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載體 > 中原地區的音樂對中國音樂的影響

中原地區的音樂對中國音樂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3-02 14:03:00

㈠ 中國傳統音樂的藝術特色是什麼急急急。 談談中和之美對傳統音樂的影響 急急急。 這兩題非常非常急。

中國傳統音樂與現代音樂結構特點

中國傳統音樂與現代音樂創作概論

第一講 中國傳統音樂的類別及其對現代音樂的影響

第二講 中國傳統音樂語言與現代音樂語言特點

第三講 中國現代音樂結構特色及其與傳統音樂結構的聯系

第四講 繼承傳統、抓住機遇與開創未來

一、在解放前後,我國與國外音樂交流主要表現為:「以土唬洋,以洋唬土」。中外音樂幾乎無法交流,而現代的中國音樂要中西貫通。現代中西音樂合壁的經典之作就是小提琴協奏曲《梁祝》。

二、本講座為什麼講的是結構特點而不是曲式特點,就是因為結構(的概念)范圍較寬,曲式(的概念)范圍較窄,因此我們要建立新的結構分析觀。西洋音樂的曲式經多年的發展較為完備;中國音樂講究「口傳心授」,曲式較不完備。西洋音樂在音樂廳里演奏;中國文人音樂講究個人欣賞,個性化很強。在分析大多數中國音樂時,分析的中心應該在音樂中特點的方面。現代的作曲家們,無論是中國的還是國外的,大多尋求個性張揚。

三、中外音樂的區別

在分析中外音樂的區別時,應特別強調細節分析,特徵主要表現在微觀,如:旋律、音色、曲式、結構。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音階都經歷過從少到多的過程。例如:中國與日本都有五聲音階,但各具個性和特色。這使人們一聽就知道一首五聲音階作品是中國味還是日本味。

世界音階主要分三類:1、蒙漢語系,五聲音階;2、希臘語系,七聲音階;3、波斯(伊斯蘭)語系,1/4音,一級音有多音。這三類特點中國音樂都具備,其主導者為五聲音階。

勛伯格將12個音都解放了,最初為無調性音樂服務;後來則便於作曲家們更好更多地創作,經常各種轉調,中國作曲家們也常用。如:中國作品《涉江采芙蓉》,羅忠蓉為古詩譜寫的藝術歌曲。他將12音作品表現出十足的中國韻味,令中外作曲家們倍感欽佩。

中國韻味一定要研究音腔。就象一個音如同中國書法的一筆,如:「點」,具備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中國的一個音具有腔式特點;換句話說,無論什麼樂器,只要一個音,若帶有腔式,就變成中國韻味。中國音樂重腔式,有腔式就有語音韻味。中國作曲家們重腔,例如很多中國作品,陳其剛:《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梁祝》小提琴曲,若不帶腔(每個音的腔),就沒有中國韻味。腔與中國語言中的四聲「—、/、∨、\」有關。

同樣是五聲音階,但東北和雲南的五聲音階作品卻各具個性,使人們一聽就知道是哪個地方的音樂,中國各地音樂即如此。在中國的五聲音階中,找到3就找到宮;若出現4也可以成為宮,這樣就出現了雙宮調作品。如:《蘭花花》,多用4和6就出現雙宮調。五聲音階在不同地區就有各自不同的和聲音程。我們感覺有些地方的笛子音「不準」,其實這不是「不準」,而是「方言」,確切的說是「方音」。因而不能用12平均律來評判中國的五聲調式。因地方語音和方言,使當地的樂曲、歌曲和器樂出現了某些音偏高或偏低的現象,如:湖南音樂中的5就偏高。韻律是現代作曲家們探求的目標之一。

第一講 中國傳統音樂的類別及其對現代音樂的影響

一、中國音樂的分類

1、原聲態

原聲態可分為兩種。其一是民間音樂,這種音樂被民間藝人磨礪得比較細膩,如:《茉莉花》,其細膩的感覺猶如大波浪纏小波浪。其二是民歌,中國各地的地方民歌有很強的生命力,這是因為中國人祖祖輩輩傳唱下來的民歌,唱的是自己的命運。中國民歌一般用首調演唱,而不用12平均律的固定凋演唱,否則味道不對。

2、文人音樂

文人音樂同樣分為兩種。其一是唱頌凋,如:琴歌。其二是器樂曲。文人音樂在一定程度上傳承中國民族音樂,同時體現著「園外之叟」的中國文人思想。文人是特殊的社會團體,他們在演唱歌曲或演奏器樂曲的目的是為了自我陶醉,給自己聽,用超脫的方式來抒情。文人音樂主要是寫給自己聽,每一個音都是一個重要的心理過程。例如中國的古琴,彈奏者先彈一下,經自己欣賞、自我陶醉之後再來一下……反復幾次後,才開始正式演奏樂曲。在西方則認為音是建築,例如:a+b+a。在現代,世界范圍內的音樂都較為成熟,所以中西音樂主要是比技術和比文化。

3、宗教音樂

(1)主要類型

宗教音樂主要分為三種類型。其一是頌經音樂;其二是聖贊音樂;其三是宗教器樂音樂。中國的宗教有:道教、佛教(包括藏佛教、漢佛教即大聖教和小聖教共三種。小聖教與東南亞佛教關系更為接近)、伊斯蘭教、天主教等對中國也有一定影響。相應的宗教音樂也有一定的發展。

(2)主要特點

宗教音樂完全為宗教服務。如:藏佛教的寺廟音樂經常用於營造氣氛,根據各種儀式其音樂形式也有相應的布局,經常伴隨著宗教儀式的程序出現。外來宗教在引入中國的同時帶來了外來音樂。這些外來音樂與中國傳統文化、哲學相結合,創作出來的新作品也不少。例如:

A.《芸芸眾生》,是女聲演唱的漢佛教歌曲,其中的一句歌詞為「大慈大悲普渡眾生觀世音菩薩」……

B.《金剛經》,引入部分為男低音,主唱部分為男中音。

C.《列子》,為四部合唱曲,反映了道家思想。列子說:「可以生而生,天福也。可以死而死,天福也。可以生而不生,天罰也。可以死而不死,天罰也。」西方人在看到列子的話時大為感慨,他們認為,西方人從古到今都在為生死而苦惱,而東方的中國人在很久以前就已經將看透了生死;從而體現出列子思想的先進性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偉大。

D.西川的一些詩也譜上了樂曲。歌詞為:「我的精神已登達山頂,我和最高的星辰有一個約會……」這是一首由女高音領唱的合唱。

4、宮廷音樂

主要類型分為兩種:其一是外朝音樂,如朝會音、祭祀樂和儀仗性音樂等。外朝音樂代表的是權威的或禮儀的音樂。其二是內廷音樂,多為娛樂性音樂。如清樂、歌舞樂、宴歌、宴樂等。在內廷音樂中,唐大麴對中國現代音樂曲式影響尤大。

5、戲曲音樂

(1)主要種類:中國戲曲種類很多,可分為聯曲體和板腔體兩種類型。

(2)主要特點:①中國的戲曲實質上是通過歌舞性綜合表演來講故事。②中國戲曲不採用西方歌劇原創性音樂寫作方式,而是「以不變應萬變」,不同劇種都以原有的「共性音樂材料」為基礎加工音樂。③音樂的程式化傾向,即特定曲牌、板式和特定音色都有的特定含義,國人皆知。如「亂錘」,其知名度一點也不亞於「命運動機」。何占豪和陳剛所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展開部,「抗婚」、「樓台會」、「哭靈」、「投墳」所反映的戲曲板式。中國古代的唐大麴最主要特點是漸變。

第二講 中國傳統音樂語言與現代音樂語言特點

旋律、音響、音色、節奏及其陳述方式,即為中國傳統音樂的語言構成。第二講主要談音響、音色、節奏幾個問題。中國音樂原本就有的重直覺、重音響重色彩的「和音技術傳統」。現代的中國音樂要實現的目的之一就是多聲音響觀念的繼承與超越。

1、中國古代的音樂成就很多比西方早而且成熟,更有震撼力,這里主要指的是音響。例如:①內蒙民歌《聖主成吉思汗》;②雲南少數民族多聲部歌曲;③侗族大歌《嘎高增》。

2、舉例說明

(1)在西式管弦樂隊中尋求中國音響特色。如:朱踐耳的《納西一奇》,有四個小標題,《銅盆滴漏》、《蜜蜂過江》、《母女對話》、《狗追馬鹿》。

(2)音響特點採用了多調性、多節拍疊置和多層次重疊寫法。如:周龍的《唐詩四首》,管樂四重奏與樂隊。

(3)運用的作曲手法使中外音樂家都能接受而且都能演奏。如:譚盾的《西北組曲》。

(4)除了多種樂器音色外,還有語言音色。為了獲得粗糙的音響以表現一種原始的生命力作品,採取了微分音音色結構。如:翟小松的《Mong Dong》,為美術片《悍牛與牧童》而作。

(5)音色的主導作用與結構作用。如:華彥鈞的《二泉映月》,位轉換引來的音區音色交替。

(6)用音色來結構樂曲的做法,如:古曲《梅花三弄》,實音與泛音的交替,表現為陰陽平衡。《淘金令》等吹打樂也有明顯的音色結構劃分。

第三講 中國現代音樂結構特色及其與傳統音樂結構的聯系

1、學習和繼承傳統音樂的陳述結構

(1)中國傳統音樂不僅在旋律、音階、音色、節奏等方面與西方音樂存在區別。如:葉小剛的交響樂《春天的故事》,運用了陳述方式來形成某種民族風格。

(2)中國傳統音樂的陳述方式具有自己的特徵,其中還有一些特定的終止方式;中國民族音樂中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

2、中國傳統音樂與中國傳統文學的結構關系

文學中有對聯,音樂中就有上下句;文學中有「起承轉合」四句詩體絕句,音樂中就有類似的四句結構小曲;文學中有八句結構的律詩,音樂中就有與之結構原則極為相似的、並大量存在於器樂曲的「六十八板體」(它也是八句,只是其中有一句內部有擴展,不及律詩規整);文學中有章回體,音樂中有套曲體;文學中有使用成語的習慣,音樂中也有集曲等使用現成樂思的習慣……;文學中有「棗核詩」等通過數列形態控制的游戲性詩體,音樂中也就有「金橄欖」等結構形態與之對應。《六十八拍》為琵琶曲。

(1)參考中國詩詞結構音樂。郭文景的交響合唱《蜀道難》(李白詩)

(2)參考古代章回體小說結構音樂。林樂培的《秋訣》

3、中國傳統音樂結構和曲式對現代音樂的影響

(1)參照古曲來構思音樂。古曲《梅花三弄》

(2)唐大麴和戲曲音樂對現代音樂結構的影響。唐大麴的「散—慢—中—快」的漸變原則和後來的戲曲藉助於板式速度結構來組織等線性結構思維,是我國傳統音樂結構的最高成就。西方音樂結構的最高成就是奏鳴曲。唐大麴的曲式結構特點是:

①音樂是一種多段體結構。

②體現著一種從「散起」到「入拍」又經輕歌曼舞而變作「繁音急節」的快速舞蹈(相當於「破」)的部分;收尾時節奏還有「散」(即「曲終長引聲」)的漸變速度布局。整個樂曲在開始的時候,每個演奏者就開始調琴,他們預先不調琴,用這種方法將聽眾的感覺調進來,調進樂曲的感覺中來。

③用核心音調(而不是主題或曲牌),即興展衍變形來發展樂思。

④新的聲部控制關系。它是西方現代技術,也與中國傳統音樂的寫法相同。

⑤新的演奏法和新音色。如:樂器蕭的「冒吹」和重直覺、重音響的現代多聲語言等。羅永輝的《千章掃》,符合現代西方音樂中「有控制的偶然」的作曲理念。

4、中國現代音樂的分析思路

由於中國現代音樂作品是個性化的作品,所以具體作品具體分析。有些表現為西方的作曲思路與中國作曲思路相結合,如:《梁祝》。有些則主要是中國漸變式線性結構或彈性變速結構。基於唐大麴或戲曲板式變速結構的思維。但現代作曲家們在構思各種線性排列的音樂作品時,往往會同時參考各種外來結構原則,包括現代音樂結構的原則和理念。如:陳怡的《春夜喜雨》,是運用數學上的黃金分割(0.618)的思想來構思,醞釀—聚集—爆發—平靜。

劉源的交響詩篇《土樓回響》(客家人的中原文化),則採用微觀單個音描述宏觀結構。

(1)內容:尋根(歷史)、走向未來(現實),樂章分五個章節。

(2)音樂材料分析:①四、五度音程與「號角音調」。第一章即以號角式的四、五度音程作為「基本樂思」首次亮相。②四、五度音程來源於「二聲腔」。該號角四、五度音程的音調正好與福建古老的二聲腔相通。③從四、五度音程到「過蕃歌」,古老的四度音程二聲腔不僅為「號角」的音程關系提供了依據,而且其語態還與二章的民歌獨唱「過蕃歌」相近。④四、五度音程進入「風吹竹葉」。第三樂章開始旋律來自福建民歌《風吹竹葉》,它好象是前面古老福建歌腔的進一步加工和變體;它雖然使用了更多音,將原來簡單的歌調做過了潤飾,但仍保留了四、五度音程在旋律中的骨乾地位,從而再次保證了該樂章與前面音樂的風格和結構的統一。⑤「客家之歌」對四、五度音程的最後肯定。在「號角」的回響和召喚中,第五章的「客家之歌」以豪邁的群眾齊唱形式最後一次肯定了四、五度音程在該歌曲,也是該套曲中的支架作用,實質是固定旋律變奏。

(3)五個樂章的「宏觀再現組合」極其結構依據。①三步性,《土樓回響》雖然有五個樂章,和Ⅳ—Ⅴ樂章間採用不斷間奏。②對稱性。③採用了反璞歸真的終結方式。

(4)以調進行代替調回歸。

綜上所述,現代音樂的曲式結構,已從本質上有別於西方經典的「共性寫作時期」,而傾向於個性化、多樣化。

第四講 繼承傳統、抓住機遇與開創未來

一、關於繼承傳統

我國作曲家大都具有深厚的中國文化功底(包括老一代人)。而中國現代作曲家的成功點,更是在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優秀傳統的同時,還折射出作為現代中國人更新的審美視角、文化修養和精神風貌。

二、關於抓住機遇

中國歷史上有兩次大的歷史機遇。一是唐朝;二是20世紀80年代初的改革開放。

三、關於開創未來

1、是不是「越是民族的就越國際」?我(李吉提)很懷疑。《梁祝》協奏曲比越劇更容易走向世界已是不爭的事實。在這些方面,古人比我們想得開(如唐代),西方人也比我們想得開。我們今天比古人更有優越的條件面向世界,就應當能比古人在發展中國音樂、文化方面,做出更多的新貢獻。

2、是不是音樂作品的技術越「前衛」,水平就越「高」或越能代表「未來」?我(李吉提)想未必。畢加索說,藝術只有「變化」,而不是「進化」。在20世紀作曲技術花樣翻遍後,又回到平淡,回歸自然。

3、多樣化的音樂創作才能創造絢爛的未來。葉小剛的《大地之歌》,為女高音、男中音和樂隊而作,是積極向上的。馬勒的《大地之歌》是作悲歌寫的,非常悲。而葉小剛的作品《大地之歌》卻是非常絢爛,比較灑脫,很舒展,且唱且吟。這說明我們的作曲走向成熟。①《悲歌行》李白詩;②《宴陶家亭子》李白詩;③《采蓮女》李白詩。

4、其他作品。①唐建平的箏曲《自鳴》;②秦文琛的管弦樂作品《五月的聖途》;③何訓田的《聲音的圖案Ⅲ》,散文化的音樂語言強化了短笛、竹笛和電小提琴三件樂器色彩,屬於宏復調作品;④陳怡的《中國神話大合唱》;⑤賈達群的《融Ⅰ》帶有後現代主義色彩,將不同文化融為一體。

沈陽音樂學院音樂論文寫作筆會

一、選擇

選擇主要決定因素是興趣,有了興趣才能自信,才能把最有價值的東西研究好;在研究學問時應注意普及與提高。如:巴托克通過自己的復調小品,教育了孩子們的思想,其方法主要是從音響和音色中去教育。因此,學生最好在選自己有興趣的課題作,而且是最好的和最能做的,不要趕「火」。

1、一定要有自己的學習基礎,才能進行深入的研究,所謂撐桿跳要撐住地。

2、最好選一個導師長項的課題來作,使自己能夠得到相應提高,能夠學到導師的長處。

3、自己的生長環境。世界地域各地各有自己的特色,導師希望自己的學生發揚其所在地域環境優勢和文化修養。學生根據各種有利條件,來選擇適合自己的事業,來給自己定位。

4、一定要有自己的立論,一定要有自己的看法,論證自己看法的合理性;一定要發現了什麼,論證自己看法是有的,是有價值的、合理的。

5、學風。不能盲目地選大課題,否則有解決不了的可能性。不能「唬人」,一定要踏踏實實,穩穩當當。偷來的鑼敲不得,否則要串邦的。文獻要大膽地看、寫,應該占論文篇幅的四分之一。使用文獻時要先搞清楚文獻,看完文獻後發現文獻中有什麼缺漏,自己可以去研究,來解決。研究應建立在別人研究的基礎上來研究,不能閉門造車。有時也能有自己發現的課題。在研究課題時不能小題大做,也不能大題小做。研究透了一個課題,對碩士來說就是給自己建立起一套自己的思維方法。之後才能研究下一個課題。

李吉提教授在看完筆者的研究生論文《淺談「陽春白雪」、「陽阿薤露」、「下里巴人」——文化需求與音樂教育》時指出:社會的變化導致音樂語言的變化;有些作品運用民間音調,但不能直接使用,而是去模仿。作課題應該具有個性,而不應該機械化作業。「小題大做」對於初寫論文的人來說較為合適;而「大題小做」則適合於有著多年經驗的學者來說較為合適。

二、座談

關於對人物研究,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結果。其方法是圍繞作品找背景,從辦學找結果。研究應從立論開始,決定從哪裡開始,最後一定要達到目的。比較音樂學並不是研究人物的唯一途徑。

學士是要把導師教授的東西學到手;碩士是要能夠運用導師的理論來解決幾個問題;博士是要為自己的學科提供理論。研究學問要講邏輯。寫演奏方面論文的目的主要是對作者的研究,對技術的研究,對作品內容的研究。音樂劇與大眾的關系很密切,早期音樂劇與小歌劇有聯系;研究音樂劇的演唱,應通過對某個音樂劇的演唱,來研究表演的演唱方向。「寫作能夠使人的思想精確」,「站著寫,坐著改」。——魯迅

李吉提教授希望:研究學問要古今能打通,不要太學院派了。做一個好老師要尊重學生,教育學生首先要自重,這對青年教師來說非常重要。研究學問需要老師與同學搞好關系,老師對學生能說一就是一,能說二就是二,不會不能裝懂;學生則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往前發展,能發展成什麼樣子就是什麼樣子。

講座筆記整理完成時間:2007年5月9日

㈡ 中國音樂對西方音樂有什麼影響

中國音樂對西方音樂的影響非常有限,近代以來日本音樂對西方音樂有一定影響,但更多的是西方音樂影響近代東亞。

㈢ 中國音樂的歷史

中國音樂,文獻一般追溯到黃帝時代,據考古發現,中國音樂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豐富的音樂文化。

中國音樂曾經對中國周邊地區的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從孔子傳六藝到唐代的胡琴再到近代的西方音樂,中國音樂又在吸收外來音樂要素的過程中不斷充實發展。

中國素號「禮樂之邦」,古代音樂在人格養成、文化生活和國家禮儀方面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孔子提出「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學習步驟。

(3)中原地區的音樂對中國音樂的影響擴展閱讀:

中國音樂從很早已經掌握七聲音階,但一直偏好比較和諧的五聲音階,重點在五聲中發展音樂,同時將中心放在追求旋律、節奏變化,輕視和聲的作用。中國音樂的發展方向和西方音樂不同,西方音樂從古希臘的五聲音階,逐漸發展到七聲音階,直到十二平均律。

從單聲部發展到運用和聲。所以西方音樂如果說像一堵厚重的牆壁,上面輪廓如同旋律,磚石如同牆體,即使輪廓平直只要有和聲也是牆,正像亨德爾的某些作品。

中國音樂則不同,好像用線條畫出的中國畫,如果沒有輪廓(旋律)則不成其為音樂,但和聲是可有可無的。所以從未接觸中國音樂的西方人聽中國音樂「如同飄在空中的線」,而從未接觸西方音樂的中國人則覺得西方音樂如同「混雜的雜訊」。

㈣ 各位大哥~~誰能幫我寫 隋唐時期西域歌舞大規模傳入中原地區的歷史成因及其對中國音樂發展成就的影響~~

成因:為德人里希霍芬所倡之詞,指的是公元前二世紀到十三世紀間貫通歐亞大陸,溝通二地政治、文化及經濟的通道,因為以絲織品為主要貨物,故稱絲路。
絲綢之出現
1.1927年山西夏縣西陰村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一個人工割制的蠶。
2.商代甲骨文中己有絲、蠶、桑、帛等字。
3.公元前三世紀前後,中國關於育蠶繅絲的知識己很普遍。
4.漢朝,絲的產量大增,足以行銷外國。
5.張騫通西域後,貿易活動加強,大宗絲綢運到外國。
路線
A.隨著絲綢之路的出現,中西兩地的商隊絡繹不絕的往來路上。漢代中國絲綢的主要顧客是大秦人,西域便是中國絲綢輸入大秦的主要孔道。當時的絲絹並非由中國人直接運到大秦,而是分若干段轉運的,主要的絲綢顧客是大夏、安息等國人和地中海各海口的腓尼基人。中國的絲經他們轉販,才落入大秦人手裏。
B.二十世紀初年,英印度政府派斯坦因爵士就絲路之路線問題作考證,經過了四次在中亞細亞之考證,結果確立了絲路之路線,其線分五段:
1.自中國本土到敦煌一段(由蘭州西北行,過武威、張掖、酒泉、玉門、安西,到瓜州入敦煌)。
2.自敦煌西南行,沿昆侖山北到達疏勒,又自敦煌西北行,沿天山亦到達疏勒,這是由敦煌至疏勒二線合而為一。
3.自疏勒經蔥嶺到媯河為一段。
4.自媯河上游可分三路入印度,其中一線由大夏西向,入安息等處,亦為一段。
5.由安息到地中海入希臘、羅馬為最後一段。
C.這項考察的路線與漢書所記大致吻合,因此漢唐時期,中國絲綢西運的路線大抵自中國西北甘肅省入新疆,橫過克拉瑪干沙漠,越蔥嶺,至中亞細亞,至地中海岸,入歐洲,這是里希霍芬首稱之絲路。
D.絲綢之路在中國內不止一條,漢代時大抵有三條干線:
1.南線(始於西漢):敦煌-->樓蘭(鄯善)-->於闐(和田)-->莎車(莎車)縣-->疏勒(喀什)-->蔥嶺(帕米爾高原)-->大月氏(阿富汗)-->安息(伊朗)-->條支(阿拉伯)-->大秦(羅馬)
2.北路(始於西漢):敦煌-->車師(吐魯藩)-->龜茲(庫車)-->與南道會合-->疏勒(喀什)-->蔥嶺(帕米爾)-->大宛(蘇聯國境)-->康居(蘇聯國境)-->安息(伊朗)-->大秦(羅馬)
3.新北路(始於東漢):敦煌-->伊吾(哈密)-->車師(吐魯藩)-->天山北麓-->烏孫(伊犁)-->康居-->奄蔡-->黑海-->地中海-->拂林(東羅馬帝國)
E.唐時,還有二條路可出口絲綢:
1.吐蕃道:從長安出發往西經過吐蕃(今西藏),前往印度,經印度西行到中亞細亞。
2.永昌道:從永昌(今雲南)前往印度,再轉而至波斯、大秦等地。
絲路在東西化交流的作用
1.在物產方面:
a.西方傳入的農產品:葡萄,胡桃,蠶豆,石榴,苜蓿,胡椒,胡瓜,胡麻,胡葸,胡荽等。
b.西方傳入的動物:大宛的汗血馬,西域的駱駝,安息的獅子,巨象,駝鳥等。
c.西方傳入的礦物:琉璃,明珠,璧玉奇石等。
d.西方傳入的珍貴特產:犀角,象牙,珊瑚,玳瑁,琅玕,水晶,瑪瑙,朱丹,碧青,香料,紅藍花,金絲織品等。
e.西方傳入的其他物品:葡萄酒,燒餅,沙糖,胡服等。
f.中國西傳的物產:絲綢,漆器,銅鐵,金銀器,瓷器,果品如桃梨等。
2.在工藝技術方面:
a.西傳中:大秦波斯的毛織品技術和織染技術,奄蔡的貂皮技術等。
b.中傳西:開井術,煉銅術,修農田水利,造紙術,造火葯技術等。
* 中國把農技術傳到西域:漢時除在西域設置都護外,尚設置戊己校尉,監督屯田,使沙漠地區得到灌溉。據<<水經注>>所戟,敦煌人索勵率兵千餘人至伊循城屯田時,曾調集鄯善、焉耆、龜茲國士兵三、四千人,把發源於昆侖山的注賓河巨流橫斷,掘渠分井,灌溉農田,許多瘠田變成了沃壤。
* 鑿井術的西傳:又教大宛人穿井之其,而助其灌溉及飲用。今天吐魯蕃地使用坎兒井,其開法就是由漢朝屯田西域的軍隊傳入,且輾轉傳入中亞。
3.在學術文化方面:
a.漢時西域各國紛紛遣王子東來,留京師學習政教,在衣飾,奏樂,禮義等方面深受中國影響。
b.唐時中文物制度亦為鄰近諸國,甚至遠如大食所仿效,京師長安成為當時國際文化都市,外國多遣學生至中國留學。
4.在藝術方面:
a.中國深受西方影響:西域胡人的角力,競技假面戲,化裝歌舞,雜技斗獸魔術等對日後中國本土戲劇藝術與要的產生,具有強烈的影響。
b.希臘系藝術也輸送至中亞內地,再經由印度西域而抵達長城以南,漢朝間接導入了西藝術的成份,脫離了戰國以來嚴謹單調的藝術范疇,蛻變為有希臘的精密優點,活潑的風格。
犍陀羅乃是大月氏隆盛時的貴霜王朝時代迦膩色迦王所建的國都。當時大月氏降服大夏,並吞安息、罽賓與天竺各國。其後,綜合印度及希臘的藝術,另創一種內為印度佛教,外為希臘式的文化,表現在雕刻、美術及繪畫各方面。傳到中國,如海獸、葡萄鏡的圖案。中國美術『曹衣出水,吳帶當風』的特色,以至敦煌壁畫及六朝、唐代佛像造形皆長頭高鼻,類似希臘神話中的神像。凡此種種,都是受希臘人文主義影響具體藝術表現。
c.現存漢代石雕銅鑄圖像,大部都雕刻有域的特色與風俗習慣,如浮雕石獅,裸舞像,抱蛇吐火,獸身鳥首,海神魚龍,有翼神人,巨象,孔雀等,全充滿外來風格。
d.這類新雕鑄圖像分布最多首推山東,四川,河南,河北,江蘇,浙江等地,由其分布地域可反映西來藝術風行的程度既深且闊。
5.音樂歌舞面:
a.中國傳統的敲擊樂器(如鍾鼓磐鉦之類),僅能敲擊音樂節奏而很難獨立奏成樂章。
b.以後,琵琶箜篌角篥,笳笛等樂器傳入,從此新聲新調急涌而出,為中國樂舞創造了輝煌的境界。
6.在宗教傳播方面:
a.自張騫通西域以後的百多年間,西域的僧侶(尤以大月氏和安息人為多)追隨4商隊東來,將梵典輸入。
b.西漢和東漢時,印度的佛教便是沿絲路而傳入中國,此後印度和西域的僧侶不斷東來,如安息人安世高,大月氏人支謙,康居人康孟詳,天竺人竺佛朔等人相繼來華譯經,使佛教打下了發的基。
c.其他宗教如回教,景教,摩尼教,祅教等亦沿絲路傳入中國。
7.在文學方面:
a.佛經中「譬喻」技巧對中國文學描寫技巧及思考方法產生新鮮的剌激和影響。
b.印度梵文拼音法的傳入,導致四聲切韻的發明,影響近體詩的發展。
c.佛經故事及寓言文體,影響了中國小說,長篇歌曲體裁之發展。唐宋以後文學作品含濃厚佛學意味。
d.在翻譯佛經時,許多梵典中字匯及成語亦為中國所吸收,使中國語文辭匯更為豐富。
8.在學術思想方面:
a.佛教哲學輸入中國,使中國學術思想為之大變,魏晉士大夫多善研佛經,亦喜用佛教思想合流。
b.佛教亦日趨華化並導人從事心性,為日後宋明理學興起奠下基石,豐富了中國學術思想的內涵。
9.在科學方面:
a.天竺,大秦的眼科,西域波斯大食及拂林的葯物亦輸入中國,天竺的天文學,數學也於唐時經絲路傳入中國,了中國在科學方面的成就和發展。西域的琉璃製造術亦唐時傳入中國,使中國瓷器製作更精美。
b.中國造紙法,印刷術火葯西傳推動歐洲文明。
造紙術的西傳雖然是在唐朝坦羅斯戰役才正式向西傳播,然考古學家勞貞一曾在黑城發現約公元105年的古紙,斯坦因在敦煌及於闐的碉堡中發現公元250年至313年的古紙,證明在公元105年東漢蔡倫發明紙張以後,紙張己陸續經過西域輾轉西傳,對世界文化影響甚大。

自己撿重點寫!
論文還要靠自己哦~
加油

㈤ 中國古代音樂文化對東亞地區音樂的影響

日本的雅樂被追溯為中國唐代燕樂

㈥ 中國傳統音樂對流行音樂的影響越詳細越好。

可參考這本書 中國流行音樂簡史(1917-1970 ) http://book.jqcq.com/proct/830279.html 孫蕤,本名孫思溥,中國流行音樂史研究者、收藏家,北京現代音樂研修學院特聘研究員。1936年生於遼寧開原,1960年畢業於沈陽葯科大學葯學系,退休前為大連醫科大學葯劑學教授。 自幼喜愛中國流行音樂,從少年時代,便開始收集音樂資料 1 中國內地流行音樂發展史 中國內地流行音樂的發展迄今已有60年左右的歷史。它產生於本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30年代至40年代是第一個高峰期,80年代是第二個高峰期。本文將以80年代為重點,簡單敘述中國內地流行音樂的發展概況。由於中國流行音樂在產生、發展過程中的特殊性,本文也將涉及其他類型的歌曲創作情況。 一、中國現代創作歌曲的發端 中國現代創作歌曲約起始於清末至民國初。清王朝的倒台,民國的創立所經歷的舊民主主義革命造成了深刻的社會變化。在此期間,西方資本主義文化逐步東漸,並與中國傳統文化形成了既相沖突又逐步結合的態勢。當時已有直接借用外國歌曲的曲調填詞作為軍歌及學堂歌曲的現象,如:《中國男兒》(石更填詞)、《漢族歷史歌》(王引才填詞)等。這可說是西方音樂因素為我所用的開始。 中國初期的創作歌曲是自蕭友梅、黃自、青主、李叔同、趙元任等人開始的。 蕭友梅是卓有成就的音樂教育家,也是最早的歌曲作者之一。《問》、《卿雲歌》是他較著名的作品。他的作品雖有濃重的外國音樂的影響,但已開始注意吸收中國傳統音樂的因素。 黃自是受過系統的西方訓練的作曲家,在歌曲創作上的成就較高,《天倫歌》、《玫瑰三願》都是有名的抒情歌曲。 此外,趙元任的《賣布謠》、《教我如何不想他》,青主的《大江東去》、《我住長江頭》,陳嘯空的《湘纍》等等作品,都是現代創作歌曲初期涌現的優秀作品。 在這一時期,西方音樂文化通過留學西洋的音樂工作者介紹到我國,音樂教育的推行和普及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一個部分影響了民眾。同時,以大中城市為中心,新型的都市文化逐漸形成。這些都為中國現代歌曲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在現代創作歌曲的發端期,有兩個明顯的特徵已經出現,即一方面,大量採用或借鑒西方歌曲創作模式,甚至多有完全「西化」的作品;另一方面,中國傳統音樂,特別是民間音樂的基質也在創作中顯露出來。這種情況大體上規定了日後歌曲創作的方向。 二、中國流行音樂奠基人-黎錦暉 黎錦暉(1891-1967)是中國流行音樂的奠基人。 黎錦暉生於湖南湘潭,自幼學習古琴和彈撥樂器。家鄉民間音樂和當地流行的湘劇、花鼓戲、漢劇等戲劇音樂對他影響至深。1927年,他創辦了「中華歌舞學校」,後又組建「中華歌舞團」。1929年組織「明月歌舞團」,並到全國各地巡迴演出。1931年,「明月歌舞團」並入聯華影業公司。1949年後,他在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擔任作曲,1967年逝世於上海。 黎錦暉青年時代醉心於新音樂運動,主張新音樂與新文學運動攜手共進。基於這種認識,他創作了大量兒童歌劇、歌舞及歌曲。這些作品,不僅在大陸風靡一時,而且波及香港及南洋各地。《麻雀與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可憐的秋香》、《月明之夜》等歌曲流傳極廣。這個時期的作品大多以保護兒童創造才能、反對封建教育為主題,文字通俗易懂,音樂語言簡練、生動、明快,繼承和發展了沈心工及李叔同所倡導的學堂樂歌的傳統。同時,他又是運用民間音樂素材的能手。在這些兒童歌曲里,民歌、小調、曲牌等均成為創作的素材。在歌曲創作民族化方面,黎錦暉無疑是一個先行者。 繼兒童歌舞之後,黎錦暉轉入了流行音樂的創作。《毛毛雨》、《妹妹我愛你》是他早期的流行音樂作品,標志著中國流行歌曲的誕生。 黎錦暉轉入流行音樂創作並獲得了成功有其相應的社會背景。當時的上海已具備資本主義商業化都市的特徵,西方特別是美國流行音樂通過舞廳、電影、廣播等媒介流入中國。市民階層的文化生活中已出現對流行音樂的需求。黎氏的流行音樂便是在此情況下應運而生的。 1928年,黎錦暉率「中華歌舞團」去香港、泰國、印尼、馬來亞、新加坡等地巡迴演出,《毛毛雨》等流行歌曲即已與他的兒童歌舞一起成為主要節目。1929年,由於經費困難滯留於新加坡無法回國,他遂接受一家書局的訂貨,短期內編寫了一百首流行歌曲寄回上海,由上海文明書局出版了16本歌集。《桃花江》、《特別快車》等歌曲即成於此時,大獲成功。 「明月歌舞團」是中國流行樂發展中一個重要團體。中國第一代歌星如周璇、白虹、嚴華,流行音樂作家如黎錦光、姚敏都在這個團里。聶耳也是從這里走上音樂創作之路的。 1931-1936年間,黎錦暉還為《人間仙子》等十幾部電影配樂,其中的大部分插曲是流行歌曲。同時,他也搞舞廳音樂,把民間旋律爵士化。當時的「百代」、「勝利」等唱片公司大量錄制出版他的流行歌曲。 黎錦暉的流行音樂創作奠定了中國流行音樂的基本風格,即民間旋律與西洋舞曲節奏相結合。在當時,主要有探戈、狐步等。配器也模仿美國爵士樂的風格。上舉《毛毛雨》、《桃花紅》、《特別快車》等作品格調不高,有的相當庸俗,迎合了小市民的低級趣味,當時即受到廣泛批評。聶耳就曾撰文斥責這些作品。可以說,中國流行音樂起步之初並沒有走一條健康之路。除內容平庸外,音樂上的粗製濫造,演唱上的賣弄風情、嗲聲嗲氣都為其後的發展帶來了不好的影響。但他在處理流行音樂中外來形式與民族傳統關繫上的成功經驗是值得後人借鑒的。 三、救亡群眾歌曲創作及進步音樂工作者的流行歌曲創作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軍國主義侵華事實造成民族危機感的空前高漲。伴隨著抗日救亡運動,出現了群眾性的救亡歌詠活動。廣大進步音樂工作者創作了大批救亡歌曲。從而奠了我國歌曲創作的另一走向。 聶耳是救亡歌曲作家中的佼佼者。在短短兩年左右的時間里,他所寫的30餘首歌曲絕大部分是廣為流傳的成功之作。《畢業歌》、《新女性》、《開路先鋒》、《義勇軍進行曲》是他在進行曲方面具有開拓性貢獻的作品。《飛花歌》、《塞外村女》等則是民歌風抒情歌曲中很有特點的作品。 在救亡歌詠活動中,還可以舉出像《大刀進行曲》(麥新詞曲)、《到敵人後方去》(冼星海曲)、《游擊隊歌》(賀綠汀詞曲)等進行曲風格的歌曲。這一時期奠定的進行曲風格的群眾歌曲(日後稱為隊列歌曲)已表現出成熟的中國民族特點,如較少採用和弦分解化的旋律,而是以五聲音階為主;旋律多級進,富於抒情性等等。 與此同時,進步音樂工作者也介入了以電影為主要媒介的流行音樂創作活動。如聶耳的《告別南洋》、《梅娘曲》、《鐵蹄下的歌女》,任光和安娥的《漁光曲》、《王老五》,賀綠汀的《四季歌》、《天涯歌女》(田漢光詞)、《春天裡》(關露、賀綠汀詞)、《秋水伊人》及劉雪庵的《何日君再來》(貝林詞)等都是為進步電影所作的插曲。 總之,到抗日戰爭爆發前,中國的歌曲創作除少數藝術歌曲外,大致可分為兩支。一支是以黎錦暉為代表的流行音樂,另一支是以聶耳、冼星海等人為代表的群眾性歌曲。流行音樂以西方流行音樂形式為藍本,寫作上則有民歌化與西產大小調式化的兩種趨向,群眾性歌曲以西方進行曲及民歌為藍本,寫作上則有民歌化和進行曲化的兩種趨向。至此完成的類型分化奠定了日後群眾性歌曲創作的基本態勢。 四、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的流行音樂和群眾歌曲創作 抗日戰爭期間,淪陷區的敵偽統治者十分重視流行歌曲的宣傳作用。偽滿時期,著名歌星李香蘭曾成為流行音樂的風雲人物。 李香蘭本為日本人,生於中國,本名山口淑子。戰後回到日本,入政界為日本參議員。她在抗戰期間受人利用,演唱了大量流行歌曲,如《滿州姑娘》、《戒煙歌》、《支那之夜》、《蘇州夜曲》等,均以美化日本軍國主義,宣揚「東亞共存」為主旨,在當時產生過惡劣影響,激起了有良知的中國民眾的強烈反對。 當時活躍的中國流行音樂作曲家有黎錦光、陳歌辛、姚敏、梁樂音、嚴工上等人。其中影響最大的為黎錦光和陳歌辛。黎錦光的代表作有《夜來香》、《五月的風》、《瘋狂世界》、《采檳榔》等;陳歌辛的代表作有《薔薇處處開》、《漁家女》、《戀之火》、《高崗上》等等。 在這一時期,中國流行音樂沒有太重要的成就和發展。除技術上的某些進步外,整體風格沒有超過早期的格局。 總的來看,中國流行音樂從產生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的發展,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條件下進行的。由於特定歷史環境的限制,它的發展是不完善的。一方面,它帶有濃重的殖民地氣息,存在先天不足的軟弱;另一方面,由於不發達的社會經濟文化,流行歌曲只面向人數不多的小資產階級及市民階層。作品題材狹窄,製作技術粗糙。這決定了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必將經歷一條曲折的道路。 自抗日戰爭以來,以延安為中心的進步音樂工作者繼續沿著救亡歌詠活動的方向發展創作。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光未然詞)、鄭律成的《延安頌》(莫耶詞)、李劫夫的《歌唱二小放牛郎》,還有《軍民大生產》、《南泥灣》以及歌劇《白毛女》、《劉胡蘭》等作品的誕生都顯示出生氣勃勃的發展趨勢。進入解放戰爭時期,又出現了《解放區的天》、《山那邊好地方》、《咱們工人有力量》和《勝利進行曲》等優秀歌曲。 五、新中國建國後17年間的創作歌曲 隨著全國解放,群眾歌曲領域形成了一支陣容強盛的創作隊伍。自《歌唱祖國》到《我們走在大路上》,王莘、李劫夫、瞿希賢、傅庚辰等作曲家在進行曲創作中大獲成就,李劫夫尤為其中的佼佼者;晨耕、唐訶、生茂、傅林、遇秋、呂遠等部隊作家在新民歌創作上顯示了很強的實力;雷振邦、石夫則在少數民族音樂素材的運用上有獨到之功。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長征》組歌、歌劇《洪湖赤衛隊》、《江姐》、《紅霞》等大型聲樂作品中的選曲也在群眾中產生了較大影響。總的說來,這一時期的歌曲創作,特別是群眾歌曲的創作,呈現著良好的態勢。合唱、齊唱、獨唱、重唱、表演唱等體裁形式均有佳作。當屬我國歌曲創作的又一個繁榮時期。 這一時期仍以進行曲與新民歌創作為主,其中進行曲逐漸偏重於抒情性(如《一代一代往下傳》)。新民歌創作則有以民間素材變化發展(如《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和在民間音樂基礎上再創作(如《克拉瑪依之歌》)兩種趨向。此外,圓舞曲(如《我愛祖國的藍天》)、說唱歌曲(如《八月十五月兒明》)等方面也有不少佳作。以《毛主席,我們心中的太陽》(喬羽詞、沈亞威曲)為代表的頌歌類大型抒情歌曲發展成為獨具一格的體裁。各種風格的歌曲在民族化上都有明顯的成就。旋律或以中原地區的民間音樂為基礎,或以少數民族音樂為素材。配器或用民族樂隊,或用管弦樂隊,手法比較傳統。廣播電台是最主要的傳播媒介,群眾性集體歌詠是最普遍的音樂生活方式。 這一時期的歌曲演唱以民族與美聲相結合的唱法為軸心,產生了像賈世駿、馬玉濤、王昆、郭蘭英、郭頌、胡松華、呂文科等一批深受群眾喜愛的歌唱演員。這一時期的優秀歌曲作品多收集在兩集《革命歌曲大家唱》中。 完畢~!

㈦ 隋唐時期西域歌舞大規模傳入中原地區的歷史成因及其對中國音樂發展所產生的影響

成因:為德人里希霍芬所倡之詞,指的是公元前二世紀到十三世紀間貫通歐亞大陸,溝通二地政治、文化及經濟的通道,因為以絲織品為主要貨物,故稱絲路。
絲綢之出現
1.1927年山西夏縣西陰村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一個人工割制的蠶。
2.商代甲骨文中己有絲、蠶、桑、帛等字。
3.公元前三世紀前後,中國關於育蠶繅絲的知識己很普遍。
4.漢朝,絲的產量大增,足以行銷外國。
5.張騫通西域後,貿易活動加強,大宗絲綢運到外國。
路線
A.隨著絲綢之路的出現,中西兩地的商隊絡繹不絕的往來路上。漢代中國絲綢的主要顧客是大秦人,西域便是中國絲綢輸入大秦的主要孔道。當時的絲絹並非由中國人直接運到大秦,而是分若干段轉運的,主要的絲綢顧客是大夏、安息等國人和地中海各海口的腓尼基人。中國的絲經他們轉販,才落入大秦人手裏。
B.二十世紀初年,英印度政府派斯坦因爵士就絲路之路線問題作考證,經過了四次在中亞細亞之考證,結果確立了絲路之路線,其線分五段:
1.自中國本土到敦煌一段(由蘭州西北行,過武威、張掖、酒泉、玉門、安西,到瓜州入敦煌)。
2.自敦煌西南行,沿昆侖山北到達疏勒,又自敦煌西北行,沿天山亦到達疏勒,這是由敦煌至疏勒二線合而為一。
3.自疏勒經蔥嶺到媯河為一段。
4.自媯河上游可分三路入印度,其中一線由大夏西向,入安息等處,亦為一段。
5.由安息到地中海入希臘、羅馬為最後一段。
C.這項考察的路線與漢書所記大致吻合,因此漢唐時期,中國絲綢西運的路線大抵自中國西北甘肅省入新疆,橫過克拉瑪干沙漠,越蔥嶺,至中亞細亞,至地中海岸,入歐洲,這是里希霍芬首稱之絲路。
D.絲綢之路在中國內不止一條,漢代時大抵有三條干線:
1.南線(始於西漢):敦煌-->樓蘭(鄯善)-->於闐(和田)-->莎車(莎車)縣-->疏勒(喀什)-->蔥嶺(帕米爾高原)-->大月氏(阿富汗)-->安息(伊朗)-->條支(阿拉伯)-->大秦(羅馬)
2.北路(始於西漢):敦煌-->車師(吐魯藩)-->龜茲(庫車)-->與南道會合-->疏勒(喀什)-->蔥嶺(帕米爾)-->大宛(蘇聯國境)-->康居(蘇聯國境)-->安息(伊朗)-->大秦(羅馬)
3.新北路(始於東漢):敦煌-->伊吾(哈密)-->車師(吐魯藩)-->天山北麓-->烏孫(伊犁)-->康居-->奄蔡-->黑海-->地中海-->拂林(東羅馬帝國)
E.唐時,還有二條路可出口絲綢:
1.吐蕃道:從長安出發往西經過吐蕃(今西藏),前往印度,經印度西行到中亞細亞。
2.永昌道:從永昌(今雲南)前往印度,再轉而至波斯、大秦等地。
絲路在東西化交流的作用
1.在物產方面:
a.西方傳入的農產品:葡萄,胡桃,蠶豆,石榴,苜蓿,胡椒,胡瓜,胡麻,胡葸,胡荽等。
b.西方傳入的動物:大宛的汗血馬,西域的駱駝,安息的獅子,巨象,駝鳥等。
c.西方傳入的礦物:琉璃,明珠,璧玉奇石等。
d.西方傳入的珍貴特產:犀角,象牙,珊瑚,玳瑁,琅玕,水晶,瑪瑙,朱丹,碧青,香料,紅藍花,金絲織品等。
e.西方傳入的其他物品:葡萄酒,燒餅,沙糖,胡服等。
f.中國西傳的物產:絲綢,漆器,銅鐵,金銀器,瓷器,果品如桃梨等。
2.在工藝技術方面:
a.西傳中:大秦波斯的毛織品技術和織染技術,奄蔡的貂皮技術等。
b.中傳西:開井術,煉銅術,修農田水利,造紙術,造火葯技術等。
* 中國把農技術傳到西域:漢時除在西域設置都護外,尚設置 戊己校尉,監督屯田,使沙漠地區得到灌溉。據<<水經注>>所戟,敦煌人索勵率兵千餘人至伊循城屯田時,曾調集鄯善、焉耆、龜茲國士兵三、四千人,把發源於昆侖山的注賓河巨流橫斷,掘渠分井,灌溉農田,許多瘠田變成了沃壤。
* 鑿井術的西傳:又教大宛人穿井之其,而助其灌溉及飲用。今天吐魯蕃地使用坎兒井,其開法就是由漢朝屯田西域的軍隊傳入,且輾轉傳入中亞。
3.在學術文化方面:
a.漢時西域各國紛紛遣王子東來,留京師學習政教,在衣飾,奏樂,禮義等方面深受中國影響。
b.唐時中文物制度亦為鄰近諸國,甚至遠如大食所仿效,京師長安成為當時國際文化都市,外國多遣學生至中國留學。
4.在藝術方面:
a.中國深受西方影響:西域胡人的角力,競技假面戲,化裝歌舞,雜技斗獸魔術等對日後中國本土戲劇藝術與要的產生,具有強烈的影響。
b.希臘系藝術也輸送至中亞內地,再經由印度西域而抵達長城以南,漢朝間接導入了西藝術的成份,脫離了戰國以來嚴謹單調的藝術范疇,蛻變為有希臘的精密優點,活潑的風格。
犍陀羅乃是大月氏隆盛時的貴霜王朝時代迦膩色迦王所建的國都。當時大月氏降服大夏,並吞安息、罽賓與天竺各國。其後,綜合印度及希臘的藝術,另創一種內為印度佛教,外為希臘式的文化,表現在雕刻、美術及繪畫各方面。傳到中國,如海獸、葡萄鏡的圖案。中國美術『曹衣出水,吳帶當風』的特色,以至敦煌壁畫及六朝、唐代佛像造形皆長頭高鼻,類似希臘神話中的神像。凡此種種,都是受希臘人文主義影響具體藝術表現。
c.現存漢代石雕銅鑄圖像,大部都雕刻有域的特色與風俗習慣,如浮雕石獅,裸舞像,抱蛇吐火,獸身鳥首,海神魚龍,有翼神人,巨象,孔雀等,全充滿外來風格。
d.這類新雕鑄圖像分布最多首推山東,四川,河南,河北,江蘇,浙江等地,由其分布地域可反映西來藝術風行的程度既深且闊。
5.音樂歌舞面:
a.中國傳統的敲擊樂器(如鍾鼓磐鉦之類),僅能敲擊音樂節奏而很難獨立奏成樂章。
b.以後,琵琶箜篌角篥,笳笛等樂器傳入,從此新聲新調急涌而出,為中國樂舞創造了輝煌的境界。
6.在宗教傳播方面:
a.自張騫通西域以後的百多年間,西域的僧侶(尤以大月氏和安息人為多)追隨4商隊東來,將梵典輸入。
b.西漢和東漢時,印度的佛教便是沿絲路而傳入中國,此後印度和西域的僧侶不斷東來,如安息人安世高,大月氏人支謙,康居人康孟詳,天竺人竺佛朔等人相繼來華譯經,使佛教打下了發的基。
c.其他宗教如回教,景教,摩尼教,祅教等亦沿絲路傳入中國。
7.在文學方面:
a.佛經中「譬喻」技巧對中國文學描寫技巧及思考方法產生新鮮的剌激和影響。
b.印度梵文拼音法的傳入,導致四聲切韻的發明,影響近體詩的發展。
c.佛經故事及寓言文體,影響了中國小說,長篇歌曲體裁之發展。唐宋以後文學作品含濃厚佛學意味。
d.在翻譯佛經時,許多梵典中字匯及成語亦為中國所吸收,使中國語文辭匯更為豐富。
8.在學術思想方面:
a.佛教哲學輸入中國,使中國學術思想為之大變,魏晉士大夫多善研佛經,亦喜用佛教思想合流。
b.佛教亦日趨華化並導人從事心性,為日後宋明理學興起奠下基石,豐富了中國學術思想的內涵。
9.在科學方面:
a.天竺,大秦的眼科,西域波斯大食及拂林的葯物亦輸入中國,天竺的天文學,數學也於唐時經絲路傳入中國,了中國在科學方面的成就和發展。西域的琉璃製造術亦唐時傳入中國,使中國瓷器製作更精美。
b.中國造紙法,印刷術火葯西傳推動歐洲文明。
造紙術的西傳雖然是在唐朝坦羅斯戰役才正式向西傳播,然考古學家勞貞一曾在黑城發現約公元105年的古紙,斯坦因在敦煌及於闐的碉堡中發現公元250年至313年的古紙,證明在公元105年東漢蔡倫發明紙張以後,紙張己陸續經過西域輾轉西傳,對世界文化影響甚大

㈧ 中國傳統的音樂對於世界的影響有

1.「中國傳統音樂」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採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專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屬形態特徵的音樂,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流傳至今的古代作品,還包括當代作品。
2.中國傳統音樂是在以典河流域為中心的中原音樂和四域音樂以及外國音樂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發展起來的。因此可以說,中原音樂、四域音樂、外國音樂是中國傳統音樂的三大來源。
3.中國傳統音樂的組成部分主要有佛教音樂、道教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民間音樂、舞蹈音樂(不知道是不是?)
4.我國民間音樂的五大類別——民間歌曲、民間舞蹈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和民間器樂。
5.戲曲「四大聲腔」

四聲腔,展輝煌,對戲曲,有影響;

崑山腔,經改良,藝術上,有開創。

弋陽腔,節奏強,加滾白,調高亢;

梆子腔,聲響亮,花苦音,巧用上。

皮黃腔,二合一,稱二黃,和西皮;

西皮剛,二黃抑,後發展,成京劇。

聲腔中以崑山腔、弋陽腔、梆子腔、皮黃腔為典型。

㈨ 音樂中中原文化對外來文化的兼容

唐代各族音樂的進一步交融為唐代大麴的發展,提供了最方便的條件。前面已經提到,南北朝以來屬於清樂系統的漢族民間音樂與各少數民族音樂經過長期交流與融合,在隋唐時代已產生稱為「曲子」的新民歌。唐代大麴,實際上就是用這些「曲子」組合而成的一種大型套曲。與此同時,西涼、龜茲、疏勒、高昌等少數民族音樂,吸收了漢族音樂的養料,在藝術上有所提高,在唐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已普遍突破了原有的歌曲、舞曲、解曲的簡單形式,創造了本民族的「大麴」。其中一部分、曾以「胡部新聲」的名義,在天寶年間(公元742—756年)從河西(今甘肅)地區傳入長安一帶,受到時人極大的重視。唐玄宗為此還公布了「道調法曲與胡部新聲合奏」的詔令(《新唐書·禮樂志》)。因此,當時大麴中的《胡旋》、《胡騰》等所謂「胡部新聲」在社會上風靡一時。

此外,地處祖國東南、西南邊陲的一些少數民族音樂,如琉球(今台灣)的一種「一人唱,眾人和」(《隋書》)的歌舞音樂與南詔(今雲南大理)、吐蕃(今西藏)的民間音樂,都陸續傳入內地,對以「雜用胡夷里巷之曲」為特點的唐代大麴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同時,祖國內地盛行的《破陣樂》、《六么》、《涼州》等大麴,也在這時傳入吐蕃與南詔,對當地音樂在藝術上的提高,起了有益的影響。

㈩ 漢語音樂對中國音樂發展有什麼影響

柴可夫斯基生活的年代正處於沙皇專制制度腐朽沒落的時期。他熱愛祖國,關心俄國... 賦予舞劇音樂以交響性的發展,使之更富於戲劇性,大大提高了舞劇音樂的表現力。...

閱讀全文

與中原地區的音樂對中國音樂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圍牆歌詞 瀏覽:230
道奇酷威廣告背景音樂 瀏覽:106
比喻輕音樂之美的文字 瀏覽:542
小號音樂下載 瀏覽:578
歌曲專輯圖下載地址 瀏覽:867
財神駕到歌曲mp3下載 瀏覽:734
琴歌指彈海闊天空吉他譜 瀏覽:355
下載mp4格式的音樂 瀏覽:352
電腦聽音樂用什麼 瀏覽:512
最好酷狗音樂播放器 瀏覽:502
信樂團隊的假如簡譜 瀏覽:243
平安酷狗音樂 瀏覽:760
佳人輕撫桃花mp3下載 瀏覽:453
infinite網易雲音樂 瀏覽:844
歲月趙忠祥背景音樂 瀏覽:980
如何將電腦的歌體添加到蘋果音樂 瀏覽:672
fade鋼琴mp3 瀏覽: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樂 瀏覽:806
成都彩虹小學音樂老師 瀏覽:496
鳳凰傳奇星光歌曲點評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