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的傳統音樂分為哪幾類
中國傳統音樂在學界被分為4個部分,分別是宮廷音樂、宗教音樂、文人音樂和民間音樂。
1、宮廷音樂:
一般認為,到1912年清王朝結束以後,宮廷音樂就退出了歷史舞台;但田青認為其實在清朝中後期宮廷音樂就已經成為了擺設,從故宮珍寶館里所藏的金編鍾就可以看出。
作為禮器象徵的金編鍾,根本無法敲出樂音來。此外,從廣義上講,宮廷音樂也包括孔廟的祭孔音樂這類的禮樂,而這部分音樂現今仍有延續。
2、宗教音樂
我國古代的宗教音樂主要包括佛教音樂和道教音樂。不同的宗教音樂相互學習,相互影響,存在很多交叉、相似的部分。
在近代,隨著佛教、道教的衰落,佛教音樂和道教音樂也逐漸衰落。北京智化寺所存宗教音樂,包括樂譜、樂器、樂僧,可以作為我國宗教音樂的典型代表。目前,智化寺的音樂已經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3、文人音樂
真正的文人音樂其實只有古琴音樂。古琴,又稱琴、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的撥弦樂器,也是古代文人士大夫進行音樂活動的主要樂器,甚至有「左琴右書」的說法。
近代,隨著這一階層的消失,以古琴音樂為代表的文人音樂也幾近消失殆盡。在上世紀50年代,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曾在全國范圍內做過一次普查,當時全國6億人口中會彈古琴的人竟不足百名。因此,文人音樂相比其他傳統音樂來說衰落得最為嚴重。
不過,「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2003年古琴成功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後,古琴音樂在新世紀又迎來了一片新天地。
4、民間音樂
民間音樂可以分為民歌和民族樂器兩大類,現代舞台上很多所謂的民歌,准確的說法應該是「民族風格的創作歌曲」。真正的民歌是來自底層的,一般沒有具體的創作者,代代相傳、口口相傳,最真實地表達了人民尤其是底層人民的喜怒哀樂。
(1)中國傳統文化音樂的三種境界擴展閱讀:
傳統音樂現狀
中國傳統音樂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近百年來遭遇了和傳統文化同樣的命運。田青說,中國的音樂曾影響了整個亞洲,日本、韓國至今有所保留,而在中國卻逐漸沒落,甚至被遺忘。
在當下的音樂教育領域,西方音樂完全占據主導地位,中國傳統音樂大多隻存在於鄉間的舞台上,苟延殘喘。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反思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近些年逐漸興起的非遺保護項目,讓包括古琴藝術在內的中國傳統音樂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當中。
❷ 1我國傳統音樂的五大類分別是什麼請說出中國民歌的藝術特點及民歌與其他民歌音樂的關系分別是什麼
一共找到這么多,隨便抄些,老師不看,她在報復我們
第一題
傳統音樂的劃分最早見於中國音樂研究所編寫的《民族音樂概論》,分為五大類: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和器樂,但大多院校在教學中把歌舞音樂並入民歌,於是就變成四大類:民歌、民族器樂、曲藝(即「說唱」)音樂、戲曲音樂。
實際上,「民族音樂」、「傳統音樂」和「民間音樂」又是三個不同的概念:「民族音樂」包括傳統音樂和新音樂;而「民間音樂」只是傳統音樂的一個類別。且我國的民族音樂是非常豐富的,除了民間音樂,還包括宮廷音樂、宗教音樂和文人音樂。
杜亞雄先生則將中國傳統音樂分類如下: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其中民間音樂包括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民間歌舞、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文人音樂包括古琴音樂、詩詞吟誦調、文人自度曲;宗教音樂包括佛教音樂、道教音樂、基督教音樂、伊期蘭教音樂、薩滿教及其它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包括祭祀樂、朝會樂、導迎及巡幸樂、宴樂。
中國民族音樂的特點
首先,從音樂的構成上來說,中國音樂是以五聲調式為基礎的音樂。所謂五聲調式,是由指宮、商、角、徵、羽這五個音組成的調式,類似於現在簡譜中的「1、2、3、5、6」。民族音樂中的六聲調式和七聲調式是在五聲調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其次,在音樂的表現形式上,中國音樂注重音樂的橫向進行,即旋律的表現性。與中國的書法、繪畫等藝術一樣,在藝術風格上,中國音樂講究旋律的韻味處理,強調形散神不散。傳統的中國音樂作品在旋律進行上常常以單旋律的方式進行,對和聲的運用較少。
民歌即民間歌曲,是勞動人民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而集體創作的一種藝術形式。源於人民生活,又對人民生活起廣泛深入的作用。在群眾口頭的代代相傳中,不斷得到加工。音樂語言簡明洗練,音樂形象鮮明生動,表現手法豐富多樣。有多種體裁和形式,主要為勞動號子、山歌、小調、長調和多聲部歌曲。我國民歌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在遠古的原始社會,常與樂舞結合在一起,如傳說中葛天氏之樂的八首歌。現存《詩經》中的國風,是西周到春秋中葉十五個地區的民歌歌詞。這以後的《楚辭》、漢樂府、唐曲子,直至明清小曲,或者源於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民歌,或者本身就是民歌。在近現代的革命斗爭生活中,人民又創作了許多優秀的新民歌,有的在原有曲調上填上新詞,有的在音樂上也有相應的發展。由於我國民族眾多,幅員遼闊,各民族各地區的民歌也各具特色,絢麗多彩,又共同成為我國音樂文化發展的基礎。各種音樂藝術形式,器樂、歌舞、曲藝、戲曲常從中吸收營養,並轉而促使它加工提高。專業音樂創作也常以它為素材,或原曲引用,或摘取片段,或吸取其音調,加以發展創造。
中國民族音樂分為:民間歌曲、民間歌舞音樂、民間器樂、民間說唱音樂和民間戲曲音樂。
分類的話,我想你想知道的應該是民間歌曲的分類。
我國民間歌曲的分類可以從很多角度進行分類,從功能、體裁和題材都有不同的分類方法,而且不同的民族也有各自的方法。
漢族民歌的分類方法可以分為:山歌、號子和小調三大類。
山歌:旋律悠揚,如信天游、花兒等都是山歌
號子:節奏性強,旋律性較弱。在勞動時演唱,有船工號子、搬運號子等等
小調:旋律婉轉,如沂蒙山小調,茉莉花等等。
少數民族的民間歌曲分類也有很多:
如蒙古族民歌可以分為:長調和短調
藏族民歌按體裁分類有:酒麴、扎年彈唱、歌舞歌曲、情歌、勞動歌、兒歌、歌、山歌和婚禮歌等
還有很多其他的分類,以上是簡單介紹,如果想知道可以再提問。
第二題
康定情歌
康定情歌的民歌體裁是山歌
民歌《康定情歌》「西部歌王」王洛賓於1996年去世後,1997年4月1日,四川《甘孜日報》刊登了郭昌平研究《康定情歌》的文章,認為《康定情歌》非王洛賓所作,而是由他人收集、作曲家江定仙鋼琴配曲、歌唱家喻宜萱演唱的。與此同時,還懸賞一萬元尋找原作者。由此,中國第一情歌《康定情歌》著作權引發爭議。後來經過他不懈努力和研究,最近找到了《康定情歌》最早的收集者--吳文季。
中國的民歌經過千百年來的積累,浩如煙海,按體裁形式,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山歌、小調、勞動號子。山歌比如:康定情歌,牧歌。小調比如:茉莉花,天黑黑。勞動號子比如:川江號子,黃河船夫曲等等。
風格上,小調:委婉流暢、細膩優美。號子:鏗鏘有力、粗獷豪放。山歌: 高亢嘹亮、自由舒展。
山歌中國民歌的基本體裁之一。流傳分布極廣,蘊藏也極為豐富。一種看法認為,凡是流傳於高原、山區、丘陵地區,人們在各種個體勞動如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間歌會上為了自慰自娛而唱的節奏自由、旋律悠長的民歌,就是通常所說的山歌。另一種看法認為,從體裁特徵而言,草原上牧民傳唱的牧歌、贊歌、宴歌,江河湖海上漁民唱的漁歌、船歌,南方一些地方婚儀上唱的「哭嫁歌」,也都應歸屬於山歌。因為它們同樣具有在個體勞動中詠唱,歌腔自由舒展,自娛自慰等基本特徵。一般來說,這種廣義的山歌概念更有助於我們對山歌體裁藝術特色的理解。
中國山歌的流傳分布主要集中在內蒙古高原、西北黃土高原、青海高原、新疆高原、西南雲貴高原、秦嶺大巴山區、大別山區、武夷山區、西藏高原一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傳播區及其品種有:內蒙古草原的各種「長調」歌曲,晉、陝、內蒙古西部的「信天游」「山曲」「爬山調」,寧、甘、青地區漢、回等族的「花兒」,新疆各民族的「牧歌」,陝南、川北的「姐兒歌」「茅山歌」「背二哥」,大別山區的「慢趕牛」,江浙一帶的「吳山歌」,贛、閩、粵交匯區的「客家山歌」、雲、貴、川交界地帶的「晨歌」(又名「神歌」)、大定山歌、彌渡山歌及各族山歌、各藏族聚居區的「藏族山歌」及廣西的各族山歌等。
第三題
音樂素養的重要性主要是體現在素質教育中,現在很多學校特別是中學音樂課有就猶如沒有一樣,一邊在課程中編排音樂課,一邊又被文化課占據。
音樂教育與思想道德素質,音樂教育與情意素質 ,音樂教育與智能素質,以及音樂教育與身心健康素質,這些都是音樂素養的重要體現。音樂教育與思想道德素質:學生高尚道德道德品質的形成及人生 觀、世界觀的確立,需要精心培育和塑造,而音樂教育是塑造的重要手段,能給學生以精神影響與滋養。音樂教育與情意素質:音樂的集中性、精微性、表現性及形象性,要求 學生具備非智力因素的諸要素,從而形成一種堅韌不拔的情意品質,這種品質會賦予他們對學習的高度自覺性 和責任心,使學生會思維、會求知、會生存,對他們以後事業和人生有很大的幫助。音樂教育與智能素質:在 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基礎上,提高學生理解力、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創造力。演奏時手指動作越復雜, 越靈活,越嫻熟,對大腦神經系統越有聯系和得到鍛煉,使大腦靈敏、聰慧。同時,訓練學生「音樂的耳朵」 ,能聽懂音樂,感受音樂的美,開闊學生的視野,能獲得和追求美好的事物。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 ,更有利於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為培養學生的智能素質打好基礎。音樂教育與身心健康素質: 跳健美舞,做健美操,隨著起伏的旋律,歡快的節奏,中學生身心都得到愉悅 和鍛煉。另外,練習歌唱時,做平緩的胸腹深呼吸運動,能鍛煉肺活量,對心、肺都有保健和按摩作用。尤其 是大合唱,優美的歌聲,使學生凈化心靈,陶冶情操,不僅能培養學生一種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更能 鍛煉學生有一個身心健康的體魄。
總之,學生的音樂教育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刻不容緩。現代教育越來越需要生動活潑,生氣勃勃,充滿創 造性和娛樂性的教育形式。越來越需要將音樂教育引入德、智、體、勞諸育之中,來完成對中學生人格的塑造 。重視音樂教育,是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得到充分、自由全面發展的關鍵。是實現教育現代化,培養跨世紀 建設人才的關鍵。因此,音樂教育是中學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需要加強與提高層次。
作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樂教育,它對於陶冶情操、品行修養、樹立正確的審美觀起到獨特的作用。音樂學科除了教學生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歌唱知識和技能外,還有一個教學任務就是音樂欣賞。即審美教育.它包括純正的審美趣味,正確的審美觀點和高尚的審美理想。這種審美教育有賴於美的陶冶,「這種陶冶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無意識的影響作用,具有很強的內化力。」
通過對中外音樂名作的欣賞分析,充實學生的音樂感性認識,豐富音樂知識,開闊音樂視野,提高音樂鑒賞的審美能力,同時為進一步學習音樂史論和其它專業課程打下良好的基礎.
美國著名現代音樂家艾倫•科普蘭在《怎樣欣賞音樂》一書中說:「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樂,再也沒有比傾聽音樂更重要的了,什麼也代替不了傾聽音樂。」音樂欣賞不同於一般的認識活動,音樂欣賞的基本性質是感性的,因為在這項活動中,欣賞者的首要目的是通過聽覺去獲得體驗而不是藉助理性去求得認識。因此,音樂聽覺欣賞是一種最直接、最普通的音樂審美活動。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它來獲得美的享受。我們打開音響或走進音樂廳的大門,最終的目的都是讓自己在輕松的狀態下獲得對音樂的聽覺快感和美的體驗。倘若人人都刻意去追尋音樂所隱含的思想感情,作曲家當時創作的心態或是要聆聽出旋律、節奏及音色,那麼我想可能不會有人再去「聽」音樂了。音樂藝術的重要傳播方式是聲音,聲音只為聽覺而存在,人們只有通過聆聽音樂才能品賞音樂、理解音樂。
正如卡爾•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對於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但正是這樣一種看似簡單的行為,人的一種感性的體驗活動,卻需要人們長期的知識、觀念、趣味等諸多因素的積累,與其說音樂欣賞是一個聽的過程,還不如說是人的綜合素養不斷提升的過程。
第四題 開設音樂輔修專業的意義
音樂欣賞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影響
(一)通過音樂欣賞課培養學生認識美、發現美的能力
音樂是一門特殊藝術,它既能細膩准確地反映人的情感,又能開啟學生智力和大腦思維。音樂教學是全面豐富的,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們唱歌,還要講授基本樂理知識,讓他們用音樂的語言去欣賞和學習音樂,並激發其去主動地追求美、感受美。如在欣賞中國交響樂《梁祝》時,要求學生大膽聯想,隨著樂曲的發展進行合理性思維。隨著音樂的發展,學生呈現的「喜、怒、哀、樂」等表情,恰恰反映了其對善惡分辨的理性思維和發現美、追求美的能力。而這些對美的體驗與感知,正是通過音樂欣賞,由內心的體驗而外露於表情的。
(二)通過音樂欣賞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為大學生能力的培養提供了智力保證
欣賞者要在頭腦中塑造完整的音樂形象,就必須藉助於想像進行再創造,這種再創造完全是由欣賞者主觀控制的。如果說作曲家是一度創作,演唱(奏)家是二度創作,那麼欣賞者便是三度創作。欣賞者在已有的感知材料上進行重新組合、合理加工,使其在大腦中創造出新的形象。
由於每個人的先天遺傳情況不同,所以人的思維能力會具有與生俱來的差異,但無論如何,大腦思維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後天的學習和訓練。如果進行音樂欣賞的訓練,不僅能提高人們的樂感,而且會有益於他們的運動控制、記憶能力和思維發展,使腦的功能得到更多的開發。
(三)通過音樂欣賞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品質,達到德育教育作用
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通過特定的音響,表現與交流感情和思想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方式,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音樂在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一直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5]向學生展示這些優秀作品的同時正是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等教育的過程,使其內化為學生自身的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他們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的過程。近、現代中國的革命歌曲更是鼓舞了幾代人,為祖國的解放、人民的富強,拋頭顱、灑熱血,獻出自己的寶貴生命。通過對這些作品的賞析,完全可以達到音樂的德育教育作用。
(四)擴大了學生的人文知識,加強文化底蘊
古今中外的音樂珍品浩如煙海、絢麗多彩,如果僅僅是靠學生演奏和演唱音樂作品,是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的。而音樂欣賞教學,可以使學生較為全面地了解並學習人類音樂寶庫中的珍品。其次,音樂作為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它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和智慧結晶。音樂藝術和文學、地理、歷史、戲劇、舞蹈、繪畫、社會生活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同時在欣賞當中,需增加多元的思考和多維的視角,識別各種不同風格以及不同文化傳統下的音樂特色,認識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形態下的音樂異同,體會東、西方音樂文化的區別。
民族音樂學是音樂學傳統學科分類中間的一個。西方大概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把民族音樂學作為音樂學總學科中的一個分類,旨在針對非藝術創作類的,特別是非西方主流的音樂現象的研究。隨著時代變化,歐洲中心視角逐漸被學術界拋棄,民族音樂學的名稱有了新的涵義,主要是針對民間音樂進行研究的學科。在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研究主要是針對非藝術創作類音樂的研究。由於當時建立學科的時候,我們還出在特殊的歷史時期,並沒有特別強調,或者是不敢強調民族民間音樂研究與民族音樂學之間的關系。76年後,各學科開始進入正軌時,民族民間音樂研究的提法逐漸淡化,而更多學校以民族音樂學這個名稱來定性這類型的研究。進入全球化時代,學術研究同樣具有很強的交流使命感。因此,中國的民族音樂學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民族音樂學有了更多的交流活動。
在網上復制的 ,同是天涯淪落人,找到還真不容易
❸ 欣賞音樂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其實每一個人的最高境界都是不一樣的.
只要能從音樂從感覺到些什麼,就夠了.沒有最高,只有更高.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能領略此中真意,即達也
❹ 中國的傳統音樂和傳統文化多表現一種天人合一、清微淡遠的意境,為什麼西方音樂表現這么多斗爭和矛盾
在十五世紀以前的西方中世紀音樂中,還很難談到由於矛盾沖突的存在而形成的內在張力問題。這顯然同基督教經院哲學的精神要求有關。音樂作為宗教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必須同信徒們虔誠、和諧、寧靜的超脫塵世的精神境界相適應。信徒們與世無爭的內心世界同外在現實之間的關系,不是對立的,而是處在一種宗教的和諧之中;矛盾沖突在這里沒有立足之地。製作教堂音樂的修道士們壓抑著自身的人類本能的自然情感,把它看作是一種邪念。他們還不可能真正意識到自己作為「人」,同社會之間有什麼矛盾和沖突。人們在現實世界中所經歷和體驗到的塵世苦難,只能指望在彼岸世界——即天國那裡得到解脫。從最初的純凈的格列高利聖詠到後來在結構上高度理性化的復雜的多聲部音樂,它們追求的都是一種內在的和諧、均衡;一切表露人類本性的情感沖動的東西,都被看做是一種背離宗教情感的邪惡。聲部與聲部之間,音與音之間的關系,都必須遵循嚴格的規范和戒律。這種對「內在和諧」的追求,使漫長歷史時期中的西方宗教音樂呈現出一種缺乏活力的凝固感,很少動力性,音樂結構本身缺乏矛盾沖突所造成的內在張力。我們不難看到,即使像非常富於創新精神的馬肖這樣的十四世紀法國音樂大師,他的最成熟的彌撒曲中也未能真正超越這種性質。
❺ 急急急!中國音樂的歷史文化特徵
早就對中國音樂的發展歷程乃至今天的音樂現狀感觸頗多,但總覺得思路是「剪不斷,理還亂」,一時不知從何說起。前不久從《楓華園》第56期上讀到一篇精採的文章《莫扎特與中國民族》,不由得觸「題」生情,想說點什麼。
莫扎特與中國民族相距這么遙遠,他的音樂竟能與中國民族的文化精髓相通,這使我們不由得想到自己的音樂。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國音樂源遠流長。我們的民族飽受飢寒之苦、列強之欺、權勢之壓,其對命運之抗爭、對美好之嚮往的英雄主義氣概不會亞於貝多芬;中國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國人在以佛道儒為核心的傳統文化的長期熏陶下,其曠達恬闊寧靜超脫之心境不會遜於莫扎特。按說中國應造就出更多的貝多芬和莫扎特。但事實卻遠非如此:盡管我們有著豐富的音樂,但我們的民族卻不是一個「音樂的」民族(當然泛指漢族),我們的平均音樂素質跟人家沒法比。這種遺憾的造成雖然可能部分地來自於先天,但更主要的則是來自於中華民族的後天災難,這就是: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
西方的音樂從來是用以抒懷寄情的具有積極現實意義的嚴肅的文藝表現形式,與人民大眾息息相關。而中國音樂則不然。從題材上看,它要麼寫歷史故事神化傳說,要麼是花草蟲魚自然景色,甚至能寫出裊裊的「仙樂」,如陽春白雪、雨打芭蕉、漢宮秋月、高山流水、十面埋伏、昭君出塞、霓裳曲、姜女淚,等等。就是沒有現實沒有人生。這使得音樂成為一種脫離現實脫離人生的消極、低級、單純的享受和娛樂工具。國泰民安,才有「歌舞昇平」;享受人生,就要「對酒當歌」。詩人們更有「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賦好還鄉」的詩句。由此足可見中國音樂的地位和功能了。
在封建等級制度的統治下,音樂歌舞歷來是國王君主的奢侈品;琴棋書畫也只是市大夫階層的閑情逸致。而民間音樂家屬於「下九流」,其身份低於妓女。
皇帝貴為真龍天子,位居人品之極,理應享盡人間之富貴、天地之精華,於是乎聲色犬馬、窮奢極欲。選進宮的宮女必要學習禮儀、音樂歌舞。齊國國王好音樂,於是才有了那南郭先生混入樂隊去濫竽充數。它們的唯一目的就是服務於國君、皇上。大家富戶,衣食不愁,酒足飯飽之後才會有那「歌管樓台聲細細,鞦韆院落夜沉沉」的享受。而那些為糊口辛勤勞作了一天的人們,吃完飯,抽袋煙,喘口氣,早早上床睡覺,唱什麼歌?跳什麼舞?至多哼上兩句「提起了宋老三,兩口子賣大煙」什麼的;老爺們兒憋急了無非來個「十八摸」過過癮而已。哪有什麼真正的音樂?
「禮、樂」是封建倫理道德和統治制度的組成部分,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工具。而中國歷來是「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所以好的音樂禁固於宮幃之中,下達不到廣大勞動人民。我們無法想像皇帝的歌妓舞女或樂隊班子能被派出去為民眾公演。那楊貴妃就很是能歌善舞,尤長於「霓裳」。但她能將自己的歌喉舞姿乃至於玉脂冰肌展示給一身泥巴兩腳牛糞的老農嗎?(註:「霓裳羽衣舞」描寫一群仙女,演員身著飄柔輕薄之衣裙,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十分的「暴露」。)
中國是個落後的農業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是農民加文盲,長期在封建君主制的統治下苟延殘喘。他們從來就不是中國文化的主人,音樂當然也是如此。盡管眾多的音樂素材取自於民間,但音樂的發展歷程則是「自上而下」。「樂府」就是一個專事研創音樂的官僚機構;今天保存下來的那些民樂經典之作,多是歷經宮廷樂師記譜整理、修改加工,珍藏於宮廷之中的「精品」。「勞動人民」,斗大的字不識兩籮筐,懂得什麼音律,認得什麼師況?可見,只有宮庭里才有真正的音樂,而屬於民間的音樂既難保存又難流傳。
民間藝術團體多是小型地方游擊隊,旨在謀生,無非是弄兩出「摺子戲」,來兩段村野小調而已。質量低、對象窄,不足以代表中國音樂。
有才華懂雅樂的民間藝人,畢竟屬於「下九流」,得不到重視和尊敬;多因無錢無勢而窮途潦倒、自生自滅。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那個琵琶女應當是個了不起的人物,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著名琵琶演奏家×××」。可這個可憐的江南女子,寄居船頭,終日「猶抱琵琶半遮面」,及至「千呼萬喚始出來」,則來個「大弦小弦錯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博得觀眾一聲笑、一個彩;碰上個知音,換取幾滴同情的眼淚。可居然不知她姓甚名誰,更不會有誰推薦她去上音樂學院,或資助她去巡迴演出了。像琵琶女這樣的民間藝人
❻ 中國傳統音樂的境界與什麼相偕
中國傳統音樂的境界與什麼相和諧音樂他強調人與音樂的自然結合,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❼ 傳統文化歌曲
、《弟子規》
《弟子規》是薛家燕、歐陽靖以及家燕媽媽藝術中心合唱團演唱的一首歌曲,於2009年發行。
2、《蜀綉》
這首單曲是李宇春為推廣四川的蜀綉文化而演唱的,歌詞則由其四川老鄉郭敬明所寫,在公司找到他時這首歌的曲子已經譜成;
因此詞的創作必須考慮跟音樂編曲配合,還要兼顧歌曲的要求和歌手的氣質,郭敬明為增加對蜀綉的了解,上網查了各種有關資料,在作詞時他盡力使風格貼近中國風,意圖體現出文化氣息;
因此從中國傳統詩詞中化用了較多的典故,歌詞的創作用了一周時間,過程中大的修改共有4次,每次修改完成後郭敬明都會約集北京、上海的音樂人討論並聽取意見;
籌備時李宇春也參與到歌曲的每一次的修改中,並貢獻了自己的意見,初次接觸蜀綉的她還提前請教師傅學習了女紅手藝。
3、《本草綱目》
周傑倫創作這首歌是因為一直對『中國風』很感興趣,為了表達一種民族精神,諷刺那些崇洋媚外的人,告訴他們,中國的祖先很了不起。
他認為中葯其實就是代表中國人,是除了功夫之外最能代表的,這些中葯漢方是我們祖先非常不易取來的,值得大家驕傲,所以我們也要重視自己華人的文化。
4、《蘭亭序》
《蘭亭序》是周傑倫演唱的一首歌曲,由周傑倫作曲、方文山填詞,收錄在周傑倫2008年發行的專輯《魔傑座》中。
2011年,周傑倫在央視春晚上演唱了這首歌曲,並獲得了2011年CCTV春晚我最喜愛的春節聯歡晚會評選歌舞類節目三等獎。
5、《青花瓷》
《青花瓷》是鍾興民編曲,方文山作詞,周傑倫作曲並演唱的歌曲,收錄於周傑倫2007年11月2日發行的專輯《我很忙》中。
2008年2月6日,周傑倫在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演唱該歌曲。2008年7月5日,該歌曲在第19屆台灣金曲獎頒獎典禮上獲得年度最佳歌曲獎、年度最佳作詞獎和年度最佳作曲獎三項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