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音譜上的各標志分別是代表什麼
變音記號有五種:
升記號(#)表示將基本音級升高半音。
降記號(b)表示將版基本音級降低半權音。
重升記號(×)表示將基本音級升高兩個半音(一個全音)。
重降記號(bb)表示將基本音級降低兩個半音(一個全音)。
還原記號(ヰ)表示將已經升高或降低的音還原。
有三種,分別以圓點(·)、三角(▼)及圓點加弧線來標記,表示某些音或和弦要斷續地彈奏。
Ⅱ 中國音樂金鍾獎標志構圖要素和寓意
中華紅歌會會徽以「紅」字作創意變形,以飄舞的綢帶為主體造型的LOGO。整幅作品以飄舞的綢帶為主體造型,線條及色塊由遠及近,富有韻律的線條造型猶如音符般婉轉動聽,寓意紅色精神代代相傳。
Ⅲ 中國樂器的樂徽是什麼
排蕭。
中國的樂徽正像國家有國徽、特區有區徽一樣,音樂也有樂徽。在歐洲作為音樂徽記的是一種名叫里拉的古樂器,在我國,則以古老的排簫作為樂徽。當然,不是任何樂器都可用來象徵音樂藝術的,作為樂徽,它必須是一個國家或民族歷史悠久、極具代表性的樂器,並且在外形上也應該美觀。
排簫是我國最古老的編管樂器,其形有如鳳翼,早在4000多年前的虞舜時代,有一部大型的簫韶樂舞就是以排簫作為主要伴奏樂器的。春秋末期,魯國的孔子周遊列國來到齊國國都臨淄,聽到此樂頗受感動,故《論語》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還說:「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說明韶樂確實優美,也表明排簫音樂動聽,有著感人的表現力。
在古代樂器八音分類中,排簫被列為竹類樂器。它是由長短不等的細竹管依次排成一列,用繩子、竹篾編起來或用木框鑲起來。管數從最早的3管起,有10、13、16、20和21管,直到最多的24管,每管只發一音。古代排簫同編鍾、編磬一樣,是非常受歡迎的樂器。從成都東漢畫像磚《騎吹樂隊》拓片可以看出:一支威武的馬隊整齊行進著,騎士們威風凜凜,但他們手持的不是刀矛劍戟,而是笳角簫鼓,這原來是漢代的軍樂隊,畫面下方的兩個人,正手捧排簫吹奏。
排簫又稱雅簫、頌簫、舜簫、龠、籟、比竹、參差、鳳翼、雲簫和秦簫等,它在南北朝、隋、唐各代的宮廷雅樂中都佔有顯著位置。盛唐之時,排簫還作為文化使者東傳日本,在古都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中,至今仍珍藏著我國唐代的兩支排簫。
1978年夏,考古工作者從湖北隨州曾侯乙墓首次出土了兩支春秋時代的竹製排簫,其形似鳳凰一翼,由13根長短不等的細竹管依次排列、纏縛而成,外表有彩繪漆飾,這是一對雌雄排簫,目前尚能吹出清脆的樂音,合奏有如男女聲二重唱。過去,人們只能從魏、晉、南北朝以前的壁畫和石刻中領略排簫的風貌;而今,2400多年前的排簫實物展現面前,多麼悠遠、多麼珍貴,令世人贊嘆不已。
清代,排簫由單鳳翼改進為對稱的雙鳳翼形制,並按律進行編管。在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樂器博物館里,珍藏著一支清乾隆年間製作的排簫,16管,每管刻有音名,含十二律及四倍律,工藝精緻,琴架還繪有兩條騰雲而起的金龍,頗富民族風格。1956年8月,全國第一屆音樂周在北京舉行時,經過廣泛徵求意見,文化部和中國音樂家協會確定以排簫圖案,作為中國的音樂標志——樂徽,用以代表我國悠久的文化和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藝術。此後,在我國音樂界向外國友人贈送的紀念章和禮物上,就常印有排簫的圖案。
Ⅳ 這幾個時段中國音樂的標志性成就
狗屎 ~~不知道你講什麼
Ⅳ 中國遠古的音樂符號是怎樣畫的
【中國音樂】
正式的中國音樂歷史文字記載,始於周朝。
中國音樂從很早已經掌握七聲音階,但一直偏好比較和諧的五聲音階,重點在五聲中發展音樂,同時將中心放在追求旋律、節奏變化,輕視和聲的作用。中國音樂的發展方向和西方音樂不同,西方音樂從古希臘的五聲音階,逐漸發展到七聲音階,直到十二平均律;從單聲部發展到運用和聲。所以西方音樂如果說像一堵厚重的牆壁,上面輪廓如同旋律,磚石如同牆體,即使輪廓平直只要有和聲也是牆,正像亨德爾的某些作品。中國音樂則不同,好像用線條畫出的中國畫,如果沒有輪廓(旋律)則不成其為音樂,但和聲是可有可無的。所以西方人聽中國音樂「如同飄在空中的線」,而從未接觸西方音樂的中國人則覺得西方音樂如同「混雜的雜訊」。
【史前古樂】
中華民族音樂的蒙昧時期早於華夏族的始祖神軒轅黃帝兩千餘年。據今六千七百年 至七千餘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可能已經可以燒制陶塤,挖制骨哨。這些原始的樂器 無可置疑地告訴人們,當時的人類已經具備對樂音的審美能力。 遠古的音樂文化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具有歌、舞、樂互相結合的特點。葛天氏氏族中的所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的樂舞就是最好的說明。當時,人們所歌詠的內容,諸如「敬天常」、「奮五穀」、「總禽獸之極」反映了先民們對農業、畜牧業以及天地自然規律的認識。這些歌、舞、樂互為一體的原始樂舞還與原始氏族的圖騰崇拜想聯系。例如黃帝氏族曾以雲為圖騰,他的樂舞就叫做《雲門》。關於原始的歌曲形式,可見《呂氏春秋》所記塗山氏之女所作的"候人歌"。這首歌的歌詞僅只"候人兮猗"一句,而只有"候人"二字有實意。這便是音樂的萌芽,是一種孕而未化的語言。 河南舞陽縣賈湖遺址的骨笛溯源於公元前距今8000年左右 ,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吹奏樂器。其中的一支七孔骨笛保存得非常完整,專家們進行過實驗,發現仍然能使用該骨笛演奏音樂,能發出七聲音階。但中國古代基本上只使用五聲音階。
【古代音樂】
中國古代「詩歌」是不分的,即文學和音樂是緊密相聯系的。現存最早的漢語詩歌總集《詩經》中的詩篇當時都是配有曲調,為人民大眾口頭傳唱的。這個傳統一直延續下去,比如漢代的官方詩歌集成,就叫《漢樂府》,唐詩、宋詞當時也都能歌唱。甚至到了今天,也有流行音樂家為古詩譜曲演唱,如蘇軾描寫中秋佳節的《水調歌頭》還有李白的《靜夜思》。
中國古代對音樂家比較輕視,不像對待畫家,因為中國畫和書法聯系緊密,畫家屬於文人士大夫階層,在宋朝時甚至可以「以畫考官」(其實也是因為宋徽宗個人對繪畫的極度愛好)。樂手地位較低,只是供貴族娛樂的「伶人」。唐朝時著名歌手李龜年也沒有什麼政治地位,現在的人知道他也是因為他常出現在唐詩中,受人贊揚。
中國古代的「士大夫」階層認為,一個有修養的人應該精通「琴棋書畫」,所謂的「琴」就是流傳至今的古琴。不過古琴只限於士大夫獨自欣賞,不能對公眾演出。古琴音量較小,也是唯一地位較高的樂器。
總結:中國古代的音樂理論發展較慢,在「正史」中地位不高,沒有能留下更多的書面資料。但音樂和文學一樣,是古代知識分子階層的必修課,在古代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無疑有著重要地位;民間則更是充滿了多彩的旋律。
Ⅵ 中國音樂的歷史
中國音樂,文獻一般追溯到黃帝時代,據考古發現,中國音樂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豐富的音樂文化。
中國音樂曾經對中國周邊地區的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從孔子傳六藝到唐代的胡琴再到近代的西方音樂,中國音樂又在吸收外來音樂要素的過程中不斷充實發展。
中國素號「禮樂之邦」,古代音樂在人格養成、文化生活和國家禮儀方面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孔子提出「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學習步驟。
(6)中國音樂的標志擴展閱讀:
中國音樂從很早已經掌握七聲音階,但一直偏好比較和諧的五聲音階,重點在五聲中發展音樂,同時將中心放在追求旋律、節奏變化,輕視和聲的作用。中國音樂的發展方向和西方音樂不同,西方音樂從古希臘的五聲音階,逐漸發展到七聲音階,直到十二平均律。
從單聲部發展到運用和聲。所以西方音樂如果說像一堵厚重的牆壁,上面輪廓如同旋律,磚石如同牆體,即使輪廓平直只要有和聲也是牆,正像亨德爾的某些作品。
中國音樂則不同,好像用線條畫出的中國畫,如果沒有輪廓(旋律)則不成其為音樂,但和聲是可有可無的。所以從未接觸中國音樂的西方人聽中國音樂「如同飄在空中的線」,而從未接觸西方音樂的中國人則覺得西方音樂如同「混雜的雜訊」。
Ⅶ 如果說周傑倫是中國音樂界的標志,那誰是中國歷史學界的標志
司馬遷 史記
Ⅷ 什麼是中國音樂文化的符號是中國人民愛好和平的象徵
中國音樂,文獻一般追溯到黃帝時代,據考古發現,中國音樂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版,中華民權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豐富的音樂文化。中國音樂曾經對中國周邊地區的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從孔子傳六藝唐到代的胡琴再到近代的西方音樂,中國音樂又在吸收外來音樂要素的過程中不斷充實發展。中國素號「禮樂之邦」,古代音樂在人格養成、文化生活和國家禮儀方面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孔子提出「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學習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