的專業要求。教學大綱要求如此,那麼音樂教師按照大綱的要求開展教學活動也就順理成章了。可以說,現在所用的教學大綱是按照音樂學科的知識體系來編寫的,首先考慮的是學科在學生身上有多大的完善與發展,而忽略了學生在音樂中究竟能有多大發展,脫離了學生實際。也就是說,教學大綱所演繹出來的音樂是一種「精英文化」,它注重的只是學科自身的科學性和發展性。
課程標準是在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大潮中誕生的,有著鮮明的時代性和科學性,是一個開放式的發展模式,是建立在學生學習經驗的基礎上的,是按學生的心理結構的發展來確定學科內容的,是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以學習經驗為載體,把音樂學習和學生生活與社會發展的情感體驗密切聯系在一起的。課程標准首先考慮的不再是學科自身的發展,而是學生的發展,使學生通過學習音樂享受音樂所帶來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它突破了學科體系,由學科體系向學習領域轉變,培養的是ZI世紀所需要的綜合素質高的。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具有基本素養和能力的有文化的普通公民,而不是在舞台上表演的專業人才。它也體現了「音樂教育的任務不是培育音樂家,而是培養人」——蘇霍姆林斯基(前蘇聯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還體現了價值取向上的變化,那就是:由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由學科知識本位走向學生發展本位。
在教育教學基本理念方面,教學大綱與課程標准也有本質的差異。盡管教學大綱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教育的發展作過相應的修訂與調整,如以前的教學大綱特別強調「雙基」(即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人們發現在這之中美育體現得不足,尤其是受當時德國奧爾夫和美國「綜合音樂感」音樂教育思想的影響,先後在教學大綱中加進了「器樂教學」和「唱遊」(小學)教學。盡管教學大綱也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還提倡「因材施教」,但這並不能改變教學大綱以系統的學科知識和技能學習為教育教學目的的基本性質。而課程標準是以實現音樂教育的價值為依據,遵循中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審美認知規律,將音樂課程的價值定位在審美體驗、創造性發展、社會交往和文化傳承四個方面,比過去教學大綱側重強調德育和智育方面的價值目標更有時效 性和針對性,也更全面、更科學。由此也可更加明確地看出,課程標准所演繹出來的音樂是一種「大眾文化」,是從精英文化向大眾文化的回歸。
二、由教學內容到教學領域的轉變
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有唱歌、唱遊(小學)、器樂、欣賞、識譜和視唱聽音五個方面,課程標准則將其劃分為四個領域,即:感受與鑒賞、表現、創造、音樂與相關文化,既整合也擴展了教學大綱的內容。
我們可以看出,把過去的唱歌、唱遊、器樂和視唱聽音整合為表現,融合性增強,整體難度降低,不再像過去那樣對每一項都有過細的要求,欣賞整合為感受與鑒賞,重視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體驗。另外,課程標准擴展了創造和音樂與相關文化兩項,這也是根據新時代對音樂教育的要求和順應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趨勢而增加的。創造,體現了一個時代的精神,也體現了音樂教育的改革方向。
這樣的整合與拓展,突出了音樂聽覺審美體驗的藝術特徵,淡化了技能練習和理論知識的專業性。由於知識難度降低,所以能夠激發學生參與音樂表現及投人音樂探索的興趣。從中也可以看出,新課程標准對通過音樂教學活動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以及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視。
三、教學要求的轉變
現行的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以及據此編寫的多種版本的音樂教材,無論在內容、體例上,還是在要求上,受專業音樂藝術院校的相關影響比較深,追求全面、系統、高難度。這既超出中小學生的現有水平和接受能力,也超出中小學生在音樂方面發展的需要。在體例安排上,各類音樂知識往往成條塊分割狀態,學生接觸到的只是一些孤立的知識點而不是真正的、完整的音樂。例如,教學大綱中把樂理知識學習專門列為一項,叫做識譜Z面課程標准中的識譜僅為「表現」一項中的第四條(前三條為:演唱、演奏、綜合藝術表演人教學大綱中對初中階段識譜的總要求是:①在小學基礎上,繼續學習簡譜或五線譜知識。五線譜教學用首調唱名法。②通過音樂實踐活動,進一步培養聽辨節奏、旋律和視唱樂譜的能力。其分年級的要求是:①復習鞏固小學階段的識譜知識。②學習保持音、切分音、三連音、裝飾音等音樂記號。③學習調號,知道唱名在鍵盤上的位置。④編寫節奏與旋律短句。⑤提高識譜能力、這裡面的專業要求全面而深人。
課程標准對7~9年級(即初中1~3年級)在識讀樂譜方面的要求為:①用熟悉的歌曲、樂曲學唱樂譜。②能夠跟隨琴聲或錄音視唱樂譜。③鞏固、提高識譜和運用樂譜的能力。
對比前面教學大綱的五項要求,課程標准中這三項的難度大大降低。僅就第一條來看,就可以先唱歌後識譜,這在以往是違背常規的教學行為的。以前的唱歌都是先識譜後唱歌,其理由是:不識譜怎麼能把歌唱會呢?於是課堂上往往會出現教師還在不厭其煩地教歌譜時,學生已經能夠直接唱歌了。課程標准中的第2條是培養學生「能夠跟隨琴聲或錄音視唱樂譜」,這在以往的教學中更是不允許的,以為這是培養學生的「依賴」思想,是不重視「雙基」的體現。以前的視唱樂譜是:教師給學生一個標准音高,然後學生清唱,整個曲譜唱完後音準誤差不超過半音才算合格,其專業要求非常高。
課程標准注重的是學生對音樂的感受、體驗和音樂學習經驗,不再要求學生對音樂知識死記硬背,它讓學生明白,音樂不是科學,而是一種文化,是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讓學生在學習中感悟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了解有關音樂的背景、文化、體裁、風格,讓學生學會學習,終身快樂。
四、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過去幾十年,音樂教學採用的基本上都是單向灌輸式的模式,束縛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和音樂綜合能力的提高。課程標准結合本學科的特點,倡導體驗、模仿、探究、合作及綜合式的學習,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注重創設便於師生交流的教學環境,建立平等互動的師生關系。教師不再以絕對權威出現,而承認每一個人都有獨特的學習方式;以學生的直接經驗為主,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性地學習,不再重視結果而注重過程。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改變單一的記憶、接受、模仿的被動學習方式,確定以學生為中心,開放、民主。公平、高質量地與社會生活、社會發展、人生經歷相結合的音樂學習方式
新一輪的教學改革其核心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要體現這一核心,必須轉變教學觀念,這是教學改革的前提和關鍵。教學觀念對教學活動起著指導和統帥作用,那麼,新課程需要哪些新教學觀念,如何樹立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學觀念,就成為亟待探討的問題。
一、教學是課程傳遞和執行的過程,還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
本次教學改革是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進行的,是對課程改革的呼應。所以,教學與課程的關系是本次教學改革首先必須擺正和處理好的一對關系。在這對關系中,課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課程觀是主導因素。課程觀決定教學觀,並因此決定教學改革的深度、廣度。但是,課程究竟是教學的「枷鎖」還是「跳板」?是教學的「控制者」還是「促進者」?在傳統的教學論概念系統中,課程被理解為規范性的教學內容,而這種規范性的教學內容是按學科編制的,故課程又被界定為學科或各門學科的總和。這就意味著,課程只是政府和學科專家關注的事,教師無權也無須思考課程問題,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學。課程和教學成為兩個彼此分離的領域,課程是學校教育的實體或內容,它規定學校「教什麼」,教學是學校教育的過程或手段,它規定學校「怎麼教」;課程是教學的方向、目標或計劃,是在教學過程之前和教學情境之外預先規定的,教學的過程就是忠實而有效傳遞課程的過程,而不應當對課程作出任何調整和變革;教師只是既定課程的闡述者和傳遞者,學生只是既定課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這就是傳統課程所倡導的教學觀。課程是「專制」的一方,課程成為一種指令、規定,教材成為聖經,而教學則成為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課程與教學走向二元對立,二者機械地、單向地、線性地發生關系。這樣,課程不斷走向孤立、走向封閉、走向萎縮,走向難、繁、偏、舊,而教學也不斷變得死板、機械、沉悶,這種背景下的所謂教學改革只能是打外圍戰,「戴著鐐銬跳舞」,師生的生命力、主體性不可能得到充分發揮。總之,這種改革最多隻能在方法上、形式上做文章,而不可能有實質性的突破。
當課程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專家研製走向教師開發,由學科內容走向學生經驗的時候,課程就不只是「文本課程」(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等文件),而更是「體驗課程」(被教師與學生實實在在地體驗到、感受到、領悟到、思考到的課程)。這意味著,課程的內容和意義在本質上並不是對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師和學生對給定的內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對給定內容的意義都有其自身的解讀,從而對給定的內容不斷進行變革與創新,以使給定的內容不斷轉化為「自己的課程」。因此,教師和學生不是外在於課程的,而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是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他們共同參與課程開發的過程。這樣教學就不只是課程傳遞和執行的過程,而更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這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觀。教學過程因此成為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的過程。這樣,教學與課程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融為一體。課程也由此變成一種動態的、生長性的「生態系統」和完整文化,這意味著課程觀的重大變革。在這種背景下,教學改革才能真正進入教育的內核,成為課程改革與發展的能動力量,成為教師與學生追尋主體性、獲得解放與自由的過程。這正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所呼喚的教學改革!這是從課程層面上給教學帶來的一種「解放」,這種「解放」將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
二、教學是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還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教與學的關系問題是教學過程的本質問題,同時也是教學論中的重大理論問題。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互動。基於此,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不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的「教學」是假教學。把教學本質定位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是對傳統教學觀點的重大突破。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學就是教師對學生單向的「培養」活動,它表現為:一是以教為中心,學圍繞教轉。教師是知識的佔有者,所以教師是課程的主宰者,所謂教學就是教師將自己擁有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學關系成為: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我給,你收。在這樣的課堂上,「雙邊活動」變成了「單邊活動」,教代替了學,學生是被教會,而不是自己學會,更不用說會學了。二是以教為基礎,先教後學。學生只能跟著教師學,復制教師講授的內容。先教後學,教了再學,教多少、學多少,怎麼教、怎麼學,不教不學。教支配、控制學,學無條件地服從於教,教學由共同體變成了單一體,學生的獨立性、獨立品格喪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終成為「遏制學的力量」。教師越教,學生越不會學、越不愛學。總之,傳統教學只是教與學兩方面的機械疊加。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交往昭示著教學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當中,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意味著合作性意義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主體性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課不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交往還意味著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可以說,創設基於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是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三、教學重結論還是重過程
結論與過程的關系是教學過程中一對十分重要的關系,與這一關系相關的還有學習與思考、學會與會學、知識與智力、繼承與創新等關系。從學科本身來講,過程體現該學科的探究過程與探究方法,結論表徵該學科的探究結果(概念原理的體系)。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關系。什麼樣的探究過程和方法論必然對應著什麼樣的探究結論或結果,概念原理體系的獲得依賴於特定的探究過程和方法論。如果說,概念原理體系是學科的「肌體」,那麼探究過程和探究方法就是學科的「靈魂」。兩者有機結合才能體現一門學科的整體內涵和思想。當然,不同學科的概念原理體系不同,其探究過程和方法論也存在區別。但無論對哪一門學科而言,學科的探究過程和方法論都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學科的概念原理體系只有和相應的探究過程及方法論結合起來,才能有助於學生形成一個既有肌體又有靈魂的活的學科知識結構,才能使學生的理智過程和精神世界獲得實質性的發展與提升。
從教學角度來講,所謂教學的結論,即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或所需獲得的結果;所謂教學的過程,即達到教學目的或獲得所需結論而必須經歷的活動程序。毋庸置疑,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正確的結論,所以必須重結論。但是,如果不經過學生一系列的質疑、判斷、比較、選擇,以及相應的分析、綜合、概括等認識活動,即沒有多樣化的思維過程和認知方式,沒有多種觀點的碰撞、論爭和比較,則結論就難以獲得,也難以真正理解和鞏固。更重要的是,沒有以多樣性、豐富性為前提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就不可能培養起來。所以,不僅要重結論,更要重過程。基於此,新課程把過程、方法本身作為課程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從課程目標的高度突出了過程、方法的地位。
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只是一種形式上走捷徑的教學,把形成結論的生動過程變成了單調刻板的條文背誦,它從源頭上剝離了知識與智力的內在聯系。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排斥了學生的思考和個性,把教學過程庸俗化到無需智慧努力,只需聽講和記憶就能掌握知識的那種程度,於是便有了掌握知識卻不思考知識、詰問知識、評判知識、創新知識的「好學生」。這實際上是對學生智慧的扼殺和對學生個性的摧殘。重結論、輕過程,從學習的角度講,也即重學會、輕會學。學會,重在接受知識,積累知識,以提高解決當前問題的能力,是一種適應性學習;會學,重在掌握方法,主動探求知識,目的在於發現新知識、新信息以及提出新問題,是一種創新性學習。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學生在學校獲得的知識到社會上已遠遠不夠用,人們只有不斷地更新知識,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是暴露學生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學生聰明才智、獨特個性、創新成果的過程。正因為如此,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當然,強調探索過程,意味著學生要面臨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敗,同時也意味著學生可能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結果表面上卻一無所獲,但是,這卻是一個人的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能力、智慧發展的內在要求,它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效」、一種難以言說的豐厚回報,而眼前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應該說是值得付出的。
四、教學關注學科還是關注人
學的重心在學科還是在人?關注學科還是關注人?這反映了兩種不同的教育價值觀。過分關注學科,過分強調學科的獨立性和重要性,是學科本位論的反映。學科本位論把學科凌駕於教育之上,凌駕於人之上,學科成為中心,成為目的,學校教育、課程教學成為促進學科發展、培養學科後備人才的手段,這種只見學科不見人的教育觀從根本上背離了基礎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的基本性質和使命。從實踐層面講,以學科為本位的教學是一種「目中無人」的教學,它突出表現為以下兩方面:
一是重認知輕情感。以學科為本位的教學,把生動的、復雜的教學活動囿於固定、狹窄的認知主義的框框之中,只注重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記憶、理解和掌握,而不關注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教學的非情感化是傳統教學的一大缺陷。
二是重教書輕育人。以學科為本位的教學把教書和育人割裂開來,以教書為天職,以完成學科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為己任,忽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從而使教學過程不能成為學生道德提升和人格發展的過程。總之,以學科為本位的教學在強化和突出學科知識的同時,從根本上失去了對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發展的整體關懷,從而使學生成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
改革教學必須進行價值本位的轉移,即由以學科為本位轉向以人的發展為本位,學科本位論的錯誤不在學科本身,而在於指導思想,學科教學依然要體現和重視學科知識的特點,遵循學科發展的規律,學科教學一定要以人的發展為本,服從、服務於人的全面健康發展。
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在教學中的具體體現,它意味著:
第一,關注每一位學生。每一位學生都是生動活潑的人、發展的人、有尊嚴的人,在教師的課堂教學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學生在內的全班所有的學生都是自己應該關注的對象,關注的實質是尊重、關心、牽掛,關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二,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在課堂上是興高采烈還是冷漠呆滯,是其樂融融還是愁眉苦臉?伴隨著學科知識的獲得,學生對學科學習的態度是越來越積極還是越來越消極?學生對學科學習的信心是越來越強還是越來越弱?這一切必須為我們教師所關注,這種關注同時還要求我們教師必須用心施教。 用心施教體現著教師對本職的熱愛,對學生的關切,體現著教師熱切的情感。
第三,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養育的聖殿。課堂教學潛藏著豐富的道德因素,「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這是教學活動的一條基本規律。教師不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學中的各種道德因素,還要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各種道德表現和道德發展,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這樣,學科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也就成為人格的健全與發展的過程,伴隨著學科知識的獲得,學生變得越來越有愛心,越來越有同情心,越來越有責任感,越來越有教養。當然,這也要求教師一定要加強自身修養,不斷完善自己 。
8. 中國函授音樂學院的考試大綱
中國音樂學院成人教育招生考試
視唱練耳考試大綱
一、高中起點專科考試內容:
考試分筆試與面試兩部分進行:
〔筆試部分〕.
⒈聽辨單音(C自然大調范圍內。給標准音A)。
⒉聽辨自然音程〈和聲大、小二度音程,旋律與和聲大、小七度音程及三全音除外〉,(標出音程名稱,不寫音高)。
⒊聽辨大、小三和弦原位(標出單個和弦名稱,不寫音高)。
⒋調式音階的聽辨,無升、降號調內,含自然大、小調音階,和聲小調音階,民族五聲調式音階(宮、羽)(標出調式名稱,不寫音高)。
⒌2/4、3/4拍子中,含簡單的附點、切分(包括休止符)的節奏組合(4—6小節)。
⒍無升、降號調內,含自然大、小調、民族五聲(宮、羽)調式的單聲部曲調聽寫(6—8小節)。
〔面試部分〕
看譜即唱無升、降號調內,含自然大、小調、民族五聲(宮、羽)調式,以及簡單的附點與切分節奏的單聲部視唱曲例兩首。(要求調性穩定,劃拍或擊拍協調,音準、節奏正確,讀譜流暢,並具有初步的音樂表現力)。
二、專科起點本科考試內容:
考試分筆試與面試兩部分進行。
(筆試部分)
⒈聽辨單音(一個升降號大調范圍內,給標准音A)
⒉各種自然音程聽辨(標出音程名稱,不寫音高)。
⒊大、小三和弦原、轉位聽辨(標出單個和弦名稱,不寫音高)。
⒋調式音階聽辨,含自然大、小調音階;和聲、旋律小調音階;民族五聲調式音階的聽辨(標出調式名稱,不寫音高)。
⒌節奏曲例聽寫:2/4、3/4、4/4拍子中,含常用的附點、切分、休止等節奏組合(4—6小節)。
⒍單聲部曲調聽寫:一個升降號調內,含自然大、小調、和聲小調、民族五聲調式的旋律(8—12小節)。
(面試部分)
看譜即唱一個升降號調內,含自然大、小調、和聲小調、民族五聲調式,以及常用的附點、切分、休止等節奏的單聲部視唱曲兩首。要求調性穩定,劃拍或擊拍協調,音準、節奏正確,讀譜流暢、完整,並具有一定的音樂表現力(可用固定唱名法或首調唱名法)。
中國音樂學院《樂理、和聲考試大綱》
中國音樂學院專科起點升本科招生考試
樂理、和聲考試大綱
樂理
1、音、音高與十二平均律等基本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2、音符及其時值劃分的基本規則及其應用。
3、節奏與節拍的基本概念,各種節拍的識別以及音值組合法則的應用。
4、各類音程的理解、構成與識別。
5、各類大小調式的結構、調號以及調式分析。
6、中國民族調式(五聲音階、傳統七聲音階)的結構、形態、調號以及調式分析。
7、各類和弦的理解、構成與識別。
8、各類常用裝飾音、演奏法記號以及音樂術語的熟練掌握。
和聲
1、四部和聲寫作單一調性自然音和弦序進。含:正三和弦、副三和弦、屬七、下屬七、導七和弦應用。
2、和聲分析含和弦及其轉位、和弦外音、終止式、轉調(一級關系轉調)等內容。
參考書目
《基本樂理簡明教程》李重光著人民音樂出版社
《和聲學教程》斯波索賓著人民音樂出版社
《初級和聲學教程》楊通八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9. 職業高中音樂欣賞課教學大綱都有哪些
中等職業學校音樂教學大綱
一、課程性質與任務
《音樂欣賞》是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是面向全體學生開設的一門公共課程。主要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並激勵、鼓舞、教育、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嚮往美好未來、樹立崇高的理想;使學生了解音樂藝術的特徵、感知音樂,從而理解音樂、欣賞音樂。提高學生感受美、表現美的能力。對於陶冶情操,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文化素養與審美能力,增進身心健康,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二、課程教學目標
音樂欣賞是人們感知、理解音樂、體驗音樂情感的一項音樂實踐活動。本課程以審美為主線,以古今中外的優秀音樂作品為基礎,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提高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想像能力、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掌握多方面的音樂表現形式、音樂體裁等知識,從學生審美和藝術修養的實際出發,旨在提高本校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 三、教學內容結構
本課程的教學內容由第一部分聲樂、第二部分器樂和第三部分舞劇、音樂劇、流行音樂構成。 1. 第一部分聲樂有六個模塊,教學時數為17學時。 2. 第二部分器樂有六個模塊,教學時數為14學時。
3. 第三部分舞劇、音樂劇、流行音樂有四個模塊,教學時數為16學時。
四、教學內容與要求
(一)基礎模塊 (一)、聲樂作品及聲樂表演常識。聲樂作品結構短小,音樂形象鮮明,比較容易把握。聲樂作品旋律一般較強,曲名和歌詞使音樂思想內容和藝術形象的表現更為明確,是音樂欣賞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可供欣賞的聲樂作品形式主要有:
1、民歌。民歌是最直接、最質朴地反映人民的思想感情、勞動生活的聲樂表現形式。欣賞民歌可以了解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社會歷史、民俗、民情。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歷史悠久,各民族民歌數量繁多,藝術價值高。應讓學生多欣賞我國的民歌或由民歌改編的聲樂曲。
2、中外傳統藝術歌曲。藝術歌曲是具有較高審美價值的聲樂曲。其旋律一般優美動聽,伴奏獨具匠心。欣賞藝術歌曲有助於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
3、中外現代創作歌曲。中外現代創作歌曲題材廣泛,而且有著濃厚的時代氣息。歌曲的表現手法也比較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因此,中外現代創作歌曲也應該作為聲樂作品欣賞的主要內容之一。 (二)、器樂曲及器樂表演的常識。中外樂器種類繁多,性能各異,有多種多樣的組合方式。因此,器樂曲欣賞也是深受學生歡迎的音樂教學內容之一。
1、中國民族樂曲。我國的民族器樂曲形式多樣,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讓學生了解相應知識,可以培養學生熱愛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情感。
2、中外管弦樂曲。西洋管弦樂器種類很多,其獨奏、合奏有很強的音樂表現力,欣賞中外
管弦樂曲有利於開拓學修養。 (三)、中外著名音樂家生平介紹及代表作欣賞。在中外樂壇上,有一批對音樂歷史發展起過巨大推動作用的著名音樂家,他們所創作的音樂作品融藝術性和思想性為一體。了解中外著名音樂家的生平及欣賞他們的代表作,能使學生既了解他們對音樂藝術所作出的貢獻,又獲得高度的藝術享受。
除了上述音樂欣賞教學內容之外,音樂欣賞教學還包括我國的說唱音樂、戲曲音樂,中外著名歌劇、舞劇音樂等。 (四)、音樂欣賞教學的要點和方法: 1、由表及裡、由淺入深;
2、靈活多樣地設計音樂欣賞課的課型; 3、體現整體━局部━整體的教學指導思想; 一、第一學年 第一部分《聲樂》 主要內容及要求: 模塊一 中國民歌 模塊二 外國民歌 模塊三中外創作歌曲 模塊四曲藝 模塊五戲劇 模塊六中外歌劇 教學要求:
由淺入深地闡述每一種體裁和類別的概念、表現特徵和風格,列舉古今中外具有代表性和較為典型的曲目,欣賞戲曲、曲藝唱段,欣賞中外優秀聲樂曲,配合音響資料進行講解欣賞。將聆聽與對音樂的分析、指導和相關知識背景相結合。通過欣賞我國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音樂、戲曲、曲藝,弘揚民族藝術,振奮民族精神,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第二學年 第二部分《器樂》 模塊七中國民樂 模塊八西洋樂器 模塊九舞曲
模塊十進行曲與序曲 模塊十一協奏曲 模塊十二交響曲
教學要求:
通過欣賞不同題材、體裁、風格的優秀作品豐富學生的音樂知識,擴大音樂視野,逐步提高對音樂的感受和鑒賞能力。欣賞民間器樂曲和外國民族樂曲,欣賞中外小型管弦樂曲,並介紹中外著名作曲家和表演藝術家。
第三學年
第三部分《舞劇、音樂劇、流行音樂》 模塊十三中外芭蕾舞劇 模塊十四音樂劇
模塊十五大型音樂舞蹈史詩
模塊十六流行音樂 教學要求:
通過對舞劇、音樂劇,等內容的賞析,從音樂的基本要素的感知入手,讓學生們欣賞瀏覽古今中外豐富多彩的芭蕾舞劇音樂寶藏,了解舞劇和音樂劇的發展概貌。旨在舞劇、音樂的介紹和賞析,使學生對中外芭蕾舞劇、音樂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認識。 課時安排:
序號 教學內容 總課時 備注 1 中國民歌介紹 3 2 外國外國介紹 3 3 中外創作歌曲 3 4 曲藝 3 5 戲劇 3 6 中外歌劇 2 7 中國民樂 3 8 西洋樂器 3 9 舞曲 2 10 進行曲與序曲 2 11 協奏曲 2 12 交響曲 2 13 中外芭蕾舞劇 2 14 音樂劇
6 15 大型音樂舞蹈史詩 6 16
流行音樂 2
機動3 合並50
五、教學實施
(一)教學建議 (一)音樂欣賞教學應以聆聽音樂為主,引導學生在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對音樂作品進行分析、比較與評價,使他們在欣賞音樂的實踐活動認識、理解、鑒賞音樂。 (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地參與音樂審美活動。
(三)利用各種現代化的、直觀性的音樂教具與學具,最大限度地強化學生的聽覺審美感受。
(四)課堂欣賞教學與課外欣賞活動(音樂會、音樂欣賞講座、教師推薦的音樂作品錄音等)有機地結合,充分發揮欣賞教學對課外欣賞活動的指導作用。 (二)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建議
(一)按音樂欣賞課的要求,設立專用教室,配置音響、磁帶、唱片、鍵盤樂器、樂譜、課本、掛圖、錄像、幻燈及與音樂欣賞有關的文字資料等。
(二)學校圖書館應為師生配備必要的音樂文化工具書、音樂期刊雜志等,以幫助教師備課並有利於學生課外閱讀。: (三)推薦教材
教材是最為重要的教學媒體,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基本依據,是教學內容的主要載體。本課程的教材使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21世紀中等職業學校音樂欣賞教材(內容詳細,
體裁充分,作品經典,對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來說,的確是一本很實用的教材)。《音樂欣賞》。 本教材主要從文化學的角度,通過對世界多元化音樂文化和對音樂功能拓展的多方位的了解,開拓學生知識視野。書中濃墨重彩的對中外音樂的各種流派、風格,音樂體裁進行闡述和作品賞析。教材內容強調從感性入手,以聽、看為主,面向全體學生,即使背景不同的學生也很容易入門;可選擇性較強,有層次性及開放性;提倡拓展性、探究性學習。 教 材:《音樂欣賞》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8月第二版。 六、考核與評價
音樂欣賞課是考查學科。 (一)、考核形式:欣賞著名樂曲,寫聽後感; (二)、成績評定方式:平時成績佔40%,考試成績佔60%。
10. 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的課程設置
音樂教育系培養方向和課程設置的主要原則是:樹立全心全意從事國民音樂教育的敬業思想,立志為這一領域的教育改革進行不懈的、艱苦的探索和實踐;不僅要熟練掌握基本的專業音樂知識和基本音樂技能,認識音樂的藝術本質和審美表現,具備帶領受教育者參與音樂活動和欣賞音樂的能力,更必須通過自己唱、奏、做、跳的音樂實踐,打下扎實的音樂基礎和一定的藝術修養,在音樂素質和音樂質量上達到足夠當音樂師資的高度;必須熟悉並掌握民族民間的音樂語言、風格和文獻,並懂得運用它們做音樂實踐與教學的基本素材;不僅要通過理論學習,更需要通過自身的實踐(唱、奏、做以及具體教學的實踐),來掌握教育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巧,使其具備組織課堂音樂教學和學校音樂活動的能力;熟練掌握當代國際先進音樂教學法及其基本教材,並具有針對不同對象進行選用和改編的能力。
音樂教育系專業課程包括:科達伊、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教學內容主要包括這兩個體系的教學原則和理念、音樂的讀與寫、教學法、合唱與指揮、音樂與動作、樂器重奏與合奏、合唱文獻等。)、西方音樂史、中國音樂史、中外音樂教育史、作曲技術理論基礎、中國傳統音樂概論、世界民族民間音樂、教育學原理、教育心理學、教學設計、教學實習、論文寫作等。
本系在教學工作上的具體安排主要根據中央音樂學院現有的教學資源狀況,並結合利用外力組織教學。本科階段的主要課程--柯達依、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均使用原版教材,從建系之初就通過連續不斷地、短或較長時期(如一學年中的一學期)地聘請德、奧、匈、比、加等各國奧爾夫和柯達依的專門教師,來系統、深入地授課,從而保證了音樂教育系各年級學生在五學年中,能掌握先進音樂教育體系,對日後作為中小學校音樂教師或師范學校的教師,起到重要作用。
本系在引進原版教材和聘請外國專家的同時,也開始結合我國的音樂文化建立本民族教學體系的實驗以及中國民族化的學校音樂教材的建設,同時還開展了一些實驗性的教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