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音樂歷史之最()
中國音樂之最
1.中國創辦的第一支軍樂隊
1899年,袁世凱在天津接受了德籍顧問的建議而組建。這個樂隊大概二十個人,所用的樂器和外國行伍中的銅管樂隊一樣,曾為慈禧演奏。
2.中國現存的最早的軍樂隊
清華大學軍樂隊,始創於1916年,至今仍活躍在業余管樂界。(待續)
3.中國最早的小提琴製造廠
1949年6月1日,我國建起了第一家小提琴廠——新中國樂器廠(即北京提琴廠)。後來,上海、天津、廣州、營口和蘇州等城市也相繼建立了小提琴廠。現在,樂器科研部門已開始採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已使我國的小提琴生產水平大大提高。
4.中國第一座本民族音樂家銅像
1982年11月27日,上海音樂學院塑立的該院創建人蕭友梅的半身銅像。蕭友梅,1884年生在廣東中山縣;1901年考入日本東京高等師范附中,兼讀於東京音樂學校;1912年赴德國萊比錫音樂學院,學習音樂理論和作曲;1920年回國後,在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北京藝專任教;1927年在上海籌建國立音樂學院(即現在的上海音樂學院),並任教授、教務主任、院長等職。九·一八事變後,蕭友梅組織了「抗日救國會」,鼓勵全校師生創作愛國歌曲。他創作的《國恥歌》、《國難歌》等在當時都有一定的影響。
5.中國最早的說唱音樂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的《成相篇》。《成相篇》的音樂形式取材於民間說唱和歌謠,共分三個樂章。「相」是一種由舂米或築堤的勞動工具發展而成的打擊樂器,用以擊節說唱。「成相」是當時民間流傳的一種說唱、歌謠形式,後來發展成詩歌形式。全篇四句一韻,按一定的節奏朗讀,無固定的曲調,其節奏類似快板。作品大多宣傳為君治國之道,間雜有歷史故事,對當時的現實也有所批判。
6.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音樂機構
漢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所設立的樂府。「樂府」如同現代的歌詠團,協律都尉是該機構的最高業務領導人。樂府專業工作者將從趙、秦、楚等地區收集來的地方民歌進行整理、加工,然後由協律都尉譜成新曲,教給樂人歌唱,供宮遷帝後王妃、公伐將相等人觀賞。「樂府」最繁盛時人員達800多人,他們大多是一流的音樂家、文學家和民間藝人。這種音樂機構是漢代經濟水平發展到一定高度的背景下,文化相隨發展的產物。
7.中國最早的對外音樂文化交流
西周周穆王十三年(約公元前989年)。當時,周穆王親自率領一支龐大的歌樂隊西行,一直到達與黑海相連的黑湖,全程往返約35000多里。這支樂隊每到一處,就與當地的部落首領互贈禮品並舉行盛大的演出。現在的傀儡戲、皮影戲、雜技等,就是那時傳入我國的。在交通很不發達的情況下,周穆王率隊不辭辛勞,跋山涉水,為發展中西方音樂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率領的這支龐大的歌樂隊成為我國最早出國訪問的音樂團體。
8.中國最早的器樂演奏比賽
唐朝貞元年間(公元785—805年)在京城長安舉行的琵琶比賽。當時,長安的東街和西街搭起了兩座綵樓,在東街綵樓上的琵琶手是來自西域的康國人康昆侖,他是宮廷琵琶演奏家,號稱「琵琶第一手」;在西街綵樓上的是化妝成少女的琵琶演奏家段善本。據《憶樂府雜錄》中記載,比賽開始後,康昆侖彈了一曲《羽調錄要》後,段善本立即移到「楓香調」彈奏,結果康昆侖為段善本的彈奏所傾倒,乃拜段為師。
9.中國古代最早的音樂學校
西周時期(公元前11世紀——前8世紀)的「大司樂」,它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當時統治階級很重視音樂,把音樂看作是統治國家的重要工具。「大司樂」作為周朝的音樂機構,掌握著音樂教育和執行禮樂的職能,它的培養對象主要是王室和貴族的子弟,也有一些是從民間選拔出來的優秀音樂人才。學習內容主要為音樂美學、演唱和舞蹈;學時為7年,從13歲開始學習,20歲畢業;學生人數達1400餘人,其中音樂教師(樂工)有600多人,可稱得上是一所師資雄厚、機構完備的音樂學校。
10.最早傳入中國的古鋼琴
1600年來中國傳教的義大利學者利瑪竇(1552—1610)獻給萬曆皇帝的貢品。這架鋼琴是17世紀義大利製造的一種長方形琴身的慶巴羅古鋼琴,進貢時名為「鐵弦琴」,又稱西琴、雅琴或72弦琴。與此同時,利瑪竇還向我國樂師介紹了8首用古鋼琴演奏的歐洲教會樂曲。
Ⅱ 曲藝音樂的歷史可追溯到什麼時期
曲藝音樂的歷史可追溯到戰國時期的《成相篇》。但一般認為唐代寺院里的變文講唱才標志著說唱音樂的正式形成,宋代以後說唱音樂發展很快,出現了陶真、涯詞、鼓子詞、唱賺等曲種,尤其是諸宮調,在金元時期已具有很高的成就。著名的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所用曲調有400個,可見宮調之盛行。曲藝音樂除唱腔音樂外,還有伴奏音樂,各曲種都有自己的特色樂器,河南墜子的主要樂器是墜胡。
陶號角
Ⅲ 中國音樂的起源
中國音樂的起源與發展
琴的概念和緣起
琴作為樂器的總稱,是人們用以表達感情的最重要的藝術工具。或者,換一種說法,所謂琴也就是樂器,是一種能奏出音樂的工具。關於琴的緣起,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原始社會時期。樂器的歷史也隨同人類歷史發展一樣,有著自身存在、發展的規律。中國是一個有五千年悠久的歷史的文化古國,其樂器的最初形式,由於沒有詳盡的文字記載,只能依靠出土文物以及遺留下來的極少的文字記載,從而得以某種程度上的認識。
在原始時期,伴隨著智慧的發展,人類開始使用了工具,而大量工具的使用,又啟發了人們的智慧。這種直接或間接的作用,使得人類的祖先就在生產勞動中萌發了樂器這一最初的創造。例如:人們喝水時利用某種果殼飲水直接用嘴飲水更為方便,於是就造出了瓶、碗等器皿。
與此相仿,人類不僅利用嗓音歌唱,而且在竹管上鑿出孔或者張弦撫弄以奏出奇妙的聲音來伴奏游戲,於是就產生了樂器。
「音」在商代甲古文中和言語的「言」是一個字,言在甲古文中是單管樂器的象形字,下邊是口,上邊是一支豎立的古代簫管,用嘴吹簫管而發音,這就是言的本意,這正反映出遠古時代原始人類的音樂(歌唱)和語言是密不可分的。
「樂」字在甲古文中其形如木上張弦,也是琴瑟之類的弦樂器的象形。音和樂兩字的含意相近,在戰國末期的《呂氏春秋*大樂篇》中便已經連用:「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
古代中國的帝堯時代就有了《擊壤歌》,其歌詞大意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掘井而飲,耕田而食」。這里的「壤」就是指大地。人們在沒有樂器出現的時候,大地被當作了可以發聲的樂器,在生產勞動中一邊擊地,一邊唱歌。不難推測,這種勞作下的「擊壤」實際上已起到了伴奏的作用。同時,「擊壤歌」也說明了樂器的緣起與人類的生產勞動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是生產勞動創造了樂器。
中國古代的樂器,最早的可以說是土鼓。《禮記*明堂經》記載:「土鼓,蕢桴,伊耆氏之樂也。」「夏後氏之足鼓。」以上記載說明了最初土鼓的形式。
磬,是古代石制的一種打擊樂器。甲古文中專場磬字左半像懸石,右半像手執槌敲擊。
磬起源於某種片狀石制勞動工具,形制在後代有多種變化,以致從石制進一步有了玉制、銅制的磬。
鍾,是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遺物。商代以來的鍾為銅制,多為大、小三枚組合起來的編鍾,成為按一定音列組成的樂器。
塤,是古代的一種泥土製作的吹奏樂器,考古發現的最早的塤為陶制,是橄欖形、圓形、橢圓形、魚形、平底卵形。有一音孔、二音孔、三音孔、五音孔等多種。後代的塤主要用於宮廷雅樂,民間也有流傳。
關於弦樂器,由於沒有有關文獻的記載或文物的證明,只有存疑。
當代世界上已有樂器幾萬種,但意的說來,原始社會樂器的創造與發展是當今樂器迅猛發展的根緣。而原始樂器的發展也遵循著一定的客觀規律,即:形式上由不定型到定型;種類上由少到多;音律上由不定音到固定音;由不相聯屬的單音到有一定高低關系的音列。若把樂器分類,大致可分為:管樂器、彈撥樂器、拉弦樂器、打擊樂器。
Ⅳ 流行音樂創作太難,為何中國音樂需要追溯一下歷史
題/古風歌曲被批?流行音樂創作太難?中國音樂或許需要追溯一下歷史
音樂作為精神層面的需求,以其多樣性滿足著不同人群所需。而流行音樂之所以流行一時且傳唱千古,不僅是因為迎合人民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在每個時代,植根於特有的文化土壤之中,也有著明確時代印記的音樂表現形式和文化內核。古代音樂與文學藝術密不可分,漢唐樂府、唐詩宋詞之中孕育著豐富多彩的古代音樂文化。
傳統文化的復興是民族之幸,是民族文化的覺醒,中華文化幾千年來一直影響世界,今天也要這樣,但是我們經歷過文化斷代,要復興起來著實很難,以至於出現了一些所謂“不倫不類”的作品,這些作品遭到批判是肯定的,這一點也是不可否認的,但不能以此否定整個文化生態。
在浮躁的現代社會,要形成有真正生命力的民族音樂,需要真正理解中國音樂的核心內涵。作為當今世界上溯源最久遠的東方古老音樂文化的代表,古代音樂應當被現代社會所學習和吸收。
希望復興古文化的夥伴們能夠毅力前行,再接再厲,讓中國傳統文化徹底擺脫“糟粕”的影子,讓那些瞧不起傳統文化的人能夠認清自己的民族歷史。
Ⅳ 中國音樂的歷史
中國音樂,文獻一般追溯到黃帝時代,據考古發現,中國音樂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豐富的音樂文化。
中國音樂曾經對中國周邊地區的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從孔子傳六藝到唐代的胡琴再到近代的西方音樂,中國音樂又在吸收外來音樂要素的過程中不斷充實發展。
中國素號「禮樂之邦」,古代音樂在人格養成、文化生活和國家禮儀方面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孔子提出「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學習步驟。
(5)中國音樂可以追溯到擴展閱讀:
中國音樂從很早已經掌握七聲音階,但一直偏好比較和諧的五聲音階,重點在五聲中發展音樂,同時將中心放在追求旋律、節奏變化,輕視和聲的作用。中國音樂的發展方向和西方音樂不同,西方音樂從古希臘的五聲音階,逐漸發展到七聲音階,直到十二平均律。
從單聲部發展到運用和聲。所以西方音樂如果說像一堵厚重的牆壁,上面輪廓如同旋律,磚石如同牆體,即使輪廓平直只要有和聲也是牆,正像亨德爾的某些作品。
中國音樂則不同,好像用線條畫出的中國畫,如果沒有輪廓(旋律)則不成其為音樂,但和聲是可有可無的。所以從未接觸中國音樂的西方人聽中國音樂「如同飄在空中的線」,而從未接觸西方音樂的中國人則覺得西方音樂如同「混雜的雜訊」。
Ⅵ 戲曲音樂的可以追溯到什麼時期
戲曲音樂的萌芽,可追溯到先秦時期的樂舞、俳優;漢魏時期的百戲、角抵戲;隋唐時期的代面、撥頭、踏搖娘、參軍戲等包含音樂成分的綜合型表演藝術。至宋金時代,在說唱音樂唱賺、諸宮調,以及歌舞大麴等傳統音樂形式基礎上形成的雜劇、南戲音樂——北曲和南曲,標志著戲曲音樂正式確立並走向成熟。
Ⅶ 中國音樂歷史分哪些時期和其特點
一、區分:
1.以年代之分的主線:趙,衛之音,俗稱靡靡之音也。其發展在戰國時代,趙、衛二國。通俗的說就是現代的流行音樂。不過極美,屬於古代典型貴族音樂這類。其餘的從遠古一直到近代中國的都是以正統音樂為主;現代中國發展的音樂就有西方元素的引入,這里的元素指的是思想,其具代表性的就是上海,最終發展至港台地區演變為現在的流行音樂;再一個就是當代中國上世紀80年代年以前的革命歌曲,直至今日的從革命歌曲到流行音樂的演變。
2.以地區之分為主線:京劇,越劇,閩劇,川劇,花燈,黃梅戲,二人傳,信天游等等在中國各個省市都有自己的獨特音樂,具體的可以詳細查查。
3.樂器之分:相信你知道的樂器比我知道的還多還懂。就我來說,除了傳統的那些樂器以外特別愛聽的還有這幾類,馬頭琴(還是馬尾琴,蒙古的)、葫蘆絲(傣族)、手鼓(新疆)等等名族樂器。
二、特點:多以地區之分差別最大(根本原因:經濟發展)。各個年代的發展多受當時的政治局面(影響文化發展方向)、經濟狀況(影響休閑需求)以及皇帝愛好(以傾國之力影響格局)的影響頗多。
Ⅷ 中國音樂史可以追溯到8000多年的依據是什麼
要說到音樂文化就不得不說到賈胡骨笛的發現。。。。。。
賈湖骨笛是中國發現的最早的吹奏樂器。賈湖骨笛的出土,是我國音樂考古學界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國音樂文化有九千年文明史的最直接有力的佐證.從已發掘的實物看,其形制極為固定,製作十分規范,實質較好,表現力極強,多數音域可達兩個八度以上.
賈湖骨笛是迄今為止中國考古發現的最古老的樂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 該骨笛是用鶴類尺骨管製成。磨製精細,7孔。在第六孔與第七孔之間有一小孔,經測音可以發兩變音,應為調整第七孔發音而鑽的調音孔。值得注意的是,該墓出土有兩件形制相似的骨笛。據測音研究,它們是一雌一雄,印證了中國自古雌雄笛的傳統。 此笛經試奏,證明是一種豎吹骨笛,也是後世豎笛或洞簫類樂器的祖型。當時的人們利用此笛吹奏出有節奏的音符,以此表達對生活的感受和對神靈的尊敬;現代音樂家們使用此笛仍能吹奏五聲階的曲子《小白菜》。 用鶴的尺骨製成,多為七孔,取其中保存完整者,用豎吹方法測試,可奏出六聲音階的樂音。此遺址骨笛是世界上發現年代最早、至今尚可演奏的樂器,反映了我國史前音樂文明的高度發達。經過探索,音色明亮、古樸,有著原始風格的古樂之聲已經從賈湖骨笛「散入」現代人的耳鼓。 「它有兩個八度的音域,並且音域內半音階齊全。這意味著賈湖骨笛不僅能夠演奏中原傳統的五聲或七聲調式的樂曲,而且能夠演奏富含變化音的少數民族或外國的樂曲。」李宏說,「這種實踐,讓我們清楚了賈湖骨笛在音樂文化中所具有的意義。賈湖骨笛已經具備七音階甚至變化音級,而與之同時期的其他旋律樂器卻處於三聲以內的音域范圍,而七音階的產生,無疑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而我們的實踐,強烈沖擊了曾經認定的傳統音樂以五聲為主幹的觀點,也讓我們折服於史前先民那不可思議的創造力!」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212174840.html
Ⅸ 從考古的文物看中國音樂文明的歷史源頭至少可以追溯到哪個時代
我覺得至少可以追溯到6000年以前
Ⅹ 中國音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8000年左右的依據是什麼
其中依據之一的是大型綜藝節目《國家寶藏》中介紹的賈湖骨笛。它出土於距今版7800年~9000年的同時期最權為豐富的史前聚落遺址河南賈湖遺址,1986年至1987年,這里先後出土了20多支骨笛。笛孔有5、6、7、8之別,大多數骨笛仍為7孔。賈湖骨笛是我國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樂器實物。而且賈湖骨笛不只是中國年代最早的樂器實物,更被專家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實驗證明,賈湖骨笛不僅能夠演奏傳統的五聲或七聲調式的樂曲,而且能夠演奏富含變化音的少數民族或外國樂曲。它的出土,改寫了先秦音樂史乃至整部中國音樂史,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地位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