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古典音樂類型有多少
在周朝時,政府部門設立了由「大司樂」總管的音樂機構。教學的課程主要有樂德、樂語、樂舞。所謂的樂德,就是「中和、祗庸、孝友」等倫理道德觀念;樂語就是「興道、諷誦、言語」等禮教行為規范;樂舞則包括大舞、小舞等音樂理論、音樂詩篇的唱誦、舞蹈以及六代樂舞的表演。周代宮廷除樂舞之外,宮廷中另有用於天子祭祖、大射、視學及兩君相見等重要典禮的大典樂歌,如頌、雅;以及後妃們在內宮侍宴時唱的房中樂,不用鍾、磬,只用琴、瑟伴奏。
春秋時期正式記載了計算五聲音階中各音的弦長比例的數學方法,史稱「三分損益法」,並完整記述了我國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的名稱。 還記載有與五聲音階同時並存的七聲音階,它的半音位置在四五度和七八度之間,各音分別為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是運用三分損益法在求得五聲音階後進一步推算的結果。
隋唐時南北重新統一,在這一歷史時期內,詩歌被入樂演唱的著名歌曲中,文學與音樂的融合成為中國古典音樂發展的一個特徵。李白的《關山月》、杜甫的《清明》、劉禹錫的《竹枝歌》、王之煥的《涼州詞》、王維的《陽關曲》、《隴頭吟》、柳宗元的《漁翁》等。
宋代同樣是我國音樂與文學交融的重要歷史階段。宋代是詞體歌曲創作的黃金時代,人們常用詞調多達八百多首,其曲調一部分來源於傳統及當代流行的民歌、小曲,如《憶江南》、《柳青娘》等;另一部分來自唐代歌舞大麴的部分段落,如《陽關引》、《傾杯序》、《水調歌頭》、《聲聲慢》、《調笑令》等;以及少數民族和外來音樂,像《菩薩蠻》、《蘇慕遮》等。宋代有一部分懂得音樂的詞人也常自己創作新的詞牌曲調,這種新創的歌曲稱為「自度曲」。南宋的姜夔是自度曲最有代表性的作者。他作有自度曲《揚州慢》、《杏花天影》等十四首,載於《白石道人歌曲》,並注有「俗字譜」(古工尺譜),是宋代詞調音樂的珍貴遺產。
明代的卓柯月更將當時的民歌小曲同唐詩、宋詞、元曲相提並論,稱其「為我明一絕耳」(陳宏諸《寒夜錄》)。正由於文人提高了對民間文藝的認識,收集民歌的風氣也逐漸形成,如明代的馮夢龍就曾編訂出版了《桂枝兒》和《山歌》兩本民歌集子,搜集歌詞800餘首;清代先後刊出的民歌集子更達萬余種,其中李調元所集的《粵風》還包括了南方少數民族的民歌。
清代中葉四大徽班進京後,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廣泛吸收崑腔、秦腔等聲腔的劇目、曲調、表演方法,並容納民間曲調,創造了以西皮、二黃為主的新腔——皮黃腔,初步確立了京劇的格局。京劇劇目以歷史題材為主,後陸續編演了《打漁殺家》、《李陵碑》等具有反封建、民主性和愛國主義傾向、更接近群眾生活、適合時代要求的新劇目;皮黃音樂的曲調高亢朴實,不僅在板腔化結構上進一步得到發展完善,而且解決了男女分腔問題,使各個行當在唱腔上各自都能得到較好的戲劇性發揮;同時,在伴奏上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制,既有胡琴弦管等構成的「文場」,鼓板鑼鈸等構成的「武場」,也有兩者組合相輔相成的「場面」,緊密配合演員的唱念做打。正因如此,京劇至清末已一躍而成為全國最大的劇種。皮黃腔也並列於梆子腔、高腔、崑腔,成為我國近現代新興戲曲音樂的代表性聲腔。
B. 中國民族傳統音樂包括哪些,特點是什麼,是如何定義的
傳統音樂,綿延幾千年包含諸多審美品格,它是一定音樂思想特殊本質的集中體現,是音樂思想意識的結晶。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思維習慣,對其審美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當今的中國音樂中,不僅有著豐富的歷史資源,同時也有著豐富的民間傳統資源。這些資源是活著的傳統,它們吸引著中外學者們的興趣。根據中國傳統音樂理論,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可劃分成五個類別。
器樂音樂
中國的器樂音樂可以劃分成兩個類別:獨奏和合奏。獨奏音樂中再次劃分成弓弦、彈撥、吹管、打擊等類別。
同樣,合奏類音樂也可進一步劃分成弦索樂、絲竹樂、吹管樂、鼓吹樂和吹打樂。這五種合奏樂構成了中國傳統音樂中的精髓。
戲曲音樂
中國有三百多種地方戲曲劇種。這些劇種根據音樂的不同可劃分成四個類別:(1)皮黃腔;(2)梆子腔:(3)崑腔;(4)高腔。京劇屬於皮黃腔。
民歌
民歌是各類民間音樂的基礎。在中國,由於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存有豐富多彩的民歌。一般來說,中國民歌可以劃分成三大類別:(1)山歌;(2)小調;(3)勞動歌曲。
舞蹈音樂
中國的民間舞蹈也是種類繁多,風格各異。其中最流行的有(1)秧歌;(2)腰鼓;(3)跑旱船;(4)花燈;(5)採茶;等等。
C. 請問,什麼是文人音樂
文人音樂
指的是由歷代具有一定文化修養的知識階層人士創作或參與創作的傳統音樂。主要包括琴樂和詞調音樂。
1. 琴樂
即七弦琴音樂。歷代文人對七弱琴音樂的創造和發展的貢獻,主要表現在琴歌、琴曲、琴論和琴譜等四個方面。
琴歌是以琴來伴奏唱的一種體裁形式。琴與歌處於同等重要位置,由同一個演奏、演唱。歷代文人或是從民間音樂吸取養成分,進行改編;或是把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化作琴歌,抒發真情實感。
琴曲是沒有歌唱而只用琴來演奏的器樂曲。從現有記載看,其數量達3000多首,有曲譜傳承的有650多首,已被打譜演奏的有100多首。在琴曲音樂的發展過程中,歷代文人貢獻主要在於(1)創作琴曲,直抒胸臆;(2)傳承整理,形成多種琴派,如唐代就有吳聲、蜀聲之分、南宋有浙派,明初有江派、浙派,明代後期出現了虞山派、紹興派、江派,清工有廣陵派,近代有閩派、川派、山東諸城派等。
由歷代文人直接參與撰寫的古琴音樂理論是中國古代音樂理論的得要組成部分。其中涉及演奏、創作、琴律以及間樂美學等多方面的理論問題,為音樂理論之生要寶庫。
在古琴記譜法(減字譜)創制的過程中,以至對琴譜的搜集、整理、保存、出版等工作中,歷代文人也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2.詞調音樂
是配合著詞而歌唱的一處音樂體裁形式。文人對於詞調音樂的貢獻主要在於:一是擇腔、創調;一是詞調音樂的理論研究。
擇腔、創調是詞調的音樂的兩種創作方式。擇腔,亦稱倚聲填詞,即利用舊曲填入新詞,引舊曲之來源有:(1)來自外域或邊地;(2)來自民間;(3)從大麴、法曲中摘取其美聽而又獨立的一段來歌唱。在這此舊詞牌的運用與改造中,無論婉約派或豪放派的詞人,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創調,是自度曲呀自製曲。文人利用民間流傳的各種調素材,別創新的詞牌。此法發端於柳永,周邦彥亦能自度曲,但有意識地大量創作者當推姜夔(1155~1221),創作了《白石道人歌曲》,為詞東的發展作了多方面的探索與貢獻。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詞調音樂形成了令、引、近、慢等四種類型,以及攤破、減字、偷聲、促拍、犯調等變化形式,還有疊韻、聯章等結構形式。
對於詞調音樂的研究,歷來首推張炎(1248~1320),其著兒《詞源》對宋代詞調音的特徵作了較為全面的記述,成為珍貴的研究資料。此後,沈括《夢溪筆談》、王灼《碧雞漫志》,趙德麟《候鯖錄》等,均留下了得要資料。
文人音樂的共同特徵是創作過程的個體性、創作表達方式的書央性、音樂曲調的相對穩定性。
D. 什麼是傳統音樂五大類
中國傳統音樂」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採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徵的音樂,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流傳至今的古代作品,還包括當代作品。可見,傳統音樂包括「國樂」但不包括「新音樂」,但它們都是「中國音樂」。
傳統音樂是我國民族音樂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音樂與新音樂的區別並不在於創作時音的先後,而是在於其表現形式及風格特徵。如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漁舟唱晚》雖是近代音樂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屬中華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傳統音樂。相反,學堂樂歌、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樂形態特徵借鑒了西方音樂,故不是傳統音樂。
傳統音樂的劃分最早見於中國音樂研究所編寫的《民族音樂概論》,分為五大類: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和器樂,但大多院校在教學中把歌舞音樂並入民歌,於是就變成四大類:民歌、民族器樂、曲藝(即「說唱」)音樂、戲曲音樂。
中國傳統音樂主要分為四類:
1.民間音樂: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民間歌舞、說唱音樂、戲曲音樂(這些主要是人民大眾集體創作,反應的大眾生活勞動)
2.宮廷音樂:祭祀、宗廟音樂、朝會音樂、導迎音樂、宴樂。
3.文人音樂:古琴音樂(琴曲、琴歌)、詩詞吟誦調、藝術歌曲、文人創作樂曲。
4.宗教音樂:
一》佛教音樂,1》唱誦音樂(樊吶、偈贊儀規唱曲)2》器樂音樂。
二》道教音樂, 1》 韻腔(諷經腔、咒言腔、誦諾腔)2》器樂曲牌(正曲、耍曲、儀規曲)
三》基督教音樂。
四》薩滿教音樂。
六》民間宗教性祭祀音樂。
只有民族的才是國家的,中有本土的藝術是最值得傳承的,所以多花些時間關愛我們的文化,關愛我門的國家吧!
E. 中國漢族民間音樂傳統形式有哪些類別
漢族民歌的體裁分類是一種以民歌音樂的藝術樣式分類的方法。漢族民歌的體裁分為號子(包括搬運號子、船工號子、作坊號子等)、山歌(包括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等)和小調(包括謠曲、時調、風俗儀式歌曲、舞歌等)三大類別。漢族民歌的色彩區分類是一種以民歌音樂的地方分類的方法。
根據目前的研究成果,漢族各地區的民歌按照風格特徵可以分為西北、東北、中原、江淮、閩台、粵、江漢、湘、贛、西南、客家等區域。
(5)中國文人音樂類別擴展閱讀
西周時期,漢族就形成了完善的文化體系,即禮樂文化,周禮非常繁縟,據《周禮》有吉、凶、軍、賓、嘉五禮,樂在西周很重視,有專門職官管理,金文中也記有樂官。周代樂舞如《大武》為周武王克商所作。
周代的已有比較完善教育制度,如「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就是周代貴族的文化教育內容,中國最早的經典如《周易》、《尚書》、《詩經》、《周禮》、《樂經》(已佚)、《春秋》都產生這個時期,以及春秋時期的諸子學說等。
至漢武帝時(前141~前87在位)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於是以孔子、孟子代表的儒家思想成為統治思想,統治漢族古代思想與文化近2000年,同時,程度不同地影響著其他少數民族,甚至影響到中國相鄰的國家 。
F. 中國傳統音樂分類
「中國傳統音樂」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採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徵的音樂,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流傳至今的古代作品,還包括當代作品。可見,傳統音樂包括「國樂」但不包括「新音樂」,但它們都是「中國音樂」。
傳統音樂是我國民族音樂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音樂與新音樂的區別並不在於創作時間的先後,而是在於其表現形式及風格特徵。如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漁舟唱晚》雖是近代音樂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屬中華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傳統音樂。相反,學堂樂歌、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樂形態特徵借鑒了西方音樂,故不是傳統音樂。
傳統音樂的劃分最早見於中國音樂研究所編寫的《民族音樂概論》,分為五大類: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和器樂,但大多院校在教學中把歌舞音樂並入民歌,於是就變成四大類:民歌、民族器樂、曲藝(即「說唱」)音樂、戲曲音樂。
實際上,「民族音樂」、「傳統音樂」和「民間音樂」又是三個不同的概念:「民族音樂」包括傳統音樂和新音樂;而「民間音樂」只是傳統音樂的一個類別。且我國的民族音樂是非常豐富的,除了民間音樂,還包括宮廷音樂、宗教音樂和文人音樂。
杜亞雄先生則將中國傳統音樂分類如下: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其中民間音樂包括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民間歌舞、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文人音樂包括古琴音樂、詩詞吟誦調、文人自度曲;宗教音樂包括佛教音樂、道教音樂、基督教音樂、伊期蘭教音樂、薩滿教及其它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包括祭祀樂、朝會樂、導迎及巡幸樂、宴樂。
「戲曲」
戲曲「四大聲腔」
四聲腔,展輝煌,對戲曲,有影響;
崑山腔,經改良,藝術上,有開創。
弋陽腔,節奏強,加滾白,調高亢;
梆子腔,聲響亮,花苦音,巧用上。
皮黃腔,二合一,稱二黃,和西皮;
西皮腔,二黃抑,後發展,成京劇。
聲腔中以崑山腔、弋陽腔、梆子腔、皮黃腔為典型。
G. 中國古代文人音樂是怎麼樣的
文人音樂,與宮廷音樂、宗教音樂、民間音樂共同構成中國傳統音樂的總體,指的是由歷代具有一定文化修養的知識階層人士創作或參與創作的傳統音樂。主要包括琴樂和詞調音樂。
1. 琴樂
即七弦琴音樂。歷代文人對七弱琴音樂的創造和發展的貢獻,主要表現在琴歌、琴曲、琴論和琴譜等四個方面。
琴歌是以琴來伴奏唱的一種體裁形式。琴與歌處於同等重要位置,由同一個演奏、演唱。歷代文人或是從民間音樂吸取養成分,進行改編;或是把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化作琴歌,抒發真情實感。 琴曲是沒有歌唱而只用琴來演奏的器樂曲。從現有記載看,其數量達3000多首,有曲譜傳承的有650多首,已被打譜演奏的有100多首。在琴曲音樂的發展過程中,歷代文人貢獻主要在於
(1)創作琴曲,直抒胸臆;
(2)傳承整理,形成多種琴派,
由歷代文人直接參與撰寫的古琴音樂理論是中國古代音樂理論的得要組成部分。其中涉及演奏、創作、琴律以及間樂美學等多方面的理論問題,為音樂理論之生要寶庫。
在古琴記譜法(減字譜)創制的過程中,以至對琴譜的搜集、整理、保存、出版等工作中,歷代文人也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2.詞調音樂
是配合著詞而歌唱的一處音樂體裁形式。文人對於詞調音樂的貢獻主要在於:一是擇腔、創調;一是詞調音樂的理論研究。
擇腔、創調是詞調的音樂的兩種創作方式。擇腔,亦稱倚聲填詞,即利用舊曲填入新詞,引舊曲之來源有:
(1)來自外域或邊地;
(2)來自民間;
(3)從大麴、法曲中摘取其美聽而又獨立的一段來歌唱。在這此舊詞牌的運用與改造中,無論婉約派或豪放派的詞人,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創調,是自度曲呀自製曲。文人利用民間流傳的各種調素材,別創新的詞牌。此法發端於柳永,周邦彥亦能自度曲,但有意識地大量創作者當推姜夔(1155~1221),創作了《白石道人歌曲》,為詞東的發展作了多方面的探索與貢獻。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詞調音樂形成了令、引、近、慢等四種類型,以及攤破、減字、偷聲、促拍、犯調等變化形式,還有疊韻、聯章等結構形式。
對於詞調音樂的研究,歷來首推張炎(1248~1320),其著兒《詞源》對宋代詞調音的特徵作了較為全面的記述,成為珍貴的研究資料。此後,沈括《夢溪筆談》、王灼《碧雞漫志》,趙德麟《候鯖錄》等,均留下了得要資料。
文人音樂的共同特徵是創作過程的個體性、創作表達方式的書央性、音樂曲調的相對穩定性。 傳統音樂的總體.其創作主要包括;古琴音樂和詞調音樂
H. 中國傳統音樂的分類
中國傳統音樂簡介:我們在許多民樂CD中都可看到「國樂」二字,這「國樂」指的是從古代流傳下來,在近代又有所發展的屬於「國粹」的音樂,可見「國樂」的創作時間指的是古代; 」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採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徵的音樂,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流傳至今的古代作品,還包括當代作品。可見,傳統音樂包括「國樂」但不包括「新音樂」,但它們都是「中國音樂」。
傳統音樂是我國民族音樂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音樂與新音樂的區別並不在於創作時間的先後,而是在於其表現形式及風格特徵。如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漁舟唱晚》雖是近代音樂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屬中華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傳統音樂。相反,學堂樂歌、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樂形態特徵借鑒了西方音樂,故不是傳統音樂。
傳統音樂的劃分最早見於中國音樂研究所編寫的《民族音樂概論》,分為五大類: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和器樂,但大多院校在教學中把歌舞音樂並入民歌,於是就變成四大類:民歌、民族器樂、曲藝(即「說唱」)音樂、戲曲音樂。
實際上,「民族音樂」、「傳統音樂」和「民間音樂」又是三個不同的概念:「民族音樂」包括傳統音樂和新音樂;而「民間音樂」只是傳統音樂的一個類別。且我國的民族音樂是非常豐富的,除了民間音樂,還包括宮廷音樂、宗教音樂和文人音樂。
杜亞雄先生則將中國傳統音樂分類如下: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其中民間音樂包括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民間歌舞、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文人音樂包括古琴音樂、詩詞吟誦調、文人自度曲;宗教音樂包括佛教音樂、道教音樂、基督教音樂、伊期蘭教音樂、薩滿教及其它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包括祭祀樂、朝會樂、導迎及巡幸樂、宴樂。
「戲曲」
戲曲「四大聲腔」
四聲腔,展輝煌,對戲曲,有影響;
崑山腔,經改良,藝術上,有開創。
弋陽腔,節奏強,加滾白,調高亢;
梆子腔,聲響亮,花苦音,巧用上。
皮黃腔,二合一,稱二黃,和西皮;
西皮腔,二黃抑,後發展,成京劇。
聲腔中以崑山腔、弋陽腔、梆子腔、皮黃腔為典型。
I. 中國的傳統音樂分為哪幾類
中國傳統音樂在學界被分為4個部分,分別是宮廷音樂、宗教音樂、文人音樂和民間音樂。
1、宮廷音樂:
一般認為,到1912年清王朝結束以後,宮廷音樂就退出了歷史舞台;但田青認為其實在清朝中後期宮廷音樂就已經成為了擺設,從故宮珍寶館里所藏的金編鍾就可以看出。
作為禮器象徵的金編鍾,根本無法敲出樂音來。此外,從廣義上講,宮廷音樂也包括孔廟的祭孔音樂這類的禮樂,而這部分音樂現今仍有延續。
2、宗教音樂
我國古代的宗教音樂主要包括佛教音樂和道教音樂。不同的宗教音樂相互學習,相互影響,存在很多交叉、相似的部分。
在近代,隨著佛教、道教的衰落,佛教音樂和道教音樂也逐漸衰落。北京智化寺所存宗教音樂,包括樂譜、樂器、樂僧,可以作為我國宗教音樂的典型代表。目前,智化寺的音樂已經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3、文人音樂
真正的文人音樂其實只有古琴音樂。古琴,又稱琴、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的撥弦樂器,也是古代文人士大夫進行音樂活動的主要樂器,甚至有「左琴右書」的說法。
近代,隨著這一階層的消失,以古琴音樂為代表的文人音樂也幾近消失殆盡。在上世紀50年代,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曾在全國范圍內做過一次普查,當時全國6億人口中會彈古琴的人竟不足百名。因此,文人音樂相比其他傳統音樂來說衰落得最為嚴重。
不過,「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2003年古琴成功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後,古琴音樂在新世紀又迎來了一片新天地。
4、民間音樂
民間音樂可以分為民歌和民族樂器兩大類,現代舞台上很多所謂的民歌,准確的說法應該是「民族風格的創作歌曲」。真正的民歌是來自底層的,一般沒有具體的創作者,代代相傳、口口相傳,最真實地表達了人民尤其是底層人民的喜怒哀樂。
(9)中國文人音樂類別擴展閱讀:
傳統音樂現狀
中國傳統音樂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近百年來遭遇了和傳統文化同樣的命運。田青說,中國的音樂曾影響了整個亞洲,日本、韓國至今有所保留,而在中國卻逐漸沒落,甚至被遺忘。
在當下的音樂教育領域,西方音樂完全占據主導地位,中國傳統音樂大多隻存在於鄉間的舞台上,苟延殘喘。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反思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近些年逐漸興起的非遺保護項目,讓包括古琴藝術在內的中國傳統音樂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當中。
J. 我國的傳統音樂是怎麼劃分的包含哪些范疇
中國傳統音樂在學界被分為4個部分,分別是宮廷音樂、宗教音樂、文人音樂和民間音樂。
1、宮廷音樂:
一般認為,到1912年清王朝結束以後,宮廷音樂就退出了歷史舞台;但田青認為其實在清朝中後期宮廷音樂就已經成為了擺設,從故宮珍寶館里所藏的金編鍾就可以看出。
作為禮器象徵的金編鍾,根本無法敲出樂音來。此外,從廣義上講,宮廷音樂也包括孔廟的祭孔音樂這類的禮樂,而這部分音樂現今仍有延續。
2、宗教音樂
我國古代的宗教音樂主要包括佛教音樂和道教音樂。不同的宗教音樂相互學習,相互影響,存在很多交叉、相似的部分。
在近代,隨著佛教、道教的衰落,佛教音樂和道教音樂也逐漸衰落。北京智化寺所存宗教音樂,包括樂譜、樂器、樂僧,可以作為我國宗教音樂的典型代表。目前,智化寺的音樂已經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3、文人音樂
真正的文人音樂其實只有古琴音樂。古琴,又稱琴、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的撥弦樂器,也是古代文人士大夫進行音樂活動的主要樂器,甚至有「左琴右書」的說法。
近代,隨著這一階層的消失,以古琴音樂為代表的文人音樂也幾近消失殆盡。在上世紀50年代,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曾在全國范圍內做過一次普查,當時全國6億人口中會彈古琴的人竟不足百名。因此,文人音樂相比其他傳統音樂來說衰落得最為嚴重。
不過,「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2003年古琴成功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後,古琴音樂在新世紀又迎來了一片新天地。
4、民間音樂
民間音樂可以分為民歌和民族樂器兩大類,現代舞台上很多所謂的民歌,准確的說法應該是「民族風格的創作歌曲」。真正的民歌是來自底層的,一般沒有具體的創作者,代代相傳、口口相傳,最真實地表達了人民尤其是底層人民的喜怒哀樂。
(10)中國文人音樂類別擴展閱讀:
傳統音樂現狀
中國傳統音樂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近百年來遭遇了和傳統文化同樣的命運。田青說,中國的音樂曾影響了整個亞洲,日本、韓國至今有所保留,而在中國卻逐漸沒落,甚至被遺忘。
在當下的音樂教育領域,西方音樂完全占據主導地位,中國傳統音樂大多隻存在於鄉間的舞台上,苟延殘喘。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反思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近些年逐漸興起的非遺保護項目,讓包括古琴藝術在內的中國傳統音樂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