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赤道雨的《赤道雨》拓展中国原创音乐剧新路
金秋10月,海军大型原创音乐剧《赤道雨》,在海军礼堂成功演出,可谓是给首都的文艺舞台增添了一道亮丽绚丽的风景。
《赤道雨》这台激情洋溢的音乐剧受到了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认为这是一出让人振奋的好戏,是近期中国音乐剧创作的重要收获。李准(原中国文联副主席):看音乐剧《赤道雨》很过瘾,视听都是一种享受,确实是探索中的中国音乐剧创作的一个重要收获。整个戏很昂扬、很大气、很亮丽、很深情、好看、好听又很动人,这部戏很巧妙地从一对地跨大洋两岸的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上,来揭示我们中国改革和强大之后,人民海军走向世界这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揭示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感召力,从精神内涵上看,爱国主义主旋律和中华民族的这种民族情结,改革开放的时代风采,都表现的很好。
廖奔(中国戏剧家协会党组书记):看了这个戏很振奋,它大气磅礴,令人耳目一新,不仅题材抓得相当好,现在的创作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艺术水准,看起来很震撼人,舞台场面恢宏,舞美很出色、很突出,给人的感觉是很强烈。
左青(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局长)特别感谢海军又为全军、全国的文艺舞台推出了一个好的作品。站在中国原创音乐剧发展、探索的基础上,音乐剧《赤道雨》确实是一个成功之作,不仅思想性强,时代感、观赏性均超出我的想象,是目前国内原创音乐剧中最好的作品之一。怎样在艺术性和观赏性上下功夫?用市场的方式让老百姓爱看,让观众喜欢,我们军事文艺正在进行研究,音乐剧《赤道雨》值得借鉴。
姚欣(国家文化部艺术局原副局长、巡视员):音乐剧《赤道雨》是一个主题非常好的作品,我们的文艺作品应该反应我们综合国力的增强和海军现代化的建设,这部戏里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很可贵。
黄奇石(中国歌剧舞剧院原副院长、剧作家):《赤道雨》的选材现代意识很强,它是中国音乐剧能够走向世界的选材。这部作品很新。表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怀是很让人激动的。剧作三个春天、三次出航的结构,构思很巧,全剧的唱词也很美。辟如女主角肖可悦在海边大段的咏叹调,沁人心俯全剧舞台充满动感,难能可贵。
黄维若(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剧作家)很喜欢这个戏,非常好。因为它有一种阳刚之气。海军的环球出访把我们的自豪、把我们的表达和平、美好的愿望,送到了世界的各个地方去。它引起的震撼,是非常巨大的。这部剧是在一个爱国主义的主题之下,来表达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很有意义。剧中肖可悦对潘天雨舰长的爱情背景是海外游子们的爱国情怀,是他们对祖国的向往和留恋,音乐的结构非常完整。
刘彦君(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这个戏好看、好听。舞台的视觉冲击力很强,屏幕和投影叠加使人产生新的联想,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集体舞很有朝气,让人感觉乐观,节奏感很强,创作者把其它艺术元素融进来,整个演出很活跃。
马维干(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副局长):作为军旅文艺作品,能出这样一部优秀的音乐剧,是我们军队创作的一个很大的成就。第一海军组织合力攻关,展示了我们海军的现代化英姿和精神风貌;二是军地文艺工作者所选择的海军舰艇编队环球出访题材,也是全军创作的一个探索;第三这个剧是题材好,文本好,结构方式好,在题材的把握和深度开掘上,都充满新意;四是舞台的二度创作形式很美,看了很振奋,青春亮丽。
欧阳逸冰(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中国戏剧观众的观赏心理是对故事性要求较高,即使在音乐剧中也不例外,这势必给编剧带来更高的难度。《赤道雨》的文学剧本做到了可贵的几点:第一它追踪着时代的步伐,什么叫做时代的步伐?是把握住这个民族的历史进程在特定时期的心理情绪,创作的时间和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同步的,这是很难做到的; 第二,体现了民族心理与剧作家的关系,当今世界,异国的军舰到另一个国家的港口去,是悉常惯见的事情,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有今天却是不容易的,《赤道雨》的编剧非常热诚地表现了对国家命运、对自己民族的自信和自豪感,表现了昂扬向上的民族情绪,这样一种独特的心理活动;第三,作者没有停留在我国的海军到外国去这样一个盛事的喜悦氛围里,而是努力探求故事发生的那个深厚遥远的历史背景,在现实的天平上到底有多大的分量。其中有两个重要人物的设置,一个出场的,一个没有出场的,就是女主人公的外公和母亲,这两个人物可以追溯到中国海军的命运,使得《赤道雨》虽然表现的是大背景下的儿女情长,但它所说的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有深厚的历史感,标志着这个剧本的厚度。作为部队的剧作家,能把那种独特的历史使命和个人内心洋溢着的民族情感结合起来,是非常难得。
丁晓里(总政歌舞团作曲)由衷感叹“非常好看,非常漂亮,震撼人心”。温大勇(剧本月刊副主编)也认为戏很好看,展现了实力。阎肃和曹其敬同志也都赞扬整体“不错”,曹其敬还特别提到,“舞台设计、导演处理、演员表演都很好,在近期的音乐剧创作中,是最接近音乐剧的成功的一个”。
姜秀生(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干事):音乐剧《赤道雨》是用好歌、好舞演绎的好故事,给人带来极大的愉悦,看了之后很兴奋。剧作文学剧本主题鲜明,主要人物的塑造很成功。
王庆(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赤道雨》第一是主题非常好,第二是这是强大海军题材独一无二的优势,是吸引别人来看的先决条件,第三是剧中的一些唱段都非常不错,一般乐团很难做到。
黄会林(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这部音乐剧是一般歌剧院做不出来的,很有军队的特质,看了感到震撼,衷心地祝愿它能成为一部精品,成为一部传世之作。全剧舞台有一种恢宏昂扬的张力,还有一种建筑的意韵在里头,追求诗意,有文化的底蕴在里面,这点对我们的大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全剧把多元的创作风格整合在一起,十分难得。
王晓岭(国家一级作曲):音乐剧的选材应该是青春的、都市的,海军出访的题材,恰恰符合了这一点,选材非常好,《赤道雨》的立意,也是超乎想象。
蔡体良(中国舞台艺术研究会会长):这个戏很气派、很有精气神,有保留价值的艺术分量。音乐剧《赤道雨》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尤其舞台上很有形式感、很有视觉的冲击力,包括导演的处理、包括舞台的二度创作等等。舞台布景用结构性装置来统一舞台空间、调度,效果也不俗。音乐剧确实是一个高难度的艺术品种,这些年来部队文艺工作者连续不断的搞出歌剧、音乐剧,确实令人敬畏。
胡宗琪(总政歌剧团导演):海军能排出这样的戏,非常难得。海军作为一个特殊的兵种,比较潇洒。将“旗语”这样的特殊军事“语言”搬上舞台,非常新颖好看。具体到舞美设计方面,非常大气漂亮又很巧妙,充分体现出了音乐剧的特色。舞美也有音乐剧特色,特别是编辑室和军舰上的电脑房灯光的交替,非常漂亮。
王树增(武警政治部文工团团长):剧本沟通了人思绪的三个阶段:老外公的设置,实际上是暗含了百年国耻的感觉,是历史的感觉。沟通了历史、现在、未来,整个戏看起来很厚实,能引起很多联想。《赤道雨》第一是主题非常好,海军题材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这个是别人必须来看的;第二是演员和一些唱段都非常不错,一般乐团很难做到。舞台非常漂亮、非常大方。尤其是这个戏突出了海军本来的色彩,就是蓝色、白色这两种干净的色调,也是纯净的色调、青春的色调。全剧的整个流程当中,没有哪一场是比较灰暗的感觉,即使是主人翁在心里“狂风怒号”的时候,我们还是看到了一种比较透明的蓝色。这里面包含了主创人员的精心设置,使我们的整台晚会看起来比较协调,使文学剧本奠定的风格和舞台呈现的风格比较统一,没有剥离、硬加的感觉。主要演员完成的非常好,尤其是宋祖英的大段唱,真是有点西洋歌剧咏叹调的感觉。虽然还是民歌体的,但是觉得还是很动人。全剧关键性的几个点,男女主人公也都很好地完成了,尤其中间狂风暴雨那一段,完成的非常好。
刘和平(总政歌舞团舞美设计):从专业的角度评价,舞美设计还是很成功,很大气的。舞台用的很巧,几个高低的平台既代表了舰艇上的东西,又用在城市楼房建筑、码头那种高低的感觉,手段都很巧。而且舞台的展现也是很亮丽的,一开场以后典型的环境,但是又不累赘,给人很漂亮、很吸引人的感觉。同时又给演员提供了很多的高低不平的表演支点,为演员的调度和剧情的发展都提供了很多的、很好的支点。这个戏的舞美很难设计,因为它既有舰艇上的,又有城市里的,不同的地点,怎么样在风格上既统一大方又有变化?这部戏的舞美确实是下了很多的功夫,大场面很漂亮,舞台手法很多,很丰富,整体来讲舞美很成功。音乐和舞台表演方面,音乐上整体上很气魄、很华丽。
黄定山(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如果我们的独唱演员或者是晚会的独唱演员,能够在音乐剧中达到《赤道雨》这样一种程度,这是上了一个很高的台阶,这是一个质的变化,音乐剧这个艺术形式,无论是音乐的元素也好、戏剧的元素也好,在体现上都极为重要。海军的这个题材,是最适合音乐剧的素材。因为海军出访,能呈现出大气和优美。
王 俭(空政文工团编剧):评价《赤道雨》不能就这个戏论这个戏,也不能单纯放在军事体裁戏剧的创作体系里观照,而是应该把它放在中国原创音乐剧的起源、进程、探索这样一个大范畴里面去考察论证,这样的定位一放,这个戏就价值无比,因为它对中国音乐剧所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同时,又因为军事题材创作自身的局限非常大,音乐剧对中国来说又很陌生,从军事题材上找这样的突破口,非常不容易。因此《赤道雨》的成功意义,在我军的军事题材戏剧创作上来说又是非常突出的。从军事题材的开放性方面来看,《赤道雨》不光走出军营,还融入了现代,让军事生活和社会生活交叉,去挖掘军人的社会价值、社会意义和社会本身对军人的认同、理解和融汇。因此,《赤道雨》是开放性、现代感、时尚化的统一。它的精神领域具有现代感,是非常时尚化的,我们军事题材戏剧,往往是回避时尚化的,强调弘扬主旋律、强调它的政治含义。它的时尚化、它的观赏性是我们的弱项。而《赤道雨》恰恰在这上面,它进行了有意的探索,进行了成功的突破,也弥补了我们军事题材的作品在这方面的缺憾。尤其它以音乐剧的形式出现,它的时尚性、它的观赏性,就更有了深刻的印象和烙印。
总而言之,专家们认为《赤道雨》第一是“新”,它拓展了军事题材领域,拓展了中国原创音乐剧的新路子。它的这个领地是很新鲜、很陌生,未曾表现过的,扑面而来的是一个新的生活画面,崭新的包括物质画面和精神画面;第二是“奇”,极具中国传奇色彩,把观众抓住;第三是“壮”,从视觉、听觉感官上来看,都有很壮的感觉;第四是“美”,有些音乐段落很美,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在目前国内其他音乐剧都批评声较多,认为中国不能搞音乐剧的情况下,《赤道雨》的出现可喜可贺。
Ⅱ 中国歌剧舞剧院原创歌剧林徽因的饰演者有几个
一、中国歌剧产生的独特历史背景 众所周知,欧洲大歌剧是在16世纪末形成于意大利,从18世纪到19世纪,歌剧在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在意大利、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而我们中国的歌剧,却是到20世纪20年代才处于萌芽状态,并且是从一种儿童歌舞剧的模式开始的。 20世纪初,在中国也曾有过欧洲大歌剧的演出,后来也有中国的艺术家试着创作过欧洲模式的大歌剧。但是,那时候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都不具备发展欧洲大歌剧的土壤,更缺乏观众基础。所以当时欧洲模式的大歌剧,在中国仅仅是昙花一现。 中国歌剧的萌生和发展,主要是由于社会变迁和群众的需要而产生的。20世纪初,为了宣传白话文,音乐家黎锦晖创作演出了一种儿童歌舞剧,这就是中国歌剧的萌芽。到三、四十年代,那时为了宣传抗战,中国的艺术家们创造了许多载歌载舞的音乐戏剧演出,例如秧歌剧的盛行。一直到1945年大型歌剧《白毛女》问世,才开始被称为中国歌剧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被称之为“民族新歌剧”的音乐戏剧模式。 实际上,“民族新歌剧”是在群众运动中诞生的,更确切的说是为了宣传的需要而产生的。因为中国传统戏曲,不适合现实内容的表达,而中国观众又最喜爱并习惯于载歌载舞的戏剧形式,艺术家们才创造了一种崭新的音乐戏剧形式“民族新歌剧”。“民族新歌剧”既不是西方传统歌剧在中国的翻版,也不是中国戏曲的延续。 “民族新歌剧”的特点,首先是以戏剧为主体,有了剧本之后再配以音乐。其次是不但注重歌唱,更加注重道白和表演。它的演唱是基于自然的发声方法。继承民族艺术传统,是它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同时又借鉴欧洲大歌剧的创作技法,来创造一种新的音乐戏剧模式。所以称它为“民族新歌剧”,又主要是为了区别于“旧戏曲”。 歌剧《白毛女》的成功,在于当时它以全新的内容、全新的形式、全新的视角、全新的音乐以及全新的演唱,创造了一种为广大群众非常喜闻乐见的音乐戏剧品种。特别是由于它的大众性,与群众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它的演出效果在当时恐怕是任何音乐戏剧所难以比拟的。其演出场次和观众不计其数。 以上就是“民族新歌剧”诞生的历史背景。 二、中国歌剧曾有过一个繁荣的时代 歌剧《白毛女》一问世,“民族新歌剧”便如雨后春笋,接连涌现出大量新剧目,诸如《血泪仇》、《赤叶河》、《王贵与李香香》、《长征》、《打击侵略者》等等。从而《白毛女》便成了民族新歌剧的代表作品,不但在中国广泛演出,还到东欧和前苏联巡回演出,也曾被蒙古国家音乐剧话剧院翻译演出,后来又被日本改编为芭蕾舞剧,成为中国现代最有影响的舞台剧目之一。直到现在,仍然是我们中国歌剧舞剧院的保留剧目之一。 然而,中国的艺术家是清醒的,深知“民族新歌剧”的产生,仅仅是中国歌剧道路的起步,所以在1953年,成立新中国第一个最大的歌剧院时,就取名“中央实验歌剧院”。这“实验”两个字意味着,歌剧《白毛女》模式不应该是中国歌剧唯一的模式,中国歌剧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新。 建国后许多从国外归来的音乐家参加了歌剧队伍,艺术家们对中国歌剧发展的方向曾产生过激烈的争论。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国歌剧,中央实验歌剧院于1956年分为两个歌剧团,歌剧一团是坚持“民族新歌剧”的道路,也就是今天的中国歌剧舞剧院。歌剧二团是更多地以学习西方传统歌剧的模式和演唱方法为主,来创演中国歌剧,也就是现在的中央歌剧院。 当时的中央实验歌剧院虽然基本是沿着“民族新歌剧”的道路发展的,但创作题材开始大大的拓宽,不但有现实题材,也有历史题材、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题材的。特别是音乐创作和声乐训练,也越来越多地吸取西方传统歌剧的技巧和方法。 中央实验歌剧院除多次加工演出歌剧《白毛女》外,还曾经创作演出了《小二黑结婚》、《刘胡兰》、《草原之歌》、《槐荫记》、《窦娥冤》、《春雷》、《红霞》、《红云崖》、《嘎达梅林》、《望夫云》、《阿伊古丽》等一大批歌剧新作,还引进了《茶花女》、《奥涅金》、《蝴蝶夫人》等欧洲经典歌剧,使50年代的中国的歌剧舞台十分繁荣。 1958年,中央实验歌剧院带着《刘胡兰》、《草原之歌》、《槐荫记》三部中国大歌剧,赴前苏联莫斯科、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亚和伊尔库斯克等城市访问演出,均受到热烈的欢迎。 1964年,中国文化部领导认识到,中国歌剧需要进一步拓宽自己的发展道路,决定把中央实验歌剧院的两个歌剧团彻底分成两个大歌剧院,即现在的中国歌剧舞剧院和中央歌剧院。并希望两个歌剧院“分别发展,殊途同归”。 现在看来,这种分头以实践和发展为指导思想的决定是有道理的。即使是西方模式的歌剧,也是在不断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当时,其他各省市和部队歌剧院团也推出了一大批非常受欢迎的大歌剧,诸如影响较大的《洪湖赤卫队》、《红珊瑚》、《江姐》等等,所以那时中国歌剧的发展非常之快。 那时候我院有自己的剧场,每当剧院有新的歌剧上演,观众便在剧场前排起长队争先购票,为能观赏歌剧,人们无论严冬还是酷夏,彻夜排队守侯在售票处前,剧场经常出现爆满现象。据有人统计,当时的歌剧是北京上座率最高的舞台演出剧种。不只是在北京,剧院每年到其他省市的巡回演出,无不场场爆满。建国后十七年,几乎走遍了全国所有的大中城市,甚至还到了边疆和农村,引起各地观众的极大关注。那时候不只是各省市的歌舞剧院上演歌剧,连许多县城也有自己的歌剧团。可以这样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曾经有过一个空前繁荣的歌剧时代。 三、中国歌剧的断层与复苏 文化大革命经过了整整十个年头,中国歌剧的发展完全中断了。一直到七十年代末“文革”结束,中国文艺才得以复苏。但是歌剧人才已经严重流失,歌剧队伍也逐显老化。歌剧工作者们毫不气馁,重整旗鼓。 剧院先是恢复过去的一些保留歌剧剧目,接着便启动歌剧新作品的创作工作。特别是80年代接连不断的全国歌剧汇演,催生了歌剧新作品的涌现。仅我们中国歌剧舞剧院,便接连推出了一大批歌剧新作品。诸如《星光啊星光》、《韦拔群》、《救救她》、《贺龙之死》、《月娘歌》、《古兰丹姆》等等。最值得一提的是歌剧《伤逝》和《原野》的问世,开始突破了民族新歌剧原有的模式,翻开了中国歌剧新的一页。 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敞开了久久封闭的国门,港台文艺和国际文化交流的展开,使歌剧艺术家们打开了眼界。无论是创作方法、艺术风格,以及审美取向,都有了极大的改变。特别是轻歌剧和音乐剧的引进,使新创演的剧目均在原有的艺术模式上迅速突破,这就自然地使“民族新歌剧”的称谓不再被沿用。当时所创演的歌剧新作,无论是《白毛女》模式,或西方歌剧模式,或轻歌剧模式,以及音乐剧或歌舞剧模式的作品,统统被称之为中国歌剧。当然,这种“中国歌剧”的概念,还只是一种相对的统称。不过这种发展,已经是十分可喜的了。 如大型歌剧《原野》,就是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当代中国原创歌剧。《原野》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民族新歌剧”。作曲家以宏观全剧的庞大气魄和完整的音乐结构,使戏剧冲突一层层展现。如序幕坟场的“原野大合唱”,是管弦乐与人声的交响组合,合唱没有剧诗,甚至没有明显的旋律,却是痛苦、悲愤的呼号与狞笑的交响。使观众感受到一种毛骨悚然的震撼,把人吃人的黑暗时代表现得入骨三分。特别是“阎王殿”一场戏前的大段独立乐章,为仇虎复仇前后的心理巨变作了生动的描述。剧中无论是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以及道白,都严密而有机地组合在戏剧矛盾发展的完整交响结构中,整个歌剧一气呵成。因此普遍认为这是中国歌剧音乐创作的一大收获。该剧主要演员赴美国参加奥尼尔戏剧中心“歌剧、音乐剧年会”,进行了三场“舞台阅读”演唱,引起那里艺术家们的瞩目。歌剧《原野》还获得慕尼黑第三届国际研究会“特别荣誉证书奖”。1991至1992年由美国肯尼迪中心华盛顿歌剧院完整地上演歌剧《原野》共11场。1993年在台北由台湾省立交响乐团排练上演10场。1997年歌剧《原野》首演于欧洲。 《原野》在国外演出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德国评论界称“作曲家写出了人类共同的感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幸福的渴望”、美国《今日美国》称“《原野》是20世纪以来,世界歌剧史上最主要的事件之一”、美国《华盛顿邮报》称“《原野》将成为在国际保留剧目占有一席之地的第一部中国歌剧”、美国《纽约时报》称“金湘先生曲折的创作道路,使他正好立足于当今美国占主导地位的新浪漫主义的主流中”、瑞士古典音乐节主席阿兰奇称“音乐是没有国界的,《原野》的音乐让我们的心灵相通。《原野》征服了瑞士”等等。此后,《原野》便成为我们剧院经常上演的保留剧目,并被誉为“世纪经典歌剧”。1999年,歌剧《原野》在国庆50周年展演中获优秀演出奖。2000年,歌剧《原野》荣获文化部第九届“文华大奖”。 至今,《原野》仍在不断演出,特别是在举办的“歌剧进校园”的活动中,歌剧《原野》在各地高等院校的大量演出深受师生们的欢迎。
Ⅲ 中国第一部原创音乐剧《金沙》是由哪个公司打造的
中国第一部原创音乐剧《金沙》是由业丹带领下的成都演艺集团打造的,它到现在都对中国的演艺事业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
Ⅳ 中国音乐剧发展从哪些方面入手
首先,音乐剧内容制作更具本土特色。由于严格的版权制度、演出制度等因素,国外音乐剧的中文版发展一直很缓慢。自中文版《妈妈咪呀!》在国内巡演获得巨大成功后,引发了国外音乐剧中文版制作的热潮。从中文版制作机构来看,亚洲联创、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等演出机构与国外音乐剧制作机构合作不断加深,这从邀请国外知名导演、购买国外经典音乐剧版权、成立中外合资公司等方面都得以充分体现。最近,亚洲联创公司与英国真正好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以每年一部的速度,推出《歌剧魅影》等一系列世界经典音乐剧中文版,音乐剧中文版制作步伐将不断加快。
其次,国内原创音乐剧与话剧、戏曲等元素的融合度不断加强,原创音乐剧的题材更加多样化和本土化。
最近一两年,国内原创音乐剧开始尝试与话剧、中国传统戏曲等融合,或在话剧剧情中加入音乐、舞蹈元素推动情节发展,或者将中国传统戏曲的唱腔与现代流行音乐、舞蹈等元素融合,各种创新不断涌现,体现了音乐剧本土化的新发展(详见表一)。
同时,中国本土原创音乐剧剧目的题材也更加多样化,主要是改编国内观众比较熟悉的古老传说、经典故事、现代小说、漫画、影视剧等作品,吸引了不少观众和媒体的关注,如根据花木兰代父从军故事改编的《花木兰》、根据梁祝爱情故事改编的《蝶》、根据民间传说白蛇传改编的《白娘子爱情四季》以及根据武侠小说、漫画、电影改编的《天龙八部》、《三毛流浪记》、《杜拉拉升职记》等。
Ⅳ 中国原创音乐剧有没有票房过千万的
不知道杜琪峰的《华丽上班族》算不算。
Ⅵ 小学生校园经典歌曲有哪些
1、《采蘑菇的小姑娘》这首歌写于1982年,首唱是歌唱家朱逢博,后经靳小才演唱后受到人们的欢迎,是一首经典的中国儿童歌曲。整首歌曲节奏欢快,在念的语调中找到音乐旋律。
2、《卖报歌》是音乐家聂耳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乐曲曲调简单,朗朗上口,曲调明快、流畅,以朴实生动的语言,辛辣诙谐的笔调,深刻地描述了旧社会报童的苦难生活及对光明的渴望。
3、《雪绒花》(Edelweiss)是美国电影和音乐剧《音乐之声》中的著名歌曲,于1959年面世。理查德·罗杰斯作曲,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作词。
4、《数鸭子》是一首有五乐句构成的一段体歌曲,C大调,4/4拍,歌曲以“数鸭子”的形式劝诚少年儿童珍惜时光,好好学习。填词王家桢,谱曲胡小环。歌词通俗易懂,具有趣味性。
5、《种太阳》由李冰雪填词,王赴戎、徐沛东作曲的一首儿童歌曲,表达了少年儿童要使世界变的更加温暖、明亮的美好愿望。发行时间1988 歌曲原创银河少年电视艺术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