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的藝術形式有哪些要常用的。
書法
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漢字在漫長的演變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繼承等重要的社會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中國文字起源甚早,把文字的書寫性發展到一種審美階段——融入了創作者的觀念、思維、精神,並能激發審美對象的審美情感(也就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書法的形成)。中國的歷史文明是一個歷時性、線性的過程,中國的書法藝術在這樣大的時代背景下展示著自身的發展面貌。在書法的萌芽時期(殷商至漢末三國),文字經歷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隸(八分)、草書、行書、真書等階段,依次演進。在書法的明朗時期(晉南北朝至隋唐),書法藝術進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隸趨從於簡易的草行和真書,它們成為該時期的主流風格。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出現使書法藝術大放異彩,他的藝術成就傳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時,唐代一群書法家蜂擁而起,如:虞世南、歐陽詢、楮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大名家。在書法造詣上各有千秋、風格多樣。明清的作品雖然流傳很多,但裡面魚目混珠、濫竽充數者也大有其作。因此,對於當下藝術市場中的收藏家、收藏界來說,購買、收藏這部分作品時應保持謹慎的態度
中國畫
中國畫簡稱"國畫",是中華民族創造的具有悠久歷史與鮮明民族特色的繪畫。中國畫以線條為造型的主要手段,講究用筆,用墨,使線、墨、色交相輝映,達到"氣韻生動"的藝術效果;特色之二,為"托物喻情,畫中有詩",特色之三為詩,情、畫、印融為一體。中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強調融化物我,創制意境,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由於書畫同源,以及兩者在達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筆、線條運行有著緊密的聯結,因此繪畫同書法、篆刻相互影響,形成了顯著的藝術特徵。
中國畫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大類:
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從東晉顧愷之的《洛神》到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從明代唐伯虎的《秋風紈扇圖》到清代鄭板橋的《梅竹》;
從近代吳昌碩的《花鳥》到張大千的《山水》,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袁振西.中國畫
《馬》,等等。
歷代畫家創造了無數的畫卷,故宮博物院收藏了成千上萬的名畫,而日本東京大學出版的《中國繪畫總合目錄》中著錄的我國流散在美國、日本、東南亞等國家的名畫竟有3900件。
京劇
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簧」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已有200年歷史。它的表演藝術趨於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脫了舞台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以達到「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之一。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武術
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術,是我國傳統的體育項目。(《現代漢語詞典》)
武術還有其他名稱:功夫,武功和國術或武藝,中國傳統體育項目。其內容是把踢、打、摔、拿、跌、擊、劈、刺等動作按照一定規律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種攻防格鬥功夫、套路和單勢練習。武術具有極其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和豐富起來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 目前武術劃分為散打和套路,散打又叫散手,是武術的擂台形勢式,套路則為武術的表演形式。
⑵ 中國的器樂演奏的發展情況有哪幾種形式
中國的器樂演奏的發展情況有兩種,一是器樂與其他藝術形式相結回合得到發展,比答如,唐以前的歌舞音樂,宋代以後的說唱、戲曲音樂。二是純樂器音樂的獨立發展。早在商周時,中國就有了琴、瑟、竽等樂器獨奏的形式。春秋時期就有師曠演奏的琴曲《清角》,孔子的《獲麟藻》、《幽蘭》,宋玉的《秋竹》、《積雪》等琴曲,並有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的佳話。秦漢時又有了《廣陵散》、《胡笳十八拍》等優秀琴曲。南北朝時,出現了琴.曲《酒狂》和笛或簫曲《梅花三弄》。唐代的器樂演奏達到了空前繁榮,琴曲中的代表作是晚唐陳康土創作的《離騷》,另外,唐代的琵琶、箜篌、箏、笛、笙等器樂演奏中涌現出了許多優秀的演奏家。宋代以後,說唱、戲曲的興隆,促進了二胡、四胡、京胡等拉弦樂器的發展。
⑶ 列舉我國說唱音樂有哪些分類,歸納出演奏形式
中國漢族民間音樂分為民間歌曲,民間舞蹈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民間器樂5部分。
民間歌曲:民間歌曲是勞動人民在生活和勞動中自己創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它以口頭創作、口頭流傳的方式生存與民間,並在流傳過程中不斷經受著人民群眾集體的篩選、改造、加工和提煉。因此,流傳至今的民歌集結了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不同經歷的人民群眾集體的智慧、情感體驗和音樂藝術的情感表達方式。
民間舞蹈音樂:在我國各民族的民間舞蹈中,載歌載舞、歌舞樂三者結合的形式更具有代表性,因此,過去常以「民間歌舞音樂」的名稱來指稱我國民間舞蹈音樂。
說唱音樂:說唱指曲藝表演,RAP既為說唱樂。說唱樂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
戲曲音樂:戲曲音樂是戲曲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區分劇種的重要因素。戲曲音樂由歌唱和器樂伴奏兩部分組成。它與戲曲藝術的各種表現手段有密切的關系,適應並體現戲劇性的要求,是一種與戲劇表演密切結合、並為戲劇表演服務的音樂。
民間器樂:器樂是相對於聲樂而言,完全使用樂器演奏而不用人聲或者人聲處於附屬地位的音樂。演奏的樂器可以包括所有種類的弦樂器、木管樂器、銅管樂器和打擊樂器,有的器樂曲也應用部分人聲作為效果,但部分作曲家有時也加入一些人聲,例如《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歡樂頌》合唱部分,但總的來說交響曲屬於器樂而不屬於聲樂。
⑷ 聲樂的演唱形式有哪些 標准答案是6個!
聲樂的演唱形式有獨唱、齊唱、合唱、對唱、重唱、輪唱六種。
1、獨唱
一個人單獨演唱歌曲,稱為"獨唱"。人聲分類中的任何聲部都可以擔任獨唱。演唱時一般用鋼琴或小樂隊伴奏,有時還可加入人聲伴唱。
2、齊唱
很多人一起演唱單聲部的歌曲,稱為"齊唱"。齊唱的人數多少不限,可以是男女混聲齊唱,也可以是男聲齊唱或女聲齊唱。
3、合唱
將許多人分成幾個聲部,同時演唱有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曲調的歌曲,稱為"合唱"。常見的合唱形式有:混聲二部合唱(由男女聲混合組成),混聲四部合唱(由女高、女低、男高、男低四個聲部組成),同聲合唱(分男聲、女聲、童聲的二部、三部合唱)等形式。
4、對唱
兩個人或兩人作對答式的演唱,稱為"對唱"。對唱有男女聲對唱,男聲對唱,女聲對唱等形式。 對唱大多是單聲部歌曲,氣氛熱烈而歡快。
5、重唱
多聲部的歌曲每聲部只有一人(或二人)演唱的,稱為"重唱"。重唱有男女聲二重唱,男聲或女聲重唱(包括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等形式。
6、輪唱
將許多人分成兩個或三個、四個聲部,各聲部相隔一定的拍數,先後演唱同一曲調,稱為"輪唱"。 輪唱時,各聲部形成此起彼落、相互呼應的熱烈氣氛。這種手法叫做"卡農",是復調音樂的一種。
聲樂的唱法
1、美聲唱法
美聲唱法產生於17世紀初葉的義大利,以音質圓潤飽滿,音色華麗流暢而著稱。在長達幾個世紀的發展過程中,美聲唱法因為有大批專家學者的精心研究,其歌唱理論與訓練方法在三種唱法中,是最完整和系統化的。
美聲唱法在演唱方法上又分豎唱法和橫唱法兩種。所謂「豎」唱法是因為歌唱時嘴巴上下拉開,形成長條型或橢圓狀的O型; 喉嚨以上下打開為主,會厭軟骨充分「豎」起,聲音給人有「豎」或垂直的感覺。
所謂「橫」唱法則是歌唱時嘴巴左右拉開,露上齒亦像在笑;喉嚨前後打開,不強調會厭充分「豎」起,而突出聲帶的張力——阻力為發音主體。由於聲帶的位置呈前後向,因而聲音則有「橫」的感覺。
在歌唱實踐中是選擇「豎」唱法還是選擇「橫」唱法,主要是要根據每個人的具體生理條件及歌唱愛好者心目中所嚮往的聲音模式而定。總而言之,不論選擇哪種唱法,只要運用得法,都可能達到歌唱表演的最佳境界。
2、民族唱法
中國民族民間唱法是我國傳統民族唱法的一個總稱,它是以演唱民歌為主要目的的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一種演唱模式。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就漢民族而言,由於各地區在風土人情,生活習慣,以及思想感情的表達形式上的差異,其表現民歌內在含意的重要手段一唱法及其風格也是不相同的。造成這種差別的主要原因,應該說還是來自於不同的民族種類與不同的民歌風格的影響。
我國的民歌種類繁多、歷史悠久。在幾千年的發展與變化之中,逐漸形成了屬於各民族自己的多品種的民歌形式,這其中以漢族北方的山歌和南方的小調最有影響力和最有穿越時空界限之能力,並作為中國民歌的主要形式而不斷地向前發展。
北方的山歌具有粗獷質朴、直爽豪放的特點,如青海的《花兒》、陝北的《信天游》以及內蒙的《爬山調》等,給人以一種身居山間曠野之中,領略高原牧場自然美景的爽朗舒暢之感。
而南方則以江蘇的小調為最有特色,如歌曲《茉莉花》、《無錫景》、《姑蘇風光》等,曲調細膩委婉、膾炙人口、柔和而又流暢,給人以鴛鴦戲水、鳥語花香,小河潺潺流水之美感。
這兩種不同形式的民歌風格,代表了中國民族唱法的基本表現風格,但在唱法的技能技巧方面,民族唱法還強調「字正腔圓」,注重發聲的自然性和聲音靠前、在行腔咬字中唇與齒的有力配合,以獲得「字清」而「韻正」的最佳效果等特點。
3、流行唱法
流行唱法是「流行歌曲唱法」的簡稱,又稱通俗唱法。「流行歌曲」這個概念是不準確的,准確的概念應為商品歌曲,即以贏利為主要目的創作的歌曲。它的市場性是主要的,藝術性是次要的。因而流行唱法准確的概念應為「商品歌曲唱法」。
流行唱法最大的特點,就是簡單易唱、通俗方便。雖然在國內起步較晚,但發展迅猛,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其影響力已超過了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正所謂:極易上口,人人歌之。
流行唱法是一種具有較強即興性的唱法,由感而發,隨口可唱。在技能技巧的運用上不同於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那樣規范,而著重強調其「感覺」。一個歌手是否能夠發展成為歌星,不是要看他是否具備一副優質的嗓子,而是要看他是否具有較強的樂感和摹仿力。
由於流行唱法具有追求個性與特色的特點,在唱法分類上有「氣聲」唱法、「沙啞式」唱法和「喊式」唱法等幾種。「氣聲」唱法的特點主要是喉部鬆弛,基本保持吸氣的狀態,發聲時聲帶不需要閉緊而留有較大的空隙,以使其漏氣,聲音空和暗,因而也可稱其為「漏氣式」唱法。
「沙啞式」唱法的特點是喉器上提,氣息集中沖擊鬆弛的聲帶且著力於喉部,使之出現氣泡聲,故有沙啞感。
所謂「喊式」唱法,主要是運用大本嗓去歌唱,並且刻意使聲音橫向發展。由於用力較大,聲音既白而又尖硬,故有「喊」的感覺。
網路—聲樂
網路—演唱形式
⑸ 中華民族特色戲曲表演形式有哪些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發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雖說它的淵源來自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但區別一個劇種所顯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現在它來自不同聲腔系統的音樂唱腔。這些音樂唱腔則是以所產生地區的語言、民歌、民間音樂為依據,並兼收其他地區音樂而產生的。各個劇種的劇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凈、丑等不同臉變化的腳色行當充任。表演上著重運用以生活為基礎提煉而成的程式性動作,和虛擬性的空間處理。講究唱、做、念、找藝術,表演運輸和富裕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區別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祁劇、河北梆子、安慶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中國古代戲劇因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所以稱做「戲曲」。中國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明雜劇、傳奇和明清傳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戲和其他地方戲的傳統劇目在內,它是中國民族戲劇文化的通稱。
http://ke..com/view/25871.htm
⑹ 中國藝術形式有哪些
一、書法
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漢字在漫長的演變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繼承等重要的社會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中國文字起源甚早,把文字的書寫性發展到一種審美階段——融入了創作者的觀念、思維、精神,並能激發審美對象的審美情感(也就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書法的形成).中國的歷史文明是一個歷時性、線性的過程,中國的書法藝術在這樣大的時代背景下展示著自身的發展面貌.在書法的萌芽時期(殷商至漢末三國),文字經歷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隸(八分)、草書、行書、真書等階段,依次演進.在書法的明朗時期(晉南北朝至隋唐),書法藝術進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隸趨從於簡易的草行和真書,它們成為該時期的主流風格.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出現使書法藝術大放異彩,他的藝術成就傳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時,唐代一群書法家蜂擁而起,如:虞世南、歐陽詢、楮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大名家.在書法造詣上各有千秋、風格多樣.明清的作品雖然流傳很多,但裡面魚目混珠、濫竽充數者也大有其作.因此,對於當下藝術市場中的收藏家、收藏界來說,購買、收藏這部分作品時應保持謹慎的態度
二、中國畫
中國畫簡稱"國畫",是中華民族創造的具有悠久歷史與鮮明民族特色的繪畫.中國畫以線條為造型的主要手段,講究用筆,用墨,使線、墨、色交相輝映,達到"氣韻生動"的藝術效果;特色之二,為"托物喻情,畫中有詩",特色之三為詩,情、畫、印融為一體.中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強調融化物我,創制意境,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由於書畫同源,以及兩者在達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筆、線條運行有著緊密的聯結,因此繪畫同書法、篆刻相互影響,形成了顯著的藝術特徵.
中國畫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大類:
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從東晉顧愷之的《洛神》到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從明代唐伯虎的《秋風紈扇圖》到清代鄭板橋的《梅竹》;
從近代吳昌碩的《花鳥》到張大千的《山水》,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袁振西.中國畫
《馬》,等等.
歷代畫家創造了無數的畫卷,故宮博物院收藏了成千上萬的名畫,而日本東京大學出版的《中國繪畫總合目錄》中著錄的我國流散在美國、日本、東南亞等國家的名畫竟有3900件.
三、京劇
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簧」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已有200年歷史.它的表演藝術趨於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脫了舞台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以達到「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之一.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四、武術
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術,是我國傳統的體育項目.(《現代漢語詞典》)
武術還有其他名稱:功夫,武功和國術或武藝,中國傳統體育項目.其內容是把踢、打、摔、拿、跌、擊、劈、刺等動作按照一定規律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種攻防格鬥功夫、套路和單勢練習.武術具有極其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和豐富起來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 目前武術劃分為散打和套路,散打又叫散手,是武術的擂台形勢式,套路則為武術的表演形式.
⑺ 表演形式有哪些
1,音樂
音樂是以聲音為物質媒介,以時間為存在方式並且訴諸聽覺的藝術。音樂不像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那樣,能夠直接提供空間性並且在時間中凝固不變,它在時間中展開並完成,具有時間上的連續性和流動性。
2,舞蹈
舞蹈是人體動作的藝術。它通過有節奏、有組織和經過美化的流動性動作來表情達意。舞蹈表情、舞蹈動作、舞蹈構圖是舞蹈藝術的三要素。舞蹈表情運用舞蹈手段表現出人的各種情感,是構成舞蹈形象的重要因素,也是觀眾進行欣賞,獲得共鳴的橋梁。
3,話劇
話劇本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劇作、導演、表演、舞美、燈光、評論應該說是缺一不可。更不可缺少的是接受這門藝術的對象,觀眾。
4,曲藝
曲藝是中華民族各種說唱藝術的統稱,它是由民間口頭文學和歌唱藝術經過長期發展演變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曲藝發展的歷史源遠流長。
5,雜技
雜技,是包括各種體能和技巧的表演藝術,《簡明不列顛網路全書》稱它是「一種有悠久歷史的專門藝術,包括跳、身體技巧和平衡動作,較晚時又使用長桿,獨輪自行車、球、桶、綳床及吊架等器械」。
⑻ 舉例說明民族器樂曲有哪些演奏形式
演奏形式編輯
一、獨奏
</strong>在中國民族器樂中,各類樂器都可以獨奏。在古代,高度發展的獨奏樂器是古琴、琵琶和箏,僅現存的歷代琴曲譜集和在各種文獻中所見的琴曲譜,就達150餘種。在當代,常見作獨奏的還有二胡、笛、嗩吶等。
獨奏類器樂,藉助樂器獨特的音色、表現性能和演奏者高超的演奏技巧,使樂曲精美絕倫、細膩入微,有時甚至令人嘆為觀止。如琵琶曲<十面埋伏>運用了「夾掃」、「並雙弦」和「推」、「拉」等技巧,生動地表現了古戰場上千軍萬馬、刀光劍影的鏖戰場面,聽來讓人驚嘆不已。這里的琵琶「輪指」正如詩人白居易的名句「大珠小珠落玉盤」,給人以美的享受。
二、器樂合奏</strong>
傳統的民間器樂合奏,依其不同的組合,可以分成六類:鑼鼓樂(以鑼鼓為主奏的打擊樂)、嗩吶鑼鼓樂(以嗩吶為主奏、以鑼鼓等為助奏)、鼓吹樂(分別以嗩吶、管子或笛子為主奏,用鑼鼓等擊節),絲竹鑼鼓樂(絲竹樂隊與鑼鼓樂隊合奏)、絲竹樂(笛、簫等與拉、彈弦樂器合奏);弦索樂(拉、彈弦樂器的合奏)。
鑼鼓樂:這種合奏樂較單純,樂隊為單一色的打擊樂器組成,少數情況下,可加一兩種有高音的樂器,如十面雲
鑼等。其主要運用的樂器有:大鑼、小鑼、大鼓、小鼓、大鈸、小鈸、木魚和雲鑼等。它之所以形成一個樂種,一方面是各種地方戲曲樂隊「武場音樂」的長期實踐,特別是表演之前的「開台鑼鼓」,使它有了獨立演奏的機會。另一方面,則是民間節日活動中的鑼鼓音樂,經過長期的磨練,也會積累許多曲牌。民間將這種純鑼鼓合奏稱為「清鑼鼓」其代表性的地方樂種有江南一帶的「十番清鑼鼓」、湖南省的「十樣景鑼鼓」、四川省的「鬧年鑼鼓」和「花鑼鼓」、陝西省的「打瓜社」、山西省的「威風鑼鼓」和「絳州鼓樂」等。每一種鑼鼓都有保持本地區特色的曲牌,如「絳州鼓樂」,全樂隊用帥(特大)、將(大)、校(中)、卒(小)四種鼓及響板、小鈸、鈸、得鑼組成,不僅演奏傳統曲牌如<滾核桃>、<花敲鼓>等,還創作了<牛斗虎>、<老鼠娶親>,<啦呱>、<秦王點兵>等樂曲,影響甚廣。「鬧台鑼鼓」,原為戲曲的開場鑼鼓,後變為獨立的鑼鼓樂種。代表性曲牌有<湖廣鑼>、<十樣景>、<串子>、<鬧元宵>、<南瓜蔓>等。
吹打樂(包括嗩吶鑼鼓樂和絲竹鑼鼓樂):在這種合奏音樂中,雖然有明確的主奏樂器,但打擊樂也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吹打樂是中國傳統器樂樂種。由吹管、打擊兩類樂器演奏,民間俗稱鑼鼓或鼓吹,如十番鑼鼓、潮州鑼鼓、西安鼓樂、山東鼓吹等。吹打樂歷史悠久。在一些流傳至今的民間吹打樂中,可以看到在樂曲形式及曲牌名稱方面與唐、宋音樂的聯系。吹打樂的演奏者多為農民、城市手工業者和僧人、道人。僧、道所演奏的樂曲雖來自民間,但後來的發展自成一派,如吹打曲<普庵咒>、<
五聲佛>等。吹打樂的主要演奏場合為慶典、節日、婚喪和農閑季節的迎神賽會等。在演奏曲目和演奏風格上,又分為粗吹鑼鼓和細吹鑼鼓兩類。粗吹鑼鼓多用嗩吶、管、長尖等樂器,聲勢浩大。代表曲目如十番鑼鼓中的<將軍令>、晉北鼓樂中的<大得勝>等;細吹鑼鼓則常用竹管主吹,有時輔以絲弦。代表曲目如浙東鑼鼓中的<萬花燈>、十番鑼鼓中的<滿庭芳>等。吹打樂的演奏有坐樂、行樂兩種。坐樂演奏於室內,常演奏需時間較長的全套曲目;行樂演奏於室外,經常在道路行進時邊走邊演奏。行樂一般只演奏全套曲目的一部分。
鼓吹樂:古樂的一種。用鼓﹑鉦﹑簫﹑笳等樂器合奏。源於北方少數民族。漢初邊軍用之後漸用於朝廷。當時鼓吹樂被認為是很隆重的音樂萬人將軍方可備置。魏晉以後牙門督將五校均得用之明以後士庶吉凶之禮及迎神賽會亦均用之。歷代鼓吹樂多有歌辭配合。
鼓吹樂</strong>:一種以吹奏樂器為主、少量打擊樂助奏的民間合奏。它的分布比任何民間樂種都更加廣泛。鼓吹作為一個獨立樂種,其自身又可再細分類,<中國音樂辭典>「鼓吹樂」條即將鼓吹樂分為四類,從中還可看出鼓吹樂所用樂器有笳、鼓、鞉、簫、角等:鼓吹樂的各類可按用途區分:(1)黃門鼓吹。由天子近侍掌握,主要列於朝廷,備食舉樂。黃門鼓吹亦用於專用的鹵簿。<西京雜記>:「漢大駕祠甘泉、汾陰,備千乘萬騎,有黃門前、後部鼓吹。」列殿廷、供鹵簿,就像後世「鼓樂」之有坐樂、有行樂。(2)騎吹,用於鹵簿,隨行車駕。應劭<漢鹵簿圖>說:「騎吹執笳。」漢畫象磚中,騎吹並見笳、鼓、鞉、簫等。(3)短簫鐃歌。主要用於社、廟、愷樂、元會、郊祀、校獵等場面盛大的活動。(4)橫吹。用為軍中馬上之樂,隨軍演奏。<樂府詩集>卷二十一:「有簫笳者為鼓吹(中略)有鼓、角者為橫吹。」
絲竹樂:即以絲弦與竹管樂器組成樂隊演奏的音樂。主要流傳於南方各地。樂隊規模不大,少則五人,多則十餘人。代表性樂種有「江南絲竹」、「廣東音樂」、「潮洲弦詩」、「福建南音」及雲南省麗江納西族「白沙細樂」等。
「江南絲竹」是流行於江蘇省南部、浙江省西部、上海市地區的絲竹音樂的統稱。因樂隊主要由二胡、揚琴、琵 琶、三弦、秦琴、笛、簫等絲竹類樂器組成,故名。在這些地區的城市和農村都很流行絲竹樂,但風格完全不同。城市絲竹樂風格典雅華麗,加花較多,流傳很廣;而農村則常用鑼鼓,氣氛熱烈,風格簡朴。江南絲竹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演奏風格精細,在合奏時各個樂器聲部既富有個性而又互相和諧,支聲性復調織體寫法很有特點。樂曲多來自於民間婚喪喜慶和廟會活動的風俗音樂,有的是長期流傳於民間的古典曲牌。江南絲竹傳統的技法中有你繁我簡、你高我低、加花變奏、嵌擋讓路、即興發揮等手法,並逐步形成"小、細、輕、雅"的風格特色。這種技法和風格包含了人與人之間相互謙讓、協調創新等深刻的社會文化內涵。絲竹樂來自民間,植根民間,簡便易行,適宜推廣,有重要的民俗文化價值。江南絲竹樂隊編制比較靈活,它以二胡、笛子為兩件主要樂器,一般三至五人,多亦可七、八人。彈弦樂器有小三弦、琵琶、揚琴;管樂器還有簫、笙;打擊樂器有鼓、板、木魚、碰鈴等,上海郊區農民樂隊的演奏,往往加用大件打擊樂器。江南絲竹著名的八首樂曲是<歡樂歌>、<雲慶>、<老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扳>、<四合如意>、<行街>。此外,<鷓鴣飛>,<柳青娘>、<高山流水>、<霓裳曲>、<倒扳槳>等樂曲亦常演奏。這類音樂的基本風格細膩、柔軟、優雅、曼麗,具有濃厚的水鄉特色。
「廣東音樂」主要流傳於珠江三角洲,是19世紀末及20世紀初在當地民間「八音會」和粵劇伴奏奏曲牌的基礎上 逐漸形成的。常規器樂有粵胡、秦琴、琵琶、揚琴、洞簫、喉管、笙及木魚、鈴。初期僅有二弦、提琴、三弦、月琴、橫簫,俗稱「五架頭」其演出場合較廣泛,或為戲曲演出的墊場,或在茶樓、酒肆由流浪藝人表演,或為婚喪喜慶助興,或為百姓自娛。大批粵樂家自編自創,已積累了數百首曲目。如<旱天雷>、<雨打芭蕉>、<雙聲恨>、<步步高>、<餓馬搖鈴>、<連環扣>、<賽龍奪錦>、<平湖秋月>、<孔雀開屏>等。
「福建南音」福建南音:又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被稱為音樂文化的「活化石」,唐代 琵琶普遍用撥子,且是橫抱姿勢,福建南音至今保持這一遺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與敦煌壁畫中的伎樂圖一樣。南曲主要流行於泉州市、閩南晉江、龍溪和廈門市,在台灣及南洋群島華僑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常規的「坐樂」樂隊二弦、琵琶、洞簫、三弦、拍板共五件樂器,又稱「上四管」以洞簫為主。「下四管」樂器為二弦、三弦、曖仔、琵琶、響盞、木魚、扁鼓等,是一種「行樂」。其音樂分指、譜、曲三大類。譜是有標題的器樂曲,共數十套,代表曲目有<四時景><梅花操><八駿馬><百鳥歸巢>等四大套。樂風極細柔、典雅。
「潮洲弦詩」是潮州民間絲弦和彈撥樂器演奏的小型合奏曲,分為「儒家樂」和「棚頂樂」兩種,目前流行的弦 詩樂以「儒家樂」為多。潮州音樂是流行於廣東潮、汕地區的民間器樂的總稱。其形式豐富多采,富有南國特色,不僅是中國的重要民間樂種之一,在東南亞一帶也廣為流行。演奏形式分為鑼鼓樂、笛套古樂、弦詩樂、細樂等五種。
「白沙細樂」是流傳於雲南麗江納西族聚居地區的一種傳統樂種。白沙位於麗江北部,細樂則是當地對這類音樂的俗稱,另有「簸石細麗」、「麗江古樂」之稱。相傳為「元人遺音」,說是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時,「革囊渡江」到麗江,受到納西族首領阿良的歡迎和幫助。為此,忽必烈在離開麗江時留下了隨軍的一半樂師和樂譜送給阿良作為謝禮,故又名「別時謝禮」。相傳「白沙細樂」原有十二個調,現能演奏的只有八個調,分別是<篤>、<一封書>、<三思及>、<美麗的白雲>、<公主哭>、<跺蹉>、<南曲>、<北曲>等八章,其餘均已失傳。樂器有笛、蘆管,束古杜、箏、二黃、胡琴等,是納西族的一種民間音樂。
弦索樂</strong>
弦索樂:即僅用絲弦樂器演奏的音樂。其品種頗少,流傳也不廣。流行於北方、南方和中原一帶。早見於宋元戲曲、曲藝的伴奏,後指幾件彈撥樂和拉弦樂器合奏的音樂。常用的樂器有箏、琵琶、揚琴、三弦、胡琴等。由於風格典雅,而有「雅樂」之稱又由於歷史悠久而被稱為「古樂」。如北京的「弦索十三套」、山東的「碰八板」、河南的「板頭曲」、廣東的「潮州細樂」等。依據不同的地域,表現出不同的地方色彩和各自的韻味風格。但在樂曲音調、樂隊組合、演奏形式、曲式結構等方面都有著很多共同之處。樂曲為套曲形式,多由68板的「八板體」短小樂曲構成,節奏嚴密有致。每件樂器都有自己獨立演奏的特色,各樂器配合默契,層次分明。常用曲目:「弦索十三套」有<十六板>、<合歡令>、<琴音板>、<清音串>等;「碰八板」有<大板第一>(箏奏<漢宮秋月>、揚琴奏<滿洲樂>、胡琴奏<丹浙>、琵琶奏<雙鳳齊鳴>)、<大板第二>(箏奏<美女思鄉>等、揚琴奏<滿洲詞>、胡琴奏<滿洲詞>、琵琶奏<文姬思漢>)、<大板第三>(箏奏《鶯囀黃鸝》等;揚琴奏《天下同》、胡琴奏<天下同>、琵琶奏<夜撞金鍾>)、<大板第四>(箏奏<琴韻>等、揚琴奏<流水>、胡琴奏<紅娘巧辯>、琵琶奏<鸞鳳爭巢>);「板頭曲」有<打雁>、<小飛舞>、<和番>、<思鄉>等;「潮州細樂」有<大八板>、<昭君怨>、<平沙落雁>、<柳青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