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佛教音樂有哪些推薦
佛教音樂,中國佛教寺院和信眾在舉行宗教儀式時所用的音樂。佛教認為,音樂有「供養」、「頌佛」作用。形式有聲樂和器樂等多種。
佛教音樂(Buddhist music),簡稱佛樂,是指佛教用以闡明佛理弘揚佛法的佛事音樂,也可指世人創作的歌頌佛教的音樂。佛樂通常庄嚴清凈,蘊涵慈悲之情,使人聽後動容,起歡喜之心,動善意之念。可以說,佛樂是佛陀教化的殊勝之音,是音樂百花園中粲然綻放的一株清凈蓮花。佛樂也可分為經咒類的「梵唄樂」和參禪悟道類的「禪樂」。
佛教音樂起源於山東東阿魚山梵唄。魚山梵唄是中國最早的梵唄。三國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陳思王曹植游魚山,感魚山之神制,於是刪治《太子瑞應本起》始著《太子頌》(即今浴佛贊)及《啖頌》,因為之制聲,吐納抑揚,並法神授,今之皇皇顧惟,蓋其風烈也。」而「以為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餘,在契則四十有二」傳為後式有六契的「魚山梵」或「魚山唄」,後世簡稱「梵唄」,盛於齊梁,普及隋唐。
唐朝年間(804—850),日僧空海、圓仁等大師將梵唄請至日本大原生根,謂之「魚山聲明」。真鑒大師請至韓國,稱之「魚山」。故歷史上曹植一直被尊為佛教音樂始祖-----梵唄創始人,魚山也成為梵唄標准「叢林腔」的代名詞。
2006年5月20日,北京智化寺京音樂和山西五台山佛教音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8年6月7日,佛教音樂魚山梵唄等 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代表作品
梵唄樂
佛教音樂可以分為贊、偈、咒、誦四大類。贊,有祈禱和歌頌佛祖之意。贊同詞為韻體體裁,以八句、六句或四句為一組。譬如《戒定真香》、《佛寶贊》、《楊枝凈水》等。偈,梵文唱,有五字體和七字體之分,有八句復唱,也有四句復唱。咒,即是咒文,由梵音轉讀,只可意會而不可解讀。無韻咒常以木魚單點伴擊;有韻咒則常以磬、鈴、鐺來伴奏。誦,即唱誦,與贊同是韻體體裁,但更富音樂性。
佛教音樂梵唄是中國佛教音樂的原聲,源於印度聲明學.中國漢語佛曲的發展是由陳思王曹植魚山梵唄開始的(唐密和顯教)。
禪樂
禪樂,是中國禪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達摩祖師將佛教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大乘佛教理念傳入中國後,古代的樂師們,根據古代禪師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證得的人生哲理而創作的詩歌,進行譜曲演唱而形成的一種古樂。如上所說「梵唄樂」以「四句」、「六句」、「八句」三種偈語為主,而「禪樂」往往是以數句相連的長詩歌形式表現。例如:古代憨山大師的《醒世歌》和現代少林禪院德政禪師的《禪修歌》。
《醒世歌》: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謹慎應酬無懊惱,耐煩作事好商量。從來硬弩弦先斷,每見鋼刀口易傷。惹禍只因閑口舌,招愆多為狠心腸。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世事由來多缺陷,幻軀焉得免無常。吃些虧處原無礙,退讓三分也不妨,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老病死生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當。人從巧計誇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讒曲貪嗔墮地獄,公平正直即天堂。麝因香重身先死,蠶為絲多命早亡。一劑養神平胃散,兩種和氣二陳湯。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留手一雙。悲歡離合朝朝鬧,壽夭窮通日日忙,休得爭強來斗勝,百年渾是戲文場。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
《少林禪修歌》:少林禪院復古風,枯樹新芽迎春生;直指人心觀本性,見性成佛定禪宗;禪文禪武禪醫生,禪茶禪食禪農耕;禪語禪詩禪公案,禪書禪畫禪樂鳴;禪慈禪孝禪法通,禪堂禪師禪寶經;皈依三寶佛法僧,皈依自性覺正凈;清規戒律謹守持,依教奉行渡眾生;自力更生勤勞動,依法依己證修行;行住坐卧戒定慧,消滅妄念是大乘;少林弟子要牢記,愛國護教佛法興。
㈡ 生於魏晉,興於唐朝的佛教音樂有過怎樣的歷史演繹
在殷商時期,七聲就已出現,發展到西周,出現了完備的禮樂制度,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湖北出土的編鍾就是周朝音樂發展完備的有力證明。由此可見,我們的祖先對於音樂的喜愛程度可以遠溯至原始社會。
其次,是從宗教界的地位來說,佛教音樂的宗教地位較高。如前所述,由於佛教傳入中國的時候,正值政局動盪、百姓流離失所,所以人們迫切需要精神和信仰上的寄託,佛教恰好滿足這一需求,因此信眾蜂起。由於佛教主張行善積德才能普渡眾生,因此具有較高的實踐性,從本質上來說也是具有較為良好的性質,所以取得了較高的宗教地位。
其三,是佛教音樂的藝術地位。音樂本就是藝術的一種,而佛教音樂更是以其受眾群體的特殊性、音樂本身的渾厚、在聽完音樂後帶給人們精神上的洗禮和人生的思考等方面,比其他普通音樂更加具有藝術價值。由於帶有宗教性質,並且在傳播和發展過程中又能夠融合中國本土特色,所以佛教音樂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表演和藝術表現形式,因此和其他音樂相比,更能夠得到佛教徒的信賴。
佛教音樂作為佛教的重要組成部分,曾經見證過歷代王朝的幾度興衰,也因為歷史的悠久,現在已經成為了中國較大的宗教團體之一。佛教講究清修,如果有佛教的信徒,在清修打坐的時候,點一柱檀香,在裊裊升起的煙氣中,耳畔聆聽著悠長、低沉的佛教音樂,彷彿能夠聽到來自千年前佛祖與眾佛爭辯義理的呢喃。在這一整個過程中,人的精神能夠得以升華,靈魂中的困惑也能夠被盪滌干凈,這就是佛教音樂的精髓所在了。
㈢ 五台山佛教音樂的特點
五台山是我國著名佛教聖地,居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又是我國惟一兼有漢傳佛教(青廟)版和藏權傳佛教(黃廟)的聖地。在近2000年的歲月中,五台山佛教雖經幾興幾滅,但佛教音樂仍能在風雨中不斷發展,並形成了自己的特點。音樂是佛教三寶的供養之一。佛教西始的時候,音樂已經是佛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後來佛教東漸,音樂也隨之而來。 五台山佛教音樂是中國北方音樂的代表,但發展過程中也吸收了不少南方的佛樂曲調。無論是黃廟還是青廟音樂,都由聲樂器樂演奏兩部分組成,其曲式多樣、自古流傳,確切數目有多少,如今連五台山的僧人也說不清。目前能見到五台山佛教音樂的地方有殊像寺、南山寺、菩薩頂。殊像寺僧人見到的流傳下來的佛樂有60多首,已經掌握演奏技巧的有20多首,目前在法事活動中常用的有《華嚴會》、《普庵咒》、《千聲佛》等,並根據不同場合、不同需要或歡喜活潑、或庄嚴深沉,但無不悠揚動聽。
㈣ 佛教音樂的特點
佛教音樂的特點總體來說就是緩慢平和,有點民樂的味道但是又很清新脫俗,超凡入聖。以五音為主很少有升調和降調,基本上用C調,D調和G調,很少用到F調E調A調B調基本不用。曲首和曲尾遙相呼應(旋律重復)曲子的差異多出現在中間段落,節奏感很強,以2/4拍4/4拍為主。
佛教音樂代表作品
1、梵唄樂
佛教音樂可以分為贊、偈、咒、誦四大類。贊,有祈禱和歌頌佛祖之意。贊同詞為韻體體裁,以八句、六句或四句為一組。譬如《戒定真香》、《佛寶贊》、《楊枝凈水》等。
偈,梵文唱,有五字體和七字體之分,有八句復唱,也有四句復唱。咒,即是咒文,由梵音轉讀,只可意會而不可解讀。無韻咒常以木魚單點伴擊;有韻咒則常以磬、鈴、鐺來伴奏。誦,即唱誦,與贊同是韻體體裁,但更富音樂性。
佛教音樂梵唄是中國佛教音樂的原聲,源於印度聲明學。中國漢語佛曲的發展是由陳思王曹植魚山梵唄開始的(唐密和顯教)。
2、禪樂
禪樂,是中國禪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達摩祖師將佛教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大乘佛教理念傳入中國後,古代的樂師們,根據古代禪師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證得的人生哲理而創作的詩歌,進行譜曲演唱而形成的一種古樂。
如上所說「梵唄樂」以「四句」、「六句」、「八句」三種偈語為主,而「禪樂」往往是以數句相連的長詩歌形式表現。例如:古代憨山大師的《醒世歌》和現代少林禪院德政禪師的《禪修歌》。
(4)中國佛教音樂聲樂擴展閱讀來源:網路_佛教音樂
㈤ 中國佛教音樂的佛教音樂形式
有聲樂和器樂等多種。聲樂主要有:①獨唱,由維那擔任;②領唱和齊唱結合,即由維那唱上句,僧眾唱下句:③齊唱;④輪唱。
聲樂曲調的格式主要有四種,即贊、偈、咒、白。贊,用於頌贊佛之功德,如三寶贊、香贊等。
器樂主要演奏曲牌。各地各派寺院所用的曲牌不盡相同,佛教常見的主要儀式有朝課、晚課、佛誕祝儀、懺儀、放焰口及水陸法會(水陸道場)、戒壇儀式等等其中禪門日誦是比丘每日在寺院中早晚必做的功課,其音樂和舞蹈、誦白的結合安排都有一定的藝術水平。音樂旋律有的莊重,有的活潑,有的凄厲,有的熱情,隨儀式發展而變化。如放焰口,據傳有九板十三腔,完全不同的唱腔旋律有幾十種,,吹管樂器有管子、笛、笙、嗩吶、簫、螺號、昭君等。也有採用絲弦樂器的。
(佛事儀式中使用的部分樂器)
㈥ 寺院中常播放的佛教音樂是什麼
一般都是播放的大悲咒,六字斷除六道苦難頌(這個比較好聽)還有念誦佛菩薩聖號等這些內比較多一容些。再就是佛教經文唱誦版的也有。
佛教音樂,中國佛教寺院和信眾在舉行宗教儀式時所用的音樂。佛教認為,音樂有「供養」、「頌佛」作用。形式有聲樂和器樂等多種。
大悲咒、心經、金剛經、帝藏王菩薩經、等各種佛教音樂,同時還有一些像三寶歌,清凈法身佛,觀音靈感歌,觀音行願曲,文殊頌,大悲咒,普賢十願,地藏心咒,爐香贊,勸世佛歌,清涼菩提歌,生活禪曲佛教音樂經典曲目,讓您靜下心來聽洗滌心靈。
佛樂是將佛理與音律相結合的一種音樂形式,通過音樂這一美妙的載體將佛的教化廣為宣揚。佛樂通常庄嚴清凈,蘊涵慈悲之情,使人聽後動容,起歡喜之心,動善意之念。可以說佛樂是佛陀教化的殊勝之音,是音樂百花園中粲然綻放的一株清凈蓮花,佛樂也可分為經咒類的梵唄樂和參禪悟道類的禪樂。
㈦ 佛教純音樂
佛教音樂,中國佛教寺院和信眾在舉行宗教儀式時所用的音樂。佛教認為,音樂有「供養」、「頌佛」作用。形式有聲樂和器樂等多種。
佛教音樂(Buddhist music),簡稱佛樂,是指佛教用以闡明佛理弘揚佛法的佛事音樂,也可指世人創作的歌頌佛教的音樂。佛樂通常庄嚴清凈,蘊涵慈悲之情,使人聽後動容,起歡喜之心,動善意之念。可以說,佛樂是佛陀教化的殊勝之音,是音樂百花園中粲然綻放的一株清凈蓮花。佛樂也可分為經咒類的「梵唄樂」和參禪悟道類的「禪樂」。
佛教音樂起源於山東東阿魚山梵唄。魚山梵唄是中國最早的梵唄。三國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陳思王曹植游魚山,感魚山之神制,於是刪治《太子瑞應本起》始著《太子頌》(即今浴佛贊)及《啖頌》,因為之制聲,吐納抑揚,並法神授,今之皇皇顧惟,蓋其風烈也。」而「以為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餘,在契則四十有二」傳為後式有六契的「魚山梵」或「魚山唄」,後世簡稱「梵唄」,盛於齊梁,普及隋唐。
㈧ 佛家有幾種歌曲
佛教音樂,中國佛教寺院和信眾在舉行宗教儀式時所用的音樂。佛教認為內,音樂有「供養」、「容頌佛」作用。形式有聲樂和器樂等多種。
佛教音樂(Buddhist music),簡稱佛樂,是指佛教用以闡明佛理弘揚佛法的佛事音樂,也可指世人創作的歌頌佛教的音樂。佛樂通常庄嚴清凈,蘊涵慈悲之情,使人聽後動容,起歡喜之心,動善意之念。可以說,佛樂是佛陀教化的殊勝之音,是音樂百花園中粲然綻放的一株清凈蓮花。佛樂也可分為經咒類的「梵唄聲聞」、儀軌音樂、參禪悟道類的「禪樂」。[1]
佛教音樂起源於山東東阿魚山梵唄。魚山梵唄是中國最早的梵唄。三國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陳思王曹植游魚山,感魚山之神制,於是刪治《太子瑞應本起》始著《太子頌》(即今浴佛贊)及《睒頌》,因為之制聲,吐納抑揚,並法神授,今之皇皇顧惟,蓋其風烈也。」而「以為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餘,在契則四十有二」傳為後式有六契的「魚山梵」或「魚山唄」,後世簡稱「梵唄」,盛於齊梁,普及隋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