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載體 >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發展狀況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發展狀況

發布時間:2021-02-24 02:23:03

『壹』 民族音樂當下的狀況發展中遇到哪些困難,受到流行文化的怎麼樣的沖擊,等等

民族音樂的現狀
中國各少數民族在人口與地區分布對於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目前的生存環境也各不相同,但從全國總體趨勢來看,其生存環境正日益惡化,有的音樂品種已經消失或處於衰微之中。隨著經濟的
興盛繁榮,國外文化藝術的侵入,人們審美意識的不斷提高,各種音樂形式越來越多元化發展,各種因素使得中國民族音樂隨著時代的進步卻日漸被邊緣化。民族音
樂在當今信息繁榮的時代已經成為了少人問津的古董。雖音樂工作者和從事民族音樂研究的學者們努力為保留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做著巨大的工作和努力,但是民
族音樂文化的逐漸消逝的趨勢卻很難逆轉。很多依靠口傳心授的民族音樂面臨著少人問津,無法傳承的危機。

民族音樂為何遭遇冷落

隨著經濟的發展,西方音樂文化的侵入,又出現了兩種新的音樂文化體系,即:屬於本土次生的民族音樂體系和屬於外來文化的西洋專業音樂體系。1980
年以來又增加了當代流行音樂體系,流行音樂體系是源於西方的全球化模式,這種流行音樂和商品廣告性、純娛樂性的通俗音樂在人民生活中佔了絕對優勢,這種現
象對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產生了一定的阻隔作用。流行音樂已經引領著當今世界音樂的主流,我們總結流行音樂發展特點的同時也可以看到民族音樂遭遇當今尷尬冷落的原因所在:
1、市場化
經營,迎合大眾口味。流行音樂是伴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的,流行音樂的運作離不開其背後巨大的經濟效應。既然是一種商品自然就知道如何迎合消費者的口味。特別
是流行音樂在其經濟運作上會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這里的流行音樂市場已經形成了一條巨大的產業鏈,也才使得流行音樂可以不斷地推陳出新,永遠走在時代的前
沿,吸引著人們的目光。傳統的民族音樂與市場需求背道而馳。改革開放至今,人們的思想和認識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市場也逐漸成為當今音樂發展的主要導
向,而傳統音樂緩慢的發展速度明顯滯後於發生巨變的現代化信息社會,一成不變缺乏新意的表演方式和音樂形式,難以吸引追求新事物的當代人的眼球。
2、音樂
的多元化和娛樂性。當物質文明達到一定的程度後,音樂成了精神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如今科技發達、音樂呈現多元化,社會壓力大,音樂成為人們放鬆心境的重
要選擇。很多流行音樂雖然旋律很平常但是卻朗朗上口,加上現代電子音
樂的絢麗多彩,音樂形式的多元化,導致人們對流行音樂趨之若鶩。例如搖滾,這類音樂就迎合了眾多現代人特別是年輕人的口味。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的時
代,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讓人們越來越驅使自己尋找多樣和刺激的精神體驗來釋放內心的壓力。強烈的音樂節奏和刺激的音響吻合了人們的精神宣洩的需求,使人們
能藉以釋放出工作的壓力和對生活中的不滿。在離開了其生存的環境和時代背景下的民族音樂,在當今的人們面前越來越表現出水土不服的症狀,民族音樂成了「陽
春白雪」高不可攀,無法迎合當代人精神和娛樂的需求。
3、內容貼近大眾的生活,能引起共鳴。流行音樂所表達的內容多種多樣,兒童天真的幻想,學生時
代青澀懵懂的感情沖動,青年時代起情感的糾葛,中年成熟的頓悟等。流行音樂有著很強的時代感,並能很貼切的表達當代人的情感世界和內心感受,能很輕易的引
起當代人的共鳴。傳統民族音樂的內容和所表達的情感往往與當今人們的實際生活有相當大的距離。迎合大眾心理的音樂才能激起人們的共鳴,而民族音樂的內容陳
舊和無時代感的旋律已經很難引起人們感情的共鳴。面對民族音樂面臨的種種危機,廣大音樂工作者都已經投入到了拯救民族音樂的隊伍中來,除了利用錄音、錄
像、樂譜等方式把他們記錄下來,更重要的是為其發展提供活態的保護機制,賦予民族音樂新的生命。

『貳』 民族音樂未來發展會如何

民族音樂是中華民族音樂的精髓,要想發展傳承就必須有中國特色、適合現代人們的思想口味,同時不拘泥於中國音樂之主流,融入世界音樂之大潮。

『叄』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介紹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是由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在2004年出版的一本書。《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是專為中央音樂學院現代遠程音樂教育學院「高中起點專科班」、「高中起點本科班」而撰著的專業基礎課教材。

『肆』 中國民族音樂如何發展

中國民樂發展的三個時期 1.中國傳統音樂的形成期(約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3世紀) 這時期包括從夏、商、西周到春秋、戰國、奏漢。在音樂體裁方面,經歷了由原始樂舞到宮廷樂舞的進化。在旋律音調、音階形式方面,經歷了由原始間樂重視小三度音程的音調,到春秋戰國強調宮、商、徵、羽的上下方大3度的"(甫頁)、曾"體系,以"三分損益法"相生五音、七聲、十二律,初步確立了中國傳統音樂旋法的五聲性特點。在音樂美學思想方面,先秦諸子百家的論爭,奠定了此後各自學說的理論端點。這一時期中,最具代表性意義的音樂藝術形式是鍾鼓樂隊。 2.中國傳統音樂的新生期(約公元4世紀至10世紀) 這一時期包括了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動盪和北方人民南遷、少數民族的內移,構成對中國傳統音樂的沖擊:一是玄學對儒學的沖擊,引起音樂思想的變化;二是少數民族音樂和外國音樂的傳入,引進樂器、樂律、樂曲和音樂理論方面的新因素。其沖擊的結果,是使中國的傳統音樂為之一變,開創了音樂國際化的一代新樂風。一方面是世界音樂的中國化,包括外來樂曲的中國化,外來樂器的運用,外來樂調的傳入,外來樂隊的民族化,以及外來樂人為發展中國音樂所作出的貢獻。另一方面是中國音樂的世界化,即:中國音樂以其輝煌的成就給世界許多國家(尤其是周邊各國,如朝鮮、日本等)以重要的影響。 3.中國傳統音樂整理期(約公元10世紀至19世紀) 包括遼、宋、金、明、清。其政治上的特點是:從紛亂和分裂到相對的統一,又從南北對立到多民族國家統一政權的建立,及其在相當長時期內的相對穩定。音樂文化方面則具有世俗性和社會性的特點。所謂世俗性,就是與普通的平民階層保持著密切的關聯。此時期的傳統音樂,無論在演出人員和觀眾、聽眾對象方面,都已具有更為廣泛的社會基礎。在音樂理論方面,表現出對前一時期的繼承和清理的傾向。音樂形態特點已逐漸趨於凝固定型化。其代表性音樂藝術形式是戲曲藝術及其音樂。這一藝術形式,上承前代,下接後世,並廣泛吸收當代音樂新成果,成為集古今音樂大成的音樂寶庫。 中國民樂的發展 先秦:編鍾改寫先秦的音樂歷史 李教授認為,在我國湖北出土的戰國時期的曾侯乙編鍾是先秦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樂器。它的出土改變了一段時間內在民族音樂領域內所認為的先秦音樂只有五聲音階的觀點,徹底改寫了整個先秦的音樂歷史。 據了解,曾侯乙墓被發掘以後,其中有陪葬的64枚編鍾。從編鍾以及鍾上的銘文反映出的內容看,中國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能製造出七聲12律齊全,還可以旋宮轉調的編鍾,因此這些編鍾被視為考古界和民族音樂一個歷史性的符號。編鍾在當時的社會中,具有多種社會功能,既是一種社會地位的象徵,又是乞求平安的祭祀用品。 唐朝:以彈撥音樂為主體的華麗浪漫民樂時代 伴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的提高,以及外來文化的沖擊,樂器的製造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唐朝音樂的特點是以彈撥音樂為主,李教授認為,唐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文化時期,經濟水平相比於秦朝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與此相應的,在民族音樂領域內,先秦那種在室外演奏的、相對粗糙的編鍾漸漸衰落,而具有浪漫和華麗色彩的彈撥音樂、歌舞樂隊迅速發展起來。另外,在外來文化的影響下,包括高麗、胡人、西域等地音樂開始傳至中原,極大豐富中國民族樂器的品種。 進入宋朝後,彈撥音樂開始走上了下坡路,管弦樂得到了了發展,這也是同當時的歷史背景相聯系的,這種趨勢和宋朝的戰爭不斷的局勢有很大的關系。 「其實音樂其實是經濟、文化、社會的一個縮影。」 李教授得出了如上結論。 元朝:文人推動下繁盛的元曲時代 元朝沒有科舉制度,於是大批的文人都轉入了民間藝術的創作之中。元曲因此具有很強的故事情節性,吸引了眾多的觀眾,進一步促進了它的繁盛。在這個問題上,李教授特別強調了中國的元曲同外國歌劇的不同,就在於中國的元曲重要形成了一系列的曲牌名,每一個新的創作都是利用已經形成的曲牌名。而外國的歌劇就沒有這樣的「格式」可以套,所有的創作結構都是全新的。 到清朝以後,是中國的少數民族樂器繁盛的時代,以明末清初出現的二胡就是這個時代民族樂器發展的一個縮影。漢人的音樂一直都是以「單字」居多,比如我們所熟知的蕭、笛、琴、鍾等。通常在樂器中出現的兩個字的樂器多是外國傳入中國民族音樂之中的,比如我們熟悉的嗩吶、二胡等。 近代:民族音樂發展艱難 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為大部分觀眾所耳熟能詳,但是李教授認為在中國近代的發展時期,民族音樂的發展進入一個步履蹣跚的階段,這一時期的兩個標志性人物就是阿炳和劉天華。 劉天華是我國著名的民族音樂家,北京大學教授,詩人劉半農的弟弟,他是與瞎子阿炳同時代的一位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經典代表作有《月夜》、《空山鳥語》、《良宵》、《光明行》等。李教授特別強調這位民族音樂的宗師對中國民族音樂的貢獻,認為他是中國民族音樂發展的第一人。從他開始,中國民族音樂進入了學堂化的發展時期,這使中國民族音樂發生了質的變化。 建國後:民族音樂得到了快速的成長 建國以後,中國社會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新氣象。中國建設戰天斗地的氣氛使社會各階層群情激昂,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也由此達到了空前的高度。隨著革命事業的發展以及農業生產的廣泛開展,出現了大批具有時代特色的民族樂曲,如很多人熟悉的《賽馬》、《喜看麥田千層浪》等作品就是這一時期有代表的作品。在這一時期,民族音樂的一些舊的觀念得到了剔除,很多西洋樂曲中的一些新的元素被借鑒。 2005年春節,天津歌舞劇院在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辦"雞年中國民族音樂會"取得巨大成功,音樂會不但通過衛星直播傳送到國內,而且由美國休斯敦音像公司無償提供音樂會的錄音,將製作成CD在全世界發行。 自1998年中央民族樂團代表中國民樂第一次登上維也納金色大廳的舞台,八年來,在「金色大廳」舉辦的「中國春節民族音樂會」已經成為中國民族音樂的著名品牌。 從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的一曲《茉莉花》和二胡表演,以及現代民樂組合如《女子十二樂坊》在東南亞的如潮好評,到中國各地民族樂團在國際國內演出市場的日益活躍,在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力量的積累正逐漸地轉化為民族自信,也帶來民族音樂的回歸——中國民樂正在交流與創新中走向復興。 摘自網路知道

『伍』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的定義是什麼

定義是少數民族把思想、感情、意志和願望通過曲調和唱詞表達出來的藝術形式。中國的少數民族音樂卻有著更多的樣式和內容,如藏族音樂、蒙古族音樂、壯族音樂等。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55個少數民族的民各種形制的樂器達500餘種,有拉奏、吹奏、彈奏和擊奏等類別,每種樂器都充滿了豐富的表現性。

在這些各有特色的樂器演奏得基礎上,又產生了不同風格的樂曲類型,比如維吾爾族的「木卡姆」和「納格拉」,土家族的「打溜子」,納西族的「白沙細月」,還有苗族、壯族、彝族、侗族、瑤族、拉祜族的「蘆笙樂」和「銅鼓樂」也非常有名。

電影《蘆笙戀歌》中,作曲家雷振邦就選用了拉祜族音樂常用的樂器蘆笙為歌曲伴奏,還從拉祜族的山歌曲調中,提煉出歌曲的旋律。

(5)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發展狀況擴展閱讀:

過去,少數民族藝術的傳承都是基於家族傳承、師徒傳承、社會民俗生活傳承等3種傳承方式,

而且幾乎是以「口傳心授」的模式來傳承。自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少數民族的音樂教育進入學校教育體系之後,這一傳承就進入了系統化、規范化、科學化的道路。學生們除了學習本民族的音樂藝術以外。

還學習歐洲的音樂教育體系,將視唱練耳、樂理、和聲、復調、配器等專業內容引入到少數民族音樂教育體系中來。這一舉措促進了少數民族音樂人才規范化的培養,同時與世界音樂教育進行接軌,客觀上促進了少數民族音樂人才的培養。

然而進入21世紀以來,特別是提到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問題的時候,很多少數民族音樂教育家也在反思少數民族音樂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如逐漸丟失本民族語言的教學,在教學中利用五線譜或者簡譜教學的同時忘記了「口傳心授」的重要補充價值等。

『陸』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的民樂發展

這是少數民族把思想、感情、意志和願望通過曲調和唱詞表達出來的藝術形式。有很多少數民族地區都被稱為「歌海」、「音樂之鄉」等,歌聲伴隨著他們勞動生產、社交、娛樂活動。他們在放牧的時候高歌,他們在農業生產中快樂歌唱,他們在婚禮上表達愛情,他們在思念故土時唱出悲傷。這樣的情景,我們從電影《劉三姐》中就能看出來。劉三姐的對歌,在廣西壯族地區是非常有名的。還有許多民族都有歌唱的節日,比如回族和撒拉族的「花兒會」,苗族的「龍船節」以及「繞三靈」,侗族的「採桑節對歌」,布依族的「老鷹坡歌會」,瑤族的「耍歌堂」,彝族的「火把節」等等。少數民族的民間歌曲在電影中運用非常多,特別是情歌。情歌在少數民族民間歌曲中佔有很大的比例,或在草原、山野,或在月光下、火塘邊……凡是有美麗愛情的地方都盪漾著優美動聽的歌聲。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55個少數民族的民各種形制的樂器達500餘種,有拉奏、吹奏、彈奏和擊奏等類別,每種樂器都充滿了豐富的表現性。在這些各有特色的樂器演奏得基礎上,又產生了不同風格的樂曲類型,比如維吾爾族的「木卡姆」和「納格拉」,土家族的「打溜子」,納西族的「白沙細月」,還有苗族、壯族、彝族、侗族、瑤族、拉祜族的「蘆笙樂」和「銅鼓樂」也非常有名。電影《蘆笙戀歌》中,作曲家雷振邦就選用了拉祜族音樂常用的樂器蘆笙為歌曲伴奏,還從拉祜族的山歌曲調中,提煉出歌曲的旋律。

『柒』 求教對中國民族音樂發展的看法及前景展望

中國民族音樂的三大來源

中國傳統音樂是在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中原音樂和四域音樂以及外國音樂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發展起來的。因此可以說,中原音樂、四域音樂、外國音樂是中國傳統音樂的三大來源。
中原音樂指的是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發展起來的音樂。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黃河流域音樂文化。其中,殷商和西周時期的音樂文化具有代表意義。除六代樂舞及其他多種樂舞的發展和整理,禮樂制度的階級化和等級化,大司樂機構的設置,三分損益律的運用等有重要影響之外,尤其在"八音"樂器分類中"琴"(七弦琴)及其音樂的出現,奠定了中國傳統樂器與器樂的基本模式。

四域音樂指的是除中原華夏族為主所創造的黃河流域音樂文化以外的中華大地各民族的音樂文化。其中,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區,與黃河流域同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發祥地。長江中游的楚文化中的音樂文化,色彩繽紛,獨樹一幟,同中原音樂並為上古中國傳統音樂的表率,相互輝映,相互兌爭、交融,進而衍生,發展。珠江流域的粵文化,西南各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西北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經由路途對多處音樂文化傳播、交融的作用,以及東北各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都為中國傳統音樂的形成、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其中,在樂器方面,作為漢族音樂文化與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交融的代表實例,可以舉出由奚琴到胡琴類各種拉弦樂器的形式。 中國音樂與外國音樂的交流,由來已久。據《穆天子傳》記載,相傳西周初,周穆王曾經帶著規模頗大的樂隊到西方各國旅行,並進行音樂交流。此後,在漢代,伴隨著佛教的傳入,印度教音樂和天竺樂也入傳中國;隋唐時期,大量外國音樂的輸入,不僅帶來外國樂曲,而且引進樂器、樂律、音階。作為外國樂器傳入中國,後又被改造為中國傳統樂器的琵琶是頗具代表意義的樂器之一。

中國民樂發展的三個時期

1.中國傳統音樂的形成期(約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3世紀)

這時期包括從夏、商、西周到春秋、戰國、奏漢。在音樂體裁方面,經歷了由原始樂舞到宮廷樂舞的進化。在旋律音調、音階形式方面,經歷了由原始間樂重視小三度音程的音調,到春秋戰國強調宮、商、徵、羽的上下方大3度的"(甫頁)、曾"體系,以"三分損益法"相生五音、七聲、十二律,初步確立了中國傳統音樂旋法的五聲性特點。在音樂美學思想方面,先秦諸子百家的論爭,奠定了此後各自學說的理論端點。這一時期中,最具代表性意義的音樂藝術形式是鍾鼓樂隊。

2.中國傳統音樂的新生期(約公元4世紀至10世紀)

這一時期包括了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動盪和北方人民南遷、少數民族的內移,構成對中國傳統音樂的沖擊:一是玄學對儒學的沖擊,引起音樂思想的變化;二是少數民族音樂和外國音樂的傳入,引進樂器、樂律、樂曲和音樂理論方面的新因素。其沖擊的結果,是使中國的傳統音樂為之一變,開創了音樂國際化的一代新樂風。一方面是世界音樂的中國化,包括外來樂曲的中國化,外來樂器的運用,外來樂調的傳入,外來樂隊的民族化,以及外來樂人為發展中國音樂所作出的貢獻。另一方面是中國音樂的世界化,即:中國音樂以其輝煌的成就給世界許多國家(尤其是周邊各國,如朝鮮、日本等)以重要的影響。

3.中國傳統音樂整理期(約公元10世紀至19世紀)

包括遼、宋、金、明、清。其政治上的特點是:從紛亂和分裂到相對的統一,又從南北對立到多民族國家統一政權的建立,及其在相當長時期內的相對穩定。音樂文化方面則具有世俗性和社會性的特點。所謂世俗性,就是與普通的平民階層保持著密切的關聯。此時期的傳統音樂,無論在演出人員和觀眾、聽眾對象方面,都已具有更為廣泛的社會基礎。在音樂理論方面,表現出對前一時期的繼承和清理的傾向。音樂形態特點已逐漸趨於凝固定型化。其代表性音樂藝術形式是戲曲藝術及其音樂。這一藝術形式,上承前代,下接後世,並廣泛吸收當代音樂新成果,成為集古今音樂大成的音樂寶庫。

中國民樂的發展

先秦:編鍾改寫先秦的音樂歷史

李教授認為,在我國湖北出土的戰國時期的曾侯乙編鍾是先秦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樂器。它的出土改變了一段時間內在民族音樂領域內所認為的先秦音樂只有五聲音階的觀點,徹底改寫了整個先秦的音樂歷史。

據了解,曾侯乙墓被發掘以後,其中有陪葬的64枚編鍾。從編鍾以及鍾上的銘文反映出的內容看,中國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能製造出七聲12律齊全,還可以旋宮轉調的編鍾,因此這些編鍾被視為考古界和民族音樂一個歷史性的符號。編鍾在當時的社會中,具有多種社會功能,既是一種社會地位的象徵,又是乞求平安的祭祀用品。

唐朝:以彈撥音樂為主體的華麗浪漫民樂時代

伴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的提高,以及外來文化的沖擊,樂器的製造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唐朝音樂的特點是以彈撥音樂為主,李教授認為,唐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文化時期,經濟水平相比於秦朝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與此相應的,在民族音樂領域內,先秦那種在室外演奏的、相對粗糙的編鍾漸漸衰落,而具有浪漫和華麗色彩的彈撥音樂、歌舞樂隊迅速發展起來。另外,在外來文化的影響下,包括高麗、胡人、西域等地音樂開始傳至中原,極大豐富中國民族樂器的品種。

進入宋朝後,彈撥音樂開始走上了下坡路,管弦樂得到了了發展,這也是同當時的歷史背景相聯系的,這種趨勢和宋朝的戰爭不斷的局勢有很大的關系。 「其實音樂其實是經濟、文化、社會的一個縮影。」 李教授得出了如上結論。

元朝:文人推動下繁盛的元曲時代

元朝沒有科舉制度,於是大批的文人都轉入了民間藝術的創作之中。元曲因此具有很強的故事情節性,吸引了眾多的觀眾,進一步促進了它的繁盛。在這個問題上,李教授特別強調了中國的元曲同外國歌劇的不同,就在於中國的元曲重要形成了一系列的曲牌名,每一個新的創作都是利用已經形成的曲牌名。而外國的歌劇就沒有這樣的「格式」可以套,所有的創作結構都是全新的。

到清朝以後,是中國的少數民族樂器繁盛的時代,以明末清初出現的二胡就是這個時代民族樂器發展的一個縮影。漢人的音樂一直都是以「單字」居多,比如我們所熟知的蕭、笛、琴、鍾等。通常在樂器中出現的兩個字的樂器多是外國傳入中國民族音樂之中的,比如我們熟悉的嗩吶、二胡等。

近代:民族音樂發展艱難

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為大部分觀眾所耳熟能詳,但是李教授認為在中國近代的發展時期,民族音樂的發展進入一個步履蹣跚的階段,這一時期的兩個標志性人物就是阿炳和劉天華。

劉天華是我國著名的民族音樂家,北京大學教授,詩人劉半農的弟弟,他是與瞎子阿炳同時代的一位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經典代表作有《月夜》、《空山鳥語》、《良宵》、《光明行》等。李教授特別強調這位民族音樂的宗師對中國民族音樂的貢獻,認為他是中國民族音樂發展的第一人。從他開始,中國民族音樂進入了學堂化的發展時期,這使中國民族音樂發生了質的變化。

建國後:民族音樂得到了快速的成長

建國以後,中國社會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新氣象。中國建設戰天斗地的氣氛使社會各階層群情激昂,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也由此達到了空前的高度。隨著革命事業的發展以及農業生產的廣泛開展,出現了大批具有時代特色的民族樂曲,如很多人熟悉的《賽馬》、《喜看麥田千層浪》等作品就是這一時期有代表的作品。在這一時期,民族音樂的一些舊的觀念得到了剔除,很多西洋樂曲中的一些新的元素被借鑒。

2005年春節,天津歌舞劇院在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辦"雞年中國民族音樂會"取得巨大成功,音樂會不但通過衛星直播傳送到國內,而且由美國休斯敦音像公司無償提供音樂會的錄音,將製作成CD在全世界發行。
自1998年中央民族樂團代表中國民樂第一次登上維也納金色大廳的舞台,八年來,在「金色大廳」舉辦的「中國春節民族音樂會」已經成為中國民族音樂的著名品牌。
從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的一曲《茉莉花》和二胡表演,以及現代民樂組合如《女子十二樂坊》在東南亞的如潮好評,到中國各地民族樂團在國際國內演出市場的日益活躍,在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力量的積累正逐漸地轉化為民族自信,也帶來民族音樂的回歸——中國民樂正在交流與創新中走向復興。

『捌』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的介紹

我國55個少數復民族都能歌制善舞,均擁有本民族創造和傳承下來的優秀而獨特的音樂,表現出自身存在的價值。早在約五千年前,由黃河和長江等大河流域匯成的華夏音樂文化,便體現出多元起源和混合發展的態勢,不斷發展成熟1。同時,它又不斷與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互相滲透融合,逐漸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現代華夏音樂。1少數民族音樂也受到漢族音樂的影響,各民族音樂藝術不斷交融,影響,形成豐富多彩的中國音樂體系。

『玖』 談談如何傳承和發展中國少數民族音樂

重視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教育.(這點很難)
國家媒體鼓勵民族音樂創作

閱讀全文

與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發展狀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圍牆歌詞 瀏覽:230
道奇酷威廣告背景音樂 瀏覽:106
比喻輕音樂之美的文字 瀏覽:542
小號音樂下載 瀏覽:578
歌曲專輯圖下載地址 瀏覽:867
財神駕到歌曲mp3下載 瀏覽:734
琴歌指彈海闊天空吉他譜 瀏覽:355
下載mp4格式的音樂 瀏覽:352
電腦聽音樂用什麼 瀏覽:512
最好酷狗音樂播放器 瀏覽:502
信樂團隊的假如簡譜 瀏覽:243
平安酷狗音樂 瀏覽:760
佳人輕撫桃花mp3下載 瀏覽:453
infinite網易雲音樂 瀏覽:844
歲月趙忠祥背景音樂 瀏覽:980
如何將電腦的歌體添加到蘋果音樂 瀏覽:672
fade鋼琴mp3 瀏覽: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樂 瀏覽:806
成都彩虹小學音樂老師 瀏覽:496
鳳凰傳奇星光歌曲點評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