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傳統藝術的音樂
國樂、新音樂、中國音樂、中國傳統音樂的內涵和外延各不相同。
中國傳統音樂可分五類。我們在許多民樂CD中都可看到「國樂」二字,這「國樂」指的是從古代流傳下來,在近代又有所發展的屬於「國粹」的音樂,可見「國樂」的創作時間指的是古代;
「新音樂」指的是那些學習過西方音樂的人所寫的音樂,如學堂樂歌,可見新音樂的創作時間是在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
「中國音樂」則不僅指古代傳承下來的音樂,也指中國人按西方理論創作和改編的音樂。
「中國傳統音樂」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採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徵的音樂,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流傳至今的古代作品,還包括當代作品。可見,傳統音樂包括「國樂」但不包括「新音樂」,但它們都是「中國音樂」。
傳統音樂是我國民族音樂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音樂與新音樂的區別並不在於創作時音的先後,而是在於其表現形式及風格特徵。如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漁舟唱晚》雖是近代音樂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屬中華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傳統音樂。相反,學堂樂歌、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樂形態特徵借鑒了西方音樂,故不是傳統音樂。
傳統音樂的劃分最早見於中國音樂研究所編寫的《民族音樂概論》,分為五大類: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和器樂,但大多院校在教學中把歌舞音樂並入民歌,於是就變成四大類:民歌、民族器樂、曲藝(即「說唱」)音樂、戲曲音樂。
實際上,「民族音樂」、「傳統音樂」和「民間音樂」又是三個不同的概念:「民族音樂」包括傳統音樂和新音樂;而「民間音樂」只是傳統音樂的一個類別。且我國的民族音樂是非常豐富的,除了民間音樂,還包括宮廷音樂、宗教音樂和文人音樂。
杜亞雄先生則將中國傳統音樂分類如下: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其中民間音樂包括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民間歌舞、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文人音樂包括古琴音樂、詩詞吟誦調、文人自度曲;宗教音樂包括佛教音樂、道教音樂、基督教音樂、伊期蘭教音樂、薩滿教及其它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包括祭祀樂、朝會樂、導迎及巡幸樂、宴樂。
⑵ 中國的國粹有什麼
國粹(漢字語拼音):guócuì
(中國)國粹:指的是華夏民族的傳統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富有獨特內涵的深受許多時代的人們歡迎的文化遺產。
詞典釋義:指我國固有文化中的精華
麻將
麻將,四人骨牌博戲,流行於華人文化圈中。不同地區的游戲規則稍有不同。麻將的牌式主要有「餅(文錢)」、「條(索子)」、「萬(萬貫)」等。一副麻將通常為136張,其中數牌,即1-9萬,1-9餅,1-9條(其中1條也叫幺雞)各4張;字牌東、南、西、北、中、發、白各4張。在古代,麻將的大都是以骨面竹背做成,可以說麻將牌實際上是一種紙牌與骨牌的結合體。與其他骨牌形式相比,麻將的玩法最為復雜有趣,它的基本打法簡單,容易上手,但其中變化又極多,搭配組合因人而異,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一種最能吸引人的博戲形式。4人游戲時,每方各抓13張牌,之後從莊家開始輪流抓牌,打牌。最先將牌配成23333(2表示2張一樣的,3表示3張連續的或3張一樣的)者為勝利(胡牌)。
中醫
指中國傳統醫學,又稱漢醫、漢方,東瀛人稱之為「皇漢醫學」。中醫葯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慢慢開始被大多數當代中國人民所接受,同時在國際上也有著越來越重大的影響,漸漸開始深受世界人民的熱愛和歡迎。中醫的最高境界是「中和」,「中和」是世界萬物存在的理想狀態。通過各種方法達到這一理想狀態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萬物便生長發育。可以說中醫學所闡明的「陰陽和合」「陰平陽秘」生理機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體現。在這個終級目標下,中醫是用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這三大來自中國古典哲學的理論,來具體解釋生命的秘密。中醫診察疾病的手段主要為望、聞、問、切「四診」;中醫透析疾病主要以八綱來辨證,就是指從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個方面來歸納和概括病變的部位、性質以及印證彼此力量消長等情況。
[編輯本段]書法
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漢字在漫長的演變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繼承等重要的社會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中國文字起源甚早,把文字的書寫性發展到一種審美階段——融入了創作者的觀念、思維、精神,並能激發審美對象的審美情感(也就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書法的形成)。中國的歷史文明是一個歷時性、線性的過程,中國的書法藝術在這樣大的時代背景下展示著自身的發展面貌。在書法的萌芽時期(殷商至漢末三國),文字經歷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隸(八分)、草書、行書、真書等階段,依次演進。在書法的明朗時期(晉南北朝至隋唐),書法藝術進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隸趨從於簡易的草行和真書,它們成為該時期的主流風格。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出現使書法藝術大放異彩,他的藝術成就傳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時,唐代一群書法家蜂擁而起,如:虞世南、歐陽詢、楮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大名家。在書法造詣上各有千秋、風格多樣。明清的作品雖然流傳很多,但裡面魚目混珠、濫竽充數者也大有其作。因此,對於當下藝術市場中的收藏家、收藏界來說,購買、收藏這部分作品時應保持謹慎的態度。
中國畫
中國畫簡稱"國畫",是中華民族創造的具有悠久歷史與鮮明民族特色的繪畫。中國畫以線條為造型的主要手段,講究用筆,用墨,使線、墨、色交相輝映,達到"氣韻生動"的藝術效果;特色之二,為"托物喻情,畫中有詩",特色之三為詩,情、畫、印融為一體。中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強調融化物我,創制意境,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由於書畫同源,以及兩者在達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筆、線條運行有著緊密的聯結,因此繪畫同書法、篆刻相互影響,形成了顯著的藝術特徵。
中國畫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大類:
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從東晉顧愷之的《洛神》到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從明代唐伯虎的《秋風紈扇圖》到清代鄭板橋的《梅竹》;
從近代吳昌碩的《花鳥》到張大千的《山水》,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袁振西.中國畫
《馬》,等等。
歷代畫家創造了無數的畫卷,故宮博物院收藏了成千上萬的名畫,而日本東京大學出版的《中國繪畫總合目錄》中著錄的我國流散在美國、日本、東南亞等國家的名畫竟有3900件。
[編輯本段]京劇
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簧」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已有200年歷史。它的表演藝術趨於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脫了舞台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以達到「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之一。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武術
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術,是我國傳統的體育項目。(《現代漢語詞典》)
武術還有其他名稱:功夫,武功和國術或武藝,中國傳統體育項目。其內容是把踢、打、摔、拿、跌、擊、劈、刺等動作按照一定規律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種攻防格鬥功夫、套路和單勢練習。武術具有極其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和豐富起來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 目前武術劃分為散打和套路,散打又叫散手,是武術的擂台形勢式,套路則為武術的表演形式。
烹飪
「烹」就是煮的意思,「飪」是指熟的意思,狹義地說,烹飪是對食物原料進行熱加工,將生的食物原料加工成熟食品;廣義地說烹飪是指對食物原料進行合理選擇調配,加工治凈,加熱調味,使之成為色、香、味、形、質、養兼美的安全無害的、利於吸收、益人健康、強人體質的飯食菜品包括調味熟食,也包括調制生食。
中國「八大菜系」
魯菜 川菜 蘇菜 粵菜 閩菜 浙菜 湘菜 徽菜
圍棋
圍棋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它體現了中華民族對智慧的追求,古人常以「琴棋書畫」論及一個人的才華和修養,其中的「棋」指的就是圍棋。
圍棋的規則十分簡單,卻擁有十分廣闊的落子空間,使得圍棋變化多端,比其它棋類復雜深奧。這就是圍棋的魅力所在。下圍棋對人腦的智力開發很有幫助,可增強一個人的計算能力、創造能力、思維能力、判斷能力,也能提高人的注意力和控制力。
⑶ 音樂元素再進化融入中華國粹藝術京劇崑曲曲調音樂如何
音樂元素再進化並融入中華國粹藝術京劇崑曲曲調,是一件非常值得推崇的事情。作為中華民族的國粹藝術,應該大力地發揚下去,讓這一代乃至下一代的年輕人感受來自國粹文化帶來的魅力。
音樂元素的再進化升級並融入中華國粹藝術京劇崑曲曲調,是現代音樂市場逐漸冉冉升起的一股新潮流風向。很多的音樂製作人和歌手越來越傾向於國風的元素,將現代化音樂與傳統文藝互相結合,發揮出傳統文藝歷史的魅力。其實,在近幾年我們不難發現,歐美音樂逐漸佔領了我們的中國華語音樂市場,很多年輕人從小可能就受到了歐美音樂文化的熏陶,逐漸遠離中華傳統音樂,甚至聽都沒聽過。這不免是一種莫大的遺憾。
⑷ 中國國粹除了京劇之外還有別的嗎
三大國粹,沒有四大國粹之說。三大國粹--京劇、中醫、中國畫。
指我國固有文化中的精華;其次,京劇的定義: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已有200年歷史.它的表演藝術趨於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脫了舞台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以達到“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之一.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也就是說必須是中文本土文化發展出來的,是我們中國自己的東西,並且能代表某一方面的文化,對世界文化圈有著極大地影響的某一個對象,所以它是中國的國粹.
中國醫學: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 中國書法:是一種很獨特的視覺藝術,漢字是中國書法中的重要因素,因為中國書法是在中國文化里產生、發展起來的,而漢字是中國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 中國畫:主要是用毛筆、軟筆或手指,用國畫顏色和墨在帛或宣紙上作畫的一種中國傳統的繪畫形式,是琴棋書畫四藝之一。
我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文化歷史的文明古國,那優秀而豐富的文化遺產為世人矚目。
⑸ 中國的四大國粹是什麼
中國的四大國粹是指中國武術、中醫、京劇和書法。另一種說法是由孫中山先生總結了最具代表性的四大國粹:中國京劇、中國國畫、中國醫學、中國烹飪
武術
中國武術是中華民族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健身、護體、防敵、制勝的作用,被稱為中國四大國粹之一,為各族人民所喜聞樂見。
中醫
中醫葯是我國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四大國粹之一,在國際上有著越來越重大的影響,深受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熱愛和歡迎。五十年來中醫葯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松 花粉是中國醫學寶庫中的葯食兼用花粉品種,作為中國傳統葯材,其葯食兼用的歷史已逾數千年,從2400年前的《 神農本草經》到今天的《中華葯典》等歷代醫葯典籍中都有記載,在民間更是以其神奇的功效被奉為「仙葯」。
京劇
中國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年歷史。京劇之名始見於清光緒二年的《申報》,歷史上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進京後與北京劇壇的崑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衍變成為京劇,是中國最大戲曲劇種。其劇目之豐富、表演藝術家之多、劇團之多、觀眾之多、影響之深均為全國之冠。京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
書法
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漢字在漫長的演變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它屹立於世界藝術之林。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繼承等重要的社會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 雖然書法藝術的自覺化至東漢末年才發生,但書法藝術當與漢字的萌生同時。為學術界公認的我國最早的古漢字資料,是商代中後期(約前14至11世紀)的甲骨文和金文。從書法的角度審查,這些最早的漢字已經具有了書法形式美的眾多因素,如線條美、單字造型的對稱美、變化美以及章法美、風格美等。
⑹ 中國的國粹音樂為什麼只有二胡這種不入流的東西
這種看法不客觀。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國的國粹音樂中,二胡、琵琶、古箏,笛子、嗩吶等很有特色,應該繼承發揚。
⑺ 中國的國粹有哪些
中國的國粹有中醫、書法、國畫、京劇、武術、圍棋、象棋、古琴。
1、中醫
中醫指中國內傳統容醫學,又稱漢醫、漢方,日本人稱之為「漢方醫學」。中醫葯是中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慢慢開始被大多數當代中國人民所接受。
2、書法
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漢字書法為中國獨創的表現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
3、國畫
中國畫簡稱"國畫",是中國創造的具有悠久歷史與鮮明民族特色的繪畫。中國畫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大類: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
4、京劇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5、武術
武術具有極其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和豐富起來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 武術劃分為散打和套路,散打又叫散手,是武術的擂台形勢式,套路則為武術的表演形式。
⑻ 中國的國粹京劇
京劇三鼎甲
即京劇三傑、京劇老三傑、京劇前三傑、京劇老三鼎甲、京劇前三鼎甲。指的是京劇形成初期,第一代演員中的三位傑出老生演員: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 京劇小三鼎甲
即京劇新三傑、京劇後三傑、京劇新三鼎甲、京劇後三鼎甲。指的是京劇第二代演員中的三位傑出老生演員:譚鑫培、汪桂芬、孫菊仙。 四大須生
京劇第三代的老生演員。隨著時間 推移,"四大須生"的說法也有所變化。
20世紀20年代,最初的"四大須生"是指:余叔岩、馬連良、言菊朋、高慶奎,簡稱為余、馬、言、高。其後高因嗓敗,退出舞台。譚富英崛起,"四大須生"又演變為:余、馬、言、譚(富英)。至40與50年代之交,余叔岩、言菊朋先後去世,楊寶森、奚嘯伯相繼成名,具有全國影響,"四大須生"即為馬、譚、楊、奚,直迄今日。 南麒、北馬、關東唐
南方的麒麟童(周信芳),北方的馬連良,東北三省的唐韻笙,都是以做工老生聞名全國的京劇演員。其表演風格不同,各具特色,社會上習稱"南麒、北馬、關東唐",以表示對他們表演藝術的贊譽四大名旦
1927年,北京《順天時報》舉辦評選「首屆京劇旦角最佳演員」活動,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當選,被譽為京劇「四大名旦」。
梅蘭芳(1894—1961),江蘇人,出生於京劇世家,8歲學戲,11歲登台,擅長青衣,兼演刀馬旦。在五十多年的舞台實踐中,梅蘭芳對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樂、服裝、化妝等各個方面都有創造發展,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梅派。他功底深厚,文武兼長;台風優美,扮相極佳;嗓音圓潤,唱腔婉轉嫵媚,創造了為數眾多、姿態各異的古代婦女的典型形象。梅派代表作有《宇宙鋒》、《貴妃醉酒》、《斷橋》、《奇雙會》、《霸王別姬》和《穆桂英掛帥》等。梅蘭芳曾率京劇團多次赴日本、美國、蘇聯演出,是把中國戲曲傳播到國外、享有國際聲譽的戲曲表演藝術家。
程硯秋(1904—1958),北京人,自幼學戲,演青衣,受師於梅蘭芳。他在藝術上勇於革新創造,講究音韻,注重四聲,追求「聲、情、美、水」的高度結合,並根據自己的嗓音特點,創造出一種幽咽婉轉、起伏跌宕、若斷若續、節奏多變的唱腔,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程派」。程硯秋擅長演悲劇,編演過《鴛鴦冢》、《荒山淚》、《青霜劍》、《英台抗婚》、《竇娥冤》等戲,大多表演封建社會婦女的悲慘命運。
尚小雲(1900—1976),河北人,幼入科班學藝,14歲時被評為「第一童伶」。初習武生,後改正旦,兼演刀馬旦。他功底深厚,嗓音寬亮,唱腔以剛勁著稱,世稱「尚派」。代表作有《二進宮》、《祭塔》、《昭君出塞》、《梁紅玉》等,塑造了一批巾幗英雄和俠女烈婦。
荀慧生(1900—1968),河北人,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學藝,19歲改演京劇,扮演花旦、刀馬旦。他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戲旦角藝術之長,熔京劇花旦的表演於一爐,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荀派」。擅長扮演天真、活潑、溫柔一類婦女角色,以演《紅娘》、《金玉奴》、《紅樓二尤》、《釵頭鳳》、《荀灌娘》等劇著名。 京劇四小名旦
張君秋(1920-1997)
祖籍江蘇丹徒。父滕聯芳,母張秀琴(河北梆子青衣演員),在母親的熏陶之下,自幼喜歡上了戲曲藝術。由於家境窘迫,張君秋只讀了幾年私塾,便輟學學藝。他天生聰伶,經李多奎介紹,拜李凌楓為師,學習京劇青衣(李凌楓,字緝之,江蘇嘉定人,原學醫,私淑程派,後拜王瑤卿),拜師後他刻苦學藝,靠著他的天賦和對藝術的靈感,進步很快。1935年,在北京吉祥戲院首次登台,以一出《女起解》唱紅。1936年,北京《立言報》舉行公開投票選舉,推選「四大童伶」,張君秋與李世芳、毛世來、宋德珠被選中,成為「四大名旦」後的「四小名旦」之一。報界對他高度評價「扮相,如窈窕淑女,似梅;唱功,有一條好喉嚨,似尚;腔調,婉轉多音,似程;做工,穩重大方,似荀」。他的嗓音「嬌、媚、脆、水」,甜潤清新,高低隨意,舒展自如,梅派的華麗,尚派的剛勁,程派的輕柔,荀派的婉約都被他很好的融合在自己的表演藝術風格之中。他最初同雷喜福合作,相繼又同王又宸、孟小冬、譚富英、馬連良合作,其中與馬連良合作時間最長,演出最多的劇目有,《四郎探母》飾鐵鏡公主,《龍鳳呈祥》飾孫尚香,《紅鬃烈馬》飾王寶釧,《打漁殺家》飾肖桂英、《大、探、二》飾李艷妃、《法門寺》飾宋巧姣及《審頭刺湯》、《四進士》、《三娘教子》、《蘇武牧羊》等。張君秋善於吸收多門類藝術為我所用,不斷創新,通過他的再創作,使老戲唱出了新韻。
張君秋的藝術成就在於他幾十年不懈的朝夕研磨,博採眾長,大膽對京劇唱腔進行改革創新,努力探索,創立了風靡海內外的張派藝術。自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後期,張派藝術已初見端倪。至1956年,一出《望江亭》,標志著張派藝術的正式形成,為內外行所公認。他的《狀元媒》、《金山寺·斷橋·雷峰塔》、《劉蘭芝》、《西廂記》、《詩文會》、《楚宮恨》、《綵樓記》、《憐香伴》、《春秋配》、《女起解·玉堂春》和《珍妃》、《秋瑾》等,都在唱腔藝術上達到了完美的程度。他講求科學運用演唱技巧,保持共鳴位置的准確和氣息的暢通,音域十分寬廣,京劇的十三道轍口經他演唱均應付自如。他的表演端莊含蓄,自然率真,化妝服飾講求人物和處境的協調達到藝術完美。張君秋先生在我國京劇藝術領域中尤其是旦角行當創作的表演藝術家中,是一位承前啟後、勇於探索、大膽革新、不懈追求的優秀戲曲表演藝術家。
1956年張君秋的北京市京劇三團和馬連良京劇團,譚富英、裘盛戎的北京京劇二團合並,組成了陣容強大的北京京劇團。此名家合作,流派紛呈,百花爭艷。在劇目設置、唱腔創作、表演技巧、舞台美術以及服裝道具等各個方面做了較為全面的革新創造,成為當時菊壇一大盛事。同時,張君秋的藝術創作,此時也到達了顛峰階段。張君秋的學生遍及全國各地,有近百名之多,其中有薛亞萍、李炳淑、楊春霞、楊淑蕊、王婉華、雷英、張靜琳、王蓉蓉、趙秀君等。
宋德珠(1918-1984)
名寶祿,字穎之,原籍天津,生於北京。12歲人中華戲曲職業專科學校,從閻嵐秋、朱桂芳學武旦,又從余玉琴、郭際湘、諸如香、王瑤卿諸名家學花旦及青衣。畢業後又得程硯秋、於連泉指點。他扮相英武秀麗,身段矯健秀美,「打出手」迅捷穩准,有深厚的武功與蹺功,以擅演武旦和刀馬旦戲稱著,劇目有《楊排風》、《扈家莊》、《小放牛》、《金山寺》、《戰金山》、《泗州城》等。新排劇目有《蝶戀花》、《花貓戲翠屏》、《碧血桃花》、《冰玉胭脂》等,表演頗具乃師閻派風范,與李世芳、毛世芳、張君秋共稱「四小名旦」。
新中國建立後,曾任教於河北省藝術學校。
李世芳(1921-1947)
生於1921年,卒於1947年,其父是山西梆子名旦李子健。他幼入富連成科班,專工青衣、花旦,受教於尚小雲、蕭長華、魏蓮芳等名師,因嗓音明亮甜潤,扮相雍容華貴,未出科即以「小梅蘭芳」享名。做為「世」字班高材生,《霸王別姬》、《碧游宮》、《盤絲洞》等戲均由其主演。1936年正式拜梅蘭芳為師,出科後即以梅派傳人組班演唱,與張君秋、毛世來、宋德珠並列「四小名旦」。
令人痛心的是:1946年底,他赴上海演出完畢後於1947年1月5日乘機返京,途經青島上空時,因飛機遇霧撞山而罹難,時年僅26歲。
毛世來(1921-不詳)
山東掖縣人。9歲入富連成科班,工花旦,兼演武旦。原籍山東掖縣,久居北京。7歲入富年成科班學藝,受業於蕭長華、於連泉、王連平。曾拜師梅蘭芳。在科班學習時期即己享名,曾被選為」四大童旦」之一。
19歲滿師,組班「和平社」,轉演於上海、天津、北京、山東等地,此期間又拜尚小雲、荀慧生、趙桐珊為師。尚小雲倍加提攜,如在《乾坤福壽鏡》中讓其配演壽春,在觀眾中印象日深。先後與周信芳、蓋叫天、李少春、李萬春、葉盛章、葉盛蘭合作演出。
毛世來嗓音清亮,白口清麗乾脆。扮相俊俏,蹺工極佳,以能唱擅做、文武兼備名重一時。善於刻畫各種性格的人物,花旦、閨門旦、潑辣旦、武旦演來均能惟妙惟肖。尤擅長演花旦戲,潑辣雖不及筱翠花,但嬌小玲瓏,嫵媚動人,有「小筱翠花」之號。擅長劇目有《鐵弓緣》、《英傑烈》、《紅娘》。新「四小名旦」。1947年因李世芳在青島罹難,宋得珠又一時息影舞台,是年北京《紀事報》倡議再進行新「四小名旦」選舉。8月1日開始投票,9月15日揭曉,歷時45天。張君秋名列榜首,陳永玲、許翰英當選。名次為張君秋35730票、毛世來27256票、陳永玲24309票、許翰英23578票。選舉後他們又在華樂劇院同台合作演出〈四白蛇傳〉。許翰英演《游湖借傘》、陳永玲演《水漫金山》、毛世來演《斷橋.合缽》、張君秋演《狀元祭塔》。連演三天,場場爆滿,一時傳為梨園美談。張君秋也由此獲得「祭塔旦」的美稱。但為了和前"四小名旦"相區別,陳永玲、許翰英被稱為後「四小名旦」或新「四小名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