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載體 > 中國古代的音樂和是分不開的

中國古代的音樂和是分不開的

發布時間:2021-03-12 01:17:17

A. 中國古代音樂和現代音樂的不同之處

廣義的古典音樂,主要是針對爵士音樂等通俗音樂和民間音樂而內言的,實際上就是指不容同於通俗音樂與民間音樂等的專業音樂創作。俠義的古典音樂,指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初,形成於維也納的一種樂派,以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為代表。古典樂派音樂的風格特點是:強調音樂的邏輯性,藝術形式嚴謹,音樂語言清晰簡明。
現代音樂現代音樂,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出現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科學和藝術以空前的速度和規模發展著,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音樂和變現形式。其中影響較大的有表現主義與十二音音樂,序列音樂,新即物主義音樂,具體音樂,電子音樂,機遇音樂,鑲貼音樂等,統統稱為現代音樂。
流行音樂流行音樂,一般指容易被大多數人理解,唱奏並廣為流傳的音樂。它往往具有個常性的曲調,鮮明的節奏,簡單的織體與淺顯的和聲。流行音樂的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包括通俗性的歌曲,舞曲,歌劇或舞劇選曲,通俗管眩樂曲等。

B. 中國古代音樂的遠古音樂

中國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由雲南元謀等地發現的古猿人化石可知,大約從 100萬年以前起,遠古的人類就已經在中國的土地上勞動、生息、繁衍。當最早的人類開始製造原始的工具和集體進行勞動的時候,原始的音樂便在他們的勞動節奏和勞動呼聲中萌發了幼芽。古代文獻中關於遠古音樂的傳說,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某某氏為名的古樂,如朱襄氏之樂、陰康氏之樂、葛天氏之樂、伊耆氏之樂等;另一類是被尊為古代帝王的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和夏禹等時代的古樂。
相傳為堯、舜時代的「以麋置(冒)缶而鼓之……以致舞百獸」(《呂氏春秋》)和「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尚書?益稷》),實際就是人們在土鼓、石磬之類原始樂器的伴奏下模仿獸類形態的舞蹈,它是原始人類狩獵生活的反映,人們也從它得到鼓舞的力量。葛天氏之樂是「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呂氏春秋》),即舞者拿著牛尾巴,邊舞邊唱。所唱的 8首歌中,有《遂草木》、《奮五穀》、《總禽獸之極》等,就表現了人們盼望農牧業獲得好收成的心願。陰康氏之樂是在洪水為患,水道壅塞,「民氣郁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呂氏春秋》)的情況下用來作為「宣導」的一種樂舞。朱襄氏之樂則是在乾旱為災的時候用來招致「陰氣」的一種音樂。這些都是和原始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的。
中國古代宗教在音樂中也有所反映。如葛天氏之樂所唱的 8首歌中,開始兩首一為《載民》(意為始民),一為《玄鳥》(即燕,或說為鳳凰);前者含有祖先崇拜的意思,後者可能與圖騰崇拜有關。又如關於黃帝族有「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左傳?昭公十七年》)之說,可見黃帝族是以雲為圖騰的部落。黃帝時的樂舞名為《雲門》,顓頊(傳說為黃帝之孫)時的樂舞名為《承雲》,顯然都和圖騰崇拜有關。至於朱襄氏之樂的「作為五弦瑟,以來陰氣」(《呂氏春秋》),伊耆氏之樂所唱歌詞「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禮記?郊特牲》)之無異於咒語,
據說一些原始時代的古樂如黃帝的《雲門》、帝堯的《咸池》(或說是黃帝時樂)、帝舜時的《韶》,在周代還作為宮廷雅樂的「六代之樂」在演出。這些古樂中最重要的算是《韶》,此外,用伊耆氏之樂的蠟祭,據說孔子和他的學生子貢曾見過(《禮記?雜記》)。

C. 現在的古風歌和古代的歌曲有聯系嗎

說到底,古風歌曲更多的是一種意境的延續,喜歡的是傳統文化,用的是現代編曲手段,與其說是聯系,不是說是致敬與傳承!

D. 中國古代音樂為什麼沒有和聲

雖然很多專家學者都說中國古代音樂「被制度抑制了發展,只適合獨奏,沒有古版人深入權研究什麼的」 。但是你看對於和聲的解釋是,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的音按一定的法則同時發聲而構成的音響組合。那麼按這個說法來推測,我覺得中國古代音樂是存在和聲的。難道沒有人敲編鍾時候撫琴,沒有人撫琴的時候吹簫,沒有人吹簫時候打鼓?哈哈,最後一個有點扯,不過我們畢竟不是古人,人家有沒有這么玩過誰知道呢?

E. 中國古代音樂最初是怎麼形成的

中國古代「詩歌」是不分的,即文學和音樂是緊密相聯系的。現存最早的漢語詩歌總集回《詩經答》中的詩篇當時都是配有曲調,為人民大眾口頭傳唱的。這個傳統一直延續下去,比如漢代的官方詩歌集成,就叫《漢樂府》,唐詩、宋詞當時也都能歌唱。甚至到了今天,也有流行音樂家為古詩譜曲演唱,如蘇軾描寫中秋佳節的《水調歌頭》還有李白的《靜夜思》。
中國古代對音樂家比較輕視,不像對待畫家,因為中國畫和書法聯系緊密,畫家屬於文人士大夫階層,在宋朝時甚至可以「以畫考官」(其實也是因為宋徽宗個人對繪畫的極度愛好)。樂手地位較低,只是供貴族娛樂的「伶人」。唐朝時著名歌手李龜年也沒有什麼政治地位,現在的人知道他也是因為他常出現在唐詩中,受人贊揚。
中國古代的「士大夫」階層認為,一個有修養的人應該精通「琴棋書畫」,所謂的「琴」就是流傳至今的古琴。不過古琴只限於士大夫獨自欣賞,不能對公眾演出。古琴音量較小,也是唯一地位較高的樂器。
中國古代的音樂理論發展較慢,在「正史」中地位不高,沒有能留下更多的書面資料。但音樂和文學一樣,是古代知識分子階層的必修課,在古代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無疑有著重要地位;民間則更是充滿了多彩的旋律。

F. 中國古代音樂與政治制度的關系

音樂在古代屬於禮的范疇,而禮,是古代政治制度中重要的一項。

G. 為什麼中國古代的音樂只有宮,商,角,徵,羽五個音

這可算是一個和中國傳統樂律學調式相關的問題。歷史上不同時期存在過許多不同的音樂調式。
宮、商、角、徵、羽一般被稱為正音。比正音高半音為「清」,現代記譜為#。比正音低半音叫「變」,也就是b。比正音低一個全音叫「閏」,當代記譜為bb(重降記號)。這些正音之外的音階稱作偏音。常用的偏音有:清角,變徵,變宮,閏商,閏宮等。
如果一個樂曲只包含宮商角徵羽這五個正音,則是五聲調式。正音組成的五聲調式如果加上一個偏音則構成六聲調式,如果加上兩個偏音可組合成七聲調式。
中國傳統樂理七聲調式中只有正音可作主音,偏音不能作為主音,最常用的七聲調式主要有:清樂調式,雅樂調式,燕樂調式三大類,三類調式與七聲調式中的五個正音組合,共有十五種七聲調式。
以清樂宮調式為例,音階有:宮,商,角,清角,徵,羽,變宮,分別近似對應於西洋樂自然大調式的1,2,3,4,5,6,7。
再以雅樂宮調式為例,音階有: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宮這七個,分別近似對應1,2,3,#4,5,6,7。
其他調式不再舉例。。。太多了。有興趣可以自己找中國古代樂理方面的書籍去研究。
總之中國的音樂發展歷史非常久遠,早在8000年前河南舞陽縣賈湖遺址的骨笛就已經能發出七聲音階,後世又繼續發展出諸如三分損益法五音十二律呂二十八調式旋宮轉調之類的音樂理論更是數不勝數。

H. 中國古代音樂史結業論文

有不止一篇,選擇其一給您,大約5000字

不過,希望您主要是借鑒,通過自己的思考,融會貫通,加以修改,增加屬於您自己的東西

=====================

關於中國古代音樂史學
「知識創新"的思考

中國古代音樂史學作為一門
人文學科,面對新世紀「知識創
新」的學術潮流,如何尋求它的時
代定位,已經成為每一位新世紀
古代音樂史學工作者深入思考的
時代課題。

中國古代音樂史學這一學科
的成熟與發展,是綜合文學、史
學、音樂學學科知識而實現的。如
黃翔鵬先生提出的「曲調考證」方
法及其成果就是以歷史學、文字
學、考古學、民族學、人類學和樂
器學、音樂形態學、古譜學、古音
韻學等多種知識資源的創造性運
用與整合為基礎的,其所表現出
的「知識創新」意識不言而喻。
筆者以為,面向21世紀的中
國古代音樂史學的發展,在「知識
創新」 的潮流中可能會出現如下
一些趨勢:
1.「知識更新周期」將會進
一步縮短。在21世紀人類文明的
發展進程中,歷史節奏將表現出
較前代越來越迅疾的趨向,生產
發展越來越迅速,經濟往來越來
越頻繁,科學發明越來越密集,歷
史節奏的這種急驟演進,是與知
識經濟時代生產關系諸因素的推
動分不開的。在這樣的社會背景
24 <音樂研究>季刊
中,新的音樂史學研究成果的生
產周期相應縮短,越來越多經歷
過重構的知識成果呼喚著社會的
檢驗;新的音樂史實的發展演變
也迫切要求得到描述和展示。劉
再生先生在論述20世紀中國古
代音樂史研究時曾有統計:「自
1922年第一部葉伯和的《中國音
樂史》誕生至本世紀90年代,中
國音樂史著作總共出版了四、五
十種之多,平均每兩年就有一部
著作問世。」①即使如此,目前我們
仍感到已出版的史著中所能囊括
的史學新成果還不敷應用之需
要。例如出版於1985年的《中國
音樂詞典》至今未能得以修訂,而
1992年出版的《中國音樂詞典•續
編》中的許多人物詞條,情況也已
經發生了許多變化,它們均已不
大適應當前的應用(近聞人民音
樂出版社已出資贊助該詞典的修
訂,我們期待新版《中國音樂詞
典》的盡早面世)。此外,在經過
20多年的學科發展之後,音樂史
學界該當有普遍吸納綜合創新成
果的史著問世了。
2. 隨著知識體系的立體化
發展,知識傳播途徑向著數字化、
網路化方面呈多元發展的趨勢。
迅速發展的網路技術可以使我們
在研究中產生的古代音樂史學成
郭樹群
果,立體化地快捷傳遍千家萬戶。
所謂立體化,是指成果的圖、文、
形、聲融為一體的電子展示方式。
那些以音樂圖像學、考古學、樂律
學、文獻學、民俗學、民族學交叉
研究而產生的音樂史學成果,如
今可以很容易地在網路上融合為
一種面貌全新的音樂學知識載
體,供人們利用。據已發表的我國
數字化圖書館技術信息,北京數
字方舟技術有限公司推出的關於
信息源加工、存儲、檢索的產品,
每分鍾可以全自動掃描錄入圖書
資料160頁(雙面),每天可處理
圖文50萬頁,而且採用了國際通
用的先進圖像壓縮技術。這對於
我們所期待的音樂學知識電子
化、立體化前景的實現,無疑充滿
了一種振奮的激情。在過去的日
子里,我們也注意到,中國古代音
樂史學領域已出現了一些很受歡
迎的電子讀物。例如王子初、馮光
生、韓寶強主編的《曾侯乙編鍾》
(光碟),修海林參與主編的《中國
古典音樂欣賞》(系列CD盤),方
建軍研製開發的《金石之樂:中國
音樂考古資料計算機管理系統》
(D劉再生《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
各不同— —20世紀中國古代音樂史研究》,
《中國音樂學)1999年第4期。
資料庫軟體等。
3. 以文字為載體的文本教
材呈需求多樣化的發展趨勢。面
向21世紀的音樂教育將向著全
社會的終身教育方向發展。各級
各類人才對音樂學知識的需求更
多地來源於各種不同類型的教科
書。為此中國音樂史學教材文本
的多樣化,將是音樂史學工作者
予以關注的。各種類型的音樂史
學課程教材,應當注意體現新的
特點。有人將其歸納為:(1)要體
現一種歷史的兼容性(即應充分
體現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音樂史
學領域已經達到的認識成果);
(2)要體現一種時代的涵容性(即
應涵容中國古代音樂史學提出的
新問題和獲得的新成果);(3)還
應體現邏輯的展開性(即應注意
以中國古代音樂史學概念發展的
邏輯體系實現歷史與邏輯的統
一)。①
4.面對21世紀,「文化的整
合」、「知識的重構」恐怕是常議不
衰的話題。就中國古代音樂史學
來看,在這種觀念的沖擊下,我以
為加強基礎理論研究仍然是應對
這種文化涌潮的重要方面。中國
古代音樂史學在我國人文學科的
大家庭中,無疑應屬於「年輕的一
代」,其具有突破意義的發展,當
在2O世紀8O年代以後,即許多
史家所認可的近代音樂史學發展
的「第三階段」。學科發展歷史的
淺近,使其作為一門學科的稚嫩
仍在所難免。因此,對於基礎理論
研究的深入拓展,就猶顯必要。例
如就中國音樂文獻學、「曲調考
證」一類研究而言,其創新和突破
都還存在著基礎理論研究尚顯薄
弱的問題。首先在中國古代音樂
文獻學學科範疇,雖已取得了前
所未有的進展,但在中國傳統文
獻學的框架體系內,如何突出音
樂文獻學的特點;在音樂文獻學
的學科理論研究,音樂文獻的編
纂、出版,音樂文獻的目錄、版本
研究等方面,都與中國傳統文化
中的文獻學研究存在著一定的差
距。就「曲調考證」的研究方法而
論,如果對於中國樂律學、中國古
代音樂、中國古代文化的基礎研
究做的更系統一點,恐怕黃翔鵬
先生的研究也不會顯得那樣艱
難,以致發出愚公移山式的慨嘆:
「反正先生做不完的,學生接著做
嘛,我做不完還有下一輩⋯ ⋯」②
鑒於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的這種實
際狀況,在「知識創新」的新世紀
里,中國古代音樂史學基礎理論
研究的拓展,恐怕還會出現蓄勢
增強的狀況。
面對21世紀中國古代音樂
史學的種種發展趨勢,史學工作
者能否具有應對能力,這也不能
不是我們通過回顧和展望而予以
回答的。
首先,我們看到在過去的一
個世紀里,特別是在世紀末的近
3O個年頭中,中國古代音樂史學
工作者在守護傳統史學研究方法
的跋涉中,在新研究領域的開拓、
創新中,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以文獻資料類著作言,馮文慈先
生點注的《律學新說》《律呂精
義》,丘瓊蓀先生的《歷代樂志律
志校釋》(第一、二分冊)、蕭煉子
的《宋書樂志校釋》、王昆吾和任
半塘的《隋唐五代燕樂雜言歌詞
集》、金千秋的《全宋詞中的樂舞
資料》、吉聯抗先生的《中國古代
音樂論著譯著叢書》、修海林的
《中國古代音樂史料集》、中國藝
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資料室編的
《中國音樂書譜志》《中國音樂研
究所藏中國音樂音響目錄》,郭樹
群、陳其射、王子初、李成渝合編
的《中國樂律學百年論著綜錄》、
還有尚待出版的《歷代樂志律志
校釋》(第三、四、五分冊)、《古樂
書鉤沉》《漢文佛經中的音樂史
料》《樂府詩集箋校》等等,它們勾
勒出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研究的文
獻學框架。以研究成果類的專著
而言,王子初的《苟勖笛律研究》、
崔憲的《曾侯乙編鍾鍾銘校釋及
其律學研究》是直指中國古代音
樂史學重要難題的攻關之作;而
馮文慈的《中外音樂交流史》、陶
亞兵的《中西音樂交流史稿》、鄭
祖襄的《中國古代音樂史學概
論》、修海林的《中國古代音樂教
育》則屬於填補空白的開拓性學
術著作;此外具有開拓意義的學
術專著還有丘瓊蓀的遺著《燕樂
探微》、李純一的《中國上古出土
樂器綜論》、吳釗的《追尋逝去的
音樂蹤跡— — 圖說中國音樂史》
等。王子初等主編的《中國音樂文
物大系》多卷本,則以新的音樂史
料系統為今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
支持。特別是新近出版的黃翔鵬
先生的《樂問》,更以時代的學術
創新風范為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的
「知識創新」提供了廣闊天地。同
時,我們還不能忘記托起這些重
要專著的則是數以千計的具有創
新意義的學術論文。它們共同構
成了21世紀中國古代音樂史學
① 孫正聿《教材建設新理念》,《光明Et
報))2000年9月27 Et。
② 鄭祖襄《把「沒有音樂的音樂史」變為
有可聽作品的音樂史》,《中國音樂學)1999
年第2期。
2001年3月第1期25
「知識創新」的基石。
就學術的發展來看,雖然交
叉學科的發展為中國古代音樂史
學學術研究提供了廣闊的創新空
間,但作為一門學科的存在,卻不
能被學術發展趨於綜合的潮流所
替代或置換。近期,許多學者注意
到了這種傾向。鄭祖襄先生談到:
「中國古代歷史及其文化的獨特
性決定了中國古代音樂史學是一
門不可替代的獨立學科。」① 修海
林先生談到:「音樂史作為嚴格的
歷時科學,其主要的任務,仍然是
在歷時性的敘述中,依著縱向的
歷史發展脈絡,追溯古今,在久遠
漫長的文化變遷中敘述音樂的發
展。」② 馮文慈先生則在提及了解
我國古代音樂文獻時,要打開歷
史的視野,「對音樂文化的觀念持
有符合我國實際的辯證發展目
光,注意避免以現代的音樂文化
觀念切割歷史,特別是不能以現
代西方的音樂觀念來圈套我國歷
史。」固在這世紀之交的學術發展
中,這種學科的自主意識為中國
古代音樂史學的創新發展如何走
穩自己的路,起到了時代的定位
作用。修海林先生近期的文章《在
歷時中展開共時— — 為中國音樂
史研究開拓新路徑的感想》,使我
們對於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的「知
識創新」得到新的啟示。它要求中
國古代音樂史學工作者「隨時注
意到各個歷史時期的諸多剖面」;
要注意「音樂與社會的政治、經
濟、文化活動方面諸因素在共時
性文化空間中的相互影響和制
約」;而我們以往則「比較重視對
縱向發展的歷時性描述,以及揭
示其中的某種規律,但是對於歷
史上處於某一共同狀態下音樂生
26 <音樂研究)季刊
活剖面的分析,對其中某一類音
樂文化模式的研究卻用力不足。」④
顯然,這一新途徑具有以知識重
構為特點的創新意義。此外,項陽
先生近年的力作《中國弓弦樂器
史》,在文化人類學、文化地理學、
音樂考古學等不同層面上,營造
了中國弓弦樂器不同歷史時段共
時性的文化發展空間,中國弓弦
樂器歷時性發展的史實因此而更
為充實、豐富;洛秦先生主張音樂
史學與民族音樂學的溝通,為古
代音樂史學研究開拓了新的思
路;這些學者的努力都為中國古
代音樂史學的「知識創新」提出了
新的思考。
20世紀末葉,中國古代音樂
史學領域還經歷著研究人才的新
老交替過程。作為中國音樂史學
第三發展階段的見證人,我們看
到了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界前輩學
者楊蔭瀏以及吉聯抗、藍玉崧、夏
野、金文達先生以宏富的知識財
富,為學科的發展做出了全部的
貢獻;我們也承受了黃翔鵬先生
閃爍著創新精神的學術甘露,並
令人震撼地目睹了他由於事業未
竟而難以泯滅的心靈之窗,也依
然在接受著尚健在的前輩師長惠
及後學的心靈滋潤;當然,我們也
經歷著新一代學術帶頭人崛起在
新的學術起點上的激動。如果說
中國古代音樂史學領域第一代學
人的學術起步還是空谷足音,那
么第二代學人的努力就使得學科
建設及其成果具備了相當的規
模,而第三代學人的成長,則已處
於規模初具完備的專業教育體系
之中。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具備
博士學位學習資格的第三、四代
學人已基本走出了單一師承關系
的教育途徑,相當一些人具有跨
學科研究的知識結構與能力,這
樣他們在知識結構上明顯地趨於
全面,在治學方法上則更為豐富。
特別是在經歷了90年代初商品
經濟大潮的沖擊,這一代學者相
繼尋找到自己恰當的社會定位,
他們的學術潛能正在良好的拓展
環境中孕育、催化。為此,我們有
理由相信,在新的世紀里,中國古
代音樂史學「知識創新」的良好前
景,正將由這一代學人描繪。正如
藍玉崧先生數年前講的「芳林新
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中
國古代音樂史學之林,將會在這
蔚為壯觀的新老傳承和交替中,
在群體的互為支持中,根深葉茂,
惠及人間。
(作者附言:本文不是中國古
代音樂史學研究成果的綜述,所
涉人物及成果是依思路所至而提
及的、本人認為能夠說明「知識創
新」論點的一些例證,偏頗或疏漏
在所難免,敬請學界同行指正。)
作者單位:天津音|樂學院
①鄭祖襄著<中國古代音樂史學概論),
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墓)( 修海林『在歷時中展開共時—— 為
中國音樂史研究開拓新路徑的感想),<中國
音樂)2000年第2期。
③馮文慈《中國古代音樂文獻目錄概要
(上)》,『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0年第3
期。

I. 為什麼中國古代的音樂流傳不下來

不管是音樂創作還是演奏在古代都屬於賤業,正經人家是不會對這個太認真的,那些世代學習的人被稱為優伶,他們的地位不高,總想著擺脫這種身份也不會太認真的鑽研

J. 中國的古代音樂與現代音樂有什麽分別

1840年中國進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之前的音樂,通稱中國古代音樂。包括原始社會(約公元前21世紀以前)的音樂、奴隸社會(約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 475)的音樂和封建社會(公元前 475~公元1840)的音樂。分6段敘述,即:遠古的音樂(即原始社會的音樂);夏、商、西周至春秋時期的音樂(即奴隸社會的音樂);戰國、秦、漢的音樂(以下皆為封建社會的音樂);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的音樂;宋、元的音樂;明、清的音樂。
古的音樂中國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由雲南元謀等地發現的古猿人化石可知,大約從 100萬年以前起,遠古的人類就已經在中國的土地上勞動、生息、繁衍。當最早的人類開始製造原始的工具和集體進行勞動的時候,原始的音樂便在他們的勞動節奏和勞動呼聲中萌發了幼芽。在漫長的歲月中,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緩慢發展,原始的音樂也逐漸地成長起來。只是這些原始的音樂早已湮沒無聞了,現在我們只能從古代文獻中一些有關遠古音樂的傳說和某些古文化遺存中發現的為數有限的原始樂器中約略窺見一斑。
古代文獻中關於遠古音樂的傳說,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某某氏為名的古樂,如朱襄氏之樂、陰康氏之樂、葛天氏之樂、伊耆氏之樂等;另一類是被尊為古代帝王的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和夏禹等時代的古樂。前者主要是處於氏族部落階段的產物,其時間一般均較早;後者有的已屬於部落聯盟和向階級社會過渡階段的產物,時間一般較晚於前者。這些傳說大都帶有比較濃厚的神秘色彩,後者尤多附會與誇飾,但它們還是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原始音樂的面貌。
(一)五音、六律
古人把宮、商、角、徵、羽稱為五音,從宮到羽,按照音的高底排列起來,形成一個五聲音階,即:
宮 商 角 徵 羽
1 2 3 5 6
後來再加上變宮、變徵,就形成七個音階,即:
宮 商 角 變徵 徵 羽 變宮
1 2 3 4 5 6 7
例如:「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荊軻刺秦王》)
古書常把五音或五聲和六律並舉。律,本指用來定音的竹音,後來成為我國古代音樂方面的專門名稱。即:黃鍾、太簇、姑洗、徵賓、夷則、無射。例如:
「夔於是正六律和五聲。」(《察傳》)
「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孟子》)現代音樂中的沖動、誇張、任性、幻想是指19世紀末、20世紀初印象主義樂派之後,直至今天的全部西方音樂創作。現 代音樂的特點是追求探 索性、開拓性以及新意尤其講究自由的結構、奇特的節奏、不和諧的和聲語言、繁雜的 多調性及無調性、奇異.的音響效果,因而往往帶有很大的刺激性;以上的標新 立異,也並不是所有作曲家都追求的,更有一些作曲家主張將古典主義音樂和本民族風格、現代作曲技巧完美 結合,創造出更優秀的音樂作品。

現代的音階與西方的一樣.全音7個,半音5個,一共是12個.在古代,中國並無這么多的音階,只有5個,哆,唻,咪,唆,啦.這幾個音節雖然少,但幾乎不相靠每兩個都能組成和諧音,所以音調自然也不會差.比如說現代任賢齊的<滄海一聲笑>就是這5個音階組成的,也很好聽.

閱讀全文

與中國古代的音樂和是分不開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圍牆歌詞 瀏覽:230
道奇酷威廣告背景音樂 瀏覽:106
比喻輕音樂之美的文字 瀏覽:542
小號音樂下載 瀏覽:578
歌曲專輯圖下載地址 瀏覽:867
財神駕到歌曲mp3下載 瀏覽:734
琴歌指彈海闊天空吉他譜 瀏覽:355
下載mp4格式的音樂 瀏覽:352
電腦聽音樂用什麼 瀏覽:512
最好酷狗音樂播放器 瀏覽:502
信樂團隊的假如簡譜 瀏覽:243
平安酷狗音樂 瀏覽:760
佳人輕撫桃花mp3下載 瀏覽:453
infinite網易雲音樂 瀏覽:844
歲月趙忠祥背景音樂 瀏覽:980
如何將電腦的歌體添加到蘋果音樂 瀏覽:672
fade鋼琴mp3 瀏覽: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樂 瀏覽:806
成都彩虹小學音樂老師 瀏覽:496
鳳凰傳奇星光歌曲點評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