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現在流行音樂的走向和特點,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中國現在流行音樂的走向和特點,就是音樂中國風。
現在的流行音樂,無論是快歌、慢歌、情歌、r&b、hithot、口水歌或網路歌,都或多或少滲透了中國風的元素。中國風成為振興華語流行樂壇的一個重要手段。而且中國元素種類繁多,博大精深,是詞曲創作人永不枯竭的靈感源泉。
在創造上,有的歌是在音樂上,用西洋樂和中國樂器結合來演奏,創造出新的樂感(jay的不少歌是這樣的)。有的歌是在用中國傳統故事來譜詞,但用r&b或hithot的風格唱出來(力宏的某些歌或SHE的「中國話」)。有的歌是用中國古典的故事為原型,但創新出新的詞風和新的角度來寫(jay的「西廂」、許慧欣的「七月七日晴」和謝安琪的「鍾無艷」等等)。有的歌雖然是寫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和處世觀的,用詞相當文言化和綺麗化,具有很強的文學氣息(例如求佛和千里之外等)。在歌曲創造的各方面都可以滲透中國風的元素,甚至整首歌都是中國風的歌曲(「青花瓷」就是代表者)。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因為上世紀90年代,以港台為主的香港流行樂壇,特別是香港4大天皇和譚詠麟張國榮等漸漸淡出之後,華語流行樂壇就開始衰落和黯淡了一段長時期。那個時候的流行音樂要麼就找些有樣貌沒唱功的人去唱,要麼就詞曲空洞(多為口水歌)。到了2000年以後,人們漸漸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不能任由華語流行樂壇就這樣下去,有志之士開始立志革新。這時,以周傑倫和方文山為代表的一些港台詞曲人,開始以「中國風」為題創造一些歌曲,藉由周傑倫的大熱來使中國風傳遍兩岸三地。漸漸地,港台的許多詞曲創作人開始都思考用中國風的元素來創作,內地的同行和新晉歌手等也開始用中國風的元素來創作。此後就誕生了越來越多的中國風歌曲。
(說多兩句題外話)
當年黃沾的博士論文就是論香港流行樂壇的衰落,沾叔他可是名副其實的港大文學博士哦!
(以上,在下拙見)
⑵ 求中國改革開放後流行音樂的發展歷程
1977年起,隨著對外開放的先聲,少量港台流行音樂通過廣州進入內地。1979年,廣州太平洋影音公司成立,內地中國唱片總公司獨家壟斷唱片生產和發行的格局解體。
內地開始大規模生產流行音樂。太平洋影音公司成立一年即生產800萬盒帶。采錄了內地幾乎所有有名的歌手。伴隨盒式錄音機的引進,劉文正、鄧麗君等歌手的盒帶開始流入內地,引發了內地聽眾的強烈追捧。
1980年起,台灣校園民謠風靡內地。內地流行音樂開始進入開拓時期。同年,《北京晚報》與東方歌舞團舉辦「新星音樂會」,同年,《北京晚報》記者劉孟洪發表文章為歌曲《何日君再來》辯護,引發激烈爭論。
在改革開放初期,鄧麗君的歌曲一度被視為「靡靡之音」。但由於她的音樂充滿魅力,但仍不斷輸入鄧麗君灌錄的各種音樂製品,並於1986年正式解除了對她的歌曲禁令。當時在中國大陸流傳著這樣的說法:「白天聽老鄧,晚上聽小鄧。」其中體現出的開放與包容,值得人民歡欣鼓舞,改變使人進步。
從1979年到1984年,大陸成立的音像出版單位達三百多家。由於中國當時還沒有著作權法,所以,大量的出版社使用內地歌手大量翻唱港台作品。鄧麗君、劉文正幾乎是所有歌手們學唱的樣板。大批內地詞曲作家也開始了流行音樂寫作的嘗試。
經過五年的發展,對流行音樂的爭論漸漸淡化。1984年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邀請了香港歌手張明敏和奚秀蘭,表明了國家層面上對流行音樂的認同。張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國心》和奚秀蘭演唱的《阿里山的姑娘》不脛而走,說明流行音樂受歡迎程度。
1985年,北京國際聲像藝術公司舉行「南腔北調大匯唱」音樂會,將流行音樂形式與傳統戲曲、民歌相結合取得了成功。廣州率先舉行了「紅棉杯新人新風新歌大獎賽」,開流行音樂大賽先河。中央電視台「九州方圓」欄目採用流行歌曲為主題曲。
1986年,中央電視台青年歌手大獎賽首次設立「通俗唱法」,同年,中國音樂家協會舉辦「首屆全國民歌通俗歌手大賽」。
最具標志性的事件則是由中國錄音錄像出版公司和東方歌舞團錄音公司共同主辦、獻給世界和平年的首屆中國百名歌星演唱會《讓世界充滿愛》。 演唱會上,一批內地原創作品,特別是《讓世界充滿愛》和崔健的《一無所有》大獲成功,宣告中國內地流行音樂的崛起。
(2)中國流行音樂流變論文擴展閱讀:
華語歌壇的全面融合
進入新世紀以來,對於中國流行音樂來說,有三個關鍵詞最為重要。它們是網路音樂、數字音樂(blog)和選秀。網路音樂在中國的發展幾乎與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同步,1997年,音樂人陳哲即建立了第一家音樂網站。
到2000年,全國已有各類音樂網站數百家。同年,北京喜洋洋唱片有限公司與新浪網合作在網站上推廣盧庚戌(聽歌)的新歌《蝴蝶花》。
2001年,雪村的《東北人都是活雷鋒》在網路上一炮走紅,成為歌壇特大新聞。從此,眾多的歌手發現了一個新的可能。2004年,《老鼠愛大米》、《丁香花》、《兩只蝴蝶》相繼走紅,網路歌曲迅速成為風靡一時的文化現象。
在網路歌曲興起之前,內地的互聯網行業經歷了一段艱難時期。一些網站因為無法明確贏利模式而出現財政危機,有的開始大規模裁員。
但是一種新業務的出現改變了一切,這就是彩鈴服務。簡便的支付方式,個性化的音樂選擇使得消費者大為興奮。網路歌曲的作者、網路運營商和通訊運營商也就挖到了第一桶金,獲得了巨大的利潤。
⑶ 以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前景為論題方向,寫一篇3000字論文.關鍵字,摘要,結語都要哦,親
中國的民族音樂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一個特點比較鮮明的體系,隨著歷史的變遷以及各個歷史時期人們的意識形態不斷發生變化,民族音樂也隨著變化和發展,而且一直都在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僅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人們的精神面貌,也用音樂這個特殊的方式記載著不同歷史時期人們的日常生活和人文背景。「作為文化整體中的一部分,音樂是人類與人類的不同個體和各種群體創造的一種體現他們自身文化價值和文化特點的藝術形式[1]」。中國民族音樂文化根植於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土壤之中,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造就了獨特的民族音樂。一、民族音樂的歷史文化構成中國民族音樂基本上由宮廷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民間音樂四部分構成。宮廷音樂:一部分是典制性音樂,如各類祭祀樂、凱歌樂、朝會樂等;另一部分是娛樂性音樂,如各種筵宴樂、行幸樂。這兩大部分音樂體現了宮廷貴族文化的兩個側面,一是皇權至上自我形象的塑造,二是貴族階層的精神享樂。文人音樂:文人音樂包括古琴音樂與詞調音樂,它與書、繪畫、詩詞共同構成中國傳統文化中獨特的文人文化,琴、棋、書、畫,琴居首位。古琴音樂追求的是超塵脫俗的意境天人合一的思想,「清、幽、淡、遠」的浪漫色彩,這種音樂最符合封建社會的「中和」思想,成為古人修身養性,塑造人格的最好手段。宗教音樂:(1)體現了中國宗教信仰的多元化特點,佛教、道教、基督教、薩滿教,在各自的文化基礎上宗教音樂各有特徵;(2)外來的宗教帶來的外來音樂和樂器不斷與本土音樂的融和;(3)較濃的民間風格,大量的宗教音樂以民間歌曲為基礎加以改動使之儀式化、教儀化。民間音樂:民間音樂分為民歌、歌舞、說唱、戲曲、器樂,以綜合藝術為主。獨特的中國傳統文化孕育了獨特的民族民間音樂的體裁、形式、風格、內容,成為中國民族音樂的基礎。它的特點是:(1)豐富性:中國土地遼闊,民族眾多,民間民俗千姿百態,形成了品種繁多的民間音樂。至今已收集到的民歌約有30萬首左右,獨奏、重奏、合奏樂曲不可勝數;民族樂器約200餘種;中國的民族曲藝約200多個曲種;戲曲約有360多個劇種。曲藝和戲曲都是綜合性藝術,音樂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同時也是各劇種、曲種特徵和風格的主要體現者。至於這眾多劇種曲種中豐富多彩的劇目、曲目,聲腔、板式、曲牌、行當、流派、唱段、文武場音樂等,更是無法記數。(2)不確定性:民間音樂一般為口頭產生,口頭傳授。口頭發展使民間音樂更具有不確定性、變遷性、創新性、即興性。(3)通俗性:民間音樂是勞動人民共同創造的音樂文化,它表現了勞動人民的生活,抒發了他們的感情,表達了他們的意志和願望,更具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民族色彩,更貼近廣大勞動人民,並為他們所接受和喜愛。(4)實用性:許多民歌還未完全擺脫實用功能的原始形態,如各類勞動號子仍具有實用性和表現性兩種功用。它的表現性在於用藝術形式反映勞動者的力量、態度、志向和審美情趣,它是勞動人民生活狀況的直接反映。二、我國民族音樂發展存在的危機進入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特殊的政治環境造成了樣板戲和語錄歌幾乎是我國音樂的全部。同時盲目的閉關自守、與世隔絕,以及長期的思想桎梏和政治迫害使得音樂的發展失去了應有的動力,音樂與政治的聯姻更使得音樂創新成為一種奢望。隨後我國的改革開放深入進行,人們的心理狀態在長期的閉關鎖國後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世界音樂文化和學術思潮蜂擁而至時國人顯得有點措手不及和茫然得一無所知。鄧麗君,一個有著甜美的笑容、黃鶯般輕柔的歌聲也並未因歲月的流逝而魅力稍減的女歌手,她的歌聲中是那種追求平靜甜美的知覺,是經歷動亂流離的中國人共同的感受。正是如此,首先進入大陸並產生巨大影響的是鄧麗君等一大批港台歌星。當樣板戲和語錄歌已經讓人民麻木而毫無激情的時候,鄧麗君的歌像一股清泉盪滌著人們的乾涸的心田,人們發現音樂還可以有這樣的風格,還可以這樣直截了當地抒發感情的時候,我國的流行音樂也就不可避免地隨之進入了迅速發展的軌道。與此同時,我國的民族音樂卻以一種弱勢文化的姿勢存在著,具體來看,民族音樂的危機與困難表現為:民歌傳唱漸少,民間器樂傳承後繼乏人,地方戲曲反響淡漠,傳統說唱效應不佳。即使曾因產生某個樂(劇)種而引以為豪的源地,也難有如痴如醉的追隨者,更不用說由於語言的隔閡和審美趣味的差異而導致欣賞心態的抵觸與拒絕了。怎樣看待當下民族音樂面臨的危機呢?「傳統是不可或缺的,同時它們也是很少完美的。傳統的存在本身就決定了人們要改變它們[2]」。作為傳統之一的民族音樂文化,當時代在改變時,它不可能一成不變。時空的移動,意味著傳統文化的克里斯瑪特質(charisma,非凡物質)將受到嚴峻的考驗和挑戰。在歷史語境中形成的傳統文化,隨著現代社會的到來,文化交流與傳播的迅速擴大,文化的撮合與變異成為必然。在現代社會化過程中,閉關自守和極力排外無疑是慢性自殺。也因此,中國在八十年代積極的改革開放,接受現代文明的洗禮以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進程。然而,國門的洞開,卻分明發現了我們多方面的差距和落後,於是,外來經濟文化的交流自然導致了我們經濟文化的吸收與變異。民族音樂就在這一特定的歷史背景下面臨了所謂的「危機」。民族音樂的危機正是中國現代化過程中傳統文化吸收與融合外來文化導致的文化發展(變異)現象。「從民俗學角度看,民俗的產生其最根本的原因是為了滿足生存的需要和適應環境的需要[3]」。民族音樂作為一種民俗事象,大多記載在一定具體的民俗活動之中。即有民俗適應和滿足了歷史性的生存需要和環境需要。然而,生存空間和環境條件在當下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以迫使民俗改變以適應新的需要。於是,民俗的改變也會引起民俗音樂的變化。音樂民俗的功能隨著現代化過程的發展而逐漸淡化,民族音樂也隨著依存的土壤變化而變化。這種變化表現為文化傳承的變異,也即是民族音樂面臨的危機。流行音樂之所以流行,不能完全肯定為音樂本身被認可,但是至少可以肯定這種手段如果被很好地利用也應該會有利於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的。三、民族音樂在發展中傳承幾十年以來,圍繞「民族音樂應該如何發展,民族音樂應該走什麼樣的道路」,專家學者們一直在方向上有不同的爭論。一些專家說「中國音樂的主體應『以西方音樂的根本精神進行重建』」,同時另外一些專家認為「要保持傳統音樂固定不變的形態,對於中國音樂走西化的道路必須予以否定或糾正」。而事實證明,繼承民族音樂的優秀傳統,兼容並蓄、借鑒並吸收外來音樂的形式技法,才能使民族音樂走上一條振興和發展的道路。我們在繼承民族音樂傳統的時候,絕對不能持僵化的態度,自古以來我國的民族音樂就是在互相融合變異中發展而來的。中國民樂用的樂器如胡琴、琵琶、嗩吶等都來自西域,這些少數民族音樂與漢族音樂完全融合,已經成為中華民族音樂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因為幾千年以來歷史的沉澱以及長久形成的兼容並蓄的特點,形成了我國民族音樂的難能可貴的交融品質,這些年來民族音樂與流行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是由表及裡,由淺而深的過程,也是在不斷失落自我中不斷發現自我的過程。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就有了民歌以流行音樂形式出現的例子。鄧麗君演唱的大多是以民間小調為素材創作的歌曲,《小城故事》《原鄉人》《路邊的野花不要采》等,台灣高山族民歌《娜魯灣情歌》的流傳更是給了大陸音樂製作人很多啟示。隨著崔健的一首《一無所有》的流傳,整個中國都颳起一股強勁的西北風,《黃土高坡》《高天上流雲》《信天游》等一大批以西北民族音樂為素材的流行歌曲到處傳唱、家喻戶曉。如果說這些都還是一種追求所謂流行、純粹為獲得某種利益的思想使然的話,那麼「北方歌王」騰格爾一直堅持把自己的音樂創作紮根在蒙古民族音樂的基礎上,使自己能一直保持在中國流行樂壇擁有一席之地;上海著名二胡演奏家馬曉暉與電聲樂隊的完美合作;馮小泉、曾格格夫婦的流行民樂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朱哲琴的《阿姐鼓》方興未艾;「彝人製造」演唱組合迅速串紅等等無不說明一點:中國民族音樂正在逐漸完成一次新的蛻變。「中國音樂文化的發展已經進入現代社會,當代的音樂文化必然帶有當代特徵,音樂文化隨著時代和這個時代的人的需要而變化發展,這本身便是一種創造,一種不脫離民族傳統並以現代生活為根本的創造。四、結語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以及多元文化的廣泛交流,對我國民族音樂的滲透、影響、融合,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在技術上都有著其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價值,經過潛心學習、研究、感悟,我們會開闊視野、擴大眼界,豐富演唱與教學的思維方式和想像空間,從而有效地提升民族音樂的藝術品位,更好地促進民族聲樂的繁榮和發展。參考文獻[1]張天彤.論高師民族音樂教育[J].中國音樂,2004,(4).[2](美)E·希爾期,傅鏗、呂樂譯.論傳統[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3]徐儀明,陳江風,劉太恆.中國文化論綱[M].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作者簡介:譚敏(1981-),女,東莞理工學院師范部藝術系專業教師,研究方向:音樂學。
⑷ 我要寫一篇論文關於《周傑倫對華語流行音樂的影響》。可以提供一些資料嗎
網路來網路里其實已經自非常詳細啦
給你個群號裡面都是傑迷他們的空間里有許多網上沒有的傑倫的經典資料:124606577
82473877
103417654
95719187
123022145
129562019
96243750
⑸ 求關於 流行音樂中國風 的論文
流行歌曲並非今天才有,而我國古今流行歌詞的傳播狀態卻截然不同,古代流行歌詞往往能夠吸引文人士大夫的注意,從而脫離音樂走向案頭文學,而當代流行歌詞則越來越成為傳播媒介的附庸,無法獨立地實現其文學價值,更無法引導當代的主流文學創作。因此從傳播學的角度來對古今流行歌詞進行比較分析,討論「今天的歌」是否就是「明天的詩」,對於當代文學和當代流行歌曲來說,都是很有必要的。
「流行歌曲」一詞來源於popular music,西方學者popular定義為「大眾」;而目前國內卻沒有人對流行歌曲做一個很明確的定義,「流行歌曲」、「大眾歌曲」、「通俗歌曲」等概念相互混用。因此有必要在本文開頭對「流行歌曲」進行定義,即「詞曲的內容與形式迎合一定歷史時期內相當數量群眾的心理需求,創作狀態自由活潑,無需國家或其他社會機構的強行介入便可以自由地為社會大眾所接受和廣泛傳播的歌曲」。從這個定義不難看出,流行歌曲不是今天才有的,但為什麼古今的流行歌詞有這么大的變化,卻鮮有人探索,甚至更有人提出「今天的歌」或許就是「明天的詩」的看法。而實際上,當今的流行歌曲已經成為體現當代社會群體文化生活質量的重要衡量標准之一,歌詞的內容所表現的到底能否與詩歌的內容相一致?歌詞的文學價值又能否獨立存在?導致當代流行歌詞的這種尷尬境地的原因何在?這些都值得我們認真思索。
1.傳播情境的變化對古今流行歌詞創作的影響
傳播活動離不開傳播情境的變化, 古今的流行歌曲在傳播的過程中之所以呈現出截然相反的情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不同的社會環境、歷史條件所決定的。古代的流行歌曲的創作狀態是自由的, 這些歌詞創作者賦予歌詞的,更多的是自己的個性,而非迎合市場的需求,放鬆自由的創作環境使得他們的作品在為廣大受眾接受的同時,也容易得到文人的認可和借鑒,這就為古代流行歌詞走向案頭文學提供了可能。
而當代流行歌詞所處的傳播情境使得音樂文化具備了一種特有的運作模式,它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商品,成為當代人們消遣娛樂的主要手段和方式。這種「商品」屬性的形成已經成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種大的環境下一種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客觀趨勢與客觀存在。一旦這些素來為人們眾口傳唱的流行歌曲成為了商品,歌詞創作者就必須要遵循市場規律來辦事,寫什麼樣的歌詞要由市場的需要來決定,歌詞所要表達得也不再是創作者的心聲,它消融了作者的個性,取而代之的是要幫助廣大的受眾來宣洩他們心中的慾望,來滿足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流行歌詞所承載的內容已經發生了本質的變化,歌曲的質量在逐年地下降。它已經逐漸地脫離了文學創作的最起碼的要求,人們不會特別地去關注歌詞。
另外,歐美流行音樂也給中國當代流行歌曲以很大影響,曲風、詞風以及歌曲表現形式等諸多方面都對歐美的流行歌曲借鑒不少,從而更確定了當代流行歌曲在大環境下的商品性質。這種古今創作環境的差異很直接地決定了流行歌詞是因「個性創作而流行」還是為了「流行而創作」。
2.傳播者的變化對古今流行歌詞創作的影響
2.1創作主體的不同對古今流行歌詞創作的影響
古今創作主體的創作態度、動機、知識結構以及能力的發揮有很大的不同,這使得古今流行歌詞在表現手法與表現風格上有了很大的差異,「詩言志」、「詩言情」的創作動機和實現歌曲商品價值的創作動機是有著本質上的不同的,單從這里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古代的流行歌詞可以吸引官方和文人士大夫的注意從而脫離音樂旋律走向案頭文學,而當代的流行歌詞則只能依附於歌曲包裝本身,而無法走向案頭了。
2.2 接受主體的不同對古今流行歌詞創作的影響
受眾不僅是有分析、有選擇地接受媒介,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他們越來越多地參與信息的採集、編制和傳遞過程,對傳播的質量起到了越來越大的作用。接受者是一個很大的社會群體,而受眾不同的地域、年齡段、文化水平以及職業結構也會對流行歌詞的創作產生一定的影響。筆者在調查統計(調查統計圖表於此略)中發現:古代社會群體並不需要過多的對於個人慾望的宣洩與表達,民間流行的更多的是對民風民俗乃至民聲的生動表達和反映,對歌詞的認識在於「詩言情」、「詩言志」;而當代受眾對於流行歌曲的認識較以前有了很大的變化,歌詞已經成為商品,成為他們消遣放鬆的主要方式,這無疑對歌詞的內容以及表現手法有很大的影響。
3.傳播媒介分析
3.1歌詞與音樂的關系變化引起歌詞創作的變化
古代的流行歌曲中,詞與音樂旋律緊密結合,從《詩經》起都是先有詞再譜曲,唐代曲子詞始「以辭從樂」;而當代則多依詞譜曲,一詞只能配一曲,在客觀上也加強了歌詞對曲調的依賴性,且當代歌詞要求的節奏性與當代白話詩歌的自由化無法相一致,因此二者相互借鑒的東西越來越少,這樣的「今天的歌」無法成為「明天的詩」。
3.2 古今流行歌詞傳播媒介的演變
1、古代流行歌詞傳播媒介的變化——從示現媒介到再現媒介
古代流行歌詞最初處於自然傳播狀態,不依靠任何傳播技術和手段。這種示現媒介有著傳播過程的接力性,傳播效果的模糊性,傳播關系的透明性,示現媒介的傳播方式最大的特點就是面對面的傳播,親切、自然,容易與受眾產生最大的「話語空間」,獲得最多的共鳴。
樂譜、詞譜等再現媒介的出現極大地推動了古代流行歌詞的傳播與保存,也為歌詞增添新的魅力。歌曲創作與歌舞表演產生了專業分工,這在相當程度上促使了流行歌詞向案頭文學的轉化。另外,這種再現媒介的出現也使原創者原有的風格和理念得以很好的保存,同時也為民間歌詞向案頭文學的轉化提供了必要的載體。
2.當代流行歌詞傳播媒介的變化——高度發達的機器媒介
機器媒介相對於前兩種媒介來說更發達,也極大地推動了流行歌曲的迅速傳播。廣播、CD光碟、電視、網路等機器媒介都給人聽覺、視覺上的全方位享受,高科技手段及展現方式吸引了人們原本給予歌詞的關注,這種傳播方式使得流行歌曲更依賴於一種符號的轉換,更依賴於技術上的精湛與高超,而不是歌曲旋律與歌詞內容本身,這便使得創作者很難再有將歌曲還原為再現媒介的沖動,而歌詞也只能以簡單、直白的方式才能獲得最大范圍內的廣大受眾的喜愛,才能實現當代流行歌曲的商業價值。
4.傳播話語分析
4.1 創作者假定的話語對象的差異
創作者要根據與接受者之間的身份地位關系的不同來決定自己的話語風格,古代的歌詞創作者在寫歌詞的時候往往會把話語對象默認為某個人,他所寫所唱的,是針對這個人或借描述某事來抒發自己的情感而進行的。這種對接受話語對象的分析和定位,使他們在創作中把重點放在抒發個人情感、展現個性上,一首歌詞不用每個人都懂,但他的話語對象一定要明白,他所要抒發的也只是創作者與話語對象幾個人的情感,而非眾多接受者。
而當代的歌詞創作者在創作之前所假定的話語對象是廣大的受眾,他不是為了抒發自己的感情而寫歌,而是為了迎合廣大受眾的心理需求而參與創作的。當創作主體需要用自己的文字去表達某個特定時代絕大多數人的情感時,自然是越直白越明了越好的。
4.2歌詞話語文本的文學性探尋及其歸宿
歌詞話語文本本身與文學是有很多的相通之處的,也正因為如此,古代的流行歌詞才能脫離音樂旋律而走向案頭文學。歌詞的文學性主要表現在歌詞的意境以及自身的語言風格等方面。相比較而言,當代流行歌詞對於話語文本文學性的探尋缺失了許多,這自然也是與機器媒介自身的特點密切相關的。當然當代流行歌詞中也存在一些堪稱經典的作品,但從宏觀上來說,今天的流行歌詞失去了對於文學的研究與探詢,而且它也不再是流行歌曲中最主要的因素,只能在機器媒介的操作下才可以實現自己的價值,而這個價值,商業性遠遠多於文學性。綜觀當代大的市場環境和趨勢,筆者認為,當代的流行歌詞再也無法承擔起古代流行歌詞所擔負的使命,它已經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它也成為歌曲傳播過程中一種不可或缺的符號,而缺失了之於文學的探尋,最終只能將自己融化在機器媒介的數字和符號里,無法脫離音樂和機器媒介而獨立存在,也就更不可能走向案頭文學了。這樣的「今天的歌」,是不能夠成為「明天的詩」的。
參考文獻:
[1] 辭海.縮印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
[2] 孫旭培主編.華夏傳播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傳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 馮明洋.知識經濟的文化分流與傳統音樂的文化守護[J].中國音樂,2000年第3期
[4] 趙志安.論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中國音樂傳播論壇(第一輯)[C].曾田力主編.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
[5] 捕風.音樂:耳朵的快感消費.
[6] 金兆鈞.光天化日下的流行——親歷中國流行音樂[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7] 宋玉對楚王問——文選[C].蕭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9] 吳相洲.唐詩創作與歌詩傳唱關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10] 周禮•儀禮•禮記[M].長沙:嶽麓書社,1989
[11]劉勰.文心雕龍注[M]. 範文瀾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12]鄭樵.通志二十略[M].北京:中華書局,1995
[13]元稹.元稹集[M].冀勤校點.第23卷.北京:中華書局,1982
[14] 謝桃坊.中國詞學史[M].成都:巴蜀書社,2002
[15] 付林,王雪寧.流行歌詞寫作新概念[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
[16] 曾遂今.音樂創造靈感:從音樂的自然傳播到技術傳播——中國音樂傳播論壇(第一輯)[C]. 曾田力主編.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
[17] [美]羅傑•菲德勒.媒介形態變化[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18] 曾遂今.中國大眾音樂——大眾音樂文化的社會歷史連接和傳播[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
[19] 修海林.音樂學領域的傳播學研究——中國音樂傳播論壇(第一輯)[C].曾田力主編.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
[20] 包兆會.我動我暈眩——流行音樂[M].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
[21] 趙曉輝,韓喬.最新統計數據:目前中國互聯網上網人數達9880萬
[22] 李廣平.李廣平的現代歌詞論.
[23] 歐陽友權.文學原理[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9
⑹ 中國流行歌曲有未來嗎的2000字作文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卡式錄音機和電影、電視、廣播的普及,港台流行歌曲得天獨厚地闖入千家萬戶,不容分說地叩擊人們的耳膜,強烈地刺激了音樂界乃至整個社會,也帶來內地通俗抒情歌曲創作的勃興。
重新起步的流行音樂,經歷了從隨港台流行歌曲的走向而變化到思考以特有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的必然過程。20世紀80年代初,王酩、王立平、谷建芬、劉詩召、張丕基、鐵源、付林、施光南等大批作曲家,以及喬羽、王健、曉光等詞作家的先後介入,標志著我國通俗音樂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他們以良好的藝術素養、豐富的生活感受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礎,使作品呈現出強烈的民族風格,滲透出明顯的文化意識,體現出對通俗音樂藝術化的苦心求索,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可喜成績。谷建芬《年輕的朋友來相會》、《清晨,我們踏上小道》等早期作品中,歡快清新的旋律和朝氣蓬勃的視角,像春雨一般滋潤著「八十年代的新一輩」的心靈,使人感到可愛的祖國充滿希望。以郭峰《讓世界充滿愛》為代表的一大批作品把藝術觸角伸向人生、社會、歷史,敞開心扉,揭示人性,內涵豐富,出人意料地一反「膚淺」、「無病呻吟」、「小家子氣」舊風,得到廣泛認同,迅速傳遍全國。80年代後期,《父親》、《春天的鍾》、《世界需要熱心腸》等作品,摒棄膚淺的外觀描述,以深遠的意韻,從不同視角極具個性地展示內心的情感,發出對美的呼喚。崔健、徐沛東、蘇越等,以《一無所有》、《信天游》、《黃土高坡》、《我熱戀的故鄉》等作品,把具有西北高原特色的音調置入搖滾性音樂的整體構思中,以民族傳統音樂的神韻為流行歌曲注入新的活力,掀起的「西北風」席捲80年代末的歌壇,很快就在聽眾中引起共鳴。有的專集發行量超過1500萬盒。
流行音樂10年間就滲透到我國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到20世紀80年代末,其覆蓋面之廣,超過了任何一個音樂品種。單一的模仿已被丟棄,一個為數可觀的「作家群」、「歌手群」正在形成,不少有創新意識、追求中國風格的作品反響強烈並深受聽眾喜愛。雖然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但它的發展還是使音樂理論界正視現實,重新調整審美坐標,跟上時代的步伐。經歷了痛苦的思索和爭執後,「通俗唱法」與民族、美聲唱法形成鼎足之勢,被列入聲樂藝術之「正冊」,流行音樂在理論和輿論面前終於獲得了一席之地,它的價值得到了一定的認可。
90年代的流行歌壇不再像從前那樣可歌可泣,但同樣值得濃墨重彩。在這個10年裡,流行歌曲的創作、表演取得了新的成就,流派逐漸形成,大量涌現的詞曲作家、實力派唱將以及音樂電視、影視音樂等多種形式的音樂作品將流行歌壇裝點得異彩紛呈,令人眼花繚亂。內地與港台流行歌壇在較量中各領風騷,港台歌曲市民化、人性化傾向重,能以身邊事細致入微地反映普通人的內心情感,極富感染力,而且製作精良,包裝、宣傳攻勢強;內地歌手唱功扎實,作品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強烈的民族風格。近來創作的《紅旗飄飄》、《你是這樣的人》等弘揚主旋律的優秀流行歌曲也越來越多,這些作品不是空喊口號,有血有肉,感人至深,給欣賞者以驚喜,也給創作者以啟示。羅中旭等歌手和優秀作品在國際比賽中頻頻獲獎,證明了中國流行音樂走向世界的實力。
如今,流行音樂與嚴肅音樂已經成為中國音樂藝術飛翔的雙翼。正在召開的第七次文代會上,音樂界代表共商流行音樂健康發展之路。徐沛東認為,流行音樂要發展,創作是根本。WTO帶來了更大的機遇和挑戰,藝術日益走向全球化,中國越來越了解世界,也有更多的機會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流行音樂的創作者要不斷挑戰自己,做時代的歌者。在題材、內容、風格、體裁上都應不斷探索創新,既要大膽汲取外來因素,也要繼承和發揚民族音樂文化傳統,並融入現代意識,形成中國氣派。毛阿敏說,歌手一定不要讓與藝術無關的事物圍繞在自己周圍,作風浮躁、急功近利是唱不出好作品的。只有保持心靈的純凈,才能真正抓住藝術的靈魂,以最美的歌聲感動聽眾。王昆希望全社會協調,引導流行音樂發揮「教育人、鼓舞人和鞭策人」的作用,希望創作者和表演者不斷學習,努力提高文化藝術素質和道德修養。金鐵霖指出,藝術院校專業的設置既要保持學校特色,又要考慮市場需求。現在沈陽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等高校解放思想,拓寬思路,已經開使探索流行音樂教育,中國音樂學院也將在培養流行音樂人才方面作出嘗試。
⑺ 求..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史.(我要寫在研究性學習里的,越詳細越好)
可參考這本書
中國流行音樂簡史(1917-1970 )
http://book.jqcq.com/proct/830279.html
孫蕤,本名孫思溥,中國流行音樂史研究者、收藏家,北京現代音樂研修學院特聘研究員。1936年生於遼寧開原,1960年畢業於沈陽葯科大學葯學系,退休前為大連醫科大學葯劑學教授。 自幼喜愛中國流行音樂,從少年時代,便開始收集音樂資料
1 中國內地流行音樂發展史
中國內地流行音樂的發展迄今已有60年左右的歷史。它產生於本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30年代至40年代是第一個高峰期,80年代是第二個高峰期。本文將以80年代為重點,簡單敘述中國內地流行音樂的發展概況。由於中國流行音樂在產生、發展過程中的特殊性,本文也將涉及其他類型的歌曲創作情況。
一、中國現代創作歌曲的發端
中國現代創作歌曲約起始於清末至民國初。清王朝的倒台,民國的創立所經歷的舊民主主義革命造成了深刻的社會變化。在此期間,西方資本主義文化逐步東漸,並與中國傳統文化形成了既相沖突又逐步結合的態勢。當時已有直接借用外國歌曲的曲調填詞作為軍歌及學堂歌曲的現象,如:《中國男兒》(石更填詞)、《漢族歷史歌》(王引才填詞)等。這可說是西方音樂因素為我所用的開始。
中國初期的創作歌曲是自蕭友梅、黃自、青主、李叔同、趙元任等人開始的。
蕭友梅是卓有成就的音樂教育家,也是最早的歌曲作者之一。《問》、《卿雲歌》是他較著名的作品。他的作品雖有濃重的外國音樂的影響,但已開始注意吸收中國傳統音樂的因素。
黃自是受過系統的西方訓練的作曲家,在歌曲創作上的成就較高,《天倫歌》、《玫瑰三願》都是有名的抒情歌曲。
此外,趙元任的《賣布謠》、《教我如何不想他》,青主的《大江東去》、《我住長江頭》,陳嘯空的《湘纍》等等作品,都是現代創作歌曲初期涌現的優秀作品。
在這一時期,西方音樂文化通過留學西洋的音樂工作者介紹到我國,音樂教育的推行和普及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一個部分影響了民眾。同時,以大中城市為中心,新型的都市文化逐漸形成。這些都為中國現代歌曲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在現代創作歌曲的發端期,有兩個明顯的特徵已經出現,即一方面,大量採用或借鑒西方歌曲創作模式,甚至多有完全「西化」的作品;另一方面,中國傳統音樂,特別是民間音樂的基質也在創作中顯露出來。這種情況大體上規定了日後歌曲創作的方向。
二、中國流行音樂奠基人-黎錦暉
黎錦暉(1891-1967)是中國流行音樂的奠基人。
黎錦暉生於湖南湘潭,自幼學習古琴和彈撥樂器。家鄉民間音樂和當地流行的湘劇、花鼓戲、漢劇等戲劇音樂對他影響至深。1927年,他創辦了「中華歌舞學校」,後又組建「中華歌舞團」。1929年組織「明月歌舞團」,並到全國各地巡迴演出。1931年,「明月歌舞團」並入聯華影業公司。1949年後,他在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擔任作曲,1967年逝世於上海。
黎錦暉青年時代醉心於新音樂運動,主張新音樂與新文學運動攜手共進。基於這種認識,他創作了大量兒童歌劇、歌舞及歌曲。這些作品,不僅在大陸風靡一時,而且波及香港及南洋各地。《麻雀與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可憐的秋香》、《月明之夜》等歌曲流傳極廣。這個時期的作品大多以保護兒童創造才能、反對封建教育為主題,文字通俗易懂,音樂語言簡練、生動、明快,繼承和發展了沈心工及李叔同所倡導的學堂樂歌的傳統。同時,他又是運用民間音樂素材的能手。在這些兒童歌曲里,民歌、小調、曲牌等均成為創作的素材。在歌曲創作民族化方面,黎錦暉無疑是一個先行者。
繼兒童歌舞之後,黎錦暉轉入了流行音樂的創作。《毛毛雨》、《妹妹我愛你》是他早期的流行音樂作品,標志著中國流行歌曲的誕生。
黎錦暉轉入流行音樂創作並獲得了成功有其相應的社會背景。當時的上海已具備資本主義商業化都市的特徵,西方特別是美國流行音樂通過舞廳、電影、廣播等媒介流入中國。市民階層的文化生活中已出現對流行音樂的需求。黎氏的流行音樂便是在此情況下應運而生的。
1928年,黎錦暉率「中華歌舞團」去香港、泰國、印尼、馬來亞、新加坡等地巡迴演出,《毛毛雨》等流行歌曲即已與他的兒童歌舞一起成為主要節目。1929年,由於經費困難滯留於新加坡無法回國,他遂接受一家書局的訂貨,短期內編寫了一百首流行歌曲寄回上海,由上海文明書局出版了16本歌集。《桃花江》、《特別快車》等歌曲即成於此時,大獲成功。
「明月歌舞團」是中國流行樂發展中一個重要團體。中國第一代歌星如周璇、白虹、嚴華,流行音樂作家如黎錦光、姚敏都在這個團里。聶耳也是從這里走上音樂創作之路的。
1931-1936年間,黎錦暉還為《人間仙子》等十幾部電影配樂,其中的大部分插曲是流行歌曲。同時,他也搞舞廳音樂,把民間旋律爵士化。當時的「百代」、「勝利」等唱片公司大量錄制出版他的流行歌曲。
黎錦暉的流行音樂創作奠定了中國流行音樂的基本風格,即民間旋律與西洋舞曲節奏相結合。在當時,主要有探戈、狐步等。配器也模仿美國爵士樂的風格。上舉《毛毛雨》、《桃花紅》、《特別快車》等作品格調不高,有的相當庸俗,迎合了小市民的低級趣味,當時即受到廣泛批評。聶耳就曾撰文斥責這些作品。可以說,中國流行音樂起步之初並沒有走一條健康之路。除內容平庸外,音樂上的粗製濫造,演唱上的賣弄風情、嗲聲嗲氣都為其後的發展帶來了不好的影響。但他在處理流行音樂中外來形式與民族傳統關繫上的成功經驗是值得後人借鑒的。
三、救亡群眾歌曲創作及進步音樂工作者的流行歌曲創作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軍國主義侵華事實造成民族危機感的空前高漲。伴隨著抗日救亡運動,出現了群眾性的救亡歌詠活動。廣大進步音樂工作者創作了大批救亡歌曲。從而奠了我國歌曲創作的另一走向。
聶耳是救亡歌曲作家中的佼佼者。在短短兩年左右的時間里,他所寫的30餘首歌曲絕大部分是廣為流傳的成功之作。《畢業歌》、《新女性》、《開路先鋒》、《義勇軍進行曲》是他在進行曲方面具有開拓性貢獻的作品。《飛花歌》、《塞外村女》等則是民歌風抒情歌曲中很有特點的作品。
在救亡歌詠活動中,還可以舉出像《大刀進行曲》(麥新詞曲)、《到敵人後方去》(冼星海曲)、《游擊隊歌》(賀綠汀詞曲)等進行曲風格的歌曲。這一時期奠定的進行曲風格的群眾歌曲(日後稱為隊列歌曲)已表現出成熟的中國民族特點,如較少採用和弦分解化的旋律,而是以五聲音階為主;旋律多級進,富於抒情性等等。
與此同時,進步音樂工作者也介入了以電影為主要媒介的流行音樂創作活動。如聶耳的《告別南洋》、《梅娘曲》、《鐵蹄下的歌女》,任光和安娥的《漁光曲》、《王老五》,賀綠汀的《四季歌》、《天涯歌女》(田漢光詞)、《春天裡》(關露、賀綠汀詞)、《秋水伊人》及劉雪庵的《何日君再來》(貝林詞)等都是為進步電影所作的插曲。
總之,到抗日戰爭爆發前,中國的歌曲創作除少數藝術歌曲外,大致可分為兩支。一支是以黎錦暉為代表的流行音樂,另一支是以聶耳、冼星海等人為代表的群眾性歌曲。流行音樂以西方流行音樂形式為藍本,寫作上則有民歌化與西產大小調式化的兩種趨向,群眾性歌曲以西方進行曲及民歌為藍本,寫作上則有民歌化和進行曲化的兩種趨向。至此完成的類型分化奠定了日後群眾性歌曲創作的基本態勢。
四、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的流行音樂和群眾歌曲創作
抗日戰爭期間,淪陷區的敵偽統治者十分重視流行歌曲的宣傳作用。偽滿時期,著名歌星李香蘭曾成為流行音樂的風雲人物。
李香蘭本為日本人,生於中國,本名山口淑子。戰後回到日本,入政界為日本參議員。她在抗戰期間受人利用,演唱了大量流行歌曲,如《滿州姑娘》、《戒煙歌》、《支那之夜》、《蘇州夜曲》等,均以美化日本軍國主義,宣揚「東亞共存」為主旨,在當時產生過惡劣影響,激起了有良知的中國民眾的強烈反對。
當時活躍的中國流行音樂作曲家有黎錦光、陳歌辛、姚敏、梁樂音、嚴工上等人。其中影響最大的為黎錦光和陳歌辛。黎錦光的代表作有《夜來香》、《五月的風》、《瘋狂世界》、《采檳榔》等;陳歌辛的代表作有《薔薇處處開》、《漁家女》、《戀之火》、《高崗上》等等。
在這一時期,中國流行音樂沒有太重要的成就和發展。除技術上的某些進步外,整體風格沒有超過早期的格局。
總的來看,中國流行音樂從產生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的發展,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條件下進行的。由於特定歷史環境的限制,它的發展是不完善的。一方面,它帶有濃重的殖民地氣息,存在先天不足的軟弱;另一方面,由於不發達的社會經濟文化,流行歌曲只面向人數不多的小資產階級及市民階層。作品題材狹窄,製作技術粗糙。這決定了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必將經歷一條曲折的道路。
自抗日戰爭以來,以延安為中心的進步音樂工作者繼續沿著救亡歌詠活動的方向發展創作。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光未然詞)、鄭律成的《延安頌》(莫耶詞)、李劫夫的《歌唱二小放牛郎》,還有《軍民大生產》、《南泥灣》以及歌劇《白毛女》、《劉胡蘭》等作品的誕生都顯示出生氣勃勃的發展趨勢。進入解放戰爭時期,又出現了《解放區的天》、《山那邊好地方》、《咱們工人有力量》和《勝利進行曲》等優秀歌曲。
五、新中國建國後17年間的創作歌曲
隨著全國解放,群眾歌曲領域形成了一支陣容強盛的創作隊伍。自《歌唱祖國》到《我們走在大路上》,王莘、李劫夫、瞿希賢、傅庚辰等作曲家在進行曲創作中大獲成就,李劫夫尤為其中的佼佼者;晨耕、唐訶、生茂、傅林、遇秋、呂遠等部隊作家在新民歌創作上顯示了很強的實力;雷振邦、石夫則在少數民族音樂素材的運用上有獨到之功。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長征》組歌、歌劇《洪湖赤衛隊》、《江姐》、《紅霞》等大型聲樂作品中的選曲也在群眾中產生了較大影響。總的說來,這一時期的歌曲創作,特別是群眾歌曲的創作,呈現著良好的態勢。合唱、齊唱、獨唱、重唱、表演唱等體裁形式均有佳作。當屬我國歌曲創作的又一個繁榮時期。
這一時期仍以進行曲與新民歌創作為主,其中進行曲逐漸偏重於抒情性(如《一代一代往下傳》)。新民歌創作則有以民間素材變化發展(如《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和在民間音樂基礎上再創作(如《克拉瑪依之歌》)兩種趨向。此外,圓舞曲(如《我愛祖國的藍天》)、說唱歌曲(如《八月十五月兒明》)等方面也有不少佳作。以《毛主席,我們心中的太陽》(喬羽詞、沈亞威曲)為代表的頌歌類大型抒情歌曲發展成為獨具一格的體裁。各種風格的歌曲在民族化上都有明顯的成就。旋律或以中原地區的民間音樂為基礎,或以少數民族音樂為素材。配器或用民族樂隊,或用管弦樂隊,手法比較傳統。廣播電台是最主要的傳播媒介,群眾性集體歌詠是最普遍的音樂生活方式。
這一時期的歌曲演唱以民族與美聲相結合的唱法為軸心,產生了像賈世駿、馬玉濤、王昆、郭蘭英、郭頌、胡松華、呂文科等一批深受群眾喜愛的歌唱演員。這一時期的優秀歌曲作品多收集在兩集《革命歌曲大家唱》中。
完畢~!
⑻ 流行音樂鑒賞論文 3000字左右
流行音樂即通俗音樂,比起莫扎特、貝多芬的音樂,它更加融入大眾生活中。可以說它是像我們這樣的學生生活中的主流音樂。流行音樂是指一部分流行歌曲、影視歌曲、通俗器樂曲、爵士音樂和布魯斯音樂等。通俗音樂的內容貼近生活實際,歌詞簡單,語言生動形象,直白表達情感,容易理解,容易接受。例如Westlife的《you raise me up》,首先從歌詞入手,簡單的語句,通俗易懂,稍微懂英文的人都可以看懂。它所抒發的感情也是很真摯很動人的,這種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從來都是在我們思想中最主流的。盡管中西方文化差異很大,但是看待「孝」都是一樣的。我想這應該也是這首歌在全世界頗受歡迎的原因吧。Westlife其他的專輯《coast to coast》、《back to home》等,這些思想和感情都是教人正確對待love、home、life 等等。然後歌曲的節奏輕快自然、旋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傳唱。在流行音樂市場上,這些都是上佳之作,可是也有不少低劣的作品。在課上老師舉過一些例子,這些低劣性主要表現:曲調過於簡單,甚至是長時間不斷地重復,不僅枯燥無味而且毫無意義;歌詞大意曲解正確的社會觀、道德觀,或者違背常理等。不過這些都是其次,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可以分辨這些作品,吸收流行音樂中的菁華。
我們欣賞流行音樂,除了它朗朗上口、節奏輕快、親切自然以外,還有它的表現形式。那些製作精良的MV,讓你隨著音樂融入它的風格之中,有時它強烈的節奏讓我們身體跟著起舞,有時它的輕柔讓我們感覺有人在耳邊輕輕細語。在緊張繁忙的學習工作之餘,這是最好不過的放鬆方式了。因為應試教育帶來的壓力,我們這些學生們總是試圖尋找心靈上的解脫。特別在中學時的我們,總是在排名和分數中掙扎,我們幼小的心靈被烙下無數個痛苦創傷,幸好那時開始接觸流行音樂的我們都在音樂找到了宣洩。流行音樂伴隨著我們長大,特別是在那時出道的歌手們,他們的音樂和我們的想法真正的無代溝。真該好好感謝流行音樂,陪我走過了這么多個困難。或許是寂靜的夜裡,或許是無人的教室,在音樂中聆聽我們自己的內心,品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他們就像老朋友一樣,總能抓住你的心。等我們都長大了,我們也不會忘記老朋友的。就像父輩們一直喜歡如李宗盛、羅大佑、鄧麗君等歌星,卻總也無法理解周傑倫的歌曲好在哪裡。不同年代的音樂應該也有代溝。
這就是音樂,抓住了感情,音樂就有了靈魂。我們熟知美國流行音樂中的布魯斯、爵士樂,布魯斯俗稱藍調,藍色在美國文化代表著憂郁、憂傷。早年大部分移民從世界各地來到美國,一般地說是出自於自願,他們基本上是願意把自己的文化同美國文化融合在一起。但只有黑人例外。他們是作為奴隸被迫來到這個國家的。他們身上「除了鎖鏈以外,一無所有,但他們的頭腦中卻牢記著非洲舞蹈和音樂的豐富傳統。」黑人奴隸們在農場勞動時,不允許說話,但可以唱歌。他們依靠自人聽不懂的勞動號子和歌曲相互傳遞信息,交流感情,通過這種表達方式,把他們郁積在心裡的痛苦與不平宣洩出來,從而逐漸形成了具有黑人特點的黑人音樂。黑人音樂在形成過程中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這種變化包括汲取白人音樂成分,產生了布魯斯、爵士樂等形式。而最初的搖滾樂就是黑人音樂「節奏布魯斯」,西方也有人把搖滾樂稱作為「下層階級反抗當局的一種形式」。關於節奏布魯斯,在網上搜到得答案:這是一種由布魯斯演變而來的音樂風格。在上個世紀初,隨意走進美國的一家小酒館,就能看到小舞台上一個拿著一把破吉他的黑人彈著扭曲的音符,用他那沒調的嗓子和聽起來十分膚淺的歌詞訴說著黑人在美國的遭遇。這就是布魯斯。隨著時代的進步,這種音樂也變得更具有音樂性了。曾經沒調的音樂變得富有節奏,進而也更加旋律化。於是早期的R&B﹙Rhythm and Blues﹚就這樣形成了。
真正將R&B引入中國的是陶喆,也有人稱他「中國的R&B之父」。雖然說不清他的歌曲里的R&B風格,但是我們去KTV唱他的歌總是找不對感覺,而且也很難唱,對歌手要求很高,據我所知R&B是目前最難唱的音樂,歌手必須很有技巧地運用喉嚨與聲帶來推、擠,要能夠既曖昧又准確。盡管陶喆的歌非常受歡迎,可傳唱他的歌人確實不多。因為文化和生理上的差異,美國的R&B並不是很容易被中國人接受。直到周傑倫出了第一張專輯,開始我們一下子不明白這是什麼音樂,但是唱起來很順。這是周傑倫的帶有本土特色的節奏布魯斯,他摒棄R&B中一些美國元素,用本土的唱法,更輕松的詮釋了布魯斯。所以也有人說,不管陶喆先前的個人專輯有多麼的出色,周傑倫的出現絕對給他很大的壓力。
⑼ 誰能給我一點關於《中國流行音樂的回顧與現狀》的相關文獻與資料啊、、、、寫論文用的、、、、、
研究現狀
針對中國現代的流行音樂,從1986年4月開始,中央電視台第二屆青年歌手大獎賽歷史性地把通俗唱法列入其中;5月,在北京紀念國際和平年百名歌星演唱會上,百名歌星齊唱《讓世界充滿愛》,崔健演唱了他的新作《一無所有》,這一年,被視為中國流行音樂及搖滾樂的「元年」,中國流行音樂開始了流行。現代流行音樂在中國的發展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雖然這二十多年經歷了很多的風雨坎坷,但總體來說發展的速度還很迅速。
從音樂的觀念上說,最早是內地引進和模仿港台地區的華語流行歌,到八十年代中期,就有了以「西北風」(例如:《黃土高坡》)為基調的中國流行音樂的本土意識的初步覺悟,過了很短的幾年,到了九十年代就有了多種風格並存「百花爭艷」的一種局面,到了現在可以說基本上已經具備了與世界流行樂壇溝通、交流甚至接軌的格局了。包括有以陶喆為代表的R&B風格,周傑倫所代表的「中國風」。多樣化的風格,改變單一、單調的音樂創作,建立不同的類型,不同的樣式,不同的形態,不同的風格體系,滿足人民日益變化的審美需求和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流行音樂就像宋朝時的詞曲一樣穿行在大街小巷。
中國的流行音樂的特點主要具有1、時尚性2、通俗性3、情感性4、人文性。體現出逐漸向大眾化,娛樂化,世俗性,年輕化,個性化和多元化發展。
從流行音樂的製作觀念上講,早期國內的流行音樂製作還沒有企業運作化,那個時候大多是以錄音節目的編輯為中心,編輯說了算,現在則以採用國際通行的以製作人為中心的模式了。從流行音樂的傳播方式上講,早期的流行音樂只有有限的幾種傳播途徑,主要是錄音節目(磁帶)或是影視劇的傳播,而現在的傳播途徑就很多了,例如:音像節目、視聽節目、綜藝節目以及目前較為時髦的網路傳播,通過這些途徑使流行音樂多方式全面進入社會文化生活。
但是事情總是具有雙面性,伴隨流行音樂發展而來的也有讓眾人感覺到的愈來愈濃重的一種頹廢與過度的商業化。
【3】 《審美價值的本質》 列•斯托洛維奇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4
【4】《戲劇之家》 第五期供稿 文∕魏麗坤
【5】《中國流行音樂簡史》 李罡 主編,孫蕤 編著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6】《西方流行音樂發展概況》 陳倩 著 天津教育出版社
【7】《中國流行音樂20年》 付林 著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8】《西方流行音樂簡史》 尤靜波 編著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⑽ 淺析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以什麼為主
音樂能讓人放鬆心情,緩解壓力,而人在生活中又存在著太多的壓力,所以人們都喜歡聽音樂,這是人調節生活的一種方式,也是樂趣的所在。
流行音樂也不是一開始就叫「流行音樂」的,就是因為有太多的人喜歡聽這類音樂,所以這類音樂就成了「流行音樂」
真正懂音樂的人不是佔大部分的,大概真正懂音樂的人是不會去熱愛「流行音樂」的吧,他們應該熱衷於音樂創作或是熱衷於比較專業或含金量較高的音樂。
一、什麼是「流行音樂」
一般的流行音樂含金量不太高,而且曲調好聽,歌詞易懂,創作背景貼近實際生活。所以任何不懂音樂的人聽了都喜歡(因為不必「不懂裝懂」)只要喜歡怎麼聽都可以,也不用在意其中所表達的意境以及創作人作曲的意圖和心緒。聽這類音樂的人喜歡的就是這種感覺。
現在所謂的流行音樂,是指那些結構短小,內容通俗,形式活潑,情感真摯,並被廣大群眾所喜愛,廣泛傳唱或欣賞,流行一時甚至流行後世的器樂曲和歌曲。這些樂曲或歌曲植根於大眾生活的豐厚土壤之中,因此又有「大眾音樂」之稱。
流行音樂起源於美國的爵士音樂,20世紀初,美國出現了由多民族文化匯集而成的爵士音樂,這種新興音樂,以它獨特的演奏(演唱)方式刷新了聽眾的耳目,轟動了全美國。又很快傳遍了西歐各國。
在今天流行音樂器樂作品的特點:節奏鮮明,輕松活潑或抒情優美,演奏方式多種多樣。音響多變、色彩豐富、織體層次簡明,樂隊規模不大,現代作品多使用電聲樂器。
聲樂作品的特點:生活氣息濃郁,抒情風趣,音域不寬,手法通俗,曲詞順口,易於傳唱,歌詞多用生活語言,淺易顯,易為聽者接受和傳唱。歌手多是自成一格的流行歌手,發聲方法各有千秋,不受聲樂學派的約束,演唱時感情重於聲樂技巧,動和自由不羈,自然親切,易引起聽眾的共鳴;小樂隊的強聲伴奏與歌聲融為一體,由於流行音樂具備以上特點所以就能和群眾融為一體,無論文化水平的高低,都易於接受,更不受束與樂理知識的高低。
流行音樂也就是通俗音樂,流行音樂作為一種以消遣娛樂為主題的大眾音樂文化現象,流行音樂的發展和社會發展脈絡息息相關,儼然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90年代以後,隨著國家的政策開放,使得流行音樂變化較廣,並且與我們的生長背景較為接近,然而流行音樂不僅是藝術,也是娛樂,精神寄託,更是反應百姓生活的寫實記錄,甚至是大眾思想意識形態的指標。
流行音樂與其大眾媒介的差異主要是流行音樂有三種特徵:
1、 流行音樂乃是一種重復形式:流行音樂的主題內涵不斷的重復,而且具有穿透閱聽之人意識的能力。
2、 流行音樂多屬非敘述性的形式:其強調對接受者,身體,生理與感官能力之刺激。
3、 流行音樂是一種經驗上的形式:音樂是屬於藝術而非科學的領域,是對某一經驗之體驗。
二、流行音樂對音樂史的危害
流行音樂是音樂類型中元素雜而亂但含金量較低的一種類型,許多作曲人單純的把創作過程看似寫出美妙旋律那麼簡單,往往省略了其創作意圖和所構建的意境。80%的流行音樂主題圍繞「愛情」我們不否認這是一種浪漫主義式音樂,但一切都應該有個度,過多的宣揚愛情,不再是「將浪漫主義進行到底」而是「醜化浪漫藝術」
音樂本事一種社會問題,創作人所想表達內心世界的一種藝術手法,現今大多樂手以「愛情」為音樂主題,這一表現,讓人難以不把思想低級和創作人的品行操守聯想到一起;也不怎麼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詞曲人開始使用一些臟字詞來為聖潔的音樂填詞,我們只能大聲的呼籲「點評娛樂圈,扶正經典藝術」
再談網路音樂,絕大多數是一些沒有音樂素養和樂理知識的人所創作的「好」音樂,對於我們業內人事來說,那可是一點也不靠譜的賣弄自己來褻瀆音樂,這樣一點沒有含金量的音樂炒作只能是短暫效應,一旦傳唱的結果,確實危及下一代音樂人。這樣的形式會造成懂音樂的人越來越少,音樂賞析能力越來越差。
最後的局面將會是一個僵局,音樂史的最終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