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宫崎骏音乐会观后感
宫崎骏经典原声视听交响音乐会
久石让的名字大家并不陌生。此次音乐会上,交响乐队将现场演奏宫崎骏的代表作品中最受大家喜爱、最优美动听、最感人的经典音乐。届时,《天空之城》、《千与千寻》、《魔女宅急便》、《风之谷》、《猫的报恩》、《龙猫》、《哈尔的移动城堡》、《幽灵公主》中的一幅幅精彩画面伴随着温馨、浪漫而又大气磅礴的交响音乐的震撼效果迎面扑来,对于喜爱“宫崎骏电影配乐”的观众来说,无疑是一次视觉和听觉的绝佳享受。精彩的电影画面让你重温一个个曲折的故事,震撼心灵的优美音乐把你的思绪带入一个浪漫而且充满梦幻色彩的童话世界。
1984年发行《风之谷》原声唱片,与宫崎骏的第一次火花碰撞,令久石让在日本乐坛“石破天惊”。 随后宫崎骏动画系列的配乐,包括《天空之城》、《龙猫》、《哈尔的移动城堡》和《幽灵公主》等全部由久石让“承包”。
久石让这样理解电影配乐:“我想,如果以前有电影的话,那些有名的古典音乐家们应该也会进行电影音的乐的创作。”他直言,如果自己写作音乐作品的话,一定只想百分之百把音乐表现到最完美,“虽然我在创作动漫电影的配乐时也想这样去做,但考虑到在影片中既有台词,又有动作、影像,因此我要将影像和音乐合为一体表现出来。”久石让还透露,每次在创作电影音乐前,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熟读剧本,“然后,通过看电影画面来写作音乐,只有这样,影片才会经过音乐的烘托达到提升的效果。”
从1984年的《风之谷》、1988年的《龙猫》到2001年的《千与千寻》和2004年的《哈尔的移动城堡》,久石让成为与宫崎骏合作最多的作曲家,他的音乐总是充满梦幻色彩,给听众以充分的想象空间,可他并不是对所有的动画电影都充满兴趣,“我除了宫崎骏的电影之外不看任何动画片,但我希望自己能始终保持这颗童心,永远对生活充满好奇。”他直言,自己非常清楚宫崎骏的电影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极大.“但其中的音乐会有怎样的影响,我就不知道了。我只希望观众能在看完这些动画电影后,能够增添勇气,获得一些积极的东西。”
❷ 观看音乐会的感受
震撼,心灵仿佛得到升华,平静,喜悦。
❸ 看音乐会是怎样的感受
欣赏音乐会必须抱有极大的热忱,指挥或者唱歌的演员上台时,必须给与热烈的掌声;一版首乐曲终了时也要权以掌声相谢;欣赏音乐过程中应该保持安静,切忌交头接耳、用闪光灯拍照,因为这样不仅影响其他观众听音乐的心情,甚至会影响到台上音乐家们的演奏。
❹ 读了短文不寻常的音乐会有什么启发
读了这个故事后获得的启示是:我们要珍惜眼前的一切,就算是身体残缺也要坚持乐观,笑着走完一生。
❺ 音乐会鉴赏论文
《梁祝》赏析论文:(给我高分啊)一个千古传颂的故事,一段柔美、深情地旋律,打动了多少爱乐人的心。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这样一首令欣赏者为之倾倒的我国优秀的音乐作品之一。作品创作背景简析:这是一部以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以越剧音乐为素材而写成的单乐章小提琴协奏曲。如今已列入世界名曲,Butterfly-loves(《蝴蝶的爱情》)。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间称为《梁祝》)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乐曲的结构为奏鸣曲式,由引子、呈示部、部、再现部组成。作品从故事中择取“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呈示部、部及再现部的内容。运用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并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使之既有交响性又有民族特色.下面依结构欣赏作品引子:乐曲一开始由长笛奏出了华彩的旋律,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由双簧管奏出的主题音调,取自越剧的过门音乐。呈示部:主部主题——在竖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译出纯朴而美丽的“爱情主题。”(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少人听了段旋律都为之陶醉。作者在选取这段主题时可是费了一番苦心。当年他们还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生。何占豪曾在杭州越剧团当演员,他对越剧音乐既熟悉又喜爱。在创作《梁祝》时,故事流传在浙江一带,越剧是浙江的代表剧种,他决心从越剧音乐中取材。据平时的观察,许多越剧名演员,不论他们演出任何剧目,只要唱到一段唱腔时,台下都会博得热烈地掌声为之呼应。作者抓住了这段唱腔作为《梁祝》中“爱情主题”的基本音调。这段主题是全曲的核心的音调。)副部主题:与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音乐转入活泼、欢快的回旋曲。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描写梁祝同窗共读时的生活情景。(传说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去读书,在途中与梁山伯相识后两人情投意合,结拜为兄弟。这段音乐主题就是表现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时的情景。)在这段快板过后,音乐转入慢板,副部主题中的结束部。在弦乐颤音的衬托下,梁祝二人同窗三载就要分别,音乐表现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依恋之情。(传说中二人在临别时,祝英台假意说家中有个妹妹愿嫁与梁山伯,约梁山伯去探望。故事就这样发展了下去。)低沉的音响预示出不详的事情就要发生。部:由三部分构成,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祝英台的父亲逼祝英台嫁与官僚马府少爷马文才,祝英台抗婚不嫁。)铜管乐奏出了表现残暴的封建势力的主题。紧接着小提琴采用戏曲的“散板”节奏,奏出英台惶惶不安和痛苦的心情。乐队以强烈的全奏,衬托着主奏小提琴猛烈的切分和弦奏出反抗主题。逐渐形成了矛盾冲突的高潮,越来越激化,但音乐突然停顿下来,又转入慢板乐段——“楼台会”(传说中正在此时,梁山伯来祝家探望,得知祝英台为女子也得知祝英台的痛苦,二人楼台相会互诉衷肠。)这时大提琴与小提琴对答式的手法“一问一答”,如诉如泣的曲调。接下去音乐急转而下——哭灵投坟,乐曲运用戏曲中的紧拉慢唱的手法,将祝英台悲切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至。(传说中在梁山伯归家后不久病故,祝英台得知后悲痛万分,她已下定了决心选择了一条道路,她与父亲约定,穿素服上花轿,并绕道梁山伯的坟前祭奠,父亲同意。那天祝英台来到坟上向苍天哭诉后碰碑自尽。)锣、鼓、管、弦齐鸣表现祝英台纵身投坟,全曲达到了最高潮,乐队奏出赞颂的音调。再现部:乐曲出现了引子的音乐素材,而这已不是人世间的美景,而把我们带入了神化的意境。“化蝶”(当祝英台撞向石碑,墓穴突开,祝英台纵身投入后,从坟墓中飞出一双蝴蝶),我们又再次听到了那段熟悉的“爱情主题”。许多艺术家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这一动人的情节。所有的人都被梁祝二人所感动,对他们的命运给予同情,人们不甘于悲剧的结局,因为我们都憧憬未来美好生活。一双彩蝶翩翩起舞,飞向远天,去寻找真正属于他们幸福,而给人间留下了无限地遐想。我们与故事中的主人公同命运共呼吸,是那动人的音乐调动了我们的情感,让我们时而欢喜、时而忧伤、时而悲愤、时而憧憬等等。人的一生所能经历的情感是有限的,而置身于音乐之中,我们的人生就会丰富了许多许多,通过这首作品,也告诉我们人间最可贵的就是真情。《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乐曲介绍版本:俞丽拿/英国广播音乐会管弦乐团/李坚指挥/时长:25’43)《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部单乐章奏鸣曲式的小提琴协奏曲它把民间传奇故事浓缩为“草桥结拜”、“同窗三载”、“长亭惜别”、“逼嫁”、“楼台会”、“投坟”、“化蝶”等7个主要情节。〈引子〉钢琴引出秀丽的长笛声声(0’45)和弦乐的演奏,展现出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音画世界。一、“草桥结拜”(1’12)自1’12秒起小提琴奏出优扬、柔情的音乐,(1’53)随着大提琴声的息息相通,(2’38)发展为大、小提琴的一段协奏,好似兄弟情投意合,(3’08)弦乐的齐奏将此情深意笃的情感推向了高潮,(3’59)音乐还续上了一段柔和而又令人陶醉的乐章。与其是从“草桥结拜”的故事情节中去理解音乐,还不如从爱情主题来理解为好。独奏小提琴那纯朴而又含蓄的爱情主题,确实使人如醉如痴。二、“同窗三载”(4’51)以欢快、跳跃和激情的三分钟时间的音乐分别讲述了三年的同窗学习情景和如胶似漆的友情。三、“长亭惜别”(7’33)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在长亭惜别时的依依不舍的乐句,很有情感,令人缠绵悱徊。四、“逼嫁”(10’18)不安的音乐带出铜管乐器那凶暴的主题,显示以祝员外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威逼。(11’21)小提琴以散板形式奏出的音调,揭示出祝英台的痛苦心情。强烈的切分和弦构成的反抗音调,与凶暴的主题交替出现,(12’20)导致英台抗婚的乐曲高潮,隆隆的鼓点以示汹涌澎湃的心潮和愤怒的对抗以结束此乐章。五、“楼台会”(14’07)小提琴与大提琴那对话般的乐章,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在楼台相会时的互诉衷情,难依难舍、委婉动情。六、“投坟”(16’32)急转直下的音乐,从戏曲借鉴来的散板和快板乐章,是英台在山伯坟前向苍天的控诉。在一片寂静中,(19’33)唯有一个小提琴独奏出悲愤的绝句,(19’46)凄惨和悲壮的钹和锣声令人心碎……。(20’09)随之是管弦齐鸣,讴歌英台反封建精神。七、“化蝶”(20’18)晶莹的竖琴、(20’38)清脆的长笛,将人们引入了秀丽的意境,(21’25)装有弱音器的独奏小提琴再现了爱情主题,使之成为带有神奇色彩的终曲。音乐展现了人们对梁、祝两人化蝶的美好遐想和祝愿。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东晋永和年间,在风景秀丽的善卷山南,有一个祝家庄。庄里有一户殷实富户,人称祝员外。祝家族规,财产传男不传女。因祝员外没有儿子,为继承家产,祝员外将女儿英台自小男装打扮。英台才貌双绝、聪颖好学。到了读书年龄,祝员外便把英台送到附近的碧鲜庵读书。在碧鲜庵读书时,有一位同学叫做梁山伯,家住善卷山北西去五里的梁家庄,两人一见如故,意气相投,引为知己,遂于善卷后洞的草桥结义金兰,兄弟共勉,相互提携。英台与山伯在碧鲜庵同窗三载,期间曾同往齐鲁谒拜孔圣,又同到东吴游学。两人日则同食,夜则同眠,诗文唱和,形影相随。山伯不仅才高学富,而且为人忠厚正直,深得祝英台的爱慕。然而,三年之中,英台始终衣不解带,山伯虽屡起疑惑,但均被英台支吾过去。山伯始终不知英台为女子。三年的同窗生活,梁祝情深意笃,祝英台对梁山伯产生了爱意。三年后,梁山伯要继续去余杭游学,而祝父因英台年届及笄,不许英台前往。二人依依不舍,互赠信物。山伯赠与英台古琴长剑,英台回赠山伯镏金折扇,亲书“碧鲜”二字。在山伯去杭城时,英台相送十八里,途中英台多次借物抒怀,暗示爱慕之情。但忠厚淳朴的山伯浑然不觉,不解其意。临别时,英台又假言做媒以家中九妹许于梁山伯,并约定时日,请山伯来祝家相访求婚。英台学成回家后,岂料其父母已将英台许配邑西鲸塘马氏。山伯从余杭游学回来,到祝家造访,英台红妆翠袖,罗扇遮面,前来相见,山伯方知其为女子。当得知英台已聘马氏后,柔肠寸断,悲痛至极。两人临别立下誓言:“生不能成婚,死也要成双。”梁祝泪别后,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卒葬村西胡桥。英台闻讯悲痛欲绝,决意以身殉情。出阁当日,坚持要经胡桥祭奠。轿至胡桥山伯墓时,英台上前祭吊,恸哭撞碑,突然狂风大作,天空混沌,飞沙走石,地忽裂丈余,英台堕入其中。风停雨过后,彩虹高悬,有二只硕大的蝴蝶,蹁跹起舞,传为梁祝两人之精灵所化,黑者即祝英台,黄者即梁山伯,情侣依依,形影不离,比翼双飞于天地之间。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笔者曾看到过有资料这样记载: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银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从此敷衍出动人的传说。近年,浙江越剧团的傅派传人陈艺主演了新版《梁祝》的“祭坟”和“化蝶”两场。总之,经典就是经典,仿佛有演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意韵,道不完的感叹。现在已是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的陈钢说:尽管迄今为止已有无数中外小提琴家演奏过《梁祝》,但我认为最具代表性的有三位。第一位是俞丽拿。《梁祝》1959年5月在上海艺术剧院首演时,担任小提琴独奏的就是俞丽拿,其时年方十八,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俞丽拿的演奏特点是身心极为投入,肢体语言和表情丰富,颇具现场感力她演奏的《梁祝》唱片、音带和CD目前已发行了200多万张。第二位是日本小提琴家西崎崇子。早在1979年,西崎崇子就灌录了第一张《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唱片。为了让海外听众更好地理解《梁祝》,西崎崇子将《梁祝》改名为《蝴蝶情侣》。西崎崇子采用的是国际化的小提琴演奏语言,音色优美,力度好。她迄今灌录发行的唱片、音带和CD有六个版本,将近1000万张。第三位是旅美青年小提琴家吕思清。吕思清对中国文化有极高的悟性,加之他的演奏技巧一流,具有时代感,他对《梁祝》的演绎别具一格,颇受新一代的青年观众欢迎.
❻ 关于音乐的"形式"和"内容"有哪些论述,对写作有何启示
浅谈音乐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音乐作品有没有内容,音乐内容是何种音乐本质的美学问题,一直是两种音乐美学思想争论的焦点。这同中外美学界对美的本质的争论是一致的。凡是主张美存在于主体的主观心灵的美学派别,就认为音乐根源于主体的主观世界,反映的是自我。黑格尔从“美是理念”的美学观出发,主张:“音乐表现的是只有完全无对象(无形的)的内心生活……完全空洞的‘我’,没有内容的自我。”①他所说的“自我”,实则是“理念”,音乐反映的是“理念”,黑格尔的音乐美学观,正是他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反映。
19世纪,奥地利音乐美学家汉斯立克明确提出:“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 ②他将音乐本身流动的旋律归结为音乐的内容,以音乐的形式代替了音乐的内容,实质上,是取消了音乐的内容。笔者认为,汉斯立克的“为音乐而音乐”的形式主义的音乐美学观,显然是接受了康德的形式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否定了音乐内容的审美意义,否定了音乐同客观现实的必然联系。
在我国战国时期成书的古籍《乐记》,充满着唯物主义精神,其音乐美学思想十分宝贵。《乐记》的开篇就阐明了音乐产生的根源:“凡音之声,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③“人心”——“感于物”——“形于声”,这就是音乐产生的过程。由于人的内心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激起某种情感而发出了“声”(音乐)。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反映论。主体的内心世界,受到了客观事物的撞击而震响了心弦,激起了思想情感,发出有规律的声音。基于这一唯物主义的音乐美学思想。《乐记》进一步阐释了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美学问题。“乐者,心之动也。声音,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④音乐是表现内心感受的,乐音是音乐的现象,节奏、乐音的变化是乐音的组合。制乐的人,要表现内心感受的音乐形象,要对乐音的组合,节奏的安排等进行精心的设计与组织。“心之动”“乐之象”是指音乐的内容;“文采节奏”“治其饰”是指音乐的形式。
唯物主义美学认为,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而音乐通过乐音的组合,流动的旋律,借助听赏者的想象间接反映客观现实,即使表现某种思想情感的抒情性音乐,也是主体有感于客观事物而激起的,从思想情感的折光中映现客观事物。
音乐内容,是音乐家集中现实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生活,经过美学理想的筛选,审美情感的浸透,精心创造出来的音乐形象。它凝结着音乐家的世界观、美学思想、鲜明的爱憎、创作技巧和心血。音乐形象是音乐家的“自我”同经过提炼的客观事物相结合的产物,是主客观相统一的听觉艺术形态。
抒情性的音乐作品,其内容就是情感内容,音乐形象就是情感形象。
叙事性的音乐作品,其内容就是作品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图景。
音乐家赋予作品的思想与情感内容是作品的灵魂与生命,是构成音乐作品的第一要素。但是,音乐内容是无形的、无声的,是一种意识形态,它只有依存音乐形式中,隐含在乐音组合中,才能存在。音乐内容只有通过完美的音乐形式才能得到表现,才能为人们所听赏。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无法分开的,离开形式,音乐就不存在,离开内容,形式只是一堆无生命的音符,毫无欣赏意义。分析内容,离不开形式;分析形式,离不开内容。只不过有所侧重罢了。
音乐形式虽然是第二义的,但是,它是音乐之为听觉艺术的最本质的独有的特征。没有音乐形式就没有音乐。在音乐领域里,可能存在没有内容的劣品,但不存在没有形式的音乐。只有音乐内容配以相应的音乐形式,才构成完整的音乐作品。
什么是音乐的形式?德国著名的音乐美学家迈耶尔的定义是:“形式是内容的艺术造型。”⑤恰如其分地概括了音乐形式的特征。音乐形式的本质是表现,是表现内容的手段。它是构成音乐作品听得见的、流动的音乐旋律。它是由乐音合乎逻辑组成的流动的音响结构,所以说,乐音组合的规律性,便是音乐形式美的基本特质。音乐的形式美“是一种独特的只为音乐所独有的美……它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优美悦耳的音响之间的巧妙关系,它们之间的协调与对抗,追逐和遇合,飞逝和消逝——这些东西以自由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直观的心灵面前,并使我们感到美的愉快。”⑥
有规律的运动着的节奏、起伏变化的旋律线条、和声与对位严整的逻辑性、配器的平衡性与科学性、曲式结构的对称性与均衡性、音色变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等,构成了音乐作品的形式美。在西方美学史上,称音乐为“流动的建筑”,形象地说明了音乐形式的美学特征。
音乐的内容与形式不是并列关系。内容左右形式,形式是表现内容的技术手段;形式是根据内容的需要而产生的,反过来,形式又制约着内容。形式符合内容的需要,它就促进内容的展开和显现,形式越是美,越是符合内容的需要,音乐的表现力就越强;形式不符合内容的需要,它就阻碍内容的展现和显现。黑格尔曾说:“一定的内容,就决定它的适合的形式。”“一件艺术品缺乏正当的形式,便不能算作正当的或真正的艺术品。”音乐作品的形式或优或劣,决定着音乐作品的质量高或低。
客观存在的美,给人第一个感官印象的是形式。欣赏音乐美也同样如此,听众首先凭听觉接触音乐作品的是音响形式,第一听觉印象是音响美不美、动听不动听。因此,音乐美学对音乐形式提出严格的审美尺度:音乐作品,给听赏者的第一个听觉印象,必须要悦耳。以动听的音响牢牢抓住听众,进而令其心动。必须为音乐内容建构起完美的“艺术造型”,配以相称的音乐形式,才能给听赏者以审美享受的同时,发挥其音乐内容的感染、净化的审美功能。
我国汉代哲学家王充十分强调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他说:“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也即为艺术内容配制的形式要相称、相符。
“形式和内容的完全一致是真正艺术作品的第一个主要的标志。”
注释:
①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32页.
②⑥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50页.
③④乐记.人民音乐出版社,1958年版.第1页,第30页.
⑤迈耶尔.音乐美学若干问题.1984年版.第65页.
-------------------------------------------------------------------------
音乐影响了他们的写作
导语:音乐与文学自古以来都是一对“孪生兄弟”。许多作家都曾在音乐中汲取力量与灵感,因此,作家中的“音乐发烧友”可不少。村上春树、菲茨杰拉德、余华……让我们看看,音乐是如何改变了他们的写作,甚至是人生?
一、罗曼罗兰:音乐是心灵的避风港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以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而闻名于世,而这部作品即是以音乐家贝多芬为原型创作的。
罗曼罗兰从小就十分喜爱音乐,他曾说过:"在我生命的历程中,音乐占有了我,它是我最初的爱,也可能是我最后的爱,我像女人爱孩子一样爱它。"
罗曼罗兰的一生中对他影响重大的艺术大师有很多,光是他自己为这些伟人写的传记人们都可以如数家珍《贝多芬传》《歌德与贝多芬》《托尔斯泰传》《米开朗琪罗传》„„在罗曼罗兰十六岁以前他所受到的音乐方面的熏陶主要来自海顿、莫扎特。而在他接触到了瓦格纳和贝多芬的音乐以后,那些优美的旋律就从此占据了他心灵中最美好的位置,也成为了他一生中重要的精神寄托和灵魂的避风港。
罗曼罗兰对于音乐有着堪称狂热的喜爱。他曾写过名为《音乐》的小短文,文中称:“生命飞逝。肉体与灵魂像流水似地过去,岁月镌刻在老去的树身上。整个有形的世界都在消耗、更新。不朽的音乐,唯有你常在。”
罗曼·罗兰正是在音乐的熏陶里成长起来的一位具有音乐家气质的文豪。他从音乐中获得了心灵的升华和美的陶冶, 从音乐中获得了人生的量和安慰, 还从音乐中不断地汲取文学的灵感、构思和启示。文学与音乐, 在他的艺术创作中获得了高度的融合。
二、菲茨杰拉德:“爵士乐时代”的代言人
菲茨杰拉德是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是“爵士乐时代”美国年轻人的代言人。菲茨杰拉德这个美国文化与“美国梦”孕育起来的作家,创作了以《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为代表的长篇小说和其它短篇小说。其作品主要以“美国梦”的破灭对那个时代的冒险价值进行深刻的剖析。作为“美国最善感的社会小说家”,一个有着“独特的浪漫风格”的作家,他的作品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菲茨杰拉德在其作品中经常借鉴音乐的艺术手法来突出叙事文本的表现性。菲茨杰拉德在小说中对音乐的借鉴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他既将音乐与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音乐内容成为构成小说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借鉴音乐的结构技巧,将音乐的章法揉进小说创作中,使小说成为结构意义上的音乐作品。
音乐内容包括人为演奏的音乐,自然界的天籁之音,和一些间或出现的音乐术语和符号。音乐结构则由即兴演奏与反复吟唱,复调,和声与对位,以及回旋来体现。由此可见,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中不仅四处弥漫着以爵士乐为主的音乐内容的描写,就连叙述格式也是从音乐的河床上自然地流淌出来的。因此他的作品是名副其实的“爵士乐时代”的回声。
菲茨杰拉德在对音乐的处理上体现了一个“双重视角”的 原则。也正是将这个“双重视角”渗透在小说中的音乐中,菲茨杰拉德淋漓 尽致地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分裂的感受力。作者既沉醉在以爵士乐为主的即 兴演奏的音乐中,又听出了这弦外之音一即人主理想的破灭,“美国梦” 的破灭。这是菲茨杰拉德矛盾又统一的双重视角,而音乐,最合适表达这种 飘忽不定的思想了。同时,音乐对菲茨杰拉德创作的影响也给我们一个启示: 音乐与小说虽然分属于不同的艺术范畴,但相互借鉴会使两种艺术形式相得益彰,这种有机结合的手法显然值得借鉴和发扬。
三、村上春树:音乐教会了我写作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有两个爱好:跑步和音乐。
村上春树在古典音乐方面的鉴赏力,甚至让小泽征尔感到震惊:“他热爱欣赏交响音乐会和爵士音乐会,也在自己家里听唱片,甚至知道许多连我都未曾听闻的事,着实让人惊讶。”
村上曾对小泽征尔说:“如果问我是从哪儿学会写作的,答案就是音乐。音乐最重要的要素就是节奏。文章如果少了节奏,没有人想读。”
“文章就像音乐,也可以通过字词的组合、语句的组合、段落的组合、软硬与轻重的组合、均衡与不均衡的组合、标点符号的组合以及语调的组合营造出节奏感。音乐品位不够好,这些就做不好。”村上认为,音乐品位对一个作家相当重要。
“倘若文章有节奏,故事有节奏,接下来自然会文思泉涌。写作时,我会在脑海里自动将文章转化为声音,用这声音构架出节奏。以爵士乐的方式即兴演奏一个主题乐段,便能自然地产生下一个主题乐段。”村上的写作过程,也因为音乐而与众不同。
四、余华:音乐让我感受到爱的力量
我国著名作家余华也是一名音乐发烧友。他曾出版过随笔集,名字就叫《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文中记述了音乐对于他的影响:“音乐一下子就让我感受到了爱的力量,像炽热的阳光和凉爽的月光,或者像暴风雨似的来到了我的内心,我再一次发现人的内心其实总是敞开着的,如同敞开的土地,愿意接受阳光和月光的照耀,愿意接受风雪的降临,接受一切所能抵达的事物,让它们都渗透进来,而且消化它们。 ”
那是1993年的冬天,余华买了一套音响设备,伴此而来的是大量CD唱片。原本,他只是想“附庸风雅”、“让音响出现在我的生活中,然后在朋友们谈论马勒的时候,我也可以凑上去议论一下肖邦,或者用那些模棱两可的词语说上几句卡拉扬。”却没想到,音乐情结从此挥之不去,最终开始影响他的写作。
“确切的说法是我注意到了音乐的叙述,我开始思考巴尔托克的方法和梅西安的方法,在他们的作品里,我可以更为直接地去理解艺术的民间性和现代性。”、“此后不久,我又在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第一乐章里听到了叙述中“轻”的力量。”、“(加德纳与蒙特威尔第合唱团)仿佛只用了一个短篇小说的结构和篇幅表达了文学中最绵延不绝的主题。”
音乐给了余华爱的思想,从而影响了他的文学观念;音乐激发了创作灵感,使他找到了独特的出场路径;音乐影响了他感知世界的方式,从而导致他叙事风格的变化。
❼ 要一篇交响音乐会后的感想(800字以上悬赏20分!!)
听德国柏林交响乐音乐会有感
之一:震撼的艺术
音乐——神圣,而不屑于庸人的膜拜.
音乐——优雅,而让人撕裂精心包裹的面具.
音乐——深邃,而让人的灵魂归入虚无清爽.
贝多芬的第三交响乐《英雄》,悠长,迭荡,宏响,得拥有怎样的勇气,修养,才华的人才能演奏,才能指挥?
让喋喋不休的虚伪闭上它残缺的嘴巴,这是交响乐的宗旨.
从枯绝的灵感中寻找灵感,这是其成功的来源,
你听,曼妙雄伟的声音,优美拨人的旋律,瞬间将你的不适,怠倦,恐惧,以及神经质都随之升华.
到那时,你才真正明白,在炙烈的光明中寻找黑暗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哪怕是你用上了鼻孔.
震撼的艺术,是在绝对寂静中才爆炸出的声音.
震撼与惊悚,原本不是一个词,但在交响乐中,却偏偏这样怪异而自然的重合了.
这样的音乐,带给你的,是血肉的质感.就像是捣碎了自己灵魂似的.
之二:丑陋的听众
昨日晚, 9月21日,往四川省锦城艺术宫观看8:00开始的德国柏林交响乐团演奏.
音乐,在我心目中,一直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据说,在欧洲,人们在前往观看交响乐时,都会正正规规的穿上西装,打着领带.而这样的行为,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无疑是神经,以及不可思议的举动.
很快,拿着花380元买来的甲级票入场后,(门票分为VIP票,特级票,甲票,乙票,丙票.)我坐在第四排,是诺大的演出厅里靠前左方的位置.
不久,头顶灯光一暗,众多穿着黑色燕尾服的人从幕后走上了舞台,拿着各自的乐器,纷纷坐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
等各位交响乐乐团团员纷纷准备完毕,一位仪态略显威严的西方人走上台来,他是乐队指挥夏.巴道尔,随着他的上台,台下爆发出一阵震耳欲聋的掌声,口哨声,尖叫声,不知情着,指不定还以为这是在搞什么大型婚宴活动.
这时,我往四周略一扫视,发现还有众多位置空着.我不由得联想到,明天蔡琴的演唱会一定全场爆满.
指挥者一挥乐捧,乐声轰然奏鸣,第一曲是贝多芬的《第三交响乐——英雄》.此曲起伏悠长,共分为5段,这一曲完毕,前半场也就完了.而后半场,则是6首较短的圆舞曲以及快速波尔卡,2首中国交响音乐.最后,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拉德茨基进行曲.
这整个曲目单里的11首交响乐,除了两首中国交响乐,外加一首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没听过以外,其他的都基本上听过.但即使听过这么多遍,仍然是百听不厌,很快就融入了乐曲当中.
大概音乐会进行到40分钟时,我已经有些情绪失控了,因为我后面的两个女的,不大,约7~8岁,一直打闹个不停,声音之大,几乎小半个演奏厅都能听到,我清楚的感到众多目光看向这边,我也愤怒的看了她俩数次,但她二人却视而不见,我努力数次让自己平复心情,却始终做不到.心中不禁暗叹,唉,买门票那380块钱啊,就这么被两个小屁孩给糟蹋了……
再也忍不住,转过头,稍稍提醒了那两个小女孩,她俩一愣,随即闭上了嘴巴.我这才转过头,继续聆听.我刚一转过头,却又听见叽叽喳喳的声音,我心中暴怒,刚想转过头去教训教训这两个小家伙,却突然发现这叽叽喳喳的声音并不是那两个小女孩的声音,而是这两个小女孩的父母.刚才由于两个小女孩的声音过大,我没发现,这下可好,她俩的声音一闭,俩父母的声音立刻就突出来了.我这儿听得清清楚楚.暗叹一口气,实在是无语也.我不禁想起原来于网上看到的国外在公共场所,用中文写上“请勿大声喧哗.”“请勿随地吐痰.”的一系列事情.中国人啊,连交响乐音乐会的气氛都可以污染,实在是强,I服了.
好不容易,熬到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完毕,我毫不犹豫的起身,后转,朝后排走去,终于,找到了一个安静,人少的位置,约在14排左右.心想,这下可以免受骚扰了.谁料,才坐下来没好一会儿,就听到周围时不时响起手机声,我不免疑惑的拿起节目单,另一面上,的确写着“入场请自觉关闭手机等物”.更有甚者,居然直接大大咧咧的就在这里煲起电话粥来.下半场斯特劳斯的古典音乐又被现代杂音伴奏了!真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贱则无敌.
哦,祖国,五千年文明,你让我怎么理解你?
❽ 听音乐会使大脑哪里活跃会有什么启发
从医学上来说,和吸毒成瘾的道理大体相同,你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你的大内脑里面有一个叫做脑垂体容的东西就会分泌一种叫做 多巴胺 的物质,这种物质会使你产生快感,忘记疼痛以及不愉快,当你第一次听一种音乐的时候,你觉得它好听,同时你的身体就会分泌多巴胺,这样你下一次就会还想听,这就是所谓的奖赏机制,奖赏机制会在反复刺激下增强,或是变弱,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听一些东西听多了就会厌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