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載體 > 20世紀中國鋼琴音樂風格之演進

20世紀中國鋼琴音樂風格之演進

發布時間:2021-03-05 19:51:09

① 談中國近代鋼琴音樂的發展史

鋼琴傳入中國不過百餘年,相當於晚浪漫主義時期。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是一個艱難的歷程。1949 年前,中國鋼琴曲創作數量很少。現代音樂流派非常多,1949 年到1966 年,基本上是浪漫主義的「民歌加和聲」的思維模式,1966 年到1978 年,只有由「樣板戲」旋律改編而成的鋼琴曲才能生存,直到80 年代,中國鋼琴創作的風格才真正開始走向多樣化。

1.西方的鋼琴來到陌生的東方古國
公元1601 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在北京朝見明朝皇帝,在他貢獻的禮物中,有一件樂器,中國史書上稱為「七十二弦琴」,實際上就是鋼琴的前身,古鋼琴的一種,根據對它的形狀和發音原理的記載,應當是古鋼琴中的擊弦古鋼琴。皇帝想聽聽,於是命四名太監向與利瑪竇同來的西班牙傳教士學了一個月的彈奏法,這四名太監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古鋼琴學生。
到了清代,康熙皇帝不僅是我國歷史上少數對西方科技、文化感興趣的帝王之一,而且還有親身學習西方音樂的實際行動。1673 年,經人推薦,葡萄牙傳教士徐日升應召,擔任康熙的音樂教師,教授皇帝西方樂理和古鋼琴。皇帝學習的具體情況不得而知,但史料記載,1703 年,也就是師從徐日升的30 年後,他還能在古鋼琴上演奏中國古琴曲《普奄咒》,將中國樂曲在西方鍵盤樂器上再現出來,這表明他相當水平的彈奏技巧。康熙在位的時間是1662—1722 年,相當於歐洲巴洛克音樂靠後的時期。康熙個人愛好西方音樂,但並未頒布御旨廣泛推進,普及巴洛克音樂。
有確切記載的鋼琴(不是古鋼琴的傳入),是1842 年(已經是肖邦的時代)中英簽了《南京條約》後,英國商人認為中國是個廣大市場,一個鋼琴商行運來大批鋼琴到中國,但是,在當時社會條件下,實際並不存在他們想像的鋼琴市場,這批鋼琴後來也就下落不明了。
到了19 世紀、20 世紀之交,也就是歐洲浪漫音樂進入末期之時,上海、北京等地出現了教會學校,才開始有民間的鋼琴教學活動,但仍然人數較少,影響力也不大。
鋼琴真正在中國大地站住腳,取得社會性的地位,是在本世紀初的「學堂樂歌」運動當中實現的。「學堂樂歌」是將某些日本、歐美歌曲的曲調,填上具有反封建思想、要求富國強兵內容歌詞的歌曲。這些與傳統音樂大有差別的新音調、新的音調,中國固有的樂器難以為它伴奏,於是鋼琴、風琴參加進來。這說明一種樂器、一種藝術形式,只有當它符合某種社會性的需要時,才能在這個社會里存活下來。

2.中國人的鋼琴演奏才能
新的樂器來了,首先要學會使用它,鋼琴教學活動也同時出現了。最初的教會學校已經有了最早的鋼琴教學。到了1919 後,北京、上海相繼成立了許多音樂社團,其中大都有鋼琴教學。與此同時,在一些高等院校內也有了更系統、更正規的鋼琴教學,如「北大音樂傳習所」、「北京女高師音樂科」、「北京藝專音樂科」等。
1927 年在上海成立了我國第一所高等專業音樂教育機構———上海國立音樂學院,中國的鋼琴教育進入了更專業化的高水平時期。
在中國人學習鋼琴的早期,很自然地主要由外國人擔任教師。但中國優秀學生掌握鋼琴技巧的能力卻是出乎他們的意料的。例如,在上海「國立音樂學院」任教的薩哈羅夫,原來是彼得堡音樂學院的教授,在歐洲也是一流的演奏家,當著名的中國音樂教育家蕭友梅請他留在上海任教時,他曾表示,在中國有什麼可教的呢?只是在蕭友梅一再挽留下,才抱著試試看的心理開始了他的授課。當他全身心投入工作後,就立刻喜歡上了聰明的中國青年,直到去世也沒有離開中國。我國第一代鋼琴家李獻敏、李翠貞、丁善德等,都是他的學生。還有義大利人梅百業也教鋼琴,著名鋼琴家朱工一、傅聰等人就是他的學生。
50 年代,原蘇聯及東歐一些國家的鋼琴家、鋼琴教授與中國鋼琴界往來頻繁,對提高中國的鋼琴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後中國鋼琴水平迅速提高,僅1951—1964 年間,就有13 名我國鋼琴家在20 次不同的國際比賽中獲獎,其中包括傅聰、顧聖英、劉詩昆、殷承宗、李名強等人。而我國的鋼琴教授丁善德、朱工一、周廣仁、吳樂懿、李其芳等又都應聘擔任過各種國際鋼琴比賽的評委。
「WG」過後,特別是80 年代,在中外音樂的廣泛交流中,新一代鋼琴家成長起來。例如李堅、韋丹文、許裴平、孔祥東等等,都在重大比賽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績。
同時,在普及方面,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鋼琴進入千千萬萬個普通家庭之中,全國所有大中城市,幾乎都捲入到了「鋼琴熱」之中。

3.中國的鋼琴曲
當今,中國人不僅能彈好鋼琴,而且還能製造達到相當水平的鋼琴。然而,鋼琴來到中國的最重要的意義還不限於此,而是由此產生出來的中國的鋼琴曲的創作,這段歷史已有90 年之久。
20 世紀最初的20 年裡,中國鋼琴曲的創作可以以趙元任為代表。趙元任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和作曲家,大約1913年,他還在美國康乃爾大學讀書時,曾為風琴改變一首樂曲《花八板與湘江浪》。
鋼琴是立體、多聲的樂器,當我們在鋼琴上彈出一條中國曲調時,立刻就遇到一個如何處理多聲結合的問題,中國傳統音樂思維主要是單聲的,歐洲雖然已經有了多聲音樂的系統技術體系,但卻往往不適合中國的曲調。本世紀初的20 年間,中國作曲家都在探索如何克服這一難題。1915 年趙元任又寫了一首《和平進行曲》,這是正式發表的第一首中國鋼琴曲。30 年代,對中國鋼琴曲創作來說,一件大事是「徵求中國風味鋼琴曲」的創作比賽。1934 年,游歷中國的美籍俄羅斯作曲家、鋼琴家齊爾品深深地迷上了中國音樂。為了在世界各地演奏中國音樂,由他發起、出資,上海音專協助,組織了這次比賽。獲得這次比賽第一名的作品就是著名中國作曲家、當年上海音專學生賀綠汀的《牧童短笛》。除此之外,他還在30 年代寫了《晚會》《懷念》《小曲》。這些鋼琴曲都有鮮明的中國風格和精緻的筆法,其中《晚會》是經常被演奏的曲目之一。
40 年代,丁善德教授最負盛名。他自幼學習民間音樂,1928 年入上海國立音樂學院學習琵琶,後改學鋼琴,師從薩哈羅夫。1935 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同年錄制了第一張唱片。後在天津、北京、上海從事教學、演奏活動。1945 年寫出了他的第一部鋼琴曲《春之旅》組曲。1947 年赴法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在巴黎寫了兩部鋼琴曲《序曲三首》和《中國民歌主題變奏曲》。此外比較有名的還有瞿維的《花鼓》,江文的《小奏鳴曲》、《鋼琴敘事詩「潯陽月夜」》和《第四鋼琴奏鳴曲「狂歡日」》。
50 年代及60 年代,丁善德創作了《第一新疆舞曲》、《兒童組曲「快樂的節日」》,陳培勛寫了四首以廣東民間音樂為主體的鋼琴曲:《賣雜貨》、《思春》、《旱天雷》和《「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桑桐創作了《內蒙鋼琴曲》等等。
70 年代末,杜鳴心改編的舞劇《紅色娘子軍組曲》、周廣仁改編的《台灣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儲望華改編的《二泉映月》都產生了很大影響。
80 年代,隨著WG結束,改編曲一統天下的局面也漸趨完結,中國鋼琴曲創作進入一個新時期,最重要特點就是多樣化。汪立三1982 年發表《東山魁夷畫藝》,還有《他山集》。80 年代是一個多產的時期。

4、中國鋼琴作品
解放後,鋼琴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在建國初期的十幾年裡,鋼琴作品的創作出現了一個高潮。這一階段創作的鋼琴作品,有這樣幾個特點,首先是追求鮮明的民族風格和生動的音樂形象,大都具有明朗的意境和蓬勃的生氣。其次在和聲、復調方面都用得比較大膽。第三,留學生的作品受俄羅斯———蘇聯樂派的影響,在技巧上比較工整,結構上比較嚴謹。
70 年代以來,中國音樂創作在藝術風格和技巧上開始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不少作曲家對如何將民間歌曲及傳統的或現代的民族器樂進行鋼琴化的處理,並取得很大成就。 本論文範文來源於專業提供教育論文發表等服務的中國畢業論文網,如有業務需求請咨詢網站客服人員!------分隔線---------------------------- 上一篇:基於聲譜圖相似度淺析波形音樂檢索 下一篇:沒有了 最新論文發表 淺談中國的鋼琴音樂 基於聲譜圖相似度淺析波形音樂檢索 淺析我國現代音樂流派的分類方法 探析基於內容的中文音樂自動分類技術 小論音樂課程改革在農村教育中的應用 論文分類 文學、新聞、藝術類論文發表 科技、計算機、工程、建築類論文發表 法律、社科類論文發表 經濟、管理、會計、金融類論文發表 醫學類論文發表 教育、教學類論文發表 農業、交通等其它類論文發表 學報類論文發表 代寫畢業論文 代寫職稱論文 代寫教育論文 代寫醫學論文 代寫碩士論文 代寫論文格式 代寫論文範文 代寫論文提綱 推薦內容 淺談中國的鋼琴音樂 一、鋼琴的構造、原理及發展史 1、鋼琴的構造、發音原理 鋼琴,是1709 年在義大利的佛...基於聲譜圖相似度淺析波形音樂檢索 l 引言 隨著計算機的廣泛普及和互聯網的迅速發展,數字音樂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傳播四。...淺析我國現代音樂流派的分類方法 在自動流派分類系統中,需要判定一酋歌曲的流派特徵。針對這個問題,許多系統將一首歌...探析基於內容的中文音樂自動分類技術 多媒體技術及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大量 音樂 數據可以在網上流通,多媒體資料庫中的...小論音樂課程改革在農村教育中的應用 目前,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全國全面實施,這其中也包括音樂課程改革。 有些地方...鋼琴傳入中國不過百餘年,相當於晚浪漫主義時期。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是一個艱難的歷程。1949 年前,中國鋼琴曲創作數量很少。現代音樂流派非常多,1949 年到1966 年,基本上是浪漫主義的「民歌加和聲」的思維模式,1966 年到1978 年,只有由「樣板戲」旋律改編而成的鋼琴曲才能生存,直到80 年代,中國鋼琴創作的風格才真正開始走向多樣化。

1.西方的鋼琴來到陌生的東方古國
公元1601 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在北京朝見明朝皇帝,在他貢獻的禮物中,有一件樂器,中國史書上稱為「七十二弦琴」,實際上就是鋼琴的前身,古鋼琴的一種,根據對它的形狀和發音原理的記載,應當是古鋼琴中的擊弦古鋼琴。皇帝想聽聽,於是命四名太監向與利瑪竇同來的西班牙傳教士學了一個月的彈奏法,這四名太監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古鋼琴學生。
到了清代,康熙皇帝不僅是我國歷史上少數對西方科技、文化感興趣的帝王之一,而且還有親身學習西方音樂的實際行動。1673 年,經人推薦,葡萄牙傳教士徐日升應召,擔任康熙的音樂教師,教授皇帝西方樂理和古鋼琴。皇帝學習的具體情況不得而知,但史料記載,1703 年,也就是師從徐日升的30 年後,他還能在古鋼琴上演奏中國古琴曲《普奄咒》,將中國樂曲在西方鍵盤樂器上再現出來,這表明他相當水平的彈奏技巧。康熙在位的時間是1662—1722 年,相當於歐洲巴洛克音樂靠後的時期。康熙個人愛好西方音樂,但並未頒布御旨廣泛推進,普及巴洛克音樂。
有確切記載的鋼琴(不是古鋼琴的傳入),是1842 年(已經是肖邦的時代)中英簽了《南京條約》後,英國商人認為中國是個廣大市場,一個鋼琴商行運來大批鋼琴到中國,但是,在當時社會條件下,實際並不存在他們想像的鋼琴市場,這批鋼琴後來也就下落不明了。
到了19 世紀、20 世紀之交,也就是歐洲浪漫音樂進入末期之時,上海、北京等地出現了教會學校,才開始有民間的鋼琴教學活動,但仍然人數較少,影響力也不大。
鋼琴真正在中國大地站住腳,取得社會性的地位,是在本世紀初的「學堂樂歌」運動當中實現的。「學堂樂歌」是將某些日本、歐美歌曲的曲調,填上具有反封建思想、要求富國強兵內容歌詞的歌曲。這些與傳統音樂大有差別的新音調、新的音調,中國固有的樂器難以為它伴奏,於是鋼琴、風琴參加進來。這說明一種樂器、一種藝術形式,只有當它符合某種社會性的需要時,才能在這個社會里存活下來。

2.中國人的鋼琴演奏才能
新的樂器來了,首先要學會使用它,鋼琴教學活動也同時出現了。最初的教會學校已經有了最早的鋼琴教學。到了1919 後,北京、上海相繼成立了許多音樂社團,其中大都有鋼琴教學。與此同時,在一些高等院校內也有了更系統、更正規的鋼琴教學,如「北大音樂傳習所」、「北京女高師音樂科」、「北京藝專音樂科」等。
1927 年在上海成立了我國第一所高等專業音樂教育機構———上海國立音樂學院,中國的鋼琴教育進入了更專業化的高水平時期。
在中國人學習鋼琴的早期,很自然地主要由外國人擔任教師。但中國優秀學生掌握鋼琴技巧的能力卻是出乎他們的意料的。例如,在上海「國立音樂學院」任教的薩哈羅夫,原來是彼得堡音樂學院的教授,在歐洲也是一流的演奏家,當著名的中國音樂教育家蕭友梅請他留在上海任教時,他曾表示,在中國有什麼可教的呢?只是在蕭友梅一再挽留下,才抱著試試看的心理開始了他的授課。當他全身心投入工作後,就立刻喜歡上了聰明的中國青年,直到去世也沒有離開中國。我國第一代鋼琴家李獻敏、李翠貞、丁善德等,都是他的學生。還有義大利人梅百業也教鋼琴,著名鋼琴家朱工一、傅聰等人就是他的學生。
50 年代,原蘇聯及東歐一些國家的鋼琴家、鋼琴教授與中國鋼琴界往來頻繁,對提高中國的鋼琴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後中國鋼琴水平迅速提高,僅1951—1964 年間,就有13 名我國鋼琴家在20 次不同的國際比賽中獲獎,其中包括傅聰、顧聖英、劉詩昆、殷承宗、李名強等人。而我國的鋼琴教授丁善德、朱工一、周廣仁、吳樂懿、李其芳等又都應聘擔任過各種國際鋼琴比賽的評委。
「WG」過後,特別是80 年代,在中外音樂的廣泛交流中,新一代鋼琴家成長起來。例如李堅、韋丹文、許裴平、孔祥東等等,都在重大比賽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績。
同時,在普及方面,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鋼琴進入千千萬萬個普通家庭之中,全國所有大中城市,幾乎都捲入到了「鋼琴熱」之中。

3.中國的鋼琴曲
當今,中國人不僅能彈好鋼琴,而且還能製造達到相當水平的鋼琴。然而,鋼琴來到中國的最重要的意義還不限於此,而是由此產生出來的中國的鋼琴曲的創作,這段歷史已有90 年之久。
20 世紀最初的20 年裡,中國鋼琴曲的創作可以以趙元任為代表。趙元任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和作曲家,大約1913年,他還在美國康乃爾大學讀書時,曾為風琴改變一首樂曲《花八板與湘江浪》。
鋼琴是立體、多聲的樂器,當我們在鋼琴上彈出一條中國曲調時,立刻就遇到一個如何處理多聲結合的問題,中國傳統音樂思維主要是單聲的,歐洲雖然已經有了多聲音樂的系統技術體系,但卻往往不適合中國的曲調。本世紀初的20 年間,中國作曲家都在探索如何克服這一難題。1915 年趙元任又寫了一首《和平進行曲》,這是正式發表的第一首中國鋼琴曲。30 年代,對中國鋼琴曲創作來說,一件大事是「徵求中國風味鋼琴曲」的創作比賽。1934 年,游歷中國的美籍俄羅斯作曲家、鋼琴家齊爾品深深地迷上了中國音樂。為了在世界各地演奏中國音樂,由他發起、出資,上海音專協助,組織了這次比賽。獲得這次比賽第一名的作品就是著名中國作曲家、當年上海音專學生賀綠汀的《牧童短笛》。除此之外,他還在30 年代寫了《晚會》《懷念》《小曲》。這些鋼琴曲都有鮮明的中國風格和精緻的筆法,其中《晚會》是經常被演奏的曲目之一。
40 年代,丁善德教授最負盛名。他自幼學習民間音樂,1928 年入上海國立音樂學院學習琵琶,後改學鋼琴,師從薩哈羅夫。1935 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同年錄制了第一張唱片。後在天津、北京、上海從事教學、演奏活動。1945 年寫出了他的第一部鋼琴曲《春之旅》組曲。1947 年赴法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在巴黎寫了兩部鋼琴曲《序曲三首》和《中國民歌主題變奏曲》。此外比較有名的還有瞿維的《花鼓》,江文的《小奏鳴曲》、《鋼琴敘事詩「潯陽月夜」》和《第四鋼琴奏鳴曲「狂歡日」》。
50 年代及60 年代,丁善德創作了《第一新疆舞曲》、《兒童組曲「快樂的節日」》,陳培勛寫了四首以廣東民間音樂為主體的鋼琴曲:《賣雜貨》、《思春》、《旱天雷》和《「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桑桐創作了《內蒙鋼琴曲》等等。
70 年代末,杜鳴心改編的舞劇《紅色娘子軍組曲》、周廣仁改編的《台灣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儲望華改編的《二泉映月》都產生了很大影響。
80 年代,隨著WG結束,改編曲一統天下的局面也漸趨完結,中國鋼琴曲創作進入一個新時期,最重要特點就是多樣化。汪立三1982 年發表《東山魁夷畫藝》,還有《他山集》。80 年代是一個多產的時期。

4、中國鋼琴作品
解放後,鋼琴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在建國初期的十幾年裡,鋼琴作品的創作出現了一個高潮。這一階段創作的鋼琴作品,有這樣幾個特點,首先是追求鮮明的民族風格和生動的音樂形象,大都具有明朗的意境和蓬勃的生氣。其次在和聲、復調方面都用得比較大膽。第三,留學生的作品受俄羅斯———蘇聯樂派的影響,在技巧上比較工整,結構上比較嚴謹。
70 年代以來,中國音樂創作在藝術風格和技巧上開始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不少作曲家對如何將民間歌曲及傳統的或現代的民族器樂進行鋼琴化的處理,並取得很大成就。

② 論述20世紀中國傳統音樂發展的特點

如果以音樂文化的歷史脈絡看,我們可以說20世紀是中國傳統音樂與現代專業音樂的一個分水嶺:1900年以前,中國是傳統音樂的一統天下,數千年間傳承下來的民間歌曲、戲曲、說唱、歌舞、社火、器樂、文人琴樂、廟堂之樂及詞調酬唱,遍布於傳統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成為中國民間社會廣大民眾習以為常的精神伴物。但自世紀之初始,在長達一個世紀的新舊(古今)文化、中西文化、雅俗文化的沖撞、變革、交流、吸收、融合這一歷史背景的影響下,中國音樂自身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其結果是教育、創作、表演、學術研究的高度專業化、「學院化」,史家將這種深受西方專業音樂思維模式影響而產生的音樂稱之為「新音樂」。「新音樂」只有100年,傳統音樂則有5000年或更長的歷史。但新音樂的出現卻改變了20世紀中國音樂的總格局,由世紀初傳統音樂的「一統天下」,變為「三分天下」(新音樂、西方音樂、傳統音樂)、「五分天下」(新音樂、西方音樂、傳統音樂、流行音樂、20世紀現代音樂),這一格局伴隨著20世紀中國社會向現代化推進的全部進程。因此,中國音樂的多元存在已成為一種定局,一種歷史的現實。而在這一歷史的「轉型期」,音樂家們完成了兩大歷史性任務,或曰建立了兩大歷史功勛:一是創造出屬於20世紀的中國新音樂;二是發動了一場規模巨大、持久不斷的傳統音樂採集運動,並為後人留下一個有關中國音樂音響資料、樂器、圖片、樂書、樂譜的價值巨大的資源庫~

③ 20世紀80年代的西方鋼琴發展局面同時期的中國鋼琴又如何

20世紀80年代以來是中國鋼琴音樂發展的多元化時期,此時的中國作曲家們渴望擺脫已有的創作觀念和方法的束縛,把音樂創作的新思想、新觀念、新技法都運用到鋼琴音樂的創作之中,進行著不斷的、新的探索.

④ 請問誰知道:中外鋼琴音樂發展的階段(4個階段)各自特點

鋼琴傳入中國不過百餘年,相當於晚浪漫主義時期。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是版一個艱難的歷程。1949 年前,中國鋼權琴曲創作數量很少。現代音樂流派非常多,1949 年到1966 年,基本上是浪漫主義的「民歌加和聲」的思維模式,1966 年到1978 年,只有由「樣板戲」旋律改編而成的鋼琴曲才能生存,直到80 年代,中國鋼琴創作的風格才真正開始走向多樣化。

⑤ 跪求各位大佬告訴我:中外鋼琴音樂發展的階段(4個階段)各自特點

鋼琴樂器在中國的傳播
據《元史・列傳》中記載,公元1601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在北京拜見明朝皇帝時,進獻了一台擊弦古鋼琴,據清乾隆12年(公元1747年)官修、紀昀校訂的《續文獻通考》(第110卷)中記載:「明萬曆28年(公元1600年),西洋人利瑪竇來獻其音樂。其琴縱三尺,橫五尺,藏櫝中弦七十二,以金銀或鏈鐵為之。弦各有柱,端通於外,鼓其端而自應。」這台古鋼琴一進宮就引起了皇帝的興趣,便命四名太監向與利瑪竇同來的西班牙傳教士龐迪俄學習彈奏方法。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四名太監學會了一首中文名叫《西琴曲意》的樂曲,並配上贊美之詞,令皇帝大悅。這四名太監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古鋼琴學生,而旁迪俄則是中國最早的外籍古鋼琴教師。到了清代,康熙皇帝不僅是我國歷史上少數的對西方科技文化感興趣的皇帝之一,他還聘請了精通音樂的葡萄牙傳教士徐日升來宮內為其教授或演奏撥弦古鋼琴,還親身學習過西方音樂理論和古鋼琴。據傳,他能在古鋼琴上彈奏中國古琴曲《普庵咒》,可見具有相當的彈奏技巧甚,至有人還將康熙皇帝學習撥弦古鋼琴的情景繪成圖畫在宮內傳閱。清朝中葉,在外國傳教士的推廣和傳播下,使西方鋼琴藝術在中國的上層社會中開始流行起來。早期的傳教士試圖藉助鋼琴為載體,希望打開中國音樂藝術之門,然而鋼琴這件以採用多聲音樂思維為原則的鍵盤樂器與中國傳統以線性思維單音體系的音樂審美觀念之間存在著難以契合的矛盾,因此,這種傳播在當時只能是沒有結果的「單相思」。正是這種初始的傳播才緣起了中國鋼琴教育的實踐活動,並在小范圍內啟蒙了中國鋼琴教育的思維理念。隨著清朝末年的鴉片戰爭和維新變法等一系列政治事件,使中國封建思想觀念受到了強制改變,推動了當時的教育體制改革,也促使中國鋼琴教育真正有了發展契機。鋼琴真正在中國取得社會性地位,是在20世紀初的「學堂樂歌」運動中實現的。「學堂樂歌」在中國音樂史上市前所未有的音樂潮流,以學校為中心,影響擴大到整個社會。鋼琴作為理想的伴奏樂器,乘著「學堂樂歌」的翅膀,在古老中國的大地上深深的紮下了根。此後,北京、上海相繼成立了許多音樂社團,其中大多有鋼琴教學。在這基礎上,一些高等院校也開設了更系統、更規范的鋼琴課教學。如「天津中西女中」、「北京西什庫音樂專科學校」、「北京藝專音樂科」等等在這些新式教育機構中都設置了鋼琴課程。這些教會學校和新式學校都積極開展了鋼琴教學活動,它們在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上完全是西方的移植,由此構成了中國鋼琴教學的最早經驗。這個時期的鋼琴教學活動作為一門音樂教育的重要課程獲得了重視,並在「學堂樂歌」的音樂教育實踐中發揮了作用。這個階段的鋼琴教師主要是由外國傳教士擔任,而一些國外留學歸來的中國人和外籍教師也積極參與了早期的鋼琴教學活動,他們把一系列歐美的鋼琴基礎教程引進了中國,為鋼琴樂器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春舞郎朗-DragonSongs



03

中國鋼琴音樂的歷史
鋼琴音樂在歐洲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盡管我國長期存在著鋼琴藝術現象,但真正的嚴格意義上的鋼琴藝術只不過八十幾年。對中國鋼琴音樂的研究,最近幾年才有所重視,我們回顧中國當代鋼琴音樂,會驚喜地發現,鋼琴音樂在中國音樂創作中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甚至突破了歐洲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印象主義的創作形式,吸納了民族音樂的創作技法,採用了民間傳統的音樂素材,豐富了鋼琴音樂的表現形態。經過近幾十年和幾代人的思索和探討,中國鋼琴音樂的斷代劃分已達成一致的共識,按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成熟程度、創作技法、風格氣質特點劃分,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即:萌芽時期、成熟時期、繁榮時期。當然,這樣劃分目的是為了便於研究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並不排斥起止時間分歧的爭論。(一)萌芽時期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是趙元任,他於1913年根據民間音樂曲調創編了風琴曲《花八板與湘江浪》,並於1914年5月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的風琴彈奏會上公演,預示著我國鍵盤音樂創作的啟蒙。1915年趙元任又創作了鋼琴曲《和平進行曲》,這首樂曲是一首風格全面西化的鋼琴小品,音樂形象鮮明,富有活力,結構嚴謹,這種帶有模仿歐洲傳統技法的痕跡,在早期音樂創作中是很有價值的,同時可以看出,中西文化融合在20世紀初就已經很明顯了。隨後,蕭友梅1923年創作的鋼琴曲《新霓裳羽衣舞》是篇幅較大、較專業化的鋼琴作品,青主的《大江東去》、黃自的《玫瑰三願》、蕭友梅的《問》、趙元任的《賣布謠》等作品以歐洲作曲技術為指導,創作帶有民族音調的旋律,尋找具有民族特色的和聲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探討了中國鋼琴音樂的創作、教學、教材等重要問題,他們在中國鋼琴音樂研究方面邁出了最初的步伐,為後來的中國鋼琴音樂創作提供了寶貴經驗。(二)成熟時期中國鋼琴音樂在30年代取得了重要的發展。1934年,賀綠汀創作了帶有中國風格的鋼琴曲《牧童短笛》,標志著中國鋼琴音樂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這是一首標題性的再現三步曲式結構,採用歐洲對比復調技術與我國民間支聲復調因素相結合的創作手法,描寫了中國30年代的農村風光,音調帶有濃郁的中國特色,被公認為是中國鋼琴音樂成熟時期的起點,對其後中國鋼琴音樂和其他多聲音樂創作有重要的啟迪意義。在這段時期,中國鋼琴音樂無論在質量上還是數量上都得到空前發展,作曲家的創作技法也從單純模仿新古典主義、印象派等技法中去尋求一種適合中國鋼琴音樂創作的新技法,代表作品還可見瞿維的《花鼓》、趙志誠的《牧童之樂》、丁善德的《春之旅》、桑桐的《在那遙遠的地方》、江定仙的《搖籃曲》、俞便民的《c小調變奏曲》、陸華柏的《潯陽古調》、《農作舞變奏曲》、旅居日本的江文也創作了《十六首斷章小品》和《五首素描》等。其中《花鼓》是40年代描寫人民新生活的鋼琴音樂代表作,樂曲結構嚴謹,曲調流暢,生活氣息濃厚,民間音樂風格鮮明;《在那遙遠的地方》是迄今為止見諸資料中我國最早的無調性現代鋼琴曲;《十六首斷章小品》和《五首素描》曾在威尼斯第四屆國際作曲家比賽中獲獎,這是我國鋼琴音樂作品第一次在國際上獲獎。(三)繁榮時期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非常重視音樂教育,也使得鋼琴音樂創作有了根植的土地,在毛主席「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音樂方針指導下,用西洋樂器表現中華民族的風格與特點成為廣大作曲家和鋼琴家探索的方向,一批青年作曲家、演奏家迅速成長起來,老一輩作曲家也表現出巨大的創作熱情,他們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十幾年裡,創作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新作品:如馬思聰的《三首舞曲》、江文也的《漁夫舷歌》、陳培勛創作了《賣雜貨》和《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杜鳴心的《練習曲》、汪立三的《藍花花》、《小奏鳴曲》,王建中的《雲南民歌五首》、《變奏曲》,朱工一的《序曲三首》,廖勝京的《火把節之夜》,黎英海的《民歌小曲五十首》,蔣祖馨的《廟會》,石夫創作的《塔吉克舞曲》等等,這一時期的作曲家在鋼琴音樂創作中,大都引用現成的民間曲調,配以簡易的織體、多變的節奏型,用對位法、對比法和模仿式復調二聲部寫作手法改變而成,賦予傳統民歌新的藝術生命力,是中國鋼琴音樂創作的基本體現。

⑥ 近代鋼琴的簡述

中國鋼琴近代的發展史很復雜,當晚的講座中只能進行簡單的介紹。他介紹說,《牧童短笛》是馳名世界的中國優秀鋼琴作品之一。1933年,歐洲著名作曲家、鋼琴家亞歷山大·齊爾品來我國徵集「中國風味的鋼琴作品」時,曾舉辦了「中國鋼琴作品比賽」,當時正在上海國立音專求學的賀綠汀以《牧童短笛》應征,榮獲頭獎。李淇表示,這首曲子寫得非常好,一聽就知道是中國曲調。它把西洋曲式與中國音調相結合,是我國近代鋼琴音樂創作上一個具有創造性的範例。
中國鋼琴音樂的風格通過幾代作曲家的努力,已經在我國20世紀鋼琴音樂文化的形成與發展中得到基本確立,但各個時期對中國鋼琴音樂風格的認識以及所體現的具體內涵也是各有所異的,卻呈現出一種不斷發展完善的趨勢。以民族化為主線不斷追求鋼琴音樂的「中國風格」已形成中國鋼琴音樂風格演進的主要脈絡。由於缺乏真正意義上的「中國風格」的作曲理論體系等諸多的因素,距離我們建市「中國鋼琴學派」而擠身於世界鋼琴藝術之列的目的尚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探討20世紀中國風格鋼琴音樂的發展歷程,追尋中國鋼琴音樂民族風格、民族意蘊的形成軌跡,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與現實意義。

⑦ 中國音樂的起源和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起源

中國音樂,文獻一般追溯到黃帝時代,據考古發現,中國音樂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豐富的音樂文化。中國音樂曾經對中國周邊地區的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同時從孔子傳六藝到唐代的胡琴再到近代的西方音樂,中國音樂又在吸收外來音樂要素的過程中不斷充實發展。中國素號「禮樂之邦」,古代音樂在人格養成、文化生活和國家禮儀方面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孔子提出「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學習步驟。

發展歷程

夏、商時代

根據文獻記載,夏商兩代為奴隸制社會早期。從古典文獻記載來看,這時的樂舞已經漸漸脫離原始氏族樂舞為氏族共有的特點,它們更多地為高等階級所佔有。

西周、東周時代

西周是中國奴隸制的成熟時期,東周奴隸制社會由盛到衰,君主統治因素日趨增長的歷史時期。西周時期宮廷首先建立了完備的禮樂制度。

秦、漢時代

秦漢時開始出現"樂府"。它繼承了周代對采風制度,搜集、整理改變民間音樂,業績終了大量樂工在宴享、郊祀、朝賀等場合演奏。這些用作演唱的歌詞,被稱為樂府詩。樂府,後來又被引申為泛指各種入樂或不入樂的歌詞,甚至一些戲曲和器樂也都稱之為樂府。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

由相和歌發展起來的清商樂在北方得到曹魏政權的重視,設置清商署。兩晉之交的戰亂,使清商樂流入南方,與南方的吳歌、西曲融合。在北魏時,這種南北融合的清商樂又回到北方,從而成為流傳全國的重要樂種。

漢代以來,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西域諸國的歌曲以開始傳入內地。北涼時呂光將在隋唐燕樂中佔有重要位置的龜茲(今新疆庫車)樂帶到內地。由此可見當時各族人民在音樂上的交流已經十分普及了。

隋、唐時代

隋唐兩代,政權統一,特別是唐代,政治穩定,經濟興旺,統治者奉行開放政策,不斷吸收他方文化,加上魏晉以來已經孕育著的各族音樂文化融合打基礎,終於萌發了以歌舞音樂為主要標志的音樂藝術的全面發展的高峰。

宋、金、元時代

宋、金、元時代音樂文化的發展以市民音樂的勃興為重要標志,較隋唐音樂得到更為深入的發展。隨著都市商品經濟的繁榮,適應市民階層文化生活的游藝場"瓦舍"、"勾欄"應運而生。

在"瓦舍"、"勾欄"中人們可以聽到叫聲、嘌唱、小唱、唱賺等藝術歌曲的演唱;也可以看到說唱類音樂種類崖詞、陶真、鼓子詞、諸宮調,以及雜劇、院本的表演;可謂爭奇斗艷、百花齊放。

這當中唱賺中的纏令、纏達兩種曲式結構對後世戲曲以及器樂的曲式結構有著一定的影響。而鼓子詞則影響到後世的說唱音樂鼓詞。諸宮調是這一時期成熟起來的大型說唱曲種。其中歌唱佔了較重的分量。

明、清時代

由於明清社會已經具有資本主義經濟因素的萌芽,市民階層日益壯大,音樂文化的發展更具有世俗化的特點明代的民間小曲內容豐富,雖然良莠不齊,但其影響之廣,已經達到"不問男女","人人習之"的程度。

由此,私人收集編輯,刊刻小曲成風,而且從民歌小曲到唱本,戲文,琴曲均有私人刊本問世。如馮夢龍編輯的《山歌》,朱權編輯的最早的琴曲《神奇秘譜》等。

朱載堉他的《樂律全書》對古代文化的最大貢獻是他創建了十二平均律。這是音樂學和音樂物理學的一大革命,也是世界科學史上的一大發明。

近現代音樂

16世紀晚明時期,西洋音樂通過傳教士傳到中國。在利瑪竇進京呈現給萬曆皇帝的禮品單中,有西琴一張,據考這是一張古鋼琴。清初,傳教士徐日升教授康熙皇帝西方樂理,並著有《律呂纂要》一書。

五線譜也在這個時候傳入中國。乾隆皇帝的時候,在宮中還組建了一支西洋樂隊,樂器有小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木管樂器、豎笛、木琴、風琴、古琴,演奏時戴西洋假發。

中共革命音樂

在北伐戰爭時期,中國的音樂家配合革命,作了大量的革命歌曲,在國民革命軍中廣為傳唱,有的是用國外通俗歌曲旋律直接配以革命歌詞。

當代音樂

大陸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流行歌曲除革命歌曲之後,又加入翻譯成中文的蘇聯流行歌曲。各地開始建立交響曲團,演奏西方古典音樂,和中國作曲家的新作。東歐的樂團曾多次到中國表演,中國樂團也參加了許多國際表演會。

中國音樂家也嘗試用西方的樂器方法寫作具有中國風味的音樂,比較成功的有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採納了越劇的部分旋律。

和第三世界的國家交往也不斷增加,為此成立了東方歌舞團,專門學習、演唱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各民族的民歌樂曲,在中國廣受歡迎,從此發展中國家的音樂開始對中國音樂產生影響。中國民族樂隊的配器、合奏方式也基本定型,產生了不少成功的民族器樂交響曲。

中國的民族音樂開始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每年春節,都會到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行中國新年音樂會,並座無虛席。

大陸文革音樂

文化大革命是大陸歷史的一個特殊階段。在這個時期,也出現了一批文革特色的歌曲和戲曲,影響了那個時期整個一代青年。其中,一部分成為了膾炙人口的軍歌,在當今解放軍中廣泛流傳,較為著名的有胡寶善演唱的《我愛這藍色的海洋》。

港台

五六十年代,港台延續了老上海燈紅酒綠風格。隨著日本經濟的起飛,日本現代流行音樂開始對港台產生影響。歐陽菲菲、翁倩玉、鄧麗君等港台歌手演唱了大量的日本歌曲。

八十年代,新一代音樂家在港台崛起,眼界更為開闊,把歐美流行形式與中國音樂相結合,開創了港台流行音樂新局面,並對大陸產生重大影響。

在台灣的校園歌曲和鄧麗君開創的演唱方式,使中國通俗音樂發展到一個高峰,具有中國音樂獨特的風格和魅力,鄧麗君在美國開演唱會時,吸引得許多舞台劇務美國人在後台全程欣賞,雖然他們聽不懂中文唱詞。

(7)20世紀中國鋼琴音樂風格之演進擴展閱讀

種類

漢族傳統音樂

(國樂)

中國民族音樂,簡稱民族音樂、民樂,又稱國樂,即中國傳統音樂,也是中國主體民族漢族音樂。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

中國的少數民族音樂有著豐富多樣的樣式和內容,如藏族音樂、蒙古族音樂等。

藏族音樂

藏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歌曲旋律優美遼闊、婉轉動聽。藏族音樂大體上可以分為佛教音樂和民間音樂。佛教音樂中最著名的是喇嘛唱的無詞的歌頌曲調。

藏族民歌高亢嘹亮,聽起來就有高原藍天遼闊的氣象,曲調悠揚,但也是以五聲為主。歌舞形式有「果諧」、「果卓」(鍋庄)等。藏族音樂的一些元素被漢族和西方音樂所吸收。

有一些漢族歌曲作者模仿藏族音樂的特點創作了一些諸如《逛新城》、《青藏高原》一類的歌曲。西藏的藏族歌曲也融入了其它音樂的元素。著名的藏族歌手除了才旦卓瑪和主要演唱漢語歌曲的韓紅外,還有容中爾甲、亞東、瓊雪卓瑪等大量在藏區知名度很高的歌手。

正規戲劇方面,已經挖掘整理演出了藏族傳統歌劇《格薩爾王》。

蒙古族音樂

蒙古族民歌分「長調民歌」和「短調民歌」。 「長調」有許多無意義的諧音字拉長唱腔,有草原空闊的風格。蒙古常用的樂器是馬頭琴、火不思、四胡、三弦、蒙古箏、蒙古琵琶、胡笳、興隆笙以及笛子等。蒙古器樂的特點是柔和、安靜。

上述最有特色的樂器是馬頭琴,它是一種拉弦樂器,由於琴柱上一般都雕刻一個馬頭裝飾,所以由此命名。它的音色低沉柔美,音量不大,表現力豐富。除了為民歌與說唱伴奏外,還常用於獨奏與合奏;不僅演奏旋律,而且適宜於表現馬匹的奔跑與嘶叫。蒙古的器樂曲多半是民歌旋律的器樂化。

傣族音樂

傣族音樂和南亞地區緬甸、泰國的音樂風格類似,曲調婉轉柔美,典型的樂器是葫蘆絲和象腳鼓,葫蘆絲獨特的音色一演奏就是傣族的音樂風格。

傣族音樂分為聲樂和器樂兩種基本形式。它主要包括民歌、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民歌從內容和體裁上分為山歌、敘事歌、悲歌、宗教歌曲等。

納西古樂

納西古樂是在雲南麗江納西族老人中間演奏的音樂,據說是從明朝時中原地區傳入的,由於當地原來交通不便,和外界交往不多,始終原汁原味地流傳下來,現在只有一批老人樂隊可以演奏,正在培養接班人,是中國14世紀音樂的活化石,受到音樂界的廣泛關注。

侗族音樂

侗族「大歌」是中國唯一採用和聲的民歌系統,基本為女聲無伴奏合唱,由各聲部嗓音的和聲配合非常和諧,曾在國際引起轟動,並多次獲獎。

維吾爾族音樂

維吾爾族音樂基本是阿拉伯音樂風格,非常注重節奏,用手鼓可以打出多達幾十種不同的節奏,樂器主要是都塔爾和熱瓦甫,最大的是彈布爾。維吾爾族的古典音樂《十二木卡姆》包羅萬象,是許多民間音樂的源頭。

塔吉克族音樂

塔吉克族音樂屬於阿拉伯音樂風格,和漢族音樂有較大的區別,善於運用半音,旋律婉轉多變,如同山鷹高鳴,最典型的是作曲家雷振邦為電影《冰山上的來客》配的歌曲,完全運用了塔吉克民歌的旋律。

朝鮮族音樂

朝鮮族音樂和朝鮮、韓國的音樂基本相同,主要樂器有長鼓和伽倻琴伽倻琴類似中國古代的箏,比現代的箏小,彈法也不一樣,是放到盤坐的膝蓋上彈。音樂旋律有其獨特的風格。

戲曲音樂

中國的戲曲曲藝是在中國很受歡迎也較為普及的藝術之一,廣大地區都有自己的地方戲曲。最具代性的是發展於北京的京劇。中國戲曲音樂通常以高調的唱腔為主,並以笛、皮鼓、梆子、鑼和京胡等弦樂器伴奏。

其他的戲曲音樂代表有:河北梆子、豫劇、評劇、越劇、粵劇、崑曲、秦腔、黃梅戲、潮劇、高甲戲和儺戲等。全中國共有600多個地方戲劇品種。崑曲被聯合國列為世界口頭文化遺產保護目錄。

搖滾音樂

提到香港的搖滾樂,就不能不提BEYOND。因為中國搖滾樂最初的萌芽就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的香港和台灣。受西方影響,香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出現了一些地下搖滾樂隊,除了BEYOND樂隊,其它真正具備公眾影響力的卻很少。

中國改革開放之後,西方現代音樂通過各種途徑傳入中國。音樂青年或多或少的接觸到搖滾音樂,並開始組建樂隊,進行模仿與創作。

宗教音樂

中國的宗教音樂可分為道教音樂、漢傳佛教音樂、藏傳佛教音樂以及其它宗教音樂。

⑧ 20世紀的音樂特徵

1、旋律上:傳統音樂以流暢、起伏自然、有規律進行為基礎,20世紀音樂的旋律則常常是不流暢的,出現有稜角的大跳,有時沒有句讀,有時避開傳統音樂中的旋律因素,用其他音響方式代替旋律。

2、節奏、節拍上:節奏是傳統音樂的骨架,而且組織嚴格;而現代音樂則是節奏自由多變,有的用復節奏,無節奏,有的無節拍、無小節線,有的由演奏者自由安排節奏,還有的是「唯節奏」。

3、和聲上:傳統音樂以和諧為美,以三和弦為基礎;而現代音樂則打破了這一概念,以音響感覺為依據,不存在傳統音樂的和弦結構與功能進行,頻繁使用十一和弦,十三和弦等,採用音團和板塊型音群,甚至連和弦的概念也不復存在。

4、調式調性上:傳統音樂以大小調為中心,而現代音樂則常常是無調式調性的音樂,有的自創音階、音列,有的不在旋律范疇中運動,也就失去了調式調性的意義。

5、配器上:傳統音樂將各組樂器優化組合,音色強調平衡;而現代音樂則強調個別樂器常用極端音區、噪音,突出打擊樂,尋求新的聲音色彩和發聲器械。

(8)20世紀中國鋼琴音樂風格之演進擴展閱讀:

2 0 世紀音樂的音樂主要流派大致可分為:

1、印象主義音樂

這類音樂是1 9 世紀末至2 0 世紀初首先在繪畫領域興起的一個藝術流派,其風格源於莫奈的一幅畫作《印象:日出》,印象主義畫家關注光與色的變化,在平凡題材中表達對生活大自然的熱愛。

印象主義音樂是2 0 世紀音樂流派的先行者,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他在文學和繪畫領域印象主義潮流的影響下產生,因德彪西交響組曲《春天》的問世而作為一種新音樂風格的稱謂被保留下來。音樂大多以自然景物或詩歌繪畫為題材,主動表達對客觀事物瞬間的印象,具有神秘或飄忽朦朧的意境。

它不以旋律為主,重視和聲和配器的色彩作用;突破大小調體系多採用全音音階和五聲音階;增加和弦結構的可能性:用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代替三和弦和七和弦;減弱和聲功能,模糊調性,大量使用變化音,多採用小型體裁。

這一樂派代表人物:德彪西, 法國作曲家,他深受馬拉美等象徵派作家詩人的影響,在1 8 8 9 年巴黎國際博覽會上從爪窪加美蘭樂隊的演奏中獲得新音響的的靈感,同時受到穆索爾斯基獨創性音樂的啟發;他稱頌瓦格納,但又認為瓦格納的道路獨一無二,不適用於其他人;

於是走出了一條極具個性的音樂創作道路,並成為印象主義音樂的的開山鼻祖,他的代表作品有鋼琴作品《版畫集》《月光》等、管弦樂作品:《牧神午後》、歌劇作品:《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

2、表現主義音樂

這類音樂是2 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在德奧興起的藝術流派,他作為印象主義的反義詞在德國的繪畫和詩歌領域出現,以康定斯基為代表,然後擴展到音樂領域它的產生有一定的社會原因:

當時德國實行專制統治, 社會矛盾突出,動盪不安,從而引發了一些藝術家及其主觀的情感表達;他們認為世上全是苦難、丑惡和恐怖因此用誇張畸形的抽象的幾何圖形來表達內心的主觀感受。

主要代表人物:勛伯格,奧地利作曲家,音樂理論家。他和自己的兩個學生貝爾格和韋伯恩都是1 2 音音樂的代表作曲家,並成為「新維也納樂派」,勛伯格的代表作品有《月迷彼埃羅》《一個華沙倖存者》《樂隊變奏曲》。

3、新古典主義音樂

又稱「新巴洛克時期音樂」,是2 0 世紀2 0 年代流行於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現代音樂派別之一。從美學上看,新古典主義音樂追求的是均衡、穩定、理性的音樂,反對後浪漫主義音樂中膨脹的主觀意識,和濃烈的個人情感表達。

反對他律論,支持自律論,提出返回巴赫的主張,採用「音樂就是音樂」的絕對音樂形式,更關注音樂的技術和形式,而不是內容,以音樂形式代替情感表達。具體表現形式上,追求旋律、節奏的均衡對稱。

提倡清新規范的曲式結構,反對自由散漫的結構;提倡純音樂, 復興浪漫主義之前的體裁形式,反對標題音樂;提倡小型化室內化的樂隊編制, 反對龐大的樂隊編制。

但是,由於這個流派常把巴赫等作曲家的音樂形式與2 0 世紀新的音樂語言結合在一起,傾向於採用擴張調性、甚至無調性技法,和聲復雜,常加帶2 0 世紀、新穎、不協和的音響,配器特有的尖銳,新穎、不協和的音響,配器音色多變,因此並沒有回到古典主義時期的功能調性系統中,沒有真的反映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本色。

所以人們把這一復古的音樂流派稱為「新古典主義音樂」,以區別於古典主義時期。新古典主義樂派的代表人物:斯特拉文斯基;美籍俄羅斯作曲家,代表作曲家《火鳥》、《春之祭》、《普契涅拉》。

4、新民族主義音樂

2 0 世紀新民族主義音樂在謳歌民族內容和本民族人民生活諸方面的深度較1 9 世紀民族主義音樂有所減弱,,作曲家關注的是民間音樂本身的內涵,重視民間音樂特徵的新發現。在音樂素材的處理上,新民族主義音樂強調吸收民間固有的特徵和旋律按照民間調式, 音階、節奏進行寫作。

在音樂特點的吸收上,這類音樂或多或少的受到一些新作曲技術的影響。這一樂派的代表人物:巴托克;匈牙利作曲家,代表作品有《小宇宙》、《獻給孩子們》等體系化鋼琴教材。歌劇《藍鬍子公爵的城堡》等。

除以上四種外,2 0 世紀音樂種類中還出現了: 微分音音樂, 噪音音樂,序列音樂,偶然音樂,電子音樂等形式的音樂。而大約從7 0 年代起,2 0 世紀音樂的發展已經向多元化的方向邁進。

沒有哪一種風格占據中心位置, 作曲家們把注意力都集中於創造、發現新手法,新音響、新花樣,而更多的是利用過去幾十年已經累積的新的表現手法結合傳統音樂進行創作,浪漫主義的思潮再逐漸緩慢的返回,無調性音樂也在悄悄的退出音樂的潮流。

⑨ 上世紀20至40年代各個年代,中國音樂發展的特徵有哪些

1、學習和繼承傳統音樂的陳述結構
(1)中國傳統音樂在旋律、音階、音色、版節奏等方權面與西方音樂存在區別。

(2)中國傳統音樂的陳述方式具有自己的特徵,其中還有一些特定的終止方式;中國民族音樂中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

2、中國傳統音樂與中國傳統文學的結構關系

文學中有對聯,音樂中就有上下句;文學中有「起承轉合」四句詩體絕句,音樂中就有類似的四句結構小曲;文學中有八句結構的律詩,音樂中就有與之結構原則極為相似的、並大量存在於器樂曲的「六十八板體」(它也是八句,只是其中有一句內部有擴展,不及律詩規整);文學中有章回體,音樂中有套曲體;文學中有使用成語的習慣,音樂中也有集曲等使用現成樂思的習慣……;文學中有「棗核詩」等通過數列形態控制的游戲性詩體,音樂中也就有「金橄欖」等結構形態與之對應。《六十八拍》為琵琶曲。

⑩ 關於「中國鋼琴音樂之地域風格」都有什麼文獻

內容內容提要:中國鋼琴作品的創作在一定程度上運用了大量的民間音樂元素,所以就不行避免地凸顯出各個民族的地域風格特色。在演奏和教學這些作品時,一定認識和了解這些民族音樂文化的特徵,除了從鋼琴的基本表現手法(和聲、織體、踏板等)來研究以外,還要注重各個民族的生活習慣、歷史積淀和音樂文化的審美內涵等。

本文關鍵詞:中國鋼琴作品 民族性 地域風格

在中國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孕育著56個民族,歷史過去、生長地域、平常生活風俗等各個方面的不一樣,使得了在每個地域生活的人民有著諸多地域性特質,這些特質對各地的音樂文化都有著深刻的影響。由於各民族歷史過去、文化背景、居住地環境氣候、語言發音的音節長短不一樣,使得各地音樂在節奏節拍上的表現各有特色,使得了各地區音樂具有豪邁奔放、細膩委婉、質朴含蓄等不一樣的個性化(就是非一般大眾化的東西。在大眾化的基礎上增加獨特、另類、擁有自己特質的需要,獨具一格,別開生面的一種說法。打造一種與眾不同的效果。)特徵。中國鋼琴音樂的創作不行避免地受到了地域性音樂文化的影響。作曲家常常對各地廣為傳播的民間音樂進行改編處理,加以創作使之成為民族風格突出的鋼琴音樂改編曲;或是採用某個民族的音樂特徵音響,使之成為具有民族音樂氣質的原創鋼琴音樂;大概是生長於不一樣地域環境或少數民族的作曲家,直接以本身的地域文化與民族情感作為創作的突破(意為打開缺口突破難關)點。不一樣的生活地域造就了不一樣風格的音樂。毫無疑問,對民族地域風格作品的創作是作曲家非常直接、感性的創作手法。筆者對怎麼樣表現中國鋼琴作品的民族地域風格做了部分研究。

一、民族地域風格的形成

藝術的民族性便是表現民族的本質特徵所形成的藝術上的特殊性,其最基本、最重要的內涵在於是否用民族精神去觀察(細察事物的現象、動向;考查或調查;清朝官員的名稱)客觀事物,是否表達了民族精神。中國鋼琴音樂的民族化,便是要用鋼琴這一外來西洋樂器來表現本民族的音樂文化和音樂內涵,傳達本民族的精神、意韻和風格,其實這是一個「舶來——融合—弘揚」的整個過程。

從中國鋼琴藝術創作的發展史中,咱們可以看出鋼琴藝術在中國的發展,具有時代的風格、民族的風格、地域的風格、體裁形式的風格、藝術家個人的風格、藝術家不一樣時期不一樣作品的風格等。無論

閱讀全文

與20世紀中國鋼琴音樂風格之演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圍牆歌詞 瀏覽:230
道奇酷威廣告背景音樂 瀏覽:106
比喻輕音樂之美的文字 瀏覽:542
小號音樂下載 瀏覽:578
歌曲專輯圖下載地址 瀏覽:867
財神駕到歌曲mp3下載 瀏覽:734
琴歌指彈海闊天空吉他譜 瀏覽:355
下載mp4格式的音樂 瀏覽:352
電腦聽音樂用什麼 瀏覽:512
最好酷狗音樂播放器 瀏覽:502
信樂團隊的假如簡譜 瀏覽:243
平安酷狗音樂 瀏覽:760
佳人輕撫桃花mp3下載 瀏覽:453
infinite網易雲音樂 瀏覽:844
歲月趙忠祥背景音樂 瀏覽:980
如何將電腦的歌體添加到蘋果音樂 瀏覽:672
fade鋼琴mp3 瀏覽: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樂 瀏覽:806
成都彩虹小學音樂老師 瀏覽:496
鳳凰傳奇星光歌曲點評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