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民族歌曲100首
中國民歌100首主要有:
東方紅(陝西民歌)
藍花花(陝西民歌)
三十里鋪(陝西民歌)
趕牲靈(陝西民歌)
咱們的領袖毛澤東(陝西民歌)
抗日將士出征歌(陝西民歌)
掛紅燈(陝西民歌)
正月里來迎新年(陝西民歌)
黃河船夫曲(陝西民歌)
知道不知道(陝西民歌)
茉莉花(江蘇民歌)
孟姜女(江蘇民歌)
拔根蘆柴花(江蘇民歌)
九連環(江蘇民歌)
無錫景(江蘇民歌)
天涯歌女電影《馬路天使》插曲(江蘇民歌)
四季歌電影《馬路天使》插曲(江蘇民歌)
楊柳青(江蘇民歌)
太陽出來喜洋洋(四川民歌)
康定情歌(四川民歌)
槐花幾時開(四川民歌)
採花(四川民歌)
黃楊扁擔(四川民歌)
打著山歌過橫排(江西民歌)
送郎當紅軍(江西民歌)
斑鳩調(江西民歌)
小河淌水(雲南民歌)
綉荷包(雲南民歌)
猜調(雲南民歌)
放馬山歌(雲南民歌)
交城山(山西民歌)
記綉荷包(山西民歌)
開花(山西民歌)
必東北風調(黑龍江民歌)
青年參軍(黑龍江民歌)
搖籃曲(遼寧民歌)
小拜年(遼寧民歌)
小看戲(吉林民歌)
月牙五更(吉林民歌)
瀏陽河(湖南民歌)
一根扁擔兩個籮(湖南民歌)
獻花(河北民歌)
小白菜(河北民歌)
小放牛(河北民歌)
鳳陽花鼓(安徽民歌)
王三姐趕集(安徽民歌)
八月桂花遍地開(安徽民歌)
沂蒙山小調(山東民歌)
山東小調(山東民歌)
編花籃(河南民歌)
王大娘釘缸(河南民歌)
龍船調(湖北民歌)
哪有閑空回娘家(湖北民歌)
採茶燈(福建民歌)
做簍歌(浙江民歌)
落水天(廣東民歌)
解放區十唱(甘肅民歌)
刮地風(甘肅民歌)
在那遙遠的地方(青海民歌)
四季歌(青海民歌)
柳州有個鯉魚岩(廣西民歌)
貴州山歌(貴州民歌)
織手巾(寧夏民歌)
城牆上跑馬(內蒙古民歌)
台灣島(台灣民歌)
賣湯圓(台灣民歌)
蝸牛與黃鸝鳥(台灣民歌)
送我一枝玫瑰花(維吾爾族民歌)
馬車夫之戀(維吾爾族民歌)
青春舞曲(維吾爾族民歌)
阿拉木汗(維吾爾族民歌)
掀起你的蓋頭來(維吾爾族民歌)
娃哈哈(維吾爾族民歌)
依拉拉(維吾爾族民歌)
北京有個金太陽(藏族民歌)
在北京的金山上(藏族民歌)
想念毛主席(藏族民歌)
草原上的鮮花(藏族民歌)
嘎達梅林(蒙古族民歌)
牧歌(蒙古族民歌)
森吉德瑪(蒙古族民歌)
紅旗歌(蒙古族民歌)
道拉基(朝鮮族民歌)
阿里郎(朝鮮族民歌)
跳月歌(彝族民歌)
阿西里西(彝族民歌)
我的花兒(哈薩克族民歌)
都達爾和瑪麗亞(哈薩克族民歌)
瑪依拉(哈薩克族民歌)
其部分山歌具體介紹有:
1.東方紅(陝西民歌):是在抗日戰爭期間人民用以表達對領袖毛澤東主席、對中國共產黨由衷的感激之情而創作的頌歌。多少年來,這一頌歌,隨著全中國的解放,隨著新中國的逐步繁榮、富強、隨著人民對毛主席、共產黨熱愛程度的提高而愈加普及。
㈡ 中國有哪些優美的古典音樂
如深邃水藍 所說,中國的古典音樂那不叫古典音樂,叫古曲。
古典音樂是指那些從巴洛克時期(1600-1750)開始一直到20世紀早期,在歐洲文化傳統背景下創作的音樂,它有別於通俗音樂和民族音樂,具有永恆的意義。
要說古曲,建議去古曲網試聽一下 www.guqu.net
㈢ 中國古代優秀的民族樂曲三個
一、《高山流水》
此曲最初刊見於我國現存最早的琴曲集《神奇秘譜》。該書在解題中寫道:「《高山流水》本只一段,至唐分為二同曲,不分段落。宋代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
二、《廣陵散》
又名《廣陵止息》。現存琴譜最早見於《神奇秘譜》。據該書編者稱:此譜傳自隋宮,歷唐至宋,輾轉流傳於後。《廣陵散》的題材源於古代的《聶政刺韓王曲》。該作品講的是一個造劍工匠被韓王無辜殺害,他的兒子聶政為了報仇,以泥瓦匠身份混入韓宮,謀刺失敗後,他逃入深山刻苦學琴,十年成絕技再度混入宮中,利用彈琴的機會刺死了韓王,實現了多年的願望,自己也為此而壯烈犧牲。「廣陵」的意思是流傳在廣陵(今江蘇揚州)地區的琴曲,「散」即操、引、曲的意思。
三、《平沙落雁》
明代稱本曲為《雁落平沙》。樂譜最早刊於《古音正宗》琴譜集。《平沙落雁》的曲調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寫雁群在空際盤旋顧盼的睛景。《天聞閣琴譜》中寫道:」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鵠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者也。」《平沙落雁》雖然出現較晚,卻是近三百年來流傳最廣的作品之一,有近百種琴譜刊載此曲。它之所以流傳甚廣,除了曲調流暢、動聽之外,還因為它的表現手法新穎、別致,容易為聽眾理解。
四、《梅花三弄》
此曲系借物詠懷,借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來贊頌節操高尚的人。樂曲前半闋奏出了清幽、舒暢的泛音曲調,表現了梅花高潔、安詳的靜態;急促的後半闋,描寫了梅花不屈的動態。前後兩段在音色、曲調和節奏上然不同,有著鮮明的對比。同曲中泛音曲調在不同的徽位上重復了三次,所以稱為」三弄」。《梅花三弄》現存譜最初刊見於《神奇秘譜》(1425年版)。
五、《十面埋伏》
這是一首歷史題材的大型琵琶曲。關於樂曲的創作年代迄今無一定論。資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772—846)寫過的著名長詩《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聽過有關表現激烈戰斗場景的琵琶音樂。本曲現存樂譜最早見於1818年華秋萍編的《琵琶行》。樂曲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垓下決戰的情景。漢軍用十面埋伏的陣法擊敗楚軍,項羽自刎於烏江,劉邦取得勝利。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湯琵琶傳」中,曾記載了琵琶演奏家湯應曾演奏《楚漢》一曲時的情景:「當其兩軍決戰時,聲動天地,屋瓦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鼓聲、劍弩聲、人馬聲……使聞者始而奮,繼而恐,涕泣無從也。其感人如此。」《十面埋伏》流傳甚廣,是傳統琵琶曲中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㈣ 中國十大古典音樂是什麼
1. 高山流山
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曰:「善哉,子之心與吾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斷弦終身不彈,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2. 廣陵散琴曲
據《琴 * 》記載,戰國聶政的父親,為韓王鑄劍,因延誤日期,而慘遭殺害。聶政立志為父親報仇,入山學琴十年,身成絕技,名場韓國。韓王召他進宮演奏,聶政終於實現了刺殺韓王的報仇夙願,自己毀容而死。後人根據這個故事,譜成琴曲,慷慨激昂,氣勢宏偉,為古琴著名大麴之一。漢魏時期嵇康因反對司馬氏專政而遭殺害,臨刑前曾從容彈奏此曲。現有琴譜最早見於《神奇秘譜》。
3. 平沙落雁
明朝此曲稱《落雁平沙》。曲聲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寫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盤旋顧盼的情景。
4. 十面埋伏
樂曲描寫公元前 202 年楚漢戰爭的情景。項羽自刎於烏江,劉邦取得勝利。
5. 漁樵問答
此曲表現漁樵在清山綠水之間自得其樂的情趣
6.夕陽蕭鼓
是抒情寫意的樂曲, 1925 年前後,上海大同樂社根據經曲改編成絲竹樂曲《春江花月夜》
7 . 漢宮秋月
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
8 . 梅花三弄
曲中泛間在不同徽位上重復了三次,幫稱「三弄」。相傳晉恆伊作笛《梅花三弄》,後人移值為琴曲。樂曲通過歌頌梅花不畏寒霜,迎風斗雪的頑強性格,來贊譽具有高尚情操之人。
9 . 陽春白雪
相傳為春秋時期的晉國師曠或齊國劉涓子所作。「陽春」取萬物知泰順,和風盪滌之意,「白雪」取懍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
10 . 胡笳十八拍
漢末大亂,連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難中被匈奴所擄,流落塞外,後來與左賢王結成夫妻,生了兩個兒女。在塞外渡過了十二個春秋,但她無時無刻不在思念故鄉。平定中原後,漢與匈奴修好,派使邪路用重金贖迴文姬。於是她寫下了著名長詩《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調雖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姬思念故鄉而又不忍骨肉分離的極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樂委婉悲傷,撕裂肝腸。
㈤ 中國十大古典音樂
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屬於古典音樂,不論是否採用了西洋樂器或者現代演奏技巧\工具等,因為它是永恆的世界瑰寶.
古典音樂是指那些從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開始一直到20世紀早期,在歐洲文化傳統背景下創造的音樂,它有別於通俗音樂和民族音樂,具有永恆的意義。
大約從1600年開始,也就是所謂的巴洛克時期(巴洛克Baroque是從建築學、繪畫史借用來的專業術語。源自於葡萄牙語,詞義是很不規則的珍珠,在義大利語中又指沖動、誇張、任性、幻想等義),歐洲作曲家開始創作的早期音樂,這也就是古典音樂的開端。事實上,很多西方古典音樂最早都是來自於宗教儀式和慶典而寫的音樂。
㈥ 中國的古典音樂
先糾正一下,中國有古曲,沒有古典音樂,那是歐洲的古典音樂是一個專用名詞,古典音樂是指那些從巴洛克時期(1600-1750)開始一直到20世紀早期,在歐洲文化傳統背景下創作的音樂。
。十面埋伏
金蛇狂舞
梁祝民樂版
二泉映月、百鳥朝鳳、高山流水、鳳求凰、十面埋伏、化蝶、春江花月夜
中國古曲網 http://www.guqu.net/
一、十大古曲之高山流水
此曲最初刊見於我國現存最早的琴曲集《神奇秘譜》。該書在解題中寫道:「《高山流水》本只一段,至唐分為二同曲,不分段落。宋代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
二、十大古曲之廣陵散
又名《廣陵止息》。現存琴譜最早見於《神奇秘譜》。據該書編者稱:此譜傳自隋宮,歷唐至宋,輾轉流傳於後。《廣陵散》的題材源於古代的《聶政刺韓王曲》。該作品講的是一個造劍工匠被韓王無辜殺害,他的兒子聶政為了報仇,以泥瓦匠身份混入韓宮,謀刺失敗後,他逃入深山刻苦學琴,十年成絕技再度混入宮中,利用彈琴的機會刺死了韓王,實現了多年的願望,自己也為此而壯烈犧牲。「廣陵」的意思是流傳在廣陵(今江蘇揚州)地區的琴曲,「散」即操、引、曲的意思。
三、十大古曲之平沙落雁
明代稱本曲為《雁落平沙》。樂譜最早刊於《古音正宗》琴譜集。《平沙落雁》的曲調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寫雁群在空際盤旋顧盼的睛景。《天聞閣琴譜》中寫道:」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鵠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者也。」《平沙落雁》雖然出現較晚,卻是近三百年來流傳最廣的作品之一,有近百種琴譜刊載此曲。它之所以流傳甚廣,除了曲調流暢、動聽之外,還因為它的表現手法新穎、別致,容易為聽眾理解。
四、十大古曲之梅花三弄
此曲系借物詠懷,借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來贊頌節操高尚的人。樂曲前半闋奏出了清幽、舒暢的泛音曲調,表現了梅花高潔、安詳的靜態;急促的後半闋,描寫了梅花不屈的動態。前後兩段在音色、曲調和節奏上然不同,有著鮮明的對比。同曲中泛音曲調在不同的徽位上重復了三次,所以稱為」三弄」。《梅花三弄》現存譜最初刊見於《神奇秘譜》(1425年版)。
五、十大古曲之琵琶曲—十面埋伏
這是一首歷史題材的大型琵琶曲。關於樂曲的創作年代迄今無一定論。資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772—846)寫過的著名長詩《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聽過有關表現激烈戰斗場景的琵琶音樂。
本曲現存樂譜最早見於1818年華秋萍編的《琵琶行》。樂曲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垓下決戰的情景。漢軍用十面埋伏的陣法擊敗楚軍,項羽自刎於烏江,劉邦取得勝利。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湯琵琶傳」中,曾記載了琵琶演奏家湯應曾演奏《楚漢》一曲時的情景:「當其兩軍決戰時,聲動天地,屋瓦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鼓聲、劍弩聲、人馬聲……使聞者始而奮,繼而恐,涕泣無從也。其感人如此。」
《十面埋伏》流傳甚廣,是傳統琵琶曲中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六、十大古曲之夕陽簫鼓
這是一首抒情寫意的文曲,旋律優美流暢,在演奏中運用了各種琵琶技法。在曲式上,用擴展、收縮、局部增減和高低音區的變換等手法展開全曲。此曲流傳甚廣,是琵琶古曲中的代表作品之一。樂譜最早於1875年的抄本。
七、十大古曲之漁樵問答
此曲在歷代傳譜中,有30多種版本,有的還附有歌詞。現存譜初見於明代。樂曲通過漁樵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表達出對追逐名利者的鄙棄。樂曲採用漁者和樵者對話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調表示問句,下降的曲調表示答句。旋律飄逸瀟灑,表現出漁樵悠然自得的神態。正如《琴學初津》中所述:「《漁樵問答》曲意深長,神情灑脫,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歌之矣乃,隱隱現於指下。迨至問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八、十大古曲之胡笳十八拍
本曲為根據同名古詩譜寫的樂曲,歌詞最早刊於南宋朱熹的《楚詞後語》。有《大胡笳》和《小胡笳》兩種傳譜。
「胡笳」原來是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的吹奏樂器,它音量宏大,用於軍樂以壯聲威。《胡笳十八拍》所反映的主題是著名的「文姬歸漢」的故事:漢末戰亂中,蔡琰(即蔡文姬)在匈奴流落達十二年之久。她雖身嫁左賢王為妻,然而十分思念故鄉。當曹操派人接她回內地時,她又捨不得離開兩個孩子,還鄉的喜悅被骨肉離別之痛所淹沒,心情非常矛盾。詩人李欣曾作詩如下:「蔡女者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淚向邊草,漢使斷腸嘆歸客。」詩人戎昱在《聽杜山人彈胡笳》中,也正是抓住了這一矛盾最尖銳的場面:「南看漢月雙眼明,卻顧胡兒寸心死。」本曲成功地表達了這種復雜的心情,無疑是非常感人的。
九、十大古曲之琵琶曲—漢宮秋月
此曲有兩種較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為箏曲;另一為二胡曲,由劉天華先生所傳。本曲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的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箏曲演奏運用了吟、滑、按等諸多技巧,風格純朴古雅,是一首有代表性的山東箏曲;二胡曲則速度緩慢,用弓細膩多變,旋律經常出現短促的休止和頓音,音樂時斷時續,加之各種復雜技法的運用,表現了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具有很深的藝術感染力。
十、十大古曲之陽春白雪
相傳這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師曠或齊國的劉涓子所作。「陽春白雪」的故事,《宋玉答楚王問》上寫道:當歌手唱《下里巴人》時,國中和者數萬人。後又改唱《陽春白雪》,因為曲高和寡,只有幾個人跟著唱和。現存琴譜中的《陽春白雪》和《白雪》是兩首器樂曲。《神奇秘譜》在解題中說:「《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淡盪之意;《白雪》取凜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
現在,音樂舞台上流傳的琵琶曲《陽春白雪》,又名《陽春古曲》,是一首有標題的多段體樂曲。它經過歷代名人的刪改,音樂結構更集中、更嚴謹、更富有層次,音樂形象也更加鮮明,成為一首雅俗共賞的優秀傳統樂曲。
㈦ 中國古典音樂的古典音樂
在國外,古典音樂被稱之為「classical music」,「classical」有「古典的、正統派的、古典文學的」之意,所以我們國人將之稱為「古典音樂」。首先從概念上解釋,「古典音樂」是一種音樂類別的名稱。然而即使在國外,對於「classical music」一詞的具體意義,也有諸多不同的解釋,其中主要異議來自於對「古典音樂」時代劃分理念的不同。最狹義的解釋是,把十八世紀下半葉至十九世紀20年代,以海頓、莫扎特、貝多芬三巨頭為代表的「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作品特指為「classical music」。最廣義的解釋則是,把時間前移到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從那時起直到後來的巴洛克時期、維也納古典時期、浪漫主義時期、民族樂派、印象主義直至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出現的現代樂派,甚至包括所有非純粹娛樂性質的現代專業音樂,統稱為「classical music」。
在我們國家,很多人喜歡把「古典音樂」與「高雅音樂」、「嚴肅音樂」混為一談,而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還是古典音樂的「推崇者」。粗看之下似乎並不妥,但這兩種觀點在某些人理解下,卻很容易成為「讓古典音樂走向大眾」道路上的一道鴻溝。 第一個問題,古典音樂是不是「高雅」呢?我覺得應該肯定這種說法,不過我們對於這里所指的「高雅」要有一個正確的理解和認識。有些朋友之所以認為古典音樂「高雅」,是因為瞧見了台上指揮家們西服筆挺、冠冕堂皇的莊重模樣;是因為看到演奏這些音樂的樂團演奏家們整齊劃一、一絲不苟的裝束;是因為注意到了音樂廳典雅華貴、祥和隆重的布置氣氛;甚至連觀眾們都要衣冠楚楚、注重禮節。其實,這些表面的「高雅」並不能體現出古典音樂的精髓所在,音樂的高雅氣質是從旋律中透出來的!嚴謹而完整的結構、優雅而曼妙的旋律、豐富而深邃的思想內涵,這些才是古典音樂「高雅」的根源。其中我們可以聽到屬於人類最聖潔的情感、發自心靈最深處的呼喚和最崇高的理想。表面的高雅其實只是長期以來西洋音樂發展中形成的定式與慣例,雖然我們可以將之看作一種「浮誇」,但卻又很難想像,一群衣冠不整、裝束各異、甚至蓬頭垢面的演奏家、指揮家出現在觀眾面前,能夠演繹出好的效果。因為表面的堂皇正好可以烘托出西洋古典音樂中那獨特的嚴謹、莊重氣質。其實當今的歐美古典樂壇也在力圖改變自己過於拘謹、與大眾較為疏遠的形象,著名的柏林森林音樂會就是很好的例證,在那裡人們可以無拘無束的以悠然自得的方式欣賞古典音樂,不必拘泥服飾是否得體,也不必正襟危坐,更可以隨心所欲的鼓掌喝彩甚至一邊野餐一邊聽音樂。 當今中國的教育界尤其喜歡把「古典音樂」稱作「高雅音樂」,原因很簡單,老師們看不慣學生沉迷於對港台歌星的追捧,所以時常組織學生去欣賞一些所謂的古典音樂會,美名曰「陶冶情操、提高品位」、「讓高雅音樂進入校園」等等。這種做法的初衷無可厚非,但如果只是簡單的組織學生去看、去聽,而不加以正確的引導,很難有實質性的效果,甚至會讓學生從小就在心中埋下對古典音樂(高雅音樂)的厭惡之情。加上如今的大環境、大氣候,通俗娛樂占據了大部分視線,或許很多人就會終生對古典音樂心存畏懼。
其次,一些媒體把古典音樂和「嚴肅音樂」之間劃上等號,我覺得更是一種極大的不妥。很多外行人及外國人對古典音樂的第一感覺就是「晦澀、難懂」,如果再不分青紅皂白的把古典音樂統統被冠以「嚴肅音樂」的統稱,恐怕今後對古典音樂感興趣的人將越來越少。雖然從某種角度來看,一部分古典音樂的表達形式以及旋律主題確實是「極其嚴肅」的,但同樣應該看到大部分西洋古典音樂的主題是歌頌、是贊美,擁有美妙明快的旋律以及無比歡暢的情懷。而且即使是某些主題嚴峻、思想深邃的古典音樂,也往往想要傳達出一種「嚴肅中的快樂<歡樂>」。譬如貝多芬著名的《歡樂頌》、勃拉姆斯著名的《第一交響曲》第四樂章和柴科夫斯基《第四交響曲》的第四樂章,雖然這些作品都飽含著高尚而深沉的哲理,但最終無不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振奮之感。其實入門之後,聽眾們就會發現其實古典音樂並不難懂,也並不只有嚴肅和深沉。
之所以在國內出現古典音樂的這兩個並不準確的「別稱」或者說「代名詞」,我只能遺憾的說,一些媒體和「學者」對古典音樂的推崇只停留在一個十分形式化的層次上,他們並沒有真正對古典音樂有系統的、深刻的理解,以至於弄巧成拙,反而讓更多的人感覺到了自己與古典音樂之間遙遠的距離,成為一個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