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對中國傳統音樂的感想和評價
首先,從音樂的構成上來說,中國音樂是以五聲調式為基礎的音樂。所謂五聲調式,是由指宮、商、角、徵、羽這五個音組成的調式,類似於現在簡譜中的「1、2、3、5、6」。民族音樂中的六聲調式和七聲調式是在五聲調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次,在音樂的表現形式上,中國音樂注重音樂的橫向進行,即旋律的表現性。
中國民族音樂有其巨大的自身價值,這也是其將擁有美好前景的重要因素。中國民族音樂的價值主要包括:線性音樂的審美價值我國幾千年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線」型單聲織體的音樂表現體系。使民族旋律不僅具有婉轉迂迴的曲線美,更具有深刻的表情意義。
(1)國外對中國民族音樂的評價擴展閱讀:
傳統音樂的劃分最早見於中國音樂研究所編寫的《民族音樂概論》,分為五大類: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和器樂,但大多院校在教學中把歌舞音樂並入民歌,於是就變成四大類:民歌、民族器樂、曲藝音樂、戲曲音樂。民族音樂、傳統音樂和民間音樂又是三個不同的概念:民族音樂包括傳統音樂和新音樂;而民間音樂只是傳統音樂的一個類別。且我國的民族音樂是非常豐富的,除了民間音樂,還包括宮廷音樂、宗教音樂和文人音樂。
Ⅱ 當今時代外國人們對國產的電影和音樂的看法到底是怎樣的
「外國電影」這個集合太大,包含美國電影,日本韓國歐洲電影,印度電影等等版,實際上,絕大多數國內權觀眾接觸到的外國電影是各個國家最好的電影,因為絕大多數爛片既沒口碑,也沒有商人願意引進,大多數國內觀眾是接觸不到的。
Ⅲ 求教對中國民族音樂發展的看法及前景展望
中國民族音樂的三大來源
中國傳統音樂是在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中原音樂和四域音樂以及外國音樂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發展起來的。因此可以說,中原音樂、四域音樂、外國音樂是中國傳統音樂的三大來源。
中原音樂指的是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發展起來的音樂。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黃河流域音樂文化。其中,殷商和西周時期的音樂文化具有代表意義。除六代樂舞及其他多種樂舞的發展和整理,禮樂制度的階級化和等級化,大司樂機構的設置,三分損益律的運用等有重要影響之外,尤其在"八音"樂器分類中"琴"(七弦琴)及其音樂的出現,奠定了中國傳統樂器與器樂的基本模式。
四域音樂指的是除中原華夏族為主所創造的黃河流域音樂文化以外的中華大地各民族的音樂文化。其中,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區,與黃河流域同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發祥地。長江中游的楚文化中的音樂文化,色彩繽紛,獨樹一幟,同中原音樂並為上古中國傳統音樂的表率,相互輝映,相互兌爭、交融,進而衍生,發展。珠江流域的粵文化,西南各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西北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經由路途對多處音樂文化傳播、交融的作用,以及東北各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都為中國傳統音樂的形成、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其中,在樂器方面,作為漢族音樂文化與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交融的代表實例,可以舉出由奚琴到胡琴類各種拉弦樂器的形式。 中國音樂與外國音樂的交流,由來已久。據《穆天子傳》記載,相傳西周初,周穆王曾經帶著規模頗大的樂隊到西方各國旅行,並進行音樂交流。此後,在漢代,伴隨著佛教的傳入,印度教音樂和天竺樂也入傳中國;隋唐時期,大量外國音樂的輸入,不僅帶來外國樂曲,而且引進樂器、樂律、音階。作為外國樂器傳入中國,後又被改造為中國傳統樂器的琵琶是頗具代表意義的樂器之一。
中國民樂發展的三個時期
1.中國傳統音樂的形成期(約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3世紀)
這時期包括從夏、商、西周到春秋、戰國、奏漢。在音樂體裁方面,經歷了由原始樂舞到宮廷樂舞的進化。在旋律音調、音階形式方面,經歷了由原始間樂重視小三度音程的音調,到春秋戰國強調宮、商、徵、羽的上下方大3度的"(甫頁)、曾"體系,以"三分損益法"相生五音、七聲、十二律,初步確立了中國傳統音樂旋法的五聲性特點。在音樂美學思想方面,先秦諸子百家的論爭,奠定了此後各自學說的理論端點。這一時期中,最具代表性意義的音樂藝術形式是鍾鼓樂隊。
2.中國傳統音樂的新生期(約公元4世紀至10世紀)
這一時期包括了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動盪和北方人民南遷、少數民族的內移,構成對中國傳統音樂的沖擊:一是玄學對儒學的沖擊,引起音樂思想的變化;二是少數民族音樂和外國音樂的傳入,引進樂器、樂律、樂曲和音樂理論方面的新因素。其沖擊的結果,是使中國的傳統音樂為之一變,開創了音樂國際化的一代新樂風。一方面是世界音樂的中國化,包括外來樂曲的中國化,外來樂器的運用,外來樂調的傳入,外來樂隊的民族化,以及外來樂人為發展中國音樂所作出的貢獻。另一方面是中國音樂的世界化,即:中國音樂以其輝煌的成就給世界許多國家(尤其是周邊各國,如朝鮮、日本等)以重要的影響。
3.中國傳統音樂整理期(約公元10世紀至19世紀)
包括遼、宋、金、明、清。其政治上的特點是:從紛亂和分裂到相對的統一,又從南北對立到多民族國家統一政權的建立,及其在相當長時期內的相對穩定。音樂文化方面則具有世俗性和社會性的特點。所謂世俗性,就是與普通的平民階層保持著密切的關聯。此時期的傳統音樂,無論在演出人員和觀眾、聽眾對象方面,都已具有更為廣泛的社會基礎。在音樂理論方面,表現出對前一時期的繼承和清理的傾向。音樂形態特點已逐漸趨於凝固定型化。其代表性音樂藝術形式是戲曲藝術及其音樂。這一藝術形式,上承前代,下接後世,並廣泛吸收當代音樂新成果,成為集古今音樂大成的音樂寶庫。
中國民樂的發展
先秦:編鍾改寫先秦的音樂歷史
李教授認為,在我國湖北出土的戰國時期的曾侯乙編鍾是先秦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樂器。它的出土改變了一段時間內在民族音樂領域內所認為的先秦音樂只有五聲音階的觀點,徹底改寫了整個先秦的音樂歷史。
據了解,曾侯乙墓被發掘以後,其中有陪葬的64枚編鍾。從編鍾以及鍾上的銘文反映出的內容看,中國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能製造出七聲12律齊全,還可以旋宮轉調的編鍾,因此這些編鍾被視為考古界和民族音樂一個歷史性的符號。編鍾在當時的社會中,具有多種社會功能,既是一種社會地位的象徵,又是乞求平安的祭祀用品。
唐朝:以彈撥音樂為主體的華麗浪漫民樂時代
伴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的提高,以及外來文化的沖擊,樂器的製造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唐朝音樂的特點是以彈撥音樂為主,李教授認為,唐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文化時期,經濟水平相比於秦朝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與此相應的,在民族音樂領域內,先秦那種在室外演奏的、相對粗糙的編鍾漸漸衰落,而具有浪漫和華麗色彩的彈撥音樂、歌舞樂隊迅速發展起來。另外,在外來文化的影響下,包括高麗、胡人、西域等地音樂開始傳至中原,極大豐富中國民族樂器的品種。
進入宋朝後,彈撥音樂開始走上了下坡路,管弦樂得到了了發展,這也是同當時的歷史背景相聯系的,這種趨勢和宋朝的戰爭不斷的局勢有很大的關系。 「其實音樂其實是經濟、文化、社會的一個縮影。」 李教授得出了如上結論。
元朝:文人推動下繁盛的元曲時代
元朝沒有科舉制度,於是大批的文人都轉入了民間藝術的創作之中。元曲因此具有很強的故事情節性,吸引了眾多的觀眾,進一步促進了它的繁盛。在這個問題上,李教授特別強調了中國的元曲同外國歌劇的不同,就在於中國的元曲重要形成了一系列的曲牌名,每一個新的創作都是利用已經形成的曲牌名。而外國的歌劇就沒有這樣的「格式」可以套,所有的創作結構都是全新的。
到清朝以後,是中國的少數民族樂器繁盛的時代,以明末清初出現的二胡就是這個時代民族樂器發展的一個縮影。漢人的音樂一直都是以「單字」居多,比如我們所熟知的蕭、笛、琴、鍾等。通常在樂器中出現的兩個字的樂器多是外國傳入中國民族音樂之中的,比如我們熟悉的嗩吶、二胡等。
近代:民族音樂發展艱難
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為大部分觀眾所耳熟能詳,但是李教授認為在中國近代的發展時期,民族音樂的發展進入一個步履蹣跚的階段,這一時期的兩個標志性人物就是阿炳和劉天華。
劉天華是我國著名的民族音樂家,北京大學教授,詩人劉半農的弟弟,他是與瞎子阿炳同時代的一位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經典代表作有《月夜》、《空山鳥語》、《良宵》、《光明行》等。李教授特別強調這位民族音樂的宗師對中國民族音樂的貢獻,認為他是中國民族音樂發展的第一人。從他開始,中國民族音樂進入了學堂化的發展時期,這使中國民族音樂發生了質的變化。
建國後:民族音樂得到了快速的成長
建國以後,中國社會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新氣象。中國建設戰天斗地的氣氛使社會各階層群情激昂,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也由此達到了空前的高度。隨著革命事業的發展以及農業生產的廣泛開展,出現了大批具有時代特色的民族樂曲,如很多人熟悉的《賽馬》、《喜看麥田千層浪》等作品就是這一時期有代表的作品。在這一時期,民族音樂的一些舊的觀念得到了剔除,很多西洋樂曲中的一些新的元素被借鑒。
2005年春節,天津歌舞劇院在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辦"雞年中國民族音樂會"取得巨大成功,音樂會不但通過衛星直播傳送到國內,而且由美國休斯敦音像公司無償提供音樂會的錄音,將製作成CD在全世界發行。
自1998年中央民族樂團代表中國民樂第一次登上維也納金色大廳的舞台,八年來,在「金色大廳」舉辦的「中國春節民族音樂會」已經成為中國民族音樂的著名品牌。
從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的一曲《茉莉花》和二胡表演,以及現代民樂組合如《女子十二樂坊》在東南亞的如潮好評,到中國各地民族樂團在國際國內演出市場的日益活躍,在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力量的積累正逐漸地轉化為民族自信,也帶來民族音樂的回歸——中國民樂正在交流與創新中走向復興。
Ⅳ 談談對中國民族音樂走向世界看法
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風行民樂
Ⅳ 對中國民族音樂的評價
中國民抄族音樂(在中國大陸又稱作民樂,台灣地區稱作國樂,港澳地區、新馬及海外地區稱作華樂)是指中國傳統各種音樂為及以其為基礎發展出來的種種音樂。其樂種包括各種中國民族樂器的獨奏曲協奏曲、傳統中國的各種器樂合奏、近代發展出來的民族管弦樂大合奏曲(國樂團合奏)及小合奏曲、以交響樂團演奏的中國民族風格樂曲、以及中國民族聲樂等。 我們拋開技巧性、技術性把中國民族音樂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層面來審視時,我們就會發現民族音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面鏡子,它折射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畫面,透視出中華民族獨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所以,我們只有了解中國民族音樂才能真正了解中國文化精神。
Ⅵ 外國人如何看待中國的民樂
民樂,簡單說來,就是用中國傳統樂器演奏的民間傳統音樂。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中國音樂是人類歷史上起源最早的音樂之一。7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能用禽骨和陶土製作出骨笛和陶塤這樣的吹奏樂器。到伏羲時代,已經能發明絲弦樂器、古琴和瑟。我們的民樂在人類歷史上的份量,由此可見一斑。許多外國人慕名走進劇院,只為一覽中國民族音樂的神秘魅力。女子十二樂坊,一隻將中國傳統的樂器組合與現代流行音樂表演形式有機結合的流行藝術團體。當2003年7月24日女子十二樂坊在日本上市的第一張音樂專輯剛剛面世,便一躍登上日本的銷售冠軍榜:首日賣出一萬張,兩個月內突破100萬張大關。至今,該音樂專輯已在日本銷售了200多萬張。創造了中國音樂唱片海外發行的奇跡,也創造了日本器樂專輯單碟發行的奇跡。在日本形成了一種學習中國從民族音樂的熱潮,並引起中國古典樂器二胡在日本的脫銷,2004年對日二胡出口2萬余把,觀看樂坊演出在日本已經成為一種時尚。2005年12月榮登被譽為全美流行音樂界權威的Billboard排行榜Top10。2006年3月25日,於人民大會堂舉辦專場演出,日本樂迷專程包機前來觀看。這樣的事例還有非常多,十二樂坊的成功讓更多的外國人從喜歡我們到喜歡中國。他們因為喜歡樂坊而開始學中文,有人甚至因為樂坊而來中國留學。
Ⅶ 中國民族音樂在世界上的地位
沒地位
現在格萊梅獎有無數個獎項 把音樂分得很細 也沒有中國民樂獲獎
現在中國是文化不發達地區 沒辦法
Ⅷ 中國民族音樂在世界上的影響
近年來,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日益擴大,中國民樂一次次走出國門,贏得金色大廳的熱烈掌聲。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喜愛並學習中國民族樂器的人越來越多。1989年舉辦的「ART杯中國樂器國際比賽」,曾吸引近500名中外選手參賽,但目前此類比賽較少,且連續性不強。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吳雁澤指出,中國民族音樂以其獨特價值在世界音樂文化中佔有陣地,傳承中國民樂是中國對世界音樂藝術應盡的義務。中國音樂家協會將繼續以「雙百方針」、「二為方向」和「三個代表」思想為指導,與各界人士一道推動民族音樂的發展建設。
Ⅸ 對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看法
在中國民族傳統音樂中,民間音樂是最基本,最豐富,也是最富有生內命力的一部分。民容間音樂是當今世界各國,各民族傳統音樂文化中存在的一部分既古老又現代的音樂文化類型,是創始於人民大眾又供人民大眾在日常社會生活中通過口傳心授方式來共同操縱,共同享用,共同演繹和共同傳承的一種非專業創作的社會音樂文化產品。
由於中國新音樂更多地借鑒西方音樂創作手法,廣泛採用西方音樂的形式,和中國傳統音樂的風格有所不同,為了把新音樂和傳統音樂加以區別,強調傳統音樂所具有的民族特色,目前我國音樂界也用「民族音樂」這一稱呼來認指中國音樂中的傳統音樂。可理解為,中國民族音樂即中國傳統音樂。
(9)國外對中國民族音樂的評價擴展閱讀:
民族民間音樂主要是民眾的集體創作,又依靠口頭流傳,所以在內容和形式兩方面都具有很強的變異性。民族民間音樂可以按照作品的表演方法分為歌曲,器樂曲,歌舞,說唱音樂,戲曲音樂等五類;按照表現音樂所用的媒介和藝術手段,分為聲樂類,器樂類以及與其他文藝類結合在一起的綜合類;按照作品流行的社會層面又可以細分為民俗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