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音乐学院 > 论音乐在音乐剧的作用

论音乐在音乐剧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1-01-22 20:11:58

A. 对于音乐剧来说,音乐和剧情哪个更重要

从“音乐”角度,歌好听固然重要,毕竟一部戏演完之后是有可能发专辑的,怎么也得有一两首“经典唱段”能让作曲人和演员拿的出手吧…但同样重要却往往被人忽视的是每个唱段在全剧中的位置、与对故事情节推动是否有着巧妙的作用。这往往是内行人或从业者所更重视的。

B. 音乐在歌剧,音乐剧,舞剧中的作用(1000字论述)

谁会出这样的题?

C. 音乐剧舞剧歌剧中音乐的作用

音乐在歌剧中起到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D. 关于音乐剧的论文拜托了各位 谢谢

音乐剧的音乐形式是歌剧化的,它是古典歌剧艺术的现代传承。是现代音乐戏剧的主流。音乐剧与歌剧在形式上是相同的,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断代。 与其说音乐剧是一个新的艺术形式,倒不如说音乐剧是传承了歌剧艺术而形成的现代歌舞剧。虽然它具有艺术手法的综合性,但就艺术形式来说它依然独具歌剧的传统。仔细分析;如果话剧不用道白,舞剧不用舞蹈,那么我们肯定不会称之为话剧和舞剧了,因为道白和舞蹈是它们各自唯一重要的特征。可是,音乐剧要是没有了道白和舞蹈,它依然是音乐剧,因为他属于歌剧的类型,它传承的是歌剧的特征,它不能没有音乐,不能没有歌唱。它只是属于戏剧的一个范畴。从歌剧,轻歌剧,喜歌剧,音乐剧到充满歌剧色彩的音乐剧。它有非常纯正的血统,从罗西尼、威尔第、普契尼、乔治·格什温、理查德·罗杰斯、伯恩斯坦、韦伯、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这些伟大的人物之间要么是同属欧洲体系,要么象乔治·格什温和伯恩斯坦有师徒情份,或者,象普契尼和韦伯不同时代却共同拥有迷人的旋律,这也经常让我错误的以为《当晴朗的一天》和《回忆》是出自同一位作者之手。正如韦伯所说:他在创作的时候没有觉得音乐剧和歌剧有什么不同;“可能因为我是出生在20世纪,如果出生在18世纪,我可能就写歌剧了”。音乐剧在牛津简明音乐词典中的注解是这样:MUSICAL 歌舞剧,一种近似轻歌剧[OPERETTA]的戏剧体裁,但通常指美国的从纽约百老汇发展起来的音乐表演。比起音乐喜剧[MUSICALCOMEDY]显得更为复杂精致而更接近歌剧。假如我们用德国伟大的歌剧大师瓦格纳对歌剧的论断来看音乐剧;即“歌剧是用音乐展开的戏剧”。那么,我们也可以这么说“音乐剧是用音乐展开的戏剧”。他们之间的差异只是音乐风格的不同而已。 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样一个现实,近一百年来,歌剧越来越被当作“阳春白雪”高搁于艺术殿坛之上,有代表性的创作作品凤毛麟角,真正能欣赏歌剧的观众也是非常少的,因为这类观众必须是建立在有一定的歌剧常识和音乐涵养的基础上,它需要观众具备一定的审美条件,因此,它的观众在很大一部份是我们所谓的“圈内人”。但同时,在从后工业化时代转变为资讯时代,电影、电视、网络对大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大众的审美需求,人们对娱乐的取向已经变得更加广泛,单就一种艺术形式也需要能得到更多的信息,因此,音乐剧以其时尚、大众、流行等现代特性,逐渐占据了歌剧的市场份额成为现代音乐戏剧的主流。

E. 音乐在音乐剧中的地位

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
”音乐剧“是“音乐”和“戏剧”的组合,好的故事和好的音乐都是音乐剧成功的必备要素,缺一不可。

F. 要写个论文,谈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谁能给我推荐几部电影分析下

上大学时选修外国音乐的论文,当时是93分。

优雅的舞者
——新世纪音乐大师乔治温斯顿、神思者和他们的音乐小品

我第一次接触新世纪音乐是在高一的寒假。考完试,去图书大厦淘碟,无意之间看到了一张不很起眼的专辑。黑色封底,封面正中是一张淡蓝色的风景:严冬,白雪皑皑,几棵萧索的树径直地站在白雪之中,背后是望不见边缘的森林,静谧而安详。我不曾听说过封面上写到的“新世纪音乐”,更不曾听说过“乔治温斯顿(George Winston)”这个名字。然而我看着封面,看着简单的构图中透出的几分独特的美,喜欢上了它。回到家,带上耳机,按下播放键,清冽的钢琴缓和而优雅地流入我的心头,世界此刻也为之静止。这张专辑出版于1982年,专辑的名字叫《十二月(December)》。
来浙大之前的暑假,收拾行李。我的指尖滑过一整架的CD,最终带上了这张专辑,一张无论何时何地都会让我感到十二月中那种独特的凛冽与澄澈的专辑,它可以轻抚躁动的内心,舒展紧张的身体,让我完全沉浸在这个超然的世界中。甚至此时此刻,敲击着键盘,我还在听,听这张乔治温斯顿的杰作,《十二月》。
那个与《十二月》邂逅的寒假,我在网上搜索这位大师的生平。美国蒙大拿州的爵士钢琴手,创作了十几张新世纪音乐专辑,抒发自己对故乡的眷恋之情。钢琴演奏之余,他研习了经典的夏威夷散弦吉他(Hawaiian Slack Key Guitar),复兴了这种几乎被人们忘却的传统乐器。他还曾为4部儿童音乐剧配乐,包括著名的花生(Snoopy),一个有才华又不失童趣的艺术家。
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我一有时间就跑到各个唱片行,想找到乔治温斯顿的其它作品。情形往往是这样:我兴致冲冲地跑进唱片店,垂头丧气的出来。老板们会摇摇头,说道:“乔治温斯顿?就是那个弹钢琴的,很早以前有,现在很少有卖的了。”跑了不下十个唱片店,一个店员说:“我记得好像有一张,是那个弹钢琴的嘛!”然后她进里屋翻箱倒柜了约莫几十年,最后拿出了一张已经落了很多灰的专辑。我小心翼翼地擦去灰尘,激动得眼眶近乎模糊:乔治温斯顿精选集《四季(All the Seasons of George Winston)》。我估计我的确是饥不择食了,因为我从不买精选集。缩略版的音乐在我看来是对艺术家和听众的欺瞒。我本能地抵制速食主义音乐,精选集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这种满足普罗大众的快餐食品。然而我还是满心欢喜的将它带回了家,聆听,直到困得忘了关掉CD机。
买这张专辑后没多久我遇到了神思者。那是一张封面红得有些俗气的专辑《故宫序曲(Palace Sketch)》。封面的噱头很是吓人,“继喜多郎后唯一享誉全球的日本New Age团体”。出于当时对新世纪音乐疯狂的喜爱,几乎没有什么犹豫就将它买了下来。客观地说,比起神思者的其它许多令人陶醉不已的电影电视配乐,这张专辑并不算较为出色。但是不久我又在同一家店中淘到了故宫系列的另外两张专辑《故宫序曲(Paean to Palace Memories)》和《再见故宫(Palace Seeds)》,我这时才后悔当初对神思者先入为主的看法。神思者的音乐——或者更确切地说,为故宫纪录片所做的音乐——体现了一个对中国文化崇拜者的自己用音乐所做的文化诠释。在其中不仅有宏大的交响乐背景,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一些中国特色的乐器(如电子合成的编钟,二胡)所演绎的主旋律,听来源远流长,回味无穷。
神思者是一个由两个擅长电子音乐的艺术家所组成的团体。成立之初名叫Sensitivity Project(感性企划室),86年为NHK电视台的纪录片《海上丝路》配乐后改名为S.E.N.S.,取sense 和cense的谐音,四个字母分别代表sound nature earth spirit。神思者主要以电影和电视剧的配乐为主业,出版了很多精彩绝伦的原声碟。我收藏了一张电影《悲情城市》的原声碟。这部由侯孝贤导演的中国台湾电影,获1989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而由神思者所做的深沉而婉转的配乐在其中功不可没。
乔治温斯顿和神思者仿佛在我心中开启了一扇新的门,一扇通往一个全新的音乐世界的门。我不再流连于唱片店排在最显眼的位置上的流行音乐专辑,而是如饥似渴地寻找新世纪音乐专辑,因为比起新世纪音乐,流行在某种意义上显得那么肤浅。新世纪音乐——无论是从最早的曼陀凡尼(Mantovani Orchestra)改编古典大师如肖邦,李斯特的作品使之成为雅俗共赏的轻音乐,还是喜多郎范吉利斯为电影和电视纪录片的精妙绝伦的配乐——囊括了音乐的各个角落。这群对未来充满希冀的艺术家们将古典与现代相结合,展现出一种空前绝后的艺术流派。以前在看相关资料的时候找到了一位青岛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对这类音乐所下的定义:“所谓新世纪音乐就是以现代化的音乐器材、音乐手段来演绎古典音乐、民族音乐、地方音乐。”(“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 新世纪音乐” 作者:青岛大学音乐学院音乐系 姜良君)虽然我远不及这位教授的艺术造诣高,但我个人并不是很同意这种说法。诚然,诸如神秘园(Secret Garden),姬神(Himekami)等众多音乐家在探索本国民族音乐方面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曼陀凡尼,马友友(这两者的新世纪音乐家地位还有所争议)在发掘古典音乐方面独树一格,然而新世纪音乐绝对不尽仅是民族、地方和古典。在我看来,新世纪音乐的独特魅力正在于它没有确切的界限,各种想要表达内心深处冥想的旋律都可以算作是新世纪音乐。从德国电子曲风浓厚的橘园之梦(Tangerine Dream)到中国的充满佛教内涵的邓伟标,从西班牙热情奔放的吉普赛国王(Gypsy King)到美国冷静优柔的苏珊西亚尼(Suzanne Ciani),还有久石让那些日本民族风格的动漫配乐,旅韩华裔钢琴家Daydream跨越国界略带忧伤的钢琴旋律,所有的所有,都指向一种全新的音乐理念。这种理念或许用喜多郎自己形容自己的音乐时所用的词非常恰当,那就是spiritual,灵魂的。美国女作家奥尔科德说:“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我想,新世纪音乐这种spiritual的特点或许同样的会令听者心中“清明而温厚”,而这恐怕也是为什么新世纪音乐会如此与众不同吧!
乔治温斯顿的十张钢琴小品集都由广州星外星公司在国内正版发行。我陆陆续续买齐了所有的专辑,每一张都仔细而认真地听,听到熟到每一个音符,修饰音都能背得出来。乔治温斯顿不仅仅用他娴熟的技巧打动了我,更多的是他在音乐中注入的真情实感,听起来没有一点造作的感觉,完全是发自内心对自己故乡蒙大拿州的赞美。我也听过几乎所有的班德瑞的作品,然而不知是因为国内销售商们不遗余力地推广使之最终俗到烂掉,还是这帮瑞士音乐家们本身就是将自己的音乐理想建立在虚幻的现实上,反正那些音乐都有类似什么“微风山谷”“梦花园”之类虚无缥缈的名字,但是听过以后绝对不会产生真实的意境,仅仅是虚幻的好听的音符而绝非旋律。乔治温斯顿有一张专辑《辞冬(Winter into Spring)》,当音符连续而密集地响起时,我竟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春天的雨,以及春天万物生机勃发的场景。翻开专辑插页,惊讶地发现这首曲子就叫做《雨(Rain)》。而这种感觉,是听班德瑞无病呻吟的曲子所绝对无法享受到的。
相比之下神思者的音乐在国内发行的较少,除去故宫三部曲之外,还有一张精选集《透明的音乐》和一张电视连续剧配乐《二千年之恋》,仅此而已。很不好意思地承认,我的《悲情城市》也是盗版的。我在网上下载了神思者的其它所有的专辑,一次又一次地被他们所震撼,所折服。有很多曲子,简单到只有八个小节的主旋律,然而钢琴与弦乐的交织融合却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和谐与充盈。比如神思者2000年出版的音乐专辑《Asian Blue》中有一首曲子《Sican-Prayer》,钢琴旋律重复两遍,变调,接着同样的旋律融入弦乐,重复,再变调。结构简单得夸张,然而那种静默的柔情却令人回味无穷。
我有时候喜欢作这样的比喻:乔治温斯顿的作品好比轻快清新的现代诗,听来有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听者与乐者既不遥远,也不过分亲近,乐者隔着这段既定的距离,让听者产生共鸣。而神思者的作品更像是雍容华贵的散文,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完全地包裹住听者内心。这种温情无微不至,让听者彻底沉醉于他们所营造的艺术世界中,敞开心扉,用炽热的心直接去感受这种唯美的旋律。至于现代诗和散文孰优孰劣,我想并没有定论。两种文体各有千秋,同样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生命,使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令人难忘的回忆的片段。
如果你在网络中搜索乔治温斯顿,最先出现的(同样也是出现最多的)是电影《我的野蛮女友》中全智贤弹奏的缩略版的由乔治温斯顿改编的约翰帕赫贝尔的《D大调卡农》。约翰帕赫贝尔(John Pachelbel)这位对巴赫影响巨大的巴罗克时期音乐家恐怕永远也不会想到自己的这首卡农被改变了几十个版本,被不断演奏,经久不衰。不过另一方面,乔治温斯顿恐怕也不会想到,自己创作的几百首美妙绝伦的钢琴小品竟比不上一首改编曲在电影的推广下所产生的流行热潮。在我看来,有时艺术是一种无奈尴尬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艺术家不断创作更新更好作品,为的是让更多艺术的受众们享受更好的精神层面的食粮。另一方面,艺术又不可以完全屈尊下顾,完全抛弃高雅的“嫁妆”,让所有的普罗大众勉为其劳地为其推广,以至最终失去艺术本应享有的感召力。我还是拿班德瑞的例子来说。这群与世无争的瑞士音乐家们将自己封闭在瑞士的原始大森林中,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之中,为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心中所向往的精神世界。我不清楚在世界的其它地方情况如何,至少在中国,班德瑞的出版发行单位很是混乱,许多家出版社同时“正版发行”班德瑞的专辑,并且配上与专辑内容毫不相关的莫名其妙的插图。唱片店,超市、购物中心的老板们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以为不断在自己店里放这种“高雅音乐”就能招徕更多顾客 。于是乎,班德瑞迅速在大街小巷中走红,几乎所有的人都有意无意的听过许多班德瑞的作品。即使这种音乐再高雅,它最终也只能走向俗套的流行音乐的道路。同样的问题似乎也在侵蚀着恩雅,莎拉布莱曼,肯尼基,甚至是亚尼,神秘园,英格玛。我不知道多久以后路边孩童会哼着《Shepherd’s Moon》上学,我对这位爱尔兰唱诗班出身的女音乐家有着十二分的崇敬,但恩雅的天籁也正在大众化,平民化,最终……但愿“最终”不会发生,起码能晚一些发生,好让我们这群准“爱乐者”们能够将享受她的音乐这一小小的“特权”延续的时间再长一些。
有一天傍晚,我在学校广播台上听到了熟悉的神思者的音乐,《海上丝路》中的“Aphrodite”和《疾走》中的“Rain”,一首是纪录片的配乐,一首是电影配乐。唯美的旋律在校园广播不甚协调的喇叭中播放,竟还保留着几分原曲的优雅与温存,令我激动不已。可是听着音乐,心情又不觉地变得复杂。我曾向寝室的同学推荐过神思者的音乐,最终发掘神思者的号召力远不及周杰伦,只好作罢。我当时很希望能找到可以分享听神思者的音乐的乐趣的人,但倘若校园广播也不遗余力地推广神思者,最后浙大学生都喜欢上了这个组合,神思者不断被推广,最后变得和周杰伦一样。到那时我猜我绝不会缺少倾诉我自己音乐感悟的对象。但当所有人都在听着同样的音乐,都在自我感觉良好地发表或深刻或肤浅仿佛领悟又不甚了解的看法时,我估计……我肯定我会选择沉默。但我现在还在向人推荐,还在用论文介绍乔治温斯顿,介绍神思者,介绍新世纪音乐,介绍这群优雅的舞者,迈着轻快的舞步,在艺术的世界中翩翩起舞,留下一首首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典的音乐。而我,只希望做一个观众,用我诚恳的心去感知。感知大师们的艺术世界同时,自己的心仿佛也跟着变得澄澈。心因聆听音乐而愈益清澈,我相信,爱音乐的人可以做到。

希望能帮到你。

G. 音乐剧中音乐有什么作用啊

音乐剧中的音乐精灵
——安德鲁 ;劳埃德 ;韦伯的音乐创作
摘 要 :韦伯是当代著名音乐剧大师,他创作的音乐剧《星光快车》《爱的观点》、《约瑟夫和神奇彩衣》、《耶稣基督超级巨星》《猫》、《艾薇塔》、《歌剧院的幽灵》等都已成为音乐剧中的经典他为这些音乐剧创作的音乐在全世界都赢得了人们的喜爱而广为流传。音乐剧这种艺术形式在我国正逐渐发展起来,并且已经成为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韦伯的音乐剧也为我国的音乐剧创作提供了借鉴的范例。
关键词 :韦伯 、音乐剧 、《猫》、古典音乐、流行音乐
提起音乐剧《猫》,可以说是无人不知,自去年它首次来中国上演以后,立即在北京、上海等文化较为发达的城市刮起一阵音乐剧的旋风,观众无不被它那奇特的舞台布景、幽默生动的表演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就在2004年的4月27—5月3日,《猫》剧组继2003年上海之行后,这次来到北京参加第四届“相约北京”联欢活动暨第二届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作为开幕式的演出,给首都观众带来一道音乐剧大餐。笔者有幸观看了在人民大会堂的演出,观后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演员精彩的演出把观众带入了奇妙的杰里科猫族的世界,当然,此剧最令笔者难以忘怀的还是那些美妙的音乐,正是这些风格各异而又高度统一的音乐才把剧情一次又一次的推向高潮,让观众在惊喜和兴奋的同时完全融入到剧情当中,进入到曼妙的神话世界。现场的演出的确和在电视中观看有很大的差别。虽则对该剧作者早有一些了解,但自此,更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来对此剧作曲者的音乐创作特点进行一点点研究,以与大家分享。
创造这个音乐神话的人正是当代音乐剧大师,英国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这位声名显赫的音乐家身上有许多耀眼的光环,他曾四次获得托尼奖、四次Drama Desk奖、三次葛莱美奖以及五次劳伦斯•奥利弗奖。他的《猫》更是成为世界上演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音乐剧,正如这部音乐剧宣传海报上所写着的“Now And Forever”现在和永远,这也许是它经典地位的最好表达,它会续写自己的神话,吸引更多的观众。大家熟知的《猫》剧只是韦伯众多音乐剧作品中的一部,还有其他的作品如《耶稣基督超级巨星》、《星光快车》、《歌剧院的幽灵》、《海风呼啸》、《艾薇塔》,还有其2002年夏的一部最新作品《孟买之梦》等。他开创了一个音乐剧的新时代,用他独特的音乐语言诠释着他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音乐剧四大经典名作中竟有两部都是他创作的。无论是剧中气势辉宏的交响乐乐段还是温柔倾诉的优美旋律都深深打动着每一位观众的心。韦伯音乐剧中的音乐创作有什么特点,他何以吸引那么多的观众呢?
我国的观众对音乐剧这种剧场艺术还不是十分了解,它的形成与发展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传入我国的时间也不长。简单的说,它是一门综合戏剧、音乐、舞蹈的大众表演艺术。艺术的综合性、现代性、多元性、灵活性和商业性操作都是它的特征。光从以上所说还有些不太好理解。那让我们来看一看美国著名的音乐剧作家奥斯卡•汉姆斯特恩Ⅱ给音乐剧的简单定义,可能会更加简洁明了。他说:“它(音乐剧)是你所能想到的一切元素,其中只有一个因素是音乐剧绝对包括的,那就是音乐!”音乐剧中的音乐创作,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舞台表演艺术,有许多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则。音乐是音乐剧中的灵魂,音乐标示了音乐剧的存在,而音乐剧也使得经典的音乐唱段得以流传经久不衰。音乐的出色与否决定了一部剧作能否成为传世的经典。让我们从音乐主题的选择、整体性、旋律性、戏剧性、多样性等几个宏观的方面来看韦伯音乐创作的特点:
一. 主题的选择。
韦伯的音乐剧创作非常注重题材的选择,他喜欢选择一些具有严肃的社会意义、深刻的思想内涵,能引起人们内心普遍共鸣的主题。因为这样的主题极具戏剧性、冲突性;这样,他的音乐创作就可以有很大的空间和自由度把戏剧性的剧情用音乐连接起来。比如在他早期的一部作品《耶稣基督超级巨星》中,音乐剧取材于耶稣的生平事迹,对经文、人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心理探索,着力于民众与个人责任感之间的冲突与摩擦。在音乐方面,韦伯创新的将严肃的宗教故事和前卫的摇滚音乐结合在一起,使它成为一部艺术表现非常大胆,思想性也极为深刻的作品。这也是他的第一次重大尝试。而《艾薇塔 》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奇妙的混合体,一个超越平凡人生活的女性。如何从一个平民成为了总统夫人,这本来就是一个充满传奇的灰姑娘的故事,一下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猫》则是一个舞台奇观,从该剧一开始,它就用开场音乐告诉观众这是一部非凡之作。他巧妙的用猫的世界来隐喻人类的社会,这是一次关于世界观和人生态度的探讨。而在《歌剧院的幽灵》中他的音乐风格得到了全面生动的体现,这是一部惊险、充满悬念的音乐剧,这种类型的音乐剧最吸引观众。这部音乐剧的构思同《猫》一样,是经过潜心思考的,这位大师始终关注着当代人们的喜好和追求,通过各种方式寻找适宜音乐剧表现的故事,他敏锐的目光使他一次又一次的发掘出能够触动世人心灵,引发人们内心深处激动和思索的主题。在音乐上,利用故事发生的地点——歌剧院,来实现他一直以来梦想的创作形式,他使用了在严肃正歌剧中才会采用的音乐语言,不仅使用了大量的古典音乐,还在音乐剧中套入了歌剧唱段。这些歌曲成功的刻画出一位可怕外貌下的幽灵所具有的善良人性的一面,和他在激烈的内心矛盾斗争中最终选择了光明的过程。可以说,这部作品使韦伯成功的进行了艺术升华,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体现出韦伯对于音乐剧戏剧性的充分了解和音乐创作上深厚的功力。
二. 整体性。
音乐剧的创作非常讲究整体性。这是什么意思呢?音乐剧讲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它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音乐是其中贯穿始终的线索。从序曲到幕间音乐直至剧终谢幕的音乐,都需要有体现其整体性的音乐把它们完美的联系起来,一气呵成,使观众产生完美的整体感,而不是一首首毫无关联的歌曲大联唱。韦伯无疑具有这种过人的整体把握能力。从他的音乐剧中不难看出,作品的风格是一致的。韦伯的音乐是流行、摇滚和美声的综合体,使用不同的音乐语言不仅拓宽了音乐剧的表现手段及范围,还巧妙的让人们接受了严肃题材的音乐剧也可以用轻松活泼的轻音乐甚至是摇滚乐来诠释的观念。在配器上,他打破了管弦乐的限制,将电声乐器引入到音乐剧中,同时加入具有古典风格的合唱来渲染歌曲所要表现的内容,以此来加强作品的时代感和表现力。要把这些不同风格的音乐语言统一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做的不好就是不伦不类。然而,在观众听来,韦伯是很善于处理这不同“种类”的音乐的,在他的剧中,不同的乐段和不同的场景、剧情珠联璧合,古典的、流行的、甚至是激进的摇滚乐都在同一部剧中依次亮相。我们感受到的这种结合是非常自然、统一的,并没有牵强的感觉。从演出的效果来看,观众并没有对这种尝试提出什么异议,反而是为他喝彩,可见他把这种看似矛盾的问题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巧妙的解决了。这不由的让人产生一份敬佩之情。对于韦伯来说,那是一种游走于古典与流行中的自在与从容。
三. 旋律性。
旋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歌曲的灵魂。每一部成功的音乐剧必然有让观众难以忘怀的优美旋律。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这些经典的旋律才成就了剧作的不朽。这一点在古典歌剧中的情况也是一样的,正如当提到《图兰多》人们马上会想到“今夜无人入睡”、说起《卡门》我们就会想起“斗牛士之歌”。很多人也许对整部歌剧并不熟悉,然而说到其中的著名唱段,却是无人不知。可见,好的旋律对作品的影响是多么巨大。旋律的创作最能体现作曲家的天才,几乎在韦伯所有的音乐剧作品中,都有几首歌曲成为经典。比如《耶稣基督超级巨星》中的插曲“我不知如何爱他”、“超级巨星”等,都长时间的徘徊在各大唱片排行榜上。当时正是西方摇滚乐最为流行的时期,该剧迎合了当时社会风潮,一下就吸引了大量的青年。1978年上演的《艾薇塔》又一次引起了轰动。提到这部音乐剧,我们马上会想到“阿根廷,别为我哭泣”这首著名的歌曲,歌曲情深意重,闻者无不为之动容,正是通过这首歌曲,人们知道了贝隆夫人的传奇故事。还有“啊,多么热闹的场面”、“金钱滚滚来”也很有代表性。在这部音乐剧中,音乐非常生动,拉丁风情的探戈,轻歌剧的动人旋律和流行音乐的动感节奏全都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异国情调。无论是充满矛盾、斗争的场面,还是轻松欢快的喜剧氛围抑或是温柔缠绵的倾诉,都在他神奇的笔下妙笔生花。听上去是那么的恰如其分。出众的驾驭旋律的能力使他的作品总能让听者过耳难忘。但他并没有因为讨巧的旋律而丧失创作的艺术水准,这正是他的大量作品得以成为经典和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
说到《猫》,这恐怕是国人最为熟悉的一部音乐剧了,作为世界四大音乐剧之一,它在全球巡演的历史可以说是一个奇迹,自1981年上演以来,一直到现在它还在继续自己的神话,它的足迹遍及世界的很多角落。伴随这部音乐剧的是一首经典的歌曲“回忆”,这首歌曲可以说是韦伯的代表作,是一首超越语言和地域限制而传遍全球的名作。它已经和《猫》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该剧的招牌和象征。就在《猫》剧的现场,当“回忆”的旋律响起,包括笔者,全场的观众都情不自禁的长时间鼓掌,那是多么令人激动的场面。据统计,有超过200位的各类艺术家都录制过它,被录制达600多次,包括芭芭拉•史翠珊、娜塔莉•科尔和多明戈等。当然,作为一位出色的音乐家,韦伯的音乐才能不仅体现在音乐剧领域,1996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主题歌“永恒的朋友”也出自他的手笔,莎拉•布莱曼和卡雷拉斯的倾情演唱为之增色不少,也使这首歌曲家喻户晓。
四.戏剧性。
在上面已经提到韦伯非常注重音乐剧题材的选择,这是充分的考虑到音乐剧的另外一个要素:戏剧性。音乐的写作对于表现剧情的戏剧性矛盾冲突有着天然的优势,当剧情需要表现人物内心激烈复杂的情感斗争而又不能通过言语或肢体来传达时,音乐就承担了这个任务。在《猫》中,当衣衫褴褛的格里泽贝拉动情的唱出“回忆”(Memroy)时,那经典的旋律把这只饱受生活摧残,离群多年而又风光不在的老猫的内心世界表达的淋漓尽致,她对美好生活的那份憧憬和盼望回到猫家族中的向往,把整部剧推向了最高潮。每当“回忆”的旋律响起,观众总是抱以热烈的掌声,仿佛自己也成为了杰里科猫的一员,来共同庆祝格里泽贝拉被选中升上九重天获得新生。可见音乐为烘托剧情起到的巨大作用。在《歌剧院的幽灵》中,韦伯创新的引进了“音乐戏剧性展开”的概念和方法,把歌曲插入到对话当中,使他们成为连接剧情的线索。同时,在这样的剧情背景下,音乐剧中就包含了歌剧所有的要素,他不但大量的采用古典音乐的背景,用歌剧中的宣叙调,咏叹调来发展剧情,还使用一些大歌剧的片断,演员的演唱也必须用传统的意大利美声唱法。其中的经典唱段和歌曲如“夜之歌”(The music of night),“想着我”(Think of me),“对你的渴求”(All I ask of you)等都极大的推进了剧情的发展。《艾薇塔》中同样有“阿根廷,别为我哭泣”(Don’t cry for me,Argentina)这样的金曲,很好的完成音乐渲染剧情的任务。这些经典乐曲都在剧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并成为每部音乐剧的标志和象征。
五.多样性。
这里主要是指韦伯创作风格的多元化和丰富性,他有一种糅合各种音乐风格的能力。通常来讲懂严肃音乐的人一般都是专业学习音乐的,他们没有写作流行音乐的经验,也写不出具有流行味的音乐作品来。而懂流行音乐的人又往往缺少西方传统音乐需要的那种修养,没有驾驭大型戏剧音乐的能力。但是,音乐剧恰巧是这两者的结合,缺乏任何一种能力都不可能成为杰出的音乐剧作曲家。韦伯出生在英国的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父母是皇家音乐学院的教授和钢琴教师,他十九岁考入了皇家音乐学院学习管弦乐编曲,严格的音乐训练使他具备了良好的音乐素质,同时,年轻的他对那时在英国正大为流行的摇滚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结合不同风格的音乐成为他一直追求的艺术目标,他成功的做到了这些。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创作的时候没有觉的音乐剧和歌剧有什么不同;可能是因为我出生在20世纪,如果出生在18世纪,我可能就写歌剧了。”在他的音乐作品当中,音乐风格不拘一格,不受任何公式化模式的限制,他大胆的使用一切可能的音乐元素,音乐风格也越来越难以简单的给出定义,时而是古典音乐,时而又是爵士乐、摇滚乐、迪斯科拉丁舞曲等。他的最新作品《孟买之梦》再一次体现了他不断创新的探索精神,与印度作曲家拉赫曼的合作是他试图将东方文明的魅力引入音乐剧的又一次大胆尝试,评论界对这部剧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评语,但一切都需要时间来检验。我相信人们会给韦伯一个的评判。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他是一个素养全面、艺术视野开阔的音乐家,他并不固守某一种艺术趣味,而是大胆的借鉴,使用各种各样的音乐素材,只要是可以恰当的表达音乐剧作品的需要,就把他们融入其中。这些都体现出韦伯作为艺术家全面的艺术修养和扎实的音乐功力。
韦伯不愧是一位音乐剧的革新者和大师,他为音乐剧开辟了宽广的艺术表现道路,并以自己的巨大成就开创了“现代派”的音乐剧流派。为当时处于低靡状态的音乐剧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成功崛起使英国音乐剧走向国际,和百老汇音乐剧分庭抗礼。在承袭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使自己的艺术有了不断发展的动力。这种不断推陈出新的精神和努力成为如今繁荣的英国音乐剧市场的重要基础。由于他的作品受到大众的喜爱,客观上,还帮助音乐剧这种剧场艺术真正走入了大众的生活。他的作品影响着与他同时代以及后来的无数音乐剧作曲家,为他们树立了一个典范,他们永远可以在韦伯的作品中找到新的素材,新的视角。

照这个写写看,不知道是不是你想要的!

H. 音乐在影视电影中起着什么重要的作用

1、通过音乐主题的贯串发展、矛盾冲突、高潮布局,达到对剧中主要人物的专歌颂或批判,帮助明确电影的属意义。

2、用音乐加强人物的动作性、心理活动,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物的形像更加鲜明生动,可以为电影加不少的分数。

3、暗示剧情的进展或延伸。这样的音乐,有时先于画面的视觉形像出现,例如在困难的时刻预示胜利和希望,在顺利的时刻预示艰苦挫折;有时后于画面视觉形像出现,延展戏剧情绪。

4、引起一定时间(古代的或现代的)、空间(人类世界的或外空间)、环境(人间或仙境)的联想。

5、加强影片的总的艺术结构。电影音乐虽然是分段陈述的,但是通过分段陈述的结构,能反映出影片总的艺术结构。

6、增加立体感。人类习惯于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感受客观事物。结合音乐的听觉形像,音乐旋律的起伏,和声、对位的织体,色彩丰富的配器等等,能更有效地表现听觉形像的立体感。音画结合可形成“四维时空”的运动着的立体感。

I. 音乐剧和歌剧在题材选择、音乐结构、音乐风格、声音表现、舞美装置和舞蹈作用方面有哪些区别

音乐剧诞生于本世纪初的欧美大陆,融合了各个艺术门类的特点,将音乐、舞蹈、话剧道白的特殊魅力紧密结合起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感情,从而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其中,音乐源于地道的美国黑人的爵士音乐,舞蹈综合了爵士舞和踢踏舞。1927年,隆·科恩的《水上舞台》掀开了音乐剧时代到来,其中的插曲《老人河》在当时家喻户晓,流传全球。从此后音乐剧以它特有的魅力,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而迅速、不断地繁荣,直到今天。
今天的音乐剧主要包含了三个元素:
1.歌、舞、道白发挥到极至的综合性表演。
2.豪华,场面气派的舞台布景大制作。
3.娱乐和文化交流相交融的现代艺术水准。
音乐剧在表现手段上可分为音乐戏剧、舞蹈音乐剧和歌剧式音乐剧三种。
音乐戏剧的情节多以小说或戏剧改编,剧中人物时以道白交待情节,在人物内心感受情激荡,戏剧矛盾尖锐时,即以歌曲式音乐及轻快优美的舞蹈语言。如《音乐之声》和《窈窕淑女》。而舞蹈音乐剧中,舞蹈较多用舞蹈的表现力与震撼力来展示情节塑人物,像《西区故事》、《猫》等,歌剧式音乐剧,声乐要求较高,全剧歌唱是重点,有的甚至没有对白,象《悲惨世界》和《歌剧院的幽灵》。

歌剧(opera)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

歌剧中的声乐部分包括独唱、重唱与合唱,歌词就是剧中人物的台词(根据样式不同,也可有说白);器乐部分通常在全剧开幕时有序曲或前奏曲,早期歌剧还间有献词性质的序幕(包括声乐在内)。在每一幕中,器乐除作为歌唱的伴奏外,还起联接的作用。幕与幕之间常用间奏曲连接,或每幕有自己的前奏曲。在戏剧进展中,还可以插入舞蹈。歌剧的音乐结构可以由相对独立的音乐片断连接而成,也可以是连续不断发展的统一结构。

歌剧中重要的声乐样式有朗诵调、咏叹调、小咏叹调、咏叙调、重唱、合唱等;其体裁样式有正歌剧、喜歌剧、大歌剧、小歌剧、轻歌剧、音乐喜剧、室内歌剧、配乐剧等。

----------
音乐剧较活泼
歌剧较严肃

音乐剧以剧为主

歌剧以歌为主

阅读全文

与论音乐在音乐剧的作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爱情围墙歌词 浏览:230
道奇酷威广告背景音乐 浏览:106
比喻轻音乐之美的文字 浏览:542
小号音乐下载 浏览:578
歌曲专辑图下载地址 浏览:867
财神驾到歌曲mp3下载 浏览:734
琴歌指弹海阔天空吉他谱 浏览:355
下载mp4格式的音乐 浏览:352
电脑听音乐用什么 浏览:512
最好酷狗音乐播放器 浏览:502
信乐团队的假如简谱 浏览:243
平安酷狗音乐 浏览:760
佳人轻抚桃花mp3下载 浏览:453
infinite网易云音乐 浏览:844
岁月赵忠祥背景音乐 浏览:980
如何将电脑的歌体添加到苹果音乐 浏览:672
fade钢琴mp3 浏览: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乐 浏览:806
成都彩虹小学音乐老师 浏览:496
凤凰传奇星光歌曲点评 浏览: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