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话剧和音乐剧现在还有影响力吗
有,那是文化的精华啊,不过,我想只有真正接触了话剧与音乐专剧的人才会对它有特殊的感情属吧,毕竟,现在的社会,人们忙碌的不愿意去欣赏了,各种快餐文化已经让人应接不暇。但,我相信,话剧与音乐剧的魅力吸引的一定会是一样超凡脱俗的一群人。它不会消失。因为总有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Ⅱ 音乐剧的特点是什么
音乐剧,应该来是以戏剧源(尤其是剧本BOOK)为基本,以音乐为灵魂,以舞蹈为重要表现手段,通过音乐、舞蹈、戏剧三大元素的整合来讲述故事、刻画人物、传达概念的表演艺术娱乐产品。它包括叙事音乐剧(Book Musicals)和时事秀(Revue)两种基本形式。在这个定义中,音乐点出了它的音乐本质——歌曲、舞曲、背景音乐、序曲与间奏曲,还有相对于音乐的无声静默段落;舞蹈点出了它的动作本质——舞蹈场面,还有许多特殊的场面调度、精致繁杂的走位设计等等;戏剧点出了音乐剧以人物为中心的表演本质和剧场音乐剧要求:不断变化的规定情境中人物间相互发展的舞台行动和矛盾冲突;整合点出了三大娱乐元素的互动性、互补性和不可或缺性;娱乐产品则点出了它的市场性和商业性特点。
Ⅲ 音乐剧的特点
1、音乐剧的文本由以下几个部份组成:音乐的部份称为乐谱()、歌唱的字句称为歌词(lyrics)、对白的字句称为剧本(book/script)。
有时音乐剧也会沿用歌剧里面的称谓,将歌词和剧本统称为曲本(libretto)。
2、音乐剧的长度并没有固定标准,但大多数音乐剧的长度都介乎两小时至三小时之间。通常分为两幕,间以中场休息。如果将歌曲的重复和背景音乐计算在内,一出完整的音乐剧通常包含二十至三十首曲。
3、音乐剧擅于以音乐和舞蹈表达人物的情感、故事的发展和戏剧的冲突,有时语言无法表达的强烈情感,可以利用音乐和舞蹈表达。在戏剧表达的形式上,音乐剧是属于表现主义的。
在一首曲之中,时空可以被压缩或放大,例如男女主角可以在一首歌曲的过程之中由相识变成堕入爱河,这是一般写实主义的戏剧中不容许的。
(3)音乐剧的影响扩展阅读:
最早的音乐剧:
事实上,《恶棍》的出现,沾了历史的光,它的发展也有赖于历史的推动。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妇女地位提高,可以迈出家门,选择自己想看的剧目。
再加上交通设施的发展,远方的人们也能慕名而来,观看大城市的剧院演出,种种因素联合作用之下,使得《恶棍》名声大噪,模仿作品也逐渐多了起来,《伊万洁琳》就是其中之一。
Ⅳ 音乐剧和歌剧的关系
歌剧与音乐剧关系之比较
音乐剧和歌剧都是当今世界上影响最大的用音乐来表现故事情节的音乐形式之一。歌剧属于古典音乐范畴,是综合性艺术,;音乐剧是歌剧中喜歌剧和轻歌剧的一种分化,最终形成了自身的风格。因此,歌剧-----音乐剧==爷爷------孙子,来表示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
我欣赏过的完整的音乐剧作品有《剧院魅影》《猫》、《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歌剧的《卡门》和《茶花女》等,下面就谈谈我对于这两者的浅薄的认识和比较。
首先说说它们的相同点,它们的形式确实比较相近,就容易把音乐剧和歌剧搞混。歌剧与音乐剧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都采取音乐和歌曲来表现剧情,以及包含舞蹈、舞台、化妆、灯光等多重艺术元素的综合性。以下谈一谈两者的区别。
音乐剧严格的来说不能和歌剧一样作为传统意义上的高雅音乐或是换言之古典音乐的一部分。音乐剧和歌剧的不同地位从人们的态度上就可以得知。所谓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是人们定的,经典是永远的流行,歌剧也是几百年前的流行音乐,只不过传唱多年后剩下的精品自然就成了经典,今天流行的音乐剧中也一定会有几百年后仍在流行的经典。
我觉得音乐剧和歌剧最大的差别在唱腔上。个人认为,如果你听不见声音,不去观察演员口型,仅仅靠看舞台和表演的话,可能比较难区分开音乐剧和歌剧。歌剧大都用美声唱法,大家最熟悉的莫过《卡门》和《茶花女》中广为流传的那两段唱段。而音乐剧属于流行音乐范畴,多数用流行唱法,也有用美声唱法的,但在正式场合歌剧决没有用流行唱法的,因为发声方式完全不同,像《猫》中的《memory》。
其次是音乐风格,歌剧的音乐大都是以比较传统的管弦乐队为基础的古典音乐作曲技法,偶尔有现代风格的作品试图超越这个界限,但大都保留着古典技法的思维方式。例如《猫》中韦伯尝试了许多不同的风格,乡村、踢踏舞、歌剧、流行,甚至还有赞美诗的成分。
还有就是角色所要求的表演风格。歌剧是以音乐作为各种艺术元素的基础的,因此一个歌剧演员最主要的是把角色的唱段表达完善。至于前文中提到的舞蹈,这是歌剧的一个小部分,比较极端的例子是《猫》,全剧几乎完全由一段段歌曲加舞蹈组成,所有演员在台上既要唱又要跳,舞蹈完全显现了各种猫的特点,无法想象如果《猫》一剧没有舞蹈会是什么样子。
此外,还有一些微小的区别,例如取材,词曲创作过程,演出场所、方式等等。
艺术只有不断的多样化才能不断进步,发展。歌剧和音乐剧也在互相借鉴,相信通过这样歌剧能够不断前进,迎来再一次的辉煌,音乐剧也能继续发展、完善、成熟。
Ⅳ 音乐剧三要素的特点及功能 需要全面的答疑 谢谢
音乐剧的特征:
①综合性:指音乐、舞蹈、表演,特别是话剧表演等各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例如为了表现舞台故事而创作的有关音乐,常常综合了多种形式和风格,特别是常常把歌剧、轻歌剧和爵士乐整合为一个有机体。
②现代性:它不再用传统的音乐舞蹈和简单的舞台技术。首先在音乐方面,不再坚持美声唱法,而是用最符合当代观众需求的唱法。所以,早期有以爵士乐为主的音乐剧,后来摇滚音乐剧和乡村音乐剧。其次,在舞蹈方面,不只是过去美国式的踢踏舞,还有体操式的舞蹈动作和其他很多现代舞蹈词汇。很多现代舞蹈都起源于音乐剧。舞台技术也很现代化,一些先进科技的布景技巧和音响、灯光方面的先进技术都登上了音乐剧的舞台。
③多元性:不再坚持单一艺术形式,演唱有古典唱法和各类通俗唱法,题材从古代到现代,从老喜剧到重喜剧,从科幻到神化无所不有。音乐不拘一格,传统有爵士、摇滚、迪斯科、灵魂乐,也有大混合式的作曲;有偏向歌剧的,偏向轻歌剧的,还有轻歌舞剧(revue)。
④灵活性:即不拘一格。从布景上讲,《西贡小姐》需要一架直升飞机从天上降下来。在音乐创作、乐器伴奏和语言选择上,都是以创新的并以市场为依据,不受传统的束缚。在形式上,百老汇音乐剧受音乐喜剧传统的影响比较多,欢快的题材数量比较大。当然,也不乏重量级的悲剧,如《歌剧院幽灵》、《悲惨世界》等。
⑤高度的商业操作性:音乐剧是面向大众的一种娱乐形式,能发展到如此大规模,与优秀的商业操作分不开。它重视把音乐家、制作人和商业机构用公司的形式组织起来。音乐剧在对各种版权的处理方面是很突出的,从不轻易出售舞台表演的录像制品,演到一定程度才搬上银幕,在版权处理上是精细分割且商业化的,把经济效益摆在相当突出的地位。
Ⅵ 音乐剧的发展历程
音乐剧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的轻歌剧()、喜剧(Comedy)和黑人剧(Minstrel Shows)。
早期发展史
在17世纪~18世纪的欧洲,音乐成了人们用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有力工具。在欧洲,各种各样的音乐都得以茂盛发展,出现了清唱剧和歌剧。但华丽或庄严的歌剧或清唱剧并不能完全满足观众,于是出现了被称之为“居于杂耍和歌剧中间”的艺术形式。
历史上第一部“音乐剧”是约翰·凯的《乞丐的歌剧》(The Beggar's Opera),首演于1728年伦敦,当时被称为“民间歌剧”,它采用了当时流传甚广的歌曲作为穿插故事情节的主线。
美国娱乐
19世纪,城市在美国纷纷建立,音乐剧随之繁盛起来,它们以城市观众为对象,出现了轻歌舞剧(vaudeville)及其更为粗俗的姐妹剧种———滑稽表演(Burlesque)。
快乐的少女
1893年曾经活跃一时的英国人琼斯完成了一部后来载入史册的音乐剧《快乐的少女》,在伦敦王子剧院首演时激起观众狂热反响。剧情故事生动连贯,舞蹈演员即是剧中人物,采用相关的舞蹈动作和话剧式的丑角说白,清晰叙述了这些演员如何千方百计跻身于贵族社会的故事。
20世纪初
进入20世纪,欧洲的作曲家给美国带来的一种小歌剧形式。由于多年来受到欧洲歌剧如吉尔伯特和苏利温的英国喜歌剧,加上其他的天才如约翰·斯特劳斯的维也纳小歌剧,
奥芬巴赫的法国轻歌剧等的影响,使观众自动地有了一套评判音乐好坏的标准,而且也影响了观众的欣赏口味。有意味的情节,优美的音乐和文雅的歌词成为编创者追求的目标。
现代
在196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前卫剧场的观念渗入主流作品;摇滚乐、社会变迁丰富创作的素材,欧陆作品进口美国,百花齐放。
20世纪60年代,甲壳虫和摇滚乐由英国冲向世界,各国音乐剧作曲家对这股不可抗拒的力量由抵制逐渐转向吸收,英国的韦伯率先在《耶稣基督万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这部以古老的圣经故事改编的内容沉痛、主题严肃的音乐剧中采用了轻音乐及摇滚乐,
使之具有了现代感,歌曲变得活泼,通俗、易于演唱。在配器上也打破了管弦乐的严格限制,将电声乐器引入音乐剧,从而加强了它的时代感和表现力。
(6)音乐剧的影响扩展阅读
流派代表
1、安德鲁·洛依德·韦伯
安德鲁·劳埃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1948年3月22日生于英国伦敦,音乐剧作曲家。
1968年韦伯的音乐剧《约瑟与神奇彩衣》首次登上舞台。截至2013年,他一共创作了13部音乐剧,一部声乐套曲,一组变奏曲,两部电影配乐和一首安魂曲,获得7次托尼奖,
7次奥利弗奖,3次格莱美奖,并且凭借《艾薇塔》中的歌曲《You Must Love Me》赢得奥斯卡和金球奖的最佳原创歌曲奖。
2、乔治·格什温
乔治·格什温(George Gershwin,1898-1937),原名雅各布·格肖维茨(Jacob Gershowitz),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的一个俄国犹太移民家庭,美国著名作曲家,写过大量的流行歌曲和数十部歌舞表演、音乐剧,是百老汇舞台和好莱坞的名作曲家。
1924年为保尔·怀特曼的爵士音乐会写了《蓝色狂想曲》获得巨大成功。格什温的卓越贡献是把德彪西和拉赫马尼诺夫的风格与美国的爵士乐风格结合了起来,虽缺乏熟练的写作技巧,却是个了不起的旋律天才。格什温1937年夏因患脑癌去世,去世时三十九岁。
Ⅶ 音乐剧中音乐有什么作用啊
音乐剧中的音乐精灵
——安德鲁 ;劳埃德 ;韦伯的音乐创作
摘 要 :韦伯是当代著名音乐剧大师,他创作的音乐剧《星光快车》《爱的观点》、《约瑟夫和神奇彩衣》、《耶稣基督超级巨星》《猫》、《艾薇塔》、《歌剧院的幽灵》等都已成为音乐剧中的经典他为这些音乐剧创作的音乐在全世界都赢得了人们的喜爱而广为流传。音乐剧这种艺术形式在我国正逐渐发展起来,并且已经成为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韦伯的音乐剧也为我国的音乐剧创作提供了借鉴的范例。
关键词 :韦伯 、音乐剧 、《猫》、古典音乐、流行音乐
提起音乐剧《猫》,可以说是无人不知,自去年它首次来中国上演以后,立即在北京、上海等文化较为发达的城市刮起一阵音乐剧的旋风,观众无不被它那奇特的舞台布景、幽默生动的表演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就在2004年的4月27—5月3日,《猫》剧组继2003年上海之行后,这次来到北京参加第四届“相约北京”联欢活动暨第二届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作为开幕式的演出,给首都观众带来一道音乐剧大餐。笔者有幸观看了在人民大会堂的演出,观后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演员精彩的演出把观众带入了奇妙的杰里科猫族的世界,当然,此剧最令笔者难以忘怀的还是那些美妙的音乐,正是这些风格各异而又高度统一的音乐才把剧情一次又一次的推向高潮,让观众在惊喜和兴奋的同时完全融入到剧情当中,进入到曼妙的神话世界。现场的演出的确和在电视中观看有很大的差别。虽则对该剧作者早有一些了解,但自此,更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来对此剧作曲者的音乐创作特点进行一点点研究,以与大家分享。
创造这个音乐神话的人正是当代音乐剧大师,英国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这位声名显赫的音乐家身上有许多耀眼的光环,他曾四次获得托尼奖、四次Drama Desk奖、三次葛莱美奖以及五次劳伦斯•奥利弗奖。他的《猫》更是成为世界上演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音乐剧,正如这部音乐剧宣传海报上所写着的“Now And Forever”现在和永远,这也许是它经典地位的最好表达,它会续写自己的神话,吸引更多的观众。大家熟知的《猫》剧只是韦伯众多音乐剧作品中的一部,还有其他的作品如《耶稣基督超级巨星》、《星光快车》、《歌剧院的幽灵》、《海风呼啸》、《艾薇塔》,还有其2002年夏的一部最新作品《孟买之梦》等。他开创了一个音乐剧的新时代,用他独特的音乐语言诠释着他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音乐剧四大经典名作中竟有两部都是他创作的。无论是剧中气势辉宏的交响乐乐段还是温柔倾诉的优美旋律都深深打动着每一位观众的心。韦伯音乐剧中的音乐创作有什么特点,他何以吸引那么多的观众呢?
我国的观众对音乐剧这种剧场艺术还不是十分了解,它的形成与发展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传入我国的时间也不长。简单的说,它是一门综合戏剧、音乐、舞蹈的大众表演艺术。艺术的综合性、现代性、多元性、灵活性和商业性操作都是它的特征。光从以上所说还有些不太好理解。那让我们来看一看美国著名的音乐剧作家奥斯卡•汉姆斯特恩Ⅱ给音乐剧的简单定义,可能会更加简洁明了。他说:“它(音乐剧)是你所能想到的一切元素,其中只有一个因素是音乐剧绝对包括的,那就是音乐!”音乐剧中的音乐创作,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舞台表演艺术,有许多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则。音乐是音乐剧中的灵魂,音乐标示了音乐剧的存在,而音乐剧也使得经典的音乐唱段得以流传经久不衰。音乐的出色与否决定了一部剧作能否成为传世的经典。让我们从音乐主题的选择、整体性、旋律性、戏剧性、多样性等几个宏观的方面来看韦伯音乐创作的特点:
一. 主题的选择。
韦伯的音乐剧创作非常注重题材的选择,他喜欢选择一些具有严肃的社会意义、深刻的思想内涵,能引起人们内心普遍共鸣的主题。因为这样的主题极具戏剧性、冲突性;这样,他的音乐创作就可以有很大的空间和自由度把戏剧性的剧情用音乐连接起来。比如在他早期的一部作品《耶稣基督超级巨星》中,音乐剧取材于耶稣的生平事迹,对经文、人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心理探索,着力于民众与个人责任感之间的冲突与摩擦。在音乐方面,韦伯创新的将严肃的宗教故事和前卫的摇滚音乐结合在一起,使它成为一部艺术表现非常大胆,思想性也极为深刻的作品。这也是他的第一次重大尝试。而《艾薇塔 》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奇妙的混合体,一个超越平凡人生活的女性。如何从一个平民成为了总统夫人,这本来就是一个充满传奇的灰姑娘的故事,一下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猫》则是一个舞台奇观,从该剧一开始,它就用开场音乐告诉观众这是一部非凡之作。他巧妙的用猫的世界来隐喻人类的社会,这是一次关于世界观和人生态度的探讨。而在《歌剧院的幽灵》中他的音乐风格得到了全面生动的体现,这是一部惊险、充满悬念的音乐剧,这种类型的音乐剧最吸引观众。这部音乐剧的构思同《猫》一样,是经过潜心思考的,这位大师始终关注着当代人们的喜好和追求,通过各种方式寻找适宜音乐剧表现的故事,他敏锐的目光使他一次又一次的发掘出能够触动世人心灵,引发人们内心深处激动和思索的主题。在音乐上,利用故事发生的地点——歌剧院,来实现他一直以来梦想的创作形式,他使用了在严肃正歌剧中才会采用的音乐语言,不仅使用了大量的古典音乐,还在音乐剧中套入了歌剧唱段。这些歌曲成功的刻画出一位可怕外貌下的幽灵所具有的善良人性的一面,和他在激烈的内心矛盾斗争中最终选择了光明的过程。可以说,这部作品使韦伯成功的进行了艺术升华,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体现出韦伯对于音乐剧戏剧性的充分了解和音乐创作上深厚的功力。
二. 整体性。
音乐剧的创作非常讲究整体性。这是什么意思呢?音乐剧讲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它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音乐是其中贯穿始终的线索。从序曲到幕间音乐直至剧终谢幕的音乐,都需要有体现其整体性的音乐把它们完美的联系起来,一气呵成,使观众产生完美的整体感,而不是一首首毫无关联的歌曲大联唱。韦伯无疑具有这种过人的整体把握能力。从他的音乐剧中不难看出,作品的风格是一致的。韦伯的音乐是流行、摇滚和美声的综合体,使用不同的音乐语言不仅拓宽了音乐剧的表现手段及范围,还巧妙的让人们接受了严肃题材的音乐剧也可以用轻松活泼的轻音乐甚至是摇滚乐来诠释的观念。在配器上,他打破了管弦乐的限制,将电声乐器引入到音乐剧中,同时加入具有古典风格的合唱来渲染歌曲所要表现的内容,以此来加强作品的时代感和表现力。要把这些不同风格的音乐语言统一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做的不好就是不伦不类。然而,在观众听来,韦伯是很善于处理这不同“种类”的音乐的,在他的剧中,不同的乐段和不同的场景、剧情珠联璧合,古典的、流行的、甚至是激进的摇滚乐都在同一部剧中依次亮相。我们感受到的这种结合是非常自然、统一的,并没有牵强的感觉。从演出的效果来看,观众并没有对这种尝试提出什么异议,反而是为他喝彩,可见他把这种看似矛盾的问题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巧妙的解决了。这不由的让人产生一份敬佩之情。对于韦伯来说,那是一种游走于古典与流行中的自在与从容。
三. 旋律性。
旋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歌曲的灵魂。每一部成功的音乐剧必然有让观众难以忘怀的优美旋律。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这些经典的旋律才成就了剧作的不朽。这一点在古典歌剧中的情况也是一样的,正如当提到《图兰多》人们马上会想到“今夜无人入睡”、说起《卡门》我们就会想起“斗牛士之歌”。很多人也许对整部歌剧并不熟悉,然而说到其中的著名唱段,却是无人不知。可见,好的旋律对作品的影响是多么巨大。旋律的创作最能体现作曲家的天才,几乎在韦伯所有的音乐剧作品中,都有几首歌曲成为经典。比如《耶稣基督超级巨星》中的插曲“我不知如何爱他”、“超级巨星”等,都长时间的徘徊在各大唱片排行榜上。当时正是西方摇滚乐最为流行的时期,该剧迎合了当时社会风潮,一下就吸引了大量的青年。1978年上演的《艾薇塔》又一次引起了轰动。提到这部音乐剧,我们马上会想到“阿根廷,别为我哭泣”这首著名的歌曲,歌曲情深意重,闻者无不为之动容,正是通过这首歌曲,人们知道了贝隆夫人的传奇故事。还有“啊,多么热闹的场面”、“金钱滚滚来”也很有代表性。在这部音乐剧中,音乐非常生动,拉丁风情的探戈,轻歌剧的动人旋律和流行音乐的动感节奏全都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异国情调。无论是充满矛盾、斗争的场面,还是轻松欢快的喜剧氛围抑或是温柔缠绵的倾诉,都在他神奇的笔下妙笔生花。听上去是那么的恰如其分。出众的驾驭旋律的能力使他的作品总能让听者过耳难忘。但他并没有因为讨巧的旋律而丧失创作的艺术水准,这正是他的大量作品得以成为经典和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
说到《猫》,这恐怕是国人最为熟悉的一部音乐剧了,作为世界四大音乐剧之一,它在全球巡演的历史可以说是一个奇迹,自1981年上演以来,一直到现在它还在继续自己的神话,它的足迹遍及世界的很多角落。伴随这部音乐剧的是一首经典的歌曲“回忆”,这首歌曲可以说是韦伯的代表作,是一首超越语言和地域限制而传遍全球的名作。它已经和《猫》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该剧的招牌和象征。就在《猫》剧的现场,当“回忆”的旋律响起,包括笔者,全场的观众都情不自禁的长时间鼓掌,那是多么令人激动的场面。据统计,有超过200位的各类艺术家都录制过它,被录制达600多次,包括芭芭拉•史翠珊、娜塔莉•科尔和多明戈等。当然,作为一位出色的音乐家,韦伯的音乐才能不仅体现在音乐剧领域,1996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主题歌“永恒的朋友”也出自他的手笔,莎拉•布莱曼和卡雷拉斯的倾情演唱为之增色不少,也使这首歌曲家喻户晓。
四.戏剧性。
在上面已经提到韦伯非常注重音乐剧题材的选择,这是充分的考虑到音乐剧的另外一个要素:戏剧性。音乐的写作对于表现剧情的戏剧性矛盾冲突有着天然的优势,当剧情需要表现人物内心激烈复杂的情感斗争而又不能通过言语或肢体来传达时,音乐就承担了这个任务。在《猫》中,当衣衫褴褛的格里泽贝拉动情的唱出“回忆”(Memroy)时,那经典的旋律把这只饱受生活摧残,离群多年而又风光不在的老猫的内心世界表达的淋漓尽致,她对美好生活的那份憧憬和盼望回到猫家族中的向往,把整部剧推向了最高潮。每当“回忆”的旋律响起,观众总是抱以热烈的掌声,仿佛自己也成为了杰里科猫的一员,来共同庆祝格里泽贝拉被选中升上九重天获得新生。可见音乐为烘托剧情起到的巨大作用。在《歌剧院的幽灵》中,韦伯创新的引进了“音乐戏剧性展开”的概念和方法,把歌曲插入到对话当中,使他们成为连接剧情的线索。同时,在这样的剧情背景下,音乐剧中就包含了歌剧所有的要素,他不但大量的采用古典音乐的背景,用歌剧中的宣叙调,咏叹调来发展剧情,还使用一些大歌剧的片断,演员的演唱也必须用传统的意大利美声唱法。其中的经典唱段和歌曲如“夜之歌”(The music of night),“想着我”(Think of me),“对你的渴求”(All I ask of you)等都极大的推进了剧情的发展。《艾薇塔》中同样有“阿根廷,别为我哭泣”(Don’t cry for me,Argentina)这样的金曲,很好的完成音乐渲染剧情的任务。这些经典乐曲都在剧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并成为每部音乐剧的标志和象征。
五.多样性。
这里主要是指韦伯创作风格的多元化和丰富性,他有一种糅合各种音乐风格的能力。通常来讲懂严肃音乐的人一般都是专业学习音乐的,他们没有写作流行音乐的经验,也写不出具有流行味的音乐作品来。而懂流行音乐的人又往往缺少西方传统音乐需要的那种修养,没有驾驭大型戏剧音乐的能力。但是,音乐剧恰巧是这两者的结合,缺乏任何一种能力都不可能成为杰出的音乐剧作曲家。韦伯出生在英国的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父母是皇家音乐学院的教授和钢琴教师,他十九岁考入了皇家音乐学院学习管弦乐编曲,严格的音乐训练使他具备了良好的音乐素质,同时,年轻的他对那时在英国正大为流行的摇滚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结合不同风格的音乐成为他一直追求的艺术目标,他成功的做到了这些。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创作的时候没有觉的音乐剧和歌剧有什么不同;可能是因为我出生在20世纪,如果出生在18世纪,我可能就写歌剧了。”在他的音乐作品当中,音乐风格不拘一格,不受任何公式化模式的限制,他大胆的使用一切可能的音乐元素,音乐风格也越来越难以简单的给出定义,时而是古典音乐,时而又是爵士乐、摇滚乐、迪斯科拉丁舞曲等。他的最新作品《孟买之梦》再一次体现了他不断创新的探索精神,与印度作曲家拉赫曼的合作是他试图将东方文明的魅力引入音乐剧的又一次大胆尝试,评论界对这部剧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评语,但一切都需要时间来检验。我相信人们会给韦伯一个的评判。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他是一个素养全面、艺术视野开阔的音乐家,他并不固守某一种艺术趣味,而是大胆的借鉴,使用各种各样的音乐素材,只要是可以恰当的表达音乐剧作品的需要,就把他们融入其中。这些都体现出韦伯作为艺术家全面的艺术修养和扎实的音乐功力。
韦伯不愧是一位音乐剧的革新者和大师,他为音乐剧开辟了宽广的艺术表现道路,并以自己的巨大成就开创了“现代派”的音乐剧流派。为当时处于低靡状态的音乐剧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成功崛起使英国音乐剧走向国际,和百老汇音乐剧分庭抗礼。在承袭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使自己的艺术有了不断发展的动力。这种不断推陈出新的精神和努力成为如今繁荣的英国音乐剧市场的重要基础。由于他的作品受到大众的喜爱,客观上,还帮助音乐剧这种剧场艺术真正走入了大众的生活。他的作品影响着与他同时代以及后来的无数音乐剧作曲家,为他们树立了一个典范,他们永远可以在韦伯的作品中找到新的素材,新的视角。
照这个写写看,不知道是不是你想要的!
Ⅷ 音乐剧的优势
我眼中的音乐剧
炫丽的灯光,华丽的舞台,美妙的音乐,精致的唱腔。这一切并不是音乐剧的全部。从杰罗姆•科恩到安得鲁•洛伊德•韦伯,从大不列颠到中华大地,从《剧院魅影》到《雪狼湖》,从百老汇的经典剧目到好莱坞的歌舞电影,音乐剧不分国界的用一种音乐与戏剧相结合的方式,将曼妙的音乐巧妙的穿插到或曲折,或平淡;或激情,或感人;或惊险,或温情的剧情当中去,用音乐这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戏剧这另一种艺术形式。用男女主人公的声音来诠释他们的内心复杂的情感,从而让这种情感更加完美,真挚和深刻。
一、音乐剧的创新
音乐剧无疑是古典与流行相结合,艺术与商业相结合的成功的艺术形式。而安得鲁•洛伊德•韦伯则无疑是这种结合中的大师级的人物。音乐剧的发展中的转折点要追溯到上世纪二十年代,二十年代以前的音乐剧在英、美两国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在美国,它较多地受爵士乐、踢跳舞、喜剧性话剧和含有歌唱的喜剧的影响,另外美国一直有像"齐格菲"一类的轻歌舞剧(故事不重要,但歌舞制作得非常华丽),还有歌舞厅的小型娱乐性歌舞(多数在高档餐厅和宾馆演出,在现在的拉斯维加斯仍能看到);在英国,音乐剧则更多地与轻歌剧、话剧,特别是莎士比亚、莫里哀、易卜生的戏剧背景相关,舞蹈方面则更贴近芭蕾舞。二十年代以后,以典型剧目的创新和突破为代表,美国和伦敦西区都有不同程度的长足进展。《俄克拉荷马》使音乐、舞蹈紧密地与故事进程结合,特别是舞蹈。此剧中,舞蹈设计德米尔创新地使用了民族式芭蕾,而不是简单地照搬传统的踢腿舞或踢踏舞。它通过音乐、唱歌和舞蹈三种形式的融合,从而使音乐剧成为一种近乎完美的艺术形式。而听音乐剧也逐渐变成一种从属性文化,这把音乐剧中的舞蹈提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德米尔把音乐剧舞蹈从简单的群舞与异国情调的古典芭蕾中解脱出来,创作出独树一帜的百老汇风格。而天才的作曲家安得鲁•洛伊德•韦伯则把握了这一切,将他的艺术灵感与流行文化相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诸如《剧院魅影》、《猫》等一系列经典剧作。
二、韦伯的成功
韦伯是公认的音乐剧作的天才,《耶稣基督巨星》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百老汇首演,该剧由年仅23岁的安德鲁•洛依德•韦伯创作,他当时还是一位无名的英国青年。安德鲁的《耶稣基督巨星》是一个卓越的音乐典范,而且大部分音乐是摇滚乐,这是一部对经文、人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心理探索的剧目,是史诗型与摇滚歌曲的融合。舞蹈是体操与运动式的风格,舞步很少,主要是剧情支撑着舞台的活动,它把一个世人熟知的古代故事用摇滚来表现,着力于民众与个人责任感之间的冲突与摩擦,这是令人震惊的创新。《剧院魅影》这是韦伯的一部趋于成熟的代表性作品。该剧以精彩的音乐,惊险的剧情、恐怖的氛围,充满悬念和紧张感,完美的布景,足成为音乐剧中永恒的佳作。韦伯在剧院魅影中努力将有着黑暗童年的,居住在剧院地下室中的鬼魅般的男主角刻画成了一个天才的剧作家、音乐家、建筑师、设计师,并且是一个有情有义,痴爱着女主角的悲情人物,而霍华德•麦吉伦和莎拉布莱曼的深情演出也给剧中的主人公带去了灵魂。从一九八八年首次登上百老汇的舞台算起,《剧院魅影》已经在百老汇的舞台上连演了十八个年头,成就上超过了韦伯的另一部音乐剧《猫》,是百老汇历史上最长演不衰的剧目。十八年来,该剧已在全球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一百二十个城市进行过演出。此外,该剧目前仍在全球七个城市公演,全球看过此剧的人数已达八千万人,全球票房总收入已达三十二亿美元,仅在纽约就有近六亿美元的票房。这部经典的音乐剧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还是有不少值得现代音乐剧借鉴之处。首先,除了音乐剧自身靠实力取得成功之外,二零零四年,同名电影的推出以及其后发行的DVD,这些延伸产品对重振《剧院魅影》“舞台旋风”也有推波助澜之功。许多观众正是从与此有关的各种宣传中知道,《剧院魅影》仍在上演,于是新的“朝圣者”又络绎于途。 另外,原著本身的故事情节也是引人入胜的法宝之一。
三、音乐剧在中国
对于中国而言,音乐剧是刚刚兴起的“舶来品”,我们几部原创的音乐剧作品不尽如人意,而且像西方现代音乐剧一样的高成本和大制作也令许多中国艺术家望而生畏。并且由于缺少优秀的剧本和形、音、演兼备的优秀演员,音乐剧作总是与流行和商业化脱节使得国产的音乐剧总是面临着即不叫好又不叫座的尴尬处境。如今大剧院里上演的基本上都是诸如《悲惨世界》、《西贡小姐》、《剧院魅影》、《猫》之类的外国优秀剧作,而国内的大部分观众也愿意去花钱去捧这些有着优秀舞台设计、曲折的故事情节、华美的音乐和出色的演员的剧作的场。这些差距和现状是现实存在的,要想缩小这些差距,只有从大学的教育开始,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剧作者和演员,积极探索创新,紧贴流行文化,加大商业推广,融合民族传统才能真正创作出为观众认可的剧作。从定军山、马路天使到卧虎藏龙、英雄,从30年代的上海到二十一世纪的好莱坞,中国的电影人已经探索出了让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道路,中国的音乐剧是否也能在我们的手中发扬光大,让我们拭目以待。