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佛教的傳入對中國產生了哪些影響
佛教的傳入,對中國有著很大的影響。也很大程度的改變了中國的很多方面。
首先,我們要知道,佛教的傳入,把一些西方的建築藝術給帶進了中國,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由希臘式雕塑的開端,在佛教來中國之前的雕塑,像漢武帝的茂陵那些雕塑,說得好聽點,那就是抽象派,難聽點,就是一塊石頭,只是有點像某個東西。傳入後,像龍門石窟,可以說是煥然一新了,有浮雕,全雕。
對於中國思想宗教化的影響也是巨大的,中國文化缺少底層人思想的啟蒙,中國自己儒家思想對於中高層知識分子有著吸引力,而對於底層人民,只有延續著宗教文化,對於個人的思想啟蒙,沒有展開,而佛教的傳入,可以說是補全了這一方面的空白。
所以,佛教還是對中國有著巨大的作用的。
⑵ 佛教的傳入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表現在哪些方面
佛法學習人生還是需要些智慧的點我名字,我空間主頁(復制個人網址)上面有個三慧禪房的鏈接,就都有了。 阿彌陀佛
⑶ 佛教傳入後對中國的影響
啊~~~
你這問題,問對了。我剛好有這種書籍。雖然我沒看完.....就抄幾專句給你。希望對屬你有幫助。
由於你的問題也是問一個大概,我也回一個概括給你。
《中國近代-佛教史學名家評述》
「佛教關系於中國文化者至巨,其尤顯著者,若哲學,若文學,若藝術,乃至社會風習,自六朝以遷今茲,直接間接受其影響者實多,此近世學者所公認也。是則《中國佛教史》之編訴,誠不容緩。」--------黃懺華
佛教對哲學,文學,社會風氣,有影響這說得過去。
但藝術呢?
呵呵~~~
剛好我是學美術這方面的。佛教也是對藝術這方面有很大的影響。
在唐宋朝時,有佛教的很多畫像,地獄.....等等,在當時有一些都是以佛教畫為題材。
有一些作品甚至是著名的。
⑷ 佛教對唐朝的音樂文化,產生了哪樣的影響呢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南下遊玩時,目睹江南一派煙雨山水畫中的初春美景,有感而發寫下的。詩人杜牧在詩中將思緒遷移到遙遠的南朝,也就是東晉後的宋、齊、梁、陳,表達了那時的都城建康寺廟之多,也暗指那時的佛教盛行之況,令人頗為嘆念。雖說也有人指出,這首詩不僅描繪了江南的煙雨美景,杜牧更是有在詩中傾注了暗喻的意味,表達了一種反佛思想,暗喻晚唐統治者大興修建寺廟、崇尚佛法,置家國危亡於不顧的情況。
除了聲樂方面,在器樂方面,其實唐代的音樂形式也很大程度地受到了佛教音樂的影響。唐代著名的《羯鼓錄》中就有所記載羯鼓這種樂器在唐代的樂器大氣候的重要地位,《羯鼓錄》中不僅記載了羯鼓的製作方法與形制,更是記載了羯鼓的演奏技巧以及樂譜,是對唐代樂器具有極大貢獻的一份子。而羯鼓與漢傳佛教也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羯鼓的普及以及聞名程度來看,的確可以反映出佛教以及傳統梵唄、龜茲樂對於唐代音樂的深遠影響。
⑸ 佛教東傳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哪些影響請舉出兩例相關史實。
佛教發源於印度,傳到中國後與中國的傳統
文化
互相影響、吸收,發展為中國的民族宗教之一,成為中國封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古代社會歷史,對哲學、文學、藝術等其他文化形態,都發生了深遠的多方面的影響。
佛教正式傳來中國是漢朝,非正式更早,在周朝時已經陸陸續續傳過來,但並非正式的,正式是國家派了使節到西域去迎請,禮請過來,這是正式的,正式來是在後漢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在中國已經有一千九百多年歷史,到中國來之後,因為是中國皇帝迎請他過來的,所以是以國賓的禮節來對待他,來了之後,與我們朝野人士談的很投機,我們非常歡迎他,希望他能常住中國。最初來的二位法師,是竺法蘭和摩騰,他們二位把佛教,佛像,經典第一次正式帶到中國來,為中國朝野所接受,來到中國之後,是國家招待他們,就好像現在的外交部禮賓司來接待,那時候的政治制度與現在不相同,現在的外交部都在行政院之下,從前的外交部不歸宰相管理,外交直接歸皇帝管轄,那時的外交部也不叫這個名稱,而叫做鴻臚寺。所以諸位要明了佛教中的寺是怎麼來的?寺是漢朝的時候政府辦事的機關,它並不是廟,而是帝王所轄的一級單位,直接屬於皇帝督導的,皇帝下面有九個寺,寺的長官叫做卿,我們稱做公卿,鴻臚寺卿相當於現在的外交部長,所以由鴻臚寺來接待,以後由於想把他們常留在中國,這樣一來,鴻臚寺不能長遠招待他們,因此皇帝下面再增加一個單位,也就是從九個寺增加到十個寺,這個寺就是佛寺,佛寺是從這里開始的,而最初的佛寺的名稱是白馬寺,當時首都在洛陽,故洛陽白馬寺是中國佛教第一個寺。
佛教能夠在東方地區好多國家廣泛流傳至今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佛教本身的宗教思想與東方文化的吻合。我們特別要說的是佛教傳到中國後,與中國文化的融合發生的變化。實際上由於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佛教的教義主要是通過佛經的翻譯版本來傳達的。古代佛經的翻譯本主要是一些外來的傳教僧人,最早的佛經的翻譯可能是漢明帝時代的大月氏國來的迦葉摩騰、竺法蘭在洛陽白馬寺,譯出的《四十二章經》。漢桓帝時安息國安世高和月氏國支讖,譯佛經數十部,約一二百卷。靈帝時有印度竺佛朗也在洛陽宣講佛教,並著有《牟子理惑論》主張佛教思想與中國文化調和。佛經的翻譯最著名的是印度名僧鳩摩羅什。
魏晉南北朝時代佛教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另外還有其它的一些印度佛教派別也來到中國,如禪宗祖師菩提達摩就是這個時期來到中國。達摩在嵩山少林寺隱居面壁九年的故事在中國廣泛流傳。
到唐朝時代(公元618——907年),印度的佛教已經發展了幾百年了,出現了多種佛教等派別。在唐代中國佛教的一件大事就是,在中國婦孺皆知的《西遊記》中的唐僧——玄奘大師不遠萬里去印度留學。他回國後,唐太宗非常重視,安排了數千人參加玄奘大師的佛經翻譯工作。因玄奘大師的弘揚,使印度後期佛教哲學,和大、小乘佛教的經典,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歷史最悠久的。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後,千餘年來一直是中國人民的主要信仰,其間經歷代高僧大德的弘揚提倡,許多帝王卿相、飽學鴻儒也都加入這個行列,終於使佛教深入社會各個階層。它的信仰深入了民間,『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正是忠實的寫照;而佛教的哲理部份則與儒、道等相結合、相融會、相激盪,然後匯入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大海里,形成了中華文化的主流之一,為中華文化放射出燦爛輝煌的光芒。
文化的內容極其廣泛,項目極其繁多,凡人類從野蠻進化到文明的一切總成績,都可以叫文化。因此,這里我僅想舉出文化中的『文學』一項,用梁啟超、胡適等先輩們的話來說明佛教的輸入,對中國文學的影響與貢獻。
一、梁啟超認為佛教對中國文學有五項影響:
(一)國語實質的擴大:因佛典的翻譯,我國語匯即增加了三萬五千多個。
(二)語法及文體的變化:佛典的科判疏鈔之學,為組織的解剖的文體首次在中國的出現。而禪宗的語錄,更是中國文學的一大革命。
(三)文學情趣的發展:我們近代的純文學,像小說歌曲等,皆與佛典之翻譯有密切關系。孔雀東南飛、水蘭辭等長篇敘事詩的產生,大概就是受東晉曇無讖所譯馬鳴『佛所行贊』的影響。又大乘經典,皆以極壯闊之文瀾,演繹極微妙之教理,增進了中國人的想像力,革新了中國人的詮寫法,宋元以後章回小說受其影響不少。
(四)歌舞劇的傳入:我國最初的歌舞劇——撥頭(亦名缽頭),據近人考證,就是從南天竺附近的拔豆國傳來的。
(五)字母的仿造:佛教輸入,梵文也跟進來,我國高僧仿造字母來應用,才有唐代守溫『見溪群疑』等三十六字母的製作。
二、胡適則認為佛教的輸入,對中國有三大影響:
(一)佛教的譯經諸大師,用朴實平易的白話文體來翻譯佛經,但求易曉,不加藻飾,造成一種白話的文體,佛寺禪門成為白話文與白話詩的重要發源地。
(二)佛教文學最富想像力,對於最缺乏想像力的中國文學,具有很大的解放作用。中國浪漫主義的作品,像『西遊記』等小說是印度文學影響下的產物。
(三)印度文學很注重形式的布局與結構。『普曜經』、『佛所行贊』、『佛本行經』等都是偉大的長篇故事;『須賴經』一類是小說體的作品;『維摩詰經』、『思益梵天所問經』等是半小說、半戲劇的作品。這些佛經的輸入,對後代彈詞、平話、小說、戲劇的發達都有直接或間接的貢獻,又佛經的散文與偈體夾雜並用,也對中國後來的文學體裁有影響或系。
好了,僅就『文學』一項而言,已經夠我們大書特書了。我之所以不怕長篇累牘地來引述它,就是希望我們提高警覺,同時投以佛教更多的關切與注目。佛教絕不是一般等閑的宗教,無論就人生的任何角度來看,佛教都與我們有密切的關系,尤其它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更是功不可沒。
⑹ 佛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
1、建築,佛教對中國文化產生過很大影響和作用,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燦爛輝煌的佛教文化遺產。許多佛教建築已成為我國各地風景輪廓線突出的標志。吸收了鍵陀羅和印度的特點而發展成為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造像藝術,是我國偉大的文化遺產。
2、文學,佛教還為中國文化帶來了新的意境、新的文體、新的命意遣詞方法。數千卷由梵文翻譯過來的經典本身就是偉大富麗的文學作品。《法華》、《維摩》、《百喻》諸經鼓舞了晉唐小說的創作,般若和禪宗思想影響了王維、白居易、蘇軾的詩歌。
3、繪畫和音樂,佛經中的動人故事常常成為藝術家們繪畫的題材,曹不興、顧愷之、張僧既、展子虔、閻立本、吳道子等歷代名畫家皆以擅長佛畫而傳世。至於音樂方面,公元3世紀,中國已有梵唄的流行。唐代音樂又吸收了天竺樂、龜茲樂、安國樂等來自佛教國家的音樂。
4、語言和文字,,在中國歷史上,佛教和文化關系如此之深,不懂佛學就不懂中國文化。例如對玄奘這個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翻譯家、旅行家、語言家和佛學大師,中國漢語的大量用語,如世界、如實、實際、平等、現行、剎那、清規戒律、相對、絕對、覺悟、意識、忽然等等都來自佛教語匯。
5、哲學,佛教哲學蘊藏著極深的智慧,佛學和中國古典哲學的交互影響,推動了哲學提出新的命題和新的方法。佛學對宇宙人生的洞察,對人類理性的反省,對概念的分析,有著深刻獨到的見解。
在人生觀上,佛教強調主體的自覺,並把一己的解脫與拯救人類聯系起來。它以獨特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給予中國傳統社會民眾精神生活以新的啟發。
⑺ 佛教的傳入對我國藝術和服飾產生了哪些影響
佛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建築
如何看待宗教和文化的關系,這是每一個民族在發展文化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的問題。佛教對中國文化產生過很大影響和作用,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燦爛輝煌的佛教文化遺產。例如,我國古代建築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現存的河南嵩山嵩岳寺磚塔,山西五台山南禪寺、佛光寺的唐代木構建築,應縣大木塔,福建泉州開元寺的石造東、西塔等,都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史的寶貴實物。許多佛教建築已成為我國各地風景輪廓線突出的標志。在一片鬱郁蔥蔥之中,掩映著紅牆青瓦、寶殿瓊閣。精巧的佛教建築為萬里錦綉江山平添了無限春色。敦煌、雲岡、龍門等石窟則作為古代雕刻美術的寶庫舉世聞名,它吸收了鍵陀羅和印度的特點而發展成為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造像藝術,是我國偉大的文化遺產。
文學
佛教還為中國文化帶來了新的意境、新的文體、新的命意遣詞方法。數千卷由梵文翻譯過來的經典本身就是偉大富麗的文學作品。馬鳴的《佛所行贊》帶來了長篇敘事詩的典範;《法華》、《維摩》、《百喻》諸經鼓舞了晉唐小說的創作;般若和禪宗思想影響了王維、白居易、蘇軾的詩歌。變文、俗講和禪師的語錄體都和中國俗文學有著很深的關系。
繪畫和音樂
佛經中的動人故事常常成為藝術家們繪畫的題材,曹不興、顧愷之、張僧既、展子虔、閻立本、吳道子等歷代名畫家皆以擅長佛畫而傳世。中國畫學中由王維一派的文人畫而發展到宋元以後盛行的寫意畫,則與禪宗思想有關。由此可見佛教對繪畫藝術所起的作用。至於音樂方面,公元3世紀,中國已有梵唄的流行。唐代音樂又吸收了天竺樂、龜茲樂、安國樂等來自佛教國家的音樂,唐代音樂至今還有少部分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廟中。
隨順國王法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歷史最悠久的。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後,千餘年來一直是中國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其間經歷代高僧大德的弘揚提倡,許多帝王卿相、飽學之士也都加入這個行列,終於使佛教深入社會各個階層。而佛教的哲理部分則與儒、道等相結合、相融會、相激盪,然後匯入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大海里,形成了中華文化的主流之一,為中華文化放射出燦爛輝煌的光芒。文化的內容極其廣泛,項目極其繁多,凡人類從野蠻進化到文明的一切總成績,都可以叫文化。
1975年6月,毛澤東在會見一位外國共產黨領導人時強調說:各國革命要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不要照抄中國。接著,他以佛教為例,援引鳩摩羅什的話說:「學我者病。」鳩摩羅什是外國人,會講中國話,翻譯了許多佛經。這就是要自己想一想。馬克思說,他們的學說只是指南,而不是教條。五分中:「雖我所制,余方不行者,不得行之。謂俗王為僧立制,不依經本也。非我所制,余方為清凈者,不得不行。即依王法而用,不得不依。」結合中國具體國情或結合不同民族之具體情況所建立的佛教,正是此佛戒義。無怪乎,馬克思、恩格斯說佛法是辯證法。納丹(新加坡總統):「我對於所有宗教,最尊重的是佛教,佛教重實質不重形式。」
語言和文字
趙朴初這樣說:「胡適當年寫《中國哲學史》半途輟筆,就是因為當時不懂佛學寫不下去了。我國當代著名的史學家範文瀾早年曾對佛教文化採取過虛無主義態度,但到了晚年卻開始系統地鑽研佛經,表示自己需要補課。這位史學家對人說,在中國歷史上,佛教和文化關系如此之深,不懂佛學就不懂中國文化。可是人們還是不重視研究佛教,把它看成粗俗的宗教迷信。例如對玄奘這個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翻譯家、旅行家、語言家和佛學大師,在西方學者的世界史著作中都給他留下了應有的篇章。在印度他的名字更是家喻戶曉,印度前總理尼赫魯把他尊為歷史上的四大偉人之一。但在中國,人們反而只知《西遊記》里的唐僧,不知中國文化史上的玄奘。更有甚者,有人還把佛教文化,這筆寶貴的文化遺產單純地當作生財之道,發生了許多不該發生的事情,授人以中國不尊重文化的話柄。許多人雖然否定佛教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張嘴說話其實就包含著佛教成分。語言是一種最普通最直接的文化,我們中國漢語的大量用語,如世界、如實、實際、平等、現行、剎那、清規戒律、相對、絕對、覺悟、意識、忽然等等都來自佛教語匯。如果真要徹底摒棄佛教文化的話,恐怕他們連話都說不周全了。」
梁啟超先生曾統計日本人所編的《佛教大辭典》,共收有「三萬五千餘語」漢語佛教詞彙,佛教詞彙不僅占據漢語詞彙一個大部分,還大量包括了高端的行而上的詞彙,從廣度和深度上大大拓展了中國文化。可以說,沒有博大精深,燦爛繽紛的佛教詞彙充實,就沒有中國漢語文化的成熟。因此,今天在制訂文化發展戰略時應該提出認真研究佛教文化精華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