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哪位愿意分享一些好的音乐剧给我呢
音乐剧其实就是外国的戏剧。。是将声(声乐)、台(台词)、形(形体、舞蹈)、表(表演)结合为一体的一种舞台表演形式。。
美国的“百老汇”应该听说过吧? “ 百老汇”就上演过很多比较高雅、经典的音乐剧。
比如:《猫》、《音乐之声》、《歌剧魅影》、《狮子王》、《悲惨世界》等。。
这些都是很有名的。。
Ⅱ 音乐剧和歌剧有哪些不同
音乐剧和歌剧都是当今世界上影响最大的用音乐来表现故事情节的音乐形式之一。歌剧属于古典音乐范畴,一般指以歌唱为主,以管弦乐队伴奏,有舞台布景、化妆与舞蹈动作的戏剧,有时还加独白、对白等。歌剧是综合性艺术,包含音乐、戏剧、诗歌、舞蹈、舞台设计、化妆、灯光等多种艺术成分。近代的歌剧始于十七世纪初叶,后经长期发展而产生多种类型,如正歌剧、大歌剧、喜歌剧、轻歌剧、小歌剧、乐剧等。音乐剧并不只是由音乐伴奏的表演。它不是歌剧、喜剧歌剧或是轻音乐剧,也不是歌舞杂耍、音乐荒诞剧或是夜总会的歌舞表演。歌剧和音乐剧都起源于宗教音乐,具体来说,音乐剧原本其实是歌剧中喜歌剧和轻歌剧的一种分化,但是最终形成了与歌剧截然不同的风格。
首先说说它们的相同点,有很多人经常把音乐剧和歌剧搞混,因为它们的形式确实比较相近。歌剧与音乐剧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都采取音乐和歌曲来表现剧情,以及包含舞蹈、舞台、化妆、灯光等多重艺术元素的综合性。这些都是无庸置疑的,以下谈一谈两者的区别。音乐剧严格的来说不能和歌剧一样作为传统意义上的高雅音乐或是换言之古典音乐的一部分。音乐剧产生的较早,但真正作为独立的有影响力的一种音乐形式还是在上世纪初百老汇初具规模开始,而它的高潮则是70年代中期后以韦伯、勋伯格为代表的这些欧洲的,尤其是英国和法国音乐剧作曲家的活跃才开始的。音乐剧和歌剧的不同地位从人们的态度上就可以得知。在那些歌剧和音乐剧广泛上演的国家,看歌剧是提前几周订好票,需要穿着正式的晚礼服入剧院的,观看时要讲究礼仪,不能随便鼓掌之类的;但是看音乐剧就相对随意,而且一部音乐剧常年上演,只需提前半小时到剧院门口买张票就行了,就像我们平时看电影一样方便。但是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音乐剧在当地人的心目中地位还是很崇高的,能够到这些地方去观赏音乐剧是一种荣幸。对于课上老师提到有一位同学认为音乐剧不能进大雅之堂,这一点纯粹是误解,所谓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是人们定的,经典是永远的流行,歌剧也是几百年前的流行音乐,只不过传唱多年后剩下的精品自然就成了经典,今天流行的音乐剧中也一定会有几百年后仍在流行的经典。
音乐剧和歌剧最大的差别在唱腔上。如果你听不见声音,不去观察演员口型,仅仅靠看舞台和表演的话,可能比较难区分开音乐剧和歌剧。歌剧大都用美声唱法,采用了大量的咏叹调和宣叙调,咏叹调会伴随着每一次戏剧性的转折将整部戏推向高潮。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卡门》和《茶花女》中广为流传的那两段唱段。而音乐剧属于流行音乐范畴,多数用流行唱法,也有用美声唱法的(例如《悲惨世界》和《剧院幽灵》);但在正式场合歌剧决没有用流行唱法的,因为发声方式完全不同。虽然现在的演唱会流行和古典的融合比较时兴。音乐剧中的歌曲很多并非独唱曲;音乐剧中的歌曲更短,更简单,易于传唱,人们可以在散步或洗澡的时候唱起这些歌曲。一般来说,尽管音乐剧中的歌曲更容易从整部剧中独立出来,也更加适于在酒吧等其他的娱乐场所单独吟唱,但这些歌曲本身不一定适合剧情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演员通过舞蹈或其他的表演来烘托气氛,带动剧情进入高潮。许多上榜的流行歌曲就是音乐剧的插曲,例如韦伯的很多作品都因为作为流行歌曲而广为流传,像《猫》中的《memory》,《whistle down the wind》中的《No Matter What》(这首是由当红的男子组合演唱,作为流行歌曲风靡全世界,但几乎没人知道这是音乐剧的插曲)。歌唱家也会演唱音乐剧的选段,例如“帕瓦罗蒂和他的朋友”系列演唱会,帕瓦罗蒂就经常演唱流行歌曲或是音乐剧,而流行歌星就很少演唱歌剧选段(莎拉布莱曼这类多栖的不算在内),毕竟歌剧演唱对于声音和唱功的要求远远高于流行歌曲。
其次是音乐风格,歌剧的音乐大都是以比较传统的管弦乐队为基础的古典音乐作曲技法,偶尔有现代风格的作品试图超越这个界限,但大都保留着古典技法的思维方式。歌剧的结构、风格基本上沿袭着自浪漫主义以来所奠定的路线。而音乐剧在音乐风格的选择上更自由,往往有爵士,摇滚等流行音乐因素的介入,配器也往往大量使用电声乐队的乐器。例如《猫》中韦伯尝试了许多不同的风格,乡村、踢踏舞、歌剧、流行,甚至还有赞美诗的成分。在配器上,有一段苏格兰风笛的两次插入特别出彩。而在《巴黎圣母院》中,更是能不断听到吉他的声音,为整部剧渲染了浪漫的气氛。
还有就是角色所要求的表演风格。歌剧是以音乐作为各种艺术元素的基础的,因此一个歌剧演员最主要的是把角色的唱段表达完善。如果一个演员在达到这一要求之后还有余力,那么他也可以为他的角色加入出色的戏剧表演,甚至舞蹈。但是在歌剧中,舞蹈大多以交谊舞、芭蕾这种形式出现,但芭蕾通常也是由专业演员完成。一个歌剧男演员可以大腹便便,女演员可以体态丰盈,这并不影响他们的演出,观众们也可以接收。但音乐剧强调各种艺术元素的整体统合,所以演员在表演一个音乐剧角色时,必须同时兼顾各种表演成分:唱歌、舞蹈、表演……所以他是不可能为了某一方面的表现去过分地牺牲其他的方面。对于音乐剧演员,剧情的表演和对歌唱的处理同样重要。像莎拉布莱曼退出音乐剧舞台的原因之一可能也和她为了声音而牺牲体态有关,试想观众们是不会接受一个臃肿的Christine和Raul在舞台上谈情说爱的。
至于前文中提到的舞蹈,这是歌剧的一个小部分,我们在看电影《莫扎特》和歌剧《茶花女》中,都能在歌剧里看到舞蹈的影子,但是比例不大,不是特别重要(这一点可由电影里国王下令歌剧里不能演芭蕾可以看出)。出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主要演员最重要还是靠举手投足的一些小动作以及和其他演员的交流来表演。而且通常美声唱法的发声方式不太可能允许演员边唱边进行大幅度的舞蹈动作。而在音乐剧里,舞蹈是三大元素之一,极少有音乐剧里缺乏舞蹈元素的(《悲惨世界》是一个例子,是它的剧情和主题限制了舞蹈)。比较极端的例子是《猫》,全剧几乎完全由一段段歌曲加舞蹈组成,所有演员在台上既要唱又要跳,仅当grazelbella出现时才没有舞蹈(因为年迈而跳不动),舞蹈完全显现了各种猫的特点,无法想象如果《猫》一剧没有舞蹈会是什么样子。当然这部剧比较特殊,但是舞蹈确实是大部分音乐剧中不可或缺的主要表现手法。
此外,还有一些微小的区别,例如取材,词曲创作过程,演出场所、方式等等,在音乐剧中,它的曲调可以是感伤的,但在歌剧中,它一定是热情洋溢的;在歌词方面,音乐剧趋于表现饱经忧患的经历,例如“爱——无论你鞭打我,还是伤害我;欺骗我,还是遗弃我,我都将永远是你的!”,歌剧则永远是表现欢欣和喜悦的诗一般的语言。与音乐剧不同,在歌剧里,主人公总保持着优雅而高贵的举止来生活、相爱和逝去。在每次踏上旅途时,他们会祈祷,“主啊,我上路了!”仿佛这不仅是一次地理意义上的旅行,更是精神上的旅程。但在音乐剧中,主人公与爱人告别的场景可以是杂乱的集市,甚至是垃圾场,他们也一定是疲惫不堪和心神憔悴。随着艺术创作的多元化,这些区别并不是永远正确。处于各种音乐结合边缘的作品越来越多,分类就变得逐渐模糊。如音乐剧《阿依达》,其中就有对于歌剧《阿依达》借鉴的部分。而勃拉姆斯甚至有一部新的音乐剧,视角是对向白宫的第一夫人们的,采用的全是清唱剧的体裁。
起源于巴洛克时期(约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的歌剧,即使是在20世纪现代主义影响下的低潮期,也一直渴望成为一项伟大的艺术。它想表现人类的共性,提取情感的精华,蔑视日常生活中的小智慧。剧中的反面角色被刻画成十恶不赦的彻彻底底的坏人,英雄们则勇敢无畏。音乐剧中的男女主角更加人性化,他们也会犯错误,也可以失去工作、穷困潦倒、无家可归,但是他们在经历坎坷之后总能得到真爱、财富和幸福。音乐剧产生于17世纪-18世纪的欧洲,当时被称作“小歌剧”或“民间歌剧”,直到19世纪后期人们才开始引用“音乐剧”这一名称;到了二十世纪中期,它已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戏剧演出形式。概括地说不得,音乐剧是以具有吸引力的情节为支撑,以演员的戏剧性表演为根基,使用权音乐、舞蹈得以充发发挥其潜能,并把这些因素融合为有机的统一体的艺术。如果说,戏剧本身临其境是一种综合艺术。如果说,戏剧本身临其境是一种综合艺术,那么与话剧相比,音乐剧则是充分发挥“综合性”艺术手段的戏剧形式。英国和美国是音乐剧的全盛国度,从音乐剧发展史的角色来看,伦敦西区和纽约百老汇可称作为音乐剧的发源地。但音乐剧在英、美两国也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在美国,它较多地受爵士乐、踢跳舞、喜剧性话剧和含有歌唱的喜剧的影响;在英国,音乐剧更多地与轻歌剧、话剧,特别是莎士比亚莫里艾、伊普生的戏剧背景相关,舞蹈方面则更帖近芭蕾舞。音乐剧并不追求卓越与出众,也没有野心,因此,它们被认为是平庸的创作。它们宁愿逃避,也不抗争;宁愿犯一些小小的过错,也不愿只为理想而生活。音乐剧赞扬民主,它赞扬那些在平凡生活中追求浪漫和幸福的普通人,而对那些自命不凡的富人,尤其是贵族们,则充满了鄙视和嘲弄。观众们已经认识到了它们的差别。当一个人去看歌剧和音乐剧的时候(在伦敦和纽约,两种门票的价格几乎一样),他会以不同的心态欣赏这两种戏剧。如果一场歌剧听起来太像音乐剧,那么它会被批评为太轻浮;反之,太像歌剧的音乐剧也会被批评太脱离现实。这些偏见并非偶然,它们是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慢慢形成的。它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一部音乐剧:《乞丐歌剧》
黑人音乐剧 音乐剧表现手段从以欧洲为主移向以美国为主,就是因为黑人的褴褛时代爵士乐、灵魂音乐、游吟和忧伤蓝调的流行。再后来的摇摆乐也有强烈的黑人音乐背景。著名的黑人音乐剧包括《演出船》、《波吉和贝丝》、《天空小屋》、《圣路易斯的女人》、《花之房》(1954年)、《牙买加》等等。
百老汇音乐剧 象“好莱坞”与美国电影的关系一样,一提起“百老汇”人们便会很自然地想到美国戏剧。“百老汇”是纽约市曼哈顿区的一条大街的名称。在这条大街的中段一直是美国商业性戏剧娱乐的中心,因此“百老汇”就成为美国戏剧活动的代名词了。百老汇曾经有非常辉煌的历史,这是与美国商业音乐剧的历史密切相联系的。百老汇音乐剧(Broadway Musicals)的前身是黑人游艺表演、滑稽剧、歌舞杂剧等,比较多地受爵士乐、摇摆乐的影响,其舞蹈有独创的百老汇风格。1904年,比特尔·琼斯明确了音乐剧的概念,真正有代表性的剧目是1927年的《演出船》,它综合地把歌曲、舞蹈和故事情节、话剧表演结合起来,可以说,是音乐剧把美国风格的爵士兵乐和与爵士乐配合得摇摆性很强的舞蹈成功地结合在一起。《俄克拉荷马》、《西区故事》、《平步青云》都是在百老汇相继走红的重要音乐剧目。此外在百老汇经年不衰的音乐剧有:《歌剧院幽灵》、《悲惨世界》、《西贡小姐》、《美女与野兽》等。
伦敦西区音乐剧 伦敦西区音乐剧更多地受歌剧和轻歌剧的影响。英国音乐剧的发展很少在舞蹈方面做特别突出的改进,这里的艺术形式的结合是把歌剧、轻歌剧的传统以及音乐喜剧的传统与爵士乐、踢踏舞和芭蕾进行一定程度的结合。二十世纪70年代,英国出现了两位音乐剧创作巨匠:安德鲁·洛依德·韦伯和蒂姆·莱斯,随即英国音乐剧就出现艺术上的转折。在风格上,韦伯创作的音乐剧偏重音乐,舞蹈相对较少;在制作上,英国音乐剧著名制作人卡麦隆·麦金托什非常注重把舞台上的各种技术一一布景、服装、灯光等与其他手段结合起来。很快百老汇感到了来自伦敦西区的巨大压力和挑战。伦敦西区的著名音乐剧包括《悲惨世界》、《西贡小姐》(1991年才移师纽约的百老汇)、《猫》、《歌剧院的幽灵》(后来移师纽约百老汇)等等。此外,似乎所有的音乐剧从伦敦搬到百老汇都能获得成功,比如《象棋》、《男朋友》、《奥利弗》、《可爱的战争》、《查里姑娘》等等,无不如此。
Ⅲ 音乐剧有哪些类型
[编辑本段]音乐剧的主要类型 1.百老汇音乐剧
像“好莱坞”与美国电影的关系一样,一提起“百老汇”人们便会很自然地想到美国戏剧。“百老汇”是纽约市曼哈顿区的一条大街的名称。在这条大街的中段一直是美国商业性戏剧娱乐的中心,因此“百老汇”就成为美国戏剧活动的代名词了。百老汇曾经有非常辉煌的历史,这是与美国商业音乐剧的历史密切相联系的。百老汇音乐剧(Broadway Musicals)的前身是黑人游艺表演、滑稽剧、歌舞杂剧等,比较多地受爵士乐、摇摆乐的影响,其舞蹈有独创的百老汇风格。1904年,比特尔·琼斯明确了音乐剧的概念,真正有代表性的剧目是1927年的《演出船》,它综合地把歌曲、舞蹈和故事情节、话剧表演结合起来。可以说,是音乐剧把美国风格的爵士乐和与爵士乐配合得摇摆性很强的舞蹈成功地结合在一起。《俄克拉荷马》、《西区故事》、《平步青云》都是在百老汇相继走红的重要音乐剧目。此外在百老汇经年不衰的音乐剧有:《歌剧院幽灵》、《悲惨世界》、《西贡小姐》、《美女与野兽》等。
2.黑人音乐剧
音乐剧表现手段从以欧洲为主移向以美国为主,就是因为黑人的褴褛时代爵士乐、灵魂音乐、游吟和忧伤蓝调的流行。再后来的摇摆乐也有强烈的黑人音乐背景。著名的黑人音乐剧包括《演出船》、《波吉和贝丝》、《天空小屋》、《圣路易斯的女人》、《花之房》(1954年)、《牙买加》等等。
3.伦敦西区音乐剧
伦敦西区音乐剧更多地受歌剧和轻歌剧的影响。英国音乐剧的发展很少在舞蹈方面做特别突出的改进,这里的艺术形式的结合是把歌剧、轻歌剧的传统以及音乐喜剧的传统与爵士乐、踢踏舞和芭蕾进行一定程度的结合。20世纪70年代,英国出现了两位音乐剧创作巨匠:安德鲁·洛依德·韦伯和蒂姆·莱斯,随即英国音乐剧就出现艺术上的转折。在风格上,韦伯创作的音乐剧偏重音乐,舞蹈相对较少;在制作上,英国音乐剧著名制作人卡麦隆·麦金托什非常注重把舞台上的各种技术——布景、服装、灯光等与其他手段结合起来。很快百老汇感到了来自伦敦西区的巨大压力和挑战。伦敦西区的著名音乐剧包括《悲惨世界》、《西贡小姐》(1991年才移师纽约的百老汇)、《猫》、《歌剧院的幽灵》(后来移师纽约百老汇)等等。此外,似乎所有的音乐剧从伦敦搬到百老汇都能获得成功,比如《象棋》、《男朋友》、《奥利弗》、《可爱的战争》、《查里姑娘》等等,无不如此。[2]
Ⅳ 求推荐动画电影,和音乐剧电影~
动画不知道,
音乐剧电影的话剧院魅影
真爱不死(剧院魅影的后传)
悲惨世界内25周年纪念音乐会(强力推荐)
耶稣基督容万世巨星(土豆上有全版的,但没有字幕,音乐效果也不好)
猫
伊丽莎白(德语的,不知道现在网上还有没有)
象棋(这个估计是没有,,资源太少)
还有些音乐电影,比如说
begin again
音乐之声
之类的
Ⅳ 有哪些音乐剧值得推荐
《耶稣基督袭万世巨星》 《约瑟夫和他的神奇彩衣》
《剧院魅影》《悲惨世界》《猫》
《巴黎圣母院(法语)》《伊丽莎白(德语)》
《莫扎特》《理发师陶德》《杰克与海德》
《象棋》《绿野仙踪》《狮子王》《基督山伯爵》
《音乐之声(音乐剧版的还不错)》
Ⅵ 音乐剧的分类
像“好莱坞”与美国电影的关系一样,一提起“百老汇”人们便会很自然地想到美国戏剧。“百老汇”是纽约市曼哈顿区的一条大街的名称。在这条大街的中段一直是美国商业性戏剧娱乐的中心,因此“百老汇”就成为美国戏剧活动的代名词了。
百老汇曾经有非常辉煌的历史,这是与美国商业音乐剧的历史密切相联系的。百老汇音乐剧(Broadway Musicals)的前身是黑人游艺表演、滑稽剧、歌舞杂剧等,比较多地受爵士乐、摇摆乐的影响,其舞蹈有独创的百老汇风格。1904年,比特尔·琼斯明确了音乐剧的概念,真正有代表性的剧目是1927年的《演出船》,它综合地把歌曲、舞蹈和故事情节、话剧表演结合起来。可以说,是音乐剧把美国风格的爵士乐和与爵士乐配合得摇摆性很强的舞蹈成功地结合在一起。《俄克拉荷马》、《西区故事》、《歌舞线上》(A chorus line)都是在百老汇相继走红的重要音乐剧剧目。此外在百老汇经年不衰的音乐剧有:《歌剧魅影》、《悲惨世界》、《西贡小姐》(Miss Saigon)、《猫》等。
自20世纪20年代起,百老汇名家辈出,经典佳作频频登台,商业操作生意兴隆,持续铸造数十年的辉煌。百老汇音乐剧发展史上,除科恩、格什温兄弟等风云人物外,在40、50年代有过密切合作的作曲家罗杰斯和剧作家哈默斯坦也为音乐剧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他俩合作的《俄克拉荷马》于1943年3月在纽约圣詹姆斯剧院首演,获得空前成功。剧中巧妙运用双人舞、三人舞,与剧情和谐巧妙的结合,舞姿舞步做了民俗化、美国化的改革,以区别古典概念的芭蕾舞。《俄克拉荷马》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成功实践了多种要素的完美综合。此后,罗杰斯和哈默斯坦又合作完成了《旋转木马》、《南太平洋》、《国王与我》。还有一部中国观众十分熟悉的音乐剧。这就是《音乐之声》。这部音乐剧后来被搬上了银幕,作品中的许多歌曲,可谓脍炙人口,流传甚广。
50、60年代是百老汇音乐剧的全盛时期,在强化歌唱、舞蹈、表演、剧情的有机综合功能方面又作了一系列大胆革新。精湛的专业化创作技巧和美国作风的音乐舞蹈汇成浑然一体,将音乐剧的艺术品位和演员的多能性表演艺术提升到新的境界。1957年9月16日,由普林斯制作、伯恩斯坦作曲、劳伦茨编剧、桑岱姆作词、罗宾斯导演的《西区故事》在百老汇首演,标志着音乐剧艺术最佳发展阶段的开始。此剧1961年拍成电影,荣获十项奥斯卡奖。作品从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获得灵感,地点从维罗那古城变为现代曼哈顿西区,人物关系由原剧两个世代宿怨的贵族家族移植为落后、贫穷的移民集聚地的两个青年团伙争夺地盘的恶斗,男女主人公托尼和玛丽亚分属一个群体,最后以悲剧告终。该剧融会复杂的爵士节奏和富于冲击力的音响律动,歌曲音调着重深入揭示人物内心情感,将音乐完全置于剧情之中。虽为爵士流行风,却不追求听觉的效果,给了观众以细细咀嚼回味的余地。剧中歌曲《玛丽亚》、《今晚》、《阿美利加》等韵味十足,百听不厌。
继《西城故事》之后,百老汇陆续推出一些风格迥异的音乐剧,《吉卜赛》(1959)、《音乐之声》(1959)、《卡米洛特》(1960)、《您好,多莉》(1963)、《屋顶上的小提琴》(1964)、《滑稽女郎》(1964)、《油脂仔》(1972)、《平步青云》(1975)、《芝加哥》(1976)、《安妮》(1977)、《第42街》(1980),红极90年代的《美女与野兽》、《狮子王》、《化身博士》《为你疯狂》,21世纪颠覆之作《Q大道》(2003)、《摩门经》(2011)等等,令人目不暇接。其中不少作品从纽约到世界,从舞台到屏幕,展示了音乐剧这一独特艺术品种的千姿百态。 自60年代起,伦敦西区的音乐剧创作表演正急起直追,不时发起向百老汇的冲锋进军,“音乐剧中心”百老汇受到严峻的和强烈的震撼。
伦敦西区音乐剧更多地受歌剧和轻歌剧的影响。英国音乐剧的发展很少在舞蹈方面做特别突出的改进,这里的艺术形式的结合是把歌剧、轻歌剧的传统以及音乐喜剧的传统与爵士乐、踢踏舞和芭蕾进行一定程度的结合。
1960年6月由巴特根据狄更斯的小说《孤星泪》(即《雾都孤儿》)编剧作词作曲的《奥立弗》首演于伦敦。1963年进入百老汇舞台,荣获两项托尼奖。该剧没有舞蹈场面,将创作重点放在戏剧表演、各种形式的演唱和舞台布景的创新上,采用并行转台展现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社会图景,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对奥立弗的悲惨命运给予深深的同情。
也正是在60年代,伦敦剧坛升起了一颗作曲新星,那就是安德鲁·洛依德·韦伯。他具有扎实的古典音乐根基,擅长于钢琴、小提琴等乐器演奏,对新潮流行音乐和音乐剧情有独钟。1967年他与词作家蒂姆·莱斯合作《约瑟夫的神奇彩衣》,此剧1981年在百老汇连演800多场,1982年获包括音乐在内的托尼奖多项提名。1971年10月他们合作的摇滚音乐剧《耶稣基督万世巨星》在百老汇首演,此剧取材于圣经故事灵感来自于霍尔本的油画《墓中死基督》,通过对以基督与犹大为中心的复杂人物关系折射当代社会普遍的人性命题,寓以深刻的哲理意味。1978年6月他们的又一部摇滚音乐剧《艾维塔》在伦敦隆重上演,故事取材于阿根廷前总统庇隆第二任夫人艾维塔的生活事迹翌年9月在百老汇连演1560多场,荣获7项托尼奖和纽约戏剧评论界最佳音乐奖。以上两部摇滚音乐剧为了使观众深入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调动了旁白演唱的形式,《艾维塔》中演唱的摇滚歌曲《如此一个竞技场》、《金钱滚滚来》有力地推动着情节发展,而且又十分动听。这部音乐剧中还有一首并非摇滚的主题歌《阿根廷别为我哭泣》以其楚楚动人的旋律而风靡全世界。他的惊世巨作《猫》1981年5月在伦敦首演轰动了百老汇。此后又创作了以舞蹈精彩绝伦而著称的《星光快车》、《歌剧魅影》和90年代荣获8项托尼奖的《日落大道》等传世名剧。
在风格上,韦伯创作的音乐剧偏重音乐,舞蹈相对较少;在制作上,英国音乐剧著名制作人卡麦隆·麦金托什非常注重把舞台上的各种技术——布景、服装、灯光等与其他手段结合起来。很快百老汇感到了来自伦敦西区的巨大压力和挑战。
20世纪80、90年代称雄世界音乐剧坛的伦敦西区,除了韦伯,还有作曲家勋伯格(1944~)和著名制作人卡麦隆·麦金托什(1946— )。他们的配合往往能取得良好效果。麦金托什是一位聪明的艺术经营者,用高质量艺术作品赢得千千万万的观众。他与韦伯合作的《猫》、《歌剧院的幽灵》,与勋伯格合作的《悲惨世界》、《西贡小姐》,以及重新制作的许多经典剧目都为世人所瞩目。
伦敦西区的著名音乐剧包括《钟楼怪人》《悲惨世界》、《西贡小姐》(1991年才移师纽约的百老汇)、《猫》、《剧院魅影》(后来移师纽约百老汇)等等。此外,似乎所有的音乐剧从伦敦搬到百老汇都能获得成功,比如《象棋》、《男朋友》、《奥利弗》、《可爱的战争》、《查里姑娘》等等,无不如此。 其他英语国家创作的音乐剧,在百老汇和伦敦西区通常能得到较好的认同,例如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等国家创作的音乐剧。
广受欢迎的欧洲大陆国家所创作的音乐剧,包括如德国创作的《Elixier》,《路德维希二世》,奥地利的《吸血鬼之舞》、《伊丽莎白》、《莫扎特》、《丽贝卡》,捷克的《吸血鬼德古拉》,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罗密欧与朱丽叶》、《小王子》等等。
日本用游戏,动漫故事创作的本土化音乐剧,例如《魔女宅急送》、《网球王子》、《美少女战士》、《樱花大战》等,也获得长期公演。
在其他国家包括韩国、荷兰、意大利、瑞典、墨西哥、巴西、阿根廷、俄罗斯、土耳其、中国等等,音乐剧也在逐步发展中。其中,张学友主演的音乐剧《雪狼湖》在亚太地区深受欢迎,产生巨大影响。
Ⅶ 音乐剧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1.百老汇音乐剧
像“好莱坞”与美国电影的关系一样,一提起“百老汇”人们便会很自然地想到美国戏剧。“百老汇”是纽约市曼哈顿区的一条大街的名称。在这条大街的中段一直是美国商业性戏剧娱乐的中心,因此“百老汇”就成为美国戏剧活动的代名词了。百老汇曾经有非常辉煌的历史,这是与美国商业音乐剧的历史密切相联系的。百老汇音乐剧(Broadway Musicals)的前身是黑人游艺表演、滑稽剧、歌舞杂剧等,比较多地受爵士乐、摇摆乐的影响,其舞蹈有独创的百老汇风格。1904年,比特尔·琼斯明确了音乐剧的概念,真正有代表性的剧目是1927年的《演出船》,它综合地把歌曲、舞蹈和故事情节、话剧表演结合起来。可以说,是音乐剧把美国风格的爵士乐和与爵士乐配合得摇摆性很强的舞蹈成功地结合在一起。《俄克拉荷马》、《西区故事》、《平步青云》都是在百老汇相继走红的重要音乐剧目。此外在百老汇经年不衰的音乐剧有:《歌剧院幽灵》、《悲惨世界》、《西贡小姐》、《美女与野兽》等。
2.黑人音乐剧
音乐剧表现手段从以欧洲为主移向以美国为主,就是因为黑人的褴褛时代爵士乐、灵魂音乐、游吟和忧伤蓝调的流行。再后来的摇摆乐也有强烈的黑人音乐背景。著名的黑人音乐剧包括《演出船》、《波吉和贝丝》、《天空小屋》、《圣路易斯的女人》、《花之房》(1954年)、《牙买加》等等。
3.伦敦西区音乐剧
伦敦西区音乐剧更多地受歌剧和轻歌剧的影响。英国音乐剧的发展很少在舞蹈方面做特别突出的改进,这里的艺术形式的结合是把歌剧、轻歌剧的传统以及音乐喜剧的传统与爵士乐、踢踏舞和芭蕾进行一定程度的结合。20世纪70年代,英国出现了两位音乐剧创作巨匠:安德鲁·洛依德·韦伯和蒂姆·莱斯,随即英国音乐剧就出现艺术上的转折。在风格上,韦伯创作的音乐剧偏重音乐,舞蹈相对较少;在制作上,英国音乐剧著名制作人卡麦隆·麦金托什非常注重把舞台上的各种技术——布景、服装、灯光等与其他手段结合起来。很快百老汇感到了来自伦敦西区的巨大压力和挑战。伦敦西区的著名音乐剧包括《悲惨世界》、《西贡小姐》(1991年才移师纽约的百老汇)、《猫》、《歌剧院的幽灵》(后来移师纽约百老汇)等等。此外,似乎所有的音乐剧从伦敦搬到百老汇都能获得成功,比如《象棋》、《男朋友》、《奥利弗》、《可爱的战争》、《查里姑娘》等等,无不如此。
西方音乐剧
音乐剧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的轻歌剧、喜剧和黑人剧。
初期的音乐剧并没有固定剧本,甚至包含了杂技、马戏等等元素。自从1927年演艺船(画舫璇宫)开始着重文本之后,音乐剧开始踏入它的黄金岁月。这时期的音乐剧多宣扬乐观思想,并经常以大团圆的喜剧结局。直至1960年代摇滚乐和电视普及之前,音乐剧一直是最受美国人欢迎的娱乐和演艺形式。1980年代以后,英国伦敦西区的音乐剧演出蓬勃,已经追上百老汇的盛况。后来甚至出现法文的音乐剧,如悲惨世界(后改编为英文版,曾在百老汇演出)、星梦、钟楼怪人、罗密欧与茱丽叶、小王子等等。以及德语音乐剧,如伊丽莎白、吸血鬼之舞、丽贝卡,鲁道夫等。
而随着英国和美国的音乐剧经常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音乐剧也开始在日本、韩国、中国内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等亚洲地区流行。参见亚洲的音乐剧。
Ⅷ 有谁看过音乐剧into the woods~~进来说说吧!
相当喜欢的一个剧
个人觉得第一幕适合全年龄段 第二幕偏向较大年龄(15岁以上)
整体来讲对父母教育子女有点启发
学校演出这个还是比较适合的
如果不限于英语剧的话 也可以考虑法语或德语的剧目
Ⅸ 请推荐几部英文的经典音乐剧
美国电影《音乐之声》是大多数观众所熟知和喜爱的。该片中天性自由,不受繁文缛节约束的美丽修女玛丽亚,奥地利美丽的阿尔卑斯山的山坡,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以及反纳粹、追求自由的勇气,打动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心。但很多中国观众都不知道,这部经典影片,其实是根据同名音乐剧改编的。电影固然精彩,但音乐剧更为经典,舞台上那种瞬间迸发的激情,能让各种年龄的人感动。
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比托普演唱的深情无限的著名《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在比赛和客厅里演唱的《晚安,再见!》等,都成为了我们记忆中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无疑,这将是人类最珍贵的永恒佳品。
今年是音乐剧《音乐之声》问世45年,是电影《音乐之声》问世40年。
电影1965年被搬上银幕,影片曾先后夺得1965年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响、最佳改编音乐、最佳剪辑五项大奖,以及1966年金球奖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奖(朱莉·安德鲁丝)。《音乐之声》的整个故事都那么的完美无缺,以至于激励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影片里美妙的音乐至今仍被全世界传唱,影片也被翻译成了30多种文字在各国上映。
好莱坞的电影评论家、《时代周刊》以及民意投票一致评选《音乐之声》为"美国最受欢迎的十大电影之一"。它几乎适合在任何场所任何时刻播放。好莱坞的大牌明星们,例如凯文·科斯特纳、金-凯瑞、梅格-瑞恩等都是它的忠实观众,大明星卡梅隆-迪亚茨更是说自己看了它二十遍以上,功夫巨星成龙坦言自己最喜爱的电影既不是史泰龙的枪炮,也不是阿诺-史瓦辛格的特技,而是充满温馨的《音乐之声》。
世界各地的人们在影片的译名上都曾经发挥过想象力,做了多次再创作。在香港,它被译成《仙乐飘飘处处闻》,着重强调片中优美动听的歌曲;台湾则译成《真善美》,画龙点睛地道出该片的真谛;埃及人把它译做《柔情蜜意》;在葡萄牙片名是《心灵深处的音乐》;泰国的译名是《天乐的魅力》;西班牙译成《笑与泪》;阿根廷的译名不太讲究诗意,而着重刻画女主人公的个性:《富有反抗精神的新人》;在德国,本剧的名字是《我的歌,我的梦》……译名虽然不同,音乐却一样动听,人们对它的喜爱从中也可见一斑。
今年是音乐剧《音乐之声》首演45周年,百老汇全新制作了这出经典剧目,并在亚洲做巡回演出。5月已在上海演出,8月13日,《音乐之声》中的家庭女教师玛利亚和比托普一家七个孩子将来到北京,在北展剧场演出8场。
附:音乐剧知识
音乐剧的特点 一、综合性 音乐剧是由音乐、舞蹈、表演(特别是话剧表演)等各种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为了表现舞台故事而创作的有关音乐,常常综合了多种形式、多种风格,特别是常常把歌剧、轻歌剧和爵士乐整合为一个有机体。 二、现代性 音乐剧不再应用传统的音乐舞蹈和简单的舞台技术。 首先在音乐方面,不再坚持美声唱法,而是用最符合当代观众需求的唱法。因此,早期有爵士乐为主的音乐剧,后来有摇滚乐的音乐剧、乡村音乐的音乐剧等。总之,风格是非常现代的。 在舞蹈方面,不只是过去美式的踢踏舞,不单有了芭蕾舞的动作,还有体操式的舞蹈动作和其它很多现代舞蹈语言。 同时,舞台技术也很现代化,一些先进科技的布景技巧和印象、灯光方面的先进技术都登上了音乐剧的舞台。 三、多元性 音乐剧不再坚持单一的艺术形式,从其演唱有古典唱法和各类通俗唱法可以看出来这一特点。音乐剧的题材从古代到现代,从轻喜剧到重喜剧,从科幻到神话,无所不有。音乐也是不拘一格,不受任何公式化模式的束缚。音乐传统有爵士、摇滚、乡村音乐、迪斯科、灵魂乐,也有大混合式的作曲。有偏向歌剧的,也有偏向轻歌剧的,还有轻歌舞剧。舞蹈也是多种流派,异彩纷呈的。 四、灵活性 音乐剧的创作和表现不存在教条主义的东西,比较大胆。在音乐创作、乐器伴奏和语言选择上,都是创新的并以市场需求为根据,不受传统的约束。在形式上,百老汇音乐剧受音乐喜剧传统的影响比较多,欢快的喜剧题材数量较大。当然,也有一些重量级的悲剧作品,如:《歌剧院幽灵》、《西贡小姐》和《悲惨世界》等。 五、高度的商业操作性 音乐剧是面向大众化的一种娱乐形式,她已经发展到了今天如此之大的规模,都是靠优秀的商业化操作来实现的。音乐剧非常注意把音乐家、制作人和商业化运作的机构用公司的形式组织起来。音乐剧在对各种版权的处理方面是很突出的。音乐剧是不轻易出售舞台表演的映象制品的,演到一定程度才会被搬上银幕,在版权处理方面是精细分割且商业化的,在制作过程和雇佣演员时,都把经济效益摆在相当突出的地位。我想,这也是反映了观众的需要吧。 简单来说,音乐剧就是集音乐、舞蹈、戏剧表演于一身的现代舞台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