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載體 > 比才卡門對中國音樂的影響

比才卡門對中國音樂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3-09 17:55:06

❶ 求歌劇《卡門》聽後感

你好↓ 法國梅里美的作品《卡門》讓我感觸良多。 梅里美在《卡門》中,塑造了一個舉世聞名的人物形象。這個吉普塞女人大膽潑辣,敢作敢為、自由奔放,同時也妖艷放盪,甚至有著某些邪惡和輕浮的特點。小說講述的是一名漂亮而性格堅強的名叫卡門的吉卜賽姑娘。她愛上了軍曹何塞納瓦羅並且運用自己的女性魅力使何塞納瓦羅陷入情網。何塞納瓦羅不但因此合棄了原來的情人--溫柔而善良的米卡埃拉,而且因放走了與人打架的卡門而被捕入獄失去軍職,後來甚至與上司多羅特中尉拔刀相見將其殺死,不得不逃離軍隊,加入卡門所在的走私販行列。何塞納瓦羅為了得到卡門殺死了她的丈夫,拚命搶奪財物。但後來他們之間產生了矛盾,何塞納瓦羅希望卡門能為自己保持貞操但是卡門渴望的是自由的生活不希望受到別人的干預,她無法原諒何塞納瓦羅,她不再愛何塞納瓦羅。此後卡門已與鬥牛士盧加斯海誓山盟。於是導致何塞納瓦羅強烈的不滿。在鬥牛士應一次表演受重傷後他們進行了激烈的爭吵,卡門無論如何都不說自己還愛著何塞納瓦羅,更使何塞納瓦羅難以忍受。何塞納瓦羅在威逼利誘後仍不能如願的情況下殺死了卡門。 法國梅里美的作品《卡門》1847一發表,便成為經典之作,生長在吉普賽的卡門,不會對任何事後悔,她希望自由地生活,自由地死亡,就像展翅於空中的自由飛翔的鳥,她永遠不會為了任何事哪怕是生命而放棄自由。卡門,是一種浪漫和野性的自由精神,誰都可以是卡門,但是誰又都難以成為卡門。 小說展示了卡門鮮明而復雜的性格,描寫了卡門熱情奔放、魅力誘人的形象。卡門同時也是具有強烈的個性解放精神的女性叛逆者,魯迅在文章中寫出了人們虛偽的嘴臉,而卡門作為一個真正的人,永不褪色的留在了追求自由和個性的人們中間。 初識卡門,是源於比才的音樂《卡門序曲》,很多年以前我便對卡門二字耳熟能詳,但是真正讓我認識卡門、記住卡門卻是梅里美的小說《卡門》。多年後,也許故事的情節記不起多少,但這個敢愛敢恨的美麗吉普塞女郎,卻永遠也不會忘記。也許,卡門註定是要為愛而死的,好嫵媚動人,她舞動時目光在每個人的眼中停留,讓他們以為受到了她的青睞,其實是他們的自做多情,驕傲的卡門其實旁若無人。她毫不畏縮,愛來時不顧一切,愛去時斬釘截鐵,她的愛正如冰與火共存,她的愛也註定了死在屬意的情人手裡。 梅里美的小說《卡門》是小說中的經典,通過小說《卡門》改編的歌劇《卡門》現在也已成為西方歌劇經典中的經典。 《卡門》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晚禱的鍾聲敲響前幾分鍾,一大群婦女聚集在河邊高高的堤岸下。沒有一個男人敢混進她們當中。晚禱的鍾聲一響,說明天已經黑了。鍾敲到最後一下,全體婦女便脫衣入水。於是一片歡聲笑語,鬧得不亦樂乎。男人的眼睛睜得大大的,從堤岸高處欣賞這些浴女,卻看不到什麼。但暗藍的河水上,影影綽綽的白色人形使有詩意的人浮想聯翩,只要略為思索,不難想像出黛安娜和仙女們沐浴的情景,而且不必擔心會遭遇到與阿克泰翁相同的命運。」 這段文字讓我印象極為深刻,它如同描繪一幅浴女圖,象薩金特的畫一樣,這如同神話,又不是神話,他講述的不是仙界的事情,而是發生在人間的神話,正象卡門的一生,彷彿不是發生在人間。這大概就是 梅里美作品的魅力所在。 卡門的敢愛敢恨,導致了她可悲的下場,她死於世俗。因此,在我們這樣一個世俗的社會,卡門,只有在女人不是作為工具為男人所使用,而是在純粹被欣賞的情況下,才有生存的可能。當今社會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實現了男女平等 ,現在很多女人也如卡門一般敢愛敢恨,它們追求自由追求愛情不為外界壓力所屈服,但是現在這樣一個社會象卡門這樣追求純真情誼的人也越來越少,正如歌曲《水手》中的一句歌詞: 如今的我生活就像在演戲 說著言不由衷的話戴著偽善的面具 總是拿著微不足道的成就來騙自己 也許那個純真的時代也隨著那吃人的社會一同消逝。生存環境造就一個人 ,卡門的性格融小孩的天真與科幻家為一體。她願意為了自由而犧牲所有,她敢於做男人才能做的事,她喜歡打情罵俏,自己挑選情人,並且玩弄和欺騙男人,最終又將他們拋棄。她隨心所欲,自己制定游戲規則,並且總能贏。 風流奢侈、自由奔放、放盪不拘 。在當今的社會,無論是生活還是藝術,都沒有自己的卡門,因為我們不敢深愛,也不敢痛恨。 卡門是法國文學人物畫廊中一個最為鮮明突出的女性形象。她有強烈的個性,獨特的道德標准,她雖然邪惡墮落,卻又獨立自由,寧肯付出生命為代價,也要堅持個性自由和忠於自己,這使她不能忍受社會的任何束縛,使她對資產階級社會的道德規范表示公開的蔑視。這就是這個人物最突出的、也是最吸引人的特點,也是她成為文學史上最吸引人的一個藝術形象的原因。 對一個讀者來說,讀完梅里美的名篇《卡門》只需要一小時。對於寫作它的梅里美也許完成時間是幾天或幾個月。而對於故事中的主人公吉普賽姑娘卡門則是一整個生與愛與死。還有,《卡門》問世已經超過一百年,肯定還要活生生存在於人類世界幾個幾十個一百年,因為傑作是不朽的。 這是我的原創作品,

❷ 誰能提供一下《卡門》西方音樂與文化的關系

19世紀法國歌劇處在一個動盪的發展時期,這種動盪來自幾個方面的影響:其一,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法國大革命以及拿破崙稱帝,使社會文化生活發生了變化,白天觀看斷頭台,晚上蜂擁看歌劇,從而導致歌劇從內容到體裁發生了變化。其二,受奢華的巴黎文化市場的影響。當時巴黎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要想出人頭地就必須在那裡嶄露頭角,音樂藝術人才蜂擁而至,由此也帶來了歌劇的發展變化。其三,受格魯克歌劇改革的影響。許多作曲家遵循格魯克歌劇改革的主張,不斷嘗試歌劇的創作。其四,受到法國自身民族歌劇的影響。浪漫主義歌劇在法國抒情悲劇和喜歌劇的基礎上進行發展。

比才(G. Bizet,1838-1875),法國作曲家。他的早期作品受義大利羅西尼等人的影響,傾心於義大利流暢的旋律風格。直到戲劇配樂《阿萊城的姑娘》的問世,他自身的音樂才華才真正顯示出來,1875年創作的歌劇《卡門》(Carmen,1875)成為法國及世界歌劇史上劃時代的作品,是至今上演最多,流行最廣的歌劇作品之一。

比才的藝術成就集中體現在歌劇《卡門》上,該劇取材於梅里美的小說《嘉爾曼》。這部作品所體現的現實主義傾向,不僅震動了當時法國的歌劇界,對19世紀末的義大利真實主義歌劇以及俄羅斯的民族主義歌劇也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歌劇《卡門》的結構為傳統的分曲形式,同時借鑒了瓦格納的主導動機手法,用西班牙音調刻畫了一個個鮮明的、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如《哈巴涅拉》、《鬥牛士之歌》等。劇中貫穿著愛情、仇恨、慾望等內容,且不失光彩亮麗、生機勃勃的動人情節,具有獨特的戲劇魅力。其流暢的旋律繼承了義大利和法國的歌劇傳統,給人以至美的享受。該劇被視為法國歌劇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是至今西方音樂史中最突出的幾部歌劇之一。

❸ 為什麼欣賞過歌劇《卡門》的人,無不為比才的音樂天賦所折服(一)

喬治·比才(法國1838年-1875年)

用歌劇表現社會底層男女間的俗事,並賦予它深刻的悲劇性,《卡門》可謂首創。比才不以音樂為卡門申辯,而是避開劇情的細致描寫,用音樂勾勒人物性格、渲染異國情調和特殊的環境氛圍,並用音樂營造出撼人的悲劇結局,其卓越的戲劇效果,也是前所未有的。《卡門》的音樂熱情、狂野,令人著魔,以至一出歌劇之中,就有《哈巴涅拉舞曲》、《塞吉迪亞舞曲》、《阿拉貢舞曲》、《吉卜賽之歌》等眾多膾炙人口的迷人旋律,高潮迭起,撼人心魄。——中國著名小提琴手趙信誠欣賞過歌劇《卡門》的人,無不為比才的音樂天賦所折服。這位被羅曼·羅蘭譽為「法國著名的天才人物」的喬治·比才,受到無數人的喜愛和稱道。或許塞納河的浪漫特質滋養了比才的性靈,使他的音樂天賦得以淋漓盡致地發揮。《卡門》的成功宛如巨大的光環,始終照耀在比才這個音樂天才身上。

歌劇《卡門》是比才創作的頂峰,劇情取材於梅里美的同名小說。比才把社會底層人物煙草女工和士兵推上了法國歌劇舞台。音樂與劇情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豐富的不同性格的旋律展現了五彩繽紛的生活畫卷,刻畫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卡門》是比才最心愛的作品,然而當時聽眾的鑒別力跟不上他的音樂天賦,從而使他缺乏自信。這個歌劇於1875年3月3日在巴黎歌劇院首演時,觀眾的反應十分冷淡。首演的失敗使比才痛苦異常,據說,當晚他在巴黎冷清的街道上絕望地徘徊了一整夜,此後一直情緒消沉。3個月後比才由於心臟病猝發而死,當時他還不滿37歲。在他死後4個月,也就是1875年10月23日,這部歌劇又在維也納公演,獲得極大成功。

想想看,當比才終於找到一個最適合表現自己天分的題材,押上身家性命寫出平生最傑出的音樂,然後期待著滿眼的鮮花和不盡的金錢滾滾而來,這時,他所得到的,卻是自視高雅的巴黎人的白眼、冷漠和嘲諷,這讓他如何忍受?如果說卡門之死是悲劇,那麼比才之死也是悲劇。值得慶幸的是,兩個悲劇的疊加,使歌劇《卡門》獲得了永生。

歌劇《卡門》完成於1874年秋,是比才的最後一部歌劇,也是當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劇。本劇以女工、農民出身的士兵和群眾為主人公,這一點,在那個時代的歌劇作品中是罕見而又可貴的。也許正因為作者的刻意創新,本劇在初演時並不為觀眾接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作品的藝術價值逐漸得到人們的認可,此後變得長盛不衰。這部歌劇以合唱見長,劇中各種體裁和風格的合唱共有十多首。

❹ 為什麼欣賞過歌劇《卡門》的人,無不為比才的音樂天賦所折服(四)

讓人激動的《卡門》

欣賞《卡門》之後的感覺,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那就是激動。這種激動不是稍縱即逝的,而是長久地在你的思想深處翻騰,讓你好長一段時間都不能平靜。之所以能夠產生這樣的震撼效果,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就是它的序曲。《卡門》的序曲是簡單的,簡單得連一個業余樂團都能演奏,然而簡單卻並不等於膚淺。雖然簡單,可是又有幾個樂團能真正演奏好?而正是這種看似簡單的艱難,讓人在觀賞到真正的《卡門》之後,因滿足而產生激動。

這種激動,還源於《卡門》中的高音,你盡可以追隨著女高音自由飛翔,去體驗一種極限的感覺,去品味那種隱藏在聲音里的別樣的力度,去玩味歌劇作者完美、細膩的風格。你又可以跟在男高音後面,去感受劇中男女的悲傷,去感受演唱者的渾厚嗓音。甚至,你還可以找到稚嫩的童聲,並因此而回想起自己多彩多姿的童年,重回那令人嚮往的故鄉。《卡門》中多重音色的組合,使人在聆聽之時,不能不產生輕微的然而卻是在內心深處的悸動。

這種激動,還源於那富有節奏的樂曲,每次聽到那首一百多年來一直被人口耳相傳的《鬥牛士之歌》,仍不免輕輕地敲動手指,去迎合那發自內心深處的、代表著一種生命熱情的激揚節奏。有人說《鬥牛士之歌》讓人想起了殘暴,想起了死亡,然而正是這種面對殘暴、挑戰死亡的勇氣和精神,使鬥牛士成為一種精神的象徵。那是一種人類不可或缺的精神,少了它,人類註定擺脫不了衰亡的命運。相信比才是最了解這一點的,不然,他不會創作出那麼振奮人心的音樂。

這種激動,還源自一種被解放的快感。當你在歌劇院中用心欣賞《卡門》時,你或許不贊同《卡門》的女主人公卡門的所作所為,然而你一定會審慎地嚮往自己能夠擁有卡門的性格,那就是對得起自己。人間的規范她視若無睹,吃慣的是愛情自助餐,這無拘無束的自主精神使卡門頓升為19世紀的神話人物。沒有人不懂得哼一兩句《卡門》的主題詠唱:「愛情是只不能拴鎖的鳥兒」,視規條如無物。並且你會被動人的音樂帶入歌劇之中,認為自己就是卡門,此時此刻,你會覺得自己是自由的,這種感覺又會讓你產生一種難以抑制的激動,讓你坐立不安,不能自已。

《卡門》是美的,我常常於夜深人靜之時,在昏暗的燈光下,放一張《卡門》的唱片,去仔細咀嚼它所蘊涵的那種音樂的律動,去體會什麼叫做激動人心。(李肖)

只要提到歌劇《卡門》,大家馬上會聯想到比才。實際上,在比才生前,《卡門》並沒有受到熱烈的歡迎,掌聲是響在他過世之後,他悲慘的命運跟後期印象派的天才畫家——凡·高有點像。比才是法國作曲家,生於巴黎,他的雙親都有不錯的音樂素養,4歲起他開始隨母親學鋼琴,9歲得到特別許可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就讀,是個優秀生,連年拿獎。後來他獲得「羅馬獎」,得到去羅馬進修3年的機會。在羅馬期間他曾經寫了一封很感性的信給父母親,信上說:「如果我有10萬法郎的收入,我們的餐桌上將堆滿了麵包,父親與我不必教授音樂為生,只要靠這些錢就可過日子,這並非不可能的事,10萬法郎也沒有什麼,只要歌劇能再度成功。」

在羅馬學成回國後,比才為了生活終日忙於教琴,連作曲的時間都沒有。這時候有一位藝術愛好者瓦勒烏斯基拿了10萬法郎尋求一位年輕無名的作曲家,每年編寫一出三幕歌劇上演。劇院經理因欣賞比才,把這個美差交給他。1863年,比才編寫了《採珠者》,這是他的第一出歌劇,上演時,得到廣大回響,接著連續演出18次。雖然如此,比才的生活仍然很清苦,他寫的《巴斯活潑的少女》沒有獲得成功,交響幻想曲《羅馬的回憶》只演奏一次便沉寂了,直到11年後才成為第三號管弦組曲,受人注意。《阿萊城姑娘》上演時,也沒有受到好評。

比才的代表作《卡門》也是同樣的命運。1874年,他為梅里美小說《卡門》的歌劇腳本譜寫音樂。從一開始,他就感到故事是為他度身定做的,是他夢寐以求的那種題材。為此,他付出了極大的熱情。說他此時具有「孤注一擲」的氣概,恐怕一點兒也不為過,他把全部的心力投入到《卡門》的創作中。

❺ 聽《卡門》歌劇後的感想

強烈的西班牙風格,歡快,跳躍的節奏,節奏感的鮮明讓你們感覺到民族氣息的濃厚

❻ 為什麼欣賞過歌劇《卡門》的人,無不為比才的音樂天賦所折服(五)

1875年3月3日,《卡門》在巴黎歌劇院首演,然而上演時反應平平。開演之前,觀眾從「高雅的歌劇形式表現高雅的人物和故事」的欣賞習慣出發,對劇中人物的「低級」難以適應。因為劇中女主角是制煙廠女工(一個吉卜賽女郎),男主角是個普通士兵,另一男主角則是連生命都沒有保障的鬥牛士,皆是典型的社會底層人物。而隨著劇情發展,某些「齷齪」的場面更是不斷出現:一群女工吸煙的場景,這些女工吵罵、打架的場面,還有殘忍的鬥牛士與牛相搏……於是,觀眾認為這簡直太粗俗了,難以接受。巴黎的報紙,素來熱心歌劇的評論,然而這一次反應卻十分冷淡。《卡門》首演的失敗,給比才巨大的精神打擊,他痛苦極了。3個月後的6月26日晚,比才因心臟病猝發身亡,終年37歲。他死後,《卡門》日漸受歡迎,演變成今日的重要曲目,可惜他自己卻沒有機會目睹他的成就。

音樂史不是簡單的史料堆積,我們必須從心靈上去感受它。比才的時代是讓人羨慕的,他們所擁有的音樂生活正日益成為一種奢侈的知識,留待千千萬萬的後人去解讀。

比才的《阿萊城姑娘》本來是戲劇配樂,劇本為法國著名文學家都德所作,原為三幕劇,描寫了法國普羅旺斯青年農民弗雷德里的愛情悲劇。劇情大致為:弗雷德里准備與一位阿萊城姑娘(這姑娘在原劇中並未出場)結婚,突然得悉姑娘的名譽不好,於是弗雷德里想忘掉這姑娘,而與童年女友薇葉特成婚。婚禮當天,一個不速之客帶來了那位阿萊城姑娘與其情人私奔的消息。內心依然深愛著阿萊城姑娘的弗雷德里無法控制自己,從閣樓窗口跳下去自殺了。

比才為該劇撰寫了27首管弦樂曲,其中6首附有混聲合唱。《阿萊城姑娘》當初首演失敗,但比才為該劇寫的配樂卻沒有遭到惡評。事後比才從中選了4首改編成管弦樂曲,供音樂會使用,這就是後來廣為流傳的《第一組曲》。比才去世後,他的好友巴黎音樂學院作曲教授吉羅亦另挑選了幾段音樂,加上比才的歌劇《伯斯美女》中的一部小步舞曲,編成了《第二組曲》。《阿萊城姑娘》戲劇演出並未取得成功,而根據該劇配樂編成的兩套組曲卻成為傳世佳作。

古典樂迷對於比才的經典歌劇《卡門》耳熟能詳,但很少知道比才的第一部歌劇《採珠者》其旋律優美、音樂動聽的程度,並不低於《卡門》。《採珠者》是一部三幕歌劇,作於1862年至1863年,1863年9月28日在巴黎喜歌劇院首次公演。劇中故事發生在遠古時代的錫蘭島,是一個感人的三角戀愛故事。故事描述島上的新頭領祖爾加與漁人納迪爾共同愛著美女萊拉,但是高僧努拉巴德對她提出警告,希望她潔身自愛,斷絕情慾,並逼迫她許下誓言。之後萊拉扮作尼姑來到島上,後來納迪爾發現尼姑就是萊拉,愛情之火重新燃燒。萊拉本來就愛著納迪爾,終於無法抑制自己的情感,投入了納迪爾的懷抱。暗中監視的高僧努拉巴德把他們抓獲,按誓約要處以極刑。在動刑之時,祖爾加以點火吸引眾人注意,救了納迪爾和萊拉,為阻擋眾人讓他們逃跑,自己卻被族人亂刀所殺。雖然該劇情節簡單,但比才的音樂為之創造了絢麗多彩的背景。從《採珠者》開始,比才的音樂逐漸走向成熟,預示了他下一部偉大作品《卡門》的誕生。

❼ 為什麼欣賞過歌劇《卡門》的人,無不為比才的音樂天賦所折服(二)

歌劇的序曲為A大調,迴旋曲式。整部序曲建立在具有尖銳對比的形象之上,以華麗、緊湊、引人入勝的音樂來表現這部歌劇的主要內容。序曲中集中了歌劇內最主要的旋律,而且使用明暗對比的效果將歌劇的內容充分地表現了出來,主題選自歌劇最後一幕中鬥牛士上場時的音樂。本劇的序曲是音樂會上經常單獨演奏的曲目。

第一幕中換班的士兵到來時,一群孩子在前面模仿著士兵的步伐開路,孩子們輕快地唱著進行曲「我們和士兵在一起」。這一幕塑造了吉卜賽姑娘卡門熱情、奔放、富於魅力的形象。主人公卡門的著名詠嘆調《愛情像一隻自由的小鳥》的旋律十分深入人心,充分表現出卡門豪爽、奔放而富有神秘魅力的形象。卡門被逮捕後,龍騎兵中尉蘇尼哈親自審問她,可她卻漫不經心地哼起了一支小調,此曲形象地表現出卡門放盪不羈的性格。還是這一幕中,卡門在引誘唐·豪塞時,又唱出另一個著名的詠嘆調,這是一首西班牙舞蹈節奏的迷人曲子,旋律熱情而又有幾分野氣,進一步刻畫了卡門性格中的直率和潑辣。

第一幕與第二幕之間的間奏曲也十分有名,選自第二幕中唐·豪塞的詠嘆調《阿爾卡拉龍騎兵》,大管奏出灑脫而富有活力的主旋律。第二幕中還有一段吉卜賽風格的音樂,表現的是兩個吉卜賽女郎在酒店跳舞時縱情歡樂的場面,跳躍性的節奏和隱約的人聲烘托出酒店裡喧鬧的氣氛。第二幕與第三幕之間的間奏曲是一段輕柔、優美的旋律,長笛與豎琴交相輝映,飽含脈脈溫情。第三幕中著名的《鬥牛士之歌》,是埃斯卡米里奧為感謝歡迎和崇拜他的民眾而唱的一首歌曲。這首節奏有力、聲音雄壯的凱旋進行曲,成功地塑造了這位百戰百勝的勇敢鬥牛士的高大形象。

第四幕的結尾,正像柴可夫斯基所說的那樣:「當我看這最後一場時,總是不能止住淚水,一方面是觀眾看見鬥牛士時的狂呼,另一方面卻是兩個主人公最終死亡的可怕悲劇結尾,這兩個人不幸的命運使他們歷盡辛酸之後還是走向了不可避免的結局。」劇中還有一段膾炙人口的西班牙風格舞曲《阿拉貢舞曲》,也是音樂會上經常單獨演出的曲目。

❽ 論比才的歌劇中卡門形象的塑造及表現

亨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1685-1759)
著名的英籍德國作曲家。生於德國哈勒,師從管風琴家查豪學習作曲,後在教堂內任管風琴師及藝術指導。因愛世俗音樂,乃於1703年遷居漢堡 ——當時唯一有民族歌劇的德國城市,開始從事歌劇的創作。1704年在漢堡作了第一出歌劇歐米亞(Almira),獲得巨大成功.1706年游歷至義大利,在義大利寫了不少歌劇、清唱劇、康塔塔(Cantata)包括著名的歌劇阿格利批拿(Agrippina)。
1710年亨德爾移居倫敦,在漢堡及倫敦兩地進行創作,不久成為英國的音樂權威人士。1711年的歌劇作品利努度(Rinoldo)獲得巨大成功。在川度斯(Chandos)公爵的資助下寫了清唱劇艾斯特(Esther)和11首川度斯聖歌。1717年定居英國,1719年得到國王的支持,開始在皇家音樂學院演出他的歌劇。這個時期有他最出色的歌劇作品利達米士圖、驕里奧.些薩(Giulio Cesare)、泰米拉露(Tamerlano)、路得連達(Rodelinda)。1726年加入英國籍。在十八世紀三十年代,亨德爾作了大量英語清唱劇和為清唱劇而作的樂器音樂,其中包括不少偉大的協奏曲,一生共創作了《阿爾西那》、《奧蘭多》等四十六部歌劇,除五部外,其餘均在倫敦創作。後因反對勢力迫害,作品遭禁演,劇院被迫倒閉。從三十年代末開始,從事於沒有舞台表演的清唱劇創作。共寫了三十二部清唱劇,其中絕大部分是在英國創作的,對於英國的音樂發生深遠的影響。他的代表作有管弦樂曲 《水上音樂》,《焰火音樂》,清唱劇《彌賽亞》等,《彌賽亞》中的《哈里路亞》流傳最為廣泛。1742年彌塞亞(Messiah)首演。繼後以大概每年兩首的速度創作清唱劇,一直持續到1751年,因為那時他的視力太差了而不得不放棄。1742-1751年這段時間的著名作品有森遜(Samson)、所羅門(Solomon),1759年病逝於倫敦。雖然亨德爾寫了非常多的音樂作品,但是在整過作麴生涯中他都沒有使用巴赫的對位法。亨德爾的藝術特徵表現為戲劇性和抒情性,而他留下給後世的最大藝術遺產是他的清唱劇作品。

主要作品
水上音樂 皇家焰火音樂 <彌賽亞>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莫扎特是一位傑出的奧地利作曲家,出生於薩爾茲堡一個宮廷樂師家裡。他從少年時代就展現出傑出的音樂才能,一生作品極其豐富。他創作的最重要領域是歌劇,共22部,另一重要創作部分是交響樂,共45部。他的音樂創作即繼承和發展了海頓等前輩的成果,又對後來的貝多芬等人的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

莫扎特也許不是最偉大的作曲家,但他絕對是公認的最偉大的音樂天才。就連一生狂妄不羈的柴可夫斯基都把他稱作是音樂的基督。曾有人這么說:「在音樂史上有一個光明的時刻,所有的對立者都和解了,所有的緊張都消除了,那光明的時刻便是莫扎特。」

1756 年,沃爾夫岡·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出生於薩爾茲堡,自幼他便展現出那無與倫比的音樂天賦:3歲開始彈琴,6歲開始作曲,8 歲寫下了第一部交響樂,11歲便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劇,14歲是指揮樂隊演出了該歌劇。可以這么說,莫扎特是為音樂而生的,從他出生的那一刻開始,他就和音樂熔為一體了。

16歲時的莫扎特被任命為薩爾茲堡宮廷的管風琴師。雖然在這段時間,莫扎特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但他無法忍受薩爾茲堡大主教的頤指氣使,任意欺凌。在那裡,莫扎特只是一個會彈琴的傭人,他曾向他的父親這樣描述他在宮廷晚餐上的同伴:兩名男僕,管家,點心師父,兩名廚師,男僕坐在上座,莫扎特位列廚師之上。終於在1781年,莫扎特脫離了對大主教的依附,成為了歷史上第一位自由作曲家,並來到了維也納發展。在維也納,莫扎特靠教私人學生,舉行音樂會演出和出版作品為生。在這段時間,莫扎特接觸到了巴赫、亨得爾的作品,並結識了海頓,從而豐富了他的音樂理念。

在維也納,莫扎特的音樂成就是令人驚嘆的,他曾這樣來描述他的音樂創作:「無論多長的作品都在我的腦中完成。我從記憶中取出早已儲存好的東西。因此,寫到紙上的速度就相當快了,因為一切都已完備,它在紙上的模樣跟我想像的幾乎毫無二致。所以在工作中我不怕被打擾,無論發生什麼,我甚至可以邊寫邊說話。」可憐就是這樣一位天才,在他正當壯年的時候卻因為感染風寒而去世了,死時年僅35歲。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天(1971年12月9 日),他仍在創作,可惜天嫉英才,莫扎特留下了他那未完成的《安魂曲》,而撒手人間,成為了音樂史上最大的遺憾之一。

盡管莫扎特的一生充滿坎坷和艱辛,但他的音樂始終給人帶來的是真正的純美。著名的音樂評論家羅曼·羅蘭為莫扎特作出了如下的評價:「他的音樂是生活的畫像,但那是美化了的生活。旋律盡管是精神的反映, 但它必須取悅於精神,而不傷及肉體或損害聽覺。所以,在莫扎特那裡,音樂是生活和諧的表達。不僅他的歌劇,而且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他的音樂,無論看起來如何,總是指向心靈而非智力,並且始終在表達情感或激情,但絕無令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

當然,想要完整的評論莫扎特的音樂,絕非這區區近千字能夠表達的。 而想要真正地體會莫扎特,最主要地還是去聽他的作品,而他的千餘部作品,幾乎每一部都是超凡脫俗的經典之作。

主要作品:
歌劇 《費加羅的婚禮》
《唐.璜》
《魔笛》
交響樂 《 降E調第39號交響曲》〈帝王〉
《G小調第40號交響曲》
《C大調第41號交響曲》〈丘比特〉
協奏曲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四號 》
《降B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五號》
《C大調鋼琴協奏曲第21號 》
《A大調鋼琴協奏曲第23號 》
其它 《弦樂四重奏〈狩獵〉》

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
著名的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最早期代表。自幼在很艱苦的條件下學習音樂。1761年在埃斯特哈齊公爵家裡當樂長,工作極繁重,地位卻很低下。但他在艱苦的環境中創作了大量作品,至九十年代初,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音樂家。後兩次去倫敦旅行,寫了十二部《倫敦交響樂》,是他一生中最優秀的作品,從此名震全歐。他的創作涉及面很廣,其中以交響樂和弦樂四重奏最為傑出。他把交響樂固定為四個樂章的形式,並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響樂隊編制,為現代交響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他的音樂旋律豐富,經常流露出純朴開朗的鄉間氣息。在四重奏創作中,常用「說話的原則」,即把各部的主題彼此象交談般地呼應,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復調的美。此外,他在樂曲的發展中常用「主題活用的原則」,這直接啟示著貝多芬「動機發展」的靈感。海頓還是現德國國歌的作者。
主要作品:
交響曲 《驚愕交響曲》

羅西尼(GioacchinoRossini,1792~1868)十九世紀上半葉義大利歌劇三傑之一。生於義大利貝薩洛。十歲從蒂塞學和聲,後在波倫亞音樂學院從馬太學對位。受作為歌劇演員的母親影響,十四歲起習作歌劇。十年後所作《塞維爾的理發帥》,集義大利喜劇的精華,是語言生動、形式自由、充滿幻想的義大利喜歌劇代表作。他的創作繼承了義大利注重旋律及美聲唱法的傳統,音樂充滿炫技的裝飾和幽默、喜悅的精神,且吸收了同時代作曲家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樂來取代和豐富原來僅作音高提示的古鋼琴伴奏。1829年的擱筆之作《威廉·退爾》,反映了民族自主的願望,且推進了大歌劇體裁的形成。此後近四十年不事歌劇。在近四十部歌劇中影響較大的還有《灰姑娘》、《偷東西的喜鵲》及正歌劇《奧賽羅》、《摩西》等。

代表作品:
歌劇《塞維爾的理發師》、《威廉·退爾》

貝多芬(LudwigVanBeethovon,1770~1827)近代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出身於德國波恩的一個平民家庭,父親是教會合唱團的歌手。由於很早顯露了音樂上的才能,父親不分白天黑夜地逼他練琴。八歲開始登台演出,同時挑起負擔家庭生活的重擔。1792年到維也納深造,藝術上進步飛快。信仰共和,崇尚英雄。作有大量具有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愛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熱情》等等。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二十六歲開始耳聾,晚年全聾,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但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在一切進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復辟年代裡,依然堅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過言論和作品,為共和理想奮臂吶喊,寫下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其作品具有鮮明的個性,較前人有很大的發展,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他集中了古典音樂的精華,開辟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

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哀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熱情》等等。貝多芬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辟了浪漫時期音樂的先河,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為「樂聖」。

門德爾松(F.Mendelssohn,1809-1847)
德國作曲家。生於銀行家家庭。1822年起,先後赴瑞士、法國巴黎、英國倫敦、義大利羅馬等地進行創作和演出活動。
門德爾松的主要作品有:《蘇格蘭交響曲》、《義大利交響曲》等五部交響曲;管弦樂序曲《仲夏夜之夢》、《芬格爾山洞》、《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鋼琴曲《無詞歌》四十八首以及多種題材和體裁的器樂和聲樂作品。
門德爾松的作品風格優美生動,結構完整嚴謹,配器精巧。他在1829年指揮演出了巴赫的《馬太受難樂》,使巴赫這部名作得以在樂壇占據重要地位。他還協助舒曼創立了德國第一所音樂學院。

舒伯特(F.Schubert,1797——1828)
奧地利作曲家。出生在維也納教師家庭。1805年開始隨父兄學習提琴和鋼琴。1808年入帝國神學院學習。1812年隨薩里埃里學習作曲。
舒伯特共寫了十四部歌劇、九部交響曲、一百多首合唱曲、五百多首歌曲。其中最著名的有:《未完成交響曲》與《C大調交響曲》、《死神與少女》四重奏、《鱒魚》五重奏、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姑娘》、《冬日的旅程》及《天鵝之歌》等。

舒伯特是歐洲音樂史中浪漫主義新型音樂體裁——藝術歌曲的開創者。在歌曲結構、旋律、和聲以及鋼琴伴奏諸方面,舒伯特都卓有貢獻。

威爾第(GiuseppeVerdi,1813~1901)
偉大的義大利作曲家。出生於帕馬省布塞托城。1832年投考米蘭音樂院,未被錄取,後隨拉維尼亞學習音樂。1842年,創作了他的第二部歌劇《那布科王》,演出異常成功,一躍而成義大利第一流作曲家。當時義大利正處於擺脫奧地利統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劇作品《倫巴底人》(1848)、《厄爾南尼》(18744)、《阿爾濟拉》(1846)、《列尼亞諾戰役》(1849)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來斗爭,因之獲得「義大利革命的音樂大師」之稱。五十年代是他創作的高峰時期,寫了《弄臣》(1851)、《游吟詩人》(1853)、《茶花女》(1853)、《假面舞會》(1859)等七部歌劇,奠定了歌劇大師的地位。1871~1872年應埃及總督之請,為蘇伊士運河通航典禮創作了《阿伊達》。晚年又根據莎士比亞的劇本創作了《奧賽羅》(1887)及《法爾斯塔夫》(1893)。1901年逝世於米蘭。一生創作了二十六部歌劇,善用義大利民間音調,管弦樂的效果也很豐富,尤其能繪聲繪色地刻劃劇中人的慾望、性格、內心世界,因之具有強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歌劇作曲家之一。

閱讀全文

與比才卡門對中國音樂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圍牆歌詞 瀏覽:230
道奇酷威廣告背景音樂 瀏覽:106
比喻輕音樂之美的文字 瀏覽:542
小號音樂下載 瀏覽:578
歌曲專輯圖下載地址 瀏覽:867
財神駕到歌曲mp3下載 瀏覽:734
琴歌指彈海闊天空吉他譜 瀏覽:355
下載mp4格式的音樂 瀏覽:352
電腦聽音樂用什麼 瀏覽:512
最好酷狗音樂播放器 瀏覽:502
信樂團隊的假如簡譜 瀏覽:243
平安酷狗音樂 瀏覽:760
佳人輕撫桃花mp3下載 瀏覽:453
infinite網易雲音樂 瀏覽:844
歲月趙忠祥背景音樂 瀏覽:980
如何將電腦的歌體添加到蘋果音樂 瀏覽:672
fade鋼琴mp3 瀏覽: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樂 瀏覽:806
成都彩虹小學音樂老師 瀏覽:496
鳳凰傳奇星光歌曲點評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