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爵士乐的各类风格及流行年代
蓝调(Blues) 蓝调音乐的产生是为了抒发演唱者的个人情感,顾名思义,这种音乐听起来十分忧郁(Blue)。这种以歌曲直接陈述内心想法的表现方式,与当时白人社会的音乐截然不同。蓝调音乐最重要的作曲家即是W. C. Handy,这位1873年出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的“蓝调之父”,创作了许多知名的蓝调音乐,例如:St. Louis Blues、Yellow Dog Blues、Aunt Hagars' Blues、The Memphis Blues、Beale Street Blues。
繁音拍子(Ragtime) 是一种采用黑人旋律,依切分音法(Syncopation)循环主题与变形乐句等法则,结合而成的早期爵士乐,盛行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其发源与圣路易斯与纽奥尔良,而后美国的南方和中西部开始流行,它影响了纽奥尔良传统爵士乐的独奏与即兴演奏风格。繁音拍子后来发展成结合流行音乐、进行曲、华尔滋与其他流行舞蹈的型式,因此繁音拍子的歌曲、乐器管弦乐队编制的曲目陆续出现,它不但在黑人乐手与乐迷间流行,也被美国白人中产阶级所接受。
新奥尔良传统爵士乐(New Orleans Traditional Jazz) 这种乐风的组成元素,就如同美国是一个民族文化大融炉那般复杂、多元化,它包括:蓝调、舞曲、进行曲、流行歌曲、赞美诗与碎乐句(Rags)等音乐元素,以对位法(Countpoint)与繁音拍子的切分音法等主体性音乐创作为动力元素,结合大量独奏、即兴装饰性演奏与改写旋律核心为要件所展现出来的音乐体系。纽奥尔良传统爵士乐队以小型团体为主,演奏主旋律的乐器是:短号、黑笛、萨克斯风与伸缩喇叭;伴奏乐器则有:大号、班卓琴、贝斯(常以拨奏为主)、小提琴、鼓和钢琴。它们经常多部同时进行对位吹奏,制造出一种热闹、欢乐气氛。
ODJB (The Original Dixieland Jazz Band) 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在1917年灌录爵士乐唱片的白人五重奏乐团,它的五位原始成员全部出生在纽奥尔良:Nick LaRocca(领导人、短号)、Larry Shield(竖笛)、Eddie Edwards(伸缩喇叭)、Tony Sbarbarl(鼓)和Henry Rags(钢琴)。ODJB在芝加哥逐渐窜起后转到纽约发展,并在当地造成轰动。但是缺乏创造力、只迎合大众口味的乐风,很快的遭到新一辈天才爵士乐手们的挑战,并于20年代中期解散,走进爵士乐的历史。
狄西兰爵士乐(Dixieland) 这是1917-1923年间,在新奥尔良与芝加哥等地的爵士好手发展出来的早期爵士乐风,它也是纽奥尔良传统爵士乐的一个分支。Dixieland的英文原意是军队露营之地“Dixie's Land”,因此可想而知它与进行曲等音乐有关。这种风格的取材大都来自蓝调、进行曲,与当时的流行音乐,甚至某乐曲的某一小乐段,都可以拿来加以延伸、推展,这便是即兴演奏的滥觞。有的爵士乐历史学者将“白人”乐手演奏的“New Orleans Traditional Jazz”称为狄西兰爵士乐;而黑人演奏的“NewOrleans Traditional Jazz”则称为纽奥尔良传统爵士乐。
大乐团(Big Band) 大乐团时代大约是起源于20年代中后期,以艾灵顿公爵( DukeEllington)、贝西伯爵(Count Basie)、班尼固德曼(Benny Goodman)等人为主的爵士乐风格,它不只兴盛於30年代中期的摇摆乐时期,40年代中期的咆哮乐、50年代的酷派爵士乐及改良咆哮乐、60年代的自由爵士乐、70年代的爵士/摇滚融合乐,乃至80年代的新咆哮乐中,都找得到它的踪迹。大乐团的编制一般在10人以上,涵盖3支以上的小喇叭、2支以上的伸缩喇叭、4支以上的萨克斯风及贝斯、吉他、鼓和钢琴等伴奏乐器,透过这个大型组织,演奏各种爵士乐风的曲目。
摇摆乐(Swing) 最早起源于1930年前后,在1935-1946年间达到巅峰,其中最能代表这个乐风的则是「摇摆乐之王」班尼固德曼所领军的六重奏(Benny GoodmanSextet)。20年代中后期,爵士大乐队在美国各主要都市的夜总会、舞厅等场所大受欢迎,许多年轻乐迷都被吸引到此地玩乐,因此需要更多适合跳舞的音乐,来满足蜂拥而至的年轻人与中产阶级。摇摆乐后来随着艾灵顿公爵大乐团的脚步,演变成为歌舞表演的伴奏乐队和演奏会音乐(如:艾灵顿公爵每年定期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出);摇摆乐因适合於跳舞,每小节有四拍,因此又被称为「四拍子爵士乐」。
咆哮乐(Bebop or Bop) 以字面上看,咆哮乐是一种吵杂喧闹的爵士乐,它的英文原名Bebop、Bop或Rebop在40年代初期萌芽时都有人使用,Rebop可能源自拉丁美洲一些乐队吹奏的曲目“Arriba”(哭叫的),但现在已无人使用了。咆哮乐是一种反叛性的爵士乐,它不只承袭纽奥尔良爵士乐与摇摆乐的传统音乐元素,并在创作概念上创新、突破和革命。它最重要的特质是在于强调高度变化、富层次感的节奏部,同时,咆哮乐手也发明新的和声,以更自由宽广的空间,发挥音乐上的潜力与创造力。咆哮乐的的代表人物是Charlie Parker、Dizzy Gillespie、Thelonious Monk等人,早期以小型爵士乐团为主流,后来也有大乐团的演出。
酷派爵士乐(Cool Jazz) 一般而言指1949-1950年间,由小喇叭手迈尔士戴维斯(Miles Davis)所领导的九重奏为Capitol唱片公司灌录的专辑《Birth of the Cool》所代表的乐风,它的诞生使主流爵士乐风,从咆哮乐风的“热”,转向另一个反方向酷派乐风的“冷”,这是一种180度大逆转的历史性发展。酷派爵士乐代表一种内敛自省的情感,它是一种轻柔、清凉与抒情的含蓄情愫;它的音色不如一般铜管器那样亮丽夺目,取而代之的是柔和优美。若说咆哮乐是代表热情奔放,那么酷派爵士乐就是内敛自省。 简而言之,酷派爵士乐是对咆哮乐的反抗与检讨,同时也唤醒美国西岸一些白人乐手的自觉运动,形成一股新兴的爵士乐潮流-西岸酷派爵士乐(West Coast Cool Jazz)。而酷派爵士最著名的作品,即是迈尔士戴维斯五重奏的“KIND OF BLUE”。改良咆哮乐(Hard Bop) 50年代中期,当很多人对平淡无力、让人昏昏欲睡的酷派爵士乐感到疲倦时,一度曾经失势,并趁机卷土重来的爵士势力改良咆哮乐正式诞生。改良咆哮乐是一种激烈紧张、困难演奏的爵士乐风格,它的代表性乐手和团体是:鼓手亚特布莱基(Art Blakey)领导的五重奏“爵士信差”(The Jazz Messengers)和MaxRoach的“Clifford Brown”五重奏。也有人把“Hard Bop”译成“硬式咆哮”。改良咆哮乐有较和谐的音调、较明确易懂的旋律、较少的即兴独奏,并且加入大量的蓝调、教堂圣乐和声,尤其更强调鼓的节奏脉动。50年代后期,改良咆哮乐发展成二个支派:与灵魂、福音音乐结合的“灵魂爵士乐”(Soul-Jazz);而结合节奏蓝调、摇摆乐、灵魂音乐的一派,则成为“放克爵士乐”(Funk)。
自由爵士乐(Free Jazz) 此乐风是以创始人Ornette Coleman在1960年灌录的专辑《Free Jazz》为名,同期的代表人物包括Cecil Taylor和Albert Ayler等人,后期的倡导人则是约翰柯川(John Coltrane)。自由爵士乐是舍弃在它之前的爵士乐和弦结构,重新建立自己一套松散、自由的集体即兴演奏方式的音乐型态。它不照本宣科,不重覆叠句和变化不定的进行速度,如此展现出的音乐风格常夹杂着人声的哭号、小喇叭或萨克斯风的乐器悲鸣。自由爵士乐的诞生有其政治上与种族上的背景因素,因为它曾是黑人争取人权与自觉运动的战歌,因此与60年代初期黑人民权运动息息相关。
摇滚爵士乐与融合爵士乐(Jazz-Rock & Fusion) 60年代中期,摇滚乐天王“批头四”受到乐迷的热烈欢迎,并逐渐侵蚀爵士乐的江山。在无法抵挡这股强大的新音乐潮流,并挽救日渐走入死胡同的爵士音乐,迈尔士戴维斯(Miles Davis)就以加入摇滚乐作为策略,推出2张结合摇滚乐节奏、电子乐器和爵士乐的成功专辑《In A SilentWay》、《Bitches Brew》,为爵士乐开启一个色彩缤纷的崭新大门,透过这扇大门,所有的音乐素材都能被融合在一起。随着Miles Davis所代表的摇滚爵士乐风开启之后,随之而起的就是所谓的“融合乐”(Fusion),直到80年代所有有关此类型风格的爵士乐,被称为摇滚融合爵士乐(Jazz-Rock-Fusion)。
新咆哮乐与后现代咆哮乐(Neo-Bop & Post-Modern Bop) 80年代,除了融合爵士乐与一息尚存的自由爵士乐之外,爵士音乐的发展,似乎已到了强弩之末的地步,欲振乏力的爵士乐已经失去它原有的焦点与重心。面对一个每一种音乐型态都被先辈们探涉过的局面,让80年代的爵士乐手们只能重新回到过去,从经典爵士乐中找寻新的题材和创造灵感。在这一波风潮中,以小喇叭手温顿马沙利斯(Wynton Marsalis)为首的回规传统热潮中:一个以咆哮乐风为基调,有纽奥尔良爵士乐、摇摆乐与灵魂乐色彩,高度强调演奏技巧与典雅旋律的所谓“新古典主义”或“新咆哮乐”被制造出来。新古典主义是80年代爵士乐的主流风格,但还有新的爵士乐风会成为90年代的爵士乐风格,或许就是“后现代咆哮乐”(Post-Modern Bop),这就有待事实去验证了。
波萨诺瓦(Bossa Nova):提到波萨诺瓦,又要将爵士发展的里程又提前到“摇摆大乐队”时代,“摇摆大乐队”受到经济萧条而难以生存,实际上成为了“摇摆小乐队”。“摇摆小乐队”结合了诸如加力索(calypso)、曼波(mambo)、索沙(salsa)、恰恰(cha-cha-cha)等拉丁音乐音乐元素催生了“拉丁爵士”。波萨诺瓦改变了“拉丁爵士”中巴西风格的强烈节奏,用轻快自若的节奏与演唱引人入胜。波萨诺瓦的含义中,bossa为才华特殊的含义,nova为葡萄牙语,意为无拘无束。波萨诺瓦可以解释为无拘无束有创意的爵士乐。
融合爵士(Fusion):60年代末,全球掀起摇滚浪潮,年轻人都痴迷摇滚乐,摇滚开始侵蚀爵士乐的领域。Miles Davis在其爵士越中加入了摇滚乐,产生了
“融合爵士”。由于融合爵士同时吸收了爵士与摇滚的概念,所以也称做“爵士
摇滚”(Jazz rock)。融合爵士早期有2中形态,一种以歌唱为主,器乐部分以管乐来即兴演奏,另一种是以纯乐器作为演奏单位,加入爵士曲风。
方克(Funk):一种结合现代爵士乐与早期黑人音乐形式,如福音音乐、蓝调等乐风。
后波谱(Post-modern Bop):80年代爵士乐的发展又一次开始衰退,爵士乐手开始重新回到过去来吸收创作灵感和找寻创作题材。在此种回归风潮下,Wynton Marsalis创造出以比波谱为基调,有新奥尔良爵士、摇摆乐、灵魂乐色彩,高度强调演奏技巧与典雅演奏旋律的乐风,这类风格被定义为“后波谱”。后波谱可以说是比波谱与自由爵士的再度流行。
酸爵士(Acid Jazz):酸爵士于80年代诞生于英国伦敦舞厅,是一种动感而流畅的音乐,形成的主要目的就是将爵士乐与商业结合,以打开爵士乐市场,让更多的人喜欢爵士乐。酸爵士柔合了60年代到70年代的方克爵士、嘻哈乐、安魂音乐,内容有点迷幻,有点hip-hop。
现代爵士(Modern Jazz):多半是用来形容40年代初期至60年代中期的爵士乐风格,但不包括自由爵士在内。
autumn leaves
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ayindex.do?lid=4580504
超厉害
blue bossa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25&word=blue+bossa
㈡ 不知为何 演唱者是哪位
爵士乐
目录·【概述】
·【寻根溯源】
·【发展历史】
·【艺术特色】
·【入门三步说】
·【种类】
·【唱片厂牌】
·【北京国际爵士音乐节】
【概述】
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这种名叫爵士乐的音乐,具有显著美国特色的音乐从默默无闻、起源于民间的音乐发展成为美国本土产生的最有份量的艺术种类。如今在全世界几乎每个角落都有人聆听和演奏它,爵士乐以多种形式呈现出繁荣景象,从根源布鲁斯、拉格泰姆(Ragtime),经过新奥尔良爵士乐到Dixieland爵士乐、摇摆乐、主流爵士、比波普、现代爵士到自由爵士及电子爵士。令人惊异的不是爵士乐以如此众多的形式出现,而在于其每一种形式都相当重要,都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及独具的魅力而流传至今。如果要欣赏各种爵士乐,体会个中种种乐趣,就不能不需要拥有开放的态度,兼容并听。
【寻根溯源】
爵士乐由民歌发展而来,有多种源头,不易仔细考证。19世纪期间音乐是美国南部种植园黑人奴隶们表达自我生活和情感的重要手段。从19世纪末开始,爵士乐以英美传统音乐为基础,混合了布鲁斯、拉格泰姆及其它音乐类型,是一种“混血”的产物。美洲的黑人音乐保存了大量非洲特色,节奏特色明显,而且保留了集体即兴创作的特点。这种传统与新居住地的音乐——大部分是声乐——结合起来,结果诞生的不仅仅是一种新的声音而是一种全新的音乐表达形式。 最有名的非洲—美洲音乐是宗教性的。这些优美动人的歌曲白人也听,不过比乡村黑人教堂里演唱的这类歌曲多一分上流社会的味道。今天人们所知道的福音音乐(gospel music)更准确地说是反映了早期非洲裔美洲人的情感力量及旋律感,而不是对二十世纪起初十年中著名的Fisk Jubilee Singers的音乐中宗教性的继承。 其它早期的音乐形式包括可以追溯到蓄奴制时代的做工歌曲、儿歌及舞曲,这些都成为重要的音乐遗产,特别要考虑到在当时的制度下,音乐活动受到相当严格的限制。
【发展历史】
布鲁斯的诞生 在蓄奴制被废,黑奴得到解放以后,非洲—美洲音乐的发展很快。军乐团所弃用的乐器加上新获得的迁徙自由形成了爵士乐的根底:铜管乐、舞曲、布鲁斯。 布鲁斯作为一种音乐形式看似简单,实际可以有几乎是无穷的变化,一直是任何一种爵士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成功地保持了自身独立的存在。可以说如果没有布鲁斯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摇滚乐。简单说明一般布鲁斯的特点就是:它以每八或十二小节为一个乐段的音乐所组成,歌词紧密,它的“忧郁(蓝色)”特色产生的原因是将音阶中的“mi”音及“si”音降了半音。实际上,布鲁斯是作为与宗教音乐相对应的一种世俗音乐形式。 铜管乐队和拉格泰姆 到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美国绝大多数南部城市内,都出现了黑人铜管乐队、舞曲乐队及音乐会乐队。与此同时,美国北部的黑人音乐倾向于欧陆风格。在该时期,拉格泰姆(Ragtime)开始形成。虽然拉格泰姆主要是在钢琴上弹奏,但是一些乐队也开始演奏它。拉格泰姆的黄金时代大约是在1898年到1908年,但它的时问跨度实际很大,影响绵延不绝。最近,它又被发掘出来,新的"拉格泰姆"特征是旋律迷人,大量使用切分音,但它的布鲁斯因素几乎荡然无存。拉格泰姆与早期爵士乐联系密切,但可以肯定的是拉格泰姆节奏较为稳定。 拉格泰姆最有名的作曲家是Scott Joplin(1868-1917)。其他有名的拉格泰姆大师包括James Scott、Louis Chauvink Eubie Blake(1883-1983)、Joseph Lamb等,其中后者虽然是白人,然而他完全吸收了这种音乐形式的内涵。 进入爵士时代 拉格泰姆,特别是淡化爵士色彩的通俗风格,其娱乐对象是中产阶级,为正统音乐人士所不喜。爵士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期,但当时还不叫“爵士”(Jazz),它最初被称为Jass,首先出现在美国南部城市黑人工人居住区内。和拉格泰姆一样,爵士乐最初也是作为舞曲出现的。最早成为早期爵士乐同义词的城市是新奥尔良,这种说法有几分真实,但也有几分夸大。 新奥尔良:爵士乐的摇篮 新奥尔良在爵士乐诞生及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一个关键的角色。在这里,对爵士乐早期的历史研究及记录比在其它地方都进行得更加深入。在1895年到1917年这一段时间里,新奥尔良的爵士乐比起其它地方可能是种类更多、更好,但这绝不意味着新奥尔良是产生爵士乐唯一的一个地方。在每一个有相当数量黑人聚居的美国南部城市所产生的音乐都应被视为是早期爵士乐的一种。如在孟菲斯就出现了W.C.Handy(1873-1958)这样一位布鲁斯作曲家和搜集者。其它城市还有亚特兰大、巴尔的摩等。 当时的新奥尔良显得卓而不群得益于其非常开放及自由的社会氛围。不同信仰及不同种族的人可以相互联络,因此在这种容易沟通的环境下的音乐传统十分丰富,有法国的、西班牙的、爱尔兰的及非洲的。这样,新奥尔良成为孕育爵士乐的肥沃土壤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如果说新奥尔良是爵士乐诞生之地的这种说法虽有夸大,但还不失几分真实的话,那种关于爵士乐是诞生于红灯区的说法则完全是胡说八道。虽然新奥尔良的确曾经使娼业合法化并因此产生了几座全美国最精致和有品位的“运动屋”,但是在这些地方所演奏的音乐如果有也只是钢琴独奏而已。实际上,人们第一次听到爵士是在与此颇不相同的场所。 当时,新奥尔良引人注目的是有许多社团及兄弟会式的组织,它们大部分资助或雇佣一支乐队以在不同的场合——如室内或室外舞会、野餐会、商店开张仪式、生日或周年纪念派对上演奏。当然,演奏爵士乐也是葬礼队伍行进的一个特色,一直到今天还是这样。根据传统,乐队集合在教堂门口,演奏着庄严的进行曲及悲伤的圣歌,带领着葬礼队伍向着墓地徐徐前进。在回来的路上,人们的步伐加快,轻快的进行曲和拉格泰姆代替了挽歌。这种列队行进总是能吸引很多人观看,在爵士乐的发展上有重要意义。那些小号手及单簧管手们就是在此时一展其创造天分,而鼓手们也打出了富于节奏性的节拍,这成为使拍子变得"摇摆"的基础。一般地说,爵士乐都是二拍子的,每小节两拍或四拍。这种二拍子的节奏背景在低音部始终存在,使得爵士乐有一个稳定的、规律的节奏基础。在节奏性低音的上方,则是重音位置不规则的旋律、和声和对位声部,它们惯常使用的切分音效果与规律的低音声部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艺术特色】
在爵士乐的曲调中,除了从欧洲传统音乐、白人的民谣和通俗歌曲中吸取的成分之外,最有个性的是“布鲁斯音阶”(关于这种音阶的结构,我们将在有关布鲁斯的部分专门介绍),而爵士乐的和声可以说是完全建立在传统和声的基础之上,只是更加自由地使用各种变化和弦,其中主要的与众不同之处,也是由布鲁斯和弦带来的。 爵士乐在使用的乐器和演奏方法上极有特色,完全不同于传统乐队。自“爵士乐时代”以来,萨克斯管成为销售量最大的乐器之一;长号能够奏出其他铜管乐器做不到的、滑稽的或是怪诞的滑音,因而在爵士乐队中大出风头;小号也是爵士乐手偏爱的乐器,这种乐器加上不同的弱音器所产生的新奇的音色以及最高音区的几个音几乎成了爵士乐独有的音色特征;钢琴、班卓琴、吉他以及后来出现的电吉他则以其打击式的有力音响和演奏和弦的能力而占据重要地位。相反,在传统乐队中最重要的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的地位相对次要一些;圆号的浓郁音色在管弦乐队中是很迷人的,但是对于爵士乐队来说,它的气质太温顺了,几乎无人使用。在管弦乐队中,每件乐器在音色和音量的控制上都尽量溶入整体的音响之中,在爵士乐队中却恰恰相反,乐手们竭力使每一件乐器都“站起来”。 乐队的编制很灵活,最基本的是两个部分——节奏组与旋律组。在早期的爵士乐队中,节奏组由低音号、班卓琴和鼓组成,后来,低音号和班卓琴逐渐被低音提琴和吉他所取代,钢琴也加入进来。在30年代,兴起一种舞曲乐队,当时称为“大乐队”,它有三部分组成:节奏组、铜管组和木管组。节奏组使用的乐器仍然是低音提琴、吉他、钢琴和鼓;铜管组常见的编制是三支小号和两支长号,但这个数目并不固定;木管组通常由四五支萨克斯管组成,每个人都兼吹单簧管或是别的木管乐器,如果编制是五支萨克斯管,一般是两支中音、两支次中音、一支上低音。还有一种商业性的(有时也称为“甜美型”、“旅馆型”等等)的乐队,编制与“大乐队”差不多,但萨克斯管往往全部用次中音的,木管组会较多地使用其它的乐器(如长笛、双簧管),有时还加上三四个小提琴,在商品录音带中经常可以听到这类乐队的音响。 与传统音乐比较而言,爵士乐的另一大特征是它的发音方法和音色,无论是乐器还是人声,这些特征都足以使人们绝不会将它们与任何传统音乐的音色混淆。这些特殊之处大多来源于用乐器或人声对美洲黑人民歌的模仿。如果我们有机会听到真正的黑人田间歌曲和灵歌,就会发现那些由粗嘎到圆滑、由窒闷到响亮、由刺耳到柔美、由野蛮到抒情的大幅度的变化是多么地富有特色、动人心魄。而在爵士乐中,更加入了非歌唱的吼声、高叫和呻吟,突出了这种感觉。除此以外,特殊的演奏和演唱技巧也是造成特异效果的重要手段,在这些技巧中最常用的是不同于传统观念的颤音。我们知道,所谓颤音是音高(有时也可能是力度)的有规律的变化造成的;比如小提琴上的揉弦,就是利用这种变化而产生富有生命力的音响效果。爵士乐中的颤音是有变化的,变化的方向一般是幅度由窄到宽,速度由慢到快,而且常常在一个音临近结束时增加抖动的幅度和速度,更加强了这种技巧的表现力。同时,在一个音开始时,爵士乐手们会从下向上滑到预定的音高,在结束时,又从原来的音高滑下来。所有这些变化都是无法用乐谱来详细记录的,有经验的爵士乐手都熟练地掌握了这一类的方法、尤其是这种观念,他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旋律或伴奏音型将这些效果“制造”出来。因此可以这样说:由于即兴的传统和技巧的个人发挥,爵士乐是由作曲家和乐手共同创造的。受过传统教育的音乐家之所以很难表演爵士乐,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培养出这样的特殊的音乐观念。如果我们细心地比较一下真正的民间歌手和受过正规训练的歌手演唱同一首民歌的差别,对此中的含义就会有一个更直观的概念。 从爵士乐诞生之初,它就吸引了众多的转业作曲家。1920年,美国指挥家保罗·怀特曼组织了一支著名的乐队,将改编的爵士乐作品带进了音乐厅。这种新潮流引起了许多“严肃”的爵士乐爱好者的激烈反对,然而,正是从这以后,爵士乐在美国和欧洲家喻户晓,受到广泛的欢迎。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在这时诞生,为这部作品配器的人就是怀特曼乐队的作曲家格罗菲。按照手稿上的记录,写这部作品只用了三个星期,演出后几乎是立即引起轰动。欧洲作曲家也有许多以爵士乐为基础或是受爵士乐影响的作品,例如:德彪西的钢琴曲《丑黑怪步态舞》(1908)、《游吟诗人》(1910)、《怪人拉维纳将军》(1910);拉威尔的小提琴奏鸣曲中的慢乐章(布鲁斯);斯特拉文斯基的《11件独奏乐器的雷格泰姆》(1919)、《士兵的故事》(1918)、《黑木协奏曲》;欣德米特的《室内乐第一号》(作品24,无调性)和钢琴组曲(1922)。
【入门三步说】
在当代中国,广大爱乐者有着极大的自由来欣赏自己感兴趣的音乐,而爵士乐无疑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爱乐者关注、喜爱甚至痴迷的一个音乐大类。与古典音乐相比,爵士乐与生俱来的平民化血统使它更加贴近普罗大众,连引车卖浆之流都可以亲近它,酒吧饭馆处处可闻其声,而与摇滚乐等当代流行音乐相比,爵士乐又似乎有着更为深邃的情感以及更为深沉与蕴蓄的表现形式,或轻摇款摆,或重拍如磐,自有醉人妙处。比古典音乐“俗”,比流行音乐“雅”——爵士乐这种寓雅于俗、以俗见雅的“中间化”特点,使得它能够轻易罗致包括众多古典音乐迷和流行音乐迷在内的广大受众,而在当代中国,爵士乐欣赏热潮正是方兴未艾。 老实说,爵士乐听得愈多,我就愈感到自己的孤陋寡闻、知识浅薄——爵士乐生息百年,流派众多,名家无数,佳作纷呈,穷尽余生数十载亦不能听完呵!爵士乐是个不折不扣的音乐宝库,其内容之广博其流派之繁盛实在是不能尽数。 正因为爵士乐浩瀚如海洋,所以,初听爵士、尚待入门的读者朋友还须找到合适的方法,从要处着眼入手,最终才能登堂入室、窥其秘奥。 第一步、泛听 学过外语的朋友都知道什么是“泛听”。我把“泛听”这个词借用过来,意思是说朋友们在刚开始接触爵士乐的时候完全可以让自己的精神与注意力分散一些,可以一边干其他事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听爵士乐,稍微领略一下作品所内含的情感、精神以及表层特点(如编曲配器、节奏特点、音阶特点等),稍有所得即可,不必正儿八经地专心去听。 在“泛听”的内容选择方面,以那些在创作、编曲和演绎方面比较传统的爵士乐名曲为宜,特别是那些被称为“STANDARD”(标准曲)的经典作品,而且最好是大师名家们的演绎版本。这些作品可以令初听者相当真切、鲜明地感知到爵士乐区别于其它音乐种类的那些固有的节奏与和声特点。朋友们可以请身边的老牌爵士乐迷和唱片藏家推荐一些经典录音给自己欣赏“泛听”,而在本文中. 第二步、泛读 “泛听”可以使朋友们对爵士乐这个音乐门类有个大致、粗略的直觉了解与感悟,而在“泛听”之后就必须“泛读”了!朋友们可以把您自己能够找到的并且有真知灼见的讲述爵士乐历史、分类、名家、名作等各方面知识的书籍和文字(包括网络上的)都拿来阅读,不用追求深入研究,只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就行了,涉及面越广越好。 当然,“泛读”并不表示建议您见书就读,因为现在国内的爵士乐鉴赏类书籍虽然种类不少,但其中实在是良莠不齐、质量参差,要阅读的话必须有所甄选才行。如果您身边有资深的爵士乐迷能够向您推荐相关的书籍和文章就更好了,这样可以使你少走很多弯路,在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的时候,您应该尽可能地找来相关的名家名曲经典录音听听,以所听映证所读,使自己从文字中读到的信息能与自己从录音中听到的音乐信息挂上勾来,这样一来,您自己就会对爵士乐方方面面的知识具有从感性到理性又从理性回归感性的初步了解,到此时,您可以说已经是“一只脚跨进门槛”了! 第三步、精听 在泛听、泛读之后,您应该对爵士乐的方方面面有了大体而粗略的理性了解与感性认知,而要想“登堂入室”、真正入门,您还必须继续下一步,那就是“精听”。 与“泛听”的“心不在焉”、注意力分散、浅尝辄止不同,“精听”就必须心无旁骛、精神集中、深入琢磨了!到这个时候,朋友们就应该更有针对性地找来一些精彩的爵士乐录音,认真深入地聆听分析一些细节,包括曲式、编配特点、节奏与和声特点、爵士乐特色技巧(比如SCAT拟声歌唱、切分演奏、重拍、即兴等)、爵士乐特色乐器(比如电颤琴和电风琴,还有低音提琴、萨克管等乐器的大量使用)等等。在选择录音的时候,当然还是以大师名家的名演录音为宜,既要听著名的专辑也要听编得不错的那些精选“拼盘”唱片。考虑到爵士乐最伟大的生命力在于现场表演时的自由即兴,朋友们还可以选择更多的名家演出现场录音来听,听其中的即兴华彩,听其中乐手们的独奏与合奏细节,听其中从主题沿袭到即兴变奏的过程。在这样的有选择聆听当中,朋友们当然还可以辅以大量的文字阅读,以帮助自己提高认识。 经过上述爵士入门三步之后,相信朋友您已经对爵士乐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欣赏爵士乐的实践中也已形成自己的独到方法。到这个时候,您就可以让自己自由一些了,不拘流派,不限类型,可以随意地广闻博听,也可以随意地阅读学习。这样一来,您不止是“登堂入室”,还必定会有更多的心得收获呢!
【种类】
蓝调(Blues) 蓝调音乐的产生是为了抒发演唱者的个人情感,顾名思义,这种音乐听起来十分忧郁(Blue)。这种以歌曲直接陈述内心想法的表现方式,与当时白人社会的音乐截然不同。蓝调音乐最重要的作曲家即是W. C. Handy,这位1873年出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的“蓝调之父”,创作了许多知名的蓝调音乐,例如:St. Louis Blues、Yellow Dog Blues、Aunt Hagars' Blues、The Memphis Blues、Beale Street Blues等等。 繁音拍子(Ragtime) 是一种采用黑人旋律,依切分音法(Syncopation)循环主题与变形乐句等法则,结合而成的早期爵士乐,盛行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其发源与圣路易斯与纽奥尔良,而后美国的南方和中西部开始流行,它影响了纽奥尔良传统爵士乐的独奏与即兴演奏风格。繁音拍子后来发展成结合流行音乐、进行曲、华尔滋与其他流行舞蹈的型式,因此繁音拍子的歌曲、乐器管弦乐队编制的曲目陆续出现,它不但在黑人乐手与乐迷间流行,也被美国白人中产阶级所接受。 新奥尔良传统爵士乐(New Orleans Traditional Jazz) 这种乐风的组成元素,就如同美国是一个民族文化大融炉那般复杂、多元化,它包括:蓝调、舞曲、进行曲、流行歌曲、赞美诗与碎乐句(Rags)等音乐元素,以对位法(Countpoint)与繁音拍子的切分音法等主体性音乐创作为动力元素,结合大量独奏、即兴装饰性演奏与改写旋律核心为要件所展现出来的音乐体系。纽奥尔良传统爵士乐队以小型团体为主,演奏主旋律的乐器是:短号、黑笛、萨克斯风与伸缩喇叭;伴奏乐器则有:大号、班卓琴、贝斯(常以拨奏为主)、小提琴、鼓和钢琴。它们经常多部同时进行对位吹奏,制造出一种热闹、欢乐气氛。 ODJB (The Original Dixieland Jazz Band) 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在1917年灌录爵士乐唱片的白人五重奏乐团,它的五位原始成员全部出生在纽奥尔良:Nick LaRocca(领导人、短号)、Larry Shield(竖笛)、Eddie Edwards(伸缩喇叭)、Tony Sbarbarl(鼓)和Henry Rags(钢琴)。ODJB在芝加哥逐渐窜起后转到纽约发展,并在当地造成轰动。但是缺乏创造力、只迎合大众口味的乐风,很快的遭到新一辈天才爵士乐手们的挑战,并于20年代中期解散,走进爵士乐的历史。 狄西兰爵士乐(Dixieland) 这是1917-1923年间,在新奥尔良与芝加哥等地的爵士好手发展出来的早期爵士乐风,它也是纽奥尔良传统爵士乐的一个分支。Dixieland的英文原意是军队露营之地“Dixie's Land”,因此可想而知它与进行曲等音乐有关。这种风格的取材大都来自蓝调、进行曲,与当时的流行音乐,甚至某乐曲的某一小乐段,都可以拿来加以延伸、推展,这便是即兴演奏的滥觞。有的爵士乐历史学者将“白人”乐手演奏的“New Orleans Traditional Jazz”称为狄西兰爵士乐;而黑人演奏的“NewOrleans Traditional Jazz”则称为纽奥尔良传统爵士乐。 大乐团(Big Band) 大乐团时代大约是起源于20年代中后期,以艾灵顿公爵( DukeEllington)、贝西伯爵(Count Basie)、班尼固德曼(Benny Goodman)等人为主的爵士乐风格,它不只兴盛於30年代中期的摇摆乐时期,40年代中期的咆哮乐、50年代的酷派爵士乐及改良咆哮乐、60年代的自由爵士乐、70年代的爵士/摇滚融合乐,乃至80年代的新咆哮乐中,都找得到它的踪迹。大乐团的编制一般在10人以上,涵盖3支以上的小喇叭、2支以上的伸缩喇叭、4支以上的萨克斯风及贝斯、吉他、鼓和钢琴等伴奏乐器,透过这个大型组织,演奏各种爵士乐风的曲目。 摇摆乐(Swing) 最早起源于1930年前后,在1935-1946年间达到巅峰,其中最能代表这个乐风的则是「摇摆乐之王」班尼固德曼所领军的六重奏(Benny GoodmanSextet)。20年代中后期,爵士大乐队在美国各主要都市的夜总会、舞厅等场所大受欢迎,许多年轻乐迷都被吸引到此地玩乐,因此需要更多适合跳舞的音乐,来满足蜂拥而至的年轻人与中产阶级。摇摆乐后来随着艾灵顿公爵大乐团的脚步,演变成为歌舞表演的伴奏乐队和演奏会音乐(如:艾灵顿公爵每年定期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出);摇摆乐因适合於跳舞,每小节有四拍,因此又被称为「四拍子爵士乐」。 咆哮乐(Bebop or Bop) 以字面上看,咆哮乐是一种吵杂喧闹的爵士乐,它的英文原名Bebop、Bop或Rebop在40年代初期萌芽时都有人使用,Rebop可能源自拉丁美洲一些乐队吹奏的曲目“Arriba”(哭叫的),但现在已无人使用了。咆哮乐是一种反叛性的爵士乐,它不只承袭纽奥尔良爵士乐与摇摆乐的传统音乐元素,并在创作概念上创新、突破和革命。它最重要的特质是在于强调高度变化、富层次感的节奏部,同时,咆哮乐手也发明新的和声,以更自由宽广的空间,发挥音乐上的潜力与创造力。咆哮乐的的代表人物是Charlie Parker、Dizzy Gillespie、Thelonious Monk等人,早期以小型爵士乐团为主流,后来也有大乐团的演出。 酷派爵士乐(Cool Jazz) 一般而言指1949-1950年间,由小喇叭手迈尔士戴维斯(Miles Davis)所领导的九重奏为Capitol唱片公司灌录的专辑《Birth of the Cool》所代表的乐风,它的诞生使主流爵士乐风,从咆哮乐风的“热”,转向另一个反方向酷派乐风的“冷”,这是一种180度大逆转的历史性发展。酷派爵士乐代表一种内敛自省的情感,它是一种轻柔、清凉与抒情的含蓄情愫;它的音色不如一般铜管器那样亮丽夺目,取而代之的是柔和优美。若说咆哮乐是代表热情奔放,那么酷派爵士乐就是内敛自省。 简而言之,酷派爵士乐是对咆哮乐的反抗与检讨,同时也唤醒美国西岸一些白人乐手的自觉运动,形成一股新兴的爵士乐潮流-西岸酷派爵士乐(West Coast Cool Jazz)。而酷派爵士最著名的作品,即是迈尔士戴维斯五重奏的“KIND OF BLUE”。改良咆哮乐(Hard Bop) 50年代中期,当很多人对平淡无力、让人昏昏欲睡的酷派爵士乐感到疲倦时,一度曾经失势,并趁机卷土重来的爵士势力改良咆哮乐正式诞生。改良咆哮乐是一种激烈紧张、困难演奏的爵士乐风格,它的代表性乐手和团体是:鼓手亚特布莱基(Art Blakey)领导的五重奏“爵士信差”(The Jazz Messengers)和MaxRoach的“Clifford Brown”五重奏。也有人把“Hard Bop”译成“硬式咆哮”。改良咆哮乐有较和谐的音调、较明确易懂的旋律、较少的即兴独奏,并且加入大量的蓝调、教堂圣乐和声,尤其更强调鼓的节奏脉动。50年代后期,改良咆哮乐发展成二个支派:与灵魂、福音音乐结合的“灵魂爵士乐”(Soul-Jazz);而结合节奏蓝调、摇摆乐、灵魂音乐的一派,则成为“放克爵士乐”(Funk)。 自由爵士乐(Free Jazz) 此乐风是以创始人Ornette Coleman在1960年灌录的专辑《Free Jazz》为名,同期的代表人物包括Cecil Taylor和Albert Ayler等人,后期的倡导人则是约翰柯川(John Coltrane)。自由爵士乐是舍弃在它之前的爵士乐和弦结构,重新建立自己一套松散、自由的集体即兴演奏方式的音乐型态。它不照本宣科,不重覆叠句和变化不定的进行速度,如此展现出的音乐风格常夹杂着人声的哭号、小喇叭或萨克斯风的乐器悲鸣。自由爵士乐的诞生有其政治上与种族上的背景因素,因为它曾是黑人争取人权与自觉运动的战歌,因此与60年代初期黑人民权运动息息相关。
㈢ 卡内基音乐厅的历史档案
卡内基大厅以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的名字命名,卡内基当年出资建造大厅是为了将其作为他董事会下的纽约宗教剧协会的会馆。工程由伊萨克·A·霍伯(Isaac.A.Hopper)及其公司承包, 1890年破土动工。1891年投入使用,同年5月5日举办正式开幕音乐会,著名指挥家瓦尔特·达姆罗施(Walter Damrosch)和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出任指挥。大厅在1893—1896年间多次改建,增加了两座艺术家工作室塔,并改造了建筑下层的礼堂。
大厅的所有权在1925年之前属于卡内基家族,卡内基去世后,他的遗孀将其卖给房地产开发商罗伯特·E·西蒙(Robert E.Simon)。西蒙于1935年过世,他的儿子接管了大厅。20世纪40年代中期,音乐界的风云变幻促使西蒙将大厅出售给当时占据着大厅每年大部分演出档期的纽约爱乐乐团,但因乐团正准备搬往林肯中心,交易未能成行。而那时候大家都认为纽约城无法担负同时两个大音乐场馆。面对失去大厅最大客户的危险,西蒙不得不计划将其变卖。但随着与一家广告开发商谈判的破裂,纽约爱乐乐团又迁往林肯中心,大厅面临着为商业摩天大厦让路将被拆除的命运。后来,在小提琴家艾萨克·斯特恩领导的团体的压力下,政府通过特别法案,允许纽约市以5百万美元将大厅从西蒙手中买下,并于1960年成立非盈利性质的卡内基大厅协会来管理大厅的运作。1964年,卡内基大厅被指定为国家历史地标。
1983年到1995年间,大厅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修缮工程由詹姆斯·波尔夏克(James Polshek)负责,波尔夏克的成名作是为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设计的的后现代派风格天文馆。在此期间出现了争议。在1986年对主厅的改造完成后,有批评说大厅著名的音场效果受到了影响。但官方拒绝重新改建,批评持续了九年。直到1995年发现罪魁祸首是舞台下厚厚的混凝土板。板子随后被移掉。1987—1989年间,一座60层高的办公塔在大厅旁边拔地而起,名为卡内基塔。塔楼与卡内基大厅相连,具有后台及宴会厅等功能。2003年6月,纽约爱乐乐团计划在2006年初重返卡内基大厅并与大厅进行商业合并,2003年晚些时候宣布计划流产。 《第九号交响曲 “自新大陆” 作品95》From the New World——安东尼·列奥波德·德沃夏克
1893年12月6日 纽约爱乐乐团,安东·塞都(Anton Seidl)指挥
《家庭交响曲》Sinfonia Domestica——理查德·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
1904年3月21日 理查德·施特劳斯指挥
《F大调钢琴协奏曲》Concerto in F——乔治·格什温(George Gershwin)
1925年12月3日 纽约交响乐团,乔治·格什温钢琴,瓦尔特·达姆罗施(Damrosch)指挥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An American in Paris——乔治·格什温
1928年12月13日 纽约爱乐乐团,瓦尔特·达姆罗施指挥
《科雷利主题变奏曲》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Corelli——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ff)
1931年11月7日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钢琴
《密度21.5》Density 21.5——埃德加·瓦雷兹(Edgard Varese)
1936年2月16日 乔治·巴吕雷(Georges Barrere)长笛
《对比》Contrasts——贝拉·巴托克(Bela Bartok)
1939年1月9日 贝尼·古德曼(Benny Goodman)单簧管,约瑟夫·西盖蒂(Joseph Szigeti)小提琴,恩德雷·皮特里(Endre Petri)钢琴
《第二号室内交响曲 作品38》Chamber Symphony No. 2 op. 38——阿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
1940年12月15日 音乐新朋友(New Friends of Music),弗里茨·斯特德里(Fritz Stiedry)指挥
《新世界即将来临》New World A-Comin——艾灵顿公爵(Duke Ellington)
1943年12月11日 艾灵顿公爵和他的乐团
《韦伯主题交响变奏曲》Symphonic Metamorphoses on Themes of Weber——保罗·辛德米特(Paul Hindemith)
1944年 纽约爱乐乐团 阿图尔·罗津斯基(Artur Rodzinski)指挥
《拿破仑颂 为人声与钢琴五重奏而作 作品41》Ode to Napoleon Buonaparte for Voice and Piano Quintet, op. 41——阿诺德·勋伯格
1944年11月23日 纽约爱乐乐团 阿图尔·罗津斯基指挥
《三乐章交响曲》Symphony in Three Movements——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
1946年1月24日 纽约爱乐乐团 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指挥
《乌木协奏曲》Ebony Concerto——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
1946年3月25日 伍迪·赫曼(Woody Herman)和他的乐团,瓦尔德·亨德尔(Walter Hendl)指挥
《第三号交响曲露营》Symphony No. 3,The Camp Meeting——查尔斯·爱德华·艾夫斯(Charles Edward Ives)
1946年4月5日 纽约小交响乐团(New York Little Symphony),卢·哈利森(Lou Harrison)指挥,卡内基室内乐厅(现威尔独奏厅)
《大管弦乐队圣颂》Hymne pour grande orchestra/Hymne au Saint Sacrament——奥利维尔·梅西安(Clivier Messiaen)
1947年3月13日 纽约爱乐乐团,列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指挥
《第二号交响曲》Symphony No. 2——查尔斯·爱德华·艾夫斯(Charles Edward Ives)
1951年2月22日 纽约爱乐乐团,伦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指挥
《第四号交响曲》Symphony No. 4——查尔斯·爱德华·艾夫斯(Charles Edward Ives)
1965年4月26日 美国交响乐团,列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指挥
《管弦乐队招魂曲》Evocations for Orchestra——卡尔·鲁戈斯(Carl Ruggles)
1971年2月2日 国家管弦乐协会乐团(National Orchestral Association),约翰·佩拉斯(John Perras)指挥
《双簧管与管弦乐队协奏曲》Concerto for Oboe and Orchestra——约翰·科里格里亚诺(John Corigliano)
1975年11月9日 美国交响乐团,伯特·卢卡雷利(Bert Lucarelli)单簧管,秋山和庆(Akiyama Kazuyoshi)指挥
《第一号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 1——米尔顿·巴比特(Milton Babbitt)
1986年1月19日 美国作曲家乐团,阿兰·费恩伯格(Alan Feinberg)钢琴,查尔斯·渥瑞宁(Charles Wuorinen)指挥
《第六号交响曲“幽冥颂歌” 为女高音与管弦乐队所作》Symphony No. 6 Plutonian Ode for soprano and orchestra——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采用阿伦·金斯堡(Allen Ginsberg)的诗句
2002年2月3日 美国作曲家乐团,劳伦·弗拉尼根(Lauren Flanigan)女高音,丹尼斯·罗素·戴维斯(Dennis Russell Davies)指挥
《美国狂人》(American Berserk)——约翰·柯立芝·亚当斯(John Coolidge Adams)
2002年2月25日,加里克·奥尔森(Garrick Ohlsson)钢琴
《展览会上的女人 为室内管弦乐团、电子与视频所作》Women at an Exhibition for chamber orchestra,electronics,and video——兰德尔·乌尔夫(Randall Woolf)
2004年11月17日 美国作曲家乐团,史蒂芬·斯隆(Steven Sloane)指挥,玛丽·哈伦(Mary Harron)与约翰·C·沃尔什(John C. Walsh)视频
《Algunas metaforas que aluden al tormento, a la angustia y a la Guerra 为打击乐四重奏和室内管弦乐团而作》——卡洛斯·卡里略(Carlos Carrillo)
2005年1月21日 美国作曲家乐团与SO打击乐团(So Percussion),史蒂芬·斯隆指挥
《Traps Relaxed》——丹·楚门(Dan Trueman)
2005年1月21日 美国作曲家乐团,丹·楚门,电子小提琴,笔记本电脑,史蒂芬·斯隆指挥
《微光》——贾森·弗里曼(Jason Freeman)
2005年1月21日 美国作曲家乐团,史蒂芬·斯隆指挥
《木管协奏曲“另类布鲁斯”》Concerto for Winds Some Other Blues——丹尼尔·施尼德(Daniel Schnyder)
2005年2月8日 俄耳甫斯室内管弦乐团 1986年,出现了一件让广大爱乐者意想不到的事情,原来卡内基大厅一直没有系统地保存过档案。因为没有地方保存,大厅的许多重要历史文献都已失散。
1991年,为庆祝卡内基大厅落成100周年,卡内基大厅档案馆被建立了起来。广告商和记者们在媒体上报到了卡内基大厅如何翻箱倒柜地寻找历史记录。结果报道在保留着大厅节目单的人群中形成了极大反响:历史文物从世界各地接踵而来。大量的材料被找回,其中包括12000分节目单,让档案馆得以记录下较完整的大厅历史。 卡内基大厅位于第七大道和第57街的东南角,往北两个街区即是中央公园(Central Park)。
但民间流传着一个关于大厅的笑话:
问:“我怎么才能去卡内基大厅?”
答:“练习,练习,再练习。”
㈣ 关于美国硬币上的第一位非洲裔美国人
我有啊:艾灵顿公爵(爱德华·肯尼迪·艾灵顿)( Ellington,1899–1974年),美国作曲家、钢琴家、乐队队长。他把无意义的声音(发出各种没有具体意义的声音)引入爵士乐,是爵士乐主要创新人物,同时还是首位将爵士乐元素、即兴演奏与传统音乐形式结合的作曲家。他的作品涉足甚广,有《芳心之歌》(Mood Indigo)、《久经世故的女郎》(Sophisticated Lady)、《你就别再出现啊》(Don't Get Around Much Any More)等流行歌曲;有《黑-棕-米黄》(1943年)等管弦乐作品;有《巴黎狂恋》(Paris Blues)(1961年)等电影歌曲,以及《上帝与舞蹈之赞》(Praise God and Dance)(1968年)等宗教音乐。 艾灵顿生于华盛顿特区,从小开始学习钢琴。1916年首次担任钢琴师演出爵士乐,此后组织了自己的乐队,20世纪20年代晚期风靡全国。1959年获专门颁发给有杰出成就的美国黑人的史宾纲奖,1969年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1970年进入美国艺术暨文学学会(National Institute of Arts and Letters),成为有史以来当选为该学会成员的少数流行音乐艺术家之一。 著有自传《音乐是我的情人》(1973年)。 艾灵顿公爵大乐团 ★焦点: 13次格莱美大奖获得者,1966年获格莱美终身成就奖;曾获得普利策奖,获颁美国总统自由勋章,法国骑士勋章,1986年成为美国纪念邮票人物,2008年,成为美国硬币上的第一位非洲裔美国人主角。 ★艾灵顿公爵大乐团特色 公爵的乐团更大的现场感归功于各位独奏的乐手。包括萨克斯管,喇叭和钢琴等。在大乐团全盛时期,一般其他乐团只有3-4个独奏乐手,公爵的乐团却有7-8个,公爵对于独奏者的魅力笃信不移。公爵擅长以乐团里各个乐手的特色为考量,量身为每个独奏乐手/歌手订做最能表现其特色的曲目及段落。乐团的灵魂不仅在钢琴手,同样非常依重管乐手。 从公爵的时代,到即将来临的音乐会,唯一不变的除了公爵天赋的音乐灵感,还有现场的的趣味、疯狂和令人难忘的着迷。 ★艾灵顿公爵大乐团 成员特别推荐 乐队领班:保罗·莫瑟·艾灵顿--艾灵顿家族第三代 莫瑟·艾灵顿,现任艾灵顿公爵大乐团的指挥和领班。同时也是一位作词人和制作人。2006年获得温哥华电影学校的电影制作专业文凭,2007年保罗创作了“艾灵顿公爵其人”——一个关于他的祖父爱德华.肯尼迪.艾灵顿的传记片。 指挥:小贝利·李·霍尔 小贝利·李·霍尔担任本次演出的指挥。小贝利在音乐方面有很深的造诣。1973年6月,年轻的贝利加入了“公爵”艾灵顿的大乐团担任小号手。1996年,莫瑟·艾灵敦去世,小贝利·李·霍尔在艾灵顿公爵大乐团担任指挥,与保罗·莫瑟·艾灵顿交替担任乐团的领班工作。近几年,作为特邀独奏家每年与一个由全美优秀音乐家组成的大乐队一道在瑞士进行演出,与此同时他也担任一个青年交响乐团的指挥。 ~~
㈤ 蓝调之父主打哪些曲风的创作,有那些呢
1.摇滚(Rock and Roll)是一种音乐类型,起源于1940年代末期的美国,1950年代早期开始流行,迅速风靡全球。摇滚乐以其灵活大胆的表现形式和富有激情的音乐节奏表达情感,受到了全世界年轻人的喜爱。摇滚乐并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形成一股热潮。
经过整理的摇滚风格共158 类,但如同有人说过,每个乐队或者每个人就是一种风格,所以有时分太细致是没太多的必要,但前提是,我们必须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多风格类型的音乐值得我们去聆听。2.乡村音乐(Country music)是一种当代的流行音乐,起源于美国南部与阿帕拉契山区。乡村音乐的根源可追溯至1920年代,融合了传统民谣音乐、凯尔特音乐、福音音乐及古时音乐。乡村音乐的曲调,一般都很流畅、动听,曲式结构也比较简单。多为歌谣体、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
早期乡村乐(Early Country)牛仔音乐(Cowboy)
西部摇摆(Western Swing)兰草音乐(Blue Grass) 酒吧音乐(Honkyu-Tonk) 乡土摇滚(Rockabilly)
纳什维尔之声(The Nashville Sound) 乡村摇滚(Country-rock) 叛道运动(Outlaw)
新传统主义(New Traditional Country)
新乡村音乐(New Country)
另类乡村音乐 回归音乐(Retro)
3.爵士乐(Jazz),一种起源于非洲的音乐形式,由民歌发展而来。爵士乐以多种形式呈现出繁荣景象,其乐曲风格极其耀眼,节奏一般以鲜明,强烈为主,从根源布鲁斯、拉格泰姆(Ragtime),经过新奥尔良爵士乐到Dixieland爵士乐、摇摆乐、主流爵士、比波普、现代爵士到自由爵士及电子爵士。
现代爵士(Modern Jazz):灵魂爵士(soul Jazz):
西海岸爵士( West coast):
融合爵士(Fusion):
拉丁爵士(Latin Jazz) :
方克爵士 (Jazz Funk) :
蓝调(Blues) 蓝调音乐的产生是为了抒发演唱者的个人情感,顾名思义,这种音乐听起来十分忧郁(Blue)。这种以歌曲直接陈述内心想法的表现方式,与当时白人社会的音乐截然不同。蓝调音乐最重要的作曲家即是W. C. Handy,这位1873年出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的“蓝调之父”,创作了许多知名的蓝调音乐,例如:St. Louis Blues、Yellow Dog Blues、Aunt Hagars' Blues、The Memphis Blues、Beale Street Blues。
繁音拍子(Ragtime) 是一种采用黑人旋律,依切分音法(Syncopation)循环主题与变形乐句等法则,结合而成的早期爵士乐,盛行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其发源与圣路易斯与纽奥尔良,而后美国的南方和中西部开始流行,它影响了纽奥尔良传统爵士乐的独奏与即兴演奏风格。繁音拍子后来发展成结合流行音乐、进行曲、华尔滋与其他流行舞蹈的型式,因此繁音拍子的歌曲、乐器管弦乐队编制的曲目陆续出现,它不但在黑人乐手与乐迷间流行,也被美国白人中产阶级所接受。
新奥尔良传统爵士乐(New Orleans Traditional Jazz) 这种乐风的组成元素,就如同美国是一个民族文化大融炉那般复杂、多元化,它包括:蓝调、舞曲、进行曲、流行歌曲、赞美诗与碎乐句(Rags)等音乐元素,以对位法(Countpoint)与繁音拍子的切分音法等主体性音乐创作为动力元素,结合大量独奏、即兴装饰性演奏与改写旋律核心为要件所展现出来的音乐体系。纽奥尔良传统爵士乐队以小型团体为主,演奏主旋律的乐器是:短号、黑笛、萨克斯风与伸缩喇叭;伴奏乐器则有:大号、班卓琴、贝斯(常以拨奏为主)、小提琴、鼓和钢琴。它们经常多部同时进行对位吹奏,制造出一种热闹、欢乐气氛。
ODJB (The Original Dixieland Jazz Band) 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在1917年灌录爵士乐唱片的白人五重奏乐团,它的五位原始成员全部出生在纽奥尔良:Nick LaRocca(领导人、短号)、Larry Shield(竖笛)、Eddie Edwards(伸缩喇叭)、Tony Sbarbarl(鼓)和Henry Rags(钢琴)。ODJB在芝加哥逐渐窜起后转到纽约发展,并在当地造成轰动。但是缺乏创造力、只迎合大众口味的乐风,很快的遭到新一辈天才爵士乐手们的挑战,并于20年代中期解散,走进爵士乐的历史。
狄西兰爵士乐(Dixieland) 这是1917-1923年间,在新奥尔良与芝加哥等地的爵士好手发展出来的早期爵士乐风,它也是纽奥尔良传统爵士乐的一个分支。Dixieland的英文原意是军队露营之地“Dixie's Land”,因此可想而知它与进行曲等音乐有关。这种风格的取材大都来自蓝调、进行曲,与当时的流行音乐,甚至某乐曲的某一小乐段,都可以拿来加以延伸、推展,这便是即兴演奏的滥觞。有的爵士乐历史学者将“白人”乐手演奏的“New Orleans Traditional Jazz”称为狄西兰爵士乐;而黑人演奏的“NewOrleans Traditional Jazz”则称为纽奥尔良传统爵士乐。
大乐团(Big Band) 大乐团时代大约是起源于20年代中后期,以艾灵顿公爵( DukeEllington)、贝西伯爵(Count Basie)、班尼固德曼(Benny Goodman)等人为主的爵士乐风格,它不只兴盛於30年代中期的摇摆乐时期,40年代中期的咆哮乐、50年代的酷派爵士乐及改良咆哮乐、60年代的自由爵士乐、70年代的爵士/摇滚融合乐,乃至80年代的新咆哮乐中,都找得到它的踪迹。大乐团的编制一般在10人以上,涵盖3支以上的小喇叭、2支以上的伸缩喇叭、4支以上的萨克斯风及贝斯、吉他、鼓和钢琴等伴奏乐器,透过这个大型组织,演奏各种爵士乐风的曲目。
摇摆乐(Swing) 最早起源于1930年前后,在1935-1946年间达到巅峰,其中最能代表这个乐风的则是「摇摆乐之王」班尼固德曼所领军的六重奏(Benny GoodmanSextet)。20年代中后期,爵士大乐队在美国各主要都市的夜总会、舞厅等场所大受欢迎,许多年轻乐迷都被吸引到此地玩乐,因此需要更多适合跳舞的音乐,来满足蜂拥而至的年轻人与中产阶级。摇摆乐后来随着艾灵顿公爵大乐团的脚步,演变成为歌舞表演的伴奏乐队和演奏会音乐(如:艾灵顿公爵每年定期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出);摇摆乐因适合於跳舞,每小节有四拍,因此又被称为「四拍子爵士乐」。
比波普(Bebop or Bop) 以字面上看,咆哮乐是一种吵杂喧闹的爵士乐,它的英文原名Bebop、Bop或Rebop在40年代初期萌芽时都有人使用,Rebop可能源自拉丁美洲一些乐队吹奏的曲目“Arriba”(哭叫的),但现在已无人使用了。咆哮乐是一种反叛性的爵士乐,它不只承袭纽奥尔良爵士乐与摇摆乐的传统音乐元素,并在创作概念上创新、突破和革命。它最重要的特质是在于强调高度变化、富层次感的节奏部,同时,咆哮乐手也发明新的和声,以更自由宽广的空间,发挥音乐上的潜力与创造力。咆哮乐的的代表人物是Charlie Parker、Dizzy Gillespie、Thelonious Monk等人,早期以小型爵士乐团为主流,后来也有大乐团的演出。
酷派爵士乐(Cool Jazz) 一般而言指1949-1950年间,由小喇叭手迈尔士戴维斯(Miles Davis)所领导的九重奏为Capitol唱片公司灌录的专辑《Birth of the Cool》所代表的乐风,它的诞生使主流爵士乐风,从咆哮乐风的“热”,转向另一个反方向酷派乐风的“冷”,这是一种180度大逆转的历史性发展。酷派爵士乐代表一种内敛自省的情感,它是一种轻柔、清凉与抒情的含蓄情愫;它的音色不如一般铜管器那样亮丽夺目,取而代之的是柔和优美。若说咆哮乐是代表热情奔放,那么酷派爵士乐就是内敛自省。 简而言之,酷派爵士乐是对咆哮乐的反抗与检讨,同时也唤醒美国西岸一些白人乐手的自觉运动,形成一股新兴的爵士乐潮流-西岸酷派爵士乐(West Coast Cool Jazz)。而酷派爵士最著名的作品,即是迈尔士戴维斯五重奏的“KIND OF BLUE”。改良咆哮乐(Hard Bop) 50年代中期,当很多人对平淡无力、让人昏昏欲睡的酷派爵士乐感到疲倦时,一度曾经失势,并趁机卷土重来的爵士势力改良咆哮乐正式诞生。改良咆哮乐是一种激烈紧张、困难演奏的爵士乐风格,它的代表性乐手和团体是:鼓手亚特布莱基(Art Blakey)领导的五重奏“爵士信差”(The Jazz Messengers)和MaxRoach的“Clifford Brown”五重奏。也有人把“Hard Bop”译成“硬式咆哮”。改良咆哮乐有较和谐的音调、较明确易懂的旋律、较少的即兴独奏,并且加入大量的蓝调、教堂圣乐和声,尤其更强调鼓的节奏脉动。50年代后期,改良咆哮乐发展成二个支派:与灵魂、福音音乐结合的“灵魂爵士乐”(Soul-Jazz);而结合节奏蓝调、摇摆乐、灵魂音乐的一派,则成为“放克爵士乐”(Funk)。
自由爵士乐(Free Jazz) 此乐风是以创始人Ornette Coleman在1960年灌录的专辑《Free Jazz》为名,同期的代表人物包括Cecil Taylor和Albert Ayler等人,后期的倡导人则是约翰柯川(John Coltrane)。自由爵士乐是舍弃在它之前的爵士乐和弦结构,重新建立自己一套松散、自由的集体即兴演奏方式的音乐型态。它不照本宣科,不重覆叠句和变化不定的进行速度,如此展现出的音乐风格常夹杂着人声的哭号、小喇叭或萨克斯风的乐器悲鸣。自由爵士乐的诞生有其政治上与种族上的背景因素,因为它曾是黑人争取人权与自觉运动的战歌,因此与60年代初期黑人民权运动息息相关。
摇滚爵士乐与融合爵士乐(Jazz-Rock & Fusion) 60年代中期,摇滚乐天王“披头士”受到乐迷的热烈欢迎,并逐渐侵蚀爵士乐的江山。在无法抵挡这股强大的新音乐潮流,并挽救日渐走入死胡同的爵士音乐,迈尔士戴维斯(Miles Davis)就以加入摇滚乐作为策略,推出2张结合摇滚乐节奏、电子乐器和爵士乐的成功专辑《In A SilentWay》、《Bitches Brew》,为爵士乐开启一个色彩缤纷的崭新大门,透过这扇大门,所有的音乐素材都能被融合在一起。随着Miles Davis所代表的摇滚爵士乐风开启之后,随之而起的就是所谓的“融合乐”(Fusion),直到80年代所有有关此类型风格的爵士乐,被称为摇滚融合爵士乐(Jazz-Rock-Fusion)。
新咆哮乐与后现代咆哮乐(Neo-Bop & Post-Modern Bop) 80年代,除了融合爵士乐与一息尚存的自由爵士乐之外,爵士音乐的发展,似乎已到了强弩之末的地步,欲振乏力的爵士乐已经失去它原有的焦点与重心。面对一个每一种音乐型态都被先辈们探涉过的局面,让80年代的爵士乐手们只能重新回到过去,从经典爵士乐中找寻新的题材和创造灵感。在这一波风潮中,以小喇叭手温顿马沙利斯(Wynton Marsalis)为首的回规传统热潮中:一个以咆哮乐风为基调,有纽奥尔良爵士乐、摇摆乐与灵魂乐色彩,高度强调演奏技巧与典雅旋律的所谓“新古典主义”或“新咆哮乐”被制造出来。新古典主义是80年代爵士乐的主流风格,但还有新的爵士乐风会成为90年代的爵士乐风格,或许就是“后现代咆哮乐”(Post-Modern Bop),这就有待事实去验证了。
波萨诺瓦(Bossa Nova):提到波萨诺瓦,又要将爵士发展的里程又提前到“摇摆大乐队”时代,“摇摆大乐队”受到经济萧条而难以生存,实际上成为了“摇摆小乐队”。“摇摆小乐队”结合了诸如加力索(calypso)、曼波(mambo)、索沙(salsa)、恰恰(cha-cha-cha)等拉丁音乐音乐元素催生了“拉丁爵士”。波萨诺瓦改变了“拉丁爵士”中巴西风格的强烈节奏,用轻快自若的节奏与演唱引人入胜。波萨诺瓦的含义中,bossa为才华特殊的含义,nova为葡萄牙语,意为无拘无束。波萨诺瓦可以解释为无拘无束有创意的爵士乐。 融合爵士(Fusion):60年代末,全球掀起摇滚浪潮,年轻人都痴迷摇滚乐,摇滚开始侵蚀爵士乐的领域。Miles Davis在其爵士越中加入了摇滚乐,产生了“融合爵士”。由于融合爵士同时吸收了爵士与摇滚的概念,所以也称做“爵士摇滚”(Jazz rock)。融合爵士早期有2中形态,一种以歌唱为主,器乐部分以管乐来即兴演奏,另一种是以纯乐器作为演奏单位,加入爵士曲风。
方克(Funk):一种结合现代爵士乐与早期黑人音乐形式,如福音音乐、蓝调等乐风。
后波谱(Post-modern Bop):80年代爵士乐的发展又一次开始衰退,爵士乐手开始重新回到过去来吸收创作灵感和找寻创作题材。在此种回归风潮下,Wynton Marsalis创造出以比波谱为基调,有新奥尔良爵士、摇摆乐、灵魂乐色彩,高度强调演奏技巧与典雅演奏旋律的乐风,这类风格被定义为“后波谱”。后波谱可以说是比波谱与自由爵士的再度流行。
4.蓝调(Blues)为爵士、摇滚及福音歌曲(Gospel)的老祖宗,原本只是美国早期黑奴抒发心情时所吟唱的12小节曲式,演唱或演奏时大量蓝调音(Blue Notes)的应用,使得音乐上充满了压抑及不和谐的感觉,这种音乐听起来十分忧郁(Blue)。但就是这么一股"反骨″气息,使得它后来在叛逆的摇滚乐中发扬光大。
蓝调以歌曲直接陈述内心想法的表现方式,与当时白人社会的音乐截然不同。
音乐主体以I、IV、V级和弦的方式,以最常使用的12小节方式进行,也有8和16小节形式,而它的音阶是采用降第三音和降第七音以模仿西方音阶。早期的乐手是使用提琴或班乔琴(Banjo)来演奏,还有一些乐手,更以Slide的方式使音符走调,让吉他发出像人声哭泣的声音,藉以抒发自己的情绪,这就是蓝调。
5.R&B,也称RNB,它的全写是Rhythm and Blues,译作「节奏怨曲」或「节奏布鲁斯」。融合了爵士乐,福音音乐和蓝调音乐的音乐形式。这个音乐术语由是美国告示牌杂志(Billboard)于1940年代末所提出。它衍生了多种不同音乐类型,如我们熟悉的Rock'n'Roll,Disco和Rap,都可算是由R&B发展而成。
㈥ 爵士乐的影响有哪些
【概述】
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这种名叫爵士乐的音乐,具有显著美国特色的音乐从默默无闻、起源于民间的音乐发展成为美国本土产生的最有份量的艺术种类。如今在全世界几乎每个角落都有人聆听和演奏它,爵士乐以多种形式呈现出繁荣景象,从根源布鲁斯、拉格泰姆(Ragtime),经过新奥尔良爵士乐到Dixieland爵士乐、摇摆乐、主流爵士、比波普、现代爵士到自由爵士及电子爵士。令人惊异的不是爵士乐以如此众多的形式出现,而在于其每一种形式都相当重要,都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及独具的魅力而流传至今。如果要欣赏各种爵士乐,体会个中种种乐趣,就不能不需要拥有开放的态度,兼容并听。
【寻根溯源】
爵士乐由民歌发展而来,有多种源头,不易仔细考证。19世纪期间音乐是美国南部种植园黑人奴隶们表达自我生活和情感的重要手段。从19世纪末开始,爵士乐以英美传统音乐为基础,混合了布鲁斯、拉格泰姆及其它音乐类型,是一种“混血”的产物。美洲的黑人音乐保存了大量非洲特色,节奏特色明显,而且保留了集体即兴创作的特点。这种传统与新居住地的音乐——大部分是声乐——结合起来,结果诞生的不仅仅是一种新的声音而是一种全新的音乐表达形式。
最有名的非洲—美洲音乐是宗教性的。这些优美动人的歌曲白人也听,不过比乡村黑人教堂里演唱的这类歌曲多一分上流社会的味道。今天人们所知道的福音音乐(gospel music)更准确地说是反映了早期非洲裔美洲人的情感力量及旋律感,而不是对二十世纪起初十年中著名的Fisk Jubilee Singers的音乐中宗教性的继承。
其它早期的音乐形式包括可以追溯到蓄奴制时代的做工歌曲、儿歌及舞曲,这些都成为重要的音乐遗产,特别要考虑到在当时的制度下,音乐活动受到相当严格的限制。
【发展历史】
布鲁斯的诞生 在蓄奴制被废,黑奴得到解放以后,非洲—美洲音乐的发展很快。军乐团所弃用的乐器加上新获得的迁徙自由形成了爵士乐的根底:铜管乐、舞曲、布鲁斯。 布鲁斯作为一种音乐形式看似简单,实际可以有几乎是无穷的变化,一直是任何一种爵士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成功地保持了自身独立的存在。可以说如果没有布鲁斯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摇滚乐。简单说明一般布鲁斯的特点就是:它以每八或十二小节为一个乐段的音乐所组成,歌词紧密,它的“忧郁(蓝色)”特色产生的原因是将音阶中的“mi”音及“si”音降了半音。实际上,布鲁斯是作为与宗教音乐相对应的一种世俗音乐形式。
铜管乐队和拉格泰姆 到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美国绝大多数南部城市内,都出现了黑人铜管乐队、舞曲乐队及音乐会乐队。与此同时,美国北部的黑人音乐倾向于欧陆风格。在该时期,拉格泰姆(Ragtime)开始形成。虽然拉格泰姆主要是在钢琴上弹奏,但是一些乐队也开始演奏它。拉格泰姆的黄金时代大约是在1898年到1908年,但它的时问跨度实际很大,影响绵延不绝。最近,它又被发掘出来,新的"拉格泰姆"特征是旋律迷人,大量使用切分音,但它的布鲁斯因素几乎荡然无存。拉格泰姆与早期爵士乐联系密切,但可以肯定的是拉格泰姆节奏较为稳定。
拉格泰姆最有名的作曲家是Scott Joplin(1868-1917)。其他有名的拉格泰姆大师包括James Scott、Louis Chauvink Eubie Blake(1883-1983)、Joseph Lamb等,其中后者虽然是白人,然而他完全吸收了这种音乐形式的内涵。
进入爵士时代 拉格泰姆,特别是淡化爵士色彩的通俗风格,其娱乐对象是中产阶级,为正统音乐人士所不喜。爵士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期,但当时还不叫“爵士”(Jazz),它最初被称为Jass,首先出现在美国南部城市黑人工人居住区内。和拉格泰姆一样,爵士乐最初也是作为舞曲出现的。最早成为早期爵士乐同义词的城市是新奥尔良,这种说法有几分真实,但也有几分夸大。
新奥尔良:爵士乐的摇篮 新奥尔良在爵士乐诞生及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一个关键的角色。在这里,对爵士乐早期的历史研究及记录比在其它地方都进行得更加深入。在1895年到1917年这一段时间里,新奥尔良的爵士乐比起其它地方可能是种类更多、更好,但这绝不意味着新奥尔良是产生爵士乐唯一的一个地方。在每一个有相当数量黑人聚居的美国南部城市所产生的音乐都应被视为是早期爵士乐的一种。如在孟菲斯就出现了W.C.Handy(1873-1958)这样一位布鲁斯作曲家和搜集者。其它城市还有亚特兰大、巴尔的摩等。
当时的新奥尔良显得卓而不群得益于其非常开放及自由的社会氛围。不同信仰及不同种族的人可以相互联络,因此在这种容易沟通的环境下的音乐传统十分丰富,有法国的、西班牙的、爱尔兰的及非洲的。这样,新奥尔良成为孕育爵士乐的肥沃土壤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如果说新奥尔良是爵士乐诞生之地的这种说法虽有夸大,但还不失几分真实的话,那种关于爵士乐是诞生于红灯区的说法则完全是胡说八道。虽然新奥尔良的确曾经使娼业合法化并因此产生了几座全美国最精致和有品位的“运动屋”,但是在这些地方所演奏的音乐如果有也只是钢琴独奏而已。实际上,人们第一次听到爵士是在与此颇不相同的场所。
当时,新奥尔良引人注目的是有许多社团及兄弟会式的组织,它们大部分资助或雇佣一支乐队以在不同的场合——如室内或室外舞会、野餐会、商店开张仪式、生日或周年纪念派对上演奏。当然,演奏爵士乐也是葬礼队伍行进的一个特色,一直到今天还是这样。根据传统,乐队集合在教堂门口,演奏着庄严的进行曲及悲伤的圣歌,带领着葬礼队伍向着墓地徐徐前进。在回来的路上,人们的步伐加快,轻快的进行曲和拉格泰姆代替了挽歌。这种列队行进总是能吸引很多人观看,在爵士乐的发展上有重要意义。那些小号手及单簧管手们就是在此时一展其创造天分,而鼓手们也打出了富于节奏性的节拍,这成为使拍子变得"摇摆"的基础。一般地说,爵士乐都是二拍子的,每小节两拍或四拍。这种二拍子的节奏背景在低音部始终存在,使得爵士乐有一个稳定的、规律的节奏基础。在节奏性低音的上方,则是重音位置不规则的旋律、和声和对位声部,它们惯常使用的切分音效果与规律的低音声部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艺术特色】
在爵士乐的曲调中,除了从欧洲传统音乐、白人的民谣和通俗歌曲中吸取的成分之外,最有个性的是“布鲁斯音阶”(关于这种音阶的结构,我们将在有关布鲁斯的部分专门介绍),而爵士乐的和声可以说是完全建立在传统和声的基础之上,只是更加自由地使用各种变化和弦,其中主要的与众不同之处,也是由布鲁斯和弦带来的。
爵士乐在使用的乐器和演奏方法上极有特色,完全不同于传统乐队。自“爵士乐时代”以来,萨克斯管成为销售量最大的乐器之一;长号能够奏出其他铜管乐器做不到的、滑稽的或是怪诞的滑音,因而在爵士乐队中大出风头;小号也是爵士乐手偏爱的乐器,这种乐器加上不同的弱音器所产生的新奇的音色以及最高音区的几个音几乎成了爵士乐独有的音色特征;钢琴、班卓琴、吉他以及后来出现的电吉他则以其打击式的有力音响和演奏和弦的能力而占据重要地位。相反,在传统乐队中最重要的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的地位相对次要一些;圆号的浓郁音色在管弦乐队中是很迷人的,但是对于爵士乐队来说,它的气质太温顺了,几乎无人使用。在管弦乐队中,每件乐器在音色和音量的控制上都尽量溶入整体的音响之中,在爵士乐队中却恰恰相反,乐手们竭力使每一件乐器都“站起来”。
乐队的编制很灵活,最基本的是两个部分——节奏组与旋律组。在早期的爵士乐队中,节奏组由低音号、班卓琴和鼓组成,后来,低音号和班卓琴逐渐被低音提琴和吉他所取代,钢琴也加入进来。在30年代,兴起一种舞曲乐队,当时称为“大乐队”,它有三部分组成:节奏组、铜管组和木管组。节奏组使用的乐器仍然是低音提琴、吉他、钢琴和鼓;铜管组常见的编制是三支小号和两支长号,但这个数目并不固定;木管组通常由四五支萨克斯管组成,每个人都兼吹单簧管或是别的木管乐器,如果编制是五支萨克斯管,一般是两支中音、两支次中音、一支上低音。还有一种商业性的(有时也称为“甜美型”、“旅馆型”等等)的乐队,编制与“大乐队”差不多,但萨克斯管往往全部用次中音的,木管组会较多地使用其它的乐器(如长笛、双簧管),有时还加上三四个小提琴,在商品录音带中经常可以听到这类乐队的音响。
与传统音乐比较而言,爵士乐的另一大特征是它的发音方法和音色,无论是乐器还是人声,这些特征都足以使人们绝不会将它们与任何传统音乐的音色混淆。这些特殊之处大多来源于用乐器或人声对美洲黑人民歌的模仿。如果我们有机会听到真正的黑人田间歌曲和灵歌,就会发现那些由粗嘎到圆滑、由窒闷到响亮、由刺耳到柔美、由野蛮到抒情的大幅度的变化是多么地富有特色、动人心魄。而在爵士乐中,更加入了非歌唱的吼声、高叫和呻吟,突出了这种感觉。除此以外,特殊的演奏和演唱技巧也是造成特异效果的重要手段,在这些技巧中最常用的是不同于传统观念的颤音。我们知道,所谓颤音是音高(有时也可能是力度)的有规律的变化造成的;比如小提琴上的揉弦,就是利用这种变化而产生富有生命力的音响效果。
爵士乐中的颤音是有变化的,变化的方向一般是幅度由窄到宽,速度由慢到快,而且常常在一个音临近结束时增加抖动的幅度和速度,更加强了这种技巧的表现力。同时,在一个音开始时,爵士乐手们会从下向上滑到预定的音高,在结束时,又从原来的音高滑下来。所有这些变化都是无法用乐谱来详细记录的,有经验的爵士乐手都熟练地掌握了这一类的方法、尤其是这种观念,他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旋律或伴奏音型将这些效果“制造”出来。因此可以这样说:由于即兴的传统和技巧的个人发挥,爵士乐是由作曲家和乐手共同创造的。受过传统教育的音乐家之所以很难表演爵士乐,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培养出这样的特殊的音乐观念。如果我们细心地比较一下真正的民间歌手和受过正规训练的歌手演唱同一首民歌的差别,对此中的含义就会有一个更直观的概念。
从爵士乐诞生之初,它就吸引了众多的转业作曲家。1920年,美国指挥家保罗·怀特曼组织了一支著名的乐队,将改编的爵士乐作品带进了音乐厅。这种新潮流引起了许多“严肃”的爵士乐爱好者的激烈反对,然而,正是从这以后,爵士乐在美国和欧洲家喻户晓,受到广泛的欢迎。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在这时诞生,为这部作品配器的人就是怀特曼乐队的作曲家格罗菲。按照手稿上的记录,写这部作品只用了三个星期,演出后几乎是立即引起轰动。欧洲作曲家也有许多以爵士乐为基础或是受爵士乐影响的作品,例如:德彪西的钢琴曲《丑黑怪步态舞》(1908)、《游吟诗人》(1910)、《怪人拉维纳将军》(1910);拉威尔的小提琴奏鸣曲中的慢乐章(布鲁斯);斯特拉文斯基的《11件独奏乐器的雷格泰姆》(1919)、《士兵的故事》(1918)、《黑木协奏曲》;欣德米特的《室内乐第一号》(作品24,无调性)和钢琴组曲(1922)。
种类】
蓝调(Blues) 蓝调音乐的产生是为了抒发演唱者的个人情感,顾名思义,这种音乐听起来十分忧郁(Blue)。这种以歌曲直接陈述内心想法的表现方式,与当时白人社会的音乐截然不同。蓝调音乐最重要的作曲家即是W. C. Handy,这位1873年出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的“蓝调之父”,创作了许多知名的蓝调音乐,例如:St. Louis Blues、Yellow Dog Blues、Aunt Hagars' Blues、The Memphis Blues、Beale Street Blues等等。
繁音拍子(Ragtime) 是一种采用黑人旋律,依切分音法(Syncopation)循环主题与变形乐句等法则,结合而成的早期爵士乐,盛行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其发源与圣路易斯与纽奥尔良,而后美国的南方和中西部开始流行,它影响了纽奥尔良传统爵士乐的独奏与即兴演奏风格。繁音拍子后来发展成结合流行音乐、进行曲、华尔滋与其他流行舞蹈的型式,因此繁音拍子的歌曲、乐器管弦乐队编制的曲目陆续出现,它不但在黑人乐手与乐迷间流行,也被美国白人中产阶级所接受。
新奥尔良传统爵士乐(New Orleans Traditional Jazz) 这种乐风的组成元素,就如同美国是一个民族文化大融炉那般复杂、多元化,它包括:蓝调、舞曲、进行曲、流行歌曲、赞美诗与碎乐句(Rags)等音乐元素,以对位法(Countpoint)与繁音拍子的切分音法等主体性音乐创作为动力元素,结合大量独奏、即兴装饰性演奏与改写旋律核心为要件所展现出来的音乐体系。纽奥尔良传统爵士乐队以小型团体为主,演奏主旋律的乐器是:短号、黑笛、萨克斯风与伸缩喇叭;伴奏乐器则有:大号、班卓琴、贝斯(常以拨奏为主)、小提琴、鼓和钢琴。它们经常多部同时进行对位吹奏,制造出一种热闹、欢乐气氛。
ODJB (The Original Dixieland Jazz Band) 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在1917年灌录爵士乐唱片的白人五重奏乐团,它的五位原始成员全部出生在纽奥尔良:Nick LaRocca(领导人、短号)、Larry Shield(竖笛)、Eddie Edwards(伸缩喇叭)、Tony Sbarbarl(鼓)和Henry Rags(钢琴)。ODJB在芝加哥逐渐窜起后转到纽约发展,并在当地造成轰动。但是缺乏创造力、只迎合大众口味的乐风,很快的遭到新一辈天才爵士乐手们的挑战,并于20年代中期解散,走进爵士乐的历史。
狄西兰爵士乐(Dixieland) 这是1917-1923年间,在新奥尔良与芝加哥等地的爵士好手发展出来的早期爵士乐风,它也是纽奥尔良传统爵士乐的一个分支。Dixieland的英文原意是军队露营之地“Dixie's Land”,因此可想而知它与进行曲等音乐有关。这种风格的取材大都来自蓝调、进行曲,与当时的流行音乐,甚至某乐曲的某一小乐段,都可以拿来加以延伸、推展,这便是即兴演奏的滥觞。有的爵士乐历史学者将“白人”乐手演奏的“New Orleans Traditional Jazz”称为狄西兰爵士乐;而黑人演奏的“NewOrleans Traditional Jazz”则称为纽奥尔良传统爵士乐。
大乐团(Big Band) 大乐团时代大约是起源于20年代中后期,以艾灵顿公爵( DukeEllington)、贝西伯爵(Count Basie)、班尼固德曼(Benny Goodman)等人为主的爵士乐风格,它不只兴盛於30年代中期的摇摆乐时期,40年代中期的咆哮乐、50年代的酷派爵士乐及改良咆哮乐、60年代的自由爵士乐、70年代的爵士/摇滚融合乐,乃至80年代的新咆哮乐中,都找得到它的踪迹。大乐团的编制一般在10人以上,涵盖3支以上的小喇叭、2支以上的伸缩喇叭、4支以上的萨克斯风及贝斯、吉他、鼓和钢琴等伴奏乐器,透过这个大型组织,演奏各种爵士乐风的曲目。
摇摆乐(Swing) 最早起源于1930年前后,在1935-1946年间达到巅峰,其中最能代表这个乐风的则是「摇摆乐之王」班尼固德曼所领军的六重奏(Benny GoodmanSextet)。20年代中后期,爵士大乐队在美国各主要都市的夜总会、舞厅等场所大受欢迎,许多年轻乐迷都被吸引到此地玩乐,因此需要更多适合跳舞的音乐,来满足蜂拥而至的年轻人与中产阶级。摇摆乐后来随着艾灵顿公爵大乐团的脚步,演变成为歌舞表演的伴奏乐队和演奏会音乐(如:艾灵顿公爵每年定期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出);摇摆乐因适合於跳舞,每小节有四拍,因此又被称为「四拍子爵士乐」。
咆哮乐(Bebop or Bop) 以字面上看,咆哮乐是一种吵杂喧闹的爵士乐,它的英文原名Bebop、Bop或Rebop在40年代初期萌芽时都有人使用,Rebop可能源自拉丁美洲一些乐队吹奏的曲目“Arriba”(哭叫的),但现在已无人使用了。咆哮乐是一种反叛性的爵士乐,它不只承袭纽奥尔良爵士乐与摇摆乐的传统音乐元素,并在创作概念上创新、突破和革命。它最重要的特质是在于强调高度变化、富层次感的节奏部,同时,咆哮乐手也发明新的和声,以更自由宽广的空间,发挥音乐上的潜力与创造力。咆哮乐的的代表人物是Charlie Parker、Dizzy Gillespie、Thelonious Monk等人,早期以小型爵士乐团为主流,后来也有大乐团的演出。
酷派爵士乐(Cool Jazz) 一般而言指1949-1950年间,由小喇叭手迈尔士戴维斯(Miles Davis)所领导的九重奏为Capitol唱片公司灌录的专辑《Birth of the Cool》所代表的乐风,它的诞生使主流爵士乐风,从咆哮乐风的“热”,转向另一个反方向酷派乐风的“冷”,这是一种180度大逆转的历史性发展。酷派爵士乐代表一种内敛自省的情感,它是一种轻柔、清凉与抒情的含蓄情愫;它的音色不如一般铜管器那样亮丽夺目,取而代之的是柔和优美。若说咆哮乐是代表热情奔放,那么酷派爵士乐就是内敛自省。 简而言之,酷派爵士乐是对咆哮乐的反抗与检讨,同时也唤醒美国西岸一些白人乐手的自觉运动,形成一股新兴的爵士乐潮流-西岸酷派爵士乐(West Coast Cool Jazz)。而酷派爵士最著名的作品,即是迈尔士戴维斯五重奏的“KIND OF BLUE”。改良咆哮乐(Hard Bop) 50年代中期,当很多人对平淡无力、让人昏昏欲睡的酷派爵士乐感到疲倦时,一度曾经失势,并趁机卷土重来的爵士势力改良咆哮乐正式诞生。改良咆哮乐是一种激烈紧张、困难演奏的爵士乐风格,它的代表性乐手和团体是:鼓手亚特布莱基(Art Blakey)领导的五重奏“爵士信差”(The Jazz Messengers)和MaxRoach的“Clifford Brown”五重奏。也有人把“Hard Bop”译成“硬式咆哮”。改良咆哮乐有较和谐的音调、较明确易懂的旋律、较少的即兴独奏,并且加入大量的蓝调、教堂圣乐和声,尤其更强调鼓的节奏脉动。50年代后期,改良咆哮乐发展成二个支派:与灵魂、福音音乐结合的“灵魂爵士乐”(Soul-Jazz);而结合节奏蓝调、摇摆乐、灵魂音乐的一派,则成为“放克爵士乐”(Funk)。
自由爵士乐(Free Jazz) 此乐风是以创始人Ornette Coleman在1960年灌录的专辑《Free Jazz》为名,同期的代表人物包括Cecil Taylor和Albert Ayler等人,后期的倡导人则是约翰柯川(John Coltrane)。自由爵士乐是舍弃在它之前的爵士乐和弦结构,重新建立自己一套松散、自由的集体即兴演奏方式的音乐型态。它不照本宣科,不重覆叠句和变化不定的进行速度,如此展现出的音乐风格常夹杂着人声的哭号、小喇叭或萨克斯风的乐器悲鸣。自由爵士乐的诞生有其政治上与种族上的背景因素,因为它曾是黑人争取人权与自觉运动的战歌,因此与60年代初期黑人民权运动息息相关。
摇滚爵士乐与融合爵士乐(Jazz-Rock & Fusion) 60年代中期,摇滚乐天王“批头四”受到乐迷的热烈欢迎,并逐渐侵蚀爵士乐的江山。在无法抵挡这股强大的新音乐潮流,并挽救日渐走入死胡同的爵士音乐,迈尔士戴维斯(Miles Davis)就以加入摇滚乐作为策略,推出2张结合摇滚乐节奏、电子乐器和爵士乐的成功专辑《In A SilentWay》、《Bitches Brew》,为爵士乐开启一个色彩缤纷的崭新大门,透过这扇大门,所有的音乐素材都能被融合在一起。随着Miles Davis所代表的摇滚爵士乐风开启之后,随之而起的就是所谓的“融合乐”(Fusion),直到80年代所有有关此类型风格的爵士乐,被称为摇滚融合爵士乐(Jazz-Rock-Fusion)。
新咆哮乐与后现代咆哮乐(Neo-Bop & Post-Modern Bop) 80年代,除了融合爵士乐与一息尚存的自由爵士乐之外,爵士音乐的发展,似乎已到了强弩之末的地步,欲振乏力的爵士乐已经失去它原有的焦点与重心。面对一个每一种音乐型态都被先辈们探涉过的局面,让80年代的爵士乐手们只能重新回到过去,从经典爵士乐中找寻新的题材和创造灵感。在这一波风潮中,以小喇叭手温顿马沙利斯(Wynton Marsalis)为首的回规传统热潮中:一个以咆哮乐风为基调,有纽奥尔良爵士乐、摇摆乐与灵魂乐色彩,高度强调演奏技巧与典雅旋律的所谓“新古典主义”或“新咆哮乐”被制造出来。新古典主义是80年代爵士乐的主流风格,但还有新的爵士乐风会成为90年代的爵士乐风格,或许就是“后现代咆哮乐”(Post-Modern Bop),这就有待事实去验证了。
波萨诺瓦(Bossa Nova):提到波萨诺瓦,又要将爵士发展的里程又提前到“摇摆大乐队”时代,“摇摆大乐队”受到经济萧条而难以生存,实际上成为了“摇摆小乐队”。“摇摆小乐队”结合了诸如加力索(calypso)、曼波(mambo)、索沙(salsa)、恰恰(cha-cha-cha)等拉丁音乐音乐元素催生了“拉丁爵士”。波萨诺瓦改变了“拉丁爵士”中巴西风格的强烈节奏,用轻快自若的节奏与演唱引人入胜。波萨诺瓦的含义中,bossa为才华特殊的含义,nova为葡萄牙语,意为无拘无束。波萨诺瓦可以解释为无拘无束有创意的爵士乐。 融合爵士(Fusion):60年代末,全球掀起摇滚浪潮,年轻人都痴迷摇滚乐,摇滚开始侵蚀爵士乐的领域。Miles Davis在其爵士越中加入了摇滚乐,产生了“融合爵士”。由于融合爵士同时吸收了爵士与摇滚的概念,所以也称做“爵士摇滚”(Jazz rock)。融合爵士早期有2中形态,一种以歌唱为主,器乐部分以管乐来即兴演奏,另一种是以纯乐器作为演奏单位,加入爵士曲风。
方克(Funk):一种结合现代爵士乐与早期黑人音乐形式,如福音音乐、蓝调等乐风。
后波谱(Post-modern Bop):80年代爵士乐的发展又一次开始衰退,爵士乐手开始重新回到过去来吸收创作灵感和找寻创作题材。在此种回归风潮下,Wynton Marsalis创造出以比波谱为基调,有新奥尔良爵士、摇摆乐、灵魂乐色彩,高度强调演奏技巧与典雅演奏旋律的乐风,这类风格被定义为“后波谱”。后波谱可以说是比波谱与自由爵士的再度流行。
酸爵士(Acid Jazz):酸爵士于80年代诞生于英国伦敦舞厅,是一种动感而流畅的音乐,形成的主要目的就是将爵士乐与商业结合,以打开爵士乐市场,让更多的人喜欢爵士乐。酸爵士柔合了60年代到70年代的方克爵士、嘻哈乐、安魂音乐,内容有点迷幻,有点hip-hop。
现代爵士(Modern Jazz):多半是用来形容40年代初期至60年代中期的爵士乐风格,但不包括自由爵士在内。
㈦ 1920年左右典型爵士乐!英语课要做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人物分析 寻找背景音乐!
20年代的爵士乐,你可以上巨鲸网,在上面查询Fletcher Henderson,fats waller,Bix Beiderbecke这几个名字(此网可以免费试听和下载),版都权是20年代新奥尔良爵士时代的代表人物。
上面所截取的资料很多都是以讹传讹,随意拼接,有非常多常识性和翻译上的错误。
㈧ 爵士乐的问题
爵士乐在使用的乐器和演奏方法上极有特色,完全不同于传统乐队。自“爵士乐时代”以来,萨克斯管成为销售量最大的乐器之一;长号能够奏出其他铜管乐器做不到的、滑稽的或是怪诞的滑音,因而在爵士乐队中大出风头;小号也是爵士乐手偏爱的乐器,这种乐器加上不同的弱音器所产生的新奇的音色以及最高音区的几个音几乎成了爵士乐独有的音色特征;钢琴、班卓琴、吉他以及后来出现的电吉他则以其打击式的有力音响和演奏和弦的能力而占据重要地位。相反,在传统乐队中最重要的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的地位相对次要一些;圆号的浓郁音色在管弦乐队中是很迷人的,但是对于爵士乐队来说,它的气质太温顺了,几乎无人使用。在管弦乐队中,每件乐器在音色和音量的控制上都尽量溶入整体的音响之中,在爵士乐队中却恰恰相反,乐手们竭力使每一件乐器都“站起来”。
乐队的编制很灵活,最基本的是两个部分——节奏组与旋律组。在早期的爵士乐队中,节奏组由低音号、班卓琴和鼓组成,后来,低音号和班卓琴逐渐被低音提琴和吉他所取代,钢琴也加入进来。在30年代,兴起一种舞曲乐队,当时称为“大乐队”,它有三部分组成:节奏组、铜管组和木管组。节奏组使用的乐器仍然是低音提琴、吉他、钢琴和鼓;铜管组常见的编制是三支小号和两支长号,但这个数目并不固定;木管组通常由四五支萨克斯管组成,每个人都兼吹单簧管或是别的木管乐器,如果编制是五支萨克斯管,一般是两支中音、两支次中音、一支上低音。还有一种商业性的(有时也称为“甜美型”、“旅馆型”等等)的乐队,编制与“大乐队”差不多,但萨克斯管往往全部用次中音的,木管组会较多地使用其它的乐器(如长笛、双簧管),有时还加上三四个小提琴,在商品录音带中经常可以听到这类乐队的音响。
与传统音乐比较而言,爵士乐的另一大特征是它的发音方法和音色,无论是乐器还是人声,这些特征都足以使人们绝不会将它们与任何传统音乐的音色混淆。这些特殊之处大多来源于用乐器或人声对美洲黑人民歌的模仿。如果我们有机会听到真正的黑人田间歌曲和灵歌,就会发现那些由粗嘎到圆滑、由窒闷到响亮、由刺耳到柔美、由野蛮到抒情的大幅度的变化是多么地富有特色、动人心魄。而在爵士乐中,更加入了非歌唱的吼声、高叫和呻吟,突出了这种感觉。除此以外,特殊的演奏和演唱技巧也是造成特异效果的重要手段,在这些技巧中最常用的是不同于传统观念的颤音。我们知道,所谓颤音是音高(有时也可能是力度)的有规律的变化造成的;比如小提琴上的揉弦,就是利用这种变化而产生富有生命力的音响效果。
爵士乐中的颤音是有变化的,变化的方向一般是幅度由窄到宽,速度由慢到快,而且常常在一个音临近结束时增加抖动的幅度和速度,更加强了这种技巧的表现力。同时,在一个音开始时,爵士乐手们会从下向上滑到预定的音高,在结束时,又从原来的音高滑下来。所有这些变化都是无法用乐谱来详细记录的,有经验的爵士乐手都熟练地掌握了这一类的方法、尤其是这种观念,他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旋律或伴奏音型将这些效果“制造”出来。因此可以这样说:由于即兴的传统和技巧的个人发挥,爵士乐是由作曲家和乐手共同创造的。受过传统教育的音乐家之所以很难表演爵士乐,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培养出这样的特殊的音乐观念。如果我们细心地比较一下真正的民间歌手和受过正规训练的歌手演唱同一首民歌的差别,对此中的含义就会有一个更直观的概念。
从爵士乐诞生之初,它就吸引了众多的转业作曲家。1920年,美国指挥家保罗·怀特曼组织了一支著名的乐队,将改编的爵士乐作品带进了音乐厅。这种新潮流引起了许多“严肃”的爵士乐爱好者的激烈反对,然而,正是从这以后,爵士乐在美国和欧洲家喻户晓,受到广泛的欢迎。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在这时诞生,为这部作品配器的人就是怀特曼乐队的作曲家格罗菲。按照手稿上的记录,写这部作品只用了三个星期,演出后几乎是立即引起轰动。欧洲作曲家也有许多以爵士乐为基础或是受爵士乐影响的作品,例如:德彪西的钢琴曲《丑黑怪步态舞》(1908)、《游吟诗人》(1910)、《怪人拉维纳将军》(1910);拉威尔的小提琴奏鸣曲中的慢乐章(布鲁斯);斯特拉文斯基的《11件独奏乐器的雷格泰姆》(1919)、《士兵的故事》(1918)、《黑木协奏曲》;欣德米特的《室内乐第一号》(作品24,无调性)和钢琴组曲(1922)。
from: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