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現代音樂 發展方向
現代音樂的特點是流行音樂,所謂流行音樂,是指那些結構短小、內容通俗、形式活潑、情感真摯,並被廣大群眾所喜愛,廣泛傳唱或欣賞,流行一時的甚至流傳後世的器樂曲和歌曲。這些樂曲和歌曲,植根於大眾生活的豐厚土壤之中。因此,又有"大眾音樂」之稱。 流行音樂起源於美國的爵士音樂。20世紀初,美國出現了一種由多民族文化匯集而成的爵士音樂。這種新興音樂,以它獨特的演奏(演唱)方式,刷新了聽眾的耳目,轟動了全美國,又很快傳遍西歐各國。 在今天,流行音樂所包含的內容極其廣泛。在器樂作品中,它包括豐富多採的輕音樂、爵士樂、搖擺舞曲、迪斯科舞曲,探戈舞曲,圓舞曲以及各種不同風格的舞曲和各類小型歌劇的配樂等。 流行音樂中器樂作品的特點是:節奏鮮明,輕松活潑或抒情優美,演奏方法多種多樣,音響多變,色彩豐富,織體層次簡明,樂隊規模不大,現代作品多使用電聲樂器。聲樂作品的特點是:生活氣息濃郁、抒情、風趣、音域不寬,手法通俗、曲調順口、易於傳唱;歌詞多用生活語言,淺顯易,易為聽者接受和傳唱;歌手多是自成一格的流行歌星,發聲方法各有千秋,不受聲樂學派的約束,演唱時感情重於聲音技巧,動和自由不羈,自然親切,易引起聽眾的共鳴;小樂隊的強聲伴奏與歌聲融為一體。由於流行音樂具備上述特點,所以就能夠和群眾連在一起,無論文化水平的高低,都易於接受。
Ⅱ 我看待中國近代音樂的發展
學堂樂歌在中國近代新音樂發展中的啟蒙作用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出現了學習西方的洋務運動。自1860年起,清政府為抵禦外辱,為培養急需人才,開辦了新式學校,盡管在這些學校中,沒有近代意義上的學校音樂教育,但客觀上為中國近代學校音樂教育的出現作了教育體制上的准備。甲午戰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徹底破產。一次又一次喪權辱國的條約,迫使政治精英們認識到,只有向日本學習,走西方的路,才能避免亡國的危險。由於地域、交通運輸和通訊的局限,中國人看到的世界首先是日本那塊「扶桑島國」,於是效仿日本成了一時之風。以康有為和梁啟超為首的資產階級改良派極力鼓吹「變法維新」,主張效法日本學習西方科學文明,積極提倡在學校中設立樂歌科,發展音樂教育,記述樂歌作者和評論作品,提出改革音樂的主張。康有為主張:「遠法德國、近效日本、以定學制」;梁啟超認為:「今日不從事教育則已,苟從事教育,則唱歌一科,實為學校中萬不可缺者。舉國無一人能譜新樂,實為社會之羞也」,「樂堂漸有發達之機,可謂我國教育界前途一慶幸」。
為建立全國范圍內的近代學校制度,清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章程。其中,清朝廷在接受「戊戌變法」、「義和團」、「八國聯軍侵華」等一系列事件的教訓之後,於1901年頒布實行「變法新政」的決定。於是,在國內譯自日本的各種各樣的唱歌書得以陸續刊出,國內許多新學堂逐漸普遍開設了「樂歌」課。此外,從1902年後不斷有人志願到日本及歐洲專學或兼學音樂(如蕭友梅、高壽田、馮亞雄、陳從志、路黎元等人)。至1912年中華民國政府建立後,政府教育當局又明令規定「樂歌」課為中小學校的必修課,並提出對青少年學生進行「美育」教育,唱歌已成為當時社會文化生活中的一種新風尚。這些新的歌曲,當時統稱為「樂歌」課,後來音樂界將這時期的學校歌曲統稱為「學堂樂歌」
學堂樂歌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即辛亥革命以前的將近10年;辛亥革命以後的將近10年;「五四」運動以後至全國解放以前。第一個階段可以說是它的逐步萌發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由於是將對學堂樂歌的編寫和傳播直接同宣揚「富國強兵」的愛國教育和所謂「軍國民教育」相聯系,大家對此賦予很高的熱情,也產生了一批具有明顯愛國傾向的、對當時社會引起不小影響的、優秀的學堂樂歌代表作。第二個階段可以說是它比較順利地向全國普及的階段,對所發生的種種復雜的政治斗爭缺乏精神准備,因而反映在學堂樂歌中的題材內容是從關心政治到逐步迴避政治,開始較多地注意聯系青少年的生活現實和他們的審美要求,並相應產生了一批與之相連的學生特點更鮮明的作品。第三個階段則是它在新的歷史背景下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延續,由於這時在學校中的音樂課一般均已改稱為「音樂課」,因此對它的稱呼也就不再沿用「學堂樂歌」,而改為「學校歌曲」。
在當時,無論是洋務派的代表人物或是維新派的人士,建立新式學堂和開設音樂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喚起民眾(主要指青少年學生,也包括新軍士兵)的愛國熱情,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以維新派為主的知識分子,還有意識利用它向青少年進行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的教育,希望最終達到像日本那樣實現「變法維新」的政治要求。這樣就使得本來應是向青少年進行美育和普及音樂知識的普通音樂教育,擔負起大大超過其原有使命的負荷。但正因為有了這個與千百萬人民,與民族國家的命運休戚相關的出發點,人們對在當時推行學校音樂教育和傳播學堂樂歌給予了難以想像的熱誠,使得對這項工作的建設和發展塗上了一層崇高的神聖的光彩,賦予了一種不同尋常的時代緊迫感。
學堂樂歌的內容,大部分是反映了當時中國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要求學習歐美科學文明,實現「富國強兵」以「救國存亡」等民主主義和愛國主義的政治要求。它們在一定程度上也基本符合當時人民群眾反帝反封建的總的革命要求,如(何日醒)(夏頌萊編)、《中國男兒》(石更詞、辛漢編)等都是當時比較流行的、有代表性的學堂樂歌。另外,如《勉女權》(秋理編詞)、《纏足苦》等,是宣傳婦女解放的思想;一些作品則表達了要求實現資產階級共和政體,宣傳反對迷信、學習科學的思想,宣傳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來代替封建的舊習俗的思想。也有不少歌曲是專門作為向少年兒童進行一般的思想教育和知識教育的,辛亥革命初期,還出現了直接歌頌革命的歌曲。此外,學堂樂歌在當時曾深受一般青年知識分子的歡迎,得到了廣泛的流傳。但是必須指出,由於學堂樂歌所反映的主要是當時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政治認識和改革要求,因此它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有的摻雜了實質是大國沙文主義的觀點,有的則摻雜了實質上是大漢族主義的觀點。甚至有人還利用這種形式宣傳忠君、尊孔等封建思想。但是,在當時的學堂樂歌中,佔主動地位的還是改良派的思想觀點。
學堂樂歌的創作,處於中國近代音樂文化的起步階段,它是許多嚴肅的學者努力探索的結果,他深受維新運動和維新思想的影響。同其他方面向西方學習一樣,在音樂創作上也大膽吸取,只要認為有用,均可「拿來」,學堂樂歌的旋律大多數采自歐美的、特別是日本的歌曲曲調,甚至有些曲調還被不同的作者反復填上不同的歌詞。用我國民歌、小調的曲調來填詞的,數量卻極少(如《採茶歌》、《祖國歌》和《纏足苦》等)。產生上述情況主要是當時絕大多數從事歌曲編配的知識分子,以及後來在學校中擔任音樂課的教師,只是一些愛好音樂、關心新式教育的民主主義者(其中多數是一些留學國外的新派知識分子),有些是應聘來我國教書的日本教師,他們大多對我國的民間音樂並不熟悉。同時,當時這些知識分子受「維新運動」的影響,片面認為只有這些歐美近代、現代音樂的曲調才能起到鼓舞士氣的作用。此外,當時許多學堂樂歌的作者對歌詞應適合學生的理解力而盡可能做到通俗易懂,對於填詞同選曲在藝術上應注意結合等問題還沒有加以認真考慮。當時只有一小部分歌曲在曲調的選擇同歌詞的編配上結合較好,而在後來的實際流傳中也正是這些歌曲影響最大、延續最久。如《體操——兵操》(沈心工作歌)、《春遊》(吳懷疚作歌)、《揚子江》(王引才作歌)等就是較好的例子。在學堂樂歌的發展過程中,產生了一批新的音樂教育家,通過他們對學堂樂歌的創作、編配、推廣、介紹等方面的辛勤勞動,為我國學校音樂教育的創建和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如曾志忞、李叔同三人比較突出。隨著學堂樂歌的發展,西洋音樂及各種藝術形式(當時主要是唱歌、演奏風琴、鋼琴、提琴等)才開始得到了初步的介紹和進行技藝的傳授(如在某些教會學校內設立了琴科等)。在當時出版的唱歌教科書中,大多數還附帶五線譜或簡譜的讀譜法、簡單的基礎樂理,並且對怎樣彈奏風琴、鋼琴等作了初淺概要的介紹。同時,一些基礎的音樂理論讀物也得到了出版,如曾志忞的(《樂典大意》(1904)、沈彭年的《樂理概論》(1908)、高壽田的《和聲學》(1914)等。
之所以產生這種情況,既存在客觀的原因,也存在思想認識上的原因。客觀原因是:一方面由於我國學堂樂歌的產生,最初就是參照日本早期學校歌曲的經驗發展起來的,而一開始就是主要採取外國的現成歌調進行填詞的;另一方面,當時我國熱情從事學堂樂歌編寫的作者多數是留學國外的,或國內積極贊成維新的新派知識分子,他們中多數對我國的傳統音樂,特別是民族民間音樂不甚熟悉;同時,從本世紀初清廷轉而支持「廢科舉、辦學堂」的改良主張,為了滿足迅速發展起來的新學堂急需學校的教師,曾一度大量聘請日本的教師來我國擔任教學,其中包括一定數量的中小學音樂教師,他們對我國的傳統民間音樂則更不熟悉。當時我國有關政治、經濟、文化的改革,主要就是引進歐美和日本的體制和經驗,而要改掉的主要就是與封建體制密切相連的傳統舊文化(包括傳統的「舊樂」),因而當時確實不少有改革要求的知識分子認為只有用西樂才能起到振奮人心、鼓舞士氣的效果。盡管當時這種思想符合大多數積極擁護改革要求的進步主張,但今天看來應說是存在一定片面性的。因為事實上以我國的傳統音調進行填詞的《祖國歌》和《勉女權》都是當時比較受歡迎的學堂樂歌,它們也並不因此給人任何萎靡不振的影響。當然,在辛亥革命之後,這種現象也逐步有一定的改變。
縱觀上述學堂樂歌的興起、發展、內容和形式,都具有深刻的社會歷史背景,學堂樂歌之所以能為近代國人所接受,是和當時救國的吶喊以及歌詞本身所具有的新的思想內容息息相關的。盡管它的創作方法,都是對日本和西方的借鑒或照搬,但它卻在中國音樂歷程中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在得到「從西方音樂教育體系中引進的眾多的硬體部分,如新式學校、教育體制、原版教材以及有關樂器、樂器製造工藝的技術和演奏技能的運用等」的同時,失去的卻是在採用外來模式的過程中,只注重硬體的引人,忽視了文化互遞的關系,外來音樂文化傳統與本土音樂文化傳統間價值並存及其對音樂文化思維過程的教育功效」。由於當時政治背景的影響,在急功近利的指導思想下,是不可能讓人們有更多的考慮時間和選擇的。
但不管怎樣,學堂樂歌自它誕生起,就懷著近代音樂思潮最寶貴的品質及前所未有的果敢精神,艱難地邁出了第一步,而正是伴隨這第一步充滿對傳統勢力的反抗精神和飽含愛國主義的激情,開創了中國近代音樂創作的先河。
Ⅲ 現代流行音樂的發展趨勢
當今社會流行復音樂的發展展制現出百花爭鳴的繁榮局面,與上世紀末相比,本世紀以來的流行音樂發展
眷顧傳統文化是當今流行音樂表現出的發展趨勢之一,即關注民族傳統文化或被國人廣泛接受的西方傳統文化,並將其注入流行音樂的創作中。
新世紀以來,港台地區的流行音樂發展開始變得不景氣,有影響的歌手減少。與此同時,長期與大陸的隔絕致使港台地區的流行音樂呈現出一種挖掘傳統文化的「尋根」意識。而大陸的流行音樂文化水平在與港台流行音樂交流中得到提高的同時,也必然會關注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注入新興的流行音樂文化產業,以提高具有中國特色流行音樂的文化內涵。因此,「傳統化」就成為了中國流行音樂發展的必然趨勢。
Ⅳ 中國的近現代音樂發展主要在哪些方面
鄉村 電子 流行
Ⅳ 結合具體的音樂歷史事件,談一下你對中國近現代音樂發展的看法
現在中國已經沒有中國音樂了,都是流行歌曲,而且都是唱愛情(而且不是失戀就專是單相思,實在不行屬就天人永隔),能稱上藝術歌曲的也是按西方的風格來譜曲。總之中國古典音樂已經差不多了,而新時代的音樂又被流行歌曲給占據了。那種沒有生命力的歌曲不出現還好。即使藝術歌曲脫離了中國古典音樂的范疇,但起碼也有一定的中國特色,也可以算是新時代的中國歌曲。
Ⅵ 音樂發展大概可以分為幾個時期
1、古羅馬
時間約為公元前3200年~公元400年。這部分的音樂資料只能從考古而來,從發掘出的繪畫、雕塑及少量流傳下來的詩歌文學與哲學著作可以進行了解,但幾乎是不可能聆聽與欣賞。
有資料統計這一階段殘存下來的樂譜還不到10件,但是從殘存下來的雕塑等諸多文化遺產可以看出曾經存在過的輝煌與成就,古希臘的大哲學家都曾對音樂進行過討論與研究,這被後人視為西方音樂之源。
2、中世紀
西元476年羅馬帝國瓦解後,希臘、羅馬文明變趨衰微。日耳曼人統治歐洲西半部,歷史上稱為「黑暗時期」,也就是「中世紀時期」。教會是當時人們的生活重心,具有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地位,藝術家在宗教中生存,因此當時藝術與宗教息息相關。
這時期的音樂活動受到基督教影響很大,音樂多以宗教儀式或歌唱頌歌為主,以功能為重,例如格雷果聖歌。 歌詞多是采自聖經。特色是旋律高低起伏變化小,缺乏和聲基礎,表現朴實。對中世紀音樂貢獻最大的是米蘭主教安布羅斯和教皇格里高利一世。
3、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時期約為公元1450-1600年,在中世紀「新藝術」的基礎上,更加追求人性的解放與對人的內心情感的抒發與表達。這時的音樂家在人文主義思潮的推動下,對復調音樂進行了發展和變革,聲樂與器樂逐漸分離而獨立發展。這一時期五線譜已得到完善,印刷術也運用到曲譜上,這都使音樂的傳播更加便利和廣泛。
4、巴洛克時期
巴洛克音樂指歐洲在文藝復興之後開始興起,且在古典主義音樂形成之前所流行的音樂類型,延續期間大約從1600到1750年之間的150年。
巴洛克(Baroque)一詞來源於葡萄牙語「Barocco」,意指形態不夠圓或不完美的珍珠,最初是建築領域的術語,後逐漸用於藝術和音樂領域。
在藝術領域方面,巴洛克風格的特徵是精緻細膩的裝飾以及華麗的風格,造成這種現象的主因,是因為巴洛克時期是貴族掌權的時代,富麗堂皇的宮廷里奢華的排場正是新的文化以及藝術的發展中心,而這個大環境的改變也直接的影響到了音樂家的創作。
5、古典主義
古典主義音樂指的是1730-1820年這一段時間的歐洲主流音樂,又稱維也納古典樂派。此樂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
古典主義音樂承繼著巴洛克音樂的發展,是歐洲音樂史上的一種音樂風格或者一個時代。這個時代出現了多樂章的交響曲、獨奏協奏曲、弦樂四重奏、多樂章奏鳴曲等等體裁。而奏鳴曲式和輪旋曲式成為古典時期和浪漫時期最常見的曲式,影響之深遠直至二十世紀。
樂團編制比巴洛克時期增大,樂團由指揮帶領逐漸變成一種常規。現代鋼琴在古典時期出現,逐漸取代了大鍵琴的地位。
6、浪漫音樂
浪漫主義主要用於描述1830—1850年間的文學創作,以及1830—1900年間的音樂創作。浪漫主義音樂是古典主義音樂(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延續和發展,是西方音樂史上的一種音樂風格或者一個時代。
浪漫主義音樂比起之前的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音樂,更注重感情和形象的表現,相對來說看輕形式和結構方面的考慮。浪漫主義音樂往往富於想像力,相當多的浪漫主義音樂受到非現實的文學作品的影響,而有著相當大的標題音樂成分。
浪漫主義的因素,則包含在從古至今的音樂創作當中,而不僅僅局限於某一個時代,因為音樂創作本身,就是想像力的一種表現,而浪漫主義恰恰是想像力的最佳體現。
7、現代音樂
現代音樂,也稱現代古典主義音樂(20th century classical music),是指自1900年起至今,繼承歐洲古典音樂而來的一個音樂紀元,音樂門派繁多,風格多樣。在此之前,現代音樂有兩大源流:古斯塔夫·馬勒與理察·施特勞斯的後浪漫樂派、和德布西的印象樂派。
8、新世紀音樂
1970年代出現的一種在出現的一種音樂形式,又譯作新紀母音樂(英語:New Age music),最早用於幫助冥思及潔浄心靈,但許多後期的創作者已不再抱有這種出發點。
另一種說法是:由於其豐富多彩、富於變換,不同於以前任何一種音樂;它並非單指一個類別,而是一個范疇,一切不同以往,象徵時代更替詮釋精神內涵的改良音樂都可歸於此內,所以被命名為New Age,即新世紀音樂。
(6)中國現代音樂發展擴展閱讀
"Classic"一詞來源於拉丁語,原指羅馬社會上等階層,後轉義為人類具有普遍性和永恆性價值的業績。在國外,這種音樂類型被稱之為「classical music」,「classical」有「古典的、正統派的、古典文學的」之意,所以我們國人將之稱為「古典音樂」,確切地說應該是「西洋古典音樂」。
首先從概念上解釋,「古典音樂」是一種音樂類別的名稱。然而即使在國外,對於「classical music」一詞的具體意義,也有諸多不同的解釋,其中主要異議來自於對「古典音樂」時代劃分理念的不同:
1、以超時代的普遍性、永恆性的藝術價值和音樂藝術最高業績為標准,將那些能作為同時代,後代典範的,具有具有永久藝術價值的音樂統稱為「古典音樂」。根據這一標准,古典音樂又被稱為「嚴肅音樂」或「藝術音樂」,用以區分通俗音樂(流行音樂)。
2、特指1750~1820年左右的古典樂派時期。
古典樂派的風格形成於巴洛克時期音樂的逐漸消失之中,消融於浪漫樂派風格的逐漸形成之中,經歷了巴洛克音樂向早期古典樂派的過度。眾多樂派中,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有:海頓、莫扎特,貝多芬。
Ⅶ 中國現代音樂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其實現代中國音樂的發展到了一個相對尷尬的境地。現代音樂的發展在幾經掙扎回與蛻變之後經歷了好答幾個進化。在此期間有了不少的音樂回潮和融合。本人認為現代的中國音樂無論是原創還是風格的多樣化最終都會形成一種以民族特色為基礎,在此基礎上吸收各地風格音樂的音樂。從聽眾的角度出發則是更強調現代環境的「人之領域」。即為更強調對人思想和精神層面的靈魂樂。如西方出現的爵士樂就是一個很值得學習的藝術類別。在音樂的走向和表現上都已達到相對成熟的級別。中國當下的音樂類別其實很多。但是名族樂卻有著下坡的趨勢。然而學過音樂的朋友都知道,五聲音階具有相當寬容的「吶吐」。換句話說,中國音樂的包容性是非常大的。所以在中國現代音樂的發展(當然也隨著時代的進步)過程中,對於民族樂的強化也是必不可缺的。中國音樂將會是未來時代世界音樂的佼佼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