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載體 > 對中國民族傳統音樂的認識

對中國民族傳統音樂的認識

發布時間:2021-03-08 04:49:12

㈠ 談談你對民間音樂的認識(大約500字)

一、什麼是民間音樂

民間音樂一般是指在民間形成並流傳於民間的各種音樂體裁,例如我國的民間歌曲、民間歌舞音樂、民間器樂、民間戲曲和說唱音樂等。它與專業音樂的不同,主要在於創作方式,即民間音樂的口頭創作方式和專業音樂的筆頭創作方式的不同,以及由於不同的創作方式而生發出的不同的創作手法、創作風格、創作特徵等。

另一方面,由於我國文化傳統的源遠流長,而專業音樂創作又起始甚晚(本世紀初期),因此除了民間音樂與專業音樂外,我國音樂中還有一個「傳統音樂」的概念。所謂傳統音樂,是指具有一定流傳時間的、不是當代創作的音樂。在我國,常常把清代以前即已形成的音樂劃為傳統音樂的范疇。傳統音樂中包括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民間音樂,也包括宮廷音樂、文人音樂和宗教音樂。具體到民間音樂來說,傳統音樂中包括傳統的民間音樂,但不包括新興的民間音樂。

傳統音樂中民間音樂與非民間音樂的區分,要比民間音樂與專業音樂的區分復雜得多。首先,許多宮廷音樂、文人音樂和宗教音樂,與民間音樂有著親源關系。它們或者發源、取材於民間音樂,在進入其他社會階層後產生了音樂氣質和風格上的種種變化;或者並未經過許多加工改造,顯示出濃重的民間音樂的印記。其次,許多文人音樂、宮廷音樂和宗教音樂的創作方式,還保留著作為其源頭的民間音樂的口頭創作方式的種種特徵。例如在書面樂譜的基礎上,保留著作較大即興變化的餘地,地域性流派的產生,以及一曲多用的創作方式,等等。

以古琴音樂為例。在我國古代文化生活中,古琴是佔有重要地位的樂器。孔子、司馬相如、蔡邕、嵇康等,都以擅彈古琴著稱。在長達3000年的藝術發展過程中,許多文人琴師為之付出了心血,創造了輝煌成就,形成了一系列從傳譜、師承到演奏風格都各成體系的琴派,並有專用樂譜,這樂譜叫「減字譜」,唐代即已創立,一直沿用至今。而且,與古琴音樂的創作和演奏技藝一同發展的,還有古琴音樂的理論。漢代蔡邕的《琴操》一書,是關於琴曲題解的著作。書中分類著錄琴曲47首,記述其作者、命意、創作背景以及與作品有關的故事。宋代朱長文撰有《琴史》。全書6卷,為歷代琴家的述評和專題評論。明代蔣克謙在幾代人不斷積累的基礎上,編輯成《琴書大全》。全書22卷,前20卷為歷代有關琴學的記載,後2卷收錄琴曲62首……也就是說,發展至今的古琴音樂藝術,不僅有歷代相傳和累積的琴譜,有不同傳承關系、不同演奏風格的流派,還有收集、總結並推動古琴藝術進一步發展的理論建樹。這些都與民間音樂很不相同。在很長一段歷史發展進程中,沒有專用樂譜,更沒有刊集曲譜的書籍。在由宮廷主持、文人編撰的音樂史籍文獻中,民間音樂沒有專門的地位,有關記載微乎其微,因此很難從古代文獻中看清它的發展脈絡;由於口傳心授的流傳方式,民間音樂不斷產生新的創作,又不斷隨著歷史的動亂而散失,缺乏像古琴音樂那樣歷代堅實的積累和推陳出新;由於民間音樂在宮廷和文人的心中沒有應有的地位,很少有人對它進行理論研究,歷代偉大的民間藝人對音樂藝術的創建也就在歷史的長河中隨波逐流了。可以想見,歷史上民間音樂因災難或後繼無人而形成斷層的現象是經常發生的。這些情況,都與古琴藝術的發展有很大的不同。然而,盡管古琴音樂有傳譜、有理論,演奏者主要是文人,但它又有演奏的即興性和流派的鄉土性等特點。比如古人所形容的:「吳聲清婉,若長江廣流,綿延徐逝,有國土之風;蜀聲躁急,若激流奔雷,亦一時之俊快。」([宋]朱長文《琴史》載[唐]琴師趙耶利語)這些特點,與口傳心授,並囿於某一地域范圍發展之中的民間音樂有相似之處。

再比如崑曲。崑曲起源於我國南宋以來流傳於南方各地的南戲的音樂——南曲,而南曲則起源於浙江溫州一帶的民間歌舞。南曲是我國最早的戲民聲腔之一。作為一種戲曲聲腔,僅僅使用民歌小曲是不夠的,因此南曲又在民間歌舞的基礎上,吸收了大量的宋詞和傳統音樂。在宋詞與傳統音樂中,既包含文人音樂成份,又包含民間音樂的成份。南曲在民間流傳的過程中,每到一地,便與當地的民間音樂相結合,繁衍出多種戲曲聲腔。例如號稱「明代四大聲腔」的海鹽腔,餘姚腔、弋陽腔、崑山腔、均出於此。

元代後期,南戲流經江蘇東南部的崑山一帶,與當地語言和音樂結合,經當地音樂家的歌唱和推進,至明初遂有崑山腔之稱。後來又經居住在太倉的魏良輔以及其他一些藝術家的改革,並吸收其他地區音樂的長處,總結出一系列唱曲理論,形成了委婉細膩的崑腔歌唱體系。萬曆年間,崑腔由吳中擴展到江浙各地,並傳入北京和湖南,迅速取代了當時盛行於北京的弋陽腔。明末清初,崑腔又流傳到四川、貴州和廣東等地。崑腔傳入各地後,與當地方言和民間音樂相結合,衍化出眾多流派,構成了豐富多彩的崑腔腔系。清代中葉以後,各地崑腔逐漸衰落,至今尚存者還有江南的南昆、北京的北昆、溫州的永(嘉)昆和湖南的湘昆等。

崑腔在發展、興盛階段,從劇本的創作者到音樂的改進者,多為文人學士。例如對崑曲音樂風格的形成起到舉足輕重作用的魏良輔,以及創作《浣沙記》的梁辰魚等一批劇作家,都是有才學而無功名的布衣之士。加上崑曲的唱詞溫文爾雅,有些甚至晦澀冷僻,崑曲的音樂低回婉轉,細膩纏綿,嚴格地說,它應該算作文人的音樂。但是,從崑曲的形成過程中,可以看到它與許多地區民間音樂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且,發展至今的崑曲音樂也還有著一曲多用和地方性的特徵。在某些遠離大城市的區縣,那裡的崑腔戲曲呈著比較朴實的、更接近於民間音樂的風貌。另外,與崑腔同為明代四大聲腔之一的弋陽腔,即發展至今的高腔,雖然產生和流傳的年代同樣久遠,並且也採用崑曲等傳奇劇本,但在音樂上則保留了更多的民間傳統。

除了文人音樂與民間音樂的復雜關系外,宮廷音樂和宗教音樂也與民間音樂有著錯綜復雜的聯系。從西周到唐代,朝廷官府搜集民間音樂的工作形成傳統,並設立專門的音樂機構。民間音樂進入宮廷後,被官府中的官員和藝人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編,作為宮廷內外的儀禮音樂。南宋以後,宮廷撤消了專門搜集、整理、訓練並表演音樂的機構,基本上採用招集民間藝人進宮表演的辦法。宮廷使用民間音樂,一方面改變了民間音樂的本來面貌,另一方面,又通過官府的力量對民間音樂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宗教音樂中也存在大量的民間音樂成份。例如北京佛教寺院的管樂和雲南許多民族中流傳的道教洞經音樂,其中就有明清的時調小曲、多種戲曲曲牌及民間流傳的器樂曲牌。

我國著名文學理論家鄭振鐸先生說過:「正統文學的發展和『俗文學』的發展息息相關。……像五言詩,漢樂府,六朝的新樂府,唐五代的詞,元、明的曲、宋、金的諸宮調,哪一個新文體不是從民間發生出來的?」「當民間的歌聲漸漸消歇了的時候,而這種民間的歌曲卻成了文人學士們之所有了。」(《中國俗文學史》,作家出版社1954年2月版)

另外,民間音樂本身也存在成份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的情況。例如,民歌中的勞動號子、山歌和農村小調,其主要創作者和歌唱者基本上是農民。這些歌曲多作為歌唱者自娛的方式,曲調上加工較少,情感真摯而質朴。而同屬於民歌范疇的城市小調,其演唱者常為職業藝人或務農、從事手工業勞動的半職業藝人。這些歌曲多用作街頭巷尾、酒樓茶館賣唱的內容,聽眾多為一般市民或有錢人。為了換取報酬,迎合聽眾的趣味,這些曲調被藝人進行了較多的加工,形式上藝術性較強,商業性也較強,從內容到形式都變得世俗化和復雜化:既有誠摯坦率,突破舊禮教束縛、追求個性解放的一面,又表現出小生產者的狹隘、軟弱、消極甚至低級趣味。在戲曲和曲藝(說唱)中也有這種情況。據統計,我國近代曲藝曲種和戲曲劇種均各有300餘種之多。在眾多的曲種和劇種中,都有經常或主要在大城市演出的、具有較高的文化和藝術水準的品種,也有很少或基本上不在大城市上演的、文化和藝術水準相對較低、較粗糙的品種。那些經常在大城市上演的品種,例如京劇、京韻大鼓等,在歷史上都有文人參與創作和表演,並且在大城市有更多的機會觀摩和學習其他姊妹藝術,使之得以兼收並蓄,融會貫通,從內容到形式都有更多的發展。但另一方面,相對來說也較多地表現和傳播了統治階級、文人和市民的藝術情趣、道德觀念與行為准則。

在現代音樂生活的發展中,有更多的專業文藝工作者參與民間音樂品種的表演、改編和一定意義上的創作。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得到發展、興盛的民間音樂、就更與專業文藝工作者的創造性勞動分不開了。但是,這種創造性勞動,並沒有脫離開民間音樂的基礎、性質和傳統的積淀,沒有背離我國民間音樂長期以來所形成的特點。因此,這種創造,與專業音樂創作有本質上的不同。

那麼,我國民間音樂有哪些特點呢?

二、我國民間音樂的特點

1.鄉土性

所謂鄉土性,也叫地方性或地域性。中國地域遼闊,面積接近於整個歐洲(中國面積約為960萬平方公里,歐洲面積為1016萬平方公里)。在地形上,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和盆地;在氣侯上,有四季分明的溫帶,終年常綠的亞熱帶,最南部還有熱帶;在經濟生產方式上,有工、農、林、牧、漁等不同種類。因此,在大民族、大文化的共同性之下,各地區的地理氣候、自然生產條件、社會變遷、文化傳統、方言語音等等,都有不同的特色。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性格氣質以及審美情趣也各有差異。而且,這種特色和差異的程度、與交通發達的狀況、對外交流的頻率成反比:交通越發達,對外交流越多,地域性特徵往往越模糊;反之,交通越閉塞,與外界的往來越少,地域性特徵往往越鮮明。因此,那些處在窮鄉僻壤、交通不便的山村裡的民間音樂,其地域性特徵的突出,往往足以使初來乍到的外鄉人無法接受、無法理解。而這一點,正是在過於封閉的環境下所產生的音樂難以向外傳播的原因所在。

民間音樂的地域性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 語言特徵

我國民族眾多,除有56個已識別民族外,據1990年統計,還有74萬9千餘人未識別民族歸屬。在56個民族中,除回族使用漢語外,其也民族均有自己的語言,分別屬於5個語系11個語族。有的民族,由於歷史上人口遷徙等原因,其民族語言還有屬於同一語系但不同語族的復雜情況。比如居住在我國西北地區的裕固族,其語言屬阿爾泰語系,但西部裕固語屬突厥語族,東部裕固語則屬蒙古語族。將世界諸語言區分為語系、語族、語支等層次的譜系分類法,是根據某一共同母語在分化過程中保留下來的語音、語法、詞彙方面的共同成分來對語言進行分類的。語系是有共同來源的諸語言的總稱,語系之下根據語言的新疏程度再細分為語族、語支。越往下,其成員的親屬關系越密切。每一個民族的語言,都有自己一套語音系統。從民族到語支、語族、語系,越往上,語音系統之間的區別越大。語音的構成有四個要素:音高、音色、音長和音強。它們同樣也是構成音樂的四個要素。語音特徵通過歌曲中的唱詞影響了音樂的音高、音色、節奏和力度,並以聲樂作品為橋梁,影響到器樂作品中的音樂語匯和潤腔方式。另外,一個較大的民族內部,又有方言的區別。方言即一個民族內部語言的地域性變異。以漢語為例,就有官話、吳語、贛語、客家語、湘語、閩語、粵語七大方言區,每一個方言區之下,又可繼續劃分出方言片、方言小片和方言點。一般來說,方言之間的差異小於民族語言之間的差異。但漢語某些方言,例如北京語與廣東語之間的差異,則要大於某些民族語言,例如俄語與烏克蘭語之間的差異。單就語音對音樂的制約作用這一點來說,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之間,語音的差異越大,音樂的差異也就越大。因此,使用民族語言或方言的民間音樂,比起使用共同語的專業創作音樂,其特色就要鮮明得多。

漢語方言之多,有「十里不同音」的說法。這就使同一首民歌在不同地區的流傳中,由於語音的不同而發生音調上的變化。下例是民歌《孟姜女》在江蘇和河北產生的兩首變體。在基本樂音保持不變的基礎上,音高運動的一些細微變化導致了兩首曲調性格氣質上的差異。概括來說,江蘇的曲調柔和、委婉,河北的曲調剛勁,富於稜角:

秦始皇在統一中國以後,為了確立中央集權統治,溝通地區間的往來,在全國范圍內統一了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但他只解決了「書同文」,卻解決不了「語同音」,於是給後世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民間音樂。

② 性格特徵

關於地理模式的作用,黑格爾曾歸納了三個方面,即地理環境對經濟的作用,對社會關系和政治制度的作用,對人的性格的作用。地理環境決定了人的生活方式,也薰染了人的性格氣質。有過一些旅行經歷的人往往會感到,不同地區的人有不同的性格傾向。大致說來,我國北方人粗獷、豪爽,南方人細膩、溫和。作家沈從文曾說:「雲有雲的地方性:中國北部的雲厚重,人也同樣那麼厚重。南部的雲活潑,人也同樣那麼活潑。」(《雲南看雲》)豐子愷也說過:「周圍的山水對於人的性格很有影響。桂林的奇特的山,給廣西人一種奇特的性格,勇往直前,百折不撓,而且短刀直入,率直痛快。」四川的長江浩盪湍急,山勢奇崛險峻。那裡人們的性格豁達而頑強,有旺盛的生命力,民間音樂也透著機智、勇敢和詼諧;西北黃土高原地區乾旱少雨、廣漠荒涼,黃色的土地映襯著高原上空的藍天白雲,風沙起處,一片蒼茫,這里人們的性格質朴而深沉,民間音樂也在悠遠深長中帶有幾分蒼涼;江南地區山青水秀,物產豐富,這里的人聰慧靈秀,民間音樂也細膩委婉,曲調美麗動人;東北地區有寒冷的氣候和肥沃的黑土地,這里的人爽快粗放,民間音樂也乾脆利落,活潑而風趣……

地理環境造就了人,人以自己被造就的性格創造了與環境相協調的文化,文化又進一步強化了環境氛圍。長此以往,我國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人們就在地理環境、文化氛圍以及歷史傳統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類型。這種文化類型在篇幅更大一些、包容力和表達力更多一些的地方戲曲中表現得尤為充分。例如評劇擅長表現家長里短的人情世故,越劇擅長表現才子佳人的悲歡離合,秦腔擅長表現激昂悲烈的苦情冤案,京劇擅長表現帝王將相的功績和爭斗,等等。

③ 音樂特徵

由於文化發展的歷程和傳統不同,各地區的民間音樂在音樂的構成要素上也存在著差異。籠統地說,北方民間音樂多使用七聲音階,南方民間音樂多使用五聲音階;北方民間音樂的旋律音程較大,旋律運動多跳進,南方民間音樂的旋律音程較小,旋律運動多級進;北方民間音樂的旋律線多稜角,南方民間音樂的旋律線多曲折;北方民間音樂富於敘事性特徵,南方民間音樂富於抒情性特徵;等等。

通過無錫民歌《無錫景》及其北方的變體《探清水河》,可以看出南北方民間音樂的特徵差異:

2.即興性

我國民間音樂的基本傳播方式是口傳心授。老歌手、老藝人或師傅在傳藝時憑借演唱演奏,新歌手、年輕藝人或徒弟在學藝時憑借聽覺和記憶,基本上不採用書面樂譜的傳承方式。這一方面使我國的民間音樂至今沒有完善的記譜方法,另一方面,又使所有優秀的歌手、藝人有機會在繼承下來的民間音樂中發揮才智,對民間音樂進行加工改編。民間音樂的成果是千百年來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口耳相傳的傳承方式,造成了民間音樂的不確定性和易變性,為集體加工提供了條件;而不斷的集體加工,又使世代流傳的民間音樂日臻完美。如此發展下來,民間音樂在演唱、演奏中的即興發揮,就成了驗證歌手、藝人造詣的標准。在各民族、各地區農村的對歌活動中,得勝者是那些善於將學來的曲調和唱詞作臨場發揮的歌手。在江南絲竹的合奏中,固定的曲譜只是基本框架,每遍演奏各不相同,要靠樂手們在長期實踐中所練就的即興發揮能力來進行現場加工。為了配合默契,樂手們總結出諸如你繁我簡、你動我靜、你斷我連、你高我低等一套合作方法。過去老戲迷或票友(業余戲曲演員)進戲園子,常常不是去「看」戲,而是去「聽」戲。他們在台下閉著眼睛也能聽得津津有味,搖頭晃腦。戲台上搬演的故事他們很熟悉,唱段的詞、曲他們也幾乎能背誦。他們是來聽名角兒的即興變化的。當演員在某一處沒有按照慣例演唱,而是做了現場發揮,並且這發揮更有利於表現劇中人物的性格和故事情節的進展時,他們就會叫好。

即興變化是民間音樂的一種創作方式,創作者即表演者。雖然即興變化只是相對固定的曲調中的局部改動,但經天長日久祖祖輩輩的積累,推動了民音音樂的發展。在這種創作中,聽眾既是欣賞者,又是評判者,他們不必等到演員謝幕時再報以贊許、鼓舞或尊重式的掌聲。場上此起彼伏的喧鬧、喝彩聲和噓哄聲,及時表達了他們的好惡,也反映出聽眾與演員(創作者)更加密切的關系:除了商業性的演出中,聽眾是演員的衣食父母這層關系之外,民間音樂的演員與聽眾有著更為融洽、更為平等、更為直接的關系,這或許是民間音樂比專業音樂更加鮮活、更加有生氣的原因之一。

3.流傳變異性

民間音樂口傳心授式的傳播方式,以及鄉土性、即興性的特點,導致了它在流傳過程中的變異性。這變異大致有以下幾類:

① 地域性變異

一支民間曲調在異地流傳時,會因唱詞方音的變化而導致旋律的變化。也會因各地人民性格特徵的不同而發生曲調情緒上的變化。前文所例舉的江南與河北兩地的《孟姜女》(例1),實際了包含了這兩方面的變化。再請看同一首《綉荷包》在山西中部和陝西北部的流變:

這兩首《綉荷包》從歌詞到曲調基本一致,僅僅是幾處細微的差別,卻表現出了二者情緒上的不同:山西的《綉荷包》明媚、俏麗,帶有喜悅之情;陝北的《綉荷包》淳樸、抑鬱,流露出凄涼之感。再加上山西《綉荷包》的演唱者使用的是明亮甜美的音色,陝北《綉荷包》的演唱者使用的是沙啞、澀滯的音色,更凸現了二者的對比。在唱到陝北《綉荷包》的第2、4、6、8小節時,沙啞的音色與下行旋律的結合,造成了如泣如訴的效果。

② 情感渲染性變異

一些比較簡單的、平鋪直敘式的、在情感表達上屬於中性的曲調(如例6),在流傳過程中經加工改編後,具有了鮮明而細致的情感傾向(例7)。前者曲調樸素、平直,後者曲調火爆、熱情,把一個姑娘去看戲前的興奮感表達得活靈活現:

③ 表現功能拓寬性變異

民間音樂有一曲多用的傳統。表現某種題材內容的曲調,換上其他內容的唱詞,並在曲調上加以修改以適應新的內容,這是民間音樂慣用的創作方式。比如民歌中有些曲調原是敘述民間傳說中的愁苦內容的(如例1《孟姜女》),後來用作表現愛情(《送情郎》)或演義小說中的英雄人物(《三國嘆十聲》);同一首時調小曲,《疊斷橋》既可表現女子相思與哀怨的纏綿(《穿心調》),又可表現新娘上花轎時的喜悅(《花轎到門前》),或歌唱四季生產勞動的繁忙(《四季歌》);等等。戲曲、曲藝音樂中的一些曲牌或腔調,中速時平穩流暢,慢速時徐緩抒情,快速時活潑熱情或緊張激烈。當然,這些曲調除了作速度上的變化外,旋律的繁簡也有所增刪,曲調的線條也要作相應改變。

④ 體裁間相互交叉、滲透的變異

有些民間小調吸收了曲藝音樂的表現手法,增強了敘述故事、展開情節的表現功能;有些曲藝音樂吸收了戲曲音樂的表現手法,擴大了表現戲劇性沖突和緊張激烈情緒的能力;有些民間器樂,從曲目的情節到樂曲的結構,都受到戲曲的強烈影響;有些器樂或聲樂,在演奏、演唱時互相吸收潤腔方式,拓寬了表現手法和表現范圍。如此等等。

總之,民間音樂在流傳過程中的變異,是其發展、豐富的手段,這特點使民間音樂生生不已,充滿活力。

4.人民性

從《詩經》的《國風》開始,民間音樂就表現出了與統治階級不同的、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樂,如對勞動的歌頌,對為富不仁者的痛恨和嘲笑,對官府黑暗統治的不平和反抗,對窮苦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對純真愛情的贊美,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憧憬,等等。因為民間音樂的內容常常與封建統治的要求不合拍,歷史上不少皇帝曾下令禁止。例如元代武宗至大年間禁唱《貨郎》,明太祖禁過歌舞,清代康熙、同治、道光禁唱秧歌、蓮花落,等等。在皇帝的禁令面前,老百姓並不示弱。一首陝北民歌唱道:「天上大星管小星,地上撫台管軍門,只有知府管知縣,哪個管得唱歌人。」(何其芳編《陝北民歌選》)另一首福建民歌唱道:「新官上任事頭多,不管錢糧管山歌,若使山歌禁得了,文武秀才會斷科。」其中表現出的對官府、對文人的的蔑視,以及對勞動人民才智的自信和驕傲,給人以極大的震撼。

由於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統治,以及統治者不斷的禁令和改造,民間音樂中的反抗性和其他積極因素在不同地區間存在著程度上的差異。一般來說,這種積極因素農村大於城鎮,邊遠地區大於內地,很少在大城市演出的體裁、品種大於經常在大城市演出的體裁、品種。

5.多功能性

專業音樂的功能是他娛的,在舞台上為聽眾演出。民間音樂則具有多功能性。它可以是自娛的,在愁苦之至或喜悅之極時,唱上一曲以發泄強烈的感情;它也可能是他娛的,在眾人面前炫耀自己駕馭音樂的能力,得到他人的贊賞和愛慕;它可以作為傳送青年男女間感情的媒介,也可以用於紅白喜事的儀式;它可以是集體勞動時的組織、指揮者,也可以是傳授生產、生活知識的手段;它可以在不識字的勞動人民中間充當記載歲月變遷的史書,又可以作為宣揚民族英雄光輝業績的教本;它可以是兒童的游戲,也可是長輩或首領對民眾鼓動、號召;等等。民間音樂的多功能性,使之與人民生活的各個側面息息相關,密不可分,成為民間的網路全書。

三、對民間音樂的認識和評價

按照創作和傳承的方式,音樂可以分作口頭式和書面式兩種。當然音樂不同於文學。「口頭文學」和「書面文學」從字面上、概念上即可明確標示其產生、存在和傳播狀態,而書面式音樂則仍需通過演奏、演唱者將樂譜變成活生生的音樂。這一過程中必然滲入演奏、演唱者的二度創作。即使是這樣,口頭音樂與書面音樂還是有極大的差別。簡而言之,口頭音樂在即興發揮方面,給演奏、演唱者留下了極大的餘地,但另一方面,口頭音樂不能像書面音樂那樣,由於有紙、筆將其固定在譜面上,便可以從容地思考和反復推敲。

特殊的創作和傳承方式,給民間音樂的發展帶來以下幾個結果——

首先,民間音樂中存在大量運用「現成思路」,「現成格局」的現象。比如,唱詞中相同詞彙、相同比喻手法的反復運用、一個地區內部旋律運動的模式、樂段結構以及潤腔方式的一致性;(換句話說,即民間音樂只體現地方風格),而不體現個人風格;戲曲劇種、說唱曲種中腔調的雷同性和結構音樂的手法的單一性;等等。

其次,雖然民間音樂中不乏高度發展的技巧,但這些技巧只是停留在口頭理論的階段,不能像書面理論那樣,有廣泛傳播和更普遍的實踐機會以使之發揚光大。而且,由於長期以來的交通不便,我國許多地區之間相互隔絕,民間音樂品種很少得到與外界交流、與其他藝術品種互相啟發學習的機會,以致不少民間音樂中高度發展的技巧,又處於單一分散的狀態,比方說,某地區的山歌有豐富的音色變化,另一地區的山歌有復雜而富於表現力的顫音技巧,還有一個地區的山歌有優美、動人的詞句,……技巧和成就分散的狀態,大大削弱了民間音樂的發達程度。

第三,民間音樂的起源雖早於專業音樂,但客觀地說,其發展進度則慢於專業音樂。專業音樂不僅有在譜面上深思熟慮的基礎,而且在大庭廣眾面前演出之後,可及時得到批評家的反饋和評論,又有不斷得到總結的技術理論相伴隨,更重要的是,有使其創作者和演奏、演唱者從事音樂專業的經濟條件,這就保證了專業音樂的質量。這些都是民間音樂所欠缺的。除了那些能夠在大城市或宮廷佔有一席之地的民間音樂品種可以得到一部分上述專業音樂的發展條件下,絕大部分的民間音樂在鄉間村鎮長時期地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因為得不到及時的總結、整理,無數優秀民間藝人的才華和成就就像空中的流星一樣,其光亮轉瞬即逝。有些民間音樂品種,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便過早地衰敗了。沒有財力、物力、人力的支持,民間音樂在歲月的流逝中不由自主地升沉起落。

像那些能夠在大城市或宮廷居身的民間音樂品種,雖然在物質和藝術交流等條件上優越於鄉村音樂,但因處於官府的嚴密統治之下,其精神上的獨立不羈和氣質上的純朴清新都有所損失,有的含有庸俗低級的內容,甚至成為維護統治階級政權、宣揚封建道德觀念的工具。

盡管民間音樂有上述種種的局限,但作為勞動人民的心聲,從本質上說,它還是充分展現了人民精神面貌最積級、最光彩的方面。雖然因創作和傳承方式所決定,民間音樂在技巧上發展得比較緩慢,但經過了千百年來歷代人民集體的積累、加工和篩選,使之不斷得到提煉和升華,其藝術水準和表現力日臻完美,成為人世間至真、至善、至美的音樂。它是人類文化成果中最優秀的部分。它可以凈化人的靈魂,提高人的境界和情操,培養、改善人的藝術感受和鑒別能力。它具有不朽的藝術生命力。

㈡ 你怎麼看待中國民族音樂文化

一、民族音樂教育的現狀及產生的原因
我國音樂教育的發展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傳統民間音樂的發展現狀不容樂觀,就像我們的母親河每年斷流一樣,民間音樂中的許多品種也出現了斷流,瀕臨絕滅。流行音樂充斥著中小學音樂課堂,民族音樂教育被忽視。專業藝術院校招生和業余器樂考級中,報考西洋樂器和報考民族樂器的人數驚人的懸殊。更令人痛心的是多數學生都不會欣賞民族音樂的美,甚至對教材中的民族音樂持排斥態度。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有很多,用歷史追朔法分析這些現象不難發現:
(一)近二十年來受外來文化、市場經濟的影響,各種媒體播放民族音樂的比例較少,流行音樂所佔比例較大,加上港台流行音樂的推波助瀾,使得很大一部分學生趨之若鶩。致使我們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追星族與歌迷越來越多,而民族音樂的愛好者卻越來越少。青年學生只知道四大天王、超級女生,對民族音樂知識可以說了解甚少,說不出幾種民族樂器的名稱、叫不出幾位中國民族音樂家的姓名;
(二)應試教育長期不重視音樂教育,音樂課的情況無人問津、無人監督、無人指導音樂教學。致使音樂教育無法執行教學大綱,更無法完成規定的內容。音樂教學科研不足,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模式沒有改變,致使學生對音樂課喪失興趣。
二、發展民族音樂教育的具體措施
長此以往,沒有青少年對民族音樂的喜愛和發揚光大,民族音樂將會失去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因此,「發展民族音樂教育,提高民族音樂素養」顯得尤為重要。學校責無旁貸地成了弘揚民族音樂文化、振興民族音樂的主要陣地。在教學中發揮民族音樂教育的優勢,陶冶學生情操,增強民族意識,讓絢麗璀璨的民族音樂自立於世界之林,乃是當前音樂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怎樣落實呢我認為應主要從以下幾點抓起:
(一)以情感教育為主線,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深厚感情。通過學習一些帶有典型民族風味的歌曲,在掌握和灌輸民族音樂知識的同時,讓學生明白音樂離不開民歌,民歌是一切音樂創作的源泉的道理,使學生從心理上崇拜民族音樂,提高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感情。我國民歌浩若煙海,內蒙民歌的豪放、遼闊,江南民歌的婉轉、秀麗,陝北民歌的高亢、奔放,雲南民歌的明麗、清新,新疆民歌的活潑、歡快,無不給人以美的享受,從中得到豐富的體驗,體味到各民族的風俗民情和鮮明的地域色彩。學生對這些民歌創作根源的追溯,會對民族音樂產生由衷的熱愛之情。有了這樣美好的感情,就會對學習民族音樂產生濃郁的興趣,為學校進一步實施民族音樂教育打下濃厚的情感基礎。
(二)以民族音樂的欣賞為契機,增強學生的體驗能力,體驗民族音樂所塑造的意境,開拓學生的藝術視野,提高學生的藝術感受力、鑒賞力和創造力,以學生自我感受為基礎,啟發學生展開形象的翅膀,令學生將民樂與自我的情感認識不斷協調起來,使民樂的欣賞成為學生情感體驗的活動,在此活動中令學生自我振奮、自我感動。教師有意識地選擇欣賞曲目,做到有淺到深、由表及裡地對學生實施教育。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懷著由衷的喜悅去吸收民族音樂的營養,接受民族音樂文化的熏陶。
中國民族音樂走向世界很有市場前景,關鍵是要有好的作品和市場運作。我認為,當前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存在著創作和市場兩個問題,需要下大功夫解決。「中國民族音樂的作品不夠豐富制約了其自身的發展。由於民族管弦樂的樂器和編制的特性,你不能用西洋的配器方式來寫中國民樂作品,而當代作曲家的作品有許多卻還是從西洋樂團的配器移植過來的,這樣的作品並不適合民族樂團演奏。民族音樂的市場開發問題也十分明顯,從我們在歐洲和美國的演出看,實際上民族音樂有市場,但國內缺少推廣民族音樂的機制,沒有專門的人才和經紀公司向世界各地推廣中國民族音月

㈢ 談談你對學習民族民間音樂的認識或與其他藝術形式的聯系及對你生活學習的啟示與感受,要求500字。

中國的民間音樂,歷史悠久,儲藏豐富,浩如煙海,不同地域,不同環境和不同的風土人情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 藝術風格,在中華民族藝術百花園中爭妍奪麗、相應生輝,尤其是一些民族的音樂更像一朵朵奇葩 ,瞻放異彩,把中華民族的百化裝點得更加瑰麗多資。他們不斷有強烈的生活氣息和時代印痕,更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色,他們是中華民族音樂藝術成長的搖籃和發展的沃土。我國有著悠久而豐富的音樂分化遺產和優秀的傳統,有獨特的美學思想,理論體系和創作方法。由於民族音樂文化長期根值於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為人民所喜愛,所以,重視民族民間音樂,就是尊重本民族人民音樂欣賞習慣的連續性,運用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實施美育,就可以極大提高這種教育的感染力、可行性和深刻性。
十八世紀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家讓·雅克·盧梭曾說過:音樂藝術不在於對象的直接摹仿,而在於我們的心中喚起當看到這一事物時所體驗過的情感。音樂作為22藝術所給予人的藝術感受叫美感,通過美感使人們得到思想感情上的滿足。同時,在潛移默化之中通過藝術所反映的生活美在欣賞者的思想中引起情感功名和情感體驗,從而祈禱激發人們的生活熱情,最終達到服務於社會的目的。 審美就是感受、感知和創造美,是人類一種主動追求沒的實踐活動。它要憑借相應的審美對象才能完成對象對於主體的意義在於對象上面所凝聚的生活和精神的實質。一方面,人們在審美活動中通過形象,促進情感來理解和體察對象世界;另一方面,審美又是一種高尚的情趣,是一種自由的鑒賞,美作為一種理想與道德境界緊密項鏈。康德認為,人的審美判斷同時具有認識和道德的雙重屬性。審美教育,是培養人感知、感受和創造沒的教育,培養人的審美能力審美情操,即美育。通過審美的陶冶達到生命的和諧和思想的升華。
民族音樂學是音樂學傳統學科分類中間的一個。西方大概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把民族音樂學作為音樂學總學科中的一個分類,旨在針對非藝術創作類的,特別是非西方主流的音樂現象的研究。隨著時代變化,歐洲中心視角逐漸被學術界拋棄,民族音樂學的名稱有了新的涵義,主要是針對民間音樂進行研究的學科。在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研究主要是針對非藝術創作類音樂的研究。由於當時建立學科的時候,我們還出在特殊的歷史時期,並沒有特別強調,或者是不敢強調民族民間音樂研究與民族音樂學之間的關系。76年後,各學科開始進入正軌時,民族民間音樂研究的提法逐漸淡化,而更多學校以民族音樂學這個名稱來定性這類型的研究。進入全球化時代,學術研究同樣具有很強的交流使命感。因此,中國的民族音樂學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民族音樂學有了更多的交流活動。
民歌--朴實美、簡潔美
民歌是由勞動人民集體創作的,並在人們一代一代的口頭相傳中不斷得到完善與發展的一門藝術。一般都短小精悍,易於傳唱、記憶,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和地方特色。如蒙古族民歌《牧歌》、陝北民歌《腳夫調》、《蘭花花》等這些作品,在音樂語言、音樂風格上都單純朴實,清新自然,音樂沒有繁復的地位,又沒有濃重的和聲,知識在獨具特色的伴奏音樂的陪襯下,充分發揮旋律的美麗,整個音樂朴實無華而又充滿生機,使學生易於接受,同時又能產生極大的感染力。
戲曲音樂--特色美、精緻美
戲曲音樂由於它是音樂與戲劇緊密結合的綜合藝術,既具有音樂藝術的聽覺特徵,又需要與劇情緊密結合,需要塑造人物形象,還得注意與舞台動作的配合;既要有戲曲的劇種特色、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有要有代表本劇種的聲腔、語言的地方特點及時代特徵。如《迎來春色換人間》就體現了上述特徵,這一唱段,作品從內容出發、從人物出發、根據唱詞的格律、情緒,予以精雕洗琢,深刻地表達了劇情,塑造了完美的人物形象,運用其獨特的藝術手段,通過劇中的人物與情節給人以麥的藝術享受,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
-------------------------------------------------
以上均為 摘錄 積累、

㈣ 談談對中國傳統音樂的看法與想法。

、學習和繼承傳統音樂的陳述結構
(1)中國傳統音樂在旋律、音階、音色、節奏等方面與西方音樂存在區別。

(2)中國傳統音樂的陳述方式具有自己的特徵,其中還有一些特定的終止方式;中國民族音樂中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

2、中國傳統音樂與中國傳統文學的結構關系

文學中有對聯,音樂中就有上下句;文學中有「起承轉合」四句詩體絕句,音樂中就有類似的四句結構小曲;文學中有八句結構的律詩,音樂中就有與之結構原則極為相似的、並大量存在於器樂曲的「六十八板體」(它也是八句,只是其中有一句內部有擴展,不及律詩規整);文學中有章回體,音樂中有套曲體;文學中有使用成語的習慣,音樂中也有集曲等使用現成樂思的習慣……;文學中有「棗核詩」等通過數列形態控制的游戲性詩體,音樂中也就有「金橄欖」等結構形態與之對應。《六十八拍》為琵琶曲。

3、中國傳統音樂結構和曲式對現代音樂的影響

唐大麴和戲曲音樂對現代音樂結構的影響。唐大麴的「散—慢—中—快」的漸變原則和後來的戲曲藉助於板式速度結構來組織等線性結構思維,是我國傳統音樂結構的最高成就。西方音樂結構的最高成就是奏鳴曲。唐大麴的曲式結構特點是:

①音樂是一種多段體結構。

②體現著一種從「散起」到「入拍」又經輕歌曼舞而變作「繁音急節」的快速舞蹈(相當於「破」)的部分;收尾時節奏還有「散」(即「曲終長引聲」)的漸變速度布局。整個樂曲在開始的時候,每個演奏者就開始調琴,他們預先不調琴,用這種方法將聽眾的感覺調進來,調進樂曲的感覺中來。

③用核心音調(而不是主題或曲牌),即興展衍變形來發展樂思。

④新的聲部控制關系。它是西方現代技術,也與中國傳統音樂的寫法相同。

⑤新的演奏法和新音色。如:樂器蕭的「冒吹」和重直覺、重音響的現代多聲語言等。羅永輝的《千章掃》,符合現代西方音樂中「有控制的偶然」的作曲理念。

㈤ 求「談談你對中國傳統音樂的認識」文章,600字。。。感激不盡!!!

在這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國的古典音樂,體味到了中國古典音樂的美。笛聲的清脆,簫聲的深沉,琵琶的錚錚之音,這些我們都從中感受到了華夏之音的美妙,體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中國的古典音樂是以五音--宮商角徵羽為基礎的,中國古代的音樂大家創作了中國獨特的音樂形式。嗩吶作為我國傳統的樂器,我國的音樂大家創作了優秀曲子如《百鳥朝鳳》堪稱經典。在這門課的學習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增強了民族的自豪感與自信心,也提升了對祖國的愛。
中國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度,其音樂的發展歷史更是一部豐滿的史詩。在當今的樂壇最受年輕人歡迎的是Rap音樂,其中周傑倫便是一位現代音樂的代表人,但是即使在人們看來如此現代的音樂人,在他的音樂里我們依舊可以看到傳統的音樂元素,如在《菊花台》,這首曲子的結尾用的便是我國雲南的傳統樂器葫蘆絲。再如當今的年輕人所喜歡的歌曲《蘇三說》與《One
Night
in
Beijing》更是大膽的吸取了我國傳統藝術京劇中的音樂元素,受到人們的歡迎。
回歸傳統是一種趨勢,我國是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立足於傳統並且與現代的音樂元素相結合進行創新這是一種必然。有我國「西部歌王」之稱的王洛賓先生是將傳統音樂用現代音樂元素演繹的典範,他創作的歌曲膾炙人口,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傳唱。
音樂由人創作自然表達的是人的情感,音樂的欣賞著便是要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體味創作者的情感,從而達到人與音樂的共鳴。《義勇軍進行曲》,中國人民內心的堅決,頑強的意志,作曲人滿懷的崇高,神聖,庄嚴都融進那雄壯的旋律之中,無論何時何地聽到都熱血沸騰,充滿希望,讓聽者驀地升起對崇高的一團敬畏與仰望。又如在欣賞陳鋼、何占豪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中,我們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梁祝二人真摯的情感,音樂主要以「草橋結拜」、「英台抗婚
」、「化蝶」為情節展開,大提琴與小提琴交相互應的音樂形式讓人印象深刻,欣賞者可以從中清楚的體味主人公的情感。
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音樂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成為生活的調和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音樂的意義所在。在情緒低落時適合聽激情澎湃的音樂如交響曲與進行曲,在心情煩躁的時輕音樂是不錯的選擇能讓人平靜下來,認真的思索。
(自己分段吧!)

㈥ 談談對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現狀和它的未來的認識

暈是不是你們的作業啊?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傳統的文化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強烈的沖擊。音樂也是如此。中國部分傳統音樂由於難以適應市場經濟下的發展要求而造成了弱勢。
改變的方法。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使之與市場接軌,滿足經濟發展的要求。但是前提在於繼承其優良的傳統的品質,在原有的基礎上作稍微的改良。

㈦ 對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看法

在中國民族傳統音樂中,民間音樂是最基本,最豐富,也是最富有生內命力的一部分。民容間音樂是當今世界各國,各民族傳統音樂文化中存在的一部分既古老又現代的音樂文化類型,是創始於人民大眾又供人民大眾在日常社會生活中通過口傳心授方式來共同操縱,共同享用,共同演繹和共同傳承的一種非專業創作的社會音樂文化產品。

由於中國新音樂更多地借鑒西方音樂創作手法,廣泛採用西方音樂的形式,和中國傳統音樂的風格有所不同,為了把新音樂和傳統音樂加以區別,強調傳統音樂所具有的民族特色,目前我國音樂界也用「民族音樂」這一稱呼來認指中國音樂中的傳統音樂。可理解為,中國民族音樂即中國傳統音樂。

(7)對中國民族傳統音樂的認識擴展閱讀:

民族民間音樂主要是民眾的集體創作,又依靠口頭流傳,所以在內容和形式兩方面都具有很強的變異性。民族民間音樂可以按照作品的表演方法分為歌曲,器樂曲,歌舞,說唱音樂,戲曲音樂等五類;按照表現音樂所用的媒介和藝術手段,分為聲樂類,器樂類以及與其他文藝類結合在一起的綜合類;按照作品流行的社會層面又可以細分為民俗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

㈧ 求「談談你對中國傳統音樂的認識」文章,600字.感激不盡!

在這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國的古典音樂,體味到了中國古典音樂的美.笛聲的清脆,簫聲的深沉,琵琶的錚錚之音,這些我們都從中感受到了華夏之音的美妙,體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中國的古典音樂是以五音--宮商角徵羽為基礎的,中國古代的音樂大家創作了中國獨特的音樂形式.嗩吶作為我國傳統的樂器,我國的音樂大家創作了優秀曲子如《百鳥朝鳳》堪稱經典.在這門課的學習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增強了民族的自豪感與自信心,也提升了對祖國的愛. 中國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度,其音樂的發展歷史更是一部豐滿的史詩.在當今的樂壇最受年輕人歡迎的是Rap音樂,其中周傑倫便是一位現代音樂的代表人,但是即使在人們看來如此現代的音樂人,在他的音樂里我們依舊可以看到傳統的音樂元素,如在《菊花台》,這首曲子的結尾用的便是我國雲南的傳統樂器葫蘆絲.再如當今的年輕人所喜歡的歌曲《蘇三說》與《One Night in Beijing》更是大膽的吸取了我國傳統藝術京劇中的音樂元素,受到人們的歡迎. 回歸傳統是一種趨勢,我國是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立足於傳統並且與現代的音樂元素相結合進行創新這是一種必然.有我國「西部歌王」之稱的王洛賓先生是將傳統音樂用現代音樂元素演繹的典範,他創作的歌曲膾炙人口,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傳唱. 音樂由人創作自然表達的是人的情感,音樂的欣賞著便是要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體味創作者的情感,從而達到人與音樂的共鳴.《義勇軍進行曲》,中國人民內心的堅決,頑強的意志,作曲人滿懷的崇高,神聖,庄嚴都融進那雄壯的旋律之中,無論何時何地聽到都熱血沸騰,充滿希望,讓聽者驀地升起對崇高的一團敬畏與仰望.又如在欣賞陳鋼、何占豪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中,我們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梁祝二人真摯的情感,音樂主要以「草橋結拜」、「英台抗婚 」、「化蝶」為情節展開,大提琴與小提琴交相互應的音樂形式讓人印象深刻,欣賞者可以從中清楚的體味主人公的情感. 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音樂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成為生活的調和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音樂的意義所在.在情緒低落時適合聽激情澎湃的音樂如交響曲與進行曲,在心情煩躁的時輕音樂是不錯的選擇能讓人平靜下來,認真的思索. (自己分段吧!)

㈨ 我了解的中國傳統音樂,我對傳統音樂的看法

首先我們了解學習和繼承傳統音樂的陳述結構
(1)中國傳統音樂在旋律、音階、音色、節奏等方面與西方音樂存在區別。

(2)中國傳統音樂的陳述方式具有自己的特徵,其中還有一些特定的終止方式;中國民族音樂中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

2、中國傳統音樂與中國傳統文學的結構關系

文學中有對聯,音樂中就有上下句;文學中有「起承轉合」四句詩體絕句,音樂中就有類似的四句結構小曲;文學中有八句結構的律詩,音樂中就有與之結構原則極為相似的、並大量存在於器樂曲的「六十八板體」(它也是八句,只是其中有一句內部有擴展,不及律詩規整);文學中有章回體,音樂中有套曲體;文學中有使用成語的習慣,音樂中也有集曲等使用現成樂思的習慣……;文學中有「棗核詩」等通過數列形態控制的游戲性詩體,音樂中也就有「金橄欖」等結構形態與之對應。《六十八拍》為琵琶曲。

3、中國傳統音樂結構和曲式對現代音樂的影響

唐大麴和戲曲音樂對現代音樂結構的影響。唐大麴的「散—慢—中—快」的漸變原則和後來的戲曲藉助於板式速度結構來組織等線性結構思維,是我國傳統音樂結構的最高成就。西方音樂結構的最高成就是奏鳴曲。唐大麴的曲式結構特點是:

①音樂是一種多段體結構。

②體現著一種從「散起」到「入拍」又經輕歌曼舞而變作「繁音急節」的快速舞蹈(相當於「破」)的部分;收尾時節奏還有「散」(即「曲終長引聲」)的漸變速度布局。整個樂曲在開始的時候,每個演奏者就開始調琴,他們預先不調琴,用這種方法將聽眾的感覺調進來,調進樂曲的感覺中來。

③用核心音調(而不是主題或曲牌),即興展衍變形來發展樂思。

④新的聲部控制關系。它是西方現代技術,也與中國傳統音樂的寫法相同。

⑤新的演奏法和新音色。如:樂器蕭的「冒吹」和重直覺、重音響的現代多聲語言等。羅永輝的《千章掃》,符合現代西方音樂中「有控制的偶然」的作曲理念。個人理解,希望幫到你哦,祝樓主考試順利,求採納哦^_^

㈩ 對中國民族音樂的評價

中國民抄族音樂(在中國大陸又稱作民樂,台灣地區稱作國樂,港澳地區、新馬及海外地區稱作華樂)是指中國傳統各種音樂為及以其為基礎發展出來的種種音樂。其樂種包括各種中國民族樂器的獨奏曲協奏曲、傳統中國的各種器樂合奏、近代發展出來的民族管弦樂大合奏曲(國樂團合奏)及小合奏曲、以交響樂團演奏的中國民族風格樂曲、以及中國民族聲樂等。 我們拋開技巧性、技術性把中國民族音樂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層面來審視時,我們就會發現民族音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面鏡子,它折射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畫面,透視出中華民族獨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所以,我們只有了解中國民族音樂才能真正了解中國文化精神。

閱讀全文

與對中國民族傳統音樂的認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圍牆歌詞 瀏覽:230
道奇酷威廣告背景音樂 瀏覽:106
比喻輕音樂之美的文字 瀏覽:542
小號音樂下載 瀏覽:578
歌曲專輯圖下載地址 瀏覽:867
財神駕到歌曲mp3下載 瀏覽:734
琴歌指彈海闊天空吉他譜 瀏覽:355
下載mp4格式的音樂 瀏覽:352
電腦聽音樂用什麼 瀏覽:512
最好酷狗音樂播放器 瀏覽:502
信樂團隊的假如簡譜 瀏覽:243
平安酷狗音樂 瀏覽:760
佳人輕撫桃花mp3下載 瀏覽:453
infinite網易雲音樂 瀏覽:844
歲月趙忠祥背景音樂 瀏覽:980
如何將電腦的歌體添加到蘋果音樂 瀏覽:672
fade鋼琴mp3 瀏覽: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樂 瀏覽:806
成都彩虹小學音樂老師 瀏覽:496
鳳凰傳奇星光歌曲點評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