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音乐之声
《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是一部改编自玛莉亚·冯·崔普(en:Maria von Trapp)的著作《崔普家庭演唱团》(en: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的戏剧作品,最初以音乐剧的形式于百老汇上演,之后被改编成电影,位居北美影史票房第三名,同时也是史上最卖座的歌舞片。
该剧描述阿尔卑斯山上某处修道院里的一位实习修女到崔普家担任教职,然后从赢得孩童们的心,到与单身的男主人相爱、结婚并组家庭乐团,最后又有惊无险的逃离纳粹魔掌的故事。其中,该剧的诸多歌曲,如《Do-Re-Mi》、《雪绒花》传唱至世界各地,亦被翻译唱成各国语言版本。
创作起源
《音乐之声》的创作灵感源自于玛莉亚·冯·崔普的真人真事:玛莉亚·冯·崔普生于阿尔卑斯山一带,原本在本笃会的农伯格修道院(Nonnberg)担任实习修女,1926年因健康问题,被院长送到盖尔·冯·崔普爵士(Georg Ritter von Trapp)家修养,兼任爵士长女的看护。之后玛莉亚与爵士两人坠入情网,于1927年结为连理,两人并生有两女一男。
1930年代受到经济大恐慌影响,爵士几乎失去了所有财产。于是他和玛莉亚带领七个孩子组成乐团进行职业演唱,并于1936年萨尔斯堡音乐节上赢得首奖。1938年纳粹德国与奥地利合并,爵士拒绝了纳粹的征召令。为了躲避追捕,他们以露营的名义搭乘火车穿越阿尔卑斯山来到意大利,从此展开全欧洲的巡回表演。1939年他们移居美国后,不但将演唱事业开拓至世界各地,也在自家的“一心”牧场举办各种音乐营队。
1956年,崔普家庭歌手正式解散,玛莉亚·冯·崔普出版了第一本书《崔普家庭合唱团》。不久,该著作被改编成德国电影《崔普家庭》(Die Trapp Familie),并在欧洲引起轰动。
登上百老汇
1958年,43岁的电影导演文森·唐纳修(Vincent J. Donehue)将这个故事介绍给百老汇夫妻档:制作人理查·哈勒岱(Richard Halliday)和女演员玛莉·玛汀(Mary Martin)。两夫妻对这故事十分有兴趣,便开始试图与玛莉亚本人联络,并取得她的支持(虽然之前受到律师的欺骗,她已经失去了故事的版权)。当时,笃信天主教的玛莉亚正与亲生的三个孩子在新几内亚传教,对于哈岱森信里的提议完全没有兴趣。直到有次玛莉亚返回美国时,在百老汇观赏玛莉·玛汀演出的《飞燕金枪》(Annie get your gun)后对其演出大为赞赏,从此大力支持这个创作计划,而玛莉也同意将演出所得的375%收入无偿捐给玛莉亚。于是,在从德国电影公司那儿取得版权后,他们开始计划重新创作一部全新的音乐剧。
原本这出音乐剧打算以崔普一家的著名演唱歌曲为主轴,其中插入几首创作歌曲,于是哈勒岱夫妇找上著名的词曲创作搭当理察·罗杰斯(Richard Rodgers)和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 II)协助。但在这两人坚持下,最后改采新的方式:作品中所有的词曲由这对搭档重新创作。
剧情架构
剧情
《音乐之声》数位影音光碟封面:图中是开场时玛莉亚在阿尔卑斯山山上歌唱的场景。《音乐之声》的剧情可分成三个转折,铺陈玛莉亚的故事,描述她在修道院实习,来到崔普家庭,然后与后者一同逃离纳粹掌控。虽说每个阶段出现的人物,但剧情的主轴仍是“音乐”——善于歌唱的玛莉亚,透过音乐教化崔普家的孩子,最后感动了上校的心,终得美满因缘,并证明音乐永能感化人心。
注意:下文记有作品情节、结局或其他相关内容,可能降低欣赏原作时的兴致。
玛莉亚是阿尔卑斯山上一所修道院的实习修女。不同于其他修女,天真烂漫的她老是不遵守院里的作息,偷偷跑到山头外嬉戏、歌唱。一天,大家祷告时,又发现玛莉亚迟到了——原来她刚在外头忘情歌唱,直到钟声响起才匆忙回来。
受够玛莉亚的几位修女来到院长办公室,决定好好讨论玛莉亚的问题。大家你一言我一句,伴随著办公室外玛莉亚闯祸的尖叫,漫长的讨论后终于在院长的主持下得出结论....。于是玛莉亚被唤入院长办公室内,和院长谈论她的未来:慈悲的院长看出这儿终就不是她的居身之所,决定让她下山,到一户向修道院请求家庭教师许久的人家担任老师。
对未来充满彷徨和不安感的玛莉亚提著行李,一路忧心忡忡地赶到这户人家;在她眼前的是栋包含美丽庭园的巨大豪厦,而房子的主人则是崔普家的核心人物——奥地利海军的盖尔·冯·崔普上校以及他与前妻生的七名子女,其中最大的丽莎16岁,最小的葛莉泰才5岁。由于没有母亲,身兼母职的上校以严格的军事化方式教育孩子,可玛莉亚来临后却改变了整个家...;他教这些孩子唱歌,带他们嬉戏,并教这些孩子演布偶戏等才艺,因此博得孩子们的喜爱。但另一方面,这些事逐渐传到忙碌的上校耳中,却多少令他有些不快。
其实,上校虽然离家如此久,但不全是为了公务:他和维也纳的爱莎女伯爵已经交往了一段时间,两人的发展也快步入红毯。而另外一方面,上校的大女儿却爱上了纳粹的小传令兵劳夫,因此常背著上校溜出来私会。这一切,却因玛莉亚的影响力而逐渐改变。
终于,上校带著爱莎女伯爵回来了。他要“验收”玛莉亚几个月来的成果,以及证实些传言。结果他差点被孩子们的“恶行”气昏:爬树、游泳、穿不要的窗帘作成地衣服以及玛莉亚的顶撞之词。结果两人大吵一架,玛莉亚被上校赶出了门。但就在她将离去时,孩子们唱起了《音乐之声》,优美的歌声感动了冷酷的上校,使他以优美的歌声附合而唱。于是,玛莉亚留下来了,并带领孩子一同准备下崔普宅邸将在下星期举办的舞会。
舞会准备的十分成功,玛莉亚与上校间的关系也迅速升温。孩子的表演赢得来宾的喝采,但舞会一结束玛莉亚却迫不及待的跑回修道院。回到院里的玛莉亚像变了人似,整天不发一语却只顾著祷告。直到有一天,她终于告诉玛格丽特修女想早日成为正式修女的心愿:因为她发现她已不知不觉爱上崔普上校了。为了躲避这一切,她决心成为一位虔诚的修女。但在院长循循善诱下,玛莉亚终于理解自己的梦想不该躲避,而应坦然面对。于是玛莉亚又回到了辛普家。这时,少了玛莉亚的辛普家却陷入愁云惨澹中,不但孩子们想念玛莉亚,上校的心也迷上著她。玛莉亚回来后,不但孩子们高兴起来了,同上校居住的爱莎女伯爵也发现自己挽不住情人的心,自己退出这有点暧昧的三角关系。不久,上校向玛莉亚求婚,而她也坦然接受了这段如梦似幻的爱情。
步入礼堂后,玛莉亚与崔普一家人共度欢乐的家庭时光,同时也积极准备音乐节的表演节目。可是同时,纳粹的魔掌也逐渐深向这家人:纳粹德国合并掉奥地利后,开始吸收奥国军人加入纳粹阵营,忠勇爱国的崔普上校自然也是纳粹亟欲招募的人才。无奈崔普上校坚决不肯点头,纳粹只好用尽各种手法,包含威胁利诱,强拉上校入营。于是上校和玛莉亚开始计划秘密的潜逃计划...。
音乐节会场上,大家的表现都很精采,但崔普家庭优美的歌唱却广受大家欢迎。在观众的掌声中,崔普全家缓缓消失在舞台上...。经过一番后,比赛结果揭晓:崔普家顺利拿下冠军,但领奖时却迟迟不见他们出现:原来,在精心安排之下,玛莉亚和上校带著七个孩子已在逃离的路途中。他们在修女和劳夫的掩护下,躲过了纳粹党人的搜索,最后在修女们的祝福中,朝自由的山头缓缓行进...。
记有情节或结局的内容在此处结束,下文与情节无关。
人物架构
修道院 崔普家族 其他
修道院院长
苏菲亚修女
玛格丽特修女
伯莉丝修女
修女甲
修女乙
修女丙
盖尔·冯·崔普上校
玛莉亚
丽莎·冯·崔普
弗德瑞克·冯·崔普
路易莎·冯·崔普
柯特·冯·崔普
布姬塔·冯·崔普
玛塔·冯·崔普
葛莉泰·冯·崔普
爱莎女伯爵
劳夫
麦克斯·戴维勒(旁白)
宴会主持人甲
宴会主持人乙
纳粹军官
曲目
《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
《玛莉亚》(Maria)
《我有信心》(I Have Confidence)
《爱如何存在?》(How Can Love Survive?)**
《我最爱的事》(My Favorite Things)*
《十六将要十七》(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原版音乐剧中称作《你正十六岁》(You Are Sixteen )
《Do-re-mi》
《孤单的牧羊人》(The Lonely Goatherd)
《无法停止》(No Way to Stop It)
《平凡夫妻》(Ordinary Couple)**
《再会歌》(So Long, Farewell)
《好事》(Something Good)*
《雪绒花》(Edelweiss)
《攀越群山》(Climb Ev'ry Mountain)
*电影中增加的歌曲
**音乐剧中原有,但在电影里没出现的歌曲
音乐剧
经过一年准备,《音乐之声》于1959年11月16日在朗特·方谭剧院(Lunt-Fontanne Theatre)正式上演,女主角由玛莉·玛汀本人主演,男主角则由席多·拜克(Theodore Bikel)担任。音乐剧上演后造成轰动,不但连续演出1443场,并获得6座东妮奖的殊荣,其中包含最佳女主角奖、最佳音乐剧奖等重要奖项。由于表现亮眼,1960年时引发二十世纪福斯公司将该剧改编成电影的构想。
1963年1月15日《音乐之声》风光下档,并被英国、澳洲等地重新改编,登台上演。原剧下档30多年后,1998年又曾登上百老汇舞台上演半年,直到1999年下档。
伦敦新版本
1981年,在制作人萝丝·泰勒(Ross Taylor)请求之下,佩扥拉·克拉克(Petula Clark)同意主演在伦敦西区剧院的阿波罗·维多利亚剧院(Apollo Victoria Theatre)重新登台的《音乐之声》。虽然她担心自己51岁的年龄饰演女主角的角色太老而没有说服力,但克拉克却让所有的剧评一致赞扬(该剧也成当时英国剧院史上票房最好的作品)。而玛莉亚·冯·崔普本人也出席该剧首演,并描述克拉克是“有史以来最好的玛莉亚”。由于史无前例的戏票需求,克拉克将她原先计划的半年演出合约延长至3年半,而该剧单周(1981年10月26日 — 10月31日)101%的观众出席率,也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列入英国所有音乐剧作品中,史上最高的出席率。这也是第一个将电影版本里理察·罗杰斯和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新创作的两首歌曲搬上舞台的版本,而其现场收录也首创使用数位收录方式,可是收音成果却从未以光碟的形式出版。
其他地区版本
澳洲人自创的版本于澳洲雪梨昆士兰表演艺术中心(Queensland Performing Arts Centre)的戏词剧院(Lyric Theatre)登场,由著名澳洲戏剧《Blue Heelers》中的演员丽莎·麦昆(Lisa McCune)饰演玛莉亚,电视名人贝特·牛顿(Bert Newton)饰演麦克斯并由约翰·瓦特(John Waters)担任崔普上校。
电影
音乐之声
The Sound of Music
IMDB电影资料
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彩色/黑白: 彩色
制作 劳勃·怀斯
编剧 玛莉亚·冯·崔普原作
哈瓦·林赛音乐剧改编
卢瑟·克劳斯音乐剧改编
恩斯特·雷曼
导演 劳勃·怀斯
主要演员 茱莉·安德鲁丝
克里斯多福·普拉玛
出品公司 二十世纪福斯
发行时间 1965年3月2日
1960年6月,二十世纪福斯以12,500,00美元购得电影版版权。但条约中规定福斯公司必须等音乐剧下档后,以及1964年以后才可以开拍,而福斯公司因为之前拍摄《埃及艳后》(Cleopatra)花费甚巨,财政陷入困境,业界一直传言该公司将在1962年倒闭。为了挽回局面,二十世纪福斯为该电影找来改编过《国王与我》(The King and I)、《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的剧作家恩斯特·雷曼(Ernest Lehman)担任编剧,并打算找拍过《罗马假期》等片的导演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开拍。然而惠勒的想法显然无法得到雷曼的认同,于是又找了劳勃·怀斯。怀斯本来对该剧兴趣不大,但看过雷曼的剧本后却深受吸引,因此接手了该片的导演工作。
1963年《音乐之声》在萨尔斯堡正式开拍,由于当时的玛莉·玛汀已年过50,无法负担实地拍摄的压力,于是制作群找了曾演过《窈窕淑女》(My Fair Lady),以及电影《欢乐满人间》的英国演员茱莉·安德鲁丝担任玛莉亚的角色,而崔普上校则由克里斯多夫·普朗玛(Christopher Plummer)饰演。由于茱莉·安德鲁丝的歌唱表现和演出皆属一流,加上制作群成功运用了萨尔斯堡的美丽景色与人文景观,电影推出后在全球造成轰动,不但成为当时史上卖座次高的电影,片中许多歌曲,如《Do-re-mi》、《雪绒花》也被改编成许多语言的传唱版本。另外,该片在奥斯卡金像奖中获得10项提名,最后赢得包含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5项大奖。
电影里为了剧情需要,制作群做了许多不同于音乐剧版本的修改:
(一)音乐剧中《爱如何存在?》(How Can Love Survive?)和《平凡夫妻》(Ordinary Couple)分别被《我最爱的事》(My Favorite Things)和《好事》(Something Good)取代。其中后两者的词曲皆由理察·罗杰斯一手包办,因为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已经于1960年8月23日罹患癌症过世(他死前的遗作便是住院期间完成的《雪绒花》)。
(二)剧中爱莎女伯爵和麦克斯的戏份被大量删减,甚至连演唱的部分也被取消。另外,片里大量取用萨尔斯堡乃至于阿尔卑斯山的景致,使其场景远远超过音乐剧里的人造舞台布景。
有趣的是,电影的内容反而影响到日后改编过的音乐剧版本,使电影与音乐剧的同质性越来越高。
逸事
这部音乐剧造成了一些对奥地利的错误想像:许多人以为《雪绒花》这首曲子是该国国歌。事实上,这首歌在奥地利不怎么受欢迎(有个幽默的说法是说隆纳·里根总统任内,在某次奥地利代表拜访白宫时演奏该曲)。
在《Do-re-mi》出现在一个市场的场景里有明显的错误:一个装著橘子的板条箱上标示著“以色列制造”,然而1930年代以色列并不存在。而这错误于电影拍摄期间显然未被发觉。
另一个被知晓地理学的锐利观察者发现的错误是崔普家爬山的场景中他们理应往安全的地方前进,然而实际上他们却“朝著”奥地利的方向走。
《我有信心》是罗杰斯写来作为“过场”的歌曲,以便让电影中玛莉亚从修道院前往崔普家的宅邸(根据他的说法)。在这场景中,玛莉亚要通过一处拱门。而根据DVD里的花絮,有位现实里玛莉亚的女儿,以及“她”的女儿(也就是玛莉亚的孙女)可以被看到正准备穿越那处地点的路。其实崔普家庭当天刚抵达现场,怀斯导演让他们担任行路人的角色。而据闻安德鲁丝拍摄该片段期间,影片剪辑者也在那场景上出现了一会儿,因为他似乎很适合这个角色。
由于电影广受好评,并成为当时第二(紧接在《乱世佳人》之后)卖座的电影作品,著名影评宝琳·凯尔(Pauline Kael)不断挖苦该片,并称其《“钱”之声》(The Sound Of "Money"),而据称此举也让她被《McCall's》杂志炒鱿鱼。
该片高度的创作身价40年后依旧不减。一份附在原声带的评论里,理查·罗杰斯在该片完成后说到:“当你开始观赏这部电影时,你会立刻说说该片‘不是’来自一间腊肠工厂。”
2001年美国国会图书馆认定该片是“重要文化象征”,并选入美国国家级收藏。
根据boxofficemojo,该片名列北美票房史上(142,415,400美元)与参考通货膨胀计算后(911,458,400美元)第三高(紧接在《乱世佳人》和《星际大战》(Star Wars)之后)。如果加上全球成功的票房纪录、录像带、雷射光碟、数位影音光碟以及频繁的电视拨放,它被英国亚马逊网络书店称为“最被广泛观赏的一部好莱坞电影创作”
崔普家的七个孩子为五女二男,在影片中他们分别是:
丽莎·冯·崔普(16岁“即将满17岁”)由夏敏·卡尔(Charmian Carr)饰演,当时她21岁。
弗德瑞克·冯·崔普(14岁)由妮可拉斯·汉墨德(Nicholas Hammond)饰演。
路易莎·冯·崔普(13岁)由海瑟·孟席斯(Heather Menzies)饰演。
柯特·冯·崔普(11岁)由杜南·却斯(Duane Chase)饰演。
布姬塔·冯·崔普(10岁)由安琪拉·卡温特(Angela Cartwright)饰演。
玛塔·冯·崔普(6岁,虽然根据片头的台词“我星期二就满7岁了!”)由黛比·透纳(Debbie Turner)饰演。
葛莉泰·冯·崔普(5岁)由金·卡瑞斯(Kym Karath)饰演。
丹尼尔·祖希特(Daniel Truhitte):饰演劳夫(“17岁快18岁”)的演员,当时21岁。这是祖希特首次也是最后一次在银幕上现身。
金·黛比(Kim Darby)和麦·法萝为丽莎这角色献声,因为饰演该角的夏敏·卡尔第一次演出阳台场景时为了跳过树枝而受伤。
爵士音乐家约翰·柯川(John Coltrane)采用《我最爱的事》作为他的代表旋律。他的版本修改很多,并以高音萨克斯风演奏,使开头的节奏不断重复,以摆脱长时间的个人即兴演奏。
荣誉与奖项
◎1960年东妮奖
获奖项目(6项)
最佳音乐剧奖
最佳音乐剧女主角奖:玛莉·玛汀
最佳音乐剧女配角奖:Patricia Neway
最佳布景设计奖:奥立佛·史密斯
东妮奖最佳制作与音乐剧指导奖:Frederick Dvonch
剧院世界奖:Lauri Peters
提名但未获奖项目(3项)
最佳音乐剧男配角奖:Theodore Bikel、Kurt Kasznar
最佳音乐剧女配角奖:Lauri Peters与其他饰演孩子们的演员:Kathy Dunn、Evanna Lien、Mary Susan Locke、Marilyn Robers、William Snowden和Joseph Stewart。
最佳音乐剧导演奖:文森·唐纳修
◎1965年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项目(5项)
最佳影片奖
最佳导演奖:劳勃·怀斯
最佳剪辑奖:William Reynolds
最佳音响奖:James Corcoran (20th Century-Fox SSD)、Fred Hynes (Todd-AO SSD)
最佳配乐奖:Irwin Kostal
提名但未获奖项目(5项)
最佳女主角奖:茱莉·安德鲁丝
最佳女配角奖:Peggy Wood
最佳艺术指导奖:Boris Leven、Walter M. Scott、Ruby R. Levitt
最佳摄影奖:Ted D. McCord
最佳服装设计奖:Dorothy Jeakins
◎1965年金球奖
获奖项目(2项)
最佳喜剧和音乐电影奖
最佳女主角奖:喜剧和音乐类:茱莉·安德鲁丝
提名但未获奖项目(2项)
最佳导演奖:劳勃·怀斯
最佳女配角奖:喜剧与音乐类:Peggy Wood
◎美国国家电影保存局2001年指定保存
下面是音乐之声电影原声专辑的试听地址,楼主去看看吧!
http://www.solue.com/album/?id=7968
1,prelude and the sound of music--序曲和音乐之声
2.overture and preludium---建议序曲-赞颂我主
3,morning hymn and alleluia --晨祷和哈里路亚
4.maria---玛丽亚
5,I have confidence--信心
6,Sixteen going on sevevteen--即将17岁
7,My favorite things---我最喜爱的东西
8,Do-re-mi---多来米
9,the sound of music--音乐之声
10,the lonely goatherd----孤独的牧羊人
11,So lone,farewell----晚安,再见
12,Climb every mountai----攀越群山
13,Something good----有些好事
14,Processional and maria--婚礼进行曲和马里亚
15,Edelweiss-----雪绒花
㈡ “音乐之声”相关资料
《音乐之声》( Sound of Music)是一部改编自玛莉亚·冯·崔普(en:Maria von Trapp)的著作《崔普家庭演唱团》(en: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的戏剧作品,最初以音乐剧的形式于百老汇上演,之后被改编成电影,位居北美影史票房第三名,同时也是史上最卖座的歌舞片。
该剧描述阿尔卑斯山上某处修道院里的一位实习修女到崔普家担任教职,然后从赢得孩童们的心,到与单身的男主人相爱、结婚并组家庭乐团,最后又有惊无险的逃离纳粹魔掌的故事。其中,该剧的诸多歌曲,如《Do-Re-Mi》、《雪绒花》传唱至世界各地,亦被翻译唱成各国语言版本。
[编辑] 创作起源
《音乐之声》的创作灵感源自于玛莉亚·冯·崔普的真人真事:玛莉亚·冯·崔普生于阿尔卑斯山一带,原本在本笃会的农伯格修道院(Nonnberg)担任实习修女,1926年因健康问题,被院长送到盖尔·冯·崔普爵士(Georg Ritter von Trapp)家修养,兼任爵士长女的看护。之后玛莉亚与爵士两人坠入情网,于1927年结为连理,两人并生有两女一男。
1930年代受到经济大恐慌影响,爵士几乎失去了所有财产。于是他和玛莉亚带领七个孩子组成乐团进行职业演唱,并于1936年萨尔斯堡音乐节上赢得首奖。1938年纳粹德国与奥地利合并,爵士拒绝了纳粹的征召令。为了躲避追捕,他们以露营的名义搭乘火车穿越阿尔卑斯山来到意大利,从此展开全欧洲的巡回表演。1939年他们移居美国后,不但将演唱事业开拓至世界各地,也在自家的“一心”牧场举办各种音乐营队。
1956年,崔普家庭歌手正式解散,玛莉亚·冯·崔普出版了第一本书《崔普家庭合唱团》。不久,该著作被改编成德国电影《崔普家庭》(Die Trapp Familie),并在欧洲引起轰动。
[编辑] 登上百老汇
1958年,43岁的电影导演文森·唐纳修(Vincent J. Donehue)将这个故事介绍给百老汇夫妻档:制作人理查·哈勒岱(Richard Halliday)和女演员玛莉·玛汀(Mary Martin)。两夫妻对这故事十分有兴趣,便开始试图与玛莉亚本人联络,并取得她的支持(虽然之前受到律师的欺骗,她已经失去了故事的版权)。当时,笃信天主教的玛莉亚正与亲生的三个孩子在新几内亚传教,对于哈岱森信里的提议完全没有兴趣。直到有次玛莉亚返回美国时,在百老汇观赏玛莉·玛汀演出的《飞燕金枪》(Annie get your gun)后对其演出大为赞赏,从此大力支持这个创作计划,而玛莉也同意将演出所得的375%收入无偿捐给玛莉亚。于是,在从德国电影公司那儿取得版权后,他们开始计划重新创作一部全新的音乐剧。
原本这出音乐剧打算以崔普一家的著名演唱歌曲为主轴,其中插入几首创作歌曲,于是哈勒岱夫妇找上著名的词曲创作搭当理察·罗杰斯(Richard Rodgers)和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 II)协助。但在这两人坚持下,最后改采新的方式:作品中所有的词曲由这对搭档重新创作。
[编辑] 剧情架构
[编辑] 剧情
《音乐之声》数位影音光碟封面:图中是开场时玛莉亚在阿尔卑斯山山上歌唱的场景。《音乐之声》的剧情可分成三个转折,铺陈玛莉亚的故事,描述她在修道院实习,来到崔普家庭,然后与后者一同逃离纳粹掌控。虽说每个阶段出现的人物,但剧情的主轴仍是“音乐”——善于歌唱的玛莉亚,透过音乐教化崔普家的孩子,最后感动了上校的心,终得美满因缘,并证明音乐永能感化人心。
注意:下文记有作品情节、结局或其他相关内容,可能降低欣赏原作时的兴致。
玛莉亚是阿尔卑斯山上一所修道院的实习修女。不同于其他修女,天真烂漫的她老是不遵守院里的作息,偷偷跑到山头外嬉戏、歌唱。一天,大家祷告时,又发现玛莉亚迟到了——原来她刚在外头忘情歌唱,直到钟声响起才匆忙回来。
受够玛莉亚的几位修女来到院长办公室,决定好好讨论玛莉亚的问题。大家你一言我一句,伴随著办公室外玛莉亚闯祸的尖叫,漫长的讨论后终于在院长的主持下得出结论....。于是玛莉亚被唤入院长办公室内,和院长谈论她的未来:慈悲的院长看出这儿终就不是她的居身之所,决定让她下山,到一户向修道院请求家庭教师许久的人家担任老师。
对未来充满彷徨和不安感的玛莉亚提著行李,一路忧心忡忡地赶到这户人家;在她眼前的是栋包含美丽庭园的巨大豪厦,而房子的主人则是崔普家的核心人物——奥地利海军的盖尔·冯·崔普上校以及他与前妻生的七名子女,其中最大的丽莎16岁,最小的葛莉泰才5岁。由于没有母亲,身兼母职的上校以严格的军事化方式教育孩子,可玛莉亚来临后却改变了整个家...;他教这些孩子唱歌,带他们嬉戏,并教这些孩子演布偶戏等才艺,因此博得孩子们的喜爱。但另一方面,这些事逐渐传到忙碌的上校耳中,却多少令他有些不快。
其实,上校虽然离家如此久,但不全是为了公务:他和维也纳的爱莎女伯爵已经交往了一段时间,两人的发展也快步入红毯。而另外一方面,上校的大女儿却爱上了纳粹的小传令兵劳夫,因此常背著上校溜出来私会。这一切,却因玛莉亚的影响力而逐渐改变。
终于,上校带著爱莎女伯爵回来了。他要“验收”玛莉亚几个月来的成果,以及证实些传言。结果他差点被孩子们的“恶行”气昏:爬树、游泳、穿不要的窗帘作成地衣服以及玛莉亚的顶撞之词。结果两人大吵一架,玛莉亚被上校赶出了门。但就在她将离去时,孩子们唱起了《音乐之声》,优美的歌声感动了冷酷的上校,使他以优美的歌声附合而唱。于是,玛莉亚留下来了,并带领孩子一同准备下崔普宅邸将在下星期举办的舞会。
舞会准备的十分成功,玛莉亚与上校间的关系也迅速升温。孩子的表演赢得来宾的喝采,但舞会一结束玛莉亚却迫不及待的跑回修道院。回到院里的玛莉亚像变了人似,整天不发一语却只顾著祷告。直到有一天,她终于告诉玛格丽特修女想早日成为正式修女的心愿:因为她发现她已不知不觉爱上崔普上校了。为了躲避这一切,她决心成为一位虔诚的修女。但在院长循循善诱下,玛莉亚终于理解自己的梦想不该躲避,而应坦然面对。于是玛莉亚又回到了辛普家。这时,少了玛莉亚的辛普家却陷入愁云惨澹中,不但孩子们想念玛莉亚,上校的心也迷上著她。玛莉亚回来后,不但孩子们高兴起来了,同上校居住的爱莎女伯爵也发现自己挽不住情人的心,自己退出这有点暧昧的三角关系。不久,上校向玛莉亚求婚,而她也坦然接受了这段如梦似幻的爱情。
步入礼堂后,玛莉亚与崔普一家人共度欢乐的家庭时光,同时也积极准备音乐节的表演节目。可是同时,纳粹的魔掌也逐渐深向这家人:纳粹德国合并掉奥地利后,开始吸收奥国军人加入纳粹阵营,忠勇爱国的崔普上校自然也是纳粹亟欲招募的人才。无奈崔普上校坚决不肯点头,纳粹只好用尽各种手法,包含威胁利诱,强拉上校入营。于是上校和玛莉亚开始计划秘密的潜逃计划...。
音乐节会场上,大家的表现都很精采,但崔普家庭优美的歌唱却广受大家欢迎。在观众的掌声中,崔普全家缓缓消失在舞台上...。经过一番后,比赛结果揭晓:崔普家顺利拿下冠军,但领奖时却迟迟不见他们出现:原来,在精心安排之下,玛莉亚和上校带著七个孩子已在逃离的路途中。他们在修女和劳夫的掩护下,躲过了纳粹党人的搜索,最后在修女们的祝福中,朝自由的山头缓缓行进...。
记有情节或结局的内容在此处结束,下文与情节无关。
[编辑] 人物架构
修道院 崔普家族 其他
修道院院长
苏菲亚修女
玛格丽特修女
伯莉丝修女
修女甲
修女乙
修女丙
盖尔·冯·崔普上校
玛莉亚
丽莎·冯·崔普
弗德瑞克·冯·崔普
路易莎·冯·崔普
柯特·冯·崔普
布姬塔·冯·崔普
玛塔·冯·崔普
葛莉泰·冯·崔普
爱莎女伯爵
劳夫
麦克斯·戴维勒(旁白)
宴会主持人甲
宴会主持人乙
纳粹军官
[编辑] 曲目
《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
《玛莉亚》(Maria)
《我有信心》(I Have Confidence)
《爱如何存在?》(How Can Love Survive?)**
《我最爱的事》(My Favorite Things)*
《十六将要十七》(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原版音乐剧中称作《你正十六岁》(You Are Sixteen )
《Do-re-mi》
《孤单的牧羊人》(The Lonely Goatherd)
《无法停止》(No Way to Stop It)
《平凡夫妻》(Ordinary Couple)**
《再会歌》(So Long, Farewell)
《好事》(Something Good)*
《雪绒花》(Edelweiss)
《攀越群山》(Climb Ev'ry Mountain)
*电影中增加的歌曲
**音乐剧中原有,但在电影里没出现的歌曲
[编辑] 音乐剧
经过一年准备,《音乐之声》于1959年11月16日在朗特·方谭剧院(Lunt-Fontanne Theatre)正式上演,女主角由玛莉·玛汀本人主演,男主角则由席多·拜克(Theodore Bikel)担任。音乐剧上演后造成轰动,不但连续演出1443场,并获得6座东妮奖的殊荣,其中包含最佳女主角奖、最佳音乐剧奖等重要奖项。由于表现亮眼,1960年时引发二十世纪福斯公司将该剧改编成电影的构想。
1963年1月15日《音乐之声》风光下档,并被英国、澳洲等地重新改编,登台上演。原剧下档30多年后,1998年又曾登上百老汇舞台上演半年,直到1999年下档。
[编辑] 伦敦新版本
1981年,在制作人萝丝·泰勒(Ross Taylor)请求之下,佩扥拉·克拉克(Petula Clark)同意主演在伦敦西区剧院的阿波罗·维多利亚剧院(Apollo Victoria Theatre)重新登台的《音乐之声》。虽然她担心自己51岁的年龄饰演女主角的角色太老而没有说服力,但克拉克却让所有的剧评一致赞扬(该剧也成当时英国剧院史上票房最好的作品)。而玛莉亚·冯·崔普本人也出席该剧首演,并描述克拉克是“有史以来最好的玛莉亚”。由于史无前例的戏票需求,克拉克将她原先计划的半年演出合约延长至3年半,而该剧单周(1981年10月26日 — 10月31日)101%的观众出席率,也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列入英国所有音乐剧作品中,史上最高的出席率。这也是第一个将电影版本里理察·罗杰斯和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新创作的两首歌曲搬上舞台的版本,而其现场收录也首创使用数位收录方式,可是收音成果却从未以光碟的形式出版。
[编辑] 其他地区版本
澳洲人自创的版本于澳洲雪梨昆士兰表演艺术中心(Queensland Performing Arts Centre)的戏词剧院(Lyric Theatre)登场,由著名澳洲戏剧《Blue Heelers》中的演员丽莎·麦昆(Lisa McCune)饰演玛莉亚,电视名人贝特·牛顿(Bert Newton)饰演麦克斯并由约翰·瓦特(John Waters)担任崔普上校。
[编辑] 电影
音乐之声
The Sound of Music
IMDB电影资料
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彩色/黑白: 彩色
制作 劳勃·怀斯
编剧 玛莉亚·冯·崔普原作
哈瓦·林赛音乐剧改编
卢瑟·克劳斯音乐剧改编
恩斯特·雷曼
导演 劳勃·怀斯
主要演员 茱莉·安德鲁丝
克里斯多福·普拉玛
出品公司 二十世纪福斯
发行时间 1965年3月2日
1960年6月,二十世纪福斯以12,500,00美元购得电影版版权。但条约中规定福斯公司必须等音乐剧下档后,以及1964年以后才可以开拍,而福斯公司因为之前拍摄《埃及艳后》(Cleopatra)花费甚巨,财政陷入困境,业界一直传言该公司将在1962年倒闭。为了挽回局面,二十世纪福斯为该电影找来改编过《国王与我》(The King and I)、《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的剧作家恩斯特·雷曼(Ernest Lehman)担任编剧,并打算找拍过《罗马假期》等片的导演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开拍。然而惠勒的想法显然无法得到雷曼的认同,于是又找了劳勃·怀斯。怀斯本来对该剧兴趣不大,但看过雷曼的剧本后却深受吸引,因此接手了该片的导演工作。
1963年《音乐之声》在萨尔斯堡正式开拍,由于当时的玛莉·玛汀已年过50,无法负担实地拍摄的压力,于是制作群找了曾演过《窈窕淑女》(My Fair Lady),以及电影《欢乐满人间》的英国演员茱莉·安德鲁丝担任玛莉亚的角色,而崔普上校则由克里斯多夫·普朗玛(Christopher Plummer)饰演。由于茱莉·安德鲁丝的歌唱表现和演出皆属一流,加上制作群成功运用了萨尔斯堡的美丽景色与人文景观,电影推出后在全球造成轰动,不但成为当时史上卖座次高的电影,片中许多歌曲,如《Do-re-mi》、《雪绒花》也被改编成许多语言的传唱版本。另外,该片在奥斯卡金像奖中获得10项提名,最后赢得包含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5项大奖。
电影里为了剧情需要,制作群做了许多不同于音乐剧版本的修改:
(一)音乐剧中《爱如何存在?》(How Can Love Survive?)和《平凡夫妻》(Ordinary Couple)分别被《我最爱的事》(My Favorite Things)和《好事》(Something Good)取代。其中后两者的词曲皆由理察·罗杰斯一手包办,因为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已经于1960年8月23日罹患癌症过世(他死前的遗作便是住院期间完成的《雪绒花》)。
(二)剧中爱莎女伯爵和麦克斯的戏份被大量删减,甚至连演唱的部分也被取消。另外,片里大量取用萨尔斯堡乃至于阿尔卑斯山的景致,使其场景远远超过音乐剧里的人造舞台布景。
有趣的是,电影的内容反而影响到日后改编过的音乐剧版本,使电影与音乐剧的同质性越来越高。
[编辑] 逸事
这部音乐剧造成了一些对奥地利的错误想像:许多人以为《雪绒花》这首曲子是该国国歌。事实上,这首歌在奥地利不怎么受欢迎(有个幽默的说法是说隆纳·里根总统任内,在某次奥地利代表拜访白宫时演奏该曲)。
在《Do-re-mi》出现在一个市场的场景里有明显的错误:一个装著橘子的板条箱上标示著“以色列制造”,然而1930年代以色列并不存在。而这错误于电影拍摄期间显然未被发觉。
另一个被知晓地理学的锐利观察者发现的错误是崔普家爬山的场景中他们理应往安全的地方前进,然而实际上他们却“朝著”奥地利的方向走。
《我有信心》是罗杰斯写来作为“过场”的歌曲,以便让电影中玛莉亚从修道院前往崔普家的宅邸(根据他的说法)。在这场景中,玛莉亚要通过一处拱门。而根据DVD里的花絮,有位现实里玛莉亚的女儿,以及“她”的女儿(也就是玛莉亚的孙女)可以被看到正准备穿越那处地点的路。其实崔普家庭当天刚抵达现场,怀斯导演让他们担任行路人的角色。而据闻安德鲁丝拍摄该片段期间,影片剪辑者也在那场景上出现了一会儿,因为他似乎很适合这个角色。
由于电影广受好评,并成为当时第二(紧接在《乱世佳人》之后)卖座的电影作品,著名影评宝琳·凯尔(Pauline Kael)不断挖苦该片,并称其《“钱”之声》(The Sound Of "Money"),而据称此举也让她被《McCall's》杂志炒鱿鱼。
该片高度的创作身价40年后依旧不减。一份附在原声带的评论里,理查·罗杰斯在该片完成后说到:“当你开始观赏这部电影时,你会立刻说说该片‘不是’来自一间腊肠工厂。”
2001年美国国会图书馆认定该片是“重要文化象征”,并选入美国国家级收藏。
根据boxofficemojo,该片名列北美票房史上(142,415,400美元)与参考通货膨胀计算后(911,458,400美元)第三高(紧接在《乱世佳人》和《星际大战》(Star Wars)之后)。如果加上全球成功的票房纪录、录像带、雷射光碟、数位影音光碟以及频繁的电视拨放,它被英国亚马逊网络书店称为“最被广泛观赏的一部好莱坞电影创作”
崔普家的七个孩子为五女二男,在影片中他们分别是:
丽莎·冯·崔普(16岁“即将满17岁”)由夏敏·卡尔(Charmian Carr)饰演,当时她21岁。
弗德瑞克·冯·崔普(14岁)由妮可拉斯·汉墨德(Nicholas Hammond)饰演。
路易莎·冯·崔普(13岁)由海瑟·孟席斯(Heather Menzies)饰演。
柯特·冯·崔普(11岁)由杜南·却斯(Duane Chase)饰演。
布姬塔·冯·崔普(10岁)由安琪拉·卡温特(Angela Cartwright)饰演。
玛塔·冯·崔普(6岁,虽然根据片头的台词“我星期二就满7岁了!”)由黛比·透纳(Debbie Turner)饰演。
葛莉泰·冯·崔普(5岁)由金·卡瑞斯(Kym Karath)饰演。
丹尼尔·祖希特(Daniel Truhitte):饰演劳夫(“17岁快18岁”)的演员,当时21岁。这是祖希特首次也是最后一次在银幕上现身。
金·黛比(Kim Darby)和麦·法萝为丽莎这角色献声,因为饰演该角的夏敏·卡尔第一次演出阳台场景时为了跳过树枝而受伤。
爵士音乐家约翰·柯川(John Coltrane)采用《我最爱的事》作为他的代表旋律。他的版本修改很多,并以高音萨克斯风演奏,使开头的节奏不断重复,以摆脱长时间的个人即兴演奏。
[编辑] 荣誉与奖项
◎1960年东妮奖
获奖项目(6项)
最佳音乐剧奖
最佳音乐剧女主角奖:玛莉·玛汀
最佳音乐剧女配角奖:Patricia Neway
最佳布景设计奖:奥立佛·史密斯
东妮奖最佳制作与音乐剧指导奖:Frederick Dvonch
剧院世界奖:Lauri Peters
提名但未获奖项目(3项)
最佳音乐剧男配角奖:Theodore Bikel、Kurt Kasznar
最佳音乐剧女配角奖:Lauri Peters与其他饰演孩子们的演员:Kathy Dunn、Evanna Lien、Mary Susan Locke、Marilyn Robers、William Snowden和Joseph Stewart。
最佳音乐剧导演奖:文森·唐纳修
◎1965年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项目(5项)
最佳影片奖
最佳导演奖:劳勃·怀斯
最佳剪辑奖:William Reynolds
最佳音响奖:James Corcoran (20th Century-Fox SSD)、Fred Hynes (Todd-AO SSD)
最佳配乐奖:Irwin Kostal
提名但未获奖项目(5项)
最佳女主角奖:茱莉·安德鲁丝
最佳女配角奖:Peggy Wood
最佳艺术指导奖:Boris Leven、Walter M. Scott、Ruby R. Levitt
最佳摄影奖:Ted D. McCord
最佳服装设计奖:Dorothy Jeakins
◎1965年金球奖
获奖项目(2项)
最佳喜剧和音乐电影奖
最佳女主角奖:喜剧和音乐类:茱莉·安德鲁丝
提名但未获奖项目(2项)
最佳导演奖:劳勃·怀斯
最佳女配角奖:喜剧与音乐类:Peggy Wood
◎美国国家电影保存局2001年指定保存
㈢ 欧美歌剧有什么
经典曲目:《怀中宝贝》(3) 《我愿意!我愿意》(3) 《我娶了一位天使》(3) 《歌舞线上》(4) 《康康舞》(4) 《刁蛮公主》[音乐剧](4) 《爱的方方面面》(4) 《可爱大道》(4) 《美女与野兽》[音乐剧(4) 《跳出我天地》[音乐剧(4) 《我爱红娘》(4) 《名扬四海》[音乐剧](4) 《富丽秀》(4) 《佛西秀》(4) 《四十二街》(4) 《一脱到底》[音乐剧](4) 《火爆浪子》[音乐剧](4) 《灰园》(4) 《格林德》(4) 《滑稽面孔》(4) 《盖瑞克狂欢》(4) 《深紫》[音乐剧](4) 《为你疯狂》[音乐剧](4) 《大幕》(4) 《发胶》[音乐剧](4) 《绅士爱美人》(4) 《简爱》[音乐剧](4) 《泽西男孩》(4)
《疯狂女郎》(4) 《万事成空》(4) 《红男绿女》[音乐剧](4) 《雪城双兄弟》(4) 《南海天堂》(4) 《再见,伯迪》(4) 《酒店》[音乐剧](4) 《贵妇风流》(4) 《小夜曲》[音乐剧](5) 《安妮》[音乐剧](5) 《茜茜公主》[音乐剧](5) 《异想天开》[音乐剧](5) 《毛发》(5) 《拜访森林》(5) 《飞燕金枪》(5) 《黑钩子》(5) 《灰姑娘》[音乐剧](5) 《芝加哥》[音乐剧](6)《伙伴们》(6)
校园系列:《歌舞青春1,2,3 》---《歌舞青春1,2,3 》《Camp Rock》----《摇滚夏令营》<Step Up 1,2>----《舞出我生1,2》
著名歌剧:
《费加罗的婚礼》《卡门》《歌剧魅影》《魔笛》《塞维利来的理发师》《图兰多》《茶花》《弄臣》《乡村骑士》《阿伊达》《水仙女》《蝴蝶夫人》《图兰多》
《歌剧魅影》
㈣ 电影 音乐之声的简介
《音乐之声》是由罗伯特·怀斯执导,朱莉·安德鲁斯、克里斯托弗·普专卢默、理查德·海顿主属演的音乐片,该片于1965年3月29日在英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修女玛丽亚到特拉普上校家当家庭教师,并和上校的7个孩子很快打成一片,上校也渐渐在玛利亚的引导下改变了对孩子们的态度,并与玛利亚之间产生了感情的故事。该片获得了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五个奖项。
(4)飞燕金枪音乐剧扩展阅读
《音乐之声》主要角色:
1,玛利亚
萨尔茨堡修道院里的志愿修女,她活泼好动和热爱自然的性格却总是让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烦。于是她被派到冯・特拉普上校家做家庭教师。她很快和上校的七个孩子打成一片,而上校也渐渐在她的引导下改变了对孩子们的态度。
2,冯·特拉普
海军上校,有七个孩子。长期的海军生活和亡妻的悲伤使他对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样严格。他请来玛利亚作为孩子的家庭教师,刚开始他对玛丽亚的做法十分不满,可是当他听到孩子们为男爵夫人唱歌的时候十分感动,并被玛丽亚可以感染他人的热情所吸引。
㈤ 音乐之声 do re mi 伴奏
《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是一部改编自玛莉亚·冯·崔普(en:Maria von Trapp)的著作《崔普家庭演唱团》(en: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的戏剧作品,最初以音乐剧的形式于百老汇上演,之后被改编成电影,位居北美影史票房第三名,同时也是史上最卖座的歌舞片。
该剧描述阿尔卑斯山上某处修道院里的一位实习修女到崔普家担任教职,然后从赢得孩童们的心,到与单身的男主人相爱、结婚并组家庭乐团,最后又有惊无险的逃离纳粹魔掌的故事。其中,该剧的诸多歌曲,如《Do-Re-Mi》、《雪绒花》传唱至世界各地,亦被翻译唱成各国语言版本。
[编辑] 创作起源
《音乐之声》的创作灵感源自于玛莉亚·冯·崔普的真人真事:玛莉亚·冯·崔普生于阿尔卑斯山一带,原本在本笃会的农伯格修道院(Nonnberg)担任实习修女,1926年因健康问题,被院长送到盖尔·冯·崔普爵士(Georg Ritter von Trapp)家修养,兼任爵士长女的看护。之后玛莉亚与爵士两人坠入情网,于1927年结为连理,两人并生有两女一男。
1930年代受到经济大恐慌影响,爵士几乎失去了所有财产。于是他和玛莉亚带领七个孩子组成乐团进行职业演唱,并于1936年萨尔斯堡音乐节上赢得首奖。1938年纳粹德国与奥地利合并,爵士拒绝了纳粹的征召令。为了躲避追捕,他们以露营的名义搭乘火车穿越阿尔卑斯山来到意大利,从此展开全欧洲的巡回表演。1939年他们移居美国后,不但将演唱事业开拓至世界各地,也在自家的“一心”牧场举办各种音乐营队。
1956年,崔普家庭歌手正式解散,玛莉亚·冯·崔普出版了第一本书《崔普家庭合唱团》。不久,该著作被改编成德国电影《崔普家庭》(Die Trapp Familie),并在欧洲引起轰动。
[编辑] 登上百老汇
1958年,43岁的电影导演文森·唐纳修(Vincent J. Donehue)将这个故事介绍给百老汇夫妻档:制作人理查·哈勒岱(Richard Halliday)和女演员玛莉·玛汀(Mary Martin)。两夫妻对这故事十分有兴趣,便开始试图与玛莉亚本人联络,并取得她的支持(虽然之前受到律师的欺骗,她已经失去了故事的版权)。当时,笃信天主教的玛莉亚正与亲生的三个孩子在新几内亚传教,对于哈岱森信里的提议完全没有兴趣。直到有次玛莉亚返回美国时,在百老汇观赏玛莉·玛汀演出的《飞燕金枪》(Annie get your gun)后对其演出大为赞赏,从此大力支持这个创作计划,而玛莉也同意将演出所得的375%收入无偿捐给玛莉亚。于是,在从德国电影公司那儿取得版权后,他们开始计划重新创作一部全新的音乐剧。
原本这出音乐剧打算以崔普一家的著名演唱歌曲为主轴,其中插入几首创作歌曲,于是哈勒岱夫妇找上著名的词曲创作搭当理察·罗杰斯(Richard Rodgers)和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 II)协助。但在这两人坚持下,最后改采新的方式:作品中所有的词曲由这对搭档重新创作。
[编辑] 剧情架构
[编辑] 剧情
《音乐之声》数位影音光碟封面:图中是开场时玛莉亚在阿尔卑斯山山上歌唱的场景。《音乐之声》的剧情可分成三个转折,铺陈玛莉亚的故事,描述她在修道院实习,来到崔普家庭,然后与后者一同逃离纳粹掌控。虽说每个阶段出现的人物,但剧情的主轴仍是“音乐”——善于歌唱的玛莉亚,透过音乐教化崔普家的孩子,最后感动了上校的心,终得美满因缘,并证明音乐永能感化人心。
注意:下文记有作品情节、结局或其他相关内容,可能降低欣赏原作时的兴致。
玛莉亚是阿尔卑斯山上一所修道院的实习修女。不同于其他修女,天真烂漫的她老是不遵守院里的作息,偷偷跑到山头外嬉戏、歌唱。一天,大家祷告时,又发现玛莉亚迟到了——原来她刚在外头忘情歌唱,直到钟声响起才匆忙回来。
受够玛莉亚的几位修女来到院长办公室,决定好好讨论玛莉亚的问题。大家你一言我一句,伴随著办公室外玛莉亚闯祸的尖叫,漫长的讨论后终于在院长的主持下得出结论....。于是玛莉亚被唤入院长办公室内,和院长谈论她的未来:慈悲的院长看出这儿终就不是她的居身之所,决定让她下山,到一户向修道院请求家庭教师许久的人家担任老师。
对未来充满彷徨和不安感的玛莉亚提著行李,一路忧心忡忡地赶到这户人家;在她眼前的是栋包含美丽庭园的巨大豪厦,而房子的主人则是崔普家的核心人物——奥地利海军的盖尔·冯·崔普上校以及他与前妻生的七名子女,其中最大的丽莎16岁,最小的葛莉泰才5岁。由于没有母亲,身兼母职的上校以严格的军事化方式教育孩子,可玛莉亚来临后却改变了整个家...;他教这些孩子唱歌,带他们嬉戏,并教这些孩子演布偶戏等才艺,因此博得孩子们的喜爱。但另一方面,这些事逐渐传到忙碌的上校耳中,却多少令他有些不快。
其实,上校虽然离家如此久,但不全是为了公务:他和维也纳的爱莎女伯爵已经交往了一段时间,两人的发展也快步入红毯。而另外一方面,上校的大女儿却爱上了纳粹的小传令兵劳夫,因此常背著上校溜出来私会。这一切,却因玛莉亚的影响力而逐渐改变。
终于,上校带著爱莎女伯爵回来了。他要“验收”玛莉亚几个月来的成果,以及证实些传言。结果他差点被孩子们的“恶行”气昏:爬树、游泳、穿不要的窗帘作成地衣服以及玛莉亚的顶撞之词。结果两人大吵一架,玛莉亚被上校赶出了门。但就在她将离去时,孩子们唱起了《音乐之声》,优美的歌声感动了冷酷的上校,使他以优美的歌声附合而唱。于是,玛莉亚留下来了,并带领孩子一同准备下崔普宅邸将在下星期举办的舞会。
舞会准备的十分成功,玛莉亚与上校间的关系也迅速升温。孩子的表演赢得来宾的喝采,但舞会一结束玛莉亚却迫不及待的跑回修道院。回到院里的玛莉亚像变了人似,整天不发一语却只顾著祷告。直到有一天,她终于告诉玛格丽特修女想早日成为正式修女的心愿:因为她发现她已不知不觉爱上崔普上校了。为了躲避这一切,她决心成为一位虔诚的修女。但在院长循循善诱下,玛莉亚终于理解自己的梦想不该躲避,而应坦然面对。于是玛莉亚又回到了辛普家。这时,少了玛莉亚的辛普家却陷入愁云惨澹中,不但孩子们想念玛莉亚,上校的心也迷上著她。玛莉亚回来后,不但孩子们高兴起来了,同上校居住的爱莎女伯爵也发现自己挽不住情人的心,自己退出这有点暧昧的三角关系。不久,上校向玛莉亚求婚,而她也坦然接受了这段如梦似幻的爱情。
步入礼堂后,玛莉亚与崔普一家人共度欢乐的家庭时光,同时也积极准备音乐节的表演节目。可是同时,纳粹的魔掌也逐渐深向这家人:纳粹德国合并掉奥地利后,开始吸收奥国军人加入纳粹阵营,忠勇爱国的崔普上校自然也是纳粹亟欲招募的人才。无奈崔普上校坚决不肯点头,纳粹只好用尽各种手法,包含威胁利诱,强拉上校入营。于是上校和玛莉亚开始计划秘密的潜逃计划...。
音乐节会场上,大家的表现都很精采,但崔普家庭优美的歌唱却广受大家欢迎。在观众的掌声中,崔普全家缓缓消失在舞台上...。经过一番后,比赛结果揭晓:崔普家顺利拿下冠军,但领奖时却迟迟不见他们出现:原来,在精心安排之下,玛莉亚和上校带著七个孩子已在逃离的路途中。他们在修女和劳夫的掩护下,躲过了纳粹党人的搜索,最后在修女们的祝福中,朝自由的山头缓缓行进...。
记有情节或结局的内容在此处结束,下文与情节无关。
[编辑] 人物架构
修道院 崔普家族 其他
修道院院长
苏菲亚修女
玛格丽特修女
伯莉丝修女
修女甲
修女乙
修女丙
盖尔·冯·崔普上校
玛莉亚
丽莎·冯·崔普
弗德瑞克·冯·崔普
路易莎·冯·崔普
柯特·冯·崔普
布姬塔·冯·崔普
玛塔·冯·崔普
葛莉泰·冯·崔普
爱莎女伯爵
劳夫
麦克斯·戴维勒(旁白)
宴会主持人甲
宴会主持人乙
纳粹军官
[编辑] 曲目
《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
《玛莉亚》(Maria)
《我有信心》(I Have Confidence)
《爱如何存在?》(How Can Love Survive?)**
《我最爱的事》(My Favorite Things)*
《十六将要十七》(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原版音乐剧中称作《你正十六岁》(You Are Sixteen )
《Do-re-mi》
《孤单的牧羊人》(The Lonely Goatherd)
《无法停止》(No Way to Stop It)
《平凡夫妻》(Ordinary Couple)**
《再会歌》(So Long, Farewell)
《好事》(Something Good)*
《雪绒花》(Edelweiss)
《攀越群山》(Climb Ev'ry Mountain)
*电影中增加的歌曲
**音乐剧中原有,但在电影里没出现的歌曲
[编辑] 音乐剧
经过一年准备,《音乐之声》于1959年11月16日在朗特·方谭剧院(Lunt-Fontanne Theatre)正式上演,女主角由玛莉·玛汀本人主演,男主角则由席多·拜克(Theodore Bikel)担任。音乐剧上演后造成轰动,不但连续演出1443场,并获得6座东妮奖的殊荣,其中包含最佳女主角奖、最佳音乐剧奖等重要奖项。由于表现亮眼,1960年时引发二十世纪福斯公司将该剧改编成电影的构想。
1963年1月15日《音乐之声》风光下档,并被英国、澳洲等地重新改编,登台上演。原剧下档30多年后,1998年又曾登上百老汇舞台上演半年,直到1999年下档。
[编辑] 伦敦新版本
1981年,在制作人萝丝·泰勒(Ross Taylor)请求之下,佩扥拉·克拉克(Petula Clark)同意主演在伦敦西区剧院的阿波罗·维多利亚剧院(Apollo Victoria Theatre)重新登台的《音乐之声》。虽然她担心自己51岁的年龄饰演女主角的角色太老而没有说服力,但克拉克却让所有的剧评一致赞扬(该剧也成当时英国剧院史上票房最好的作品)。而玛莉亚·冯·崔普本人也出席该剧首演,并描述克拉克是“有史以来最好的玛莉亚”。由于史无前例的戏票需求,克拉克将她原先计划的半年演出合约延长至3年半,而该剧单周(1981年10月26日 — 10月31日)101%的观众出席率,也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列入英国所有音乐剧作品中,史上最高的出席率。这也是第一个将电影版本里理察·罗杰斯和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新创作的两首歌曲搬上舞台的版本,而其现场收录也首创使用数位收录方式,可是收音成果却从未以光碟的形式出版。
[编辑] 其他地区版本
澳洲人自创的版本于澳洲雪梨昆士兰表演艺术中心(Queensland Performing Arts Centre)的戏词剧院(Lyric Theatre)登场,由著名澳洲戏剧《Blue Heelers》中的演员丽莎·麦昆(Lisa McCune)饰演玛莉亚,电视名人贝特·牛顿(Bert Newton)饰演麦克斯并由约翰·瓦特(John Waters)担任崔普上校。
[编辑] 电影
音乐之声
The Sound of Music
IMDB电影资料
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彩色/黑白: 彩色
制作 劳勃·怀斯
编剧 玛莉亚·冯·崔普原作
哈瓦·林赛音乐剧改编
卢瑟·克劳斯音乐剧改编
恩斯特·雷曼
导演 劳勃·怀斯
主要演员 茱莉·安德鲁丝
克里斯多福·普拉玛
出品公司 二十世纪福斯
发行时间 1965年3月2日
1960年6月,二十世纪福斯以12,500,00美元购得电影版版权。但条约中规定福斯公司必须等音乐剧下档后,以及1964年以后才可以开拍,而福斯公司因为之前拍摄《埃及艳后》(Cleopatra)花费甚巨,财政陷入困境,业界一直传言该公司将在1962年倒闭。为了挽回局面,二十世纪福斯为该电影找来改编过《国王与我》(The King and I)、《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的剧作家恩斯特·雷曼(Ernest Lehman)担任编剧,并打算找拍过《罗马假期》等片的导演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开拍。然而惠勒的想法显然无法得到雷曼的认同,于是又找了劳勃·怀斯。怀斯本来对该剧兴趣不大,但看过雷曼的剧本后却深受吸引,因此接手了该片的导演工作。
1963年《音乐之声》在萨尔斯堡正式开拍,由于当时的玛莉·玛汀已年过50,无法负担实地拍摄的压力,于是制作群找了曾演过《窈窕淑女》(My Fair Lady),以及电影《欢乐满人间》的英国演员茱莉·安德鲁丝担任玛莉亚的角色,而崔普上校则由克里斯多夫·普朗玛(Christopher Plummer)饰演。由于茱莉·安德鲁丝的歌唱表现和演出皆属一流,加上制作群成功运用了萨尔斯堡的美丽景色与人文景观,电影推出后在全球造成轰动,不但成为当时史上卖座次高的电影,片中许多歌曲,如《Do-re-mi》、《雪绒花》也被改编成许多语言的传唱版本。另外,该片在奥斯卡金像奖中获得10项提名,最后赢得包含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5项大奖。
电影里为了剧情需要,制作群做了许多不同于音乐剧版本的修改:
(一)音乐剧中《爱如何存在?》(How Can Love Survive?)和《平凡夫妻》(Ordinary Couple)分别被《我最爱的事》(My Favorite Things)和《好事》(Something Good)取代。其中后两者的词曲皆由理察·罗杰斯一手包办,因为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已经于1960年8月23日罹患癌症过世(他死前的遗作便是住院期间完成的《雪绒花》)。
(二)剧中爱莎女伯爵和麦克斯的戏份被大量删减,甚至连演唱的部分也被取消。另外,片里大量取用萨尔斯堡乃至于阿尔卑斯山的景致,使其场景远远超过音乐剧里的人造舞台布景。
有趣的是,电影的内容反而影响到日后改编过的音乐剧版本,使电影与音乐剧的同质性越来越高。
[编辑] 逸事
这部音乐剧造成了一些对奥地利的错误想像:许多人以为《雪绒花》这首曲子是该国国歌。事实上,这首歌在奥地利不怎么受欢迎(有个幽默的说法是说隆纳·里根总统任内,在某次奥地利代表拜访白宫时演奏该曲)。
在《Do-re-mi》出现在一个市场的场景里有明显的错误:一个装著橘子的板条箱上标示著“以色列制造”,然而1930年代以色列并不存在。而这错误于电影拍摄期间显然未被发觉。
另一个被知晓地理学的锐利观察者发现的错误是崔普家爬山的场景中他们理应往安全的地方前进,然而实际上他们却“朝著”奥地利的方向走。
《我有信心》是罗杰斯写来作为“过场”的歌曲,以便让电影中玛莉亚从修道院前往崔普家的宅邸(根据他的说法)。在这场景中,玛莉亚要通过一处拱门。而根据DVD里的花絮,有位现实里玛莉亚的女儿,以及“她”的女儿(也就是玛莉亚的孙女)可以被看到正准备穿越那处地点的路。其实崔普家庭当天刚抵达现场,怀斯导演让他们担任行路人的角色。而据闻安德鲁丝拍摄该片段期间,影片剪辑者也在那场景上出现了一会儿,因为他似乎很适合这个角色。
由于电影广受好评,并成为当时第二(紧接在《乱世佳人》之后)卖座的电影作品,著名影评宝琳·凯尔(Pauline Kael)不断挖苦该片,并称其《“钱”之声》(The Sound Of "Money"),而据称此举也让她被《McCall's》杂志炒鱿鱼。
该片高度的创作身价40年后依旧不减。一份附在原声带的评论里,理查·罗杰斯在该片完成后说到:“当你开始观赏这部电影时,你会立刻说说该片‘不是’来自一间腊肠工厂。”
2001年美国国会图书馆认定该片是“重要文化象征”,并选入美国国家级收藏。
根据boxofficemojo,该片名列北美票房史上(142,415,400美元)与参考通货膨胀计算后(911,458,400美元)第三高(紧接在《乱世佳人》和《星际大战》(Star Wars)之后)。如果加上全球成功的票房纪录、录像带、雷射光碟、数位影音光碟以及频繁的电视拨放,它被英国亚马逊网络书店称为“最被广泛观赏的一部好莱坞电影创作”
崔普家的七个孩子为五女二男,在影片中他们分别是:
丽莎·冯·崔普(16岁“即将满17岁”)由夏敏·卡尔(Charmian Carr)饰演,当时她21岁。
弗德瑞克·冯·崔普(14岁)由妮可拉斯·汉墨德(Nicholas Hammond)饰演。
路易莎·冯·崔普(13岁)由海瑟·孟席斯(Heather Menzies)饰演。
柯特·冯·崔普(11岁)由杜南·却斯(Duane Chase)饰演。
布姬塔·冯·崔普(10岁)由安琪拉·卡温特(Angela Cartwright)饰演。
玛塔·冯·崔普(6岁,虽然根据片头的台词“我星期二就满7岁了!”)由黛比·透纳(Debbie Turner)饰演。
葛莉泰·冯·崔普(5岁)由金·卡瑞斯(Kym Karath)饰演。
丹尼尔·祖希特(Daniel Truhitte):饰演劳夫(“17岁快18岁”)的演员,当时21岁。这是祖希特首次也是最后一次在银幕上现身。
金·黛比(Kim Darby)和麦·法萝为丽莎这角色献声,因为饰演该角的夏敏·卡尔第一次演出阳台场景时为了跳过树枝而受伤。
爵士音乐家约翰·柯川(John Coltrane)采用《我最爱的事》作为他的代表旋律。他的版本修改很多,并以高音萨克斯风演奏,使开头的节奏不断重复,以摆脱长时间的个人即兴演奏。
[编辑] 荣誉与奖项
◎1960年东妮奖
获奖项目(6项)
最佳音乐剧奖
最佳音乐剧女主角奖:玛莉·玛汀
最佳音乐剧女配角奖:Patricia Neway
最佳布景设计奖:奥立佛·史密斯
东妮奖最佳制作与音乐剧指导奖:Frederick Dvonch
剧院世界奖:Lauri Peters
提名但未获奖项目(3项)
最佳音乐剧男配角奖:Theodore Bikel、Kurt Kasznar
最佳音乐剧女配角奖:Lauri Peters与其他饰演孩子们的演员:Kathy Dunn、Evanna Lien、Mary Susan Locke、Marilyn Robers、William Snowden和Joseph Stewart。
最佳音乐剧导演奖:文森·唐纳修
◎1965年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项目(5项)
最佳影片奖
最佳导演奖:劳勃·怀斯
最佳剪辑奖:William Reynolds
最佳音响奖:James Corcoran (20th Century-Fox SSD)、Fred Hynes (Todd-AO SSD)
最佳配乐奖:Irwin Kostal
提名但未获奖项目(5项)
最佳女主角奖:茱莉·安德鲁丝
最佳女配角奖:Peggy Wood
最佳艺术指导奖:Boris Leven、Walter M. Scott、Ruby R. Levitt
最佳摄影奖:Ted D. McCord
最佳服装设计奖:Dorothy Jeakins
◎1965年金球奖
获奖项目(2项)
最佳喜剧和音乐电影奖
最佳女主角奖:喜剧和音乐类:茱莉·安德鲁丝
提名但未获奖项目(2项)
最佳导演奖:劳勃·怀斯
最佳女配角奖:喜剧与音乐类:Peggy Wood
◎美国国家电影保存局2001年指定保存
㈥ 爱上邓丽君的主创人员
李盾制作人/艺术总监
中国著名音乐剧制作人。兼任北京舞蹈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韩国首尔艺术大学、韩国大邱启明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多所国内外著名艺术院校客座教授。德稻音乐剧大师,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领军人物,中国文化艺术卓越艺术家。代表作品:音乐剧《白蛇传》连演900 场;音乐剧《西施》 连演600 场;音乐剧《蝶》,获大邱国际音乐剧节组委会最高奖项、中国文华大奖特别奖;音乐剧《爱上邓丽君》,获第五届韩国大邱国际音乐剧节最高DIMF 特别大奖;音乐剧《王牌游戏》,获得第三届中国·东莞音乐剧节“优秀制作莞香奖”以及“最受市民关注奖”两大奖项。
王蕙玲(中国台湾) 编剧
代表作品:《卧虎藏龙》、《色·戒》、《饮食男女》、《夜奔》、《人间四月天》等。《卧虎藏龙》获2001年美国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提名;《京城四少》获得金钟奖最佳编剧提名;《第一世家》获金钟奖最佳编剧提名、最佳改编剧本;《色·戒》获第44届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卓依·马可尼里(美国) 导演/舞蹈编导
卓依·马可尼里是一位国际知名的导演和编舞,其备受赞誉的作品《西区故事》获得过劳伦斯·奥利弗奖最佳复排剧目的提名,于过去14年间曾经在全球超过16个国家巡演,在著名的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和伦敦莎德勒威尔斯剧院甚至曾经一票难求。
卓依初登百老汇舞台的编舞处女作是《乔的咖啡屋》,随后的作品有上演于林肯中心的《生活》、《第十二夜》,由休杰克曼担任主演的《狂野派对》和《来自奥兹的男孩》,以及复排版《西区故事》。
他曾经获得两次托尼奖提名,两次外围剧评人奖提名,以及一座有色人种民权促进协会奖以及一座洛杉矶喝彩奖。
他在世界各地导演及编舞的作品包括:美国版《摩登米莉》、《飞燕金枪》、《为你疯狂》、《乔的咖啡屋》,日本版《漂亮比赛》、《摩登米莉》、《西区故事》、《来自奥兹的男孩》,以及英国版《艾薇塔》。
他还曾经为多部歌剧、芭蕾舞剧及电影作品担任舞蹈编导。
作为主创,卓依参与了《爱上邓丽君》在香港的全球首演,并为回归再次成为“邓丽君大家庭”的一份子而感到激动。
金培达音乐总监/创作总监/作曲
香港著名作曲家, 作品以多元化和触动人心见称, 七次“香港电影金像奖原创音乐” 获得者。凭借电影《伊莎贝拉》获得第 56 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电影音乐银熊奖, 是该国际奖项第一位华人夺得者。金氏的原创电影歌曲《星语心愿》, 《如果·爱》广受传唱,深入民心,亦同样获得过香港电影金像奖原创歌曲奖项。他在《十月围城》和《寒战》里的配乐再次夺得“香港电影金像奖原创音乐”殊荣。 2008年香港政府为他在艺术领域贡献颁发荣誉勋章。配乐作品《北京遇上西雅图》和《中国合伙人》是2013年中国高票房电影中的佼佼者。音乐剧《妈妈,再爱我一次》是金氏第三部音乐剧作品,揉合了拉丁节奏,真诚动人的旋律,以音乐剧语汇把母亲伟大无私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
梁芒作词
著名作词人,中国大制作电影首席作词人。代表作品:电影《集结号》、《唐山大地震》、《南京,南京》、《非诚勿扰》、《叶问2》、《海底总动员》、《好奇害死猫》等;电视剧《啼笑姻缘》、《像雾像雨又像风》、《末代皇妃》;歌曲《春暖花开》、《我只喜欢你》(那英演唱)、《拯救》(孙楠演唱)。
戴维·柯林斯(美国) 舞美设计
纽约电影、戏剧、电视、演唱会及大型活动舞台及场景设计。曾为百老汇音乐剧Motown, Annie, Bring It On, Chinglish,和外百老汇音乐剧Vanya and Sonia and Masha and Spike担任舞美设计。歌剧作品有旧金山歌剧院和奥斯卡的《玛丽亚福音》,圣达菲歌剧院的《Life is a Dream》。2011年Kanye West美国及全球演唱会的创意总监。曾荣获纽约戏剧委员会奖、Lucille Lortel奖、Henry Hewes奖、2009年获得奥比戏剧奖卓越设计大奖。
阿伦·罗尔帝(加拿大) 灯光设计
太阳马戏团首席灯光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灯光设计。主要作品:摇滚音乐剧《星幻》(1993),《巴黎圣母院》(1998至今),太阳马戏《Soleil de Minuit》(2005),《Arena》(2006),《Zarkana》(2011/2013),上海马戏城《时空之旅》2005、《镜界》(2009),台北音乐剧《爱上卡门》(2006),《蝶》(2007),《爱上邓丽君》(2010),《小丑游戏》(2011),《王牌游戏》(2012),《妈妈再爱我一次》(2013)。
李勇硕(韩国) 音响设计
2014音乐剧<TRACE U>、<Song of Two Flowers>
2013音乐剧<Song of Two Flowers>、<Friends>、<Jack the Ripper>、<妈妈再爱我一次>、<Grease!>、<Tales of Two Cities>、<Spam a lot>、<Promise>
2012演唱会<Fatal Invitation>、音乐剧<Tales of Two Cities>、<Jack the Ripper>、<Nun Sensation>、<Nun Sensation>、<Fame>
2011音乐剧<Pimatgol Sonata>、<Falling for EVE>、<Mozart!>、<Radio Star>、<Welcome to my world>
2010音乐剧<Sailing for Life>、<Yok Story>
雅克·博歇曼(加拿大) 多媒体设计
为德拉圣母院大教堂全球巡演设计虚拟装饰装置和巨型木偶动画眼睛(2005年日本名古屋、2010年香港)。2010年为蒙特利尔交响乐团在《星幻》、《巴黎圣母院》中的演出进行场景设计。两次参与在蒙特利尔的法兰西嘉年华音乐盛典。为蒙特利尔国际喜剧节的六场演出设计大型户外舞台的虚拟装置。2013年《妈妈再爱我一次》多媒体设计。
张然 剧本统筹
2005音乐剧《一流大学从澡堂抓起》首演,担任编剧、作词、作曲、编曲、录音、男主角。
音乐剧《一流大学从澡堂抓起》复排上演,获得全国首届校园戏剧节最佳剧目奖、个人获得戏剧节作曲奖。
2009《空中花园谋杀案》作曲;音乐剧《白头叶猴》编剧作词作曲;音乐剧《电影之歌2010》作词作曲、剧本改编;《拇指姑娘》作词作曲;孟京辉音乐剧《初恋》作词作曲;话剧《新娘》作词作曲。
Ricky Yang (DivaStyle缔法造型) 化妆设计
DivaStyle创始人。入行20年,法国Jack Holt美发毕业,德国Longtime _ liner长效化妆中国艺术总监。任《明日风尚》《时尚》《时尚健康》撰稿人,电视《时尚装苑》讲师。造型代表作品:音乐剧《爱上邓丽君》,电视剧《婚姻保卫战》《家N次方》《夫妻那些事》等。海清、吴秀波、林丹等艺人专属造型师。丽莎·凯瑞娜·福美尔(美国) 副编舞
12岁开始学习爵士、踢踏、芭蕾、体操。1993年开始专业国标、拉丁舞蹈生涯。在国标舞所有风格的比赛和教学上有巨大成就,7次世界国标舞冠军及多项国际大奖、专业比赛大奖,擅长国标、萨尔萨、探戈、爵士、踢踏、非洲古巴舞蹈及击鼓、巴西、现代舞、嘻哈等多种舞蹈风格。
孟凡华服装设计
齐齐哈尔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黑龙江省中医药学院药剂专业毕业,曾10年连任炎黄艺术馆馆长郑闻慧女士(黄胄夫人)助理、炎黄经济技术开发公司总经理、黄胄美术基金会理事;后任著名服装设计师、玫瑰坊董事长郭培女士助理数年。2011年创办北京圈时尚文化有限公司,2013年开始发展旗下成衣品牌——CDL服饰,同时开拓高级定制服装之路。
詹姆士·爱德华·博恩斯(美国) 副舞美设计
Associated Set Designer James Edward Burns
西蒙·圣·路易斯(加拿大) 灯光设计助理
Assistant Lighting Designer Simon St-Louis
申东元(韩国) 音响设计助理
Assistant Sound Designer Shin Dongwon
罗曼·由罗多夫斯基什(俄罗斯) 多媒体设计助理
Assistant Multimedia Designer Roman Urodovsk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