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史.(我要寫在研究性學習里的,越詳細越好)
可參考這本書
中國流行音樂簡史(1917-1970 )
http://book.jqcq.com/proct/830279.html
孫蕤,本名孫思溥,中國流行音樂史研究者、收藏家,北京現代音樂研修學院特聘研究員。1936年生於遼寧開原,1960年畢業於沈陽葯科大學葯學系,退休前為大連醫科大學葯劑學教授。 自幼喜愛中國流行音樂,從少年時代,便開始收集音樂資料
1 中國內地流行音樂發展史
中國內地流行音樂的發展迄今已有60年左右的歷史。它產生於本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30年代至40年代是第一個高峰期,80年代是第二個高峰期。本文將以80年代為重點,簡單敘述中國內地流行音樂的發展概況。由於中國流行音樂在產生、發展過程中的特殊性,本文也將涉及其他類型的歌曲創作情況。
一、中國現代創作歌曲的發端
中國現代創作歌曲約起始於清末至民國初。清王朝的倒台,民國的創立所經歷的舊民主主義革命造成了深刻的社會變化。在此期間,西方資本主義文化逐步東漸,並與中國傳統文化形成了既相沖突又逐步結合的態勢。當時已有直接借用外國歌曲的曲調填詞作為軍歌及學堂歌曲的現象,如:《中國男兒》(石更填詞)、《漢族歷史歌》(王引才填詞)等。這可說是西方音樂因素為我所用的開始。
中國初期的創作歌曲是自蕭友梅、黃自、青主、李叔同、趙元任等人開始的。
蕭友梅是卓有成就的音樂教育家,也是最早的歌曲作者之一。《問》、《卿雲歌》是他較著名的作品。他的作品雖有濃重的外國音樂的影響,但已開始注意吸收中國傳統音樂的因素。
黃自是受過系統的西方訓練的作曲家,在歌曲創作上的成就較高,《天倫歌》、《玫瑰三願》都是有名的抒情歌曲。
此外,趙元任的《賣布謠》、《教我如何不想他》,青主的《大江東去》、《我住長江頭》,陳嘯空的《湘纍》等等作品,都是現代創作歌曲初期涌現的優秀作品。
在這一時期,西方音樂文化通過留學西洋的音樂工作者介紹到我國,音樂教育的推行和普及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一個部分影響了民眾。同時,以大中城市為中心,新型的都市文化逐漸形成。這些都為中國現代歌曲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在現代創作歌曲的發端期,有兩個明顯的特徵已經出現,即一方面,大量採用或借鑒西方歌曲創作模式,甚至多有完全「西化」的作品;另一方面,中國傳統音樂,特別是民間音樂的基質也在創作中顯露出來。這種情況大體上規定了日後歌曲創作的方向。
二、中國流行音樂奠基人-黎錦暉
黎錦暉(1891-1967)是中國流行音樂的奠基人。
黎錦暉生於湖南湘潭,自幼學習古琴和彈撥樂器。家鄉民間音樂和當地流行的湘劇、花鼓戲、漢劇等戲劇音樂對他影響至深。1927年,他創辦了「中華歌舞學校」,後又組建「中華歌舞團」。1929年組織「明月歌舞團」,並到全國各地巡迴演出。1931年,「明月歌舞團」並入聯華影業公司。1949年後,他在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擔任作曲,1967年逝世於上海。
黎錦暉青年時代醉心於新音樂運動,主張新音樂與新文學運動攜手共進。基於這種認識,他創作了大量兒童歌劇、歌舞及歌曲。這些作品,不僅在大陸風靡一時,而且波及香港及南洋各地。《麻雀與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可憐的秋香》、《月明之夜》等歌曲流傳極廣。這個時期的作品大多以保護兒童創造才能、反對封建教育為主題,文字通俗易懂,音樂語言簡練、生動、明快,繼承和發展了沈心工及李叔同所倡導的學堂樂歌的傳統。同時,他又是運用民間音樂素材的能手。在這些兒童歌曲里,民歌、小調、曲牌等均成為創作的素材。在歌曲創作民族化方面,黎錦暉無疑是一個先行者。
繼兒童歌舞之後,黎錦暉轉入了流行音樂的創作。《毛毛雨》、《妹妹我愛你》是他早期的流行音樂作品,標志著中國流行歌曲的誕生。
黎錦暉轉入流行音樂創作並獲得了成功有其相應的社會背景。當時的上海已具備資本主義商業化都市的特徵,西方特別是美國流行音樂通過舞廳、電影、廣播等媒介流入中國。市民階層的文化生活中已出現對流行音樂的需求。黎氏的流行音樂便是在此情況下應運而生的。
1928年,黎錦暉率「中華歌舞團」去香港、泰國、印尼、馬來亞、新加坡等地巡迴演出,《毛毛雨》等流行歌曲即已與他的兒童歌舞一起成為主要節目。1929年,由於經費困難滯留於新加坡無法回國,他遂接受一家書局的訂貨,短期內編寫了一百首流行歌曲寄回上海,由上海文明書局出版了16本歌集。《桃花江》、《特別快車》等歌曲即成於此時,大獲成功。
「明月歌舞團」是中國流行樂發展中一個重要團體。中國第一代歌星如周璇、白虹、嚴華,流行音樂作家如黎錦光、姚敏都在這個團里。聶耳也是從這里走上音樂創作之路的。
1931-1936年間,黎錦暉還為《人間仙子》等十幾部電影配樂,其中的大部分插曲是流行歌曲。同時,他也搞舞廳音樂,把民間旋律爵士化。當時的「百代」、「勝利」等唱片公司大量錄制出版他的流行歌曲。
黎錦暉的流行音樂創作奠定了中國流行音樂的基本風格,即民間旋律與西洋舞曲節奏相結合。在當時,主要有探戈、狐步等。配器也模仿美國爵士樂的風格。上舉《毛毛雨》、《桃花紅》、《特別快車》等作品格調不高,有的相當庸俗,迎合了小市民的低級趣味,當時即受到廣泛批評。聶耳就曾撰文斥責這些作品。可以說,中國流行音樂起步之初並沒有走一條健康之路。除內容平庸外,音樂上的粗製濫造,演唱上的賣弄風情、嗲聲嗲氣都為其後的發展帶來了不好的影響。但他在處理流行音樂中外來形式與民族傳統關繫上的成功經驗是值得後人借鑒的。
三、救亡群眾歌曲創作及進步音樂工作者的流行歌曲創作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軍國主義侵華事實造成民族危機感的空前高漲。伴隨著抗日救亡運動,出現了群眾性的救亡歌詠活動。廣大進步音樂工作者創作了大批救亡歌曲。從而奠了我國歌曲創作的另一走向。
聶耳是救亡歌曲作家中的佼佼者。在短短兩年左右的時間里,他所寫的30餘首歌曲絕大部分是廣為流傳的成功之作。《畢業歌》、《新女性》、《開路先鋒》、《義勇軍進行曲》是他在進行曲方面具有開拓性貢獻的作品。《飛花歌》、《塞外村女》等則是民歌風抒情歌曲中很有特點的作品。
在救亡歌詠活動中,還可以舉出像《大刀進行曲》(麥新詞曲)、《到敵人後方去》(冼星海曲)、《游擊隊歌》(賀綠汀詞曲)等進行曲風格的歌曲。這一時期奠定的進行曲風格的群眾歌曲(日後稱為隊列歌曲)已表現出成熟的中國民族特點,如較少採用和弦分解化的旋律,而是以五聲音階為主;旋律多級進,富於抒情性等等。
與此同時,進步音樂工作者也介入了以電影為主要媒介的流行音樂創作活動。如聶耳的《告別南洋》、《梅娘曲》、《鐵蹄下的歌女》,任光和安娥的《漁光曲》、《王老五》,賀綠汀的《四季歌》、《天涯歌女》(田漢光詞)、《春天裡》(關露、賀綠汀詞)、《秋水伊人》及劉雪庵的《何日君再來》(貝林詞)等都是為進步電影所作的插曲。
總之,到抗日戰爭爆發前,中國的歌曲創作除少數藝術歌曲外,大致可分為兩支。一支是以黎錦暉為代表的流行音樂,另一支是以聶耳、冼星海等人為代表的群眾性歌曲。流行音樂以西方流行音樂形式為藍本,寫作上則有民歌化與西產大小調式化的兩種趨向,群眾性歌曲以西方進行曲及民歌為藍本,寫作上則有民歌化和進行曲化的兩種趨向。至此完成的類型分化奠定了日後群眾性歌曲創作的基本態勢。
四、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的流行音樂和群眾歌曲創作
抗日戰爭期間,淪陷區的敵偽統治者十分重視流行歌曲的宣傳作用。偽滿時期,著名歌星李香蘭曾成為流行音樂的風雲人物。
李香蘭本為日本人,生於中國,本名山口淑子。戰後回到日本,入政界為日本參議員。她在抗戰期間受人利用,演唱了大量流行歌曲,如《滿州姑娘》、《戒煙歌》、《支那之夜》、《蘇州夜曲》等,均以美化日本軍國主義,宣揚「東亞共存」為主旨,在當時產生過惡劣影響,激起了有良知的中國民眾的強烈反對。
當時活躍的中國流行音樂作曲家有黎錦光、陳歌辛、姚敏、梁樂音、嚴工上等人。其中影響最大的為黎錦光和陳歌辛。黎錦光的代表作有《夜來香》、《五月的風》、《瘋狂世界》、《采檳榔》等;陳歌辛的代表作有《薔薇處處開》、《漁家女》、《戀之火》、《高崗上》等等。
在這一時期,中國流行音樂沒有太重要的成就和發展。除技術上的某些進步外,整體風格沒有超過早期的格局。
總的來看,中國流行音樂從產生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的發展,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條件下進行的。由於特定歷史環境的限制,它的發展是不完善的。一方面,它帶有濃重的殖民地氣息,存在先天不足的軟弱;另一方面,由於不發達的社會經濟文化,流行歌曲只面向人數不多的小資產階級及市民階層。作品題材狹窄,製作技術粗糙。這決定了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必將經歷一條曲折的道路。
自抗日戰爭以來,以延安為中心的進步音樂工作者繼續沿著救亡歌詠活動的方向發展創作。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光未然詞)、鄭律成的《延安頌》(莫耶詞)、李劫夫的《歌唱二小放牛郎》,還有《軍民大生產》、《南泥灣》以及歌劇《白毛女》、《劉胡蘭》等作品的誕生都顯示出生氣勃勃的發展趨勢。進入解放戰爭時期,又出現了《解放區的天》、《山那邊好地方》、《咱們工人有力量》和《勝利進行曲》等優秀歌曲。
五、新中國建國後17年間的創作歌曲
隨著全國解放,群眾歌曲領域形成了一支陣容強盛的創作隊伍。自《歌唱祖國》到《我們走在大路上》,王莘、李劫夫、瞿希賢、傅庚辰等作曲家在進行曲創作中大獲成就,李劫夫尤為其中的佼佼者;晨耕、唐訶、生茂、傅林、遇秋、呂遠等部隊作家在新民歌創作上顯示了很強的實力;雷振邦、石夫則在少數民族音樂素材的運用上有獨到之功。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長征》組歌、歌劇《洪湖赤衛隊》、《江姐》、《紅霞》等大型聲樂作品中的選曲也在群眾中產生了較大影響。總的說來,這一時期的歌曲創作,特別是群眾歌曲的創作,呈現著良好的態勢。合唱、齊唱、獨唱、重唱、表演唱等體裁形式均有佳作。當屬我國歌曲創作的又一個繁榮時期。
這一時期仍以進行曲與新民歌創作為主,其中進行曲逐漸偏重於抒情性(如《一代一代往下傳》)。新民歌創作則有以民間素材變化發展(如《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和在民間音樂基礎上再創作(如《克拉瑪依之歌》)兩種趨向。此外,圓舞曲(如《我愛祖國的藍天》)、說唱歌曲(如《八月十五月兒明》)等方面也有不少佳作。以《毛主席,我們心中的太陽》(喬羽詞、沈亞威曲)為代表的頌歌類大型抒情歌曲發展成為獨具一格的體裁。各種風格的歌曲在民族化上都有明顯的成就。旋律或以中原地區的民間音樂為基礎,或以少數民族音樂為素材。配器或用民族樂隊,或用管弦樂隊,手法比較傳統。廣播電台是最主要的傳播媒介,群眾性集體歌詠是最普遍的音樂生活方式。
這一時期的歌曲演唱以民族與美聲相結合的唱法為軸心,產生了像賈世駿、馬玉濤、王昆、郭蘭英、郭頌、胡松華、呂文科等一批深受群眾喜愛的歌唱演員。這一時期的優秀歌曲作品多收集在兩集《革命歌曲大家唱》中。
完畢~!
『貳』 談談對當代流行音樂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的看法
崔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中國正在孕育著另一個類似,並更具革命性的新音樂浪潮,是時代所趨,也是必需的.
說實在的,每次回國不管是在電視上,廣播上,或是在酒吧俱樂部等各種渠道聽到的音樂絕大多數是不堪入耳的,連國內的到國外的都算上。
1.
民樂缺乏想法和深度的通俗化:
十二女子樂坊2006
年在曲目上會有什麼突破?!會不會還存在?
2.
交響樂缺乏多元開拓性的單一化:
聽來聽去老是那麼幾個作曲家的東西,都能倒背如流了;
3.
流行樂缺乏質量和個性的時代落後化:
一群急功近利的經濟人,一批濫竽充數的所謂的「歌星」,再加上一幫目光短淺的投資商(不如叫他們投機商)...倒霉的是誰?
--中國音樂;
掏腰包的是誰?--中國老百姓。
這也是愚民的一種方式,文化愚民。
4.
搖滾樂缺乏革命氣息的無力化:
一提起中國的搖滾,基本上除了崔健,還是崔健。都三十多個年頭兒了,當初的銳氣好像早已磨沒了。搖滾樂的精神就是要有革命性。
5.
朋克樂缺乏對其他音樂形式和技巧的理解並盲目的追從日本音響化:
說白了,還處在小兒科的狀態。
6.
電子音樂缺乏有好耳朵的音樂人:
軟體有的是,編程沒問題,但最終效果卻很難自圓其說。不過電子音樂卻是我在國內各類型中最看好的,原因很簡單:歷史短,語言全球化,製作手段相似化,統一化,和簡約化。
7.
先鋒樂avant
garde:
還基本上是零的階段,也是最具刺激,
挑戰,
和最具可塑性的一種類型。這一類型可俱上述所有的音樂類型於一身,在無界限的形式下自由發展和探索。難點在於如何理解,怎樣審視,藝術質量的把關,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基礎:觀眾群的培養。這條路會是較坎坷的,但又是在時代進程中產生的一種自然和必然的藝術現象。在西方至少也有六,七十年的歷史了。
是時候兒了。
完全個人看法,請自由抒發見解。目的是為了中國音樂的現在和未來。
最後補充一句,我所說的是普遍現象,並不代表
國內沒有人才,恰恰相反。只不過真正有天賦有思想的人缺的是「用武之地」。
『叄』 流行音樂的內涵及發展歷史和趨勢
表達創作人的個人性格,自由 簡約 對比性 無固定旋律行
『肆』 目前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什麼趨勢
前言
音樂能讓人放鬆心情,緩解壓力,而人在生活中又存在著太多的壓力,所以人們都喜歡聽音樂,這是人調節生活的一種方式,也是樂趣的所在。
流行音樂也不是一開始就叫「流行音樂」的,就是因為有太多的人喜歡聽這類音樂,所以這類音樂就成了「流行音樂」
真正懂音樂的人不是佔大部分的,大概真正懂音樂的人是不會去熱愛「流行音樂」的吧,他們應該熱衷於音樂創作或是熱衷於比較專業或含金量較高的音樂。
一、什麼是「流行音樂」
一般的流行音樂含金量不太高,而且曲調好聽,歌詞易懂,創作背景貼近實際生活。所以任何不懂音樂的人聽了都喜歡(因為不必「不懂裝懂」)只要喜歡怎麼聽都可以,也不用在意其中所表達的意境以及創作人作曲的意圖和心緒。聽這類音樂的人喜歡的就是這種感覺。
現在所謂的流行音樂,是指那些結構短小,內容通俗,形式活潑,情感真摯,並被廣大群眾所喜愛,廣泛傳唱或欣賞,流行一時甚至流行後世的器樂曲和歌曲。這些樂曲或歌曲植根於大眾生活的豐厚土壤之中,因此又有「大眾音樂」之稱。
流行音樂起源於美國的爵士音樂,20世紀初,美國出現了由多民族文化匯集而成的爵士音樂,這種新興音樂,以它獨特的演奏(演唱)方式刷新了聽眾的耳目,轟動了全美國。又很快傳遍了西歐各國。
在今天流行音樂器樂作品的特點:節奏鮮明,輕松活潑或抒情優美,演奏方式多種多樣。音響多變、色彩豐富、織體層次簡明,樂隊規模不大,現代作品多使用電聲樂器。
聲樂作品的特點:生活氣息濃郁,抒情風趣,音域不寬,手法通俗,曲詞順口,易於傳唱,歌詞多用生活語言,淺易顯,易為聽者接受和傳唱。歌手多是自成一格的流行歌手,發聲方法各有千秋,不受聲樂學派的約束,演唱時感情重於聲樂技巧,動和自由不羈,自然親切,易引起聽眾的共鳴;小樂隊的強聲伴奏與歌聲融為一體,由於流行音樂具備以上特點所以就能和群眾融為一體,無論文化水平的高低,都易於接受,更不受束與樂理知識的高低。
流行音樂也就是通俗音樂,流行音樂作為一種以消遣娛樂為主題的大眾音樂文化現象,流行音樂的發展和社會發展脈絡息息相關,儼然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90年代以後,隨著國家的政策開放,使得流行音樂變化較廣,並且與我們的生長背景較為接近,然而流行音樂不僅是藝術,也是娛樂,精神寄託,更是反應百姓生活的寫實記錄,甚至是大眾思想意識形態的指標。
流行音樂與其大眾媒介的差異主要是流行音樂有三種特徵:
1、 流行音樂乃是一種重復形式:流行音樂的主題內涵不斷的重復,而且具有穿透閱聽之人意識的能力。
2、 流行音樂多屬非敘述性的形式:其強調對接受者,身體,生理與感官能力之刺激。
3、 流行音樂是一種經驗上的形式:音樂是屬於藝術而非科學的領域,是對某一經驗之體驗。
二、流行音樂對音樂史的危害
流行音樂是音樂類型中元素雜而亂但含金量較低的一種類型,許多作曲人單純的把創作過程看似寫出美妙旋律那麼簡單,往往省略了其創作意圖和所構建的意境。80%的流行音樂主題圍繞「愛情」我們不否認這是一種浪漫主義式音樂,但一切都應該有個度,過多的宣揚愛情,不再是「將浪漫主義進行到底」而是「醜化浪漫藝術」
音樂本事一種社會問題,創作人所想表達內心世界的一種藝術手法,現今大多樂手以「愛情」為音樂主題,這一表現,讓人難以不把思想低級和創作人的品行操守聯想到一起;也不怎麼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詞曲人開始使用一些臟字詞來為聖潔的音樂填詞,我們只能大聲的呼籲「點評娛樂圈,扶正經典藝術」
再談網路音樂,絕大多數是一些沒有音樂素養和樂理知識的人所創作的「好」音樂,對於我們業內人事來說,那可是一點也不靠譜的賣弄自己來褻瀆音樂,這樣一點沒有含金量的音樂炒作只能是短暫效應,一旦傳唱的結果,確實危及下一代音樂人。這樣的形式會造成懂音樂的人越來越少,音樂賞析能力越來越差。
最後的局面將會是一個僵局,音樂史的最終樂章。
『伍』 中國流行音樂的起始和發展
可參考這本書
中國流行音樂簡史(1917-1970 )
http://book.jqcq.com/proct/830279.html
孫蕤,本名孫思溥,中國流行音樂史研究者、收藏家,北京現代音樂研修學院特聘研究員。1936年生於遼寧開原,1960年畢業於沈陽葯科大學葯學系,退休前為大連醫科大學葯劑學教授。 自幼喜愛中國流行音樂,從少年時代,便開始收集音樂資料
1 中國內地流行音樂發展史
中國內地流行音樂的發展迄今已有60年左右的歷史。它產生於本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30年代至40年代是第一個高峰期,80年代是第二個高峰期。本文將以80年代為重點,簡單敘述中國內地流行音樂的發展概況。由於中國流行音樂在產生、發展過程中的特殊性,本文也將涉及其他類型的歌曲創作情況。
一、中國現代創作歌曲的發端
中國現代創作歌曲約起始於清末至民國初。清王朝的倒台,民國的創立所經歷的舊民主主義革命造成了深刻的社會變化。在此期間,西方資本主義文化逐步東漸,並與中國傳統文化形成了既相沖突又逐步結合的態勢。當時已有直接借用外國歌曲的曲調填詞作為軍歌及學堂歌曲的現象,如:《中國男兒》(石更填詞)、《漢族歷史歌》(王引才填詞)等。這可說是西方音樂因素為我所用的開始。
中國初期的創作歌曲是自蕭友梅、黃自、青主、李叔同、趙元任等人開始的。
蕭友梅是卓有成就的音樂教育家,也是最早的歌曲作者之一。《問》、《卿雲歌》是他較著名的作品。他的作品雖有濃重的外國音樂的影響,但已開始注意吸收中國傳統音樂的因素。
黃自是受過系統的西方訓練的作曲家,在歌曲創作上的成就較高,《天倫歌》、《玫瑰三願》都是有名的抒情歌曲。
此外,趙元任的《賣布謠》、《教我如何不想他》,青主的《大江東去》、《我住長江頭》,陳嘯空的《湘纍》等等作品,都是現代創作歌曲初期涌現的優秀作品。
在這一時期,西方音樂文化通過留學西洋的音樂工作者介紹到我國,音樂教育的推行和普及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一個部分影響了民眾。同時,以大中城市為中心,新型的都市文化逐漸形成。這些都為中國現代歌曲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在現代創作歌曲的發端期,有兩個明顯的特徵已經出現,即一方面,大量採用或借鑒西方歌曲創作模式,甚至多有完全「西化」的作品;另一方面,中國傳統音樂,特別是民間音樂的基質也在創作中顯露出來。這種情況大體上規定了日後歌曲創作的方向。
二、中國流行音樂奠基人-黎錦暉
黎錦暉(1891-1967)是中國流行音樂的奠基人。
黎錦暉生於湖南湘潭,自幼學習古琴和彈撥樂器。家鄉民間音樂和當地流行的湘劇、花鼓戲、漢劇等戲劇音樂對他影響至深。1927年,他創辦了「中華歌舞學校」,後又組建「中華歌舞團」。1929年組織「明月歌舞團」,並到全國各地巡迴演出。1931年,「明月歌舞團」並入聯華影業公司。1949年後,他在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擔任作曲,1967年逝世於上海。
黎錦暉青年時代醉心於新音樂運動,主張新音樂與新文學運動攜手共進。基於這種認識,他創作了大量兒童歌劇、歌舞及歌曲。這些作品,不僅在大陸風靡一時,而且波及香港及南洋各地。《麻雀與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可憐的秋香》、《月明之夜》等歌曲流傳極廣。這個時期的作品大多以保護兒童創造才能、反對封建教育為主題,文字通俗易懂,音樂語言簡練、生動、明快,繼承和發展了沈心工及李叔同所倡導的學堂樂歌的傳統。同時,他又是運用民間音樂素材的能手。在這些兒童歌曲里,民歌、小調、曲牌等均成為創作的素材。在歌曲創作民族化方面,黎錦暉無疑是一個先行者。
繼兒童歌舞之後,黎錦暉轉入了流行音樂的創作。《毛毛雨》、《妹妹我愛你》是他早期的流行音樂作品,標志著中國流行歌曲的誕生。
黎錦暉轉入流行音樂創作並獲得了成功有其相應的社會背景。當時的上海已具備資本主義商業化都市的特徵,西方特別是美國流行音樂通過舞廳、電影、廣播等媒介流入中國。市民階層的文化生活中已出現對流行音樂的需求。黎氏的流行音樂便是在此情況下應運而生的。
1928年,黎錦暉率「中華歌舞團」去香港、泰國、印尼、馬來亞、新加坡等地巡迴演出,《毛毛雨》等流行歌曲即已與他的兒童歌舞一起成為主要節目。1929年,由於經費困難滯留於新加坡無法回國,他遂接受一家書局的訂貨,短期內編寫了一百首流行歌曲寄回上海,由上海文明書局出版了16本歌集。《桃花江》、《特別快車》等歌曲即成於此時,大獲成功。
「明月歌舞團」是中國流行樂發展中一個重要團體。中國第一代歌星如周璇、白虹、嚴華,流行音樂作家如黎錦光、姚敏都在這個團里。聶耳也是從這里走上音樂創作之路的。
1931-1936年間,黎錦暉還為《人間仙子》等十幾部電影配樂,其中的大部分插曲是流行歌曲。同時,他也搞舞廳音樂,把民間旋律爵士化。當時的「百代」、「勝利」等唱片公司大量錄制出版他的流行歌曲。
黎錦暉的流行音樂創作奠定了中國流行音樂的基本風格,即民間旋律與西洋舞曲節奏相結合。在當時,主要有探戈、狐步等。配器也模仿美國爵士樂的風格。上舉《毛毛雨》、《桃花紅》、《特別快車》等作品格調不高,有的相當庸俗,迎合了小市民的低級趣味,當時即受到廣泛批評。聶耳就曾撰文斥責這些作品。可以說,中國流行音樂起步之初並沒有走一條健康之路。除內容平庸外,音樂上的粗製濫造,演唱上的賣弄風情、嗲聲嗲氣都為其後的發展帶來了不好的影響。但他在處理流行音樂中外來形式與民族傳統關繫上的成功經驗是值得後人借鑒的。
三、救亡群眾歌曲創作及進步音樂工作者的流行歌曲創作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軍國主義侵華事實造成民族危機感的空前高漲。伴隨著抗日救亡運動,出現了群眾性的救亡歌詠活動。廣大進步音樂工作者創作了大批救亡歌曲。從而奠了我國歌曲創作的另一走向。
聶耳是救亡歌曲作家中的佼佼者。在短短兩年左右的時間里,他所寫的30餘首歌曲絕大部分是廣為流傳的成功之作。《畢業歌》、《新女性》、《開路先鋒》、《義勇軍進行曲》是他在進行曲方面具有開拓性貢獻的作品。《飛花歌》、《塞外村女》等則是民歌風抒情歌曲中很有特點的作品。
在救亡歌詠活動中,還可以舉出像《大刀進行曲》(麥新詞曲)、《到敵人後方去》(冼星海曲)、《游擊隊歌》(賀綠汀詞曲)等進行曲風格的歌曲。這一時期奠定的進行曲風格的群眾歌曲(日後稱為隊列歌曲)已表現出成熟的中國民族特點,如較少採用和弦分解化的旋律,而是以五聲音階為主;旋律多級進,富於抒情性等等。
與此同時,進步音樂工作者也介入了以電影為主要媒介的流行音樂創作活動。如聶耳的《告別南洋》、《梅娘曲》、《鐵蹄下的歌女》,任光和安娥的《漁光曲》、《王老五》,賀綠汀的《四季歌》、《天涯歌女》(田漢光詞)、《春天裡》(關露、賀綠汀詞)、《秋水伊人》及劉雪庵的《何日君再來》(貝林詞)等都是為進步電影所作的插曲。
總之,到抗日戰爭爆發前,中國的歌曲創作除少數藝術歌曲外,大致可分為兩支。一支是以黎錦暉為代表的流行音樂,另一支是以聶耳、冼星海等人為代表的群眾性歌曲。流行音樂以西方流行音樂形式為藍本,寫作上則有民歌化與西產大小調式化的兩種趨向,群眾性歌曲以西方進行曲及民歌為藍本,寫作上則有民歌化和進行曲化的兩種趨向。至此完成的類型分化奠定了日後群眾性歌曲創作的基本態勢。
四、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的流行音樂和群眾歌曲創作
抗日戰爭期間,淪陷區的敵偽統治者十分重視流行歌曲的宣傳作用。偽滿時期,著名歌星李香蘭曾成為流行音樂的風雲人物。
李香蘭本為日本人,生於中國,本名山口淑子。戰後回到日本,入政界為日本參議員。她在抗戰期間受人利用,演唱了大量流行歌曲,如《滿州姑娘》、《戒煙歌》、《支那之夜》、《蘇州夜曲》等,均以美化日本軍國主義,宣揚「東亞共存」為主旨,在當時產生過惡劣影響,激起了有良知的中國民眾的強烈反對。
當時活躍的中國流行音樂作曲家有黎錦光、陳歌辛、姚敏、梁樂音、嚴工上等人。其中影響最大的為黎錦光和陳歌辛。黎錦光的代表作有《夜來香》、《五月的風》、《瘋狂世界》、《采檳榔》等;陳歌辛的代表作有《薔薇處處開》、《漁家女》、《戀之火》、《高崗上》等等。
在這一時期,中國流行音樂沒有太重要的成就和發展。除技術上的某些進步外,整體風格沒有超過早期的格局。
總的來看,中國流行音樂從產生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的發展,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條件下進行的。由於特定歷史環境的限制,它的發展是不完善的。一方面,它帶有濃重的殖民地氣息,存在先天不足的軟弱;另一方面,由於不發達的社會經濟文化,流行歌曲只面向人數不多的小資產階級及市民階層。作品題材狹窄,製作技術粗糙。這決定了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必將經歷一條曲折的道路。
自抗日戰爭以來,以延安為中心的進步音樂工作者繼續沿著救亡歌詠活動的方向發展創作。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光未然詞)、鄭律成的《延安頌》(莫耶詞)、李劫夫的《歌唱二小放牛郎》,還有《軍民大生產》、《南泥灣》以及歌劇《白毛女》、《劉胡蘭》等作品的誕生都顯示出生氣勃勃的發展趨勢。進入解放戰爭時期,又出現了《解放區的天》、《山那邊好地方》、《咱們工人有力量》和《勝利進行曲》等優秀歌曲。
五、新中國建國後17年間的創作歌曲
隨著全國解放,群眾歌曲領域形成了一支陣容強盛的創作隊伍。自《歌唱祖國》到《我們走在大路上》,王莘、李劫夫、瞿希賢、傅庚辰等作曲家在進行曲創作中大獲成就,李劫夫尤為其中的佼佼者;晨耕、唐訶、生茂、傅林、遇秋、呂遠等部隊作家在新民歌創作上顯示了很強的實力;雷振邦、石夫則在少數民族音樂素材的運用上有獨到之功。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長征》組歌、歌劇《洪湖赤衛隊》、《江姐》、《紅霞》等大型聲樂作品中的選曲也在群眾中產生了較大影響。總的說來,這一時期的歌曲創作,特別是群眾歌曲的創作,呈現著良好的態勢。合唱、齊唱、獨唱、重唱、表演唱等體裁形式均有佳作。當屬我國歌曲創作的又一個繁榮時期。
這一時期仍以進行曲與新民歌創作為主,其中進行曲逐漸偏重於抒情性(如《一代一代往下傳》)。新民歌創作則有以民間素材變化發展(如《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和在民間音樂基礎上再創作(如《克拉瑪依之歌》)兩種趨向。此外,圓舞曲(如《我愛祖國的藍天》)、說唱歌曲(如《八月十五月兒明》)等方面也有不少佳作。以《毛主席,我們心中的太陽》(喬羽詞、沈亞威曲)為代表的頌歌類大型抒情歌曲發展成為獨具一格的體裁。各種風格的歌曲在民族化上都有明顯的成就。旋律或以中原地區的民間音樂為基礎,或以少數民族音樂為素材。配器或用民族樂隊,或用管弦樂隊,手法比較傳統。廣播電台是最主要的傳播媒介,群眾性集體歌詠是最普遍的音樂生活方式。
這一時期的歌曲演唱以民族與美聲相結合的唱法為軸心,產生了像賈世駿、馬玉濤、王昆、郭蘭英、郭頌、胡松華、呂文科等一批深受群眾喜愛的歌唱演員。這一時期的優秀歌曲作品多收集在兩集《革命歌曲大家唱》中。
完畢~!
『陸』 現代流行音樂的發展趨勢
當今社會流行復音樂的發展展制現出百花爭鳴的繁榮局面,與上世紀末相比,本世紀以來的流行音樂發展
眷顧傳統文化是當今流行音樂表現出的發展趨勢之一,即關注民族傳統文化或被國人廣泛接受的西方傳統文化,並將其注入流行音樂的創作中。
新世紀以來,港台地區的流行音樂發展開始變得不景氣,有影響的歌手減少。與此同時,長期與大陸的隔絕致使港台地區的流行音樂呈現出一種挖掘傳統文化的「尋根」意識。而大陸的流行音樂文化水平在與港台流行音樂交流中得到提高的同時,也必然會關注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注入新興的流行音樂文化產業,以提高具有中國特色流行音樂的文化內涵。因此,「傳統化」就成為了中國流行音樂發展的必然趨勢。
『柒』 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1.缺乏完善的音樂產業鏈。
2.由於社會的發展,使CD事業急劇萎縮,歌曲更加商業化,質量更差版。權
3.缺乏原創。幾乎我們中國好聽的歌曲,很多哈韓哈日的朋友都知道。
很多都是仿造的。即使再好聽也是別人的東西,永遠不會是中國自己的音樂。
4.由於選秀節目的泛濫,導致中國好歌手太多,但是好音樂卻太少。
幾乎隨便一個人就能唱歌,但是找不到隨便就可以找到創作歌曲的人!
音樂也不是一時兩刻就能造出來的。
5.偶像派的盲目崇拜。這點個人認為韓國和日本,許多國家都有,但是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這么瞎的。代表人物:李宇春和曾軼可,試問這2人出國,前景如何?也就能讓中國一些「腦殘人士」崇拜了,而且這些人還說我們哈日哈韓!
告訴你們!人家外國有東方神起,有SJ,有少女時代。
中國大陸有什麼?沒有一個像樣的組合!
告訴你們!人家外國有濱崎步,有幸田來未,有寶兒
中國大陸有什麼?李宇春?曾軼可?周筆暢?
告訴你們,哈日和哈韓比你們這些哈中的腦殘強多了!
『捌』 中國流行音樂發展史
這個幾句話真心難說完啊,而且還有字數限專制,戳這里屬http://wenku..com/view/e1ead283bceb19e8b8f6ba47.html
『玖』 中國流行音樂發展歷史
一、流行音樂的起源與發展(一)流行音樂的定義。流行音樂(Popularmusic)是泛指一種通俗易懂、輕松活潑、易於流傳、擁有廣大聽眾的音樂;它有別於嚴肅音樂、古典音樂和傳統的民間音樂,亦稱「通俗音樂」。流行音樂,在這里我們或者說流行歌曲應該更加貼切,在內容上直面人生,貼近生活,注重感情的宣洩和交流,在形式上較短小精煉通俗上口,音域偏窄,易於流傳,已成為各國普遍存在的音樂體裁之一。(二)流行音樂發展的狀況。「流行音樂」的發源地是美國,它的基礎是黑人民間音樂,包括黑人的勞動歌曲、宗教歌曲「靈歌」(Spitiyusl)和舞蹈音樂。從流行音樂的淵源看,已有一個世紀的歷史了,如果從它成長到廣泛流行於歐美兩大洲算起,至少也有七八十年的歷史了。19世紀下半葉南北戰爭以後,黑奴得到了解放,但是他們沒有土地,仍然過著極端貧苦的生活。有一些有藝術才能的黑人,或單個或幾個組成小組進入中小城市的咖啡店和酒館,以唱歌獻舞糊口,他們在歌唱中傾訴痛苦的生活遭遇,抒發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或贊美愛情的堅貞或哀嘆失戀的憂傷,也有一些描寫日常生活帶有風趣的歌曲和舞蹈。久而久之,黑人音樂就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