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音樂欣賞論文
中國民族音樂
中國民族音樂分為:民間歌曲、民間歌舞音樂、民間器樂、民間說唱音樂和民間戲曲音樂。
狹義上的中國民族音樂指的是漢族音樂,簡稱「民樂」。中國的少數民族音樂卻有著更多的樣式和內容,如藏族音樂、蒙古族音樂、壯族音樂等。
漢族音樂
漢族音樂代表<<中國婚禮進行曲>>也被稱為中國的<<親嘴歌>>.是中國農村地地道道的娶媳婦歌,歌詞是以北方方言<包括河北,北京,天津,黑龍,吉林 遼寧 ,山西,山東,內蒙古自治區 ,河南 等地方>為主,是用咱中國傳統的鄉音演唱的,讓人一聽就有親切感,尤其最前面的那一段童謠會勾起許多中老年人的美好童年回憶,讓人感慨萬千,讓人回味無窮.歌曲雖然是土了一些,可以說是土的掉渣,可是這個土恰恰是歌曲的特色,優點和耀眼之處,也是歌曲最有價值和意義的地方.因為咱們就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咱們離不開土.土是一種美,土是一種自然,土是一種淳樸,是我們中國人靈魂和本質的體現和象徵.
其它代表音樂歌曲有茉莉花 , 牧羊歌,蘭花草, 小白菜, 蘭花花,刨洋芋走絳州, 蘇武牧羊, 北京的金山上 ,北京有個金太陽 ,鳳陽歌 ,鳳陽花鼓 ,收秋 ,大紅棗兒甜又香等。
藏族音樂
藏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歌曲旋律優美遼闊、婉轉動聽。藏族音樂大體上可以分為佛教音樂和民間音樂。佛教音樂中最著名的是喇嘛唱的無詞的歌頌曲調。
藏族民歌高亢嘹亮,聽起來就有高原藍天遼闊的氣象,曲調悠揚,但也是以五聲為主。歌舞形式有「果諧」、「果卓」(鍋庄)等。藏族音樂的一些元素被漢族和西方音樂所吸收。有一些漢族歌曲作者模仿藏族音樂的特點創作了一些諸如《逛新城》、《青藏高原》一類的歌曲。近年來,西藏的藏族歌曲也融入了其它音樂的元素。著名的藏族歌手除了才旦卓瑪和主要演唱漢語歌曲的韓紅外,還有容中爾甲、亞東、瓊雪卓瑪等大量在藏區知名度很高的歌手。
正規戲劇方面,現在已經挖掘整理演出了藏族傳統歌劇《格薩爾王》。
滿族音樂
中國的東北和北京等地是滿族的聚居地。滿族最有名的民間樂器是源自清朝的八角鼓。滿族的搖籃曲《悠悠扎》等作品很著名,經常被用現代的漢語翻唱。
蒙古族音樂
蒙古族民歌分「長調民歌」和「短調民歌」。 「長調」有許多無意義的諧音字拉長唱腔,有草原空闊的風格。最有特色的樂器是馬頭琴,是一種拉弦樂器,由於琴柱上一般都雕刻一個馬頭裝飾,所以由此命名。
壯族音樂
壯族聚居區廣西是民歌的故鄉,男女青年經常對歌,有人甚至說壯族人一生唱歌的時間比說話的時間長。壯族民歌基本和漢族音樂風格相似,以五聲音階為主。歌詞有明顯的對仗格式,內容則以象徵、比喻等手法表述,以生活中的交流為主,有時歌詞也引用中國古典故事和典故。 壯族音樂可以在電影音樂劇《劉三姐》中一窺其妙。
傣族音樂
傣族音樂和南亞地區緬甸、泰國的音樂風格類似,曲調婉轉柔美,典型的樂器是葫蘆絲和象腳鼓,葫蘆絲獨特的音色一演奏就是傣族的音樂風格。
納西古樂
納西古樂是在雲南麗江納西族老人中間演奏的音樂,據說是從明朝時中原地區傳入的,由於當地原來交通不便,和外界交往不多,始終原汁原味地流傳下來,現在只有一批老人樂隊可以演奏,正在培養接班人,是中國14世紀音樂的活化石,受到音樂界的廣泛關注。
侗族音樂
侗族「大歌」是中國唯一採用和聲的民歌系統,基本為女聲無伴奏合唱,由各聲部嗓音的和聲配合非常和諧,曾在國際引起轟動,並多次獲獎。
維吾爾族音樂
維吾爾族音樂基本是阿拉伯音樂風格,非常注重節奏,用手鼓可以打出多達幾十種不同的節奏,樂器主要是適合在馬上彈奏的都它爾和熱瓦甫,最大的是冬不拉。維吾爾族的傳統音樂《十二木卡姆》包羅萬象,是許多民間音樂的源頭。
塔吉克族音樂
塔吉克族音樂和漢族音樂有較大的區別,善於運用半音,旋律婉轉多變,如同山鷹高鳴,最典型的是作曲家雷振邦為電影《冰山上的來客》配的歌曲,完全運用了塔吉克民歌的旋律。
朝鮮族音樂
朝鮮族音樂和朝鮮、韓國的音樂基本相同,主要樂器有長鼓和伽倻琴。伽倻琴類似中國古代的箏,比現代的箏小,彈法也不一樣,是放到盤坐的膝蓋上彈。音樂旋律有其獨特的風格。
『貳』 求《中國少數民族音樂賞析》學習心得,體會一篇
bzd
『叄』 求三首少數民族的特色歌曲
好聽的還是挺多的,你最好上網查閱一下
我認為比較好的是《鴻雁》《遇上你是我的緣》《歡樂的跳吧》等等
『肆』 請你談談對我國少數民族音樂的認識(300字左右)
我國少數民族民歌有著悠久的歷史、豐富的題材內容和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它是我國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民族音樂的特色所在。了解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有助於我們更廣泛地了解我國民族音樂;認清少數民族音樂的重要性,有助於鼓動我們更好地去研究、繼承和發揚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最終達到推動我國民族音樂發展的目的。
少數民族民歌的界定和漢族民歌的界定基本相似,即民間歌曲,它是中國少數民族人民群眾在長期實踐中,經過廣泛的口頭傳唱所形成發展起來的,是人民群眾用以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和願望的一種歌唱藝術形式。民歌和少數民族人民的生活有著最直接、最密切的關系。我國各少數民族人民自古以來「習為歌唱」,許多少數民族地區被稱為「海歌」「詩鄉」。唱歌是少數民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歌唱內容涉及到社會生活、生產勞動、婚嫁配偶、故事傳說、民族風俗及娛樂消遣等各個領域。例如北方各游牧民族,他們在放牧時唱歌,結婚時唱歌,表達愛情時唱歌,思鄉時唱歌。此外,他們還在進行集體競技時唱歌,擠奶時唱歌。當母畜不肯奶幼畜時,他們也唱歌,一直唱到母畜照常哺育自己的「幼兒」時為止.....
『伍』 文科生可報哪些專業
如果選擇了文科,上大學以後選擇哪些專業更有利於就業?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為每個人的審美觀不同,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想法不同,所以這樣的問題也就有著很多種答案,筆者的說法也不會一定對,但是就這題給大家說說筆者自己的看法。
以上就是我個人對於這個問題的一點不成熟看法,不代表任何參考建議,如有不妥不周之處,希望批評指正哦。
『陸』 求一篇電影藝術鑒賞
《夜宴》內外
「牆內開花牆外香」可謂是近年來國產所謂大片的普遍特點。自從李安的《卧虎藏龍》刺激起國內各大導演的表現欲後,誕生了《英雄》,誕生了《十面埋伏》,誕生了《無極》。幾部片子都是在國內罵聲一片,而在國際上卻屢獲大獎。憑借著輿論的力量以及演員陣容,他們倒也在票房上進帳豐厚。其實就其優劣進行比較非常困難,應該說幾部片子各有特點,我認為,論情感力量,以《卧虎藏龍》為上,論視覺效果,以《英雄》為上,論電影語言,以《無極》為上(《十面埋伏》姑且不計,倒不是說他非常不好,只是實在和《英雄》太大同小異)。
誠然,這些影片遠非世紀經典,但卻開創了一個中國電影的新紀元。我想我們都應該承認,國內電影現在正在飛速的進步,不管這樣的進步是不是沿著大家希望看到的方向,至少,在國際影壇上,中國已經有了較高的地位。這從《無極》的全球首映,從章子怡的星光璀璨都可見一斑。
然而在奧斯卡情節的調戲下,國產導演們一邊不斷嘗試著示好,一邊又不停重復著自己。這樣一來不但奧斯卡失去了耐心,國內的觀眾和媒體也越發不買帳。試想如果《無極》是出現在五年前,那它所帶來的轟動效應應該不會遜色於《英雄》。
可是正是這種契而不舍的精神,感動了越來越多的導演。去年,周星星來湊了個熱鬧,今年,馮小剛也下水了。
《夜宴》啟行。
經歷了去年《無極》與《功夫》的喧囂之後,今年似乎格外安靜。《夜宴》選擇了相對低調的宣傳方式,沒有大肆張揚。這是一個聰明的選擇,在觀眾已經對此類影片基本過敏了的時候,高調只會起到反作用。然而另人擔心與失望的是劇組在威尼斯的冷遇。其實想來也合情合理。除了章子怡,《夜宴》中的明星大多是土產的,再加上一個幾十年沒出過國門的葛優,人家輕視你是有理由的。雖然章的石榴裙讓國人大為驕傲了一回,但就《夜宴》來說,威尼斯之行並不是非常成功。畢竟這不是章子怡一個人的電影,她還不是那中可以一個人撐起整部電影的明星,比如張曼玉的《清潔》,只需她光芒四射就是電影的成功。
我相信,被去年的《無極》洗劫之後還有勇氣走近《夜宴》的觀眾一定是期待著真正的娛樂導演馮小剛能帶給我們不一樣的驚喜。再加上演員表中偶像實力明星一應俱全,票房號召力還是足夠的。
我從來不掩飾自己認為《無極》不錯的看法,所以我對《夜宴》也沒有恐懼。只是聽了許多的評論也對其無太高期待。走進影院,初窺《夜宴》,發現自己還是有很多想法,和當時第二次看《無極》時一樣。這種感覺不像看《功夫》後覺得無語,說不出《功夫》哪裡好,也說不出哪裡不好。
對於《夜宴》,不敢說批評,只能說表達一下自己的看法,評論評論。
從劇情來說,前半部分基本是照搬了《哈姆雷特》,只是把時間空間換到了五代十國,還是一個王子復仇的故事。到了結尾處,王子復仇失敗,篡位的皇帝得知自己心愛的皇後要置自己於死地後選擇了自我了斷。於是皇後成功登基。
在電影公映前馮小剛就說過,這其實是一個女版的哈姆雷特,應該是皇後復仇記。一個原本弱小的女子在權利的爭奪中逐漸變的毒辣和復雜,最終達到了最高峰並把自己放在了一個更加險惡的位置。
應該說,這是一個比較有戲劇張力的故事,雖然前半段王子復仇已經盡人皆知,但其後的劇情還是能抓的住人。馮小剛在這里發揮了自己能把故事講精彩的特長,讓整個劇情進行的有滋有味。起碼,觀眾不會在觀影過程中打瞌睡。結尾的設置很值得玩味,雖然是一個略顯俗套的橋段,但留下了更多的懸念,也讓人能感受權利紛爭的險惡以及人物命運的悲苦。始終不露面的刺客讓觀眾有充足的想像空間。
大方向上,馮小剛還是基本做到了成功。故事本身是成功的,但把問題細化,就會出現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馮小剛自己也說過:「拍大製作其實很簡單。」正是因為他的這句話,讓《夜宴》成了一部任何一個專業導演在擁有足夠多的資金和足夠龐大的劇組陣容後都能搗騰出來的平庸之作。
一直以為,馮氏電影的精髓在於那些對生活細節的捕捉和對現實世界的嘲弄,通過冷幽默的形式表現出來,讓人能在嬉笑的同時領略生活的真諦。他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用這些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來感動製造這些點滴的人們。
可是在《夜宴》中,馮小剛卻只能把這些才能全都埋沒,整部影片談不上精彩紛呈,也沒有奉獻深厚的人文或情感力量。單論視覺效果還值得稱贊一番,但觀眾對葉錦添也快審美疲勞了。這樣不溫不火的商業電影在觀眾中一定是得不到什麼好評價的。於是對其滿懷希望的觀眾敗興而歸,而本就不懷好意的則更是找到了論據。
其實在導演技巧和鏡頭運用上,本片還是有一些亮點,比如片頭字幕。烈火中一卷夜宴圖,一蠍伏與其上,並以其毒尾攻擊圖中人物。毒液在畫紙上擴散,又被烈火燒開,「夜宴」的字幕隨火苗一並躥出,以此暗示了先帝之死,皇室紛爭以及鴻門夜宴。視覺效果,意境同時完美的呈現。
其後章子怡身著奢華的紅色禮服緩緩步入廳堂,鏡頭同樣柔和的跟隨其後。大廳繁復卻壓抑的格調盡收眼底,章的紅色禮服在其中甚是顯眼,這也給整部片子定下了復仇,慾望,以及其中陰沉的基調。整個字幕期間無一刻的黑幕,這個長鏡頭讓觀眾能立刻進入觀影狀態,期待著劇情的進行。譚盾的音樂本來也很出色,只是大提琴的主旋律讓人不由得想起卧虎藏龍,這就削弱了音樂的表現力。不過這段字幕依然是近年來國內電影中少有的精品。
說到音樂,除了這開頭的一段外,譚盾沒有一味重復自己。本片中,他採用了更多樣化的風格,有淳樸的中國少數民族器樂,比如越人歌,也有西洋交響樂曲風。開頭羽林衛行刺王子的一場戲中,導演把殺戮處理的格外血腥,可是在這樣的氛圍中,背景音樂卻選擇了一段悠揚舒緩的鋼琴。在郎朗的演繹下,這段音樂用淡淡的哀傷把殘酷悄悄帶進了觀眾心底,只這一個細節,就為此景帶來了濃厚的情感,讓觀眾同情弱者,同時心潮澎湃。我認為這是片中音樂最為出彩的地方。可惜,這樣精彩的導演技巧只維持了短短的幾十秒中,音樂又流於俗套,接下來的劇情中,基本還是打鬥的時候敲鼓,煽情的時候鋼琴,無甚新意。真的希望馮小剛能把前文所敘的技巧在整部片中貫穿運用,那樣的話,至少音樂會是本片極為突出的地方。
此外,在這樣一部中國古裝大戲中,對西洋器樂的過度使用,造成了影片感官上的不和諧。往往是在一片古樸的東方建築中發生的事件,卻硬為這些事件加上由西洋交響樂隊演奏頗具現代感的輕音樂。如果單把這些旋律拿出來看都無可厚非,也許馮小剛是在尋找一種中西合璧的的風格,但這樣使得整部影片的形式與內容略顯分散。
至於武打,本來武打不是整部戲應該著力表現的東西,只需在必要時加上那麼一兩筆就足夠了,而且以袁和平的能力看,完成這個任務應該游刃有餘。可惜的是,影片用了大量筆墨在武打的描述上,甚至有些場景並非必要。觀影過程中,我甚至懷疑導演和剪輯師在工作時是不是打了瞌睡,一些毫無必要的場景也生生加入(比如那段什麼也沒表現的馬球……)。而在大量的武打場面,袁和平也沒有奉獻出超一流的指導,不管在創意還是視效上都難稱一流。而且在馮導的鏡頭下,殺戮也極力的真實,冷酷,甚至有些過度冷酷。本身在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突然爆發出了殺戮就已經足夠有震撼力,但如果過度表現殘殺,刀刀見血,則讓觀眾難以接受。
還有章子怡與吳彥祖的那場劍戲調情,鏡頭調度非常出色,整個武打過程被拍攝的像一場舞蹈,這正契合了此場景「以武寄情」的主旨。只是要說這一段非常必要也不見得,為了表示娩後與太子武工高強?或是為了說明太子軟弱?把武打一段一刀切掉應該也沒什麼好可惜的。
接下來談談片中的演員。本來按理說,《夜宴》豐富的戲劇張力應該很適合演員的發揮,特別是章子怡,娩後復雜的性格以及由弱至強的的轉變提供了一個很有深度以及層次感的角色,而篡位的皇帝除了殘忍的政治手段之外還有一顆赤誠的愛著皇後的心,太子日夜無眠等待復仇卻又軟弱猶豫的矛盾。應該說每一個主要角色從大體上看都有極深的可挖掘性,可是縱觀整部片子我們可以看出,幾乎所有演員都選擇了「放」的表演方式,使得整部電影非常「話劇化」,演員的表演和台詞乍看起來都略顯誇張。其實仔細考慮之後,我們不難發現,這是馮導對與整部影片做出的一個非常聰明的決定。
從《英雄》開始,中國電影突然誕生了一種全新的形式,即所謂古裝大片。這種片子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其中的台詞非常誇張,甚至往往引起影院中的笑場。這種所謂「搞笑」、「假」的台詞在《無極》中被發揮到了極至。有人說寫出這些台詞是因為便於翻譯成英語並面向國際,並對此大肆批評。其實對於一部古裝史詩來說,其中很多台詞是會有「大」而且「空」的問題,畢竟很多劇中的故事都離我們的生活十分遙遠,台詞也就難免出現脫離生活的情況,而且電影是一門源於生活又高與生活的藝術。可是許多觀眾甚至是影評人不會理解這些,他們一邊指責這些電影的台詞「假大空」,一邊又看著某些劣質電視劇不亦樂乎,而那些劇集中的台詞和表演令人發指。
然而如何讓廣大觀眾接受,或是忽略這些台詞的問題,相信前面幾位導演也是考慮頗多的。《英雄》中張導希望以視覺沖擊力讓觀眾忽略台詞的空洞,而《無極》中陳導則試圖要求演員以「收」的方式表演來彌補(《無極》中的演員除了謝霆鋒一個不太成功的「放」之外都是「收」)。這些努力在觀眾看來其實都不算非常成功。於是在《夜宴》中,馮小剛又嘗試了新的方式,即要求演員「放」。讓「話劇化」的風格貫穿全劇,以削弱話劇式的對白在電影中的突兀。在我看來,這樣的做法不但聰明而且效果顯著。《夜宴》中雖然也存在比較誇張的台詞,但不像其前作那樣在電影進行中生硬的跳出,而是和整部電影渾然一體,和演員的表演交相輝映。
可是正因為這樣的要求,也多少限制了演員的發揮。於是在大部分情況下,我們看到的只是葛優的冷酷面無表情,章子怡的痛哭和高傲,還有黃曉明的憤怒,所有人物都略顯臉譜化。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個真正的好演員需要證明自己可以勝任任何風格,任何性格的角色。於是我們不得不贊嘆葛優對皇帝這個人物的拿捏。他收起了那副「馮小剛御用」的臉,雖然多數時間里,他都是冷酷的,人們看不出他臉上的任何錶情,可是每一刻他凝視著鏡頭,眼睛深處的那份孤獨,恐懼,驚詫和無奈總能給我們帶來足夠的震撼。令人贊嘆的還有他對台詞的把握,雖然是話劇式的「放」,但對於語氣的運用,聲調的選擇都恰倒好處,誇張卻不過火,冷靜又不失激情。讓人明知道他是在演戲,卻不由得為他的表演而動容。通過這個角色,我更堅定的認為葛優是目前中國最好的演技派之一。
國際巨星章子怡被導演和觀眾都寄予了極高的希望,馮小剛說過,他把《夜宴》最大的希望放在了章的身上。而她也利用自己的國際聲譽為《夜宴》帶來了廣泛的關注。但是作為一個演員,她在片中的表現卻沒有達到一個國際巨星應該有的水準。雖然她在片中美麗高貴,雖然很多的場景中只要她一出現,就立刻是鏡頭當仁不讓的核心,雖然一些內心復雜的情緒被她表現的絲絲入扣,但是和《茉莉花開》一樣,她的表演依然暴露了沒有層次感的問題。也許這些東西是需要資歷的積累,而章子怡還那麼年輕,我們有理由相信她能夠走的更遠。畢竟從《我的父親母親》一直到現在,她的進步,不管是名氣上還是演技上,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在幾乎所有演員選擇「放」的時候,令一位目前國內的當家花旦周迅在表演上卻選擇了「收」。她的角色戲分雖然很輕,但在劇情中卻是不可或缺的。周迅台詞不多,更多的以眼神說話,而讓她出彩的劇情也幾乎沒有,最後的歌舞重頭戲中她又不得不戴上面具。可是即使如此,每一次她的出場還是讓人眼前一亮。她把那個痴情,外表弱小內心堅強的青女楚楚動人的演繹了出來。當她誤飲毒酒之後,隨著越人歌翩翩起舞之時,詮釋的是那樣一種堅強,令人心痛的堅強。一直都不喜歡周迅唱歌,但當劇情進入到此時,我甚至感覺到這支越人歌,只有周迅那種磁磁的,沙沙的嗓音才是完美的。除下面具,青女的淚與血溶在了一起,依然是不著痕跡的表演,卻盡碎人心。本來在一部話劇味很濃的影片中,這種「收」的表演很容易被人忽視,但周迅以她的靈氣讓人記住了青女。
在表演方面,其實導演要做的工作就是告訴演員自己需要什麼樣的表現力。結局前,無欒逝在了皇後的懷里,章子怡一直泣不成聲,我突然想到了《英雄》中,最後殘劍趟在飛雪懷里。這個時候其實張曼玉的表演很精彩,把宣洩的情感都壓在了默默流下的眼淚後面,可是我正准備稱贊時,謀導還是讓她放聲的痛哭了出來。立即,深刻的情感力量此時消減為了庸俗的煽情,而真正能打動觀眾的是人物的感情,不是導演的感情,所以,這一幕變得不再有韻味。
現在坐在《夜宴》現場,我祈禱著馮小剛千萬不要讓章子怡在這里放肆的哭喊起來,不要讓好不容易醞釀起來的情感力量一瞬間隨著章的宣洩而瓦解。可是馮導的做法比謀導有過之而無不及。章大聲的哭喊了「無欒……!!!」然後音樂想當然的悲情了起來。頓時,似乎整部影片都歸於俗套。
不過總的來說,《夜宴》是一部中規中矩的電影,雖無太多過人之處,卻不至於遭至口誅筆伐。如果把他看做是導演對另一種全新的風格的嘗試,那是應該鼓勵。畢竟這樣的商業巨制只要宣傳到位,演員陣容足夠龐大,是穩賺不虧的。只是,對我來說,我還是更希望馮導只把此片視為一次玩票。自己的風格無人可以替代,沒有必要跟著別人的腳步走。馮小剛也許就是最好的娛樂片,「賀歲片」導演。《夜宴》能經受的住多久時間的考驗。也許若干年後,觀眾還會記得審美疲勞這個詞,還會記得阿伊土拉公主是誰,卻忘記了章子怡演過哪一部馮小剛的電影。但願接下來在商業巨制中迷失自己的不會是賈樟柯,徐靜蕾,當然更不希望是馮小剛。這些大師帶給我們的是感動,歡笑以及智慧。至於所謂的武俠大片,就讓我們把記憶留給金庸,留給《英雄》,留給《卧虎藏龍》或者甚至是《無極》和《夜宴》吧。
記得在看完《無極》之後有人和我說,不管這一部部大片是如何讓人失望,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電影在進步,中國觀眾在進步。的確,連續幾年大片的轟炸讓觀眾的欣賞能力不只是停留在某一部影片上,而導演們即使只是為了滿足觀眾不斷提高的胃口也會努力讓自己發掘出更多更好的想法,製作更好的影片。好的電影觀眾高興,促使電影大環境也越發的好了。有了好的環境,難道不會產出更多好電影嗎?周而復始,奧斯卡情節估計也就不是一個情節了。
『柒』 少數民族音樂在音樂欣賞課中有什麼重要的作用
優秀的民族音樂來是前人及現代人音源樂文化的結晶,也是我國未來音樂文化發展的源泉和動力。通過對民族音樂的學習,使學生能夠更多地感受民族音樂文化蘊藏其中的民族精神,這樣才能對民族音樂產生強烈的保護意識和責任感。並且把音樂與其它學科相互聯系在一起,培養學生的思維、想像和創造能力。經過不斷努力學習,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會隨之提高。
以欣賞少數民族音樂為基礎,以激發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積極性。使學生了解中國音樂歷史,了解作為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了解少數民族音樂在中國音樂發展中所做出的巨大貢獻。這些對於增強大學生民族凝聚力、認同感及傳承、弘揚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都有著重要的理論及現實意義。
『捌』 求《中國少數民族音樂賞析》課程的學習心得、體會一篇,不用太長,急用謝謝!
迄今為止,世界上任何民族(種族或部族)的音樂文化,以及其音樂文化的發生、發展和繁衍、變化等,均有其特定的生存「時空」。中國也不例外:
時——即中國音樂文化大約五千年的歷時性發展過程。
空——即音樂文化所流布的「三維」空間:「長」為東到太平洋諸島、西起帕米爾高原;「寬」為南與東南亞諸國相連、北至廣闊的沙漠與草原;「高」即由低於海平面154米的吐魯番盆地到高至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其中又存在著高中低三個立體層面。在這個立體層面上,同時生存著各種特定的地域性音樂文化形態模式。
如若追顧歷史我們不難得知,此種多元並存的音樂文化現象,遠在古老的神話傳說時代起便已初露端倪(此以樂舞為例,並指大約產生於戰國時期的關於「三皇五帝」等的神話傳說,直至夏商周三代的樂舞發展歷史。)。例如,以天皇為祭祀對象的《敬常天》,以地皇為祭祀對象的《依地德》,以人皇為祭祀對象的《載民》,或以黃帝、堯、舜、禹、商、周為祭祀對象的「六代樂舞」(《雲》、《咸》、《韶》、《夏》、《獲》、《武》)等個體性祭祀樂舞;與各個部落(氏族)相關的、反映游牧生活的「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反映農耕生活的「伊耆氏之樂」(土返其宅、水歸其壑、昆蟲勿作、草木歸其澤),反映宗教生活的「朱襄氏之樂」(作為五弦瑟,以來陰氣)、「陰康氏之樂」(民氣郁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等群體性祭祀樂舞。就樂舞的發展歷史而言,上列記述足可說明,早在「三皇五帝」神話傳說時代,中國大陸諸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所具有的多元性便已形成。
也就是說,在這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古往今來至少存活有海洋型(越族後裔)的音樂文化形態、平原型(華夏後裔)的音樂文化形態、高原型(氐羌後裔)的音樂文化形態、沙漠型(突厥後裔)的音樂文化形態、草原型(蒙古後裔)的音樂文化形態,以及連接並介於以上各型之間的中間型的音樂文化形態。此外,各少數民族之間,乃至本民族各支系之間,亦還存在著表現形式不同、存活形式各異的復合型音樂文化形態。也就是說,在這南北跨越30個緯度,東西高差4000米海拔的自然框架內所生成的各型音樂文化形態,不僅構成了中國各少數民族富集一體的音樂文化型態模式,與此同時,此種自然框架也桎梏著上述各種音樂文化形態之間的自由繁衍、廣泛交流與相互融合,形成了今天中國這種一體之內多元並存的音樂文化流布格局。最為重要的是,如此種種的地域性格局好比磁碟中的「格式化」(即自然化),在這被格式化了的磁碟中所發生的一切音樂文化現象,均將被歸入其「程序」,或將被視作某種「約定」(即理所當然)而獨立存在,而此種程序與約定既反映在人們心理上的某種音樂文化「定勢」。 由於各少數民族之間音樂文化心理定勢所至,便產生了各民族間,乃至本民族不同支系間的「貌合」與「神離」兩種性質不同的音樂文化存在傾向(形式)。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存在形式,正是綜合了上述各種被「格式化」了的系統音樂文化(即不同音樂文化符號)形式而存在的音樂文化形式,因而她的存在即能使我們感受到中國大陸各個民族音樂文化有機「一體」的地域因素,同時也能讓人一目瞭然的體查到它的「多元」要素。因為「中國各民族的傳統音樂,在同一個文化群體中既有歷史上形成的共性;又有不同民族、不同地區或不同時代特點遺留給具體樂種的千姿百態、豐富多彩的個性。」(黃翔鵬《論中國古代音樂的傳承關系--音樂史論之一》載《傳統是一條河流》,第 106頁,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
總之,在這幅員遼闊的土地上,以北方游牧文化與南方農耕文化兩大文明為背景,孕育並繁衍了中國大陸各少數民族種類繁多、形式各異的傳統音樂文化形式。它們與中國諸少數民族居住地域絢麗多姿的自然景觀相適應,形成了另一道風景靚麗的人為景觀。此種人為景觀的形成,最終得益於其特殊的地域文化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