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民族音樂概論是考研科目嗎
中國音樂學院研究生民族音樂類《民族音樂概論》,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著,人民音樂出版社。《音樂詞典詞條匯輯• 民族音樂學》,人民音樂出版社。《民族音樂學譯文集》,董維松、沈洽編,中國文聯出版公司。《民族音樂學在中國》,沈洽著。《中國音樂學》九六年第三期。《中國民族音樂大系• 民歌音樂卷》,東方音樂學會編,上海音樂出版社。《中國民歌》,周青青著,人民音樂出版社。《漢族民歌概論》,江明敦著,上海文藝出版社。《中國民族音樂大系• 民族器樂卷》,東方音樂學會編,上海音樂出版社。《民族器樂概論》,高厚永著,江蘇人民出版社。《民族器樂》,袁靜芳著,人民音樂出版社。《中國民族音樂大系• 戲曲音樂卷》,東方音樂學會編,上海音樂出版社。《中國民族音樂大系• 曲藝音樂卷》,東方音樂學會編,上海音樂出版社。《中國民族音樂大系• 歌舞音樂卷》,東方音樂學會編,上海音樂出版社。《中國民族音樂大系• 宗教音樂卷》,東方音樂學會編,上海音樂出版社。《中國民族音樂大系• 少數民族卷》,東方音樂學會編,上海音樂出版社。《少數民族音樂》,杜亞雄著,中國文聯出版公司。《東方音樂》,俞人豪、陳自明著,人民音樂出版社。《全球視野的音樂文化研究》,《中國音樂》編輯部九五增刊。
Ⅱ 1我國傳統音樂的五大類分別是什麼請說出中國民歌的藝術特點及民歌與其他民歌音樂的關系分別是什麼
一共找到這么多,隨便抄些,老師不看,她在報復我們
第一題
傳統音樂的劃分最早見於中國音樂研究所編寫的《民族音樂概論》,分為五大類: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和器樂,但大多院校在教學中把歌舞音樂並入民歌,於是就變成四大類:民歌、民族器樂、曲藝(即「說唱」)音樂、戲曲音樂。
實際上,「民族音樂」、「傳統音樂」和「民間音樂」又是三個不同的概念:「民族音樂」包括傳統音樂和新音樂;而「民間音樂」只是傳統音樂的一個類別。且我國的民族音樂是非常豐富的,除了民間音樂,還包括宮廷音樂、宗教音樂和文人音樂。
杜亞雄先生則將中國傳統音樂分類如下: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其中民間音樂包括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民間歌舞、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文人音樂包括古琴音樂、詩詞吟誦調、文人自度曲;宗教音樂包括佛教音樂、道教音樂、基督教音樂、伊期蘭教音樂、薩滿教及其它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包括祭祀樂、朝會樂、導迎及巡幸樂、宴樂。
中國民族音樂的特點
首先,從音樂的構成上來說,中國音樂是以五聲調式為基礎的音樂。所謂五聲調式,是由指宮、商、角、徵、羽這五個音組成的調式,類似於現在簡譜中的「1、2、3、5、6」。民族音樂中的六聲調式和七聲調式是在五聲調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其次,在音樂的表現形式上,中國音樂注重音樂的橫向進行,即旋律的表現性。與中國的書法、繪畫等藝術一樣,在藝術風格上,中國音樂講究旋律的韻味處理,強調形散神不散。傳統的中國音樂作品在旋律進行上常常以單旋律的方式進行,對和聲的運用較少。
民歌即民間歌曲,是勞動人民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而集體創作的一種藝術形式。源於人民生活,又對人民生活起廣泛深入的作用。在群眾口頭的代代相傳中,不斷得到加工。音樂語言簡明洗練,音樂形象鮮明生動,表現手法豐富多樣。有多種體裁和形式,主要為勞動號子、山歌、小調、長調和多聲部歌曲。我國民歌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在遠古的原始社會,常與樂舞結合在一起,如傳說中葛天氏之樂的八首歌。現存《詩經》中的國風,是西周到春秋中葉十五個地區的民歌歌詞。這以後的《楚辭》、漢樂府、唐曲子,直至明清小曲,或者源於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民歌,或者本身就是民歌。在近現代的革命斗爭生活中,人民又創作了許多優秀的新民歌,有的在原有曲調上填上新詞,有的在音樂上也有相應的發展。由於我國民族眾多,幅員遼闊,各民族各地區的民歌也各具特色,絢麗多彩,又共同成為我國音樂文化發展的基礎。各種音樂藝術形式,器樂、歌舞、曲藝、戲曲常從中吸收營養,並轉而促使它加工提高。專業音樂創作也常以它為素材,或原曲引用,或摘取片段,或吸取其音調,加以發展創造。
中國民族音樂分為:民間歌曲、民間歌舞音樂、民間器樂、民間說唱音樂和民間戲曲音樂。
分類的話,我想你想知道的應該是民間歌曲的分類。
我國民間歌曲的分類可以從很多角度進行分類,從功能、體裁和題材都有不同的分類方法,而且不同的民族也有各自的方法。
漢族民歌的分類方法可以分為:山歌、號子和小調三大類。
山歌:旋律悠揚,如信天游、花兒等都是山歌
號子:節奏性強,旋律性較弱。在勞動時演唱,有船工號子、搬運號子等等
小調:旋律婉轉,如沂蒙山小調,茉莉花等等。
少數民族的民間歌曲分類也有很多:
如蒙古族民歌可以分為:長調和短調
藏族民歌按體裁分類有:酒麴、扎年彈唱、歌舞歌曲、情歌、勞動歌、兒歌、歌、山歌和婚禮歌等
還有很多其他的分類,以上是簡單介紹,如果想知道可以再提問。
第二題
康定情歌
康定情歌的民歌體裁是山歌
民歌《康定情歌》「西部歌王」王洛賓於1996年去世後,1997年4月1日,四川《甘孜日報》刊登了郭昌平研究《康定情歌》的文章,認為《康定情歌》非王洛賓所作,而是由他人收集、作曲家江定仙鋼琴配曲、歌唱家喻宜萱演唱的。與此同時,還懸賞一萬元尋找原作者。由此,中國第一情歌《康定情歌》著作權引發爭議。後來經過他不懈努力和研究,最近找到了《康定情歌》最早的收集者--吳文季。
中國的民歌經過千百年來的積累,浩如煙海,按體裁形式,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山歌、小調、勞動號子。山歌比如:康定情歌,牧歌。小調比如:茉莉花,天黑黑。勞動號子比如:川江號子,黃河船夫曲等等。
風格上,小調:委婉流暢、細膩優美。號子:鏗鏘有力、粗獷豪放。山歌: 高亢嘹亮、自由舒展。
山歌中國民歌的基本體裁之一。流傳分布極廣,蘊藏也極為豐富。一種看法認為,凡是流傳於高原、山區、丘陵地區,人們在各種個體勞動如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間歌會上為了自慰自娛而唱的節奏自由、旋律悠長的民歌,就是通常所說的山歌。另一種看法認為,從體裁特徵而言,草原上牧民傳唱的牧歌、贊歌、宴歌,江河湖海上漁民唱的漁歌、船歌,南方一些地方婚儀上唱的「哭嫁歌」,也都應歸屬於山歌。因為它們同樣具有在個體勞動中詠唱,歌腔自由舒展,自娛自慰等基本特徵。一般來說,這種廣義的山歌概念更有助於我們對山歌體裁藝術特色的理解。
中國山歌的流傳分布主要集中在內蒙古高原、西北黃土高原、青海高原、新疆高原、西南雲貴高原、秦嶺大巴山區、大別山區、武夷山區、西藏高原一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傳播區及其品種有:內蒙古草原的各種「長調」歌曲,晉、陝、內蒙古西部的「信天游」「山曲」「爬山調」,寧、甘、青地區漢、回等族的「花兒」,新疆各民族的「牧歌」,陝南、川北的「姐兒歌」「茅山歌」「背二哥」,大別山區的「慢趕牛」,江浙一帶的「吳山歌」,贛、閩、粵交匯區的「客家山歌」、雲、貴、川交界地帶的「晨歌」(又名「神歌」)、大定山歌、彌渡山歌及各族山歌、各藏族聚居區的「藏族山歌」及廣西的各族山歌等。
第三題
音樂素養的重要性主要是體現在素質教育中,現在很多學校特別是中學音樂課有就猶如沒有一樣,一邊在課程中編排音樂課,一邊又被文化課占據。
音樂教育與思想道德素質,音樂教育與情意素質 ,音樂教育與智能素質,以及音樂教育與身心健康素質,這些都是音樂素養的重要體現。音樂教育與思想道德素質:學生高尚道德道德品質的形成及人生 觀、世界觀的確立,需要精心培育和塑造,而音樂教育是塑造的重要手段,能給學生以精神影響與滋養。音樂教育與情意素質:音樂的集中性、精微性、表現性及形象性,要求 學生具備非智力因素的諸要素,從而形成一種堅韌不拔的情意品質,這種品質會賦予他們對學習的高度自覺性 和責任心,使學生會思維、會求知、會生存,對他們以後事業和人生有很大的幫助。音樂教育與智能素質:在 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基礎上,提高學生理解力、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創造力。演奏時手指動作越復雜, 越靈活,越嫻熟,對大腦神經系統越有聯系和得到鍛煉,使大腦靈敏、聰慧。同時,訓練學生「音樂的耳朵」 ,能聽懂音樂,感受音樂的美,開闊學生的視野,能獲得和追求美好的事物。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 ,更有利於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為培養學生的智能素質打好基礎。音樂教育與身心健康素質: 跳健美舞,做健美操,隨著起伏的旋律,歡快的節奏,中學生身心都得到愉悅 和鍛煉。另外,練習歌唱時,做平緩的胸腹深呼吸運動,能鍛煉肺活量,對心、肺都有保健和按摩作用。尤其 是大合唱,優美的歌聲,使學生凈化心靈,陶冶情操,不僅能培養學生一種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更能 鍛煉學生有一個身心健康的體魄。
總之,學生的音樂教育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刻不容緩。現代教育越來越需要生動活潑,生氣勃勃,充滿創 造性和娛樂性的教育形式。越來越需要將音樂教育引入德、智、體、勞諸育之中,來完成對中學生人格的塑造 。重視音樂教育,是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得到充分、自由全面發展的關鍵。是實現教育現代化,培養跨世紀 建設人才的關鍵。因此,音樂教育是中學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需要加強與提高層次。
作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樂教育,它對於陶冶情操、品行修養、樹立正確的審美觀起到獨特的作用。音樂學科除了教學生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歌唱知識和技能外,還有一個教學任務就是音樂欣賞。即審美教育.它包括純正的審美趣味,正確的審美觀點和高尚的審美理想。這種審美教育有賴於美的陶冶,「這種陶冶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無意識的影響作用,具有很強的內化力。」
通過對中外音樂名作的欣賞分析,充實學生的音樂感性認識,豐富音樂知識,開闊音樂視野,提高音樂鑒賞的審美能力,同時為進一步學習音樂史論和其它專業課程打下良好的基礎.
美國著名現代音樂家艾倫•科普蘭在《怎樣欣賞音樂》一書中說:「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樂,再也沒有比傾聽音樂更重要的了,什麼也代替不了傾聽音樂。」音樂欣賞不同於一般的認識活動,音樂欣賞的基本性質是感性的,因為在這項活動中,欣賞者的首要目的是通過聽覺去獲得體驗而不是藉助理性去求得認識。因此,音樂聽覺欣賞是一種最直接、最普通的音樂審美活動。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它來獲得美的享受。我們打開音響或走進音樂廳的大門,最終的目的都是讓自己在輕松的狀態下獲得對音樂的聽覺快感和美的體驗。倘若人人都刻意去追尋音樂所隱含的思想感情,作曲家當時創作的心態或是要聆聽出旋律、節奏及音色,那麼我想可能不會有人再去「聽」音樂了。音樂藝術的重要傳播方式是聲音,聲音只為聽覺而存在,人們只有通過聆聽音樂才能品賞音樂、理解音樂。
正如卡爾•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對於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但正是這樣一種看似簡單的行為,人的一種感性的體驗活動,卻需要人們長期的知識、觀念、趣味等諸多因素的積累,與其說音樂欣賞是一個聽的過程,還不如說是人的綜合素養不斷提升的過程。
第四題 開設音樂輔修專業的意義
音樂欣賞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影響
(一)通過音樂欣賞課培養學生認識美、發現美的能力
音樂是一門特殊藝術,它既能細膩准確地反映人的情感,又能開啟學生智力和大腦思維。音樂教學是全面豐富的,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們唱歌,還要講授基本樂理知識,讓他們用音樂的語言去欣賞和學習音樂,並激發其去主動地追求美、感受美。如在欣賞中國交響樂《梁祝》時,要求學生大膽聯想,隨著樂曲的發展進行合理性思維。隨著音樂的發展,學生呈現的「喜、怒、哀、樂」等表情,恰恰反映了其對善惡分辨的理性思維和發現美、追求美的能力。而這些對美的體驗與感知,正是通過音樂欣賞,由內心的體驗而外露於表情的。
(二)通過音樂欣賞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為大學生能力的培養提供了智力保證
欣賞者要在頭腦中塑造完整的音樂形象,就必須藉助於想像進行再創造,這種再創造完全是由欣賞者主觀控制的。如果說作曲家是一度創作,演唱(奏)家是二度創作,那麼欣賞者便是三度創作。欣賞者在已有的感知材料上進行重新組合、合理加工,使其在大腦中創造出新的形象。
由於每個人的先天遺傳情況不同,所以人的思維能力會具有與生俱來的差異,但無論如何,大腦思維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後天的學習和訓練。如果進行音樂欣賞的訓練,不僅能提高人們的樂感,而且會有益於他們的運動控制、記憶能力和思維發展,使腦的功能得到更多的開發。
(三)通過音樂欣賞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品質,達到德育教育作用
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通過特定的音響,表現與交流感情和思想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方式,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音樂在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一直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5]向學生展示這些優秀作品的同時正是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等教育的過程,使其內化為學生自身的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他們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的過程。近、現代中國的革命歌曲更是鼓舞了幾代人,為祖國的解放、人民的富強,拋頭顱、灑熱血,獻出自己的寶貴生命。通過對這些作品的賞析,完全可以達到音樂的德育教育作用。
(四)擴大了學生的人文知識,加強文化底蘊
古今中外的音樂珍品浩如煙海、絢麗多彩,如果僅僅是靠學生演奏和演唱音樂作品,是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的。而音樂欣賞教學,可以使學生較為全面地了解並學習人類音樂寶庫中的珍品。其次,音樂作為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它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和智慧結晶。音樂藝術和文學、地理、歷史、戲劇、舞蹈、繪畫、社會生活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同時在欣賞當中,需增加多元的思考和多維的視角,識別各種不同風格以及不同文化傳統下的音樂特色,認識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形態下的音樂異同,體會東、西方音樂文化的區別。
民族音樂學是音樂學傳統學科分類中間的一個。西方大概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把民族音樂學作為音樂學總學科中的一個分類,旨在針對非藝術創作類的,特別是非西方主流的音樂現象的研究。隨著時代變化,歐洲中心視角逐漸被學術界拋棄,民族音樂學的名稱有了新的涵義,主要是針對民間音樂進行研究的學科。在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研究主要是針對非藝術創作類音樂的研究。由於當時建立學科的時候,我們還出在特殊的歷史時期,並沒有特別強調,或者是不敢強調民族民間音樂研究與民族音樂學之間的關系。76年後,各學科開始進入正軌時,民族民間音樂研究的提法逐漸淡化,而更多學校以民族音樂學這個名稱來定性這類型的研究。進入全球化時代,學術研究同樣具有很強的交流使命感。因此,中國的民族音樂學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民族音樂學有了更多的交流活動。
在網上復制的 ,同是天涯淪落人,找到還真不容易
Ⅲ 什麼是民間歌曲 中國民族音樂概論
民間音樂指的是一般庶民百姓集體創作的、真實地反映了他們的生活情景、生動地表達了他們的感情願望的音樂作品。具有創作過程的集體性、傳播方式的口頭性、音樂曲調的變易性(包括地域性變易、內容光煥發性變易、審美性變易、即興性及偶然性變易)等特點。
中國民間音樂可以分為如下六個類別:
1. 民間歌曲簡稱民歌。
是中國各民族人民在長期勞動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集體創造出的、最能直接反映現實、被子人民群眾普遍掌握、廣泛流傳的一種短小的歌唱藝術。按其歌唱場合和藝術特點不定期可分為勞動號子、山歌、小調、長歌。
勞動號子是勞動人民在勞動過程中創造出來並直接配合著勞動的歌唱。主要的搬遠號子、工程號子、農呈號子、作坊號子、行船號子、捕魚號子等。
山歌是勞動人民在山間野外抒發內心感情的一種抒情小曲。各地山歌的名稱不一,陝北稱信天游,山西叫山曲,內蒙古名之晶爬山調,西北叫花兒,四川叫晨歌,貢族叫飛歌,瑤族叫過冊傍,牧區稱牧歌,茶區稱茶歌等等。
小調是老晨姓在日常生活中歌唱的、流傳比較廣泛的一種抒情小曲。它多是在城鎮中形成發展起來的。如果說山歌是「山野之曲」 的話,那麼,小調就是「里巷之曲」。
長歌是和小調相對而言,泛指一些結構長大的大型民歌體裁。主要有:
(1)風俗性長歌,如《孝歌》、《伴嫁歌》、侗族《大歌》和《攔路歌》等;
(2)長篇史詩歌曲,如:雲南彝族(撒尼)的《阿詩瑪》、彝族的《梅葛》、畲族的《盤瓠歌》、《麟豹王歌》、苗族的《開天闢地歌》、《說古歌》、傣族的《召樹屯》、布依族的《出兵記》、《洪水朝天》、瑤族的《千家洞》、藏族的《格薩爾王傳》、仫佬族的《伏羲兄妹》、《八寨越金龍》等。
2. 歌舞音樂
指的是伴隨著民間舞蹈的歌唱和器樂演奏。各地的民間舞蹈種類繁多,形式多樣。在漢族地區普遍淬的有龍舞、獅舞、秧歌、花燈、花鼓、打蓮廂、跑旱船、車燈、太平鼓、竹馬燈、高蹺等。少數民族的歌舞更是多樣,如:蒙古族有安代舞、鄂爾多斯舞,朝鮮族有農樂舞、維吾爾族有乃賽姆、多朗舞,藏族有果諧、弦子、堆諧、囊瑪,瑤族有長鼓舞,苗族有蘆笙舞,侗族結合;曲調明朗活躍,旋律線條較為樸直,稜角鮮明;節拍規整,節奏明快有力,富有動作性;結構更為勻稱,多對稱曲式等。
3.說唱音樂
說唱藝術又稱曲藝,是說(白)、唱(腔)、表(作)古位一體的藝術。全國現存曲種200多個。大致可分為鼓詞類、彈詞類、漁鼓類、牌子曲類、琴書類、雜曲類、走唱類、板育類等類曲調析腔變化結構;(3)曲牌聯綴結構;(4)板腔變化與曲牌聯綴混合的結構。
說唱音樂大致有:與語言緊密結合,富有地方色彩,伴奏樂器簡便,敘事與代言相結合等特點
4.戲曲音樂
戲曲是音樂、舞蹈和戲劇三者緊密結合的綜合藝術。戲曲音樂作為戲曲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善於以其抒情性功能、敘事性功能和節奏功能來刻畫人物形象,渲染戲劇氣氛,統一協調舞台節奏。
據統計,中國戲曲劇種有300餘個,一般將它們歸納為四大聲腔系統和兩大聲腔類型。 四大聲腔系統是:(1)崑腔系統,(2)高腔系統,(3)梆子腔系統,(4)皮黃腔系統。兩大聲腔類型是:(1)民間歌舞類型,(2)民間說唱類型。此外還有泉腔(下南腔)、莆腔(興化腔)、潮腔(潮州腔)等。
戲曲音樂包括聲樂方面的唱腔和念白、器樂的文武場面伴奏和各種過場音樂等。其中,唱腔是戲曲音樂表達人物思想感情和刻畫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唱腔結構體式基本有三種:曲牌聯套體、板式變化體,以及二者兼用的綜合體。
戲曲音樂具有戲劇性與節奏性、程式性、創腔方式的一曲多變運用等特點。
5.民族器樂
中國傳統民族器樂樂種如按其演奏形式進行分類的話,大致可分兩大類,即:(1)獨奏音樂,包括管樂器獨奏、拉弦樂器獨奏、彈弦樂器獨奏、打擊樂器獨奏和其他樂器獨奏;(2)合奏音樂,包括弦索樂、絲竹樂、鼓吹樂、吹打樂、鑼鼓樂。
中國民族器樂具有與聲樂緊相關聯、與習俗密切結合、注重旋律的橫向發揮和樂器之間的音色組合等特點。
6. 綜合性樂種
每時的是那些兼具以上五種類型中的兩類或兩類以上特點的樂種。如:福建南曲,「曲」(散曲)具有民歌抒情特點,「譜」(器樂曲)是沒有歌唱的純器樂演形式,「指」(聲樂套曲)是與一定的戲曲故事相聯系的,因此可以說是兼具民歌、說唱音樂、戲曲音樂、器樂等四種類型於一身的綜合性樂種。新疆維吾爾族的十二木卡姆,其中既有熱烈的民間舞蹈音樂,又有優美流暢的敘事歌曲,還有隻用樂器演奏的間奏曲,因此,十二木卡姆是兼具民歌、說唱音樂、歌舞音樂、器樂於一體的綜合性樂種。西藏藏族的《囊瑪》則兼具民歌、歌舞音樂和器樂的特點。
Ⅳ 漢族的音樂文化特色
民歌的分類有多種方法,其中關於民歌音樂的分類有體裁分類和"色彩區"分類兩種方法。
民歌的體裁分類是一種運用的時間比較長,從分類的結果看比較成熟,但又還存在一些繼續在討論的問題的分類方法。它是一種從民歌的藝術樣式進行分類的方法,具體來說,在分類中更多地考慮的是歌唱形式、音樂的節奏和結構等"外部"形態的特徵。
20世紀60年代,《民族音樂概論》一書將我國民歌分為勞動號子、山歌、小調、長歌(風俗性的和史詩性的)及多聲部歌曲4類(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人民音樂出版社1964年3月第一版,1983年7月第3次印刷,18-19頁)。80年代,音樂學者們考慮到對我國少數民族民歌了解的還不夠深入和全面,還不宜將少數民族民歌和漢族民歌作統一的分類。因此,目前我國少數民族民歌的分類角度比較多樣,而漢族民歌仍主要沿用體裁分類方法。另外,以往的體裁分類方法在各類的標准上也不夠統一,各類別之間有所交*,例如漢族的勞動號子中也有多聲部歌曲;勞動號子、山歌、小調是按照藝術樣式分類,而長歌是按照音樂結構的篇幅分類。
20世紀80年代中,隨著民間歌曲調查工作的廣泛與深入,漢族民歌的體裁劃分又經歷了一個百家爭鳴的階段。例如:江明惇的《漢族民歌概論》一書(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12月)中,使用了三分法(勞動號子、山歌、小調);李映明的論文《民歌分類管見》(《中國音樂》1982年第3期)中,採用七分法(號子、山歌、田歌、小調、燈歌、兒歌、風俗歌);而由文學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上海文藝出版社於1980至1985年出版的四卷本《中國民歌》中,關於漢族民歌的體裁劃分,就有四川的四分法(勞動歌曲、歌舞歌曲、小曲和風俗歌曲),陝西的五分法(山歌、小調、民間歌舞曲、勞動號子、其他),山東的五分法(勞動號子、秧歌和花鼓、大型民歌套曲、生活小調、兒歌),廣西的六分法(山歌、勞動歌、小調、兒歌、舞歌、風俗歌),浙江的六分法(號子、山歌、田歌、小調、燈歌、漁歌)等多種體裁分類方法。
體裁分類結果產生分歧的原因,是由於分類依據的不統一。從上述的不同分類結果中可以看出,這些分類法的依據既有民歌的使用場合(例如民間歌舞曲和小調的分法、漁歌和田歌的分法),也有民歌的篇幅(例如大型民歌套曲),還有民歌的社會功能(例如風俗歌曲)等。
本課採用漢族民歌體裁的三分法,即勞動號子、山歌和小調。分類依據主要是民間歌曲的音樂藝術形式,其中包括民間歌曲的歌唱形式、節奏形式和樂段的曲式結構。採用這樣的體裁劃分標準的理由是:
第一, 民歌的體裁劃分應充分考慮其音樂類型。
第二,在不同的場合,可以使用相同的音樂體裁;在相同的場合,可以使用不同的民歌體裁。場合不等同於音樂類型,場合與音樂類型的使用也不能統一。同樣,社會功能與民歌體裁的音樂類型也不能統一。例如,在舞歌中、日常生活中和風俗儀式中,都可以使用小調類型的民歌;山歌既可以在山裡唱,在秧田裡唱,在平地上行走時唱,在民間歌唱節日中唱,還可以在茶館里唱。山歌在山裡唱,既可以是勞動人民個體消愁解悶的自娛性手段,也可能是出於交際和尋找心上人的需要。山歌在秧田裡唱,是為了提高勞動的效率,減輕漫長勞動過程中的單調和乏味;而在茶館里唱,則成為娛人的表演,成為換取報酬的商業行為。
民歌有三個特點:
第一,和人民的社會生活有著最直接最緊密的聯系
民歌的作者是人民群眾.是他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實踐中,為了表現自己的生活、抒發自己的感情、表達自己的意志、願望而創作的。在過去,勞動人民被剝奪了掌握文化的權利,不識字、更不懂譜,但他們卻用口口相傳的方式編唱著自己的歌曲,以滿足生活的需要。如《長工苦》《攬工人兒難》傾吐了遭受欺詐壓迫的長工的悲苦情懷;《綉荷包》抒發了少女對情人的思戀和對幸福生活的憧憬;《打夯號子》、《川江船夫號子》等,表現了勞動者在與自然作斗爭時的豪邁氣概;《花蛤蟆》、《冬絲娘》等,唱出了兒童們游戲時天真無邪的性格。但「有假詩人,無假山歌」(明,馮夢龍)。民歌所表現的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是最真實、最深切的。
第二,民歌是經過廣泛的群眾性的即興編作、口頭傳唱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是無數人智慧的結晶
民歌的創作過程和演唱過程、流傳過程是合而為一的.在傳唱的過程中即興創作,在編創的過程中演唱、流傳,當然,傳統民歌的創作和發展過程是緩慢的、自發的。
第三.音樂形式具有簡明朴實、平易近人、生動靈活的特點。
民歌的音樂形式短小精幹, 大多以樂段為基本結構單位,單樂段反復而構成分節歌的結構形式在民歌中佔有很大的比例、民歌的音樂材料和表現手法都很經濟、洗煉。民歌的音調大多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它與方言語音結合緊密,音樂表現很生活化,形式靈活、生動,沒有固定的格律.善於變化.對各種不同的內容、唱詞、演唱場合與條件有很強的適應能力。
中國民歌的形成
我國的民歌,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和豐厚的藝術遺產,遠在原始社會,他就在熱人民的集體勞動中產生了。只因沒有文字與樂譜,當時的民歌無法完整的資料可考。《詩經》中的《國風》,收錄了我國北方一百六十篇民歌,雖僅是文字記載,卻足以表明在公元前十一世紀到前六世紀,我國民歌以具有相當完整、成熟的藝術形式。幾千年來,民革一直緊密地伴隨著人民,表達著他們的思想、意志,記錄著他們的歷史,哺育著歷代文藝家。漢魏六朝的「樂府民歌」。唐宋的「曲子詞」元代的「散曲」、「小令」,明清以來的「歌謠」、「小曲」……就是民歌這汪洋大海留存下來的幾顆珍珠。他們在中華民族文化的歷史上放射著不滅的光輝。近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社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民革也隨之走上了新的歷程。這時期產生了大量的新民歌,他們在各個方面都有較大的發展。
在千差萬別的自然條件、社會條件、生活方式、勞動方式的影響下,民歌形成了題材形式、風格色彩、表現手段、藝術經驗、音調素材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它有許多分類的方法。
從題材內容來看,大致可以分為:反映社會矛盾和階級斗爭的:反映生產勞動的;反映愛情、婚姻的;反映日常生活的;逗趣、啟智的;歌唱傳說故事、人物新聞、景物古跡的等等。
從題材形勢來看,大致可分為:號子、山歌、小調、舞歌、風俗儀式歌曲等。近半個世紀產生的新民歌中,又出現了進行曲和頌歌兩種新的題材因素。從風格色彩來看,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各民族的民歌都以自己獨特的風格特徵豐富著祖國音樂文化的寶庫。在一些人數多、居住地域廣的民族,如漢、藏、蒙、哈薩克、維吾爾、壯等,還可以按照不同的地方特點再行細分。
眾所周知,戲曲、曲藝、民族器樂等其他類別的民族民間音樂都是在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專業音樂創作也離不開民歌的滋養。而它們又以各自的藝術特點和專業技巧豐富著民歌的內容,提煉這民歌的形式,給民歌的發展以積極的影響。
我國各民族、各地區、各時期的民歌有如絢麗的白花遍野盛開,美不勝收。這里介紹的不過是民歌中的滄海一粟。
Ⅳ 考研音樂學專業少數民族音樂研究方向都需要看哪些書(除中西音樂史、曲式、和聲)
中國音樂學院研究生
民族音樂類
《民族音樂概論》,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著,人民音樂出版社。
《音樂詞典詞條匯輯• 民族音樂學》,人民音樂出版社。
《民族音樂學譯文集》,董維松、沈洽編,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民族音樂學在中國》,沈洽著。《中國音樂學》九六年第三期。
《中國民族音樂大系• 民歌音樂卷》,東方音樂學會編,上海音樂出版社。
《中國民歌》,周青青著,人民音樂出版社。
《漢族民歌概論》,江明敦著,上海文藝出版社。
《中國民族音樂大系• 民族器樂卷》,東方音樂學會編,上海音樂出版社。
《民族器樂概論》,高厚永著,江蘇人民出版社。
《民族器樂》,袁靜芳著,人民音樂出版社。
《中國民族音樂大系• 戲曲音樂卷》,東方音樂學會編,上海音樂出版社。
《中國民族音樂大系• 曲藝音樂卷》,東方音樂學會編,上海音樂出版社。
《中國民族音樂大系• 歌舞音樂卷》,東方音樂學會編,上海音樂出版社。
《中國民族音樂大系• 宗教音樂卷》,東方音樂學會編,上海音樂出版社。
《中國民族音樂大系• 少數民族卷》,東方音樂學會編,上海音樂出版社。
《少數民族音樂》,杜亞雄著,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東方音樂》,俞人豪、陳自明著,人民音樂出版社。
《全球視野的音樂文化研究》,《中國音樂》編輯部九五增刊。
中央音樂學院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史 馮光鈺、袁炳昌主編 京華出版社
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 田聯韜主編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上海音樂學院
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 田聯韜主編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Ⅵ 1、什麼是中國傳統音樂中國傳統音樂由哪些部分組成
「中國傳統音樂」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採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徵的音樂。
中國傳統音樂由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組成。
其中民間音樂包括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民間歌舞、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文人音樂包括古琴音樂、詩詞吟誦調、文人自度曲;
宗教音樂包括佛教音樂、道教音樂、基督教音樂、伊斯蘭教音樂、薩滿教及其它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包括祭祀樂、朝會樂、導迎及巡幸樂、宴樂。
(6)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概論擴展閱讀:
傳統音樂的劃分最早見於中國音樂研究所編寫的《民族音樂概論》,分為五大類: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和器樂,但大多院校在教學中把歌舞音樂並入民歌,於是就變成四大類:民歌、民族器樂、曲藝(即「說唱」)音樂、戲曲音樂。
實際上,「民族音樂」、「傳統音樂」和「民間音樂」又是三個不同的概念:「民族音樂」包括傳統音樂和新音樂;而「民間音樂」只是傳統音樂的一個類別。且我國的民族音樂是非常豐富的,除了民間音樂,還包括宮廷音樂、宗教音樂和文人音樂。
Ⅶ 各民族音樂的特點實質是什麼
由調式調性決定
可能這樣說你不太明白,這樣吧,我給你分析菊花台這首歌,希望你通過一首歌明白我的整個意思。
為什麼《菊花台》是中國風,因為他的整首歌里就是以do、re、mi、sol、la這5個音為音階,這是中國音樂特有的調式,稱為「五聲調式」《菊花台》屬於五聲調式中的「宮調式」,「宮調式」中的「徵宮調式加變宮」
這是《菊花台》的簡譜http://www.jianpu.cn/Article/200610/6952.html
從中你看到的數字(專業的講是音名,怕你不懂)只出現了1、2、3、5、6也就是do、re、mi、sol、la
最後出現了一個7(唱名si)我們稱為「變宮」因為7隻出現了一次,還有7在弱拍上,4/4拍嘛,節奏劃分是強-弱-次強-弱,所以判定為中國調式的「變宮」而不是「西洋大小調」的「B」音
由此可見,菊花台是一首中國風的作品,帶有典型的中國調式風格,是其他國家所沒有的。
也由此可見,要回答你這么一個看上去簡單其實很深奧的問題是需要非常專業的知識所能理解的。
再由此可見,一個問題的答案必然牽扯到另一個問題,另一個問題又會牽扯到另另一個問題,反反復復,重出不窮,綜合一句話:活到老,學到老。
另外,調式調性雖起主導作用,但樂器也佔一定的因素,比如俄羅斯的音樂就帶有手風琴這種樂器。中國的你就很了解啦,像笛子、二胡之類的,蒙古音樂那多半會有馬頭琴啦,法國的有圓號啦等等。
Ⅷ 漢族民歌的體裁和音樂特點
體裁劃分依據:社會生活條件、歌唱場合、社會作用以及音樂表現方法和音樂特內征。﹡分類:族民歌劃分容為勞動號子、山歌、小調三種。 勞動號子:搬運號子、工程號子、農事號子、作坊號子、船漁號子。
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一般山歌[信天游、花兒、山曲、爬山調、 神歌])小調:1.由明清俗曲演變而來的小調(孟姜女調、鮮花調、綉荷包調、剪靛 花調)2. 地方性小調。3. 歌舞性小調(花鼓調、燈調、花燈調、採茶調、秧歌調、跑旱船)
民歌類別:
漢族,由於人口較多,文化發展歷史一般也較長,從全國角度來看,是有其特殊地位的。
(8)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概論擴展閱讀:
民歌相關:
江淮民歌:
包括淮河流域的蘇中、蘇北、安徽大部、西面以大別山與江漢民歌區為界。使用江淮方言。民歌以田歌、小調突出、山歌次之。聞名的曲目有《茉莉花》、《楊柳青》、《鳳陽花鼓》、《彼根蘆柴花》等。
江浙平原民歌:
包括江蘇南部、上海、以及浙江大部,乃古代的吳、越之地。使用方言為吳語。民歌以小調為主,聞名的曲目有《紫竹調》、《無錫景》、《茉莉花》、《哭七七》、《對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