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象派音樂的代表人物是誰
1、 德彪西:(1862--1918) 被譽為印象派音樂大師。他的音樂雖然是標題性的,但它不企圖講述一個故事或某些特定的情感,而是創造一種符合作品的主題或標題的"情緒"或氣氛。他的《夜曲》、《大海》、《意象集》等,也都是印象主義管弦樂的傑作。德彪西以後,再也沒有人寫出這些富有管弦樂音調色彩的作品了。 德彪西是20世紀最偉大、是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2、 拉威爾:莫里斯·拉威爾(1875—1937)是著名的法國印象派作曲家的最傑出代表。他七歲開始學鋼琴,十四歲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早期的印象派音樂熱衷於明暗對比,而拉威爾作為印象派音樂家則大大發展了印象派音樂的表現力。
德彪西的代表作《水中倒影》拉威爾的代表作《波萊羅》
㈡ 印象主義音樂的風格特徵是什麼
印象主義音樂並不通過音樂來直接描繪實際生活中的圖畫, 而是更多地描寫那些圖畫給我們的感覺或印象,渲染出一種神秘朦朧、若隱若現的氣氛和色調。
在樂曲的形式上多採用短小的、不規則的形式,以便更好地體現出印象主義音樂較為自由的特點。
印象主義音樂盛行的時間不很長,它很快就被更加激進與富於變化的現代音樂所代替,但印象主義音樂 卻是音樂發展史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從此音樂藝術開始了一個具有根本意義的轉變。 正因為如此,印象主義音樂才得到了非常的重視,其藝術性與重要性也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理解與承認。
印象主義音樂的作品多以自然景物或詩歌繪畫為題材,突出瞬間的主觀印象或感受;在音樂語言上突破大小調體系,重視和聲、織體和配器的色彩;擅長表現幽靜朦朧、飄忽空幻的意境。
它深受當時印象主義繪畫和象徵派詩歌的影響,追求刻畫實物周圍的色彩與光影在瞬間的迷離變幻。因此,在印象派的音樂中,富有色彩效果的和聲遠比旋律重要。
由於鋼琴兼有和聲以及音色精緻變化的功能,又能在琴槌、琴弦和踏板的巧妙組合之中產生奇妙的泛音效果,最能表達雲霧水性音響的靈動之感,因而十分適宜表現印象主義的風格。不僅如此,印象主義音樂在聽覺感受、觀念意識和心靈體驗上都超越傳統進行了全方位的更新。
(2)印象派音樂模仿中國擴展閱讀:
印象主義音樂常常使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①在曲調發展上避免使用浪漫主義音樂中常見的重復、擴充、展開等表現手段,而以短小的曲調細胞組合成一種新穎的動機語匯。聲樂曲調與言語音調密切結合,近似朗誦;器樂曲調也很少有氣息寬廣的線條。
②在節奏上喜歡使用復節拍與復節奏,節拍不規則地細分減弱了推動力,呈現鬆散流動的狀態。
③重視調式的表現力,根據形象要求採用相應的調式,如各種五聲音階、中古調式及全音音階。擴大調性概念,常避免出現明確的收束式。全音音階的運用使調式中的每一個音居同等地位,減弱了調中心感,出現多調性因素。
④由於喜好對不同的色彩與音響作平面的、繪畫式的並列,和聲成為最重要的表現手段。通過增加和弦結構的可能性與減弱和聲進行的功能性,得到極其豐富的和聲色彩。
⑤音色豐富、獨特而新穎。在聲樂作品中,男高音與女高音常使用缺乏光彩和戲劇力量的低音區;廣泛運用各種樂器演奏法上的色彩手段,如木管的低音區、銅管大量使用弱音器與阻塞音,銅管在樂隊中的作用往往不在於加強力度,而為了取得多變的色彩效果等。
⑥配器與織體安排新穎。如弦樂組常常細分,小提琴的高音伸展到過去很少用的音區,大提琴擔任小提琴的角色,中提琴演奏低音,造成模糊不清之感;突出豎琴、鋼片琴、三角鐵和鍾琴清澈的音響,使管弦樂色彩繽紛,把力度與音色聯系起來。
⑦結構往往鬆散模糊,但許多作品仍可看到三部曲式的輪廓。
㈢ 印象派音樂的特點!
在印象派的音樂中,富有色彩效果的和聲遠比旋律重要。由於鋼琴兼有和聲以及音色精緻變化的功能,又能在琴槌、琴弦和踏板的巧妙組合之中產生奇妙的泛音效果,最能表達雲霧水性音響的靈動之感,因而十分適宜表現印象主義的風格。不僅如此,印象主義音樂在聽覺感受、觀念意識和心靈體驗上都超越傳統進行了全方位的更新。法國印象主義鋼琴音樂作曲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克勞德·德彪西和莫里斯·拉威爾。
作為印象派音樂的創始人,德彪西的創作特點與浪漫主義有著直接的承傳關系。從他的鋼琴作品標題來看,德彪西喜歡把創作寄託於夢幻世界,而這正是浪漫主義音樂的一大特點。盡管德彪西描繪大自然的題材比比皆是,但他並沒有像浪漫主義音樂那樣借景抒情,而是超然物外,精神遨遊在水光山色之中,在虛無縹緲的意境中進入一個忘我無我的境界。德彪西是繼肖邦之後的又一位挖掘鋼琴內在音響的大師,他打破了調性的束縛,開拓了鋼琴音色的微觀世界。
與德彪西相比,作曲家拉威爾在鋼琴音樂創作風格上有著很大的差異,他在逐漸擺脫印象主義美學思想的約束,回到更古老純粹的法國傳統。拉威爾享有管弦樂配器大師的盛名,敏銳的色彩感大大地影響了他的鋼琴創作。如果說德彪西主要從鋼琴本身去發掘表現潛力和音響層次,拉威爾則更注重從樂隊配器的角度來發揮鋼琴音響的色彩性。其鋼琴作品以組曲《鏡子》、《夜之幽靈》和兩首鋼琴協奏曲最為著名。
㈣ 德彪西的印象派音樂代表作是什麼
德彪西的印象派音樂代表作是1892年創作的管弦樂《牧神午後前奏曲》,這是根據象徵派詩人馬拉美的同名詩歌創作的。
㈤ 音樂論述:印象派音樂德彪西
德彪西十分反感自己被稱為印象派作曲家。事實上,他受法國象徵派詩人馬拉美的影響極深。馬拉美說過,「詩不是用思想寫成的,而是用詞語寫成的」。好的詩氣韻天成,朗朗上口,使人著迷。那首《牧神午後前奏曲》,就是德彪西根據馬拉美1876年的同名詩篇寫成的。德彪西的作曲技法,猶如馬拉美詩中的詞彙:不再講述一則故事,而是暗示一種意象或心境;沒有大段和重復的旋律,而是一些互不連貫的短小動機,在空氣中自由飄浮;力度和高潮只是短暫的閃現,反映微妙和難於捉摸的感覺。
1905年德彪西完成了交響素描《大海》,隱現大海景色微妙的變化和光影瞬間的搏動。不料當年在巴黎首演時卻慘遭失敗,原因是當時的指揮和樂隊都難以駕馭這部作品中創新的和聲、復雜的聲部和變化無常的節奏。直到1908年第二次演出時,德彪西親自指揮,樂隊似乎才恍然大悟,找到了感覺。第二年托斯卡尼尼把《大海》列入自己的保留曲目,就此成為音樂會的經典曲目。這部交響素描吸引了不少著名指揮家參與演繹。卡拉揚在1953年和1964年有過兩次錄音。在眾多的版本中,我喜歡卡拉揚1964年的錄音,使人有一種既興奮又暈眩的感覺。柏林愛樂的弦樂聲部豐沛淋漓,木管聲部的細節精彩出眾,銅管的魅力所向披靡,幾乎無可挑剔。
「大海」的第三段「風與海的對話」才是這部作品的重頭戲。這個樂段的配器之復雜是罕見的,對樂隊要求極其精確與完美的演奏,任何樂隊和指揮家都不敢掉以輕心。在滾動的定音鼓聲中,低音弦樂產生出晦暗的氣氛。弦樂聲部向上進階的震音,迎來的不是金碧的旭日,而是驚心動魄的海上風暴。銅管樂器以咄咄逼人之勢,顯示出大自然狂暴威力,掀起濤天濁浪,把太陽打入海底。音樂所展示在無垠的空間中,風的怒吼和浪的狂嘯,使人震懾。此時的大海已一片昏黑,只能聽任大自然的肆虐。而後,圓號聲又把光明投向黑暗,使狂怒的大海平息下來。
由於德彪西刷新了各種樂器表現的可能性,欣賞這部作品也要有一對能感受各種樂器的音色和分辨細微變化的耳朵。在交響音樂世界,許多作曲家曾都以大海為主題繪出了音樂肖像。而德彪西的交響素描給人們置身於大自然奇觀中的一種新的感觸與印象。雖然德彪西的作品還存在調性,但是幾乎已經被革新到分崩離析的地步。他所開創的二十世紀改革之風氣,從此後一發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